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配音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7 09:25:27

配音方法

配音方法篇(1)

前言

健美操上个世纪在西方国家兴起以后,由于它的健康娱乐特性迅速风靡全球,被全球健身爱好者热捧。健美操搭配上旋律优美的音乐以后,更具节奏感和协调性,为许多健美女性所喜爱。近年来,健美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被普遍应用,如何编排健美操并为之搭配上适合的音乐,使之更适合于人们学习,是许多研究者非常重视的课题。

1.健美操的动作编排技巧

健美操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更是为青少年所喜爱,健美操在编排时,要考虑适用的人群,以及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性格爱好,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健美操设计为动作优美、动作整体对称、高潮起伏的现代艺术。

1.1健美操动作的编排要考虑适用人群的具体情况

在健美操的动作编排之前,要对所要编排的健美操的适用人群做好足够的调查。比如,要编排适合于大学校园体育教学的健美操,就要考虑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且要对学生的健美操方面的兴趣喜好做调查。大学生的学习比较繁重,同时课外都比较不喜欢外出运动,这时候就要编排出对身体锻炼有益的动作;大学生一般都喜欢动作激烈,高潮迭起的旋律,相应的,健美操的编排动作就要热辣奔放;考虑到男女生体质的差异,要编排出适合于男生单独、女生单独或者男女生混合教学的健美操动作,以使其适应性和受欢迎性更好。

1.2健美操动作的编排要考虑其自身对称性的特点

健美操是一种娱乐的同时能够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因此它的动作不能只锻炼人的某一个部位而忽视其他身体部位的锻炼。在编排动作时,要设置动作的对称性,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易于学习熟记每个动作,再具体操练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整体性和综合均衡锻炼每个身体部位的效果。

1.3健美操的动作编排要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健美操在编排过程中要结合适用人群的特点来设计动作的速度、力度以及幅度,同时,考虑到该群体的体力的具体情况,还要考虑动作的长度,要把艺术和体育完美的融为一体,让使用者有视觉享受的同时,达到锻炼娱乐的目的。

然后,健美操不仅是一种锻炼娱乐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展现使用者内心的情绪。因此,健美操编排时要考虑到适用人群的复杂多变的心理变化,使健美操的优美动作具有包容各种情绪的能力的同时,甚至可以使人完全沉浸入其中,舒缓或者平静人的心境。

最后,健美操的编排要有自己独创性和整体性。不能拘泥于传统动作,没有创新精神和紧跟时代的意识;同时,整套健美操不能只有或奔放或平静或乏味的单一动作,要动静结合,起伏有度,灵巧生动。

2.健美操搭配音乐的方法技巧

健美操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适宜的音乐可以使人在优美的旋律中尽情的享受健美操,但是倘若音乐搭配不好,就会破坏整个健美操的节奏,使动作产生不协调感,达不到赏心悦目的效果,所以在为健美操搭配音乐时,要特别注重技巧。

2.1注重音乐与健美操节奏的一致性

音乐与健美操都是节奏感很强的一门艺术,两者的搭配本身就是艺术的融合,节奏一致则会使两者的融合体得到升华,节奏不一致则会使两者产生抵触,达不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音乐的节奏与健美操一致,则可以使健美操的每一个动作自然地融合到音乐的节奏中,使人学习锻炼的兴趣更加浓厚。

2.2注重音乐的流行程度

选择大家普遍熟知喜爱的音乐,不仅可以增加使用人群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人由于对音乐的熟悉更快的接受和融入健美操的动作中。流行音乐不仅节奏鲜明,歌词新颖动听,而且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因此,选择流行音乐对于健美操的普及和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

2.3注重音乐的变化性并适时更换音乐

健美操锻炼者对于搭配的音乐刚开始会由于其优美的旋律和强力的节奏感,对健美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等到对音乐的节奏和风格熟悉以后,会对这种重复多次的音乐产生厌倦和抵触,这种学习兴趣就会逐渐降低。这个时候,就要有多种可供搭配的备选音乐来更换替代原有音乐,重新唤起人们学习健美操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虽然音乐更换了,但是健美操的动作和节奏都没有变,这就可以在另一种音乐氛围下检验学习者对于健美操动作的掌握领悟程度。

3.结语

随着健美操在全球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大,人们锻炼和娱乐的方式也随之增加了。变化多样、富有节奏感的健美操搭配上大家熟悉喜爱的音乐,在锻炼身心的同时,也起到了赏心悦目、舒缓疲劳的目的。编排合理科学的健美操动作,再加上通过科学搭配的精心挑选的音乐,健美操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配音方法篇(2)

Abstract:Film translation, a special fiel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volves the problem of choosing the right translation methods, just as other forms of translation do.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some of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methods adopted in film translation, viz. 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vs. foreigniz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v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arrives at a brief conclusion on how some of the dilemmas in film translation might be negotiated by the translator as a cultural mediator.

Key words:film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lip synchronization; dramatic synchronization; cultural mediator

作为娱乐载体的英语影片进入中国,是英汉文化交流的载体,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不熟悉英语的人,了解西方文化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英语影片的汉译过程中,译者在译制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方法既要顾及影片本身的内容,尤其是其娱乐的艺术特点,又要兼顾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这往往会使得译者处于确实的或是近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众多的译制片中,不乏译制得贴切甚至传神的例子,当然也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的不足之处。本文试图展示英汉影视翻译中一些翻译方法的取舍矛盾, 就这些矛盾是如何及可以如何解决呈管窺之见。

一、影视翻译与翻译方法

影视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影视翻译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如钱绍昌教授提出的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同时影视片有其独特的传递媒介﹑艺术特点和娱乐特点等使之不同于一般的文本翻译。影视翻译主要包括字幕﹑配音和话外音的翻译。影视翻译和一般的文本翻译也有共通之处,我们可以用一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来研究和探讨影视翻译问题。

在翻译理论界,翻译方法一直是引起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传统的翻译方法有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与改编(adaptation)﹑直译与意译﹑如实翻译(faithful translation)与自然翻译(idiomatic translation)﹑归化与异化以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这样的二分法源于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做出取舍决断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如何化解或缓解这种矛盾则是我们探究所在。

下面就英汉影视翻译中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面的三对翻译方法的矛盾,来讨论影视翻译中的方法处理。

二、影视翻译方法之争

(一)直译与意译之争

集中在语言层次方面,影视翻译中存在着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也称字面翻译,顾名思义,是指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的句法结构,单词或短语的翻译也不顾及上下文所给的涵义。可以说,直译是忠于原文的语言形式的。由于译入语和译出语在句法和词法方面的巨大差异,直译往往是预翻译的一个途径而已,很多时候是很难让人看懂的。而意译,也称自由翻译,着重的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因此译者的自由度相对很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在某种意义上,意译往往就是原文的一段通常比原文更长的解释而已。可想而知,意译往往并不那么精确。

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导致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在英汉影视翻译中也时时出现。《傲慢与偏见》汉译配音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一

Mrs. Bennet: Ten thou-! Isn't it fortunate to have two eligible young men coming to the neighborhood? Perhaps one of them will fall in love with your Charlotte.

班奈特太太: 一万…,啊,来这么两个可挑选的年轻人做邻居真是好事。也许有一位会看中你的夏洛特!

Charlotte Lucas: Oh! Not if he sees Jane or Lizzie first!

夏洛特·卢卡斯: 噢,我可没简和莉齐漂亮。

Mrs. Lucas: You may not have beauty, my lamb, but, you have character…

卢卡斯太太:也许你不算漂亮,孩子,可你有个性…

夏洛特说的话在英语里是顺沿Mrs.Bennet所说的上句话句型的省略句,如果只是文本翻译,直译可以译为“噢,如果(他)先看到简和莉齐就不会(看中我)了”,这当然可以,忠实于原文台词。而这里的意译也是和上下文相呼应的不错之选,因为她母亲接下来的话“你不算漂亮,可你有个性…”中正提到“漂亮”(beauty),说明夏洛特在这里主要还是指因为自己不够漂亮所以如果年轻男子先看到简和莉齐就不会(看中她)了,不过,这样的表达在逻辑上很通顺,却显得似乎有些太直白。直译与意译之争似乎前者占上风,而片中最终采取了后者,即意译,是除了考虑口语要简易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之外,还考虑到了配音对口形的特殊性,具体阐述见下面第三(一)部分。

(二)归化与异化之争

在文化翻译的层面上,影视翻译中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文努迪(L. Venuti)提出的概念。归化翻译尽量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和主流价值观念,译文往往流畅自然,译者隐形,文化差异被掩盖。而异化翻译尽量使译文保持或反映出译出语的文化习惯和主流价值观念,译文往往有新的东西加入,文化差异被显示出来,译者身份凸现。从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来讲,归化可以说是比较保守和有效的翻译方法,而异化可以说是比较大胆和冒险的翻译方法;但从介绍或输入译出语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比前者更可取。

译者在翻译时的文化观和译者身份的隐与现的矛盾导致的归化与异化之争,在英汉影视翻译中不乏经典之例。

例二

Mr. Darcy: If the dragon returns, then, George will know how to deal with him.

