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4 09:56:53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

篇(1)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06-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篇(2)

1.饮水困难历史背景

沾化县地处山东省北部,北邻渤海,为黄河尾闾冲积平原滨海地区,国土面积2217.7km2。全县淡水资源匮缺,基本无浅层淡水,深层地下淡水和弱矿化水埋深300-500m,含碘、氟量过高,人畜不能饮用。客水资源严重污染,年际丰枯悬殊和年内分配不均难以利用。全县唯一可利用饮用水源是黄河水,由于地处黄河下游及引黄灌区的最末端,引水受上游影响很大,虽然当地兴建了一些小型水库、塘坝等分散的人畜吃水工程,但水源保证率低,引水供水矛盾突出。1996年以前,全县38万人民群众吃水极度困难,靠人力肩挑、小车推、畜力车拉等方式找水吃,吃苦水、脏水、咸水过日子,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难以保障,更难以谈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饮水困难这一人与水的不和因素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造成该县整体发展滞后,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

2.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就

2.1兴建平原水库解决水源问题

水源是解决饮水困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沾化县受地理、自然和引黄条件的限制,兴建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提高水源保障程度,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根本途径。鉴于兴建平原水库一次性投入太大,当地财力有限,沾化县科学规划、逐步分期实施,建成了以毛家洼和河贵水库两大平原水库为核心的集中供水水源地。

毛家洼水库位于沾化县中部,为沾化县中西部地区和县城用水的水源地,于1995年建成低标准的均质土坝水库蓄水运用,1999年完成衬砌扩建,设计库容4260万m3。河贵水库位于沾化县东北部,1999年建成低标准的均质土坝水库,为沾化东北部及北部沿海开发提供水源,2002年完成增容衬砌建设,设计库容500万m3。两大平原水库年调蓄引黄水量达8300万m3,从根本上解决了沾化县引用水矛盾,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优质的供水水源保障。

2.2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针对全县地广人稀、村庄分散、城镇规模小,城乡经济落后的特点,为切实统一解决城乡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本着先急后缓,让饮水困难群众“先吃上水,再吃好水”的原则,科学统一规划,近期远期相结合,量力分步实施,形成了以毛家洼和河贵两大平原水库为水源,覆盖全县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

1996年至1998年期间,先期实施了农村净水厂过滤和消毒工程,以直供水方式解决了沿海乡镇百村10万人吃水困难;1999年建设了具有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先进工艺流程的城区供水水厂,按同等标准对农村水厂升级改造;2000年实现了全县户户供水,成为全国城乡供水第一县;2001年通过对城区和农村净水厂进行整合升级改造,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自2002年至今,结合村村通、饮水安全等项目,实施了水厂升级改造,城区、乡镇供水主管网复设,信息自动化建设,提升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标准和规模,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实现了城乡供水水资源优化配置。

3.饮水安全提升人水和谐生态文明

3.1改善了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

沾化县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结束了当地群众吃苦水、脏水、咸水的历史,消除了由于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及污染水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人们从过去的挑水、推水、拉水等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发展生产经营,提高的生活质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3.2促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和节约保护

实行统一水源集约化供水,促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在水资源总量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利用,解决了当地引水供水矛盾。同时有效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改善了过去分散式引水、蓄水,粗放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而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保护了水生态环境。另外,沾化县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3.3保障了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体化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水源和可靠的供水设施做支撑,沾化县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沾化县城镇化建设、沿海开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迅速。沾化县由1998还是山东省最后一个整体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到2012年全县实现GDP 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4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万元,城乡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3.4 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篇(3)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大陆连岛工程和新城建设为契机,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快**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新型城市化和新渔农村建设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我市的投资、发展和人居环境。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道路、公交、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从接轨大陆、覆盖城乡的要求出发,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建设临城至螺门公路、长峙至岙山公路、北向沿海大通道、定海至马岙公路,在**本岛形成一环四纵的快速通道及完善的城乡道路网络。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增加公交运行班次,提高运行速度,缓解城乡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乘车难的问题。新建综合性公交车站3个、区域性公交车站11个、渔农村四级站23个。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公交网络系统。其中定海、新城、普陀城区之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城乡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交在城市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公交实现中心城区至乡镇、乡镇至社区的两级网络,新型社区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0%。

(二)加快推进供水一体化。全面实施《**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充分整合大陆引水工程、本岛水资源、现有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实现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调度一体化。建设总长144公里的本岛环状配供水主管网工程。新建大陆引水工程二期及配套黄金湾水库、本岛北片水厂、临城水厂、金塘大丰水厂和新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工程。力争到2010年,**本岛及周边岛屿的日供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抓紧制定城乡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措施,协调好供水、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抓好城乡供水管网漏损和修复工作,在乡镇、农村推行“一户一表”制,确保城乡用水安全。

(三)加快推进排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将现状雨污合流管逐步改造为雨水管,另行铺设污水管,最终实现本岛及相连岛屿区域内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重点实施定海和普陀老城区的下水道管网改造及渔农村排污管网建设。新建烟墩污水处理厂、北蝉污水处理厂、临城污水处理厂和朱家尖污水处理厂,扩建定海污水厂,确保2010年前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万立方米/日。

(四)加快推进供电一体化。遵循“以本岛电力自我平衡为基础,大陆联网供电为依托”的原则,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建设大中型港口电厂,弥补**电网不断增长的电力电量缺口,实现自供为主,受入为辅或在满足自身供电的基础上适度送出的目标。在全面完成渔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电源、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步伐。重点推进**电厂扩建工程、与省网220KV联网工程。到2010年,形成1个电厂、2个220KV变电站、8个110KV变电站组成的输电环形主网。探索建立城乡电网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加快推进通信一体化。确立建设“数字**”的目标,在网络能力上发展宽带数据网络,继续完善固定电话网,适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扩大应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建成一个高效、先进、稳定、安全的大容量的通信网络。在技术层次上加快实现网络的融合,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光纤化、分组化及接入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配合新城开发,建设交换容量5万门、宽带用户3万户及相配套的通信设施。继续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加快形成城市数字化平台。

(六)加快推进供气一体化。抓住新城开发建设的机遇,按照“气源优质化、供应管道化、应用扩大化”的要求和我市管道燃气及用户分布实际情况,调整供气模式,扩大燃气应用领域,在工业、公共建筑中大力发展燃气用户,逐步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提高城市燃气的供应水平和普及程度,促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燃气管道化普及率达到65%。

(七)加快推进垃圾处理一体化。积极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分类汇总,集中处理。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中转站达到35座以上。完成团鸡山垃圾填埋场五期改造扩容工程,新增容量185万立方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日常工作。根据“规划统一、建设接轨、管理分级”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篇(4)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趋势,乡村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衔接产业转移做强做大工业,还是调整产业结构,都离不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将乡村化提升到发展战略层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乡村化,武威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去年的28平方公里,乡村化率由2001年的20.1%提高到34.08%相继建成了8万吨供水扩建、9万吨污水处理、10万吨垃圾处理、城南区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项目和文化广场、南城门广场、火车站广场、文庙广场等四大广场,完善了乡村功能,提高了乡村承载力。特别是去年,建成了北关西路、兴盛路、市民南路等8条道路,进一步完善了乡村路网结构。建成医废垃圾处置项目,完成分户供暖节能改造5000户,建设廉租住房8.5万平方米、1744套,发放租赁补贴5943户、1.6万多人,农村危房改造1.5万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开工2万平方米。乡村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建筑市场秩序治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全国人民防空工作先进乡村和双拥模范乡村称号,连续三次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三个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城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也必需清醒地看到同全国、全省特别是与我基础条件相差不多的周边市州相比,同时。乡村建设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不相适应。从思想观念上看,一些同志和领导对乡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还不够,没有把乡村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经营乡村的理念还不强。从规划上看,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研究还不深、不透,缺乏久远谋划,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开阔,气魄不够大。乡村规划体系不够全面,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率较低,乡村功能分区不够明显,规划的执行不够严肃。从建设水平上看,一些乡村建筑与规划脱节,激进与现代混为一体,土洋交织在一起,南北大街、文化广场、步行街、文庙广场特色不够鲜明,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一些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刻内涵不相协调,品味体现不够,缺乏标志性的亮点工程。从管理服务上看,乡村管理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条块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权利、职责、任务不够统一。征地拆迁、冬季供暖、用气、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群众反映较多,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乡村的基础还不够完善。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弱,就业等社会问题突出。从小城镇建设上看,县城和小城镇产业培育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市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面对乡村化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乡村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乡村建设是落实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中,首先。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乡村带动和工业支撑。恩格斯曾经指出:乡村是一个放大器,由于乡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合作,能够把原来的生产力加以放大”武威处于紧靠中心、连接“西翼”重要地位,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中要想有所作为且大有作为,首先必需科学定位。鉴于武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现状,展望武威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布局,认为武威的目标定位就是河西区域中心城市、西部商贸旅游重镇、生态宜居城和食品工业城。武威和天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中心乡村。武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贸重镇,商业气息浓厚,人气旺盛。特别是武威与金昌地域相连、血脉相通,思想感情比较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组团发展的条件优越、领域广泛、前景美好。要以加快金武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着力扩张乡村规模,不时提升乡村综合竞争力,为工业发展发明条件,接金昌之气,助武威工业发展,全力推进金武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整体推进。

加快乡村建设是实施生态平安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的现实选择。大力实施生态平安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其次。市委在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石羊河流域作为拱卫河西走廊乃至青藏高原、中原大地的天然屏障,生态平安显得尤为重要。现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大的制约就是水资源匮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业人口多、农业用水需求量大,对生态的破坏严重。据有关部门测算,乡村居民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0立方米,而农民每耕种一亩地,用水400至800立方米,人均按2.5亩耕地算,共用水10002000方,乡村居民用水的2550倍。加快乡村建设,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规模经营,发展节水农业,缓解生态压力,确保生态平安。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乡村化,而乡村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功能的扩大、辐射能力的增强、聚集效应的发挥,又会把工业化进程不时推向新的阶段。据测算,乡村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每建设1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可以带动1.5亿元投资。当今时代,乡村形象已成为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名片,最直观、最现实的投资环境,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能招多少商、能引多少资,各地优惠政策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乡村形象、乡村综合服务功能的好坏已成为影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武威作为地处内陆的欠发达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必需借助外力。要实施两大战略,必需把扩展乡村规模、完善乡村功能、提升乡村品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推进乡村化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减少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快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三。即《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制约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乡村自身发展缺乏、带动能力弱,农业农村经济比重大,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大。只有加快乡村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发明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培育支撑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才干吸引和吸纳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生活,把城镇变成现代农民的大本营,确保农民继续增收,真正达到以城带乡的目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乡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乡村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第四。市民共同的家园。加快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功能,提高乡村品位,建设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治安良好的宜居城市、和谐乡村,既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对建议新风美德、促进和谐文明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快乡村建设进程,让更多的群众过上现代乡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迫切要求。目前,市不只没有会展中心、影剧院和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而且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水平不高,群众反映强烈,要求加强乡村建设与管理、改善乡村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必需把加快乡村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安排、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异,不时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效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高标准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乡村。

