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特色农业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29

特色农业前景

特色农业前景篇(1)

鉴于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类农产品营销也在持续增多,尤其是体验性农产品变得愈来愈多,采摘、垂钓以及制作特色手艺品等项目成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主导性产品。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通常都具备了非常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民俗会形成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以及生活习惯,所以旅游农产品具备了不一样的特点。和一般性的产品销售比较起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的购买与消费是一起实施的,所以旅游农产品销售变得愈来愈直接,从而降低了流通成本。有鉴于此,农民群众可以把自己土生土长的特色农产品面对面地直接销售给前来游玩的各界人士,而农民们利用自己家来开设农家乐则可以由农民为游客们提供各类餐饮以及住宿,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以及民俗文化吸引愈来愈多的游客驻足,从而推动农产品销售。

一、利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开展农产品销售的必要性

一是能够创设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景观旅游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游客们的吃、住、购、行等均和农产品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所涵盖的层次也很多。各类农产品销售同时也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多的就业良机。比如,农民们可以扩大自身的种养殖规模,这就需要有更加多的乡村劳动力资源,而且还应当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带动下创建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公司,以求转移与吸纳更加多的劳动力。

二是能够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和农业产业化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农业产业化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产业基础以及景观背景。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能够提高本地的知名度,改进当地乡村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产业集聚,提升特色乡村产业的边际效益,提升当地农业以及旅游业的效益。同时,还可进一步改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当地农村的各个产业的同步发展,提升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额度,扩张农产品销售的范围,以旅游业来促进农业产业的新发展。

三是能够帮助延长当地农业的产业链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了农业以及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即休闲农业之发展。为切实满足前来观光游客之需求,当地的乡村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均能实现新的发展,并且促进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其典型表现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过程中采摘农产品、垂钓等项目的溢价现象。同时,农产品如果能够实现就地销售与增值,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农产品中间销售层次偏多的问题,从而在无形当中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的主要策略

(一)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绿色销售策略

如今,乡村农产品绿色销售已发展为主流农产品销售方式之一。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农产品是否属于绿色农产品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很好地证明了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过程中绿色农产品具有相当好的市场销售前景。对初加工农产品来说,传统农家往往是有独立的院落的,其中专门建有菜园,所种蔬菜和水果均可使用自家饲养的动物粪便进行施肥,对于果蔬所采取的病虫防治也可以采取人工诱捕或者捉虫瓶等生态型办法,这样一来所生产的蔬菜水果往往更加新鲜和健康。农民们自家所养的猪、鸡等各类家禽,使用纯天然的野菜加以喂养,而鸡和鸭等还可放养于当地的山坡林地,这样一来所饲养出来的就是纯正的土鸡,能够很好地满足游客们的需求。部分既有果蔬种植而且还有动物养殖的农业园区,则能够实现果蔬种植和家畜养殖业进行妥善的结合,并且在园区中辟出专门区域来放养猪、鸡和鸭等,使用剩余水果蔬菜等加以喂养,而且还可利用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来建设沼气池,粪便在发酵之后就成为了肥料,能够有效避免化肥造成的现代化学污染,而引入生物防治病虫害法则可把水果蔬菜农残物降至最低值,从而实现绿色与无公害。不仅要控制养殖的成本,而且还应当确保农产品具备相应的品质。对深加工类农产品则应当在符合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之后为其实施绿色化包装。所谓包装绿色化,是指对包装材料实施绿色化处理,也就是要使用环保型材料,其后再制定出绿色亲民的价格。这一价格不但应当体现出绿色产品的成本,而且还应当考虑到购买者的接受程度。当然,还可使用绿色销售形式,例如绿色促销,也就是通过广告、公关以及市场销售人员向广大游客宣传乡村特色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

(二)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消费规范化策略

依据一项调查,我国游客对于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餐饮、卫生等满意度不高。笔者觉得,如果现在能够强化农村餐饮条件的改进,很好地提升农产品销售的成效,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用餐环境,让其愿意耗费更多的时间驻留,从而推动游客更多地购买农产品。比如,通过提升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餐饮烹饪水平,促进餐饮管理的规范化,就能够很好地提升消费者的旅游体验。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的提供,是实现乡村旅游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只要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就一定能够推动农产品销售实现更好的发展。有鉴于此,应当更加深入地挖掘特色农产品,改进农产品旅游的环境,强化游客安保等工作,让游客们能安心旅游,延长各游客的出游时间,推动农产品的销售进程。要充分注重农产品包装,提供多种多样的包装,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定价策略

一是要实施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加工策略。农产品往往具备了鲜活、易于腐烂等特点,而在实施加工之后,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且还能延长储藏的时间,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更好地利用农产品资源以提升综合利用效率。农产品加工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提升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特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强化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引进国际上大量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诸如,微波加工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以及冷冻干燥技术等,不但能够对水果、蔬菜以及肉类等农产品实施灭菌消杀处理,而且还能较好地保留农产品原有的营养成分以及新鲜度。二是要实施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定价策略。价格通常都是游客们购置农产品时十分关心的内容之一。依据一份问卷调查,有15%的游客能够接受的农产品价格位于50元以下,有39%的游客能够接受的农产品价格为50至100元间,能够接受价格为100元至200元以及200元以上价格的农产品的消费者分别为31% 与15%。所以,在对农产品定价时应当注重于考虑游客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愿意耗费比较高的价格来购置优质农产品。如今,我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价格还相当混乱,除本地工商管理、物价以及市场综合执法等部门应当切实提升监管工作力度之外,还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督体系,全面规范市场经营主体之销售行为,千方百计地扼制市场中的不合规经营问题。自然,农产品经营者也需要依据各个不同消费层次,实施农产品差异化定价方式,从而切实提升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额度。首先是要实施技术差别定价,也就是按照农产品所采用技术以及服务难易度加以定价。其次是实施团购优惠定价,也就是依据购置农产品的具体人数来确定价格,比如一旦超过多少人购买,即可享受8折或者9折优惠等。最后是要实施时间差别定价,也就是要依据淡旺季、工作日以及节假日时间之差异,分别确定不同的价格。

(四)实施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体验销售策略

当前我们正处于体验经济时代,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游中的游客对于当地农产品之需求已不再局限在农产品数量以及质量上,而是升华至更加高档次的精神享受以及体验上。感官体验能够让广大消费者们得到味觉与视觉等感官层面的良好体验。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感官体验销售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要从选择优质农产品发展到对农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分级,从而让农产品能够在色、香和味等各个方面均能够让消费者们产生良好的体验。二是改进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品牌形象。农产品包装应当很好地展示出本产品所具有的功能、色彩以及美观度等,而合理的农产品包装设计不但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为消费者们留下十分直观的印象,而且还可为消费者们展示农产品所具有的特殊背景,比如,历史、人文背景以及习俗等,从而体现出农产品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让其有别于同一类型的农产品,这样一来就能够让消费者们得到完全不同的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当然,我们还可运用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民俗文化传统或者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来加快农产品销售进程。比如,在各类水果成熟期可以为庆祝丰收而举行专门的节庆活动,在各地经常举办的樱桃节、苹果节、葡萄节、西瓜节等就是如此。运用系列化的宣传活动,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们前来亲自体验务农的乐趣,进而实现促进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农产品销售之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具有非常好的乘数效应,综合性也比较强,所以特色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随着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的不断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找到了一条新路。下一步,应当对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中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实施专门化研究,从而以特色乡村风貌景观旅游为新的平台切实降低农产品成本,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很好地调整乡村特色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林锐,周丽永.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营销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龙玉祥.基于文化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农村经济,2009(06)

[3]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4]都培田,李度.乡村民俗旅游的5E体验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11(08)

