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4 09:56:52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1)

通信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着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通信行业人才。本文结合我院专业教学改革的契机,分析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现状,详细阐述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方向。

一、专业建设现状

本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经过8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后续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1)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2)校内实训平台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教学团队“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双师”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4)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和教材,工学结合深度有待加强,课程特色有待进一步鲜明。

二、专业建设目标

针对专业建设现状中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制定了今后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建设。为了对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教师们深入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群的调研,再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调查情况,咨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通信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出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目标。对通信技术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立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分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通信技术专业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对学习领域已确定的课程,按照学校“一个平台、两个融合、三个贯穿”的课程模式,结合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对课程进行重构,构建“一线,双结合,三基于”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运作方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效仿企业设立产品开发部、技术部、生产制造部、工程部、营销部,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重点构建“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实训室、SDH光传输实训室、移动通信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通信工程实训室,并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通信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为核心课程提供实训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现场无缝对接。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双聘双挂,双元双育”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外部聘请,内部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建设为主线,带动辐射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3名教师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通过3年的时间建设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能掌握通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拥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和拉动作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职工、下岗与转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继续深化与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合作,开展更多领域和更深层次的3G技术培训。依托校内“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开发4G领域的培训和服务项目,以求更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2)

1基本概念综述

(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是依托通信、网络、数据库等技术,对所研究的内容整合成可用资源,供社会分享应用的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的活动效率,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撑。

(二)电工培训:是指通过专业技师指导学员系统化地学习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掌握规定的操作技能,使得学员变成合格的电工技术工人,并以颁发证书的形式予以认可。

2信息化技术渗透到电工培训中的意义

2.1提高培训效率,扩充培训容量

电工培训中的理论讲解,主要集中在课上,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可以以更直观,更形象地演示电工理论的内容,把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变得更加清晰可见,把不便于理解的理论变成可以演示的视频图像,直观形象。能迅速地从多角度展示电工设备、电工原理。信息化技术更新了电工培训中靠书写,依赖讲解的低效授课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

电工培训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内容抽象复杂,技术操作要和众多的设备相结合,学员学起来并不是很轻松。学习兴趣浓厚保持持久,才能学到全面的电工知识和操作技能,利用信息化可以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传授电工技术技能操作,增进实际操作的效果,为学员的操作提供规范优质的操作样本资源。我们处于信息化的年代,网络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上关于电工培训的操作视频应有尽有,获取便捷,可以从中选取适合的视频,也可以自己设计相应的视频开展培训,引导学生参与到视频制作中,做到操作与演示相结合。

2.3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水平

电工技术培训不仅涉及到复杂的电工理论培训,更是一项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培训,学会实际操作是电工培训的目标,培养成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电工是社会对电工培训的要求,是电工培训中的重点内容。利用信息化进行电工培训,可以克服这方面的缺陷,采用模拟实验,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信息化辅助技术操作,可以实现目前条件下不能操作的实验,弥补常规操作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效果,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水平。

3信息化技术在电工培训中的渗透对策

3.1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影响着电工培训水平,尤其是,目前承担电工培训的多数技术师缺乏信息化的技术素养,直接制约着信息化向电工培训中渗透,制约着电工培训的效率。所以,提高技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是电工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今天,如果技师对信息化技术操作不当,就难以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所以,技师要不断加强对信息化的技术学习和提高,掌握信息化培训的理念和信息化培训方法,在具体的培训中反复锻炼,不断思索,加强交流,结合培训中出现的情况,不断地更新调整。

3.2处理好信息化技术和技师引导的关系

电工的培训需要技师对学员的学习和操作进行具体指导,为此,要处理好信息化技术和技师的引导关系。培训是一个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切磋技艺的过程,技师的言传身教,能有效引导学员的理解和规范操作。现代信息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是促进电工培训的有效手段,而技师的引导展示是无法代替的,所以不能完全脱离技师的引导作用,而是更好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技师的相互融合作用,促进电工培训的顺利进行。

3.3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监管,提高渗透效率

电工培训中对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参差不起,运用信息化培训电工不规范,利用率不高,对于整体水平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技师自主提高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为此,加强对信息化的培训,提高信息化的学习和技能运用,提高监管的力度,推进信息化在电工培训中渗透,提高整体应用水平。

4总结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工培训的效率不断提高,面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信息化向电工培训中不断渗透。

参考文献

[1]2014年《电工技术》总目次[J].电工技术.2014(12)

[2]陈若丰.试析学好电工技术的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5(06)

[3]廖兰坚返乡农民工电工技能培训的特点与方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09)

[4]《电工技术》杂志社读者厂商联络卡[J].电工技术.2014(02)