达西先生: 那恶龙要再来,降龙将军自有办法。

这里的“dragon”指的是刚刚追着莉齐跑的在片中被班奈特先生讥讽地称为“一个非常罕见的宝贝”的令人讨厌的柯林斯先生,而“George”是达西先生风趣地用来指代自己的,来表达自己愿意而且有能力帮助莉齐摆脱和对付难缠的柯林斯先生。这两个词分别译为“恶龙”和“降龙将军”是归化翻译。“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传说中邪恶的怪物,而不是几千年中国龙文化中的龙,但两者也有相通之处,如形象怪异,本领很大等。“George”在这里并不是一普通男子名“乔治”,而是西方文化传说中的那个圣人,曾英勇地杀死“dragon”从而救出利比亚国王的女儿。

因此,把“dragon”就译成“龙”会使中国观众错误地有各种联想,不明其意;而“恶龙”则点明了该名词贬义的指称。同时,“George”译成“降龙将军”也明确了“dragon”和“George”之间的对立关系,让中国观众能即刻领悟达西先生英雄救美的殷勤意思。当然,英语文化中关于“dragon”和“George”的经典传说则无法传递给中国观众了,因为影视翻译没有注解。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争

从思维的角度看,影视翻译中存在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争。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廖七一 2001:180)总之,前者比后者更客观准确,更注重原文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但往往笨拙晦涩难懂,而后者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比前者主观,往往比前者的译文长,但简明流畅易懂。

译者对原文的表达性和交际性功能的判断,对读者或观众反应的估计,形成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争,在英汉影视翻译中的例子也饶有趣味。

例三

Mr. Bennet: An unhappy alternative is before you, Elizabeth. Your mother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not marry Mr. Collins. And 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班奈特先生: 这可要使你左右为难了,莉齐。你要是不嫁给柯林斯先生的话,你妈妈就不再见你;要是你嫁他,我就不见你。

整句的重心和焦点在最后一个词“do”,给两位在场的听者班奈特太太和莉齐以及观众留下了悬念,达到了幽默风趣的效果。原文的逻辑思维是客观的摆事实,直译是:一个不开心的抉择摆在你面前,莉齐。你妈妈就不再见你了,如果你不嫁给柯林斯先生;还有,我就不再见你了,如果你嫁他。这是语义翻译。如果配音,就要拖长“嫁”字的音调,“我”和“你妈妈”“就不再见你”是铺垫,悬念来自“嫁”与“不嫁”的矛盾。

而这里的配音则是交际翻译,译句的思维从“你”即莉齐出发,同时考虑到了智慧幽默且偏爱莉齐的班奈特先生在故意对莉齐卖关子。由于原文没有很强的文化特性,所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产生的效果似乎比较相似。但笔者还是认为在这里后者更好些。这里配音时拖长音调的是靠近句末的“我”字,“你”“嫁”与“不嫁”是铺垫,悬念来自“我”即班奈特先生和妻子意见完全相左以及对爱女莉齐坚决支持的态度。这比较符合汉语观众的思维逻辑习惯,“我”字在汉语中的结构和逻辑玄妙之处给中国汉语观众的享受与“do”(嫁)给英语观众的享受更加对等。

三、影视翻译方法处理

译者可以说是分别操译出语和译入语的两国间的文化使者或是狭义的文化中介者,通过影视片的翻译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同时,译者受制于影视翻译的独特性,在解决翻译方法之争的问题时,处理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优先考虑对口形

比如,在例一中,意译比直译的字数少了将近一半(四个中文字),配音演员不仅容易对口形,而且容易用拉长的语调配上她自知明理的语气,符合演员的神态以及夏洛特在片中的性格特征。

(二)优先考虑声画同步

比如,在例二中,达西先生说“George”一词时把双手放在胸前,指他自己就像传说中的那个“George”一样,会替莉齐解除危难。用“降龙将军”一词不仅简练,而且给人感觉很英勇威武,很贴切,满足了声音、画面和表意同步协调结合的需要。

(三)优先考虑译入文化

例二是一个说明译者在影视语言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的情况下,必须以译入文化优先的典型,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对译入语观众产生的效应尽量接近原文对译出语观众的效应。再比如钱绍昌教授把《成长的烦恼》中的“I lick Mike”译成“我受迈克”采用了归化的翻译,也是同样的考虑,而且这样既能博得中国观众一笑,达到原片给英语观众几乎对等的娱乐效果,又能享受到文字游戏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四)优先考虑时代特征

上面提到钱教授的翻译,赵春梅女士则认为应该采用异化翻译,译成“我舔迈克”,理由也很充分。笔者则认为,这样对于同一译文案例的翻译方法之争源于不同时代的特定要求。比如,“party”一词,在上个世纪作为新事物进入中国时一开始译为“聚会”比较让人理解和接受,但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party”的概念非常清楚,知道它完全有别于中文中的聚会,所以更倾向于用“派对”这样异化了的音译。笔者认为,影视翻译涉及文化因素时,要考虑到译者所在的时代特征以及译文对于当时观众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和易懂性等。因此,例二在当时无法传递相关的文化因素亦是同理。

(五)优先考虑影片风格

整个影片中幽默讥讽风趣诙谐之处除了例三之外处处可见,形成了影片的独特风格。

例四

Mrs. Bennet: And I set that arrogant Mr. Darcy down, too, before I left!

班奈特夫人:在那儿我还把那个势力眼给挖苦了一顿。

例五

Mr. Bennet: Well, from the little I saw of him between the front door and his bedroom, I should say that he was an uncommonly fine specimen.

班奈特先生:他呀,根据我陪他从大门到卧室的观察,我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宝贝!

比如,在例四和例五中“势力眼”和“一个非常罕见的宝贝”译得很贴切传神,没有受原文字面形式的影响,显示出了影片的风格。

四、结言

欣赏分析译制片有助于我们了解英汉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启发我们对翻译的本质的理解,以上仅是笔者对《傲慢与偏见》1940年摄制版的汉译配音中几个经典对白的赏析,简述拙见。

翻译中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是译者不懈的追求,而“理想”翻译是相对而非绝对的。翻译方法之争看似是解决不了的矛盾,其实在具体的情况下,都能得到缓解或解决。而英汉影视翻译不同于文本翻译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到影响甚至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从而稀释了翻译方法之争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David Katan.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Sarah Pink. The Future of Visual Anthropology: Engaging the Senses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6] Yves Gambier & Henrik Gottlieb (eds.). (Multi)media Translation: Concepts, Practices, and Research. [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7] 廖七一等(编著).《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8] 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配音方法篇(3)

abstract:film translation, a special fiel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volves the problem of choosing the right translation methods, just as other forms of translation do.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some of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methods adopted in film translation, viz. 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vs. foreigniz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v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arrives at a brief conclusion on how some of the dilemmas in film translation might be negotiated by the translator as a cultural mediator.

key words:film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lip synchronization; dramatic synchronization; cultural mediator

作为娱乐载体的英语影片进入中国,是英汉文化交流的载体,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不熟悉英语的人,了解西方文化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英语影片的汉译过程中,译者在译制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方法既要顾及影片本身的内容,尤其是其娱乐的艺术特点,又要兼顾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这往往会使得译者处于确实的或是近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众多的译制片中,不乏译制得贴切甚至传神的例子,当然也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的不足之处。本文试图展示英汉影视翻译中一些翻译方法的取舍矛盾, 就这些矛盾是如何及可以如何解决呈管?之见。

一、影视翻译与翻译方法

影视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影视翻译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如钱绍昌教授提出的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同时影视片有其独特的传递媒介?艺术特点和娱乐特点等使之不同于一般的文本翻译。影视翻译主要包括字幕?配音和话外音的翻译。影视翻译和一般的文本翻译也有共通之处,我们可以用一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来研究和探讨影视翻译问题。

在翻译理论界,翻译方法一直是引起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传统的翻译方法有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与改编(adaptation)?直译与意译?如实翻译(faithful translation)与自然翻译(idiomatic translation)?归化与异化以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这样的二分法源于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做出取舍决断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如何化解或缓解这种矛盾则是我们探究所在。

下面就英汉影视翻译中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面的三对翻译方法的矛盾,来讨论影视翻译中的方法处理。

二、影视翻译方法之争

(一)直译与意译之争

集中在语言层次方面,影视翻译中存在着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也称字面翻译,顾名思义,是指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的句法结构,单词或短语的翻译也不顾及上下文所给的涵义。可以说,直译是忠于原文的语言形式的。由于译入语和译出语在句法和词法方面的巨大差异,直译往往是预翻译的一个途径而已,很多时候是很难让人看懂的。而意译,也称自由翻译,着重的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因此译者的自由度相对很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在某种意义上,意译往往就是原文的一段通常比原文更长的解释而已。可想而知,意译往往并不那么精确。

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导致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在英汉影视翻译中也时时出现。《傲慢与偏见》汉译配音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一

mrs. bennet: ten thou-! isn't it fortunate to have two eligible young men coming to the neighborhood? perhaps one of them will fall in love with your charlotte.

