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6 10:04:57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1)

一、现行小学音乐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合作教学是单纯的模仿,还是为获情感体验。

由于教师对音乐课程的价值理解存在严重偏差,长期以来,教师在进行合作音乐教学的时候过于注重学生的模仿,单纯地认为唱得像就是唱得好,只是进行加强合作、学会合作的说教与训导的形式化合作学习,无视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学生陷入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在音乐合作教学中,音乐与合作是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外一方而单独存在,音乐合作教学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不断溶入各种音乐审美、体验、探究活动,才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合作教学,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合作能力,使学生在音乐合作教学中获得一个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合作教学是为了练“合作”,还是为了学“音乐”。

音乐合作教学,强调合作,但是更加尊重音乐,在合作教学中融入音乐审美,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是合作教学的目的。比如不少老师单纯地追求教学课堂形式的新颖性,而不充分考虑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滥用合作教学。对于能够利用传统教学完成的学习任务,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合作探究完成,对于不符合用合作教学形式表现的内容也牵强地使用合作教学,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合作疲劳,丧失对音乐合作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提高。

二、音乐合作教学如何发挥最佳教学效益

(一)重视异质分组,实现均衡竞争。

任何人都有渴望获得他人肯定的心理,特别是获得能力比自己强的人肯定。要促使音乐合作教学发挥最佳效益,就要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肯定。进行异质分组,实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模式,使学生在竞争中激发潜能,获得肯定,培养音乐学习的兴趣。异质分组,简单来讲就是根据学生音质、音色的差异,音乐基础、音乐思维的差异进行有目的的分组,使各小组之间实力均衡,音乐水平悬殊不至过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合作协调能力,达到合作教学的效果。如果单纯只按照姓名、学号或者座位号进行简单分组,有可能造成各组之间实力悬殊过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合作教学失去原有的意义。

(二)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实现全体进步。

合作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少部分学生的突破性进步,而是在整体协调合作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从而更好地实现音乐合作。教师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重点培养对音乐有良好感知力、有良好音乐天赋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同时也不能忽视对音乐能力欠缺甚至五音不全的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要以音乐合作教学为载体,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音乐合作中来,实现音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科学安排合作时间,创设美感合作空间。

音乐合作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合作教学,它要保证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合作教学之前,要事先对合作教学流程、合作教学时间、合作教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一个事先的预估,避免时间利用不当造成合作内容不能完成或者时间过于充裕导致同一合作内容反复进行。合作空间上,要打破传统的“秧田式”合作队形,勇于尝试各种站队方式,比如梯形、圆形、风车形等。新颖的站队形式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互相交流,同时也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合作音乐教学的艺术效果。

(四)强化教学手段的融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音乐合作教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勇于在打破陈规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整体、优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在此基础上,音乐合作教学必须在寻求与其他教学方法合作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在合作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或者画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感知,使其对音乐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解,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简易的工具创设出“真实的”音乐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的音乐环境中能够更好地调动情感,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合作教学的完成。

三、结语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被提出,强调了音乐合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离不开对学生团体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在《教育改革研究》中这样描述到:“合作教学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实践已经证明,音乐合作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审美情趣、活动参与性和活动积极性以及改善人际关系大有裨益,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音乐合作教学的研究,并积极指导实践,使音乐合作教学对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效益。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40-01

反思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批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观察、回顾、诊断与自我监控等方式予以强化,学会教学与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合理性与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新课改之后,反思教学成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一个教育实践方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对自身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课堂教学存在哪些不足,并用笔记记录下来,以便对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一些策略进行调整,进而改进音乐教学。音乐教师该怎么样反思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考验。音乐教师需要对自身教学有反思意识,培养自身评价习惯和能力;完善自身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课堂反应的敏感度等。在反思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况,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最终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反思教学的相关情况

