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青少年体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14 17:35:43

青少年体育论文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1)

 

1 前言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年轻的体育运动项目,我国青少年健美操竞技水平的培养还属于刚起步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然后逐步发展,对青少年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动机的调查研究更是有限[1]。目前要继续发展竞技健美操,就要加强对青少年健美操的重视和研究[2],因此各相关体育职能部门应明确青少年参加培训的动机进而完善管理制度[3],提高健美操竞技水平,加强科研力度和健美操人才的培养等举措是我国健美操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4]。因此,分析青少年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的动机显的十分重要,本文将对南京市青少年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的动机作调查,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时提供参考。为各教练员提供心理依据,以便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动机,提高青少年训练水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南京市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的青少年。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以动机的种类来制定统一的问卷表。(样本含量50)其中小学生26人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中学生24人。发放问卷50份,收回问卷50份,回收率达100%。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

2.2.2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与本论文的相关文章和心理学文献资料约30篇。

2.2.3 数理统计法:通过问卷反映出的数据用百分比计算法进行统计。2.2.4 访谈法:通过对王连睿教练等多名教练员进行访问,得到有关材料。

3 结果与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动力。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5]。通过笔者的调查,大多数青少年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绝非只有一个动机。本文是对南京市青少年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动机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格式免费论文。

兴趣直接影响到动机的形成。兴趣是人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带有向往的心情,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6]。兴趣可激发人的求知欲,是鼓舞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能开阔人的眼界,丰富人的生活,促进个性发展。兴趣对青少年动机的形成有特别重要作用,有人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7]。因此,明确青少年对学习竞技健美操的兴趣,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显的十分重要。

3.1 促使青少年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的原因

表1 青少年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的兴趣程度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64%的青少年表示喜欢竞技健美操,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以它特有的运动形态和价值吸引着人们参与的热情。青少年在具有鲜明节奏和音律感的现代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练习,使其产生欢快,奔放,振奋和激情的情绪,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从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运动员随着音乐活动,动作优美协调,动作的灵活和反映的灵敏以及胜利的喜悦,都给人以美的情感的体验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人们能从中分享起美的欢跃,因此竞技健美操很容易被青少年喜欢,更多人开始认识竞技健美操。

调查结果表明36%的青少年表示一般或不喜欢竞技健美操,这部分青少年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并非个人喜好,有可能是出于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看人家参加培训自己不甘心落后;因为好玩或可以多交朋友等等其他因素的驱使。小学生和中学生人数相比较来看,中学生的影响因素比小学生要多。小学生更多人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是因为喜欢,很少收外界压力比如父母或老师强迫,升学需要等因素的影响,而中学生参加培训的外界因素就比较多,从表2看因“升学需要”、因受“父母或老师强迫”的中学生占多数,可见中、小学生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的动机,有相当大的差异。

表2 青少年参加竞技健美操培训的原因

 

原因

小学生人数

中学生人数

喜欢竞技健美操优美的动作

喜欢竞技健美操欢快的音乐

竞技健美操有健身价值

体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

不甘心落后

可以广交朋友

因好玩

升学的需要

父母强迫

5

3

9

6

1

1

1

1

5

4

2

2

5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2)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 研究 述评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壮大,中国的体育事业也进入了繁荣时期。但是由于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过于落后,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体育内部的结构,阻碍了中国体育的整体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的新主人,同样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财富,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国家未来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然而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在近20年内整体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改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是刻不容缓的。近几年,国家对青少年的体质锻炼和体育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围绕青少年健康体质话题展开的学术讨论也越来越多,面对当前有关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研究的理论、视角、方法和内容几部分进行具体论述,为今后对青少年体育研究提供了借鉴。

一、青少年体育研究理论

青少年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研究人员是将青少年的体育研究与教育学、社会学和生理学等众多学科联系在一起,对其进行相应的阐述。终身体育理论和素质体育理论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理论研究。

终身体育理论是根据终身教育思想出现的,它广泛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体育研究者的重视,我国的终身体育思想是由王则珊和陈琦引进的。素质体育理论是针对我国的应试教育提出的,它注重的是学生的体质健康,并且以学校体育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工具,将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虽然在体育理论研究过程中结合了大量的其他学科,但是以体育为教育特色而构建的体育研究理论还没有出现,同时对于青少年体育未来发展和构建方面的建议也相当的微弱,无法真正的从一定深度、高度、系统方面论述青少年体育研究。

二、青少年体育研究视角

通常将视角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多种类型,以时间为分类标准视角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类型,以研究层次为标准视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种类型,以研究路径为标准视角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类型,以维度为分类标准视角分为多维视角和单一视角。一般研究者会选择适合的研究视角开展研究。

以范围较广的青少年体育为研究内容,是一种宏观的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针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策略等方面开展整体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的研究规律,同时注重对青少年体育发展今后的战略部署和相应预测。中观的青少年体育研究注重的是局部现象。通过某一定区域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特点和现状等总结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微观层面的青少年体育研究主要是针对体育案例中的研究单元进行研究。无论是从哪个视角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研究都应该深入青少年体育运行的内部,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青少年体育研究方法

青少年体育研究方法通常使用的是文献法和统计调查法。文献法相对于其他的研究方法,具有方便易行的优点,同时也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往往都是依据其他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因此研究结果的效果也不是很高。统计调查法通常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利用统计软件得到发展现状。但是利用这种研究方法仅仅只能发现问题的表层现象,对于深入的青少年体育运行规律是无法总结出来的,同样也无法揭示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真正现状。因此,在青少年体育研究的方法使用上,应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深入的对青少年体育的现状做出详细分析,并且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开展对青少年体育的研究。

四、青少年体育研究内容

针对青少年体育研究的内容较多,其中以体育参与度、体育相关政策、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师为研究内容的较多。

虽然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的较好,但是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已然成为关注的热点,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青少年体育的参与度不高。许多研究者针对青少年参与的内部动机以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多种讨论,并针对影响参与度的因素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措施。国家的相关体育政策关系着青少年的体育发展方向,研究员从不同视角对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方法和执行力度进行了探析,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的完善和作用发挥提供了帮助。但是部分的探究与实际发展情况不相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因此对这部分的探究还不够,需要进一步联合实际提出政策完善。虽然我国青少年体质呈现下滑的趋势,但是针对青少年体育课程的研究在不断的增加。体育课程的研究主要针对体育的课程观、课程改革、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评价等方面开展的。课外的体育活动时间一般都限制的比较少,因此青少年体质增强主要是依靠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实现的,教育者应该调动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提高青少年参与的内部动机。体育教师的质量对体育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国内围绕体育教师展开的讨论研究也有很多,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质量的素质也成为发展青少年体育的关键。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青少年体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针对于青少年体育研究的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体育研究的理论、视角、方法和内容做出了综合性的评述,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贡献出一份力量。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3)

