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8 10:10:02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1)

一、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理清物联网应用现况、把握发展趋势,我们组织了以武汉主要三级医院和部分区县卫生局信息主管部门为对象的调查, 调查形式是问卷和座谈,调查内容包括对物联网技术了解情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应用前景情况。从调查情况看,受访者对物联网技术有较高认知度,达到100%。卫生系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类:一是使用包括电子标签、射频标识(RFID)等传感设备的应用;二是利用PDA、平板、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的移动医疗应用。从反馈情况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受访者对第一类应用持较为保守的观点,此类应用在卫生系统应用的范围和深度都较有限。受访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二类移动医疗应用,目前三级医院已经开展移动医疗应用的约占35%, 二级以下医院约占20%,而在今后几年内开展移动医疗应用的医院都将达到80% 以上。超过90% 的区县卫生局受访者则表示物联网将在社区健康管理方面有很大应用空间和前景。

通过调查以及我们近年来的相关实践体会,认为应该对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有新的认识和界定。除了传统的物物相连的概念以外,还应该包括通过加载于电脑、PDA、智能设备的软件和网络系统实现的患者和数据中心、患者和医生的连接,形成通过移动终端采集患者信息,汇聚到管理平台,由医生、患者自己以及知识库系统进行干预和管理的全新的移动医疗模式。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两个观点:一是移动医疗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向;二是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二、移动医疗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向

移动医疗在医疗卫生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

1.基于物联网的 HIS、LIS、EMR 等临床信息系统管理无线输液管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可以确保患者输液安全,减少差错,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减少医患矛盾。移动护理管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护理系统可以使护士手持移动设备在床边完成体温、血压、血糖等生理信息采集,实时录入数据,执行各类医嘱,保证护理流程与信息流的一致性,提升护理操作准确度和精密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6]。数字健康病房:利用物联网整合医院现有服务和内部信息资源,通过健康终端实现数字化健康病房服务,可以方便医患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患者与家人远程交互、患者住院服务等提供了人性化、多元化的数字健康服务。慢性疾病远程管理:医生利用智能化的体征参数采集设备(血压、血糖、心电等),通过网络实现对居家患者的远程监护和管理,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极大地降低医疗成本。

2.基于物联网的人流、物流、财流管理

患者管理:满足院内特殊患者管理的需要,包括患者无线监控和跟踪,患者身份自动识别以及患者的求救、求助。

医务人员管理:满足院内医务人员管理的需要,包括医务人员自动考勤、院内医护人员位置定位、跟踪等。

三、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目前卫生系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一是医药费用增长过快;二是高端医疗资源紧缺。排除医院趋利因素,造成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就医的无序。老百姓患病后,不论轻重缓急都直奔大医院就医,不仅挤占了珍贵的高端医疗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费用。所以,提高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把慢性病患者和常见病患者留在社区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是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最重要的应用场景。社区医疗健康管理的主要模式为:

1.保健状态

患者在家里通过智能体征采集器采集体征信息(血糖、血压、心电图等),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中心,进入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资料可以由患者本人和社区家庭医生进行相应管理和观察。

2.治疗状态

患者得病后,首先找社区医生进行初步检查,简单疾病在社区即可处理,复杂疾病可以由社区医生通过网络连接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和咨询,专家和社区医生可以共享患者全面完整的信息,作出正确诊断。危重患者则可以通过社区医生预约专家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真正做到有序就医。社区卫生工作是医改的工作重点之一,有很大应用需求和空间,而目前卫生系统正在大力推进的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给物联网、移动医疗在社区医疗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物联网的应用能够在社区医疗健康管理中发挥很大作用,取得较大的效益,对此,各方应给予关注和重视。

四、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策略和措施

1.加强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和推广

根据物联网特点,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加强应用主题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研究,以应用技术为支撑引导应用创新, 加强对行业应用的指导和推广。加强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究,实现两个层面的标准对接与融合:一是物联网领域内的技术标准统一,建立物与物之间的高效连接;二是实现物联网的技术标准与卫生系统内行业标准的融合,确保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撑业务开展。

2.加强应用试点

只有应用才能推动物联网本身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应用需求,两者相辅相成。要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与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融合, 在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单位和地区试点,在试点推广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物联网的应用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真正显现其作用、体现其价值,不能仅限于在某个单位内部的应用。尤其在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方面,试点成功以后,应该主导以统一模式、统一标准推进应用。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2)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109-04

[基金项目] 201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研究”[ 编号:HNSK (YB)15-21 ]。

[作者简介] 周义龙(1975 ― ),江西临川人,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副教授,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休闲农业、医疗旅游。

一、引 言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行,医疗养生旅游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专家预计,2020年医疗健康相关服务业可能成为全球最大产业,中国有望成为医疗养生旅游的热门国家,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

作为国际旅游岛和我国的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海南发展医疗养生旅游得天独厚,成为医疗养生旅游理想地区。海南应该抢抓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和国际医疗养生旅游逐渐转向亚洲的发展契机,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快速推进医疗养生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医疗养生旅游,将海南打造成为闻名中外的医疗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一)“医院+医疗养生”模式

这是世界各地普遍通行的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模式。海南医疗养生技术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医疗养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11年海口市旅游医疗服务保障中心的正式启用,填补了海南无旅游医疗服务保障的空白。一批知名医疗机构如301医院等相继人驻,协和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30多家国内著名医院均与海南各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有效地提升了海南的总体医疗水平。此外,海南省眼科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省中医院等也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来海南进行医疗养生旅游。三亚中医院早已展开医疗养生旅游实践,取得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内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的范例。海南需要进一步用足用好“医院+医疗养生”的经营模式,逐渐改变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养生服务主体的处境,推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共同发展医疗养生旅游业务。相关医院可以抽调出部分医生参与医疗康复保健工作,将这作为海南的医疗养生品牌专科发展。同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养生行业,兴办有特色、高水准、多元化发展的医疗养生专科机构。

(二)“景区+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各大景区一般都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而且景区医疗养生设施且配套服务齐全,一些景区建成的养生保健医疗旅游中心、专科病诊疗中心,对医疗养生旅游的组织和开展十分有利,可为游客提供专门的食宿以及医疗养生保健服务,这为“景区+医疗养生”模式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七仙岭建立国际太极文化养生园等各大景区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实际条件,积极实施“景区+医疗养生”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医疗养生旅游。

(三)“酒店和度假村+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很多星级宾馆和中高端度假村开设了提供自然疗法、针灸、推拿、足浴、温泉、药膳和中药美容服务的中医药保健俱乐部,能为游客参与和体验医疗保健提供各种服务,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酒店和度假村+医疗养生”模式应该是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的不错的选择。只要改善自身的软件和硬件积极应对,及时推出各种特色养生产品,同国内外成熟的养老养生连锁机构合作,打开养老养生市场,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海南的度假酒店和度假村就能够在养老养生市场抢占商机。

(四)“宗教+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宗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建立宗教医疗养生产品示范基地,实施“宗教+医疗养生”模式。作为海南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文笔峰道教养生文化传承千年,保留丰富的养生方式,拥有完备的养生配套体系,能为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内涵。如澄迈的永庆寺、南山等。

