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6 10:52:21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1)

1引言

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服务机构,向被审计单位提供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可靠的审计报告,能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同时会影响投资者作出相关决策,影响着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审计抽样是审计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应用审计抽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推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审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审计抽样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与进步。而随着数据式审计概念的提出,尽管目前业内人士对其理解不够成熟,具体如何实施,也在不断的探索,但是随着审计技术的不断成熟,遭遇瓶颈,数据式审计模式的理念和技术的出现,成为了现代审计技术的曙光,逐步引领审计理论的完善与审计实务工作的进步。审计抽样的技术和方法也会在数据式审计模式的理念和技术的启发下,不断适应和进步,其应用也会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2审计抽样概念和审计抽样风险

2.1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从总体中选取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来实施审计程序,其中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据此推断总体特征提供合理基础。审计抽样的基本方法包括统计抽样法和非统计抽样法。统计抽样法,是通过使用统计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根据随机原则选取样本,然后根据样本得出的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统计抽样法是用随机方法抽取样本,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能保证选取的样本在总体中具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抽样风险。统计抽样法可分为属性抽样法和变量抽样法。非统计抽样法又称判断抽样法,是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和以前工作积累的经验,从总体中选取样本,并根据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非统计抽样法虽然不如统计抽样客观,不能保证审计人员作出判断的准确性,但如果审计人员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很高,只要运用得当,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2审计抽样风险

审计抽样与详查法不同,这个过程必然导致误差的产生,换句话说,抽样风险必然伴随着审计过程中审计抽样的运用而产生。所谓抽样风险,就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推断总体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相同的审计程序而得出的结论。在进行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都会用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抽样风险包括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两种。信赖过度风险,就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就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会直接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尤其关注。信赖不足风险,则会导致审计人员增加样本量,对审计结果虽然不会造成影响,但会因此增加很多审计工作,影响审计效率,增加审计成本。信赖不足风险通常是由于审计人员没能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因过度谨慎而造成的。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包括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误受风险,就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误拒风险,就是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误受风险,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会对审计结果产生直接影响。误拒风险则可能导致审计成本的增加,影响审计效率。总之,只要存在审计抽样,就会存在审计抽样风险。

3审计抽样风险的控制

3.1正确处理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关系

审计效率是高还是低,与审计人员所花的时间长短有关。一般来说,所花时间越短,审计效率越高。而审计效果的好坏则直接决定着审计人员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选取的样本规模越大,一般审计效果就越好,但是样本规模过大,花费的时间成本就会过高,审计效率下降,而样本规模过小,审计速度提升,审计效率得到了提高,审计效果却因此下降了。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衡量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提高审计效率。

3.2审计人员自身应该提高责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在审计过程中,前面提到的四类审计风险难以全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将风险程度降至最低。首先,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审计人员应当充分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环境,了解越详细,越全面,就越有可能将审计抽样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还能够提高审计过程中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其次,根据总体,通过运用合理的方法确定适合的样本规模,并选择合适的审计抽样方法,最后选出用以推断总体的样本。审计抽样风险大小,会直接受到样本规模的大小的影响,二者呈反比关系。所选取的样本规模越大,审计抽样风险就会越小,反之亦然,所选取的样本规模越小,审计抽样风险就会越大。因此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确定样本规模,保证既不会因为样本太小,难以推断总体特征,增加审计风险,也不会因为样本太大,工作量太大,降低审计效率。然后,用某种审计抽样方法选取样本。最后,抽取样本后,要对抽样的结果进行评价控制。审计人员要通过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来确定样本的误差,包括误差的性质、原因及其对其他审计工作的影响等,再根据样本误差来推断总体误差,并作出相应的审计结论。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国家政府出台了各种新政策,审计人员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理念,学习必要的以及在不断变化的业务知识,提高审计的技能,提高审计过程中审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确保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同时在审计过程中保持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保持职业道德精神。

3.3提高样本的有效性

进行审计抽样,由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是审计人员的工作。审计人员要根据所抽取的样本所得出的结果,来合理地推断总体特征。“推断”的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个误差会因每个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同而不同,这样就会对审计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审计抽样的方法,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这两种抽样方法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在非统计抽样中,审计人员在确定样本规模大小以及在评价样本结果时,靠的是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统计抽样虽然选取样本时采用随机方法,但一定那个程度上,审计人员也需要做出专业判断。因此,在进行审计抽样时,审计人员要利用自身不断提高的专业素质来进行职业判断,根据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的特征,来确定合适的样本规模大小,以尽量提高样本的有效性。

