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11-24 10:33:35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1)

(一) 厌学症的心理学探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厌学症的社会背景探源

厌学症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化,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用经济而不是政治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人们看到或者听到一些没有文化或者文化层次不高的人富了起来,而那些有着高深学问的知识分子则工资低微,待遇不高,因而产生了知识不重要,没知识一样可以赚大钱的想法。这些想法一侵入平静的校园,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把一向平静的教育界闹得沸沸扬扬。许多原本就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则滋生了厌学情绪或者叫“读书无用论”。这就是厌学症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厌学症的产生与教材设置难度的关系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厌学症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的不同而造成的,也即现行各科教材的难度较大造成的,而这个原因才是青少年产生厌学症的本质原因。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理科教材,对于智力中等偏下的青少年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部分青少年,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这种心理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再加上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又给了他们一个解脱的理由,所以,这部分青少年就自我放弃了。

其实,现行体制下的教材,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初现难度过大的端倪。例如,现行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居然有排列组合的相关内容,我的几个同事抱怨说自己的知识都不够用了,给孩子解决不了家庭作业中的困难,我个人认为,倘若九岁孩子需要掌握的内容连身为教师的成人解决起来都有点难,那么对孩子来说,他要花费多少工夫去解决这些困难,掌握这些知识?他们不能掌握后果是什么?答案其实是毋庸置疑的。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2)

厌学心理的成因:

1.家庭教育背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是孩子的第一舞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推给老师、学校,而忽略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单亲家庭和备受当今社会关注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留守儿童家庭。家庭构成的不完整,导致中小学生的监管缺失和心理失衡。监管的缺失削弱了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孩子的学习责任心,而心理的失衡则使学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寻求其他的发泄方式。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的中国家庭子女少,且有不少是独生子女,颇受家庭的呵护。父母的过分保护,使中小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家长的打骂,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2.学校教育背景。当前的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学业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而教师也因同样承受高考压力而更关注课堂进度和教学成绩,这些都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厌学、逃学、弃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3.社会文化背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让现在好多农村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已极大地削弱着青少年学生的求学积极性,成为厌学学生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另外,社会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可尝试从以下方面解决:

第一、家庭层面

首先,父母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来,关注孩子的情绪、心理,帮助孩子培养阳光的性格、坚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安静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愉快、专心地学习。其次,家长在生活中可学习借鉴欧美国家的家庭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挑战生活的意识和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品格,帮助孩子强化进取意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遇事注重理性地引导子女,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家族的家庭教育方法就是一典范。约翰·肯尼迪的父亲始终教导子女“永不言弃,绝不被动接受命运”,他教导子女“面对厄运,如果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少还有成功的机会,而消极悲观的心态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失败”。肯尼迪认为这是一个慈爱明智的父亲的肺腑之言,是最好的人生教育。

第二、学校层面

1.学校应在强调应试教育的同时,重视文体活动。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迁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又能为学生解除学习的疲劳和烦恼,为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使学生在校期间健康地成长,精力充沛地学习和生活,而且能让学生的性格变得开朗阳光。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情和心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有厌学症的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了解厌学症学生的知识结构加以适当照顾,授课时能适当放慢进度。同时能做到“四经常”,即经常了解,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三辅导”,即老师辅导,家长辅导,优生辅导。这样,为厌学症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同时还可鼓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读者》、《品读》等品位颇高又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书刊。

第三、社会层面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3)

一、引言

“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们的关注。关于因为“厌学”而导致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如2009年5月新疆若羌县两名刚满10岁的男孩因为厌学,趁大人不在家带上干粮和炊具离家出走,50个小时后,接到家长报警的民警在多方努力下,从茫茫戈壁中搜寻到他们。

羊城晚报2009年6月1日的报道《广州15%儿童曾有行为障碍,学习压力成致病因素》指出,由于学业重压,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的高压、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陈旧刻板的教材、等级井然的排名、铺天盖地的考试等教育现状,让许多孩子被“厌学”的心理所困扰。

“厌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下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更为突出。另外,校园外浮躁的社会风气、校园内较为陈旧单调的教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许多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有所改善。wwW.133229.COM这些做法,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调节作用。

二、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厌学”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电脑检索可以发现,国外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refusalbehavior)”的研究,但没有直接对“厌学(bewearywithschool;bedisgustedwithschool;dislikeofschoo1)”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①该定义较有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都被直接应用。

三、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关于学生厌学的表现,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等,都可以被视为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但也有学者对厌学外部表现的程度做了规定,如肖承志(2004)等就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②

四、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矫治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实施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适当放松,强健身心。

一些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出现了厌学现象。张晓明(2008)在研究《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时以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发展咨询的青少年为对照组,统一使用ml-2001脑功能状态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和a波优势竞争频率及熵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的a波竞争优势主频分布于各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主频与次频之差均值和熵值差异显著(p<0.01);各脑区同时段主频不统一和多频互扰现象和大脑少氧、疲劳、左右对称性、前后功率逆转情况差。说明厌学青少年大脑工作状态和脑电活动的有序性和统一性较差,这影响了厌学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以自我放松和适当运动为主。要理解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原因,吸收转化信息的能力较低,因而对学习采取逃避态度,而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扭转,忽视其大脑工作状态已处于饱合,接受信息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程度,学习中已经不能集中所有能量于所要注意的目标。③

2.关心鼓励,加强辅导。

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如李拯(2008)在《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采用的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④就值得借鉴。

3.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与高中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向求职市场培养学生。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贴市场,或者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倾向不匹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杨力(2008)在《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中认为厌学现象成因众多,但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之间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并借助《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对典型班级进行“职业倾向与专业匹专业匹配调查”,验证了上述假设。⑤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在入学初对学生作职业倾向调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另外,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是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

注释:

①傅安球,聂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

②肖承志,刘经兰.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及对策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期.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4)

一、厌学心理形成的外因

(一)社会因素

在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中,社会环境和社会消极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容忽视。我校处于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农村,却没有农村的纯净环境,临近调兵山这个发展中城市开放的前沿地带,街头林立的网吧招牌、众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对整天埋头读书的学生是一种诱惑,再加上社会大环境中,“经商潮”和“拜金主义”,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新的读书无用论”等观念,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不正当的思想言论影响下,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追求一些虚无,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发生了心理扭曲,过分热衷于追星、赶时尚等等。当然,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招工诱惑也产生了不少的人心浮动。

