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26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1)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Y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I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下转269页)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企业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财务风险特性。

(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存在,而风险与利益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管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和手段,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风险测评方法,只能降低财务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

(二)风险的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风险及其损失的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但是风险的发生的概率和发生风险形成的损失并非不能控制。只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监控预警,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即使发生风险也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四)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预计带来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而且预计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越大,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这种特性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一)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经营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合理安排债务资本比率和权益资本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大于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利息率通常低于股票利息率,并且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具有抵税功能。因此,由于市场不完善的特性在特定时期内合理提高债务资本比率,降低权益资本比率,可以全面降低企业的C合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利用债务筹资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是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降低资本成本,导致负债规模过大,则必然会使企业承担的利息支出过大,进而出现财务危机;如果走另一极端,一味的零负债经营,理论上是低风险,实际上比非如此,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周期性,意味着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的经营低谷期,仅靠自身没有银行的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史玉柱投资建设巨人科技大厦,投资规模巨大,超出巨人集团的能力,史玉柱竟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结果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房人追讨楼花款成了导致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实质上是巨人集团的筹资决策失误。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因为投资活动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的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报酬率来确定,若项目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风险较小。反之,投资风险较大。企业的投资风险可以根据项目的期望报酬率和期望值标准差来衡量。

(三)、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其中,采购风险是指由于原材料市场供给商的变动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的可能,以及由于信用条件与预付款方式采购形成的货款支付而货物不能按时得到供给的风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信息、能源、技术及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以及由于库存不足所导致的停工待料或销售迟滞的可能;存货变现风险是指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导致产品销售受阻的可能;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指由于赊销业务过多导致应收账款治理成本增大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赊销政策的改变导致实际回收期与预期回收的偏离等。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的存在不确定性。

(四)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企业的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收益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状态和资产负债率。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新生的采购销模式,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结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和新业务模式而产生财务风险。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适从。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把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企业实行多元化投资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多元化的投资方法具体包括分配法和转移法。分配法指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和其他企业一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企业投资风险,避免企业因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企业可采用多种经营的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企业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也可以避免因企业经营单一而产生无法实现的预期收益风险。转移法是指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企业可以将财产损失的风险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的方式,将投资风险一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

(三)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减少风险。企业应视不同情况适当提高和降低负债资金比例,达到资本结构合理化。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失调是影响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四)合理决策,减少风险。企业在选择财务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使企业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而债权性投资的风险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就会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当然,回避风险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可以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五)强化企业应收款的管理措施。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应收账款加速企业资金流出,它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资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

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

2、建立销售责任制。

3、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2)

在证券市场上,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面临着如何提高证券投资收益和降低证券投资风险的问题。根据现资组合理论,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投资组合,第一个层面是对证券市场上已有的证券投资品种之间进行投资组合,第二个层面是对同一投资品种内部的产品进行投资组合。

投资者通过两个层面上的投资组合可以在保证收益的基础上,大大降低证券投资的风险。对机构投资者而言,由于其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能够保证其在两个层面上都可以进行广泛地投资组合,从而达到提高收益和降低风险的目标。

由于目前能够在证券市场中进行交易的投资品种并不是很多,而且每一个进行交易的投资品种有其特殊的发行主体和交易主体,其市场功能和定位也完全不同,其在证券市场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其所表现出来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也比较匹配,故在第一个层面中通常不存在投资组合规模问题。机构投资者通常会在第二个层面上面临投资组合的规模问题,虽然通过进行广泛的投资组合可以使投资风险降到很低的水平,但由于组合规模过大投资的对象过度分散也会降低投资组合的收益。这主要是因为维持数目众多的证券组合需要较高的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信息搜寻费用,而且数目众多的证券组合中可能包含一些无法及时得到相关信息且收益较低的证券,从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投资组合调整。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其资金和精力有限,在两个层面上都无法进行广泛地投资组合,只能选择较小的投资组合,通常把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投资品种,由于投资组合的过度集中又使其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个人投资者也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以规避投资风险。

因此,证券投资组合的规模既不能过度分散也不能过度集中。投资组合规模、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最优化配置问题,即一个合理的组合规模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保证稳定的投资收益。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的不同交易品种的实际交易情况,证券投资组合的规模问题一般只表现在股票投资上,证券投资组合的规模问题基本上可以用股票投资组合的规模问题来反映。

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关系研究综述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一批对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关系研究的经典文章,成为当时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简单分散化所构造的组合即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来展开的,但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说,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一国证券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关系;二是从数理角度来推导组合规模和风险之间的模型;三是研究跨国证券投资组合的规模与风险的关系。相对来讲,研究一国证券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关系更具有现实意义,大多数的研究也主要围绕一国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相互关系。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埃文斯和阿彻第一次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组合规模和风险之间的关系。他们以1958-1967年标准普尔指数中的470种股票为样本,以半年收益率为指标,采用非回置式抽样方法,分别构建了60个“1种证券的组合”、60个“2种证券的组合”……60个“40种证券的组合”。在计算各个组合的标准差后,再分别计算不同规模组合标准差的平均值,并标准差的平均值代表组合的风险。

研究发现:当组合规模超过8种证券时,为了显著(0.05水平)降低组合的平均标准差,需要大规模地增加组合的规模。t检验的结果表明,对于只含2种证券的组合,为了显著降低组合的平均标准差,必须增加1种证券,对于规模为8的组合,必须增加5种证券,而规模大于19的组合,至少必须增加40种证券,才能取得显著的降低效果。组合规模与组合的分散水平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组合标准差的平均值随着组合规模的扩大而迅速下降,当组合规模达到10种证券时,组合标准差的平均值接近0.12,并趋于稳定,再扩大组合规模,组合标准差的平均值几乎不再下降。

费希尔和洛里(1970)对比研究了简单随机等权组合和跨行业证券组合,研究发现:当组合规模超过8种股票时,组合的收益和风险开始趋于稳定,因此增加组合中的股票数不能再有效地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在同等组合规模上,跨行业证券组合的收益与风险和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无显著的差别,因此,跨行业证券组合不能取得更好的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市场整体的分散程度只有“一种股票”组合的50%-75%,即市场整体的风险只是“一种股票”组合风险的50%-75%。持有2种股票可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40%,当持有的股票数分别为8、16、32、128种时,分别可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80%、90%、95%、99%。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也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投资组合规模与组合风险关系上,通过构造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来观察组合风险随组合规模扩大而变化的情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施东晖(1996)以1993年4月-1996年5月上海证交所的50家股票为样本,以双周收益率为指标,采用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构造50个“n种股票组合”(n=1,2,…,50)来推断股票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得出“投资多元化只能分散掉大约20%的风险,降低风险的效果极其有限”的结论。

吴世农和韦绍永(1998)以1996年5月-1996年12月期间上证30指数的股票为样本,以周收益率为指标,采用简单随机等权组合方法,构成了30组股票种数从1~30的组合,以此研究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上海股市适度的组合规模为21~30种股票,该组合规模可以减少大约25%的总风险,但是,他们更重要的发现是这种组合降低风险的程度和趋势是非常不稳定的。

李善民和徐沛(2000)分别以深市、沪市以及深沪整体市场为目标研究市场,计算各个市场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关系,得出“投资者实现投资多元化,持有的股票总数大约可以控制在20种以内,这一适度规模可以使总风险减少约50%”的结论。

顾岚等人(2001)以深沪114种股票为样本,以日收益率为指标,分别研究了不同年份、不同行业的等权组合规模的情况,得出“不同年份的组合方差相差很大,不同行业对于不同组合数目方差的降低有明显差别”的结论,此外他们还对比了马科维茨组合和简单等权组合,发现在方差的减少效果上,马科维茨组合优于简单等权组合,并且马科维茨组合的规模小于简单等权组合。

