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青少年传统文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30

青少年传统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括的门类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很多,具体可以在“仁爱”“和谐”“德性”等方面能对个人产生良好的影响。首先是“仁爱”。“仁”字在儒家文化中出现了多次,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天地间,最重要的道德使命便是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不断的提高自己,通过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仁”者,要学会“爱人”,关怀别人就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通过自身道德丢杨能够至于“三德”的境界,“若行五道,必须达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其次是“和谐”。传统文化的思想便是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古人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种思想强调,做事要恰当,合乎原则和规律,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万事万物有着自身的运转规律,人要按照规律从事自己的活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处理长辈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要凭借自身的道德,靠自身的修养去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现代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和谐”的博大、包容精神。再次是“德性”。这主张的是每个人从自身的道德出发来完善自我,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传统文化要求个人从自身思想和行为出发,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传统文化讲究秩序,也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代际之间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勤劳朴实,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准则,它通过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引导人们明礼知耻,强化个人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助于锤炼青少年的个人品德,学善戒恶,涵养良好的德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是儒家提倡的君子操守。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对如今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很多青少年在人格上容易即兴,出现了袁源杀父弑母,马加爵杀人等极端事件,青少年缺乏与人共处、与人合作的意识,这些悲剧说明了部分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让青少年学会尊敬、关心和体贴自己的周边人和事,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培养责任心、爱心、感恩的心,做一个人文素养、文化品位、道德品质较高的人。最后,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建设现代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弘扬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整个民族形成民族软实力,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以此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把握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实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更多是训斥、批评,学生的接受度比较差。笔者认为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能继续这样,青少年的不良思想道德更多的要靠他们自己去认识,去思考。比如可以小悦悦无人救的悲惨遭遇,以及古代的司马光砸缸等为例进行对比论辩,让班级小组组成不同的阵营进行论证,在课堂探讨“见死不救”的对不对中形成了热烈的气氛,有力的揭示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并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完成德育教学的目标。这样就摆脱了那些声嘶力竭的训斥,摆脱了无聊的灌输,形成了另外一种平实的风格,充分的让大家意识到了不良价值观带来的辛酸。另外很多青少年年龄小,思维活跃,学校教学还可以展开一些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课程,能够充分的调动青少年的参与感和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以董永“卖身救父”等为话题自己编个话剧,把要扮演的情景及其特征加以说明,鼓励组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自己自主的决定内容和台词,最好包含矛盾和克服矛盾的剧情冲突。在宽容、安全的气氛下,学生通过投入演出来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的感受,了解对与不对到底在何处。这种模式能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奥妙,这样都可以更好的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掌握社会教育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相互组织课外活动,增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和倡议,如组织“为家长洗一次脚”、“一日打工者”、“一日小老师”“一日交警”等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到各行各业的不易以及自己曾经的不良行为,活动之后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慨,这样会在不同学生之间的带动下行动起来。还要加大一些实践文化的宣传力度,注意挖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然后采取适当的段加以宣传,宣传社会里的好人好事,用典型的力量去影响、感化被教育者人的思想,引导他们从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中分辨出哪些是需要弘扬的,是学习的榜样,而哪些是应该抑制、是应该坚决给予取缔的。还可以建设一些书法社、围棋社、象棋社等组织机构,帮助青少年闲暇时间多贴近传统文化,少接触不良信息。只有在实践中,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和问题都能够得到纠正,自我修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显著提升,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三)注重家庭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念的萌发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是和家庭有关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离不开父母的辅助。作为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父母也要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礼貌待人,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坚守诚信。现代社会流行起了传统价值观,很多传统家训对指导孩子教育非常有用,如司马光一生侍亲至孝,当他的父母相继病病殁后,他“毁瘠如礼,哀不自胜”,既伤痛父母双亡,更深感孝道重要,於是闭门钻研孝经,曾说“:孝经文字虽不多,然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矣。”司马光的孝行,深深影响儿子司马康,他生性至孝,遗留给后代子孙就是孝以侍亲、忠以事君、诚以待人、俭以养德的家风,这对调节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家庭和睦、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吸收这种特色,对日常生活进行统筹安排,家庭成员以身作则,为社会办实事,尊敬长辈,善待老人,邻里互助,团结无纠纷。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当前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手中的至宝,部分青少年嚣张跋扈过于自我,特别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重大影响。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优势,加大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锻炼他们判别是非的能力,帮助青少年解决新时期价值取向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精神文化遗产,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要以诗、词、歌、赋、民族戏曲、对联、书法、国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贯穿着几个重要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建立。首先,崇尚伦理道德,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古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古人的人生追求,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追捧。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是对这种精神的完美诠释。其次,坚持辩证思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内涵,人本思想、民族精神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思想境界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学习和追求的目标。

