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1 10:00:00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来之矿产资源。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一些危害,大量的开发活动所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地管理矿业、维护矿产资源开采秩序,遏制违法行为,有效保护和利用矿产资源,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协调矿山与地方的矛盾,提升矿产资源监管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规划化、科学化,从而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矿产资源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综合利用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及各时期测绘成果档案,对自然、人文等地理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图件和研究报告等,为矿产资管的监管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1]。本文为了提升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手段,保护、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充分利用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结合3S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设计和研究基于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的矿产资源监管系统。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流程结构

矿产资源监管系统基于省市县多级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联动,上级矿管部门对本级和下属单位的矿业权审批、矿产开采、矿产复垦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省市县三级通过上下级数据交换,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的动态同步更新和共享。如下图所示,省级通过抽取程序,采用增量抽取的方式获取下级部门的矿山日常监管数据、矿业权数据等,并集中到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仓库中,通过在线动态分析,图文展示、实现对各级矿政管理部门的矿业权登记过程、矿产开采情况、矿产复垦情况等以及对矿山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管。

2.2系统逻辑结构

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库和业务子模块是矿产资源监管系统的两大基石,因此在系统总体设计时,必须从业务子模块和数据库结构两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数据库设计时,既要考虑结构的完备性、格式和编码的规范化,又要尽可能地避免数据的冗余[2]。在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时,为使系统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可伸缩性,将系统划分为若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可共享信息的子系统[3]。这些子系统再依据一定的通讯规则和集成模式完成各自独立的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机的集成在一起,服务于整个系统的信息处理目标,同时应用子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合理调度、组织,形成数据的合理流向,完成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持系统的旺盛的生命力。

根据矿产资源监管业务的要求,其逻辑结构层面上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技术层,数据层、中间层、应用层和用户层[4]。具体的逻辑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2 逻辑框架结构图

2.2.1技术层

技术层是系统实现的基础,为系统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本系统的架构和开发采用当前主流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Web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组件开发技术等。这些技术成熟稳定,为系统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2.2.2数据层

数据层为整个系统数据提供了永久化存储的支持。数据层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获取、提取、组织、管理、更新、维护等。数据组织与管理是指对集中-分布式、异构(矢量、影像、属性、文档)、多数据源、多分辨率的数据进行管理;数据的更新与维护是指在数据库平台上, 根据不同的管理层次, 在统一的组织管理原则指导下, 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矿政信息等多种信息源, 实现数据的各种更新与维护。这些数据库按照功能划分为空间矢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2.2.3平台层

平台层是应用层与数据层之间的一个桥梁,平台层对系统的公共组件进行管理,将数据和应用进行屏蔽,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满足系统分步实施的需要。针对本系统的特点,分为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基础数据平台和矿产资源信息服务平台, 以建立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共享、矿产监管功能共享为目标,使矿产管理规范化、动态监管实时化。

2.2.4应用层

应用层针对矿产资源监管系统的需要开发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完成特定的功能。由于各模块的开发是基于公共平台之上的,使得各模块间的数据交换,系统通讯都很方便快捷,系统应用层采用可伸缩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公共平台中集成了系统大量的功能组件和功能模块,应用系统的开发就是按应用要求对功能组件或功能模块的组装, 实现对专题数据的管理以及专题数据与基础数据的关联或融合。这种结构设计大大加快了系统的开发速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2.2.5用户层

用户层实现用户对系统的操作。系统用户包括各级领导、矿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根据系统权限的不同,用户可以与不同的界面进行交互,实现系统数据更新,系统管理,矿山监管、分析决策,信息查询,数据统计,成果输出等。

3系统功能设计

矿产资源监管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结合已有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矿业权审批辅助审查、矿产基本信息查询、矿山开采现状地表覆盖数据动态更新、违法违规开采和资源破坏及时预警,矿产复垦数据动态更新、矿产复垦立项三维辅助审查、地质环境评估三维实景展示等。

根据系统总体要求,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管理、图形辅助审查、专题监管分析、动态监测、三维矿山、数据查询、报表统计、常用工具、系统维护、系统接口等。

3.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数据检查、数据入库、数据日常维护等,用于统一配置、维护管理各类矿产资源专题数据及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能支持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组织管理;提供数据录入、数据格式转换等工具便于维护系统数据;提供界面化的操作方式,及时将遥感影像、地形图、地理国情、矿产复垦数据等信息进行更新,保持数据库的现势性,保证数据分析和监管的有效性。

3.2图形辅助审查

3.2.1叠加分析

在矿产资源监管系统中,导入矿产资源的相关信息及坐标,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叠加分析功能,自由选定分析条件,将矿产资源信息与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3.2.2缓冲区分析

选定一个或者多个矿产图形或者自定义一个点、线、面,在矿产资源监管信息系统中,可以对选定的或者自定义勾画的图形要素创建一定范围的缓冲区,进行空间分析。如重点水源和旅游风景区为禁采区,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规划时,可以对禁采区建立缓冲区来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提供辅助决策作用。

3.2.3对比分析

可以选择多个年份的矿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图形、表格、模型等形式展现矿产资源的变化情况及规律,对矿产资源管理、矿产资源复垦、矿产资源执法都具有重要作用。

3.3专题监管分析

3.3.1矿产分布分析

矿产资源监管系统通过调用已有的矿政信息,套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辽宁省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库,可按照行政区划、矿种等条件,自动进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系统同时提供按照任意区域范围输出各类矿产资源分布图件及专题图件等,包括对专题图的页面调整和整饰功能。

3.3.2矿产开采地表覆盖情况分析

在各类矿产开采数据基础之上,结合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利用计算机及GIS技术,按照年、季度、矿产名称、企业单位、行政区划(可具体到乡级单位)、矿产编号等条件,对矿产开采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多时态的分析报告。同时,将分析结果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叠加,为矿产执法监察提供数据支持。

3.3.3矿产复垦地表覆盖汇总分析

矿产复垦是现阶段解决矿产环境及矿产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由于我国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涉及到矿产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大多限于“三废”污染与治理,而对矿产存在的其他环境问题关注不够,缺少对矿产复垦工作的有效监督。本系统正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将矿产复垦与遥感影像、地理国情数据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按照上报的矿产复垦方案对矿产复垦进度进行动态的监督、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供管理人员决策。

3.3.4非法采矿区地表覆盖分类统计

根据地表露天开矿分布情况,对照矿业权审批数据,对开采区域或行政区进行非法开采矿的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对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形成专题统计结果。

3.4动态监测

矿产资源监管系统应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搭建可视化平台,采用形象的图形图像语言和简便的计算机表达方式,同时对数据库中相关的数据和最新的图形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监督检查,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实行动态监测,并与设定的指标或计划相比较,对潜在的安全问题、违法违规开采、矿产复垦时限、复垦比例等问题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对资源开发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警示,为管理部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打击非法采矿行为、监督矿产复垦等提供科学依据。

3.5三维矿山

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基础数据,通过Skyline三维分析扩展模块,叠加DEM和DOM数据,实时生成矿产三维模型,建立虚拟三维场景。用户能够在三维模型监督矿产开采、污染、复垦情况,自由调整观察者的观测视角,并能迅速定位到目标点,同时辅助开展地质灾害环境评估。

3.6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满足不同业务的应用需求,针对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特点,统提供了模糊查询、快捷查询、自定义查询等各种灵活方便的查询功能。

3.7报表统计

3.7.1矿业权数据统计

通过调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利用自定义报表模板,灵活统计矿业权分类情况一览表、矿业权交易情况一览表、矿业权审批情况一览表等工作报表。

3.7.2采矿区地表覆盖分类统计

对矿产企业可以根据开采区域、行政区划(乡级名称、县级名称、市级名称等)、开采矿的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类统计,还可以根据其各类指标设定进行分级统计等。

3.7.3矿产复垦区地表覆盖分类统计

矿产复垦是指在开采矿过程中,为有效保护环境进行的复垦生态治理。在地理国情数据底图基础上,依据矿产复垦立项要求,对矿产企业的开采区域、行政区划(乡级名称、县级名称、市级名称等)、开采矿复垦的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也可设定各类指标进行分级统计。

3.7.4非法采矿区地表覆盖分类统计

根据地表露天开矿分布情况,对照矿业权审批数据,可对开采区域或行政区进行非法开采矿的地表覆盖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对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形成专题统计结果。

3.8常用工具

系统提供面积量算、长度量算、坐标系统转换、数据格式转化等常用工具。

3.9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功能主要提供一些系统管理的可视化工具,协助系统管理员更有效地管理系统。功能包括:组织机构管理、角色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参数设置 ,系统字典管理等。

3.10系统接口

系统提供数据服务接口,能实现与已有矿政管理平台及将来系统功能升级的衔接。

4结束语

矿产资源监管一直是矿产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成果,实现矿产监管从事后到事前模式的转变,不但拓展了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数据成果的应用范围,而且带动了矿产资源管理模式的深刻改变,从而更加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提升了矿产资源管理水平,为提高矿产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市县矿产规划、设计、开采及复垦等工作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项目介绍[EB/OL]./article/ztzl/gqjc/xmjs/

[2] 王希营,张乐,文胜欢. 基于KanqGIS的河南省林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 地理信息世界,2012(1):66-68.

[3]齐建伟.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研建[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王宝,谈树成,蒋顺德,高博.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7(4):1-5.[3] 贺重媛,周廷刚,唐󰀁霄,等.基于MVC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 的设计与实现[J].金属矿山,2008(2):109-111.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P24[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101-1

0 前言

过去我国矿产的开采技术落后,原始的粗采,导致一些稀有珍贵的矿产的浪费。现在我国正在加快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更加科学、可持续化发展。对于地质勘查和找矿技术也应该寻求产业科技化,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利用高新科技寻求技术突破,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1 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1.1 生产矿山的勘查

对矿产地质的勘查应遵循科学合理先进的勘查方法进行,特别是对矿山的勘查。首先,应合理地规划,利用高新科技对其成分,地质面貌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矿山周围环境的保护,综合考虑过去开采的记录、矿山的水文等因素。其次,对矿山服务年限的合理规划,遵循节约资源,有效科学开采,不要一次开采完,留给子孙后代一些资源。最后,利用高新科技寻矿,提高勘查效率,注意寻矿的范围、资源的储存量、开采情况作详细的记录和备案。

1.2 闭坑矿山的勘查

闭坑矿山的勘查,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进行,应仔细检查闭坑周围的环境,天气水文等,勘查要重视周围环境的保护。首先,闭坑的选址,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开采之前,必须知会有关部门,必要时必须备案,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其次,遇到废弃的闭坑,要谨慎,注意安全,务必请专家进行考证,安全可靠情况下,做好必要的勘查准备才可以进行,以防人员伤亡事故。最后。政府要重视对矿山的周围环境保护,对于废弃的矿山要加强治理,保护居民的居住环境不受污染,合理科学地进行废弃矿山的矿产资源再次利用。

1.3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这些危机矿山往往由于过去不合理的规划,没有进行科学的开采,导致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利用率低。遵循国家科学发展观,合理有效地节约利用资源,为了更好地对过去因危机而无法再继续勘查的矿山的利用,就必须对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首先,要对那些日常生活中大量运用的矿产资源的重点勘查,比如,铜、锌等矿产资源。其次,对那些贵重稀有稀缺的矿产资源的勘查。最后,对那些地质好等特殊的危机矿山的勘查。

