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跨文化营销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8 10:08:48

跨文化营销策略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1)

1、跨文化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

1.1 产品设计与包装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功能、容量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文化品位要求公司改变产品特征才能取得成功。

海尔在美国的成功产品“飘威酒柜”,它完全是根据美国本土消费文化而量身定制的。欧美国家的消费者,特别是上流社会人士,主要喝葡萄酒。葡萄酒不仅对酒具和酒柜要求高,而且饮酒和贮存过程对温度的要求特别严格。欧美人士饮酒,不仅是享受,也是交际的需要和生活品位的体现。

从葡萄酒消费中嗅到巨大商机后,海尔的设计人员从组合厨具中把嵌入式酒柜挖出来,设计了一款放在起居室里的独立式新型酒柜,一投放美国市场就大受欢迎。不到两年时间,海尔酒柜从一个产品发展到12个系列,该产品在美国酒柜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外,产品及其包装的颜色和图案的选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同种颜色图案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代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因此在国际经营中一定要慎重选择。

1.2品牌塑造

品牌可以确认产品和服务,通过品牌传递信息,品牌还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富。全球化品牌具有极高的认知度,但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品牌忠诚度。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语言,而同一品牌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发音甚至谐音将会导致意义的改变,出现一种消极的、甚至有害的意义,从而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花费一亿美元,历时3年,访问了许多专家,调查了55个国家,100种以上语言,检查了15000个电话记录,编写了10000多个备选名称,动用了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各方面专家,最后决定从原来的“ESSO”改为“EXXON”,用两个X图案表示,容易拼读,容易记忆,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含贬义。因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名牌商标。

有时品牌可以代表一种异域文化,对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中国的“美国加州牛肉面”连锁店,让人感觉很有美国风情,生意也很好。事实上经调查,美国加州根本就没有这个连锁店,甚至牛肉面也不是加州的特产。该品牌的创始人就深谙国人的这种对外国文化的偏好,让自己的牛肉面在名字上就技高一筹。很多著名的品牌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甚至成了该国的代名词,这也是所谓的地域心智资源。如麦当劳、肯德基象征着美国高效率、快节奏的文化,同仁堂代表了中国的传统中药,茅台酒代表了中国白酒等。

2、跨文化营销的定价策略

定价是受诸如成本差异、需求条件和国家的法律等因素的影响。通常的定价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法(根据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的制定价格)、以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法和利润法。每一种文化对定价策略以及方法的应用都有其文化偏好。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也许与成本无关,产品的形象和质量以及所在的文化也许将成为主要决定因素。

不同的文化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日本市场,对价格变化的需求弹性小,人们对价格是不敏感的。而且,收入、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偏好在国与国之间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面前,不同的价格也许会被接受或拒绝。在跨文化营销中,国内企业所惯用的低价策略并不一定是行之有效的。

2009年9月,中国海外联手三个合作伙伴,以4.5亿美元的竞价赢得华沙和柏林之间的A2公路30英里路段的建设权,价格是波兰政府预估成本的一半左右。结果中国海外严重低估了成本,导致工程停工,2011年6月,波兰政府炒掉了中国海外,聘用欧洲建筑商来完成公路施工。由于中国企业习惯于低价中标,中标后再和业主慢慢磨价格,这套在中国屡试不爽的方法在严格按合同办事的波兰彻底失效,中国海外赔了夫人又折兵。

3、跨文化营销的渠道策略

分销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通道。对于生活消费品而言,渠道比工业产品要长,在抵达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之前需要一般有1~2个层次的批发商。中介商具有生产商所没有的且不愿做的功能,他们提高了营销过程的效率。国际分销渠道成员是很多的,分销商、人、委托机构、进口商、交易商、批发商、贸易公司、合作出口商、国有贸易公司,还有特许经营和合作伙伴的纵向营销体系。

由于分销渠道主要用来劳动划分,因而渠道间的关系也应反映所属的文化价值观。世界各地的分销商有着很大的区别。发达国家的中间商规模一般较大,对这些具有全球性的商业中间商和零售商而言,他们和地方性的商业企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通过这些大的国际性的分销商,利用他们通畅的产品销售渠道,产品可以迅速国际化扩张的,如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和家乐福。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分销体系是以较小的中间商为特征的,存货量较少,单位成本比较高,分销运作缓慢低效。

海尔美国公司建立后,海尔把突破的重点放在了有影响力的大连锁店上如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全美第二大连锁店西尔斯。目的很简单:与国际名牌同台竞争,树立中国工业产品优质优价的品牌形象。凭借着优质创新的产品,目前全美十大连锁超市中已有8家销售海尔多类产品,而且海尔进入的是大连锁的全球采购系统,这意味着海尔已经走进美国主流市场。

4、跨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

促销包括除了广告、个人推销和公共关系以外的其它一些促销方式。常见的促销方式有优惠券、、游戏、竞赛、降价、展示、赠送、象征性优惠、奖品、样品、现金返还、赞助活动和赠品交换券等。

人们对促销工具的不同偏爱是文化差异的直接体现。在大众媒体覆盖面较低的地方,促销效果往往不佳。因此,促销的运用往往需要借助于目标零售商的经验。经验表明,在国内取得成功的促销方式在海外不一定同样有效,因而为促销制定国际标准是很困难的。每一种促销方法都有其适用性,而且各国对促销方式的限制不同,此外,由于法律的不同,采用竞赛和的具体情况是很复杂的。因此,在跨文化促销中,与促销工具有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法律因素和营销的成熟度。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2)

关键词:全球营销;跨文化管理;文化冲突:管理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全球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将各个国家与商业组织强制地摆到同一个竞争舞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更为紧密,商机和挑战同时存在于全球不同地点。在此情势下,不论是外资企业涌人中国,还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循环,都不可避免地对同一重要课题产生困惑:营销中如何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以避免文化冲突?本文就营销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咯进行探讨。

一、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背景下的必然

(一)全球营销仍是大势所趋。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它处于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辩各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枥璐。 如今的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二)文化与跨文化管理实行全球营销,就是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颐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各国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谁水以及宗教信仰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这些千差万别的不同,归根到底,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何谓文化?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将其表述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并认为,文化是探索人的思维和行为法则的最为适宜的主题。因此,文化是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切入点。

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跨文化冲突的深层诱因及负面影响

(一)跨文化冲突产生的特征和原因分析 2、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1)种族优越感。指认定一种族优越于其他种族,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其他优越。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者,在价值观、态度、行为都存在差异,如果一位跨国公司的管理者自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优越,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员工,必然会导致管理上的失败,甚至遭到抵制。精明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在本土管理公司的能力,更应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从事综合管理的能力。(2)沟通误会。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由于语言或非语言障碍的存在,人们对时空、习俗、价值观等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充分沟通往往有一定制度。就算有了翻译服务,这种双向交流往,庄只是在字面层次上的沟通,无法进入因当地长期以来生游和风俗习惯积累所隐藏的内涵,结果虽然是沟通了,但只有某些程度的了解,甚至误解。例如:西班牙人将百威啤酒(BUD WEISER)翻译成“啤酒国王”,使用了“CERVEZA”这个词,可是啤酒(CERVEZA)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阴性名词,因而翻译的结果是“啤酒女王”。(3)行为习惯差异。不同文化的工作者由于行为习惯的不同,在工作中易产生矛盾与冲突。例如“饭局”在中国习惯与生意联系在一起,而西方则习惯于将“吃饭”当成社交活动形式。有一次美国合作厂商邀请中国代表团谈判一项技术引进的项目,早上谈完却没有安排午宴,只是安排晚宴招待代表团,导致中方代表团认为美方公司太小气而不满。(4)不同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局部、现象和外在的认识。一个人独特的感性认识是在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并发展起来的,存在某种惯性,其变化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旦进入异域文化,这种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如黑色对于日本人而言,代表着庄严高贵,日本人常常用黑色;但中国人却常常避讳,因为在中国,黑色代表不吉利与死亡。(5)情感抵触。情感冲突是跨国公司内部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作成员彼此在情感上抵触或敌意而形成的一种冲突。也就是成员间由于无法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偏见与主观的认知,产生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或不同群体间的斗争,尤其以种族背景为相互攻击的对象,直接冲击跨国公司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斗志。

(二)跨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间的和谐关系。作为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当地员工,不仅要懂得如何“管”,还得知晓如何“理”。如果跨国公司管理者不信任当地工人,就会使管理者和职工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就会影响沟通,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加剧双方的误会和矛盾。

2、导致组织机构的低效率和市场机会的丧失。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就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就是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表现在外部经营中,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使跨国公司不能以积极和高效的组织形象去迎接市场竞争,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有可能丧失许多大好的市场机会。

