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8 10:08:46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39-01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质量观问题是需要首先搞清楚的问题,只有对幼儿教育质量观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把握幼儿园教育的内涵,能够正确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是建立在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幼儿教育中,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应该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什么样幼儿教育,无论是什么地区的幼儿教育,无论幼儿教育处于怎样的文化经济环境中,开展幼儿教育都要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能够以幼儿发展为本建立正确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这样质量观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涵:

1、幼儿教育要能促进所有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为某些孩子开展的教育,要能够面向每一个学生,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要进行教育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创新选择,幼儿教育有兼顾幼儿全体需要,更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能够提供有针对新个体教育服务,要能因人施教开展教育工作,这是科学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所需要具备的基本内涵。

2、幼儿教育要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教育要能够围绕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行设置,能够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基础开展教育,要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的需要,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制定教育活动。能够开展情趣化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孩子探究未知欲望,发展孩子的良好品质,引导孩子的良好习惯培育和健康心理,只有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才是符合幼儿需要的现代化的科学幼儿教育质量观。幼儿教育要能够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应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使之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创新学习具有预期性和参与性两个显著特征。那么,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性学习。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人的各项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尊重幼儿,使幼儿愿意参与到老师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不能树立个人权威的教育思想,让所有幼儿都听从老师的话,应让幼儿感受到师幼之间的民主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发展。

二、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是以过程质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缺乏对幼儿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以幼儿园的硬件基础如何,幼儿园教师的的文凭如何,幼儿园所开展的年终活动质量如何等等,对幼儿教育教育质量进行评定,这种评定是不全面,不合理的。其实幼儿教育质量观要能够真正以过程质量为核心进构建,这种教育质量观才是合理而科学的。在幼儿教育中,要重视过程质量,重视生成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能够积极构建起以“幼儿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教育体系,家长学校共同参与对幼儿的教育工作。能够关注教育过程,对教育过程进行积极研究,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情况进行动态化衡量,通过过程考核教育质量情况,这样的才能真正促进幼儿教育的有效发展。以过程质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质量观才是科学合理的质量观。

三、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是动态发展的多元化的发展质量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要规格、类型、层次需要的标准是日渐多元化,对人才个性需求更为多样化,对学生需要的标准也在动态发展中有所变化,因此,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观也应该是动态的、多元化的。

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应该是具有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幼儿教育质量的衡量都不能用统一的不变的标准。幼儿教育质量观要能够与时代主题相适应,能够在不断变化中凸显出时代的需要。其实,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都是相对的,只有在特定时期,特殊地方,在特殊环境中,最适合社会需要的幼儿教育质量观才是科学的最好的幼儿教育质量观。

四、动态多元背景下幼儿教育质量观所存在的认识偏差.

1、忽视幼儿教育质量不高的客观问题。我们知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园教育质量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的。但是对于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同一档次的幼儿园教育,他们的教育质量应该处在相对统一的水平上,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则是幼儿教育质量不高的表现。但有些人借口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动态化需要,忽视这种质量上的客观差异,是对幼儿教育质量观的认识上的偏差。

2、忽视幼儿教育质量标准。在幼儿教育中,有一种对教育质量标准考核的评价目标。这个目标是对教育质量考核的基本标准。然而,在幼儿教育中,如果过分强调幼儿教育质量的多元化需要,而忽视最基本对于幼儿教育目标,则会导致幼儿教育质量的滑坡,幼儿教育会处在盲目状态中,必将造成幼儿教育的失败。因此,忽视幼儿教育质量标准,盲目追求所谓的多元化的幼儿教育,这种认识是不可取的。幼儿教育一定要坚持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以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为基础开展教育工作,才能实现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

总之,要实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健康、和谐、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建立科学正确的幼儿教育质量观,能够以此为指导制定幼儿教育方针路线,设置幼儿教育活动,开展幼儿教育工作,这样,幼儿教育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才能在科学质量观引导下,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2)

我知道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主。幼儿教育包括五大领域,游戏活动贯穿在其中。在一日活动中,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每堂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由此我消除了以前认为在幼教中,教师就是个“保姆”,成天领着孩子玩的想法。相反,幼儿教师不简单,也很伟大啊!不仅要当一只蜜蜂,而且立志要成为一个放风筝的人。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活动有意义有效果。

幼儿教育中处处渗透着爱,正如江苏教育学院谈亦文教授以《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教育》的设计与指导,我懂得了音乐教育与人格教育密不可分,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人格教育,音乐教育首先应承担人格教育的责任,对于有人教师来说价值引导是不可回避的职业责任。同时,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游戏不仅是活动的内容而且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回想自己的音乐课,是为教歌而教歌。当然其它领域我也知道了不少经验,比如在健康教育中,教师不仅是幼儿生命的保护者,更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我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匪浅,更让自己不断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憧憬未来工作中的突破与创新。在幼儿园使我感到,每一位名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是难以成就一份成功的事业的。尤其是面对工作的疲惫、职业的倦怠时,更应当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淡薄,本着一颗炽热的心,去干好本职工作,并对自己要有一个定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我感悟到教学是一门广博的艺术,就看你能不能驾驭住它。