1.4 综合评价和勘查共伴尾矿和生矿

矿产资源的利用还包括那些尾矿和生矿的利用。要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勘查,摈弃过去只是对主要矿产,对那些高纯度矿产资源的利用,而忽视轻视对尾矿和生矿的利用。对于这部分资源,要合理地进行分析利用,采用高新科技,遵循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珍惜我国矿产资源,确保矿产资源的高质量的利用。

2 找矿技术的重点分析

找矿技术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寻找那些极具市场需求或潜力的矿山资源。对于那些暂时市场需求不大的矿山采取按量开采。找矿应该以科学规划的要求,使矿山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矿产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常用的找矿技术有以下几种。

2.1 甚低频电磁法

甚低频电磁法就是针对那些埋藏地表深处不易开采的矿产的一种寻找矿产的新技术。因为以往的寻找矿产技术,只是对那些位于地表浅部和表层的矿产进行开采,这样就导致位于地表深沉的矿产资源没有被采,这样无疑降低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甚低频电磁法,操作方便简单,灵活,矿产资源利用这种方法利用率也很高。这种技术,首先,利用位于地表深处的矿产的磁性和电性等物理特性,用特定的工具进行追踪,分析矿山深处是否存在矿产。其次,利用先进的地震预测技术,初步对矿产位于地表深层处的地质结构进行分析。但甚低频电磁法只是能简单初步地确定是否存在矿产。对矿产的位置和分布不能进行精确地确认。

2.2 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

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相比甚低频电磁法技术,更适合对矿山深处矿产的勘查。它能利用矿产磁、电等特性来确定位于矿山深处的矿产资源位置的确定。特别是利用具有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对埋藏在深处的矿产有更强的勘查能力。另外,利用先进地震预测技术,通过对矿山深处的地质结构的分析,大致清楚埋藏深处矿产的位置确定。

2.3 X荧光技术

X荧光技术,因为操作方便、灵活等特点,利用对X射线荧光分析而来寻找矿产。我们知道,矿产一般都具有辐射、磁性等特点,能很好地通过X射线来确认。这种技术当收到矿山深处矿产波长的刺激后,就可以准确地通过极端元素X发射出特征线,模拟位于矿山深处的矿产,对矿产的范围和深度能精确地认定,极高地提高了矿产的利用率。

2.4 GPS感应技术

GPS感应技术,俗称为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就是利用卫星、无线电对特定的物进行导航定位,然后发送精确的位置坐标信息。这种技术十分适合运用在寻找矿产中,因为位于地表深处的矿产的地质一般比较稳定,不同的矿产混合物虽然成分不同,但不同矿产都有稳定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也就是说,这些矿产具有稳定的光谱吸收特性,可以用波普仪对矿产进行光谱分析,然后就光谱曲线测量,这样就能地表深处矿产混合物的组成成份。

3 结语

虽然我国矿产的勘查和寻找矿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矿产的勘查和寻找矿产技术一定会越来越先进。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指导相关企业科学开发矿产资源,制定科学开采矿产资源法规,政府遵循矿产分布的地质规律,强调市场哪些矿产资源的需求,要求企业突出重点地开采矿产。其次,政府要加强企业和市场的监督,积极规范企业开采矿产的行为。最后,政府鼓励企业进行勘查和寻找矿产技术的创新,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矿产开采的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华政.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应用分析.2008.12.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TD801 文献标识码:A

矿山回采率能直接反映出矿山企业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的能力,是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主要依据。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不断改进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优化采矿工艺,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确保矿产资源能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某矿山企业对各个矿山的开采回采率进行调查分析,根据矿山的性质可以分为金属矿山和非金属矿山两种情况,按矿山的厚度分为厚层、中厚层、薄层。据统计,该矿山企业厚层的平均回采率为60%,中厚层平均回采率为72%,薄层平均回采率为83%,这与国家相关规范规定的回采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分析影响矿山开采回采率的因素,并制定合理的措施,从而提高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率。

1影响矿山开采回采率的因素

1.1 影响金属矿山开采回采率的因素

金属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影响回采率的因素有地质勘探程度、开采工艺及参数、开采技术条件、生产管理等几种因素,下面分别对这几种因素进行分析:(1)地质勘探程度:在进行地质勘探时,由于地质勘探程度比较低,设计提供的矿体空间形态比较差,导致设计的开采操作环境和实际情况不相符,从而造成部分矿体丢失,降低了矿山回采率;(2)开采工艺及参数:由于设计的开采操作环境不符合实际情况,出现路面宽度不合适、最边坡角偏小等现象,从而造成边坡三角矿过多,降低了矿山回采率。受边坡角度、深度等参数的影响,导致采矿工艺不合理,从而降低了矿山回采率;(3)开采技术条件:在夹层地段进行矿山开采时,选用的横向采剥方式或者纵向采剥方式不合理,导致矿石贫化,从而降低矿山回采率;(4)生产管理: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地测工作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及时的进行取样分析化验,也没有对矿产开采进行严格的现场监督管理,导致矿石丢失,降低矿山回采率。

1.2 影响非金属矿山开采回采率的因素。在进行非金属矿山开采时,影响其回采率的主要因素有结构特征、开采方法、生产规模、矿产品经济价值、人为因素等,下面分别对这几种因素进行分析:(1)结构特征:当矿山的质地松软、结构裂隙比较大,矿石很容易发生贫化现象,此时矿山的开采回采率会很低;(2)开采方法:开采方法是影响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矿山开采时,使用的开采方法比较先进,比较成熟,则矿山的开采回采率就高,反之,矿山开采回采率就会降低;(3)生产规模:矿山开采回采率和企业的生产规模呈正相关系,其生产规模越大,矿山开采回采率越高,主要原因是生产规模大的矿山企业,矿山开采设备比较先进,采矿技术比较成熟,企业管理水平比较高,因此,矿山的开采回采率比较高。生产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在采矿过程中,经常采富弃贫,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从而降低了矿山回采率;(4)矿产品的经济价值:矿产品的经济价值对矿山的开采回采率也有一定影响,当产品的经济价值比较高时,企业就会加大对改矿石的开采回采,矿山的回采率就会提高,反之矿山的回采率就会降低;(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影响矿山开采回采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开采人员在采矿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操作,就很有可能降低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

2 提高矿山开采回采率的相关措施

2.1 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减少,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节约和利用矿产资源能力强的矿山企业,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帮助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和矿产资源利用率。矿山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对于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对于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从而有效地提高采矿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矿山资源的开采回采率。

2.2 提高矿山地质的勘察程度。矿山企业要加大地质的勘察程度,准确的获得矿山地质情况,掌握矿床赋存规律、矿体空间形态及开采技术开采条件,从而为矿山开采设计、编制矿产开发利用方案、矿产资源开采等提供真实、客观的资料。

2.3 提高开采技术水平。矿山开采技术对开采回采率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矿山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的采用和自身发展相符合的先进开采技术,淘汰那些落后的开采方法,同时不断更新开采机械设备,从而有效地提高矿山资源的开采回采率。

2.4 加强矿山管理。矿山企业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时,必须加强生产管理,矿山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生产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进行管理,发现开采人员违规操作后,要及时的纠正过来,对于情节严重的,要根据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只有加强矿山生产管理,才能为矿山资源开采回采率的提高提供保障。

2.5 提高采矿人员的综合素质。采矿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开采回采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矿山企业要根据采矿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采矿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采矿人员的专业技能,采矿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矿产开采相关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矿山企业要加强对采矿人员的思想教育,强化采矿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节约矿产资源意识,确保采矿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操作,从而为矿山开采回采率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在进行矿山开采时,其开采回采率会受到矿山结构、开采工艺、生产管理、生产规模、产品价值、人为因素等因素的影响,矿山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度合理的措施,努力提高矿山开采回采率,从而为矿山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4)

作者:贾芝锡 单位: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

经济区域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正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的发展。开展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加强区域经济规划,发展各地区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以适应当代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具有重大意义。

(一)开展全国矿产资派经济区划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地质矿产部的政府职能,实际可归结为社会性和行业性两方面职能。其中社会性政府职能主要是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到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管理。矿产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同社会资产一样,也是人类物质财富,二者构成人类的两大物质财富。履行管理矿产资源的政府职能,实际是履行管理人类两大物质财富的一大物质财富的职能。进行全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就是要为政府履行管理矿产资源这一大物质财富的重要社会职能提供决策科学依据。具休要求达到以下三项目的。第一,同全国第二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和成矿远景区划相衔接,从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两个层次上弄清国家地质矿产资源基础(家底),特另lJ要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上,弄清国家地质矿产资源基础,转变过去只是从资源到资源的非经济观点。第二,为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92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谈到西南及华南部分省区区域经济规划时指出:“发展区域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台阶。”他指出:“全国经济的确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全国性的,由国家根据国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与产业政策,统一考虑布局与发展。二是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当经济规模还比较小,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时候,由国家一个省一个省地安排地区经济计划,曾经有效地指导过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当每个省区经济都有了相当规模,经济模式已从产品经济转到商品经济轨道上之后,地方财力发达了,开始考虑自身的发展,商品市场大大跳出了一个省区的范围,这时如仍按过去的办法去做,很显然就不适应了。”第三,为全国地质勘查产业进一步调整战略布局和结构,特别是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地质勘查产业战略布局和结构提供科学依据。过去地质勘查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注意不够的。今后,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重视为全国经济发展服务,又要董视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不搞好全国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就不能同时搞好这两个服务。