3、使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作为跨国公司,要在世界范围内增强全球竞争力,从战略角度考虑必须要从一般的市场战略到资源战略直至向全球战略转变。而要保证全球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以全球性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作为载体。但是,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普遍采取矩阵式的组织机构,由于文化冲突和缺乏集体意识,导致组织程序紊乱,信息阻塞,各部门职责不分,相互争夺地盘,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离心力加大,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难上加难,从而造成跨国公司结构复杂,运转不灵,反应迟钝,大大不利于全球战略的实施。

三、跨文化营销的管理策略

(一)正确的跨文化管理观念的树立是首位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一个真正的跨文化营销企业,应该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文化冲突既是跨文化营销进入的障碍,也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跨文化管理策略的选择是重点

1、文化适应策略。文化适应策略是跨文化管理中最基础的策略。所谓文化适应,是指跨文化营销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决策时,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特质。绝对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顺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将产品、营销人员、促销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的一种营销模式。在开发国文化开放性弱,变动性小,文化的对应性差及企业本身较弱小的情况下多采用此种策略。

2、文化相容策略。文化相容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开发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美国的肯德基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可以说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

3、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开发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子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开发国文化存在的时候,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4、文化创新策略。它是指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因为从全世界角度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难以界定清的,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保留母公司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全球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将各个国家与商业组织强制地摆到同一个竞争舞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更为紧密,商机和挑战同时存在于全球不同地点。在此情势下,不论是外资企业涌人中国,还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循环,都不可避免地对同一重要课题产生困惑:营销中如何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以避免文化冲突?本文就营销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咯进行探讨。

    一、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背景下的必然

    (一)全球营销仍是大势所趋。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它处于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辩各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枥璐。 如今的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二)文化与跨文化管理实行全球营销,就是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颐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各国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谁水以及宗教信仰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这些千差万别的不同,归根到底,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何谓文化?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将其表述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并认为,文化是探索人的思维和行为法则的最为适宜的主题。因此,文化是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切入点。

    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跨文化冲突的深层诱因及负面影响

    (一)跨文化冲突产生的特征和原因分析

    1、跨文化冲突的特征。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2)间接性。文化冲突—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通过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相随。

    2、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1)种族优越感。指认定一种族优越于其他种族,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其他优越。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者,在价值观、态度、行为都存在差异,如果一位跨国公司的管理者自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优越,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员工,必然会导致管理上的失败,甚至遭到抵制。精明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在本土管理公司的能力,更应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从事综合管理的能力。(2)沟通误会。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由于语言或非语言障碍的存在,人们对时空、习俗、价值观等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充分沟通往往有一定制度。就算有了翻译服务,这种双向交流往,庄只是在字面层次上的沟通,无法进入因当地长期以来生游和风俗习惯积累所隐藏的内涵,结果虽然是沟通了,但只有某些程度的了解,甚至误解。例如:西班牙人将百威啤酒(BUD WEISER)翻译成“啤酒国王”,使用了“CERVEZA”这个词,可是啤酒(CERVEZA)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阴性名词,因而翻译的结果是“啤酒女王”。(3)行为习惯差异。不同文化的工作者由于行为习惯的不同,在工作中易产生矛盾与冲突。例如“饭局”在中国习惯与生意联系在一起,而西方则习惯于将“吃饭”当成社交活动形式。有一次美国合作厂商邀请中国代表团谈判一项技术引进的项目,早上谈完却没有安排午宴,只是安排晚宴招待代表团,导致中方代表团认为美方公司太小气而不满。(4)不同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局部、现象和外在的认识。一个人独特的感性认识是在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并发展起来的,存在某种惯性,其变化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旦进入异域文化,这种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如黑色对于日本人而言,代表着庄严高贵,日本人常常用黑色;但中国人却常常避讳,因为在中国,黑色代表不吉利与死亡。(5)情感抵触。情感冲突是跨国公司内部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作成员彼此在情感上抵触或敌意而形成的一种冲突。也就是成员间由于无法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偏见与主观的认知,产生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或不同群体间的斗争,尤其以种族背景为相互攻击的对象,直接冲击跨国公司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斗志。

    (二)跨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间的和谐关系。作为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当地员工,不仅要懂得如何“管”,还得知晓如何“理”。如果跨国公司管理者不信任当地工人,就会使管理者和职工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就会影响沟通,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加剧双方的误会和矛盾。

    2、导致组织机构的低效率和市场机会的丧失。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就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就是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表现在外部经营中,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使跨国公司不能以积极和高效的组织形象去迎接市场竞争,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有可能丧失许多大好的市场机会。

    3、使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作为跨国公司,要在世界范围内增强全球竞争力,从战略角度考虑必须要从一般的市场战略到资源战略直至向全球战略转变。而要保证全球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以全球性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作为载体。但是,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普遍采取矩阵式的组织机构,由于文化冲突和缺乏集体意识,导致组织程序紊乱,信息阻塞,各部门职责不分,相互争夺地盘,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离心力加大,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难上加难,从而造成跨国公司结构复杂,运转不灵,反应迟钝,大大不利于全球战略的实施。

    三、跨文化营销的管理策略

    (一)正确的跨文化管理观念的树立是首位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一个真正的跨文化营销企业,应该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文化冲突既是跨文化营销进入的障碍,也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跨文化管理策略的选择是重点

    1、文化适应策略。文化适应策略是跨文化管理中最基础的策略。所谓文化适应,是指跨文化营销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决策时,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特质。绝对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顺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将产品、营销人员、促销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的一种营销模式。在开发国文化开放性弱,变动性小,文化的对应性差及企业本身较弱小的情况下多采用此种策略。

    2、文化相容策略。文化相容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开发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美国的肯德基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可以说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

    3、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开发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子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开发国文化存在的时候,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4、文化创新策略。它是指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因为从全世界角度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难以界定清的,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保留母公司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4)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73 -02

当今世界,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一个平台下却越来越相互依赖,而且这种相互依赖的趋势越来越向深度发展在这种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环境中,蕴藏了无数的商机和挑战,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一个中国企业,如果想要走向国际市场,或者一家国外的企业想要进入中国的支持,都必须要面对这种大的环境背景。而当一家企业如果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他的营销策略就必须根据当地的国情、价值观、文化习俗、宗教特征等等来制定。只有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的有效组合才是营销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而实施有效营销策略组合的前提就是对所在地的文化差异有的高度重视以及深度的理解。

一、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

全球化的大潮势不可挡,虽然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现象,很多国家和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思维渐渐抬头,但是,全球化的巨轮已然起航,掉头是没有可能性了,所以一个公司或组织除了伴随这个巨轮继续向深海航行别无选择。一家走向全球化的企业意味着这个企业的整体的目标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其整体的经营目标也已经从单一的母国市场,走向全球,这个过程中,国家的观念必须要淡化,国内和国外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也更加的统一,企业需要用更加统一和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全球的目标客户,公司的管理也需要发生质的变化,资源配置的深度和宽度都极大的拓展了,对企业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成功地进行高质量的全球营销是让企业走上成功的关键。

全球营销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营销单纯的规模的拓展,而是内在的彻底的变革,而全球营销所依赖的基础便是跨文化的管理。一家全球化的企业所面对的是来自与企业原先所熟悉的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客户,他们不仅仅只是语言环境的不同,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在他们所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特殊的民族情感,他们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着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他们的对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及精神世界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等等,所有这些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异同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模式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两个国民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消费者对待商品和服务的态度可能会有天壤之别,所以,面对不同的消费国市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以及服务会有着不同要求,这些不同的要求包括了产品的选材,产品的设计理念,产品的加工方式以及产品的包装都需要进行差异化的管理,而这些差异的基础便是所在地区的文化,中国对黑色比较避讳,因为会让人想起死亡,但是在日本黑色让人想起的却是神秘高级,中东国家的人体味比较重,喜欢浓烈的香水,淡雅明显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在全球营销的框架内,营销行为的基础是所在国的文化环境,只有尊重并融入到这种文化环境中去,营销行为才有价值和意义。

一家走向全球化的企业,他的母国的文化环境和所在国的文化环境互有异同,如何在不同之中寻找相同,然后相通是考验一个企业的关键。母国和所在国的文化背景差异越大所面对的文化挑战便越大,所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就越多,而这对跨文化管理的要求也就越高,但是尊重并融入到所在国的文化环境中去,从而形成和谐的文化沟通机制并且建立具有母国和所在国共同文化特色的营销管理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合理面对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冲突

一个企业全球营销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其跨文化管理的成功与否,而跨文化的企业在面对不同的文化社会时,对于与东道国相同的文化,会有天然的亲切感,比较愿意去融入,去理解,但是面对陌生理念人们往往都会排斥,但是跨文化管理中企业最需要面对的便是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必然会与东道国的文化产生冲突,如何管理好文化冲突,是跨文化管理的关键。

(一)为什么会有文化冲突

1.跨文化冲突的特点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5)

一、引言:

