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0 09:49:42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1)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2)

中图分类号:B032.2文献标识码: A

宏观调控

1.1经济调控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基本的运行模式可谓已经渐趋完善与成熟。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有两只看不见的手在一直进行着调控。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与看得见的手政府的宏观调控,两种调控手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今天我们所要讲到的消极宏观经济管理与积极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针对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说的。我国政府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我国的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不过对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遇到的问题的不同,所以我国政府在调控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采取消极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或者是积极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1.2宏观经济管理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政府在采取宏观调控实现其经济只能的时候,应该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密切的配合,不可使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这样只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宏观调控的时候,应该不仅看清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还应注意到市场调节的程度及成果如何,然后才能确定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应该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管理还是消极的模式。

1.3消极宏观经济管理

首先讲到的便是消极的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态势面前,为配合市场的调控与发展,我国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然而在有所为的过程中,对经济的调控也应该有个合适的度,来实现其经济职能。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强力的对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干涉,或者更多的政府采取有所不为的措施,亦或是对此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市场调控有了更多的依赖。这就是我们要提到的消极宏观经济管理了,一般情况下,政府会采取消极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大多是在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并且没有遇到太大的风波跟问题,只在市场的调控下,便能很好的醋精经济的发展。所以此时的政府不用对经济的发展有太多的宏观调控,为了更好的维持经济发展的态势政府大多会采取消极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1.4积极宏观经济管理

然后要讲到的便是宏观的经济管理模式,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政府在实现宏观调控的时候,要与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来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作用,不过市场调节也不是万能的,再很多的时候市场调节会出现失灵的状况,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政府还采取消极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只能让我国的经济变的更为糟糕。因此,这个时候就是政府宏观调控实现其作用的时候了,政府应该采用积极的宏观调控模式,对经济进行大力的规整和指引,以引导我国经济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

消极与积极不同适用范围

2.1宏观调控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有态势下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不管是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还是消极的宏观经济调控,都是包含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较为复杂,仅靠市场调控,有较大的不足,所以应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行。还有便是,外资的利用以及对外的投资,在汇率方面对外汇的管理,以及国际收支的管理。在经济发展的对外方面,市场的调节有太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有些国家不正当的经济竞争面前,市场调节甚至会出现失灵的情况,所以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另外便是政府对内经济发展的调控了,首先便体现在国内经济增长的调控,然后便是对于国内的产业政策,以及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政府制定的货币政策,然后为避免市场的混乱,还会包括市场价格政策,为控制失业率,还会包括就业政策。这些都是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其经济职能。当然对于国内,政府的宏观调控,还应包括,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管理。

2.2不同适用范围

一般来说,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消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积极的宏观经济管理会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不管是在内的经济管理还是对外的经济管理。在对外方面,如果世界的经济总体发展平稳没有太大的世界经济风浪的出现,并且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贸易渠道正常进行,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说,应该采用消极的经济宏观管理,不用太多的干涉其发展。不过当我国的对外经济面临较大的危险,比如过度的贸易壁垒,或者世界上出现了范围较大的经济危机或者金融风暴,那么就应该是政府采用积极宏观经济来应对。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亦是如此,国内经济平稳的运行,人们安居乐业,那么政府就可以采取消极收缩的调控,由市场来更多的调节。如果我国经济市场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因素,哄抬物价,恶意炒作等,就需要政府采取积极宏观经济调节模式来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了。

总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国政府在实现其经济职能时,所采用的的两种形式,消极宏观经济管理与积极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透过这两种基本的经济管理方式,我国政府在稳定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说,虽然消极宏观经济管理与积极宏观经济管理都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具体方式,不过这两种方式却是有不同的使用情况和范围。因此这就考验了我国政府在对待我国经济形势面前,应该理性的做作判断,以更好的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朱玉林;基于能值的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陈明;中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3)

二、宏观调控的利益协调关系

(一)动态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加大了宏观调控利益协调的难度

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变动的内生性决定了宏观调控具有动态性特性,宏观调控依存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不同,宏观调控的对象、目标与手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宏观调控会显现出不同特点。前面已经论述,我国宏观调控的发生状态和权力配置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动,将宏观调控纳入常规手段、宏观调控权的集中无疑增加了各方面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加之经济起飞阶段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变动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增加了对其把握、决策、实施的难度。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定位与特征决定了宏观调控的利益协调问题。