(五)“温泉+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温泉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种类齐全,密度之高居全国之首。目前已知并开发的温泉点有40余处,拥有兴隆温泉、官塘温泉、南洋温泉、南田温泉、观澜湖温泉等知名度较高的温泉,并且开发已成规模,多数温泉矿化度低,多属于氟硅型热矿水,富含硫黄等矿物质,并含硒、碘、锶、氡、硒等微量元素,医用价值很高,是开展温泉康复疗养的胜地。海南可以实施“温泉+医疗养生”模式,重点打造万宁兴隆、琼海官塘、三亚南田、保亭七仙岭、儋州蓝洋温泉等重点康体养生基地。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3)

2005年并没有给医药行业留下太多的惊喜。过于频繁的政策和政策动向让企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然而,一些政策或政策动向却开始向经营者透露了新的市场机会。

Top1

机会:医疗领域投资将出现较大增长。

背景:1月7日,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地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

点评:“平价医院”是一些民营医院做宣传推广时的一张王牌。高强要求各地建平价医院,客观上支持了民营医院的地位。民营医院一直面临的税收、土地、人才晋升制度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有望改善,这将进一步刺激社会资本加大对医药领域的投资。

Top2

机会:社区医院的投资前景看好。

背景:近日,卫生部确定了2006年十大卫生工作要点,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点评:片面注重大医院发展,忽视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服务条件和水平差距较大是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的主要表现。而卫生部提出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试点,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双向配合、双向转诊制度”,这显然是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医疗就诊制度。这一工作要点的确立,注定了社区医院的未来光明“钱”景。

Top3

机会:“新农合”助长第三终端的魅力。

背景:2005年8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明后两年扩大“新农合”(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范围,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农合”制度;同时,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

点评:随着“新农合”推进力度的加大,每位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可拥有40元的医疗资金(中央政府出20元,地方政府出10元,参保农民出10元)。按此保守计算,农村市场至少也有360亿元的医疗消费实力,这必将进一步刺激药企进军第三终端的脚步。实际上,最近两年,不仅国内中大型企业纷纷踏入第三终端,甚至连外资企业也成立专业小组开始研究所谓的第三终端市场。

Top4

机会:国产医疗设备的“意外”机会。

背景: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日前印发《关于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非营利性医院制定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时,要按照不盈利的原则,并要求各地及时降低偏高的检查治疗价格。

点评:这是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首次为国产医疗设备表态。进口高档医疗设备,从而争取到检查费的医院自主定价权是促使医院热衷于购买外资企业产品的重要原因。该《通知》的出台,将促使院方考虑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医疗设备。国内医疗设备生产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卫生部和发改委联合赠予的大“礼包”。

Top5

机会:“网上药店”的更大获利空间。

背景: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从2005年12月1日起,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个人提供药品交易。

点评:“网上药店”获准开张,为药品零售商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因为,无店铺经营模式节约了大量的零售店面成本,“网上药店”可以借此成本优势适当返利给消费者,增加竞争优势。目前,北京首家网上药店已经开张,多家公司开始申报网上药店的经营资质。   Top6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b)-0178-03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Internet plus "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integrates the industry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eaking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reducing cost, deepen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consensus. Internet medical is a medical service mode that is emerging under the modern information era, applied to community service of internet medical industry in China is not mature enough. Due to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is facing all sort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 its development pace is still in the midst of slow moving, should be let people fully accept and frequently used in everyday, need a buffer process, or a successful precedent as a leading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mprov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model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Regional medical treatment; Information sharing; Health services model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也为社区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健康教育开展新模式。并利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搭建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实力,辐射并服务社区民众,最大程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同时,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由专家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进行答疑解惑,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兴的科学技术和思路给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创新变革的难得机遇。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健康教育将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思维与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相结合,实现“微时间”健康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就是把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杂志、健康教育问答、健康教育电台、健康教育视频、健康教育测试等内容,通过手机接入这些健康教育服务。广大群众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秒点、秒看、秒做,就像我们每天都在浏览网页一样,随时打开,随时观看,让居民更直观地体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居民们通过微信或手机APP足不出户便可自测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心功能等,随时随地监测自身健康情况,在异常情况下可以发送给社区医生,寻找咨询、援助。在此基础上,探索建设基于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远程医疗形式。同时,面向养老服务,开设老年服务、老年护理、老年健康管理等培训项目。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

传统社区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健康教育板报宣传、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三大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渗透,“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找到新的平台,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把所有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和服务分模块输入手机服务,居民只要“扫一扫”关注他们喜欢的社区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轻松地阅读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手机APP还可以轻松地观看健康视频,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可以轻松地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无缝衔接的学习模式。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造一体化的医疗信息支撑平台,开发基于移动客户端的APP应用,微信订阅。整合开发健康养生等方方面面的优质医疗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促进“人人、时时、处处”泛在学习的实现。

3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新模式

借助远程医疗平台,通过与大型医院以及健康服务机构合作,建设“互联网+”下的“微健康”网络医院,打造创新式全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对居民实施全程健康管理。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从而进一步配合社区工作,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主的一大批社区群体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充分发挥媒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也得以开展,如:青春期卫生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远离的教育等等。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专业医疗健康服务延伸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能够为居民提供近距离、易获取、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居民们还可以轻松地在手机微信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健康测试和心理测试,然后下载测试结果,给自己做一个健康档案,随时动态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在对这些医疗大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手机服务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预防极端事件发生,让工作更有效果。在“互联网+”“微健康”教育新模式下,居民们还可以进入微信健康课堂,学习健康知识,与名医名家交流互动,咨询健康问题,解除心理困惑等。

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由大型医院选点建设,与网络保健中心互联互通,实时接收院内输送的诊后、出院、检后的患者和辖区慢病居民,借助远程医学的手段,对患者进行医疗健康跟踪管理,并将院外需要就诊的患者及时输送回院内进行诊疗,由此形成院内、院外全程医疗健康服务。

唯有创新才能极致,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很多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根据“互联网+”下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产业的新需求和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的适用性,推出“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但“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同时展望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为我国健康教育产业带来更多的实惠。

4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远程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目前,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医院已广泛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有些甚至都有几十个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大多应用于日常医疗处理,这样的数据组织方式具有分散性、独立性的特征,不利于数据的集成与分析,难以提供有效的医疗信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都有各自的平台,无法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缺乏统一规范的数据平台。

医疗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医院内部发展出众多信息系统,面向不同专业领域,主要包括HIS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手术麻醉等信息系统中。由此医院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但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的信息系统却总是难以融入到医生的日常工作,共享过程中,需要展现汇总患者各方面的病历信息、检查结果、影像图片;医生需要反复打开不同的数据来源信息系统,调用需要的数据,调整不统一的数据标准,最后自行手工汇总,完成工作。这不仅没有解决医生实际的工作问题,反倒加重了医生的工作负担。由于存在以上种种现状,就需要一个平台能快速实现医院现在系统的互连互通,构建数据中心,统一规范接口,开放数据共享。传统集成方式系统间实现互连呈现网状布局,耦合强扩展新系统工作量巨大,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利用异构集成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医院这些问题,同时提供良好的系统扩展功能,保障后续新系统的快速接入,总技术框架见图1。异构集成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各大系统的数据通过清洗、转换、标准化后汇集到数据中心,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互连互通,降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同时通过可视化工具自动生成标准的数据共享服务接口向第三方提供数据服务,具体流程见图2。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来源于医疗众多业务系统,只有将这些分散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表示和存储的数据信息通过统一的标准汇集和交换,才能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患者信息全貌。研究制订远程医疗信息架构,就是为了让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建设者,依照统一的建模方法和技术路线,把分散的、不一致的信息资源,规范和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主体。为了支撑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系统需要架设异构集成服务、通讯中间件服务、前置双向网关服务、患者主索引服务、工作流引擎、数据效验服务、公共管理等服务。

5 总结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能很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常健康及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存在地获取患者数据困难、信息滞后等信息数据交换问题,将在院的所有诊疗数据很好地应用到远程医疗活动中去,为专家会诊、教学、监护、诊断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平台基于互联网构建,彻底解放传统的专线模式,以“互联网+”的精神将医疗及健康带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让人民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参与到远程医疗活动中来。另外通过“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将传统的远程医疗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信息为主、手段为辅的灵活的卫生宣教平台,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马云,曾明.读懂互联网+[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

[2] (美)通用电气公司编译.工业互联网[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20.