1939 年哈兰·山德士上校创建了闻名遐迩的肯德基快餐店,从此开创了“一条鸡腿走天下”的经营壮举。现在肯德基已经是分店遍布全球的世界最大炸鸡快餐连锁企业,在世界各地8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1万多家的餐厅。1992 年肯德基在中国餐厅总数为10家;到1995年,发展到71家。1996年6月25日,肯德基中国第100家店在北京成立。而今肯德基在大陆已拥有1400 家分店,利润率占全球肯德基的1/3。且每年还在以很高的比例递增。可见,中国已成为肯德基的最大市场。

二、肯德基的产品策略

霍夫斯泰德把个人主义定义为只关心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倾向,集体主义则指人们更倾向于强调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并通过相互关照来换取相互之间的忠诚。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倾向较浓的社会,人们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食品有很高的认同感,通过这种认同感,用西方吃法的“皮”包住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的“芯”,体现了肯德基跨文化营销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成功策略。从颠覆汉堡的“墨西哥鸡肉卷”到饱含中国特色的“老北京鸡肉卷”,肯德基的产品不断地在结合中国文化特色的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给快餐行业带来了多元化的竞争,并在这种竞争中逐步扩大并巩固了自身在中国快餐行业的领先地位。

三、肯德基的定价策略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组织或群体中的等级地位的差别以及人们特别是地位低下的成员对权利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权力距离大,社会层级分明;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权力距离则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较大的社会,人们很看重消费场所的价格与个人形象之间的关系。肯德基维持不变的价格,有利于保持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会随着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同时作为一种西式快餐,肯德基考虑到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倾向的消费习惯,通过推出“外带全家桶”这样的方式进行促销而不是像麦当劳进行单品促销,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肯德基的分销策略

从跨文化营销的角度去分析,抛开肯德基本身可能存在的流程设计上的缺陷不谈,由于中国较大的权力距离和男性化倾向,中国的员工普遍存在一种浮躁的倾向,难以踏实认真地去完成一些看起来很细微很琐碎的事情,而对于食品业而言,这一点是致命的。“苏丹红“事件给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一个教训:如何真正地把很好的制度贯彻到企业中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管如何卖力,而在于基层的素质如何。也就是说,跨国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一个普遍存在浮躁倾向的国家招聘到一些沉稳耐心而且细心的员工进行质量把关。

五、肯德基的公关策略

1 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使用“首脑公关”。

在“苏丹红”事件中,肯德基数次召开记者招待会,连一向低调的中国百胜餐饮集团总裁苏敬轼也特地赶赴北京,亲自到肯德基餐厅就餐。在权力距离较大的中国采用这种办法,就是在给消费者吃“定心丸”,对恢复消费者信心有很大作用。

2 寻找源头,满足消费者的知。

在这次事件中,肯德基在一方面检讨自身的供应链管理,另一方面协助国家相关部门逐步追查,最后成功找到了“苏丹红”的源头。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性化倾向明显的社会,人们喜欢寻根究底,既然找到了并且不是肯德基的自身的问题,人们也就把矛头更多地指向了肯德基的供应商们而不是肯德基了。

3 敢于剖析自己,承认错误,利用权威部门的证明。

3月22日,肯德基在全国发出通告,称对“苏丹红”的调查已全面完成,有问题的调料都已排除,并得到妥善处理,经检验不含“苏丹红”的替代调料也已准备就绪。同时,肯德基再次强调,“所有相关产品都已送交国家认可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测,化验结果确认所有产品都不含“苏丹红”成分。请广大消费者放心食用。”在不确定性避免倾向较高的中国人心中,使用国家相关部门的证明和报告说服消费者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能最迅速地让消费者安心。

六、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 正确的品牌定位;2) 及时推出适合国人口味的新产品;3) 恰当的营销渠道和公关活动。

在跨文化市场营销背景下, 现代企业应关注同世界文化的融合, 加强现代企业在产品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及本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营销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跨出国门, 并在应对世界诸国和民族不同价值观的复杂国际市场竞争中, 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 .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6)

企业的文化营销,是指营销文化理念,运用文明与传统,道德与法制等文化理念进行商品促销行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企业在全球化营销中只有消除文化上的差异,融入本土化文化才能进行跨国经营。比如肯德基在冬季推出浓情汤系列,就是中国的榨菜肉丝汤,更加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这使企业与产品在中国消费者中颇具亲和力。

当企业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相冲突,不能为东道国所接受时,就需要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观念营销。所谓观念营销就是把新的消费理念、消费情趣等消费思想灌输给消费者,使其接受新的消费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思维、消费习俗和消费方式。“产品营销”是低层次的被动销售,而“观念营销”则是快于市场节拍,引导市场消费的主动营销。只要能够让大部分消费者接受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就能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出现一股新的消费热潮,拉动消费的快速增长。

2.末日管理理念

末日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面对市场和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意识到企业有末日,产品有末日,企业鼎盛时期往往也潜伏着最大的危机,树立“怀抱炸弹”的经营思想,形成一套独特的放眼国际,争创一流的营销方式。

麦当劳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掘得事业的第一桶金后,在其总部设立了设备一流的汉堡包大学,为企业经营培养人才。这不仅在快餐业乃至全球企业界都是一个创举。麦当劳汉堡包大学的观念是“企业首先是培养人的学校,其次才是快餐店。”正是其认识到没有永远的企业,却有永远的人才,居安思危,才使企业久盛不衰。

3.品牌营销理念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品牌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品牌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性。麦当劳的招牌设计:红色为底,金黄色的“M”图案,形成独特的拱形标志,一眼就能在林林总总的店牌中被辨认出来。这里,它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原理:红黄色调的搭配,在分外醒目的同时,又让人感觉无比的舒适和温暖,使消费者驻足,不知不觉就停留在麦当劳门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产品趋于同质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之外,消费者还有更深层的差异消费需求吗?消费者的需求会不会受文化的影响?对奔驰车的羡慕、劳力士表的青睐,仅仅是对产品功能需求吗?分析这一现象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一切都源于文化的吸引力,所有这些产品充当的都是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载体。消费者在同质化产品面前选择的标准就是文化的吸引力,而对此最好的诠释就是对品牌的认识和评价。

综上所述,西方餐饮业在中国的营销哲学可概括为:先营销文化理念,再营销有形的商品。

二、经营机制分析

跨国企业在跨国营销活动中,确切地说是在跨文化营销中,其文化营销策略不仅是外在的、有目的的文化融合,而且还包括内在的、本企业的运营机制、基本政策,即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1.企业形象定位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形象定位,这一个性鲜明的形象是区别于竞争对手、进行产品促销和企业发展的基础。麦当劳追求的是以年轻、活泼作诉求点,努力为顾客提供一个轻快的用餐环境,注重树立清洁(clean)、快速(fa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价值感(value)的企业形象。而肯德基则是定位在“家庭成员的消费”,提供一个家庭式的温馨团圆的用餐气氛,并且以独特口味的商品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差别化的企业形象定位,使得企业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市场的竞争中,也能够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心理的消费者。

2.特许加盟制度

西方餐饮业在中国的发展形式大多采用特许加盟制度,从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到1995年发展到50家门店,一年后翻了一番,达到100家。目前,肯德基连锁店已遍布全国100个城市,北至齐齐哈尔、大庆,南至桂林、海口,东至舟山、威海,西至西安、重庆,到处都有肯德基。

中国也曾经有过风靡各个城市的“成都小吃”但是,每个成都小吃都是各自为政,仅仅是名字上相同,经营者都不相同,很难成为一个品牌。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善于跟风和模仿,但是不善于作长线的运营,有品牌意识但是没有品牌营销的概念,不能形成强有力品牌。

3.社区经营理念

在连锁店的公共关系中,社会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由于连锁店各分号一般以一定区域的居民为目标顾客,它便需要和所在地的政府、社会团体或单位以及全体居民保持和睦的关系,根据各分店附近的商圈特性,人潮特性制定公关策略。

麦当劳不仅仅以全球品牌为努力目标,更强化社区与社群的经营。因此,麦当劳针对五到十分钟的商圈范围,将其定义为社区,争取消费者与居民的认同与好感,创建麦当劳与社区的合作关系。麦当劳每年捐出4%的营业所得,约5000万美元用于各项赞助活动,麦当劳总裁透纳曾说:“使我们的名字出现在公众面前,而创造一个足以抵消卖汉堡包的企业形象。我们的动机99%是商业性的。”

4.确定目标消费者

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正确确定目标消费者群体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以后企业宣传和促销行为的开展。进军中国的西方餐饮业运用独特的文化角度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后,它们的市场对象超乎国内行业的想象,不是成年消费者,而是无收入的小朋友。麦当劳的思路是只有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才能赢得成年人手中的钱袋。确立消费受众后,洋快餐展开了强大的促销攻势。品尝麦当劳可以获得优惠券,可优惠25%;在特定时间消费,可以和“麦当劳叔叔’,一起逛迪斯尼乐园……当你高兴地拿到优惠产品时,麦当劳公司也高兴地拿到了利润;