(二)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按照实行全国地质矿产资源全程管理的政府职能和为区域经济规划服务的要求,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综合研究和消化已有的全国和地区经济区划研究成果。掌握以地区经济区划为基础的全国经济区划体系和不同方案,并且着重研究同地质勘查战略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并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划方案。例如1985年提出的三大经济地带和全国6大经济区的划分,1991年提出的全国10大经济区的划分,1992年全国7大经济区的划分。只有研究清楚经济区划,才能结合地质矿产资源的自然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正确地进行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2。在研究全国经济区划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全国地质矿产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已有(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成果,进行能源区的划分,如煤炭能源区、石油天然气能源区以及能源富集区、能源贫乏区等的划分;非能矿产资源区的划分,如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区、非金属矿产资源区以及富集区、非富集区等的划分。还要进行不同开发程度和加工程度区的划分,如待开发区、已开发的矿业区、原料材料工业区和高加工度的制造工业区等的划分。为了科学地进行上述经济区划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必须编制4种经济和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基础图件,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编制全国地娜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图。(1)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编制此图主要为了研究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程度和区域地质研究程度,最后为了结合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等值线图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值线图,结合研究其他自然资源,研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资源前景分析和未来开发利用经济效益预测提供依据。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自然赋存状况,有没有矿和矿的自然赋存状况如何,这是决定矿产资源能否开发利用的第一位前提条件。没有矿,什么也谈不到,当然不可能谈到开发利用。编制了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不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什么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程度比较低、查明的矿产资源比较少,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什么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大,什么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小,从而指明地质勘查布局与部署的方向。(2)已知能源等量线图。所以需要单独编制已知能源等量线分布图,主要是因为能源和其他物质资源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中,非能物质资源一般作为劳动对象(原料或辅助材料)构成物质产品的主体一(基质),能源则在生产中通过释放(输出)能量使物质产品价值增殖而自己被消耗掉。高耗能产品,一方面是高耗能,另一方面是高增膨产品因为大量吸收能量而使自己的价值大大增殖。因此,能源经济问题主要是大大提高最终有效利用率,而不是减少其消费总量的问题。编制已知能源等量线分布图的方法,主要是把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一律按每公斤7000大卡发热量的标准换算成标准煤,然后按煤田、油田、气田和水能产地地理座标,按规定的经纬度网格将网格内标准煤加总并将总值标于网格中心点,然后取等值点联线成图。(3)国民(内)生产总值等值线图。编制此图是为了配合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进行矿产资源的按术经济条件分析、评价和资源经济区划。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等值线图的主要工作和方法,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和布点,然后取等值点联线成图。(4)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值线图。同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等值线图一样,此图也是为了配合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进行矿产资源的地质技术经济评价和区划。编制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值线图的方法,同样以县域为单位,先用劳动者人数去除国民生产总值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值按县布点,然后取等值点联线成图。3.经济增长和结构变更及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研究。以1987年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并加以改造,把地质勘查业和矿业两个产业部门从中独立出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地质勘查和矿业两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进行全国和各省区农、轻、重和重工业中矿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相互之间的比例结构分析,进行不同结构类型区域的划分,并对全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更预测,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可供性评价研究。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可利用性)评价,就是通过矿产资源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研究矿产品价格、矿石品位、矿石可供量(可利用量,下同)相互之间的数量相关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电脑,求解任一矿产品价格条件下的矿石最低可采品位和可采量,即可供量或可利用量。其基本原理是:一定类型(成因类型、工业类型)的矿床,矿石品位在矿体中总是呈某种状态分布,譬如正态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等等,也就是一定品位的矿石量是一定的,因为一定的品位圈定的矿体是一定的。而一定的矿产品价格(或者成本)只能开采一定品位的矿石,因而其矿石量也是一定的。普遍的规律是:成本一定,价格越高,可采矿石品位可以越降低,因而可采矿石量越多,也就是矿石的可供量越多;反之则相反。或者,价格一定,成本越低,可采矿石品位可以越降低,因而可采矿石量越多,也就是矿石的可供量越多;反之则相反。运用数学方法和电脑技术,建立的这种经济可供量评价自动化系统,就是矿产资源的经济可供量(可利用量)评价系统(Miner尽1Availabilitysystem),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矿产品价格和矿山生产成本的变动,矿石可采量也随之变动,因而是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的最有力最可靠的工具。研究矿产资源的可供性,不仅要研究本国资源,而且还要研究国外和全球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只有从全球战略观点出发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另外,还要求充分利用成矿远景区划和预测成果,对矿产资源的远景进行预测。5.矿业城市及其发展问题研究。矿业城市是重工业的生产点和发展起点,也就是一个矿产资源经济区、矿业经济区的中心。因此,通过矿业城市及其发展历史的研究,就可以了解所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业发展的状况和历史,从而也就能够把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同地区经济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自然资源经济观点,彻底克服纯自然资源观点。确立科学的自然资源经济观点,就是要确认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即劳动对象要素和劳动资料要素,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尖锐批判过“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拉萨尔观点。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上衣、麻布等等使用值,简言之,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②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实际就是为合理规划和使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为更有效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供科学依据。第二,一定要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按照党在这个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要求,通过矿产资源经济区划,认真研究矿产资源的自然丰度、自然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进行矿产资源不同富集程度地区的划分,矿产资源富集区与加工工业集中区的划分,为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地区发展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差别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早在193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存在着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这种重大的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还存在着经济利益差别和不平等。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一定要贯彻这个指导思想,为搞好区域经济规划、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全国生产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从而为实现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特续、协调发展服务。第三,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且还要适应当代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变更演进、产品贸易结构变更演进的时序规律和地域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不能就资源论资源,就资源区划论资源区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业发展,固然首先取决于矿产资源,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自然丰度、自然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等自然赋存状况,但矿产资源的自然赋存状况解决之后,矿产资源是否开发利用和开发利用(加工利用)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由经济实力决定的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特别是工业化的进程已经证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对矿产资源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方针政策,从而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在通过矿产资源经济区划进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时,不仅要有合理的地区布局,而且还要有合理的时序部署。总之,什么地区、什么时期开发什么矿产资源、发展什么产业,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切忌盲目性。最后,关于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的方法,前面已经原则讲到。这里需要集中强调的,就是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定性分析而没有定量分析,只讲哲理不讲数理。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很重要的就是要进行数理统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而且还要求制图进行图解分析。其中,数量分析最重要的是编制投入产出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经济增长与结构变更预测,图解分析,最重要的是编制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进行高等值线分布区与低等值线分布区的划分等。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外部性;资源税;矿业权;和谐社会;煤炭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2-0075-06

我国经济长期保持着8%―10%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是用能源供应翻一番来保证GDP翻两番目标实现的;2003年,我国占全球的GDP和出口总额约为4%和6%,但却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27%的钢材、20%的铝和30%的铁矿石[1]。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深层次理解,和谐社会必然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应该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包括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依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开采和使用。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从资源开采的源头入手,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和谐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煤炭资源在生产领域的利用效率进行研究。

一、 煤炭开采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呈现出这样的一种悖论,一方面从资源供给上看,我国的人均煤炭占有量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危机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煤炭生产仍然处于十分粗放的状态,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现象已经成为煤炭企业的通病。据测算,我国煤炭资源的平均回采率仅为30%,相当于采1吨扔2吨,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上述现象属于一种典型的“公地悲剧”现象,在成本核算、市场影响和产权模糊等因素的约束下,产生了生产的外部性[2],煤炭资源开采的私人成本远小于社会成本,无形中助长了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导致资源在开采阶段的惊人浪费,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1.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

在由梅森(Marson.E)、贝恩(Bain.J)等学者创立的哈佛学派中,“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奠定了现代产业组织学的基础,按照这个分析范式,市场结构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市场绩效。从市场结构上看,集中度指数的高低反映了产业内企业规模的不对称程度和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如果有限数目的企业控制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则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结构;如果同样数量的拥有最大市场的企业只能控制很小比例的市场份额,则市场结构是集中度较低的垄断竞争或自由竞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煤矿发展迅速,煤炭生产由国有重点煤矿为主逐步转向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企业煤矿三分天下,最终演变为乡镇煤矿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军[3]。目前我国有2 000多家重点煤矿和2 300多家乡镇小煤矿,据调查,2004年全国煤炭企业产量前8名的企业生产总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9.96%,而美国的煤炭生产企业只有200家,前8名企业在全行业的产量却在45%以上[4]。因此,从市场集中度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采选业非常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其重要特征是产品的品牌效应弱,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具有重大影响。

2.煤炭企业的生产短期行为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定煤炭生产的边际企业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分别为MC和MSC,由于生产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是负效应,故边际企业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MC

3.煤炭供需关系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在供需关系上,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对应我国煤炭生产的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安排配置各煤矿的产量,各煤矿按照计划数量进行生产,并按照需求计划统一调拨分配至社会经济各领域。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逐步放宽对煤炭生产的控制,假定在市场化初期,煤炭行业的供给曲线为S1,需求曲线为D1,市场均衡位于E点(P1,Q1)(如图1所示)。在这一阶段,由于煤炭开采的边际企业成本(MC)低于边际社会成本(MSC),煤炭供应规模扩张,煤炭行业的供给曲线由S1右移至S2,最终市场均衡位于F点(P2,Q2)。整个煤炭市场处于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时期,其中地方乡镇小煤矿的产量增幅很快,它们与国有大矿争资源、争市场,煤炭价格逐年降低,很多煤炭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特别是国有大矿由于社会负担沉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破产倒闭。这也是我国20世纪后10年,煤炭企业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增加对资源的使用,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存在的浪费现象,进一步刺激资源消费的增加。煤炭行业的需求曲线由D1右移至D2,最终市场均衡位于H点(P3,Q3),P3>P2,Q3>Q2。呈现煤炭生产供不应求,价格攀升的现象,这又激发了煤炭企业的新一轮超规模开采、掠夺性开发,许多已经关闭的小煤矿死灰复燃,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煤炭开采外部性的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煤炭供应规模急剧扩张,导致我国煤炭市场形成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煤炭价格不断下跌,煤炭生产企业在损害社会利益的同时,也将自身推入了困境。从21世纪初开始,由于世界能源供需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大,包括出口在内,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煤炭价格走高,煤炭资源供不应求,但在繁荣背后仍然难以掩盖危机,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煤炭企业掠夺性开采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甚至愈演愈烈,煤矿安全事故增多,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回采率过低,不仅不符合我国和谐社会的基本国策,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长期的能源战略安全。

4.国外煤炭资源税费制度借鉴

在西方国家,矿产资源的开发历史长,矿产资源所有权以及矿产资源财产权制度建立较早。其中,与矿产资源所有人和矿业权人有关的资源税费包含权力金(Royalty)、资源租金税(Resource rental tax)、固定费(Mineral fixed fee)、红利(Bonus)、资源耗竭补贴(depletion allowance)等[5-6],我国煤炭资源税费和西方国家的资源税费制度比较[5],如表1所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西方国家的煤炭税费制度从矿业权出让(转让)、绝对地租(权力金)和级差地租(资源租金税)的收取,以及资源补偿机制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基本上保证了煤炭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与国外相比存在以下不足:(1)资源税费设计未遵循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费率和税额偏低,无法遏制“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短期行为。(2)矿业权作为一种他物权没有人格化,轻易取得的资源往往不懂得珍惜,资源浪费严重。(3)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各项税费之间缺乏协同和调节作用。

煤炭企业生产的外部性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使经济体系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按照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所述,“假定多个人和生产者都是利己的价格接受者,倘若恰当的一次总税负和转让施加于个人和企业,几乎任何帕累托最优均衡都能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7]”。从中可知,征税和一次性转嫁的方法就是政府以强制手段实施,基于市场机制的外部性内部化处理方法,从而减少社会福利损失,恢复帕累托最优。

二、 煤炭资源税与和谐社会构建

利用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和行业市场均衡的分析手段,对煤炭资源税和矿业权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分析。

1.厂商和行业供给曲线分析

按照我国资源税的征收原则,假定对煤炭企业按所生产的单位产品征收某一固定数量的从量税――资源税,单位税额为t,图2显示征收资源税前后,企业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以及行业的供给曲线的变化。

假定在所讨论的期间内,市场需求不变。征税前,煤炭行业的供给曲线为SS0,需求曲线为D,市场价格为P0。税前厂商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AC和MC,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在F(P0,Qi0)点,均衡产量是Qi0。征税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分别提高到MCt和ACt。由于行业供给曲线由厂商供给曲线叠加而成,厂商作出的最初反应是将产量降至边际收益(P0)与边际成本(MCt)相等的点Qi1。厂商产量的减少将会导致整个行业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由SS0左移到SS1,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1点,形成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1。按照新的市场均衡价格,煤炭厂商利润最大化点在K(P1,Qi2)点。因此,从短期均衡看,征收资源税后,煤炭厂商和煤炭行业的均衡产量都下降了。

从长期均衡来看,由于征收资源税,部分按价格P1生产的厂商将发生亏损,并退出煤炭行业,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减少,市场供给曲线将在SS1的基础上进一步左移,整个行业的产量降低,价格提高。维持生产的煤炭厂商将在价格调整至与长期平均成本(LACt)相等时,达到长期的稳定均衡。