宏观调控依存的动态性国民经济运行状态是利益调整的重要时期,同时为宏观调控利益协调提供了外部环境。依存动态性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出现的宏观调控作为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一旦成为常态出现就会对正常的国民经济运行产生反作用,同时也致使利益协调作为经常性的问题而出现。由于涉及到的资源、权力等要素调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宏观调控时期也是利益各方的活跃时期。在动态性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下,中央与地方、宏观部门之间、产业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在处于常态的宏观调整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各种各样深刻的利益碰撞,包括对人、财、物、位置和政策的争夺。

(二)对宏观调控利益协调起因的探究

有关不同级别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利益协调的起因。目前大多研究成果结论基本类似。如杨秋宝(2003)针对宏观调控利益起因提到:政府作为特殊社会机构和经济主体有自身的利益,在和社会利益相悖的前提下,政府自身特殊利益的追求就会对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社会利益取向产生负面影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目标并不一致,这是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存在冲突的根本。宏观调控权由中央和地方共享转移到中央独有,地方作为受调节与控制的对象,中央、地方主客体之间可能存在由目标差异引发的利益冲突。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实施宏观调控的部门作为调控主体的有机组成,有机构、部门的利益取向和单位利益要求,职能部门的政策手段首先需要协调,但不可否认也存在排斥的情况;另一方面,除去政策手段本身之间的矛盾,部门利益也是引起中央宏观调控部门关系平衡的关键。我国宏观调控具有总量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功能,注定其实施前后要关注各类综合性指数作为宏观调控依据的判断;同时,在做出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判断后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手段应用的切入点,其间必然涉及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所有权结构等。结构调整涉及到的关键词包括:限制、保护、促进、推动、加强等。结构调整依托的“有保有压”原则,必定是对某些产业、所有权的“保”,而对另一些产业、所有权的“压”,这些调整对象的利益纷争由此而生。目前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其中经济手段包括财政、货币等政策,这些政策出自不同部门,相同手段调控的是不同区域。众所周知,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性过大,即使同一区域内部其情况也各不相同。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往往针对国民经济整体情况,这样很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导致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实施效果,不同地区在宏观调控中也存在竞争与利益博弈,为了实现自身目标,不同地区都希望宏观调控向本地区情况靠拢,使不同区域间的摩擦加重,中央同地方的关系紧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存在“横”、“纵”交织的局面,横向是地区之间的差距,纵向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同地区在宏观调控中的竞争类似,由于历史原因,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哺育城市的格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导致城乡之间差距一再拉大,经济社会状况难以理顺。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宏观调控中不但存在经济上的竞争、博弈关系,而且越来越扩散到社会领域。

依照宏观调控定位、手段、目标分析利益协调问题会发现,对不同层次对象的调控过程中不但发生了各类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而且各类主体之间还具有很强的对抗关系,但鲜见竞争中的合作。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通过比较发现,作为统一的政治体,我国中央与地方、区域、城乡等之间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小于以合约形式结合到一起的欧盟各成员国,这是国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对宏观调控利益关系的描述

通过上面的分析,按照宏观调控的主体、客体、对象、内容进行归纳,依据宏观调控利益协调发生的深层原因,大致可以梳理出我国宏观调控过程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就此,为了能够更直观的给出宏观调控过程中利益协调的发生状态,将其以图的形式加以表达。宏观调控主、客体的利益关系应该包括交织的两层。

从框架体系可知,按照行为主体为标准的宏观调控利益协调对象可以分为五类:中央与地方、各宏观政策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区域(行政区域及经济区域)和城镇与乡村。从宏观调控利益协调的具体内容看,中央针对每一类利益协调对象都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自然资源和环境利益等方面,各利益协调对象之间的博弈实际是针对这些具体内容展开的。上面已经论述,宏观调控参与各方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不同集团存在目标差异,即使集团内部个人利益目标也不完全一致。宏观调控的主、客

体与对象之间在利益博弈中使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根本无法全面顺利落实,宏观调控既定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4)