二、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过后,社会被各种思潮冲击着,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化越发危害着青少年的成长,价值取向是青少年自身对于价值的追求和选择,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国家复兴强盛的重要任务,但当下青少年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过于强调自身价值,竞争意识较强,忽略了合作,同时还出现了信仰危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长此以往,必然会对青少年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和道德素质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同时可以有效抵制外来思想文化的侵害。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人们加大了对外来文化的重视力度反而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这将会给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以便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日后生活中的挑战。传统文化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青少年在学习古人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可以补充自己的知识系统,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过重,很多时候家长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开拓他们视野、丰富学生精神内涵的同时,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以便青少年在日后学习工作中能够遵纪守法,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便于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精神,将自身价值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当下社会现状进行调整,及时对知识系统进行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便开始了转型之路,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注重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培养,避免青少年言行脱节问题的出现,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青少年在纷繁莫测的社会环境中经得起考验,抵御得了诱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6-02

一、文化传统教育的内涵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对文化传统教育做出概述,必须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而要对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做出区别,又必须先理解文化与传统这两个概念。对文化做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几百种,对文化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广义上说,文化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种文化。狭义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主要指思想精神等观念形式的文化。对于传统,人们往往觉得传统与现代是相对立的,其实不然。在西方,英语的传统tradition来源于拉丁文traditum,意思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而在中国古代,“传统”一词出现于范晔的《后汉书东夷传》中的“国皆称王,世世传统”。传统往往被用来指历代延传下来的、包含着深沉文化积淀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等的总和。[1]

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者的核心不同,意义也不同。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而文化传统的核心在于传统。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2]文化传统则是“文化背后的一种精神链接,它包括文化典范背后的精神、规则、信仰、价值、秩序等。”[3]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一种内在与人心发的东西。[4]总之,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文化传统比传统文化有着更广大的内涵和包容度,对文化传统教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2.文化传统教育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在亚洲有许多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弘扬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代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多元化现象,促使我们不得不把文化传统教育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

教育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文化传统教育是指以优秀文化传统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一种教育方式。[1]文化传统教育能够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民本、和谐、仁善的道德伦理观、承担责任、自强不息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人生观等这些文化精华,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除此之外,文化传统教育还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

二、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五千年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立国之基,中外文化在多元化的时代更深入地交流和触碰,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就越要民族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冲击着我国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文化传统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教育。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在他们身上承载者名族的希望。

2.有利于抵消多元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由于青少年的特点,他们往往表现出叛逆、新潮、张扬、标新立异、寻求刺激、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急于自我表现等特点,这就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青少年很容易在多元文化的洪流中迷失自己。根据对青少年的道德调查显示,青少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在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向。在多元文化时代,追求物质享受的各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正强烈地影响着当代的青少年,使他们单纯地追求享受,不思付出,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负责任。为了抵消多元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

3.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文化可以化人,文化传统用文化中的精神、价值、精华对青少年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我国的文化传统规范并制约着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仁者爱人”等是文化传统所期许的道德修养。例如《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所反映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在当代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特征的总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格思想对当代青少年塑造健全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宋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高尚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等等,无不蕴藏着引人致善、教人向上的力量与精神。[1]