2.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资源税在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改革探索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征收资源税后煤炭产品供应量下降,价格提高,既可以体现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又有利于鼓励并促进人们节约资源,提高煤炭资源使用效率。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政策仍存在一些不尽如意之处,为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对煤炭资源税的配套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现行的煤炭资源税单位税额明显偏低。国家虽然在2005―2006年提高了12个省区的煤炭资源税税额,但仍低于近两年的煤炭价格上涨幅度,煤炭开采中的暴利现象仍然存在。如,山西省重点煤矿吨煤平均售价由2003年165元/吨,上涨到2006年3月份317元/吨,涨幅92.1%;而国家税务总局调整后山西煤炭的资源税税额为3.2元/吨,仅占煤炭价格的1%。由图2可知,如果资源税单位税额与价格相比微不足道,煤炭企业对资源税额上调的反映就不会敏感,税收的调控作用有限,无法遏制煤炭企业的无序生产和恶性竞争。本文认为,在资源税的改革上应体现系统性和配套性,一是煤炭资源税费的改革应具有系统性,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权力金为主的资源税费制度,从而体现国家对绝对地租的所有权,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只能反映劣等煤炭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资源税改革应通过资源税参与煤炭资源价格的形成过程,使资源的绝对地租部分能充分收归国家所有,改变无偿开采和使用的状况,如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资源税,实行税费合一等;同时,资源税还要能够调节煤炭开采企业的级差收入,将级差地租Ⅰ的部分(指因资源自然条件好、运输条件好而形成的)收归国有,这也是保护不同类型的资源同等条件开采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煤炭资源税费改革与增值税、所得税改革的配套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煤炭增值税税率13%,不予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而煤炭工业位于产业链的前端(在国外列入初级产业),外购资产中原材料所占比重小,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大,因而可抵扣的购进额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0%左右[6],远远低于一般工业产品70%左右的比重,课税过重,不利于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资源税的改革必须与增值税、甚至所得税的改革同步进行,在探索建立消费型增值税,将固定资产纳入进项税抵扣范围,降低煤炭企业增值税实际税负的同时,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保证煤炭企业整体税负的平衡。

其次,现行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没有起到促进资源节约的作用。在计税依据上,既没有区分某一矿山的富、贫矿段,也没有考虑某一矿体开采的时间阶段,开采1吨富矿与1吨贫矿,1吨难采储量和1吨易采储量缴纳同样的资源税,无法从源头上遏止煤炭企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短期行为。从理论上分析,资源税从量计征,可以作为计税依据的“量”有储量、产量、销量三种,理想的资源税应以储量为计税依据,即按照煤炭资源已探明的地质储量的动用量计税。这样,开采企业如能节约利用资源,等量的资源储量消耗可以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单位产品负担的税额也就相对较少,可以相应得到较多的利润,这就能促使企业节约、有效地利用资源。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不易操作,难度很大,不仅要求对煤炭资源地质储量勘探准确无误,而且要求有很高的征管技术水平,但其确是煤炭资源税征收管理的改革方向。如果进一步加以分析,最符合资源税立法精神的计税方法,应该是在按照储量计征的基础上,以从量差额计征,将单位税额与回采率挂钩,通过制定完善煤炭资源开采技术标准,将资源储量与实际的开采量挂钩,对回采率高的煤炭企业给予降低税率等优惠待遇;反之,实行惩罚性税率,直至其亏损破产,退出行业市场。

三、煤炭矿业权与和谐社会构建

1.厂商和行业供给曲线分析

矿业权的出让与税收不同,它相当于一次性转嫁的总付税,不随产量或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是对煤炭企业征收的一笔固定费用,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

采取矿业权出让的方式获取采矿权,厂商的边际成本MC保持不变,而平均成本由AC提高到ACt,厂商对一次性征收总付税的最初反映仍旧是生产Qi0的产量(如图3所示),因为在这一点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如果征收一次性总付税后每个厂商都能够弥补平均变动成本,则行业市场供应量维持Q0的水平不变。如果某些煤炭厂商因征税后不能弥补其平均变动成本而停产,则行业市场的供应量将低于Q0,这是短期均衡的情况。

长期来看,由于部分煤炭厂商不能弥补亏损,退出该行业,市场供给将减少,行业供应曲线由SS0左移至SS1,最终整个行业的均衡点在E1(P1,Q1)。而煤炭厂商的均衡点在B(P1,Qi1),形成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1),它能够弥补留在该行业内的厂商因征税而增加的长期平均成本。因此,煤炭矿业权有偿出让导致市场均衡价格提高了,留在行业内的厂商的产出水平提高了,但是,由于部分厂商的退出,导致整个行业的产量减少。另外,采取出让方式获得矿业权,厂商总的固定费用增加,平均成本增加,从产业组织上看,大的煤炭厂商由于规模经济因素,更容易生存下来,小的煤炭厂商逐步被淘汰,有利于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2.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矿产资源的的产权可以分解为所有权和矿业权,后者又细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我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都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在市场经济下,为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矿业的勘探与开发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技能的工作,由国家或所有权人亲自行使探矿、采矿的职能是低效率的,所以,一般实行所有权与矿业权分离。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我国14万个矿业企业中90%以上的采矿权仍然是无偿取得的,而拥有采矿权的主体与实际生产经营者也不是统一的,80%的地方国有煤矿持有采矿权许可证,而投资及生产经营者是民营企业甚至自然人[7]。我国矿业权的制度安排起步较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合理的产权安排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合理评估矿业权的价值。矿产资源的价值归属与补偿,使得资源使用者能够获得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从而在当期和远期的开采效用中做出理性选择。矿产资源的总价值是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存在价值(Existence Value)和环境价值(Environmental value)的总和,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推行,后两种价值会越来越大。在我国,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业权评估的相关规定,采矿权的价值是以矿产资源储量为参数,确定的矿产资源在投资开发后每年获得的总收入,扣除了各种投资成本及税费和合理的收益之后剩余的部分的现值之和。可见现行的采矿权价值不包括矿产资源的后两种价值,是以部分价值取代了全部价值,特别是协议出让的采矿权,从理论上就造成了矿产资源价值的缺失,由图3可知,由于采矿权无偿或低价获得,煤炭生产企业需要摊销的固定费用少,进入壁垒偏低,这是民营矿山、个体矿山与国营矿山之间长期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煤炭资源矿业权评估时,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其各种价值予以充分考虑,并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出让,以反映煤炭开采企业真正的资源成本,增加成本约束的作用,促进其走上集约生产的道路。

其次,完善矿业权二级市场。国际上矿业权流转制度总的特点是:一级市场是矿业权流转的初始交易,由国家垄断,出让的原则主要是权力和义务一致,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二级市场是矿业权的再交易,由矿业权的受让人再行转让,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矿业法规主要是调整资源所有权人、矿业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国家收回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有利于资源的长远规划,而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决定了勘查投资的风险性(包括市场风险和资源风险),在二级市场上,通过设置矿业权,并以探矿权有偿转让为基础,国家可以将探矿的风险转移到矿业权主体的身上,配之以高收入(包括优先获得采矿权等)作为回报,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一致;采矿权是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是矿产资源的使用权,采矿权的有偿转让也十分必要,把矿产资源当作国家一项特殊资产,以一定的程序和合法形式通过评估价值出让给业主,在保留国家名义资源所有者身份基础上,使业主获得实质意义上的开采权,还有变卖本块段“资源”的资产的处分权。也就是矿业权由国家流转给业主、业主还可以再次流转。只有如此,业主会才会放心地按需投入、合理规划、合理开发。

最后,公平分配资源租金。自然资源的价值(租金)获得市场实现后,将由所有者、使用者、各级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分享[8]。所有者分享租金的权力来自于对自然资源法定所有权,是对其部分让渡自然资源产权的机会成本的补偿。使用者通过与所有者签约获得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使用、收益、处置权,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利润的形式分享租值。各级政府则通过征税分享租值,假如政府同时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它还可以依据所有权收取租金。如果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收入提高,则提高的收入可以看作是当地居民从中分享的部分资源租金。并非所有的租值都能实现,由于各种制度性因素,在自然资源使用和租金分配的各个环节,租金消散(Rent dissipation)的现象极为常见[11],这一点恰恰是需要国家在煤炭税费改革中统筹考虑的。因此,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在中央、地方、矿业集团和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合理分享资源收益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包括使各级政府在资源租值的分配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实施财政资助、耗竭补贴政策鼓励矿业集团寻找新矿体,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等等。

参考文献:

[1] 谢浩然.GDP再翻两番,能源供应也翻两番吗[N].经济日报.2003-02-26.

[2] 宋冬林,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8-32.

[3] 张米尔.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4-115.

[4] 仵自连.煤炭产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N].光明日报.2006-07-20.

[5] 杨人卫.促进我国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税费体系改革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3-24.

[6] 李国平,张云.矿产资源的价值补偿模式及国际经验[J].资源科学.2005,(5):70-75.

[7] 王世军.我国矿业问题的制度分析[J].中国矿业,2005,(4):24-27.

[8] 马.资源税与区域财政能力差距[J].经济学动态,2003,(6):38-41.

[9] Dennis J.Mccarthy.Mining Taxation:A global survey[M].Taschenbuch:Coppers & Lybrand Natl Tax,1991:3-7.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6)

我国经济长期保持着8%—10%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是用能源供应翻一番来保证GDP翻两番目标实现的;2003年,我国占全球的GDP和出口总额约为4%和6%,但却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27%的钢材、20%的铝和30%的铁矿石。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深层次理解,和谐社会必然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应该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包括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依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开采和使用。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从资源开采的源头入手,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和谐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煤炭资源在生产领域的利用效率进行研究。

一、煤炭开采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呈现出这样的一种悖论,一方面从资源供给上看,我国的人均煤炭占有量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危机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煤炭生产仍然处于十分粗放的状态,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现象已经成为煤炭企业的通病。据测算,我国煤炭资源的平均回采率仅为30%,相当于采1吨扔2吨,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上述现象属于一种典型的“公地悲剧”现象,在成本核算、市场影响和产权模糊等因素的约束下,产生了生产的外部性,煤炭资源开采的私人成本远小于社会成本,无形中助长了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导致资源在开采阶段的惊人浪费,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1.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

在由梅森(Marson.E)、贝恩(Bain.J)等学者创立的哈佛学派中,“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奠定了现代产业组织学的基础,按照这个分析范式,市场结构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市场绩效。从市场结构上看,集中度指数的高低反映了产业内企业规模的不对称程度和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如果有限数目的企业控制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则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结构;如果同样数量的拥有最大市场的企业只能控制很小比例的市场份额,则市场结构是集中度较低的垄断竞争或自由竞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煤矿发展迅速,煤炭生产由国有重点煤矿为主逐步转向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企业煤矿三分天下,最终演变为乡镇煤矿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军。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重点煤矿和2300多家乡镇小煤矿,据调查,2004年全国煤炭企业产量前8名的企业生产总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9.96%,而美国的煤炭生产企业只有200家,前8名企业在全行业的产量却在45%以上。因此,从市场集中度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采选业非常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其重要特征是产品的品牌效应弱,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具有重大影响。