特色农业前景篇(2)

乡土特色是农庄休闲园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了乡土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光客置身其中去感受与体验。农庄休闲园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观光客的青睐,就是因为具有传统农村田园生活的“乡土”味道。从观光客的需求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会来到农庄休闲园,就是因为他们需要回归生活本质、体验自然真谛的生活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当中,乡土农庄生活成为了观光客唯一能够感受生活的途径。因此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以“乡土”为主旨意义重大。在这一方面,丰乐农庄做得十分到位,其以中原乡土特色为基调,通过营造农村民俗文化特色氛围,构建起了以特色性、休闲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农业园区,增添了园区的景观特色,并让乡土特色与生态景观实现了良好的互补,相得益彰。

1.2旅游特色

在丰乐农庄休闲园的众多产业项目中,旅游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吸引观光客,让他们愿意来到休闲园中进行旅游,是休闲农庄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丰乐农庄以旅游特色为基点进行了农庄休闲园的建设,具体表现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特殊性”上。所谓“特殊性”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丰乐农庄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性划分,将农庄休闲园分为了“特禽区”、“特菜区”、“特果区”、“特娱区”。“特禽区”所带来的奇特感官享受,“特菜区”、“特果区”所带来的奇特味觉享受以及“特娱区”所带来的奇特娱乐享受,能够让观光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可以大饱口福,为观光客留下感官印象和识别特点,从而发挥出农庄休闲园的旅游特色。

1.3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观光客“印象性”和“识别性”的途径。在农庄休闲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丰乐农庄充分发掘了中原地区的农村风情、民俗以及传统农耕文明,利用河南省重要历史名城的优势,深入挖掘内在文化资源,实现了园区文化品味的提升。同时还加大了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景观设计,通过当地代表性植被景观的设计,突出了农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使景观设计与农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在提升农庄景观生态学的同时,为农庄生态规划科学性提供了保证。

2丰乐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丰乐农庄休闲园目前已经成为了部级4A级旅游景区,这说明丰乐农庄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考虑到农庄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建议丰乐农庄休闲园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发展策略,以便能够为丰乐农庄休闲园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1个性化发展策略

在各种农业休闲园区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丰乐农庄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保证自身个性化生态规划发展策略。因为只有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够为农庄提供持久不衰的竞争力。为此,丰乐农庄必须实现对自身景观生态环境规划的革新,使其能够根据中原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农庄园区标志性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起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从而提升农庄在观光客心中的记忆性与标识性。

2.2延续性发展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丰乐农庄要想成为经久不衰的农业产业园区,为郑州市及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贡献,就必须做好对农庄的延续性发展保护。在人们审美情趣日益变化的今天,农庄的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必须要能够保证适应时展需求,能够反映出时展的特征,才可以发展下去。但是片面地迎合时展,而放弃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日新月异的时展模式下,传统文化才是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为此,农庄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以现代化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为途径,将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现农庄的延续性发展。

2.3保护性发展策略

服务性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众多功能性特点之一,但其并非最主要特点,从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态来看,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才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最主要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丰乐山庄的基本特性,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是重中之重。为此,在进行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时,要根据生态保护原则来进行工作,尽量保留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为观光客提供一个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

特色农业前景篇(3)

结合目前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所以城郊主题园的设计建设,是近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何把握旅游规划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特色农博园的旅游特色与资源优势,是其规划设计的主导方针。

1. 目前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设计要素分析

农博园特色主题公园选址,不能保证经济水平和客源流量,这成为特色农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障碍;主题特色不明确,对客源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握不够,盲目性较大,往往看到以蔬菜展示与农家乐为主,低层同构,无自身区域特征;内容贫乏、缺乏创意、施工质量低下,不能够使深层次旅游过程发生,旅游设计贫乏,造成旅游者的消费购买力欠缺,旅游点的自身维持能力差,使旅游处在被动旅游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形象策划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结合点[1],由于人们内心“亲和土地”的心理,特色农博园有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关于它的规划设计围绕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外在因素,结合内在因素,环境塑造、创意项目[2-3]。才能使一个好的旅游规划项目。

2. 项目概况

安徽蚌埠市天河高科技农业博览园位于蚌埠市区西郊约8公里处,蚌埠市禹会区天河湖东西两侧。周边有涂山景区、 荆山景区、黑虎山景区、天河景区是典型的城郊风景名胜区。本次规划设计面积799.2公顷(12000亩),分为A、B两个项目区,其中A区面积512.82公顷(约合7700亩),B区面积为 233.1公顷(3500亩)。为更好结合蚌埠市及禹会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和天河风景区旅游控制性规划,将博览园建设成生态农业、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集中展示区和大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博览园。

3. 旅游规划要素分析

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天河农业博览园于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南部,有206国道从景区北面、西面经过,东面通过徐合高速的连接线可以便捷的到达各,区位条件良好。蚌埠市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甲级开放城市,是皖北交通枢纽,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蚌埠港也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与合肥、南京距离150公里左右,区域位置额辐射能力强;

自然景观优越天河景区是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的四个景区中唯一有大面积水域的景区,景区内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水景互相映衬,自然景观优美。

政府政策支持,是该项目开发的契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蚌埠市作为皖北的门户城市,是“安徽省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且位于华东城市带的西北延长线上,农业开发前景乐观、游览市场前景较好。天河园区依托蚌埠市,对园区的设施建设和游憩市场培育都较有利。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因子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因子。天河景区有大面积水域,而且是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对园区的项目设置,游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天河景区内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增加景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入。现状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各项设施比较简陋。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现状道路质量较差。其它如给排水系统,照明通讯设施等也很不完善。景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天河景区居民多为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庭养殖,经济收入偏低,自身经济欠发达。

4. 规划定位

特色农业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50-01

发展生态旅游,俨然成为当前我国不少欠发达地区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百姓收入的共同选择。与所有旅游类型一样,生态旅游业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游客旅游中的必需活动,同时又是旅游产业收入的来源。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重门票收入、轻其他环节收入的现象,导致旅游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尤其是“门票旅游经济”导致景区所在地周边的居民参与有限,增收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生态旅游景区,周边群众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得不放弃工业发展的可能。如何结合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增强景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是当前生态旅游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改变目前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六大旅游要素共同发展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

究竟如何增强“吃、住、行、购、娱”在生态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生态旅游景区天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又面临着不能大力发展工业的困局,发展农特产业、增强生态旅游业中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既能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又能增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农民收入。本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聚焦商洛5A级景区金丝峡,分析生态旅游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的现状,探讨生态旅游与农特产品销售结合的可能性,为下一步生态旅游景区中农业产品营销提供对策建议。

1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现状

陕西商洛地处秦岭南麓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商洛市重点发展核桃等五大市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茶叶等10个县域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板栗、核桃、香菇、肉羊、土鸡、土猪、高山蔬菜、木耳“件”为核心的产业体系。2010年,绿色食品增加值超过15亿元。总体而言本地农特产品的种类丰富、产质量高、从业人数多、种植面积广泛,但是加工程度低、产品吸引力不强、销售情况不佳,本地农特产品经济收入较低。

1.1 营销产品

金丝峡景区中目前销售的农特产品来源主要是农户自己种植,或者是野生生长在金丝峡景区的山上,从质量上可以保证其为绿色农特产品。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如柿子主要都是制作成柿饼。所销售的农特产品暂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包装简陋,直接售卖给消费者。并且,相较商洛丰富的农特产品类型,金丝峡景区周所供销售的产品类型较少,主要是鲜果、核桃、茶叶。