4.有利于我国民族自信心的增长和国家的复兴

一个民族要长盛不衰,根本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强势文化,要使民族文化永远处于先进状念。对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有利于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和谐以及民族的发展。诚如梁启超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及早地浸润到青少年的心灵中,能使他们人格完善,奉君子之行,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可以让各个年级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经典是名族文化传统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之根。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对青少年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厚实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并且还能增强说写能力。中国文化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基本素养。还有学者认为,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好、最愿意背诵的年龄去读最重要的书是很重要的,尽管当时不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慢慢便会融会贯通,把文化典籍中的智慧发挥出来,终生受用无穷。[5]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传统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文化传统的教育,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就可以进行直接渗透,因为这些学科与文化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语文课堂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2.家庭教育

要使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走出误区,即: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识、轻亲情伦理与生活习惯之养成;在教育方式上扭转重娇溺、轻严格管教倾向及树立身体力行之规范。[6]正确对待家庭教育,要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家庭教育的精髓。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立德,立志教育、人格教育和礼仪教育,所以现在的家庭教育也要注重对青少年的思想想道德教育,勉励他们立下高远志向,培养正直、谦逊、诚实、忠孝等优良品格。除此之外,在教育方法上还要突出慈严相济,重视身教为主、言教为辅。

3.社会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文化传统教育,还离不开社会的教育。大众传媒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理应在青少年文化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多元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缺乏应有的文化传统品位,文化传统意识薄弱,教育形式娱乐化、内容媚俗化。所以,大众传媒教育应该走出上述误区,传播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传统意识,弘扬、传播优秀文化传统,普及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面对琳琅满目的出版物和良莠不齐的媒体形式,要加强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使之受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浸润和洗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傅丽霞等.文化传统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2]杨秀云.多元文化视阈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J].科学中国人,2003,(4).

[4]张万红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4)

二、新媒体时代造成青少年生命观淡薄的原因

1.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成长环境改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变。近日一张图引起热议,图中北大学生参加消防演习前一片低头玩手机的画面。调查显示青少年近年来在QQ、网游、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娱乐方式中消耗的时间呈逐年增长趋势,当然这种趋势在成人中也呈同样态势。导致媒体调侃“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如此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与父母、老师、朋友的正常沟通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时间,亲近自然的时间减少。同时,新媒体中信息量大,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使青少年在其中很难甄别信息。随着新媒体普及,青少年交友更多借助社交网络、贴吧等,而近年,利用网络交流自杀,相互鼓动集体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2015年4名互不相识的“90后”赴济南一出租屋自杀;无独有偶,渭城一宾馆,一21岁男子和一20岁女子,自杀死亡。同时,青少年热衷网游,但其中的暴力因子却在他们心理种下了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的种子,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某向室友投毒致其死亡,原因仅是琐事导致二人关系不和;2014年山西“四名女生殴打一女生”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再者,青少年热衷追星,近年多位明星因吸毒被捕事件令人震惊。诸如此类,都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树立了及其负面的榜样。

2.新媒体时代下家庭教育无法满足青少年成长需要。青少年成长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但随着生活压力增加,父辈为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选择他乡谋生,导致青少年成长中陪伴身边的不再是父母,而是爷爷、奶奶。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100万。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成长中缺少父母陪伴、教育,过早进入社会,成为社会流动人口。同时,随着新媒体发展,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也悄然改变。近年颇受争议的低头族正是时代催生的产物。调查显示,青少年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少则2-3小时,多则8-10小时,长期缺少沟通与管束使这个群体里的孩子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相较于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孩子更易孤僻、厌学、早恋、沉迷网络。2015年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集体自杀死亡。不得不让我们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进行反思。家庭教育的长期缺位,使得在快速发展时代中成长的青少年极易迷失。

3.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青少年教育的冲击。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元化,这对青少年来说是有利有弊。首先,青少年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平台去接触外界。其次,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家长可与之互动交流的形式越发多样。学校、各大媒体作为教育,引导青少年的主角,应利用好新媒体给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建立全方位的新媒体宣传体系,积极为开展教育活动搭建平台。过去青少年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一些传统媒体。如今,大多数青少年早就开始接触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媒介。青少年借助它们去接触外界,但在青少年尚未健全的“三观”面前,过多的信息让他们很难甄别。成长的烦恼、困境,通过网络接触的外界极易让懵懂的青少年陷入迷茫。如果能及时为他们提供出口,补充正能量或许一个危机就此化解。