(二)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的道德品质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前苏联的B.尤斯季茨基认为,导致一些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居住环境,也不是同伴,而是家庭。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过于迫切,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有前途,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批评打骂,这就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甚至离家出走。家庭因素。 父母离异或丧父(母)的家庭,大多又重新组织,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模式使学生无法适应,另一方面重组后的家庭磨合期长,家长疲于调解气氛,缓和关系,要么是一味的纵容,要么就是打骂教导,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也不知道怎么去和他们交流。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机会少,他们有部分常年在外,要么打工,要么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的孩子就象是“孤单的候鸟”,有话无处说。家境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部分农村孩子既争强好胜,又有些自卑失落,也促成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一个幸福、温馨、和谐的家庭才能培养健全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基地。中学教育以应试升学为重,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少数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心理的形成。

二、厌学心理形成的内因

青少年时期是人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蕴涵着无限发展生机的阶段,但同时又是人生的“暴风雨时期”,西方学者提出的“危险期”指的就是这一阶段。

首先,这一阶段的学生渴求知识,但识别能力差,部分学生的不良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再次,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等,都会对学习厌学心理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要想克服厌学情绪,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和深入剖析,从而对学生采取正确的对策。针对学生的厌学心理,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及时给予关注。 作为家长,一方面要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其心理需要,经常以乐观的态度和孩子讨论近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双方思想感情沟通,

作为教师,在纠正并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中可尝试采取以下对策:

(一)利用特长,转化厌学生

了解情况 掌握特长--设计活动 展示特长--抓住契机 鼓励帮助。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人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社会的需要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遇到一些暂时的挫折和困难,既不等于他们不可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不等于他们一无所长或一无是处。要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把这些学生,看成是才能尚未被开发的人,他们很有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

老师可以通过和其他学生访谈、对其家访等手段了解学生的特长,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广泛接触,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从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来发现学生的特长,寻找转化学生的突破口。接下来就是设计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在了解学生特长的基础上,若能切准学生的心理脉搏,设计各种活动,如体育比赛,歌舞比赛,绘画比赛,小制作比赛等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供机会,不断地为其铺设成功的阶梯,就能使后进生在除了学习以外的可能的领域里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进而鼓励他努力学习,走向更大的成功。

(二)抓住契机,鼓励学生进步

各种集体活动都为学生发挥个人才能,表现自我能力提供了广阔天地。当爱唱歌、能跳舞的同学在联欢会上边歌边舞时,当爱好朗诵的同学代表全班在国旗下讲话时,当爱好书法的同学在班会上书写条幅时,当喜好运动的同学在运动会上飞跑时,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面对同学们的掌声,内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调动了他们为集体赢得荣誉的内驱力,并会焕发出拼搏进取的精神。这会成为他们转变心态,发现自我,从而踏上要求进步之路的重要契机。教师再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使他们逐步跟上全班同学的队伍。

(三)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俗话说:“甜言一句三冬暖。”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最需要教育者赐予热情的激励和体贴关心的语言。教师的每一句话,对学生来说,或起积极作用,或起消极作用。同样是一件事,往往由于教师说话的口气及用词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对于学生的迟到,可以有两种的说法:一是“你准是睡懒觉才迟到的;”一是“你昨晚大概是复习功课到深夜,不然你是不会迟到的。”前者一口咬定学生迟到的原因是睡懒觉,如此主观臆断的说法,使人听起来不顺耳,难以接受;后者则是既带表扬又关心,说法委婉,显示易于接受。由此,对厌学生的批评教育,更要讲究方法和艺术。批评教育方式运用得好,能教育人.转化人,产生“正效应。”批评教育方式应用得不好,则会造成双方情绪对立,产生“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由此可见,对后进生的批评教育,要看场合,要讲究艺术,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要尊重理解

人都有自尊,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换位思考,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相处,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在情感上、心理上迫近学生的心态,架起一座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桥梁。现代社会的孩子,尤其是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他们自尊心强,爱面子,懂得一定的道理,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犯了错误也不希望把事情扩大化。所以,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学生着想。在教育过程中,对犯错误的特殊生,要先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他们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其间注意谈话场所的选择,创造一个轻松的谈话氛围。不随便把学生带到办公室,令其紧张,而是找优美的校园一角或操场坐下谈心。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信任老师,感到师生平等,进而自觉打开心扉倾心交谈,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并改正错误,并努力学习来感谢你。

如我新接的班里就有一名厌学生,面对这学生,我不放弃,而是放下架子,用朋友的心态找其谈心,多方教育引导,反复说教可谓是嘴巴说干,道理讲尽,还配了一位班干部与他同桌以利于帮他学习。他见老师这样关心重视他,身上的缺点慢慢地改正了。我抓住他转变的时机,一有进步就表扬。他不仅表现好了,学习也认真自觉起来了,这比什么都令人欣慰。

(五)关爱学生的细微处

每位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每个班都有厌学学生。教好这些“问题”学生确实是很多老师的头疼之事。教好改造好这些学生需要老师的付出更多的心血。最主要从“问题”学生的细微处着手,实施因人而异的关爱。

1、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学生的细微处,持之以恒地关爱他们。可以说学生的变化是细小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才能更准确了解这些“问题”学生心理的内在原因,准确判断其行为的动机。从而针定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和引导。

我班一位学生陈某,平时学习比较散漫,时常有迟到、旷课行为,平时靠单纯的教育说词起不了什么效果。我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学生,不管是天黑夜晚,不管是刮风下雨去家访。与家长可以进行拉家常的方式。与家长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了解学生的以前表现,包括性格、生活习惯、与人交往情况等。原来发现陈某有与社会青年来往的现象,而且曾经几次想断绝与他们的来往,但受到威胁强迫。又不得不与他们接触来往,无心上课,就难免有迟到等违纪现象。针对这个症结,我和他家长合力,一方面对陈某进行思想教育和密切跟踪,利用多次机会严格控制他与社会青年来往的机会。并在学习上耐心辅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对与他有来往的社会青年进行干涉和制止。渐渐地,陈某学生改正了很多不良行为,学习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2、一般而言, 厌学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更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厌学学生往往在倔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脆弱、敏感的心。为了解了这颗心,与其真正进行沟通,需要老师具备精细的观察力和持之以恒的关爱。

例如:我教到的一位学生张某,在别人眼中是个性格孤僻又暴躁的男孩。常与其他同学闹矛盾,不学习甚至与老师顶撞。在老师眼里是个头疼的问题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多次家访,和该生畅谈了几次,了解到该生家境贫寒,母亲又得了脑血栓,生活费用大部分都靠亲友的资助,由于太多的冷嘲热讽,没有关心,没有掌声和鼓励,他心冷了。我被深深地被触动,在好长的时间里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后来,我从他的生活和学习上入手尽量为他解决困难,选他劳动委员助手,在班级中努力塑造新形象。他的热心帮助劳动也赢得了其他同学的信任。在此以后,班集体活动中都有了他积极的身影,下课围着老师问题也有他的身影。这也许就是关爱在细微处的成效。