[3] 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35-48.

[4] 金圣荣.颠覆世界的互联网思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4-10.

[5] 马化腾.我的互联网哲学[J].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96-124.

[6] 吴大鹏.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1-46.

[7]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9-122.

[8]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10):730-732.

[9]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0]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1]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67(9):67.

[12] 田东超.远程医疗系统图像压缩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5.

[13]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 19(1):119-122.

[14]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10):730-732.

[15]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6]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7] 金桂秋.张可经.崔大祥.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应用方向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11-213.

[18] 梁永华,于家新,赖远全,等.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34):3934-3936.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5)

检点过去的一年,我们感慨万千,医药卫生行业的许多事情值得我们记录、值得我们振奋,更值得我们思考。为此,本刊特推出这期专题综合报道。

热点一“全民医保”已具规模

背景

从2007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据统计,截至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与此同时,全国已有2.3万余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26万名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而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13亿元补助城市医疗救助资金,比2006年增长了170%;城市医疗救助人次也相应增多,2007年前9个月就比2006年全年增长了70%多,达362.7万人次。

评点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长期以来已成为困扰我们已久的社会问题,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加强,促使各地均在不断地探索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党中央、国务院全力推动的一项项新的改革措施,均在全国城乡圆着一个让我们期盼已久的“全民医保,病有所医”之梦,这个梦,已渐成现实。

热点二 《处方管理办法》出台

背景

2007年5月1日,国家颁布施行了《处方管理办法》。《办法》提出了药品的招标采购制度,直接将不合格,达不到高标准条件要求的医药企业排除在名额之外,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同时,规范了处方开具药品的药名问题,指出“处方必须开具药品的通用名称而不是以前的商品名”。

评点

这一《办法》的出台,让药品生产企业靠广告致胜的时代走向式微,同时也对医药企业的零售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实力一般、操作不规范的企业也将失去市场,市场经济规律的“优胜劣汰”规则将使实力较强、操作规范的企业迎来“真正可以做药的时代”和“新一轮的医药经济整合时代”。

热点三药品“网上招标采购”渐次推开

背景

2007年年初卫生部提出推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办法,并要求将高值医用耗材及其他医用器材逐步纳入集中采购的范围。这一采购模式目前已在四川、宁夏、广东、天津等10余个省(区)推开。

评点

网上招标采购,无疑是现阶段使药品流通过程“阳光操作”的最佳方式,但在一些省(区)实施后,不可否认地还存在由于部分常规药物价格低、利润空间小,因此出现无人投标,无人供货的现象;“二次谈价”、“低进药高开票”、“供货与货款结算不及时”等违规问题有待解决。

热点四

《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公布实施

背景

2007年12月12日,我国正式施行《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当天,美国默克制药公司宣布,主动在全球召回约100万支可能受到污染的疫苗,由此成为该办法实施后的首个案例。据悉,其中1/10的疫苗约10万支已销售到中国。截至去年12月底,该药品的召回工作仍在全球同步展开。

评点

政策了,关键在执行。消费者、患者与药品生产者、销售者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药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老百姓无法检测,因此对药品召回制度的严格执行将显得非常重要。但在现实中,消费者、患者基本上不跟药品的直接生产厂家打交道,因而,只有医院、药店也切实担负起药品召回的促进职能,才能推动药品召回制度的严格、准确、快速地执行。

热点五 建立“商业贿赂不良记录”

背景

2007年1月19日,卫生部印发《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将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网站上公布。对列入当地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在两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购入其药品、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

评点

卫生部出台这一规定,将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以“网站公布”为主要特征的公示制度形成一个“支点”,一下子撬高了医药企业的行贿风险――贿赂行为一旦被查出,不仅直接上不良记录名单,“公诸于众”,而且两年内各医疗单位不得购买其产品。这无疑宣判了行贿者所在企业的“死刑”。这样高的代价,恐怕任何一个人都会计算“行贿风险”和“违法成本”的。此项规定不亚于开出了一剂既治标又治本的“治腐”良药。

热点六“中医中药中国行”全面铺开

背景

秉持着“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的宏大主题,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2007年7月7日上午在京启动,该活动将历时三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仪式,宣布活动启动并授旗。活动进行了仅4个月就已在各地义诊现场服务群众21万余人,培训了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中医药人员2万余人。

评点

此前,一场发端于网络的“取消中医”的浊流,把业内、媒体,以及社会各界搅得沸沸扬扬。此次活动彰显了政府强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态度。传统医药曾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至今仍在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作用,而且还将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这场延续三年的活动,必将充分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并让古老的中医药走向世界。

热点七“首批基本药品定点生产企业”尘埃落定

背景

2007年11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新闻发言人在新闻会宣布:自2007年11月16日起,部分通过简化包装、降低成本定点生产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的产品正式批准上市。这次确定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共10家,涉及18个品种。同时还宣布,这18个品种将以统一的价格、统一的标识走向市场。

评点

“药价虚高”的问题,几乎成了这些年热得没法再热的“老话题”了。此前,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下发了关于制定第一批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处方药品的最高零售价的通知,并明确有关价格在2007年11月15日以后生效,而这次“基本药品定点生产企业”的举措,作为一种具有标本意义的切实办法,在最终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的道路上向前迈上一个台阶。

热点八“医改方案”撩开面纱

背景

2007年,关于医改方案的报道在媒体上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国务院医改协调小组为广泛吸收社会建议,委托9家专业机构独立平行开展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研究”,则被媒体称为“9套医改方案”,并不断进行追逐和热炒。临近岁末的2007年12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代表国务院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做了题为“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报告”。 陈竺在报告中明确表示,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这些要点,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轮廓和方向。由此,被社会关注已久的医改方案,终于解开部分悬念。

评点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对于新一轮的医改方案,社会各界无疑期盼已久。有媒体报道,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年底透露:医改方案将提交2008年“两会”讨论。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套医改方案早日付诸实施。

热点九

“李丽云之死”再度拷问医患关系

背景

2007年11月,湖南省农民工肖志军在医务人员多次要求其签字同意妻子李丽云手术的情况下,给予拒绝,最终患者李丽云及胎儿死亡。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孕妇李丽云死亡事件调查结论,认定孕妇死亡不可避免,医院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发生在北京的这一悲剧,随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并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事件引起的不仅是一场是非之争,也引出了人们的多方位反思。

评点

这场悲剧最终导致了“死者丈夫告医院,死者家属告死者丈夫”的“连环官司”,李丽云痛苦离世的背后折射出了很多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按照我国现行的医疗法规,医院在实施手术时,必须征得病人或者其家属、特定关系人等的签字,这是对病人就医权的一种保护措施。但透过这起悲剧,我们可以窥出其最主要的根源,仍是当前的医患关系。长期以来,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猜忌和不信任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防范心理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壁垒”。李丽云以生命的湮灭警示我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迫在眉睫却又任重道远;而在生命危急时刻,挽救生命永远是重中之重的终极责任。

