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1 10:02:16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1)

2.生本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以教材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相比,生本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生本教育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以生命为教育根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体的差异性,教学内容要能够学以致用。生本教育把学生放到了教育的核心位置,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目的。

3.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3.1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升,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往往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不浓,课堂缺乏积极性。教师对于课程的考核依然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老师和学生都对课程缺乏足够的热情。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问题也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3.2教师素质问题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内容,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大多为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素养难以考证。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还需要拥有先进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而学习,最终思想、品德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教学的质量低下。另外,初中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叛逆心理,学生非常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如果教师本身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很容易被学生模仿。3.3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教学评价是思想品德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少健全的奖惩机制,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会夹杂个人主观意见,难以客观的评价学生;其次,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过程评价;最后,教师在评价中,不能够将教学与评价进行完美的结合,教师注重评价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4.生本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4.1建立学生讨论小组

教学过程中,可建立学生讨论小组,科学组织小组内容和形式。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各个学生的任务,并且尊重学生的小组安排,完成记录、汇报等各项任务。组织小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

4.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引导学生预习,并且归纳出课程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在预习中,既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讨论时又能够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4.3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并且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互动。而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师生关系,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5.结束语

生本理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挖掘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生本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思想品德的教育目标。

作者:周宏平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2)

一、注重情感体验活动

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以勾划、讲解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极易使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德育教育的渗透功能了。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来,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心灵得到净化,德育得以内化。

二、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所谓正面教育,就是指应通过教师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积极诱导,使学生提高认识,辨别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学校,在课堂,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探索与求知的最佳时期,他们的好奇心重,但同样好学心也重,且模仿力特强,所以教师的为人师表就显得更为重要。要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所以,我们要树立自身的正派形象,由内到外地去影响学生。

思想性是品德课的灵魂,品德方向明确,思想内容健康,具有正面教育效果,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保证。初一学生思想未定型,具有反复性和动摇性,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所以如果对初一学生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施以正面的良好教育,会获得极佳的教育效果,对他们整个中学阶段以至一生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记得曾经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字,也许是天冷的关系,手抖,字写的有点草,于是我又重新擦掉,然后一笔一画地认真写了一遍。尽管下面的学生说没事,都能看得懂,但我说:“这是不行的,我想与大家一起达成一个约定,以后我写每个字都一笔一划,你们大家写字也都一笔一划好不好?”在以后几次的测验中,班里的所有学生都开始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去写字,就连平时写“天书”的那几个男同学,字迹也有了很大改观!后来,一位曾经因为字迹问题经常被我批评的女学生考上了一中,在去年教师节给我的来信中说:“老师,谢谢您的批评,从来没有哪个老师像您那样,初中了还抓我们去练字。但如果没有您当初的严厉,也就没有我的今天。老师您知道吗?语文作文我写得很一般,可是却得了高分,语文老师说与我的字迹很有关系,在这,我想深深地谢谢您!”从这些事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所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施行正面教育最好应从四个方面入手:1.强化教师职业意识。2.提供正面典型材料。3.理解学生,尊重学生。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个性。

三、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我们教师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激励赏识,唤醒学生对道德的欲求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言行、人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并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学生往往把自尊感放在其他情感之上,处于优势地位。当自尊感与其它情感发生冲突时,其他各种情感,都可以让位;当自尊感受到损害时,常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恼羞等消极情绪,并易爆发,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3)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独自把持课堂,口若悬河,即使采用小组合作活动,由于学生缺乏协作意识、问题设计过于浅显、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难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生本教育中,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潜能得到开发、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本教育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时间、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遇到困惑、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交由全班讨论完成。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生本教育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学生共进步、共成长,感受教育的真谛,享受教育的乐趣,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实施“生本教育”的有效探索

1.构建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脱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机械记忆所学知识,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制。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植根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要联系教学需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课堂融入生活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积累人生经验,形成生活智慧。如在“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回顾一月来零用钱的使用情况,填写自己的账册,包括收入、来源、支出、用途等内容。我们主要有哪些收入来源?又是如何支出的?(学生活动,教师展示)结合自己的账册,思考在自己的开支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开支是不合理的,试着计算每月不合理的开支,一年又是多少呢?在数据面前,我们想到了什么?(合理消费、计划消费)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零花钱”入手,应该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懂得“一分一厘当惜来之不易”的道理。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实践

