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青少年心理咨询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7 09:25:25

青少年心理咨询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对网络咨询的110名青少年进行个案访谈,年龄12-28岁,平均年龄22.2±4.1,男52人,女58人,男女性别比0.9,初中22人(20%)、高中16人(14.5%)、专科7人(6.4%)、本科55人(50%)、硕士8人(7%)、博士2人(1.8%)。

案例回放:

案例1 某大学一名大四女学生,一年前与同班男生确立恋爱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男生以性格不合为理由,彼此分手了。失恋后的她情绪低落,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想法,同学和辅导员都认为她性格改变了,也没往心里去。次年,这个学校举行服装表演,他心中的白马王子,带着自己新任女朋友在舞台上表演舞蹈,唤醒了她痛苦的回忆,她觉得很尴尬,回到寝室,在夜深人静时,喝下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毒药自杀。远在山区的父母抱着孩子冰冷的遗体伤心欲绝,带着孩子的骨灰,告别了孩子曾经热爱的大学。学校安排家属住进了最好的招待所,辅导员也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安慰死者的父母。并谈了孩子在学校成长的情况。

案例2 某理工大学三年级级一名男生,偶遇一名自己心仪但年仅18岁的女生,当他提出与她交往时,遭到拒绝。他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结果用汽油自焚了。

1,2方法:通过访谈法,以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网站发帖留言、QQ在线即时交流或留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电话咨询等方式,搜集资料。

1,3讨论:

以上2名来访者,是正当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应当有着美好的前途,但是当他们失恋后,却失去了理智,以自杀的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样的事件称之为心理危机,本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其度过当时的困惑,但当事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心理救助,从而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后,用牺牲生命为代价,值得深思,正因为这样,心理危机干预任重而道远。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各个相关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有需要的求助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很多还是免费的,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专业的,非专业的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身边的人,心理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就是求助者最贴心的好帮手。

这几年通过网络的咨询方式,我们有很深的体会,在迷茫困惑时,哪怕只是有人陪伴着求助者,很多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当然如果能够得到专业的心理帮助,将使其不但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悲剧,还可以使其人生更加完美,无论对其本人还是社会都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1,3,1下面谈谈遇到挫折后,你身边就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从心理学的角度让自己更加健康,更加适应社会,从容应对挫折。

1,3,1,1你的思维方式、你的经历都是你应对挫折的自身资源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如失恋、求学失败、自然灾害等,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怎样看待这些经历。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行为:以上来访者都是因为一件事的失败,而否定了自己的一生,心理学上叫做以偏概全。这种歪曲的思维,导致错误的行为。当你发现自己有情绪障碍时,你要冷静,理性思考。并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通过写日记,写博客、写自我成长分析报告,把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发现问题后,进行自我疏导。当你经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你的一笔财富,因为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提供心理素质,促进自己成长。我们在实践中就是让来访者做一些反思,来提升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从而更加完善自己,改变来访者的人生,效果很好,而且终身受益。

社会学工作者也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相关的支持,包括学校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大学的辅导员。这些人都可以从某个角度来帮助你,在危机和困惑是同样可以向他们倾述。

1,3,1,2家长,亲人是最直接的资源。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阶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亲人是孩子的靠山,不管有多大困难,有多大问题,记住及时向家长交流,没有迈不过的坎。

1,3,1,3主动向心理学专业人士求助,他们可以用专业技术,作出处理。如果你觉得仍然迷茫,可以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

1,3,1,4向精神科医生求助。

当自己情绪极度抑郁时,特别是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时,往往又无法自己控制,那就必须去看医生,医生会给你一个最适合的意见和建议。这时最好有家属或亲人朋友陪伴。

1,3,1,5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求助的最方便的途径。

我国在很多重要城市设立了免费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这些工作人员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培训,有着丰富的经验,是你可以信赖的朋友,及时沟通,也许你的问题一个电话就迎刃而解了。

1,3,1,6网络求助。很多网站聘请专业的咨询师,解答来访者的问题。在网站发帖,说明自己的问题,并留下联系地址,以便咨询师与你沟通。还可以用E-mail、手机短信、电话、QQ与咨询师在线交流。

1,3,1,7朋友、同学。

以上案例中的来访者,没有以任何形式向有关人员求助,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心理干预时机。如果周围的人能够根据他们的言行及早识别他们所处的困境,也可以避免这样严重的后果。案例1的同学,失恋后,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想法,这是抑郁情绪,这是一种求助信号,也是警报,很可惜,这位辅导员是英语专业的,缺乏心理学知识,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结果在失恋一年后,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我们建议,