2.煤炭企业的生产短期行为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定煤炭生产的边际企业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分别为MC和MSC,由于生产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是负效应,故边际企业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MCQ*,说明煤炭企业存在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掠夺性开采的动力因素,显然社会资源没有达到帕累托(Pareto)最优状态,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3.煤炭供需关系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在供需关系上,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对应我国煤炭生产的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安排配置各煤矿的产量,各煤矿按照计划数量进行生产,并按照需求计划统一调拨分配至社会经济各领域。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逐步放宽对煤炭生产的控制,假定在市场化初期,煤炭行业的供给曲线为S1,需求曲线为D1,市场均衡位于E点(P1,Q1)(如图1所示)。在这一阶段,由于煤炭开采的边际企业成本(MC)低于边际社会成本(MSC),煤炭供应规模扩张,煤炭行业的供给曲线由S1右移至S2,最终市场均衡位于F点(P2,Q2)。整个煤炭市场处于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时期,其中地方乡镇小煤矿的产量增幅很快,它们与国有大矿争资源、争市场,煤炭价格逐年降低,很多煤炭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特别是国有大矿由于社会负担沉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破产倒闭。这也是我国20世纪后10年,煤炭企业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增加对资源的使用,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存在的浪费现象,进一步刺激资源消费的增加。煤炭行业的需求曲线由D1右移至D2,最终市场均衡位于H点(P3,Q3),P3>P2,Q3>Q2。呈现煤炭生产供不应求,价格攀升的现象,这又激发了煤炭企业的新一轮超规模开采、掠夺性开发,许多已经关闭的小煤矿死灰复燃,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煤炭开采外部性的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煤炭供应规模急剧扩张,导致我国煤炭市场形成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煤炭价格不断下跌,煤炭生产企业在损害社会利益的同时,也将自身推入了困境。从21世纪初开始,由于世界能源供需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大,包括出口在内,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煤炭价格走高,煤炭资源供不应求,但在繁荣背后仍然难以掩盖危机,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煤炭企业掠夺性开采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甚至愈演愈烈,煤矿安全事故增多,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回采率过低,不仅不符合我国和谐社会的基本国策,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长期的能源战略安全。

4.国外煤炭资源税费制度借鉴

在西方国家,矿产资源的开发历史长,矿产资源所有权以及矿产资源财产权制度建立较早。其中,与矿产资源所有人和矿业权人有关的资源税费包含权力金(Royalty)、资源租金税(Resourcerentaltax)、固定费(Mineralfixedfee)、红利(Bonus)、资源耗竭补贴(depletionallowance)等[5-6],我国煤炭资源税费和西方国家的资源税费制度比较,如表1所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西方国家的煤炭税费制度从矿业权出让(转让)、绝对地租(权力金)和级差地租(资源租金税)的收取,以及资源补偿机制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基本上保证了煤炭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与国外相比存在以下不足:(1)资源税费设计未遵循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费率和税额偏低,无法遏制“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短期行为。(2)矿业权作为一种他物权没有人格化,轻易取得的资源往往不懂得珍惜,资源浪费严重。(3)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各项税费之间缺乏协同和调节作用。

煤炭企业生产的外部性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使经济体系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按照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所述,“假定多个人和生产者都是利己的价格接受者,倘若恰当的一次总税负和转让施加于个人和企业,几乎任何帕累托最优均衡都能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从中可知,征税和一次性转嫁的方法就是政府以强制手段实施,基于市场机制的外部性内部化处理方法,从而减少社会福利损失,恢复帕累托最优。

二、煤炭资源税与和谐社会构建

利用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和行业市场均衡的分析手段,对煤炭资源税和矿业权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分析。

1.厂商和行业供给曲线分析

按照我国资源税的征收原则,假定对煤炭企业按所生产的单位产品征收某一固定数量的从量税——资源税,单位税额为t,图2显示征收资源税前后,企业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以及行业的供给曲线的变化。

假定在所讨论的期间内,市场需求不变。征税前,煤炭行业的供给曲线为SS0,需求曲线为D,市场价格为P0。税前厂商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AC和MC,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在F(P0,Qi0)点,均衡产量是Qi0。征税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分别提高到MCt和ACt。由于行业供给曲线由厂商供给曲线叠加而成,厂商作出的最初反应是将产量降至边际收益(P0)与边际成本(MCt)相等的点Qi1。厂商产量的减少将会导致整个行业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由SS0左移到SS1,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1点,形成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1。按照新的市场均衡价格,煤炭厂商利润最大化点在K(P1,Qi2)点。因此,从短期均衡看,征收资源税后,煤炭厂商和煤炭行业的均衡产量都下降了。

从长期均衡来看,由于征收资源税,部分按价格P1生产的厂商将发生亏损,并退出煤炭行业,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减少,市场供给曲线将在SS1的基础上进一步左移,整个行业的产量降低,价格提高。维持生产的煤炭厂商将在价格调整至与长期平均成本(LACt)相等时,达到长期的稳定均衡。

2.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资源税在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改革探索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征收资源税后煤炭产品供应量下降,价格提高,既可以体现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又有利于鼓励并促进人们节约资源,提高煤炭资源使用效率。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政策仍存在一些不尽如意之处,为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对煤炭资源税的配套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现行的煤炭资源税单位税额明显偏低。国家虽然在2005—2006年提高了12个省区的煤炭资源税税额,但仍低于近两年的煤炭价格上涨幅度,煤炭开采中的暴利现象仍然存在。如,山西省重点煤矿吨煤平均售价由2003年165元/吨,上涨到2006年3月份317元/吨,涨幅92.1%;而国家税务总局调整后山西煤炭的资源税税额为3.2元/吨,仅占煤炭价格的1%。由图2可知,如果资源税单位税额与价格相比微不足道,煤炭企业对资源税额上调的反映就不会敏感,税收的调控作用有限,无法遏制煤炭企业的无序生产和恶性竞争。本文认为,在资源税的改革上应体现系统性和配套性,一是煤炭资源税费的改革应具有系统性,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权力金为主的资源税费制度,从而体现国家对绝对地租的所有权,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只能反映劣等煤炭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资源税改革应通过资源税参与煤炭资源价格的形成过程,使资源的绝对地租部分能充分收归国家所有,改变无偿开采和使用的状况,如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资源税,实行税费合一等;同时,资源税还要能够调节煤炭开采企业的级差收入,将级差地租Ⅰ的部分(指因资源自然条件好、运输条件好而形成的)收归国有,这也是保护不同类型的资源同等条件开采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煤炭资源税费改革与增值税、所得税改革的配套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煤炭增值税税率13%,不予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而煤炭工业位于产业链的前端(在国外列入初级产业),外购资产中原材料所占比重小,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大,因而可抵扣的购进额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0%左右,远远低于一般工业产品70%左右的比重,课税过重,不利于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资源税的改革必须与增值税、甚至所得税的改革同步进行,在探索建立消费型增值税,将固定资产纳入进项税抵扣范围,降低煤炭企业增值税实际税负的同时,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保证煤炭企业整体税负的平衡。

其次,现行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没有起到促进资源节约的作用。在计税依据上,既没有区分某一矿山的富、贫矿段,也没有考虑某一矿体开采的时间阶段,开采1吨富矿与1吨贫矿,1吨难采储量和1吨易采储量缴纳同样的资源税,无法从源头上遏止煤炭企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短期行为。从理论上分析,资源税从量计征,可以作为计税依据的“量”有储量、产量、销量三种,理想的资源税应以储量为计税依据,即按照煤炭资源已探明的地质储量的动用量计税。这样,开采企业如能节约利用资源,等量的资源储量消耗可以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单位产品负担的税额也就相对较少,可以相应得到较多的利润,这就能促使企业节约、有效地利用资源。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不易操作,难度很大,不仅要求对煤炭资源地质储量勘探准确无误,而且要求有很高的征管技术水平,但其确是煤炭资源税征收管理的改革方向。如果进一步加以分析,最符合资源税立法精神的计税方法,应该是在按照储量计征的基础上,以从量差额计征,将单位税额与回采率挂钩,通过制定完善煤炭资源开采技术标准,将资源储量与实际的开采量挂钩,对回采率高的煤炭企业给予降低税率等优惠待遇;反之,实行惩罚性税率,直至其亏损破产,退出行业市场。

三、煤炭矿业权与和谐社会构建

1.厂商和行业供给曲线分析

矿业权的出让与税收不同,它相当于一次性转嫁的总付税,不随产量或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是对煤炭企业征收的一笔固定费用,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

采取矿业权出让的方式获取采矿权,厂商的边际成本MC保持不变,而平均成本由AC提高到ACt,厂商对一次性征收总付税的最初反映仍旧是生产Qi0的产量(如图3所示),因为在这一点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如果征收一次性总付税后每个厂商都能够弥补平均变动成本,则行业市场供应量维持Q0的水平不变。如果某些煤炭厂商因征税后不能弥补其平均变动成本而停产,则行业市场的供应量将低于Q0,这是短期均衡的情况。

长期来看,由于部分煤炭厂商不能弥补亏损,退出该行业,市场供给将减少,行业供应曲线由SS0左移至SS1,最终整个行业的均衡点在E1(P1,Q1)。而煤炭厂商的均衡点在B(P1,Qi1),形成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1),它能够弥补留在该行业内的厂商因征税而增加的长期平均成本。因此,煤炭矿业权有偿出让导致市场均衡价格提高了,留在行业内的厂商的产出水平提高了,但是,由于部分厂商的退出,导致整个行业的产量减少。另外,采取出让方式获得矿业权,厂商总的固定费用增加,平均成本增加,从产业组织上看,大的煤炭厂商由于规模经济因素,更容易生存下来,小的煤炭厂商逐步被淘汰,有利于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2.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矿产资源的的产权可以分解为所有权和矿业权,后者又细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我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都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在市场经济下,为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矿业的勘探与开发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技能的工作,由国家或所有权人亲自行使探矿、采矿的职能是低效率的,所以,一般实行所有权与矿业权分离。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我国14万个矿业企业中90%以上的采矿权仍然是无偿取得的,而拥有采矿权的主体与实际生产经营者也不是统一的,80%的地方国有煤矿持有采矿权许可证,而投资及生产经营者是民营企业甚至自然人。我国矿业权的制度安排起步较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合理的产权安排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合理评估矿业权的价值。矿产资源的价值归属与补偿,使得资源使用者能够获得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从而在当期和远期的开采效用中做出理性选择。矿产资源的总价值是经济价值(EconomicValue)、存在价值(ExistenceValue)和环境价值(Environmentalvalue)的总和,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推行,后两种价值会越来越大。在我国,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业权评估的相关规定,采矿权的价值是以矿产资源储量为参数,确定的矿产资源在投资开发后每年获得的总收入,扣除了各种投资成本及税费和合理的收益之后剩余的部分的现值之和。可见现行的采矿权价值不包括矿产资源的后两种价值,是以部分价值取代了全部价值,特别是协议出让的采矿权,从理论上就造成了矿产资源价值的缺失,由图3可知,由于采矿权无偿或低价获得,煤炭生产企业需要摊销的固定费用少,进入壁垒偏低,这是民营矿山、个体矿山与国营矿山之间长期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煤炭资源矿业权评估时,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其各种价值予以充分考虑,并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出让,以反映煤炭开采企业真正的资源成本,增加成本约束的作用,促进其走上集约生产的道路。

其次,完善矿业权二级市场。国际上矿业权流转制度总的特点是:一级市场是矿业权流转的初始交易,由国家垄断,出让的原则主要是权力和义务一致,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二级市场是矿业权的再交易,由矿业权的受让人再行转让,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矿业法规主要是调整资源所有权人、矿业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国家收回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有利于资源的长远规划,而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决定了勘查投资的风险性(包括市场风险和资源风险),在二级市场上,通过设置矿业权,并以探矿权有偿转让为基础,国家可以将探矿的风险转移到矿业权主体的身上,配之以高收入(包括优先获得采矿权等)作为回报,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一致;采矿权是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是矿产资源的使用权,采矿权的有偿转让也十分必要,把矿产资源当作国家一项特殊资产,以一定的程序和合法形式通过评估价值出让给业主,在保留国家名义资源所有者身份基础上,使业主获得实质意义上的开采权,还有变卖本块段“资源”的资产的处分权。也就是矿业权由国家流转给业主、业主还可以再次流转。只有如此,业主会才会放心地按需投入、合理规划、合理开发。

最后,公平分配资源租金。自然资源的价值(租金)获得市场实现后,将由所有者、使用者、各级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分享[8]。所有者分享租金的权力来自于对自然资源法定所有权,是对其部分让渡自然资源产权的机会成本的补偿。使用者通过与所有者签约获得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使用、收益、处置权,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利润的形式分享租值。各级政府则通过征税分享租值,假如政府同时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它还可以依据所有权收取租金。如果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收入提高,则提高的收入可以看作是当地居民从中分享的部分资源租金。并非所有的租值都能实现,由于各种制度性因素,在自然资源使用和租金分配的各个环节,租金消散(Rentdissipation)的现象极为常见[11],这一点恰恰是需要国家在煤炭税费改革中统筹考虑的。因此,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在中央、地方、矿业集团和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合理分享资源收益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包括使各级政府在资源租值的分配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实施财政资助、耗竭补贴政策鼓励矿业集团寻找新矿体,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等等。

参考文献:

[1]谢浩然.GDP再翻两番,能源供应也翻两番吗[N].经济日报.2003-02-26.