一方面,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历活动,产生感悟,产生体验结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可以借助于强大的多媒体,使干巴巴的知识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效果。如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教学中,教者通过课件播放“一个小数点酿成的悲剧”的视频:“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驾驶宇宙飞船返航时,发现降落伞无法打开,结果飞船爆炸,原因是因为地面检查人员责任心不强,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运用形象生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过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畅谈活动体验,懂得关爱弱势群体,体验关爱别人的快乐、被人帮助的幸福。

3.引导意外,注重生成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学生逐步引向“预设”,学生也刻意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教师是课堂的“权威”,课堂发生的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不允许有“意外”发生,哪怕有学生的思维“跑题”,超出了预设,教师也想办法让其进入“正常”轨道。其实,在“意外”的背后,是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是生命之泉的涌动,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追问,将思维引向深入。面对错误,不急于纠正,而要调整预设方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交流、分析中把握知识的真谛。如在学习“孝敬父母长辈”的内容时,教者播放视频“朱晓晖:最孝女儿”,学生的思想受到震撼,而班上有的小豪同学却满不在乎,教者忙问:“小豪,朱晓晖真的没有打动你吗?”小豪道:“我的父母动不动就数落我,当我考得不好的时候还打我。”“那她还爱你吗?”“爱。”“不妨举个例子。”小豪说了母亲对自己无私付出的事,教师及时抓住契机,“母亲为我们付出很多,但由于她的学识有限,有时处理问题不太恰当,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小豪想想办法,帮助他解除困惑。”教者从爱的冲突入手,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爱的困惑,从而真正感悟孝敬父母的意义。

4.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4)

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智慧,为人师表的举止,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敬仰、崇拜乃至模仿行为。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对学生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有一次,一个校外歹人气势汹汹地闯进教室,直奔一个学生而去。我见势头不对,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冒着挨打的危险,紧紧护住我的学生,并据理训斥歹人,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们拉走。 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教师高尚的道德,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热爱关心等方面,无论是教师那认真的态度还是精湛的造诣,对学生都是一种很好的品德教育,这是教师师德在课堂上的体现。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用学习上的困难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二、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相结合,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主渠道。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想真正实现这些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使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七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八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自然环境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九年级有许多内容都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跨上了新的台阶。“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施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等等,都能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资本主义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新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讲解,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通过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正确的人才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品德课的这些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5)

一、以身作则,注重表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直接施教者,必须重视自身思想品质的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道德素养、工作素质的提高。经研究表明,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是一种形象、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具体教材,它没有任何的强制性,是用教师的言语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教师自身人格的熏陶下,学生可以体会到道德的高尚,从而去积极学习模仿,锻炼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加强教育水平的修养,运用渊博的学问赢得学生的崇拜敬仰,成为令人尊重的教学能手。同时,在生活方面,教师也要起到表率作用,如,做事风格,与人友善相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从生活的细小方面体现道德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果断的办事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善恶美丑能够明确判断。由上可见,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更有效地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我国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着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命令语气对待学生,认为学生理应感谢老师,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天经地义的等种种不平等现象,造成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和敷衍感,从而消极学习。对此,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教学才容易被学生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教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真正的教育活动是心心相印的,只有用心去对待学生,才能被学生用心去接受。教师应当真诚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所在,学会自尊,从而更好地去尊重别人。因此,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更好实施德育的前提条件。

三、结合实际,开展德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6)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关注思品理论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如何在其教育实施中渗透情感教育,以促进思品教育成效的提升,是摆在思品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必要性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是实施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想发挥其实效性,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与另一些学科性比较,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情感教育更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情感教育在思想品的教育实施中更易发挥其教育的实际效能,使看似枯燥的理论变得活泼而充满生气,让教育在生动形象的情感共鸣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从素质教育视角来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情感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其所承载更多的是学生思想境界提升的现实教育使命,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要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率先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在充满情感元素的生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认识,在丰富的情感认知中提升人格的品味,升华自身思想境界,在师生间的情感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施才能更具实效性,这对于推动思品课的教学是极其必要的。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容之我见