热点十“案”引发药监风暴

背景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6)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到对一些长期不愈的慢性病、工作和生活习惯病、老年慢性病、失能、反应能力适应能力下降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以及占整个国家人口总数70%的亚健康群体以及亚健康状态评估、恢复治疗与健康调理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并发症、老年性痴呆、老年神经运动系统疾病、慢性肺源性疾病、各类慢性职业病、癌症等患者,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2]。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同样人类生活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德将把社区医疗的人文化关怀推向极致,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更加个性化和细致化,将把社区养老、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生活教育及职业教育等,这将成为社区康复医学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在未来康复医学中,康复预防将占主导地位,那时人们不只是进行简单的康复评估与康复训练治疗,而是将相当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的预防上。未来康复医学除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外,还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紧密结合,“人人享有健康”和“残疾者人人享有康复治疗”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之最高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除包括临床医学和物理医学相关内容外,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运动医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教师的学科背景应多元化,吸纳更多非医学专业人才加入康复医学师资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医药卫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目前凸显的是人才紧缺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绝对缺少与质量的相对缺少上,对于康复医学专业尤其突出,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严重缺乏康复医学的实用型人才。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基层康复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笔者针对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构建作一初步的探索。

2.1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由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还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并且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转变,对我国的现行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向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康复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何种人才就需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这对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的康复人才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前瞻、全面、适时、实用。

2.2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全球医学教学最

低基本要求”提示医学院校要相应地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提前为医学生创造接触社区医疗和临床一线的条件[5]。而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则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尽早地接触实践创造条件。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③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④康复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⑤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⑥非逻辑性思维与思维技能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2.3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向综合性实用型人才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模块:社会养老与保健医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保健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这四大支柱,形成支柱,从而使学生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教学上为了便于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减少就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差距,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各知识的实际应用,又突出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就业无缝对接。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7)

1.1对象

选择本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2011级(三年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整群抽取本校2011级专科层次三年级学生临床医学专业224名(临床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116名(全科组)、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50名(妇幼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如性别、是否落实工作、就业岗位等;对毕业实习的评价,如是否运用全科知识、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的帮助等;对全科医师的认同,如就业前景、全科医学对临床诊疗的帮助等;毕业后工作意向,如是否愿意从事全科医师工作及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师工作的原因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向,分析全科医学知识指导学生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及临床实习对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

1.2.2实习安排

(1)临床组实习安排:内科10周、外科8周、妇产科4周、儿科4周、传染科2周、中医科2周、五官科/皮肤科2周。(2)全科组实习安排:内科9周、外科4周、妇产科4周、儿科5周、五官科1、感染科1周、社区8周(包括预防保健科2周、全科4周、康复2周)。(3)妇幼组实习安排:内科4周、外科4周、妇产科8周、儿科4周、儿童保健科4周、妇女保健科4周、新生儿科2周、社区2周。在社区实习期间,培养学生全科医疗服务技能、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技能,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技能。在全科医疗服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全科医生的接诊方式、与患者沟通技巧;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的照顾方式,至少与一个家庭建立联系;社区常见病和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治方法,对基层医疗中常见慢性病进行规范管理;社区常用药物的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社区健康档案建立的思路和资料收集途径,实习期间,每人至少完成2份不同健康问题的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的一般信息、SOAP的记录方式、家系图、随访记录、流程表);入户调查5户家庭,收集并填写居民健康调查表,通过社区诊断的个案教学,基本掌握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诊断资料的形成过程。在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社区重点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居民)的健康管理及相关政策;法定传染病报告程序,传染病的社区管理方法;患者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教育技能(包括教育、咨询、评价等),至少组织实施一次群体性的健康教育活动;熟悉社区常见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的社区管理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患者满意度调查及分析方法;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与社区组织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的渠道和沟通的技术;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的使用。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90份,收回有效问卷390份,回收率为100%。所调查学生基本情况,3组学生在性别分布和是否落实工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妇幼组学生在落实工作方面优于临床、全科组学生(P<0.01),在就业岗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大多数学生均在医疗岗位就业,其中半数以上在基层医疗机构,见表1。

2.23组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评价

被调查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运用全科医学知识的为336名(86.15%);认为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提高有帮助的为333名(85.38%),3个专业学生对具体帮助内容的认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学生对全科医学职业的认识

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学习全科医学对临床诊疗能力有帮助的为257名(65.90%);认为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的为324名(83.08%)。在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谁占优势中,临床、全科组学生多认为两个专业优势均等,妇幼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好。

2.4对全科医生就业趋向的调查

被调查的学生中,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原因前3位分别为待遇太低117名(30.00%)、其他因素70名(17.985%)、只能到社区工作59名(15.13%)。愿意从事专科医生工作的为211名(54.10%);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为98名(25.13%);愿意专升本的49名(12.56%);愿意参加全科住院医师培训的为6名(1.54%);选择其他工作的为26名(6.67%)。

3讨论

3.1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运用全科医学知识情况

被调查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运用全科医学知识的比例为86.15%;认为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提高有帮助比例为85.38%,这一比例较高,说明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区实习的安排对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本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的第4学期均安排了《全科医学概论》这门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基本技术,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观念、原则以及核心知识和技能,理解以人为中心以及防治结合的医疗照顾新观念,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更是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结合社区问题的教育[3]”的培养模式,按全科医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开设临床常见疾病防治技术、社区预防、重点人群保健、全科医生应诊技术、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技术等课程,使专业课程有效的服务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4],促使学生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技能、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在临床实习的32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实习地点在专科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除了专科医院实习外,前者安排了2周社区实习,后者安排了8周社区实习。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在社区实习,跟随带教老师共同参与社区调查、家庭访视、健康档案建立、资料分析与评价等活动,更能将课堂所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等[5]。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医疗单位,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稳步推进,基层卫生服务功能重新定位、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新坐标[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诊断和处理城乡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承担着社区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特殊人群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和咨询及配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7],社区实习能让学生提前接触这些工作内容,了解自身是否对这样的工作感兴趣,能否胜任这些工作,从而为就业选择奠定一定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基层工作感兴趣,那么在社区的实习还可以通过实际工作激发他们学习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基层医疗工作岗位。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安排社区实习有其必要性。

3.2学生认为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情况

被调查学生认为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的比例为83.08%,这说明学生通过对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社区实习,能认识到在现今基层卫生服务中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所处的重要地位。但在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仅为25.13%,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原因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待遇太低(30.00%)、其他因素(17.95%)、只能到社区工作(15.13%)。这说明影响专科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与个人相关的利益(如薪酬福利、发展空间等),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环境、综合实力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择业。虽然2009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10年六部委联合颁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都表明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重心将下移,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但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来看该改革的推进并不顺畅[8-9]。专科医学生不愿意进社区,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目前国家对全科医学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整个社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没有跟上,使得很多政策没有贯彻,如社区医生的待遇和地位问题[10]。(2)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能存在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才培养措施欠缺,软硬性条件欠佳等问题,从而让学生对于单位所能提供的未来发展空间感到担忧。(3)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没能随着医改政策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学生对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够。(4)部分学生及其家庭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多从利己角度思考个人职业和就业的发展问题。综上所述,根据国家政策指向,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仍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学校更应积极开设全科医学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并通过社区实习培养学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兴趣,提升工作能力。为了达到“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11]”,需要大力推动专科医学生热爱基层,走进社区,可采取的措施有:

(1)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指导进一步完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如设置全科医师特殊岗位津贴,解决人事编制,优先晋升职称,建立退出机制等措施,引导学生“下得去”;同时,出台与全科医师执业特点相适应的“多点执业、签约式服务、集体随访”等支持性政策保障,让学生“留得住”),为全科医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尽可能地为医学生设计好今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其有晋升发展的空间[12];应主动完善工作环境,增强自身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提高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3)学校要紧密联系国家卫生改革现状和卫生人才实际需求进行就业指导,开展新医改政策和全科医学制度的宣传,增强学生对国家卫生政策的了解,正确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的发展道路。

(4)学生及其家庭应积极参考各方面的信息和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定位自身的就业趋向。

参考文献

[1]何坪.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

[2]曾坪,何坪,邓宇,等.专科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理论对临床实践和就业导向作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1,14(8):2483-2484.