三、新媒体时代下借助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1.借助新媒体,融合传统文化,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传统文化中,儒家代表孟子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兼,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也,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道家观点提倡“贵生”、“养生”。传统宗教佛教教义也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见,传统文化已教导我们要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同时,传统文化一直宣扬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是“子不教,父之过”。如今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但父母常认为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的爱。评判孩子成功的标准在时代浪潮中也变得功利,分数、排名、收入成了给孩子贴标签的标准。最终导致许多问题出现,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给我们敲响警钟。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可否尝试借助新媒体来帮助我们破冰。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履行家庭教育,我们可挤出时间借助新媒体工具去关注孩子,与他们交流,让新媒体技术来打破物理距离上的障碍。首先,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QQ、微信等新媒体相互关注,进而交流。其次,学校、家长间可借助新媒体,让家长可通过学校、老师去更多了解孩子。借助新媒体,让孩子有存在感,不再孤单。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5)

二、令人深思的青少年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我国目前处在改革开放时期,从市场经济来看,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目前,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以及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青少年养成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培育了青少年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周易大传》:“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为怀、虚怀若谷、宽容大量的气度体现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于竞争,另一方面要善于联合,广纳博采、放眼世界、以大局为重。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知行合一观,重视自己的实践。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四、落后传统文化阻碍青少年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一)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中的消极因素如家长制,独裁制以及等级观念,权威崇拜等这些现象在我国根深蒂固,它们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二)中庸思想。中庸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在我国渊源深厚,中庸观念广泛地影响了中国人,不可否认,中庸思想在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受中庸主义思想的影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团和气,笑容可掬,遇事不讲原则,或各打五十大板,或“和稀泥”。

(三)传统文化对人格的消极影响。1、因循守旧,缺乏创新;2、刻板;3、依赖性强。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6)

二、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与原则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优

1.对话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和操作,是一种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的“做中学”模式。它重视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注重学生对外在社会的关注,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充分重视学生内在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样的活动中,传统文化不再是从现代文化中被割裂开来的标签,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生活。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寻找家乡的味道”引导学生对家乡的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探访老作坊、学做家乡菜、回忆老味道等系列活动中感受乡土文化的亲和力,了解其中的民俗民风,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意趣。

2.开放与灵活。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课程形式,从内容上看,可以因地因人制宜,从组织形式上看,不受太多原则和方法的束缚,从时空安排上看,学校、家庭、社会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场所,在评价方式上也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自由的环境可以突破以往传统文化给人刻板、僵化的印象,给目前仍处于复兴发展初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大的自主发挥余地。

3.生成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以单一的知识或能力的掌握为目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互相合作。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新想法、新问题,都会成为新的学习发展内容和方向。这就使得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不断发现、不断质疑、不断深化,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动态传承。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重视文化的生活内涵。文化从来不独立存在,它包含在生活中。传统文化虽然在今天已经日渐式微,但在生活中总有一些遗存尚可触摸。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艺术品位,都可以在身边找到它们的踪迹。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具体可感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比如,开展以“印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先引导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印章分类,寻找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篆书,再组织学生参观印学博物馆,最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刻印章。当传统文化知识与青少年的生活有了联系,就变得有温度,更亲近。

2.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寻找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的主题。学习传统文化不能生搬硬套,机械模仿。有人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模仿古人穿长衫、念经文,把私塾蒙学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来让学生背诵。这样被动、灌输式的学习,以“教化”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学生仅仅学到皮毛,甚至让学生心生反感,与传统文化越走越远。事实上,传统文化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老学究”“老古板”,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学习古典文学,也要善于从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中寻找灵感。比如,从剪纸、泥人等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掘中国的审美情趣。

3.融入现代的文化理念。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并不是要求人们沉湎过去、止步不前,而是通过追溯过去,关怀当下,放眼未来,致力于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构建。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时,要本着多元文化发展的理念,着眼于文化的传承、交流、融合、传播、创造。比如,在进行了以皮影戏为主的实践探究活动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皮影戏的衰败原因和未来发展的出路。又如,在寻找中国古典建筑元素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做对比,从而开阔文化视野,养成文化批判意识。