[5]《电工技术》杂志社读者厂商联络卡[J].电工技术.2014(01)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3)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c)-0185-04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is a branch of hospital training, and also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training.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ospital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o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ospital, and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steps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With reference to the domestic train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research result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the forma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ospital according to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spital's running efficiency and information level. Given considera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ly with hospital leaders' full attention, dedicate personnel, appropriate training plans, clarified training targets, properly designed training contents, full commitment to training enhancement, and sensible training system, can hosp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in China be utterly achieved. During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steps proposed by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hospital'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Business process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改进的复杂的系统工程[1],信息化培训的好坏直接决定信息化项目是否能够发挥作用,最终影响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在“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对医院的影响,将逐步由支撑作用转变为驱动作用,信息化培训对医院核心竞争力形成,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有效推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深入分析医院信息化培训的实施,探索通过医院信息化培训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在影响医院信息培训工作的因素中,领导对信息化培训的重视程度以及医护人员的培训意识起到决定性作用,信息化培训计划、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效果以及培训评估也是影响培训好坏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医院中,高效高质量的信息化培训是实现现代化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

1 信息技术及培训对医院运营所起的作用

1.1 医院信息化程度对医院运行所产生的作用

医院的运行效率,与它的信息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2]。现代医院要提供让患者满意的服务水平以及让管理者满意的运行效率,就离不开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大力提升,信息系统在降低医院成本、节约人力与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对医院的作用,将逐步由支撑作用转变为驱动作用,强有力地推动医院各项业务深入发展。在最近几年,国家卫计委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度,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在判定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社会评判的重要指标,也以客观尺度体现了医院核心竞争力水平的高低[3]。

1.2 医院信息所包含的内容

在医院的信息平台上,信息可分为医疗信息、财务信息与决策管理信息,在这三部分信息当中,医疗信息是主体,财务信息是结果,决策管理信息是方向。医院的医疗信息,对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的财务信息,可以让医生和患者更清楚地了解费用明细,减少因为费用而产生的医患纠纷,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4]。构建一个具有最佳质量和服务流程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升医院的运行效率,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1.3 信息化对医院管理再造的作用

现代化的医院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模式与管理流程,信息化是医院管理流程再造和优化的推手[5]。通过信息化,对医院的流程进行再造和整合,改变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院管理机制。

1.4 信息化培训对医院运营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不断推动医院发展过程中,除了信息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外,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包括医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掌握和应用。医务人员所掌握的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对于正常发挥信息系统的功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医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是提高他们信息素质及技能的必要条件。

医院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很好的服务,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单位,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应是高质量人才培训的附属品。医务工作者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业务能力,对医院是否有归属感,信息化的培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着医院业务发展,信息化业务在同步更新,而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医疗改革变化的需要。经常性的信息化培训,能够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技能产生持久的提升作用,让他们感到信息时代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热情,不断提高信息化素养[6]。

2 信息技术培训与医院核心竞争力

2.1 医院核心竞争力

医院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形成的一种难以被模仿的、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7]。核心竞争力在医院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医院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任何医院要在医疗市场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培育并拥有医院独特的核心竞争力[8]。

2.2 信息化对医院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作用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长时间人才、技术、知识、文化的沉积[9]。医务人员素质和学习能力是现代医院竞争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技能,已成为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的必经之路[10]。

2.3 信息技术培训对医院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作用

医院信息技术培训是为提高信息工作者的素质所进行的一系列培养和训练的活动。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能在医务工作者整体技能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医院的信息化培训,能够提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技能,适应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要求,使他们具有成就感,将直接影响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医院科技创新对信息技术依赖与日俱增,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为医院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会持续激发和推动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医院核心竞争力不断进行提升,从而为医院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11]。在医院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形成过程中,信息技术培训将起着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

3 医院信息化培训的现状

3.1 对医院信息化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方面,对信息化培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信息技术培训不太重视,往往会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对于员工素质提升收效不大。另一方面,医院的工作人员经常以应付来对待信息技术培训,使信息技术培训流于形式。

3.2 培训内容没有与信息化现状相结合

3.2.1 培训需要紧密结合医疗服务流程 信息化培训有别于学历教育,应根据对医院培训需求的调研来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制订培训方案。基本上是,医院上什么信息系统,就需要进行相应系统的培训。

3.2.2 一些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 许多医院为使用者开设的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只是注重理论培养,而缺乏对应的技能训练,培训对象不能形成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医院信息化培训没有专门指派的人员负责

很多医院信息中心没有设专门的培训岗位,从外聘请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不了解医院实际信息系统运行流程及需要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导致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开发,没有切实的针对性,培训收效甚微。

3.4 医院信息化培训形式单一

目前,医院进行信息化培训,还是传统单一的教师授课、学生练习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时间与地点有比较强的要求,对于工作很忙的医护人员,往往取得不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4 医院信息化培训的实施