[3]何坪,姚安贵,邓宇,等.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37-1139.

[4]何坪,邓宇,刘彦,等.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3):1517-1519.

[5]李思虹,梁福威.五年制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业社区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1):105-106.

[6]孟庆跃,袁璟,侯志远.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11):1-6.

[7]莹,吴丽慧,吴森林,等.基于基层卫生服务新定位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1):4-6.

[8]木培弟.医学毕业生社区医院就业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3(10):217-218.

[9]陈琴.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及基层就业意向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5):459-460.

[10]张立伟,王家骥.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SWOT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4):380-381.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8)

摘 要 目的:了解在新医疗体制改革形势下,绍兴市内社区医院的发展现状和在校医学生的择业倾向。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绍兴市17家社区医院、社区医院所在地居民及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医龄以15年以上为主;18.5%的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就诊环境感到满意,少于半数的居民对医护人员感到满意,仅25.8%的患者就诊时愿意选择刚毕业的本科医生;新医改政策出台后,72.2%的患者认为能承受目前的药价;只有少数在校医学生认为社区医院的就业前景乐观,并有深造的机会,两种观点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医院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及人员配置,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社区医院形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医学生合理择业,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社区医院的建设,使社区医院步入良性轨道。

关键词 新医改 社区医院 居民 医学生

AbstractObjective:To know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ospitals in Saoxing and the medical students’career orientation under the new health reform.Methods:medical staffs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of 17community hositals in Soxing.local residents of these communities and the students in Shaoxing University of Medicine Clinical were invertigated in questionnaire which were designed by ourselves.Results:Only 18.5% of the resi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community hospitial,less than half of the resi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medical staffs,only 25.8% of the patients would choose a doctor just graduated college,with the new medical reform coming out,72.2% of the patients thought they could sustain the current drug prices;Almost all of the staffs in community hospital are undergraduate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based,acting as a doctor over 15 years;the views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on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community hospital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X>/sup>2188.3,P<0.01),the post-graduate opportunities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X>/sup>236.6,P<0.01).Conclusion:According to the resent,we should be residents-oriented of the vital interests in community,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to improve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the staffing,improve the level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of the Medical staffs,improve the image of community hospitals while increasing propaganda,guide the medical students to choose their career reasonably,attract talented people to jo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hospitals,let the community hospital into a benign orbit.

Key wordNew health reform;Community hospitals;Residents;Medical students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1]。社区医院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优秀的全科医生团队、良好的就医环境、当地居民的信任等,通过这几方面的协同作用,才会使社区医院稳固地向前发展。本文从国家实行“新医改”政策形势下社区医院的现状、居民对社区医院的态度及在校医学生的择业倾向入手,分析社区医院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资料与方法

调查随机抽取绍兴市17家社区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医院(包括人员结构、硬件设施等)和社区医院所在地居民,以及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医院医护人员50人,发放问卷50份,回收合格问卷40份,合格率80%。采用现场记录的方法对社区医院的硬件设施进行调查;采用拦截的方法对社区医院所在地的居民进行现场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合格问卷449份,合格率74.8%;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合格问卷171份,合格率95.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up>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居民对社区医院的看法:18.5%的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就诊环境感到满意,31.0%的居民对医生满意,29.8%的居民对护士满意,39.0%的患者表示会首先到社区医院就诊,72.2%的患者能承受新医改后的药价;而60.4%的患者则选择了“先看看再说”。

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结构: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医龄以15年以上为主,见表1。

医学生对社区医院的认知:毕业去向,16.0%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去社区医院工作,25.7%的学生则选择不去,还有57.3%的学生还在考虑中,见表2。

表2 医学生毕业去向及对社区医院

薪资待遇和社区环境的认知[人(%)]

薪资待遇:5.3%的学生认为社区医院的待遇好,75.4%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9.3%的学生认为社区医院的待遇不好。

就业前景及深造机会:只有少数在校医学生认为社区医院的就业前景乐观,并有深造的机会。“就业前景”的观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sup>2188.3,P<0.01),“深造机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sup>236.6,P<0.01),见表3。

表3 医学生对社区医生就业前景看法的比较

讨 论

居民对社区医院的看法分析:本调查显示,仅18.5%的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就诊环境感到满意,反映了社区医院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足。新医改后,72.2%的患者认为能承受目前的药价,由此看出新医改为百姓看病带来了实惠;只有25.8%的患者会选择刚毕业的本科医生,因此,刚毕业的本科生要真正融入到患者中去还要走很长的路。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防线的“守门人”[2],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帮助居民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健康促进、社区干预和疾病预防,定期筛查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双向转诊[3],某些地区还做出了社区医生24小时服务的承诺。如果作为守门人的医护人员技术不过关,将直接损害患者的健康及经济损失。因此,社区医院应与大医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包括人才培养和交流,同时建立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积极开展社区医院间的比武、竞赛,使社区医护人员主动磨练自己,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确保医疗质量,从而减轻患者的忧虑。此外,针对一些医护人员在接诊时态度恶劣的现象,建议将患者的评价纳入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去,促使医护人员改变接诊态度。

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学历及医龄:本次调查的社区医院无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与大医院相比,医护人员学历相对较低。因此,建议作为决策者的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服务社区;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社区医院的优势,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的活动,深入了解社区医院的运作模式。

医学生对社区医院的认知:本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在校医学生认为社区医院的就业前景乐观,并有深造的机会。可见,社区医院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要使社区医院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应加强社区医院的软硬件设施,改善社区医院的医疗环境,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做到“大病在医院,小病回社区”。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要放低自己的心态,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阅历,提升个人的修养,才能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从容应付。

总之,在新医改政策的指导下,通过政府、学校、医院、个人的努力,使社区医院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业勤,曹明倩.两个科学视角下的“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9,2:210-211.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9)

AbstractObjective:To know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ospitals in Saoxing and the medical students’career orientation under the new health reform.Methods:medical staffs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of 17community hositals in Soxing.local residents of these communities and the students in Shaoxing University of Medicine Clinical were invertigated in questionnaire which were designed by ourselves.Results:Only 18.5% of the resi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community hospitial,less than half of the resi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medical staffs,only 25.8% of the patients would choose a doctor just graduated college,with the new medical reform coming out,72.2% of the patients thought they could sustain the current drug prices;Almost all of the staffs in community hospital are undergraduate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based,acting as a doctor over 15 years;the views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on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community hospital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X>/sup>2188.3,P<0.01),the post-graduate opportunities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t(X>/sup>236.6,P<0.01).Conclusion:According to the resent,we should be residents-oriented of the vital interests in community,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to improve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the staffing,improve the level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of the Medical staffs,improve the image of community hospitals while increasing propaganda,guide the medical students to choose their career reasonably,attract talented people to jo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hospitals,let the community hospital into a benign orbit.