三、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发策略

(一)整体设计,拓宽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域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潜移默化。教育工作者要有长远的眼光,把此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课程体系来建构,并要从整体着眼,开放活动课程相关领域,使之不断发展。

1.纵向架构。要想使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融合,有趣又有意义,就要从制度建设、教育研究、资源开发、活动策划、环境布局等多方面进行思考。进行纵向架构鼓励教师学习传统文化,包括参观采访、拜师学艺、参加传统文化交流沙龙等,提高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2.横向延伸。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特色就是学习空间的灵活和学习形式的开放。因此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可以涉猎哲学、伦理、宗教、史学、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习俗等各个领域,对这些领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组。同时通过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本地区的教育资源相结合,发掘地域文化特色,促进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建设。如,可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构建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活动更生动。

3.深度挖掘。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还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兴趣,进而认同并传承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的精髓,包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以气韵生动、和谐自然为重点的传统美学教育。这种思想价值的生成,应该是通过交流、体验、探究、实践、对比、反思,自然而然发生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发散思维,丰富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1.依托地方优势,在地域文化中寻找主题。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凝聚而成的,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自己的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4]。地域文化,是永不枯竭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灵感源泉。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可以凭借地域文化优势,规划好适合本地区的活动主题,确立活动项目。比如,以非物质文化为线索,可以策划一系列的地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包括寻找杭州的声音系列:吴侬软语话越剧、评书去哪儿了、杭州话里看杭州、渐行渐远的叫卖声;寻找杭州的风物系列:寻味杭帮菜、龙井问茶、虎跑听泉、小吃里的杭州历史;寻找杭州的风物系列:杭州的老城门、小桥流水人家(寻访古桥)、寻找丝绸之路等。

2.专业知识延伸,开发与学科相关的主题。突破学科边界,将学科内容进行综合、延伸、重组,设计趣味生动的实践活动。比如,从文学学科的基础出发,组织开展深受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有:“诗行西湖”———走读采风活动,“我的家谱”———家族文化寻根活动,“汉字密码”———汉字文化游戏广场活动等。

3.联系日常实际,在生活习俗中寻找主题。生活,是文化赖以依存的土壤,民间文化与信仰在这里世代相传。审视日常生活,能挖掘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比如,以时间为主线开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俗纪念、实践、竞赛活动:春节寻找“年味儿”,清明节组织野外踏青、挑野菜、斗草、放风筝等活动,端午节组织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又比如,以生活领域为主线,开展系列探访等活动:探寻中医的自然之道、寻找杭州人的信仰地图、品味文房四宝里的中国美学等。青少年在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中,与传统文化对话。

4.学生问题引路,在兴趣爱好中寻找主题。鼓励学生观察身边事物,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讨论,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研究主题。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收藏,历史与艺术之美———考古及收藏采风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在古玩市场参观采访时,对钱币的真伪鉴定兴趣浓厚,教师就适时鼓励,带领学生参观钱币博物馆,并出示在古玩市场购买的钱币,请博物馆的馆员帮助鉴定真伪。这种实践研究从自身问题出发,青少年就特别有探索的愿望。

5.关注社会发展,开发与时代相关的主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文化提供灵感,而现代文化的发展又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注入新鲜血液。如,漫画家夏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元素,创作的漫画《子不语》《游园惊梦》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读者,而且被选入日本顶级漫画杂志,获得日本读者的好评。策划综合实践活动时,应该与时俱进,用时下青少年欢迎的方法,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如,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角色扮演(Cosplay)秀展示中国传统服饰,或者了解某一朝代的审美文化。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开发的“杭州地域文化走读系列活动”,就是紧跟着杭州城市改造的步伐,走访那些有历史的改建道路。那些地方由于精心设计与保护,其特色更鲜明。“杭州地域文化走读系列活动”得到了很高的社会关注度。

