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神经康复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8 17:15:31

神经康复护理

神经康复护理篇(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25-01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由脑神经控制紊乱而导致的面部神经支配功能障碍,在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的表现。面神经麻痹对患者面部基本运动功能以及容貌等产生影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生活和心理压力。面神经麻痹发病人群较为广泛,各种年龄段都可能患此病。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发病初期以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与其他脑神经疾病不同,面神经麻痹能够通过一定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达到痊愈,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面神经麻痹患者在肢体的运动功能方面不存在障碍,因此,在大多数日常护理工作可以通过自身完成。

1面神经麻痹康复护理日常工作要点

在面神经麻痹康复护理过程中,要针对发病原因及其临床表现开展全方位的康复护理,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要从细节入手,配合有效的治疗,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1.1面部康复运动护理。面神经麻痹主要会导致面部运动及语言能力产生障碍,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面部运动来有效的改善这些症状。第一,面部表情肌康复训练。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运动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第二,外敷按摩康复训练。急性期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水温50-60度,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用力应轻柔、适度、持续、稳重、部位准确。通过面部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加面部神经的敏感性,提高面部肌肉表达能力,有效的减缓症状。

1.2日常生活护理。除了有效的面部运动训练之外,针对性的日常生活护理对于患者也非常重要。由于口眼歪斜而导致病患不能很好的闭合眼睛和嘴唇等,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眼角膜以及口腔长期暴露到环境中容易造成眼部和口腔感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及时的给患者涂抹药膏和药水,来防止细菌病毒的感染,在外出时应当给患者带口罩以及眼罩等。另外,由于面部肌肉运动能力减弱,因此,容易受到风寒等入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患者面部保暖,选用温水洗脸,尽量避免靠近风扇、空调以及风吹处休息等。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当积极陪同病患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以及面部运动能力,并制定有效的实施计划和锻炼方式。

1.3日常饮食护理。由于面神经麻痹病人在咀嚼、吞咽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另外由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患者的食欲较差,因此,必须加强其患者的饮食护理。在日常生活中,面神经麻痹病人食物应当以流食和半流食为主,并且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食物,同时要保证营养的全面化。对于具有一定咀嚼吞咽功能的病人,应当添加能够进行一定咀嚼的食物,例如蛋糕等,增加其面部的运动。在整体的饮食安排上,应当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尽量减少油腻、辛辣、坚硬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较多的饮食。

1.4日常心理护理。面神经麻痹病症会导致病人语言及容貌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患者而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其心理负担更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给予病人一定的心理护理。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对于病人而言,只有让其明确自身病症的具体情况,才能让其正确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同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让病人明确药物的成分、功能以及护理的主要工作目的等;第二,积极提供正面的治疗资料。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打消患者的心理顾虑,让患者能够明确治疗的方法,并且积极配合护理个工作,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第三,增加患者的交流和交往活动。面神经麻痹患者很多不能面对陌生人,担心个人的容貌等会给别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当积极打消病人的顾虑,让其能够有信心的面对外界,这对于病人的康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2结语

面神经麻痹作为一种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对于病患的身心健康危害是极大的,通过有效的护理帮助病患康复对于病患及病患家庭而言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面神经麻痹带给病患心理压力无疑是更大的,因此,在提倡生活中除了必要的生活护理之外,更多的要减少病患的心理压力,让其具有较强的康复信心,加快病症的康复。

参考文献

神经康复护理篇(2)

脑卒中是老年脑血管多发病。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病突然、病情多、病程较长且恢复缓慢[1],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对患者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为探讨脑卒中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4例,诊断标准符合第4届脑血管疾病诊断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诊断确诊,所有患者均为初发,均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5.8)岁。15例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8~74岁,平均(61.2±6.0)岁。14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两组均护理5个月。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和疾病的情况,提高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依从性。

1.2.2并发症的护理 脑卒中患者恢复较慢,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并发症。首先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注意观察患者导尿管是否通畅,每日导尿量和尿液的颜色。要注意抬高下肢,适当运动,可以是主动或被动运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勤翻身,预防压疮等[2-3]。