Key wordNew health reform;Community hospitals;Residents;Medical students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1]。社区医院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优秀的全科医生团队、良好的就医环境、当地居民的信任等,通过这几方面的协同作用,才会使社区医院稳固地向前发展。本文从国家实行“新医改”政策形势下社区医院的现状、居民对社区医院的态度及在校医学生的择业倾向入手,分析社区医院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资料与方法

调查随机抽取绍兴市17家社区医院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医院(包括人员结构、硬件设施等)和社区医院所在地居民,以及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医院医护人员50人,发放问卷50份,回收合格问卷40份,合格率80%。采用现场记录的方法对社区医院的硬件设施进行调查;采用拦截的方法对社区医院所在地的居民进行现场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合格问卷449份,合格率74.8%;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合格问卷171份,合格率95.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up>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居民对社区医院的看法:18.5%的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就诊环境感到满意,31.0%的居民对医生满意,29.8%的居民对护士满意,39.0%的患者表示会首先到社区医院就诊,72.2%的患者能承受新医改后的药价;而60.4%的患者则选择了“先看看再说”。

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结构: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医龄以15年以上为主,见表1。

医学生对社区医院的认知:毕业去向,16.0%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去社区医院工作,25.7%的学生则选择不去,还有57.3%的学生还在考虑中,见表2。

表2 医学生毕业去向及对社区医院

薪资待遇和社区环境的认知[人(%)]

薪资待遇:5.3%的学生认为社区医院的待遇好,75.4%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9.3%的学生认为社区医院的待遇不好。

就业前景及深造机会:只有少数在校医学生认为社区医院的就业前景乐观,并有深造的机会。“就业前景”的观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sup>2188.3,P<0.01),“深造机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sup>236.6,P<0.01),见表3。

表3 医学生对社区医生就业前景看法的比较

讨 论

居民对社区医院的看法分析:本调查显示,仅18.5%的居民对社区医院的就诊环境感到满意,反映了社区医院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足。新医改后,72.2%的患者认为能承受目前的药价,由此看出新医改为百姓看病带来了实惠;只有25.8%的患者会选择刚毕业的本科医生,因此,刚毕业的本科生要真正融入到患者中去还要走很长的路。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防线的“守门人”[2],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帮助居民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健康促进、社区干预和疾病预防,定期筛查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双向转诊[3],某些地区还做出了社区医生24小时服务的承诺。如果作为守门人的医护人员技术不过关,将直接损害患者的健康及经济损失。因此,社区医院应与大医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包括人才培养和交流,同时建立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积极开展社区医院间的比武、竞赛,使社区医护人员主动磨练自己,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确保医疗质量,从而减轻患者的忧虑。此外,针对一些医护人员在接诊时态度恶劣的现象,建议将患者的评价纳入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去,促使医护人员改变接诊态度。

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学历及医龄:本次调查的社区医院无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与大医院相比,医护人员学历相对较低。因此,建议作为决策者的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服务社区;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社区医院的优势,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的活动,深入了解社区医院的运作模式。

医学生对社区医院的认知:本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在校医学生认为社区医院的就业前景乐观,并有深造的机会。可见,社区医院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要使社区医院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应加强社区医院的软硬件设施,改善社区医院的医疗环境,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做到“大病在医院,小病回社区”。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要放低自己的心态,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阅历,提升个人的修养,才能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从容应付。

总之,在新医改政策的指导下,通过政府、学校、医院、个人的努力,使社区医院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业勤,曹明倩.两个科学视角下的“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9,2:210-211.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10)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008-02

2001-2010的过去十年间,成都全市120紧急呼救电话量上升20倍,救护车派车数上升13倍,救治人数上升8倍,处置突发重大紧急医疗救援事件上升12倍,成都已经迈入我国“百万急救需求”的特大城市行列。同时,四川因特殊的地理、地形及气象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省份,时常受到地震、暴雨、洪水、泥石流、高温、干旱等各类灾害的侵扰。成都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及西部经济发展中枢,其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与主导效应。为此,进一步建立新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机制、打破传统院前急救模式已势在必行。

根据成都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关重要批示,借鉴发达国家的减灾救护应急管理体制,并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8.13”龙池泥石流、以及“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等救援经验、现就成都市建立应对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区域性院前“大急救”体系的初步实践体会,做如下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建立“大急救”体系的社会基础: 为适应成都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发展需要,面对我市统筹城乡、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等目标的逐步确立,国内外交流日趋紧密,人口流动逐年增大;同时,人民群众对院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要求也已越来越高,使我市面临着日益繁重和较为复杂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面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等救灾经验、为进一步保障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安全,以深入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大救援”理念,采取专业机构为主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救援力量,全面推进成都市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1.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基本措施

1.2.1基本原则:

(1) 坚持“分步实施、体系推进”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先城市后乡镇,先专业后公众进行普及的总体进程计划,科学部署,重点突破、逐步实施,系统而全面的推进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

(2) 坚持“政府推动、充分合作”的原则。塑造全域成都应对灾害的“大急救”理念。以《成都7+1经济区(120)急救指挥中心应急联动救援合作实施方

案》为框架,建立全省8城市之间120特号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协调处理突发

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 坚持“社会参与、普及民众”的原则。与红十字会等配合,积极开展高危特殊行业、驾驶员、大中学校、街道社区的初级卫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及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各类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人员伤亡和致残。

(4) 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集中资源、统一指挥”的灾害医疗紧急救援的政府职能。在我市现有部省级、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与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成都市成为西部地区的灾害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速度最快的中枢城市。

1.2.2具体措施

(1) 在全域成都范围内,专题走访与实地调查我市各地、各级现有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部门及机构的运行现状、优势特点与存在不足等,进行汇总分析。

(2) 收集成都市院前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等资料文献,并借用循证医学依据、与国内外的急救医疗系统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符合本区域实情的、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大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3) 探索在我市主要旅游景区或农贸集镇(以往的急救盲区)设立急救网点,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均等的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助推成都现代世界田园城市的创建。

(4) 建立成都经济区8大城市120中心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协调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构建全域成都的大急救网络。

(5) 认真回顾总结5.12汶川大地震、6.5成都公交车燃烧、4.14玉树地震和8.5四川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与公共事件中,我市急救网络系统快速行动、有效应对的正反经验,从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等角度,形成有实用价值及社会价值的理论文章或学术专著,并将其正反经验融入大急救网络建设思路。

(6) 强化对全市各120网络医院急诊科等绿色通道、远郊120急救分中心及其所依托医院等,进行院前急救业务的统一考核及规范管理,以促进急救网络队伍建设。

(7) 积极推广专业急救技术,坚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全市范围“急救大赛”与专业培训等,以提升我市急救网络队伍整体技能与专业实力。

(8) 结合初步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院前“大急救”网络构架,同时助推成都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形成。

2结果

最突出的表现是,“大急救”体系初步建立以来,能够有效进行协同处警,提升了紧急医疗救援速度与救援能力,为更好的应对各类灾害等突发事件,取得初步实践体会。

2.1初步建立成都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三级体系:积极在成都地区推行“一级”指挥中心、“两级”调度平台与“三级”医疗救援体系建设。2005年成都市在城区范围以迁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契机、完善市级120网络救援指挥体系(一级指挥平台)基础上,于2007年又正式启动了区(市)县二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二级调度指挥平台);2009年成都市下辖青白江、龙泉驿等4个区(市)县又积极在旅游景区和中心集镇先后创办了“急救点”(配置相应的急救设备与专业人员,建立就诊与转诊快捷通道等),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主城区、区(市)县、乡镇及景点等三级划分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这在全国院前急救急救网络范围也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实践。