一、我认为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观,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内涵,从古至今,无论哪个时代,无论何种职业,道德观念必有其共通的地方。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道德内涵必然融汇于整个社会公德之中;而教师的特殊职业与地位,则决定着师德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影响。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

二、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重视幼儿天真的梦想

放弃任何框框和本本,尊重孩子,让他们尽情表露真性和梦想,然后教师进行观察分析,再是顺导性的教育,同时附上适当的强制和计划,这就是自然的教育。当孩子们尽情地流露他们的本性,真的,善的,美的,于是,我们让他们互融这种本性,这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他能化解个别孩子的不良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孩子们感染社会恶习。让幼儿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幼儿教育是起步,起步是最关键的。

三、幼儿教师要会宽容孩子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3)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47-01

幼儿的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首要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孩子们因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知识而误食、磕破、跌伤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一、安全教育对学前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学前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年龄小、自我保护意思很弱,这就需要我们成年人过多的关注和保护,但孩子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只能作为参与者,而不是替代者。教育者曾说过:“不放手让孩子去做,犹如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是会妨害孩子增强体质的。”可是又害怕他们在这样或那样的好奇和探索中受到伤害,这就凸显出了安全教育的必须。

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刚刚开学的小班,孩子们之间还没有认识,就有一位阿姨手里拿着糖果说:“小朋友,阿姨手里有糖,你吃吗,你和我一起去拿吧,阿姨家还有很多呢。”听到这样的诱惑,十个有九个孩子会经不住诱惑,而选择和她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孩子们没有危险意识,不知道自己处于怎么样的危险中。

而上面危险是人为造成的,但是社会环境中不仅仅是人为的危险,还有自然的一些,如:发生地震、火灾等等。所以,我们要学前教育阶段重视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懂得更多的安全知识,在面对危险时,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救方法和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坚韧的意志,和沉着冷静的做事态度。

二、随时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体活动中集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每次活动前、放假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幼儿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应适时、及时地提醒幼儿,让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安全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

一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如今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冻着,将孩子裹在层层爱的保护罩中。却不知这种爱是溺爱,这种保护要么使幼儿更加胆小,不敢探索;要么更加好奇,从而盲目模仿。父母和老师保护孩子,不能保护一生一世,所以按现代教育观念,应当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二是适当的让幼儿接触疼痛。现在的孩子虽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知识、生活经验也逐渐的丰富了,对于一些事情,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但家长们总认为他们小,什么也不懂。家长在教育他们时,常常会对孩子反复叮嘱:不能这样、不可以那样、你要怎样……恨不能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的。教师也一样,孩子一有出格的行为便担心,于是便细心的说教。疏不知,家长、教师的喋喋不休非但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还会造成反感、厌恶,甚至会使他们的某些行为更甚。

面对这些,我们不防将其“行为”的“危险性”告诉幼儿,让幼儿正面接触。如在散步时,有的幼儿跑到墙边玩,墙边的石子地面凹凸不平,幼儿常常蹦来蹦去,老师说了几遍无济于事。有的老师便说:“再蹦,膝盖撞出包,老师可不帮你”!过不一会,有的幼儿哭着跑过来,真的磕了一下,膝盖都红了。这一来,孩子们自己意识到了危险,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危险的,这以后,跑到墙边玩蹦来蹦去的现象少多了。

二是对幼儿模仿。现代安全教育应该是集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全面教育。除了让幼儿了解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外,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一些”实战训练”。例如:幼儿在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后,可以开展一些自救演习。教幼儿模仿打电话回家,拨打110、119、120等,让幼儿懂得遇到意外时,可以采取应急措施,拨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学习简单应急措施(用床单塞门缝,用湿毛巾捂嘴巴)等。完全是在一种模拟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幼儿渴望成长,对大人们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一般都是通过模仿,在这样的角色互换中,知道了大人对于孩子的保护意识,更明白危险的事

三、家园配合,共同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幼儿的安全并对其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不要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4)

近些年来,通过美术专业考试升入名牌或重点高中、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家长赶紧“趁早”抢得先机,不管幼儿愿不愿意,有没有兴趣,马上送去学美术,甚至有的幼儿家长开口就问老师是不是教素描、色彩,什么时候能考级等。在美术学习中,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忽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或主观上要求孩子学习好而方法不对或不适当,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一、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