波澜壮阔的2011年即将拉下帷幕,充满希望的2005年正向我们走来。通过一年多来宏观调控的艰苦实践,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坚定信心,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保持更加清醒的认识。 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中国经济走势,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又快又好发展态势,人民群众将从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社会主义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宏观调控将继续加强和改善 宏观调控明年是不是要结束,是一个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不乏各种议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说明了两点:_是从力度上讲,宏观调控是要加强的;二是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和问题,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会有所不同.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不牢固。他特别提醒,各方面期盼土地管理等有关政策松动的呼声比较强烈,而且投资的摊子已经铺开,运行的惯性很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反弹。如果不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可能出现反复,我们的困难会更多,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电厂在建规模迅猛增长。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担忧,电力有可能在﹁段时间后重现过剩的局面。经济专家刘树成说,电力项目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显示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和紧迫。中央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现了对形势的冷静分析和全面把握。 有专家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自始至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不可或缺。只有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才能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一些地方的宏观调控中,确实存在着‘一刀切’‘行政化’的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很有针对性。”西部地区的一位地方干部说。 人们注意到,在宏观调控政策中,变化最大的是财政政策。实施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稳健的财政政策全新登场。这种变化,既是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与7年前大不相同,也体现了更多地发挥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原则。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些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到,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将更加管用、有效。 “三农”: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11年的“三农”,无疑是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年终岁尾,有人担心,“三农”亮点会不会是昙花一现?一些农民也有顾虑:明年粮价会不会落下来,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是不是会变?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粮食虽然增产,但供求缺口没有改变;粮价恢复性上涨,但种粮比较效益低状况没有改变;农民收入增速加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巩固目前来之不易好形势,必须继续加强“三农”的扶持政策。 “我国现在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5)

一、确立以企业会计运行为立足点的会计体制

会计体制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明确不同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关系,对各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职责权限进行划分,使各经济主体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实现社会会计运行的协调有序进行。从三大经济主体理论来说,会计体制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使政府、企业和企业人员在宏观会计运行和微观会计运行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我国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在会计职能发挥作用、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个体,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着力于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成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市场主体。在会计运行方面,企业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如何,同样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也是宏观会计运行的基础,制约着宏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可以说,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就不可能有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宏观会计运行也难于达到甚至不可能达到有序运行的最佳状态。

企业经济主体作为联结个人经济主体与政府经济主体的中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个人经济主体一般都是借助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表现其经济行为的,借助企业经济运行过程参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个人经济主体处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下进行经济行为,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决定于其所处的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由此个人经济主体在企业管理与控制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直接表现为企业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是由众多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构成的,但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总是依附于企业的经济运行,服务于企业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运行的微观性和企业会计人员的企业化,决定着会计人员经济行为和会计行为对企业经济运行和会计运行的依附,决定着企业会计人员总是借助于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内化于企业会计行为之中,它是通过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与政府的联系则是通过企业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说,政府与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联系也是通过企业这一中介进行的。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最终要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要求;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过程的约束,最终也将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但是,政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以及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只表现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总是处于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会计行为。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地组织其会计运行过程,一般情况下包含着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可以说,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是企业对其会计运行及其会计人员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结果。因此,没有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的合理化,很难实现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高效率与高效益。当然,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会计行为可能起因于对自身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时可能表现为与企业会计运行优化的非同一性,甚至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相偏离,但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总是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以实现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促进企业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而进行的。因此,会计体制明确会计运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权责关系的中心环节,在于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承担着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调的职能,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同样承担着对会计运行过程的调控管理的职能,以促进宏观会计运行协调、有序。为了实现对会计运行的调控管理职能,政府作为一特殊的会计行为主体,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将宏观会计运行方向和目标,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对微观会计运行的要求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供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及其会计运行的基本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企业会计运行进行约束,对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不当会计行为进行调节,使各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符合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

政府作为宏观会计主体,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是以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及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有政府宏观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政府会计行为的第一个方面,实质上是为企业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对其会计行为进行调控,目的在于促使企业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组织其会计运行,保证实现其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政府会计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实现,都依赖于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政府制定的有关会计法规,如果没有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则无法发挥正常的约束作用,再好的法规也形同虚设;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和调控,如果企业不对其监督调控信号作出反应,不发生相应的会计行为,也就不可能达到其预期的监督调控目的。

要实现宏观会计运行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制和会计运行机制,关键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和健全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因此,造就良好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塑,就成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体制的基础。

二、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对现行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进行重新塑造。

从整个会计体制来说,首先就要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保证企业会计运行过程的独立性。从现行会计体制来看,企业虽然在会计运行方面较传统经济体制下有较大的自,企业会计运行过程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企业会计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政府会计行为的依附状况。因此,当前应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会计主体。扩大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不仅是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有的内容。扩大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一方面为企业会计运行 的独立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逐步形成其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运行自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自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会计运行自的扩大,是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基础。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自,就没有企业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企业则缺乏自主地组织会计运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会计运行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从而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也缺乏存在基础。企业会计运行自的扩大也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运行机制理论来说,企业会计运行自的扩大是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确立的条件,是实现企业运行自我约束,以及接收政府会计运行调控信号并对其作出灵活反应的基础。因为企业只有在追求自身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导向下,才能能动地组织会计运行和进行会计行为,灵敏而自动地接收政府通过市场传导的信息,并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对自身会计运行进行调节与约束,从而形成其会计运行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