(六)对于厌学心理的调整,学生自身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少厌学的学生往往存在在这样的想法:“我就是不行”、“我天生笨”、“我不是学习的料”……在这样的想法左右之下,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容易形成厌学心理。因此,有类似想法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采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多用类似“我能行”之类的积极的话语鼓励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心理偏差有所改善。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5)

一、引言

“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们的关注。关于因为“厌学”而导致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如2009年5月新疆若羌县两名刚满10岁的男孩因为厌学,趁大人不在家带上干粮和炊具离家出走,50个小时后,接到家长报警的民警在多方努力下,从茫茫戈壁中搜寻到他们。

羊城晚报2009年6月1日的报道《广州15%儿童曾有行为障碍,学习压力成致病因素》指出,由于学业重压,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的高压、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陈旧刻板的教材、等级井然的排名、铺天盖地的考试等教育现状,让许多孩子被“厌学”的心理所困扰。

“厌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下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更为突出。另外,校园外浮躁的社会风气、校园内较为陈旧单调的教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许多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些做法,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调节作用。

二、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厌学”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电脑检索可以发现,国外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的研究,但没有直接对“厌学(be weary with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1)”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①该定义较有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都被直接应用。

三、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关于学生厌学的表现,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等,都可以被视为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但也有学者对厌学外部表现的程度做了规定,如肖承志(2004)等就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②

四、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矫治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实施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适当放松,强健身心。

一些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出现了厌学现象。张晓明(2008)在研究《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时以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发展咨询的青少年为对照组,统一使用ML-2001脑功能状态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和A波优势竞争频率及熵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的A波竞争优势主频分布于各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主频与次频之差均值和熵值差异显著(P<0.01);各脑区同时段主频不统一和多频互扰现象和大脑少氧、疲劳、左右对称性、前后功率逆转情况差。说明厌学青少年大脑工作状态和脑电活动的有序性和统一性较差,这影响了厌学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 "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以自我放松和适当运动为主。要理解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原因,吸收转化信息的能力较低,因而对学习采取逃避态度,而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扭转,忽视其大脑工作状态已处于饱合,接受信息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程度,学习中已经不能集中所有能量于所要注意的目标。③

2.关心鼓励,加强辅导。

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如李拯(2008)在《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采用的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④就值得借鉴。

3.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与高中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向求职市场培养学生。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贴市场,或者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倾向不匹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杨力(2008)在《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中认为厌学现象成因众多,但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之间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并借助《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对典型班级进行“职业倾向与专业匹专业匹配调查”,验证了上述假设。⑤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在入学初对学生作职业倾向调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另外,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是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

注释: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6)

“厌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下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更为突出。另外,校园外浮躁的社会风气、校园内较为陈旧单调的教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许多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些做法,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调节作用。

1 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厌学”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电脑检索可以发现,国外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的研究,但没有直接对“厌学(be weary with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1)”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①该定义较有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都被直接应用。

2 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关于学生厌学的表现,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等,都可以被视为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但也有学者对厌学外部表现的程度做了规定,如肖承志(2004)等就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②

3 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矫治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实施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3.1 适当放松,强健身心。一些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出现了厌学现象。张晓明(2008)在研究《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时以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发展咨询的青少年为对照组,统一使用ML-2001脑功能状态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和A波优势竞争频率及熵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各脑区同时段主频不统一和多频互扰现象和大脑少氧、疲劳、左右对称性、前后功率逆转情况差。说明厌学青少年大脑工作状态和脑电活动的有序性和统一性较差,这影响了厌学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以自我放松和适当运动为主。要理解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原因,吸收转化信息的能力较低,因而对学习采取逃避态度,而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扭转,忽视其大脑工作状态已处于饱合,接受信息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程度,学习中已经不能集中所有能量于所要注意的目标。③

3.2 关心鼓励,加强辅导。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如李拯(2008)在《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采用的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④就值得借鉴。

3.3 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职学校与高中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向求职市场培养学生。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贴市场,或者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倾向不匹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杨力(2008)在《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中认为厌学现象成因众多,但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之间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并借助《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对典型班级进行“职业倾向与专业匹专业匹配调查”,验证了上述假设。⑤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在入学初对学生作职业倾向调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另外,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是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

参考文献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7)

作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如何有效地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呢?可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成功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作为学校领导者,必须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领导教师根据培养人才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用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用热情、智慧、心血启迪诱导学生,教会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他们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富有自信、自重、自尊、自强的品质,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要使大多数人取得成功才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二、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三、改变观念,接受自我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

青少年正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然而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课改的实施,许多青少年不但没有了朝气,而且就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萎靡不振,尤其听到“学习”二字,更是如此。对此,本人又从下面几点浅谈一下拙见。

医生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我觉得这个方法适用于任何疑难杂症,当然“学生厌学”也不例外。

1.望――厌学的表现

厌学的学生上课时不能够集中精力,打磕睡、搞小动作甚至吵闹;课下抄袭作业,应付了事,有的甚至干脆不做,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对于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时常抵触对抗;每天在学校打发日子,抱着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谁的话也不愿听,自暴自弃;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辍学,严重者甚至步入歧途。

2.闻――目前的状态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电视节目日趋丰富,网络的内容越来越广泛,电脑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一切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学生身边的“诱惑”太多了,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从此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学生的兴趣一旦转移,他们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乐场所管理等等,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除此之外,社会上“读书就业无望”、“读书无用论”等言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3.问――厌学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在的客观因素,也有他们自身的主观因素。

(1)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家庭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父母的言行无意间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干涉,或者过分的溺爱和过度的保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2)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中学生厌学的产生与学校有很大的关系。虽说已经进行新课改,但是绝大部分学校仍然只看重升学率,注重应试教育,所以对课程安排“详略得当”,划分主科副科,而学生每天早出晚归,只围着那几大主科转,没有丝毫放松的机会。

4.切――治疗的方法

掌握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我们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

1.家长应给孩子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鼓励,切忌简单粗暴,专治跋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思考。

掌握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学习。另外,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保持身心健康。

2.学校改变教学策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8)

Abstract: at present, many students have a tendency to school, has caused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It is imperative to eliminate weariness.