1.2 营销主体及途径

景区的农特产品营销主体主要是景区附近的农民,他们自己种植农特产品,或者直接售卖,或者简单加工后卖给消费者,并没有专门从事销售的人员。农特产品销售途径单一,就靠自产自销的农民直接与游客面对面交易,没有集中的营销途径,更没有当前很时兴的网络销售途径,大多数交易为“一锤子买卖”。

1.3 营销环境

目前景区的农特产品销售主要是以农户携带农特产品在景区周边零散分布,景区内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的销售场所,购物环境非常“原生态”。同时,由于都是周边群众个体销售,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专业的销售人员,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产品价格差异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比较恶劣。

1.4 营销结果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情况并不乐观,产品的成交率较低,与景区自身的知名度、游客数量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农产品的价格低,但是游客的购买欲望不高,产品滞销,旅游旺季还常常看到摆摊者摊前无人驻足,售卖农特产品的农民百无聊赖坐等游客来选购的现象。当前,门票收入仍旧是金丝峡景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周边群众的平均收入与商洛其他县乡的群众相比,并没有因为家旁边的5A景区而明显提高。

2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

商洛金丝峡景区销售的农特产品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所提供,金丝峡景区周围销售的农特产品大多是未加工或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获取良好经济收入。而农村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小、加工程度浅、当地产业支持不足、产业规模不足造成加工的断层,产品形式单一[1]。对游客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2.2 缺乏统一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商洛金丝峡乡村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经营者通常采用小摊点和铺面的个体经营,销售的多是加工粗糙的农特产品,由于是自产自销,产品的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诚信水平。因此,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导致景区的农特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游客比较关心农产品的卫生问题、质量问题,质量得不到保证,景区的农特产品难以吸引游客的购买。

2.3 产品包装简陋,携带不便

很大一部分游客旅游中购买商品,是为了馈赠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因此,产品的包装也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金丝峡景区农特产品都是零散售卖没有包装,作为景区的特色产品游客难以当作特色礼品购买赠送。同时,产品本身的便携性差、存放时间短,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

2.4 管理不到位,营销环境混乱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市场混乱,场所零散不固定,产品散乱售卖,缺少统一归规划。价格也存在一定问题,除少数比较规范的市场明码标价、定价合理之外,大部分市场都存在着价格虚高的现象,游客很难买到真正物有所值的农特产品。景区中农特产品的的经营主体是当地农户和私人小店铺,专业化程度较低,经营者未经过专业培训,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态度恶劣[2-4]。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产品品牌建设,迎合消费者的品牌需求

品牌是一个企业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或地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及必要手段。利用商洛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优势,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上的农特产品占有率。

3.2 优化产品包装

产品的包装同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商洛农特产品销售以散销为主,并不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多为无包装,或者粗包装,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识别性。在考虑包装功能实用性的同时,针对产品特性进行包装设计。采用不同的包装类型,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也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便于产品的携带,为商洛的农特产品“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特产品增值

商洛农特产品丰富而品种繁多,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有利于农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利于提高周边农户的收益。加大对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和资金支持,鼓励研发农特产品衍生品,同时引进先进的器械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让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聘请专业人员,将当地的特色药材和农特产品相结合,研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的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5-6]。

同时,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供销网络建设的突破口,利用政策扶持机遇,围绕生态旅游建设的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着力培育集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服务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3.4 设立专门销售场所,优化购物环境

创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让游客在融洽、和谐、审美的购物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应整合景区周围的可用资源,在其出口处招商投资设立专门的“农特产品售卖中心”,可以通过店铺租赁的形式,增加周边居民参与度,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形式,联系知名厂家、销售商进驻,统一定价,完善服务,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品牌化的、值得信赖的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特产售卖服务,消除消费者在店外购物的疑虑,实现农特产品购买“一站式购齐”。

3.5 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服务模式

许多游客在旅游中购买商品时都会考虑携带的问题,有时不得不考虑行李空间的现实放弃购买一些东西。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商洛农特产品可以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在景区内实现“O2O”的双向营销方式。建立景区农业产品营销的网络销售平台,积极拓展互联网交易,开通网上特产商城,鼓励消费者线上购买。这样既可以方便游客购买,也拓宽了销售渠道,为游客提供了二次购买的平台,提高了景区农特特产的销售量。

4 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必须要立足客观环境,依托生态旅游景区的状况,全面、正确的为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创造市场,突出生态旅游景区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区域优势,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推进景区的的全面发展,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经济的来源,为周边群众参与景区发展,分享景区发展的红利提供更多、更可行、更可观的平台,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贾长安.西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创新[J].湖北农业科学,2012(8):3662-3664.

[2] 刘龙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5(2):40-43.

[3] 梁鑫.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结构问题分析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特色农业前景篇(5)

2观光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2.1观光农业的概念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1]。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2.2观光农业的特征

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所以它具有以下特征:

2.2.1生产性:具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可以提供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满足人们物质需要。

2.2.2观赏性:是指具有观光功能的农作物、林草、花木和饲养动物等。通过观光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浓厚的大自然的意趣和丰富的观赏性。2.2.3娱乐性:指依赖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区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供欣赏和取乐。

2.2.4参与性: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

2.2.5文化性:观光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均具有丰富的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函,利用这些有趣意的文化知识,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光农业游览项目,增加农业文化知识。

2.2.6市场性:观光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观光农业经营者必须有针对性的、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旅游项目,扩大游客来源。

3观光农业类型与功能

3.1观光农业类型按观光农业结构,可分为以下6类:

3.1.1观光种植业:指具有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自摘水果园、农俗园、农果品尝中心等。

3.1.2观光林业:指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等。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

3.1.3观光牧业:指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人提供观光和参与牧业生活的风趣和乐趣。如奶牛观光、草原放牧、马场比赛、猎场狩猎等各项活动。

3.1.4观光渔业:指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具有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参观捕鱼、驾驶鱼船、水中垂钓、品尝水鲜、参与捕捞活动等,还可以让游人学习养殖技术。

3.1.5观光副业: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都可作为观光副业项目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等编造的多种美术工艺品;南方利用椰子壳制作的、兼有实用和纪念用途的茶具,云南利用棕榈纺织的小人、脸普及玩具等,可以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造艺或组织游人自己参加编织活动。

3.1.6观光生态农业: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彩的绿色保洁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产环境的场所,形成林果粮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农业生态景观,如珠江三角洲形成的桑、鱼、蔗互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景观典范[1]。

3.2观光农业功能

按照观光农业的功能,划分为以下7类:①观赏型观光农业;②品尝型观光农业;③购物型观光农业;④务农型(参与型)观光农业;⑤娱乐型观光农业;⑥疗养型观光农业;⑦度假型观光农业。在上述7种类型中,又可划分为若干个观光农业项目。

4观光农业发展特点

4.1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

19世纪30年代欧州就已开始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蓬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旅游者骑马、钓鱼、参与农活,借此暂时离开繁华、喧闹、紧张的城市,在安静、清新的环境中生活一段,食用新鲜的粮食、蔬菜、水果,购买新鲜的农副产品。但是,这时还没有提出“观光农业”这一概念,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然而农业旅游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文化交流。也吸引了农场主和旅游开发者的视线,使他们认识到,如果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观光农业,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必会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大田景色的观看,代之以具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园内的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并相应地产生了专职从业人员,这标志着观光农业不仅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而且找到了旅游业与农业共同发展、相互结合的交汇点,标志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又出现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3]。