高淑东(2005)概括了证券组合中各证券预期收益之间的相关程度与风险分散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指出:其一,证券投资组合中各单个证券预期收益存在着正相关时,如属完全正相关,则这些证券的组合不会产生任何的风险分散效应,它们之间正相关的程度越小,则其组合可产生的分散效应越大;其二,当证券投资组合中各单个证券预期收益存在着负相关时,如属完全负相关,这些证券的组合可使其总体风险趋近于零(即可使其中单个证券的风险全部分散掉),它们之间负相关的程度越小,则其组合可产生的风险分散效应也越小;其三,当证券投资组合中各单个证券预期收益之间相关程度为零(处于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分界点)时,这些证券组合可产生的分散效应,将比具有负相关时为小,但比具有正相关时为大。

黄宣武(2005)利用概率统计原理对证券的投资组合能减轻所遇的风险作了讨论,并介绍了如何选择投资组合可使所遇风险达到最小。实证表明:证券组合确实可以很好的降低证券投资风险,但也必须注意,证券组合的资产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一般在15种到25种之间,可以达到证券组合的效能最大化。

杨继平,张力健(2005)应用上证50指数中的36只股票近三年的月收益率数据对沪市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分散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讨论股票投资组合适度规模的确定问题。 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其一,上海股市的投资风险结构有所完善,但投资风险的绝大部分依然体现在宏观的系统风险方面,而较少体现在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等非系统因素的非系统风险方面,从而造成投资者无法以股票表现的好坏来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其二,上海股市个股表现优劣相差悬殊,投资者不可只为追求组合非系统风险的分散,而盲目增加组合规模,进行理性的筛选是必要的。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上海证券市场最新的数据,研究在现有的市场情况下,投资组合规模、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组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实证研究

研究样本及数据

本文以2001年1月1日以前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一共为562家上市公司,再剔除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共有352家上市公司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本文以周收益率为研究对象,研究上述公司在2001年-2005年时间段内进行投资组合的市场表现。数据主要来源于爱建证券网上交易系统,还有部分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投资组合的构造方法

本文采用非回置式随机抽样方法从352家上市公司选择股票,并按照简单等权的方法进行1-30种股票的投资组合。这样进行投资组合的构造,主要是考虑计算比较方便,并且能够说明组合从1只股票增加到30只股票每增加1只股票,对组合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为了减少一次抽样所带来的误差,本文重复进行了30次这样的随机抽样。通过计算同种规模的投资组合的股票收益率和标准差,得到每种组合规模组合收益率和标准差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组合规模的收益率和风险值。

投资组合收益率和风险的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对数收益率的方法来计算投资组合的周收益率,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在整个研究期内发生过分红派息的情况,为便于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对上市公司的周收盘价进行了复权处理,这样上市公司的周收益率可以表示为:

Rp=LN (Pt/Pt-1),投资组合风险用组合的标准差σp表示。

投资组合的规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本文以2001年1月5日至2005年12月30日(共248周)经过复权处理的股票周收盘价作为计算依据,按照投资组合的构造方法进行投资组合,并根据投资组合收益率和风险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种不同组合规模的收益率和风险。同时,为了便于比较,以同时期的上证指数的周收盘指数来计算上海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和市场收益率。这样组合的非系统风险就可以通过计算组合的平均标准差与上证指数的标准差而得到。经过计算得出如下结果(见表1)。

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关系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组合的规模从1种增加到2种时,组合非系统风险下降了0.74%,当组合的规模从2种增加到5种时,组合非系统风险下降了0.42%,当组合的规模从5种增加到11种时,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下降了0.26%,当组合的规模从11种增加到17种时,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下降了0.13%,当组合的规模从17种增加到23种时,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下降了0.03%,当组合的规模从23种增加到30种时,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下降了0.01%。从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下降的情况来看,当投资组合的规模达到17时,非系统风险趋于稳定,达到0.56%。就组合的总风险而言,投资组合的规模达到17时,组合风险也趋于稳定,达到3.34%。虽然继续增加投资组合规模能够降低组合的风险,但当组合数增加到30种时,非系统风险仍有0.52%,组合规模增加了13种,风险仅降低了0.04%,组合的效果大大降低。

从整体上来看,在上海证券市场上随着投资组合规模地不断扩大,投资组合的风险会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且风险的下降速度也是逐渐减少的,最终会趋于稳定。根据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可以分散组合的非系统风险,但无法分散系统风险,投资组合风险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非系统风险的下降引起的。因此,计算非系统风险下降额这个指标,能够很清楚地反映投资组合规模的扩大对组合风险的真实影响。

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回归模型 根据上述的实证检验,可以看出投资组合的规模与组合的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投资组合规模的增加会减少组合的风险,但这种关系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埃文斯和阿彻认为投资组合规模与组合风险的关系是:

Yi=A+B/Ni

其中:Ni为组合的规模(i=1,2,3,Λ,n);Yi为不同组合规模的σ。本文用表1中的组合风险和组合规模的实际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得到如下检验结果:

Yi=3.2747+1.7345/Ni(240.23)(29.49)

R2=0.9688 R2=0.9677 F=870.04

回归模型拟合的非常好,拟合优度为0.9688,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677,整体的F检验也非常显著,各个参数的t检验(括号内的数值)也非常显著,这也说明投资组合规模与组合风险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我们可以用上述模型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合理的估计。由于组合中存在系统性风险,因此,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组合的风险并不趋向于0。

再用表1中组合非系统风险和组合规模的实际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得到如下检验结果:

Yi=0.4947+1.7345/Ni(36.29)(29.49)

R2=0.9688 R2=0.9677 F=870.04

这个模型与前一个模型的结果基本相同,只是方程的常数项有所不同,各个参数的t检验(括号内的数值)也非常显著,拟合的结果和上一个模型是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随着投资组合规模的增加,投资组合只能降低组合的非系统风险,而无法降低系统风险。而这个模型之间的差额就是投资组合所面临的系统风险。

组合规模与收益的关系 从表1中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当组合规模从1种增加到2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0.01%,当组合规模从2种增加到5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0.02%,当组合规模从5种增加到11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0.02%,当组合规模从11种增加到17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0.02%,当组合规模从17种增加到23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0.01%,当组合规模从23种增加到30种时,组合的收益上升了0.01%。当组合规模达到30时,组合的收益为-0.44%,与市场组合-0.23%的收益相差0.21%。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组合的收益是组合中各风险资产收益的线性组合,投资组合数的增加通常并不能增加组合的收益。从实证结果来看,在上海证券市场上随着组合规模的增加,组合的收益出现了有规律的上升趋势,但收益的这种上升程度并不是很高,当组合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组合的收益的变动范围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即使组合的规模达到很大,与市场组合的收益差距依然很大。因此,投资组合规模的增加并不是增加组合收益的主要途径。

结论

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上海证券市场上适度的投资组合规模数为17种股票。这种投资组合规模可以降低投资组合总风险1.55%,降低投资组合的非系统风险的比例为73.46%。

投资者可以通过增加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数来降低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但不能降低系统性风险,组合风险在组合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趋于稳定。

简单的投资组合并不能很好地提高组合的收益水平,投资组合规模存在一定的有效区域,当组合规模超过该区域时将导致组合的过度分散化。组合的过度分散化会产生各种交易费用及相关的管理成本,这样势必会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吴世农,韦绍永.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8(4)

2.李善民,徐沛.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模型应用研究[J].经济科学,2000(1)

3.顾岚,薛继锐,罗立禹,徐悦.中国股市的投资组合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5)

4.高淑东.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的分散化[J].集团经济研究,2005(2)

5.黄宣武.现资组合风险与收益的评价[J].甘肃科技,2005(6)

6.杨继平,张力健.沪市股票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分散化关系的进一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0)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3)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既是现在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一)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另外,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一般来说,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的风险,股权投资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的风险,证券组合投资可以分散有价证券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其投资风险低于单项证券投资的风险。当然,风险越大,可能产生的收益也就越大。

(二)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三)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在对外投资时,企业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他企业。采用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金的企业,选择包销方式发行,可以把发行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承销商。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将财务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承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 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当市场不可测因素增多,股票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企业应及时降低股票投资在全部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

(五)多角化风险控制法。即多投资一些不相关的项目,多生产、经营一些利润率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商品,使高利和低利项目、旺季和淡季、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在时间上、数量上互相补充或抵消,以弥补因某一方面的损失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制度