Keywords: school-weary psychology social environment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据《新民晚报》调查,近六成学生有厌学情绪。多么可怕的的现象啊,可见厌学已成为中学生学习问题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厌学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总体表现为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动上倦怠学习。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不喜欢看书,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校;甚至旷课逃学,泡网吧;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大脑发胀,甚至大发雷霆。

人类的情感,复杂多样,恩格斯曾经说它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为了这花朵的最美丽,我们应形成健康有益的情绪,应抛弃不利有害的情绪。而学生的厌学情绪就是一种有害情绪。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花一样的年华,我们怎能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呢?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现象,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当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导致厌学的四大因素

学生厌学的原因根多,主要有四个方面

1.自身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缺乏责任感。这些学生往往没有远大的抱负,认为他是在为别人学习,在为老师学习,在为父母学习。(2)对所学的学科缺乏兴趣,认为所学毫无用处。有的同学说,数学学得那么难,那么深,有什么用呢?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到什么平方啊,什么立方啊,殊不知学习数学可以锻炼人的思维,重在过程,而非结果。有的同学又说,咱们中国人为什么学外语呢?殊不知当今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已加入了世贸,要同国际接轨,怎能不学外语呢?我们再也不能学清朝的闭关锁国,盲目排外,那样我们同发达国家的距离会更大了,何况外国人还在学我们。

(3)学习中屡遭失败,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甚至对做习题、考试产生恐惧感。我认识一位学生小林,他小学初中学习都很好,还是班级的干部很容易地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多聪明好学,小林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势了,有点胆怯,在竞选干部时,也没有发挥好,落选了,对他打击很大,此后,他学习上老是走神,甚至课堂上听不进去,以至期中考试排名中游,后来的成绩也是越来越差,渐渐他产生了厌学情绪,讨厌书本,讨厌考试。

2.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社会福利办学越来越多,希望工程开展了好多年,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免费上学,但目前还不能保证中学毕业生人人都能升入大学、大学毕业后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样,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信心,不愿意学习。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体脑倒挂,脑力劳动严重贬值的具体现象,有的学生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只看到表面现象,使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没有出息”、“白费时间,白搭钱”,故而产生厌学心理。再则,一些不良场所,如不健康网吧、游戏厅、营业性舞厅的诱惑和吸引,还有一些不健康影视作品的吸引,也是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观念的陈旧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20多年了,但由于历史的延续和现实高考的原因,目前很多地区的学校表面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际上仍然在实施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强调智力的发展,青睐少数的尖子生。凡有利于升学考试的科目就非常重视,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的科目往往被减免。经调查,大多数高中生,在初中没有学过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在教学中,仍是教师讲解为主,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绝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起来疲惫不堪、缺乏兴趣。这样的学习生活能不使学生感到厌倦吗?另外,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偏深偏难,教材题例呆板,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幼儿园学校学课程,拔苗助长,不考虑孩子的认知规律,使孩子从小滋生了厌学情绪。

4.家庭环境的误导

(1)家长的溺爱。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无论是好是差,都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出生起,就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学生,首先是身体素质差,生活能力差。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往往因学习上的一点小小的困难而丧失信心,产生颓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现在的家长不能说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有的读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书,口头上也经常说,就是方法欠妥,就是行动上不能坚持长久,行动上往往不由自主的溺爱孩子。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样使学生压力过大、又难以达到,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客观因素。

(2) 家庭不和睦的影响。当今社会一些家庭的不稳定,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如果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加之一些父母本身不注意言传身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应对策略

第一.自我调整。事物发展内因是关键,要消除和预防厌学情绪,主要靠学生自身努力。为避免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应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目标,有了理想,有了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理想和目标犹如灯塔,会引导他走向成功的彼岸;学生应不断增强自信心,克服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学生要学会调节好人际关系,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第二.整个社会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消除厌学现象。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的栋梁,学生的学习问题事关青少年的成长,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前途,所以厌学的问题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国家和政府机关可以从宏观上加强教育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比如可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和新闻媒体,加强政策指导,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氛围。或者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利用法律手段杜绝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根源。只要整个社会高度重视,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我们相信厌学现象是可以改变和杜绝的。

第三.学校教育理念要提升,教师素质要提高。一是明确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在课程设置上,要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大纲,彻底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情况下非升学考试科目被严重削弱,甚至被砍掉的状况;在教材设置上,从现实出发,改革目前教材繁、难、偏,旧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改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出发点,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着眼点。这是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做好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

二是要改进教法,彻底革除那种传统的一言堂教法,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有益的事,从而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发展能力、形成个性;及时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适当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坚持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生活和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减轻学生多余的课业负担,按学生的年龄特点严格控制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不搞“题海战术”,保证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总之,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三是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很多人不免会产生心理障碍,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面诱导和矫正,极有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所以,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利用这种办法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第四.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管怎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考虑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无论哪种学校教育,都不能代替家庭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感受、评价、和态度等产生的偏差,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各种障碍。如果父母存在不正确的教育心态,不健康的心理,都会对子女的健康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作出表率;改变溺爱的心态、虚荣的心态、望子成龙的心态,更不能采取冷漠的心态,对孩子的生活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 “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引入社会的,希望我们的父母应努力以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孩子们编写一部出色的教科书,一部让孩子们可以引以为骄傲的教课科书。”家长要与学校、社会密切配合,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发展孩子的个性。只要孩子具备了一定生活技能,一定的学习技能,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起自信心,厌学心理就会慢慢的不存在了。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祖国的希望。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9)

关键词:城市;初中学生 厌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目前随国家对于九年义务教育资金的大量投入,“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中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而采取何种手段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初中学生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和发表,对新形势下的初中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然而,许多在校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厌学情绪,而这种厌学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与身心发展。而在城市上学的初中学生更快速度的接受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很容易受到诱惑,产生厌学的情绪。

1.初中学生厌学表现类型

厌学:《教育大辞典》中对厌学的界定是“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指厌倦、厌烦学习”[1]。厌学是一种对学习厌烦的心理状,对学校的生活产生了厌倦的一种情绪,在学校厌学的表现形式表现为以下几种:

1.1混学型在校的一部分初中学生存在对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要基本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就停止进一步的学习,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

1.2偏课型偏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某个学科的学习,不重视某个学科,甚至放弃某个学科,觉得感兴趣的课就认真的学,努力的学,就算遇到难题也会用心解决。对于不喜欢的,和学不懂得课程,则选择逃避的态度,有的学生从厌烦学习某个学课到厌烦学科教师。

1.3辍学型在城市的初中学生中,辍学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另一种彻底因为辍学的原因。就目前的生活状况而言,因为家庭贫困原因辍学的占非常少的一部分,大多是因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厌学而辍学。

2.中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初中学生厌学的一般因素。可以看出,城市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各种原因。