1,4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

1,4,1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有问题后,要定期随访,并且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鉴别精神类疾病,及时转介。

1,4,2发现严重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要住院治疗,并且24小时监护。

1,4,3担任学校心理健康课的老师,要经过专门的心理培训,要把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

1,4,4大学的辅导员,要持有心理咨询师证(或者有心理学受训背景),才可以上岗。

1,4,5学校的学生会设立心理健康部,分别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学生心理学爱好者,担任职务。班级设心理委员。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2)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1]。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2]。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本研究在2008年9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沙盘治疗,观察1个月后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患者,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其中男50例,女性患者45例,性别比为1:1,年龄介于13~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52±5.68)岁。

1.2 分组方法

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男性20例,女性患者25例,性别比为1:1.2,年龄介于13~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12±5.16)岁;B组男性20例,女性患者25例,性别比为1:1.2,年龄介于14~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66±5.8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试验方法 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沙盘治疗,观察1个月后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 χ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统计结果 A组45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15例,无效15例;B组治愈30例,好转10例,无效5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3 讨论

当今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可以归纳为:观察力敏锐与认识片面的矛盾;求知欲强与鉴别力差的矛盾;情感丰富与情绪自控力差的矛盾;渴求理解与自我封闭的矛盾;鲜明的自主意识与依附性的矛盾;理想动机与现实效果的矛盾。这些矛盾归根到底在于人生观、世界观的不成熟及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当矛盾冲突过于激烈而又自我调节能力差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

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在大学和成年人的心理诊所,它也深受欢迎。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进而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 一盘细沙,一瓶清水,一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治疗师的关注与投入,来访者的自由表现与创造,这就构成了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就在这简易的设置中,内心的世界得以呈现,心灵的充实与发展,治愈与转化也获得了可能。 这就是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推崇的沙盘游戏治疗方法。除了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外,它也被人本主义治疗、格式塔治疗和整合性动力治疗等广泛接受,成为表现性和艺术治疗的主流,同时也被逐渐运用于学校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

本研究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沙盘治疗,观察1个月后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组45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15例,无效15例;B组治愈30例,好转10例,无效5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3)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内部心理发育与外部社会需求和需要之间会产生许多矛盾和不相适应, 因而, 这一时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同时,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 其人格发展未趋稳定, 因此有着较大的可塑性[1]。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表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征及行为方式等都与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造成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人格缺陷甚至人格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2]。鉴于前人研究多采用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来考察父母养育方式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 本文则以心理咨询门诊青少年来访者为调查对象来分析父母养育方式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 旨在为改善其父母养育方式及进行家庭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作者所在单位心理咨询门诊青少年来访者共116例。其中男52例, 女64例, 年龄16~23岁, 平均(19.7±3.25)岁, 均自幼大部分时间与父母共同生活。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31例, 高中以下85例。

1. 2 调查工具

1. 2. 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3] 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 岳东梅等人翻译修订成中文版的自评问卷,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共l1个分量表,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含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主因素, 共58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含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5个主因素, 共57个条目。此量表为4级评分, 从不1分, 偶尔2分, 经常3分, 总是4分。

1. 2. 2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4] 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J.Eysenck)教授编制的个性问卷, 由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教授修订, 共四个分量表, 其中P(精神质), E(内外向), N(神经质)分别表示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三个维度:P量表分高的个性特点是孤僻, 敌意, 表现为适应环境不良;E量表分高表示个性外倾, E量表分低表示个性内倾;N量表分高代表情绪不稳, N量表分低代表情绪稳定;L量表是测定被试的掩饰性或社会幼稚水平, 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3]。

1. 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在解释并取得知情同意后, 于来访者首次晤谈后即在安装含有相关测评问卷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的计算机上填写问卷, 或发放纸质问卷并指导填写。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 1 青少年来访者EMBU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5]比较(表1)

表1显示, 除父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余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青少年来访者EPQ各量表得分与龚氏全国常模[6]比较(表2)

由表2可见, 男性青少年来访者艾森克个性问卷中L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和N2个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E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3 青少年来访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3)

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 来访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与内外向和掩饰性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与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还与掩饰性显著负相关。

3 讨论

3. 1 青少年来访者父母养育方式现状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 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7]。本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来访者父母养育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 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说明来访者父母在养育方式上对子女要求较严厉, 态度较粗暴, 常使用关心少而管束多的消极养育方式, 较少使用理解、肯定、信任和鼓励的赏识教育。