(一)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主要领导同志,一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关系到全局的大事来抓,遵循经济规律,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正本清源,综合治理,走严格管理、规范经营之路,建立健全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约束机制,减少行政干预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创造前提条件。

(二)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健全内控体系

一是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分清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企业负债率分析。四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四) 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建立御险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主要措施是:(1)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2)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3)建立健全企业坏账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4)建立健全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地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五)提高管理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六) 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4)

2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种类

房地产投资过程中,风险种类繁多并且复杂,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然风险。是指由于人们对自然力失去控制或自然本身发生异常变化而带来的风险。②社会风险。是指由于国家的政治性因素而导致的房地产需求以及国家的经济性因素而致使房地产价格的升降,进而产生的风险。③财务风险。是指由于房地产投资主体财务状况恶化而使房地产投资者面临着不能按期或无法收回其投资报酬的可能性。④利率风险。指的是利率的变化给房地产投资人员造成的负面影响。房地产投资人员受到利率的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负面:第一,影响房地产的实际价值。假如使用高利率折现就可能使房地产的净现值收益受到影响。第二,影响房地产债务资金成本。假如贷款利率上涨,势必会加大投资人员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债务负担。⑤经营性风险。是指由于经营上的不善或失误所造成的实际经营结果与期望值背离的可能性。⑥流动性和变现性风险。第一,因为房地产是不动产,它的交易完成仅是使用权或所有权发生了转移,房地产实体却是不可以移动的。第二,完成房地产交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它具有很大的价值以及占用巨大的资金。⑦购买力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指的是物价的上涨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易言之,继投资完成,投入的资金同收回的资金相比购买力降低而给投资人员造成的风险。若收入水平固定并且人们的购买力下降,那么对于房地产,人们的消费需求会降低,进而造成房地产投人员的出售或者出租收入降低,给房地产投资人员带来损失。⑧市场竞争风险。指的是在房地产市场中,楼盘的供给太多,导致市场竞争激烈,进而使得房地产投资人员不得不加大推广房地产楼盘的成本或者造成楼盘滞销的风险。之所以产生市场风险是因为开发者没有充分地、全面地对市场进行调查与分析,没能够有效地把握市场。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风险就是销售风险。

3 房地产开发风险的防范对策

房地产开发风险防范,大体上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损失发生前,采取各种预控手段,力求防患于未然,即事前控制;二是在损失发生之后,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及时补偿,即事后控制。

3.1 投资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房地产投资者通过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发现某项房地产投资活动将带来风险损失时,事先就避开风险源地或改变行为方式,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这些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投资活动,以消除风险隐患。

3.2 投资风险减轻 投资风险减轻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后果的不利影响。具体目标是什么,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风险是已知风险、可预测风险还是不可预测风险。对于已知风险,项目管理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控制,且可以动用现有的资源降低风险。

3.3 投资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投资者在房地产风险发生前采取的某些具体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引致风险损失的各项风险因素,实现降低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同时起到减小风险损失程度的作用。风险防范的对象一般有: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在房地产投资系统风险防范策略中,应以经济风险作为控制的中心,把政治和社会风险作为预测的重点,把自然风险作为灾后缓解的主要对象。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044-02

一、 什么是债务风险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从财务角度看,债务风险也称为财务风险,即经济主体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被债权人伸张债权,导致破产清算的可能性。我国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 988.65 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 256.49 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 504.56 亿元。2015年迎来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高峰期,这些债务到期无法偿还即构成债务风险。

二、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源――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资本投资收益低于其融资成本

众所周知,企业负债经营的前提是利用债务资本投资的收益应能弥补债务融资的成本,否则就易引起债务风险。就地方政府债务资本而言,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源在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资本投资收益低于其融资成本。因债务资本的投资收益无法覆盖其融资成本,必然导致债务风险。总体看,造成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资本投资收益下降、债务融资成本不断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引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新兴市场难以幸免。这形成两个不利局面:一方面产品市场需求锐减,产能大量闲置;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资本短缺,融资成本增加。这也势必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

其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和投资,导致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外贸增长的空间有限,内部投资的收益降低。这也必然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资本的投资收益,从而增加银行信贷风险。

再次,地方政府过多为其投融资平台提供担保,使其或有债务水平升高。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时,势必降低其资本偿付率,债务风险必然会加大。当金融危机爆发时,投融资平台的或有负债风险就会被释放。

最后,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短借长投”现象突出。很多地方政府利用投融资平台筹措短期债务资本投资于长期项目(即所谓的“短借长投”),导致资产持有风险与债务融资风险不匹配,风险失衡。从风险角度看,资产的流动性与风险性存在反比关系,即流动性越强的资产,因其变现能力强而使得持有资产的风险低。相反的,债务资本的流动性与风险呈现正比关系。债务资本的流动性越强,则偿债时间越短,周转压力大而致使风险高;债务资本的流动性越差,则债务到期时间越长,企业周转的余地越大,还债压力越小,从而风险小。因此,从平衡风险的角度看,债务资本融投资的策略应当是:“短借短投、长借长投”。比如,若地方政府要发展一些长期项目,则其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尽可能是财政收入或国家投入,若利用债务融资,则应考虑长期债务融资,而非短期债务资本。

此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决策能力存在问题,投资、融资决策的非理性加剧了其债务风险。很多投融资平台的决策者外行领导内行,在片面追求政绩、形象工程等目标催动下,盲目贪大,而未能从项目的核心竞争优势、预期的市场或社会需求、可能的投资回报等因素角度考量,导致投、融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甚至倒置。

三、从职位资本控制角度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防范债务风险的基本路径――从职位资本角度提高债务资本投资收益,降低债务资本融资成本

从财务角度看,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基本路径在于提高债务资本投资收益,降低债务资本融资成本。债务资本投资收益的高低取决于债务资本投资项目的决策,债务资本融资成本的多少则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以及融资渠道的选择。因融资环境的变化是系统风险,地方政府无法避免。为此,从可控角度看,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本投资收益以及降低其融资成本的关键就在于规范地方政府管理当局的投、融资决策能力,减少债务资本融资期限与其投资资产错配现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管理当局相关职能部门的正确决策。为了确保上述决策的正确性,杜绝领导者“一支笔”现象,本文主张从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角度思考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策略。正如组织决策论所言,由于个人理性的局限,组织内团队智慧与能力要远高于个人。在组织目标约束下,通过组织分工,组织运用权力和沟通的方法提供个人以一定的引导,使决策者便于选择有利的行动方案,进而增加决策的合理性。组织内部不同职位的个人即人力资本个体,而职位内的人力资本个体组合即职位资本。该组合投入组织形成综合生产力,即有产出价值的资本。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和职位产出的整体性,人力资本个体努力的信息往往难以从人力资本整体信息中分离出来。所以,不同职位内人力资本组合――职位资本在不同级别岗位目标指引下,可减少人力资本个体“偷懒”和“内耗”行为,带来生产效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的职位资本角度探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策。

1.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职位资本治理结构。职位资本治理结构是经济主体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设置的不同级别职位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不同级别职位之间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关系。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职位资本治理结构的目的是优化治理环境,从而为实现治理效率,提高投融资决策的正确性提供保障。健全职位资本治理结构的措施包括优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同级别管理部门岗位设计,合理配置不同级别职位资本,避免出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部门职位设计的“头重脚轻”“人浮于事”现象;提高不同级别职位资本内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管理能力、协同能力、风险防范意识;完善职位资本内部人力资本个体的岗位职责,优化职位资本内部人力资本个体的知识结构等,从而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决策的科学性,防范投融资风险。

2.从职位资本角度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本投资收益的途径:引入职位资本绩效管理机制。资本的逐利性要求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本的投资效益,则应对项目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对其决策结果负责,避免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决策责任仅由个别人承担,无相关部门对决策结果负责”现象。因此,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的职位资本引入绩效管理机制,以投资业绩考核职位资本,加大团队及职位内部人力资本个体的责任风险意识,使职位资本对地方政府债务资本投资项目的决策、执行和结果负责,防止投资决策的随意性,避免投资损失,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效果以及投资收益。