5.行业标准和就餐形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相对于国人的注重满足于口腹之欲,西方的餐饮业则更加理性、更注重科学。麦当劳对马铃薯要求极其苛刻,不仅对其外形,而且对其淀粉含量也有严格的要求,不达标者休想进入麦当劳。由于麦当劳庞大的消耗量,使得马铃薯生产者不得不按其要求生产。麦当劳形成了行业的标准,而肯德基快餐为了保证炸鸡的独特风味,规定其产品现炸现卖,超过十五分钟的食品一律收回,这就保持了炸鸡的品质和口感,使肯德基炸鸡风味如一。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管理,使顾客在洋快餐的任何一家分店品尝到的都是一样的产品,增强了顾客的信赖感。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家庭文化形成了饮食制度上的合餐制,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人之间交际、联系日益密切,许多人对合餐制感到不适。而西方人追求个性、实现自我的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洋快餐分餐制正好迎合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吸引了大量顾客。

西方餐饮业正是通过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一方面尊重中国文化,注意中国文化对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影响,即“影响文化”;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独特的西方文化特色来吸引中国消费者,即“渗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中国消费者接受西方的文化,进而接受西方的产品。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7)

绪论

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竞争愈发激烈,竞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世界各国的竞争已从“硬实力”逐渐转化成“软实力”,“软实力”在国家力量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软实力,不仅是一种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种向心力。

电影诞生百年,一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也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电影承载者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传达着这个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其他国家族民族的文化安全乃至核心价值构成了威胁。进入21世纪,电影在全世界的传播处于不平衡的竞争状态,特别是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在世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文化统治。文化输出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意识、宗教仪式以及文化意识,甚至语言,淡化甚至重写这些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记忆,促使其与输出国的信念和价值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世界行销的产业战略,已经成为多是国家民族电影生存的最大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和韩国在内的其他电影若是国家及地区都有民族电影生存的危机意识,开始进行本土化大战战略探讨。

随着中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象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也在日益扩大。中国文化是否能够作为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一起,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肯定是未来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国,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中国特有的东方美学风格等文化差异形成了较强的国际市场期待。虽然具备以上优势,但中国电影作为国家“软实力”还是处于弱势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特别是在电影的对外传播与竞争中,中国与那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差距。除了有外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原因外,中国电影本身的问题也是导致市场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

尽管中韩两国电影的产业发展进程存在很大差异,但同处东方文化语境下的两国电影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对两国电影的比较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也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具有哪些先天优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会经历哪些困难,中国电影该如何走向世界,本文将通过与韩国模式的对比探索一条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

第一章电影跨文化营销概述

第一节世界市场电影跨文化营销

一、何为电影产业

在进行电影跨文化营销策略的分析之前,首先要知道我们研究的主体——电影产业。那么什么是电影产业呢?

所谓电影产业,它是文化产业的一个产业分支,是利用生产和组织模式来生产和传播、流通,为会社提供舞台化的电影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一种社会产业。电影本身的商品和服务属性,注定了必须要采用市场营销手段来将它推向市场,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提升票房价值,并在这全程的营销活动中形成以应聘为中心的品牌,再用这个品牌来带动电影相关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另外,在电影制片、发型、放映及后期等一系列的营销运作中,吸引目标客户的目光,提升自己的销售业绩和知名度,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由此可见电影产业营销是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企业重中之重,涵盖到电影产业运作流程中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对于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忧外患”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电影产业的跨文化营销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竞争力,以及国家软实力未来的走向。

二、何为电影营销

电影营销可分为三个层次:电影产品的营销,电影品牌的营销和电影行业企业文化的营销。电影的产品营销包括电影产品质量,宣传策略,定价,院线等方面,主要通过电影的拍摄制作,上映当期设定,票价策略制定,终端院线管理,广告宣传,促销推广等方面来实现的,这是最低层次的营销。

电影品牌营销本质上是电影媒介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在受众心目中的品质评价以及这种品质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它具有文化独特性,效益综合性,品牌延伸性和消费忠诚性等特征。如何塑造以及经营电影品牌,这是一个在中国电影营销发展中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电影品牌营销也需要受众为中心,借助一品牌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手段,通过对电影品牌定位、推广、维护以及品牌延伸这个完整的过程来实现。②

电影企业文化营销,就是通过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特色来强化企业形象以及企业的营销特色,通过电影营销行为来传导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企业的精神文化来完成对企业形象的塑造。③

三、好莱坞电影跨文化营销

好莱坞电影在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30年代,美国正度就意识到,电影和其他大众文化都不仅具有产业意义,而且对于宣传美国政治、文化和矿大经济影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作为做国际化的媒介产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好莱坞从一开始就在向全世界推销着美国。美国电影很早就具有国际视野。20世纪第一个十年,好莱坞制片人就开始在主要的国外市场设立办事处。二战以后,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拿出部分资金来对好莱坞影片出口海外进行支持。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不仅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还因为它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营销。跨文化营销比国内市场营销更具差异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美国每年发行影片数量在450到500部左右,约有12部影片国内票房超过1亿美元,36部左右票房超过5000万美元。除去高额的制片和营销成本以及放映商的留存份额,大多数影片都无法在国内发行中收回成本,而高额的回报大多都是通过国际市场获得的。

当一部电影有内容涉及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时,电影公司首先会对此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身份认知以及饮食习惯等一系列文化特质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从选择哪部大片(导演、演员、剧本等)、上映时间(节假日)、宣传方式(网络、海报、首映式等)、放映组合(影片、DVD等)等方面,根据该国际实际情况选择性,一切都以充分占有该国市场为目标。

第二节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概述

按照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的双边协议,中国政府承诺:“不对电影的进口保持配额。此外,中国政府将允许中国公司在商业考虑的基础上,以利润分成的方式,进口数量不限的外国电影。”

美国政府也提出要求:美国进入中国市场的影片,经中国政府批准后,不受数量配额限制,不受中国原有发行公司制约,可自主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中美双边协议签署后,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军立即展开了对中国市场的研究,纷纷设立“中国部”,招聘了解中国电影的业内人士及中国内地赴美电影人在期间担任中层职务,并且对中国电影市场进行调查,一边对所生产的影片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

2004年11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外资可以通过参股的方式进入中国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市场。2005年4月,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公布后,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电影院和电影院线领域。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电影产业开发程度不断增加。种种迹象表明,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更为严峻的竞争挑战。

另一方面,从1999年到2003年的五年间,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一直在10亿元左右徘徊,但2004年电影票房收入忽然增加到了15.2亿,2005年达到20亿元。而2006年则达到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市场似乎正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另一组数字却又足以令人深感担忧:2004年度中国电影产量达到212部,而最终进入市场的国产影片数量只有40多部;2005年度中国电影产量继续增加,达到260部,而最终进入市场的国产影片数量不及65部。虽然中国电影的产量虽逐年增加,但真正进入市场的却为数不多,并且70%的国产片仍处于亏损状态。这些数据也证明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繁荣”只是虚假的繁荣,其产业发展遇到的困境正制约着其发展的步伐。

综合中国文化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中国电影产业跨文化营销应作为提升中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一、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经济年来持续发展,使得人们的购买能力增强的同时对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经济发展多元化的进程加快,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浪潮,如“娱乐经济”、“休闲经济”等,这无疑给身在其中的电影产业创造了很多发展的空间。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各大产业内部竞争加剧、优胜劣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中国电影也不例外,电影企业开始不间断的通过兼并和收购,进行强强联合来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一些大的电影企业已具备丰富资源及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

二、政治法律环境

WTO的加入,给中国电影产业向海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完善电影产业的法律法规,使中国电影的运作更为高效和专业。政府还积极扶持一些电影相关产业,如电影产业营销服务机构,虽然现在还不十分成熟,但相信随着政策的推进,中国电影产业能够在政府的帮助下更有效更科学的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三、文化环境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载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意识形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神秘的东方文化在全世界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中国电影产业有相当丰富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在电影内容上多下功夫,多加入一些中国元素,吸引世界观众的注意力。

第二章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现状

中国电影在对外输出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电影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创作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都制约着中国电影对外输出。

随着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包括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的召开,中国正吸引着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美学风格等特有的东方魅力也提高了国际市场的期待值,的广泛合作也带来了中国电影的资源互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泛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电影文化的交流空间,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具有十分广泛的国际市场和观众基础。

比利时电影评论家路易•丹维尔曾在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说过,“世界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大”,“全球化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迅速崛起,而电影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与其说,中国电影走俏欧洲,不如说整个中国让欧洲着迷。”中国文化正在世界上掀起一阵热潮。近年来,中国也在努力促进文化与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2007年,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联合出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鼓励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出口。

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尽管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期待,但目前为止,包含中国元素的中国电影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影市场中还只是一种点缀,并不是主流。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在对外输出是过于强调“对外宣传”,长期依赖“文化交流”资助,这样的过程与其说是商业行为还不如说是公益事业,市场化程度太低。中国电影长期停留在小众“交流”或者电影圈“评奖”的精英传播阶段。这样的情况到了2000年才有所改善。