首先,反思教学的含义。所谓反思就是主体者对某一件事进行思考,考虑其是否符合事件发生规律,进而得出结论。反思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方法、教学理论、假设、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在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分析教学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这样一个过程。其次,反思教学的类型与方法。第一,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教师需要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过程的方法、方案、手段、理论等进行修改,使教学过程更易受到学生的接受。第二,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开展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兴趣所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三,个体反思与总结法。教师需要在课后、周后、月后与期中后进行反思教学,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第四,同事的集体反思和对话法。教师之间相互反思,集体讨论研究,使得自身专业能力得以提升。最后,反思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可以增强音乐教师的职业感。缺乏职业感的教师,一般不会反思自身教学行为。音乐反思教学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理性回顾教学过程。音乐反思教学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情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音乐实践教学提供参考。第三,帮助教师自我反思教学得与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结果。第四,音乐教学反思为以后教案完善提供实践依据。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应用教程,这样有利于教学。第五,音乐反思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二、音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第一,音乐教师重形式轻实质。在音乐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反思教学当成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活,他们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勉为其难的完成任务,这种反思不会注重自己教学哪里存在问题,也会忽视学生到底哪里存在问题,这样反思存在于形式中,不利于反思教学策略的完善,更不利于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质的课堂,有效的教学成果,不仅需要教师教授好的知识,还需要学生主动接受教师的知识,达到两者很好的结合,这样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到。然而,音乐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吸收度,一味的输送知识,忘记学生的吸收能力,没有关注学生的情绪,这导致教学知识的浪费,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第三,音乐教师叙事多,分析少。有的音乐教师一般罗列几个事例对一些知识进行总结,很少去发现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反思教学行为和理念,还要分析一些情感体验,总结一些知识,形成文字性的东西,为今后教学提供依据。但是,音乐教师很少分析课前、课中与课后的相关情况,这不利于音乐反思教学。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3)

中图分类号:J60-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3.019 

作者简介:王秀萍(1965~),女,教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杭州 310012)。

收稿日期:2011-11-21

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praxial music education)的核心概念是“反思性实践”(praxis)。然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我国音乐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中,①还是在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代表作的中译本中,②“praxis”一词都被译为“实践”。一般而言,当中国读者读到或听到“实践”两字时,联想的是与“practice”相关的实践情境,因为“实践”对应“practice”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我们认为每种学说、理念的内涵都蕴含于核心概念,审美音乐教育(aesthetic music education)的丰富与局限都集中在“审美”(aesthetic)这一核心概念中,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内涵的丰富与独特也同样围绕着核心概念“反思性实践”(praxis)展开。

鉴于此,理解反思性实践音乐教育内涵的第一步,恰恰是辨别“praxis”与“practice”两个概念的不同,而不是混用这两个概念。“反思性实践”(praxis)一词来自亚里斯多德对知识的分类,他依据知识的性质及应用目的把知识分为3类: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与反思性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被认为是固定、无境脉(context)和普适的知识,即后来西方哲学家所称的认识客观的知识。③就知识的性质而言,技术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对立,前两者都是过程性与生产性的知识,是一种行动中认识的知识或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技术知识与反思性实践知识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过程性与生产性的深刻程度以及应用目的上的不同。技术知识表现为一个人在展开行动之前就知道如何达到结果,行动与结果之间是线性,不受环境影响。而反思性实践知识是一种应用于人类政治-社会情境中的知识,在这种情境中确切的结果不可能在一开始就知道,因此达到这种结果的方法不可能是持续不变、直截了当、可以分析审视的。反思性实践知识的使用是受环境变化而变化,它依赖过程中的自身指导而不是技术知识指导。虽然说亚里斯多德知识分类中技术知识与反思性实践知识都属于“实践”(practice)范畴,但“反思性实践”(praxis)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使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相区分。一般意义上的“实践”关注行为的可行性、可经营性、可控性。而“反思性实践”关注情境中行为的正确性,这种“正确性”是在具体情境中不能以任何常规的或普适的知识来决定或预测的。这种“不知晓”的状态似乎与它是一种知识的称呼矛盾,而这恰恰是反思性实践知识的要点。④正因为“反思性实践”是在一种正确性不能被事先规则化与绝对化的情境中去决策正确行动的知识,所以亚里斯多德称这种知识为实践智慧,是受伦理标准指导的行动。鉴于此,应用技术知识的实践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用的英语单词为practice,是用常规或普遍知识引导的可行、可经营、可控的实践;而“反思性实践”是在具体情境中决策正确行动的实践,是实践智慧,用的英语单词为praxis。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4)