2.1家庭原因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的主要环节。城市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依据是: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家长对于学习过分的关注和放任不管都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专制的家庭,父母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愿望。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变得怯弱、缺乏独立和自我判断的能力、缺乏自信心。而放任不管的家庭,父母只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对孩子缺乏教育和关心。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2)家长期望过高。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校和家庭过于偏重知识教育过高的期望值在家庭教育中或多少都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过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逆反的心里状态。

(3)家庭关系的缺失。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和父母感情的好坏以及家庭关系的和睦与否,与孩子的教育关系极大[2]。离异形成单亲家庭的子女,缺失父爱或母爱,至使情感缺失,造成心灵扭曲。

2.2学校原因初中学校注重在校升学率,只关注班级里学习较好的学生,忽视成绩一般的的同学,特别是学习的后劲生,而这种对比差距影响后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课程教材模式化的问题。许多教材呈现书上习题简单化,作业考试复杂化,导致学生上课可以听懂教师的课程下课后做作业与考试面临普遍困难化。一旦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更加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信心缺失,更加厌学。

(2)校园生活单调的问题。校园生活范围较小,大部分学生都是三点一线,慢慢对校园生活产生厌烦感。有研究表明,在那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中,许多人认为学校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他们无法对学校产生归属感[3]。

(3)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许多家长都反应学校老师素质层次不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讽刺,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厌学行为。其次,教学方法单一。“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4]。由于教学体制老师大部分进行大班授课,很难进行差异化教学。

2.3社会原因学生首要的任务便是学习,但目前一些电子、网络用品充斥着学校的市场,上网成瘾,则会想方设法把一天尽量多的时间放在网上玩游戏、聊天,玩手机、顾不上学习与休息。即使是学习时,也心不在焉,常浮现游戏情景。

2.4个人原因在哲学中讲到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如遇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又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就可能学习越来越好,如果学生本身不爱学习,又遇到不负责任的教师,学习环境资源又欠佳的可能就越学越不好,慢慢产生厌学的情绪。

(1)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习的目的不清,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学习探究的精神。

(2)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的确在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经历,但是因为学习有方法的问题,造成学习效率不高,厌学情绪逐步上升。

3.缓解厌学的对策

3.1及时补救家庭在教育中的严重缺位

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庭的作用极为重要,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展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5]。”

(1)家长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当孩子受到学习上的挫折时应以鼓励为主。(2)家长对孩子要有正确的期望,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孩子的基础与能力,不能对孩子定的学习目标定的过高,逐步进行提高,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也不要以孩子的成绩作为攀比的理由,无形给孩子增添没必要的压力。(3)健全家长培训制度,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的素质都层次不起,对孩子的培养效果方式各异。通过社会力量,我们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2完善学校教育的不足

(1)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地,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需要发展特色教育,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3)提高教师素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管理学生的艺术性和有效性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

3.3加强未成年人自身建设

青少年代表着国家的希望、未来。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是看这个民族的青年,梁启超先生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6]。

可见学习对一个国家青少年的重要性,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面对初中学生的厌学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8-64.

[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3]洪明,吕三三.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147-150.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10)

1 中学生厌学主要表现

中学生厌学行为主要有五种表现。

1.1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往往是家庭条件优越,贪图享乐,怕苦怕累,讲究生活享受,甚至有的学生价值取向偏差,自私自利, 这些学生最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而缺乏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的学生,在繁重的学 习面前自然没有了原动力,即使这些学生每天按时到校,也无法摆正学习态度,抄作业,应付学习现象严重。

1.2 逃学旷课不到校,学习兴趣转移。小学生升入中学,学校任务加重,厌学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又不勤奋,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低,又由于学科逐步加深,无法承担学习压力,迟到、旷课时常发生,最终走向辍学。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旷课时间几乎都在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度过,如果老师和家长都察觉不到,那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便取代了学习兴趣。因此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是造成学习兴趣转移的第一大杀手。

1.3 学习成绩不理想,存在自卑心理。 厌学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一些学生曾经努力过,但由于基础差,学而无成,放弃努力;还有一些学生不愿学,课程出现脱节,随着学科知识的深入拓广,在学习上落伍,开始厌学。这些厌学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指责。长期得不到家长、老师的理解和爱护。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宁愿做落后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1.4 学习活动不参与,周围关系紧张。厌学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没有成功感,逐步远离了学习活动。在家里,不爱学习的行为经常被家长斥责,如孩子与家长无沟通渠道,那么学生的性格就会变得孤独、内向、压抑,并把自己孤立起来,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在学校,由于学习成绩差,又不经常参与学习活动,往往不被老师重视,批评总是多于表扬,对立情绪加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紧张。在班级,每个学生都在抓紧时间学习,这与自己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形成鲜明对比,自己周边的朋友减少了,自然不自然开始脱离群体,与同学关系紧张。

1.5 日常学习不用心,违纪现象严重。有厌学行为倾向的学生,常常表现为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细心,学习无恒心,做事无耐心。完完全全处在消极、被动的状态。而学习成绩较差,自尊心受挫,自卑心理作怪,常常为了体现自我“价值”,树立自我“形象”,于是千方百计地通过一些“出风头”的方式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满足其虚荣心,维护其“自尊心”,因此做出违反学习纪律的事情。

2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学校因素

(1) 落后教育思想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学教育重智商,轻德育,忽视素质教育,在智育中有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学习课程安排不合理,造成学生不堪负荷,身心疲惫,日久便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学校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管理落后,使得校风不正,学风不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影响。还有的学校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活动设施缺乏,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的学校评估制度不合理也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优劣,通过遵规守纪情况来判断学生的好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还有的学校只重视考核教师出勤次数,不重视保留给教师一定的在教育时间,使得教师更新知识慢,缺乏创新力,仍然按过去的模式进行授课,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无兴趣,成为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2)部分老师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厌学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当前还有很多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习上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面对越来越深的学科知识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厌学。又由于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无休止地给学生上课、补课、考试,导致学生超负荷学习,学习成了苦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只重视“优秀生”、“三好生”的培育,而忽视对“学困生”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甚至歧视他们,批评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罚、体罚,使他们丧失了学习信心,造成学生厌学、不到校并造成辍学。在班级授课中,由于班级学生较多,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吸取知识的方式不同,储忆系统的运作不同,心智的运用不同,使同班同学间的差距较大,班主任老师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无法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得班上基础较差的同学因不能得到应有的学习机会而成绩偏低,跟不上班级学习的步伐;尖子生得不到特殊教育而使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无法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最后感到学习无趣。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学校还普遍存在,它是主要原因之一。

