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物信息学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8 17:06:05

生物信息学培训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1)

1.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物理教师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地改善教学,必须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当然整合不是那种简单的结合,而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程的整体之中。在整合的过程之中,其出发点应该是课程目标,以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改善,同时也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目前,物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较强,但是在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略显欠缺。因此,对物理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及教育技术培训尤为重要。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决定了物理教师职业本身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提升专业能力。物理教师教学技能测试与评价是物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其技能训练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从全国来看,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各专业化职业技能还没有被全面纳入规范的考核管理体系。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包含的教育理论考试和说课测试并不能完全体现专业化教师的教学技能,除了普通话有相应的等级要求外,专业化的教学技能等级并没有规范的标准与考核办法。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物理教师通过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可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在教学中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有效手段孔子说过“有教无类”,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教化的,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人本领域的缺失,使得学生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教育部多次强调“:教育信息化,不光是教育手段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可见,教育信息化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教育信息化,即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方式,实现的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模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换句话说,决定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不在于信息技术本身,而在于信息技术之外的人的思想和观念。物理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而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物理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3.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不是学几门信息技术课程或通过某种考试取得一些等级证书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学校的环境和物理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形成。因此,物理教师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为验证性质的,其准确度和实用性要求较低。改变教学模式后,在操作环节要求按照实验的实际情况进行各项操作,并且按照实验的要求进行操作项目的考核。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技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并且其信息素养也可以在操作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物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施环节

教育技术教学要求教师具备的技能,不但与传统面对面语言课堂上需要的技能有所不同,与其他学科的网络化教学所需的技术也不同。物理教师必须对技术很熟悉,知道哪种技术适用于哪种方法教学活动。他们一方面要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还须懂得如何将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新的教学环境中,因此他们需要同时具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技能和基于技术的语言教学技能,即既要熟悉技术的操作又要懂得技术在语言教学环境中的作用。全国中学教育技术协会组织了物理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培训管理制度、证件发放规程和考核办法等。微观上,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物理教师的实际应用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各学校从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自行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扎实地推进旨在提高物理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教育技术校本培训。

1.构建具有教育技术特色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环境

(1)构建信息化环境学习环境是整个学校教书育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技术特色不但体现在学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且可以体现出教学水平和办学能力。一个学校的教育技术特色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所谓具有教育技术特色的信息化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是指一个学校的教育技术设备配备情况;软件环境包括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信息化物理教师、学校为促进该项工作所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相应的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各学校之间应该建立相对开放的系统,彼此之间密切联系、互通有无、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2)制定培训制度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是顺利进行培训工作的基本保障。建议由主管校长在学校范围内挂帅,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教务等一些相关的部门为学校教育技术培训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规划和实施。同时,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使物理教师能够主动地参与培训,而不是被动地参加培训。按照国家要求,中学要改善实践基地条件,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师资水平,更新仪器设备,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注重培养创造性应用各种教育技术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培养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网络技术、工具多种多样,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培训后,物理教师基本上懂得哪种教学技术较适合于哪种教学任务,对技术的应用和选择已经达到较熟练的程度,接下来就是要培养如何将多种技术组合应用、创造性应用,以培养教师的网络化教学风格。

(3)转变教育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知识和技能的习得,都是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将新的知识和技能同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想通过教育技术培训使物理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变化,首先要将其思想和知识转变成物理教师内在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应用。在这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实践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学技能培训和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又要更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学技能。我们将理论测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理论为指导,理论知识题库化以及利用微格实验室进行评价活动,体现自我反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重技能训练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特点,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以受训物理教师为主体、以其为核心开展培训活动。改变以往的培训模式,使受训物理教师成为主角,让其参与到整个培训过程中来,以此促进物理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

(1)强化物理特色对于一个学校内的物理教师,由于所研究方向的不同、年龄的差异等因素,导致其教育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另外不同学校的物理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分层次进行培训,因人施教,因学科类别施教。由于受训物理教师对应用软件的需求不同,培训要分模块有计划、有步骤、多形式地开展培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网络课程,组织物理教师一方面参加面对面培训,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一个学校物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虚拟空间。物理教师可以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展示作品和成果。简而言之,就是在集中学习之后能够给物理教师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场所,作为进一步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培训者可以适时地就教育技术应用问题提出议题,组织广大物理教师展开讨论,指导并帮助物理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

(2)注重网络评价为建构科学高效的物理教学技能网络评价体系,对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开展物理教学技能综合考评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层次分析法简单易掌握,且通过对多位专家的调查,将人为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提高了定量分析的客观真实性。而评价手册则将物理教师教学技能提高、训练、反思、再提高的整个过程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对物理教师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随着现代技术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物理教学技能评价体系与网络的结合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理教学技能测试评价体系中也有可以像“普通话测试”一样的测试项目,并逐步实现教学技能测试网络化。我们所使用的评价体系也希望能用于更广泛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之中,只要是从事物理教育的教师都必须达到这个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方可上岗任教。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2)

信息化教学是指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信息的传递方式和特点、以及教学、培训对象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原理,尽可能多地调动教学媒体和各种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构建学生吸收信息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完成对所学知识信息建构,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和提示的作用。

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相提并论的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和即时学习特性。除了带来信息量上的“爆炸”,还有对信息感知者感官上的巨大冲击。使学生可以主动去接受知识并建构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架构体系。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练员,学生成为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和追求者,成为项目的实施者,从而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具有: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互助互动而培养协作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从具体实施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可分为三大类别: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学虚拟实验和教学虚拟训练。

计算机辅助教学又分为课堂计算机教学和远程异地教学模式。课堂计算机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扩展教学内容,延续课堂教学效果。远程异地教学则是利用通信设备和因特网进行异地教学和辅导。

虚拟演示实验是利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根据实验要求对实验过程进行编排,这种方式无法实现交互,所以只能按照有序排列来进行。虚拟练习实验中,操作人员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根据实验要求来调整实验中的各种参数,从而取得各种可以比对的实验效果。虚拟演示实验和虚拟练习实验构成了教学模拟实验体系。后者在应用上空间更大,操作上更灵活,能够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虚拟训练通常是指利用虚拟软件,借助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进行训练的方式。虚拟训练在对象上比较固定,在操作上秩序性要求高,在结果上侧重于应用性。而不是像虚拟实验那样强调验证性。比较典型的实训平台有航空乘务类专业的“模拟客舱”等。此外,操作与练习、教学模拟、情景化学习、案例学习等也是比较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

2.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行业的服务观念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完善,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地理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区域市场、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各有特点,在知识结构、工作层次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从层次上看,大致可分为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三类。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指的是从事企业战略方向规划、企业管理机制和流程规划、企业设备研发和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的高层次物流管理和研究人才,其特点是具有前瞻性思维,通晓物流活动全局,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企业全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或者是深诸某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和应用之道,能够提出独到见解和发展思路的人。具体而言,可包括企业物流战略管理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和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

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是指熟悉物流管理和应用某一领域的流程和技术,具有岗位独到特长的专业人才。比如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以及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等。这类人才是物流行业的“技术精英”o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包括从事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运、设备操作与维护的人员;进行物流信息搜集、录人、加工整理的人员;经济核算人员、企业配送中心调度管理人员。随着物流行业信息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企业对于具有扎实文化素质、掌握基础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英语能力突出,了解国际贸易、国际海运等知识和操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从人才供求关系上说,战略性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同时企业需要大量一到岗就能上手、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而目前全日制职教体系培养的人才尚无法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对接。