投融资平台不同级别职位资本绩效考核指标应能促使地方政府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目标,讲究投资的效益效率,关注项目投资后的资产结构及其经营风险。基于投入-产出原则,有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职位资本的绩效考核指标可包括项目投资收益率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同级别职位资本投入(包括薪酬及福利支出,下同)的比例关系,项目投资收益率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同级别职位资本投入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通过计算这些指标的变化,强化投资决策团队而非仅个人的责任。若计算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值逐年下降,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投融资事业部管理岗位应发挥团队及组织的优势,分析投资效益不利变动的原因,努力寻找提高投资收益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对地方政府的公益性债务资本投资,由于此类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处于非生产经营领域(如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其所产生的效益难以精确计量,因此可以该类公益性债务资本投资项目平均成本降低率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的职位资本的投入比例降低率来考核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益性债务资本的投资绩效。

3.从职位资本角度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的途径:引入职位问责制。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的职位资本角度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筹资成本的途径是引入职位问责制,即使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内的各级职位资本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升降负责。当资本市场总体融资成本趋于降低,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相背而行时,则相关级别职位资本应为此承担责任。这就要求合理配置投融资平台各级职位资本的权责,使各级职位资本及内部人力资本个体始终怀有高度的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和风险防范意识。这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依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区域发展战略建立完整的筹资策略,合理规划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坚持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把控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其次,投融资平台相关岗位的职位资本职能应体现为努力使债务资本的投资与筹资在资金数量、期限、成本与收益上相匹配,防止错配风险。再次,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的职位资本内部应建立完整的授权审批制度、认真审核筹资条款、确保筹资本金和利息如期支付。此外,严格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资本对应的责任主体部门。最后,尝试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岗位的职位资本管理效能与债务资本融资的绩效考核指标。在设计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绩效考核指标时,由于债务筹资成本与职位资本投入都是支出数,因此,可考虑以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环比降低率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同级别职位资本投入的比例等来衡量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职位资本降低融资成本的业绩。

(二)从职位资本角度控制投融资风险

依据风险收益对等原则,地方政府在追求提高债务资本投资收益、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应能控制投融资风险。从平衡风险的角度看,不同的融资渠道所取得的资本其融资风险各异,而利用所筹资本投资时则必须考虑这些资本的融资风险。因地方政府债务资本相对权益资本而言融资风险高,则选择投资项目时应尽可能控制总风险。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的职位资本应当建立有效的投资资产与融资债务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的职位资本应重点识别、防范和化解短贷长用、投资集中度高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的职位资本应依据拟债务融资的规模,合理规划债务资本的偿还方式、债务资本的风险结构与期限安排等,从而防范和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投融资风险。此外,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风险控制业绩与职位资本投入比例的考核指标,如:地方政府短贷长用的债务资本降低率与投融资平台不同级别职位资本投入比例、地方政府违约债务降低率与投融资平台不同级别职位资本投入比率的变动情况等,从而以此来判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同级别职位资本控制风险的业绩。

四、总结

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背景下,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相关管理岗位的职位资本角度健全投融资平台的职位资本治理结构,强化责任与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本的投资效益,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资本的融资成本、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资本的投融资风险,从而从根本上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赵全厚等.“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测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8):3-18.

[2]魏加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潜藏最大风险[J].企业观察家,2011,(2):60-61.

[3]刘尚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被逼出的“旁门左道”?[J].人民论坛,2010,(1):32-33.

[4]朱友干.从人力资源控制到职位资源控制――视角转换与效率变迁[J].财务与会计,2012,(2):36-37.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6)

一、债券保险的理论内涵

在外部信用增级手段中,债券保险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现在,几乎一半的市政债券都为其按时还本付息向私人保险公司申请保险。自1971年美国的AMBAC保险公司提供第一份债券保险以来,市政债券保险业务开始稳步发展。在1986年美国税收改革法案出台之前,外部增级方法中债券保险大约占20%,而同期采用信用证支持的大约在10%左右,政府主办的保险项目支持大约占4%左右。债券保险在1998年达到了高峰,占50.7%。债券保险的推出使得市政债券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免费政府担保不同,私人债券保险不会产生负面的效率激励效应。市政当局必须为保险付费,保险公司有专门人才去判断城市财政或收益债券所对应的项目中的风险状况,风险越大,市政当局为获得保险所支付的保险费越高。保险公司会及时建议市政当局如何进行项目重组以减少风险。

在非完美市场中存在着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及风险管理战略方面的问题,债券保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而解释债券保险的理论主要有信息理论、风险降低理论、信号理论及市场分割理论。

债券保险导致债券风险降低效应的一种解释是信息机制或不确定性降低机制。有相当多的论点转向把债券保险的价值视为金融中介机构对投资者有限理性和市政债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反映。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无力或缺乏对发行人进行尽职分析的动机,而债券保险则很好地补偿了这一点。对保险人来说,他们则扮演了在选择是否承保时信用评价的角色。由于规模和专业知识的影响,由保险人进行信用分析则会使市场更有效率。

另外一种解释债券保险市场作用的理论是信号理论,认为债券保险带来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利益。直接利益是降低了违约和拖欠的风险,而间接的“信号利益”则来源于保险人承保的意愿。如果保险人基于比较完全的信息而报出的保险费率比市场所认为的债券的风险溢价要低,那发行人便可以从债券保险中得到一个净收益。因此,债券保险补偿了投资者对发行人的不熟悉以及信用状况不确定的风险,而这种购买保险所传递的信号的价值转化为发行者的净收益,同时这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提高了总体的市场效率。虽然上述理论模型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涉及信息不对称、获得信息的成本以及个人投资者的有限理性等。

市场分割理论也可以解释债券保险的需求。由于州及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利息所得税法的限制,很多投资者和债券基金经常被限制只能持有单一地区的债券,这妨碍了通过不同地区债券组合多样化来管理风险的战略需要。而保险商开展债券保险业务则不受地区的限制,因此买卖有保险的债券实质上可以使投资者间接享受到由保险商承保不同地区债券而多样化分散风险的好处。

至少有两个因素是决定债券保险的关键:一个是债券投资者的风险厌恶以及信息不对称和获得信息的成本,影响了债券发行保险的需求水平;另一个是保险的收益。而所有解释债券保险的理论模型也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导致了对债券保险的需求,因为保险可以替代自己信息获得和分析的成本;另一类是投资者利用由债券保险产生的额外的信息,对自己的风险与收益状况做更加理性的选择。

因此,市政债券保险的一个作用是使得债券市场更加有效率,使发行者、投资者以及保险商多赢。发行者可以节省远超过保险费的债务成本,而保险商获得利润,投资者节省了获得信息及识别信息的成本,并且降低了发行者违约和流动性带来的风险。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发现,投资对象即使同在Aaa(本文的评级标注方法采用穆迪评级公司的标注方法)级债券中,也会选择参加保险的债券,以获得更加安全的收益。

二、美国市政债券保险的实践

一般说来,市政债券存在以下主要风险:违约、拖欠、信用等级改变、流动性风险、资产价值损失、利息损失等。如果债券发行人买了市政债券保险,那么当其出现违约或拖欠等情形时,保险人便要承担发行人的偿付行为,而保险人这种代人偿付的能力也通常由评级机构给予评级。一般来说,信用等级为Aaa的保险人提供的债券保险有非常高的保险系数,即使他们无力改变诸如决定资产价值的市场利率等方面的因素,但是他们的加入的确可以降低大部分的债券风险。但是债券保险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用保险人的较强的信用替代了发行人的信用,与发行人相关的偿付能力和意愿的风险从投资者转移到保险人,但是与保险人相关的一些风险则成为投资者的附加风险。但总体来说如果是由Aaa级的保险人提供的保险,这种风险则非常有限。