(3)中学生承担的学业负担普遍过重。中学教科书内容深,众所公认,虽现在有所改进,但难度应不可小视。除各门功课外,还有与之相应的练习册、自测题、训练与辅导、复习资料等额外负担,各种各样的“加码教育”有增无减,而原有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力不从心,而理解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虽用功努力,但很难达到期望的学习效果,学习难进入角色,这样下去极易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当前在学校中还有频繁的考试、排名,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害怕因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冷落、批评、指责,逐步失去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与老师感情淡薄,逆反心理重,产生厌学心理。

(4)学校与家长没有建立起联系制度。一个初中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其家长始终未与学校或老师见过面,这种情况在初级中学教育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以农村中学最为严重,农村通讯网络还不是十分发达,农村家庭大都是固定电话,白天家中又都无人,这就造成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出现真空,不登校的学生大都钻这段时间空子。使学生旷课成为可能。

2.2 家庭因素

(1)家庭溺爱坏境的影响。当今的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一统天下,很多学生在“421”家庭模式中成长,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中,又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这种过分溺爱和隔代教育的负效应,使很多学生成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太阳,造成孩子无自主意识,没有自理能力,懒惰、懦弱,意志品质差,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因学习上的一点小困难而丧失信心,在集体生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产生颓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

(2)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家长缺乏足够的教育知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把“严”错误地解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打骂之中出人才”,只重视学习成果,卷面考分和班级名次,不重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在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时,家长不是安慰、关心、引导,而是责骂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压抑,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

(3)家长对学生“过度期待”。家长的“过度期待”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两个突出问题。父母具有很强的“望子成龙”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成绩第一,有的父母急功近利,甚至以抹杀孩子天性为代价,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与情感宣泄的时间,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完全丧失了求学的乐趣;有的父母,受媒体宣传、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活“天才”,于是让学生超前学习课本知识,强迫孩子加强加量学习,同时不放过一点休息时间学习音乐、美术等特长,使学生过早地接触了与自己学习能力不相符的知识,学不懂,自然会失去学习兴趣,家长的拔苗助长,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在所难免。

(4)家长的不恰当“奖励”。家长不恰当的奖励容易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前不久各种媒体都报道一则新闻:一位父亲为了奖励上小学的儿子考出班级第一的好成绩,竟买了一台宝马汽车作为奖品,父亲有钱给孩子花这也无可厚非,但这种以奖励作为条件来提高学生成绩,久而久之,会使孩子最初的“为理想而学习”内部动机逐渐转到“为奖励而学习”的外部动机上,即学习目标发生了转移。奖励水平逐步提高,而学习热情逐渐降低。

(5)家庭管理存在的真空。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是舍得投入的,只要孩子张嘴要,什么都给,但从不过问“为什么”而家长关心孩子的也只是“孩子在外面受气了没有”、“孩子还有零花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把学校看成了“托儿所”,导致了这些孩子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法无天”。也有对孩子道德行为管束不严,孩子的坏习惯不及时加以纠正,久而久之,习惯养成,再想纠正已为时已晚。还有少数学生家长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对学生厌学、辍学常常只是简单的口头劝说,甚至抱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家长的这些思想直接造成了家庭教育管理上的盲区,使孩子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缺少学习动力,造成厌学。

(6)离异单亲家庭的影响。单亲家庭,缺少温暖,缺乏关爱,这样家庭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角色,在教育子女上,简单粗暴多,放任自由多,错误认为,孩子学习全靠自己,管理全凭学校,而自己放任自己,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更有甚者,离异父母自然不自然会把家庭矛盾转嫁到学生头上,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导致孩子心里害怕、忧虑、担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产生厌学情绪。

2.3 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常常影响着学生,学生通过不良书刊、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接触到“黄赌毒”等社会不良现象,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严重侵蚀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而学习在这种诱惑面前显得那样的枯燥、无力,那些意识品质不强的学生在这样一种强大诱惑下,厌学自然成为中学生不可回避的严重的问题,而教育有时在厌流面前又显得力不从心。而社会的不正之风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不学无术的人同样可以通过“走后门”找到很好的工作,“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数理化的不如学理发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前社会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而精神文明远远的滞后于物质文明,其负面问题必然影响青少年的成长,金钱至上,吃喝玩乐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学生;中学生是非观念不强,辨别能力不高,长此以往接受这些不良思想,造成学生贪图享乐,对学习无兴趣,更无法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3)“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当前社会提倡多种形式就业,而大众传媒对一些缺乏知识、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的大肆宣传,使他们误以为不用学习也能成才;加之近来大中专毕业生增多,待业人数增加,学成毕业也不见得有工作,“读书无用”思想也随之广泛流传;青少年片面认为书可读可不读,产生“多读几年书,不如早赚钱”,“有人不识字,照样干大事”的思想,对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望不强,产生了厌学心理

(4)电脑网络游戏的影响。当前是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内容繁多,对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是青少年经常光顾的主要场所,而网上色情泛滥,网络游戏娱乐性极强,学生很容易迷恋其中,逐步走向厌学的道路。又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思想浮躁,网络聊天成为部分学生排泄心情的主要途径,加上网吧经营者受利益驱动,“迷网生”不断增加,“迷网生”也成为了厌学的学生。

(5)低俗文化传播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报刊、影视等传媒传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低俗文化内容的作品日益增多,对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情感方面的刺激,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这一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和心理不平衡,一部分成绩差有不爱学习的学生,最容易接受低俗文化,他们必然会丧失学习兴趣和对理想的追求。

2.4 主观因素

(1)从小生性娇惯,学习时害怕吃苦。由于在家中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身比,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许多中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在学生中大多数的学生厌学是由于懒惰引起的。

(2)学习方法不当,学习适应能力差。进入中学阶段,教和学的速度加快,学科内容与小学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又由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一知半解,成绩偏低。致使他们对学习毫无信心,有些学生从而开始厌学。

(3)消极对待学习,对学习缺乏认识。有些学生对学习的重要

性认识模糊,缺乏恒心,缺乏毅力,感觉学习太累,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沉迷于互联网,兴趣发生转移,觉得学习与精彩的网上世界相比枯燥乏味,从而慢慢放弃对学习的努力,于是消极对待。

3 中学生厌学带来的后果

首先,中学生厌学是初级中学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成为初级中学所面临的严重教育难题。其次,大量学生辍学,又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中学阶段学生世界观尚未成熟,还无法辨别善与恶、美与丑,还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此时辍学走上了社会,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青少年犯罪也是当前社会一大热点问题。还有,高辍学率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使得国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下,教育、文化的低水平,自然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可小视。