根据以上的分析,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可归纳为: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中高层物流人才应具有把握全局能力、规划企业发展蓝图的能力。业务知识除了必须具备的物流管理知识之外,还应包括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商业知识、财务知识、英语知识等。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物流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3.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物流专业是典型的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实践性强,面向的岗位群多。根据前述的分析,不同层次的物流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要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基于以上人才需求分析,物流人才培养一定要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以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为依据,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组织。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物流职业资格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移动课堂为支撑,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工作任务和知识点为学习内容,以新一代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利用基于过程管理的云技术平台,开创综合性服务类职业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企业、信息化教学开发企业和职业院校通力合作,共同构建物流实操实训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符合行业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从技术上和教学内容上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系统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

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架构分为技术层、内容层和展现层。

技术层主要是构建能够支撑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需要的教学云平台。云计算平台一般划分为三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而用于物流信息化教学建设的云平台以数据存储为主,是为物流教学资源提供性能强大的信息存储和展示平台。

内容层主要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即规划、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多层学习任务。广而言之,物流教学资源可以包括物流教学材料、师资力量、社会关系、场所及教具等,而此处特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物流辅佐素材,包括录像、案例、教学软件、图片、习题等。除了已有的国家物流教学资源库体系以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物流教学资源。也就是说,内容层是一个可以扩充、不断增补更新修订的开放性平台。内容上要涵盖仓储配送、采购、运输、物流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等物流专业核心课程。

展现层包括物流仿真实训室和物流实操实训室。其中物流仿真实训室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实验室,针对物流教学特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其中,主要用于学生完成各种物流软件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通常可以配备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系统、3D智能版仿真软件系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物流中心选址分析工具、配送调度优化分析软件、装箱优化软件等。软件上模拟货物的采购、加工、存储、分拣、配送、销售、包装、装卸与搬运等物流和丨3息流的供应链完整流程。

物流实操实训室主要是仓储、运输、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在实训室的再现,其特点:一是具有操作训练和内容验证的功能。课程教学的许多内容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验证或者按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因此,实验、实训过程中,在安全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下,必须具备支持学生较长时间反复练习并允许学生犯错的能力。物流实验操作体验的内容包含所有物流岗位,如理货、叉车驾驶等,其目的不仅掌握实验或实训所要求的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流流程。二是仿制真实工程环境,深度剖析操作细节与工作原理的功能,严格按照岗位工程技术要求与规范来操作训练,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三是实训内容设计编排要按基本技能、项目技能与多项目联动技能逐步推进。四是实验内容柔性化并具有创新功能。实训内容来源于企业但要高于企业,把企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训系统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能自主实训并更新实训内容,从而提高实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终上所述,以上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平台的特点是将物流知识学习和物流实验实训相结合,能够实现教学和实训的“无缝对接”,在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学体系中居于领先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平台最大的资源是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发丰富的与企业岗位接轨的课程学习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物流专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面貌。同时对于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在移动平台上进行学习带来的巨大灵活性和新鲜感,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移动设备的线上合作学习。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基于平板电脑展开基本的教学活动,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讨论和教学资源利用,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建议和引导。每个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参与学习项目并且在线上互动。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网上博客和微博让学生分享学习项目和个人想法。这些项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团队合作,还能让学生掌握未来在职场或专业领域上实用的技术和信息。除此之外,学习还可以延伸到几乎每个学生都具备的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各类场所自主开展学习。

(2)学习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了物流知识学习平台和物流实训平台,可以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物流仿真实训、物流实操在内容上、场所上衔接起来,第一时间验证学习内容在操作上的可行性。

(3)可广泛用于企业人才培训培养。作为企业、学校共同开发的学习平台,可以随时作为各行各业物流岗位培训的资源平台,将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完善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

(4)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和教学能力。物流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上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推动物流专业教师自发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教学能力提升和企业实践。这是解决目前物流人才培养难题的最重要环节。教师在自身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资源建设、功能开发和平台管理,特别是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优势资源输人到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中,使信息化教学平台内容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4.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风险及对策

(1) 教师意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员转变为既是讲解员又是教练员,实现教练合一,有机统一。尽管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看似受到了信息化工具的挑战,但教师放下架子融人学生中,通过相互学习探讨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随时掌控教学进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上不够完备,或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估不足、应变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课堂换控的局面。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运用自如。总之,信息化教学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自身,只有当教师能够很好地积累知识与技能,转变角色,调整心态,并在物流技术上不断进取、创新,才能做到在信息化教学中游刃有余。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3)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37-03

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软动力,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物流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存在着对物流专业的定位不够明确、重视不够、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阻碍了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得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阻碍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行业在我国的经济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物流行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物流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的欠缺也在严重制约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据调查,当前物流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典型的紧缺型人才,而掌握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人才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低水平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随着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增加,物流业必须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让其向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这是物流业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现阶段,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和被广泛应用到物流行业的仓储、运输、营销、财务等工作内容之中来,成为了物流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特征;网络技术的应用从计算机局域网到Internet;软件技术的应用从物流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到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整合;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小小的条码到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业的作业、生产紧密相关起来。这些具有鲜明的现代物流特征的企业已逐渐成为物流行业中的佼佼者,但这些企业一直以来都在为找不到既懂物流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发愁。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大力发展,培养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已成必然;现代物流业中的从业者,无论是业务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以适应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

二、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

物流行业所涉及的工作岗位众多,物流管理所包含的范畴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普遍存在泛而不精、精而不深的问题。为此,把物流行业所涉及的管理范畴进行科学分解,以“行动导向”为依据有效地分离出一部分关联度高、要求知识面相对集中的岗位来开设对应的专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初次岗位应该是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及维护员、物流业务管理人员、仓储配送员、物流市场营销员、物流软件推销员,发展岗位包括物流信息中心(部门)主管、经理,物流信息系统程序设计工程师,仓储、配送中心(部门)主管、经理。总的来说,主要面向基层的物流操作类、IT系统管理类、软件开发类岗位。能够应用IT技术来开展物流的业务,将IT的系统管理模式实施到企业生产的实践中,开发具有企业性质和特点的实用性的网站和运输管理系统等。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服务物流、大型商业、大型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行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既懂现代物流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物流信息应用与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能力,能从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和维护等工作;具有物流信息化应用、物流系统终端运作能力,懂得物流运作的规律和组织方式,能够熟练地操作物流管理软件、物流信息系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并可从事物料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软件应用与维护,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培训、维护和销售等生产与管理工作。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拓展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的基础技能、仓储管理技能、配送管理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等。专业技能包括具备较强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践操作能力,能利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仓库管理的业务,利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处理运送管理的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在运输和仓储中的应用;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及OA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拓展技能包括:学生在掌握网络编程及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基础上,能进行物流企业网站的设计,为企业量身定做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并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会制作和识别条码标签,掌握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产出结果,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有层次性的。从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来看,并非每个毕业生都要从事所有种类岗位的工作,教学的课程也并非要求全部学习优秀,可以让学生根据定位来有选择性的偏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有三个层次:第一,操作人才层次。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物流操作人才比普通的物流操作人才更具竞争力,需求量也相当大。第二,工程应用人才层次。这种层次的人才能着手实施IT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工程化应用、实施、推广,并能管理、维护IT系统。第三,软件开发人才层次。此层次要求较高,属于精英教育,这些学生掌握了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并懂得物流业务的业务流程,能熟练地编制和开发出软件系统,特别是物流软件系统。

三、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秉持“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理念;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又与传统物流的人才培养不同,该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是跨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知识体系的,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上除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外,在授课的内容安排上,多以任务和项目来引领教学,打破传统的单纯式知识理论的讲授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整授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锻炼。多从现实案例入手,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手段去分析、研究物流运作的实际问题,多从具体项目或任务入手,努力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体的培养模式如下:一是“分解+综合”培养模式。通过课堂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内容,明确学习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能有效地拉近知识与实践的距离。最后采用综合实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二是“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在模块化教学中,以一个具体的任务或项目为突破口,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较好地配合,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又能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三是“校内实训+假期实习”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开展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各环节中的实际运用能力,深入理解现代物流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有效解决学校实训资源不足的难题,也能更好地使学生了解物流市场情况。