[2]宋冬林,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8-2.

[3]张米尔.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4-115.

[4]仵自连.煤炭产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N].光明日报.2006-07-20.

[5]杨人卫.促进我国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税费体系改革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3-24.

[6]李国平,张云.矿产资源的价值补偿模式及国际经验[J].资源科学.2005,(5):70-75.

[7]王世军.我国矿业问题的制度分析[J].中国矿业,2005,(4):24-27.

[8]马珺.资源税与区域财政能力差距[J].经济学动态,2003,(6):38-41.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7)

一、引言

在我国,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取得探矿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都是国有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进行的,探矿权对国有地勘单位发挥着划定工作场地和完成国家任务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业务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地勘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探矿权的市场和资产属性凸显,打上了价值的烙印,实现价值最大化成为地勘单位探矿权管理的基本目标。

管理会计是以其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内部服务的一种价值创造系统。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成本习性分析、量本利分析技术、资金时间价值、经营决策、资本经营、绩效控制等方法体系为国内外各类企业的价值管理提供了工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作为事业转企业后以地质勘查为主业的国有企业,以管理会计为工具,对探矿权从取得、持有、退出全过程的加强分析研究,实行科学决策,实施有效控制,对于加强探矿权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探矿权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探矿权是矿业权的组成部分。矿业权是指矿产资源的使用权。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获取利益的权利;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证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获取矿产品实现利益的权利。限于篇幅,本文在管理会计视角下,仅对探矿权的价值管理进行探讨。

(二)探矿权的价值及勘查活动的特征

1.探矿权的有限性

众所周知,在我国,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探矿权是矿产资源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在行使探矿权流转运营权利的时候,会受到较多的政府限制和约束。

2.探矿权的价值性

探矿权的有偿取得(缴纳价款或支付受让款)、持有、维护、验证与扩大地质成果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探矿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的持有运作预期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探矿权具有排他性

探矿权由政府主管部门设立,依附于政府或法人存在,探矿权受法律保护,一个法人取得探矿权后,其他人不得任意侵占。

4.探矿权与勘查业务活动相联系

持有探矿权的法人必须开展勘查活动。这既是验证或扩大地质成果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探矿权人在规定期限内未对探矿权开展勘查活动,或达不到投入和工作要求的,探矿权禁止流转,政府主管部门有权收回。

5.探矿权的价值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

一个预测资源量为1亿吨矿权,经过详查或勘探后,由于储量和品位变化,资源量可能变成2亿吨,也可能变成2千吨而不具有开采价值。

6.探矿权的价值循环周期长,具有长期投资的特征

一项探矿权投资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退出过程。

三、探矿权的取得和业务运作过程

(一)来源

企业取得探矿权分有三个渠道,一是企业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政府批准授予或出让取得;二是从市场上受让有偿取得;三是通过股权、租赁等方式取得。

(二)矿产勘查业务活动阶段划分和业务成果

探矿权不是孤立价值概念,它的价值依附有意义的勘查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企业取得探矿权后,必须开展相应的勘查活动。以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业务为例,按照现行地质勘查分类标准,地质勘查活动类型及其业务成果简要对应关系见表1。

一项典型完整的具体的勘查业务,走完预查、普查、详查到勘探的全过程,随着勘查级别的提升,投入的工作量和资金会大幅上升,相应成果的可信度(334、333、332、331)也会显著提升,探矿权的价值会大幅增加,风险也会增加,勘查级别、成果可信度、探矿权的价值和投入风险呈现正相关的特点。

(三)探矿权的价值实现方式

1.探矿权的价值实现的约束条件

(1)资质要求:申请探矿权的有资质要求,受让探矿权同样有资质要求。

(2)资金投入强度的约束:有的省份规定每平方公里勘查投入不足3万元,不得进行探矿权转让,不得审验延续探矿权。

(3)时限限制:探矿权持有期限达不到一定时间(如两年),不得转让等。

(4)面积压缩:探矿权审验延续时,下一周期探矿权面积在初始面积基础上压缩25%。

(5)缴费规定:探矿权要按期缴纳探矿权费用的规定。拖欠费用不得转让(有的省份规定每个探矿权缴纳5万-10万元不等)。

2.实现方式

(1)政府授予探矿权提交。是指政府矿业主管部门探矿权项目,勘探单位向矿业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后,获得政府授予探矿权,由财政预算拨款支持,勘探企业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勘查成果的运营行为。

(2)探矿权转让。不论是从政府主管部门出让取得还是从市场受让取得的探矿权,勘查单位投入一定资金和工作量后,形成一定的勘查成果,对勘查成果进行转让,获取投资收益的行为。

(3)探矿权出资。勘查单位以持有的探矿权评估作价出资与社会其他资源结合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持续进行勘探作业的行为。

(4)探矿权出租。探矿权持有主体不变,由他人出资勘查,勘查成果分享的行为。

(5)探矿权转采矿权。现行制度规定,探矿权人完成勘查过程,具备开采条件,可优先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采矿权。经批准探矿权转入采矿权后,采矿权的收益可补偿探矿权的成本。在事业转企业之后,把具有市场前景的探矿权转变为采矿权,走探采一体化的路子,是地勘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目标的现实选择。

四、管理会计视角下探矿权的价值因素分析

从管理会计的视角出发,探矿权的价值和利润在概念上是趋同的,分析影响探矿权利润的因素可以代替影响价值的因素分析。在此,以管理会计“量―本―利”模型为基础,分析影响探矿权利润、影响价值的因素,为提高探矿权运营利润、提升价值提供方向。

(一)管理会计“量―本―利”分析模型

P=qx-a-bx=(q-b)x-a

式中:P代表利润总额;q代表价格;x代表销售量;a代表固定成本;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上式站在管理会计的角度客观反映了产品经营模式下企业产量、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费用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分析影响探矿权运营利润、影响价值的因素提供了借鉴。

(二)影响探矿权利润(价值)的因素分析

1.量――业务量分析

在“量―本―利”分析模型中,量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有效量。具体到勘查业务中,量也应该是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有效的量。但因勘查业务成果具有阶段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量的计算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阶段性是指勘查作业过程中分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4个阶段,其相应成果分334、333、332、331等4个等级,代表了储量的不同的可靠程度,不同可靠程度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所谓不确定性,就是因为地下矿产资源的隐蔽性、成矿规律认识渐进性,导致一定阶段的勘查业务结束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肯定的,也有可能是否定的。若得出否定结论,则此前给出的储量就是无效的量,此前的投入就会变为损失,这就是勘查业务的风险性。有学者经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得出勘查业务的成功率是二十分之一经验数据。前述特点提示我们,一是在进行勘查业务成果计量时,一定要下功夫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核实储量;二是在经营方式、投入方式方面进行创新,吸收“赌石”理论,风险投资模式管理项目。

2.价――价格

“量―本―利”分析模型告诉我们,价格是影响利润最敏感的因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以价值为基础,随着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价格的这些基本理论,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同样适用。由于勘查业务的特殊性,影响勘查业务成果价格波动的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比较有着特殊的表现,一是传导的链条比较长:探矿权演变到矿产品有较长的周期,探矿权价值判断需依托矿产品预期价格趋势来判定。二是涉及的面非常宽: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是经济问题;有的涉及政治、军事、科技、金融等方面。探矿权的价值与未来社会宏观面呈现出“水涨船高”的特点。三是和矿种自身的稀缺程度关系密切,比如前几年的稀土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能源结构深度调整,无疑对未来的矿业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勘查业务自身。比如,前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旺盛,涉煤的探矿权的价值就非常大,动辄几亿或者几十亿,而现在却非常冷清。四是现代矿业全世界是联系在一体的,矿产品交易“互联网+”已成定式,世界矿业市场的波动必然会传导到国内。价格分析给我们的基本启示是:实现探矿权价值最大化,一是应选好探矿权的矿种;二是要以世界性的眼光,把握宏观和行业经济周期。因此,我们在考虑探矿权价格时,不能浅尝辄止,必须组织力量,进行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3.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成本是完成一定数量可供销售产品的全部耗费,是定价的基础,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在“量―本―利”分析模型中,勘查企业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主要是指与机构设立和期间长度相关的成本、基本人员的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资质成本、既有探矿权的维护成本等;变动成本主要是指与勘查业务量、勘查程度有关的成本,如探矿权受让成本、提升勘查级别的进尺成本、材料消耗成本、外包工程劳务成本、筹资成本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条件和研究目的不同,也可随时进行调整。

作为勘查企业的产品有特殊性,成本有其特殊性,控制勘查业务的成本,要做到“全”、“细”、“断”、“变”四个字。

“全”,就是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概念。站在企业发展全局,“人、机、料、法、环”全要素、从探矿权申请设立(研究受让)到勘查施工到退出全过程、从一线到二线从直接到间接全方位的归集费用,计算成本。过去事业体制下,单位的人头费等基本经费是由财政保障的,勘查项目预算不是完全成本,事业人员的成本概念是部分成本。企业化后,单位费用全成本核算,要自筹资金,要保值增值,依法纳税,政府预算基础应该调整为完全成本,企业经营的成本概念应调整为完全成本。

“细”,就是要根据成本形成规律和工作需要,借鉴管理会计工具对要素费用按与项目关系、业务环节、责任单位、决策性质进行细分,为经营决策制定控制成本的措施提供依据。比如,按照与勘查项目的关系把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按照与经营决策的关系分为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沉落成本和付现成本,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计算的边际成本,由于企业化后自筹资金搞勘查,就要考虑筹资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型勘查项目作为长期投资要结合资金时间价值分析投资成本,地勘业务的高风险要计算风险成本、探矿权没有所有权,只有部分使用权,同时有较多的政府约束成本,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绿色发展,对勘查企业要增加环境成本,等等。

“断”,就是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勘查认知的渐进性、勘查业务的风险性决定了业务决策的及时性,到一定阶段后要及时做出决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比如,有的勘探项目,每米进尺近万元,有资料证明没有经济性,就没有必要进行后续勘查施工,像这样的项目就要当机立断,防止不必要的成本耗费。