(一)变单一教育主体为多元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行了。尽管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针对青少年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品德课,但目前我国学校的现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形式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理论,学生听讲的形式。在追求高升学率的时下,学校对德育教育这一块重视不够。而在新媒体时代,如果还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就落后了,且這会直接导致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很多突出问题。 

新媒体以QQ、微博、微信、网络论坛、手机短信为载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语言、图片等方式,方便快捷地个性化的信息,与个体进行相互交流。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载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自主自愿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内容,不必非要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受客观社会现实的影响。青少年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要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可见,我们要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要有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和渠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个成年人都应承担起对青少年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责任,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多主体齐抓共管,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不能指望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教育就可以实现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变青少年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选择与利用实现了自主化和个体自由化,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传播要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青少年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意识。“让青少年参与不仅仅是形式,而应是真正思想上的参与,心与心的沟通,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1]应构筑起和谐互动的关系,形成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的协同学习模式,在这一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将学生与新媒体隔离开来。由此,教育者应把握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主动权,利用新媒体把德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道德教育能更直接、更深入地直达每一个个体,帮助青少年鉴别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让青少年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在培养人的活动中,不仅要传承人类文明,而且要播种社会理想,在学生心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当他们能看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质疑、探索、创新来提高智能,开发自身潜能的时候,他们就能在关爱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荣光和责任。这样采用“疏”与“导”的德育模式,变“居高临下”的德育灌输为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角度新、因材施教、灵活多样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因此,在面对每一个青少年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新角度,机动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去帮助青少年解决思想困惑、道德良知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问题。在新媒体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模式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开展工作。 

二、整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变单一为丰富多彩——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要用与新媒体传播模式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与原理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他们,变教材、纲要、文件的形式为可视、生动、鲜活的生活模式;可以整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和国内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其制作成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源,通过不同的渠道发送给青少年;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用青少年容易接受的便捷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自觉参与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心中筑起道德的防火墙,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与思想的侵蚀,成为道德自律的强者。 

(二)变教条为形式多样——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丰富性 

在制作教育资料的信息源时,可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史料相结合,将理论还原到历史事件中,用丰富的史事来进行教育,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结合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结合改革发展的内容来进行教育,以增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丰富性、生动性;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面对的人生问题相联系,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能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真正做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能“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突出针对性、时代性,让思想道德教育富有感染力。在新媒体时代,要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真正转向青少年,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要出发,通过教育者对理论的研究、挖掘、提炼、整合,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避免理论上的空谈。

      (三)变整体为灵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样的传播模式传递给青少年 

将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可以大规模地、快速地、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赋予了德育方式全新的理念。我们必须破除封闭灌输的方法观,确立大胆开放、平等交互、真诚服务的新方法观。 

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将理论体系化整体为灵活,以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方式灵活地传递给青少年朋友们,使他们在接受、理解、认可的同时,能“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自律精神、人格高尚的人,从而实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专化行为”的目的。 

(四)变抽象为具体——开发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立体资源体系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且可实时互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抛弃了往日无用的官腔客套和繁文缛节,更加追求新颖、真实、及时、富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2]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把枯燥的理论趣味化,以新颖的内容与方式传递正确的思想与观念给青少年,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德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机构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开发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与责任等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数字化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和把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展需要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网络互动平台。 

三、拓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渠道 

(一)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把在新媒体环境下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来重视。社会主流媒体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与文化,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正能量,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信息行业的主管部门要加强QQ、微信、微博、手机等的信息监管,履行社会责任,严查和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各地政府应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各种活动场所都能接受到正能量,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社会教育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社会价值、团队合作、实际经验、成功要素等方面的认知积累,强化其行为范式,从而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家庭道德建设 

家庭是青少年居住的场所,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站。家长自身的价值观和教育观,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价值观和成长方式。孩子最深的认知,最重要的场所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如果失去家庭这个教育的重要阵地,再指望学校的解救,除了无济于事,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守规,做道德的楷模。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涉及人生的很多阶段,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知识,作为家长,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孩子的榜样,形成好的家风、家教。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考虑孩子智力因素,还应关注孩子的成长、成才、成人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培养,应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 

(三)构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 

城市社区是青少年生存、生活的小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很重要。社区要有专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机构,增加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应组织体系,建立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要专门创建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实时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开展社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组建社区青少年文娱活动队、足球队;建立社区家庭青少年档案,给予社区每位青少年更多的关心与关爱,以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康成长。只有多主体、多渠道地有效协同、互相渗透、互为因果,才能培养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过去,我们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陈旧,结合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现在,在新媒體这一平台上,我们要整合资源、改进方法、打开渠道,打通“进头脑”的路程,让青少年在接受道德理论知识的同时,坚定对中国梦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并使之化为内在自觉,让青少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教育方法要适合青少年心理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心理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感知觉发展较快,记忆有明显的发展,注意力更稳定,范围有所扩大,抽象思维日益发展;二是情感外露,不够稳定,容易走极端,自我意识强,理想具有形象性和不稳定性等。他们的思想道德特点(初中阶段13岁-15岁)是: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易受暗示,模仿性强,求知欲强,目标模糊;兴趣广泛但转移很快;爱玩好动,自制力差,动摇反复。这一时期是建构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最关键的时期,正确的道德教育与引导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接班人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大多是说教式的,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施动与受动的关系,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而且这种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新媒体为教育者教育方法的改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者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借助新媒体平台,以崭新的方式和教育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新媒体环境将广大青少年从传统的被动教育的角色和地位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他们极大地主动发挥的空间和思想成长的平台,变传统灌输为自由浏览。这样的方式尊重了青少年的自主性,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内化,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培育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德育方法要多样化 

德育应做到有理讲理,突出实践养成,注重价值观培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包容性疏导、亲情化沟通、励志性引导。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转变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整合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使中国梦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进课堂,更成为青少年的理想和信仰以及行为遵循;应引导青年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力、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伙伴,成为青少年朋友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这已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者应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rnm。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任何一项知识体系,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一直是学习的根本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一个误区,内容过于空泛,与实际脱离过多。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道理,从书本上体会这些知识,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比书本上的学习更有用。可以多让学生从课堂外的生活细节,去发现和学习。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单一地全靠讲授与自我理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家长及身边人的配合。让家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深化这种知识渗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感觉。让这种思想教育效果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架子,更不是纸上谈兵。一直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书本理论,不值得学习,背好理论知识就行了。其实则不然,如果能够真正地把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制度会更加规范。真正做到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出发点。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5)