1.2.3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 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我科给予患者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理疗等效果显著,同时给予康复护理。按摩患肢3次/d,30min/次,积极进行日常训练,发病4d后进行康复训练,锻炼肢体活动功能,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给予降压治疗。

1.3疗效评定 分别于护理的第1个月和第5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Fugl-Meyer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能力[5]。疗效判定根据卫生部质量控制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度;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程1~3度;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内,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护理,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理前后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

2.3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研究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表明,康复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使脑卒中患者重返社会。康复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护理手段配合治疗的同时,早期积极的给予康复训练,尽快实施治疗方案,缩短病程[4-5],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中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护理,通过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提高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依从性。并发症的护理,包括保持呼吸道护理、导尿管护理、肢体护理、防止深静脉血栓、防止压疮等。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配合针灸、理疗等效果显著,同时给予康复护理。发病4d后进行康复训练,锻炼肢体活动功能[6]。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英姿,王岚.康复护理在防治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5:38-39.

[2]杨翠丽.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04).

[3]孙雪娥,张玉娟,解斐.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4377-4378.

神经康复护理篇(3)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共8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康复护理后,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共84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2例,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脑CT确诊为脑卒中,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1.2±4.5)岁,患者病程1-9年,平均病程(7.1±1.2)年;对照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60.5±2.9)岁,患者病程1-10年,平均病程(7.3±0.8)年,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时,均需要采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方法以及基础护理方法来进行相应的护理。对照组40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依据患者的病症制定相应的病症处理方法和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观察组40例患者在给予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心理、并发症以及康复训练进行护理[1]。由于患者神经功能的缺失,导致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交流,患者也会因此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形成积极的心态。在患者进行脑卒中手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护理,尤其是患者的口腔护理和清洁护理,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定期的护理与清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由于脑卒中患者非常容易出现失语、偏瘫等症状,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运动,配合以多种理疗方法进行肢体按摩,帮助患者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2]。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3个月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1.3评价指标

治愈:患者接受上述护理之后,残疾程度为0且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已经大幅度降低;效果显著:治疗后,患者的残疾程度为1-3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到50%-90%;进步:治疗后,患者的残疾程度为4-5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到45%-50%;无效: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病状没有任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到20%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三个月后的护理治疗后发现:观察组42例患者中,痊愈17例(40.4%),效果显著15例(37.5%),进步7例(16.6%),无效1例(2.3%),恶化0例,有效率为97.6%;对照组42例患者中,痊愈10例(23.8%),效果显著12例(28.5%),进步13例(30.9%),无效5例(11.9%),恶化2例(4.7%),有效率为83.3%,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卒中已经成为当前神经内科临床死亡率和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在临床当中具有突变性以及多变性的特点[3]。随着当前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神经内科临床当中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但在治疗结束后,往往伴随着一些术后后遗症,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康复护理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的应用到当前脑卒中术后后遗症的护理当中,康复护理能够科学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为患者恢复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复护理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征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治疗方案,实现减轻患者疼痛和加快恢复程度的最终目的[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42例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后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有效率为83.3%,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因此,进行脑卒中临床护理时,应在给予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心理、并发症以及康复训练进行护理。综上所述,在脑卒中的临床护理当中,采用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残疾率,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获得非常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在脑卒中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红,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3,32(9):1834-1835.

[2]陈佳丽.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32):116-117.

神经康复护理篇(4)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了16例因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18岁。

2 训练方法

2.1 每日的饮水计划:6:00~8:00(含早餐)饮水量400ml;10:00~12:00(视训练强度和出汗情况)饮水100~200ml;12:00~14:00(含中餐)饮水量400ml;14:00~17:00(视训练强度和出汗情况)饮水100~200ml;17:00~18:00(含晚餐)饮水量400ml;19:00~20:00饮100ml;夜间不饮水。