“辩”,就是要辩证看待成本费用,成本不是越低越好,要联系发展机会、品质改善、形象提升和能力提高看成本。比如,涉及资格提升,能力建设,虽然当期效益不明显,但对长远是有利的,这样的成本就得花。再比如,勘查业务有的是高风险业务,为了争取成果的机会,就应有策略的接受一些层次低一些的勘查业务;为了降低高级别勘查风险,就要多投入一些研究成本等。

分析量、价、本与利润的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的规模和环境基础上谈问题的,但客观实际是在动态变化的。在实际工作中,要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投资、政策,企业内外条件、发展阶段等进行综合平衡。

五、管理会计视角下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的对策

从前述影响探矿权的价值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探矿权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企业自身的,也有政治、经济、市场等社会环境方面的。要实现探矿权管理价值最大化,就要用好管理会计这个工具,系统思维,总体把握,宏(观)微(观)结合,加强分析,落实责任,努力实现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

1.牢固树立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理念

传统的地勘单位是国有事业单位,申请探矿权主要目的是明确工作场地、解决任务来源的问题,因为财政供养体制,地勘单位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探矿权问题,也没有探矿权运营盈亏问题。而事业转企业之后,探矿权有了资产属性,地勘企业有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在市场体制下,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与之联系的探矿权是稀缺资源。掌握探矿权的人,在矿业市场上就会占有先机。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探矿权价值观,积极争取探矿权,认真用好探矿权,发挥探矿权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2.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探矿权价值实现的前瞻性

战略引领未来。探矿权的价值是和矿业(矿产品)市场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而矿业市场又是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周期相联系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市场对矿产品的需求上升,矿业权的价值就会提高,反之,矿业权的价值就降低。国家的政策导向对探矿权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涉及煤炭、铁矿等行业要“去产能”,与此有关的探矿权运营在未来就要尽量回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为探矿权运作拓展了空间。作为地质勘查企业,要从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层面加强研究,把握方向,在战略层面上明晰探矿权运作区域方向、矿种、投资重点等,在社会经济周期运动和矿业市场周期波动中寻求合适的切入点,为实现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创造条件。

3.创新投融资和风险控制机制

传统的政府主管部门设立项目、财政出资、地勘单位施工、政府享有成果的探矿权投资体制,难以适应转企后地勘企业追求探矿权的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求,难以适应市场条件下企业自主决策、自主运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要求,因此,传统探矿权投融资体制必须改革。

(1)确立地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探矿权投融资方面的主体责任。地勘企业除承揽政府设立的勘查项目外,要积极通过申请政府出让、市场受让等方式择优取得探矿权,为发展储备项目。

(2)根据地勘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收益高、风险高的特点,本着有利于多头筹资、多揽项目、多出成果、多创效益的目的,借鉴风险投资模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财政预算过去用于勘查的资金可作为“种子”以基金,支持地勘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支持找矿突破。

(3)结合探矿权在各勘查阶段的投资强弱度不同、投资期限长短不同、投资风险高低不同、价值提升空间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方式,规避风险和获得最大价值。

(4)适应地勘业务高风险的特点,改革核算模式。要合理确定周期,除实行以单项目和工作阶段核算成本外,根据找矿勘查成功率只有3%-5%,3-5个成功项目的收益弥补95-97个投资失败项目的经济损失的特征,探讨采取以“组”“批”等为对象进行盈亏核算的模式,科学评判探矿权的投资价值。

4.树立全过程、多维度的成本概念,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

(1)运用管理会计价值链分析工具,调整经营策略和运作方式,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作业范围和能力配置方式,向着重基础、专业化、有特色的规模化新型地勘集团公司转型,减少一般能力配置,采用社会竞争机制优选普通业务外包。在勘察业务实施过程中,要科学设计,建立分阶段的研究分析和评价制度,防止过度勘查。

(2)建立全过程、全要素的成本核算和分析体系。从机构设置、能力建设、资质升级和维护探矿权到项目争取,再到勘查业务具体实施以及探矿权退出企业的业务过程,都是成本的形成过程。用管理会计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和不相关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落成本、资金成本等的成本理念和方法,对成本形成过程和要素分解细化,依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3)建立探矿权的资本预算制度。对于作业期限长、投资量大的勘查项目,要通过编制可行性报告和资本预算的方式强化研究,履行投资决策程序。在投资效益分析方面,既要进行静态分析、更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进行动态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在全过程、全要素勘查成本分析基础上,把成本控制的目标落实到机构和个人,明确成本控制的责任。跟踪成本形成过程,加强过程分析,为有关方面提供成本控制的依据。

5.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探矿权对应的勘查业务是矿业的基础业务,也是类似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业务,投入大、见效慢,为保证勘查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在事转企的初级阶段,地勘单位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补助、收益上缴、基金设立、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促进地勘单位建立市场机制,完善企业化运行的基础条件。

6.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事转企”之后,地勘单位对于探矿权的价值管理要建立目标做到低成本取得探矿权,最大收益地转让探矿权,必须做到信息畅通。要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建立探矿权交易平台,打通地勘企业和市场的有效链接,做到规范有序、公开透明、风清气正地进行探矿权交易。为实现探矿权运营最大化创造条件。标责任制,强化管理,利用平衡计分卡、标准成本、预算控制等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健全体制和机制,加强过程控制,确保探矿权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

7.搭建探矿权交易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企业探矿权流进或流出、加速周转都是常态,也是实现探矿权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六、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矿权是矿产资源的载体,是稀缺的经济资源,对地勘企业资产有重要的价值增值潜能。利用管理会计作为手段,对探矿权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分析、科学制定运营策略,不断优化过程控制,提高探矿权管理水平,变增值潜能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地勘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8)

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而矿产资源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已成为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在采矿工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采矿行业的整体发展。作为采矿企业,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采矿工艺、技术水平,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促进采矿工程的顺利进行。开展这一研究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1 我国采矿工程的现状

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并且在资源的种类上也十分丰富。然而,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不高。近年来,采矿行业获得了飞速发展,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也日益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艺技术还是与之存在一定差距的,采矿工业起步较晚,在采矿工程中各类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并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阻碍采矿行业的进步,对采矿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另外,在采矿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采矿技术、工艺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各种资源面临短缺,生态环境、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防止浪费,节约能源更是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因此,要做好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避免资源的浪费。

2 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对我国采矿工程现状的总体认识,仅仅认识到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新时代的采矿企业,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发现、勇于面对采矿工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认真分析、科学总结,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采矿工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促进采矿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1 安全性问题

采矿工程危险系数高,对于技术操作有很高的要求,内容复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是采矿工程的两种主要方式。地下开采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作业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开发利用率也不高。相对来说,露天开采安全系数较高,作业条件便利,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率。

在地下开采的情况下,将受到较大的限制,需要搭建规范、专业的矿井。采矿企业应对所开矿产资源的地质构造,进行仔细的考察,从而选取合适的采矿工艺技术。然而在采矿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瓦斯爆炸、矿井渗水、矿井火灾等事故的发生,对于采矿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无疑是极大的威胁。因此在采矿工程中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2.2 技术性问题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采矿工艺水平较为落后,起步较晚。由于工艺技术水平的原因,导致了大量矿产资源被浪费的问题,矿场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近年来,我国的采矿工艺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采矿工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然而在采矿工程的相关理论方面,还较为落后,缺少科学的创新。

目前,我国的采矿工程仍采用传统的模式,手段较为单一。从宏观整体上来看,还处在粗放阶段。此外,我国矿产资源开采的范围较窄,对于地下的矿产资源开发较少,基本以地表的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这是因榈鼻拔夜采矿工程的规模较小,很难开采深埋于地下的矿产资源。

3采矿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采矿工程安全生产措施

首先,注重安全生产,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采矿工程的安全系数很高,施工条件复杂,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采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确保安全是第一要素,是采矿工程中的关键环节。针对一些采矿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应做好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使安全生产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矿井的安全系数是体现采矿作业是否安全的重要参数,作为采矿工程的管理人员,必须将安全系数的检查工作落到实处,仔细认真地进行检查,这些是采矿工程正式开始前,必须完成的工作。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还应严格要求采矿人员按照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进行作业。

最后,分析和总结以往事故的原因,针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展开反复、多次的检查。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安全事故预防和应对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带来经济和人员的损失。

3.2 提高采矿工程的工艺技术水平

通过对我国采矿工程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提高采矿工程的工艺技术水平十分重要。因此,应努力提高采矿人员的操作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为了不断革新和提升采矿工艺技术,还应加强相关技术研究人员的能力,提高知识水平,掌握新的采矿理论、方法和工艺。

为了更好的改变采矿工程现状和解决问题,还应不断加大对采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外,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交通运输是否便利直接影响着采矿工程的运输成本与运营效益,因此,还应在采矿区域修建一些交通运输线路。

3.3 加强采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在现代采矿工程中,不管是应用的采矿设备还是采矿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在当前的采矿工程中,作为采矿企业必须加强对采矿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通过采取分阶段和循序渐进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和强化采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新型设备与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确保采矿工程顺利安全高效的运行。通过教育,强化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加大对采矿人员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培养其对企业的归属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采矿工作中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采矿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对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采矿企业,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加以解决,推动我国采矿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虎.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3,08:181-182.

[2]李治学.浅谈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相关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20:32-33.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9)

一、新时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方法

1.化探法

矿产物化勘查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地质勘探技术并不断趋于成熟,该技术正在朝着定量解释方法的方向发展,不断推动矿产勘查技术的稳步发展。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新型地质勘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隐伏矿床已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我国地质发展特点以及管理体系构建,融合高精准度的勘测仪器,使我国地质勘查技术日趋完善,并不断提出新的勘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促进隐伏矿床勘查的快速发展。

2.物探技术

物探技术主要指的是通过对不同岩石或者煤炭层自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例如结构稳定性、硬度、密度等)对地球磁场产生的一种物理性现象来寻找矿体存在的位置,推断该区域内的地质结构特点的一种勘探技术手段。新时期,我国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比较常用物探技术有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重力勘探等方法。对于地震法来说,通常利用地震波传感技术来获取该矿区的有关地质信息,以此判断地下存储的矿产资源的各类特征,形成图像分析。作为地质勘查期间应用最为广泛的浅层地质矿产勘查技术,该技术具有探测深度大、分析精准度高的特点,以弹性波在岩石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为依托,采用技术手段,人为激发出来弹性波,并通过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时间和反射等情况来判断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存储量。电磁法利用自然界中存有的交变电流为场源,当电磁场带强度的改变来对地质进行一系列的勘查工作,并收集图像信息对地下矿产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

3.同位成矿法

同位成矿法主要指的是在相同的成矿空间内,以时间运动为顺序,随着地质条件、地貌结构的不断演变,一些元素或者元素之间发生有序组合,富集成矿。在地质矿产勘查过程中,如果运用同位成矿法的话,就需要技术人员对该矿区内的矿产资源、结构演变、矿区形成原因等情况相当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特征:第一,在对矿体进行开发时,矿产资源可以依照自身的分异特点进行个性化演变,保持矿床的平衡性;第二,种类相同或者类型相似的矿产资源,其深部会存有较多的岩基或者岩体,这些物质是岩浆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矿产资源分异演化的基础,也是矿物质热源的主要来源。