一、指导思想

(1)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我乡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为宗旨,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和适应林区发展要求的合格青年人才为目标,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统一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实现搞好“二次创业,兴企富民强区”的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主要任务

(2)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青少年、教育广大青少年,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南,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各级团组织要把理论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要密切联系我乡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针对当前青少年利益、价值观念以及成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新形势,切实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引导青少年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在引导青少年全面理解和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引导青少年认识和把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上下功夫;在引导青少年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上下功夫,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理论教育的新途径,不断创新理论学习的新形式。

(3)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青年工作的始终。要坚持把各种思想教育地域化、具体化,做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讲爱兴乡,教育引导青少年投身到促进兴乡发展进步上来,为我乡的经济发展和林业生态发展战略的实施做贡献;集体主义教育首先要讲爱企业,教育引导青年为企业“创新创效”上来,为企业的振兴和效益的提高做贡献;社会主义教育首先要讲爱人民,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贡献,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兴企富民强乡”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

(4)要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的能力。要积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要围绕全乡的中心工作,大力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努力实践《金龙乡村民文明公约》以及《团员青年道德素质标准》,按照金龙乡文明青年的形象要求,进一步展示青少年的崭新形象。

(5)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了解前进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要教育青少年既要看到我乡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乘势而上;又要教育青少年看到我国加入WTO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要联系我乡改革发展的实际,加强民主和法制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大局意识和稳定意识,为我乡"二次创业,兴企富民强乡"的伟大实践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6)要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大力提倡科学精神。要帮助引导青少年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努力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坚决同""等一切破坏安定团结局面的组织及各种歪理邪说做斗争,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三、实施措施

(7)要深化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要以学理论为主要形式,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充分运用“课题制”、“青年学理论小组”和“唱读学”等学习教育载体,引导青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充分运用共青团的良好组织优势,广泛深入地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十八岁成人仪式、入团宣誓仪式、团员意识教育、特殊团课等活动,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牢固树立广大青少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8)要积极开展青少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团的各项活动要坚持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服务,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服务的方向,坚持服务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并举的方针。要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三下乡”、“新世纪、新青年、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牵手扶贫帮困工程、少先队体验教育,“五小活动”、校园拒绝育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家庭做好成员、在单位做好职工、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充分展示广大青少年的崭新形象和良好精神风貌。

(9)要大力选树和宣传优秀青少年典型,增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进一步加大“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十佳少年”等优秀青少年典型的评选力度,不断壮大青少年典型群体,为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青年树立榜样。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鼓舞和激励青少年。要把在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各个领域创先争优,代表当代青年崭新精神风貌的青年典型发现好总结好宣传好。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以及团内宣传工具的作用,注意总结宣传围绕经济做贡献的青年典型;总结宣传服务社会、化解矛盾、做好稳定工作的青年典型;总结宣传转变观念、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青年典型。

(10)要竭诚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积极开展助学行动,以“手拉手”互助、“一帮一”救助、“牵手”工程援助等形式,帮助下岗职工子女、农村贫困学生、学校特困学生完成学业。要深入实施青年再就业工程,加强组织服务建设,努力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多方位信息、培训、资金、技术等服务。要积极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充分发挥“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作用,结合“四五”普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两法一例”宣传和后进青年的帮教工作,广泛开展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活动,努力解决严重侵害青少年权益案件的查处工作,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的法制环境。

(11)要完善团的阵地建设,增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广场、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倡导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加大创建“安全放心网吧”工作力度,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积极探索共青团“红色网页(站)”创建工作,引导青少年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要加大“青年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实现团的工作由单位向社区的延伸,引导青少年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达到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国情,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目的。要积极创建“青少年读书俱乐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在书店要设“青少年精品书架”,在“六一”、“十一”等节日要举办书展,推荐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让健康的出版物占领文化市场。

四、组织领导

(12)开展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和首要任务,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一定要树立起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工作机制,推行思想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一把手负责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建立工作目标体系,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为思想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目标化提供保证。

(13)要密切同各单位、各部门的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协调教育、执法等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制度,互相通报情况,及时分析青少年思想状况,认真了解青少年思想教育情况,共同采取措施解决在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14)要及时通报和反馈青少年思想教育情况,对于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及青少年思想动态情况,要及时地反馈给上级团组织,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6)

榜样体现了时代精神、高尚品德,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潜力,激励青少年不断进取。目前,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存在新问题,面临新挑战,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出路是创新。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已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从新媒体视角探讨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问题,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新挑战

1.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存在的问题

现有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主要有大众传媒、榜样事迹报告会、官方文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陈旧:缺乏时代感。现有较为普遍的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如报告会、宣讲会、大众传媒宣传、官方文件等,这些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榜样教育路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路径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方面因没能与时俱进而显得陈旧,不能反映时代特征,效果大不如前。这就要求,现有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并且与新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结合起来。李祖超课题组的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认为榜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观看与榜样人物有关的影视片(占58.1%);邀请榜样人物与青少年座谈、交流(占55.1%);召开主题班会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占48.1%)。[1]遗憾的是,当下的与榜样人物有关的优秀影视片并不多,而且各类学校组织青少年集体观看与榜样人物有关的影视片的活动很少,即使观看了也不注重交流讨论。邀请榜样人物与青少年座谈交流、召开主题班会学习榜样人物事迹等活动也很少开展。这些深受青少年喜欢的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呆板:缺乏创新性。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等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方面,往往是“灌输式”为主,如老师讲授、家长训导、媒体报道等,青少年是被动的接收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主客体关系,而非“主体间”关系[2]。这样一来,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因方式老套、缺乏创新性而显得呆板,不能够有效拉近榜样与青少年之间的情感距离。