班奈特太太: 一万…,啊,来这么两个可挑选的年轻人做邻居真是好事。也许有一位会看中你的夏洛特!

charlotte lucas: oh! not if he sees jane or lizzie first!

夏洛特·卢卡斯: 噢,我可没简和莉齐漂亮。

mrs. lucas: you may not have beauty, my lamb, but, you have character…

卢卡斯太太:也许你不算漂亮,孩子,可你有个性…

夏洛特说的话在英语里是顺沿mrs.bennet所说的上句话句型的省略句,如果只是文本翻译,直译可以译为“噢,如果(他)先看到简和莉齐就不会(看中我)了”,这当然可以,忠实于原文台词。而这里的意译也是和上下文相呼应的不错之选,因为她母亲接下来的话“你不算漂亮,可你有个性…”中正提到“漂亮”(beauty),说明夏洛特在这里主要还是指因为自己不够漂亮所以如果年轻男子先看到简和莉齐就不会(看中她)了,不过,这样的表达在逻辑上很通顺,却显得似乎有些太直白。直译与意译之争似乎前者占上风,而片中最终采取了后者,即意译,是除了考虑口语要简易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之外,还考虑到了配音对口形的特殊性,具体阐述见下面第三(一)部分。

(二)归化与异化之争

在文化翻译的层面上,影视翻译中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文努迪(l. venuti)提出的概念。归化翻译尽量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和主流价值观念,译文往往流畅自然,译者隐形,文化差异被掩盖。而异化翻译尽量使译文保持或反映出译出语的文化习惯和主流价值观念,译文往往有新的东西加入,文化差异被显示出来,译者身份凸现。从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来讲,归化可以说是比较保守和有效的翻译方法,而异化可以说是比较大胆和冒险的翻译方法;但从介绍或输入译出语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比前者更可取。

译者在翻译时的文化观和译者身份的隐与现的矛盾导致的归化与异化之争,在英汉影视翻译中不乏经典之例。

例二

mr. darcy: if the dragon returns, then, george will know how to deal with him.

达西先生: 那恶龙要再来,降龙将军自有办法。

这里的“dragon”指的是刚刚追着莉齐跑的在片中被班奈特先生讥讽地称为“一个非常罕见的宝贝”的令人讨厌的柯林斯先生,而“george”是达西先生风趣地用来指代自己的,来表达自己愿意而且有能力帮助莉齐摆脱和对付难缠的柯林斯先生。这两个词分别译为“恶龙”和“降龙将军”是归化翻译。“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传说中邪恶的怪物,而不是几千年中国龙文化中的龙,但两者也有相通之处,如形象怪异,本领很大等。“george”在这里并不是一普通男子名“乔治”,而是西方文化传说中的那个圣人,曾英勇地杀死“dragon”从而救出利比亚国王的女儿。

因此,把“dragon”就译成“龙”会使中国观众错误地有各种联想,不明其意;而“恶龙”则点明了该名词贬义的指称。同时,“george”译成“降龙将军”也明确了“dragon”和“george”之间的对立关系,让中国观众能即刻领悟达西先生英雄救美的殷勤意思。当然,英语文化中关于“dragon”和“george”的经典传说则无法传递给中国观众了,因为影视翻译没有注解。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争

从思维的角度看,影视翻译中存在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争。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廖七一 2001:180)总之,前者比后者更客观准确,更注重原文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但往往笨拙晦涩难懂,而后者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比前者主观,往往比前者的译文长,但简明流畅易懂。

译者对原文的表达性和交际的判断,对读者或观众反应的估计,形成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争,在英汉影视翻译中的例子也饶有趣味。

例三

mr. bennet: an unhappy alternative is before you, elizabeth. your mother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not marry mr. collins. and i w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班奈特先生: 这可要使你左右为难了,莉齐。你要是不嫁给柯林斯先生的话,你妈妈就不再见你;要是你嫁他,我就不见你。

整句的重心和焦点在最后一个词“do”,给两位在场的听者班奈特太太和莉齐以及观众留下了悬念,达到了幽默风趣的效果。原文的逻辑思维是客观的摆事实,直译是:一个不开心的抉择摆在你面前,莉齐。你妈妈就不再见你了,如果你不嫁给柯林斯先生;还有,我就不再见你了,如果你嫁他。这是语义翻译。如果配音,就要拖长“嫁”字的音调,“我”和“你妈妈”“就不再见你”是铺垫,悬念来自“嫁”与“不嫁”的矛盾。

而这里的配音则是交际翻译,译句的思维从“你”即莉齐出发,同时考虑到了智慧幽默且偏爱莉齐的班奈特先生在故意对莉齐卖关子。由于原文没有很强的文化特性,所以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产生的效果似乎比较相似。但笔者还是认为在这里后者更好些。这里配音时拖长音调的是靠近句末的“我”字,“你”“嫁”与“不嫁”是铺垫,悬念来自“我”即班奈特先生和妻子意见完全相左以及对爱女莉齐坚决支持的态度。这比较符合汉语观众的思维逻辑习惯,“我”字在汉语中的结构和逻辑玄妙之处给中国汉语观众的享受与“do”(嫁)给英语观众的享受更加对等。

三、影视翻译方法处理

译者可以说是分别操译出语和译入语的两国间的文化使者或是狭义的文化中介者,通过影视片的翻译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同时,译者受制于影视翻译的独特性,在解决翻译方法之争的问题时,处理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优先考虑对口形

比如,在例一中,意译比直译的字数少了将近一半(四个中文字),配音演员不仅容易对口形,而且容易用拉长的语调配上她自知明理的语气,符合演员的神态以及夏洛特在片中的性格特征。

(二)优先考虑声画同步

比如,在例二中,达西先生说“george”一词时把双手放在胸前,指他自己就像传说中的那个“george”一样,会替莉齐解除危难。用“降龙将军”一词不仅简练,而且给人感觉很英勇威武,很贴切,满足了声音、画面和表意同步协调结合的需要。

(三)优先考虑译入文化

例二是一个说明译者在影视语言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的情况下,必须以译入文化优先的典型,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对译入语观众产生的效应尽量接近原文对译出语观众的效应。再比如钱绍昌教授把《成长的烦恼》中的“i lick mike”译成“我受迈克”采用了归化的翻译,也是同样的考虑,而且这样既能博得中国观众一笑,达到原片给英语观众几乎对等的娱乐效果,又能享受到文字游戏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四)优先考虑时代特征

上面提到钱教授的翻译,赵春梅女士则认为应该采用异化翻译,译成“我舔迈克”,理由也很充分。笔者则认为,这样对于同一译文案例的翻译方法之争源于不同时代的特定要求。比如,“party”一词,在上个世纪作为新事物进入中国时一开始译为“聚会”比较让人理解和接受,但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party”的概念非常清楚,知道它完全有别于中文中的聚会,所以更倾向于用“派对”这样异化了的音译。笔者认为,影视翻译涉及文化因素时,要考虑到译者所在的时代特征以及译文对于当时观众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和易懂性等。因此,例二在当时无法传递相关的文化因素亦是同理。

(五)优先考虑影片风格

整个影片中幽默讥讽风趣诙谐之处除了例三之外处处可见,形成了影片的独特风格。

例四

mrs. bennet: and i set that arrogant mr. darcy down, too, before i left!

班奈特夫人:在那儿我还把那个势力眼给挖苦了一顿。

例五

mr. bennet: well, from the little i saw of him between the front door and his bedroom, i should say that he was an uncommonly fine specimen.

班奈特先生:他呀,根据我陪他从大门到卧室的观察,我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宝贝!