4.2中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中国地区景观差异大,农业资源异常丰富,农业景观新奇多样,这些都是促进观光农业发展的内因。近年来,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娱乐,回归大自然,向往田园之乐的愿望强烈。因而,广阔的客源市场和旅游需求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因。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农村条件的日益改善,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世界各国观光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触发了中国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在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仿效,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建阳县黄坨乡蛇园、东山县“海上新村”、“鲍鱼观尝村”;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傣族的民舍;广西柳州水乡观光农业区;安徽黄山市休宁县风凰山森林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坛人工林场;四川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海南亚珠庄园;河南周口市“傻瓜农业园”、睢阳县的绿雕公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这些农业观光基地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即可观光游览,又可操作度假,还有许多农业节活动相辅,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基地。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特点是:①观光农业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农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森林浴、乡土文化欣赏等。目前由于农业观光区服务设施不完善,度假型和租赁型的观光农业项目自然偏少,观光农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②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观光农业区往往靠近旅游景区或景点,观光农业的项目是旅游业项目的组成部分,旅游者通过观光农业可以获得丰富的农作体验和田园风光的享受。③观光农业多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区和大城市郊区,以及特色农业地区。随着旅游需求增强,为当地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5北京观光农业的发展

5.1观光农业的发展优势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太行山、燕山山脉自西向北环抱,山岭雄伟险峻,峡谷奇特幽深;永定河、潮白河水系纵贯京郊,河湖矿泉散布,溶洞瑰丽神秘,融南方山水和北国风光的雄壮于一体。气候上,北京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核桃、柿子、板栗、苹果、桃、梨、白杏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这些名特优传统品种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而且还为开发观光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北京市旅游市场广阔,旅游业发展十分兴旺,但观光旅游景点(区)多数为自然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缺少反映大自然特色的观光旅游空间场所。因而在京郊发展观光农业不但有助于北京旅游业的多样化发展,而且对北京市农业的高效发展,京郊的环境美化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随着旅游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原有的旅游景点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旅游需求,在京郊开发观光农业景点(区),把游客引向郊野,使游客进入“农业大千世界”,既减轻了城市观光旅游区的压力,又开辟了新的旅游市场和领域;既满足了不同旅游消费层次的需求,又为北京实现高效农业开辟了一条特殊的有效途径。

5.2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郊区观光农业始于80年代后期,自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率先建立观光采摘果园以来,京郊各区、县观光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开发和形成了一些观光农业项目和景点,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目前,北京郊区共有观光农业景点(区)119个,年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获得经营性收入超亿元。目前,北京观光农业主要有以下6个类型:①农园观光型,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等为主,建立了教育农园、农业公园、市民农园或租赁农园等。②农园采摘型: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花)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③森林旅游型:以森林区优美的环境、洁净的空气,来吸引居民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森林考察、避暑疗养等健身活动。④渔场垂钓型:利用水库、池塘、渔池等水体进行垂钓、驾船、滑艇、食水鲜和水上娱乐等内容的水域旅游活动,全市拥有专门垂钓的渔场面积已达万亩以上,可供四季全天垂钓的大型垂钓园约有50多个,经营垂钓的单位共400多家。⑤畜牧观赏狩猎型:利用牧场、养殖场、狩猎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乐趣。⑥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或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开设农家旅舍,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客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⑦综合观光型:在观光农业景区内设置多种项目,如北京昌平县下庄乡开展山区特色旅游项目—“亲情旅游到下庄”,既观农园寻田园风光,又乐民俗享乡野风情,同时还利用大杨山自然风景区搞红果采摘活动。

5.3观光农业的区域布局

根据北京市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全市观光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可以划分为3个圈层、8个地带(区)。

5.3.1三个圈层。①近郊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这里交通方便,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农业以园艺农业和高档次果菜种植为主,观光农业应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场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农耕项目。②中郊平原区:包括大兴、通县、顺义、昌平4个区。这里是首都粮、菜及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河流穿行其间,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特征明显,应以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农业教育为主。③远郊山区:包括房山、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6个山区县、区。这里自然景观优美,森林资源丰富,观光农业应以休闲疗养、农村文化体验、自然风景观光等为主。

5.3.28个地带(区)。①潮白河沿岸观光农业带:本地带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包括通州、顺义、怀柔、密云四县、区。这里是全市的粮食、蔬菜、畜牧生产基地,农业发达,水面宽广,发展观光农业潜力大,可以逐步发展成为瓜果采摘、农业观摩、民俗采风、农家生活体验、自然风景游览等功能多样化的大型观光农业基地。②永定河下游观光农业带:本地带位于北京市南部,包括大兴、房山2县、区。这里平原广阔,沿河沙地面积大,是全市的粮食、蔬菜、瓜果重要产地。西瓜种植、生态农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逐步发展成为瓜果观赏采摘、森林旅游、野生动物观赏及农家生活体验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观光基地。③小汤山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昌平县中部。由于地热资源的独特优势,特种菜种植及特种水产养殖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而且温泉疗养及垂钓对城市居民颇具吸引力,观光农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可以逐步发展成为多种观光农业项目密集区。④八达岭、十三陵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昌平县北部和延庆县南部交界地区,紧靠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名胜旅游区,游客流量大,森林、草场、果树资源丰富,发展森林旅游和果品采摘观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俗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发展成为以旅游为主,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区。⑤慕田峪、云蒙山区:本区位于怀柔县中部。该地区森林资源和果树资源丰富,干果种植和虹鳟鱼养殖规模大,重点发展森林旅游、果品采摘、民俗旅游、虹鳟鱼垂钓等项目,可以逐步发展为具有民俗观光、森林浴健身、科考、避暑、度假和垂钓、品尝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观光农业区。⑥金海湖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平谷县东部,湖水面大,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大桃生产独具特色,可以逐步发展成为水上旅游、观光桃园、桃果采摘、桃花欣赏等观光农业区。⑦十渡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房山区西部,包括具有北方“桂林”的十渡风景区和称之北京“小西芷”的蒲洼山区。这里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流水养殖有一定规模,可以逐步发展成为流水养鱼垂钓、乡土民俗旅游、果品采摘、山区狩猎、野生动物观赏等观光农业区。⑧灵山、百花山、妙峰山观光农业区:本区位于门头沟区,这里灵山有全市独一的草甸景观,百花山花木种类繁多,妙峰山玖魂花种植历史久、规模大,可以逐步发展成为灵山牧场旅游、百花山观花旅游、妙峰山玖魂观光、采摘旅游等观光农业区。

6观光农业发展问题之讨论

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型产业。目前,国内外对观光农业的研究仅限于资源开发、项目选择及客源引进等应用方面,对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方法研究较少。为此,作者对观光农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学习和吸收国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现提出有关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看法,以供讨论。

6.1观光农业的性质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产业的交叉性。观光农业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观光旅游功能,二是农业高效功能,三是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由于农业与自然有关,旅游业与市场有关,农村与人文有关,因而观光农业具有自然、人文和市场的一体化特征。观光农业由农业延伸而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观光农业不是遍地开花、处处发展,而是在具有观光农业条件、区位和接近旅游市场的地区才能获得发展。所以观光农业的发展更具有条件的限制性和地区的选择性,发展观光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因而成为当代农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6.2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景观学是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最早的“景观”含义是地方风景或景色。在19世纪早期,“景观”的地理含义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一般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又称人文景观)。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它是在一定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措施,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综合体。农业景观学是农业科学和地理科学交叉的学科,是研究农业与其特定地点景观—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景观学着重研究景观的3个基本特征:一是结构;二是功能;三是变化。所以,发展观光农业要以农业景观学的理论为指导,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6.3观光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特色农业前景篇(6)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19-02

Counter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GONG Zhi-qiang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Counter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me development,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ptimization,tourism product pedigree of "the trinity",perfect travel service system and etc.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tourism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特色农业是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农业产业基础和相关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是主导一定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以特色农业为资源基础的旅游开发,能够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地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休闲时代的到来使特色农业旅游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目前,特色农业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但粗放式开发现象较为普遍,以致难以达到农业与旅游互为补益、相互促进的预期效果。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要素众多,其中主题、模式、产品和服务是四大核心问题,本文便以其为中心对特色农业的旅游开发对策展开分析。