(3)单调:缺乏人文性。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对榜样的塑造的形式单一,如学校教育一般是课堂讲授、看电影,大众传媒一般是新闻报道,宣讲会一般是现场讲述,家庭榜样教育则是以长辈的说教为主。这些形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与青少年当前接触到的微电影、视频游戏及明星的个人微博等相比,不能有效引起青少年的兴趣,更不能让青少年对榜样形成立体化的感知。榜样是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社会生活的本质”[3]。现有的榜样形象是平面化的、不丰满的,不能让青少年有可亲、可敬、可学的感觉,更不能使青少年充分认识榜样身上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榜样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4)官腔:不太接地气。现有青少年榜样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媒体宣传报道,都存在打官腔的现象。榜样的道德品行、人格修养等往往被官方化,榜样精神和品质被拔高或夸大。尽管代表社会主流精神和意识,但榜样的形象并不鲜活,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有距离,不接地气。李祖超课题组调查当前青少年榜样宣传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有关“榜样形象神话、圣化、纯化”、“榜样多是高、大、全的完人形象”、“榜样宣传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选项所占比重依次为58.1%、48.4%、42.3%。这表明青少年普遍不太看好榜样宣传。[4]官方榜样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榜样教育,榜样是泛化的榜样,榜样细化程度低。由于与青少年性格特征、认知状况、爱好、需求、理想等实际问题的联系较少,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空泛化”和“形式化”[5]。官腔太重的榜样教育抬高了青少年接受的门槛,而能够被青少年普遍接受的、与青少年实际紧密联系的新媒体路径,在现实青少年榜样教育中却没得到重视。

2.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新媒体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对传统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如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青少年的信息获取越来越依赖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而不是报纸、书刊杂志,并且已经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接收习惯。报纸、杂志、广播等因其可获取性、便捷度等方面的不足而在当代青少年的榜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减弱。

(2)新媒体信息表现的多媒体化对形式单一榜样教育路径的挑战。单一形式的榜样教育路径,如图书、杂志、报纸等,因只有文字、图片等单一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不能够有效传达榜样教育信息,另一方面可视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新一代青少年喜爱图片、视频的浏览习惯。此外,报纸、图书、杂志等还因成本高、携带不便、查找费时、获取信息慢等缺点,在青少年榜样教育中的影响力降低。相比之下,网络媒体融合了文字、视频、音频、动画及各种特技效果,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信息接受的门槛较低,深受当代青少年的欢迎。

(3)新媒体信息表现的“人性化”方法对传统学校榜样教育路径的挑战。青少年更喜欢通过故事、聊天的方式接受信息。这与当代青少年追求个性、展示自我的性格特点有关。传统的学校榜样教育,更多的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讲授作报告为主,而不是通过互动、体验等“人性化”的方法[6]。传统学校教育在榜样“认知”方面能够产生效果,但在让青少年真正实现“认同”,乃至“行动”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当前的新媒体,如QQ、微博等因具有能够创造宽松的“对话”环境、把青少年作为“价值判断的主体”[7]、尊重青少年个性等优势,对学校榜样教育形成了挑战。

(4)新媒体信息内容的海量化对传统榜样教育路径的限定性的挑战。传统榜样教育的可选择性较少,一般都是“爱国的”、“奉献的”等类型的榜样,青少年不分性别、年龄阶段,榜样教育的内容大同小异,榜样教育信息资源有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青少年榜样信息数量大大增加,而且青少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目标、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心中的榜样学习。海量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榜样教育细分,而且古今中外各种政治领袖、英雄豪杰、帝王将相、道德楷模、企业家、科学家、文学家、大腕明星、名人能人等的功过是非无所不有。这对传统榜样教育路径中的榜样教育内容的限定性形成了挑战。

二、运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1.细分教育对象,强化引领作用

青少年榜样教育通过新媒体强化引领作用主要利用了新媒体的融合性和分众性。新媒体的融合性在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中体现为对榜样信息的有效整合及榜样的立体呈现。三维视角下的榜样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对青少年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降低青少年接受的门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具有议题设置的功能。不同点在于新媒体的分众性能够使榜样教育议题实现个性化,针对在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差异的青少年分别展开榜样教育,而不是面向全体青少年。这样,通过提升榜样信息的感染力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强化了榜样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

2.密切联系生活,丰富文化内涵

青少年榜样教育通过新媒体丰富文化内涵主要是利用了新媒体的开放性和渗透性。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传统的榜样呈现的往往是“就是论事”、“就人说人”,对榜样蕴含精神实质挖掘不深。又因为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不能形成让青少年认同的文化内涵。新媒体的开放性能够吸收广大新媒体用户的思想和智慧,广泛融入新媒体用户对榜样的理解和阐释,让榜样形象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新媒体的渗透性能够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榜样的魅力。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能够降低榜样的“身段”,使榜样有血有肉,富有人文气息。有研究表明,许多成功人士从小就喜欢阅读著名科学家等的名人传记,被科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感动,于是立志当科学家。[8]此外,新媒体对榜样文化内涵的丰富,能够让青少年客观对待“偶像”,化偶像崇拜为学习榜样,继而丰富榜样的文化内涵。

3.优化传播途径,增强时效性

传统榜样教育形式,如先进人物事迹宣讲会、报纸宣传、集体学习等,在时效性方面较差,同时受到时间、地点及人数等的限制。通过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不仅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同时由于传播的即时性,榜样教育的时效性也将大大提高。新媒体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其影响范围广和设备应用普及上。由于网络的全覆盖,以及新媒体相应的推送服务功能,青少年榜样教育信息的、接收、获取和反馈都十分便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使得青少年榜样教育随时随地成为可能。这样就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榜样传播途径的优化,以增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效性。

4.重视榜样追踪,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青少年榜样教育缺乏长效机制,导致青少年对榜样的感受不深、体验不够,不足以形成产生行动内在的长久驱动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青少年榜样的评选、塑造、追踪跟进等环节下功夫。在榜样评选阶段,应当鼓励青少年对榜样候选人深入了解,积极参与评选过程,让榜样的产生更加民主化;变青少年榜样由政府指定为青少年自己推举,让青少年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在榜样塑造阶段,应当尽量做到榜样与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相契合,力图让榜样形象生活化、人性化、立体化,在这方面,青少年自身的意见更能反映榜样塑造的成败;榜样选举结束,并不代表榜样教育工作的完成,而是要通过后续的报道、追踪等形式,对已经树立的榜样进行后续关注,用榜样的持久影响力鼓励青少年坚持学习榜样。

三、利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的建议

新媒体根据功能的差异可以分为: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个人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利用新媒体实现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就是要使不同新媒体的功能与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有机契合,并加以解决。