新课程新标准下的音乐课到底该怎么上?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随着一堂堂好课的不断呈现,我们不难发现,一堂好课的标准,究其实质无非就是课堂教学质量高、课堂教学效率高的一节好课。所以,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我们为师者要攻克的难题。面对新一轮音乐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该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本人仅有以下点滴体会,与大家探讨:

一、务实备课――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音乐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一节课能否上好,课堂效率是否高?不是偶然,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只有务实备课,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师为导,生为主的教学原则。音乐课的备课对象,我想有四个方面: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三是备钢琴(乐器、各种教学资料);四是被教学设计;五是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一)关于备教材,我们首先要明确的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教材中的歌曲,而是通过歌曲的学唱、表演、欣赏、创编等音乐活动掌握音乐技能,热爱音乐。我在备教材,备学生时感悟到了这一点,为此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策略,加入一节古典京剧欣赏课――〈京剧与脸谱〉通过看、听、学、做等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后进入现代京剧的欣赏与学唱环节,并通过扮演角色,提高学生对戏剧的兴趣。由此感悟到,要真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把“死教教材”改为“活用教材”,要想“活用教材”,就要“吃透教材”。这样才能让教材更好的为音乐课堂教学服务。

(二)关于备学生: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音乐课就是要以音乐为手段,构建和谐课堂,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服务。为此,同一个目标或教学方法在不同班级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关键是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和群体,我们该如何从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来随时改变我们原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 关于备钢琴(各种教学资料或乐器):曲不离口,琴不离手,是音乐教师上好一节音乐课的武器。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唱好、练好、找好相应的教学资料。这样,在课上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才能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四)关于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并不等同于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还要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好的教学设计,即是细节,又是总纲。细节决定成败,总纲统领全局。教师有了细节,有了总纲,教师的教学就成了有计划、有目的的自学行为了。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随意性。

(五)关于适当使用多媒体设备: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二、求真教学――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是相当严肃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求真求实,才能将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以音乐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体。围绕音乐,感知、体验、表现音乐;围绕学生,了解、引导、关心学生,不搞花架子。有人说,音乐课真热闹,有唱、有跳、有表演;学生一会儿背诗歌、一会儿演小品、使人眼花缭乱。说白了,教师是在作秀,学生是在表演啊!这样华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教学行为,引发了我的深思。反思自己:在无效的课堂提问中有没有这种“热闹” 现象? 在偏离主题的合作活动中有没有这样的“热闹”产生?在无序的表演中有没有这样的“热闹”呈现? 有时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只抓住了音乐课的外壳,失去了音乐的本性,迷失了方向,远离了新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求真务实是上好音乐课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音乐,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关注相关音乐文化,遵循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守住音乐的风格特点,熟悉音乐主题,能够揭示音乐最具表现力的地方以及音乐要素在这段音乐中独特的表现方式。围绕学生,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避免教师一言堂。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过去我们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学习音乐时结果的产生是在教师的讲授而不是对音乐的体验下获得的。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求真教学,这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灵活教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魔棒。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学习指导方法,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它基本上是在协调、兼顾集体和个体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应变的方式,来适应学生的“学” 和教师的“教”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而采用灵活的、应变地方法,就是要靠教学的创造性和多样性。教学缺乏创造性,就会成为没有实际内容的,形式化的指导;教学缺乏多样性,就不可能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所谓教无定法,也就是指要灵活教法,合适的教法,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魔棒。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5)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二、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要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不断总结完善。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大胆进行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求得最佳效果。

三、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总结完善,发现一些需要在今后教学方面要加强的地方要着重记录下来已在今后的教学总结研讨、交流、反思时找到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四、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6)