3.4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专业指导机制

审计抽样是审计的一个环节,为了降低审计抽样风险,就要从整体上降低审计风险。为了控制风险,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健全内部的风险责任制度和专业指导机制。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内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有人进行实地审计工作,有人负责监督审计过程,有人在审计报告完成后进行审核,这样不仅在出了问题时,能够分清责任,从而及时解决问题,还能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提高审计效率并降低审计成本。因此,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十分有必要。现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业务范围很广,涉及到各个行业,审计人员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识,在遇到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情况下,就需要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以及恰当的业务指导。例如,可以通过聘请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做会计师事务所的技术顾问,帮助审计人员做出更专业的判断,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3.5改进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工作是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下,传统审计风险模型需要进行改进,出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却扩大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被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审计风险模型肯定也会不断改进,审计抽样风险作为其中影响的一个环节,肯定也会因为理论的发展,审计模型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审计抽样方法,降低审计抽样风险。

4结束语

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进行审计抽样。样本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样本规模太大,会造成审计效率低下,样本规模太小,又不能用于推断总体特征。因此,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本规模,既能提高审计效率,还能降低审计抽样。审计抽样的存在,必然导致审计抽样风险的存在。在履行审计程序时,审计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审计抽样过程,以降低审计抽样风险。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技术的进步,在浩如烟海的电子数据中,如何通过恰当地确定审计样本,提高审计效率,将审计抽样风险、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甚至是更低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吴蕾.试论审计抽样风险及其控制[J].新经济,2015,(Z1):114-115.

[2]苑莉,张荣.审计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9(02):53-54+70.

[3]刘文清.规避审计抽样风险提高审计服务质量[J].经济视角(上),2008,(09):60-61.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2)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设计风险作为依据,将企业的经营风险作为立足点,对企业即将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审计模式,在审计过程中可利用战略管控剖析工具,对高风险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审计的决策、监督作用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由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发展而来,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环节中的弱点,并寻找形成这些弱点的原因,围绕这些存在弱点的环节扩大审计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的优点是可以缩小设计的范围,简化审计的流程。在这种内部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审计风险方面的问题,将内部控制测试报告与风险设计报告结合起来,对重大错误以及舞弊现象进行如实报告,达到通过审计工作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目的。

2应用风险审计模式的优势

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采用“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战略以及存在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利用实质性测验以及控制测验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最后通过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合理性的职业怀疑,这种职业怀疑不仅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徇私舞弊现象、管理层诚信做出客观的评价,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合理应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效率。

3风险导向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风险导向审计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注册会计师用来分析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在专业的审计单位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具审计报告,但是有些注册会计师为满足自身的利益,会出具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审计意见报告,这样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层只能高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现象,这样就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审计人员为出具更加准确的审计报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控制实验,往往在花费时间之后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管理层的原因,使审计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1]。

3.2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审计工作我国已经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在实务审计应用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法律不配套、操作性能差、意图不明、法律条框之间相互冲突等等。法律法规首先强调的是行政责任,然后刑事责任,最后才是民事责任,这就导致民事责任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可操作性比较差。例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责任不清,在赔偿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风险。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很多责任的划分比较笼统,这样审计人员有了钻漏洞的机会,不能认真对待审计工作,当法律法规风险较小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这样审计人员不仅会在审计工作中抱有消极的态度,甚至对企业中的违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3风险导向审计成本较高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经济成本对审计人员进行培养,不论是知识、流程的培训,还是聘请更多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高级注册会计师的加入,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另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需要对企业的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进行风险评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大量资料进行收集,并根据资料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时间成本。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并安装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工作中的资金成本,但在审计内容多而得不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减少对企业审计的实施步骤,提高内部审计风险[2]。

3.4缺少软件设施和信息资料库

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获取企业经营情况、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信息,这就需要很多针对具有不同风险的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软件,但是我国在审计软件开发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另外,由于数据库性能较弱,对于数据的积累有限,导致很多审计需要的信息储存量较少,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效率不高。缺少软件设施和数据库资料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的运行状况不能被很好地反映出来,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4在审计实务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4.1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用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充分的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既包括企业的整体结构,还包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外部风险,进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审计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讨论,并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对企业的重要场所进行查看,并对董事会记录、备忘录、企业手册、相关行业信息等企业一系列活动信息进行查看,同时还要结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所处环境有所了解,对财务报表层次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也要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等信息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从而明确审计实务应该关注的重点领域。其次,审计人员要根据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进而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行之中的风险。最后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并灵活运用审计时间,通过这些办法降低审计风险。

4.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审计实务具有更多可行性,而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审计风险责任,提升其法律风险意识,提高审计效率。首先,国家相关单位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尤其是在民事赔偿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的职责,从而加大审计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其次,对审计规范体系进行完善,改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方法,使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有更多方案可以选择,而且可以使其在审计工作中有规范性、原则性更强的技术指导,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最后,对于大型企业、财政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而言,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参考,使其成为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时详细的参考依据。

4.3降低审计成本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经济成本,如何降低审计成本是审计实务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审计成本:首先企业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将企业经营模式、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等生产信息储存在信息库之中,以便审计人员可以快速地进行审计工作,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其次,各个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水平,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成本。最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开发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可以从审计角度对企业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务制度等等,这样企业在认识到审计人员建议重要性之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计费用,并相应地降低审计成本,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发展。