4.地质填图法

地质填图法是现阶段我国矿产勘查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以矿产地质理论为基础,融合勘查人员的实践总结,通过专业技术收集勘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研究,从而准确推算出矿产资源存在地点。该方法的应用,需要勘查人员充分了解矿物质的形成规律,通过勘查数据做到准确辨别,进而确定矿床位置。

5.重砂找矿法

重砂找矿法与其他勘查技术不同,该技术需要勘查人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经验以及加强的思维逻辑能力,这就要求勘查人员的职业素养要高于其他矿产勘查技术人员,对地下所含有的沉积物的成分进行判断,根据地质的疏松程度以及沉降度来预测重砂的富含量,从而推断出该沉积物区域范围内是否含有其他种类的矿物质资源。在以往的原生矿产资源的勘查过程中,通常使用重砂找矿法。

二、新时期地质矿产勘查手段

1.地壳运动情况的研究

矿产资源的形成源于地壳板块之间不断运动,地壳经过长年演化形成矿物质元素。因此,在勘查期间,勘察人员要全面掌握该区域的地壳运动情况并加以准确分析,确定地质环境。将地质环境和成矿环境进行对比分析,一旦两者之间不存在差异性,该区域存在矿产资源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大。同时,勘查人员要建立地质分析档案,记录每个区域的研究结果,便于后期人员借鉴工作。

2.关注整合矿产分布理论

由于矿物质自身的特有属性,使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具有规律性,勘查人员可以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及查看有关成功案例对勘查工作进行科学梳理,确保每个环节的勘查效率得以高效呈现。由此可见,勘查人员对矿产资源形成原因、资源部分规律等科学技术掌握充分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勘查成功率,确保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

3.找矿信息

找矿信息工作的开展是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石,其信息的准确性决定着工程开展的资金投入、经济收益等工作。因此,勘查人员要对地质信息、矿物质属性、分布特点、地貌结构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来全面收集相关矿物质资源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分类等,将所获得信息移交给专业机构进行有效信息的筛选工作,以此获得更为准确的存矿信息 。

三、新形势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方法的变化

1.加强矿产勘查规定及方法的应用

目前我国勘查行业对金属矿物质资源的勘查体系已经相对比较完善,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的方法及手段缺存在诸多问题,管理过程很不规范,因此,在新时展背景下,规范非金属矿产勘查管理体系工作已迫在眉睫。例如,勘查采集工作,在采集之前,需要制定样品采取目的、取样原则、具体操作标准及规范等流程,以此保证采样具有代表性并满足相关检测标准,只有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才能获得准确的地质环境。深入分析地质环境与成矿环境之间的吻合度,信息高度一致时,该区域很大程度上存在矿产资源,勘查机构可以对该区域展开开采工作 。

2.加强矿产综合勘查方法的应用

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设工作,受到气候条件、环境因素、地质特点、地貌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使用单一勘查技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结合多种勘查技术同时进行,推动多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开采效率。与此同时,要完善矿产资源的勘查制度,便于矿产行业的整体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找矿已经成为矿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勘查手段及方法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体矿产勘查质量的优劣,科学、合理的找矿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还能节约成本、降低资金投入 ,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永康.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分析[J].有色金属文摘, 2015, 05: 44-45.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10)

矿产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管理,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进而提高规划管理的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信息化建设是以现代计算机软件为基础,对整个矿产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地规划,以此来确保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化地开采运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如何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都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建设在矿产资源管理规划中的运用,应该要以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科学化为主要目标,确保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性。要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数据技术来替代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对矿产资源规划成果进行管理,最大化地发挥了作用[1]。

要加强规划管理与矿政管理的交流沟通,实现规划管理与矿政管理之间有效地资源信息共享形式,进一步实现规划管理的指导作用。综合的利用GIS技术、数据技术以及软件技术来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软件的开发,形成统一的资源网络管理规划布局网络模式。

二、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对矿产资源实行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是实现矿产资源有效规划管理的重要举措,对矿产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具有积极意义,能够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对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要保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来对系统设计进行规范,才能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高效作用。

2.1实事求是原则

信息化建设是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的基础,其设计要遵循立足实际原则,只有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以及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注意环境的应用要求,结合矿产资源自身的开发应用程度,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2立足总体效益原则

矿产资源的利用应该要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要遵循总体效益原则,以国家矿产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效益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整个系统,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基础,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进而实现系统管理设计与使用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获取最大的总体效益,促进矿产资源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2]。

三、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设计

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的设计应该要对数据库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对矿产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以及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合理就科学地分析,对这些数据采用多比例尺、多数据源,多时态化的资源情况大集合形成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高效科学地筛选,建成包括矿产规划文档、图片以及附表等多种内容的矿产资源数据,并应用科学的手段对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

矿产资源管理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实现系统维护、辅助办公、数据处理、查询检索、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输出6个方面的功能实现。

系统维护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核心,它是系统控制和数据联系的桥梁[3]。辅助办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矿产业规划的审查。

数据管理主要是对系统内的各项数据实现高级化管理,为数据提供高级的查询能力,并根据主要数据对矿产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及时地对数据分析结果输出,为矿产资源副业业务的开展提供决策数据依据。

四、结语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规划和决策水平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进而有效地实现我国矿产资源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对我国各类矿产资源的规划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矿产资源行业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TD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71-02

我国一直以来都坚持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主要目的是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等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我国各项产业在资源的合理运用上提高水准,以达到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目的。矿产资源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和环境发展,因此,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下是笔者针对当前矿产资源运用情况和对策的分析,具体表述如下。

1 矿产资源概述

矿产资源是影响社会与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矿产资源指的是在经过地质成矿变化所形成,并天然存在于地壳内部或者袒露在地表,呈现着固、气以及液三种状态,且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有用元素或者是矿物的集合体。一般情况下,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实际的存储数量有限。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所开发出来的矿产资源中,有一半具有极为广泛的运用价值,可开发潜力极大。除此之外,以矿产资源自身的使用途径和特色为准可以将其划分为煤炭、石油、非金属以及金属,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另外,矿物资源种类多样,其有着有毒、易污染等特点。有些矿物本身无毒甚至属于必需性元素,但是,这些矿物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对人类产生致命伤害,例如石英、金刚石等。有些矿物本身具有较强的毒性,有雄黄、胆矾等。还有一些矿物含有毒元素但是本身无毒,其主要在冶炼和使用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例如自然金和萤石等。

2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

我国的矿产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性,这种特性要求相关产业在运用资源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首先,我国属于矿产资源总量占据一定优势的国家,但人均占有率少,这与一些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情况相似。但是,我国矿产资源在天然条件上相对比较差,这导致其在采集和挑选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也会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因此,对我国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其次,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增加,矿产资源需要进行综合利用才能缓解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与供给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加大。除此之外,我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发展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将直线上升,矿产资源在综合利用上应该加大力度。总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能够有效缓解资源供给压力,提升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再次,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环境和资源的问题。如果在未来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继续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矿产资源也难以持续提供下去,环境污染的情况将更加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中涉及到的污染物净化以及变废为宝等方面都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体现,能够在缓解我国环境和生态问题上提供重要帮助。

3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3.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在经过了多次改革之后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该资源在综合利用效益上的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运用之后所得到的产品在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方面存在着效益不佳的情况,这导致资源实际利用率下降。例如:一些石棉矿石进行破碎处理之后进行风选,在破碎处理的过程中,一些长石棉纤维被破坏,成为短纤维,这就直接导致产品的质量出现损坏。另外,在风选的环节中,一些相对较短的纤维难以准确被挑选出来,导致石棉尾矿出现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在选矿方面设备不够先进,不但不能充分利用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在效益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处理,缓解环境压力,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提供动力。

3.2 生态环境和安全隐患

矿产资源在开发和运用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生态环境和安全隐患的问题,假如运用不当可能对于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而其中隐藏的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矿产资源开采中使用粗放式的方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还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金属矿产废石以及尾矿等废弃物存储量呈现着逐年增长的趋势,这充分表明我国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方式不当的问题。我国矿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于经济和环境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很多有用的元素流失,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中,生态环境以及安全隐患问题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其涉及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都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3.3 技术落后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时间相对西方先进国家较晚,在技术水平上尚且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只有极为少数国有企业的矿产资源在综合运用的技术上能够达到国际中等水准,但其他国有企业以及私有企业在生产技术和设备上都不能达到标准水平。工作人员在选择矿产品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设备难以准确且充分挑选非金属矿产,生产技术也相对比较落后,造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数量少而废弃物产出相对较多的情况出现。相关研究发现,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尾矿排放量越来越多,这表明矿产资源在利用上出现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技术的落后居于主要地位,很多矿产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浪费的情况,综合利用率过低。

4 处理措施

4.1 健全法律系统,增加政府投入

我国矿产资源在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效益、技术以及环境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法律法规系统。因为我国在有关矿产资源开发和运用方面不具有完整的法律法规系统,很多矿产开发和利用的国有和私有企业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粗放的形式,直接导致资源开发出现浪费的情况。另外,我国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标准化系统建设上不够完善,其中资源利用申报制度也存在缺陷,直接影响了矿产品开发效率。

因此,为了提升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我国应该健全资源相关法律系统,并增加政府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支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项目的发展。首先,我国应该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配套法规建设,尽快促使矿产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成功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实际发挥其规范性作用。另外,在相关法律系统制定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该明确企业对于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要求,对于废石以及尾矿等相关矿山固体废弃物在回收和使用权上进行界定。其次,在政府投入方面,我国相关政府单位应该加强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支持,给予相关企业在政策上的优惠,并增加资金投入。具体表现为:国家为相关单位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的专项基金会,并号召政策性银行提供专项贴息等信贷优惠政策。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帮助有关企业招收矿产资源开发和运用的专业人才。

4.2 增强技术研发,提升矿产资源利用效益

技术水准直接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和运用效果。因此,矿山企业应该将新型科学技术作为其发展的先导力量,在矿产的采集和冶炼等方面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另外,针对伴生矿产以及较为复杂的冶炼技术和废弃物综合运用的问题展开技术攻克,提高企业自身的矿产开发和运用的实力。矿产企业在实现技术开发之后,应该加强对可行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我国相关企业可以在结合本国资源情况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提升利用率。当矿产企业的技术研发以及应用得到成功之后,企业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益也就随之上升。但是,仅仅依靠技术的支撑难以真正实现矿产资源利用效益提升的目的,还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矿产企业的市场走向,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矿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4.3 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监管机制

完善化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监督机制能够为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提供保障。首先,我国应该建立如何本国矿产资源利用特点的监督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综合运用的评价系统。对于具有较大运用价值的矿产种类以及伴生矿产种类的回采率以及回收率等制定科学的经济和技术标准,将矿产资源的综合运用监督系统实现科学化和量化。另外,我国有关部门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管范围内应该提高法律支撑,实行执法监督职能。例如:在综合矿床的审查中,对于没有进行严格的勘察以及评价的勘探报告坚决不予认可。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对于矿山企业的资源开发项目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价,减少资源浪费。

5 结语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产业对于资源的需求量直线上升,导致我国在资源供应上出现困难。矿产资源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能造成我国整体经济和环境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因此,如何改善我国矿产资源综合运用状况是关系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笔者针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于目前出现的问题展开针对性讨论,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改善国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崔振民,吴伟宏,姜琳,等.浅析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J].中国矿业,2013(2):40-43.

[2] 张茜.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3(1):106-108.

[3] 李瑞军,唐宇,王海军,等.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