(二)充分利用“校中厂”,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实践“岗位”。上海圆通速递吴圩分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办公地点位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实训中心111室,办公、经营面积150平方米,现在专、兼职员工30人。公司现有部门包括客服部、业务部、培训部、财务部、营运部、营销部五个部门。2011年公司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合作,认定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建设项目之一:圆通速递“校中厂”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圆通速递“校中厂”的建立在学校、企业、教师、员工、学生之间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校的“专业产业化”,利用企业的力量来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训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学生身处真实企业之中,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使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很好地有机融合起来。目前,圆通速递“校中厂”已为圆通系统培养了近200多名合格的快递从业人员,通过公司推荐目前在圆通系统工作的学生已达到了120人,工作地分布在全国公司等。

(三)引进高水平的师资,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师资队伍的雄厚是一个院校专业能力的批判基础,必须科学地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引进一批具有扎实的高职物流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强的优秀的教师来壮大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训,聘请专业教师定期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给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指导和训练。二是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安排教师到物流企业去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切身体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会将自己的经验和所了解到的情况讲解给学生,不再是单一地按课本教学。三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教师到别的院校去学习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别的高校的教学方法,从而用来指导本院校的教学。四是加强对新教师的帮助和扶持力度,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让新的教师更快地适应教学,更快地投入和融入到工作中去。五是鼓励并提供机会让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和学位的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六是请一些在物流行业发展比较好、比较成功、有知名度的专业人来给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际物流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基本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实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在教材的选择中,学校要选择由教育部门指定的教材、国家规划的教材以及一些优秀的具有专业代表性的教材,同时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和物流企业家编写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社会发展的实用性教材,教材要将理论、实例、案例分析统一集合起来,使教材系统化,避免教材的重复。要不断地更新内容,举出具有时代感和代表性的案例。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的优秀人才为教学的目的,全面地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模式、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课程的考核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将教学和资格证的考试结合起来共同地教授。

(四)提高和企业的合作,建立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沟通,通过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授课、派教师去企业实训等方法加强和企业的沟通,让企业了解院校和专业,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度,为以后学生的实训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企业和院校互惠互利的合作效果。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在校内建立实训室,让学生通过模拟物流工作的流程和遇到的情况模拟试的实训,同样也能达到实训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训岗位不足和实训不够的缺陷。

同时学校也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实验达到实训的,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形成基础实践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备课分析和整理,对于教材中重复的内容要进行沟通,统一由该门课程的教师进行重点的教授和讲解。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多媒体的使用,通过有图文声音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给学生创造机会交流讨论,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工程,每个高职院校都应结合自身院校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的需求来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加强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性的高水平物流人才,以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杨从亚,高春津.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8(8)

[2]郑宁.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4)

15G时代教师培训发展机遇

1.15G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拍照,预示着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加速。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目前,我国“智能+”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仍在快速发展,智能化初步应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长期并存。5G通讯技术具有低延时性、高可靠性、高带宽、大连接等特性,它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正如华为提出的基于5G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畅想所言,5G通讯技术将实现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形成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未来。

1.25G时代教师培训新机遇

5G通信技术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5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将对教师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移动通讯发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分析认为5G标准发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网络成熟需要3-5年,而达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变革则需5年以上。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获取新知识、提升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间、地域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G时代,教师培训在授课方式、互动教学、协作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性将极大程度上消解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延迟效应,实现真实情境再现,为情景化学习等远程参与式学习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网络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1高数据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讯技术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2018年2月,华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5G商用终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频)、mmWave(高频)等主流5G频段,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2.2低延迟

5G通信技术是当前领先而可靠的网络技术,其空中接口时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应用。2019年1月,我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约48公里以外的机械臂开展手术,成功切除了一只实验动物的肝脏,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手术中,视频成像、手术操作实施等几乎同步实时完成,延时只有0.1秒。基于5G网络低延迟特点,能够实现远程教育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确同步。

2.3广覆盖

5G网络能够实现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满足物联网通信,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未来5G将通过超密集异构网络实现高数据流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功率和频谱效率高,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未来的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5G通讯技术的广覆盖特点将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慧教室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3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训相关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其中培训相关主体主要为培训管理者、授课专家和参训者。从培训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的变革主要为学习环境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资源的更加多元,内部的变革主要为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和培训管理方式的转变,授课专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参训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外的不断变革促使着教师培训向信息化、情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推进。

3.1教师培训外部的变革

(1)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5G信息技术为当前教师培训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打破当前网络技术壁垒,解决相关网络性能问题,满足VR、AR、远程直播等教学环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实现高分辨率、多设备连接,实现情景同步再现、互动实时,达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推动远程直播互动课堂、虚拟现实教学、触觉互联网等教学发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贴近真实、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得到卓越的学习体验。当前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往往是通过音视频录播结合及时性的互动答疑来完成,在5G时代,高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等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远程培训跟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传输速度几乎一致,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师生实时有效互动,随时答疑,获得和真实面对面教学一样的学习体验,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这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网络,结合VR/AR/XR技术,将创造以往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高成本场景教育培训,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教学场景,以及相关实践类技能类培训的模拟演练。实现触觉互联网,即通过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实际或者虚拟的目标,实现远程技能交流,这将会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中,例如美术、音乐等学科技能培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触式学习体验。(2)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都为教师培训的开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流,都是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交换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AI+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将使得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图片、音视频中的单一知识,学习资源更多时候将是一种将知识蕴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参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体性,实现“做中学”。

3.2教师培训内部环境的变革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5)

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的融合,是未来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集成、关联各类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管理和服务、数据共享、在线学习等强大功能,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学内容,同时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的改善,农民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结合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开展的有利条件,天津市农广校进行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研究课题,本课题针对传统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手段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切入模式,探讨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方法,在构建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下,实验探索并得出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的理论成果。可以为中央农广校承建的“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提供物联网应用方面的一些参考,最终达到顺应数字时展,提升农广校体系教育培训能力的目的。

一、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特点如下: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受调查486位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48人,占10%;高中或中专123人,占25%;初中248人,占51%;小学53人,占11%;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有14人,占3%。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水平。

(二)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有所提高

受调查农民对种养业生产过程中“知道”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饲料的基础知识和合理使用的分别占92%、88%、87%和89%。

(三)农民对参加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的意愿在逐渐增强

受调查农民中,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占37%。全部调查样本中,参加培训的平均时间为6.9天,而参加了协会和有关合作组织的180户农民平均参加培训的时间为9.6天。

(四)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受调查农民全部拥有手机,其中拥有智能型手机的农民占81%;121人拥有计算机,占样本总数的25%;有87人开通了宽带上网,占样本总数的18%;有112人具备上网检索信息的能力,占样本农户总数的23%。

(五)农民最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地点是本村和基地

受调查农民中,有83%的农民选择了“本村”;有76%的农民选择了“基地”;有52%的农民选择了“乡镇”,选择“市、区县”等其他的占10%。说明农民愿意就近参加培训。

(六)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依然是种养实用技术

农民对种植业、养殖业和非农领域的相关知识都有强烈的需求。种植业中,选择粮食生产技术占76%;蔬菜生产技术占50%;选择水果、特种经济作物、苗木花卉生产技术的分别占27%、13%、6%,说明粮食生产技术、蔬菜实用技术培训需求依然强劲,水果、特种经济作物、棚式生产及苗木花卉技术培训需求也有相当的数量。在养殖业中,选择科学养猪技术的达到39%,按选择百分比高低顺序为:养鸡19%、养牛11%、养鸭6%、特种养殖6%。实用养殖的培训期望仍占主导地位。在非农领域中,教育培训需求相对集中的是机械、运输和财会,分别占11%、11%和10%。