4.4加强软件设施以及信息库的建设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经营中面对的风险加强软件设施的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对审计软件进行开发,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供便利。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信息库的建设,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就要事务所加强对企业的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并根据不同的类型、行业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一个数据信息平台,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走向大数据时代。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满足在审计工作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有效地提升审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5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风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企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积极为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创造条件,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审计成本以及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等等,实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3)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设计风险作为依据,将企业的经营风险作为立足点,对企业即将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审计模式,在审计过程中可利用战略管控剖析工具,对高风险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审计的决策、监督作用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由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发展而来,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环节中的弱点,并寻找形成这些弱点的原因,围绕这些存在弱点的环节扩大审计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的优点是可以缩小设计的范围,简化审计的流程。在这种内部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审计风险方面的问题,将内部控制测试报告与风险设计报告结合起来,对重大错误以及舞弊现象进行如实报告,达到通过审计工作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目的。

2应用风险审计模式的优势

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采用“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战略以及存在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利用实质性测验以及控制测验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最后通过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合理性的职业怀疑,这种职业怀疑不仅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徇私舞弊现象、管理层诚信做出客观的评价,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合理应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效率。

3风险导向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风险导向审计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注册会计师用来分析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在专业的审计单位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具审计报告,但是有些注册会计师为满足自身的利益,会出具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审计意见报告,这样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层只能高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现象,这样就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审计人员为出具更加准确的审计报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控制实验,往往在花费时间之后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管理层的原因,使审计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1]。

3.2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审计工作我国已经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在实务审计应用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法律不配套、操作性能差、意图不明、法律条框之间相互冲突等等。法律法规首先强调的是行政责任,然后刑事责任,最后才是民事责任,这就导致民事责任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可操作性比较差。例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责任不清,在赔偿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风险。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很多责任的划分比较笼统,这样审计人员有了钻漏洞的机会,不能认真对待审计工作,当法律法规风险较小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这样审计人员不仅会在审计工作中抱有消极的态度,甚至对企业中的违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3风险导向审计成本较高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经济成本对审计人员进行培养,不论是知识、流程的培训,还是聘请更多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高级注册会计师的加入,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另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需要对企业的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进行风险评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大量资料进行收集,并根据资料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时间成本。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并安装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工作中的资金成本,但在审计内容多而得不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减少对企业审计的实施步骤,提高内部审计风险[2]。

3.4缺少软件设施和信息资料库

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获取企业经营情况、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信息,这就需要很多针对具有不同风险的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软件,但是我国在审计软件开发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另外,由于数据库性能较弱,对于数据的积累有限,导致很多审计需要的信息储存量较少,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效率不高。缺少软件设施和数据库资料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的运行状况不能被很好地反映出来,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4在审计实务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4.1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用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充分的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既包括企业的整体结构,还包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外部风险,进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审计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讨论,并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对企业的重要场所进行查看,并对董事会记录、备忘录、企业手册、相关行业信息等企业一系列活动信息进行查看,同时还要结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所处环境有所了解,对财务报表层次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也要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等信息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从而明确审计实务应该关注的重点领域。其次,审计人员要根据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进而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行之中的风险。最后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并灵活运用审计时间,通过这些办法降低审计风险。

4.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审计实务具有更多可行性,而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审计风险责任,提升其法律风险意识,提高审计效率。首先,国家相关单位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尤其是在民事赔偿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的职责,从而加大审计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其次,对审计规范体系进行完善,改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方法,使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有更多方案可以选择,而且可以使其在审计工作中有规范性、原则性更强的技术指导,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最后,对于大型企业、财政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而言,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参考,使其成为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时详细的参考依据。

4.3降低审计成本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经济成本,如何降低审计成本是审计实务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审计成本:首先企业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将企业经营模式、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等生产信息储存在信息库之中,以便审计人员可以快速地进行审计工作,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其次,各个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水平,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成本。最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开发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可以从审计角度对企业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务制度等等,这样企业在认识到审计人员建议重要性之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计费用,并相应地降低审计成本,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发展。

4.4加强软件设施以及信息库的建设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经营中面对的风险加强软件设施的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对审计软件进行开发,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供便利。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信息库的建设,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就要事务所加强对企业的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并根据不同的类型、行业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一个数据信息平台,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走向大数据时代。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满足在审计工作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有效地提升审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4)

二、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要素构成。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检查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审计风险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即:AR=IR×CR×DR。由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大小,不能改变其大小,因此要降低审计总体风险,只能通过降低检查风险实现。当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允许的最高检查风险与审计总体风险成正比,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成反比。

三、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必须对其大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