1.美术教育的目的有的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幼儿的美术特长学习,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名利、功利思想严重。例如,忙于帮助幼儿参加各种美术比赛,并以得奖为目标,其中一部分家长认为这些奖对孩子升学、工作很有用,是孩子成长的档案;也有一部分家长则出于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目的,把孩子的“成绩”作为向亲戚朋友夸耀的资本。最近,一位朋友对我说:“我的孩子报名上了美术班,我想让他在这方面多学点,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一个画家。可是老师非常不负责任,不教他们画画,只让他们乱涂,有时上课还做游戏。”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爱涂涂画画,便认定孩子有美术天赋,于是不惜花费金钱和精力送孩子上训练班,期望孩子有朝一日在美术方面出人头地或至少有一技之长。也有些家长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在上这个班、那个班,心想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可学什么好呢?思来想去还是学美术比较实用,于是就替孩子报了美术班。家长的心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绘画技能的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认为让孩子学习美术就是为了掌握学习技能。2.美术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家长认为美术就是画画,确切地说美术主要就是画画,偶尔也做手工。笔者每次去少年宫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美术课一下课,家长便焦急地询问孩子这节课老师都教什么了,孩子便从书包里拿出画给家长看,有的家长还追问孩子怎么就画了一张。如果哪节课孩子没有拿出“作品”,告诉家长这节课不画画,老师让大家观察花盆里花的形状了,或者给小朋友讲了一些画家的画,家长便心生想法,认为这节课老师没教东西,“白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幼儿美术活动除了绘画、手工之外还包括欣赏(情感)、评价(审美)、美术品质(行为习惯),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从某些角度上说,甚至大于画画。美术除了绘画以外有纸工、泥工等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泥工对孩子有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幼儿也喜欢撕纸、折纸、剪纸等趣味纸工活动,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培养孩子运用多种美术活动表现事物的能力。3.美术教育的方法有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认为幼儿美术学习也应该与其他学生的课堂教学一样规范,按照观察———讲解———操作———评价的步骤开展。家长只要看到孩子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活动,就很欣慰。其实,这些家长根本不了解幼儿,幼儿美术学习应结合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采用游戏等形式,增强幼儿的快乐体验。幼儿美术学习的环境也很重要,而我们许多幼儿家长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表现为给幼儿准备的美术用品不足,在家里没有供幼儿实施美术活动的空间。对于这一点,有的家长竟然认为画的好坏与这些无关,有没有充足的画笔、颜料,有没有优雅的环境不重要。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一直在旁边指指点点或者不停地评论。有的家长在孩子活动时,不断提醒孩子注意别弄脏了衣服或者地板,甚至一边说一边收拾。这些做法使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或因为害怕“画错”挨批评而放弃绘画。4.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多数家长只知道对结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其实是幼儿心灵活动的映射,是幼儿描述大千世界的“图画语言”,也是幼儿综合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的家长把“像不像”“美不美”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唯一标准。有的家长甚至动手帮孩子添画,以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目的。孩子的作品有些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如画“我的家”时,有的小朋友将家安在了树上,说自己可以像小鸟一样长着翅膀,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自由自在,很富有想象力。对孩子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应该是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童趣,画面丰富而富有个性。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这些自然的身心特征去评价他们的作品,就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审美情感。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绘画的过程非常重要,往往比结果更有意义。家长忽视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看不到幼儿绘画中的耐心、细心、创造力、想象力、行为习惯、情感表达,不懂得给予幼儿过程性评价,就会使幼儿失去快乐的体验。

二、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建议

1.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幼儿美术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直观而且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是美术教育的对象,是美术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美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意义。美术活动也是幼儿宣泄情感的良好方式。家长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孩子观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手眼协调、审美、情感表达、行为习惯、心理、思想、乃至道德品格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美术技能,甚至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除了绘画、手工、欣赏之外,还包括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家长要多引导孩子观察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增加孩子的审美体验,同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不要束缚孩子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内容,要与孩子共同分享创作的快乐,与孩子多沟通,让他们的作品受到重视。3.掌握适合幼儿的美术教育方法(1)以幼儿为主体的美术教育,要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幼儿对美术活动都有兴趣,但兴趣不会持续太久,因此,家长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及时引导幼儿大胆创作。(2)以幼儿为主体的美术教育,要保证幼儿身心的自由。艺术活动是快乐而自由的,幼儿美术更不例外。家长应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美术活动环境,与幼儿交朋友,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在温暖快乐的气氛中。在美术活动中,家长不要刻意追求“标准化”“规范化”,要使幼儿的绘画真正成为“儿童画”。家长还要合理安排美术活动的时间,使作画时间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规律。4.科学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家长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幼儿美术作品的作者是3-6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充满童心、童趣、天真浪漫,身体特点是手指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手、眼、脑三者配合的不完全谐调,不可能拥有娴熟的技巧,做事也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有目的性和持久的耐力。因此,幼儿美术作品注定不可能像成人想象的那样“完美”,但却是孩子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现,具有趣味性、原生态的特点。作为家长,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或有盲从的心理,要呵护好孩子心中的艺术之芽,进行科学的美术教育,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燕.开发创意美术与创建美术特色教育的行动研究[J].考试周刊,2013,(74).