2.2积极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9]55号)为指导,全面落实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2.2.1依托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2.2加强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灾害医疗紧急救援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应加快各自的急救医疗救援专家库的建设。

2.2.3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紧急救援。

2.3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基地建设: 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灾害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2.3.1依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3.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2.3.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2.3.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2.4加强灾害医疗紧急救援培训工作: 以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各级医疗机构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相关专业的急救培训与应急演练。

2.5建立成都经济区8市之间120调度指挥的联动机制: 创建起8市之间120急救中心的“主任联席会”运作模式,信息共享、定期会面,协调处理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讨论

3.1“大急救”概念的形成: 本文所言“大急救”,是指更广范围的院前急救。此概念于2010年正式提出。是在总结近年来汶川大地震等各类防灾救灾的正反经验、和我市社会急救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实情,将以往的院前急救概念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而逐步形成的。

建立具有成都特色(成都模式)的“大急救”网络体系,目的是进一步全面提高应急反应时间与医疗救援能力,以达到“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反应灵敏、可持续发展”的成都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急医疗总体需求。

3.2建立“大急救”体系的初步效果:

社区医疗行业前景篇(11)

相约全国两会报告一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言:共享医保数据让健康险精准定价、合理控费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通过灵活多样的产品设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参保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保险需求,但商业健康保险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相对有限。从长远看,医疗卫生与保险行业间数据共享、深度融合成为健康险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重要支柱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也得到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限制精准化产品定价、健康管理控费

对于健康医疗数据共享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关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601601,股吧)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认为,一方面,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先后两批成立部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为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应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健康险市场迅速发展的当下,健康医疗大数据成为健康险实现产品服务创新、智能风控决策、客户精准营销的行业核心资源。医疗卫生与保险行业间数据共享、深度融合成为健康险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重要支柱的关键环节。

但周燕芳也指出,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在整个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间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健康生态融合不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保险公司与医疗健康产业服务方的融合处于初期阶段,医疗数据共享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精准化产品定价、健康管理控费、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仍然面临一定挑战。”

以保险公司服务带病体人群为例,保险公司健康险产品定价主要依赖再保险公司积累的健康人群历史发生数据,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而带病体、慢病人群、罕见病、老年群体这类更需要医疗保障及服务的客群,由于缺乏足够数据,可投保产品少、保障力度低,导致风险难以管控,影响保险公司对此类产品创新积极性。此项亟需广泛医疗数据支撑精准测算,以支撑保险公司建立全方位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填补人民群众的保障缺口及多样化需求。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表示认同。张琳指出,保险公司缺乏对相关医保和医疗健康数据的有效获取和解读,令保险公司难以精准开发设计保险产品;保险公司无法在低成本下获取医疗及临床数据,且医疗行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非医学专业人员很难把握病种之间的相关性、因果性,医疗数据的缺乏致使保险公司缺乏对于实际医疗费用的估算能力,在保障设计及产品定价方面无据可依,难以精准定价,限制了产品的开发。

此外,保险和医保及医疗机构数据无法共享,保险公司在核保时无法获知既往疾病就诊记录,在理赔时无法识别医疗滥用及重复报销等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公立医院对与商业保险的合作不积极,保险公司缺乏对医生处方行为的监督,也无法通过介入医疗服务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很难控制赔付风险。因此,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健康险产品只针对健康人群设立,对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要求很高,对于带病体等人群往往直接拒保,无法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

建立医保数据与商业保险的数据共享机制

对于上述问题,张琳建议,加速医疗数据标准化,建立医保数据与商业保险的数据共享机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议通过卫健委牵头、行业协作、设定标准、开源开放的方式来推进健康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制定疾病诊断、手术操作、药品等标准,为实现医疗数据的可信可换提供基础;由银保监会或保险业协会牵头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大数据系统,与社会医保数据库完成对接。

通过立法或制订相关政策,明确医疗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划定数据适用范围,对使用者进行资质审查和授权,防止数据盗用。

顶层设计,打造“保险+健康”服务生态闭环。医保数据的提供有助于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健康服务。在充分保障公民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促进商业保险企业通过利用相关数据,分析掌握群众差异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助推保险精算产品的创新发展,同时支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实现由报销支付向健康管理和诊疗过程等全流程管理的发展。在做好医保医疗费用报销监管及定点医疗机构付费管理的同时,向参保人员健康管理前移,利用大数据手段及时向参保人员发出健康风险提示,干预健康风险行为,给予个性化医疗卫生指导及就医便利,从而帮助预防控制疾病发生,降低疾病致残率,减缓慢性病发展。

此外,周燕芳也指出,鼓励及推进医保与商保间医疗信息共享合作,可从试点区域出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构建更大范围、更深合作、更广服务的健康医疗生态共同体。

例如,上海拥有先进完善的健康医疗信息化基础,开放引领的政策环境,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龙头,具备独特优势。可通过卫健、医保等政府机构牵引,与上海保交所、保险协会、银保信等保险行业平台共同合作,建设可向商业保险开放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平台。目前上海卫健部门已与上海保交所合作,在严格主体授权前提下将医疗数据做少量开放,但受限于数据安全考虑,前期方案开放度有限,仅可支持粗略风险评估,应用场景较为受限,暂不足以支撑服务提升、精准风控、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因此,建议以实际需求为驱动,根据不同场景建立数据安全分层管理方案:一是以精准数据为基础,提升服务获得的场景,严格信息主体授权、明示使用场景、规范应用安全后允许商保进行调用;二是以广泛数据为基础,用于产品定价、风控建模等研究类场景,去掉可辨识身份的信息、规范数据存储应用规则后向商保提供可获取数据的平台。通过试点先行,探索形成健康医疗信息自采集、传输、使用的全链路应用及管理体系,切实解决商保在健康医疗数据方面的获取难题。

此外,周燕芳认为,在搭建商保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平台基础上,建立数据质量监管、统一标准、长期运维及合理对价机制,为商业保险公司获得可信、可及、可用医疗数据创造条件,让健康医疗数据真正在商保领域实现价值转化。“商保知识体系和健康医疗数据的应用需求具有行业通用性,建议通过行业平台牵头,通过组建专项工作组方式,制定商业保险健康医疗数据交互规范,组织医疗、保险、数据专家形成专门的健康医疗数据平台建设及维护团队,从资源集约化及专业保障化的角度降低数据应用门槛,激活多元化的商保产品、服务创新。”

相约全国两会报告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2021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在中国记协、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委网信办、天津市合作交流办、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的指导下,津云新媒体联合甘肃、新疆、西藏、青海等天津结对帮扶地区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策划推出《老乡,你好!》系列访谈节目,聚焦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展现的“天津作为”,瞄准对口支援地区脱贫摘帽后的新生活和新变化,向老乡们问候一声:你好!