二、天津市农业物联网试点建设情况

天津市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和天津市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天津农业物联网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建设机制。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知识规则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68个,实现了核心试验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视频接入。在农业生产物联网智能化监控与管理应用工程上建设核心试验基地20个,总面积1.5万余亩,同时,一批企业自主引进国外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设备,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现代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建设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已在50个乡镇和156个基地建立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档案全程在线采集管理;建设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在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上扶持培育一批本地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应用试点农业企业;组织百余个农业企业、合作社与12家电商企业开展了首届网农对接活动。在应用平台、传感器、通讯协议、网络管理、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CAWS2000农田小气候六要素自动观测站开始量产,电力载波传感器、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进入规模应用。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制定了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组织10项地方标准制定研究。

三、实验探索研究

一是针对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首先对相关配套教材进行优化重组和开发利用。开发、撰写《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等培训教材。一方面, 要求每位教师吃透教材及相关教学材料,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筛选,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及相关材料进行优化重组,在日常教育培训中不仅要做到课堂教学准备充分,还要做到对农民接受知识的情况心中有数并且及时反馈和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或改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认真学习、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在教学中增强合作意识。在农民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好的经验予以推广,同时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是对农广校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及合理利用。目前天津市农广校系统建设了1个天津市新型农民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和12个区县分校及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农广校系统教学条件。建有天津市农广校移动卫星直播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媒体制作中心和多功能演播室及计算机培训教室,并建有图书音像资料中心,藏图书音像资料近3万套;建有独立域名的天津市农业远程教育网站,丰富了网上视频教学和文字教学。12个区县分校全部建有多媒体培训教室、计算机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双向卫星接收小站及专业教学设备。27个市级农民实训基地全部建有培训教室、图书室和卫星接收小站,每天能收看农广校系统4套卫星教育培训节目。

三是在服务模式层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普适模式开展高效服务,可以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目前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中的网上视频教学部分已经嵌入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内,供农民免费使用,而且市服务平台和区县服务平台是互联互通的。

四是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试验探索研究的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坐落在武清,是武清区农业物联网20个应用点位之一。这些点位采集的信息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到武清区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平台分为咨询接待区、专家坐席和指挥调度大厅三个区域。咨询接待区主要是针对农民上门提出的问题进行接待和解答;专家坐席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指挥调度大厅通过在全区设立的农业信息采集点对农业生产、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管理。同时,还建有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技培训等综合支撑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短彩信、移动互联网、语音、IPTV五种信息服务通道,为农民群众提供权威、及时、便捷、低廉的涉农信息服务,为农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提供了新的渠道和保障手段。

结合农业物联网应用,对北国之春农业示范园区内、园区外对照性农民教育培训班,进行了教育培训效果统计、分析,以此来判定课题实验的效果。

对园区内外120名农民学员进行了培训效果评估问卷调查。其中,园区内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85%、达到良的占15%、差评无;园区外农民对培训课程内容满意度达到优的占65%、达到良的占35%、差评无。对培训内容最大收获方面(多选),园区内农民88%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81%选择了培训及时、8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园区外农民80%选择了教育培训效果明显、78%选择了培训及时、74%选择了针对性强、没有收获无。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的农民学员在实验前,上课时有一部分农民学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实时针对性培训,上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农民学员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能主动和教师交流自己现在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通过对20 名学生的访谈,学生普遍反映在实验性农民教育培训班学习比以前的培训班学习更有针对性,老师讲的都是自己现在要注意和马上要做的内容,回去后能及时按照老师讲的知识开展实际操作,这样知识记得牢固了,自己的收成也有了保障,相比以前的农民教育培训更愿意参加这种形式的培训班。

从调查问卷、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农广校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加强服务整个领域农业信息、数据的广泛交流和共享(农业物联网智能化信息、数据采集的优势,缩短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时间,高效精准地获取当地农业各方面信息、数据),帮助广大农民把学到的知识按照适时的农业信息和数据,准确的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去。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

本课题组通过研究认为,“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是当下较便捷、高效、易操作的模式。

通过对农广校现有资源中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载体的优化重组,同时对农广校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物联网技术知识的进修,最终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模式图中我们对现有中央农广校开发的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中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提出了按知识点分解制作农民教育培训微课程的模块,课题组认为此模块的开发和重组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为农业物联网利用各类传感设备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的内外部数据通过互联网进行智能传输,使大量集成、关联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的资源按时间、区域、类别实现共享,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数据支撑,使传统的大面积普及性培训变为更高效的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精准培训。对农民开展精准培训一方面需要教师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开展面授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时性较强的教育培训资源,而我们现在开发的绝大部分教育培训资源都是完整的一个农业生产周期,这样的教育培训资源更适合普及性培训,不能适应对农民进行精准培训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发一些“一事一培”的知识点型的微课程,并结合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决策、检索和移动终端功能的开发,同时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按时、按需、有针对性的推送,实现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的目标。本课题组通过调研了解到,现在国家开放大学一直在制作各类网络微课程,也做了不少农业方面的微课,但是也只停留在制作、网络共享的层面,因此农广校体系应该及时跟进,充分利用自身现有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开发此模块内容,一方面可以巩固自身的农民教育培训主导地位;一方面可以惠及农民,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向深度、广度开展。

(二)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教育培训观念得到了更新,对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并不是说只强调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应用。我们是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应用” 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农广校现有资源为主导,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辅助的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开发利用模式,帮助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为农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知识保障创造新手段。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对于我们农广校教师来说,我们要继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多媒体信息数字化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培训水平。

我们要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智能信息网络方面研究,定位在借助现代科技实现传统农民教育培训升级,重视顶层设计,实现基础教学和关键智能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从各种先进的技术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在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改进农民教育培训的手段。

(三)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农民教育培训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促使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同时不断学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现在,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与物联网技术手段融合的教师多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多了,撰写相关论文的教师多了。通过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有了具体的实践,了解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次的课题研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但为我们今后继续进行这一类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一支教科研的队伍。

(四)培养农民广泛接受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能力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46-03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1-2]。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储存、分发、分析和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目前,生物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药学等多个学科。特别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生物信息学的作用逐步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期,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与相应模式的推进,进一步强化了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的要求。精准医疗是将临床信息、患者表型与基因蛋白谱进行整合,从而为患者量身制定精准诊断、预后及治疗策略。因此在高通量测序产生数以万计的庞大组学数据中,只有依托生物信息学技术,才能探寻基因突变、药物靶向等隐含遗传学奥秘的精确位点,进而提供可靠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可见,生物信息学是精准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均已开设研究生生物信息学课程,但尚未将生物信息学正式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院校也极为鲜见。医学本科生是祖国医学的未来,是临床一线最直接的储备军,面对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和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生物大数据,如果现阶段的医学本科生还不能学会如何利用和解读这些资源,这将大大阻碍临床医学的发展。综上,一方面医学领域对生物信息学方面存在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均未正式开设本科生生物信息学课程,造成生物信息学人才极度紧缺。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近年来围绕在研的各项科研课题,选拔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校开展的各项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创新创业项目支持下,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对医学类本科生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培养了一些初步掌握生物信息学知识与方法的本科学生。在此对教学过程中的感想和体会做一简要总结,并对本科生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在医学本科生中开展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实践

(一)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生物信息学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诸多学科相关知识,所以一般情况下生物信息学科研实践的开展要迟于上述各门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分组施教。因为不同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不同,会导致他们接受相关教学内容的快慢程度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等级的实践内容。此外,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类型导致的对生物信息学的需求不同,可有针对性地分成科研组和临床组。如有些学生将来可能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希望掌握较多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包括各种计算机语言的使用、编程、复杂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等,这类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涨。