3. 2 青少年来访者个性特征分析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对个体的行为、情感、意志、适应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影响[1]。本调查中艾森克个性问卷结果显示, 女性来访者的E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男性来访者的E量表得分则是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男性来访者的个性多为内倾性。男性来访者的L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男性来访者基本没有掩饰、隐瞒等倾向, 较真实地反映了其个性的状况;女性来访者的L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显示女性来访者有较高的掩饰、隐瞒倾向, 这可能与女性特有的敏感、谨慎等性别特征有关。男、女来访者的P和N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说明到心理咨询门诊求助的青少年来访者在就诊前大多数已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状态, 个性特征多为孤僻少语, 多愁善感, 对人冷淡有敌意, 易激动, 喜怒无常, 常表现为适应环境不良, 这些均与临床表现较为一致并与常氏研究相符[8]。

3. 3 青少年来访者父母养育方式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父母的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子女通过与父母的接触, 内化父母的态度, 形成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感知[9]。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子女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10,11], 而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利于子女建立稳定人格和健康心理水平[12]。本调查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与内外向和掩饰性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与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还与掩饰性显著负相关。说明父母采用理解, 给予情感温暖可促使子女向乐观、活泼开朗、善与人交往的外向型个性发展;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少, 惩罚、严厉越多, 子女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越高, 使他们孤僻、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 易出现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抑郁等个性特征, 同时, 子女越可能掩饰和封闭自己, 难以适应社会环境[10]。

综上所述, 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子女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 而本调查显示心理咨询门诊青少年来访者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都有不尽人意的方面。因此, 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 应指导父母多给来访者理解、信任、鼓励、肯定和表扬, 少些埋怨、惩罚和责备, 为子女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使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李慧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10(6):417-419.

[2] 朱跃华, 丁仁峰. 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个性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11):920-921.

[3]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2(增):161-167;411-412.

[4] 龚耀先. 艾森克人格问卷手册. 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 1986.

[5] 袁静, 余毅震. 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医学与社会, 2007, 20(3):32-33.

[6] 潘桂兰, 厚华刚, 石瑞丽. 医学生艾森克个性特征测查分析. 包头医学院学报, 1996, 12(1):9-12.

[7] 杜宇锋, 李永超, 伍毅, 等.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人格的相关分析. 精神医学杂志, 2008, 21(6):445-446.

[8] 常向东, 施翠芳, 马丹英. 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EPQ结果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5):731-734.

[9] 李强, 张朝辉, 宁景贵, 等. 儿童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对躯体化障碍人格特征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1):4-6.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4)

《孟子集注》中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道德是可教的,它具备相应的教育方法。然而依循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德育方法也有所不同。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加速期,其生理、心理的变化影响着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以心理咨询为青春期道德教育的方法旨在辨析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中此方法的不同效用的基础上,针对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与关键性,结合其心理特征,构建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咨询模式。通过青春期道德问题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体现道德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发挥道德教育双主体的互动建构性,展现道德教育的“人性化”、“特殊化”,以期达到更好的青春期道德教育。

一、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与关键性

11、12岁到14、15岁这段时间可称为青春期、少年期[1]。这一阶段的个体处于身体发展的高峰期,身高、体重及面部特征变化迅速并趋于成熟;体内的大脑、心脏、肺和肌肉力量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生理机能迅速增长;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性得到不断的发育与成熟。而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迅猛却与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的速度形成落差,引发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诸多矛盾,影响着青春期少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体现出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与关键性。

(一)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其道德的认知表现出明显的“能动性”。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的青少年对于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理解不太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引导。由于身体迅速发展使青春期少年具有强烈的成人感,从而对学校、家长所教授的道德规范有所质疑、不愿听取“大人”的意见,处于一种相互抵制的情绪中;而心理存有的幼稚感却又使青少年渴望得到成人精神上的理解和沟通,故又表现出对于成人道德教化的接纳性。青春期心理的封闭性影响着青少年道德情感的良性发展。从生理变化而逐渐感知到自己“长大了”的青少年,开始感到内心世界的孤独和“没有人能理解”,特别是道德情感这一内心体验便成为青春期少年最隐秘的心事,对于善、恶、美、丑的评价态度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内心封闭的道德情感不仅蕴含着青少年真善美的理性情愫,也存在道德认识偏差下的畸形情感体验,成为青春期道德教育的“隐患”。青春期性的发育与成熟也造成其心理上的怯懦感,加之中国传统教育的隐晦性,更是难以较好地理解性道德,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道德意志相对薄弱,道德价值观的发展还未稳固。在此基础上,青少年的德育行为容易表现出偏激态、无知态和矛盾态。这是造成青春期道德教育特殊性的身心发展原因。