4.1 医院一把手要充分重视

医院信息系统保证医院业务有效流动,在其流动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医院各部门、岗位。因此,针对信息系统的使用而进行医护人员培训必然涉及全院,院一把手的亲自参加与组织是必要和重要的。当新系统上线时,院一把手要亲自在有关医院行政会议上做详细的部署和要求。如果一把手能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信息化培训测试,对信息化培训所产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只给信息技术部门提供人力、物力,没有院领导的参加,是无法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在重要的关键点,一把手的示范作用更是起到别人无法替代的效果。

4.2 培训任务由专人负责

医院进行信息化项目培训开始之前,院主管领导应将培训任务指定信息中心的专门人员负责,由其负责组织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大纲,评估培训质量,组织实施全院职工的信息化培训工作[12]。

4.3 信息化分级培训

在医院,信息化培训按照不同的培训对象,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级。院领导的培训主要是以提高信息化战略决策能力为目的,一般通过参加国外、国内医院信息化领域相关学术会议、论坛进行交流,了解业内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理清医院的发展思路,加速医院发展的决策过程。对中层管理干部的培训,应派中层干部分批到信息中心接受培训,不断从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指导上,提高信息化的业务技能。除了医疗信息业务系统必须掌握的技能外,主要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培训,使中层管理人员能够用信息系统,更好完成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对于一线接触患者的医护、医技、收费和药房人员,侧重于本职岗位专业信息技能培训。针对一线工作人员,在使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培训。在培训中对于潜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医护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和强化培训,使他们成为一线培训中“传、帮、带”的老师,为新进入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新来的医护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得到提高。

4.4 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培训意识

4.4.1 院领导召开培训专题会议提高对培训的认识 首先,由院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院领导明确指示:建好、用好、管好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是医务工作者的培训。从院领导角度强调信息化培训的重要性。其次,利用院周会、医院宣传栏、讲座进行广泛宣传,树立职工信息化培训意识,调动全院上下每个人的积极性。

4.4.2 培训需要全院提高认识与通力合作 医务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想要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前提就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化培训目的和意义,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信息化培训中,更快地接受新技术。另外,通过培训也能促使医务工作者更多了解信息领域发展趋势,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医院要形成一个好的信息技术培训氛围,需要医院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配合,才能保证整个医院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有序推进,形成全院信息化培训氛围,最终提高培训效果。

4.5 制订培训计划

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目标、原则、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方法、培训组织人、培训师、培训经费预算和培训效果预期等[13]。信息系统人员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建立培训计划是必要的,可以防止随意性、临时性和简化性。科学制订培训计划有助于信息技术培训有序进行,保证培训质量,使培训项目顺利实施。

4.6 对信息化培训需求进行明确

①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消除员工信息化素质差距,在解决制约医院发展的问题中,能起到哪些重要作用;②为消除员工信息化素质差距,需要开发哪些培训项目,哪些项目是最紧迫的;③培训对象、培训的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式是否在每一个培训项目得到明确的体现[14];④医院现有的培训资源;⑤可利用的外部资源;⑥培训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

4.7 科学设计培训内容

新员工培训、岗位培训和前瞻性培训是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①新员工的培训:对于新员工,通过信息化方面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使用信息系统为医院服务。②岗位培训:是指根据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而为在岗员工安排的培训活动。做这种类型的培训在医院必须建立职工岗位目标,明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信息知识和技能。③前瞻性的信息培训:是指为适应医院未来战略发展而培训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4.8 提高培训效果的方法

4.8.1 信息技术培训和绩效结合 为保障培训效果,需要将医院信息技术培训和绩效结合起来,以提高培训效果。实践表明,信息系统的培训和绩效相结合,对调动医务人员培训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4.8.2 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 传统的培训方式是通过培训老师,对全院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现场培训。现场培训要求培训人员在特定的时间接受特定的内容。线上培训就是在网络上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紧密围绕医疗人员的需求展开,将文本、视频、图片各种资源整合到一起,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学习体验,获得类似真实环境的操作实践,满足学员现实与未来的需要。线上培训教程可以反复观看,医疗人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培训。线上学习方式过程中,学员可以参加线上讨论,加深对培训内容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训系统通过要求医疗人员对所学内容随机答题,来检验他们是否已掌握所学内容。全部学习完毕,到现场接受面对面的培训,直到通过现场测试。这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培训在特定时间很难集中医疗人员进行培训的弊端,使培训人员能够利用零散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慕课与翻转课堂就是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培训模式的典型代表[15]。

4.9 建立信息化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4.9.1 教育评价的定义 泰勒认为,教育评价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比贝认为,教育评价是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提供反馈并指导评价者进一步的行动[16]。