情感教育自身就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对待人事物的情感体验以及丰富的情感修养,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完善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吸收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内容,让同学们在健康的情感内容的渗透中,形成健康的情感认知,学会倾向于正确主观的情感体验,在情感的自我实践中,形成健康的人格、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个性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的内容来培养一个有健全情感的社会人,这样的社会人的培养是铸就健康社会的根基,是健康社会形成必不可少的元素。从情感教育内容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情感教育内容具有兴趣性,情感教育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兴趣性,在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思品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能提升,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实效。其二,情感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在美好的情感内容的感化下,学生由懵懂的少年逐步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情感审美中逐步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质。

三、关于情感教育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发挥,社会生活是情感教育实施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地拓展学习生活方面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学会正确的情感认知,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积极投入到现实的学生活中,在快乐、健康、正直的情感感悟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良好思想道德观的逐步形成,并且在实践性的情感教育实施之中,让学生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学会独立的思考,理性地情感判断,辨别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丑恶的,在独立的思考中,健康的情感标准也会逐步的形成,成为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另一方面从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来看,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正确的情感认知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升华的认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播下了热爱自己的祖国的种子,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逐步地学会热爱自己的家乡,学会热爱自己的亲人,进而学会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将来服务社会,主动积极地为社会、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情感教育内容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思品课教学效果的发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78-01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如果相信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自然就会对学生有信心、对教学有热情,教学时就会有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

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更要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迅猛异常,生活方式变化不断加剧,必须要求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构建一种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根本,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还可安排学生积极撰写小沦文、调查报告等。当然开展这些活动要注意针对性,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二、要准确地研究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三点:①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宪法与法律的概念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②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开篇有这样的论述:“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管理国家的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所谓公民权利,指得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所以称之公民的基本权利。”章节结尾又说:“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生命之树常青,法律就是那普照的阳光。”这一总结性的概括,既概括了下面的教学内容,总结了前面的教学原理。③合作范围较广的概念和原理,并能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宪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涉及到后来讲到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倾向,强调自我价值,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地。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8)

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成年期更加关键,但初中阶段同样也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保证其正常发展的时期。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引导,在初中生的家庭美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使学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和风气。因此,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现阶段家庭道德进行有效的矫正。

一、家庭美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的联系

一般而言,道德的培养始于家庭教育,成于社会教育,但就其中的重要性而言,学校教育并不会有所缺少。由于人类一般的性格成型期都是在学校生活中度过的,因此其道德水平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正是针对初中生现阶段的基本状况,意在初步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在学校教育这方面,对于学生家庭美德的培养上,思想品德课也需要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二、家庭美德培养方面的问题

就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状况而言,对于学生家庭美德的培养在成绩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家庭美德教育效果的缺失

需要承认,当前初中生在性格和价值取向方面非常不稳定,受到外界的偏向影响比较严重,而传统比较权威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信服力对于他们而言正在削弱。但是这些理由并不能够掩盖初中生家庭美德缺失的责任,至少在结果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可以确定的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中,道德水平的下滑是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点,很多孩子在家庭中已经习惯了大家围绕,作为中心的感觉,因而很难体会到父母家人对他们的付出,在习以为常的情况下颐指气使,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也是经常有的事情。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不是不知所措就是迁怒于人,这样的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尽管还达不到多数的情况,但是它的普遍性已经足以让大家感到警觉。

2.对于家庭美德教育不够重视

必须承认的是,学校教育在品德方面的缺失是有其责任的,家庭美德的塑造尽管学校教育并非唯一的引导者,但是毫无疑问,

在学校受到的耳濡目染是初中生大部分时间的经历。而当今学校教育对于思想品德敷衍而过,只是略微地讲讲,然后一心关注学生成绩上,遇事就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不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也不大可能做到让学生多分一点心在自身的品德修养方面。自身的缺位,是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替代的,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特殊意义方面而言。

3.课程和实践效果的脱离

即便在课程的实践方面,不得不说在思想品德课程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道德的教育往往失之于空泛,在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实践操作方面却漏洞百出,学生无法联系实际,甚至产生抵触的心态都是可能的。

三、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1.增强对于家庭美德的强调,充分重视学生情操的培养

全面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即使有足够的能力,在错误的立场上也只会渐行渐远。对于学校而言,也绝不能仅仅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应当将学生的道德水平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

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却能够长时间持续性地影响其生命,家庭美德因为会影响最稳定的家庭生活,因而实际上影响十分深远。品德需要和知识水平保持一定的同步,否则一旦落后太多,必然会有不良后果。