[2]王琴.作品分析法对提升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准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5)

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高效的美术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作用,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不断探索的方向。

1 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定位的认识

正确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把握其定位方向,是我们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从近年来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文件,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2)通过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引导幼儿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3)通过对多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对这一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刻,比如忽视了孩子们的创造力的培养,在无形当中抑制了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笔者认为,美术教育活动在给孩子们传授技能的同时,其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审美表达。绘画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绘画创作过程正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孩子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其思维、情感、创造力的表现,有着他们独特的想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不能总觉得“应该是怎样”,而应该关注到孩子们“实际是怎样”的。比如在绘画中画笔颜色的选择,当教师提出使用某种颜色时,有幼儿提出选用其他颜色时,教师应该鼓励其进行尝试,而不应该是限制其探索意识和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表达。所以,正确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目标,自觉调整有悖于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是我们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2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教育方式多元化

幼儿美术教育效果如何,与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突破单一的传统的授课模式,强调教育方式多元化,是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这就提示我们,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幼儿为本位。充分考虑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方面表现的差异,结合大多数幼儿的能力及情况,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及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常用的观察法、示范临摹法、游戏法、构图、发散思维都应该做到恰当运用。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想法还比较简单,如果多用鼓励、赞美等方法来评价他们的作品,会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乐意去完成他们的作品。

2.2 注重园本教材的开发

随着幼儿教育教学的发展,园本教材的开发已成文当前各幼儿园倡导的重要教改途径之一。因为通过园本课程,能很好地将办园理念、本园办学特色等融入到园本教材当中。从而更好地符合了幼儿教育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园本教材的开发,其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素材的选取和合理运用,以及其教育功能的彰显,都需要我们进行精心设计和深层次的思考。不过,从实践经验来看,目前多数园本教材的素材选取,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从乡土文化中进行挖掘。这种理念,是基于幼儿成长环境是在一定的习俗、习惯、制度之中。乡土文化是他们生活中能经历或听闻到的,因此在园本课程建设中运用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有助于加深孩子们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和感知。比如通过当把儿童生活地域的建筑、历史等有地缘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学习的材料,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当然,园本教材的开发,需要我们用包容的、与时俱进的心态来对待。只要是纯真质朴的,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乡土文化,都可以应用到园本课程中。

2.3 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幼儿对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性,避免评价不当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评价方式多元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6)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音乐存在与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幼儿园里对幼儿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对音乐教育的如认识。

一、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钥匙这是不容置疑的,从前苏联先于美国的卫星上天就证实了这一点,前苏联之所以在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均落后与美国的情况下却领先美国的航天事业是因为前苏联的科研人员个个爱好音乐、能歌善舞,他们有浓厚的音乐氛围。那音乐对于幼儿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一)音乐会有利的推动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音乐是人的情感宣泄的方式,高兴时的手舞足蹈、放声歌唱,伤心时的心灰意冷、低低吟唱无一不是通过音乐来表现,合理的宣泄体定会有利于心理的健康。而幼儿天生就喜欢音乐,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产生愉悦的心情,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在音乐中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塑造一颗感受美的童心。

(二)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感

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不容忽视。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在教育中产生的情感会让幼儿逐步的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一个音乐作品的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也许正是这种情令人陶醉。

幼儿在《我爱我的幼儿园》中认识幼儿园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体会到和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从而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在《我的好妈妈》中,明白了妈妈的辛苦,知道要去疼爱妈妈、帮妈妈做事。在《老猫和小猫》中体会自己与老师像宝宝和妈妈的关系一样,培养幼儿对老师的信赖感和亲切感。真是这一点一滴的体会一点一滴的积累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学会适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推动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包括一下几点: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一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愿意去试一试,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再一次音乐活动《娃娃睡觉、跳舞》中,我准备了许多布娃娃请幼儿来当爸爸妈妈,顿时幼儿便被角色吸引,边听音乐边和娃娃一起睡觉、跳舞。睡觉时轻轻的拍娃娃睡觉,跳舞时手舞足蹈很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幼儿能很快区分音乐的不同,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怎样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因为有了兴趣、有了幼儿得参与才能成功的完成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当前的时展状况。目前大部分内容仍然有远离幼儿生活实际的倾向,因此内容的选择要仔细、认真,能符合幼儿的自然发展法则。

1、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要选择有童趣童真的内容,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符合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年龄特征,并在歌曲中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增添了许多童趣。《小蚂蚁避雨》欢快轻松的曲调让幼儿很容易接受,在歌曲中学习了小蘑菇帮助小蚂蚁的事情,知道小伙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小老鼠打电话》则有趣的讲述了小老鼠打错电话,把电话打给了猫咪被吓了一大跳的事情。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应选择一些有情节、有角色、能增强求知欲、创造欲的歌曲,音乐教材的趣味性表现在词曲的结合之中,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择中多用心。

2、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时展的特点,适应时代的需要

第一,适当的让幼儿了解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如:神州6号和嫦娥卫星的飞天,天宫一号的成功运行,可选择《小星星》让幼儿感受太空的奥妙和我国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告诉幼儿我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等媒体的普及,幼儿接触各种成人的音乐,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月亮之上》《两只蝴蝶》等歌曲幼儿唱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因此,我们也可有选择、有创造性的让幼儿重新学习他们所喜爱的歌曲。上学期教孩子们的《隐形的翅膀》,我用故事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受伤的运动员坚强、不退缩,努力上进的过程。而《两只蝴蝶》讲的是两个小伙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非常喜欢和对方在一起做游戏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他们所唱的流行歌曲,并在其中体会到美好的东西。