在市政债券发行市场上,债券保险有三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方式是债券发行人首先要求承销商进行竞争性投标,而这种投标价格可以包含或不包括债券保险价格,发行者最后选一个最低的报价,当然这种报价可能不含保险。第二种方式是发行者从保险人的投标价格中选择合适的保险商,买了债券保险后再要求承销商进行竞争性投标。第三种方式是在决定是否买保险之前,发行人要求承销商分别以含保险和不含保险两种形式分别进行承销投标。

实践中,保险商与信用评级机构基本上以同样的方式评价发行者的偿付意愿与能力,一般主要依据发行者的经济状况、税收和收益情况、财务管理实践、历史信用状况以及其他一些标准。这些评价是保险商是否承保以及若承保后保险费率多少的判断依据。保险费的收取一般以整个期间本金和利息之和的多少个基点来表示。从债券保险的发展历程来看,费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从197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早期,费率逐步从50到200个基点,下降到40到60个基点。

与大多数保险相同,债券保险条款是不能撤销的,一直到所有债务完结之后才失去效力。债券保险商通常会利用各种再保险工具来管理自己的风险,并且有很多专门的债券再保险机构接受原保险人的分保。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券保险这个产业已逐渐成熟,发行者、投资者等对此已愈加熟悉。在美国有四家主要的Aaa级的债券保险商(AMBAC,FGIC,FSA,MBIA)占据了债券保险市场的主要份额,他们在不同类型的发行市场中提供专业化和差别化的服务,形成了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因此使得保险费率不断降低。但标准—普尔公司最近发表报告,称长期以来由于竞争导致的保险费率的下降对保险行业的利润以及偿付能力构成了威胁。

从债券保险运行的时间和参与的发行者来看,债券保险的效果和需求有时会有很大不同。但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对发行者来说可以从债券保险中受益,但是保险的效果往往会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同,有时不同等级债券的到期收益的变化会减少甚至消除保险的净收益。很多学者对债券保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债券保险能降低债务成本(也就意味着债券收益的降低),但不同的研究文献表明,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对发行者以及对社会整体的收益则有很大不同。

在美国,市政债券保险相对于1998年的高峰而言,1999年和2000年有所下降,但是在2001年又重新增长,而且总体而言,自从这种产品诞生以来一直是稳步增长的,这说明发行者和其他市场主体认识到可以从债券保险的使用中获益。而从目前的收益状况来看,参加债券保险的债券收益持续比未保险的Aaa级或经常比Aa级的债券收益要高,但是一般比A级以及更低等级的债券收益要低10个基点甚至更多。因此对那些大量的信用等级在A级或更低等级的发行者来说,为了降低借款成本而参加债券保险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了。

三、美国市政债券保险对我国债券保险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每年市政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达上千亿元,地方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这么庞大的资金筹集到位。例如2003年北京奥运建设项目正式动工,预计总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而北京2001年地方财政规模仅为450亿元左右。同样将于2010年举行世博会的上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根据“十五”规划,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但从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来看,要完成如此规模的投资可能勉为其难。在此背景下,关于地方政府是否应该发行公债以及市政债券的法理性等问题再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而实践中某些地方政府属下一些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其实类似于市政债券,这样使地方市政债券混淆于企业债券之中。但是,从世界各国的债券市场发展经验看,市政债券和企业债券(国外一般为公司债券)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债券,应该实施不同的管理制度、建立不同的市场规则。因此,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将地方市政债券从企业债券中分离出来是必要的。

国外特别是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发达的原因有很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有效解决了市政债券发行的最大难题即市政债券的信用等级较低的问题。而这正是如果我国法律上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后,地方政府部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解决信用等级问题的方法是信用增级,信用增级通常有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之分。内部信用增级方法包括通过改善或加强财务状况和财务管理实践等来提高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对债务人信用状况的认知。外部的信用增级手段包括私有公司提供的债券保险;金融中介机构(例如市政债券银行)等的参与;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证担保;州政府主办的保险项目以及第三方担保等。而市政债券保险制度被视为市政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外部信用增级的主要形式,而且这种形式的信用增级方法无论是在降低债券风险方面,还是在提高债券市场效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市政债券保险可以有效降低债券风险,使我国市政债券的发展具备更加现实的条件

在发展中国家,对地方政府部门负债的问题产生了不一致的观点。国际组织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分歧。世界银行、地区发展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欧洲复兴银行等,都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更多的借贷为城市发展带来的投资需求,融资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支出决定自主决策的政策框架下。但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警告公共部门的过度负债问题。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规模已经危害到未来的偿付能力和经济增长的金融基础。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针对中央政府提出上述警告的,但他们也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负债的关注程度。目前我国不允许开展市政债券业务的一个原因是《预算法》的限制及担心市政部门的偿付能力。但从市政项目的运作实践来看,偿付能力并不是大问题。而从我国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目标来看,市政债券和企业债券市场的萎缩严重影响了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发展市政债券市场是满足地方政府巨大融资需求的方法之一。而市政债券保险的参与可以解决潜在的市政债券偿付能力问题,而有了债券保险的保障,发行人可以降低成本,投资者可以降低风险,保险人可以获得利润,从而有效提高市场效率。

2.市政债券保险可以扩大保险人(再保险人)的风险承担能力和业务领域,增强其经营稳定性

市政债券发行数量将十分可观,因此市政债券保险的容量也将非常庞大,而且保险的容量也从保险业内部扩大到了外部的资本市场,从而间接地扩大了保险人的承保能力。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趋势已经形成,而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必然体现。从国外经验看,市政债券市场发展与城市化同步,市政债券市场大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加速时期。在美国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建设的大部分资金需要地方自筹。地方债券发行这种分散化的融资工具很好地满足了公共投资的分散化模式下的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而从我国目前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来看,地方自筹资金也是资金来源的主要形式,因此市政债券一旦发展起来,保险公司参与市政债券保险可以享受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好处,另外积累了足够的市政债券保险的经验后,规模更大的企业债券保险的推出也将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7)

■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通货膨胀期间,投资者实际利率应该是票面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

规避方法:对于购买力风险,最好的规避方法就是分散投资,以分散风险,使购买力下降带来的风险能为某些收益较高的投资收益所弥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上,如股票、期货等,但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利率风险:利率是影响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

规避方法: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发行债券的单位管理与决策人员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失误,导致资产减少而使债券投资者遭受损失。

规避方法:为了防范经营风险,选择债券时一定要对公司进行调查,通过对其报表进行分析,了解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信誉等。由于国债的投资风险极小,而公司债券的利率较高但投资风险较大,所以,需要在收益和风险之间作出权衡

■变现能力风险:是指投资者在短期内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卖掉债券的风险。

规避方法:针对变现能力风险,投资者应尽量选择交易活跃的债券,如国债等,便于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冷门债券最好不要购买。

■再投资风险: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4%,短期债券利率13%,为减少利率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10%,就不容易找到高于10%的投资机会,还不如当期投资于长期债券,仍可以获得14%的收益,归根到底,再投资风险还是一个利率风险问题。

规避方法:对于再投资风险,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是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迅速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也就是说,要分散投资,以分散风险,并使一些风险能够相互抵消。

■违约风险:发行债券的公司不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或偿还本金,而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规避方法:违约风险一般是由于发行债券的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高带来的风险,所以在选择债券时,一定要仔细了解公司的情况,包括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的以往债券支付情况,尽量避免投资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好的公司债券,在持有债券期间,应尽可能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了解,以便及时作出卖出债券的抉择。同时,由于国债的投资风险较低,保守的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投资风险低的国债。

总之,债券投资虽然能分散及减低投资于其它组合的风险,但不论是债券或股票投资人在做投资决定之前,都必须了解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搭配均衡的投资组合,切忌盲目追随市场潮流。

如何挑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挑选债券理财产品呢?