1.利用网络平台,加强青少年榜样教育主体联动

青少年榜样教育应当加强不同的教育主体教师、青少年、家长、学校之间,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社会不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实现榜样教育资源的共享、榜样教育管理方法的分享、榜样教育活动经验的交流、榜样教育内容的监控、榜样教育效果的反馈。将网络媒体作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一个联系平台,主要是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李祖超课题组的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青少年了解榜样事迹的途径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网络(比重为62.7%),广播影视(比重为58.9%),报刊书籍(比重为57.8%)。这表明,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有较多的被调查者选择网络和广播影视来了解榜样事迹。因此,要高度重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利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网络加强榜样教育。

建立网络平台增强榜样教育主体间联系应做到:建设榜样教育信息库,实现榜样资源的共享;建立榜样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沟通的网络渠道,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成立网上榜样教育联盟,如QQ群、微信群等,交流榜样教育的经验、心得、体会及成效;选择部分知名大学尝试将某些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以MOOC的形式推出,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

2.用好数字媒体,提升青少年榜样塑造效果

当代青少年在信息接受方面,更容易接受多种形式的信息。而数字媒体采用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其优势在于可以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展现。一方面,增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榜样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都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媒体,榜样的文化内涵更丰富,榜样展示更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榜样教育方式更直观,可视化程度更高,叙事更体现“自我”和“故事”[9],榜样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为青少年点赞和接受。

利用数字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要作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综合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加强榜样教育文本的感染力;第二,利用多渠道的多媒体资源,增强榜样教育信息的吸引力;第三,注重榜样内涵建设,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风尚的融合;第四,注重媒体叙事方式的变革,实现榜样的生活化。

3.尝试个人媒体,提高青少年榜样教育针对性

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对象是群体,是公开的,对通过私人渠道进行的榜样教育并未足够重视。拓展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私人渠道,主要是利用个人媒体,如微博、微信、博客、BBS、E-mail等,发送私人消息。利用个人媒体资源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就是要发挥个人媒体在榜样教育信息传播、榜样教育活动组织、榜样教育信息反馈等环节中的作用。

拓宽个人媒体渠道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榜样教育者和青少年注册个人微博、博客,并互相关注,以此加强同彼此的联系;榜样教育者积极参与热门论坛,在论坛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榜样教育者采用个人邮件等形式,向青少年发送榜样教育相关信息;提升榜样人物个人微博、微信的关注度,增强媒体营造的榜样氛围对青少年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4.借用社交媒体,形成青少年榜样教育公共场域

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效果,不仅在于榜样本身,更在于教育的环境。研究发现,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有诸多影响[10]。形成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公共场域,目的是优化舆论环境,创造“人文环境”[10]。公共场域往往能够形成一个舆论场,就特定的话题展开讨论。社交媒体,如社交网络、微博、微信、QQ、播客、论坛等,具有强大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环境,开辟了一个榜样教育主体对话的空间,能够激发榜样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公共场域能够提升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活力,为此应当通过关注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的表现,了解青少年思想动态;通过在论坛中发起榜样教育讨论,形成榜样教育的媒体氛围;充分发挥榜样评选活动中社交媒体的作用;通过发挥社交媒体上,如QQ群、微信朋友圈等中个人的主动性,实现榜样事迹和精神的传播。

5.开发移动媒体,巩固青少年榜样教育效果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继续保持增长,从81.0%上升至83.4%。学生一直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1%。20~29岁年龄段网民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其次为10~19岁年龄段网民,为24.5%。[11]由此可见,互联网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这组数据表明,利用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机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应主要针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来说,移动媒体可以扩大榜样教育信息的覆盖范围,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限制,加之信息的重复、回看、存储、转发等多种功能,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影响通过移动媒体得到了延伸,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

通过移动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应当尽量做到榜样信息查找、链接、下载、存储方便;不断提高榜样教育内容的可视化程度,使之符合青少年移动媒体浏览习惯;建设融入青少年榜样教育内涵和精神的移动端,如小游戏、微视频等。

通过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就是要通过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个人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解决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应对新挑战,不断提升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新媒体进行青少年榜样教育路径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激励与励志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全国8省(市)青少年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2]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 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教育困境与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5] 陆玉林,苑彬.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层级划分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6] 刘靖君,张.论人性视阈下青年榜样教育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

[7] 陈继红.榜样之美与社会主流道德传播的主体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4(9).

[8] 李祖超,李蔚然,王天娥.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4(12).

[9] 张贝拉.当代榜样塑造的叙事转型[J].江汉论坛,2013(5).

[10]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198-03

为进一步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身心健康素养、职业素养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著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道德融合,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一、突出政治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主流价值观

学院把培养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探索文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坚持突出学院的政治特色,将政治素质置于育人标准的首位。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过程的始终,实现了教师学生全参与、课上课下全贯穿、校内校外全覆盖。

(一)构建独具特色的“3+1+1”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政治素质

学院办学突出政治特色的内涵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学院将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强化学生政治素质的关键途径。高度重视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模块的首要内容,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根据学院关于培养高于同类院校人才政治素质的要求,构建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精神教育与修养》的“3+1+1”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全院范围内开设《人文精神教育与修养课程》。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深层次问题和学生关注、迷茫的热点问题为线索,围绕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通过“弘扬中国人文精神,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宗教学概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文学的人性美”以及“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解析”等专题,客观介绍和深刻揭示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的重要知识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滋养和充实学生精神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精神文明优秀成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成为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

(二)社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院坚持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通过采取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共建、就业调研、毕业生追踪访谈,形成“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才”的工作模式。并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记2学分,要求学生毕业前完成16天共计32个学时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教育、职业角色体验、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三生”教育贯穿全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院把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贯穿全年的“三生”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深入社会,收效显著。充分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依托军训工作平台,成功开展“生命、生存、生活”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院“以常态化军事训练为载体,开展三生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推进校风、学风建设,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院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还注重教会学生如何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采取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观念、知识、技能、习惯等方面有所受益,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达到“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目标。

(四)专业志愿活动紧贴教学,增强学生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院始终坚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各种机会,把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志愿者活动落到实处。近年来,学院志愿服务活动深入首都的各行各业,志愿者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能力、严明的组织纪律、昂扬的精神风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学院不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家重大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如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台盟中央两岸青年联谊交流活动、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同时还积极拓展体现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工系为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开展心理辅导志愿服务、法律系坚持在社区开展禁毒教育志愿服务、青少系组织开展打工子弟关爱行动、文秘系在宋庆龄故居开展志愿讲解服务。通过参加丰富且具有特色的志愿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

(五)成立“青年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促进会”,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