(三)音乐形式的创新和尝试

音乐形式的单一,只是弹着钢琴一句句的教唱一遍遍的示范,会让幼儿感到乏味。因此在活动中要不断的创新要大胆的尝试。

1、要以情动人

教师首先要被内容所感染,同时用这种情去感染幼儿,带动幼儿。如:《小树叶》要表现出秋天小树叶被吹到地上,离开树妈妈的悲伤之情,同时体现小树叶坚强、勇敢离开妈妈后不害怕的精神。

2、可以把歌曲画成图片、编成故事,提高歌曲的表现力

在《小蚂蚁避雨》中,我借互动分享的理念创设图片请幼儿讲述故事来理解歌词内容,达到快速记忆、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学习歌曲后,用拿走一张张图片的过程,让幼儿加深对歌曲的印象,这样能更加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的愿望。

(四)音乐氛围的创设

幼儿时期的音乐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不仅在上课时进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进行。比如:早晨来园后欣赏优美的乐曲及拍打节奏;进餐时间听舒缓的钢琴曲,为幼儿创设安静、轻松的进餐环境;午睡前的催眠曲一定会让幼儿睡个好觉;游戏时间可以学习舞蹈动作,玩音乐游戏……这样可以让幼儿处于音乐的环境中,感受平等、宽松的气氛,也给我们组织活动更加轻松。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7)

【中图分类号】G616.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093-01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地点,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存在部分误区和弊端。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幼儿教育中的几点探索,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认知是基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儿童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环境的创设上,努力创建多元化、多样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与成长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作为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好宝宝”的教学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优秀宝宝的评选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创建相应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明白浅显的道理,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打破班级与年龄的界限,以混合活动的形式,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相互交流、共同游戏,促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和交流。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对其他幼儿的观察与模仿,丰富自己的语言,拓展自身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幼儿在混合活动中,能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变换,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差异。

三、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在园外开发一块绿地,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或蔬菜,让幼儿一起帮忙锄草、浇水、翻土,他们在对植物的种植和护理中,不但学会了区分多种蔬菜,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情感。当果实成熟时,还能使幼儿在亲手收获中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限的,它不仅能概括和创造出一切,同时也是知识得以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猜想、分析、实验,促使他们在大胆想象中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自然界中存在太多的知识和智慧,只有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探索,拓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宽。

四、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增设教学环节,更不是用心理教育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将教学活动中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切忌疏忽儿童的心理反应,忽视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幼儿的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游戏本身就具有训练幼儿各种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功能,如果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当中,那么将如虎添翼。当然,并不是所有游戏都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8)

儿童的攻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也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具有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科学地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无疑是专业的责任担当和对幼儿攻击的理性回应!

一、对幼儿攻击的科学认识

(一)对幼儿攻击的科学界定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伤害(打人)、言语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仍然属于攻击,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争抢别人的东西等。对于大班幼儿而言,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及分辨能力,年龄大一些的幼儿与年龄小一些的幼儿相比,他们更多使用敌意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因此,我将问题锁定在了“大班幼儿”上。

(二)对幼儿攻击的学理层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彪勒、格林、雪莉等一批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与同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儿童出生以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姆伯格的研究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相互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以看作是破坏性或冲突性的,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

哈杜普认为攻击可以分为“工具性攻击”以及“敌意性攻击”,由工具性攻击逐渐向敌意性攻击转变,敌意性攻击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在整个学前期,工具性攻击逐渐减少,敌意性攻击逐渐增加。对幼儿攻击阶段特征,我国学者张文新等人有这样的概括:两类攻击在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组中的次数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小班儿童的工具明显敌意性,大班正好与小班相反,中班儿童的两类攻击之间的次数不存在明显差异。儿童3岁之前更多地使用身体上的攻击,而3岁以后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的比例增加。幼儿攻击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起因由争夺空间和物品向具有社会意义事件引起的攻击变化,类型由工具性攻击转向敌意性攻击,由身体攻击转向言语攻击,攻击同伴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

儿童的攻击还受生物学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遗传方面、教养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平日儿童的语言行为、人际交往的管理控制,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的处理方式)、学前儿童个体(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儿童的人格、儿童的社交技能、儿童个体固有经验)以及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或增加学期儿童的攻击性。

二、对幼儿攻击的教育策略

(一)正确看待幼儿攻击,家园师长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面对幼儿攻击,全社会应为教育创设一种理解、宽容、合作的建设性舆论环境。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才能理性面对和解决幼儿的攻击问题。

幼儿攻击其实是一个人特定时段生物性“生长之痛”;也是诸多因素影响下幼儿身心发展共性中个体特征表现。正确的引导和矫正都会取得较好效果。正如破茧成蝶一样,蛾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之剪破茧壳。殊不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虽然出世了,却不会飞。原来,蛾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过程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他们也不能展翅飞翔。现实中,幼儿的攻击引发家长之间的矛盾、家长与非亲幼儿的冲突,甚至依据万能思维一味地抨击教育、指责幼儿园,无限地要求教师、限制幼儿,其结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