青春期道德教育特殊性还表现在其思维能力发展对于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青春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2]。此时,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正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够脱离道德现象本身而进行道德的逻辑判断;获得的科学思维有助于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准确性发展,能够运用包含命题间推理、抽象概念等指导道德判断。正是由于青春期思维发展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较为特殊。纵观人的整体发展而言,青春期道德判断的正确与否往往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德育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相较其他年龄阶段的道德教育不同之处集中体现于道德判断的可塑性与发展性。

(二)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关键性

青春期一系列身心、思维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其个性和社会性的差异发展,把握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尤为关键,这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期。青春期道德教育关乎个体道德发展的方向性与层次性,影响个体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培育和道德行为的笃行。

青春期正处于道德意识启发、培养和纠正的关键时期。继出生后1~3岁“我”之后,青春期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我怎么样”。关注自我形象的构建和自我评价。传统道德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很难引发学生的道德共鸣,他们更关注道德中的自己。以“自我”为核心的青少年,对于道德内容的学习和认知具有选择性和局部关注的特点。他们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有益于提升自我形象的道德认知;倾向于实践能够展现自我意识的道德行为;倾向于分享“我的道德怎么样”的道德情感。青少年的“道德自我感”正是道德教育的关注之处,也是道德教育方法发挥其功效的空间。

青春期是性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青春期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淆期”[3],性别角色的建立直接影响性道德的认知和发展。正确的认识性别角色,是性道德认知的起点;合理的理解青春期的性发育,是性道德情感的关键。同时,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反抗心理也是性道德、乃至整个青春期道德教育主要的影响因素。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使得青少年强烈渴望享有“自我”、“独立”,突出表现在道德情感的明显波动和道德行为的“反抗”。学校、家庭中对于道德的教化使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被约束感”,企图以违反的方式挣脱这种束缚,恶性的“挣脱束缚”便直接表现为道德行为的偏差。

青春期也是道德判断得以更好发展的关键期。由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处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道德判断体现出“天真的利己主义”和“好孩子”的定向[4]。青春期的个体大约有80%的人处于这两个阶段[5]。这一时期,青少年处理问题时往往倾向于考虑人际关系、“好孩子”的评定,缺乏对于道德本质、道德真相的关注,需要良好的道德教育引导。这一引导作用的关键性体现于道德判断科学思维的建立和道德价值认识观的奠定与趋于稳定。

二、构建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

(一)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咨询模式构建的意义

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韦特默的《临床心理学》,隶属咨询心理学。不同学科背景下对于心理咨询的定义和侧重也是各异的。医学上的心理咨询侧重于精神异常人群的问诊和治疗;心理学上的心理咨询旨在通过咨询手段引导、帮助个体心理发展。本文所阐释的青春期道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是借助心理咨询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模式。从心理咨询方法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是不同的。居于心理教育的心理咨询主要目的在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和治疗;处于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旨在道德知情意行的指导、帮助和教育。

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德育发展的产物,也是德育与心理学交叉的“结晶”,以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关键性为出发点,客观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弥补传统德育方法中过程持久、学生积极性不足、德育效果不明显等遗憾,构建适合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教育模式。作为道德教育模式建立的核心――德育内容,本文对此并不展开论述。主要依据1995年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6]及现代德育重点课题进行相关德育内容的甄选,基本涵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信仰教育、性道德教育等内容。

(二)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

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咨询模式,是以德育内容为主轴和出发点,以心理咨询为两翼和方向进行的理性建构,如图1所示。心理咨询按规模可划分为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7]。个体咨询有利于咨询师与求助者间建立一对一的咨询关系,益于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特殊问题、难以公开的私密问题;团体咨询则侧重于团体情境下咨询服务的开展,借助团体间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交流,甚至是争辩中认识自我、发现问题。

心理咨询两种方式在青春期道德教育中运用正是吸纳了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的各自优势,因人而异、量体裁衣进行道德教化,“分门别类”地完成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内容中,理想、信仰、品德,特别是性道德等内容属于个人道德范畴,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个性化与排他性,通过个体咨询对青春期少年进行相关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尊重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还体现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师生建构性,实现“个性化”的青春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另一部分主题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与法制、劳动等,通过团体咨询方式进行德育较为恰当。这部分德育内容既是个人道德的社会化发展和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个性化体现和本质内化。团体咨询方式下的相关道德教育,能够在“社会化”、“团体化”的情境下,更大限度地激发个体道德认知的统一、更大深度引发个体道德情感的共鸣、更大程度加深个体道德意志的稳固、更大广度监督个体道德行为的规范。