(三)多维实施,拓展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传统文化社团实践采风活动。组织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青少年成立社团,比如书画社、民乐社、戏剧社、武术社、手工社、茶艺社等,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组织青少年传统文化社团深入农村、社区展示、交流,唤起更多青少年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把具有相同兴趣的青少年聚在一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也有助于他们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2.传统文化假日小队系列活动。除了专业的社团之外,还可以组织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假日小队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参与兴趣。如,以历史为主线,组织青少年寻访家乡的古老遗迹;以人物为主线,考察家乡的著名文化人物传说故事等。

3.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实践为载体的纪念、庆祝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和参与,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活动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比如,在端午节组织学生走近民俗活动现场,看赛龙舟,学包粽子。

4.参观考察实践活动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广大青少年在假期参观各类民族文化纪念馆、美术馆、艺术体验展示场馆,在节假日深入乡村、背街小巷考察当地文化遗存遗迹,整理文化碎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5.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表演活动。利用传统文化活动场地,如民乐戏剧小舞台、国学馆、民族礼仪训练馆等,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表演活动。邀请民间手工艺人、戏剧曲艺表演者、武术表演家走进青少年中间,展示传统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7)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在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传统形成的漫长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果,体现在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方面。物质形态的文化成果包括各种门类的文学艺术作品、人化的自然和景观、科技产品等;精神形态的成果包括民族精神、政治法律、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为人处世准则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其中的精华运用于审美教育,可以产生深远的效应。

二、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使个体的内在品质和潜能综合均衡发展的教育,它需要德智体美四方面教育的合力才能完成。其中,审美教育(又称为美育)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更是关注人这个主体本身的人格状态。审美教育在于教师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完整的有自主性、能动性的有机体看待,是一种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追求人的和谐、自由的发展,全面实现人的丰富性。

(二)增强审美鉴别力

传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它又是更高文明的起点和动力。人的审美教育是一个从小到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从幼稚到成熟的关键期,运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青少年处在知识爆炸、信息壅堵的环境之中,他们更容易接受时尚、新潮、富于现代意义的大众文化,并且往往来者不拒,良莠兼收。而对需要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进行审美活动的传统文化,则不愿涉猎或不够了解,长此以往,将忘却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丧失对优秀文化的审美鉴别力。而没有传统和比较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和借鉴,是会停滞发展的。中国的真正崛起和中国梦的实现,其后续的推动力应当建立在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消化、吸收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重塑文化软实力。否则从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方面看就容易头重脚轻根底浅。

从培养健全完美人格的角度来看,审美教育不能脱离历史文化这个源泉。

(三)培育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让青少年了解和品味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使青少年的感情世界更丰满,情操更高尚。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学欣赏、经典导读、艺术教育、看经典戏剧电影等形式进行,其审美影响可以持续不断、润物无声地在课堂内外甚至以后的审美生活中起作用。

三、品味传统是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继承人类灿烂的文化成果

优秀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人类的审美历史成果,中国悠久的历史蕴育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就包含着美学史的发生发展,美学史发端于先秦、两汉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犹如万古长夜中的盏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风流魏晋、剽悍胡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美学史的发展期;直到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结束期―清朝前期。诗经、史记等24史、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如同一颗颗明珠无一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结晶,是审美辅导活动取之不尽的宝库。

(二)注重培养本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

人类的文化传统是有个性的,它就体现在文化的民族性上。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延续、积淀就成为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使本民族人民产生凝聚力、向心力和蓬勃的生命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着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影响和塑造着审美发展的民族性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审美方式、审美趣味等方面,并最终形成中国人人格特征中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所具有的鲜明的人文关怀特征,以及追求创造性、注重审美的与艺术化的人生等,对于塑造我们现代人注重精神修养、洒脱恬淡地面对人生磨难的民族传统气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8)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判断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主要是看它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会积极地通过和世界各国相互交流从而自身得到丰富的发展。取外来文化之精华,填传统文化之不足。只有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有勇气去探索,有思路去创新。文化自信能够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只有通过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才能从根上达到文化自强,才能为当代青少年营造一个繁荣兴旺的文化环境。为了更好的加强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应当利用媒体、媒介的传播进行教育,充分的利用媒体传播使之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例如,增加中学生课外读物,弃离大众通俗文化及垃圾文化,在相应的教育书刊中介绍并发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此外,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加强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当代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感。再次,完善和创新中国的传统节日,充分发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庆祝的作用及意义。只有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上升,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更加准确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神及内涵。