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包括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会计运行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的自。由此,在新会计体制中企业应当在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等方面被赋予较现行会计体制以更大的自,赋予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所应具有会计运行方面的权力,以保障其能够独立自主地组织自身的会计运行,实现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企业会计运行自作为经营自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的有效行使需要企业生产经营自给予提供条件和支持,因此企业会计运行自的扩大,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自的扩大相结合、相配合。

其次,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会计运行自的扩大,只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重建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其充分条件。要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建,还必须提供其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所必需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要保障企业会计运行自的扩大落到实处,使企业在行使会计运行自的过程中不受侵害。为此,需要规范政府的会计行为,并对其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会计行为有利于企业会计运行自的落实,而不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的否定。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调控,也必须建立在企业独立地进行会计运行的基础上,而不应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的剥夺。

最后,建立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机制。在扩大企业会计运行自的同时,还必须对企业会计运行施加一定的约束,引导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进行。约束机制的形成,首先要有较硬的预算约束,从财务和经济利益上对其会计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其次是会计法规约束。健全企业会计运行所应遵循的会计法规体系,对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过程提供基本的规范、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企业会计运行在会计法规约束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合理界定政府在宏观会计运行中的职能

将企业会计运行确立为新会计体制的立足点和基础,只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体制的一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和促进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这一特殊的会计主体的职能作用,也是新会计体制建立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是由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所决定的,是由于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自然也应当担负起管理者的责任;同时,政府为了实现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职能,也需要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而且要求其强化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也要求政府改革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式和方法,调整政府会计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强化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直接干预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从当前的情况来说,政府由于其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超越其职责范围内应该发生的会计行为。因此,对政府会计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政府与企业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来看,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明确宏观会计运行发展方向。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提出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对微观会计运行的基本要求。宏观会计发展规划主要应当是长期性、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明确方向。

2.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规建设包括会计核算法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和会计管理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会计法规是政府会计行为法制化的载体,是政府对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宏观会计运行要求的具体化和条文化。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会计法规,将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宏观会计管理的要求具体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具体方向;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出基本约束。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将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或会计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均处于统一会计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从而保证建立宏观会计运行所需要的正常的合理的会计运行秩序。

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以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目前的会计法规不仅存在着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且由于历史的继承性,现行会计法规中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为此,当前应当对现行的会计法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对其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内容进行修订,以期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法规体系。

3.实施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会计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是为会计运行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基本要求,要将这种要求变成现实,还必须强化对会计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而存在,在对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实现其经济运行目标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与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要求不相协调的行为,进行与会计法规相违背的行为。为此,政府必须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加强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促使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严格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组织会计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监督检查会计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会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6)

国土资源部门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谁都不能无视的。只有从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入手,才能适应这些变化。这两年的实际工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缺乏学习,有些同志对宏观经济形势不了解,吃不准,吃不透,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对国家提出的调控目标茫然不知所措,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是思路与工作路数老一套,找不到新的方式和手段;更为严重的是,销蚀、瓦解土地“闸门”的作用,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中央的政令要求拧着来。种种情况表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自身的素质还存在差距,确实需要加强学习,补上宏观经济知识这一课。要充分认识到,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结构,对宏观经济知识不学习、不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和彼此影响不关心、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我们就无法真正履行好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责。

土地、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土地,对于调节经济增长的总量、结构,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无论哪个行业,上项目、搞建设,最终都要落在地上。土地供应的总量、方向和节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这就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之间,有无法割裂的内在关联。因此可以说,不懂宏观经济就不懂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参与宏观调控,就不能就资源管资源,而应胸怀全局,充分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产业政策,才能及时掌握在一定时期内,哪些产业需要扶植或加快发展,哪些产业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哪些区域需要给予支持,哪些地区应该加强控制,才能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控之策,充分发挥土地“闸门”的威力。而做到这些有一个必备的前提,就是熟练掌握宏观经济知识,懂得宏观经济的运行脉络,懂得参与宏观经济的手段。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7)