4.9.2 信息技术培训各环节的评估 信息技术培训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确定培训主题,二是教学计划和课程的开发,三是教学的实施,四是检验培训的效果[17]。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的培训质量,在各环节都需要质量评估。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和反馈,才能不断加强医院信息化培训的效果,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18]。

信息技术培训评估过程包括:①培训前和培训后学员素质状况变化的评估。评估学员培训前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培训后通过调查及测试,与学员未培训时的知识与技能状况做比较,对学员知识和技能的变化做出评估。②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估。要求学员填写教师课堂授课评价调查表,从课堂角度,直接了解教师授课的效果以及学生学习心得体会。③培训结果考核。通过采用笔试、答辩及技能演练的方式,考核学员是否掌握了培训内容,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④培训效果评估。员工在接受培训后,评价他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培训前与培训后对比分析,评价员工的工作态度、知识、技能是否得到改善及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5 小结

综上所述,医院的信息化培训是一个长期和持久的过程[19],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医院应使传统培训方法结合互联网+技术,提升培训效果,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落在实处。只有常抓不懈,才能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的提高,从根本上促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0-21]。

[参考文献]

[1] 李力,马敬东,李辉.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及培养路径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4,11(6):619.

[2] 王景明.五年四家医院信息化抓手不变[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10):87.

[3] 李雪莉.浅析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7):80.

[4] 勾洋.急诊信息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体会[J].现代临床护理,2008,7(12):46-48.

[5] 顾永生.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流程再造分析[J].科技展望,2014(17):9.

[6] 于艳红,李树爱.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5):36.

[7] 黎爱军,许苹,邢茂迎,等.医院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刚度[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6):17-18.

[8] 马洪滟.试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持[J].现代商业,2013(2):81-82.

[9] 周炜,邵雪华.医院核心竞争力与医院文化[J].医院管理论坛,2009,26(4):8-12.

[10] 阎业海.推进信息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管理学家,2012(13):602-602.

[11] 张玲玲.医院核心竞争力管理的特点、内容及获得[J].现代医院,2013,13(3):91-92.

[12] 李霞.关于职工教育与技能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4(8):65-66.

[13] 江智霞,楼婷,李昌秀,等.初中生创伤现场救护培训方案的构建[J].全科护理,2014,12(26):2470-2472.

[14] 朱安江.提高员工剖训效果的几点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2):23.

[15] 潘璋荣.慕课与翻转课堂琐谈[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4(9):38-39.

[16] 康宏.教育评价的价值反思与建构――基于规范认识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4):82-85.

[17] 王红军,冯齐齐,史永杰.着眼信息化建设要求构建军队信息化培训质量评价体系[J].继续教育,2011,25(7):53-55.

[18] 张雯政.医院财务的可视化信息化建设及管理[J].商情,2012(2):13-13.

[19] 方昕.浅谈认知学习理论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0(11):82-84.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4)

现居住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户口所在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联系电话:13888888888

个人能力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各种常用软件、熟悉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及技术:LAN,WAN,TCP/IP,ATM,X.25等,能自主设计组建局域网,了解各种路由器(以CISCO为主)、交换机、时隙交叉复用器(迈普9400)等网络设备的配置管理。

熟悉视频传输设备,电视会议系统,卫星通信车的应用集成,VSAT卫星应用解决方案的撰写。

熟悉VOIP的各种接入手段,能独立调测GW设备。

八年以上通信运营企业工作经验,熟悉无线通信系统,VSAT卫星通信系统。

三年以上项目管理工作经验,能够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理性分析,并提出整改方案。

自我评价

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认真踏实负责,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很强,且具备优秀的表达才能,曾多次主持对用户和内部的技术讲解和培训,获得用户和公司的一致好评。

职业目标

毕业于吉林大学(原长春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移动通信专业,06年以成人高考方式考入河北科技大学,学习通信工程等专业知识;现已工作九年,有良好的机房设备维护经验!对卫星地面设备、基带设备、射频设备比较了解,对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相当了解。

以后的发展方向:技术管理、技术支持、项目管理等。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期望工作行业: 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

期望工作职业: 信息技术经理/信息技术主管,通信技术工程师,技术支持/维护工程师,网络工程师

期望工作性质:全职

到岗时间:面谈

工作经验

2007.01 - 2009.02 河北华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部 项目经理

工作地点:石家庄

公司性质:私营.民营企业

公司行业: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

工作描述:

2007年进入河北华航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工程维护部工作,在此期间主要负责项目的立项,组织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负责项目的效益分析,对项目管理任务的三控、三管、一协调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负责公司各工程处之间的项目管理工作。