二、整治社会不良文化,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我国目前面临着一份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为青少年净化社会环境,严厉整治社会的不良文化。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助于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商家经过经营网吧、游戏厅、出租各种书刊、贩卖盗版光碟等手段获得可观的利润。青少年在网络的海洋中不仅丰富了其对虚幻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也极大地导致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下降,品行不得当,甚至更改了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这些恶劣的现象,我们一方面应当着力引导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多方面培养青少年坚韧不拔、自强自律的奋斗精神。同时,我们还应当加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社会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以及思想保障。大力的弘扬主流文化,通过宣传主流文化来抵制社会的种种不良文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充分地调动当代青少年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正确的树立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优秀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消极的流行文化会直接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如今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必须对流行文化的传播加强重视程度。哈韩族、动漫族、追星族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重点。青少年在流行文化中表现出来了对张扬“个性”自由的不断地追求,对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及对虚幻世界的幻想。面对这些不良的现象,我们应当以正确的价值方向来引导流行文化,学校应当作为传播和弘扬流行文化的发展之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并完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增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青少年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代。此外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牢记八荣八耻,从小培养人格品德,完善自我,提高自身修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功能,为青少年起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教导并拉近彼此的距离。家长应挖掘孩子们优点,帮助他们弥补不足之处。优化青少年流行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优秀的文化环境作为支撑点。在我国现阶段,应当利用能够反映国家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文化来正确的引导流行的文化,有效地提高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道德水平,不断的提升青少年文化内涵,落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导青少年流行文化,抑制不良现象产生,有力的杜绝青少年犯罪、心理疾病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青少年思想教育和流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手段;我们同样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打牢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重要举措。

四、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它作为一种媒体直接融入到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它具有很多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恰是这些优点和不足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它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可推脱的负面影响。很多青少年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这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和人生观的形成;网络文化广泛的吸收外来文化的信息,将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致使青少年价值观扭曲;网络文化中的不良文化会诱发青少年犯罪,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及时铲除,要深入实施“网络文 明建设工程”。加强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品质及控制力,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增强青少年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借助网络文化这一有效工具,帮助青少年自觉地吸收网络中积极向上的信息,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我管制和教育的信念。加强青少年对网络德育方面的教育,围绕着学生们德育思想教育展开,创新德育形式,使学生们把握正确的方向,彻底的意识到“健康上网”的重要性。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阻止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增强法制力度,严格过滤非法网站,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抢占网络教育阵地,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有目标有特色的建立教育网站,大力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网络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陶冶情操。

五、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9)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冲击。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呈现多元并存的格局。西方文化包裹着西方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进入社会,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青少年又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某些不健康因素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的文化认同危机。青少年对西方的文化认同加强,相应的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就会减弱,容易导致崇洋心理的滋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低迷;对大众流行文化的依赖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疏离,使他们沉迷平面世俗的生活而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低俗高雅价值体系间的摇摆,则致使他们在原则性和基本道义上的缺失。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冲击,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保护不当已经逐渐流失,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较为严峻的问题。而如何传承文脉,传播文明,尤其是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大难点。由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不重视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青少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与迫切的。