省人民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定期对本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作分析,并以适当方式报省人民政府决策参考。

第三条全省经济运行分析主要方式和内容:

(一)综合分析

每月、每季、半年、全年对全省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综合分析;每半年对全省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二)重点产业分析

每半年对全省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发展潜力、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三)州、市经济分析

每季度对全省各州、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四)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适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出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的建议。

(五)省外经济政策比较分析

适时对省外和周边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及时了解掌握省外和周边国家的动态,把握发展机遇。

(六)其他专题分析

针对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定期开展专题分析研究。

第四条每季度以书面或会议方式向省委汇报经济运行情况,半年及全年向省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全省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由省发展改革委报送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领导及省级有关老领导。根据需要,提供省委常委会议、省委中心组学习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等作参考;半年、全年的全省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在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通报会上予以通报。经审批后,定期或不定期在政府网站或以其他方式公布全省经济运行相关信息,为部门、企业等提供信息参考。

第五条建立调研咨询和预警机制:

(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适时组织经济研究分析人员到省外学习考察,了解相关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到省内州、市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全省经济发展趋势。

(二)在省发展改革委建立经济分析咨询专家库,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咨询活动,对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决策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研究。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8)

(二)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SEM)是在70年代KarlJores-kog和DagSorbom等学者提出的在统计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验证性多元统计分析技术[11]。通过观测变量集合之间的协方差结构和相关结构,从定量的角度建立模型处理潜变量与潜变量、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一个典型的结构方程模型包括两大部分:测量模型与潜在结构模型。1)测量模型:描述潜变量与显变量之间的关系:x=Λxξ+δ(如CPI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y=Λyη+ε(如汽车产量与汽车行业发展情况的关系)在实际应用当中常常将潜变量表达为其相应显变量的线形加权和的形式,且有几个潜变量即需定义几个度量模型。2)结构模型(StructuralModel)描述的是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模型η=Βη+Γξ+ζ(宏观经济形势与汽车行业发展情况的关系)实际应用中往往用线形回归的形式拟合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潜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常称为路径系数。

(三)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宏观经济波动体现的不仅仅是GDP的变动,而是伴随着出口、消费、存贷、利率等一系列经济指标的变化。同样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也绝不仅是由汽车的产销量来体现,而是通过一系列汽车指标进行的综合评判。笔者将宏观经济形势和汽车行业发展情况看作不可直接观测的潜变量,而将反映宏观经济形势和汽车行业发展情况的经济指标作为其观测变量。参考以往关于宏观经济与汽车行业之间关系以及各类指标数据,结合历年关于宏观经济与汽车行业的发展数据,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下列变量指标。在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路径图中,用圆或者椭圆表示潜变量,矩阵表示观测变量,单向箭头表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双箭头表示变量之间的协方差或者相关关系。宏观经济与汽车业相关关系模型的结构路径图和基本路径假设如图2。

(四)数据说明模型选取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信息网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7至2012六年间的月度数据,缺失数据运用趋势拟合与均值补充进行数据填充。

二、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模型的拟合度检验基于六年的72条数据,运用软件AMOS17.0,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使用检验、规范拟合指数NFI和修正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指数(CFI)、近似误差平方根(RMSEA)等较为稳定的指标考核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拟合后的评价结果及其理想值汇总于表2。表2表明,P值为0.000,说明模型通过检验;卡方与自由度之比从总体上反映了模型的拟合度,有学者认为小于2.0,则可以认为模型拟合较好,但也有学者认为当χ2/df介于2.0到5.0时,也可以接受模型,要视情况而定。本模型由于样本空间较少,故3.8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规范拟合指数NFI、修正拟合指数IFI和比较拟合指数(CFI)都是越接近于1越好,而RMSEA低于0.1才是好的拟合,模型结果中NFI、IFI和CFI都在0.8以上,RMSEA为0。093,小于0.1,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另外,根据AMOS所给出的结果,其组成信度(CR)大部分都在0.7-0.9左右,其平均提炼方差(AVE)也都在0.5以上,所以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内在结构上,该模型都实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说明了该结构关系能够反映样本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样本数量的关系,模拟结果还未达到最理想。