考虑到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与心理咨询两种方式本身的交互性,此模式的构建中也指出德育内容与心理咨询方式的交叉、互补。譬如性道德问题,从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角度出发,可选择个体咨询方式;从青少年时期广泛的性道德知识普及、情感熏陶出发,也可适当采用团体咨询的教育方式。

青春期德育心理咨询的模式,涵盖了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两种方式下的青春期道德教育,它们与传统德育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如图2、图3所示。较传统德育方式而言,德育的个体心理咨询不仅有别于传统道德教育下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式”道德教化,更体现出学生道德发展的主体选择性。个体咨询方式下的道德教育,学生既是道德问题的“发现者”,也是道德问题的“解决者”。师生互动咨询与生生交互咨询同时进行,双管齐下进行“点式”青春期道德教育。德育团体咨询方式则是传统道德教育的补充和延展,在教师进行班级式德育的基础上,发挥学生道德问题的主体选择性与生生间道德发展的相互促进性,形成“团式”的青春期道德教育。“点式”和“团式”共同组成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任何一个德育模式的构建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互检验和不断修正,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也不例外。在实际的青少年德育中,也存在与这一模式的一定程度上“背离”与“排斥”,展现出一些青春期道德教育的漏洞和盲点,需要在此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美]弗拉维尔,[美]米勒,[美]米勒.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5] Sprinthall,N.A.,&Collin,W.A,(1995).Adolescent psychology

A developmentai view.New York:McGraw-Hill,Inc.

[6]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7]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5.7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5)

1.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2.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

3.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值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① 自我意识正确;② 人际关系协调;③ 性别角色分化;④ 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 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进

(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

(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的实质

(1)什么是心理咨询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② 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

(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②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

(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① 理解支持原则;② 保密性原则;③ 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④ 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⑤ 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⑥ 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① 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② 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③ 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④ 帮助指导:与求助者共商对策,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⑤ 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

(3)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① 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② 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③ 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3.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精神分析法

① 宣泄疗法;② 领悟疗法;③ 暗示疗法。

(2)行为矫正法

① 强化、惩罚与消退法;②系统脱敏法;③ 厌恶疗法。

(3)人本主义疗法

① 当事人中心疗法;② 交朋友小组;③ 支持疗法。

(4)理性情绪疗法

① 性格的A-B—C理论;② 非理性信念的表现;③ 主要方法:非理性信念辨析,认知家庭作业,合理情绪想像。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性别角色

(1)青少年的性别意识的发展

① 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② 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③ 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④ 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2)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教育

①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②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③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

2.自我意识

(1)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 自我认识的特点;② 自我体验的特点;③ 自我调控的特点。

(2)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

① 全面认识自我;② 积极接纳自我;③ 努力改善自我。

3.人际关系

(1)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 朋友关系的特点;② 亲子关系的特点;③ 师生关系的特点。

(2)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 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③ 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4.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的危害

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形成焦虑性人格。

(2)考试焦虑的成因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3)考试焦虑的矫正

自信训练,系统脱敏,放松训练。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比例:

教育学 50%

心理学 50%

试卷题型比例:

选择题 约35%

填空题 约13%

简答题 约32%

论述题 约20%

试题难易比例: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6)

1、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2、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

3、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情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③性别角色分化;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进

(1)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的实质

(1)什么是心理咨询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②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

(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②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

(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①理解支持原则;②保密性原则;③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④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⑤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⑥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①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②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③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④帮助指导:与求助者共商对策,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⑤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

(3)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①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②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③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3、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精神分析法

①宣泄疗法;②领悟疗法;③暗示疗法。

(2)行为矫正法

①强化、惩罚与消退法;②系统脱敏法;③厌恶疗法。

(3)人本主义疗法

①当事人中心疗法;②交朋友小组;③支持疗法。

(4)理性情绪疗法

①性格的A-B-C理论;②非理性信念的表现;③主要方法:非理性信念辨析,认知家庭作业,合理情绪想像。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性别角色

(1)青少年的性别意识的发展

①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控求与了解;②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③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④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2)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教育

①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②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③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

2、自我意识

(1)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认识的特点;②自我体验的特点;③自我调控的特点。

(2)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

①全面认识自我;②积极接纳自我;③努力改善自我。

3、人际关系

(1)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的特点;②亲子关系的特点;③师生关系的特点。

(2)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4、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的危害

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形成焦虑性人格。

(2)考试焦虑的成因。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7)

[2]莫妮卡·麦戈德里克著.成长中的家庭(第三版)[M].高隽,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高刘宝慈,等.个人工作与家庭治疗(第一版)[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四版)[M]. 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6]樊富珉.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团体心理咨询(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7]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六版)[M]. 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8]金灿灿,邹泓,曾荣,窦东徽.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26).