2004.01 - 2007.01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河北分公司 网络部 经营维护部副主任

工作地点:石家庄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

公司行业: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

工作描述:

2004年调入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河北省分公司网络部工作,在此期间担任机房设备维护主管,兼任经营维护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机房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同时对公司的售前技术支持负有一定的责任,卫通机房内主要设备有Metro 1000光传输设备、东软NETEYE防火墙、华为NE20路由器、华为TMG8010、CISCO AS 5300等。

2000.10 - 2004.01 天宇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卫星部 机房主管

工作地点:北京

公司性质:私营.民营企业

公司行业: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

工作描述:

2001.9--2004.1 天宇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卫星通信部

在此期间主要负责卫星通信网、河北(11个地市)地面专网(DDN)以及公司内部局域网的网络维护工作。

1.Quidway、Cisco路由器网络产品的日常维护,以及Quidway、Cisco产品的现场调试

2.Gilat SSA系统的日常维护,以及对客户、公司内部的技术交流与培训

3.Maipu 9400E 复接设备的调试以及维护

教育背景

1997.10-2000.10 长春邮电学院

专 业:通信工程

学 历:大专

专业描述:

电路与信号,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卫星通信等等!

2007.01-2009.11 河北科技大学

专 业:通信工程

学 历:本科

专业描述:

电路与信号,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卫星通信等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安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培训经历

2001.10 VSAT原理及应用

培训时长:5天

所获证书:

培训机构:GILAT卫星公司

培训描述:

VSAT卫星通信网的知识,以及相关技术!

2004.03 网络安全证书(详见证书)

培训时长:5天

所获证书:东软认证--东软网络安全工程师

培训机构:东大阿尔派

培训描述:

主要涉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管理、NETEYE防火墙管理系统、NETEYE IDS系统等。

2004.06 中低端产品工程师

培训时长:10天

所获证书:中低端网络产品工程师

培训机构:华为公司

培训描述: 华为中低端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调测维护;

2004.07 华为高端产品工程师

培训时长:10天

所获证书:高端网络产品工程师

培训机构:华为公司

培训描述:

主要涉及华为NE系列路由器、三层交换机等课程。

2008.06 通信概预算

培训时长:7天

所获证书:概预算证书

培训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培训描述:

主要涉及通信施工、设备安装等概预算课程。

IT技能

技术名称:LAN 使用时间:8年 熟悉程度:精通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5)

本文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来。

1 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现状以及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影响。实践证明,那些接受了有效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角色的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小学及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些都为培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比较良好的基础,但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

1.1 培训目标比较模糊

培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何检验并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当培训以理论知识方面为主要或者是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操作的学时比较少的时候,培训结束以后往往是很难说清楚培训工作达到了怎么样的目标;同时,过分强调培训的人数、考试通过率或以是否会做课件等作为标准,都会导致培训目标泛化,人力物力浪费,收不到实效。

1.2 缺乏培训设计

中小学教师是个很大的群体。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备、师资水平及教师素质均存在较大差异[1],培训如果不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很容易流于形式。从教师个体来看,存在着学科的不同以及教师在年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加以区分,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1.3 普遍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中小学教师培训同样是要求遵循投入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的。但是,从现在的状况而言,培训工作每年都是在操作进行,培训的效果却是存在普遍的评估缺乏。培训工作的收益到底是什么不太明确,培训工作对于受培训者而言,对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影响也缺乏最终的追踪。

2 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体系的构建

2.1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这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问题,是着力于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培训以及哪些人员需要参与,哪些具体问题方面培训的重要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2],增强受训者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对受培训者个体而言,培训的重点是所在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尤其是个体现状与教学实际需求差异较大的方面。

对于培训的质量要求,本着面向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收集相关信息:①学校内外对于培训工作的需要以及期望;②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技术水平;③其他的同类学校培训的教育质量水平和最高水平。这样就可以明确培训的内在需求和标准,同时衡量出培训要求与现有培训水平之间的差距,设定理想的培训目标方向。而且,教师个人的“缺口分析”的信息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以上找到的培训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于受培训人员进行相关的评估,而且发现两者之间的具体差距;另一方面是可以从受培训者个体已经具备的工作绩效结果当中发现具体的问题,并且找出具体的差距。根据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从实际的方面出发,结合我们每个受培训人员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需求施教,并且确定培训的需求。

2.2 信息技术培训的设计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设计主要是包括于制定出培训评估的具体的标准、规划出培训课程、选择出培训的具体方式等。首先,要求明确出培训评估方面的标准,这是教师通过培训要达到如何的标准才能说明受培训者已经具备了该项信息素质,这是培训的逻辑起点。