由此可见,中国电影虽然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大环境,但是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节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问题

本文将从市场营销“4P”角度,即影片、价格、发行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的问题。

一、国产影片票房与口碑的落差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中国电影制作大、宣传多、票房高,口碑却不好,中国电影在国外电影节频频获奖,回到国内票房却大多差强人意。中国电影产业目前正在向产业化迈进,口碑和票房的落差的确值得深思。

表2-1截至2010年5月2日的中国内地影史票房排行榜(人民币)(前10名)

名次电影内地票房观影人次发行年份拷贝数

1阿凡达13.5亿2594.36万2010上映中600+数字/3D

220124.6537亿1480.41万2009600+950

3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4.28亿1378.74万2009700+900

4建国大业4.1504亿1300.99万2009750+950

5泰坦尼克号3.595亿约1800万1998280

6非诚勿扰3.248881亿948.97万2008700+数字

7赤壁(上)3.212031亿957.67万2008690+数字

8满城尽带黄金甲2.91亿771万2006660+数字

9十月围城2.903209亿860.81万2009650+数字

10变形金刚2.8232亿931万2007540

由表2-1看到,占中国电影票房前五的电影,有四部是美国好莱坞大片,而唯一进前5名的中国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凭借建国60周年献礼大片以及近百位明星出演这两个噱头,首周四天半合计票房达到了12436万,刷新了国产片首映周票房的纪录。上映一月突破4亿,一再刷新国产片上映纪录,成为内地影史第二部突破4亿票房的电影。

近几年的几部大制作影片《英雄》、《十面埋伏》、《无极》、《三枪拍案惊奇》等票房一路走高,但是观众口碑却一路走低。不仅如此,某些影片在海外市场销售也是举步维艰,《无极》更是遭到了国外发行商退片的尴尬局面。现在的中国电影太过商业,甚至于商业情节完全挤占了文化情结,所有人都将利益放在了首位,从而忽视了影片本身的质感,电影情结渐渐西化、采用国外的故事蓝本甚至根本称不上有情节,而在演员选择上,采用了更多的人气明星吸引眼球,忽略了其本身的演技带给电影的影响。这样的电影别说输出海外市场,即便是在中国国内市场也是不会受欢迎的。中国电影渐渐丧失了民族文化独立性。并且,大部分中国影片的海外市场定位不明确,几百部影片如同一部影片,目标市场不清晰,叙述方式、题材、类型等都不够国际化。

二、票价过高

票价过高的现象主要是在国内市场,过高的票价抑制观众需求。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一张电影票的价格也只占月收入的1/200,在韩国一张周末电影票的价格占平均月收入的1/125,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却达到了1/25,过高的价格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电影院看电影在中国其实成了一件比较奢侈的消费。如果电影在国内也无法做到“普及”,那么电影的出口也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三、发行渠道单一

好莱坞电影遍布全球,几乎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的就成份额,加上很多国家处于保护本国影片的考虑,引进非美国影片的数量极少,所以中国影片插足海外市场份额非常有限,目前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最主要渠道是合拍。中国电影实现的海外票房主要来自合拍大片。从当年的《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主流商业大片,到最近的《赤壁》、《梅兰芳》等都采取了合拍形式,这些影片在投拍时已经按其投资结构分割了全球版权,提前进入海外市场。

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四百多部电影,投资高昂的商业大片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中低成本影片,由于资金受限和营销意识薄弱,摄制完成后,很少有营销推广的预算,有的电影连印刷海报的钱都没有,这些影片在国内市场能见度都很低,更遑论国际市场的能见度。

四、后电影产品开发落后

“后产品”开发是中国电影产业格局调整之后的一个重要链接以及终端环节,其开发的力度和盈利率直接影响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完善和协调运作。一个成熟的后电影市场不仅仅能以丰富的“后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电影投资背景的多样性、电影市场机制的完备性、电影运作系统的规范性,使中国电影产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价值链条。

五、政府政策不完善

中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电影在寻求出路的同时,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缺少发展的动力。中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政策支持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的管理还缺乏完整充分的法律基础。另外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个文本的规则可依,一部戏能不能通过审查都是靠审查委员的经验和当前的政策方向来把握。同样的情节,也许上个月可以通过审查,但是这个月就不行了,同样的题材,也许上个月还能拍,这个月就不能拍了。甚至,同样的情节,在引进的国外大片里就可以,国产电影里就不能通过审查了。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改革,不光是国家广电总局的课题,因为电影涉及到相关部委的内容,都要先由相关部委审查通过。而久久不见出台的分级制度,也另中国电影银幕上一片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毕竟这类题材相对稳妥,比较容易通过审查。毫无疑问,不适当合理的审查制度不但会影响我国电影的创作质量和数量,还会使我国电影的题材无法创新,当“武侠时代”过去,也许中国电影又将陷入危机。

第三章韩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韩国电影产业现状

韩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一样,面临着一个美国文化霸权的共同课题。在韩美自由贸易谈判中,韩国就屡次遭遇美国提出的市场开放要求,要韩国政府将本土电影市场的保障措施“电影放映配额制”从原来的146天大幅降低或完全取消,由此引发的抗争也决定了两国谈判的多次磨合。直到2006年,韩国终于做出让步,同意将电影配额制骤减为73天。

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市场的开放,韩国政府实施了政策扶持和相应的资金支持,所有业界从业人员全力以赴,终于使韩国电影日渐呈现出兴盛的态势,韩国电影产量大幅增加、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提升、影院建设稳步发展、海外出口收益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影产量大幅增加,投资体系改革

好莱坞电影的入侵,给韩国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好莱坞电影的企划、产业垂直整合、全球营销等特点,也带给了韩国电影很多的启示。1998年以来韩国电影每保持了强劲的生产力,每年产量都节节攀升,到了2007年韩国电影从1998年的43部发展到124部(见表3-1),上映119部,上映率高达95.9%。

表3-1韩国电影制作数和发行数(1998—2007)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制作数4349596578808287110124

发行数4342625282657483108119

二、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提升,电影收益大幅增加

1998年韩国电影本土市场占有率仅为25.1%,到了2006年本土市场占有率高达64.2%,到了2007年韩国电影因为种种原因市场占有率下滑了13.4%,市场占有率止步于50.8%,基本保持主导地位(见表3-2)。

表3-2韩国影片市场占有率(1998—2007)②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国片市场占有率(%)

25.139.735.150.148.353.59.359.064.250.8

三、影院建设稳步发展,观众人数呈增加趋势

韩国政府和电影企业界加大对现在多厅影院和银幕配置的建设,这促使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从1998年开始,韩国电影逐渐减少单银幕的传统影院,扩建多银幕的现代性影院。到2007年,韩国电影院数已经增加至348家,电影银幕扩增至2058块(见表3-3)

表3-3韩国电影影院数和银幕数(1998—2007)③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影院数507373373344309280302301306348

银幕数50758872081897711321451164818472058

韩国电影观众对电影热情高涨,观众人数成倍增长。1998年,韩国电影总观众人数仅有0.5亿,发展到2007米欧按已高达1.58亿,相对于韩国总人口4900万德技术,人均观影已经达到每年3次以上,比较美国人均每年观影4-6次、澳大利亚人均每年观影4-5次的标准,可以说韩国人均观影次数已经基本达到世界电影发达国家水平。

四、电影海外出跃,收益增长明显

2000年以后,韩国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借鉴并实践好莱坞电影全球营销的经验,开始是韩国电影海外的预售和推广,再加上金大中和卢武铉两人政府推动的电影海外支援政策,为韩国电影的海外出口提供制度保证、设备支持、资金援助等措施。因此韩国电影的海外出口日趋活跃,而且价格提升和收益增长明显(见表3-4)

表3-4韩国电影出口情况(1998—2007)(单位:万美元)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出口额3075967051124149530975828759924511228

增减率18%59%33%107%88%30%-68%-50%

由表格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5年七年间,韩国电影海外出口额由307万美元增加至7599万美元,急速增长了24倍,但这样的海外出口优势在2006后出现了明显的拐点,连续两年跌幅都高达50%以上。2006年,韩国电影海外收益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了三分之二,2007年韩国电影出口部数达到了321部,但收益额却仅有1228万美元,仅为2005年的16.16%,导致韩国电影海外收益额如此李楼的主要原因在于极不合理的海外出口分布格局:韩国电影海外出口过分依赖于亚洲国家,尤其过于依赖日本,这样的出口分布必然给韩国电影产业带来致命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韩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经验及启示

韩国电影的跨文化营销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韩国每年对日本出口的电影数占了出口总数的大多数。韩国电影最早的市场化运作可以追溯到1913年,那时韩国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但是,韩国电影市场开发和营销方式应该从80年代忠厚期算起。