学生社团“青年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促进会”,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在全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贯彻学院“勤学善思、立德践行”的校训,关心时事、了解天下时政,树立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立志做有益于国家的新青年。通过开展各种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继承和发扬国学精神与文化。促进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为共青团事业发展服务,培养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促进会的刊物、网站不断完善,队伍不断壮大,在学院内营造了浓厚的政治学习氛围,为提高学院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二、突出青年特色,服务青少年全面成长

根据学院自身的文科优势和长期从事共青团教育的基础,学院确立了立足团校、服务首都青少年教育事业和立足文科、发展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形成了 “了解青少年、服务青少年、研究青少年”的办学特色。学院以特色专业――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和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在首都乃至全国青少年教育与发展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服务活动。

(一)唯一开设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的首都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示范辐射全国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其设置在北京市同类院校中具有唯一性。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多次专业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开展深入研究,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综合起来就是: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课程实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依托共青团北京市委平台和北京市团校平台,坚持以“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认同社会主流审美观”为主线的社会角色教育;以“光自律”为主线的责任感教育;以“热心公益”为主线的体验式教育;以“回报社会”为主线的专业技能教育等四条主线,精心打造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多年的专业建设,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同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标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其他地方院校学习的模本,专业建设成果及示范效应辐射全国。

(二)依托北京青少年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将青少年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

学院依托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北京青少年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北京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及一批系级研究所,有效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和力量,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各科研所充分发挥科研传统优势,逐渐形成了青少年研究、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东方道德研究等研究领域的学术团队。近年来,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先后在全国八个省市,四百余所大、中、小学,六千多个班级的近三十万名学生中开展了“中华美德教育实验”,服务青少年教育与发展。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华美德教育行动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为基本主题,已经连续滚动研究了二十余年。在大中小学进行“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教育,编写大中小学试用教材,小学讲故事(《中华美德》),中学讲规范(《中华道德》),大学讲理论(《中华伦理》),仅北京市就有3个区县、100所学校共4万余名学生参加该项教育试验。这期间开展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试验中华美德教育新模式,仅北京市就有9个区县、150所学校共10万余名学生参加该项教育试验。同时,进行中华美德“推广与深化”研究,把已经涌现出来的各种类型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在探索和建构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为支撑的“文化德育”中,北京市有7个区县、182所学校共11万名学生参加该项教育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参与首都“创新部落”项目开发,服务首都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项目。项目是开展北京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的阵地,是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创新活动的聚集地。主要通过创新实践体验、创新力提升培训、科技创新活动等途径,全面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学生与国际创新教育潮流接轨,参与设计北京市青少年创新部落的思维拓展训练、科学体验、探究实践、参观体验等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已经有多名学生成为北京市多家青少年创新部落店的店长。

(四)开展专项合作,服务首都不同类型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

学院发挥专业优势,紧扣青少年成长需要和发展需要。近年来,受政府、非政府机构委托,学院开展了两百多项青少年服务,涉及青少年安全、权益维护、文化、教育、科技、卫生、职业教育、闲暇辅导与创新创业等九大领域,从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到个案辅导支持,从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到帮扶青少年弱势群体,为数百万名青少年提供了专业水准高、科学性强、人文色彩浓厚、形式新颖活泼的服务,得到青少年及其家长、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非政府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学院为首都青少年不同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如青少年教育与管理系组织开展首都近万名高考生参加的“阳光心语高考减压营”活动;与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合作开展的“星光自护活动”,针对中小学生自护自救开展安全教育,该项目已经有三万多名儿童受益;法律系、青少系与青少年禁毒基地、朝阳区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望京街道、花家地小学等地长期联系,长期开展志愿普法活动,为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权益保护和青少年法律知识普及做出了贡献;积极参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发起的“星星火炬照耀成长”打工子弟学校关爱行动,承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课题,派出65名学生担任打工子弟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并与共青团北京市东城区委、景山街道办事处联合签署合作协议,关爱打工子弟,与织染局小学结成对子,重点合作。在重大的青少年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和国家重大活动里,在政府和中小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承担编导、指挥、现场导演、节目编排、摄影摄像等工作,为青少年提供舞台和展现的平台。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院把培养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有一技之长人才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强化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学生政治素养;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培养主流价值观;开展“三生”教育,培养学生自主生存能力;开展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办政治学习社团,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体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政治特色;开展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建设,培养青年工作者;建立青檬夜校和英才学校,服务优秀青年和创业青年;依托青少所等科研机构,将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开展专项合作,服务首都不同群体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年和政治特色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万忠.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 (35).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8)

1.思想政治教育在覆盖面上更广。传播渠道多使得大众传媒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传递的信息可迅速地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透过各种传播媒介,人们能够获得各种信息,信息的层次也超越了家庭、学校、工作团体、社区乃至国界。传播媒介中传递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因此,大众传媒参与到每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导向作用不可忽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青少年常依照传媒塑造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德价值逐渐被潜移默化,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道德判断与道德信念。与此同时,广泛覆盖面的大众传媒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

2.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更有深度与广度。传播媒介手段上现代化和方法上多样化,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乏味的局限性,提供了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材料、信息。大众传媒批判假丑恶、传扬真善美,以期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恰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大众传媒可传载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的信息,又突破了时空局限,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广泛性。同时,大众传媒渠道多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以及同他人、时代共同发展的契机,为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来说,利用大众传媒,可提供平台让青少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让青少年感受到平等与欢乐,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3.促进转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传播的信息多样化,促使青少年在知识获取途径上,由单纯的灌输转变为自主进行选择;传播信息的强渗透性促使教育者将传播方式由公开正式转变为隐性渗透;如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媒介运用于传统课堂,可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宣传教育中,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来进行。另一方面,可小范围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放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并逐渐复杂,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境中进行,以理论灌输为主、受负面干扰少、信息构成单纯。由于正处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心理上会表现出精力过剩、好奇心强、易于兴奋、比较叛逆、自控能力差、易厌倦传统教育、追求个性和新鲜事物的特点,促使其鉴别突如其来、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力较弱,在自制力方面也有所欠缺。与此同时,开放信息的环境以及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有所削弱。加之,大众传媒对暴力、色情等严重社会问题的传播,某种程度上变成青少年现实犯罪的模板。这些都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一,传播媒介的市场化促使媒体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报刊、电视、网站为吸引观众,把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当成衡量媒体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并逐渐世俗化、功利化。加之对大众传媒监管、管理体系还未构建清晰,容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并带来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价值观念偏差。第二,大众传媒易被利用,产生负面诱导因素。西方国家可通过传媒传播消极、不利的信息、舆论,灌输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观念、价值理念以及腐化的生活方式,掺杂恶意诋毁的言论信息,企图分化、西化我国青少年,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诱发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认同感下降。负面诱导因素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也让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与载体