其次,要求解决相关培训课程的具体问题。课程是根据培训的载体,是培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问题。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体现出培训的整体要求,通过培训课程的不断学习,教师要求学会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要知道在何种教学活动中,何种条件下适合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运用。

再次,选择比较合适的培训方式。合适的培训方式是指针对教师特定的教学方面的需求提供出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方式,强调针对性、开放性、情境性、协作性。如教师需要具备的课件制作能力,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以及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会、互联网培训等方式方法,最为经济有效;而对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际改进教学,交流学习则是最易行有效的方式,与师生互动、学院交流、自主操作、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2.3 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制作讲稿或课件时,必须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及教学设计思想贯穿其中。培训在使教师掌握工具软件使用的基础上,要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适时开办相应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或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同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按中小学设置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研讨活动,选派同一学科教师,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教学设计案例和相关课件,进行演示和交流,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并通过专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件制作质量。

2.4 具体的培训效果的相关的评估

为了解培训工作是否取得了期望的目标,必须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评估报告。评估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衡量培训工作是否有效的相关过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来进行评估,需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通过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6)

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我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将从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另外,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这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如何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这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去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她还强调,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教师如何应用三种模式去上课。省、市(地)、县、学校都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重心要逐步转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上来,对学科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环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和要求。

教育部十分重视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扫除了“计算机盲”。近些年,教育部还相继与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合作,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培训,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虽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但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然比较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对于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导向。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是一种要求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获得并需维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公共职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美国甚至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2002年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今,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学会教学设计,有效地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由此带来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第三,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近些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毋庸讳言,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问题比较突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将有效地规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提高教育技术培训质量。

二、依据《标准》扎实推进为贯彻落实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提出的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涉及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内容),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应用与创新(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内容),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四个能力维度。《标准》把引导中小学教师具备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索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途径及方法,并使中小学教师明确在应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作为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准》的颁布,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以教学应用为导向,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显著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这项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2005年7月计划率先在辽宁、江苏、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和宁夏等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实施。从2006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其总体目标: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从2005年始,用几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已面世,通过招投标形式组织编写的两套教材也已出版。最近,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大纲和考试大纲也将陆续印发,中级培训教材正在编写之中。同时,已经组织了若干期省级骨干培训者的部级培训。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和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陆续全面展开。预计今年10月将组织首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三、统筹协调精心组织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改革创新的思路来指导这项新工作。要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

第二,加强管理,理顺关系,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第三,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教材、课程的开发和使用。要用好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和推荐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切实保证优质培训教材和资源的广泛应用。杜绝培训教材及相关资源的乱编、滥用。

第四,处理好已有培训项目与本计划培训的关系。要把握好五点原则:一是全员培训,二是连续培训,三是教考分离,四是统一规范,五是个案处理,减少重复培训。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将惠及广大中小学生的大事、好事,让我们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把“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到位,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明显提高,不断提升教师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水平。(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宋永刚)

综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在走到哪儿了?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从2005年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在三年内均应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整体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做好前期准备,为培训的开展创造条件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培训、考试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该标准,2005年组织编写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在标准、大纲具备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竞争机制编写教材。经过专家严格评审,最终确定中央电化教育馆、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和华东师范大学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中标。国家制定标准、大纲,统一编写培训教材保证了项目开展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为依据,在多方征求意见和试验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大纲和考试办法已研制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这将使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有据可依,并为全国统一考试创造条件。

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开展培训工作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领导牵头,教育技术和考试部门及相关机构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实施该项工作。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央电教馆,负责计划的具体组织协调。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全国教师网络联盟等组织积极参与了相关工作。

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办公室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年初,首批项目实施地区(辽宁、河南、宁夏、江苏、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的329名骨干培训者和近百名省级组织者的部级培训任务顺利完成。首批项目实施地区的普通教师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2006年下半年,其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即将全面开始。

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

为使培训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培训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创新。两套教材均采用模块式设计,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会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使学习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可以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通过主题活动和典型案例展示,让教师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交流、演示与评价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培训模式。项目办正在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力争近期为全国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强培训质量监测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求教师必须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以保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严肃性和规范化。根据专家建议,本次培训在进行终结性考试以评测中小学教师学习质量的同时,采用项目办公室组织开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系统”,以便在过程中准确把握各地培训的进度,掌握参训者的基本信息和培训者的教学、组织水平,进一步促进各地提高培训的质量。过程性考核合格是学员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的前提条件。

水平考试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地考办负责实施,试卷分成教学规划、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部分。在首批实施地区部级骨干培训班试测中,学员对考试的风格和内容表示肯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