比如,在例四和例五中“势力眼”和“一个非常罕见的宝贝”译得很贴切传神,没有受原文字面形式的影响,显示出了影片的风格。

四、结言

欣赏分析译制片有助于我们了解英汉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启发我们对翻译的本质的理解,以上仅是笔者对《傲慢与偏见》1940年摄制版的汉译配音中几个经典对白的赏析,简述拙见。

翻译中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是译者不懈的追求,而“理想”翻译是相对而非绝对的。翻译方法之争看似是解决不了的矛盾,其实在具体的情况下,都能得到缓解或解决。而英汉影视翻译不同于文本翻译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到影响甚至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从而稀释了翻译方法之争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david katan.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sarah pink. the future of visual anthropology: engaging the senses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6] yves gambier & henrik gottlieb (eds.). (multi)media translation: concepts, practices, and research. [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7] 廖七一等(编著).《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8] 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配音方法篇(4)

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配器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即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因为在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中,学生大都是非作曲专业,在入学之前也基本没有接触过相关的配器知识,理论基础差,亦没有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想“学懂”配器理论与技巧,首先要掌握精准的记谱技术,又要对作曲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掌握,还要形成对配器音响的听觉概念,这对于没有任何作曲和配器基础的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太难了。往往学到最后,教师教得失去了信心,学生学得失去了兴趣,导致配器课的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电脑音乐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广泛运用到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音乐,即以电子声学为基础、录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学术性现代电子音乐。①而电脑音乐就是将音乐这一抽象艺术和电脑这种高科技工具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和创作方式。目前,它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纳,它产生的不同于传统音乐技术的效果也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它的作用。电脑音乐已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极具魅力的形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影响。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已普遍使用电脑音乐技术来辅助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配器课程中,使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教学更显示了其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不断地冲击并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配器法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首先,配器这门学科对音响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就很难达到。学生要学好配器,就必须听到相对应的音响效果,而在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都没有完整的乐队编制,就算在乐队编制比较全的情况下,每堂配器课都要组织数量这么大的乐队进行现场演奏来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也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学生学习配器课,听不到音响效果,就难以理解配器理论要求,学生学得糊涂,教师也教得费力。教师教授配器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只能依靠黑板、粉笔、书本、钢琴完成,配器法教学基本就成了单一而枯燥的“讲”,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音响效果,感受不到配器的魅力所在,在课堂上学习了配器的理论和写作技巧,却并没有真正理解,在课后,很快就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忘记了,这样,配器课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配器课对谱例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能满足。在配器课中,教师需要通过对谱例的分析和讲解向学生传输配器的理论原则和要求,同时,也需要通过唱谱例与音响效果的结合,使学生更加明晰配器理论的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通过书本上的谱例来向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看谱例和老师的讲述来理解配器原则,不能直接、直观地通过教师的示范、对照说明,准确领会教师的意图。如果教师想让学生更明确地了解讲述谱例的内容,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将谱例画出来,这样一来,既浪费了课堂时间,谱例的清晰性也难以保证,同时也打破了课堂的连续性。

另外,在课后的复习及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时常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配器课本身就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首先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这需要学生在理解配器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具备较全面的音乐素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本来就处于懂与不懂的边界上,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学习,但是,只是通过课本和难以搜集到的音响资料,学生很难准确掌握这一复杂的知识,容易走弯路,也容易遗漏课堂所教内容。

二、电脑音乐技术在配器法教学中的运用

普通高校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在进行配器法的课程设计时,不能按照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学生标准来要求,在普通高校中,配器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乐队写作的基本原理,并初步掌握配器法的基本原则,能将这些原则运用到简单的乐队编制配器中。基于以上目的,笔者在配器法的课堂设计中,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了Cakewalk、Cubase S×、Sonar等作曲软件和音色采样软件Gigastudio为平台,将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配器法课堂中,进行数字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每学期都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Cubase S×是一款集音乐创作、音乐制作、音频录音、音频混音于一体的音乐工作站软件系统②,这款软件为无数音乐工作者和录音室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音乐享受。Gigastudio是一个声音采样处理软件,是播放乐谱时能发出各种乐器声音的软音源。

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配器法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运用Cubase S×软件将课堂所需的谱例制作出来,之所以在配器法教学中选择这款软件,就是因为它是一款专业的、功能强大的音乐工作站软件系统,方便在制作课堂软件时进行音乐制作、录音与编辑等。使用Cubase S×制作出谱例要在备课阶段完成,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Cubase S×具有较强的乐谱功能,能够满足教学中的乐谱演示功能。制作的乐谱只有能够进行实时播放时,才能达到它的数字化教学的作用和效果,在这时,就需要Gigastudio软件来提供乐谱播放所需要的乐器声音了。配器课中所需要的乐队主要是交响乐中的管弦乐队,因此需要在Gigastudio中选择一套优秀的管弦乐音色。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是Vienna Ochestra中的Giga音乐,它包含了管弦乐中绝大部分乐器的各种音色,而且音乐品质较高,并且在软件中能够随时调节乐器的混响、合唱效果,也能调节乐器的声像位置,具有一定的现场感,适合在配器法的教学中使用。教师在制作谱例和选择播放软件时,必须要保证播放效果的真实性和优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给乐队配器的实际效果。

Cubase S×和Gigastudio两款软件的完美结合和运用,可以制作出一堂优质的配器法课件。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能将谱例和音响紧密结合,教师教学时可以将配器的原则和方案通过制作的谱例展示给学生,同时通过音响的播放让学生体验配器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习题训练

学生自己进行习题训练是学习配器法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亲自进行配器练习,只是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往往会眼高手低,貌似会了、懂了,到自己做时,就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学生进行课堂上或者课后的习题训练,都可以通过前文提到的电脑软件来完成。

学生利用音乐软件进行习题训练时,可以在编配时听到音响效果,如果效果好,则可以将这一配器原则牢牢地记住并反复聆听,加深印象,如果自己编配的音响效果欠佳,还可以在音乐软件上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时进行调整。另外,利用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软件上进行配器练习可使非作曲专业的师范类学生绕开自身欠缺的记谱技术和乐器法知识,而将精力更多地放在配器法上,这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本学科的要点,不再受其他专业性较强、较复杂的学科的负累,从而将配器法学得更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电脑音乐技术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便捷性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领域展现了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配器法是音乐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将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配器法的教学中,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将电脑音乐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到音乐教育领域,也是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本文为2007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拓展应用研究》,立项号:2007144)

注释:

①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4):32.

②张火,卢小旭.电脑音乐制作――软音源使用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2.

参考文献:

[1]张火,卢小旭.电脑音乐制作――软音源使用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配音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6-4514-02

On the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e of Auto Play and Voice Synchronize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RAN Li-long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Network Education, Mianyang 621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o introduce the automatically-play-and-voice-synchronize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courseware through recording narration, insert a sound, rehearsal time, embedded voice and other methods in PowerPoint.

Key words: record voice-over; insert sound; rehearse time; embedded sound

PowerPoint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优秀演示文稿软件。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演讲、报告最常使用的工具软件。在一些课堂和报告中教师或报告人有时需要演示课件或文稿可以根据需要自动播放并且有同步的配音,下面将介绍在Powerpoint2003中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设计制作的方法。

1 录制旁白配音

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适合于少量配音的多媒体课件。

设置好电脑话筒,用鼠标左键点击菜单中的“幻灯片放映”-->“录制旁白”,即弹出“录制旁白”对话框(见图1)。

在图1所示的“录制旁白”对话框中,用鼠标左键点击“设置话筒级别”弹出“话筒检查”对话框,检查话筒的工作状态和音量大小,然后“确定”。用鼠标左键点击“更改质量”, 弹出“声音选定”对话框,在这个对话框中,设定好声音质量,然后“确定”。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图1所示的“录制旁白”对话框中,您一定要勾选“链接旁白”,用鼠标左键点击“浏览”按钮,选择目录,目录最好是和PPT文件在同一目录下,方便音频文件拷贝。

在图1所示的“录制旁白”对话框中,用鼠标左键点击“确定”。开始录音和幻灯片排练计时,退出幻灯片放映则停止录音和计时,在回答 Microsoft PowerPoint 关于“是否保存排练时间”等问题后结束录制旁白。此配音方式是每张幻灯片都有一个配音,声音是WAV格式文件。

2 插入配音声音及设置

1) 插入配音

对于配音较长的多媒体课件,一般是在音频编辑软件中将配音录制并编辑好,常见的音频编辑软件有Cooledit、Soundforg、GoldWave等,常用的音频文件格式是MP3。

音频编辑好后,用鼠标左键点击菜单中的“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弹出“插入声音”对话框,选中事先编辑或者已有的声音文件,然后“确定”,在弹出“您希望在幻灯片放映时如何开始播放声音?”对话框中选择“自动”。这样,您就完成了为幻灯片插入配音。