一、为教学中的不足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课堂、乃或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回顾、梳理,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要吸取的宝贵经验。每一堂课后,首先要侧重于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思考的问题有:“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重点难点是否解决?教学环节是否流于形式?教学中有没有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怎样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并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怎样才能确保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等等。找到问题后,我们再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上到《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以前我都只是让学生通过听音乐、看视频,学唱段等方式进行常规教学。但由于教学方式及内容较枯燥乏味,学生学得很不情愿,没有兴趣。经过课后反思,我决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几个关键教学环节采用以疑导学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环节:你喜欢京剧吗?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你会唱京剧吗?不会唱的原因是?和唱通俗歌曲相比,京剧难以学唱主要在于哪些方面?你熟知的京剧演员有哪些?

人物介绍环节: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男人为何要取女人的名字(名字的由来)?为何解放前旦角绝大部分由男演员扮演?和现在一些舞台上男扮女装的演员(如李玉刚)性质一样吗?男旦与坤旦(女旦角)比起来有何优势?

听赏体验环节:梅兰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最好听的、让世人争先学唱的名段是?欣赏《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演唱视频后,先后提问:该唱段描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虞姬怎样的心情?你听出有哪些伴奏乐器?仔细关注梅大师塑造虞姬角色时在口形、咬字、音色、音量、行腔、尾音、共鸣等方面演唱有何特点?你觉得梅派唱腔到底好在哪里?和李玉刚演出的同一唱段相比,哪一个更具有京腔京韵呢?并让学生试着唱一唱其中的一句,模仿其中的一招一式,体验一下当旦角的滋味。

拓展探究环节:梅兰芳为什么会那么红?他对京剧艺术的成就与贡献有哪些?为什么说梅兰芳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京剧表演艺术之外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导引,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他们饶有兴趣地边思考、边欣赏、边探究,加上我在课前准备了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唱段、学做表演也很主动地参与,对梅兰芳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了之前听到上京剧课很不情愿的场景。

二、为教学中的瞬间灵感而反思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课后记录下自己上课的成功之处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很重要,这有利于收集、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如:“哪个教学环节安排很巧妙;哪个问题的提出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哪个做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哪个教学素材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如在“乐坛新曲”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郭文景为香港回归创作的《御风万里》,由于此曲是交响序曲,曲子较长,结构复杂、音乐素材内容丰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初上时,我在分段介绍聆听各音乐主题这个环节,让学生边看谱子边听音乐,由于一些学生对乐谱不熟悉,识谱很难跟上旋律的流动。在我内心为此而纠结时,忽然一个闪亮的念头出现:能否在课件的乐谱上用彩色荧光笔跟着旋律线同步流动呢?于是课后我赶紧记录下这个想法,经过反复试验,在课件里采用了一种“擦除”的方式,插入了彩色半透明的色条覆盖在乐谱上,并计算好和音乐主题同步进入的时间和速度,当音乐主题播放的时候,彩色半透明色条也随之进入,和音乐同步提示着乐谱的对应位置,使学生看起来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对熟悉和学唱音乐主题起到了很好的帮助。由于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教师及时记录下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及想法,对于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资料日后也可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如再加入案例分析,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就可以成为很有教学研究价值的文章。

三、为学生的独到见解而反思

当今的中学生创新思维很活跃,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回答,甚至是妙语连珠。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课后将其记录下来,进行认真的甄别、补充与完善,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资料。