全市乡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推进金武一体化为契机,以西片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规划建设偏重、提升拓展并举、经营管理同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着力完善乡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六大体系,使乡村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生态更加良好、管理更加科学、环境更加宜居,切实把武威建设成河西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商贸重镇、生态宜居乡村和食品工业城。今年,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战略研究。规划决定乡村的未来,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划内容要完整,要通盘考虑乡村间关系、城乡关系。不只要考虑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还要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历史遗产维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要强化公众参与,要有长远眼光。必需将规划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统筹考虑的原则,准确定位我市的区域战略地位、功能和作用,用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系统的引导、整合,实现激进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充分吸纳和准确掌握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体系。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原则。尽快形成科学、超前、符合武威实际的中心乡村建设规划,依法完善武威城区二版总体规划,抓紧空虚完善和依法报批西片区规划,构建乡村向西滚动发展的框架。同时,要加快编制钟鼓楼区、文庙周边区、罗什寺景区、雷台周边区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乡村交通等专项规划。要统筹考虑武威城区与城东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建设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明确西片区、文物维护地段、激进街区等重点地段和区域的特色定位,二要凸现乡村特色。依照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现代风貌和谐统一的原则。确定主体风格、基调、色彩等,努力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乡村整体形象特色鲜明。要进一步提升天马文化、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和汉唐文化等五个乡村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提升乡村知名度、聚集生产要素、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就具有法律效力,三要严格规划审批和规划执法。规划一经批准。必需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依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盘棋”要求严格落实规划,乡村的一切建设都要严格依照乡村规划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搞修建都要经过市规划局批准,没有详规的土地一寸不批,没有详规的项目一个不上。要跟踪监督规划执行情况,全面实行“开工放线、基础复线、中途查线、竣工验线”制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

相关部门为西片区开发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效果的工作,一要全面启动西片区开发建设。西片区的定位是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生态居住区。规划总面积6390亩。近年来。西片区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西片区启动建设是今年乡村建设的重头戏,带动乡村发展的引擎。市建设、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水务、林业、劳动、规划、人防办等相关部门和凉州区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密切配合,超前谋划,着力抓好规划设计、项目争取、土地报批、征地拆迁、环境评估等各项准备工作。从今年起,市直部门单位和中央、省属驻武单位新建办公楼,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西片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积极发展以金融商务、休闲旅游、房地产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今年重点要抓好会议中心(武威大剧院)体育馆、博物馆三个标志性建筑建设和北一环西路、雷海路向西延伸段、西关北路向北延伸段、雷台西路等主干道路的开工建设,构建西片区开发的框架。为确保西片区开发及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市上已经成立了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凉州区负责同志参与的西片区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重点项目包抓领导和责任部门、配合单位。近期领导小组要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西片区开发具体事宜。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服从、服务于西片区开发这个大局,坚决杜绝部门利益至上、行我素、互相掣肘、相互扯皮的现象,为西片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也是乡村功能的载体。抓好重点建筑物建设的同时,二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认真做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六大体系规划设计,全力推进乡村地下管网一体化建设。今年重点抓好城北区集中供热项目,完成热源厂建设,建成一级供热主管网10公里、换热站11座,力争实现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完成城区分户供暖节能改造5000户。实施廉租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270户、21.4万平方米。改造城区棚户区(危旧平房)1200户、6万平方米。

依照乡村总体规划要求,三要抓好旧城改造。要正确处置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关系。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公建项目,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使新区与旧城相得益彰。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支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积极稳步地推进旧城改造,重点抓好老城平房区改造、沿街旧房改造和乡村出入口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城中村建设管理上要实现新突破。要继续抓好地下人防商业城、北关西路建设等城建重大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实施老城区景观提升工程,新建、改建二环南路中段、和平街向北延伸段、兴胜路向北延伸段、西关北路、西关南路、北一环东路、致富巷等老城区乡村主次干道道路,配套改造供水、排水、供热、路灯、绿化设施,积极推进杆线入地工程。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对城区光明巷、钟楼巷危旧房进行改造,建设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今后,乡村重大公益性项目开工之前都要举行项目听证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中民智民力。要抓好美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改造城区主要路段的绿化带,抓好广场、游园和居民小区绿地的管理,推进乡村绿化节水工作。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也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要抓紧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调结构促转变、实现以城带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坚持“科学布局、突出特色、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原则,扎实做好3个县城和小城镇的规划,两年内完成所有乡镇和一半以上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合理划分功能区,为未来小城镇扩张留有余地,特别是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今年要突出抓好凉州区高坝镇等9个重点镇和清水乡王盛村等8个重点村的建设,树立样板,典型推动。要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依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要求,采取向上争取项目和多渠道融资的方法,加快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时完善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围绕水、电、路、气、房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解决10万人的平安饮水问题,新建农村公路680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万户;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加快农村住房改造,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政策,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任务。要着力抓好产业培育,牢固树立产业兴镇的理念,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各显其能,大力发展城郊型、加工型、特色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集镇,走一乡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路子。要推进小城镇配套改革。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不只仅是搞工程和项目建设,更重要的要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城镇入住条件,引导农民向集镇集中,要素向集镇流动,产业向集镇集聚,推动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建立以市场为取向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土地资源充沛、有效、合理的利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抓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提升小城镇的社会服务水平。要突出抓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三清”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清理粪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特别要抓好中心村建设和城市近郊、公路沿线村庄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强化土地资本运营。正值武威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很大。必需把乡村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营,全面放开城建市场,充分利用乡村自身的各类资源,用市场化的方法来破解资金难题,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路子。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善于算大账、算发展账、算长远账,敢于适度超前建设,敢于合理举债经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筹措更多的资金推进乡村建设。

规范并调控土地二级市场,严格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土地供应机制,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实施连片开发,推动土地增值,提高土地收益,一要做好乡村土地经营这篇文章。由市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乡村建设筹集资金。要严守乡村综合土地价格,除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改制三方面的项目需要支持以外,其余项目用地一律不得减免土地出让金、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费和人防结建费等费用。要坚决禁止单位、企业、乡村私自和开发商签订乡村土地出让和开发协议,对一些重大的土地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建设项目必需报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开发和贮藏土地要坚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建一项基础设施贮藏一块土地,开发一片土地必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去年的基础上,今年乡村经营要新增土地储藏2000亩,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延伸产业开发,拓展经营领域,力争发展集团经营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

依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二要进一步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用事业和社区服务业,推进市政公共事业产业化经营,盘活存量,提高增量,提高经营效益。要通过拍卖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专营权等方式,经营好乡村无形资产。要鼓励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投资建设市政公用行业,积极推进供热体制、乡村水价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市存款余额远大于贷款余额,信贷资金比较富余,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切实用好信贷资金。

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有利时机,三要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要抓好重大项目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编制申报乡村生活垃圾处置、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节能改造、乡村道路建设等一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乡村发展后劲。要动员全市力量,整合各种招商资源,掀起招商引资热潮。要依据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和县城及小城镇产业定位,瞄准大型企业,搞好项目谋划和包装,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各部门必需牢固树立“客商至上、服务第一”理念,竭尽全力为外来客商排忧解难,努力提供高效、便利、人性化的服务,形成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使武威成为广大客商投资守业的热土。

(五)创新乡村管理体制机制。

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工作。现代化乡村“三分靠建,一要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乡村管理是乡村建设的延伸。七分靠管”要将完善乡村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作为提升乡村品位的长效工作来抓,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要不断探索乡村管理的有效模式,不时完善乡村管理的各类制度,靠实管理责任,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依照公司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对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道路养护等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管理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改造,改善执法装备,加快乡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乡村现代化管理水平。

严格落实单位包街包路段责任书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制度。今年要集中开展“六大整治”活动,二要加大乡村管理工作力度。加强市容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制度建设。改善乡村形象。一是抓好环境卫生整治。要经常性地发动市区两级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对市区范围内所有大街小巷、办公场所、小区院落、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进行集中清理清扫清运,坚持经常整洁。市精神文明办、爱卫办要经常性地开展环境卫生评比达标活动,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大对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的曝光力度,努力建设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乡村环境。二是抓好交通整治。要强化交通平安宣传教育,坚持站岗值勤与流动巡逻相结合,从严查处乱停、乱放、乱调头,确保交通顺畅。要加强对客运车辆的管理,督促引导客运车辆进站候车,依次有序停放。三是抓好市场秩序整治。建设、公安、商务、工商、质检等相关单位要联合行动,搞好集贸市场管理,打击欺行霸市、假冒伪劣行为,取缔店外摆摊、以街为市、以路代市、沿街叫卖的不良现象,确保行商归市、座商归店、各类摊点上市交易。加强对饮食市场的管理,落实“三防一消”制度,确保食品平安卫生。四是集中开展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秩序专项整治。重点抓好开发建设环节,坚决制止擅自变卦规划、提高容积率、缩短楼间距、减少绿化面积和环卫等公共设施的行为。要从工程发包、开工许可、管网接入、房屋预售、产权证料理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证消费者权益。加强物业管理,加大对物业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积极协调处置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电、暖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政府主导、阳光供应、市场运作”方式,加大经济适用房、拆迁安排房、廉租房和解危解困房的建设力度,切实保证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监管,规范审批顺序,严格按规定进行审批,杜绝违规建设行为发生。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查活动,严厉整治建筑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建立建筑工程质量定期公开通报制度,公开建筑工程质量信息,提高透明度。加强教育培训,定期对建筑工程质量平安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杜绝建筑平安事故发生。五是抓好市容市貌整治。更新和增设城区的公用设施,补修破损的路面,清除城区内的残墙断壁,撤除各类违章建筑;建议文明施工,禁止占道施工及乱堆乱倒建筑垃圾;加强户外广告标语管理,制止乱贴乱挂;加强花草树木养护管理,更新增设路灯,清洗、美化临街楼房和店铺。六是抓好噪音污染整治。取缔车辆高音喇叭,制止音像制品商店、电器销售门市部、建筑工地及娱乐场所噪音扰民,为市民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通力协作,加强领导。确保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提高乡村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乡村化进程。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各个方面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乡村建设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牢固树立抓乡村建设就是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快乡村化进程对我市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快乡村建设。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认真研究和解决乡村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市建设、发改、财政、国土、公安、交通、水务、规划、房管、供电、电信、广电等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乡村建设作为本部门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来抓,依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安排,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进度和时限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各自的建设任务。对未能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