(一)固有风险的评估固有风险除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性质影响外,从被审单位内部看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因素的影响;二是会计报表项目(具体交易事项)的性质影响。1.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对固有风险的影响(1)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诚信越高,固有风险越小,反之则越大;(2)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政策水平越高,业务能力越强,固有风险越小,反之则越大;(3)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越稳定,固有风险越小,管理及财务人员变动越频繁,固有风险就越大;(4)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受到的异常压力越大,固有风险就越大,反之则小;2.会计报表项目对固有风险的影响(1)报表项目越多,产生错误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固有风险就大,反之就小;(2)经济业务越复杂,专业技术要求越高,固有风险就越大,反之则越小;(3)在核算中需要判断和估算的项目越多,固有风险就越大,反之越小;(4)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其固有风险大,反之则小;(5)异常变动的项目固有风险大,反之则小。对固有风险可以根据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评估固有风险的大小。

(二)控制风险的评估控制风险的大小,主要受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内部控制要素包括: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营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人事政策、管理开展方法、内部责任制等。2.会计系统会计系统是指公司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公司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有效的会计系统应满足以下几点:(1)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交易;(2)及时充分描述交易;(3)计量交易的价值;(4)确定交易的时间;(5)在会计报表适当表达交易和披露相关事项。3.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指对任何交易或事项的进行都要制定实施步骤和开展的办法。主要包括交易的授权、职责的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等内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都要通过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的。因此若评估控制风险,就必须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研究和评价可分为三个步骤:(1)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记录—掌握被审单位是否存在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哪些内部控制制度,可采用调查表法;(2)进行符合性测试—证实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审计人员可以选择某一内部控制制度,结合被审单位的实际抽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执行;(3)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若无内部控制制度,或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未贯彻执行均为高控制风险,其控制风险应与评估的固有风险相等。

(三)检查风险的评估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后,为了达到预计的风险,应当评估允许的最大检查风险为:当审计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并且控制风险和固有已经评估出来后,允许的检查风险。

四、如何降低审计风险

评估审计风险的目的是审计人员努力将审计总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以避免承担过大的审计责任,审计人员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审计风险:

(一)在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时,宁可高估绝不可低估;适当增加审计抽样,虽然增加点工作量,但可降低审计风险;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审计人员责任心,按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审计工作;

(三)实行审计项目责任制和风险基金制度。首先,审计人员要实行项目负责制,谁负责的项目谁承担风险;其次,实行风险基金制度,凡是有单位的审计人员都要向所在单位交纳一定的风险基金。这可使审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与审计风险挂钩,使审计人员从主观上增强风险意识,努力降低风险;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企业经财务报表舞弊现象不断出现,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而由于审计服务市场竞争环境呈现白热化状况,对审计服务价值要求和成本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注册会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通过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实现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评价,并根据分析、评价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状况的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audit risk)就是审计师针对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或漏洞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风险存在一切运动和相互联系的事物过程之中,审计风险既表现着风险的共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征。审计风险主要有客观存在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几方面的特点。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这和现代审计的审计方法有关,由于现代审计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就导致审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审计结论和预计的偏差上,而且体现在审计活动的各项环节上,因此审计风险又有普遍性特点。由于审计责任是构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环境上不受任何约束,不对审计结果承担任何责任,则不存在审计风险一说,因此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潜在性。由于审计风险是由某些客观原因或某些主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谓,而审计人员无意中接收审计风险,且在无意中接收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的特点。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审计风险是不可控的,通过审计人员的努力,审计风险能降到最低程度,而不引发审计责任,这就表明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的特点。

二、新风险导向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原因分析

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等特点,通过归纳可以分为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审计风险的客体因素,审计风险的环境因素。

1.审计风险主体因素。注册会计师在接收委托人的委托以后,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对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是否正确将会对审计风险造成较大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注册会计师运用的审计方法本身的缺陷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知识和职业怀疑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

2.审计风险客体因素。注册会计师接收委托人的委托,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在此过程中,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真实程度对审计风险形成重要影响。从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风险审计客体因素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公司管理舞弊行为两个方面。管理舞弊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故意通过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来伤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的相关舞弊行为。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有者代表缺位,公司内部人控相信较为突出;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形无实,形同虚设,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完善;审计关系严重失衡。

3.审计风险环境因素。审计活动的运作并非是独立的片面的,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审计活动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网络技术的发展等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虽然我国的审计活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尚有不少缺陷不足,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再加上,审计职业者本身的认识与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者的认识差距,常常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勾结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事

面临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加。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改善现有委托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能有降低审计风险。首先,要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使其保持较快的反应能力,预防审计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妥协和舞弊行为,同时认真对待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内部控制建议。其次,加强对董事会直接委托审计方式的改革,引进第四关系人,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审计风险。

2.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活动的主体,要降低审计风险,就需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事物所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首先,要加强发展有限责任合伙制工作的推进,同时结合商业保险,从而使遭受损失的广大报表使用者正当权益得到保障,促进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其次,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审慎接收审计客户,认真学习新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安排合适的审计人员做好适合的审计项目。此外,还需要完善和强化审计风险控制的法律责任制度,建立起良好的审计法制环境,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语