(二)模型的结构关系分析运用软件AMOS17.0进行假设模型的验证与分析,再根据修正指数MI进行多次变量之间关系的修正,得到所有不可观测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以及显变量与隐变量之间的因子负荷,其结果如图3所示。本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时采用了固定因子负荷法设定因子的度量单位。由图3分析表明:第一,负荷系数具有显著性,表明测量变量能很好地反映其对应的潜变量。在宏观经济形势因子中,外商直接投资、货币供应量和汇率对宏观经济的潜力影响显著,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影响显著,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宏观经济的现状影响显著。汽车行业发展中,汽车产量和汽车工业增加值的作用很明显,而汽车产品以及汽车进出口贸易差额的作用不是很显著。第二,路径系数具有显著性,表明宏观经济形势与汽车行业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结构关系。宏观经济影响因子与汽车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4、0.71,其中,宏观经济因子E1,即宏观经济的潜力水平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相关关系表明,信贷、货币、财政收入、城镇固定投资额、PPI、PMI等外生因素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最终也影响了汽车行业的发展。两者之关系可归结为:汽车行业的发展程度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在很大程度上也反作用于汽车行业的发展,且对汽车行业的产量、贸易、增加值都有显著影响。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9)

过去的几年,世界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全球经济衰退。中国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却发生了实体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政府、企业、理论界对此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扭转金融危机局面,宏观调控是重要手段。总书记指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石家庄经济学院王殿茹等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金融危机下河北省宏观调控对策及经济发展态势研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就是一个研究宏观调控的很好选题。

该论著从框架结构上共分九部分,详细阐述了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历史考察、1978年以来河北省落实宏观调控及效果分析、河北省及其他省份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河北省土地与宏观调控走势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态势定量分析、河北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研究、河北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等内容。框架结构有序,主题突出,层层递进。从研究内容上运用动态分析法对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历史阶段进行分析;运用比较分析法对30年来河北省落实宏观调控效果及其他主要省份宏观调控取得的经验进行分析,阐述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构成特点,河北省的民生和就业情况,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河北省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情况;运用模型分析法对河北省“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预测;运用资源经济理论对河北省“十一五”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十一五”河北省建设用地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河北省地价与房价关系分析、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建设用地利用建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全面、细致,提出了有别于其他成果的独到见解。既客观考虑河北省各方面的有利支撑条件,又充分估计河北省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并且注重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从成果创新上搭建了研究河北省金融危机与宏观调控学术平台。课题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调查研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所提出的河北省宏观调控的对策措施有可操作性;所预测的河北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符合“十二五”规划精神;所比较的主要省份宏观调控经验有借鉴性;所阐述的河北省土地与宏观调控关系揭示了宏观调控重要问题。

我以为该论著对河北省宏观调控脉络的把握是精准的。总体看,新一轮的宏观调控给河北省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为其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河北省宏观调控历史进程的分析是到位的:30年来河北省经济多次出现过热,表现在银行信贷失控、投资规模膨胀、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和物价上涨趋势明显,持续高涨的投资热情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全面释放。中央财政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下降,致使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而地方财政收入得到增长,导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迅猛扩张;对河北省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的阐述是细致的:河北省宏观调控落实上热衷于加大投资等体现政绩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地方政府越权甚至滥用投资宏观调控职权,调控政策的制定缺乏沟通机制。

综观全书,我认为这是一部能产生影响的书,对消除河北省金融危机影响有指导意义的书;对河北省制定宏观调控战略有参考价值的书;是一部研究金融危机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力作,我愿意推荐给读者。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10)

1宏观调控产生的国家背景

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中的运作会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性,甚至影响经济发展的健康延续,部分领域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运作规律自行发展,但是部分领域则因为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导致无法健康有效发展,如果仅仅凭借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能力来维护经济的发展,其能力稍显不足,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法律与相关制度做适度的宏观调整。宏观调整可以有效的避免市场经济所存在的滞后与盲目问题。宏观调控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政府在财政收支的调控上来发挥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的维护整个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而具体的操作中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进行辅助的调整。

2宏观调整的主要手段

2.1经济途径

经济调控的运用主要是在经济活动中经由相应的国家财政或者货币政策来达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可以通过直接对税收、物价、薪资和信贷政策的调控来达到对经济管理的直接干预。一般是针对国家经济某阶段的情况问题展开的对应调控方式,其政策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当经济处于改善或者其他变化后,相应政策也会有新的改变,一般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方向性的调控,有效的抑制国家经济产生过度的波动,保证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2.2行政途径

行政调控途径主要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采用行政干预,通过出台相关的规定或者制度来达到相关行政机构与部门的强制性执行。行政手段的运用可以快速的针对某一突出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控。但是行政手段不宜进行长期性的运用,否则会对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需要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进行适时的调整。