2) 配音播放设置

要使配音在多张幻灯片或确定的幻灯片中播放,需要对声音进行设置。在插入配音的幻灯片的“自定义动画”任务窗格中,鼠标左键双击配音列表,弹出“播放声音”对话框(如图2)。在“播放声音”对话框中,可以设置配音开始播放的位置和时间,以及配音停止播放的幻灯片的位置。如果需要配音在整个演示文稿中播放,则在“在(F): 张幻灯片后”中输入该演示文稿的幻灯片总数。这样配音不会因幻灯片的切换而停止播放。

3) 排练计时

要幻灯片自动播放并与配音同步,还需要对幻灯片进行排练计时。鼠标左键单击“幻灯片放映”中“排练计时”命令。幻灯片开始放映并计时,根据配音切换相应的幻灯片,使幻灯片放映和配音同步,排练计时结束后选择保留幻灯片排练计时。这样就实现了幻灯片自动播放时与配音的同步。需要提醒的是在进行排练计时前应将幻灯片的切换、动画等都设置完毕。

如果在幻灯片自动播放过程中出现了有一两张幻灯片和配音不同步的现象,可以在相应幻灯片的“幻灯片切换”任务窗格中“换片方式”中对“每隔…”中的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图3),不需要对幻灯片重新排练计时。

要演示文稿打开后自动播放,可以将制作好的演示文稿另存为PPS格式的文件。如果是拷贝到其他计算机中播放,还可以将演示文稿打包,打包的演示文稿文件可以脱离PowerPoint环境进行播放。

3 嵌入配音声音

自动播放且配音同步的演示文稿做好了,但是产生了一系列隐形的外部链接文件,当文档拷贝到其他计算机上播放时,如果没有拷贝相应的声音文件,则配音将无法播放。由于目录的变化引起配音的链接地址变换,也会影响声音的播放,下面介绍如何将配音文件嵌入到PPT文档中。

简单的方法是把音频文件的格式改为“WAV”格式就能实现“嵌入或融入”, 而不再是“链接”。但是,音频文件转换成“WAV”格式后的文件尺寸极大,占资源,费时间。配音时间较短的音频可以采用此方法。如何能够将MP3音频文件嵌入到演示文稿中呢?我们可以使用“MP3AddIn插件”实现这一功能。

MP3 AddIn插件的工作原理是给MP3格式文件增加一个文件头并更改其文件名,使PowerPoint把插入的MP3格式文件误当作WAV格式文件来处理,由于只是重新书写MP3格式文件的文件头,插件处理生成的新的假WAV格式文件仅比原始MP3格式文件大两个字节。这样即既保持了MP3格式文件体积小的优势,又能内嵌到PPT文档中使用,一举两得。实施方法步骤如下:

1) 改变默认设置

PowerPoint默认只允许内嵌100KB以下的音频文件,这肯定不够,需要解除这个音频文件大小的限制。解除限制的具体方法是:在“PowerPoint”中打开菜单“工具”-->“选项”命令,在“选项”对话框中切换到“常规”窗口,将“链接声音文件不小于”的数值更改为“50000”KB(如图4),点击“确定”按钮,这样就可以嵌入50MB以下的音频文件了。

2) 下载并安装MP3 AddIn插件:

在安装MP3 AddIn插件前先关闭正在运行的PowerPoint程序,安装完成后再重新运行PowerPoint程序即可启用该插件了。

软件名称:MP3 AddIn

软件类型:免费软件

软件作者:TopByteLabs

下载地址:/freestuff/download/mp3addin.msi

照此地址下载后安装即可使用,过程中跳出的警示窗放行即可。

3) 要把MP3配音文件嵌入到PPT文档时,必须先回到并激活第一张幻灯,然后依次点击“插入、影片和声音”、“MP3 from file”,而后在对话框中选中MP3配音文件,在随后弹出的选择框内点选“automatically”,马上就会在页面中显示一个小喇叭图标。

4) 验证是否成功嵌入

配音方法篇(6)

作为一种语言的媒介,中国的英语教育相对来说更加倾向于读和写两个方面,导致许多学习者语言实际操作性较差,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口语能力不足所引起的。传统的口语教学手段形式单一,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当今大学的英语口语课堂更加倾向于实用性和趣味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升口语交际能力,脱离“哑巴英语”的困境。语言模仿,是学习语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利用手机软件“英语趣配音”进行英文原声配音模仿学习,既是语言模仿的特殊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帮助学习者提高口语收效最快的手段及方法。以手机配音软件辅助英语口语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融视听说为一体,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语音环境之中,通过与配音软件的不断交流与反复协作,从而达到口语能力的提升。

一、利用“英语趣配音”进行英文原声配音的特点

1.实用性。“英语趣配音”是一种在智能手机上安装的app,近来年,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几乎达到100%,而且大多数学生会在手机上安装一些英语学习软件来辅助英语学习;此外,“英语趣配音”同时适用于安卓系统和IOS系统,可直接用于手机下载,便携、易操作,这些都为实现利用“英语趣配音”进行英文配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趣味性。在英语的学习上,很多学生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只要背诵了大量的单词、句式以及课文就可以讲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然而到了真正运用口语的时候,会由于受到中式英语思维的限制以及脑海中纠结于英文的句式和语法而“有话讲不出”,因此口语学习对许多学生来说成为了一种痛苦的经历。“英语趣配音”的配音素材丰富多样,包含电影、英美剧、演讲、纪录片等多种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喜好选择材料进行配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其从被动地W习枯燥的信息转变为主动地接受新的知识。

3.知识性。在配音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异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一个片断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通过配音学习,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相关知识。另外,该软件的配音素材的不断更新也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掌握最新颖、最实用、最地道的词汇表达,最终全面提高学习者的综合口语水平。

二、“英语趣配音”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1.创立口语课堂的真实语言环境,全面提升学生视听说能力。英语口语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完全沉浸于语音环境中。英文原声片段是沉浸于语言环境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一字一句地模仿配音中的语音语调,与软件不断交流与协作,最终达到口语能力的提升。此外,使用“英语趣配音”进行原声配音是融视听说为一体的综合训练,从理解台词,到分角色练习,最后完成配音作品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听力、口语以及理解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从而促使学习者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交流方式,这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口语能力,还能使其视听说能力得到全面的强化。

2.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异域文化知识。鉴于“英语趣配音”中的取材大多都来源于日常对话且语音语调正宗,因此在配音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语言学习能力都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跳出中式思维,融入英语思维中,从而更加直观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将学习英语从简单的复述升华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同时,学习者在接触不同国家、不同类别的配音素材时,还能顺便学习异国文化知识,扩大口语学习的知识面。

3.实现口语教学模式现代化,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不可否认的弊端,而利用手机软件进行配音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配合口语课堂的推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能够给课堂添加活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使得师生之间可以民主平等地对话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英语趣配音”在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过程

1.受试对象及研究方法。本项目以青岛工学院2015级英语专业(1)、(2)班约8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每班约40人),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观察、课堂测验、课下跟踪等形式搜集相关信息,了解英语专业学生使用何种网络配音软件、使用方法、使用频率、是否对口语学习起到积极作用等,并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将实验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两组,一组使用网络配音软件辅助口语学习,而另一组不使用,进行为时一学期的考察;随后,将所得数据整理分析,比较两组实验对象口语的提高程度,包括在语音语调、词汇、表达等多个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有多大,检验使用网络配音软件达到的效果,从而证明配音软件在口语学习中的实用性。鉴于使用“英语趣配音”来进行口语学习的教学模式只是对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本次研究将于每节课只抽出10~15分钟来进行配音练习,整个课堂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2.研究过程。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和笔者使用手机配音软件的亲身效果,最终在众多的手机配音软件中挑选出最适合口语学习者使用的软件为“英语趣配音”,以下内容为运用该软件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过程:

(1)选择合适的素材。配音素材的合适与否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选材时,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口语能力为基准来选择材料的难易程度和类型。在考虑整体水平的情况下,教师应选择贴近生活且发音清晰地道的片段,同时还要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2)熟悉材料,掌握剧情。在正式配音前,教师可让学生先完整地观看一遍材料,一方面是了解该片段的背景知识和大体内容,并将生僻的词和短语进行查询,必要时进行讲解,以免配音过程中出现听不懂或看不懂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另一方面,学生在预览影片的剧情和台词的同时,还可以借鉴原声英语中角色的语音语调、情感语气以及停顿连读的处理,揣摩角色的心理和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在模仿中力求达到发音准确,语义传递准确,情感到位。