2.注重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品德教育氛围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当尽量避免空泛的说教,用生动和富有联系性的语言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的不稳定,所以更需要耐心的说理、系统化的教导,以保证学生能够

接受。

3.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家庭美德修养

家庭美德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联系家庭,家庭美德缺失的最重要原因还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的缺位或者异化。因而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外部结合,对于家庭教育采取一定的影响和配合,综合性地给予学生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保证其道德情操的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9)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太乐观的,与期望值还是有所差距的。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学校中或多或少,或严重或轻微地出现过学生欺凌学生、学生殴打学生的事件,这表明道德教育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道德教育做出分析与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与意义

所谓的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向被教育者传授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方法,有目的地κ芙逃者实施思想方面的教育。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授教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与道德素质不相匹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大环境下,教师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练习是有必要的,但是作为学生必须要全面发展,不能只是成为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工具,对学生身心的内在观察与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如今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学生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只能从教师那里获得资源,网络时代、信息社会从另外一个渠道来让学生认识到现如今的社会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因此学生就会更容易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导致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受到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显得重要起来,它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知社会、认知世界。

二、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道德教育的质量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授课基本都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引领是少之又少。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帮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可以拿一个不错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以及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因此在现如今的校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的本质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获得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想让一个初中生真正地在成绩还有道德方面都做到优良,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吸收新颖、科学的教学理念,争取早日改变不良的教学现状,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良型人才。

2.在相关的教学、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

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无非就是学校和家庭,因此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尤为重要。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道德教育小情境,让学生去表演情境当中的角色。在演戏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人物上面倾注思想,对人物的行为、语言等都会有自己的思考。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与教师生硬地灌输还是有区别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帮助孩子,告诉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而不是孩子在家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家长一定要在家做好榜样,配合教师抓好孩子的道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10)

一、 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一般都是以学生听讲解、看示范动作为主要手段。必须有良好的规范性来保证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如果在上课时学生们个个都懒懒散散,不认真听讲解、看示范,那么如何来保证教学目标以及课时安排的顺利完成呢?因此,只有在良好的秩序下,通过教师的认真讲解与示范才能使学生了解教材,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为技术技能正确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强有力的思想教育措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保证课堂纪律,才能保证练习时的安全及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使课堂上学习的风气变得浓厚,促使学生更好的互帮互助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必然会有所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常会涉及到一些球类和游戏的教学,这就丰富了体育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由于球类和游戏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大多数的球类运动和游戏都需要在集体的团结合作下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此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最适合不过的。一些娱乐性的比赛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的健康观已不再停留在无疾患的层面上,心理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包括在内。在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课改思想下,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并使其成为锻炼学生身体和意志的手段,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体育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它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并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 依据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的放矢"施教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渴望独立的愿望,但往往不能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理解能力有限等使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明确的判断性和分辨力,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但在他们不断成长开拓的视野中,新事物对他们的新奇感和可感性,同时也使他们意识层次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每一位学生在各自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又具有个性的特殊性。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要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施教。例如,学生在练习动作时,容易产生懈怠或胆怯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发扬勇敢顽强的精神;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时,利用对规则的学习和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结合运动项目,给学生讲一些著名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故事,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从有关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体育基础知识贫乏,锻炼方法单一,体育兴趣不大,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对体质的影响,至于体育对思想品德及心理的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改变"体育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运动"这一传统观念,弄清楚体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思想品德教育服务。

2、加强教改,调整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单凭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改革过去体育课注重室外教学的单纯方式,根据实际采用多种模式,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除详细讲解运动生理学等知识外,把树立强壮体魄,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室外技能训练,除让学生掌握各项运动基本技能外,还要让学生树立科学训练、安全第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安排适当的体育竞赛活动,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树立公平公正的观念;四是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既热爱体育运动,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助人为乐品德和集体主义观念。

3、精心备课,加大比重

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注重的是技术教学,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出现。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作者力求精心备课,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和方法渗透到体育技术教学当中去,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据调查,大多数问题学生都是体育爱好者,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通过体育竞技活动,既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认识自我价值,又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让这些学生明白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使他们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让今日的"歪脖子树"变成明天的"参天大树"。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结合教师自身进行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的学科,一般在室外进行,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动作示范和语言讲解相结合,学生的学练则是在观察教师动作示范和听取动作要领讲解的基础上展开思维并进行正确动作的练习。由此可见,教师是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他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分割的直接影响。首先,教师道德风范、人格力量和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体育教师应明确体育课的特殊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在各方面做好学生的典范,这样才能影响和教化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二)通过课堂纪律的培养来进行教育