2013年,浙江省在省“两会”上,将建设1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列入十件实事之一。而“文化礼堂”建设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文脉传承、文化传播。目前全省各地掀起了“文化礼堂”建设的新浪潮,现在全省已经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05家,计划3至5年内实现中心村覆盖。“文化礼堂”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全面凸显了村庄特色人文底蕴、乡风民俗,充分挖掘展示了村庄的历史传说、先贤故事、红色传统、善行义举,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每一物品、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无不彰显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起到的激励作用和效仿效应要比其他方式更为真实明显,更易于学习和效仿,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也更加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文化礼堂”正逐步成为对村民群众具有较强感召力的共同精神家园,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新常态下的“文化礼堂” 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与力量支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礼堂”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作为基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家园,其所挖掘展示的诚信、善良、孝道、感恩、勤劳等正能量的品质是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先进旗帜。在现代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侵蚀青少年的思想,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都在商业化的洪流中逐渐被淡化。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被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认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是实现“中国梦”急需的精神文化力量。而“文化礼堂”就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视和再现来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是无数祖先为后人留下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礼堂”积极挖掘村庄特色人文底蕴、乡风民俗,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见解力,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主导力量。在当今我国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不足的情况下,“文化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步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家规家训、民风民俗还是草根艺术、特色传统,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升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文化礼堂”的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提升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礼堂”的建设若能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那么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完善“文化礼堂”的建设,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与发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力量支撑。

【参考文献】

[1] 沈轩.传承文脉 传播文明―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3.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 3.htm,2010-03-01.

〔3〕乔湘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J].求索,2005,(9):105.

〔4〕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5〕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99.

青少年传统文化篇(1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所有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称,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形态和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表现形式,是记录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作为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影响和制约着当今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承载着历代先贤睿智思想的遗产,不仅记载且一脉相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成为不断兼容并蓄不同类型的文化,并使其自身不断发扬光大的物质载体。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是构成华夏子孙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之源,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依据。

(三)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观念可以说是依附于人格道德而形成的,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德行高尚,那其所取得的成就就会很高,反之就会很低。在这样一种文化传统中, 艺术教育的最高目的不是培养技艺高超的匠人,而是以高尚的人格修养为最高境界。这一境界的主要内涵是如何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所以, 在孔子的教育观念中,艺术教育仅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还在于培养理想的人格,使弟子个个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君子”。

二、中国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

(一)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现状

中国当代高等学府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借鉴和参照了西方教育制度,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无论从学科设置到课程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到创作手法。以我国青少年美术教育为例,几乎所有学习绘画的青少年都要从西方艺术教育体系入手,先学习素描与色彩基础。众所周知,西方艺术教育体系是一套使学习者最快速、最便捷地掌握所学艺术门类的基本技能的方法,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下的艺术教育必经年累月学习与熏陶才会有所成就。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学习者本人的人格升华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与积淀,而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所以,多数家长和学校宁愿选择快速有效的教育模式,导致接受艺术教育的当代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眼中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而不是古人所说的在接受艺术教育的同时对高尚人格的培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教育背道而驰。

(二)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

目前,艺术教育领域开设的课程多数为“西方化”设置,且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冲击,尤其被称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瑰宝的书法艺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今少有人拿起毛笔,静下心来认真地写写毛笔字……当手写时代逐渐被键盘输入取而代之,当人们习惯用看不出任何情感的电子邮件交流,用笔书写几近成为当代人工作生活的“奢侈”之事。加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几乎一切艺术门类的艺术作品都可以用电脑合成,“艺术速成”的时代使当代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依赖随之减弱,更谈不上当代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的积极意义

首先,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传承文化,艺术教育正是如此。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对前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即博古通今,而中国当代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缺少这点。由于当代青少年接受的多是系统的西方式的艺术教育,所以,我们的青少年缺少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艺术的兼容并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既不能一味地崇洋,实行全面西方化的教育模式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导向性作用,也不能完全陶醉于传统文化中,固步自守而不关注时代的变化。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观点不仅要求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个人技艺上有所突破,而且应该更加重视个人修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些艺术教育者只注重对青少年艺术素质的培养而忽略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不正确的,结果培养出来的只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工作者,而难以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消极意义

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举制度”导致“文凭社会”的出现,如今许多青少年为了升学、就业,不得不选择学习艺术作为“捷径”,有些教学机构也以赚钱为目的招收更多的艺术生,这使一味追求高升学率而忽略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培养成为一种问题,因此,中国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的诸多问题也必然显现。

(三)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发展的意义

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大力弘扬当代艺术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应积极、合理地发展全民艺术教育, 尤其是青少年艺术教育,使其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

[6]沈风雷.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思想现代化的影响[J].交通高教研究,2002(3).

[7]李健,孙鹏飞,卢静,信鑫.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