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应该多阅读一些幼儿教育的书籍,加强自身的素养,科学合理地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既要和孩子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以科学的教育态度教育孩子,又要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地获悉孩子在园的情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避免因过分溺爱和迁就而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唯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若孩子出现攻击,应及早教育疏导,并与幼儿园共同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家园合作来改善、矫正幼儿的行为。

(二)正确对待幼儿攻击,及时教育与冷处理相结合,用专业的操作来科学地回应

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但调皮好动的孩子由于自由散漫,常引起一些教师的厌弃。同时具有攻击的孩子会有意无意地去破坏集体活动或游戏活动,所以,既不受同伴的欢迎,也常被老师家长疏远,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发现幼儿的攻击后,一般采取及时教育的方式加以解决。当看到攻击时予以及时制止,行为消失后再正确引导,让幼儿认识到该行为的错误。这种及时教育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的幼儿渴望得到关注的目光,有时会故意用攻击试图得到教师的关注。关注的回应反而会助长他们发起攻击会受到被关注的念头,因此需要采取冷处理。所以运用冷处理态度回应幼儿攻击需要教师正确并针对不同情况合理运用。

(三)正确对待幼儿攻击,通过角色游戏、移情教育,用同伴文化引导知行规范

皮亚杰在论述幼儿规则意识时,认为与同龄人的讨论要比成人讨论更有价值。同时一个幼儿可能不怀疑地顺从成人的权威,而不进行严格的检验。这是“儿童话语系统内部”的“成人话语系统”与儿童世界语言系统沟通的两种状态表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价值引领存在着“负力量”,影视中的一些恐怖情节、暴力行为,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妖怪,那是生物界天敌关系、人类社会的正反对立关系,不同于幼儿之间的正常关系性质。

幼儿世界的知行价值标准基本接近,但有一些差异。角色游戏、移情教育是同伴文化引导知行规范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来展现一些幼儿攻击的镜头,呈现一个攻击的儿童形象,让幼儿讨论体验一下,意识到这样的幼儿错在哪里,同时感受如果自己是被攻击的幼儿会怎样。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感受攻击的不可取。表演结束后,教师不妨与幼儿共同构思一个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幼儿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幼儿的攻击。

(四)正确善待攻击的幼儿,通过个别教育的方式,解决不同幼儿的攻击

近二十年来,众多研究者对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仅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能力在迅速发展,同时开始把对他人的行为意图的知觉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反应中去,即认知行为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健康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别人的赞同,同时会自觉地调整、纠正其言行的偏差,使其朝着期望的要求发展。所以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教师在回应不同幼儿的攻击时,应该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合理解决攻击。对于平日较内向或偶然发生攻击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将其叫到一边单独谈话,询问其实施攻击的原因,用劝说开导的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到行为的错误,而对于经常发起攻击的幼儿,则会采取批评教育并说理的方式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认识有精有粗,行为有实有虚。对于“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幼儿的攻击,要正确地认识和积极地引导,依据研究成果,顺应儿童性情,采取智圆形方的策略,每个拔节的姿态和“破茧成蝶”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马开剑.对幼儿攻击的科学认识与综合矫正[J].山东教育研究,2009(9).

[2] 贺琳霞.幼儿攻击的家庭预防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8(8).

[3] 吴霞波.幼儿攻击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9)

一、 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普及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应是教育自然的连续。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分析和探讨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育的关键在实施衔接教育中,我们应做好如下准备:①专门设计的衔接教育活动;②与衔接相结合渗透于各种学科的教育活动;③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④家庭教育的配合等。为了使专门的衔接教育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活动衔接,采取“重点,难点,分散,循续渐近,专项活动,由少增多”的做法,充分利用单元教育活动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渗透性特点,有机地选择与处理。如实践性的专门活动“今天我玩什么”,活动的目标是“学习自己制定计划活动”并能根据规则调整自己的计划,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教育过程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制定自己每天参加各项活动区的计划,树立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会做自己的名片,知道在活动区计划表中插名片的要求与方法及各种活动区的具体规则,以后的活动区的具体规则,以后的活动区活动就按这些要求转化为常规执行。

有些方面通过潜移默化才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态度与习惯的衔接,我们通过日常生活来实施,如学习习惯,社会性适应等。在衔接教育中,提出“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充分表现能力,促进发展,激发幼儿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个别教育的原则,改变老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帮助幼儿做好衔接准备在实践过程中,改进幼儿园系统的做法,使教育活动有利于衔接,如上课的组织过程中严格控制集体活动时间,尽量增加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时间(如每天增设10―15分钟的智力训练或操作活动),所以活动的设计,组织要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发展需要,所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可操作性,可变性和层次性,利用专门的活动区(如:数学区、语言区、智力区等,供幼儿自由活动;另外,改变部分教学常规,如增加个人值日包干区,小组包干区,每天早晨幼儿自己安排一日的游戏内容,要自己管理自己等。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关键。实现教育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孩子幼儿园的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经阶段。为能使孩子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必须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近地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渡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幼儿园教育发展迅速,办园方式百花争艳,应防止小学倾向。

当前,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小学学前班,民办幼儿园等多种办园方式百花争艳,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质量,争取家长的参与;片面迎合部分小学对新生入学的智力测试;片面地理解早期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这是幼小衔接中应该防止的倾向。