篇(5)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9841(2012)05—0075—0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并提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义务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率先实现一体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然而,我国义务教育供给机制设计一直因循城乡分立的体制框架,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既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自然特征,又具有城乡二元制度的人为特性,其主要表现是城乡义务教育供给水平、供给质量和供给标准上的差距。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重点在于农村义务教育。近30年,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供给责任由乡村上移至县,再由县过渡到多级政府共同负担,最终在体制和机制上实现义务教育公共产品内在属性的外化过程,走出了一条从乡村自给向公共财政保障转变的漫长制度变迁之路。然而,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2006年以来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是一次“增量改革”,而且是一次主要关注经费供给机制的单向度改革,没有突破义务教育城乡分立供给机制的体制框架,义务教育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态势并未逆转。因此,如何落实《纲要》提出的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促使义务教育供给机制从城乡分立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将是下一个阶段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城乡分立下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建立了城乡有别的基础教育供给机制。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经历了1986—2001年的“乡村自给”,2001—2005年的“以县为主”以及2006年至今的“各级政府共同负担”三个阶段,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实现了从“乡村自给”到“公共财政保障”的历史转变。然而,二十多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机制改革都是在一种城乡分立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是一种独立于城市之外偏向经费供给的单向度制度调整。

(一)1986—2001年“乡村自给”的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

1986年至2001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责任在乡村,经费来源匮乏,而且很不稳定,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转。1990年代中后期,由于乡镇经济凋敝,城乡差距迅速扩大,农村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缺失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稳定农村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国家相继推行多项惠农政策,其中效果较为显著的是“税费改革”。然而,此项改革在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使乡镇财政失去税基,从而丧失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供给能力。作为适应社会整体改革的一种关联调整,中央政府又重新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机制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实施近20年的乡村自给体制,将义务教育的供给主体上移到县级政府。制度改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这次改革也不例外。虽然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主体上移到县,但是依旧延续“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的基本体制框架,中央政府和地方高层政府(省级)并没有实质性介入。

(二)2001—2005年“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

2001年至2005年间,实施“以县为主”体制以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财政基础并未出现实质性的转变,尤其是对于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构成的农业县,而农业县占我国两千多个县将近四分之三的比例,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对很多县级财政依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以县为主”的改革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体制调整,尤其是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负担方面没有长期规划,应景性质较为明显。从主要发达国家来看,义务教育的提供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但教育财政负担的重心却不在此。以美国和日本的义务教育财政分担结构为例,2008年美国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中,由地方政府负担43.7%,由州政府(相当于我国的省级政府)负担48.3%,由联邦政府负担8%;2008年的日本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中,由中央政府负担12,3%,由都道府县政府负担55.2%,由地方政府负担32.47%。然而,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县级政府负担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的70%以上。但是,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经费的短缺造成质量下降和学生流失,在政府统计数据上也难以反映。“以县为主”之后,虽然拖欠教师工资的事件有效减少,但由于农村学校教育枯燥、质量低下、学杂费负担沉重以及进城务工等机会成本的上升,中小学学生辍学率达历史高位。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研显示,2001年前后,农村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有的乡镇中学辍学率高达70%以上,对东南、东北、华北、西南六个样本县逐乡镇的调查,有4个县农村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高于20%,最高的达到54.05%。这与政府统计部门的“普九”数字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2006年至今“各级政府共担”的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

从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就从来没有真正免费过,这与全球义务教育通行的强制和免费主流模式相悖,也与国家支持“三农”发展的战略导向不符。于是,在2005年的年终,中央召开会议商讨取消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方案。但是,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县级财力薄弱问题成为免费政策实施的最大障碍。为了保证免费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突破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采用专项补助的传统,设计了相对复杂的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机制,并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建立起各级财政向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稳定制度。这次改革彻底结束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不免费”的历史,真正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从乡村自给向公共财政保障的转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下简称“新机制”)的建立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确认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地位,减轻农村居民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巩固了“普九”成果;第二,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始终与农民经济收入和县级实力捆绑在一起的命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和教育质量提高提供了条件支持;第三,“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投入”的政策设计,强化了高层政府的财政责任,为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制度可能。同时,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向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集中,中央和省级政府在财政投入方面的制度性介入,使得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供给有了制度保障。

二、“新机制”后的农村义务教育与城乡差距

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各级政府共担”的经费保障新机制,仍然沿袭了城乡分立的设计思路。尽管“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快速增长,但是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并未有效缩小,在生均教育经费方面的差距甚至有扩大倾向。除此之外,“新机制”的内容主要指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供给,缺少相关的配套措施,难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水平。在这种治理框架下,城乡义务教育学龄儿童依然受到不平等的教育待遇,城乡之间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流动还存在大量的体制和制度。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快速增长,但缺乏稳定性

“新机制”以来,政府、学界和社会都对“各级政府共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寄予了厚望。从实施成效来看,“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稳步、快速增长。本文整理了1994至2009年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数据,根据CPI指数对当年价格进行折算,统一转换为2000年可比价格。从中可以发现:

1 “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速度加快

与“新机制”实施前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速度相比,2006年“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速度加快(详见图1)。2001年之前,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率相对缓慢,其中1996—1998年间还出现了下降。2001年推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当年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幅度较大,但是接下来的两年又出现回落。这是因为县级政府还没有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完全职责时,乡镇政府已经退出而造成的,是“乡村自给”到“以县为主”的体制转换问题。2001年至2005年间生均教育经费的增长率比之前一个阶段有所提高,但并不明显。2006年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进入快速增长轨道。“新机制”实施前的2005年,农村小学生均经费为1471元,2009年增长到3213元,四年间增长了1742元,年均增长率为22%。农村初中生均经费2005年为1702元,到2009年达到了4201元,三年间居然增长了2499元,年均增长率为25%。这个增长率远远高于我国同期年均11%的经济增长率。这说明,“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稳步、快速增长。

2 “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态势不稳定

“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态势与2001—2005年间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态势相似,年度间生均经费增长缺乏稳定性。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改革的当年,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增长了22%,农村初中增长了14%。然而,接下来的两年,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增长率大幅度下降,2003年小学的生均经费增长率为9.6%,初中仅为5.9%。之后,又出现了回升。2006—2007年,“新机制”实施后第一年,农村小学生均经费增长了27.3%,实施后第二年增长率回落到了19.4%。农村初中的生均经费变化相对稳定一些,但2009年的农村初中生均经费增长率也出现了回落。这种不稳定性既体现了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不稳定,也反映了在每次改革之初,为保障政策的顺利推行,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骤增,使得当年的教育经费大幅度的增长。然而,由于这种努力热情缺乏持续性和制度保障,所以,稳定的增长势头难以持续下去。

(二)城乡义务教育在资源和质量方面差距明显

2006年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区)为主”的责任划分格局下展开的,没有相关的财政体制和其他宏观体制改革的配套,从而没能触动政府间基本财力与教育事务责任结构。改革后,像教职工、基建、学校硬件设施(课桌椅、仪器设备等)等教育事务责任仍主要由县乡政府负担,而县乡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方面既存在财力薄弱的客观问题,也存在因激励不足而努力程度下降的主观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现实教育中就表现出城乡义务教育在资源供给、教育质量等方面差距未能有效缩小,农村义务教育学龄儿童难以受到同城平等的教育待遇,城乡之间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流动还存在大量的体制和制度,城乡间非均衡的发展状态没能得到应有的改善。

从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方面来看,尽管有“以县为主”改革和“新机制”的实施,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生均教育经费差距仍在扩大。2000年城乡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差距为558元,到2009年扩大为921元,十年内城乡差距扩大了65%。2000年城乡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差距为858元,到2009年扩大为1207元,十年内城乡差距扩大了40%。另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2000年全国县域内有小学在校生1.12亿人,到2009年则减少到0.83亿人,十年间共减少了2903.91万人,减幅为25.94%。也就是说,农村生均经费的增加可能不仅是因为总经费的增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学龄人口的迅速减少。如果考虑学生人数的变化,现实的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速度可能更快。这说明“新机制”改革并没有有效地消除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从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方面来看,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在生均经费、师资水平以及相关的教育资源方面差距缩小缓慢,再加上城乡分立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业成就差距显著。2009年“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东、中、西部8省31个区县城乡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业成就调查显示,在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四个学科的测试中城市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两者间的差异在统计上非常显著。其中城市学生的学业成就达到良好和优秀水平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学生近3个百分点,基本合格和不合格水平的学生比例则均低于农村,特别是在不合格水平上城市学生的比例要低于农村近4个百分点。另据对湖南省某县县城和农村初三学生7个科目的中考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县城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要远高于农村学生。县城学生7门考试科目的平均成绩都接近或超过了70分,而农村学生都没有达到60分,县城学生7科学业合格率高于农村学生30~40个百分点;农村学生英语合格率只有24.6%;优秀率县城学生达到了45%左右,而农村学生只有12%左右。同时,课题组在农村初中调研中发现,学校为了提升其中考成绩的平均水平和中考的升学率,在中考前就动员年级后进生放弃中考。如果全口径地统计农村学生的学业成就,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可能更大。

(三)“新机制”在机制设计上的城乡分立局限

“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由乡村自给转向了公共财政保障,但与城市差距的缩小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可以由“新机制”仍然沿袭城乡分立的设计思路来说明。从制度层面来看,“新机制”及其后续改革没有突破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体制框架,仍然是一种城乡分立的机制设计,偏离了社会经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

首先,这种机制设计的支点在于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但并没有明显地减轻县乡级政府的教育事权,也没能调动城市和县镇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积极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基层社会载体虚化。“新机制”推行过程中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所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特征,以及教育投资所固有的长周期和区域外溢属性,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在中央政府目标函数中的权重要高于其在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中的权重。这次改革中央和省级政府主要的推行策略就是直接的财政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1年中央财政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累计投入约3369亿元。然而,当中央和省对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增加时,由于县级政府的卸责行为,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且,上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对县乡级政府教育支出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介入,使得县乡政府有了转移责任的空间。