(3)一字一句地进行配音,掌握发音技巧。“英语趣配音”将文本分割为一句一句的小片段,并且提供在线查询生词的功能,学生遇到不会的单词只要轻触该单词便可查询其发音和释义,因此学习者可以多次重读文本,不断地模仿片中人的发音,在多次磨合后争取做到与原视频中的语音语调一模一样,包括重读、弱读、停顿、连读以及升降调的处理,从而进一步掌握发音技巧,巩固语音知识,练习地道发音。

(4)回放配音,修改不足。将配音完成后,使用者可以回放自己的录音,如有不满意的句子可以与原声片段进行对比并重新录音进行完善,最终上传该作品便完成了整个配音。教师在倾学生配音作品后,应做出有效的反馈。教师可以要求其他同学对配音成果进行点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给予指导。

(5)课后练习,加强巩固。由于课上讲授与练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应在课后继续练习,吸纳课上教师的指导与建议,通过模仿更多的视频来改善自己的发音,弥补语音语调等方面的不足。

3.检验效果。笔者对8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收回的有效问卷为76份。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有32%的学习者选择看美剧、听音乐等方式学习英语,17%的学习者选择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71%的学生则认为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更加方便有效;84%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通过手机配音进行口语学习可行性较高;超过60%的学生认为“英语趣配音”是辅助英语口语学习的最佳平台。

笔者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参照班学生的口语水平进行了测试,测试主要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音语调、词汇的使用等方面。在实验开始前,通过测试,笔者发现两个班的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语音语调不正宗、词汇匮乏、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表达、以及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较少等等。在对实验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配音学习训练后,笔者以综合考核的方式再次对两个班学生的口语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英语趣配音”进行口语训练的实验班学生成绩平均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只有3%的个别学生成绩未体现出明显的进步;而未进行配音训练的参照班成绩则整体无明显的提升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习者在配音后有一种成就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也有明显的提升,之前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配音的效果越来越好,形成了良性循环。

本次实验达到的功效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短期功效体现在使用配音练习法的学生成绩脱颖而出,口语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包括语音语调、词汇使用、语义表达及文化接收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而长期功效则体现在合理高效的吸收与升华配音练习法,将其效果和实用性充分运用到英语口语学习的实践当中,从而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

4.实验结论。在配音学习模式的实验中,学生通过模仿、沉浸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吸收配音片段中的口语词汇、句子结构、语音语调。此外,这一过程还可以调动学生进行口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使得学生在配音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语言,也了解了国外的风俗文化,不仅使得英语口语水平得以大幅提升,还提高了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模仿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而且,本次实验的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提高口语能力的实践,还可推广到非英语专业,帮助英语口语学习者和爱好者走出困境。另外,该研究成果可以运用到许多英语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当中,比如:大学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学、英语初级听力、英语中级听力、英语初级口语,英语中级口语,高级英语视听说,以及高级口译等。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基于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旨在实现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的转变和突破,符合当前英语学习和改革的趋势。

配音方法篇(7)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在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在亿万人民多元化的生活中,音乐,或者更确切地说——歌唱活动更是百花齐放,万象更新[1]。要保证声乐学习的顺利进行,在掌握歌唱能力、歌唱表现和歌唱方法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和把握歌唱中意识能动性对歌唱支配的影响和作用。使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的支配起到积极作用。最终形成正确地歌唱方法,使声乐达到歌声优美、歌唱自如、情深意浓、动听感人。

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和技能、技巧、技术的实际运用,成为声乐探讨与创新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歌唱的追求标准与抽象性的把握程度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使得歌唱中实际运用和表现具有不少疑虑,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通过意识对人体能动性支配研究,分析意识对呼吸、用气等支配过程中的联系,研究意识对基本歌唱元素的支配作用,力求准确阐述出正确歌唱的方法。

一、意识对人体的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

骨骼、肌肉是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一切能动性都是在通过人的大脑神经支配下产生完成的。那么歌唱艺术也同样是人的支配意识能力中的一种表现结果,这种支配方式都体现出人在知识积累、经验储存、方法运用等能动性的程度。只有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有目的支配,才能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与统一,这也是通过大脑的思维,对神经系统直接支配或间接支配的周期达到一定的协调与自如所产生的效应。

1.树立主观歌唱意识,提高客观歌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师生在声乐教学中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主观上要有教好声乐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学生主观上要有学习好声乐的信心和愿望。

无论在先天的生理心理、技能技巧、歌唱方法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前提条件下,教师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使他们的差距得到缩小和改善,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歌唱意识能动性和良好的歌唱心理,在知识传授与对知识的理解进度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最强地歌唱意识能力,教学效果才能做到最好,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2.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完成的。正确的歌唱方法是人们一直在研究、讨论的话题。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业余工作者,始终不能像其他直观科学一样表达得那么清楚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来完成的。间接支配比较抽象和内在,而探讨声乐的研究它既直观而又抽象,落在纸面上的文字是客观的,而衡量发出的声音却有不同的感受与批评标准,可以说又具有抽象性。

在歌唱中,歌曲中的吐字、咬字是在意识支配下,由舌、嘴唇、下巴等相关部位与气息以及声带的振动协调配合共同进行完成的,表现为直接支配意识。其他: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都是由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由于音乐赋予了歌曲内容所别有的技巧表情和思想内涵,因此,歌唱中声带的振动及变化,音色的显现及改变等这些运动,包含条件反射的作用,从属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

二、意识的协调统一是正确歌唱的基本条件

(一)关于呼吸

1.胸式呼吸法——吸气和呼气时靠胸腔一起一伏的运动,单吸气时有抬肩的动作,使胸肩着力,造成呼吸浅,导致声带、喉头用力过大,使声音的控制力差,不流畅、不圆润。

2.腹式呼吸法——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高音歌唱家基诺·贝基曾说:“我个人倾向腹式呼吸,因为腹式呼吸换气快,而‘胸腹式呼吸法’换气慢,这点不好。”目前一些中外歌唱家对腹式呼吸法已经达成共识[2]。

3.对横隔膜的调节。当我们竭尽所能打开我们肋骨的时候,在腹部那层富有弹性的薄膜——横隔膜,将完全得到平放,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提供足够的气息空间来支持我们在唱歌时需要的气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吸气中要自然的心态,平和的心理,使吸气正常进行,声带才有较足的气息支持,才能保证歌唱的正常实施和顺利进行。

(二)关于吐字

歌唱时,应通过语言,结合唱腔,表达思想感情,使吐字、咬字、语气、语调都服从歌曲情绪表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揭示出歌曲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说,唱热情、欢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轻快、敏捷,嘴的动作不能太大,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既做到字音清晰,不带杂音,又表达出歌曲的热情、欢快的情绪。唱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唱亲切、情深、速度较慢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柔和、圆滑、相连;唱激昂、愤慨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才能将情绪唱出来。由此可见,咬字、吐字不能从形式出发,而必须从语言的感情出发,使它服从歌曲艺术表现的要求。

(三)声区音色的统一

配音方法篇(8)

1.1教学指导思想低效 

教学指导思想无非是用来指导教师的,但是实际上来说,教学指导思想不仅仅是用来指导教师,更是通过教师渗透给学生。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实际情况就是教师没有充分的将教学思想吸收并渗透给学生。现在我国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普遍运用的教学思想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指导,为学生英语语音技能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模式。针对这一教学指导思想而言,我国大多数小学英语语音教师并没有将这种教学思想融入到教学中来,更无从谈及对小学生的学习思想渗透。 

1.2教师结构有失协调 

在我国的一些小学中,英语教师的配备还不是十分的完善,英语学科的教师大多数由一个教师担任,尤其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或者是一些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英语教师配备不够合理。几个年纪或者是几种英语教学课堂仅仅能够配备一个英语教师,且对于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准要求不高。小学英语论文配备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对于英语语音教学而言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3教学方法缺失现象严重 

英语语音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多种模式的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结合整理存在着一定的多面性,针对不同的语音发音,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恰恰缺乏对于语音教学方法的优化,不利于语音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的缺失是导致小学英语语音低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呈现低效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 改进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低效现象的策略 

2.1教学思想全面融入 

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进行语音教学思想的吸收和渗透,比如教师要积极的学习和领悟教学思想,并在语音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准确的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在目前小学语音教学中,字母和音标的教学是一项基础教学,那么,在这项语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将教学内容相融合的这一教学思想融入其中,将字母学习和音标的学习融合起来,这样不仅仅将字母学习精细化,同时也将字母学习中所涉及到的音标渗透到学习中来,促进了小学生发音的标准性。 

2.2优化教师队伍配备 

针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师队伍配备不完善的情况而言,教育部门要引起重视,在不同的年级和学科中配备不同的英语教师,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教师全面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更好的抓好本年级的教学工作,也更有助于学生吸取不同教师的教学精华,在不同类型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不同层面的学习。可以说,优化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师队伍配备对于提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配音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J60-4;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118-03