一部电影的生产可以分为制作、投资、发行、放映四大环节,电影的跨文化营销策略应该说是贯穿了电影生产过程的始终。在韩国政府的倡导下,韩国电影的发行基本上是照办了好莱坞的发行模式,大搞营销攻势。豪华的电影院,红地毯,盛大的首映式,众多明星捧场,武术疯狂的粉丝。

在韩国电影的跨文化营销过程中,投资其实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投资是电影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到90年代末,韩国电影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来自于电影公司自身的资金投入,这样的情况到了市场开放以后就有所改变,很多电影人组成了独立电影公司,这样的独立电影公司由于自身实力薄弱又开始依赖大企业的资金支持,很多大财团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涉足电影投资的。在金融危机之后,电影成了一个投资回报率相对高的项目,于是,很多大企业开始专门涉足于电影投资这一领域,甚至还设立了专门的子公司。到了2000年前后,这些大财团不再甘于投资拍摄电影,他们还和美国、香港等地的著名电影公司合作获得进口电影的亚洲版权;从2001年起这些公司开始开发自己的电影院线,甚至下设很完整的电影公司。投资环境的改变,也为韩国电影输出创造了条件。

相比于韩国电影的资金来源,韩国电影投资公司的强大背景,中国电影的拍摄资金就显得微不足道,目前,中国还是处于由电影公司提供资金的尴尬阶段,只有少数知名导演拍摄的大片才能获得高额的投资,而即使是这些投资也大多是采用广告赞助的形式,不仅金额不大,而且作为回报电影中必须出现相应的产品,这样不仅限制了赞助厂商的选择范围,也会给电影本身的完成度带来影响。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电影20%的投资回报率在中国并不算诱人,很多现代产业的资金回报率非常高,汽车制造业在韩国的回报率不过15%—20%,最高也不会超过35%,而在中国,汽车的平均的回报率都在35%—55%,所以问题就在于现在很多企业都对电影产业缺乏兴趣和认识,如果能拿出培育电影产业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电影产业,投资电影实现双赢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关键是要认识到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赚钱的产业。

另外电影制作的好坏在跨文化营销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韩国文化本身没有特色,但是为什么韩国电影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在于包装。对于文化产品的开发,应注重特色化的创造。韩国电影通过再创造或创新,变成了有个性的“韩国制造”,而韩国电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中国和西方文化结合,再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鲜明的韩国特色。这样的电影比同类产品更具识别力,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例如韩国曾经有一部风靡亚洲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其实没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但是这部电影取材新颖,所有的情节、画面都具有韩国特色,将韩国人擅长的爱情戏发挥的淋漓尽致。还有一部韩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太极旗飘扬》很明显的将韩国的历史和好莱坞的大制作融为一体,大气中不失精致,是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式的韩国电影。由此,中国完全可以在以“功夫”为题材的电影中加入更多中国元素,如丝绸、陶瓷等,形成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中国制造”。同时为了打入西方市场,导演在电影的的意识形态上进行了西化的包装,以适应海外观众的口味。

第四章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策略

第一节电影产业策划阶段

电影作为商品,必须面对市场,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在影片成形之前,就应该一句市场的需求来创作剧本,选择有足够市场吸引力的制作团队和演员,并准确的对电影市场进行细分,结合自己的实力选择目标市场,最后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突出自己电影的优势。

举例来说,在一部电影制作之前,必须先对电影的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如果面向欧美市场,电影中必须首先了解西方人的需求,他们对东方文化的想法和他们对东方文化的好奇,这些都要体现在电影中,一方面满足他们的好奇,另一方面又不至于让他们觉得太陌生。如果选择亚洲市场,在电影元素的选择上则强调能让观众产生一种文化的共感,另外,一部电影的投资方也是很关键的。以合拍片为主完全按照国际商业运作模式进入海外国家主流院线是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最值得推广的方式,中外合资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一个制作方式的组合,但其中包含很多优势。通过双方主创人员的参与很容易在创作内容方面加入新鲜元素,在工艺技术方面也会有较高的体现,加上是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大范围合作模式,所以前景更为广阔。如《集结号》、《长江七号》都是合拍片,通过合拍的形式不同程度的进入了国际主流电影市场。借助合拍片的优势,中国电影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发行渠道,这样弥补了自身条件的不足,扩大华语电影在世界的影响。

第二节电影产品生产阶段

一电影产品生产阶段的营销策略

在电影策划阶段,根据市场需求就已经确定出最具市场吸引力的剧本、制作团队、导演和演员,这些就是的影片在策划阶段就具有了吸引观众的品牌创新意识。在好莱坞电影中,单是大明星这一品牌效应就已经是一部电影的最大卖点了。中国电影如果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具备所谓的品牌,比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不仅是因为《英雄》具备了中国武术这一中国电影最原始的卖点,张艺谋导演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有很多在国际上非常出名的作品,更有演员章子怡、梁朝伟、李连杰这些在国际上非常有人气的电影明星为电影加分不少。当然也可以邀请本地的演员出演电影,增加亲切感和票房号召力。再拿韩剧来说,曾经在中国非常有名的韩剧都集合了几个特定:画面唯美、风景优美;演员外貌出色;情节缓慢,内容符合亚洲人收视习惯。靠着这些元素的不断组合,韩国在东南亚风靡一时。

二电影后产品生产阶段的营销策划

电影后产品生产阶段包括电影产品和电影衍生产品的生产,电影后产品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由电影这一核心资源可以引申出一条长长地产业链,包括书籍、电影的录像带、VCD、DVD、电影原声大碟等后电影产品,还包括同名电视连续剧、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漫出版、邮票、彩信、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电影衍生产品,这些可能远比电影本身带来的利益和影响力要大许多。例如,韩剧在亚洲大受欢迎的同时,韩国的文化观光局就联合各大韩国旅行社推出韩剧景点观光项目,为韩国挣进不少外汇,同时韩剧中所反映的韩国的饮食文化,韩国的时尚,也成为了韩国财政的经济增长点,这就是文化产品的魔力。

在电影跨文化营销的同时,好好发展这些产业链,能够更好的融入当地文化,将属于中国的文化产品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文化方式传递给每一个人。

第三节电影宣传与发行阶段

电影的宣传与发行也是电影跨文化营销的重要环节之一。这需要尽可能多的与多方媒体整合以力求得到广度和深度的宣传,并统一传达电影品牌和形象信息,电影与商业品牌的整合营销也是一种方式。与当地一些大商家合作宣传,既可以减少宣传成本,又可以通过商家在该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宣传事半功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举例来说,可以通过国际电影节和国际影展将中国影片推广出去。国际电影节是展示世界各国优秀电影作品和技术成就的盛会,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迅速提高中国电影的知名度,提高中国电影的影响,通过海外的电影节电影展来推广中国电影是一条捷径。目前世界上著名的电影节有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定位,掌握好各国观众的喜好非常重要。例如,威尼斯电影节的定位是电影实验者和艺术家的摇篮,其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鼓励那些拍摄手法新颖,有法独特的影片,而德国柏林电影节以注重意识形态、强调主题为自身定位,其口号是“和平、友爱”。从1994年《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奖至今,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已多次获奖,这事国际电影界对中国电影的肯定,一部部的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好评,为中国电影进一步进军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中国可以自己创造条件,推广中国电影。“北京放映”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于1996年发起创办,并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负责承办的大型国际性中国电影对外推广活动。作为国内唯一一个邀请并接待境外电影采购和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来华集中选购和选看中国影片的大型国际活动。弘扬中国电影文化,推动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电影交流,是“北京放映”一贯的宗旨。“北京放映”已成为中国电影跨文化销售的重要渠道。

我们不仅要带着中国电影“走出去”参与国际电影盛会,毕竟世界上的电影盛会数不胜数,电影展的名目也十分繁多,不如自己创造条件,将外商“请进来”,最大限度的推销中国电影,将这些优秀作品带向世界。

结语

中国电影跨文化营销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播,通过电影将中国的文化推广到全世界,这个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运作。首先中国电影想要走向全世界必须建立自己的电影品牌。这是因为电影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能吸引广大观众,给所在集团带来巨额利润。电影品牌在电影艺术与电影市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带动电影业的发展。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只有张艺谋、冯小刚、周星驰寥寥几个电影品牌,而放眼整个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华语电影导演也只有寥寥几位华裔导演,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电影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在文化产品的跨文化营销方面,韩国在这一方面较中国成熟,不仅在地域上、文化上有着很强的参考能力,其商业化跨文化运作的经验值得我国电影行业学习,把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学习不应当仅仅是商业化运作技巧,更应当学习其电影产业化的意识。相信不出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市场和电影输出国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小于.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

[2]卢泰宏.跨国公司行销中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313.