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从幼儿园到中学,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都知道上课必须要遵守课堂纪律,服从教师的安排。构成学生服从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课堂纪律必须遵守,否则就会招致教师的批评和学生舆论的谴责,不仅影响自己的技术动作学练,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练习;另一方面就是对教师的尊敬和权威的服从。这两个因素,在体育教学中都可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在诫勉使学生产生服从行为的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并逐步提高其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三)采用电教手段结合我国体育史进行教育

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发展历史,充分发挥电教的作用,利用现代手段培养学生的品德。例如借助观看奥运赛场上升国旗的录像或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为国争夺荣誉而奋力拼搏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引导他们将爱国思想和情感落实于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刻苦训练。

(四)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教育

体育课可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例如:通过体育史的学习,讲解我国体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一些集体项目战术的讲解和运用,使学生明白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讲解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意志品质在锻炼中的必要性;通过一些运动项目规则的讲解,培养学生遵守体育道德规范,从而引申到遵纪守法等。实践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选择和实施,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思想品质。例如:通过身体素质练习,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足篮排等集体项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进取心等。学校体育课还可以借鉴现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户外拓展培训活动,通过对一些户外拓展活动或游戏的改编,把它们搬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抓住课内突发事件,不失时机进行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学练都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的。竞技体育的竞争和对抗性,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对个别影响正常教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先给予暗示以提醒,课后再进行个别耐心说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带来的后果。对于有严重破坏性和危害性的行为,要及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的言行举止,发现好的苗头和不良现象时要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健康的心理认识。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篇(11)

1.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独生子女居多,因为父母的溺爱,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2.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2.1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体育教师在制定年度、学期、单元教学工作计划时要有育人的整体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体育与健康学科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育人措施,明确提出每次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例如,在跳箱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畏惧的心理,不敢跳或逃避跳的现象,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有意识地把学生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考虑进去,使他们克服畏惧心理,激励自己,战胜自我,把老师和同学间的鼓励化为力量,勇敢地跨越障碍,即从害怕跳到有勇气跳,再由敢于跳低箱到敢于跳高箱,一步一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跳箱动作练习,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品质。学生在学习跳箱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帮助,以及成功后的喜悦,同学们的掌声、鼓励、祝贺都能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的良好品德。可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体育课各个项目教学目标中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

体育课教学内容较丰富、范围广、思想性、实践性强,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学期伊始,向学生介绍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奥运健儿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锻炼身体”的思想,把强身健体与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认真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室外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一般以班、组、队为单位进行,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班、组、队的荣誉。上课集合队伍的“快、齐、静”,以及课中的各项组织教学、变换学习、合作学习等,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严谨作风、良好状态和组织纪律性。显然,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

3.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结合建国以来体育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学生展示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事实,树立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重大赛事和奥运期间,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转播或录像,用中华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和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感染学生,激发他们为国而练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2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中的一些训练游戏一般都是群体性的活动,其中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协调问题,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一次群体性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一次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教育。如果教师组织得法,集体性的竞技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在群体心理上的融洽感,还能使学生的群体配合性增强,并对其团结友爱和协作精神形成促进作用,增强每个学生团结、互助、友爱的集体荣誉感,使个人的独立性和集体主义协调性达到和谐统一。如,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要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很难体现出战术意图,士气也不会高昂,很难在比赛中取胜对方;而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就不会有同伴给他创造机会,也就难有作为,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

3.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意志品质的训练过程。任何一种体育技能的掌握和形成,都必须经过一个强迫身体肌肉发展的痛苦过程,学生的身体要经受一个非常痛苦的适应阶段,而这个阶段是学生意志品质经受严峻考验的阶段。如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不断进步。

3.4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体育教学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体育活动是有规则要求的。如果不按规则要求进行,不仅达不到训练目的和运动水平,而且易产生危险。学生作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最初对体育中的规则和纪律性要求往往是不习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规范行为的训练,使他们从接受教育发展到自我教育阶段。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要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进行意识上的自我调节,使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课堂规范相互协调统一,并在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自觉的纪律规范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