在计算机音乐编配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在学习阶段的初期让学生尽快熟悉软件的操作、音色的选择以及MIDI信息的编辑;二是如何在学习阶段的中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部组织、音色应用知识;三是如何在学习阶段的中后期通过大量密集的练习巩固学习成效并拓展创作风格。

音色灵活性强、声部自由度高是计算机音乐的一大优势,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学生在海量的音色、可任意增减的轨道面前拥有高度的“自由”。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良好的音色功能与声部概念建立之前,这种高度的自由反而会让人无所适从,不利于编配思维的培养。比如,若干种音色同时演奏低音或织体音型不能形成良好的“合力”导致音响浑浊;不注重节奏、力度、音区、排列法等方面的合理配置导致声部堆砌;不注重乐器表现力的发掘导致音色堆砌等。

另一方面,音乐编配是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践技能,而大量的作业练习是掌握技能的重要保证。计算机音乐编配的实践周期较长,完成一首作品的完整编配与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许多同学一周只能完成一首作业甚至更少,低年级学生更是难以做到一周多练。因此,有必要在常规编配作业的基础上,辅之以简洁、高效的轻量作业。这类作业类似于“练习曲”,有明确的目的性且完成周期短,便于大量、密集的练习。

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五音轨微结构”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五音轨”是指用尽可能少的MIDI轨道实现声部功能的齐备,通常情况下不超过5个MIDI轨道、5种音色。“微结构”是指通过结构简化或专题段落的方式,完成指定目标的编配。

一、音轨设计

在音轨设计方面,根据音色的表现特点与织体功能、风格特征与情绪特征、常规乐器组合与仿真制作、创意组合等方面的考]进行MIDI轨道的指定。

(一)基于音色表现特点与织体功能

音色(乐器)在多声部音乐织体中有旋律、和声、低音三大织体功能上的担当,在实践中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主旋律、副旋律、和声音型、和声填充、低音,再加上打击乐以及计算机编配特有音效点缀等。此类练习便是从“指定音色担任某项织体功能”的角度出发进行MIDI轨道的设计与编配。例如,指定旋律声部为吉他中高音区、副旋律为弦乐合奏、和声音型为电钢琴、低音为原声贝斯、打击乐为GM打击乐组,要求每种音色都尽可能的挖掘它们在指定功能上的表现力,包括吉他演奏旋律时的揉弦、滑音、旋律强化(如双音或和弦式的旋律),弦乐合奏音色演奏副旋律时的音区、排列、弱起、呼吸、表情等。基于同样的音轨音色配置还可以将音色的功能对调,衍生出另外一个练习,如将上例中吉他与电钢琴的功能对调。

值得注意的是,钢琴、吉他、手风琴等多声部乐器可以同时担任多个织体功能,如吉他在承担和声音型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承担旋律、低音功能,这类练习由于需要在音区、演奏法方面进行兼顾,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对乐器了解掌握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进度,也可以进行专项的制作练习。另外,在计算机音乐制作环境下,常常会遇到同样的音色名称会有若干个不同的音色的情况,如弦乐合奏就有音色薄厚、明暗、音头软硬等各不相同的多个音色,它们在织体功能上也有不同的作用和定位,实践中对这些音色进行甄别并熟练掌握各自的应用规律是必要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强化这种认识。

此类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音色的表现特点及其在多声部音乐中担任的织体功能,以此建立基本的音色功能与声部概念。

(二)基于风格特征与情绪特征

独特的音乐风格除了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特点外,往往还有较为固定的乐器(音色)搭配。例如,乡村音乐风格中Banjo的应用、电子舞曲风格中Synth Bass、Synth Lead的应用、摇滚乐风格中失真吉他的使用等。此类的练习便是从“指定风格的音色组合”角度出发进行MIDI轨道的设计与编排。

除了音色搭配外,音乐的风格特点还常常体现在打击乐的使用上,如拉丁风格中的Conga、Cow-Bell、Timbales、电子舞曲中的合成鼓等,甚至有些音乐风格的核心特征就体现在其特有的打击乐音色和节奏音型上。因此,在基于风格特征的练习中,对打击乐声部以及与打击乐密切相关的低音声部的制作要求应做相应提高。

在情绪特征方面,从音乐的情绪情感表达方面可以将音乐分为抒情类、激情类、神秘类、伤感类、诙谐类、动感类等若干类,并指定音轨配置,如指定使用小号、弦乐合奏、吉他、电子鼓、合成贝斯创作一段青春动感类的音乐练习。这种分类方式或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各种情绪特征还是有一定的共性可供把握的,此类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命题写作的能力,也是跟影视、动漫、游戏等应用类音乐需求巨大的行业接轨的有效方式。

此类练习的目的是风格拓展,强调对指定风格、情绪的节奏、旋律、和声特点、律动特点方面的把握以及指定音色的应用能力。

(三)基于常规乐器组合与仿真制作

在传统乐队配器知识体系中,有很多常见的乐器组合模式,如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铜管五重奏、爵士三重奏等,这种组合因其在音区、功能、音响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而成为经典。同时,这类练习有大量的、各个时期的经典乐谱可供学习参考,低年级同学实施难度小,可操作性高。

在编配环节上,对这类乐器的经典语言、句法做适当的强调,如铜管组小号的叠置、吐音,长号的滑音、下行音阶,网号的四、五度上行跳进、滑音,木管组的叠置、夹置,木管组与弦乐组的快速经过句等。

在制作环节上,提高仿真制作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尽可能像真人演奏”为标准,包括音区、演奏法的Key Switch(键位切换)、力度、表情、呼吸等控制器的应用等,这样要求的意义不仅仅是掌握上述制作技术,还在于熟悉这些乐器演奏法和语言表现特点并将之内化,以便遇到乐器实录的时候能有正确的概念,不至于面对乐手的疑问无所适从。

(四)基于创意组合

“创意组合”是指打破常规、以某种刻意安排的乐器组合进行编配制作练习,以期达到创意大胆、音响新颖的效果,这类练习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探索性。例如,可要求学生用马林巴、口琴、电贝斯、中国堂鼓、太鼓5种音色进行大胆的编配创作尝试。有言道:“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常常有精彩的作品出现。

然而“创意”不是“随意”,不是没有根据的天马行空。此类练习应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织体功能、音色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例如,在频域方面应注意高中低频的科学配置,在音色应用方面应避免与乐器常用的语言语汇背道而驰等。通过这类练习,不但可以开扩视野,增进对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乐器的了结,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观念。

音轨方面的设计还有很多丰富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有针对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两点是:1,MIDI轨道及音色由教师根据情况指定,练习时要求学生不能随意增、删、替换MIDI轨道,以充分发挥音源、音色的表现力;2,选定的音色不应只满足于预制,鼓励学生对音色进行编辑、修,以培养相关的意识与能力。

二、结构设计

“微结构”在操作层面分为专题段落与结构简化两个部分。“专题段落”是指以乐段为主要规模的专项创作练习,通常为8~16小节,如“二级关系转调练习”“和声模进练习”“神秘类情绪特征的乐段创作练习”等。此种练习的实质是针对完整作品的局部进行专项训练,不具有方法上的特殊性,在此不做赘述。

“结构简化”强调织体形态的动态变化与结构转换,省略编配意义上的静态环节。编配作业的结构之所以能够被简化,是因为在实际的音乐编配中有很多小节(甚至段落)在编配思维的层面是静态的。如某首歌曲主歌部分的8小节乐段,其中可能只是和声、旋律在运动,音色组合、声部配置等层面并未发生变化,这样的段落就可以对其做简化处理,只用2个小节体现该段落的编配思路。

配音方法篇(10)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与专题片配音及各类影视配音能力;

3.具备各类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节目的播音、主持能力;

4.具备从事语言表达工作的能力;

5.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及现场报道方法;

6.掌握播音与主持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

7.掌握广播电视新闻拍摄制作与基本的音频、视频编辑方法;

8.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报道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业方向

一、主持人或播音员

电视节目主持人、网络节目主持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些职业全部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对口。从事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经验和超强的即兴能力,这些岗位非常看重专业技能。

二、配音员

配音是为影片、视频或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在一些传媒学校,以及专门的艺术类院校中都会单独开设配音这个专业,但是它依旧属于播音主持专业,只不过以培养配音方面的人才为主。

在当今社会,新闻配音、影视配音,客服配音,以及高铁、飞机、轮渡等各行各业对配音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并且配音员的待遇普遍很高,且就业面比较广泛。配音逐渐发展成当代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就业方向。