入世以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加。在新风险导向环境下,要从审计风险主体、客体、环境等多方面着手,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冯义秀,高亮英.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风险模型的变更及我们的借鉴,北京工商大学学报[j].2010(01):125-126.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企业经财务报表舞弊现象不断出现,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而由于审计服务市场竞争环境呈现白热化状况,对审计服务价值要求和成本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注册会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通过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实现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评价,并根据分析、评价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状况的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audit risk)就是审计师针对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或漏洞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风险存在一切运动和相互联系的事物过程之中,审计风险既表现着风险的共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征。审计风险主要有客观存在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几方面的特点。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这和现代审计的审计方法有关,由于现代审计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就导致审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审计结论和预计的偏差上,而且体现在审计活动的各项环节上,因此审计风险又有普遍性特点。由于审计责任是构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环境上不受任何约束,不对审计结果承担任何责任,则不存在审计风险一说,因此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潜在性。由于审计风险是由某些客观原因或某些主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谓,而审计人员无意中接收审计风险,且在无意中接收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的特点。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审计风险是不可控的,通过审计人员的努力,审计风险能降到最低程度,而不引发审计责任,这就表明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的特点。

二、新风险导向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原因分析

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等特点,通过归纳可以分为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审计风险的客体因素,审计风险的环境因素。

1.审计风险主体因素。注册会计师在接收委托人的委托以后,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对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是否正确将会对审计风险造成较大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注册会计师运用的审计方法本身的缺陷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知识和职业怀疑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

2.审计风险客体因素。注册会计师接收委托人的委托,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在此过程中,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真实程度对审计风险形成重要影响。从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风险审计客体因素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公司管理舞弊行为两个方面。管理舞弊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故意通过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来伤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的相关舞弊行为。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有者代表缺位,公司内部人控相信较为突出;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形无实,形同虚设,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完善;审计关系严重失衡。

3.审计风险环境因素。审计活动的运作并非是独立的片面的,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审计活动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网络技术的发展等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虽然我国的审计活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尚有不少缺陷不足,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再加上,审计职业者本身的认识与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者的认识差距,常常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勾结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事务面临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加。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改善现有委托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能有降低审计风险。首先,要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使其保持较快的反应能力,预防审计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妥协和舞弊行为,同时认真对待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内部控制建议。其次,加强对董事会直接委托审计方式的改革,引进第四关系人,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审计风险。

2.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活动的主体,要降低审计风险,就需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事物所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首先,要加强发展有限责任合伙制工作的推进,同时结合商业保险,从而使遭受损失的广大报表使用者正当权益得到保障,促进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其次,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审慎接收审计客户,认真学习新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安排合适的审计人员做好适合的审计项目。此外,还需要完善和强化审计风险控制的法律责任制度,建立起良好的审计法制环境,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语

入世以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加。在新风险导向环境下,要从审计风险主体、客体、环境等多方面着手,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冯义秀,高亮英.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风险模型的变更及我们的借鉴,北京工商大学学报[J].2010(01):125-126.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7)

关键词 审计风险 风险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

随着现代审计业务的日益复杂,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越来越高。审计风险的存在必然会使会计师事务所发生风险损失,因此,实施审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审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对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责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盈亏自负、风险自担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招揽业务,又要防范审计业务可能带来的审计风险,这就使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问题。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产生由很多因素造成,以下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我国的法制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审计立法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审计法制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执法过程中某些方面仍无法可依,另外,一些旧的审计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需做出修改。这种情况加大了相关部门审计监督的难度,也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2.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原因

企业在经营管理时必须遵守成本收益原则,无论做出什么决策都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企业实行内部控制固然能够减少会计处理过程中错弊的发生,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但如果内部控制的成本超过了发生错弊时造成的损失,企业管理人员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减少控制程序,这就使内部控制总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内部原因

1.审计收费比较低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普遍较低。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过低,就会迫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采用一些方法来降低审计成本,比如简化审计程序、减少业务人员、缩短审计时间等。这种做法势必会导致审计质量的降低和审计风险的增大。审计费用太低,会计师事务所就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去审计某一项目,审计质量就不可能提高。

2.缺乏独立性

实际中,事务所的聘用、续聘和费用支付等相关事项多是由企业管理层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公司管理层可按其意愿来选择事务所,这也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可能不得不考虑管理层的意见,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会计师事务所丧失了独立性,到处受到四周环境的限制,当然就不能出具公正客观的审计意见。

3.审计方法的落后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提出了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审计方法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过渡的阶段,许多审计项目的大小都是由注册会计师依靠主观来判断的。同时,审计中广泛采用的抽样技术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全部错误,这会导致某些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侦破。由于审计成本的限制,又迫使注册会计师不得不放弃部分审计程序,会丧失应有的职业谨慎,难以做到全面的审计工作,风险自然由此而生。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为了防范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控制,尽最大努力拒审计风险于门外。

(一)保持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定业务时,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只有保持了独立性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具体的审计业务时才不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影响。审计独立性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原则。只有保证了审计独立性后,才能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改革审计方法