4 中学生厌学解决方法

4.1 学校方面: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抓好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为重的转变工作。因地制宜地开设学制较短、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专业,让学生满怀需求入学,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加大学校设施的投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发挥多媒体教学作用,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逐步减少辍学率。结合教学实践,注重因材施教,给学生个体发展的空间;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教师待遇,把优秀人才留在教育岗位,为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努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搭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4.2 家庭方面: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1],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要加大教育力度,父母要教给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报效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教育子女自强、自理,培养子女竞争意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吴玉章说过:“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认为最主要的应是爱和严相结合”[2],因此父母在严格要求自己子女的同时,还要与子女多接触,多沟通,多给子女心灵上的关怀,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敬,使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避免给子女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在学习上,除了关心子女的成绩外,还需培养子女的心理素质,多鼓励,少批评,宽严结合,注重技巧从而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与学校保持联系,与老师经常交流自己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子女成长发展的脉搏。家长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多掌握一些家教常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4.3 社会方面:各级党和政府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清除社会上那些影响消极的丑恶形象,从而改善广大学生生活的外层空间,减少那些不良现象对中学生的刺激和诱惑。加大对商业、饮食、文化娱乐等部门的管理,对违规行为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加强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的治理力度。增强社区对青少年教育能力,提高全社会教育合力,真正防止学生厌学流入社会。

4.4 自身方面:对于学生自身如何防止厌学问题呢?首先在心理上,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当失败遇挫时不气馁,成功时不骄傲,学会自我调节内心情绪;其次在学习上,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还有在活动中,要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绝不做影响学习和违反道德的事情,通过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要多与人交往,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永远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动。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现象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才能解决当前学生厌学问题,达到最佳效果。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11)

1中学生厌学主要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在学习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表现方式。中学生厌学行为主要有五种表现。

1.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往往是家庭条件优越,贪图享乐,怕苦怕累,讲究生活享受,甚至有的学生价值取向偏差,自私自利, 这些学生最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而缺乏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的学生,在繁重的学 习面前自然没有了原动力,即使这些学生每天按时到校,也无法摆正学习态度,抄作业,应付学习现象严重。

1.2逃学旷课不到校,学习兴趣转移。小学生升入中学,学校任务加重,厌学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又不勤奋,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低,又由于学科逐步加深,无法承担学习压力,迟到、旷课时常发生,最终走向辍学。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旷课时间几乎都在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度过,如果老师和家长都察觉不到,那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便取代了学习兴趣。因此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是造成学习兴趣转移的第一大杀手。

1.3学习成绩不理想,存在自卑心理。 厌学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一些学生曾经努力过,但由于基础差,学而无成,放弃努力;还有一些学生不愿学,课程出现脱节,随着学科知识的深入拓广,在学习上落伍,开始厌学。这些厌学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指责。长期得不到家长、老师的理解和爱护。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宁愿做落后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1.4学习活动不参与,周围关系紧张。厌学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没有成功感,逐步远离了学习活动。在家里,不爱学习的行为经常被家长斥责,如孩子与家长无沟通渠道,那么学生的性格就会变得孤独、内向、压抑,并把自己孤立起来,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在学校,由于学习成绩差,又不经常参与学习活动,往往不被老师重视,批评总是多于表扬,对立情绪加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紧张。在班级,每个学生都在抓紧时间学习,这与自己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形成鲜明对比,自己周边的朋友减少了,自然不自然开始脱离群体,与同学关系紧张。

1.5日常学习不用心,违纪现象严重。有厌学行为倾向的学生,常常表现为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细心,学习无恒心,做事无耐心。完完全全处在消极、被动的状态。而学习成绩较差,自尊心受挫,自卑心理作怪,常常为了体现自我“价值”,树立自我“形象”,于是千方百计地通过一些“出风头”的方式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满足其虚荣心,维护其“自尊心”,因此做出违反学习纪律的事情。

2中学生厌学的原因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学校因素

(1) 落后教育思想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学教育重智商,轻德育,忽视素质教育,在智育中有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学习课程安排不合理,造成学生不堪负荷,身心疲惫,日久便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学校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管理落后,使得校风不正,学风不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影响。还有的学校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活动设施缺乏,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的学校评估制度不合理也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优劣,通过遵规守纪情况来判断学生的好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还有的学校只重视考核教师出勤次数,不重视保留给教师一定的在教育时间,使得教师更新知识慢,缺乏创新力,仍然按过去的模式进行授课,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无兴趣,成为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2)部分老师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厌学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当前还有很多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习上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面对越来越深的学科知识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厌学。又由于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无休止地给学生上课、补课、考试,导致学生超负荷学习,学习成了苦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只重视“优秀生”、“三好生”的培育,而忽视对“学困生”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甚至歧视他们,批评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罚、体罚,使他们丧失了学习信心,造成学生厌学、不到校并造成辍学。在班级授课中,由于班级学生较多,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吸取知识的方式不同,储忆系统的运作不同,心智的运用不同,使同班同学间的差距较大,班主任老师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无法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得班上基础较差的同学因不能得到应有的学习机会而成绩偏低,跟不上班级学习的步伐;尖子生得不到特殊教育而使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无法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最后感到学习无趣。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学校还普遍存在,它是主要原因之一。

(3)中学生承担的学业负担普遍过重。中学教科书内容深,众所公认,虽现在有所改进,但难度应不可小视。除各门功课外,还有与之相应的练习册、自测题、训练与辅导、复习资料等额外负担,各种各样的“加码教育”有增无减,而原有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力不从心,而理解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虽用功努力,但很难达到期望的学习效果,学习难进入角色,这样下去极易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当前在学校中还有频繁的考试、排名,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害怕因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冷落、批评、指责,逐步失去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与老师感情淡薄,逆反心理重,产生厌学心理。

(4)学校与家长没有建立起联系制度。一个初中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其家长始终未与学校或老师见过面,这种情况在初级中学教育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以农村中学最为严重,农村通讯网络还不是十分发达,农村家庭大都是固定电话,白天家中又都无人,这就造成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出现真空,不登校的学生大都钻这段时间空子。使学生旷课成为可能。

2.2家庭因素

(1)家庭溺爱坏境的影响。当今的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一统天下,很多学生在“421”家庭模式中成长,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中,又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这种过分溺爱和隔代教育的负效应,使很多学生成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太阳,造成孩子无自主意识,没有自理能力,懒惰、懦弱,意志品质差,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因学习上的一点小困难而丧失信心,在集体生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产生颓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

(2)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家长缺乏足够的教育知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把“严”错误地解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打骂之中出人才”,只重视学习成果,卷面考分和班级名次,不重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在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时,家长不是安慰、关心、引导,而是责骂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压抑,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