2.2 前三天膀胱功能训练计划:每日7:30开始行膀胱功能训练:(1)轻叩膀胱区15~30次;(2)收缩会肌肉10~20次,每次收缩维持10秒;(3)盆地肌肉训练15~20次(主动收缩括约肌);(4)桥式运动15~20次,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双足低平踏在床面,用力使臀部始离床面,如果患者主动有困难则帮助其完成;(5)时对患者的排尿板机点进行不同的刺激,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如牵拉,用棉签轻擦。8:00用挤压法即当膀胱充盈、膀胱底达脐上2指时可进行手法按摩排尿。操作者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待膀胱缩成球状时一手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排尿后操作者将左手放在右手手背上加压排尿,待尿液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1次,力求排尽,排空尿液后行会阴护理一次并更换尿袋夹管。8:30后开始其它的康复训练;10:00管一次,并视训练强度的大小,给予饮水一次。11:30同上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一次。12:00进午餐后夹管。15:30同上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一次。16:00后再次行会阴护理一次。19:00晚餐后管一次排空尿液。20:00睡觉后夜间一次。

2.3 后三天膀胱功能训练计划:每日7:30同上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一次。8:00后行会阴护理,并更换尿袋,夹管。8:00起开始行其他功能康复训练。12:00后夹管。16:00再次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16:30行会阴护理一次。17:00晚餐。

2.4 第七天训练计划:7:30再次进行膀胱功能训练。8:00,排空尿液,拔出夹管,行会阴护理。12:00患者尿意明显,立即行膀胱功能训练,后再助患者坐于轮椅上,牵拉,用棉签轻擦患者两侧,并用温热水给予会缓慢冲洗,数分钟后患者解出尿液500ml为淡黄色,清亮尿液。14:00患者未出现遗尿现象。18:00患者再次解小便200ml色黄,清亮。患者夜间未解小便直至清晨解小便800ml。

3 体会

3.1 心理护理:因患者功能丧失故认为自己不能锻炼和身体活动,随病程延长,患者肌力减退,甚至废用性萎缩。然而患者处于发病早期,积极治疗预后仍可良好,故要让患者认识到功能康复和身体锻炼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言、情、动”,尊重患者,细心呵护其自尊心,努力培养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认识到使用合理的医疗技术和措施,患者的病情能够改善[2]。

3.2 饮食护理:每日摄入50~80克蛋白质,建议多食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豆腐,带皮土豆,蛋清,谷类,坚果类等食物,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每日摄入一些鱼油会对多发性硬化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选择一些粗粮,如,全麦面粉,全麦面包,糙米。多吃水果,蔬菜和沙拉以提高食物中的纤维素成分。运动无能或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建议多补充维他命D和钾。

3.3 康复护理:感觉性无张力膀胱功能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尽早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导尿,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功能康复和身体锻炼应在疾病的早期就开始,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时就开始。需制定细致的康复计划,目标明确。患者自从入院起留置尿管一直给予夹管训练,按照康复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膀胱功能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神经康复护理篇(5)

    2建立开放式康复家园

    开放式康复家园是根据患者的需求建立的室内课余康复家园,家园的设计满足了患者对课余康复训练的需求,场地宽敞、光线充足明亮、地面耐磨防滑,内有观赏鱼、绿色植物、音响、桌等设施。开放式康复家园的建立,让不适宜户外活动的患者,也能感觉到患者之间和护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里由护士带领患者做改良式康复操,督促指导患者的课余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在护士和家属的帮助下患者进行手指精细动作的练习如:串珠子、打结、缠毛线等,同时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使患者身心放松,缓解紧张的治疗带来的压力。晚餐后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打扑克、下跳棋、打麻将等娱乐活动,既锻炼患者的思维能力,又锻炼患者的动手能力,还能减少脑卒中康复患者长期住院带来的负性情绪[6]。

    3定期组织护患联谊会和趣味运动会

    在护理队伍中发掘护士各自潜能,并成立康复中心文艺骨干小组,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元旦晚会、包粽子比赛、感恩母爱、情满父亲节、军民一家亲共庆八一建军节等一系列联谊会,在文艺节目中穿插趣味运动比赛,轮椅运球、插木钉、推轮椅、轮椅绕障碍、上下台阶等与平日康复治疗有密切关系的比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更好地使其树立康复信心,为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4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

    在为患者提供各种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护士转变角色站在患者的角度定期组织座谈会,鼓励患者家属参加康复小组评价会议,对患者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共同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