[9]郭菲,雷雳.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0(25).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8)

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1.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2.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3.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4.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5.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6.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9)

一、电影疗法的背景简介

从出现至今,心理咨询始终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职业。从关系甚密的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到音乐、园艺、手工艺等艺术形式,心理咨询不断地与多种学科领域结合,演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特别职业。纵观心理咨询史,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便有了最早期从事心理健康职业的人士,他们在患者头部钻洞,以便让恶魔离开。随后,哲学家、医生、牧师等人士,又相继扮演了心理咨询的治疗工作。然而,随着心理咨询的发展,如今的心理咨询则更为偏重治疗的性质。科特勒总结认为,心理咨询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心理咨询是预防工作,不是补救工作;心理咨询遵循评估与治疗的发展性模式,而非心理病理模式;心理咨询偏向较短期的干预,而非长时间的治疗方案;心理咨询是帮助人们对正常生活做出调整,而非处理人们的严重机能不良。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如上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咨询工作者时常与其他活动相联系。如我们熟知的壁画、拼贴画、曼荼罗等艺术治疗形式,便是与美术、手工艺结合产生的。同样,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心理治疗工作者们就开始尝试将电影应用于心理治疗中。英国心理医生贝尔尼·弗德尔发现,患者通过观看电影能改善心理状态。2003年,这种电影疗法因得到了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而在欧美广泛推广,成为一种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

电影之所以能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作用,其最主要的心理机制便是榜样学习。这就是说,来访者通过替代经验或模仿影片中的一些做法,来学习某些自己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些研究揭示到,采用录像的榜样可以帮助怀孕的妇女戒烟,还能帮助父母和老师增强其预防儿童虐待的技能。比如,人们可以通过电影《BJ单身日记》(Bridget Jones's Diary)来学习写日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更好地反省与他人的关系;可以通过观看《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来了解老年心理健康,让人生充满意义;还可以通过电影《真情快递》(The Shipping News)来学习如何处理创伤后的压力……在这些不同的观影中,观众都能得到不同主题的榜样,进而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咨询中使用的电影疗法,与普通的观看电影行为有着很大的不同。张爱宁将两者的区别总结为三个方面:1.目的性不同。电影疗法的选片、观看和讨论都有严格计划,而普通观影则只是为了娱乐等目的。2.引导关系不同。电影疗法建立在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引导之上,而普通观影不存在这种引导关系。3.引导人不同。电影疗法是由具备一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所引导,能在心理上给患者/来访者以专业辅导。可见,电影疗法并不同于普通的观影行为,而是一种科学系统的心理治疗手段。

电影疗法因有着非言语性、非指导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故能较好地与各心理咨询流派灵活结合应用。虽然电影疗法的效果在国内研究中尚为数不多,但在一项对我国未成年犯进行电影治疗的实证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电影疗法对促进未成年犯团体成员心理健康有一定作用,被试着在抑郁、自我接纳、自尊三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

二、电影疗法对青少年的意义

在对电影疗法的背景有所了解后,我们知道它是一种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观看电影的人在治疗师或咨询师的指导下,能从片中学习到一些处理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聂春子在分析电影疗法起到的心理治疗作用时,提到了三点,即宣泄情绪、情感投射和观察学习。其中,观察学习又是最重要的一点,表现为促进社会化完成、促进人际关系、培养责任感和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这四个方面。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影疗法的这些作用,正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满足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个体发育到青春期(即11、12岁至17、18岁),思维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中,青少年显然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通过电影,青少年不仅可以看到各地域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还能更为栩栩如生地了解某些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就连穿越时空、魔幻世界也可以领略到。这些丰富的影像材料,无疑给青少年的思维探索提供了大量素材。再者,大量具有深度、引人思考的哲理性电影,还能让青少年从中学会怀疑和批评,渐渐发展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比如,电影《和猪猪一起上课的日子》中,青少年观众会被有趣的故事情节卷入,和片中的小学生一起思考关于生命的悖论。这样的生命哲学教育,远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好得多,更容易让人引发主动思考。