现时国内的审计方法,主要是采用账项基础审计或制度基础审计的模式,审计的整个过程主要集中在期末余额的细节测试,进行抽样测试时,审计人员没有什么可以依据的科学方法,往往只凭自己的经验任意抽样而缺乏客观性。这种习惯性做法,往往会让有意舞弊者有机可乘。面对这种状况,会计师事务所要学会转换思考角度,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方法,树立现代的审计意识、技术和方法,降低审计风险。

(三)谨慎选择客户

谨慎地选择客户也是会计师事务所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对于那些可能存在重大经营风险或公司管理层舞弊风险等高审计风险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要慎重考虑是否接受其委托。在接受一个新客户时,应先做一个风险评估报告,当风险较高时就要多加留意,有时宁愿放弃该项审计收入。但也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就不敢承接客户,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客户风险评估报告,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8)

风险导向审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高风险社会环境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多维的审计模式。在西方国家,风险导向审计因其具有的优势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受到内部和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审计的职能受到质疑,审计所起的作用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受到的法律诉讼越来越多。注册会计师以往所采用的以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基础审计明显不能适应这种环境。为弥补审计期望差距,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在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

审计产生以来,它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一直努力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此目标始终得不到满足。这种双方在目标一致性上所存在的差距常常使审计人员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中。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断加大对审计的需求,并且不断提高对审计目标的期望。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够一丝不苟地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严重的舞弊行为。但审计人员却认为,审计人员即便非常勤奋,也不能保证不被管理人员所蒙蔽。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的期望与审计人员对自身职业认识上的差距,审计职业界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各抒己见。为解决审计人员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对各种风险进行思考,如何才能降低审计的相关风险。

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成本的增加是审计领域面临的与经济领域相同的问题。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有关审计收益下降。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的一席之地,为了审计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达到期望收益,努力提高审计的效率,同时降低有关审计的成本。显然,提高审计费用是不可能的。为了生存和发展,审计人员必须寻找效率更高的审计方法来降低审计成本。传统审计对审计资源在高风险与低风险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有效的分配,往往使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不足,从而导致的结果是审计没有达到期望效果,也不能够降低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评估分析为基础,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及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审计证据,从而大大降低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果和效率。

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依据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审计风险。首先,了解企业经营类型及所属行业特征、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机制。然后,对数据、信息的技术分析,对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予以分析,确定企业会计准则是否遵循。通过审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与信息提出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外部风险社会的压力和内部降低审计成本的要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比制度基础审计更成熟、更科学。

2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还处在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阶段。风险导向审计尚未在我国广泛应用。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国内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激烈竞争,随之而来的竞争失败企业破产也越来越频繁,导致审计风险日益增大。以制度导向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审计环境,审计职业界面临严峻的挑战。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职业界必须寻求效率更高的审计方法。通过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的审计环境,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在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

2.1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2.1.1 从审计对象分析我国有必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为适应当时的审计环境,完成一定的审计目标而应用一定的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为适应当时的审计环境和股权投资者的需求,审计重点转向内部控制部分的企业的管理制度。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来保证会计报表的可靠,防止重大错报和舞弊的发生。制度基础审计在当时看来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但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受本国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从而企业破产与兼并的现象日益频繁。注册会计师采用制度基础审计已不能实现审计目标。所有的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利用风险审计规避风险。

2.1.2 会计师事务所运作机制的转变为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必要性。会计师事务所经过一系列脱钩改制后,各事务所基本上都失去了原挂靠单位的扶持和庇护,业务来源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长期固定地垄断,审计市场的业务份额重新“洗牌”,每一事务所都要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去争取业务。这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在运作机制发生改变,强化了其责任和风险。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在经济上独立、脱离政府机构的独立体,同国际接轨完全走向市场。一旦因注册会计师本人故意或者过失,导致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众就可以借助法律渠道追究注册会计师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风险导向审计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过程中,既可以使审计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又可以利用高效率的审计技术。

2.1.3 为适应外部职业环境的变化我国有必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始于1980年上海成立的上海计师事务所。随着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的增加,审计风险也伴随着发展。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也由股东发展到顾客和一般公众等。与此同时,公司的责任也发生了变化,由诚实经营、合法利益企业资金,转变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作为鉴定者对公司财务报表负责。由于社会公众主要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提供信息,这就加重了注册会计师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因此,用风险导向审计去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

2.2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可行性

2.2.1 新审计准则的制定为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可行性。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人员资格及其工作质量提出的原则要求。审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审计业务的指令性。同时能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在发生诉讼时,以此为依据进行辩护,维护自身的利益。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审计准则,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了新的准则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还制定了专门的准则,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显然,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2.2 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审计人员素质是影响风险导向审计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逐渐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中。

2.2.3 会计师事务所的改制为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可行性。会计师事务所在改制之前绝大多数为国有官办,只有个别的合伙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注册会计师由于负有限责任,风险意识不强。事务所的改制,使得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和质量观念得到大大加强。改制后,事务所生死存亡与合伙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出现重大错误由于负无限责任,将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甚至倾家荡产。这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加大,客观上势必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求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以降低日益增大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阮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现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5):46-48.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9)