其次,这种设计局限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单项体制改革,忽视与国家宏观行政与财政等刚性体制的兼容。我国的城市并非单纯的经济单位,其行政职能也十分明显。目前,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是横亘于省级政府与县(区)级政府之间的行政中枢,跨越城市的中央——省——县镇的经费垂直拨付和管理链条过长,运行成本非常高。一些省正在进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以减少这种垂直财政关系的层级,但是多数省份尚未进行实质性的推进,来自地市级政府的阻力较大。在省和县之间的市级财政不仅增加管理链条,而且造成“市刮县”、“市压县”的格局,使得县乡政府财力与事务责任更加不对称。根据课题组的调查,中央和省级部门的转移支付资金被截留和挪作他用的行为仍有发生,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现象突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而言,需要配套的资金已远远超越其财政能力。

最后,“新机制”主要是经费供给的单向度改革,当农村义务教育成功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之后,经费改革的边际收益已经递减,接下来重点是师资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在城乡分立的义务教育供给机制设计下,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处于一个游离于城市之外的相对封闭循环的系统,城市优质教育的辐射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遭遇体制壁垒而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城市凭借其在教育质量、学校条件、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方面的优越地位,不断地“抽取”农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和优秀生源,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在士气上的“衰落”。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宏观背景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任务不是单靠改善经费状况所能够完全解决的。

三、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改革展望

与一些研究者关于城乡教育差距缩小的观察不同,上文的实证分析发现2000年以来的两次大的体制改革并没有有效地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这些证据并不是在否定两次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巨大的推进作用,而是说明在现有城乡分立框架下的改革思路很难消除义务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义务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而且给城市教育造成了诸多压力和矛盾。从更广泛的视角看,义务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剧和固化了城乡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二元结构,对向现代社会转型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为了切实有效地消除义务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新时期必须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来重构义务教育供给机制。

(一)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改革新取向

城乡教育分立、分治的发展模式衍生和加剧了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城乡分立的义务教育供给机制和城乡义务教育供给水平的落差已经造成严重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自身而言,一方面,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的城乡严重失衡,导致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和生源的外流,一些地区农村教育出现萎缩、衰败之象;另一方面,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农村青壮年和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由妇女、老人和低文化水平农民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农村社会,不足以构建学校教育的良性社区支撑环境。农村学校的社会文化资本和支持系统堪忧。正如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曼所言,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更大范围的社区共同体,对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儿童学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学校一旦脱离有机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不利于城市教育和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城乡经济和教育落差较大,农民工随迁子女不断增多,对城市财政、教育和社会系纺形成巨大的压力,城乡矛盾在义务教育领域集中激化。据课题组对东部城市如苏州、杭州、宁波等地的调查发现,一些农民工子弟集中的学校,城市居民抗议和子女转学的现象突出,最后不得不对农民工子女单独建班或建校。另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中考和高考的户籍限制,随迁农民工子弟不能报考所在城市的普通高中,而只能报考职业技术类学校,且其中考成绩并不进入城市学校的绩效考核范围。最终造成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毕业阶段被边缘化,使教育分流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分立特征。从长远来看,这种人为设置的体制障碍易导致城市的贫富悬殊和社会阶层断裂,并可能成为“城市病”的社会根源。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城乡对立正是资本扩张在地域空间上和社会关系上的表现,资本带来的文明面和对抗性在这里鲜明地体现在:一方面是资本与财富的集中,另一方面是贫困和失业使城市成为罪恶的渊薮。”因此,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体制,缩小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已经不是农村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单向诉求,它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实际需要。

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供给制度有利于克服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弊端,同时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以城乡一体化来指导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改革,具有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消除城乡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不平等待遇;第二,打破城乡义务教育二元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人力资本基础;第三,缓解城市义务教育的财政、教育和社会压力,消除为“求学”而迁移的农民工流动;第四,实现更为公平的城乡教育格局,为城乡社会和谐和未来城市阶层间流动奠定基础。可以认为,以城乡一体化来指导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改革,不仅是解决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更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下,城乡义务教育供给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建立双向沟通、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然而,义务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首先要通过政策干预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渐均等化,消除地域、经济和政治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然后才是城乡义务教育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相互支持,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种平等的一体化而非依附的一体化,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缩小、平等均衡是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改革思路

以城乡一体化作为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对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的否定,而是对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的继承、深化和拓展,是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课题和新使命。然而,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愿景不可能通过“嫁接”在城乡分立的制度架构上来实现。当前倡导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或者政策文本与现实城乡关系的巨大鸿沟表明,很多学者和决策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其中的制度性困难,因而也难以触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深层次的体制或机制问题。从制度演进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解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外生制度条件,也需要更加开放的改革思路和更为系统的政策设计。

义务教育的供给机制内嵌于更为宏观的政府财政和行政管理体制,没有财政和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单方面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能够达到的效果十分有限。目前“市管县”财政和行政体制是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重要根源之一。在这种体制下,以“县”为行政表征的农村和以“地市”为行政表征的城市不仅是地域概念,而且存在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在这种垂直行政关系下构建的城乡一体化必然是一种不平等的、依附性一体化,而非平等意义上的真正城乡一体化。因此,宏观体制上的“省直管县”改革是构建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制度基础。一方面,“省直管县”改革可以使“市”、“县”在行政上平级,创造“市”、“县”举办的中小学在行政地位上的对等;另一方面,“省直管县”改革可以增加省对县的直接支付,减少转移支付的“漏损”,充实县级财力,从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水平,为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奠定经济基础。在增加县级财力的基础上,必须同时加快县乡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重构基层治理结构,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在县乡政府财政支出目标函数中的权重。

篇(6)

以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真学真干、福民强市”为总要求,围绕“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城镇化体系,通过加强基础、增强功能、完善机制、提升面貌,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打造“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魅力。

二、总体要求

(一)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到2012年新区拓展区初具规模,3年总投资额预计将达到930亿元(核心区投资达到350亿元)。突出经济、人居、生态复合功能,使之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全市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和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先行区。

(二)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为改造重点,落实投资380亿元,力争2012年年底前,现有市区建成区内及县城内集中连片棚户区、城中村全部完成实施改造。同时,坚持改造与改善相结合,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按照科学规划、产城融合的要求,积极推进县城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的经济功能,3年县城新区预计开发投资198亿元(其中:35亿元,8亿元,17亿元,55亿元,30亿元,13亿元,10亿元,15亿元,15亿元),产业集聚区预计投资600亿元,县城新区建设成效明显,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四)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3年预计投资233.46亿元(其中:22亿,18.08亿,18.9亿,28亿,31亿,14.6亿,30亿,41.96亿,38.92亿),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和承接农民转移的关键节点作用,按照小巧玲珑、各具特色、功能完善、面貌提升的要求,强化小城镇的区域服务功能,促其科学发展。

(五)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加强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3年预计投资86亿元,加快近郊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统筹发展水平。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为实现加快推进城镇化总体要求所确定的各项目标,结合全市城镇化工作实际,到2012年,着力实施以下23项重点建设和管理工程。

(一)建设工程(13项)

1.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洛偃快速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实施城市快速通道和环城路建设,改造主次干道122条,打通青岛路、九都路、丽春路、唐宫西路、纱厂东路、郑州路等断头路,努力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有效解决城市区道路拥堵问题,形成便捷通畅的城市道路网络。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安排154项,概算总投资110亿元(其中:城区63项,概算总投资约40亿元,新区91项,概算总投资约70亿元)。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新区建设一局,各城市区人民政府

2.城乡路网建设工程。完善和建设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项目6个,完成连霍高速郑州至段改扩建工程、连霍高速至三门峡(省界)段改扩建工程,建成洛栾高速至段、至段,郑卢高速至段、至卢氏段,概算投资223.07亿元;规划升级国道网60公里,概算投资3亿元;农村公路网新改建“县县畅”路网公路200公里、“乡乡联”路网公路300公里,桥梁建设完成危桥改造及新桥建设30座,概算投资5.7亿元。积极做好市区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力争早日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水运建设工程。规划疏浚小浪底大坝至三门峡南村大桥间130公里航道,提高等级达到四级航道要求,船舶通航能力达500—1000吨级;规划修建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库共5个客货运码头。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4.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工程。集中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造。力争2012年年底前,现有市区建成区内及县城内集中连片棚户区、城中村全部完成实施改造,对城市居民生活干扰较大的二、三类工业、仓储区实行“退二进三”和“同业置换”,实施连片改造、搬迁;实施城中村改制,在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将其改制为城市社区。同时,按照改造与改善相结合的要求,对不需拆迁改造的城市旧生活区和城边村的村庄环境、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提升。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些区域达到“路平、灯亮、卫生、屋洁、院绿、水通”的目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脏乱差”现象得到消除。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旧改办、民政局、创建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廉租住房建设三年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税费优惠等政策,加快中央投资补助廉租住房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逐步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范围扩大到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进城务工人员。以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产业集聚区职工公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选择试点,探索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照规划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三年新建居民住房面积99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2009年的29平方米达到32平方米。开工建设廉租住房96.7万平方米、竣工63.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88亿元;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85.17万平方米、竣工99.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16亿元;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2.5万平方米、竣工1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6亿元。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房地产建设工程。根据城市发展战略与产业定位,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产业地产发展。大力发展工业地产,加快工业厂房、专业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商业地产,重点开发各类商业营业用房,建设一批商贸区、休闲区工程。充分利用全市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地产。大力发展住宅地产,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鼓励城市集中连片开发和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三年累计完成房地产业投资298亿元以上、新开工面积165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70万平方米。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7.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程。编制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风险防范预警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快超期服役城市管网改造,确保供水、燃气、电力、热力等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广场、公园等避难场所布局合理,城市防洪设施达到国家标准,城市消防设施规范齐全,无障碍设施配套,城市新建建筑全部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责任单位:市应急办、住房和城乡建设委、规划局、人防办、公用事业局、环保局、园林局、水务局,市消防支队,供电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8.城市集约节约发展提升工程。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鼓励执行低能耗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供热计量改造。积极扶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力推进新能源实际运用,完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督体系。积极倡导农村住房节能,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关停城市区自备水源,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推动公共建筑、居民小区推广应用节水设施、器具,加强高耗水重点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推广使用多层标准化厂房。继续加强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以下简称“禁实”)工作,加快推进乡镇“禁实”工作,到2012年年底,6个中心镇实现“禁实”。着力培育5家新型墙材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黏土类、复合型、自保温墙体材料,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到98%以上。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环保局、水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9.园林绿地提升工程。一是增加绿量。按照城市区500米范围内有可进入绿地游园的要求,实施增绿工程。市区绿地面积增加680公顷,概算投资3.86亿元,总面积达到560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00公顷;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乡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二是完善园林绿地的功能,增加公园绿地服务设施,使其成为多功能的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三是提升品位。市区实施绿地提升改造工程项目43个,总投资1.18亿元。