第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从初中生开始,思维上出现了自我中心,常常设想出假想的观众或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同时,自我意识高涨的青少年,也往往会表现出偏执和敏感。他们往往听不见他人的意见,常常自以为是。所以,常规意义上的说教显得毫无意义,而观看电影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青少年投入地观影时,片中的人物很容易让他们反省自己,进而修正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比如,从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Up)的主角卡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顽固的他是如何改变自己的。他为了挽救朋友的性命,终究选择放手,看着心爱的小屋飘然远去。这对于自我意识高涨的青少年无疑是很好的一课,因为他们可以借此明白:即便是自己很在意的东西,也可以为了更高的价值而放手;自己关注的那些东西可能很重要,但我们仍然需要朋友,需要关心他人。对于个性上有着主观偏执表现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有时觉得周遭的人都在批评自己,进而感到难过、孤独。虽然表面上很自以为是,心里却常感到自卑、不足。通过电影《玛丽与马科斯》(Mary And Max),青少年同样能得到正向的能量,学着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以更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周遭的一切。

第三,学习如何处理反抗心理。由于自我意识高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强,独立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往往表现出反抗心理。常见的行为表现有:鲁莽、漠然、迁移反抗。然而,很多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电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反抗心理的表现。如电影《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中,企图把月亮给盗走的主角格鲁,就像很多叛逆的青少年一样,喜欢搞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以引人关注自己。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咨询师或治疗师可以引导青少年反思自己的行为,观察格鲁之所以变成“好人”是做了哪些行为。

第四,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矛盾的情绪。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时常在情绪上表现出矛盾的特点,不如成人那样情绪稳定。因此,掌握适当的情绪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电影的世界中,青少年可以看到那些情绪激动的人士,因情绪管理失控而自食其果的案例;还可以学习如何调整情绪的方法,比如电影《茶水男孩》(The Waterboy)中,主角波比便是用心像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调整压力的效果。

第五,学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上的最主要表现是朋友的作用日益明显,而父母的榜样作用渐渐削弱。同时,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时还会产生懵懂的恋爱关系。在处理一系列有挑战的人际问题时,青少年常常感到疲惫不堪。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交经验和技巧,而通过观影同样可以让青少年具备不少人际能力。比如,在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中,青少年观众可以学到关于友谊、爱情的很多智慧,更会懂得应该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情,将爱升华为完善自己的动力。

第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心理学家发现,对价值观的质疑和兴趣始于小学阶段,萌芽于初中阶段,而真正开始形成却是在高中阶段。然而,高中生的价值观常常显露出不稳定的特点,易受外界和社会流俗看法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当“宅男”“宅女”文化盛行,“拼爹”“富二代”广为流传的时候,很多青少年的心态显出消极被动的特点,对生活缺少动力,更没有积极阳光的心态。而通过观看励志电影,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少年,使之对生活做出改变。例如,在影片《转山》中,毫无骑行经验的大学生张书豪,只身骑车到拉萨。观众通过张书豪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可以反身自问,自己的意志够不够坚定,目标够不够明确。

三、思考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电影疗法确实可以辅助人们改善心理状态,而且,由于电影具有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也很适宜于青少年。青少年从发展心理学来看,有许多需要心理辅助的方面,而电影疗法以其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内涵,足以胜任这些需求。虽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电影疗法仍存在许多值得心理工作者注意的问题。比如对其治疗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仍然缺乏,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引导也缺乏一致的专业标准。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对这一有趣而大众的疗法进行探索,尽早发展为一项具有更高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辅助疗法。

参考文献:

[1] 科特勒. 治疗型心理咨询入门:来自行业的声音(第5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布查尔特. 艺术治疗实践方案[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

[3] 余青云, 张高波. 电影疗法对16例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4] 陈璐, 何青青, 魏梦晓, 王铭禹, 姜峰. 团体式电影疗法在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中的运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2).

[5] 布拉默, 麦克唐纳. 助人关系:过程与技能(第8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韩德彦. 心理治疗DIY[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7] 张爱宁. 观影疗心[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8] 聂春子. 电影心理疗法的理论研究[D].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 2009.

[9]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10] 赵翔. 放走“飞屋”,真爱犹存[J], 心理与健康, 2010 (5).

[11] 赵翔. 玛丽与马科斯[J]. 心理与健康, 2010 (8).

[12] 赵翔. 每个人都能做一枚“好蛋”[J]. 中学生百科·成长, 2012 (6).

[13] 赵翔. 初恋这件小事[J]. 中学生百科·成长, 2011 (12).