1 主题开发突显独特旅游体验价值

目前,我国休闲旅游消费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回归自然,追求田园生态、清净闲适乡村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强。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可以为满足休闲旅游需求提供必要的、满意的活动空间和相关产品。但是,现代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光,而是希望获得更为独特的旅游体验价值。因此,“无特色”旅游已经失去市场竞争力,主题开发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事业的不二法则。在此背景下,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也应紧密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主题是在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断展示和体现出的一种理念或价值观念。主题开发是紧密依托资源基础,以系列化的旅游产品和独特旅游氛围彰显某种主题文化的旅游开发方式。主题开发追求的是为游客创造独特旅游体验价值,其实质就是以差异化发展形成比较竞争优势。主题开发将使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聚集并实现合理配置,形成聚合旅游吸引功能,其目的是要使特色农业资源成功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使特色农业环境成功转变为特色旅游环境。实现上述两大转变,一方面要求特色农业向着规模化、精致化、景观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在开发主题的统领下,配置系列旅游项目,强化特色农业的旅游休闲体验功能。总之,就是要紧密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围绕特定主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展开系列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同时在环境风貌、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各方面协调跟进,致力于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才能为游客呈现独特的旅游体验价值,进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1]。

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主题的选定一方面要立足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市场需求。特色农业具有常规农业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地域特征鲜明、种养加工过程独特以及产品品牌效应明显等方面。当今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是城镇居民,对特色农业旅游的兴趣指向较多集中在农业景观、农事参与、乡村生活体验、农产品购买及品尝等方面。因此,特色农业旅游主题开发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的多样性特点,以“农”为本位对旅游项目展开系统规划设计。具体开发主题的选择可以视不同项目的特色农业资源基础不同而定,既可以是现代高科技特色农业主题,也可以是传统特色农业主题。

2 优选旅游开发模式,拟合资源与市场

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与项目开发条件的差异性普遍存在,旅游项目开发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开发模式。无论采用何种开发模式,其目的都是要成功拟合资源与市场,实现农业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目前,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大多是集初级产业、次级产业和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下的旅游项目体现出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特点,但往往存在发展定位模糊,产品谱系杂乱,开发成本较高以及目标市场不明确等问题,因而难以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因此,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应针对不同的开发条件采用不同开发模式,避免同类旅游项目间的恶性竞争,从而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拟合[2]。

资源、环境、区位和市场是决定旅游开发模式的四大要素,要素组合条件不同,开发模式的选择亦有所不同。特色农业旅游包括生态度假、文化体验、农事参与和科普教育等4种基本开发模式。不同开发模式下,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旅游产品对应的市场消费群体也存在较大差异。生态度假和文化体验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主要针对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市场吸引半径较大,但是对资源和环境品质的要求较高。农事参与与科普教育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主要面向中低端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市场吸引半径较小,因而对区位和市场条件的要求则相对较高。

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特色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宜采用生态度假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优良的特色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开发品质突出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则要着力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最大限度提升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通达性。文化体验模式则比较适用于特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这类地区通常现代化程度较低,但有蕴积深厚的传统特色农业活动,孕育了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产品加工工艺、特色乡土饮食和地方民俗等丰富的传统农业资源,具备开发高品质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条件。文化体验开发模式必须重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在此基础上将文化有机融入产品设计之中,使特色农业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3]。

城市化发展对特色农业资源及其环境都将带来明显冲击,因而城市近郊地区的特色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通常都比较有限。但是,这类地区拥有较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市场条件,特色农业旅游比较适宜在农事参与和科普教育开发模式下开展。农事参与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较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渴望回归乡村生活,参与特色农业种植、培育、采摘等农事活动的需求,游客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由现代城市生活到传统乡村生活的快速转换。科普教育模式下的特色农业旅游则主要是满足城镇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了解“三农”、增长科普知识的需求。这类开发模式既可以依托传统特色农业资源,也可以依托现代高科技特色农业资源,但都要求突出旅游项目展示和参与体验功能。

3 “三位一体”构建旅游产品谱系

旅游产品既是游客的购买对象,也是旅游消费的主要内涵。对现代游客而言,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也正是通过推出系列化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构建着风格迥异的旅游生活方式。特色农业旅游要给游客呈现的是以“农”为主题的休闲生活,因此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优势构建丰富的旅游产品谱系。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和乡村生活3个层面,其中农业生产是基础资源,农业生态是核心资源,农村生活则是拓展资源。紧密围绕上述资源,“三位一体”构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谱系,才能将特色农业旅游活动完整地呈现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农业生产是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没有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就失去了资源基础。因此,从旅游开发的视角来看,农业生产属于基础资源范畴。农业生产不仅有自身的产出效益,同时还发挥着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和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对游客而言也是一种活态的景观,具有较强的现场展示功能和参与体验功能。在旅游活动中,游客有观摩特色农业生产过程的期望,也有适度参与农事活动的需求。特色农作物种植、水产捕捞、畜牧喂养和农业采摘等生产活动既可以供游客观摩学习,也有条件开发成为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因此,应在农业生产区开辟游客观光通道,让游客可以近距离地观摩特色农业生产过程,同时又可以有效控制旅游活动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有必要划出特定区域设置参与体验型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给游客创造亲自动手参与农事活动的机会,但要加强指导和适度控制农事参与的难度和强度。

农业生态决定着特色农业的风景美学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康体保健价值,是特色农业旅游的主体吸引要素,因而属于核心资源范畴。特色农业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2个部分。自然生态由特色农业生产场地、种养对象和自然环境构成,文化生态则包括特色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器具、产品加工工艺和农业习俗等方面。特色农业旅游要为游客制造突出的旅游体验价值,必须充分利用农业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条件营造特定的风景场域和文化体验空间。在此过程中,旅游产品设计应重点体现视觉景观效果和休闲游憩功能。一方面,要对特色农业自然生态进行创意景观设计,利用生产场地、种养对象和周边自然环境等条件构建特色农业景观,使之有看点、有亮点、有卖点;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特色农业文化生态内涵的发掘和利用,将之物化为景观和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有效提升特色农业旅游的内在品质[4]。

乡村生活依托于农业生产、农业生态而存在,其内涵十分广阔,是特色农业旅游开发的拓展资源。相对现代时尚的城镇生活而言,乡村生活呈现的是一种传统朴实、自然清静的格调。现代旅游强调的是差异化体验价值,为游客创造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是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应有之义。因此,可以将吃农家饭、住农家小院和下乡过大年等典型乡村生活片段开发为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特色农业旅游产品谱系,增强项目的整体旅游吸引功能。

4 “以人为本”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服务既是辅助游客完成旅游消费的必要因素,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对象。特色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围绕旅游活动过程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人的需要,向游客提供及时、高效乃至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促进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做到有效满足游客需求,旅游开发中就必须解决游客进出、消费引导和现场消费3个环节的服务供应问题。因此,特色农业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应着重围绕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消费服务3个方面展开。

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要实现以城镇为中心的客源地和以乡村为中心的旅游地的顺畅连接,同时还要将旅游消费体系、支撑体系及区域内旅游景区(点)串联起来,必须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5]。这一方面要求旅游交通路线设计合理,有效缩短旅游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让游客能够进得来、出得去、行得畅;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交通服务站点、交通标识、交通工具以及交通服务人员,提供完善的旅游交通配套服务,令游客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倍感便捷、舒适。应注意的是,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也应服务和服从于旅游开发主题要求,要加强旅游交通干线两侧的景观配置和环境营造,消除脏乱差现象,凸显景观廊道功能,使游客在空间移动过程中也能领略到美的享受。