嘉宾在云上与津云演播室连线

首期节目邀请了天津市河西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学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二级巡视员杨毅东做客津云中央厨房,同时邀请了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袁新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做客云端连线。

津云演播室主持人、嘉宾与云上嘉宾互动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节目中,嘉宾们在“云端”畅聊天津对甘肃地区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等多方面的精准帮扶工作,深刻分析并总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天津经验”。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在节目中播出的短片里,河西区对口帮扶的甘肃平凉地区,老乡们的日子就越过越红火。从以前的“靠着墙根晒太阳”,到如今的不安于贫困、不安于苦日子,高庄村的老唐脸上洋溢着微笑。白墙红瓦的新房子,养牛、养羊、种苹果、种玉米的新生活,老唐这些年的红火日子都是咋“折腾”起来的?而被夸“勤劳致富”后,老唐又说了啥?跟随节目镜头一起去看看“老唐的幸福生活”吧。

在众多脱贫攻坚的力量中,教育扶贫是一汪清泉,把水浇在了扶贫的“根”上,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播。山里孩子“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的上学路如何变坦途?村里的学校少、学生少、老师少,与镇里学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时刻记挂孩子上学难问题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将在节目中提出解决难题的好建议。

产业扶贫打通“致富主干道”,消费扶贫接力“最后一公里”。天津女排是天津体育的一面旗帜,河西区通过“津诚所至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电商产业节,在全国首创“体育+扶贫”消费扶贫活动,将粉丝和球迷对女排的热爱转化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拓展了扶贫产品的销售市场。激烈拼抢的比赛场和卖力吆喝的直播间如何相得益彰?女排名将+“田间”主播的组合有哪些亮眼表现?边看比赛边“扫货”的网友都有啥收获?节目中,河西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学明将讲述活动细节,为网友解读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

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广大扶贫干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扶贫干部冲锋在前,如何让有牛产业的老乡们的日子更“牛”起来?“家有三头牛”的“犇”小康路上还有哪些产业遍地开花?节目中,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袁新河将为网友一一细数天津帮扶下的甘肃脱贫攻坚成果。

“消费扶贫是全国扶贫工作的创新举措,是产业扶贫的必然延伸,为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扶贫、参与扶贫和支持扶贫提供了便捷渠道,让社会各界和有爱心的人士都可以通过消费扶贫这个触手可及的方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未来还能怎么干?天津市合作交流办二级巡视员杨毅东在节目中抛出了新思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然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津甘两地将立足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总结“天津经验”,做好“天津服务”,展现“天津作为”,传递“天津温度”,续写黄土高原和渤海之滨的“山海情缘”。

相约全国两会报告三

全国两会前夕话养老:四方联动是养老驿站统筹关键

一场关于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调研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展开。

3月2日,由xx报社社长、社委会主任栗xx带队,“社区养老驿站”调研小组一行4人前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与刘xx院长、市场经营部主任刘x、市场经营部品牌主管李xx等领导就“xx站中国社区养老驿站公益设计大赛”创意构想进行了深度交流与讨论,双方表示将携手尽快推进大赛顺利举行。

会议中,刘xx院长表示,目前养老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也在这个方面进行了10余年探索,但目前建筑设计标准还不成熟,主要是国内配套部品发展比较迟缓,无法满足养老建筑使用需求,从国外引进成熟产品成本过高,因此无法普遍推广。“目前,标准院正在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在不影响安全和使用情况下降低标准、要求,以便能够更好地推进标准执行。但这一工作推进只有设计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政策扶持,需要企业大力支持,更需要全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和推广。只有四方联动,才能推动中国社区养老驿站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未来健康运行。希望我们双方能在更多方面找到切入点,实现深度合作。”

交流过程中,说起xx研究院设计的养老建筑,刘轶主任向调研团推荐了“寸草春晖养老照料中心”,“寸草春晖在北京与首开集团合作,企业提供合适物业,寸草春晖作为社区融合式养老驿站运营平台,双方合作已经比较成熟。这是我们院设计的养老建筑的代表项目,主要针对人群就是失能和失智老人,同时也可以为社区其他家庭养老的老人提供餐饮、康复等服务。参考了许多日本建筑标准,细节还是很到位的,我们建议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样板,欢迎xx报和全国企业领导前往参观。”

对此,刘xx院长建议,“如果需要我建议下周邀请寸草春晖董事长王小龙与栗社长一起,就养老驿站构想再进行一次深度沟通,找准切入点,以公益设计大赛为契机,共同研究未来合作方向,共同推动中国养老事业发展。”

会议最后,栗xx社长表示:“此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一行收获良多,接下来我们会按照工作内容进行相关工作安排,与设计院一同推进公益设计大赛顺利举行,为中国社区养老驿站建立真正适用可行的设计标准。”

相约全国两会报告三

如期举行的全国两会,将如你所期

玉兰花渐次绽放的时节,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陆续抵京,出席即将召开的2021年全国两会。两会会期重回孕育生机与活力的早春三月,将为未来的一年、五年乃至十五年定下发展大计。

又是一年两会时,再度相逢在最高的议事殿堂,代表委员们的心境却已然不同。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冰雪消融、滋润万物,春耕备耕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市井街陌,早晚高峰车如长龙;村头庄尾,赶集叫卖生意兴隆。熟悉的景象看似寻常,细细品来难免感慨,更心生一股豪迈。

一杯水,在沙漠中比金子更珍贵。寻常景物,在失而复得后方觉珍惜。在准时抵达的列车、正常上课的学校、如期举行的全国两会之下,是有一股子力量和信心的。这些从大江南北赶来的代表委员,不少人数天前还扛着锄头、攥着粉笔、握着手术刀,将把这力量与信心化作国家的意志。

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荣光。

从笔端流淌的议案提案,凝结着时光里的经验与故事。看看过去一年来,曾肆虐一时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看看过去八年来,最后的贫困堡垒被一一攻克,绝对贫困被消除在神州大地。看看一百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2021年的全国两会,势必会成为新的历史里程碑。我们已铸就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长期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等人间奇迹。踏上新征程,我们还要完成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新时代答卷。

全国两会如期举行,这昭示着我们正一步一步向着既定目标迈进。做好自己的事、接力奋斗,未来定不负所期。

相约全国两会报告四

在“春天的盛会”上擘画新蓝图

“十四五”起步之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如期召开的2021年全国两会意义非凡。两会前夕,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这频频传来的捷报更让人们对这一“春天的盛会”有了更多期待。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等都将与代表委员们见面。不仅为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更为新征程开创良好局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绿色发展理念如何让家园更美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如何完善、优化?一个个事关民生福祉的良策,都将在“春天的盛会”上铺展开新的画卷。这是国家的未来,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就像一条纽带,串联起过去与未来,串起国家发展的“大图景”和每个人的“小目标”,也连接起党心民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国两会不仅是国家治理目标和政策措施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次精神的振奋、力量的汇聚,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十四五”已经起步,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都是追梦人,也是奋斗者,让我们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一步接一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相约全国两会报告五

今年全国两会所有会场、驻地等核心地点实现5G全覆盖

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北京移动3月2日披露,正全力以赴做好两会通信保障的筹备工作,已完成对200余个通信基站的扩容,实现对所有会场、驻地等核心地点的5G网络全覆盖。

两会通信保障筹备工作不断精细化,北京移动目前已经完成了重点区域的重点基站、核心机房和其他网络设施设备的巡检工作,并在会场外架设开通了应急通信车,确保会议有关地点的网络覆盖良好和容量充足。

北京移动还将为两会的云会议、云访谈、云直播的无缝连接功能提供保障。根据两会5G全覆盖需求,北京移动已经完成所有会场、驻地等核心地点的5G网络全覆盖,届时会为两会提供高清直播、代表视频会议以及视频采访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