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他的意见,从而对其自身和社会所造成的损失。

审计风险要素主要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构成。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是在不考虑内部控制影响的条件下,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总体和各账户余额或业务类别上发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即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够健全、有效,不能有效的防止、发现和及时纠正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因所形成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它们的水平而不能控制它们的水平,也无法对它们准确的加以计量。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相关经济活动及其信息的评价、检查、督促,出现的遗漏、错误等方面的审计行为风险;即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未能被内部控制所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重大错报或漏报未能被审计人员所发现或错误评价的可能性。由于这种特征,检查风险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科学方法来降低的。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审计机构自身因素,如审计人员素质低、能力有限、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等原因,又有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察觉造成的风险等,同时还有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这些都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既然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这三部分组成,所以控制措施也必须从这三部分着手。为此我们主要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自身以及被审计单位等方面来合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采取措施降低检查风险以达到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

(一)合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

在审计风险的三个构成要素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注册会计师不能控制它的水平高低,而只能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水平高低做出合理的评估。

(二) 降低检查风险的措施

首先,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技能,增强其执业谨慎性。审计人员在执业时要尽可能多地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和数据。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调查和符合性测试,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尽可能地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和数据,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对流动资产、长期和固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类进行实质性测试。

一份审计报告,即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向审计机关报告审计结果的书面报告,又是向被审计单位发出的执行财经纪律和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份“判定书”。因此,审计报告必须做到审计内容与审计方案一致,数据正确真实,审计结论和审计评价公正并符合客观事实。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结论时应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所下的结论要经过全面分析,恰如其分,观点明确,不能凭主观臆断,审计评价证据充分,使用语句不能偏激,更不能歪曲事实真相或扩大错误性质,使审计报告内容安全完整。

其次,对审计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不但要懂各个行业的财会知识,掌握审计方法,还应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知识、财政金融知识以及工程建设知识、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能力。

最后,建立职业风险保障金,转嫁诉讼赔偿风险可能给事务所造成的损失。注册会计师所从事的事业实质上是一种风险行业,目前,我国的执业环境尚不规范,业内存在无序的竞争,当社会公众习惯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注册会计师作为对社会服务的职业,将成为一个容易遭受法律诉讼的对象。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生过失,则可能使成千上万的人蒙受损失,那些受害人总想通过起诉注册会计师减少自身的损失,如果属于审计失误,事务所受到诉讼被判赔款的金额很大,则可能危及事务所的存在,因此,应建立职业风险保障金,及时转嫁诉讼赔偿风险,以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审计人员由于工作不慎,行为不当造成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以尽量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重塑审计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的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相关各方利益关系人对于注册会计师予以极高的关注。如果发生了审计风险,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所以,怎样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在最大限度上防范审计风险,并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已成为审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

所谓风险,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或者损失等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则是指组织财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却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主要取决于重大的错报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审计人员要认真实施规定的审计程序,详细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依据评估的结果设计出下一步的审计程序,从而控制与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是客观性:审计活动总是存在各类审计风险,因为审计活动处于一定的审计环境,环境的局限性肯定会导致审计结论和客观事实存在差异,而审计工作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之局限性也决定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着的。二是偶然性:所有审计组织均存在审计风险,至于是否发生审计事故则是不可预测的。三是损失性:审计风险中存在造成损失的可能。四是复杂性:审计风险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审计主体或审计客体的原因,又有内部或外部原因,还有独立或综合的原因。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1、不断完善审计法律法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新问题与新情况也不断出现,审计工作面临着大量的新问题与新任务,因此,一定要不断健全审计准则与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审计法律法规,让审计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审计法》、《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等一系列的审计法规,同时还数次修改了审计方面的法规,注重审计质量控制,限制审计行为,进行科学规范的审计操作。审计风险准则实施之后,有效地降低了审计失败之概率,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于审计行业的信心,从而有利于规范审计程序,评估与应对有可能出现的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落实审计责任,实施合理的质量控制,提升本行业专业化水平。下一步,我们将依据审计行业所面临风险之特点,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进展,以审计风险准则为落实重点,不断完善审计准则。

2、切实提高审计风险防范意识

因为人们对于审计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导致审计人员的责任与风险也变得愈来愈大,要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认定与评判,不至于发生主观判断上的错误,同时,不故意歪曲事实真相这一要求,也牵涉到了审计人员所应具有的业务水平,反映出当今时代对于审计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在开展审计业务之前,一定要对客户情况开展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保持其应有的职业道德。要定期进行评估和制定出书面的计划,从而规避审计风险。要增强社会公众对于审计工作的了解,注重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切实增进人民群众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理解,从而提高公众的审计意识。建立起针对重大审计项目的审议制度,规范审计业务的整个流程,并落实审计报告与验资报告复核制度。