责任单位:市园林局、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公共事业建设工程

(1)公共交通。突出“公交优先”的原则,加大公交投入,三年概算总投资6.84亿元。其中,投资4.5亿元购置900台环保公交车,使公交运营车辆达到2200标台;投资4亿元新建7处公交停车场(站)。结合城市道路改造,开辟公交专用道,提高市民出行效率,有效服务群众出行。

(2)城市供水。计划投资1.42亿元,建设项目包括新区拓展区供水工程、北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和新建部分加压站。城市综合供水能力由现在的7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82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普及率由现在的97.41%提高到98%以上,城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3)污水处理。计划投资3.1亿元,完成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涧西污水处理厂中水利用工程建设。市区污水处理能力由现在的4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52万立方米/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现在的89.53%提高到90%以上,中水再生利用能力由现在的10万立方米/日增长到17.5万立方米/日。各县(市)根据本地污水排放总量加快建设第二个污水处理厂,农村(含县城、乡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每年提高4%以上。

(4)城市照明。概算投资1亿元,完成照明工程50项。随着城市道路建设同步实施道路照明工程,加快城市区背街小巷路灯改造,力争城市路灯达到5万盏,城市主干道亮灯率达到和超过部颁96%的标准,设备完好率达90%以上。

(5)燃气供应。概算总投资3.35亿元,加快天然气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支线工程(中石油南线)和鄂尔多斯天然气榆林——济南线安阳——支线工程(中石化北线)建设,尽早实现两大管输天然气进入,提高市用气的安全性、稳定性。城市建成区天然气由现在的11万立方米/日增加到40万立方米/日,市区管道煤气由现在的80万立方米/日减少到50万立方米/日。人工煤气逐步退出市区,形成以管输天然气为主要气源的燃气供给格局,燃气普及率由现在的87.6%增长到90%以上。

(6)热力供应。计划投资4.3亿元,继续进行新区集中供热热力管网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新区西郊调峰热源厂的建设。新区供热面积由现在的360万平方米提高到650万平方米,蒸汽供应能力由现在的160吨/小时提高到310吨/小时,热化率由现在的45%提高到55%。城区供热面积由现在1120万平方米提高到1510万平方米。蒸汽供热能力由现在的每小时1630吨/小时提高到1950吨/小时,热化率由现在29.5%提高到37%。

责任单位:市公用事业局、环保局、交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1.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按标准和规范配套新建或改建、扩建中小学校446个,其中城市区85所;达标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所;三年内以每年不少于150个行政村的数量为其免费安装、修建体育健身场所(健身路径),同时为市区新增社区免费安装健身器材,概算投资1200万元。建设武术训练房,概算投资400万元。修建老年人室内门球场8处,概算投资410万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市、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全部达标,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免费开放。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教育局、体育局、卫生局、文物局、文联

12.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区新建公厕300座,改造垃圾中转站90座,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55座,新增多功能清洗扫车30台,专用供水口50个,概算投资2.93亿元。实现全时段城市垃圾即时清理,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0%以上。县城环卫基础设施分布合理,按照国家《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做到村收集、乡镇汇集、县处理,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开展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到2012年底,城市达到90%以上,农村(含县城、乡镇、村)每年提高4%以上。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3.市区河渠水系综合利用开发工程。完成“引黄入洛”工程,并以此为契机,实施市区水系的连通、利用和两岸环境改善改造。对洛河、伊河、瀍河、涧河、中州渠、大明渠、秦岭防洪渠、铁路防洪渠、邙山渠、景观水系进行截污清淤治理,监督沿河渠排污单位达标排放。实施河渠水系两岸综合利用开发,工程计划投资10.28亿元。提升水系防洪标准和综合利用开发水平,为市民群众打造连片景观带和休闲带。

责任单位:市水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园林局、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管理工程(11项)

14.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年年底前数字化城市区管理系统的指挥平台网络系统要建成投用。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建设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市、区两级和相关责任单位建立市政设施抢修应急分队。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及相关责任单位,各城市区人民政府

15.市容市貌管理提升工程。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开展垃圾分类收集。集中治理违法建筑,清理整治规范各类占道售货亭、棚、违法设点、占道经营行为,还路于民。治理各类违法设立的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管理,提升户外广告质量和档次,变无序设置为有序发展。治理随意倾倒垃圾、铁路及河渠沿线脏乱等严重影响城市容貌的突出问题。建筑工地重点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全部实行围挡作业。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落实经费和人员待遇,强化执法保障,逐步提升服务管理能力。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规划局、工商局、公安局、水务局等相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6.交通秩序治理工程。完善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等设施的设置和管理,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做好动态和静态交通环境整治工作。增加停车设施,针对车辆乱停乱放、行人和非机动车违法违章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通过治理,使安全意识和守法观念明显增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市区道路交通文明、安全、有序、畅通。2012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百辆汽车拥有30个以上停车位、市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40%以上,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7.非法营运车辆治理工程。取缔非法营运的机动三轮车、摩的;治理长途车辆违法经营、无序管理等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运输秩序。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公安局、残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8.社区环境改善提升工程。重点治理脏乱差,加强管理,提升功能,完善服务,集中对老旧居民楼(院)提升改造,达到社区“路平、灯明、水通、绿化、安全、卫生”的要求,社区物业全覆盖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9.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村镇居民区、街道等公共场所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农村(含县城、乡镇、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每年提高5%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每年提高5%以上,到2012年年底达到70%以上。年、2012年年底,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农村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工厂(农场)、车站、码头、旅游景区、公路沿线加油站等无害化公共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65%、80%以上。有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每个乡镇每年有1—2个村庄达到省级卫生村标准。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3年内全部完成并实现达标验收。

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水务局、卫生局、爱卫会、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0.窗口地区环境治理工程。实施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提升和新长途车站建设工程,不断提升硬件环境和服务水平,使火车站、长途车站、飞机场、旅游景区、大型商场、主要宾馆酒店等场所达到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容量提升、干净整洁、经营有序、服务优良、管理规范。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交通局、人防办、商务局、卫生局、工商局,民航学院分院、火车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1.集贸市场扩容提升工程。遵循堵疏结合的原则,取缔现有马路市场,实行商贩退路进店(场),根据群众需要科学安排设置便民市场和便民超市,全市新增或改造集贸市场和便民超市179个(其中:12个,20个,37个,3个,17个,24个,7个,14个,20个,西工区3个,涧西区5个,瀍河区1个,吉利区2个,高新区2个,市市场发展中心2个)。改造现有集贸市场,提升服务功能和档次。到年、2012年年底,城市达到管理规范标准的农贸市场分别达到50%、60%以上;农村(含县城、乡镇、村)农贸市场或摊点实现经营场所相对固定、划行归市、专人管理、整洁有序的目标,达到管理规范标准的分别达到30%、50%以上。

责任单位:市市场发展中心、工商局、商务局、供销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2.“五小”单位管理提升工程。全面落实门前“三包五不准”责任制,达到证照齐全、消毒制度坚持好、“四防”设施到位,办证率达到100%;达到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经营场所干净整洁、店内外卫生达标的要求,使全市“五小”门店达到环境面貌大幅度提升,管理规范,服务优良。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工商局、地税局、质监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文广新局、商务局、药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3.污染源治理工程。重点解决大气污染源、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燃煤污染源、餐饮业、市区周边大气污染和废气烟囱、水塔等污染问题,集中开展流域地表水环境治理活动。对城市区内污染企业和易燃、易爆产品的生产、储运、经营场所,实施“退二进三”、强化管理等措施,确保城市安全。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城乡规划局、工商局、安监局、公用事业局、煤炭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4.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工程。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突出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名及历史街区建筑保护,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重要地段和建(构)筑物要形成与地域、历史、文化、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特色风貌。积极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按照“吸引游客、方便游客、服务游客”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各项旅游要素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的可视性和适游度,树立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实现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在城市开发中,同步建设旅游观光休闲项目和旅游饭店、游客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会展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旅游购物设施、停车场和旅游公厕等;建设一批历史文化、特色餐饮、购物娱乐街区,营造千年的古城环境。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文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保障城乡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科学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引导城乡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建立由城镇体系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年6月底前实现市区和县城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2012年年底前完成中心镇主要街区、一般建制镇镇区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应当编制规划的基层行政村规划编制。城区同时完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大力开展城市重要地段、特色街区和景观节点的城市设计。年年底前,市、县(市)完成供水、燃气、供热等8项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市、县(市)要根据本行动计划,年年底前编制完成下一年度建设规划。

提高城乡规划编制和建筑设计水平。树立先进理念,更新规划观念,端正设计思想,健全规划公示和设计方案专家评审制度,加强规划设计方案论证,严格施工图审查技术把关,推进规划科学民主决策。地标性建筑、重要街区和景观路段、具有较大规模的居住小区的方案设计应面向高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征集比选或设计招标,提高原创设计能力和建筑科技创新水平。按照“三规合一”的原则,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的充分衔接。

加强规划监督管理。强化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法定依据的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机制,严格实行“五线”(道路红线、绿化绿线、市政用地黄线、河湖水系蓝线、历史保护紫线)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调整程序。健全规划公示公布制度,到年年底,设立并开放市规划展览馆,县(市)设立形式多样的展馆或展室。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活动,拆除一批违法违规建筑,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建立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和执行城乡规划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二)着力改革创新,破解城乡建设发展瓶颈,创新城建投融资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城建投融资体制,市、县(市)要组建和规范城建投融资公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规定,足额注入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市场化运作,使其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体和龙头。鼓励各级财政采取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城建投融资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融资。鼓励和支持其他投资公司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等行业和领域。建立混合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实行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综合运用集中成片开发、土地划拨、贴息、政府补贴、项目代建制、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灵活运用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融资模式,扩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规模。对城市道路、广场等无形资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公开竞价,其经营收入所得专项用于公用设施建设,对现有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交出租等现有存量资产,运用多种方式,公开招标,进行整体或部分出让、转让经营权,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积极培育大型城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采取股权融资、发行债券、发行信托产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募集建设资金。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资源,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多渠道加大城乡建设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参与城乡建设的积极性。市、县(市)要稳步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将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入扣除现行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城建信贷规模。各县(市、区)要认真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乡基础设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项目,积极参加招商活动。