第五、幼儿教育中应遵循幼儿的纯真的天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造成一些果实的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会使活泼的孩子变的老态龙钟。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主要是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而不是提前教给幼儿小学知识,提前要幼儿掌握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运算知识和技能。现实中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照搬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在幼儿园中班就填鸭式学习,更有很多老师,还要留家庭作业。他们想培养智力超群的孩子,以为这样做,幼儿上小学后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却不知道,这样做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抹杀了幼儿的个性,埋下拔苗助长的祸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方式是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也是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不能泯面幼儿的天性。人的成长是在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极端重要的,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尽管如此,我们往往忘记人的天性是人成长的内部依据,是不断成长,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中依然保持自身的根据。康德提出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这一命题,正础指出了受教育是人的需要和权利,然而不应理解为教育随意塑造人。教育应因人的天性而改变自身,而不是人因教育而改变本性。反之,使幼儿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超前传授,入小学扣,老师进过的内容,学生全学过,这些知识对他们没有了新鲜感,在上课时,做小动作,随便说话,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而孩子们学的知识是“夹生板”,不利于系统的学习。

因此,教育者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要有清醒的认识,应把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重在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的顺利完成幼小过渡。

二、幼小衔接的主要对策

幼小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个关节点,应由小学和幼儿园互相完成。主要从幼儿园角度,特别是幼儿园高年级的教育实践来谈一些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 固链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小学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游戏与学习的本质差异就在于后者有很强的任务和规则性,前者没有。所以,我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教学中,有计划地提出活动学习目标和要求,并评说完成情况,逐步使孩子树立学习的任务意识。另外,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活动强调一些规则,让孩子们认识规则,体验规则意识,逐渐自己遵守规则,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做中学,学中恩,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早晨孩子们到校后,安排一些英语学习内容,要求孩子们主动自由地去听唱,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晨检时,让孩子们根据录音机的指令,主动拿出尽收眼底来跟读,听读,形成主动学习习惯。上课时,以主师突出的游戏活动形式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有意识的采取引导,启发等教学方式去组织活动,让幼儿对所学的内容能够总结方法和规律,主探求知识,课堂上做一些小练习,随堂功固,做适当测试,逐步使孩子们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在课外时,我们也没有完全迎合某些家长留家庭作业的要求,而是提出一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介绍一些学习内容,让幼儿回家自由学习,教师则有意识地给予鼓励和辅导,这样,对孩子的主动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据我所知,有的幼儿到了大班和学前班,仍像中班和小班一样,上课时,想去喝水就喝水,想去厕所就去厕所,对上课的学习任务想完成就完成,不想完成就不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孩子们提早适应小学的需要,我们在学前班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区分上课和课间的不同要求。让他们在课间上厕所,喝水做好准备,上课时提出简单的课堂行为规范和学习任务要求,培养孩子们坚持30分钟注意力的学习习惯,进行有目标,有规则的集体学习锻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们正确的学习行为,矫正偏差的学习习惯,从心理上承受课堂的规则要求。

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生活能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所谓独立生活能力,即是不依赖别人,而能完全靠自己生活的一种能力。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很大,很多幼儿园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中感到困难。

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穿脱衣服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幼儿园和小学的另一区别是规整的运动安排和严格的作息制度及独立的生活能力。小学生要严格按照课表进行学习,课间,课外活动,做值日,整理或准备学习用具,入厕,喝水等都要自己独立完成。这就要从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如让孩子们认识课表,学习使用课表,训练他们按课表要求准备学习用具,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们擦擦桌子,扫扫地,逐渐教孩子们认识钟表,建立时间观念,懂得遵守时间,安排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教他们自己安排一些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从心理机制上看,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动化的作用,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例如,孩子每天来到幼儿园问候老师,如果是家长提醒才说,这只能叫行为,不叫习惯。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极其重要的。

3.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

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由于学习活动方式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规则约束的增多,培养幼儿承受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必要。特别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自信心,课堂上的自控能力,执行规则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心理辅导,要有计划地逐渐实施。

有一名幼儿没上过幼儿园,直接踏进了学前班,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有时还不懂自己吃没吃饱饭,下课时,从不与老师主动交谈,也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后来主动和他谈话,在平时他有一点进步就去鼓励他,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让他从中树立起自信心。经过半年的学习生活,他在各方面大有改变。还有一个女孩刚转到班里时,很少说话,不能和其他幼儿一起玩,更不会和老师去交流后来老师每天下课时与他拉着手交谈,平时多关心,照顾她,然后在各方面为他提供锻炼的机会,还让他当小班长,主动交给他一些任务,让他配合老师来完成,并及时鼓励和赞扬他。慢慢的,他自信心强了,胆子也大了,也比以前活泼了。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10)

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是儿童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的儿童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现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幼儿园教育的一大顽疾。这种背离规律的教育会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酿成恶果。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1.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

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玩小动作等,不一而足。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

2.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

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有幼儿园的责任,有家长的责任,有社会的责任,还有教育部门的责任。