(3)家长对学生“过度期待”。家长的“过度期待”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两个突出问题。父母具有很强的“望子成龙”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成绩第一,有的父母急功近利,甚至以抹杀孩子天性为代价,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与情感宣泄的时间,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完全丧失了求学的乐趣;有的父母,受媒体宣传、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活“天才”,于是让学生超前学习课本知识,强迫孩子加强加量学习,同时不放过一点休息时间学习音乐、美术等特长,使学生过早地接触了与自己学习能力不相符的知识,学不懂,自然会失去学习兴趣,家长的拔苗助长,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在所难免。

(4)家长的不恰当“奖励”。家长不恰当的奖励容易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前不久各种媒体都报道一则新闻:一位父亲为了奖励上小学的儿子考出班级第一的好成绩,竟买了一台宝马汽车作为奖品,父亲有钱给孩子花这也无可厚非,但这种以奖励作为条件来提高学生成绩,久而久之,会使孩子最初的“为理想而学习”内部动机逐渐转到“为奖励而学习”的外部动机上,即学习目标发生了转移。奖励水平逐步提高,而学习热情逐渐降低。

(5)家庭管理存在的真空。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是舍得投入的,只要孩子张嘴要,什么都给,但从不过问“为什么”而家长关心孩子的也只是“孩子在外面受气了没有”、“孩子还有零花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把学校看成了“托儿所”,导致了这些孩子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法无天”。也有对孩子道德行为管束不严,孩子的坏习惯不及时加以纠正,久而久之,习惯养成,再想纠正已为时已晚。还有少数学生家长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对学生厌学、辍学常常只是简单的口头劝说,甚至抱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家长的这些思想直接造成了家庭教育管理上的盲区,使孩子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缺少学习动力,造成厌学。

(6)离异单亲家庭的影响。单亲家庭,缺少温暖,缺乏关爱,这样家庭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角色,在教育子女上,简单粗暴多,放任自由多,错误认为,孩子学习全靠自己,管理全凭学校,而自己放任自己,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更有甚者,离异父母自然不自然会把家庭矛盾转嫁到学生头上,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导致孩子心里害怕、忧虑、担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产生厌学情绪。

2.3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常常影响着学生,学生通过不良书刊、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接触到“黄赌毒”等社会不良现象,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严重侵蚀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而学习在这种诱惑面前显得那样的枯燥、无力,那些意识品质不强的学生在这样一种强大诱惑下,厌学自然成为中学生不可回避的严重的问题,而教育有时在厌流面前又显得力不从心。而社会的不正之风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不学无术的人同样可以通过“走后门”找到很好的工作,“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数理化的不如学理发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前社会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而精神文明远远的滞后于物质文明,其负面问题必然影响青少年的成长,金钱至上,吃喝玩乐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学生;中学生是非观念不强,辨别能力不高,长此以往接受这些不良思想,造成学生贪图享乐,对学习无兴趣,更无法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3)“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当前社会提倡多种形式就业,而大众传媒对一些缺乏知识、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的大肆宣传,使他们误以为不用学习也能成才;加之近来大中专毕业生增多,待业人数增加,学成毕业也不见得有工作,“读书无用”思想也随之广泛流传;青少年片面认为书可读可不读,产生“多读几年书,不如早赚钱”,“有人不识字,照样干大事”的思想,对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望不强,产生了厌学心理

(4)电脑网络游戏的影响。当前是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内容繁多,对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是青少年经常光顾的主要场所,而网上色情泛滥,网络游戏娱乐性极强,学生很容易迷恋其中,逐步走向厌学的道路。又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思想浮躁,网络聊天成为部分学生排泄心情的主要途径,加上网吧经营者受利益驱动,“迷网生”不断增加,“迷网生”也成为了厌学的学生。

(5)低俗文化传播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报刊、影视等传媒传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低俗文化内容的作品日益增多,对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情感方面的刺激,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这一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和心理不平衡,一部分成绩差有不爱学习的学生,最容易接受低俗文化,他们必然会丧失学习兴趣和对理想的追求。

2.4主观因素

(1)从小生性娇惯,学习时害怕吃苦。由于在家中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身比,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许多中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在学生中大多数的学生厌学是由于懒惰引起的。

(2)学习方法不当,学习适应能力差。进入中学阶段,教和学的速度加快,学科内容与小学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又由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一知半解,成绩偏低。致使他们对学习毫无信心,有些学生从而开始厌学。

(3)消极对待学习,对学习缺乏认识。有些学生对学习的重要

性认识模糊,缺乏恒心,缺乏毅力,感觉学习太累,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沉迷于互联网,兴趣发生转移,觉得学习与精彩的网上世界相比枯燥乏味,从而慢慢放弃对学习的努力,于是消极对待。

3中学生厌学带来的后果

首先,中学生厌学是初级中学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成为初级中学所面临的严重教育难题。其次,大量学生辍学,又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中学阶段学生世界观尚未成熟,还无法辨别善与恶、美与丑,还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此时辍学走上了社会,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青少年犯罪也是当前社会一大热点问题。还有,高辍学率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使得国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下,教育、文化的低水平,自然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可小视。

4中学生厌学解决方法

4.1学校方面: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抓好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为重的转变工作。因地制宜地开设学制较短、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专业,让学生满怀需求入学,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加大学校设施的投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发挥多媒体教学作用,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逐步减少辍学率。结合教学实践,注重因材施教,给学生个体发展的空间;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教师待遇,把优秀人才留在教育岗位,为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努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搭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4.2家庭方面: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1],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要加大教育力度,父母要教给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报效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教育子女自强、自理,培养子女竞争意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吴玉章说过:“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认为最主要的应是爱和严相结合”[2],因此父母在严格要求自己子女的同时,还要与子女多接触,多沟通,多给子女心灵上的关怀,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敬,使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避免给子女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在学习上,除了关心子女的成绩外,还需培养子女的心理素质,多鼓励,少批评,宽严结合,注重技巧从而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与学校保持联系,与老师经常交流自己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子女成长发展的脉搏。家长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多掌握一些家教常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4.3社会方面:各级党和政府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清除社会上那些影响消极的丑恶形象,从而改善广大学生生活的外层空间,减少那些不良现象对中学生的刺激和诱惑。加大对商业、饮食、文化娱乐等部门的管理,对违规行为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加强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的治理力度。增强社区对青少年教育能力,提高全社会教育合力,真正防止学生厌学流入社会。

4.4自身方面:对于学生自身如何防止厌学问题呢?首先在心理上,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当失败遇挫时不气馁,成功时不骄傲,学会自我调节内心情绪;其次在学习上,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还有在活动中,要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绝不做影响学习和违反道德的事情,通过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要多与人交往,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永远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动。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现象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才能解决当前学生厌学问题,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