创新城乡建设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机制,对搬迁居民数量较多、有重大影响的旧城区成片改造项目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组建独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向国内外招商引资、申请金融机构贷款或采取财政贴息贷款等方式,解决项目拆迁安置和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土地储备中心职能作用,挖潜盘活城镇存量土地。建立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将开发区工程、重点工程、乡村公共设施工程等全部纳入监管范围,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工程质量。转变建筑市场监管方式,推行工程担保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增强履约能力和信用意识,防范工程风险,遏制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事件发生。改革政府投资项目组织建设实施方式,积极推行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规范房屋拆迁管理,严格拆迁许可制度,实施依法和谐拆迁。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切入点,切实加快项目审批步伐。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利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促进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建设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复垦的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农村住房建设和村庄改造。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出的土地,优先安排本行政村新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产业发展等用地,节约的指标可以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形式有偿转让,指标转让收益主要用于被整治土地所在村的建设、拆除农民房屋重建及腾退宅基地补偿等,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实施项目带动,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加快在建项目建设。明确阶段性目标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细化落实项目实施环节责任制,加快解决要素供给和难点问题,狠抓资金落实、形象进度等关键节点,切实加快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强对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检查,争取项目早建成、早投用。

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强力推进一批能够争取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市、县(市)要每年列支一定的经费,用于项目的前期准备(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做到专款专用。项目建设单位提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达到国家资金安排要求,同时完备项目用地、环评、规划选址等手续,加大项目联审联批力度,加快项目审批或核准,为争取建设资金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项目沟通协调和督促落实力度,确保项目前期工作按计划推进。

抓好建设项目谋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中央资金投向和我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抓紧建立“十二五”项目库,谋划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和充实,通过有效管理,形成续建、新开工、拟建、储备四种项目类型的梯次项目库结构,真正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形成梯次推进、良性循环的项目运作格局,确保重大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和投资后续增长能力。

五、要求

(一)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城乡面貌三年大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把手”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城乡面貌三年大提升行动”的第一责任人,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项工作要与“十二五”规划紧密衔接,不断完善工作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排出推进的计划和时间表,紧扣时间节点,强力推进。

(二)各级党委、政府、市直单位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把群众关心的热点、推进城镇化的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集中力量,扎实推进,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篇(7)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制定改革方案,整合归并既有资源,合理设置管理机构,统一规范运营机制,着力提升水务经营及服务管理水平,加快实现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目标。

二、工作部署

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总体按照“统一部署,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稳妥实施”的原则开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全面建立起由水务集团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供水的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机制。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试点阶段。2010年底前,完成洲泉镇(含原由洲泉永秀供水服务站管理的大麻镇黎明村)范围内的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探明方向,积累经验,完善机制,为全面推进改革打好基础。

(二)扩面阶段。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1年底前,完成对具备“完成三级管网改造,全部封闭深井”这一基本条件的镇(街道)的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符合条件的镇(街道)必须在实施改革前一年的四季度排出改革计划。

(三)提升阶段。2012年底前,力争全面完成全市剩余镇(街道)的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扫尾工作。当前尚未具备改革条件的镇(街道)要抓紧实施三级管网改造工作,并同步封闭深井,为加快推进改革工作奠定基础。

三、改革措施

(一)资产处置

1.被接管的二级供水企业相关资产的产权原则上保持不变,原债权和债务由所在镇(街道)负责处置,管网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移交给水务集团,并由水务集团承担管网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责任。

2.待全市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完成后,由市国资办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本次改革中涉及的管网资产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后,统一办理移交及划转手续,入水务集团固定资产。

(二)人员处理

纳入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范围的人员由水务集团以镇(街道)为单位,以各镇(街道)立户水表总量为基数,按1500只水表录用1人核定。改革前镇(街道)现有从事供水经营管理的人员在按程序录用后由水务集团负责安置,未录用人员由所在镇(街道)负责处置。

1.录用资格。2010年5月底前,经市人事局会同国资办、水务集团认定的,在原二级供水服务站从事供水经营管理工作的313名在职职工(含行政村管理人员)。其中:男性职工年龄必须在50周岁(含50周岁)以下,女性职工年龄必须在40周岁(含40周岁)以下,职工年龄核定截止期以各镇(街道)实施改革前一年的12月31日为基准日。

2.录用办法。(1)以镇(街道)为单位,由市人事局对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组织考核,具体考核办法由市人事局牵头,会同国资办、水务集团及所在镇(街道)另行制定。(2)对考核达到合格(60分及以上)的人员,由市人事局会同水务集团及所在镇(街道)按从高分到低分确定拟录用人员名单。(3)录用的人员经市人事局、水务集团政审合格后最终确定,并由市人事局会同水务集团及所在镇(街道)办理相关录用手续。

3.人员管理。本次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新录用的人员为水务集团所属凤栖自来水有限公司下设供水服务站编制。供水服务站编制人员以属地安排为原则,即所录用人员原则上安排在原先所在镇(街道);工作上由水务集团统一安排,待遇上严格遵照混岗不动编的原则。

4.录用人员工资标准及福利待遇详见附件。

(三)水价执行标准

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完成后,由水务集团直接抄表到户,水价按城镇供水一级管理价格执行。

(四)遗留问题处置

在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过程中涉及因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问题(如部分农户用水由周边污染企业补贴水费或免费用水、部分未装表用水等),必须由所在镇(街道)在水务集团接管前妥善处置完毕。

四、工作要求

篇(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给排水工程是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优质便利的城乡环境、切实提高城乡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给排水规划作为城乡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支撑要素,无论是水源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和区域供水规划还是防洪排涝规划和河网区域污染控制等均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前城乡给排水规划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给排水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和规范性[1]。

1 我国城乡给排水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城乡发展模式差异性缺乏足够认识

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尊重城乡发展规律的差异性,以实现城乡差异性的互补发展。我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内城乡建设实践可以看出,一些地方对城乡发展模式差异性缺乏足够认识,仍然存在着以工业思路进行农业改造,以城市建设的办法指导农村建设,不仅劳民伤财,更是对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统筹城乡给排水规划,应在遵循城乡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惠农政策,切忌照搬城市发展模式。

1.2 城乡给排水设施建设不平衡

目前,我国给排水规划仍侧重于城市规划,对农村给排水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及科学的管理,我国农村给排水设施建设普遍存在着滞后现象,缺乏保障给水安全、排水通畅以及污水收集治理和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中西部农村甚至没有统一的给排水管网,对我国城乡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2]。

1.3 城乡给排水设施建设缺乏相互支持

多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一直遵循二元经济结构模式,这给城乡给排水规划和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弊端,许多城市和农村在进行给排水规划和建设时仅考虑自身及本地区的情况,缺乏区域层面的统一规划,导致了目前我国城乡给排水规划建设自成体系、缺乏联系的不利局面。这种分散独立的给排水规划体系不仅是对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也阻断了城乡给排水体系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城乡给排水规划要点

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给排水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给排水体系。在区域协调框架内对水源选择及其保护、给排水水量预测、给排水管网布局、排水体制选择及污水处理方案比选等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城乡给水安全、排水通畅,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

2.1 给水系统规划

当前,我国乡村现有给水管网大部分采用的是支状管网,供水管网覆盖面积较小,管材和管径选用并不合理,管网漏损现象较为普遍,供水水质和水量难以保障。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有条件下全部更新给水管网并不现实,实际规划过程中可考虑逐步将现有支状管网改造成环状管网。我国大部分农村都处于城市给水管网的末端,地势一般较高,区域供水过程中为保证其水压,可依据周边地区地形和发展需要,适当兴建配套加压泵站或给水调蓄设施(主要为水池、水塔),在提升城镇供水调节能力,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对降低区域供水漏损、爆管及供水能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

2.2 排水系统规划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市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实行完全的雨污分流并不现实。笔者认为,在新建地区实行雨污分流,已建成地区实行截流式合流制,并结合旧城和旧村改造进度,逐步过渡到分流制,在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污水处理设施应依据城乡发展现状及其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选用多种污水处理方式相结合的模式:①把靠近城镇污水管网的农村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②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远的农村可采用单村或联村进行污水集中处理;③不适于集中处理的偏远村庄可采用村庄污水分散处理。

2.3区域协调给排水规划

城乡一体化给排水系统是包括城乡水源、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在内的有机整体,是区域给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城乡给排水规划,并以区域规划为基础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给排水设施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区域水源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给水规划优化配置;②排水方面,主要体现在区域防洪排涝规划和区域水污染有效控制。

3 城乡统筹给排水规划对策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

依据城乡水资源和给排水现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监管职责制度体系,明确规划、建设、维护和监督等各部门的管理权限、职责及监管机制。

3.2 充分发挥城市的引导效应

将城市作为给排水规划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发挥其对周边乡村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通过区域水资源的统筹利用,平衡城乡给排水设施布置,缩小城乡给排水资源差距,促进农村给排水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3 努力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给排水工程建设应逐步摒弃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应努力借鉴市场经济规律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改变传统的内部运作方式,推行以政府为主导、靠市场运作的崭新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投资利益激励机制,保证融资机制的长效发展,促进城乡给排水工程建设的不断提升。

4 结论

我国正处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时期,给排水规划应在遵循城乡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城乡水资源分布特征和给排水现状,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给排水网络体系,立足长远,有规划、有步骤地兴修水源工程,从源头改善水质,降低生产生活用水风险;完善现有给排水管网设施,加强给水工程建设力度及监管机制。坚持城乡优化配置、生活用水优先、重在协调、节水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科学布局,以城乡规划为手段着力形成城乡发展模式的互补互惠,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

参考文献:

[1]熊家晴.给水排水工程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篇(9)