(二)构建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实现知识的互补与整合

由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计算机学、统计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来支撑。此外,生物信息学专业知识较为前沿,而且涉及的医学研究领域较多。再加上目前生物信息学的专业教师缺少,这就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组建教学团队,授课教师需要来自不同的专业,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沟通,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整合起来[3],并需持续补充和学习生物信息学前沿知识,在授课内容上还要体现教师自身优势。这样不但可以在知识结构上互补,还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三)围绕教师在研科研课题和学术会议,追踪医学研究前沿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医学技术及医疗模式都在快速更新。因此医学生生物信息学实践教学不能拘泥于原有教材。在进行基础和共性的知识教学时要利用教材。而对于前沿的知识,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在研的各项科研课题引入知识点,另一方面可带学生参加一些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学术会议,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激发科研灵感。

(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

由于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以及学生自身兴趣不同,传统的大班教学较难达到一致性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由于现阶段生物信息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个别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一些“实战”性任务,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专业科研素质,为当代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培养特色人才。如我校2009级临床专业熊同学、2010级药学专业本科生熊同学,都对生物信息学兴趣非常浓厚,在科研实践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充分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用perl语言成功编写出分析组学数据的一系列程序。在研究生面试时,他们扎实的生物信息学功底获得导师的青睐,并成功读取/保送了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二、医学本科生生物信息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PBL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4],也称作问题式学习。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各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处理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目前,生物信息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在实际训练中应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每个知识点尽量从实际的应用案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进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各种技能,如统计方法、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技巧及数据库的运用等。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整合不同生物技术产生的数据将有利于人们发现疾病致病相关位点和药物作用靶点。在本实验室开展的PBL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代谢性疾病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肝癌等展开了疾病相关基因/位点的全基因组筛查。

(二)在教學过程中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

由于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因此要求参加科研实践培训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而目前生物信息学专业的老师相对缺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实践教学和科研中摸索出一种新的方法,即以“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遴选学生进入老师课题组后,以优秀学生为中心,采用以点及面式训练。与以往的老师带学生做试验的传统模式不同,在培训中教师除作为指导老师外,还要善于在众多的学生中发现优秀的人才,并对这些有天分的学生进行精细培养,然后以这些人才为中心点,进行放大,即由一个优秀的学生指导几个后参加培训的学生,在这几个学生中再选出优秀的学生作为下一轮的指导“老师”,这种以点带面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不但能节约大量教学资源,而且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

(三)以大学生的各类科研训练、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

目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法宝”。中国早在若干年前就确立了“科技兴国”的战略目标。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内外众多高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因此,将生物信息学科研训练与学校开展的各类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如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学分”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相结合,将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全面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例如,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各种组学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程序的编写,实验设计和操作,科研项目书的撰写,科研论文的书写等。

(四)同步开展科技文书的写作训练,总结成果保持学生的热情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特异基因的改变密切相关,鉴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是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实践训练中,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分析处理感兴趣的数据(如基因组、转录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可挖掘出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内在信息,或再通过实验对分析结果加以验证。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这些阶段性的成果进行发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上的认可,可以增加学生的科研信心,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和动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学校乃至全国性的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挑战激情,以便激励他们在科研之路上能再创新高。如我校2012级本科生王同学,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进入实验室学习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勤奋钻研,已分别于2013和2014年发表了2篇核心文章,并已成功申请到我校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在我校大学生作品“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这些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

三、本科生生物信息学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物信息学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积极参与实践练习。而生物信息学实践离不开计算机这一硬件设备,同时由于生物数据量庞大,这就要求较高的计算机的配置。此外,现阶段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实践的开展。因此,对医学本科生开展生物信息学实践训练尚需相关资源的配套和完善。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医学本科生开展生物信息学科研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并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一种以科研为核心、学生为主体、训练项目为载体的科研实训教学模式。当前虽然一些医学院校已经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有很多不足,尚有待进一步的摸索和改进[5-6]。此外,我们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整合各种教学力量,从而提高生物信息学教学质量。

致谢:感谢南昌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汪雁老师生前对本科生生物信息学教学方面的贡献!

参考文献: 

[1]Shachak A,Ophir R,Rubin E.Apply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to bioinformatics education in microarray analysis and Primer design workshops[J].Cell Biol Educ,2005,4(3):199-206. 

[2]Boyle JA.Bioinformatics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practical examples[J].Biochem Mol Biol Educ,2004,32(4):236-238. 

[3]樊代明.整合医学纵论[J].医学争鸣,2014,5(5):1-13. 

[4]祝鸿程,刘浩,王迎伟,等.基础医学课程PBL教学应用的新思路[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2):1410-1412.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7)

[DOI]10.13939/ki.zgsc.2016.02.11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自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迅速展开,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计算机、通信、电子和软件等多方面技术之大成,要真正建设好高职物联网专业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深化。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化能力的培育是高职学生的重中之重,也是区别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显著标志,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靠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来保障和实现,只有建设规划好物联网技术实训教学体系才能完成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修成。随着国家“互联网+”、“工业4.0”等理念的提出与深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物流等,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智慧农业和环境监测作为高职物联网技术实训切入点,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 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培养主要面向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具有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工程规划与实施、系统服务与技术支持为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联网技术人才。

1专业课程与实训教学

1.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其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就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强化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教学,最终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物联网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成为具备良好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专业课程体系

从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出发来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满足一定理论知识需要的前提下强化实训课程内容建设,努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最终使实践教学来内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为拓宽高职学生的成长空间打下基础。为此,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通识教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技术概论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要求,以智能农业、环境监测为系统实训平台出发,围绕这两大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展开,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与实训课。如RFID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组网技术、农业食品溯源应用系统实训、城市环境远程监测系统实训等课程。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表

公共素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专业支撑课程

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概论、数据库应用基础、网络设备配置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

专业拓展课程

综合布线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1.3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它的特点是突出职业能力所要求的实训实践教学,完备的实训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时,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出发,按照“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 路径展开,“认知”主要是强调基础性和启蒙性实训,“技术技能”主要侧重专业核心课程的配套实训,“系统体验”主要是对前面实训成果的系统综合和应用,更加贴近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技术基础与专业认知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校内校外实训的有效结合来强化物联网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用能力,校内实训室主要完成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实操和理论知识的内化。

2基础性实训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说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何等的重要。高职实训也是同一个道理,也要从基础性实训抓起。物联网应用技术基础性实训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专业基础实训和专业认知实训。

2.1专业基础实训

专业基础实训一般是指电子信息大类学生应具备的一些面向职业岗位的通用型技能实训。如计算机基础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通过这几门课的实训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编程知识有一定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两项实训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应用办公软件如Office,掌握对各型计算机的硬件拆装和维修,训练高职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有一个基础性的学习掌握,为下一步技术技能的实训打下基础,如C语言学习。

2.2专业认知实训

专业认知实训是开启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大门的起初环节,目的是让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相关设备、相关领域和相关应用有一个认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专业技能实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职业面向行业应用面广,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依据专业培养定位来开设认知实训。针对面向农业与环境应用的特点,专业认知实训突出了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通过系统仿真和实际电路的调试,让学生对基本的模拟、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应用有个较好认知;通过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相关的实训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涉及的多类技术要素,了解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及相关的感知、传输和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在认知实训中强调以感观了解为重点,知识普及为重心,宜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如网上查阅、实地参观、现场交流与访谈等。

3职业技能实训

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面向社会就业之根本,也是体现现代高职教育之重心所在。高职教育的质量与特色大多体现在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上。从物联网技术层面来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与控制技术,因此,我们结合面向农业与环境领域的应用从三层结构来组织物联网专业技能实训。