理财专家介绍,债券投资有这样几个原则: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8)

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1企业面临外界因素变化导致的风险。因为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象每个人一样,它时刻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外界因素包括了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外界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某些原材料受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剧减,导致材料成本剧增,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

1.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股权融资过高和低股利政策,违背了风险报酬原理,歪曲了企业的资金成本。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如果企业一味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负债筹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债权人将要求公司追加风险溢酬,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人为的增加了财务成本。同时投资者也因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这便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进而企业将靠负债支撑,为爆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埋下隐患。对企业而言,由于资本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财务风险是一柄双刃箭,用好它企业获利匪浅,借鸡生蛋;用不好则是鸡飞蛋打,造成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破产的境地。

1.3企业的内部缺乏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涉及投资核算管理制度、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存货盘库制度、会计内部监督制度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或残缺不全或徒有虚名。制定的制度部分内容已经陈旧过时,不能对经营活动中新发生的业务起到指导作用。有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手册内容不细,未包括业务流程及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造成实际执行中的困难,产生财务风险。

2. 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2.1建立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的组织机构。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过程,它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负责。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化解和规避风险,使风险损失减至最小。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是多元的。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2.1.1回避风险法。回避风险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风险决策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投资方案,这是为了减少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损失的程度;二是实施风险方案过程中,发现不利的情况时,及时中止或调整方案。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使企业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性投资风险大大低于股权投资的风险。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2.1.2降低风险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降低风险法可以采取三种策略:一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二是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设计、提高工艺、努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销售不畅、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三是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比如企业采购材料时,坚持验货付款,防范不必要的风险。

2.1.3分散风险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元化经营及对外投资多项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

2.1.4转移风险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

2.1.5债务重组法。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具体重组方式有:一、以资产清偿债务;二债务转为资本(债权转股权);三修改其他事项等,以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以使企业重新安排财务资金,通过损失部分利益换来整体利益安全。综合考虑债务资金成本。以上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须据实分析,随机应变,也可采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2.2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理财目标、财务风险密切相关。企业在融资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从资本结构理论入手,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使综合资本成本达到最低;要控制财务风险,就必须确定合理的负债额度或比率。不能盲目筹资不计筹资成本,也不可妄自菲薄,过低估计筹资能力,放弃财务杠杆利益。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9)

    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最关注的因素就是风险,如果能降低风险,则无疑会增加投资方的投资积极性。

    就此,笔者想探讨中国电影产业融资行为中投资方遇到的风险以及控制问题,主要针对期待版权担保融资这一模式,在本文中,将分析该模式投资方会遇到的风险、现有控制方式以及控制的完善策略。

    一、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模式中投资方的风险

    期待版权担保融资简单讲就是电影制作方以期待版权为担保标的向投资方融资以完成电影制作。此处的期待版权指还没有完工成片的电影的版权。

    作为文化与服务产业的一个分支,电影产业与实体产业在投资风险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监管又有其特殊性,这就使中国的电影产业投资有着相对独特的风险。就期待版权担保融资这一模式来说,其中投资方会主要面临以下四种风险。

    (一)项目运作风险

    电影影片因其制作、发行与开发周期的性质,也可以视为一个项目,从而其就有项目运作风险,目前看主要又可分两个方面,即政审风险与完片风险。

    在中国,电影发行前必须取得广电总局颁发的《摄制电影许可证》与《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如果不能获得这两证,那么其发行、公映以及商业化开发在中国大陆就无法进行,即使转向境外市场也会因文化折扣等因素而难有理想收益,所以该项目的前景就不会太好。而在中国,有些电影由于相关因素是不一定能拿到这两证的。这就是中国电影产业运作中的政审风险。

    完片风险也是电影项目运作风险中很重要的一个,电影制作过程中会面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如人员、技术设备、外景地乃至天气等方面的,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影片最终的成本、质量以及制作周期,继而影响到电影的最终成片。在目前中国的实践中,不能如期完工交付版权的电影项目不在少数。

    以上这两种风险,就构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项目运作风险。

    (二)价值评估风险

    在版权担保融资模式中,作为担保物的电影版权,其价值目前在国内一直没有比较权威的评估办法。一般而言,电影版权的评估沿袭无形资产评估方式,尤以知识产权评估方式为主,主要采用收益法、市场法与成本法相结合。但是,就这三种方法而言,第一,由于电影版权的评估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与非常及时全面的信息,所以利用收益法进行市场趋势预测时往往很难做到准确;第二,由于中国版权交易尚不活跃,成功案例不多,再加上电影版权具有非标准性,所以评估时参照物与调整系数往往难以确认,所以市场法也难以准确评估出价值;第三,由于电影版权具有成本相对弱性的特点,即成本与收益并不完全挂钩,所以利用成本法进行评估很难与将来的实际收益接近,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得到一个最低价格,而这无疑会使制作方利益受损。以上还是针对成片的评估,如果是针对期待版权——还没有成片的版权,评估就更难。

    所以,在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模式中,投资方会遇到价值评估风险,而且比较大。价值评估如果失误,将造成投资方的投资盲目,有可能针对价值不大的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投资难以回收。

    (三)退出变现风险

    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模式的退出指的是投资方的相关操作,这些操作能保证他利用手中的版权来获取相应收益,以便在融资方不能正常偿债时能顺利收回其投资。

    在产权市场上,目前最通行的退出手段是利用各种不同的交易市场进行变现,但是电影产业的版权担保融资模式则不能很好地沿用这样的方式,因为,首先,市场变现需要一个完善且成熟的交易市场,虽然国内目前有一些版权交易市场,例如北京中关村的版权交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等,但其大多以信托与政府基金为主,个人资本并未有效参与,现存的交易量价都还徘徊在一个相对低位,还不具备活跃且成熟的特征,所以,很难实现投资方的顺利退出。对于投资方而言,在更惯常的情况下,只能坐等版权商业化运作的回款。这就是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模式中投资方会遇到的退出变现风险。

    (四)法律政策风险②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政策体系中,期待版权的质押担保没有明确的依据。无论是《物权法》、《担保法》,还是1996年国家版权局制定的《著作权质押合同登记办法》,都规定凡是要质押作担保,必须是已成片的影视作品版权,所以未成片的期待版权要质押担保是没有法律政策依据的。这样,用期待版权质押担保进行融资就缺乏明确的法律政策保护,这样在运作上就存在法律政策风险。这也是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模式会遇到的风险,当然,这也是投资方的风险。

    以上四种,就是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模式中投资方会遇到的风险。

    二、投资方风险的现有控制方式分析

    下面,笔者将就国内已有的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投资方的风险控制方式进行分析。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三种控制方式。

    (一)强制性的连带担保

    目前,针对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投资方的风险控制,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是投资方强制性要求融资方负责人或直接相关人将个人资产进行连带担保。

    “现在通过银行贷款支持文化产业,想法和思路是对的,但是我们缺少专业评估机构和承担责任的机构,现在基本上是企业老板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包括他的房产、有价证券、个人资产、股权等等统统押在里面”,以电影发行为核心业务的著名电影企业保利博纳创始人于冬说,他还称:“‘无限连带责任’这种方式,是绝对的‘中国特色’。单从09年上半年发生的三笔大的银行贷款来看,不论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还是保利博纳,除了各公司老板一直强调的电影版权质押外,不论是北京银行还是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都要求相应公司的老总或直接相关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③

    强制性的连带担保要求融资方以个人资产抵押作为融资的连带条件,一旦项目运作出现问题可以得到融资方的个 人资产作为补偿,当然投资方的风险大为降低,从降低风险的角度看,这当然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当然,强制性连带担保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由于条件“严苛”,这类做法很难较大范围推广,同时也会招致电影企业的反感。

    (二)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电影企业融资

    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为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都设立了专项基金,比如在电影企业的融资中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这些基金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贷款贴息与担保专项资金,具体说是电影企业进行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时,政府基金出资补贴利息或提供支持性担保。电影企业有了这些支持,则其它投资方再投资就降低了风险。

    从目前看,由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等原因,金融与文化产业合作日益加深,文化创意企业得到的支持资金确实在不断增多。但是,目前此类专项基金的总额还相对较低,在实际运作中资金流往往不足,并不能保障一定规模的市场运作。比如对于单片的补偿额度一般在500万元以下,超出的部分还是需要企业自行解决,而500万元的上限对于一部影片来说还是相对较低的。此外,地方文化创意支持资金依托的往往是地方的财力,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因地域不同而造成支持力度的不平衡,资金并不充裕的地方的文化创意企业,获得支持资金的力度相对较小。在这一方面,目前北京做的算比较好的,有一定成效。