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特点:广泛性、驱动性和导向性;三大功能: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提供娱乐。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

大众传媒从理论灌输、实现互动、舆论引导等三种途径来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1.理论灌输。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优势、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为向群众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坚实后盾。大众传媒可编织由声音、图像、动画、数字化多媒体组成的网状传播结构,突出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的优势,借此发挥信息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权威性强的特点,以达到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目的。另,营造典型形象宣传氛围,形成示范效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意识形态。

2.实现互动。新闻改革不断深入,大众传媒愈加重视人们需求,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接受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给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到传播活动的机会,也为实现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渠道。鉴于此,大众传媒需把握信息交流方向、引导话题、控制节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由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上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出现和推广,广大青少年网民可以自由、真实地发表个人见解,阐释剖析、解疑释惑等。

3.舆论引导。在通过舆论引导的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要让大众媒体占有大量丰富真实的信息。三要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访谈、讨论、参与、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二)大众传媒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信息载体。大众传媒信息传递广义上是指引导人们按照科学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认知事物、思考问题、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狭义上,大众传媒有意识地选择、传播、灌输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在增强人们政治敏感度的同时,坚定其政治立场,以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传播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同步,有现场感、目击感。由于传媒对热点信息传播、讨论,可让青少年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还可对认知、价值、态度、行动进行全面引导。

2.文化载体。就文化角度而言,传载信息是一个对文化批判、取舍的过程。透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青少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此同时平衡好科学和物质的发展。社会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文化与传播语境下,大众传媒要传播有利社会发展的文化,兼容并包地弘扬传统文化与反映现实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

3.娱乐载体。传播媒介为了吸引观众,使得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娱乐性就成为了其必备的属性。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信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乐中,相较其他的方式,也更易于被他人所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和警惕在娱乐化浪潮中,日益凸显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浸染与泛滥。

三、优化大众传媒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教育功能,将商业职能与教育职能分离大众传媒市场化容易导致一些个人或团体出于一己之利,将吸引青少年眼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放在重要地位。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无差别性,容易弱化大众传媒教育性的一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角度来说,要注意把商业性和教育性区分开,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舆论导向功能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时,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主旋律教育,则要重点宣传核心价值;用科学思想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工具引导人、崇高精神塑造人,挖掘、树立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要完成教育目标,可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介进行;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利用大众传媒反复强化。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创造条件培养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9)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团的首要政治任务。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结合团员青年的实际,引导和帮助团员青年重点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不断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结合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日,立足基层,普遍举办以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内容的报告会、座谈会、故事会、演讲征文、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活动,组织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生动活泼的宣讲教育活动。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抓好重点群体的学习和理论骨干培养工作。坚持以团干部、大学生和各条战线的青年骨干为重点,不断探索新载体和新方式,深化青年学理论活动。推动青年理论武装工作项目化,协助抓好团干部、大学生中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统筹抓好各条战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

二、深入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根本,深入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与祖国共奋进”成为当代青年的响亮口号和自觉行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注到“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生活化、大众化、系统化、青年化,分层次、分群体面向团员青年开展生动丰富、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大力突出实践导向,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各行各业团员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引导团员青年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以迎接团的十六大为契机,进一步动员引导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宣传团员青年的先进事迹和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努力学习创造奉献,充分展示改革开放新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齐奋斗的青春风采。

以迎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青春与奥运同行”活动,组织动员青年踊跃投身奥运志愿服务、火炬传递等活动,弘扬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充分展示中国青年企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风貌。

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以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成功的经验对青年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进一步坚定青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决心和信心,紧跟党站在时代前列,踊跃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建功立业。

注重从普通青年中树立和宣传一大批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涌现出来的各类青年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

设立并评选“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奖。

三、深化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引导服务青少年的作用

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要求,以竭诚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掌握青少年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为重点,深化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加强统筹规划协调,努力发挥团的组织优势,整合网络资源,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教育引导服务青少年。 【1】【2】

加强团属重点网站建设。坚持“全团办网、服务全团”,重点支持全团重点专题网站和地方重点网站建设,构建网上引导服务青少年的主阵地。突出特色,紧紧围绕服务青少年具体需求、服务青少年工作,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专题服务型网站。

积极开展网络宣传教育。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宣传教育。加大对全团重点工作的网上宣传报道。深入开展“我们的文明”、网络爱心行动、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行动、青少年网络创意行动、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等活动。抓好以宣传共青团工作为内容的优秀网络新闻作品评选工作。

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推动各地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和管理,着力提高工作水平。发挥各级青联和青少年网络协会、网络社团的作用,广泛团结凝聚it行业的技术研发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网站编辑记者、网站社区版主等网络人才。

开展“青少年放心网站”评选活动。重点面向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中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国内网站,开展“青少年放心网站”社会评议和挂牌活动,探索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团结和扶持一批弘扬先进文化、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内容的网站。

积极开发青少年网络产品和服务。联合社会力量,以帮助青少年学习知识、弘扬中华文明、展示改革开放成就为主要内容,设计和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健康有益的网络多媒体产品。联合有关方面举办青少年网络文化产品展览等活动。探索建立青少年网络文化产品研发基地,培养研发团队。

积极推动共青团信息化建设、青少年网络社团建设、青少年网络工作研究、青少年网络建设基金募集等工作。

四、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加强团的新闻出版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加强宣传策划,注重资源整合,创新宣传方式,切实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着力在广大团员青年中营造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营造广大团员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拼搏奉献的良好氛围。

继续抓好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宣传。聚焦基层,面向青年,大力宣传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展示广大团员青年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开拓进取的崭新风貌。

精心做好团的十六大、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着力宣传党对共青团和广大青年的亲切关怀、殷切希望以及全国各族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健康成长、奋发向上的时代风采。着力宣传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喜迎奥运、服务奥运的良好形象。着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的青春业绩。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动团属新闻出版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强团属新闻出版单位领导班子和编辑记者、经营管理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报网一体化新闻宣传新模式。开展2012年度共青团好新闻作品评选活动。

五、扎实推进青年文化体育工作,不断满足广大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青年文化建设各个方面,深入推进青年文化行动。巩固和深化现有工作项目,注重打基础、谋长远,坚持面向基层、面向青年,大力推进青年文化体育工作,全面活跃群众性青年文化体育活动。