如有一次上到《欧洲古典音乐(交响乐)》一课,在介绍交响乐队时,就有学生提出:“老师,中国民族乐队里专门有一组弹拨乐器,而西洋交响乐队里没有,那西洋的弹拨乐器为何不成组地放入交响乐队中呢?国外的弹拨乐器都有哪些?分别分布在哪些国家呢?”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思维敏捷,并给他们做了相关讲解:西洋交响乐队是几组用共同材质构成的乐器组成,如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他们更讲究产生同质性的音色融合,只要是同一个组群,音色就是接近的,浑然一体的;但弹拨乐器由于材质与音色个性太过鲜明,大多作为色彩乐器按曲子的实际需要加入交响乐队。而中国民族乐队则是以演奏方式来分组,如拉弦组、弹拨组、吹管组、打击组等,中国音乐里的音色呈现的是多元化,不仅富于特质,而且是丰富而独立的,这也形成了我们的听赏习惯和西方人有明显不同。课后,我对学生提出的精彩问题又做了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在亚非欧和拉丁美洲等民间音乐几课中,特别介绍了外国的一些有特色的弹拨乐器,并让学生听辨比较其音色的特质和不同,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我们教师应当为学生竖好梯子,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对他们的做法给予赞赏和激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可谓是“两全其美”。

四、为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而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但并非是必须照本宣科的文本,事实证明,照本宣科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教材难免挂一漏万,加上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不能适应同一个标准的教材,而编著不同层次的教材又不现实,所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补充、拓展和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必须是在深入钻研、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周密思考下进行,并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和逐步完善其科学性,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如在《大西北民歌》一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增加播放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中西北民歌对唱的视频,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西北民歌的特征和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学唱民歌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印象。在《走进》一课中,加入了札木聂等藏族乐器的介绍,欣赏了藏族农民舞蹈团为庆祝青藏铁路开通表演的春晚舞蹈《飞弦踏春》(堆谐),以及关于“人皮鼓”和“天葬”风俗的歌曲《阿姐鼓》《天唱》等内容,加深学生对歌舞音乐的印象和思考。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课中,加入了关于贝多芬的传记电影《复制贝多芬》和《永远的爱人》里关于童年挨打、失聪后演奏《“月光”奏鸣曲》以及《第九交响曲》首演等内容的欣赏,使学生在加深对贝多芬了解的同时,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互动环节中也有很精彩的参与和表现,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地增加一些课外精彩的教学内容,并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7)

笔者以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湖南的湘南、湘中、湘北地区抽选12所乡村小学在职音乐教师进行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测查结果大略如下。

(一)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整体水平

教师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情况的调查。首先,关于教学理论知识。(1)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作答,有63%教师答案选择正确;(2)教学基本方法知识作答,只有46%教师答案选择正确;(3)教育新方法知识作答,只有36%教师答案选择正确。

其次,关于音乐专业理论知识。(1)关于基础乐理、基础和声等知识作答。其中基础乐理知识教师作答正确率在53%左右,而基础和声知识只有26%的教师基本合格,绝大部分教师基本或者是完全不懂;(2)关于作品欣赏及背景知识考题测试,。涉及作品中的主要乐器、主要风格、作品结构、基本音乐术语等,有59%回答正确,设计作品中的作品结构、旋律特征等只有32%教师回答正确。

第三,关于音乐专业技能知识作答。(1)合唱指挥知识考题测试,有56%的教师回答正确;(2)歌唱技能练习主要方法作答,有52%教师回答正确;(3)器乐练习主要方法作答,只有23%教师回答正确。

第四,关于音乐实践活动的情况调查。(1)儿童合唱排练的调查,有76%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过合唱排练并进行演出或比赛;(2)儿童乐队排练的调查,只有36%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排练。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第一,乡村音乐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尤其是和声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不甚理想。第二,乡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新方法知识掌握能力较弱。第三,乡村音乐教师对器乐教学了解甚少。教师的乐队组织与排练能力、儿童歌曲编配与创作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

(二)音乐教师的学历及工作情况

通过调查与采访调查相关学校获悉,近70%的乡村音乐教师是通过函授获得的本科学历。其中,有近58%的乡村音乐教师不是专职教师,而是兼职教师。从中可以看到,乡村音乐教师整体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与能力不高。另外,年龄在30岁以下的乡村音乐教师大约为23%,在30岁至45岁之间的乡村音乐教师大约是36%,在45岁以上的大约是41%。充分反映了乡村音乐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更慢的实际情况。