旅游信息服务是引导游客顺利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保障条件。这项工作主要致力于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和旅游满意度。特色农业旅游信息服务要求达到全面、及时、准确乃至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效果。由于不同游客接触的传播媒介不同,特色农业旅游的对外信息传播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提升旅游信息传播效率。景区外的信息服务主要解决有效吸引问题,应重点宣传景区位置、主题特色、旅游功能等信息内容。景区内的信息服务主要解决消费引导问题,应着重在旅游景点、旅游宾馆、游客中心、旅游商店等主要旅游节点开展,重点传播与旅游消费活动相关的信息。此外,为了使旅游信息服务覆盖面更广,信息传播更为有效,特色农业旅游信息服务应建立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立体和多维的旅游信息传递。

旅游消费服务是旅游服务体系的核心要件。特色农业旅游消费服务涉及游览、食宿、娱乐和购物等领域,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2个层面内容。硬件建设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要做到能够及时有效满足游客基本消费需求,同时又能够体现个性化、特色化功能,进一步激发游客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软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其实质是旅游人才建设问题。由于特色农业旅游地往往偏离中心城镇,专业旅游人才较为缺乏,导致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培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条件留住人才,从而实现旅游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3(3):27-30.

[2] 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求实杂志,2007(22):25-28.

特色农业前景篇(7)

1农业景观资源的特质性分析

1.1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农耕历史文化载体

农业景观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后改造的自然、文化综合景观,其最初形成是以生产和生活为目的。在漫长的农耕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田园、牧场、渔场等农业景观融合并顺应其自然环境逐步发展,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形态,体现了生产、生态与审美的合一,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价值,甚至还代表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土景观,形成一种大地艺术。我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的农业景观资源,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坎儿井、砂石田、间作套种、淤地坝、桑基鱼塘、梯田耕作、农林复合、稻田养鱼等。在西欧,大部分国家几个世纪延续圃制农业,以耕种、休耕、放牧来循环使用土地,创造了黄或绿的庄稼地、绿色的草场和褐色的休耕地交替出现在连绵起伏的低丘陵上的美丽农业景观,表现为均匀的斑块状土地格局,形成地区独特的风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创始人欧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将欧洲农业耕作景观的形式之美以及优美的乡村景色作为其设计的“源泉”,将“乡村带入城市”,对农业景观进行艺术再现;美国景观设计师埃克博(GarrettEckbo)、凯利(DanKiley)、罗斯(JameRose)曾指出“从中国的梯田、北达科他州的麦田和莱茵河畔沿岸的葡萄园中能够看到实用与美,农民是最早的设计师,不受任何设计理论与美学原则的困扰,根据现状和生产需求开塑造和改造他的土地,长期积累的结果,其成就能与人类艺术结晶-阿尔罕不拉宫相媲美。”

1.2传统农业景观资源的消亡与新型农业景观资源的兴起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已发生急剧而深刻的改变,在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耕经济结构逐渐解体。在土地大开发的浪潮下,工厂建设以及房产开发对农村土地日渐蚕食,农业景观资源处于急剧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一些承载历史文化的农业景观资源逐渐消亡,而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蓬勃崛起。例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景观,已经日渐没落以至于完全消亡[12-13]。“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栽桑养蚕养鱼生产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景观资源,也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与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农业生产方式。桑基鱼塘消亡的主要原因一是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耕地以及鱼塘面积急剧减少;二是因为栽桑养蚕对于工业废气极度敏感,养蚕桑叶已经不适宜栽种。同时,有学者指出已列合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浙田“稻田养鱼”农业景观资源也面临后继无人、维持艰难的局面[14]。在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举措。新型农业景观正在崛起,一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即园区农业)蓬勃发展。国家积极进行国内各区域的农业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流通中心的规划,建设部级以及不同层次的农业生态示范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推进农业旅游,如广州南沙围垦农业园发展现代渔业观光旅游等(表1),观光展示以及科技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主要类型。二是凭借较强的工业实力崛起的农村,以农事活动等作为农业旅游吸引物,建设农业型主题公园,发展旅游,如浙江宁波腾头村凭借农村事务活动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水果采摘等旅游活动,该村已无须将农业种植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15]。据2004年国家旅游局评选出的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统计,其中东部地区100个,占49.76%;中部地区65个,占32.1%;西部地区38个,占18.7%。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25个,占12.32%,安徽17个,占8.37%;江苏16个,占7.88%;广东14个,占6.9%;河南12个,占5.91%;辽宁、四川、黑龙江各9个,河北8个,北京、内蒙古7个,湖北、云南、浙江、重庆各6个,江西5个,天津、广西各4个,其他省、市、区均在3个以下。从4个直辖市分布来看,北京7个,重庆6个,天津4个,上海3个。

2农业景观资源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农业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

农业景观资源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与土地格局,这种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14]。农业景观资源具有其特质性,这种特质性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其所在地域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与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综合的三维时空土地形态。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农业景观桑基鱼塘,并非只是单纯的鱼塘,桑基鱼塘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景观,也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也最具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奇葩。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网交错,地势卑湿,多低洼的田,种禾易受水淹,然而将低洼之田挖深改作塘,取挖出的泥覆盖四周成基,“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采取“桑基鱼塘”的形式不但避免了水淹之患,收到了“十倍禾稼”经济效益,而且能形成一个非常理想的生态环境,蚕、桑、鱼、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水陆相互作用,通过多样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形成连锁反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多样化生态系统正是桑基鱼塘的景观特质性。当前的旅游开发,缺乏对农业景观这种综合特质性的全面认知,对原有农业景观资源特质性不重视,保护意识差,后续管理滞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习惯于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式来指导农业景观建设,认为农业景观环境是城市环境的扩展组成部分,相应的开发建设就是建广场、铺草坪,这样才够气派,有排场,生搬硬套,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这种盲目的建设使农村地域成为都市休闲的“廉价游乐场”;二是对农业景观自然、人文属性的理解与认知缺乏,农业景观建设采用城市绿化方法,忽略历史积淀下来的乡土地域景观特质,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发展旅游,铺草坪、种绿篱、种模纹图案花坛,修建假山、亭台楼阁等,这种飞来的“景色”,将摧毁土地的历史信息与特性,长此以往,农业景观资源将失去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典型特征。

2.2忽略对农业景观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发

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基本分为3类:一是农耕型,通过温室大棚等微缩展示农业生产技术,让游客参与采摘蔬菜、水果;二是农家型,让村民在家中接待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三是综合休闲型,如度假农庄,提供球类、和垂钓等多种娱乐活动[16],可称为“广义的农家乐”模式,农业旅游产品的模式雷同。在这种模式下,很自然认为应当将农村建设为城市的“后花园”,多模拟城市公园,建设大批农庄、山庄,甚至建造在生态敏感地区,而忽略对农业景观资源地域特性、自然、人文独特性的深入调查和认识,这样的建设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反而破坏原有的环境。农村发展的地域差异很大,农业旅游景观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地域特色,综合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生境特点和地方的人文特点,注重地方特色。不能只是模仿或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未能从长远着想。

2.3相关科研与专业人员的缺乏

当前国内对农业景观资源的应用性研究非常少,规划设计水平低,缺乏专业人员以及专家指导。一方面,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审美意趣的影响,国内对于自然风景和城市绿地美学研究颇多,而对农业景观资源美学意义及其保护的研究较少。另一方面,专业为农村做旅游规划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人员非常少,对当地景观资源更缺乏深入研究,导致许多现有的旅游开发方案的未能科学合理地指导建设。