3.1感知技能实训

感知技术主要是解决信息的获取,为最终的行业应用提供信息与数据。它包括多方面的信息获取技术,如各型传感器、RFID系统、定位系统、条码等十分广泛。以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应用为例,主要采用的也是前面所说的四大类设备,为此要建立感知技术应用实训室,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传感器、RFID等方面应用技能实训,让学生了解各类型传感器和RFID系统应用技能。传感器方面:如温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CO传感器的实物及其如何使用,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掌握其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式。RFID设备方面:如各型电子标签、天线、阅读器等。通过RFID原理实训台,让学生掌握各型电子标签的使用情况和基本工作原理,理解各频段RFID系统的适用范围,以电子标签信息识别读写实训让学生对各类技术标准有一提高认识与消化。另外,也要适当增加控制方面的实训,如智能农业方面的调节光照和控制水源和通风等。

3.2信息传输技能实训

网络传输是信息高速公路,负责把由前端感知设备获得的信息实时准确上传到云端。这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二是远程高速网络传输。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一般采用Zigbee、WiFi和蓝牙技术,主要用来解决如各类传感器的信息汇集和集中转发上传到远程网络上。重点是实训无线传感网(Zigbee网络)的组网与使用,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无线传感网的基本组成、相关设备与工作原理,通过如节点之间点对点的通信、无线SOC端口控制与传输来强化对无线传感网的使用。另外,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来强化学生对局域网、宽带广域网的应用以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3.3信息处理技能实训

在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最后一层是信息管理与应用(简称应用层)。应用层主要是完成经网络传输层上传到云端数据的接收、过滤与存储,然后结合行业应用进行控制与管理。主要涉及专业课程有数据库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等一些相关软件应用方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管理和前后台应用软件的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适当强化数据库(如MSSQL)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与使用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物联网系统应用中已十分普及,目前移动开发平台主要基于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基于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已占据主流,为此结合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在学习了Java语言后,通过“教学做”来培养学生开发小型App的能力。

4系统性实训

物联网技术的显著特点是集多专业之大成,涉及专业知识面广,容易给学生产生知识混杂和难学的印象,那么如何补救这一情况是专业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为此,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 路径的理念,特别强化与设置了物联网系统综合实训环节。

4.1智能农业应用实训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如火如荼,“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特别是食品溯源系统已日益成熟。将农产品种(养)植、运输、加工和流通的信息相关联,形成完整的信息追溯链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整个系统涉及溯源标识技术、监装技术、物流监控技术和数据采集与查询技术。溯源系统以RFID、条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是一典型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这一实训系统基本涵盖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学的大部分专业知识,通过溯源系统的实训体验把原本分散的技术串联起来,强化了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特别是强化了学生对RFID技术应用的认识。实训的主要内容有网络环境的搭建、服务器安装与调试、电子标签制作与识读、数据库管理与应用、PDA安装与调试和APP应用开发等。

4.2环境监测实训

基于无线传感网的环境监测实训是以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组建与应用开发为重点的专业实训,通过此实训让学生达到对无线传感网的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传感网组网及Zigbee协议的应用开发有一定程度深化,实训重点要让学生树立起系统性的理念。下图是物联网环境监测实训室功能总体框图。

环境监测实训系统

实训系统包含三种数传模式(WiFi、Zigbee、有线)环境监测传感器,形成一套覆盖三个层次的物联网教学平台。同时,其他内置WiFi模块的各种手持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也能无线接入该实验平台,成为物联网实验设备的一部分;师生教学、科研实践开发的其他感知模块,通过与标准的WiFi设备服务器连接,也能轻易接入该实验平台,完成测试、验证。这些设备的灵活配置为学生提供了从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较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应用模型。包含的实训:网络组网与无线信号测试、Zigbee协议栈应用、Zigbee网络拓扑、开发环境的搭建;IEEE 802.11协议介绍、接口程序代码开发、串口WiFi设备服务器设计、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查询显示等,重点是把从信息采集、传输和信息处理联动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无线传感网系统的体验,更加贴近了以后的工作岗位,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5结论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所在。实训教学必须以良好理念为先导,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符合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实训教学体系。本文以农业与环境应用为背景,从分析人才培养目出发,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 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构建实训教学环境,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茂.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6):49-52.

[2]邹洪芬.高职院校“专业对接园区,科研反哺教学”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6):12-14.

[3]张新.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思考[J].物联网技术,2014(5):80-82.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8)

1.研究背景

CDIO 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一种先进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在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整个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与学、实践场所、教师能力提升、学生能力评估和改革质量评估等全方位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链路。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以ERP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日益强调对以ERP为载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对ERP系统的熟练应用。为与之相适应,当前各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中更加强调集专业管理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实践工程能力培养于一体,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CDIO 工程教育有着一致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建立ERP实训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已取得相应成果。但仍存在诸如相关实训项目局限于ERP沙盘和ERP系统的操作,尚未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训项目间的前后续关系不够清晰,各项目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未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提升阶梯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为此,本文在已有教学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从CDIO的一体化教学思想和企业物流管理活动中对人才信息化素养的要求出发,构建一个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融合多门课程,经“认知――应用――提升”三个能力跃升层面共五个渐进等级的多阶段ERP一体化综合实训体系,并对保障这一体系有效运行的条件进行分析。

2.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2.1总体设计思路

落实CDIO教育理念,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ERP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并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将传统上隶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的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围绕专业背景下ERP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整合。并且,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形成由包含于三个上升阶段的五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渐进阶梯,使各环节和阶段不同课程的理论及实验、实训教学目标具有明确一致的指向性。

2.2目标内涵分析

2.2.1与ERP教学目标相匹配

从相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的ERP理论与实训课程来看,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上具有明确的共同点,即:一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ERP中所蕴涵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二是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意识;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从供应链层面上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运营管理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四是掌握ERP系统在本专业领域应用中的基本操作。为此,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涵盖上述的四个方面,并且在实施中得以很好体现。

2.2.2多课程、多项目融合衔接

针对ERP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高度融合的特点,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以及教学运行的要求,在构建ERP一体化实训体系时,需要打破传统狭义的围绕ERP课程组织实训的理念,而将与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有关的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都经过重新组织后,融入到多阶段ERP综合实训平台之中。并且这种重组不只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建立于渐进式一体化教学思想基础上,对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根据内容与目标层次的不同进行重新梳理和组合后的结果。

2.2.3符合学习过程中的进阶规律

由前述分析可知,所构建的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建立在对多课程、多项目融合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实施中需要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点到面,逐步深入提高的进阶规律相符合。即,该体系应是从简单的、单项技能的信息化应用切入,在对企业信息化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建立起充分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向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的ERP应用技能培养与提升进行深入。

3.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五级三层”进阶模型

针对上述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所包含的四方面明确要求,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课程开设的共性,提出该体系的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3.1项目集中实训

为更好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在教学运行安排中,每学年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用于集中开展专业项目实训教学的阶段,即项目集中实训阶段,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并且根据集中实训的目的和支撑项目的不同,项目集中实训按实施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和“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三个阶段,并存在以下逻辑关系:

3.1.1 “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基础阶段的实训,其目的在于通过相对简单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开发,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概念性的认知;

3.1.2“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建立在“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级ERP系统中供应链模块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真实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操作技能;

3.1.3“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对以上两个阶段实训技能的综合应用,其目的在于当学生完成主要专业知识学习后,通过以企业ERP项目实施为背景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对学生在物流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性的演练与检测,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从操作上升到实施层面。

3.2五个渐进等级

在该体系中,围绕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将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分解为五个逐次渐进的等级进行教学,其中每一级都以前一级的有效完成为基础,并且实现逐次提升。

第一级,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基于EXCEL的中小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实训。使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级,《ERP原理与应用》课程学习与实验操作。使学生全面地学习ERP基本思想,认识ERP系统,了解ERP的基本操作。

第三级,《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项目教学。锻炼学习应用ERP管理思想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级,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ERP系统操作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熟练操作ERP系统的能力。