[3]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4]赵化勇、孟建.电视媒介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7]陈启杰.现代国际市场营销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

[8]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8)

要说到吃,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比得上中国,但近几年来,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西方快餐业在中国的连锁店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这些西方餐饮企业推销的不仅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一种经营理念,一种饮食文化。这也正是这些西方餐饮业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即文化营销。

作为一种营销观念,文化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质化产品为前提,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目的,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营造、实施、保持的文化渗透过程。这对于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西方餐饮业进军中国市场,实行跨地域、跨文化营销非常重要。下面就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例,分析其文化营销理念。

一、经营哲学分析

1.观念营销理念

企业的文化营销,是指营销文化理念,运用文明与传统,道德与法制等文化理念进行商品促销行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企业在全球化营销中只有消除文化上的差异,融入本土化文化才能进行跨国经营。比如肯德基在冬季推出浓情汤系列,就是中国的榨菜肉丝汤,更加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这使企业与产品在中国消费者中颇具亲和力。

当企业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相冲突,不能为东道国所接受时,就需要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观念营销。所谓观念营销就是把新的消费理念、消费情趣等消费思想灌输给消费者,使其接受新的消费观念,改变传统的消费思维、消费习俗和消费方式。“产品营销”是低层次的被动销售,而“观念营销”则是快于市场节拍,引导市场消费的主动营销。只要能够让大部分消费者接受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就能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出现一股新的消费热潮,拉动消费的快速增长。

2.末日管理理念

末日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面对市场和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意识到企业有末日,产品有末日,企业鼎盛时期往往也潜伏着最大的危机,树立“怀抱炸弹”的经营思想,形成一套独特的放眼国际,争创一流的营销方式。

麦当劳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掘得事业的第一桶金后,在其总部设立了设备一流的汉堡包大学,为企业经营培养人才。这不仅在快餐业乃至全球企业界都是一个创举。麦当劳汉堡包大学的观念是“企业首先是培养人的学校,其次才是快餐店。”正是其认识到没有永远的企业,却有永远的人才,居安思危,才使企业久盛不衰。

3.品牌营销理念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品牌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品牌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性。麦当劳的招牌设计:红色为底,金黄色的“M”图案,形成独特的拱形标志,一眼就能在林林总总的店牌中被辨认出来。这里,它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原理:红黄色调的搭配,在分外醒目的同时,又让人感觉无比的舒适和温暖,使消费者驻足,不知不觉就停留在麦当劳门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产品趋于同质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之外,消费者还有更深层的差异消费需求吗?消费者的需求会不会受文化的影响?对奔驰车的羡慕、劳力士表的青睐,仅仅是对产品功能需求吗?分析这一现象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一切都源于文化的吸引力,所有这些产品充当的都是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载体。消费者在同质化产品面前选择的标准就是文化的吸引力,而对此最好的诠释就是对品牌的认识和评价。

综上所述,西方餐饮业在中国的营销哲学可概括为:先营销文化理念,再营销有形的商品。

二、经营机制分析

跨国企业在跨国营销活动中,确切地说是在跨文化营销中,其文化营销策略不仅是外在的、有目的的文化融合,而且还包括内在的、本企业的运营机制、基本政策,即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1.企业形象定位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形象定位,这一个性鲜明的形象是区别于竞争对手、进行产品促销和企业发展的基础。麦当劳追求的是以年轻、活泼作诉求点,努力为顾客提供一个轻快的用餐环境,注重树立清洁(clean)、快速(fa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价值感(value)的企业形象。而肯德基则是定位在“家庭成员的消费”,提供一个家庭式的温馨团圆的用餐气氛,并且以独特口味的商品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差别化的企业形象定位,使得企业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市场的竞争中,也能够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心理的消费者。

2.特许加盟制度

西方餐饮业在中国的发展形式大多采用特许加盟制度,从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到1995年发展到50家门店,一年后翻了一番,达到100家。目前,肯德基连锁店已遍布全国100个城市,北至齐齐哈尔、大庆,南至桂林、海口,东至舟山、威海,西至西安、重庆,到处都有肯德基。

中国也曾经有过风靡各个城市的“成都小吃” 但是,每个成都小吃都是各自为政,仅仅是名字上相同,经营者都不相同,很难成为一个品牌。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善于跟风和模仿,但是不善于作长线的运营,有品牌意识但是没有品牌营销的概念,不能形成强有力品牌。

3.社区经营理念

在连锁店的公共关系中,社会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由于连锁店各分号一般以一定区域的居民为目标顾客,它便需要和所在地的政府、社会团体或单位以及全体居民保持和睦的关系,根据各分店附近的商圈特性,人潮特性制定公关策略。

麦当劳不仅仅以全球品牌为努力目标,更强化社区与社群的经营。因此,麦当劳针对五到十分钟的商圈范围,将其定义为社区,争取消费者与居民的认同与好感,创建麦当劳与社区的合作关系。麦当劳每年捐出4%的营业所得,约5000万美元用于各项赞助活动,麦当劳总裁透纳曾说:“使我们的名字出现在公众面前,而创造一个足以抵消卖汉堡包的企业形象。我们的动机99%是商业性的。”

4.确定目标消费者

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正确确定目标消费者群体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以后企业宣传和促销行为的开展。进军中国的西方餐饮业运用独特的文化角度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后,它们的市场对象超乎国内行业的想象,不是成年消费者,而是无收入的小朋友。麦当劳的思路是只有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才能赢得成年人手中的钱袋。确立消费受众后,洋快餐展开了强大的促销攻势。品尝麦当劳可以获得优惠券,可优惠25%;在特定时间消费,可以和“麦当劳叔叔’,一起逛迪斯尼乐园……当你高兴地拿到优惠产品时,麦当劳公司也高兴地拿到了利润;

5.行业标准和就餐形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相对于国人的注重满足于口腹之欲,西方的餐饮业则更加理性、更注重科学。麦当劳对马铃薯要求极其苛刻,不仅对其外形,而且对其淀粉含量也有严格的要求,不达标者休想进入麦当劳。由于麦当劳庞大的消耗量,使得马铃薯生产者不得不按其要求生产。麦当劳形成了行业的标准,而肯德基快餐为了保证炸鸡的独特风味,规定其产品现炸现卖,超过十五分钟的食品一律收回,这就保持了炸鸡的品质和口感,使肯德基炸鸡风味如一。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管理,使顾客在洋快餐的任何一家分店品尝到的都是一样的产品,增强了顾客的信赖感。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家庭文化形成了饮食制度上的合餐制,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人之间交际、联系日益密切,许多人对合餐制感到不适。而西方人追求个性、实现自我的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洋快餐分餐制正好迎合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吸引了大量顾客。

西方餐饮业正是通过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一方面尊重中国文化,注意中国文化对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影响,即“影响文化”;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独特的西方文化特色来吸引中国消费者,即“渗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使中国消费者接受西方的文化,进而接受西方的产品。

通过以上对西方餐饮行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机制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跨国营销中,文化因素至关重要,文化营销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是重要的,甚至是居主导地位的。

参考文献:

[1]王芳:西方餐饮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理念分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马道宗:商战奇略[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3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9)

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各个国家都会有着不同的解读,我们应不断地将各国文化进行融合,在广告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各国对其理解的程度。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若其他国家对于该文化理解的程度不够,就会产生误解。而一旦存在误解,就会使其对产品的认同度下降,甚至产生对生产国的文化的误解。本文结合当前跨文化广告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跨文化广告误读的原因及影响

文化认同在各国交流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彼此间没有达到文化认同,那么就可能会存在着文化误读的情况。若在长时间内,对某国的文化都存在着误读现象,那么文化身份就会成国家间交流的障碍,不利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下面主要分析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文化偏见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文化误读之会不会产生,取决于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是理解还是误解。成见与偏见,在不同文化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会使得人们对另一文化甚是反感,只看得到对方的缺点,却不能客观地进行评价。种族中心主义也会使人们产生文化的优越感,而俯视其他文化。例如,由于美国对于自身种族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越感,使其对于中国的经济产生了相应的不认同。在此过程中,中国只看到了美国的优越感,长期发展下去,也会对美国产生偏见。由此可见,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广告,会使文化间的认同度降低、矛盾性增大,不利于对广告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及解读。长此以往,还会产生明显的文化冲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二)不对等的广告话语权以及民族意识

广告,就是通过语言从而使得产品的优势得以推广,而话语权在其中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多欧美国家将广告的话语权垄断,成为了广告真正意义上的掌权者。由于没有竞争的存在,其内部的早期伪装便进一步暴露。并且,由于这种不平等长期存在,会使被压迫的国家力图反抗,不利于国际环境的稳定以及跨文化广告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不同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

不同文化的背后,其价值观念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从客观上来说,不同文化由于通过大量的个体的使用和传播,使其形成了差异,因此,文化差异与理念差异较类似。因为不同文化产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所以其通过不同文化表现出的广告的知识背景也不相同。由于受到此因素的影响,会使其他国家对其产生第一印象,若这一第一印象没有正确的树立,并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会产生文化冲突。例如,中古早期,各国实行中央集权制,权力的划分明显,人们各司其职,自律性强。由于美国崇尚自由,则会难以接受中国的文化;而出于美国对地位以及金钱的过分崇拜,无端地将自身高大的形象进行了故意的扭曲,以达到引起关注度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应注意广告所传达的价值观,减少其他国家对其产生的误读的可能。