    (三)版权信托融资

    版权信托融资是国内比较新的风险控制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电影企业通过信托公司将版权的未来现金流拆分为信托产品向投资者销售。版权信托一般由三方共同参与,分别是:信托公司、银行与电影企业。其操作流程大致是:首先,电影企业将电影版权(包括版权的未来现金流与相关的收益权)质押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此为标的设计信托产品,将电影版权拆分成标准单位(一般以100万或300万为一单位)。然后,信托公司可以将之销售给自有客户或者通过银行进行销售,如果通过银行,信托公司往往会将标准单位再度拆分,最终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在银行的柜台销售。这样,最终实现了电影企业通过期待版权担保来融资的目的,同时也将投资任务分摊给了更多的终端购买者。

    版权信托融资降低的主要是电影企业的项目运作风险——它将原来依靠少数投资方变成依靠更多的投资方,这样,该项目的运作就相对比较稳定、风险系数低。由此投资方的风险也降低了。不过,从目前实践看,熟悉电影产业运作规律、能较好地做好电影项目版权信托融资的信托公司还不多。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有关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投资方的风险控制还没有太多的办法,现有的办法也是有着各种的不足与缺陷。

    三、投资方风险控制的完善策略

    从目前来看,要完善我国电影产业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模式投资方的风险控制,除了对已有的包括上述三种方式进行完善、保留优点改正缺点外,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六点。

    (一)设立辅助机构降低项目运作风险

    降低项目运作风险就是降低了投资方的风险。目前,通过设立一些辅助机构比如完片担保机构、第三方监理机构等,可以降低电影项目的运作风险,这在发达国家电影产业运作实践中已有明证。下面具体论述。

    1、设立完片担保机构

    完片担保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出具完片保证,完片保证是“用于确保影片在超出预算时能够获得融资以最终完成制作。持有完片保证的投资人会对电影制作进行控制,也会在受偿时获得比其他投资者更优先的地位。”④

    完片担保机构“在性质上介于银行与制片公司之间,它更多的是具有制片公司的职能”⑤。当一部影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预算超支或出现其它影响完工的不利因素时,完片担保机构能保证其最终完成,从而该项目的风险就降低了。当然,完片担保机构必须对电影产业运作规律有深入的了解。

    “完片保证等电影融资服务都是需要一个庞大的市场支持才行。……对完片保证公司而言,大的市场是收益的保证,也是他们愿意提供风险保证的一个重要条件”。⑥中国电影产业具有相对大的产业体量,并且一直处于上升通道,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所以成立完片担保机构是现实可行的。

    2、设立第三方监理机构

    第三方监理机构的概念来源于房地产业的项目监理公司,在期待版权担保融资中,第三方监理机构可以进行全程监督,它应该“能够按期提供监理报告、检查项目进度、提示相关风险”⑦,同时,除了这些专业化的监督与提供建议外,它还能对一些操作比如现金流动等实行管理,当然,做这些的前提是它应该熟悉电影产业的运作流程与规律。这样,电影项目就有了专业化的公司帮助监督与管理,其运作风险自然就得到了控制。

    (二)建立第三方版权评估制度

    专业的第三方版权评估制度的建立对期待版权担保融资的风险控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化解价值评估风险上。一个成熟的产业或者说是市场,必然有着一套合理的评估定价体系,电影产业也不例外。

    建立第三方版权评估制度,首先要建立起一套类似于穆迪或标准普尔的债券评级(或公司评级)制度的评估体系。“就产业内部而言,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和制度能公允地评估电影的价值,为未来的电影版权开发和交易提供借鉴;就产业外部而言,电影版权评估指标体系能为各类投资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从而降低投资风险。”⑧

    其次,建立第三方版权评估制度,还要设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由政府或者行业协会主导成立,为电影版权的担保融资提供价值评估的相关服务。为了提高评估的可信度与客观性,提供服务的机构应结合反馈等对评估模型与指标进行定期的可信度测试,以实现模型与指标的不断优化。对电影版权评估完毕后,第三方评估机构应出具专业的评估报告,包括版权的商业化开发价值与申请人债务偿还的能力等。

    第三,行业应当强制要求电影企业与投资方在进行版权担保融资时提供第三方评估证明。在目前电影版权担保融资的实践中,只有在投资方强烈要求的情况下,出质人才会对版权进行评估,也就是说,目前的版权评估是不带有强制性的,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只有在版权担保与交易过程中,强制要求参与版权担保融资的投资方与电影企业提供第三方评估证明,才能有效地培育中国电影产业的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

    最后,国家或者行业组织还应该建立一套相应的第三方评估准入制度。第三方评估机构要具有权 威性,其必要条件就是专业性与相对稀缺性,所以第三方评估需要有准入制度,就象会计师事务所与券商一样,其设立要经过相对严苛的评审,同时,从业人员也必须通过相应的任职资格等考试。

    (三)建立第三方担保机构

    第三方担保机构的业务主要是针对银行贷款的。尽管目前银行业比较看好电影产业的发展,并已经积极介入,但银行仍要求融资方提供有形资产作为担保。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担保机构将大有可为。通过它们的担保,电影企业可以更容易地从银行贷到款项,降低融资成本,而银行作为投资方,也由于第三方担保机构的介入而降低了投资风险。

    但目前实践中,由于绝大多数电影企业实力还相对不强,同时基于电影项目的风险的确比较大,所以第三方担保机构往往不愿意接这样的业务。针对这一点,可以成立相应的“电影版权担保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可以由政府与担保机构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政府与担保机构结成一体,以专项资金的形式为电影企业进行担保。专项资金的损失可以由政府与担保机构共同承担,这样就降低了担保机构的风险。总之,政府参与并共同承托风险,可以让第三方担保机构更加积极地为电影企业的融资服务。

    (四)政府以劣后受益人身份发起或参与设立电影产业基金

    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电影企业融资确实能够降低其它投资方的风险,在第二部分投资方风险的现有控制方式里,笔者已提到过现在已有类似举措,比如政府给电影企业贷款贴息或提供担保等。

    此处,笔者想提出一种新的方式,具体做法就是政府出资发起或参与设立基金,对电影企业的项目进行参与性投资。这种电影产业基金最好是结构化的基金,即可由优先受益人与劣后受益人共同组成。优先受益人即获取固定收益(或有保留的浮动收益)的基金持有人,劣后受益人即获取浮动收益同时也需承担可能出现的损失的基金持有人。政府发起或参与设立电影产业基金,政府应该充当劣后受益人的角色,即如果电影版权商业化开发成功,优先受益人、劣后受益人都可以获得合约约定的相应收益;但如果商业化失败,那么可以追回的款项将先支付优先受益人,而劣后受益人政府则只能获得其剩余乃至要承担必须的损失。

    这样,由政府托底,电影项目其它投资方的风险就降低了。

    (五)完善退出机制

    在当前的电影版权担保融资市场上,退出机制的缺位使版权的价值只能通过商业化开发来实现,这无疑局限了版权拥有者即投资方的盈利可能性,同时增加了其风险。所以,当前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模式投资方风险控制的一个有效举措是完善退出机制。

    要完善退出机制,目前最有效地是从建设版权交易市场与建设版权证券化机制两个途径入手。

    版权交易市场能够为电影版权提供流动机会,使其在市场上直接变现,实现投资的回收,从而给投资方提供了退出途径,从而就会降低其投资风险。建立版权交易市场关键是要调动市场而非政府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一方面,政府先应该付出巨大努力,比如,先努力搭建好市场的硬件平台,使其先运行起来,然后,政府要努力围绕市场运作进行法规建设,使其运作规范,以打消市场资金的疑虑,另外,政府还可以先行投入资金进行交易,以为市场资金提供引导与示范,最终是要实现市场资金积极入场、整个市场交易频繁而活跃的目标。