第五级,综合性项目实训阶段的《ERP系统实施实训》项目。在完成前四个环节教学与实训的基础上,开展“ERP系统供应链模块实施实训”,使学生能初步接触更高层面的ERP实施领域,了解ERP实施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工作,学习ERP实施中的基本方法。

3.3三个跃升层面

由上述五个渐进等级串接而成的能力培养链,分属于三个由低向高的能力跃升层面,即“认知层面”―“应用层面”―“提升层面”。

3.3.1认知层面。包含“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ERP基础课程及配套实验”、“企业运营管理体验”三个环节。其目标使学生建立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3.3.2应用层面。由“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其目的在于在前一阶段认知ERP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结合具体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物流管理业务,对ERP系统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并深化对ERP思想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3.3.3提升层面。由“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在熟练掌握ERP系统供应链模块操作的基础上,拓展其就业领域,提升信息化应用的综合素质。

4.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保障

根据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要求及“五级三层”的架构特点,为保障该模式得以有效实施,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

4.1打造符合CDIO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CDIO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学团队的作用。基于ERP一体化实训体系贯穿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多课程、多项目融合,逐次递进的特点,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依赖于一支具有深厚的物流专业造诣并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组织开展相关实验、实训教学的高水平、复合型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4.2按逐次递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该体系的“五级三层”架构,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需要逐次递进。因此,在教学运行实施中,需要首先从课程体系设置上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具体到“五个渐进等级、三个跃升层面”而言,“三个跃升层面” 在ERP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上都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因此前后逐次递进的顺序必须遵循;而在“五个渐进等级”中,同处于“认知层面”的前三个环节既可以按逻辑架构模型所示关系逐步实施,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并行开展。

4.3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

CDIO倡导学生以团队方式开展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实际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习项目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总结的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因此,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实施是必然选择。

4.4实施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

在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教学效果考核中,除需坚持目前普遍实施的实验、实训环节项目考核外,在整体和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考核实施的方式以及考核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还必须充分融入和体现出与该体系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逐次递进和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开展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在考核成绩的评定方面,在对各子项目的考核设定成绩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在最后对各子项目的成绩进行加权汇总,最终形成反映整体综合教学成果的总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荣佩,史庆南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

[2]傅永华.基于CDIO 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

[3]刘广斌,景永平.ERP沙盘实训教学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4]王其中.ERP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5]魏玲.基于ERP的综合实训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9)

一、前言

在当今的终身学习时代,每个人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在相关文件中指出,“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接着,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提出,“要通过远程教育方式,把农村中小学办成当地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和信息化教育浪潮推动下,西部中小学建设了大量信息化教学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这些资源,对于文化落后的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农村中小学要服务社区发展,西部地区将近RO%的中小学在农村,但目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向校外用户开放、服务社区发展的程度还不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社区发展中的应用形式还不多、应用方法欠当,一下面将结合西部现状,探讨如何有效应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服务社区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

1,信息服务策略

(1)信息服务策略信息服务是指学校根据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社区居民的需求,从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进行筛选或利用信息化环境搜集相关资源,加工整理后向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主要有致富信息、农业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

(2)信息服务策略的实施。具体的服务方式主要是教师将整理加工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编辑成文本打印后,发给学生,由学生负责送到社区居民手中进行学习,并收集社区居民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反馈意见和要求;学校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向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调查社区居民的资源需求。这种应用方式不仅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刚开始向社区开放的学校服务社区的主要方式,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社区发展的重要方式。

另外,有网络的学校,通过网络向外发送本地的农产品供应信息、商品需求信息以及生活、生产活动中的疑难问题等,利用网络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及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如甘肃省天祝县的华藏镇初中和岔口骚小学等学校,通过网络为农牧民提供科技信息,将杂交油菜籽、荷兰豆、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的农产品信息在网上,开拓外地市场,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支持和好评。

(3)信息服务策略实施分析。甘肃省灵台县什字镇中心小学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柴胡栽培方法、苹果栽培技术、旱地地膜西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信息服务后,当地农民逐渐重视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农民开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出资源需求的典型案例一位曹姓农民的话,说明了学校信息服务的价值:“以前邻居孩子把学校发的资料送给我,我基本不看,我的经验比那些学校老师多多了,他们懂个啥呀,还不是瞎指挥?可是有一年,当发现我种植的烤烟叶子发黄时,我以为是干枯,赶紧浇水却依然发黄。正犯愁时,收到学校发的烤烟病虫害防治资料,我将信将疑地按资料说明,喷了指定的农药,几天后,我的烤烟居然又绿油油一片了从那以后,学校发的资料我都会认真看,并介绍给亲戚朋友看,现在,除了让邻居的孩子跟学校提问题外,有时自己还跑去学校找老师呢”

可见,信息服务这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方式对社区居民的信息能力要求不高,效果比较好,在社区居民应用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意识不强、信息能力较差时.应以信息服务方式为主,学校要尽可能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资源,尤其是当这些资源产生实效后,社区居民的观念会逐渐转变,树立起主动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识。因此,学校在为社区居民提供资源服务时,要有意识地培养社区居民应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社区管理机构要与学校配合,通过宣传与示范,增强社区居民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探索多种信息服务方式促进社区发展。

2.培训服务策略。

(1)培训服务策略。培训服务是指学校与社区管理部门等机构合作,根据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需要等,利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设施,开展科技知识、信息技能、健康卫生、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党员干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活动。

(2)培训服务策略实施的过程与要求。对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不理解的问题,通过及时向培训者请教及时解决,有利于增进学校与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比信息服务方式更快捷,有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与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资源应用意识和能力。培训前学校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培训内容等方面,如果由学校决定培训内容,培训前得调查培训需求、组织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活动,收集相关的培训资料等,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社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支持,尽量减轻学校的负担。培训对象要主动提出培训需求,积极参加培训工作。

培训服务实施时,要注意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以促进下一轮培训的有效开展。同时,要注意对适合农牧民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如甘肃省天祝县各乡级资源中心都组建了教育教学和农牧民培训的组织机构,对农牧民培训有效的组织和监控。人们通过接受学校与社区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可以掌握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应用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3)培训服务策略应用分析。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岔口骚小学在农牧民培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岔口骚小学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一所六年制小学,借助中国·联合国UNDP403项目,以及学校原来的“义教工程”项目和教育部·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学校通过资源整合,优化资源管理,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在保障学校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为本地农牧民进行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培训。

近年来,岔口骤小学积极在组织农牧民脱盲的同时将 “农科教”三结合,加大对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形式为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集中授课与观摩相结合,分发资料与咨询服务相结合,学校培训与农技部门培训相结合。自2000年以来,先后培训本村农牧民2270人次,印发文字资料500()余份。在为本村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和培训服务的同时,岔口释小学发挥镇资源中心的辐射功能,立足本校,辐射全镇,为本镇所有小学的教师和农牧民培训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辐射范围内有行政村9个,总人口18000余人。岔口骤小学对农牧民的各种培训,使他们掌握了致富的技能和信息,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交流与合作.农牧民更加信赖、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学校所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是在教育部·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等多种项目的资助下,学校建设了较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大多数教师得到了相关培训,信息素养比较高,能利用光盘教学资源、卫星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等多种资源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二是有项目人员进行指导和目标要求,促进了学校积极为社区开展培训服务活动。如中国·联合国UNDP403项目,在岔口骚小学建立镇资源中心,要求学校要向全镇的居民开放资源,提供培训服务。三是学校重视,规章制度完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领导机构,制定了相关制度,促使开展培训规划。资源应用的领导机构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培训活动。在实践中将农牧民脱盲与“农科教”相结合,将集中授课与观摩相结合,学校培训与农技部门培训相结合。四是学校能从实际出发,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相关的培训服务。例如蔬菜种植、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等方面符合生产生活需要。