1.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

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社会拔苗助长的心理,不顾幼儿的年龄实际、身心实际、接受能力实际而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本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偏低

一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若明若暗,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传授得越多越好。殊不知,他们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3.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指导、监督力度不足

面对日益蔓延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政府教育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4.幼儿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发生偏差

许多幼儿家长把上幼儿园混同于“上小学”,他们认为,上学自然要学知识,哪所幼儿园所学知识多,就把小孩送到哪所幼儿园去。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这种急功近利的小学化教育,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1.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都想动,都想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在游戏玩耍中得到知识,认识外部世界,在游戏玩耍中进入人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2.错过幼儿教育“关键期”

从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以及管理20多年的幼教专家朱继红认为,幼儿园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玩”应该是他们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玩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以后才不会惧怕上学。家长们挖空心思地选择幼儿园,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的学习往往会舍本逐末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一些受教育的“关键期”,如3岁前是训练幼儿口语的关键期,结果被英语、算术过多地挤占了,这会阻碍孩子语言表达的全面发展。

3.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由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首先,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其次,由于幼儿园抢学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不新鲜”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第三,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姿势不正确、拼音教学不规范等等,而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反而误人子弟,这可是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这些幼儿园里“小学化”教育遗留下的后果,给小学老师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严重扰乱了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们。

四、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1.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幼儿教育事关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发动报社、电视台、电台等宣传媒体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完善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立能力、良好习惯和奋发向上精神,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才能有效得到纠正。

2.在幼儿教师中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11)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 幼儿教师 幼儿园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11-02

近年来,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冯建军提出“关注生命、促进生命,把自由、主动权交给儿童”。[1]顾荣芳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2]学前教育阶段也开展了“幼儿生命教育项目活动”初探。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究竟如何,影响其观念的因素是什么?其观念对教育者的行为及幼儿生命教育活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基于上述问题开展了下面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抽取36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重庆市主城区6所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和教师),具体为20-30岁(12人)、30-40岁(12人)、40-50岁(12人)。其中本科文化水平12人,本科以下文化水平24人。共调查6个幼儿园,两个公办一级园、两个公办二级园、两个民办普通园。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过程皆是在教师自愿的情况下,围绕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采用个别访谈形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的编制主要围绕: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三方面设立。

2.文献法。

查阅幼儿教育方面的近年来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进程和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现状

1.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问及“您听说(了解)生命教育吗”,“您认为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70%的幼儿教师表示“听说过生命教育”,但是对于生命教育这一概念不理解。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有观念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予重视,活动开展比较零散,缺乏主动性。

66%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基础性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促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不同教龄在教育目的认识上有显著差异。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意义即是为幼儿创造幸福的童年,尊重幼儿个性与自由,关注其当下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其观点渗透出时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教龄>10年的幼儿教师则更多的是从幼儿一生教育来论述,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2.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问及“你听说过(了解)生命教育吗?生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85%的幼儿教师回答是“有听说”,认为生命教育内容主要是“安全教育,自我认识教育”,“较为宽泛,主要是对自身身体认识、自我体认”。

3.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生命教育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生命教育的开展围绕社会、科学、语言为主的领域进行。在问及“您尝试过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吗?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大部分教师表示“尝试过”,他们认为困惑有“谈话活动,感觉生命教育离孩子很远,教师空洞讲解”,“对于生死教育、对于遗弃儿童等方面的教育,困惑是孩子们缺乏经验,孩子理解有难度,不好引导”。

(二)不同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访谈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不尽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历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的生命教育观能融入时代背景,积极关注当前身边发生的事,并能教学结合实际,如环保教育等。本科以下学历的幼儿教师对其内容与实施方法上多围绕安全教育开展,多为随机性教学。

2.教龄差异比较。

比较而言,尽管目标与内容不同,但两者在教育实施上比较一致,教育除了以安全教育与自我认识教育之外,贯穿于一日的生活环节之中,多为情景性教育。

3.不同性质幼儿园生命教育观差异比较。

公立幼儿园定期会开展主题教学教研活动。而民办幼儿园对此关注程度不高,开展内容不够丰富。

据上所述,教师的文化水平、教学年龄、教师所处的幼儿园性质均影响着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的形成与提升。

三、完善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生命教育观

教师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策略,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二)建构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针对教师们在实施幼儿生命教育时的困惑与无所适从,有必要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幼儿生命教育体系。

1.构建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

幼儿教师首先应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培养自我生命发展意识。其次,自身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树立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最后,在目标体系构建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自我生命情感的关怀与体验这一情感性目标的设置,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生命教育资源。

2.选择适合幼儿生命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生命教育视角,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等主题开展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健康、自我安全、卫生等教育的同时,可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把教育内容上升到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的高度。

3.探索幼儿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逐步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明确生命教育的原则重在体验,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能让幼儿体验与思考,多为体验情景性教学。其次,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多采取欣赏教学、参观访谈、角色扮演、讲述、探究与合作等方式教学。角色扮演促使幼儿更加形象鲜明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探究与合作能激发幼儿在生命教育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最后,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目标定位的切实性,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定位教学目标。

(三)加强幼儿生命教育的师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