2.3法律途径

通过政府司法与立法部门对经济管理进行一定的合法性的运营依据,对经济活动进行监察与审理,对于危害经济发展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让经济发展在有序的规范范围内运作,保持整体的经济运作的基本秩序。法律手段主要针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形成有效的经济秩序结构,让违法机构或者个人进行严厉性的打击与威慑,降低经济危害性活动的发生频率。

3宏观调控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3.1调整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的调控中,可以通过在粮食的价值上进行调控来达到效果,让经济得到有效的稳定。粮食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的粮食价格显著的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对农民劳作的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打击,让农作物经济发展没有保障。而其中农民又属于我国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劳动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力量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可以通过劳作来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同时其经济水平等到稳定和提升后可以有效的对国家的经济内需有促进作用。而通过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做干预,可以达到对现有现状的一种调控。可以通过政策调控对农作物种植生产多采购的物资价格做调控,调低其价格来降低农民的种植生产压力,其中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免税或者减税方式来促进其工作的开展,让农民得到切实的实惠,激发农民种植生产的动力。而农民的经济得到了有效保障,其庞大的群体还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内需的不断扩展。

3.2调控民众就业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众的基本生活要素,通过让民众获得自身的就业途径和政策来得到对生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会让民众有精神上自信与成就感。民众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得到支撑家庭与自身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内需水平,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降低国家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平稳健康化。在企业出现大面积裁员和倒闭情况出现时,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的经济手段或者行政手段来达到对民众利益的保护,可以让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的相关支持与援助。而人员失业或者流动性会导致经济的压力,但是企业或者机构的倒闭、裁员活动无法避免,因此对于民众或者企业相应的经济或行政调控可以有效的降低相关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损伤降低到最低,或者让问题调控到软着陆,避免强势发生而导致经济的巨大伤害。在就业问题上,积极开展对民众技术培训,提升失业人员技术竞争力,提升其生存能力,让其能够有效的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避免造成大面积的失业问题出现。

2.3调控民众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是人们在劳动上的必要回馈,而相对应的回馈标准是通过薪资来表现的。因此要让薪资进行合理化管理,不能仅仅市场自行运作,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对相应的薪资进行政策保护,避免薪资偏低或者薪资发放无保障等情况的发生,避免民众出现对于实际生活无法达到足够的支付能力。需要让民众拥有较充足的资金去维持自身的生活,满足自身的购买需求。如果民众长期无法达到基本生活的自给满足,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也就失去了基本条件。因此对于国民收入进行一定的保障与维护,可以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内需的正常发展。

2.4维护企业的发展

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对违法企业的发展进行严厉打击,有效地维护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规范化开展,一方面维护企业的快速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发展的规范合理化。比如对企业发展进行税收、政策、法律规范、经济机遇等调控。企业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发现发展机遇,得到发展保障,获取发展扶持,提升发展速度等,从而对整个经济环境提供更大的动力。

4结束语

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调控和指引作用,让国民经济有效的避免经济发展中的恶性问题发生,降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对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调整,促进经济的整体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篇(11)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关键问题

从概念上来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体系基础上,以统计知识为核心,围绕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也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以计划经济为主时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利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来完成对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和平衡。同时,借助于政府统计系统,从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中,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研究,改进下一阶段计划经济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但是,对于统筹兼顾、优化管理为主体的计划经济管理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从我国统计学发展历程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概况的讲,主要是围绕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来展开,如利用国民经济账户、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等,从各个核心部门、核心指标、核心统计体系中来分析国家、产业的发展状况,减少经济危机的发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借鉴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计划经济管理理论,同时借鉴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思想,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方法,逐步实现了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在以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特别是经济学与现实问题的关联,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可比性,统计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等。