三、出镜记者

记者是集编辑、采访等多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要从事记者这一行业,除了自身的专业技巧要过硬,更要学习编辑、采访、拍摄等技能。而且,记者这一行业门槛高,需要进行部级别的考核。

有许多省级电视台和有名气的报刊、网站,在招聘记者时,基本要求就是被招聘的人需要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因此,记者这一行业对播音主持毕业生来说,是个高要求高回报的岗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课程

1、大部分专业都会学习的必修课,包括政治类、军事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形式政策教育、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包括中国文学史、艺术概论、播音主持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学语文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配音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J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29-02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在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在亿万人民多元化的生活中,音乐,或者更确切地说――歌唱活动更是百花齐放,万象更新[1]。要保证声乐学习的顺利进行,在掌握歌唱能力、歌唱表现和歌唱方法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和把握歌唱中意识能动性对歌唱支配的影响和作用。使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的支配起到积极作用。最终形成正确地歌唱方法,使声乐达到歌声优美、歌唱自如、情深意浓、动听感人。

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和技能、技巧、技术的实际运用,成为声乐探讨与创新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歌唱的追求标准与抽象性的把握程度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使得歌唱中实际运用和表现具有不少疑虑,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通过意识对人体能动性支配研究,分析意识对呼吸、用气等支配过程中的联系,研究意识对基本歌唱元素的支配作用,力求准确阐述出正确歌唱的方法。

一、意识对人体的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

骨骼、肌肉是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一切能动性都是在通过人的大脑神经支配下产生完成的。那么歌唱艺术也同样是人的支配意识能力中的一种表现结果,这种支配方式都体现出人在知识积累、经验储存、方法运用等能动性的程度。只有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有目的支配,才能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与统一,这也是通过大脑的思维,对神经系统直接支配或间接支配的周期达到一定的协调与自如所产生的效应。

1.树立主观歌唱意识,提高客观歌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师生在声乐教学中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主观上要有教好声乐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学生主观上要有学习好声乐的信心和愿望。

无论在先天的生理心理、技能技巧、歌唱方法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前提条件下,教师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使他们的差距得到缩小和改善,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歌唱意识能动性和良好的歌唱心理,在知识传授与对知识的理解进度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最强地歌唱意识能力,教学效果才能做到最好,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2.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完成的。正确的歌唱方法是人们一直在研究、讨论的话题。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业余工作者,始终不能像其他直观科学一样表达得那么清楚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共同来完成的。间接支配比较抽象和内在,而探讨声乐的研究它既直观而又抽象,落在纸面上的文字是客观的,而衡量发出的声音却有不同的感受与批评标准,可以说又具有抽象性。

在歌唱中,歌曲中的吐字、咬字是在意识支配下,由舌、嘴唇、下巴等相关部位与气息以及声带的振动协调配合共同进行完成的,表现为直接支配意识。其他: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都是由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由于音乐赋予了歌曲内容所别有的技巧表情和思想内涵,因此,歌唱中声带的振动及变化,音色的显现及改变等这些运动,包含条件反射的作用,从属意识间接支配来完成的。

二、意识的协调统一是正确歌唱的基本条件

(一)关于呼吸

1.胸式呼吸法――吸气和呼气时靠胸腔一起一伏的运动,单吸气时有抬肩的动作,使胸肩着力,造成呼吸浅,导致声带、喉头用力过大,使声音的控制力差,不流畅、不圆润。

2.腹式呼吸法――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高音歌唱家基诺・贝基曾说:“我个人倾向腹式呼吸,因为腹式呼吸换气快,而‘胸腹式呼吸法’换气慢,这点不好。”目前一些中外歌唱家对腹式呼吸法已经达成共识[2]。

3.对横隔膜的调节。当我们竭尽所能打开我们肋骨的时候,在腹部那层富有弹性的薄膜――横隔膜,将完全得到平放,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提供足够的气息空间来支持我们在唱歌时需要的气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吸气中要自然的心态,平和的心理,使吸气正常进行,声带才有较足的气息支持,才能保证歌唱的正常实施和顺利进行。

(二)关于吐字

歌唱时,应通过语言,结合唱腔,表达思想感情,使吐字、咬字、语气、语调都服从歌曲情绪表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揭示出歌曲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般来说,唱热情、欢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轻快、敏捷,嘴的动作不能太大,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既做到字音清晰,不带杂音,又表达出歌曲的热情、欢快的情绪。唱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唱亲切、情深、速度较慢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柔和、圆滑、相连;唱激昂、愤慨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才能将情绪唱出来。由此可见,咬字、吐字不能从形式出发,而必须从语言的感情出发,使它服从歌曲艺术表现的要求。

(三)声区音色的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大家一般把人的歌唱音域划分为: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如果单纯从声音上来划分,还可以。但是如果在歌唱中的音色上来分为三个声区,那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严格的说,在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后,发出的声音为一个声区,当然不能说是嗓音中的高音和其低音都是一模一样的音色,但,声乐中的寓意是不要把相邻很近的(譬如上下大小二度音程,前后歌唱成截然相反的、极不统一的音色)“歌唱嗓音在正确发声时是没有声区的,根据自然规律,嗓音――它的整个音域――是只由一个声区造成的。”[2]――那就是混声区。

歌声音色要做到如同某一种乐器一样在演奏中那样一致的统一,就必须掌握最科学的声乐方法来把握这种高深的技术技巧。在歌唱训练中要狠下工夫,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使宽广的音域中具有尽善尽美的声区之统一、声音之流畅。就必须掌握好换声区的歌唱唱法。无论男女声都须克服换声区不统一、不流畅的问题。克服和避免:女声“真假声”打架,或者中声区用真声,特别是初学者:唱到高声区突然变成假声,中声区到高声区之间总有一个坎儿,造成中高声区的不一致,成为俗说的“两茬子”声音;男声常见的毛病是高声区特别吃力、费劲,或者喉头上提,声音发白,或者喊叫,演唱高音总是一种障碍。这些弊病都是因为没有掌握换声区的唱法而带来的问题和困扰。

当然,人声的自然声区是很有限的,不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声,其自然歌唱音域仅在两个八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恐怕大多数人都唱不上去,唱上去也可能是喊的声音。所以,超过了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就必须转换成另一个声区的唱法,这种自然声区到高声区的连接区域,就称为换声区。各声区从自然声区转入高声区,都有相对固定的转换点,这个点就称为换声点。男女各声部的换声点分别是在:

女高音:#f2;女中音:be1;女低音:#c1;男高音:#f2;男中音:be1;男低音:#c2。清楚了各声部的换声点后,各声部在唱到换声点时,就不能再用自然声区的唱法,而是要采用换声区的唱法来支配歌唱。

三、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技能起关键作用

1.就意识对人体支配的熟练程度而言。只有长期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歌唱技巧、歌唱能力进行支配训练和把握,使其成为自然的一种习惯,通过认真正确而科学的有意识的训练,并有夜以继日、日积月累、不屈不挠的认真态度,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水到渠成的。俗话说,“熟能生巧”,人的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对人体的支配随着磨练的增加,人对声音的驾驭能力就会逐渐增强,歌唱水平自然得到不断提高,达到一个好的层面和预期目的。

2.正确歌唱相关肌肉的锻炼问题。通过常年累月的长跑运动的锻炼,就一定能够增强身体健康程度,从而提高肺活量,身体肌肉组织就会逐渐结实、强壮,对歌唱的支持能力就会越加持久,发声能力就会轻松自如,声音也会圆润饱满。

3.歌唱水平提高的其他方面。除了纯粹的专业技术性训练外,个人的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道德品质修养的提高,以及社会阅历的丰富等都对歌唱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是成功者路途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不要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只有对各学科、各门类都关心都有一定兴趣,才能对声乐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淋漓尽致的出色表现。

培养良好的意识能动性,对于形成正确的歌唱方法以及歌唱水平的提高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演唱中,必须掌握语言的规律,把握对不同风格特点的表现,用声音技巧塑造声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才是达到歌唱艺术的真谛。掌握歌唱训练的科学意识能动性,在具有科学而严谨的理论和高深的技能训练下,形成深刻、全面、熟练、准确地意识支配能动性,使声乐理论有更深入的研究与掌握,使声乐教学计划、目标得到贯彻和实施,教学效率、学习效果做到最好,声乐技能有最快的发展,歌唱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

实现意识能动性对人体支配的最终目的是:歌唱者,能够正确、全面的调动和支配自身的各个有效器官,构成一个良好的“乐器”来完成全身的整体艺术歌唱,通过运用自如的声音,清晰、自然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以情、景、物融于一炉感染人,以声、像、美的玲珑荟萃打动人,使观众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激励和完美的艺术享受[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