积极引领青年文化潮流。加强对青年文化现象和热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文化潮流的有效途径,推动青年文化蓬勃健康发展。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10)

一、突出政治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主流价值观

学院把培养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探索文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坚持突出学院的政治特色,将政治素质置于育人标准的首位。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过程的始终,实现了教师学生全参与、课上课下全贯穿、校内校外全覆盖。

(一)构建独具特色的“3+1+1”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政治素质

学院办学突出政治特色的内涵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学院将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强化学生政治素质的关键途径。高度重视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模块的首要内容,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根据学院关于培养高于同类院校人才政治素质的要求,构建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精神教育与修养》的“3+1+1”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全院范围内开设《人文精神教育与修养课程》。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深层次问题和学生关注、迷茫的热点问题为线索,围绕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通过“弘扬中国人文精神,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宗教学概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文学的人性美”以及“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解析”等专题,客观介绍和深刻揭示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的重要知识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滋养和充实学生精神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精神文明优秀成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成为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

(二)社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院坚持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通过采取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共建、就业调研、毕业生追踪访谈,形成“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才”的工作模式。并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记2学分,要求学生毕业前完成16天共计32个学时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主题教育、职业角色体验、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三生”教育贯穿全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院把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贯穿全年的“三生”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深入社会,收效显著。充分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依托军训工作平台,成功开展“生命、生存、生活”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院“以常态化军事训练为载体,开展三生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推进校风、学风建设,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院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还注重教会学生如何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采取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观念、知识、技能、习惯等方面有所受益,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达到“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目标。

(四)专业志愿活动紧贴教学,增强学生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院始终坚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各种机会,把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志愿者活动落到实处。近年来,学院志愿服务活动深入首都的各行各业,志愿者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能力、严明的组织纪律、昂扬的精神风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学院不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家重大活动中的志愿服务,如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台盟中央两岸青年联谊交流活动、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同时还积极拓展体现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工系为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开展心理辅导志愿服务、法律系坚持在社区开展禁毒教育志愿服务、青少系组织开展打工子弟关爱行动、文秘系在宋庆龄故居开展志愿讲解服务。通过参加丰富且具有特色的志愿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

(五)成立“青年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促进会”,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

学生社团“青年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促进会”,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在全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贯彻学院“勤学善思、立德践行”的校训,关心时事、了解天下时政,树立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立志做有益于国家的新青年。通过开展各种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继承和发扬国学精神与文化。促进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为共青团事业发展服务,培养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促进会的刊物、网站不断完善,队伍不断壮大,在学院内营造了浓厚的政治学习氛围,为提高学院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二、突出青年特色,服务青少年全面成长

根据学院自身的文科优势和长期从事共青团教育的基础,学院确立了立足团校、服务首都青少年教育事业和立足文科、发展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形成了 “了解青少年、服务青少年、研究青少年”的办学特色。学院以特色专业――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和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在首都乃至全国青少年教育与发展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服务活动。

(一)唯一开设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的首都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示范辐射全国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其设置在北京市同类院校中具有唯一性。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多次专业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开展深入研究,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综合起来就是: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课程实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依托共青团北京市委平台和北京市团校平台,坚持以“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认同社会主流审美观”为主线的社会角色教育;以“?光自律”为主线的责任感教育;以“热心公益”为主线的体验式教育;以“回报社会”为主线的专业技能教育等四条主线,精心打造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多年的专业建设,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同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标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其他地方院校学习的模本,专业建设成果及示范效应辐射全国。

(二)依托北京青少年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将青少年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

学院依托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北京青少年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北京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及一批系级研究所,有效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和力量,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各科研所充分发挥科研传统优势,逐渐形成了青少年研究、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东方道德研究等研究领域的学术团队。近年来,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先后在全国八个省市,四百余所大、中、小学,六千多个班级的近三十万名学生中开展了“中华美德教育实验”,服务青少年教育与发展。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华美德教育行动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为基本主题,已经连续滚动研究了二十余年。在大中小学进行“八个德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教育,编写大中小学试用教材,小学讲故事(《中华美德》),中学讲规范(《中华道德》),大学讲理论(《中华伦理》),仅北京市就有3个区县、100所学校共4万余名学生参加该项教育试验。这期间开展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试验中华美德教育新模式,仅北京市就有9个区县、150所学校共10万余名学生参加该项教育试验。同时,进行中华美德“推广与深化”研究,把已经涌现出来的各种类型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在探索和建构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为支撑的“文化德育”中,北京市有7个区县、182所学校共11万名学生参加该项教育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参与首都“创新部落”项目开发,服务首都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项目。项目是开展北京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的阵地,是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创新活动的聚集地。主要通过创新实践体验、创新力提升培训、科技创新活动等途径,全面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学生与国际创新教育潮流接轨,参与设计北京市青少年创新部落的思维拓展训练、科学体验、探究实践、参观体验等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已经有多名学生成为北京市多家青少年创新部落店的店长。

(四)开展专项合作,服务首都不同类型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

青少年体育论文篇(11)

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载体,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今后一生的发展。

一、我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西方释梦、自由联想技术等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就被介绍到中国。一些使用行为疗法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心理学家丁瓒还在多地建立了心理诊所。随后由于多种原因,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一度中断,直到80 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才重新开始。而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也始于这段时期。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所有的核心期刊数据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发现, 最早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83年,2000年以前的文献仅有68 篇, 2000-2010 年发表的文献有1214篇,2011-2016年4月有805 篇文献。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之理论基础研究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学视角。学者们多是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出发,分析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余毅震等通过对调查测量结果的分析,指出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何晓燕等提出不良的亲子关系,尤其是频繁的亲子冲突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甚至出现行为。谭亚菲则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认为父母干预子女行为的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呈正相关。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心理学视角。就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基础而言,学者们大多做了许多微观的研究。张璐等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角度,指出父母应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 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 使孩子更好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纵观已有的理论基础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学与心理学层面,其他相关理论基础缺乏。因此,研究者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促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实施策略研究

(1)父母是改变的主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其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要改变不良教养方式,并以身作则。

(2)学校与社会教育所做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单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不如联合学校与社会一起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效果来得快。很多学者提出要尝试课程改革,如运用阅读疗法、绘画疗法、写作疗法等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概括不足

总体来讲,经验介绍居多,理论探讨较少。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学层面上,多是“浅谈”“浅析”。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2.忽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父母抚养家庭子女与祖辈抚养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在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具有其独特价值。

3.轻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机制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构筑完善的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则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家长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有效引导,开展科学、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