整体来看,湖南乡村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问题有:(1)关于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许多乡村教师缺乏基本的弹、唱、视奏的技能技巧。其中范唱、范奏能力较差,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表现意识不强;(2)关于教师的音乐专业知识。许多乡村音乐教师专业知识观念陈旧、专业知识中有知识信息的错误;(3)关于教师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乡村音乐教师缺乏对当地特色音乐资源的观察能力与运用能力,目前乡村的音乐课程教学主要以简单的唱歌课程为主,忽略了音乐教学活动的知识性、教育性与实践性的结合。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与教师的学习背景、乡村教育环境、学校领导意识、学生家长意识、当地行政职能部门等有直接关联。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成长与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乡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更新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观念

美国成人教育教授达肯沃尔特说过,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是成人教育的特征。①更新乡村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观念,以敦本务实的学习态度,重新规划和认知职后培训的价值与目的。首先,乡村音乐教师在培训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参与精神、互动态度,通过培训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目的。如教学活动的观摩、教学问题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学习等,以此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关系,让专家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做到彼此的思想能够碰撞、彼此的智慧可以交流、彼此的知识相互融合、彼此的资源得到共享。这样,乡村音乐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获专业知识的发展,还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其次,相关的教育培训内容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能够贴近乡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成长所需,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这样,教师即可通过培训,答疑解惑。并能将新的教学方法、理念与知识接地气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建立音乐教师的教育联盟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8)

教学反思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学会研究,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总结了这次泰州市音乐研究课从课前的课堂设计(备课)到实施教学再到评议之后这三个阶段的“得”与“失”。

一、关于备课过程设计的反思

我执教的是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综合课:《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赏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上,就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以供自我反思,不断完善教案。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歌曲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全场合作演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主的。

我觉得在备课环节做得还不够,现在回想起来,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其实在音乐常识上的水平一般,我在课堂设计中这方面本来只想用3―5分钟,上课却用了大概8分钟。这估计与当时设计课时的错误有关,还好我在知识讲解环节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掩饰了我在理论学习上的耗时过多,评委并不觉得这一环节时间花得多有何不好,这其实是我课堂上“灵活应变”能力的精彩表现。

二、关于上课过程的验证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不足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是很好的反思材料,引领我不断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反思。

1.重视音像资料的选择,因为它在音乐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对课上用的音像资料感兴趣,有的却无动于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是学生喜欢视听结合的视频资料,如《菩提树》,而对于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又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学生听不懂又不会欣赏,正所谓“曲高和寡”。这一案例说明我在学情分析上还不到位,需要在这方面改进。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9)

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因此,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反思与转化。因此,对因乐接受与音乐陶冶的教育批判就是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

1.“音乐——智育”观念:“五育”观认为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是德育,音乐美术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智育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和推动;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导致智育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深化与变革导致智力观和智育观的变革。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智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之容器的传统智育观。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绝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参与的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动作,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思维中的内化、抽象、再现或预演。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主要的是在规律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中选择和确立实践目的、寻找手段、方法、设计实践程序并预测出实践的结果(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正是人的智力活动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动性。

因此,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 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 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

2.“音乐——德育”机制: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文化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乐仁乐智、成贤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伦理学的历史经验,品德不仅指向至善,同时也应兼含责任和权利。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世界中,品德必须转化并提升责任、功利和权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按照中国哲学智慧的启示,责任、功利和权利 ,必须以德性为归。当代西方伦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权利的利用而忽视其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结果反而丧失了权利,因而萌发了回归品德伦理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建设 ,也亟待从德性的立场接纳责任、功利和权利,进行哲学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德育范畴的澄清与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德育在个体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在许多情况下,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往往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怎样才能保证用道德战胜利益和欲望,取得对个体行为的支配权呢?这一方面需要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培养和发展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正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现代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却在解决物质生产领域的矛盾时激化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当年席勒深刻批判与揭露了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便显露出来的严重社会冲突与人格分裂,把美育视为治疗的一剂良药,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高度理解技术,从而将各派救世主眼中需要超渡的芸芸众生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他们驾起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一体化的命运之舟,开始了向真善美统一之“彼岸”趋近的现实航程。一百多年的文明进程充分肯定了席勒的天才和马克思的明智。如今,情感世界和美育王国的探秘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移植到人以外的生命学科。哺乳动物的“音乐胎教”和绿色植物的“音乐欣赏”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和谐的音乐不仅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而且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节奏!