3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资源合理建设的途径

3.1对农业景观资源采取因地制宜的旅游开发途径

在旅游开发中,对待农业景观资源的建设,必须首先对当地自然、人文状况进行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其历史状况、形态规模、审美特征、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等方面,再以当地农业景观特质性为依据,对不同类型的农业景观资源采用不同保护、开发对策。

3.2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旅游开发途径

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传统农业转变为产业化发展,表现为产业化的农业基地,其发展以现代都市农业为方向,如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大连海参养殖基地、大连长青现代农业园、葫芦岛宏业现代农业园区、广西现代农业技术中心、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业景观资源具有工业和农业的双重属性以及科普、教育与科研性质,其资源特性表现为以农业生产为载体,农产品标准化与产业化生产基地紧密结合,可调控性强。在旅游开发中,应当利用其资源特性,作为城市周边观光旅游地、休闲度假及文化旅游与教育基地等。以原有的农村为基础建设起来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表现为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形成的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如常熟蒋巷村、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等。该类农业产业园是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农业资源特性具备“三生功能”(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可调控性强。在旅游开发中,应当利用其资源特性,作为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地与休闲度假地。

3.3综合价值高的农业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途径

一些农业景观资源体现了经济、生态与审美价值的高度统一,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表现出森林-村寨-梯田-红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农耕景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农业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数千年间农业发展的历史载体,具有极高的生态、生产以及审美价值。对于这些具有极高综合价值的农业景观资源,应当从更高层次的角度来进行旅游开发,建议有关政府积极组织专家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编制申报书,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将其定位为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地进行规划、保护和发展。重视传统农业景观资源,并非原封不动地保护,可结合当前的城乡统筹规划,从改进区域景观生态规划、地形地貌恢复、生态保护规划等途径进行农业景观资源保护。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有关现代农业园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要求,确保包括现有的基塘农业能按一定比例合理发展,对于已经逐渐失去其生产功能的广东特色农业景观资源“桑基鱼塘”来说,顺德杏坛、南海西樵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恢复地方特色的生态型农业景观,以现代的果基、林基、菜基鱼塘风貌,赋“桑基鱼塘”新的内涵,使日渐消亡的特色农业景观得以一定程度的保存。

3.4地域性农业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措施

特色农业前景篇(8)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特色农业前景篇(9)

一、农业休闲景观元素分析

1.农业生态景观分析。农业生态景观是农业休闲景观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休闲景观地域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所追求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景观不仅是对外形象的展现,也是对内生产环境的改善,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农业文化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各个历史阶段农业文化的展示,通过农业场景展示、农作品种展示、农作工具展示、文字图象信息展示、农业科技展示、互动体验展示等深化农业生态景观的景观节点,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使其成为一本农业历史发展的教科书,这对继承和发扬农业文化是很好的宣传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农业休闲景观的主题性。2.人工景观分析。人工景观设计是在农业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的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通过对建筑物、道路、绿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使其形态、色彩、空间等元素能更好的融合到整体环境中,使其形象风格符合地域特色。根据功能的主线分区分点设定景观基础设施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导引信息系统、无障碍设施系统等。从而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综上所述,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景观也是由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模式的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组成的。

二、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特点

1.观赏性。农业休闲景观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绿色有序的农田,使游客获得绿色农作物的多种美感的享受,忘却城市的浮华和烦躁;收获时节金色的农田,繁忙的收割场景,给人内心深处无比的成就感;通过地方民俗表演感受农村朴实的农闲文化生活;农业科技展示也是独特的观赏场景,即了解的科技又增长了农业常识。北方寒地农村,可以观赏冬季农作收获之后平静的雪景。在这样淳朴的环境中,使游客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季节地享受自然生态农业资源所带来的特色农村风情。2.趣味性。农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是农业休闲景观中重要的特点,通过农村长期特有的农业文化开展的多项娱乐项目,例如:农村运动会、秧歌表演、农家度假、户外野餐、农耕劳动、采摘体验等。北方寒地的冬季是农闲期,可以滑雪、拉爬犁、捞鱼、打猎等特有的冬季娱乐项目。通过多项农业特有的趣味活动,使游客感受到农业文化带来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3.参与性。参与性是农业休闲景观有的属性,游客不仅为了观赏娱乐,更希望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如通过学习参与农作生产,了解操控农业生产工具,体验采摘的成就感,这些参与性的农作项目,既让游客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带来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4.市场性。在农业休闲景观中只有管理好市场的运营才会使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所以经营管理者要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发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时利益,忽律长期市场的建设,要根据地域特色开展特色的市场,将绿色餐饮、农村娱乐、农作体验、农家住宿、土特产商品等融入到这个市场体系中共同打造特色品牌效应。

三、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重点

1.突出地域主题。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繁多;民族文化众多;地域民俗文化差异比较大;南北方季节变化明显。这对农业休闲景观地域主题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游客了解地域农业文化和民俗民风文化有着很好的潜在市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农业休闲景观园其定位单一,缺乏地域特色,导致市场不景气,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是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市场的关键,所以,切实地挖掘农业休闲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发展的重点。2.提升建设的品质。国内农业休闲景观规划方面过于追求国外的表面形式,把景区的发展过多寄托于高额投资、高回报、高经营、高宣传等表面的运营。这种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不是园区发展长久的运营模式。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把握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园地域文化区活动策划的实效性等,要把握建设园区的特色文化,精心策划,长期投入,稳定发展,这样通过园区的各方面品质的把握,才会被大众长久的接受,真正成为游客认可的环境。3.迎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导向不断改善经营项目的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会激活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以点带面,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特殊时期等开展具有主题性娱乐体验活动,例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如播种节、采摘节、农村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作技能大赛、农村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如五一活动周、中秋篝火节、端午采摘、国庆大丰收、大年农家乐、冬季运动会,农家冰雪节等。)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农业休闲体验园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特有的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尊重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面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或分期建设,试探性的开发,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被一次性毁灭,保护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生态链。在经营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宣传教育,达到提升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结语

在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园区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分析,对当地的自然、历史资源进行挖掘,注重对当地人民物质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因为,上述内容是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基础工作,只有将上述资料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特征,才能把握好建设的品味,并且建设、完善生态有机体。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开展主题活动,打造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休闲农业景观园区的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方世敏等.我国休闲农业产品的体验化设计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

特色农业前景篇(10)

近年来,酒泉市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制定规划,完善设施,着力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的休闲农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酒泉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酒泉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度假休闲农业,打造旅游观光农业品牌,截止目前,酒泉市有各种形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60 家,年营业收入38545 万元,接待人数338 万人次。目前全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620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81.6%,农家乐仍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建成敦煌市、金塔县两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肃州区生态植物园、金塔县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3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金塔县金塔镇金大村2 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拓展休闲农业新功能

酒泉市把做精一产作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肃州和敦煌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7 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按照“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标准,建设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区,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农时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目前,肃州区泉湖乡开展草莓采摘、树莓采摘,金佛寺镇、西洞镇的蟠桃采摘,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采摘,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阳关镇的葡萄采摘,都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节假日生活,实现了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肃州区沿山乡镇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带,金佛寺镇定期举办每年的杏花节、西洞镇举办桃花节;金塔县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林果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休闲观光园,金塔镇每年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