链接注重教学实际应用教e通纳入培训教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重点是要提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期望通过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此次培训较之以往培训更加看重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以往培训理论说教多,培训结束之后教师还是不能独立应用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在培训教材中纳入帮助教师实际应用的教学软件,培训结束之后,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还可以继续帮助教师的日常教学应用,对巩固培训成果,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会有很大帮助。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在操作方面要简易化、傻瓜化,最大程度降低教师的应用门槛,同时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完成课堂各种来源(资源库、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整合。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04-03

近几年,独立院校为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高等教育中“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联合高校与企业,整合教育和产业资源,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高校与地方亟须解决的课题。通信工程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本文试以下面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独立院校校企合作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通信工程专业通过与中兴通讯、桂林优利特、广西英伦等区内外知名企业合作,采取共建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共建和顶岗实习等多方面、多形式深入的合作,在合作中逐步完善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通信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

一、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共建中兴通讯实训中心,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中国的通信产业经30多年的超常规发展,已经由技术驱动,资源驱动过渡到了业务驱动,运营商以及制造商需要大量的网络规划、工程技术、研发、维护、行业销售、业务销售、后台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人才,但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环境及课程却不能完全满足业内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行业与技术、技术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相当严重,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对国内工程人才的需求。

针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与优秀通信企业中兴通讯合作,共同建设中兴通讯实训中心(见图1)。实训中心由LTE 4G仿真教学系统、程控交换实验平台、数据网络实训平台、光传输实验平台、光接入实训平台组成,可开设程控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LTE 4G移动通信系统、数据网络系统等四大方面的课程;并能提供企业对应工作岗位的中兴通信产品工程实训(见表1)。

通信工程专业依托中兴通讯实训中心,借鉴中兴通讯先进的培训设施、规范的培训管理、优秀的讲师队伍及其20年的专业培训经验,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以就业为目标,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结合企业成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共同培养符合通信领域新技术人才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实训中心采用先进的企业化教学模式,结合通信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工程案例式实训课程体系;实训中心教师均由信息工程学院选派优秀教师赴中兴通讯企业接受系y专业培训,并取得中兴通讯培训教师资格认证的教师担任。学生在实训中心通过系统的专业实训,可以学习中国电信网络现网运行的程控交换、光传输、接入、数据网络等电信网络的基本组成、电信网络的基本机构以及电信网络的基本信令流程等一系列电信基础知识以及电信基础技术原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应用实现同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通信网络方案规划,网络通信自我设计,通信网络产品自我选用,通信网络环境自我配置与调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思想意识,锻炼学生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践的能力,系统地培养学生通信工程网络的调试能力。

二、校企合作共建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融合企业培养模式,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细化学生专业能力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见图2)。

学校主要通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及应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工程实训和生产实习使学生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发挥企业特点和优势,积极邀请企业参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优化,尤其是实践教学、实训实习。理论课程方面:专业必修课中的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程控交换技术、现代光纤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基础等四门课程均采用中兴通讯培训教材。专业实践课程方面引入中兴通讯企业实训教程,如通信设计实践、企业局域网组建、光接入网络实训、移动基站建设。这些课程内容和教学做了全新改革,均采用中兴通讯学院MIMPS企业教学法(见表2)为指导。依据通信行业的岗位职责,将通信技术教材的内容模块化(Modularization),在教学过程中把通信技术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提炼分层为任务模块,强调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如程控交换技术学习分为四大任务模块。教师以实训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和职业技能,并采用相关的仿真教学系统辅助教学,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充分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前进行了通讯企业工程师培训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储备,又具备毕业后立即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技术能力。学院还不定期邀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来校讲座,促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共同提高信息通信技术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的培养。

三、以“项目+平台”和“实习+就业”共建校企育人模式

针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3”即为学生在校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及必要的专业实验和实践,期间利用寒暑假到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并且有一个学期依托校内中兴通讯工程实践中心,进行“项目+平台”校企合作育人培B,在实训平台上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实现教学和企业实训的统一,有利于师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1”则为大四到合作企业和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采取“实习+就业”校企育人模式进行培养。企业面向学生招聘信息,如岗位要求和待遇等,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通过面试等环节竞争上岗,再进入企业进行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学生带着企业问题完成科技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学生管理实行双导师制、绩效由双方考评。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并优先聘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就业。

目前,广西英伦、桂林优利特、广西超讯等都与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合作建立了“实习+就业”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无线网络优化工程师、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人员、通信技术员、生产技术员等岗位,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中兴通讯实训中心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也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近三年,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年就业率在 92%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用人单位如广西联通、广西广电、桂林优利特、广西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英伦等,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综合素质方面满意度评价很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近几年,通信工程专业基于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与中兴通讯、桂林优利特、广西英伦等区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采取共建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共建和顶岗实习等多方面、多形式深入的合作,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和社会影响,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优秀人才,企业也为学校提供较好的社会服务实践场所、新技术、新理念,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前军,陈东初,袁毅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构建行业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8)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