3、 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这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由于所有审计程序、方法和法规等都需要依靠审计人员进行执行与落实,这就要求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其事业心与责任心,并自觉实施审计操作规范,合理运用审计依据,更为适当地开展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

4、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建立以事前风险评估、事中风险控制及事后风险评价为主要内容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是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的过程中,要对客户面临的各类现实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开展分析、判断与评估,并以此为起点,制定审计的策略及计划,让审计风险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二是事中风险控制,是指选择降低风险的技术与方法,从而建立起减轻风险之程序,从而规避与降低审计风险。三是事后风险评价,就是指对审计人员所做的各项工作有效性开展分析、检查与评估,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审计的风险,从而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

5、持续改革创新审计方法

要在对审计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强化审计风险的管理,从而防范与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应当在基本规范的要求之下,采取各种审计方法,努力提高审计的质量,并对审计风险作出卓有成效的防范,这是审计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究其本质,审计是两权分离之后的产物,也是所有权对于经营权的一种有效监督,审计方法主要是由审计目的与对象所决定的。因此,在审计方法上,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但是,面对如今复杂而多变的审计工作,从客观上来说,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极大挑战,而从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这两方面来看,对于审计效率则具有共同的要求。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审计风险被更加明显地突显出来,审计实践之矛盾可以在运动中实现平衡,这不仅能提高审计的效率,而且又能避免或者降低审计的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加,对于审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如果审计组织或者审计人员出现了漏洞,损害到社会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努力规范自身审计行为,尽可能地降低与防范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11)

1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结合内部财务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风险分析,制定审计计划与公司高层的风险战略连在一起,并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即:在继续做好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的基础上,更要参与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发现、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尤其是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心风险,并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2.1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面广、分散的施工特点决定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始终存在。WwW.133229.CoM因此、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是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首要特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再是采用通过检查历史数据和内控制度执行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竞争优势、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将评价结果和改善意见直接报告给最高管理者,以有力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2.2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实施阶段向计划阶段转移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关注的核心是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在现代审计模式下,以风险为核心的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计划阶段,关注的核心是从内部控制转向风险,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是未雨绸缪而不是雪中送炭,审计工作的重心由实施阶段前移到计划阶段。

2.3内部审计关口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转移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着眼于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即在企业经营行为发生之后就其结果进行审计,实行事后审计。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风险是面向未来的,直接和目标及战略相关联,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克服了制度导向内部审计的缺陷,能够为企业高级管理者预测未来提供更多信息。

3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3.1盲目签约,缺乏风险评估及保护措施由于建筑行业市场环境欠规范,行业政策缺失等因素,施工企业长期处于恶势竞争状态,有的企业把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作为弥补产值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主要手段。这种盲目签约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三大风险:一是形成纠纷,损失难免;二是产值利润率低下,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经营;三是由于没有积累,致使企业大而不强。

3.2对合同履行重视不够,导致拖欠工程款风险个别施工企业对合同的履行不够重视。施工方由于种种原因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履行合同,导致合同履行的责任不清,在工程竣工结算时,甲方拒绝向施工方提供有关资料,致使无法形成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拖延对工程的验收和决算。工程没有决算,就无法确定甲方欠款确切的数额,作为施工方就无法行使权利,最后不得不以延长付款期限或少收工程款为代价,换取对方对工程款的决算。有的甚至形成坏账,给企业带来损失。

3.3垫资合同,导致融资风险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常面临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为了弥补固定成本支出承接垫资工程,企业必须融资。对于大中型施工企业来讲,资金融通主要反映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对内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借款。向金融机构大额借款,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将面临巨大压力,很可能导致续贷或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对企业借款给其他企业的将面临不能如期收回的融资风险。

3.4低价中标,导致成本风险低价中标是指中标价格低于实际成本的不可控成本风险。由于建设质量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规定,企业为了能够以相对低的报价中标,往往在投标书中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预算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投标价格;二是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率;三是降低计划利润;四是降低材料的单价;五是虽未降低材料的单价、但承包工程合同中又将材料单价包死等。标书中减少的临时工程数量或降低的临时工程单价,在实际施工时根本无法减少或降低,从而使投标书中的临时工程价值远远低于实际造价。正式工程的间接费率降低后,为维持企业运转而发生的企业管理费,特别是职工保险等固定费用并不因投标降低费率而减少,从而造成项目的间接费超支。计划利润降低,使项目部赖以实现的一点盈利彻底消失。

3.5不按要求实施分包或分包商选择不当,导致分包风险一是未经业主同意擅自分包,造成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二是选择分包不当,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或发生经济损失,三是分包拖欠民工工资和材料款引起诉讼,总承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施工企业风险的发生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观因素、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可归结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战略决策不科学等。企业能够真正积极有效防范和控制的风险正是主要由这两类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而传统审计模式已不能真正防范企业面临的这些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深入调查、分析和判断风险程度,采取各种措施,防范、控制、化解和回避由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经营的有效性。

4现代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