作者简介: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10)

1、在社区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儿童教育指导等系列公益讲座。

2、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督导,心理系年轻教师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在社区带领系列青少年自我成长团体(读书、团体游戏、交友、自我成长)。

3、推进“大学生进家庭”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到家庭对青少年进行自我成长辅导,一起读书、交谈,培养兴趣、树立理想,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4、推动“青少年进大学”活动,邀请青少年到上海师范大学校园、团体活动室、图书馆,参加团体活动、读书、培养兴趣,和优秀大学生长期接触,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

专家顾问介绍:

李正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心理系教授,沪上知名儿童发展及家庭研究专家。

沈勇强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教研室主任,心理系教授,沪上着名沙盘游戏治疗专家,儿童指导专家。

张志刚教授:原上海市教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管,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着名青少年发展研究专家。

带队老师介绍:

周圆:心理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擅长家庭治疗、团体辅导、儿童教育指导。

吴燕霞:心理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擅长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婚姻家庭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儿童指导。

林光耀:心理学硕士,心理科医生,上海乐心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擅长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青春期心理问题辅导。

讲座及课程介绍:(具体时间、地点和居委会商定)

公益讲座系列(一)

主题:青春期心理健康

主讲人:林光耀

目标: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一般规律,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灵。

公益讲座系列(二)

主题:亲子教育

主讲人:吴燕霞

目标:理解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学习怎样跟好地和孩子互动。

公益讲座系列(三)

主题:儿童教育指导

主讲人:周圆

目标:了解儿童指导的重要性及其对家庭的意义,介绍儿童指导的方法及实践分享。

青少年团体辅导系列

由心理系老师(或优秀研究生)带领青少年一起读书、一起玩团体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学习,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成长。按年龄段分组(小组组员年龄相差在3岁以内),6—10人一个小组。时间安排每周3次,每次活动3个小时,每人每次收费100元,活动地点可灵活安排在社区活动室和(或)上海师范大学。

青少年个别辅导系列

青少年心理咨询篇(11)

医科院校大学生处于青春中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处于学业、生活以及就业竞争等压力之中,其心理压力较大,若没有及时的心理干预,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时间较早,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已有10多年历史,校心理咨询中心免费为本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也有较长时间。通过对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以期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资料为2002年12月~2006年5月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同学的咨询记录,共有记录资料761例,其中215例为本校职工和校外人员,本校学生咨询546例,有完整学生咨询资料482例。经归纳总结,发现咨询问题种类有10种,分别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睡眠问题、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其他(就业咨询、偏执等)。

1.2 方法 将482例心理咨询档案进行一般资料、咨询问题等资料,进行列表、归纳、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年龄在17~23岁之间;男生192人、女生17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大三88人、大四32人、大五12人。

2.2 咨询问题

2.2.1 咨询问题类型总体情况分布显示(见表1) 焦虑比例最高24.45%,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18.68%、抑郁12.91%、恋爱问题12.08%。

2.2.2 对不同样本大学生咨询问题进行归类列表,结果显示,从性别看,焦虑问题、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恋爱问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我校男女生比例2:1),学习问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从年龄上看(见表3)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问题呈减少趋势(大五在外地实习),焦虑、恋爱问题、其他(就业压力、偏执等)呈增加趋势,有性别差异。

3 讨 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大学生咨询者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多于男性,主要与女生在情感上更为脆弱与依赖,而其它解决问题的途径较少有关,与倪家鹤的报道相似[1],年龄分布上,大一心理咨询案例数最多。主要由于新生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不适应,未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心理倾诉渠道较少,出现心理问题较多。

3.2 咨询问题总体情况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焦虑比例最高24.45%,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中期,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成熟相对滞后,面对各种压力时焦虑情绪表现就会更突出;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18.68%,这与赵冰洁等报道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处于第二位相同[2],主要由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重,一方面渴望交往,另一方面又孤独闭所,同时缺乏人际关系交往技巧;抑郁12.91%,主要由于大学生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叠加,加之缺乏有效的宣泄渠道,久而久之导致心境低落,产生抑郁情绪。

3.3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 在性别上,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方面高于男生,主要与女生情感更为细腻,对家庭的情感依赖更大有关;男生在学习问题方面高于女生,主要与医科院校学习任务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男生兴趣广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有关;人际关系敏感、学习问题大一年级比例最高。主要与大一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大学学习方法未能有效掌握和人际关系没有建立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的学习方法逐步掌握,人际关系重新建立,人际关系敏感、学习问题呈减弱趋势;焦虑、恋爱问题呈增加趋势。导致焦虑的增加主要与大学生交费上学,高校的扩招后毕业就业的双向市场选择有关,这些压力都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增高而增加。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恋爱问题的增加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