    下面说一下建设版权证券化机制。版权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期现金流收入的影视作品版权的未来收益权或者其它基于该版权的商业化收益权,转移给一个特殊目的的载体(SPV),该特殊目的载体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而后由该载体发行基于该收益权而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的证券。”⑨电影版权证券化,其实质是投资方基于版权未来现金流的一种直接融资,它将版权转化成易于大量销售的金融产品,并将之销售出去,这样投资方就实现了退出。如果能建成这样的退出机制,当然能够降低投资方的投资风险。

    (六)完善法律政策建设

    要降低期待版权担保融资中投资方的风险还要完善法律政策建设,前文已说过,在现行法律政策体系内“期待版权”不被承认,这就让期待版权担保融资处于较大的法律政策风险之中。所以,应该尽快给“期待版权”正名,让它获得法律政策的承认。在当前电影产业融资实践中,其主要主体就是期待版权融资者,毕竟未完成的电影版权才是最需要融资的,由此,为“期待版权”在法律政策上“正名”也就有了更现实的意义。

    “期待版权”被正名,则其担保融资项目中的投资方就降低了风险。当然,完善有关期待版权担保融资的法律政策建设绝不应仅仅是这一项内容,还应该对整个模式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都进行法律政策规范,只有这样,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才能更大幅度地降低风险。

    以上是期待版权担保融资模式中投资方风险控制的完善策略,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其它的举措,比如说采取电影制作流程各环节的保险制度、实施担保融资过程的标准化与市场化操作等,这些也能降低投资方的风险,但因其目前重要性尚不及上述六个,所以此处不再赘言。⑩

    注释:

    ①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与风险控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

    ②黎四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障碍及其克服》,《理论探索》2008年第4期;王立武,《影视作品著作权担保融资的法律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③以上两处引用见《贷款抵押物:版权抵押面纱下的个人连带担保》,腾讯《深度》ent.qq.com/zt/2009/shendu40/zhengwen1b.htm2011年7月18日。

    ④详见Entertainment law terms, usentertinmentlawyers.com,2011年7月29日。

    ⑤林锦燨,《电影的风险投资和风险控制》,《当代电影》,2009年第10期。

    ⑥魏萍,《香港电影发展局:政府帮忙克服中小影片融资的风险和困难》,《当代电影》,2009年第10期。

    ⑦同⑤。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10)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环境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类别,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将风险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按其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二是按其可控程度分为: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三是按能否通过多角化的方式分散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四是按风险可能产生的结果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五是按风险涉及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六是按风险所涉及的对象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七是其他分类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化解方法

1.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因此,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现阶段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对财务风险作出恰当的处理。财务风险的处理是风险的事后控制,具体方法主要有:①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②在损失发生后,或从已经建立了风险基金的项目中列支,或分批进入经营成本,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③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④注重投资决策问题。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结构。企业决策者必须作好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

(5)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6)建立财务“预防”机制,正确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度”。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决策时,首先应该考虑企业举债的规模和偿债能力。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的“诊断”机制,要对企业的负债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来看:①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经营者业绩,使企业获得负债资金效应,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②负债经营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增强经济实力。③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破产的危机。首先,在资金结构中,若负债的比例过大,即过度负债经营,那么依赖于外界的因素过多,也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生产经营环节稍有脱节,资金回收不及时,资金成本大幅度增加,降低了企业经营利润削弱了企业活力。其次,因负债率升高,财务风险加大,在财务杠杆作用下自有资金收益率下降,企业承受能力降低,偿还能力减弱。一旦企业出现坏账,产品积压,那么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因而,在建立企业财务预警制度时,应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度”。

2.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做好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配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分散风险可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电力投资体制的不断改革,电力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家一家出资办电的局面发生了局部的变化。即我国出现了国家、地方、独立投资商共同作用,合资办电的新局面。

这一多元化投资新局面的出现,一批有投资方自行组建的投资团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步的壮大起来。但电力系统这一具有垄断性质的的投资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引起了相关人士的特别关注。研究分析有关电力项目的投资风险,探讨对电力风险的防范、控制手段,对电力项目的安全健康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整个电力项目的投资管理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和环节的制约。每个因素和环节都对电力项目有着重大的影响,做好电力项目的投资分析工作是电力投资中的重中之重。

一、电力项目投资规律及应对

在对电力项目进行开发研究、建设、经营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例如外部环境的影响、电力项目本身的繁杂性以及我国电力设计水平的有限性等原因是电力项目的实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造成项目的失败和中止。因此,对电力项目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中,电力项目本身的繁杂性、电力项目设计技术的有限性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电力项目投资风险的三个主要来源部分。具体运行设备的功能,设计技术的限制和对设备的维护等,这些信息的明确的。但,有些信息是无法明确的,甚至是很模糊的概念,例如,市场信息的变动性决定了电力项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灰色系统设计,有利于对电力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

二、降低电力投资风险的途径

(1)为了使电力投资的风险进一步的减小,国家为电力投资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投入角度出发来看电力项目优惠,国家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延长贷款期限的贷款方式好优惠利率的措施。由于利率的降低,和延长贷款期限这两部分是由国家分摊的,从风险防范方面进行考虑,这种优惠方式,确实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在电力项目投资方面的风险。从电力产出的角度来说,国家给予减免电力产品税的优惠政策,这一优惠政策是通过政府让利的形式,达到增加电力产品收益额增加的目的。增加电力产品收益额,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降低电力项目的投资风险。

(2)为加强对电力项目投资风险的控制,国家和社会都积极的为电力项目的投资,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并且及时的予以指导。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电力投资项目的风险性。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信息一直处在不断的变换和更新中。电力投资者对信息的掌握越多,信息越准确、越真实,投资的风险就会越小。为电力投资企业提供可靠的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与电力建设的相关行业,煤炭业、电力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等,都与电力市场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为了保证在我国国民经济正常快速的发展,更深层次的、解决地域缺陷带来的问题的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电力设备投资者,来参与电力系统的建设和投资,国家和社会应在对电力项目的投资中,承担一定的风险。政府为电力投资者提供长期的贷款,并承担一定量的风险,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的资金周转及积累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投资积极性。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国家还可以对电力投资者提供一些特别优惠政策,保证电力投资者在经营期间,能够获得最基本的销售收入,在电力投资生产初期,采用还本付息电价方式。对于电力系统工程的建立,国家要及时给与正确的指导,提供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备,从而实现降低电力系统投资风险的目的。

三、加强电力投资风险的控制力度

(1)在电力项目的前期投资中,主要存在着设计风险和基金风险。作为投资风险因素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我国电力项目的前期开发阶段,存在着很强的的探索性这一特点。有关记录显示,在一些对电力项目的投资中,有些项目在投资开发的前期就宣告失败中止。因此电力项目前期的开发和风险管理,对电力项目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避免造成更多资源的浪费和更高的经济损失,应对对电力项目前期的风险阶段认真分析,对风险诊断结果要有足够和重视,并需要拟定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及时的转移风险、拒绝风险、和正确的接受风险为指引方向,制定出前期投资阶段具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对风险及时的诊断,并按照计划予以实施。

(2)资金用量过大,工程建设周期长,是电力工程的最大特点。并且对建设设备的质量要求高。费用超支、工期延长、中途停建等问题,是电力项目投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为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可采取提前预测风险、中途控制风险、分摊和转移风险等手段。

(3)电力项目经营期,已存在着很高的风险。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结构进行调整,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的调整。实现专业化、层次化、科学化管理,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电力项目的经营风险,同时还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

结语:电力项目中,投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予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风险的出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够引起相关投资者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对电力项目投资风险的管理,及时有效的控制风险这一手段将会贯穿在电力项目投资的整个过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电力投资风险,除了国家及社会的帮助外,电力企业及投资个人,应对有关电力建设的所有信息予以及时的掌握。运用科学辩证观,系统的分析、评价、运用、掌握控制电力项目投资风险的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在重大的投资项目中,一定要及时的分析,正确的控制。即使风险不可避免,也要将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确保电力项目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傅建新,黄联芬,姚彦. 基于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的无线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2]鲁美娟,刘春. 期权方法下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J]. 财会通讯. 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