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4.2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9)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WWw.133229.coM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10)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

[1] [2] 

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年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年月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通信工程技术培训篇(11)

作者简介:金小萍(1978-),女,浙江衢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金宁(1967-),女,安徽休宁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KT201109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28-02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和运营市场的发展,特别是3G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若干年内信息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移动通信工程与网络、移动业务开发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类人才面临着很大的缺口。但从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情况看,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而许多企业找不到符合其要求的毕业生。高校的人才培养与通信行业先进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迟滞及技术能力上的脱节。从高校层面上分析,造成上述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的变化,实验设备和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对实际通信工程技术的整体理解和认识,更没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专业师资的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与行业技术发展脱节严重。因此,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比较欠缺,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和实习难以在主流的通信企事业单位就业。

通信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也是一个技术快速革新的产业,这决定了它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根据技术的变革迅速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因此,普通高校如何定位和培养通信工程类专业学生,使之能抓住发展机遇尽快适应通信技术的变革,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是摆在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按照“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构建的课程体系,其知识结构体系严谨、层次分明,注重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在这三个层次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基本能够满足培养要求,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则明显落后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从专业技术角度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需要涵盖信号、器件、设备和系统四个层次,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两个范畴。目前的课程体系偏向于信号和器件,设备和系统级的课程比较少,且内容仍旧偏向理论,专业实验技术不能体现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难以达到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比如,无线通信是一个主要的专业方向,也是通信行业中技术发展和更新最迅速的方向,与此对应的专业课程“移动通信”却仍然以讲解理论为主,且大多仅以物理层技术的讲解为主,教学内容不能反映移动通信的系统架构以及网络和应用层面的系统分析。实验手段也仅仅是模块的局部仿真和点对点的功能演示,学生缺乏对移动通信系统整体架构和技术标准的理解,没有网络级系统级的设备提供学习,因此不理解以前所学习的信号和电路理论到底是怎么应用到系统中去的,对不断演进的3G、4G移动通信技术更是“雾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了弥补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缩短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差距,各个学校在专业实习环节和课外培训上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采取的措施有:学生毕业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结合,借助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学生,以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了解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最新技术与现状;引导学生参加通信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培训服务,进而参加工程技术资格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毕业实习时间短,耗费精力大,实习内容往往流于表面,实习岗位也非常有限,有些单位只能参观,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参加技术培训是专业培养计划之外学生的自愿行为,对学生来说相当于“临阵磨枪”,学校似乎是学生和企业或培训机构之间的中介,学校自身的教学依然“我行我素”,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改革,专业教师也依然“置身事外”,大多数游离于通信行业之外。

综上所述,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和行业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专业课程的教学亟待在教学内容、设备平台与实验技术、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提升。

二、改革理念

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通信行业培养人才,因此它的发展方向和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应该紧密关联。目前,通信的“三网融合”正在实现,固定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无线(移动)通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移动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是当前的技术热点。前些年,高校的通信网实验室建设基本上是基于有线传输平台的程控交换和计算机网络,不能实现无线通信接入和个人移动通信接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的立项。该实验室以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架构,以3G标准建设技术平台,使信息通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目前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保持同步,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支持。在此之前,我校和浙江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已开展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合作,一个小型的3G标准无线基站和接入网系统的硬件平台已基本实现。

以上述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平台,以移动通信专业方向为切入点,通过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其目标是:提高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通信行业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通信专业建设水平,使之逐步向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产学研是指:“产”,接收人才输出的用人单位;“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情况,指将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已有的科研力量、环境和校外资源联系起来,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无数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思路如下:

1.改造课程体系

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无线通信模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原有的课程(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通信标准与规范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合并重复的内容,以“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为原则、以3G移动通信系统(以一种制式为主)为主线重新构建该模块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级、网络级的综合知识与技术为重点,保持教学内容对专业核心技术的跟随性。

2.改革实践教学

在3G移动通信接入网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级的实验,使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原理验证性实验和仿真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系统技术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训练。传统的模拟实验设备,比如实验箱、模拟操作台等,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实际工业系统上的技术训练应成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在系统级和网络级的设备、技术的综合实训中,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融合和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针对此类系统的基本工作能力。

3.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研究生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接入网、设备平台、网络规划优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选择部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岗位认证。在通信技术更新迅速的现实状况下,虽然靠教师自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于从时效、质量和整体水平上得到保证,因此培训是必要的手段。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开展以工程技术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还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大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岗位认证的相关内容,与企业资深工程人员一起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人员直接来校讲授课程;针对就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联合进行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建立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关系。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移动通信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通过此次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啜钢,等.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4).

[2]金小萍,金宁.“数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