岔口驿小学培训服务实践表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能有力地促进社区发展,能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在实施时要结合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培训服务。

3.自主应用策略。

(1)自主应用策略。自主应用是指学校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向社区居民全面开放,社区居民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和研究等活动。

(2)自主应用策略的特点和要求。自主应用方式十分灵活,社区居民可能是从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问题出发,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来解决问题及就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这种应用方式中,社区居民可以自己选择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型,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

自主应用方式对使用者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使用者必须具有获取资源、筛选资源和整理资源等能力,使用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资源应用的效果,因此,使用者需要接受学校组织的信息资源应用方面的培训。初步应用时,需要学校教师及专家的指导。并且,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和资源能对外开放的时间有限,社区居民只能利用节假日、周末和晚上等时间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一所学校往往要为几百人以上的社区服务,因此,每个人能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时间有限,使用者必须不断提高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3)自主应用策略实施分析。甘肃省天祝县华寺镇初中是“甘肃省农村网络信息站试点校”、“教育部·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学校在建设了农村网络信息站以后,对当地大多数农牧民进行了相关技术培训,使农牧民有了一定的资源应用能力后,鼓动农牧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年,到学校上网,学习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农牧民观念转变,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当地农牧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获取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有利于解决自身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效果。另外,社区居民在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水平、科技素养,使学校服务“三农”的工作见到了实效,发挥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56-02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培养目标为:通过理论与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结合管理思想和决策方法,系统化地采集、加工、传送、存储、交换企业内外部的物流信息,以及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并能实践操作和初步开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从而达到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一、课程实施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提高物流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为后续发展够用的理论知识。

1.素质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中倡导素质教育,把传授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相结合。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途径。通过案例教学、系统设计及社会调查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兴趣,应用影像资料、物流图片、flash演示等教学手段,精讲多练,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能力目标

本课程通过各虚拟软件的实训,对物流信息收集、分类、整理、存储、传输、检索和使用;对条码技术、RFID技术、GIS、GPS、EDI等物流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熟练掌握ERP、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商业零售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运输信息系统、物流仓储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集装箱信息管理系统。能根据不同的企业设计出不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最终达到独立设计具体物流信息系统的逻辑需求方案。

3.知识目标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都起着主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应掌握的知识包括:物流概念的界定,理解物流定义的共性;理解信息流对物流的影响;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熟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掌握物流信息技术中条码技术、RFID技术、GIS、GPS、EDI等概念、内容和方法;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功能;掌握物流自动化的内容等。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着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与企业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以“面向工作一线、立足岗位流程、注重综合素质、突出应用、强化物流实践、培养物流信息处理能力”为指导思想,实践课程和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课程内容设计基于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设置了够用的理论内容和实践项目,并按照该课程实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设置了课程的内容。

1.理论课程内容选取

3.校外实训

结合毕业实习进行顶岗实训,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将学生带到物流企业现场,在专业教师及外聘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实践,能够真正实现就业无缝对接。此阶段完成综合的与企业紧密相连的实际信息化流程和项目。

三、课程的实施手段

(1)模拟操作。建设物流模拟仿真实验室购置物流设施设备或模型,拍摄物流设施设备实物及体现物流信息技术的教学短片和图片,并绘制各类典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业务流程图,让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认识物流业务的全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软件操作。安装物流软件,将物流企业运作转换成计算机模拟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有了比较,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企业运作的过程和原理。

(3)虚拟企业。提供了现实中各类物流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如真实写字楼、真实配送中心、现代化立体仓库、区域配送中心、制造工厂、百货超市、配送网点,以及城市、大街、公路货运场、铁路货运场、航空货运大楼、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海关大楼等众多场景及各种物流设施设备,如仓储车辆、集卡、恒温车、危险品车、RFID无线射频系统、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等。系统设置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管理、堆场码头管理等6大实训项目,近60个岗位,240多个子项目,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运作环境中,用近乎真实的设备,按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角色,对相关物流技能进行操作体验实训。系统采用了业界最流行的游戏操作界面,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让学生在类似游戏的轻松操作中,迅速理解并掌握各种物流操作技能。

(4)案例教学。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讲座,针对该企业的具体情况讲解分析。或者由教师事先设计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物流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走访物流企业。组织学生到企业去进行现场教学,融书本知识与模拟操作为一体,更加贴近实际,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

(6)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通过教师承接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可以实际锻炼学生的实战经验,较早接触物流企业信息运作的流程,可以为以后的就业实行无缝相接。

(7)课外提高项目锻炼。结合企业实际物流信息化的情况进行讲解,并把真实问题及整改方案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学生在业余时间为具体的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设计不同的物流作业流程、实施物流信息化方案等。学生通过实际演练,能够做到先进性、实战性,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四、课程的实施结论

该课程建设着眼于学生就业岗位,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企业参观认识实习+理论教学+校内虚拟实训(分虚拟企业、模拟软件和模拟硬件平台)+校外顶岗实训”的教学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物流岗位获得真实的感受,并能够在不同的物流岗位中,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实施信息化的建设。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温景文.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1):23-26.

生物信息学培训篇(11)

(1)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通常指的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检索工具与科学有效的信息检索方法,在收获信息以后对信息实施识别、选择、加工、应用、管理与创新的能力。信息能力包含:收获信息的能力,研究与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科学应用信息的能力,沟通交流信息的能力,正确管理信息的能力等。比如,让学生参与机械工程训练竞赛,最开始会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来知晓竞赛的主题,竞赛的规矩以及竞赛的地点时间等信息。之后,根据收获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从而理解与消化,对于不够明白的地方要向有关的部门及老师进行询问。最后的步骤就是将这些信息实施科学有效的归类,进而为参与大赛所设计的方案提供相关的指引。在现实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课堂中,学生在设计和制作机械工程训练物品以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从信息能力方面来培养学生。比如,利用工程训练任务书,大概的说一下产品的相关技术要求,其他的让大学生应用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渠道,来获取与之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准备好之后的环节,包括制定设计方案、描绘产品图纸,编排加工工艺与检测最后的实物等。

(2)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许多的创新思想就是来源于对传统的质疑,提出疑问通常比解决实际问题更为关键,解决实际问题,仅仅体现的是技术能力,而提出新的疑问及新的可能性,往往需要丰富的创新能力。在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先将机械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准备好,而准备教学内容必须要展现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思想,要将机械工程训练课程的基础特点充分结合起来,让机械工程训练课程的内容即离开传统内容,又要让实践教学的内容向着展现当代系统工程、现代管理、物联网信息、数字化电子技术及现代化的先进机械的实践教学方式转变,展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这样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新的问题,甚至是更具有前瞻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需要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可以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质疑,才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

(3)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实际机械工程相关问题实施综合能力教学是大学生在机械工程训练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就要组织大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的抽象概括,并从具体的感性表象转为抽象的理性思考,然后进行综合能力的教学,将机械工程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将若干知识联系起来,展开从观察到思考这一精密的思维过程。这就证明了实施综合能力教学对于大学生发射思维能力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推动作用的。与此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联系,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其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复合体。此外,在机械工程训练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把机械工程训练中遭遇的问题,对相关问题因素的研究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案以及产品设计以后的改进措施等都写出思维的报告,从而提出新的创意,虽然这仅仅是要求学生记录下来,但相应的也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的作用。

(4)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工程训练作为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全国教学进程中,自始至终都将技能培训与方法训练、生产与教学、实践与理论、动手与动脑这些密切且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这个作业的题目仅仅对产品的尺寸及相应的功能做一些简单的要求,而大学生则依照竞赛训练的方式,经过提出想法、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加工制造、实际测试等相应的机械工程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还能够将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必备的技术点评与硬件设施,组织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设计制造或发明创造类的比赛,以此来发掘学生的热情与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创新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