二、实现文化认同从而实现跨文化广告的有效传播

文化认同,即人们对于他国文化的认同态度。若想在文化交流中产生文化认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文化的适应、整合以及超越。文化认同不仅能使得本国文化得以被他国理解,还能进一步扩大广告的影响力。

(一)文化适应,在文化发展中对于存在的差异进行适应

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能被跨文化者所理解的内容,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文化被贬值了。在此过程中,跨文化者应加强对其他文化的适应以及理解的程度,从而使别国的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文化适应的能力,是在不断地对他国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广告的编辑,主要应针对当地的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因此,为了得到各国的认同,就要对不同国家的价值观进行融合,从而找到共同点。

例如,中国和美国两国间的跨文化广告中,只有两国对于彼此间的文化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更深一步地理解该广告的含义。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在中国,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地在可口可乐的广告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印上“福”字以及将亲彩融入其中,更增添了其中的民俗色彩。与此同时,其与美国精神中的可口可乐文化进行了良好的衔接,使两国的文化得以揉合,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于该广告的关注,与此同时,可口可乐的销量也十分可观。

(二)文化整合,在跨国文化传播中采用全新的方式

随着文化在不同国家间的渗透,世界已成为一个整体,而在这个整体之中,又包含着不同国家的文化。长期的文化融合,会产生文化在大体上的一致性,因此,在今后发展中,我们应进一步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整合。而实施文化整合后,不仅能使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更好地融合,还能够减小差异,促进他国对于本国广告含义的良好的理解。

例如,在麦当劳广告中,为提升其亲切感以及加强负责任的态度,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将“爱”作为主题。虽然国家间的文化存在着差异,但对于爱与责任的理解都大致相同,因此,在进行文化整合后,若采用该方法,则可以更好地使广告在跨文化的情况下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文化超越,实现跨文化广告一体化的方式

在国家间的广告竞争中,部分国家为了使自身的商品得到国外的认同,会寻找相应的办法,将本国的文化与外国的文化相比较,从而实现文化的超越,渐渐地改变国外人民的生活习惯,使其慢慢地接受该国的产品。在我国,这种情况大多数表现为外国文化对于中国的文化的超越。

麦式咖啡,起源于西方,但在当前的中国却有着极大的市场。究其原因,就是成功的文化超越。中国是一个习惯喝茶的国家,对于咖啡一开始难以接受。因此,刚开始时,麦式咖啡的市场十分的小。但麦式咖啡从中国人喜欢喝茶的习惯入手,将其列入传统的范畴,而引导喝咖啡成为中国的时尚,从而使市场有所扩大。并且,通过对消费人群的观察,麦式咖啡将广告感性化,与文艺生活挂钩,从而进一步扩展了消费的人群。也使得该国文化侵入中国,不仅使咖啡得到了认同,还打开了中国的咖啡市场。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特性各不相同,因此,为使本国的跨文化广告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及理解,就需要从上述的三方面着手,不断地加强对与他国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的超越,从而使本国的跨文化广告达到应有的效果,使相关产品的国际认同度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为北京恒美广告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卫星,马晨.西安乱弹“谈西安”――价值共同体构建下的广播广告文化营销[J].中国广播,2012(8).

[2] 潘伟胜.文化营销:纸媒广告经营模式转型初探[J].中国记者,2014(4).

[3] 黄海翔.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营销策略[J].新闻爱好者(上),2010(8).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10)

相对于地处内陆、荒凉沙漠中的会展之都拉斯维加斯,被誉为浪漫之都、北方明珠的大连具有独特绝佳的区域优势,同时拥有能源、原材料和加工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优势和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大连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拥有优越的环境,丰富的承办经验,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大力扶持等优势,在会展业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树立了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啤酒节、大连国际马拉松节、大连国际冬泳节、大连槐花节、大连海事展、APEC高官会议、国际商事理事会议,还有影响力延伸到世界的大连达沃斯夏季年会(世界经济论坛)节日等重要对外交流的品牌。会展业成为了促进大连对外宣传与交流及经济、文化建设的另一张名片,并在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大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连正以极快的步伐进军国际都市。

在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关系逐渐被打破的同时,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国际会展业恰好起到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桥梁的作用。地方特色文化通过会展业实现城市品牌对外营销的最终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文化和经济实力,而是通过文化和交流方式,让他人认识与了解,并形成文化与价值上的共识。

本着这样的跨文化传播理念,大连以会展业为桥梁和契机,围绕传承和弘扬特色旅游文化的主体,积极进行着城市品牌营销活动。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每年至少增加3%的海外与会参观者,以会展形式为依托,着力打破传统城市营销模式的大连,不可避免地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了一些在思想意识、文化差异方面的障碍,体现在与会人员的主题交流、翻译服务、志愿者服务、指示语、新闻报道、特色旅游、地方饮食等方面。跨文化传播活动不应仅局限于文化交际的经验教训,而需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定位差异、需求和心理来调整更加灵活的传播方式。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会展主办城市大力加快相关配套软件准备,如培养相关专业高校学生,建设相关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多元发展,增加以本土文化为依托的节事宣传,推广国际交流礼仪,等等。

为切实有助于大连充分利用会展来推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更好服务于塑造和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发展和扩大大连的海外影响力和知名度,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大连这座美丽的城市,都愿意来此旅游、度假、商务会谈,我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总结会展领域的对外城市营销的优势及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1.跨文化会展活动是大连市进行对外城市品牌推广的重要方式之一。多年来大连努力创新和发展的跨文化会展业,着实显现出宣传效果、名片效果和聚焦效果,使大连的城市品牌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针对会展业中跨文化传播现存问题,进一步从基础人文建设方面加强跨文化会展服务:提高市民国际化思想水平,增强文化差异意识,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推广全民英语等;建立适应现代化国际性会展都市需要的信息服务体系:针对各种会展的方向规模、客户需求,注重传播方式和技巧,制定完整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促进政府重点支持大型国际性会展数据库和电子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提供信息源和电子服务,为培养相关高校专业人才打好基础。

3.通过会展交流宣传推广大连,不仅要发展旅游服务等领域,而且要使外国的先进技术文化落地生根。所以要实现对与会的中方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缩小文化差异,规避文化冲突,增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融,这样才能真正习得外国的先进文化技术,使大连在世界高端技术流域有一席之地,让大连不仅是浪漫之城,而且是高技术之城。

参考文献:

[1]J.Z.爱门森.世界文化和文化纷呈中的传播策略.一个致力于跨文化融洽交的计划.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文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才,谢春山,王燕.大连会展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3.

[3]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李新,左仁淑.成都会展与城市营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4).

[5]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跨文化营销策略篇(11)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全球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将各个国家与商业组织强制地摆到同一个竞争舞台,大量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的出现,使得全球营销不得不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营销中如何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以避免文化冲突?本文就营销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咯进行探讨。

一、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背景下的必然

(1)全球营销仍是大势所趋。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它处于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辩各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枥璐。 如今的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

(2)文化与跨文化管理实行全球营销,就是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颐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各国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谁水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

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跨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间的和谐关系

作为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当地员工,不仅要懂得如何”管”,还得知晓如何”理”。如果跨国公司管理者不信任当地工人,就会使管理者和职工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就会影响沟通,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加剧双方的误会和矛盾。

(二)导致组织机构的低效率和市场机会的丧失

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就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就是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表现在外部经营中,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使跨国公司不能以积极和高效的组织形象去迎接市场竞争,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有可能丧失许多大好的市场机会。

(三)使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

作为跨国公司,要在世界范围内增强全球竞争力,从战略角度考虑必须要从一般的市场战略到资源战略直至向全球战略转变。而要保证全球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以全球性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作为载体。但是,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普遍采取矩阵式的组织机构,由于文化冲突和缺乏集体意识,导致组织程序紊乱,信息阻塞,各部门职责不分,相互争夺地盘,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离心力加大,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难上加难,从而造成跨国公司结构复杂,运转不灵,反应迟钝,大大不利于全球战略的实施。

三、跨文化营销的管理策略

(一)正确的跨文化管理观念的树立是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的首要问题,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

一个真正的跨文化营销企业,应该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文化冲突既是跨文化营销进入的障碍,也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跨文化管理策略的选择是重点

1.文化适应策略

文化适应策略是跨文化管理中最基础的策略。所谓文化适应,是指跨文化营销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决策时,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特质。绝对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顺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将产品、营销人员、促销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的一种营销模式。在开发国文化开放性弱,变动性小,文化的对应性差及企业本身较弱小的情况下多采用此种策略。

2.文化相容策略

文化相容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开发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美国的肯德基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可以说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

3.文化规避策略

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开发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子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开发国文化存在的时候,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4.文化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