一、惠民生,推动全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

公用事业发展总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09年,我市在城市居民集中供热、管道燃气、集中供水和市政设施养护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一是在居民集中供热方面。全市新铺设供热管线6980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8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604.8万平方米,城镇居民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6%,比去年同期增长10.8个百分点,并在金岚小区5万平米的地源热泵技术供暖上取得试点成功。二是在城市居民管输燃气方面。新铺设供气管线12公里,总管网达到279.7公里,日供气量达到3.2万方,新增管输燃气用户8093户,用户总量达到39934户,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74.1%,比去年同期增长10.6个百分点。三是在城区供水方面。全年完成供水1600余万方,新建、改造城区供水管网9.4公里,完成龙泉供水公司扩建二期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多方,覆盖整个城区及9处乡镇(街道),服务人口55万。为老食品公司家属院、金都小区等老旧小区解决吃水问题,并作为试点对该小区实行一楼一表改造。四是在城区污水处理方面。全年城区完成污水处理4776.16万吨,银河、舜河两污水厂设备运转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100%;征收污水处理费597万元,查处非法排水户50多家,既保证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又减少了财政资金的负担;全年共收到排水许申请214户,发放排水许可证书136个。五是在市政设施养护方面。对110多个城乡结合部平交路口进行了硬化改造;修补城区路面、人行道6万多平方米,更换各类检查井盖1700多套,维修路缘石2200多米;完成投资500多万元,对老母庙巷进行了沥青罩面维修;对市区和平街等三处积水点进行了治理,解决了多年来来悬而未决的汛期城区路面积水问题;对市区“四桥一路”进行了亮化,对潍徐东路潍河大桥进行了维修。全市公用事业发展创历史最好水平,在7月份市政府组织的各项公用事业考核中,我市均名列各县市区榜首。

二、促发展,助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

从去年以来,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化建设的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享受与市民均等的社会公用事业服务。为此,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一是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聘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对全市城乡燃气、供热、给水、排水及中水回用进行专项规划,并将四个城市副中心纳入城区“三供一排”总体规划,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主动与街道、乡镇实施服务对接,主动上门与乡镇(街道)共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发展之路。二是抓好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09年,我们对城区银河、舜河两大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二期扩建,日处理能力提升至18.6万吨,目前已全部竣工投入运营;在密州、龙都、皇华、贾悦、枳沟五处乡镇(街道)铺设输污管线,将工业和生活污水全部输入城区两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舜王、辛兴、昌城、相州、林家村等五处具备独立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条件的乡镇(街道),建设第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目前辛兴已全部竣工,其它四处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到今年上半年,在建的污水处理工程将能全部投入使用,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到24.8万吨,可满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市工业发展需要。三是抓好城区改造项目和“三供一排”配套工作。潍河城区段截污、供水管线于6月底按期竣工。协调康源供水公司、新奥燃气公司、金安热电公司完成了繁荣西路、北关路等道路管线的拆迁配套任务。协调康源供水公司、新奥燃气公司实施了对新一中的供水、管输燃气配套建设。协调恒阳热电公司对北环路以北区域实施供热配套。同时,新铺设乡镇(街道)供热管网20多公里,发展农村管道燃气用户700多户,改写了我市一直以来农村管道燃气零的历史。

三、保平安,狠抓公用事业安全监管不放手。

公用事业要发展,安全先行。一年来,我们始终把公用事业的安全监管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狠抓不懈。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对非法倒卖液化气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先后查处非法倒卖液化石油气行为28起,没收超期报废钢瓶54只,查封液化气站5家,有效地维护了燃气市场正常秩序。对排查出的16处管线占压,全部进行了或改造。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在对污水厂出水口安装流量计、安装在线检测仪的基础上,从源头抓起,对大的排水企业规范排污口,安装在线流量计,确保准确计量,安全排放。并配合城区防汛清淤,加大了对向排污口、落水箅子乱倒垃圾行为的查处力度,共查处乱倒垃圾行为20多人次。对燃气、供热管线设置地上明显警示标志,并加装防护栏,避免了人为破坏和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四是强化宣传教育。会同新奥燃气公司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燃气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发放燃气知识及安全使用常识等明白纸5万余张,发放《安全用气须知》3万余册,对6万多户管道燃气用户进行了入户安检,并通过电视台连续15天不间断播放警示信息,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冬季天然气使用安全。

四、炼队伍,不断提高机关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

一年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主体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修养。从年初开始,我们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中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这项活动。通过深入学习、查摆问题、落实整改,全面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二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活动,通过领导班子带头、鼓励机关干部参加专业技术考试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开展业务知识学习。三是强化思想言论交流。开设“周一讲堂”,搭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交流平台,人人都可以谈理想、讲心得、说体会,甚至聊家常,营造平等和谐的思想交流氛围。

2012年打算

2010年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为主题,更加突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加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突出改善与保障民生,加快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更加突出优化监管,加快长效管理机制健全,更加突出彰显特色与文明,加快行业整体服务的提升,更加突出改革与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队伍建设,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作出市政管理行业应有的贡献。

在工作上,实现“四个突破”:

一是要在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上实现突破。到明年,全市城乡污水处理系统要在9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7月底前完成青墩水厂至凤凰路、至皇华镇,辛兴至百尺河镇23.8公里供水主管线的铺设;9月份完成至密州、昌城23.5公里输气主管线的铺设,并完成全年新增乡镇管道燃气用户1200户的任务目标;10月底前完成皇华、枳沟、林家村地源热泵集中供暖项目,并完成全年新增乡镇集中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的任务目标;7月底前完成兴华路大桥维修改造和兴华路、东关大街等主次干道80多个平交路口的硬化改造;完成西关大街、兴华路等10条道路的罩面维修和破损人行道的修补。

二是要在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天然气长输管线要在10月份建成并投入运营;在下一个供暖期前整合城区小型换热站,建设大型换热机组;大力实施供热分户计量和供水“一楼一表”改造,努力推广应用循环水和地源热泵等供暖新方式;10月底前完成金安热电3台12MW和1台6MW抽凝发电机组的改造和12公里循环水供热管道的铺设,完成恒阳热电2台12MW抽凝发电机组的改造和5公里循环水供热管道的铺设;完成潍徐路、和平街等6公里老化供水管道的改造。

三是要在地下管网综合治理上实现突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2月底完成地下管网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的制定,3月份联系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相关单位,对现存管网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着手绘制综合管网图。加强对市政管网新建、迁移、改造施工情况的协调监管,完工后,及时对建设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存档,在做好楼宇项目配套建设服务的同时,为下步建设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线监控系统奠定基础。

四是要在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治理上实现突破。3月底前制定完成市政系统安全生产考核细则,并把安全生产考核作为所有行政许可审批的首要内容,凡是有考核不合格或整改不合格的,要暂扣或收回经营许可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对已经建立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应急队伍,每年至少开展两次演习,确保关键时候拉的出、顶的住。

在措施上,强化“四项管理”:

一是强化市政设施监管。进一步加强井盖权属责任制,建立、健全和落实巡查养护制度,实行分片包干,定岗定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井盖损坏、丢失问题,以免造成偷盗市政井盖所形成的“马路陷阱”,引发伤人、毁物事件。加强城区破损道路维护和城区防汛工作,在实现路平、灯亮、整洁、美化的效果的同时,加快雨污分流管线的改造,不断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篇(10)

刚才对2011年度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两个单位的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对2012年的工作任务签定了责任书,周继迎局长代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目标准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我完全同意,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吃透精神实质,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县城乡建设工作的实际,再讲三点意见。

一、站在新高度、新起点审视城乡建设工作,成效突出,机遇难得,我们必须用心把握、积极作为

去年以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机遇,用心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部署,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按照"三三四"的总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干事创业,经济社会呈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创了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95亿,固定资产投资85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500元,地方财政收入5.39亿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迈上了新的台阶。作为我们的城市建设部门,也和全县其他部门一样,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下,大家上下同心,左右合力,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应该说住建局和各部门、各单位做到了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局党组带领全体职工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进取,扎实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一是东城新区建设进展顺利。抽调人员充实工作力量,做好东城新区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积极推进入区项目单位完善手续。顺利完成了"三横"道路东延段建设,完善新区道路及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基本完成弱电、消防、供气等地下管网敷设。全力做好建馨嘉苑小区地面附属物清理、手续办理,完成奠基及施工图纸设计,正在实施基础建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重点实施了南外环西段及西外环南段改造、郯子湖公园清淤改造、李墨干渠清淤、郯东路南段改造提升、城区公交车停车港湾等工程建设。三是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严格工程基本建设手续办理,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将行政审批事项纳入县政务大厅,实行集中会审会签制度,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监督,遏制不合理竞争行为,确保公开透明,公平合理。开展建筑市场秩序综合执法检查,落实安全文明施工措施,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做好建筑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四是公用事业管理成效显著。成立联合执法组,开展"禁实"检查,协调6个单位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督促新原供热公司、奥德燃气公司完善供热、供气规划编制,完成了年度扩面任务。五是村镇规划建设、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以及社区"三上"工作稳步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组织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突出做好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积极协调,加强监管,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给我县任务目标,连续3年位居全市前列。积极组织实施社区"三上"工程,加快实施"气上楼、水治污、垃圾处理市场化物业化",组织实施并建成了社区等5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其中社区作为全市社区"三上"工程现场推进会的观摩点。

我来工作有1个多月的时间,和住建局领导班子多次接触,我深切的感受到,住建局的领导班子,履职尽责,奋发有为,敢于创新,有着不甘落后,不辞辛劳,奋力争先的优良品质。住建局的干部职工,顾全大局,同心协力,忠诚质朴,有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我深感我们的干部好,职工好,我为住建局的同志们感到骄傲,更为自己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奋斗,感到无比的自豪。2011年住建局的大事多、难事多,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住建局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沉着冷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分前台后台,不分一线二线,工作面前快决策,机遇面前快出手,矛盾面前快反应,任务面前快落实,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正是有了同志们的上下同心,左右同力,迎难而上,共同奋斗,我们才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领导的肯定。这一切都是大家团结奋斗,埋头苦干的结果,都是同志们辛勤汗水的结晶。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日夜奋战的城乡建设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城乡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日益发展的经济需求还有差距;二是建筑市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个别建设项目未取得基本建设手续就擅自开工建设,以及部分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三是"禁实"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和群众节能环保意识不强,建筑节能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城镇规划修编没有全部完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房建设、危房改造、农村社区"三上"及小城镇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目前进入一个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时间,各方面的工作要求齐头并进,尤其我们城乡建设工作要上台阶、上水平,所以针对这些问题,请大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的研究分析,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