(二)打城郊结合牌打城郊结合牌,加快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酒泉市紧紧围绕“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为拉动消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城区周边乡村,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是利用城郊乡镇农民自有住房,创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渡假。二是依托城市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家庭式”的小别墅和休闲农庄,开展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酒泉市现有休闲农庄19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2.5%,建成了以肃州区果园山庄、水磨花园、金塔县青山村庄,敦煌市的圣都月泉等为代表的休闲农庄。三是利用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农家乐集中的乡村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农家乐一条街,农家乐专业村和乡村旅游专业街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肃州区水磨沟农家乐一条街、金塔县金大村、红光村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月牙泉镇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围绕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景区三大景区建设集农业景观、休闲观光、艺术鉴赏、乡村文化展示和特色商品展销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情街,建成了敦煌古城休闲度假村、敦煌森陇休闲度假村和敦煌杨家桥休闲餐饮街。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三)打特色文化牌打特色文化牌,挖掘休闲农业内涵。

酒泉市按照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理念,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挖掘农耕文化。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体博物馆、民俗文化博览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建成了肃州区银达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下河清科技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敦煌市莫高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是挖掘农村发展历史。通过实景布置,展现农村发展历程,唤起市民对农村发展历史的回忆,典型的有位于肃州区禹苑景区内的酒泉民俗文化博览园。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肃北、阿克塞两县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集观光、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肃北县建成了党河峡谷风情园和蒙古包民族风情园,阿克塞县利用当地的大苏干湖、野生动物园、海子草原等景点和哈萨克风情城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使观光旅游的人数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打资源优势牌打资源优势牌,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湿地、养殖水面等自然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如肃州区铧尖乡海马泉渡假区、花城湖渡假区,金塔县神舟山庄、鱼岛山庄,瓜州县双塔湖风情山庄。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敦煌市依托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月牙泉乡月牙泉村围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农家客栈和骆驼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满足了游客“游有行、看有景、玩有兴”的要求;阳关镇龙勒村借助毗邻阳关风景区的优势,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开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加工、酒庄、酒堡展示,葡萄酒品尝等活动,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三)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休闲农业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引导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经营单一、档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生态效益;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赋予休闲农庄在房屋建设,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参股、合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农庄,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发展经验,引领和规范服务质量。按照发展休闲农园、农庄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标准和管理手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旅游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和需求对接。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标准化服务。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让城里人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尽快改变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依托当地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独特西北风光,冰川雪景、平原绿洲、沙漠戈壁的地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明确品牌定位,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带动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最美田园推介和最美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创建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品牌培育工程,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特色农业前景篇(11)

一、园林艺术在休闲农业中的价值体现

园林艺术的涵盖性较强且应用范围较广,其包含了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若将园林艺术应用到休闲农业中,需要遵循园林艺术的设计原则,以保护自然为前提,逐渐提高休闲农业景观的艺术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规划时,应重视道路规划、植物配置以及景观设置之间的联系,重视提高视觉效果。人们看到了美好的事物就会产生深刻的共鸣,进而形成视觉美,这种感情会提高人们对于休闲农业的欣赏和喜爱,使其更加重视发展休闲农业[1]。

二、休闲农业的景观类型

虽然农业类型较多,但是不同地区的农业具有不同特点。因此,根据休闲农业的地域、文化及经济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田园景观、山林景观、水体景观及民俗文化景观等。

(一)田园景观

田园景观类型主要包括麦田、茶园、果园及蔬菜园,田园景观可以深入表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是当地农业特点和生态环境的直接体现。由于田园景观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因此,设计人员将园林艺术应用于田园景观中时应根据不同季节进行规划,根据四季特点和田园景观采用对应的颜色。

(二)山林景观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位于山林地带,林地景观常常具有许多灌木、乔木等,因此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林地景观特色将其规划成独具生态旅游特点的茶园、果园等。将山林特点同休闲农业相结合可以让游客放松身心,加强同大自然的联系,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放松场所。游客也可以在休闲旅游之际了解许多园林知识,逐渐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生活乐趣[2]。

(三)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在休闲农业中也具有较高的地位,由于植物生长均需要水分,因此重视将园林艺术同水体景观相结合可以塑造不同的水体景观,营造有趣的休闲娱乐氛围。例如,在瀑布旁边,设计人员可以建造水体景观,为游客提供可以在水中漫步的场所。

(四)民俗文化景观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不同地区的农业形态及风俗习惯不同,将园林艺术应用到民俗文化景观中可以更好地体现当地特色,丰富文化发展形态。由于农业民俗文化景观主要以民俗风情、文化底蕴及生活方式为基础,因此设计人员可以设计符合当地风俗习惯的场景来宣扬当地的民俗文化,使游客可以在观赏景观的同时体验当地的生活,了解当地的农业特点。

三、园林艺术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原则

虽然将园林艺术应用到休闲农业中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如果设计人员不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就会导致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较大,进而导致不仅园林艺术得不到体现,而且不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应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美学及表现特色的设计原则,重视当地的风俗文化及农业特点,处理好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一)因地制宜

设计人员要在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将园林艺术应用到休闲农业中,要重视体现可持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农业条件,科学合理地规划当地地理条件及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设计成本,减少由于人为因素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人们可以在遵循科学发展理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将园林艺术引用到规划设计中,良好保护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景观,促进环境和农业同步、协调发展。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规划时,首先应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订设计方案,尽可能保留当地自然文化,合理分区,这样才能将改造工作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设计人员还应尽可能使用当地特产及产量较多的建筑材料,这样可以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节省建筑规划成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3]。

(二)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休闲农业生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休闲农业规划时应重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点及生态性,这样才能在宣传民族文化的同时体现农业的生态性。设计人员应合理采用设计方式,掌握生态学规律创造美好的园区景观环境。设计人员应加强对景物构建和生态表现形式的控制,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样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生态美学应用到园林艺术设计中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效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完美体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还要重视发展传统美学,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渐创新和提炼,合理解决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问题,营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特色表现

休闲农业的发展一般均具有一定的农业基础,因此设计人员可以在了解当地文化背景及农业环境之后,将当地特色及历史文化底蕴表现出来,形成休闲娱乐一体化的农业旅游园区。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不同,因此设计人员必须仔细分析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地理因素,综合各种地理、农业及交通信息进行统筹安排,详细规划发展方式及重点项目,打造独具一格的具有农业气息的现代化园区。设计人员应重视突出自身的文化特点,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逐渐提高行业地位及行业影响力。设计人员也可以重点开发特征性、差异性较强的产品,充分体现自身的竞争实力及文化特点,这样可以树立良好的农业园林形象,逐渐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四、园林艺术在休闲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园林艺术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注重色彩丰富、重视视觉效果以及重视空间搭配三方面。设计人员将园林艺术应用到休闲农业中时应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在发展的同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一)注重丰富色彩

在将园林艺术应用到休闲农业中的同时应以自然环境为主,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由于我国农作物种类较多,而且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特点不同,因此设计人员应在尊重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前提下利用农作物发展休闲农业。由于农作物生长过程比较复杂,而且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养护方式不同,因此设计人员可以利用不同阶段的农作物生长特点增强园林艺术特色,利用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农作物营造园林艺术效果。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农作物不同的开花和结果时间营造不同的情景,一年四季提供给游客不同的感官体验。设计人员可以在农作物开花时打造姹紫嫣红的园林景色,在农作物结果时组织采摘活动,让游客感受到农耕的乐趣。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及不同的景色特点会让更多的游客关注,进而使人们深刻感受到园林的美感以及发展农业的意义。设计人员还可以在农作物枯萎时营造以黄色为主的休闲农业景观,避免出现整个园区一年四季景色都相同的情况,提高游客对园林景观及发展农业的重视度。将园林艺术应用到休闲农业中可以改善传统农业枯燥、单一的生产方式,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与亲近自然相结合的活动场所,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二)注重参与体验

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休闲农业也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节假日到农村体验农耕生活,各式各样的采摘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作为当今社会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项目,设计人员在应用园林艺术时应注重人们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休闲农业活动。

(三)注重空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