3.“音乐——社会”文化和谐: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音乐成为现实生活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 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桑新民《 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4。“音乐——学校”素质教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者从技术和装置入手,开始解决音乐心理的非实时测量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性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测量技术进入实时反应和记录的时代。研究涉及的音乐情绪反应和音乐认知反应的测量,多采用问卷、形容词核对表、单维度或多维度量表以及操作反应观察的方式。这些测量方式为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类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与音乐的时间性质相悖。它们收集的数据,是被测在聆听音乐之后依赖记忆所做的反思。另外,这些方法在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反应的研究中,不能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施实时的记录及再现,不能使研究者对音乐进行和被测反应之间的同步关系做出全面、反复、精确和深入的观察。简言之,这些测量及记录方法是非实时的。

结论:音乐与智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课题。一方面,它折射出教育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它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质属性的科学合理诠释,而且也关系着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正确定位。因此,从古至今这一命题始终为世人所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理所当然。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

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第56页)。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 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把学生引导进一个至美、至善的艺术世界中去!

因此,我们提出的结论是,教育与文化文明构成了内涵一体的体系建设,教育以及一切文化文明形态在教育上必须强调整体的教育,音乐知识在这个整体中具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以及社会形式。这个结论是否过于武断,还有必要听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批判。

参考文献

1.邹淑霞,王军,张丽霞 ,浅谈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10)

一、反思先进的教育理念

随着音乐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音乐课改使音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生活,走出学科本位,实现了教与学的变革,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新课标倡导把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但过于淡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意境、活动氛围的创设上,学生们或编创、或律动、或探究,人浮于课,结果却没能很好地掌握教材上的歌曲。在这点上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二、反思教学中对音乐学科本体功能的认识和把握

音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只能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实现。课堂上运用一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时,却出现一些偏差: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现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成了喧宾夺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并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但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描述、表达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更多的是文学,而不是音乐;课堂活动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这样的音乐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音乐的本体功能和学科特性,到最后学生也没有准确地掌握一首歌曲和学会欣赏音乐。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音乐本体价值和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和体现不平衡的现象。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不能舍本求末,这点也应该值得我们反思。

三、反思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的独到见解记录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四、反思败笔之处

审视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分析,把教学的败笔之处,记录在课后反思中,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只有注重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作用,牢牢把握住音乐审美情感这条主线,才能提高音乐审美目标的达成。

五、反思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自主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篇(11)

《音乐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和主体,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重视他们的情感交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所以教师要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面对学生,新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是和学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音乐课较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产生师生间的互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模仿他人,教师只有在互动过程中课堂气氛才会活跃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宽松、活跃的课堂看似很“乱”,但实际上是“活”的,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在“乱”的课堂上学到“活”的东西,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具有既要放的开,又要收的拢,把握好课堂,驾驭好课堂的能力,这样才能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挥又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

二、提升教育创新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前人获得的成果上徘徊,教育就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为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书破万卷求自如,只有创新才成材”。时展呼唤创新人材,社会进步需要创新人材。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这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曾有一位伟人说过:“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创造,只有打破常规,敢于尝试,才能谈的上创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要学会提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积极地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努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提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1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纪,信息网络可谓是无处不在。现代化教育媒体作为改革的“宠儿”迅速占领传统的学校教育阵地,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软硬件设施。在音乐领域,多媒体技术的介入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许多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如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这些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的进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视野极其广阔、资源极其丰富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感受的加深和理解,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领域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所以,广大音乐教师更应该熟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其具体表现为以下这几个方面:多媒体应用教学能力、乐谱打印和MIDI 制作的能力、音乐课件制作的能力等等。

四、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确很有哲理,我想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最多只能形成比较肤浅的知识,同时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发展,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同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