城市是资源要素的聚集地,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是现代产业的发展地。当今社会,城市化浪潮不可抗拒、不可逆转,区域发展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城市的竞争,谁的城市化水平高,谁就能最大限度地聚合、吸纳发展要素,抢占发展制高点;否则就会被边缘化、附属化,就会被动落后。加强城乡建设,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开放、进取、文明、和谐新的必然要求。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正处在加速建设、全面提升的新阶段,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特色品位、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确保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制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对加强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同时,中央和省、市都把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在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廉租住房保障、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制定了扶持政策,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和目标,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城乡建设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速推进城乡建设,我县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建设,全县人民切实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对城乡建设的认识更加统一,要求更加强烈,参与的热情、建设的激情、发展的豪情不断高涨。可以说,目前,我县加快推进城乡建设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我们必须顺时应势、抢抓机遇,高点定位、大干快上,以更大的气魄、更实的举措,努力推动城市规模、档次、品质全面提升。

二、站在新高度、新起点谋划城乡建设工作,方向明确、任务艰巨,我们要突出重点,强力推进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深入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宜居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继而"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一创三建"活动的关键一年。全县上下一定要坚定信心、加压奋进,保持推进城乡建设的力度不松、投入不减、水平不降,进一步加快省级宜居城市创建步伐,努力把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现代宜居城市。

(一)着力做好宜居城市创建工作。住建部门要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在宜居城市创建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全力打造宜居宜商城市。一是重点提升城区市政设施建设维护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做好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城建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积极做好破损路面修复、路沿石、人行道整修和城市排水清淤疏浚,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二是做好城市公用事业建设管理工作。加快东城新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污水管网建设,力争完成新区水厂、供热中继泵站建设,铺设供水管网26公里;主城区完成供热管网1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实施"气化",推进供气扩面和李庄天然气分输站建设,敷设中压管线15公里,新增供气用户2000户。三是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提早谋划改造项目,按照"分户计量、分室控制"的标准做好室内管网改造和外墙保温,力争在2012年冬季采暖期,对具备条件的居住建筑,实行按实际用热量计价收费。四是做好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加大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促进地源热泵供热技术的推广应用,争取全县新建建筑推广使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积极申报新能源应用示范县,争取上级奖励资金。

(二)着力推进东城新区建设。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基础设施带动和引进大企业参与等方式,推进天元综合服务中心、实验中学新校区、110指挥中心、电力调度中心、防空救灾指挥中心、环境监察监测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馨嘉苑小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区"三纵三横"道路工程和供水、供气、供电、供暖、污水等基础管网,形成重点突破、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要抓住春季绿化苗木成活率较高的有利时机,努力做好东城新区路网绿化、美化工作,完成道路两侧绿化栽植。加快推进滨河景观工程和亮化、美化、绿化工程,把沭河西岸打造成景观长廊、生态长廊和旅游长廊。督促入区项目完善各项手续办理,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三)着力做好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秩序管理。一是加快建筑业稳健发展。为建筑企业搞好服务,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鼓励本县企业外出施工,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力争年内完成外出施工产值过1亿元。二是加强建筑市场秩序监管。严格规范工程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服务机制,优化工程交易管理系统。强化基本建设程序,保障工程建设手续完善,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为抓手,做好对工程建设关键节点的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四)着力推进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突出抓好村镇规划编制,在建筑风格、主色调等规划设计上下功夫,把好关,规划建设特色小城镇;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切实维护村镇建设良好秩序;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重点抓好沿河沿路村庄和乡镇驻地村的改造提升,尽快取得明显成效,形成新的亮点;大力开展农村社区"三上"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实现城美乡美。

(五)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驻地详细规划编制,明确乡镇驻地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筑主色调、建筑风格,规划建设特色小城镇。积极为重点镇、优先发展镇建设提供服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吸引周边居民到驻地居住。

三、站在新高度、新起点推进城乡建设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凝心聚力、落实责任

县住建局面临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有许多的城建项目和村镇建设项目等待你们去建设,去改造,去完成。希望同志们要正确对待组织的信任和全县人民的期望,立足本职,胸怀全局,以更优良的精神状态、更饱满的创业激情、更科学的工作方法、更有力的推进措施,确保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如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并严把工程建设进度关和质量关,突出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控制,真正做到"建设一个项目,推出一个精品,增添一个亮点"。借此机会,提几点要求:

一要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关系政府形象,关系百姓利益,也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建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改变城市面貌、树立城市形象、改善民生环境、增强城市发展后劲为已任,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大局。

二要敢于攻坚,善打硬仗,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城建项目,要抢时间、抓速度,严格时限要求和质量标准,确保不折不扣如期完成。同时要学习先进地区关于规范基本建设程序、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积极推进工作创新,促进全县建筑市场长足发展。

篇(11)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orthern Zhejiang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current model as an example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rom three angles of water resources, technology, system and market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operation and from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each question as well as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Keywords: urban water supply; water resources; wat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2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浙北地区城乡供水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浙北地区供水模式

统筹供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目前在浙北地区得到应用的,主要有3种模式。

(1)直接接收管理模式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接管原乡镇水厂,乡镇水厂的人、财、物,债均由接管企业承担。接管后该地区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发展、运行均由接管企业承担,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如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些乡镇水厂就采用这种模式运作,由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接管原斗门、马山、皋埠等乡镇水厂,通过改造后成为集团下属的分支机构,使当地居民迅速享受到与市区一样的供水水质和服务。

(2)兼并模式

原乡镇水厂关闭,将评估后的资产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国有供水企业,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从事该地区的供水运行。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关系,上虞市的一些乡镇就采用这一模式。

(3)零售制供水模式

原乡镇水厂停止制水,由国有供水企业按统一价格将优质水批发给乡镇水厂,由各镇水厂再向用户销售。这种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容易被各乡镇接受,但不利于乡镇供水服务水平的提高。绍兴县采用这种供水模式。

1.2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和集聚,预计到2020年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接近或跌破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浙江省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水资源的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不相匹配,省内主要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雨污染较严重。

1.3城乡统筹供水存在的技术性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即便采用统筹供水模式,城市用户与农村用户得到的服务依然有所差别。对于城市用户而言,水质水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对于乡镇用户而言,由于供水管道老化、破损严重,爆管事故时有发生,水资源浪费严重,供水压力普遍偏低,难以保证乡镇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夏季部分用水高峰部分用户甚至无水可用,用户自备深井水源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因管道长度大,余氯等指标不能得到满足,二次污染时有发生,水质难以达标。

1.4供水公司体制运作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虽经多次改革,但是供水单位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的原有架构。涉水行政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且各部门各有优势,又都难以实施统一管理:城市自来水供应由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的自来水供应由卫生部门管理;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环保部门治理水污染;涉及水务投资的归发改委部门负责审批;涉及财政投资由财政部门管理。以上6个部门都按各自的法定职责在行使各自的职能,但是如何整合各部门的行政资源、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全县的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服务,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2)水务运作体制问题

目前浙北的城乡统筹供水建设仍在进行当中,尚未实现统筹供水的地区,自来水供应运作体制状况是城乡分割、县镇脱节的。

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必然要涉及县、镇、村三方面资产特别是供水管网的整合和铺设,涉及主干管网的铺设及二级管网改造、新建。因此,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县镇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如何解决自来水供应主干管网铺设、二级管网改造投资资金的分担,以及将来如何通过收益的合理分配来回收投资、平衡各方利益,是改革水务运作体制的主要任务。

2水资源问题应对策略

2.1改革管理体制

将涉及水环境的有关部门行业职责进行整合,统一归并到水务部门,变多龙管水为一龙主水,对水资源的生产、供应、调配、污水排放、污水监控、污水处理实行一条龙全面管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城市和农村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一切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调度水资源。

2.2源头治水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和保护沼泽湿地,对沟岸、湿地严禁垦荒,扩大草地覆盖率和水域湿地面积,杜绝围垦湖泊洼地,还之以湖(沼泽湿地),构建人工湿地增加土地“肺肾”功能,进而扩大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比重。

3.统筹供水技术问题应对策略

3.1水质保证技术

氯化消毒是维持管网水质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消毒副产物和供水末端嗅味物质重要来源。通过余氯衰减模型试验与参数率定,确定城乡统筹管网中余氯的反应动力学特征,通过综合优化水厂加氯和管网二次加氯,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适合小流量大区域供水系统的二次加氯消毒装置,包括水厂和各增压泵站加氯量和加氯点设置综合优化技术,有效改善城乡供水水质。

根据城乡统筹供水模式下的水质特点和管网特点,开展适合城乡统筹区域输配水系统的整体化、可视化、可控化的管道清(冲)洗设备和工艺研究;分析不同管材、管径下管壁结垢特点及管垢组成;提出合理的下游管网管道清洗方案。

3.2优化调度、漏损控制技术

通过布设在线压力表和在线流量计,实时获取管网流量和压力的数据,结合管网水力模型,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给出泵站调度优化方案,在满足用户服务水头的前提下,将各个节点的压力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根据城乡统筹管网用水时间空间不均匀性特征,研究适合城乡统筹供水特点的分区计量方法;通过夜间流量分析及漏损检测进行漏点定位和二次供水系统漏损分析技术;城乡统筹供水实施前后压力提升对城乡供水漏损率的影响以及基于优化压力调控的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建立基于水力模型的管网在线漏失监测、爆管预测评价系统

4供水公司体制改革与运作策略

4.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机制,是今后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种种困难。作为权宜之计,目前只能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办法来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等国家和省市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出后,再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改革县级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

最终的发展方向,是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的推进,逐步把城市理的理念向农村渗透,改变供水管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并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安全运行。

4.2改革水务运作体制

根据管办分离、政企、政资分开的原则,整合现有国有资产,组建直属于县政府的县国有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其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运作县级水务类国有资产,承担对全县水务类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任务,具体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

同时,开放供水企业经营市场,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要推行城市供水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界定政府主管部门与受委托经营企业双方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运营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等,实行合同管理,重点培育有实力、有进取心的市场法入主体自主经营的省内供水企业,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朱玫瑛.关于浙北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以H县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 20(4)

[2] 贾国宁,黄平.广州市番禺区供水一体化整合模式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18)

[3] 阮仁良,朱慧峰.关于上海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的对策措施研究[J]. 净水技术. 2010, 29(2)

[4] 李非忠.以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J].山西水利.2008,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