一、宏观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念研究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主要依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经济循环理论下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各类标准、统计分类等内容。宏观经济统计,从概念上理解为从宏观上来探讨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统计测度理论和方法。从统计范围来看,主要从经济活动中来获取统计数据,包括各类经济活动的信息整理、也包括各类统计部门设计的用于统计实际数量的调查资料。统计学是依据统计学理论,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对各类经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利用抽样调查来进行统计分析,以实现对样本总量的推断;在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内容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分类法、关联统计法、变化率统计法、总量统计法、结构统计法等。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和地位更趋重要。概括来讲,经济统计分析从统计方式、统计数据上来全面认识经济获得,并从有效分析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统计数据的测度方式及搜集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如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相类似,在现代经济统计中,增加了软统计内容,如抽样问卷、心理量表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宏观经济统计基础上,利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以实证经济分析来处理统计结果。从概念上来看,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括的经济活动较多,不仅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内容,还有其他与国民经济管理相关的统计分析。微观来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从经济问题的统计分析研究中,来构建统计分析模型,并从统计分析变量或指标中探析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结果。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研究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包括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三项内容,对于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象,如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等建立均衡统计分析,从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中来构建各项统计指标,如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经济周期统计分析、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统计分析、消费-投资需求分析、通货膨胀统计分析等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体制及组织结构上,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重大战略开展统计分析。如创新型国家经济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宏观经济统计目标主要从国家统计、部门统计、行业统计、区域统计等层次化统计数据基础上来开发,围绕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科学研究等内容展开统计方法创新。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归结为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另一方面表现为专题型或问题型统计分析工作。在制度化统计分析工作中,围绕政府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中来搜集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并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表现上来剖析主要问题和成功之处;对于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对执行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从存在问题中来提出应对建议。如国家统计局和各下属统计单位,每年要对上一年度的统计工作进行汇报,以经济分析白皮书形式进行综合。制度化宏观经济分析工作,能够从社会生产、市场供需、收入分配、金融市场化、国际收支等多方面进行呈现,既有动态指标,也有近期、中长期发展趋向分析。宏观经济专题统计分析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主要是围绕不同时期的经济工作,从经济问题中来展开针对性调查统计分析。其特点表现在:一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专题具有较深的研究;二是多采用多重调查方法来实现对专题问题的全面分析,如抽样调查、软实力调查、问卷调查等的综合使用;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统计分析能力,特别是用网络化平台技术来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改善数据质量等。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具有多样性,针对不同问题,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方法,也有针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有基于统计描述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总的来看,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同领域所涉及的统计方法具有交叉性。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中动态经济分析、静态经济分析、比较动态经济分析、比较静态经济分析方法所反映的经济学问题,能够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体现目标、过程、方法、绩效、因素等统计描述信息,改善统计分析的应用实效性。主要常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弹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应用回归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对于不同经济变量体系的描述,根据经济运行过程及数量特征,从所选定的指标变量上来进行估计,包括推算、核算和估算等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应用,从构建基本逻辑架构中来分析客观存在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活动中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动态性,需要从经济分析的聚类、因子分析等方法中,运用分层回归、分位回归以及协整分析方法来转换,以促进对各项分析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映。同样道理,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面对大量微观性数据,如何发挥统计变量测度及过程变量特征分析优势?实践中常用统计系统描述方法,将系统分类及归纳至分位、分层、立体、动态的复杂系统中,从探索各关系变量及因素之间关系上来进行描述性分析。如在人口普查以及经济普查中,对于各类模拟系统方法的运用,主要从各因素的顺序识别和组内方差缩小、组间方差扩大上来实现动态过程的科学推断,提升核心主体的统计分析精度。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趋向研究

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来看,当前社会环境下面对更多挑战,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重要决策导向研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从海量数据分析中来挖掘科学的信息资源,来优化和辅助市场化竞争、产业竞争及区域、国际间的竞争需要。哈佛大学加里·金(GaryKing)提出“信息革命背景下,对于海量数据资源的统计分析,将席卷商业界、学术界和政界”。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精细化测量行为研究,从经济领域、商业领域来拓宽延伸,以促进社会发展;二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期,从协同政府、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以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来完善社会发展科学管理水平,从中长期发展政策分析中来进行科学谋划和实施。对于统计信息平台中的活动、业务、行政记录、财务信息等资料,要按照统计数据的统一化要求进行科学转换,增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决策科学化能力;三是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统计分析工作,围绕国家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要求,从国家科技政策制订,到各项经济统计工作的实施,都应扎实推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和驱动地位;四是构建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统计分析模型,围绕我国全面转型过渡期的产业结构现状资料,从构建“三高一低”产业结构高端化统计目标入手,加大对信息化金融产业的创新,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辐射及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进程转移;五是注重金融统计分析,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提升金融管理效率。在建设金融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上,发挥统计手段来全面跟踪和优化我国货币政策服务环境,挖掘金融数据,加大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六是注重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依托大数据时代数据集中化平台,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创造有利环境,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合作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大数据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周芳.试论大数据时代中国政府统计改革发展新模式[J].教学与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