    5讨论

    5.1优质服务活动积极有效开展

    患者满意度提高现代管理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在推进康复医学护理科学发展的建设中,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卫生部倡导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夯实基础护理,让护士走近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是惠民工程,顺应了护理工作的需要,让患者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7];另一方面坚持创新改革,结合康复专科特色,将成熟的科室康复护理文化深入到每个护士心中,促进护士持续落实好优质服务,自觉为患者服务。康复护士在中枢神经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在改善患者身体机能、负性心理状态,以及促进残疾患者尽快适应社会和回归社会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患者康复效果明显,满意度明显增加。

神经康复护理篇(6)

结果:经过实行有效的康复护理,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81例患者中,功能恢复53例,部分功能恢复23例,功能未恢复5例,护理有效率为93.8%,护理效果显著。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的神经内科护理效果比较显著,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神经内科护理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4-01

脑卒中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循环异常所导致,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治疗此种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对于患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患者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内科护理的效果更为显著,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帮助更大[1]。现选取我院在2007-2011年间收治的81例脑卒患者,对其在实行神经内科护理过程中加入人性化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7-2011年间收治的81例脑卒患者,其中,男性44例,年龄在47-69岁之间,女性37例,年龄在51-76岁之间。患者发病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对所有的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护理中实行神经内科护理,对其护理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

1.2方法。

1.2.1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扰,心理较为恐惧、紧张,有些患者甚至表现出悲观的情绪,从而不积极配合治疗,导致其病情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对其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及临床医生应当对患者充分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过程及相关护理的疗效,并为患者提供一些此种疾病成功的例子,同时要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从而激发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使其配合治疗,以有效改善其病情[2]。

1.2.2功能训练。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导致其出现活动障碍,因此,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对于患者的功能障碍部位进行按摩,并帮助患者进行站立、起坐、行走的训练,并逐步的指导患者参加日常的活动,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步恢复,从而使患者可以逐步的进行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3]。

1.2.3饮食护理。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整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只有补充充足的营养,才能够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多吃一些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促进患者的机体循环,对患者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1.2.4休息护理。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足够的休息,以使其可以促进自身的康复。对于神志不清或者是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指导其进行合理的休息和锻炼,同时要注意为其翻转身体,以避免患者出现肺炎、褥疮等并发症。

1.3统计学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无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在康复护理中加入人性化护理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在临床上的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与血栓扩张、严重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有着直接的诱导关系,在试验中,患者有糖尿病史或者急性糖升高可以使脑血管弥散性改变,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同时,升高了的血糖经过无氧酵解能够产生较多的乳酸,以至于加重脑水肿和酸中毒,脑梗死后会产生大量的血栓烷,导致血管收缩学梗死范围进一步扩大[4]。在临床上有学者发现,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发病率远远高于没有患脑梗死的患者,有高血糖病史的患者比血糖正常的患者更容易得脑卒中。脑血管的急性期因为缺血的脑组织部分丧失或者完全丧失自动调节血流量的机能,缺血区血流量完全靠动脉喷血而提供血液供应,又因为大量的脑梗死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液的自动调节功能比较差,调节范围相应减小,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同时有血压升高的,若不进行降压治疗,在数小时后血压也会自动下降,尤其是收缩压对脑卒中的进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临床实践表明脑卒中患者的收缩压明显比非脑卒中低,临床上,引起血压降低的原因很多,但是发病后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和不适当的使用血管扩张剂和不适当的降压治疗使血压降低导致的脑灌注不足,造成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的发病期,如果患者动脉的血压高于120mmHg,才可以进行降压,再降压时一定要谨慎。SIP患者的影像检查以侧脑脑血量会随着血压的变动而变化,收缩压下降,脑血流的灌注压会明显下降,这时,存活着的脑细胞也会死亡[5]。如果患者的血压降低过快,降得过低,都有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促使大脑缺血性卒中发生。在进展性卒中患者中,大多数因为动脉官腔闭塞、动脉粥硬化、动脉狭窄,导致穿通支的侧循环几乎丧失循环机能,腔隙性硬死是又会导致进展性运动功能的丧失。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患者有糖尿病史、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糖和血脂增高是临床上脑卒中患者的高发人群,也已经成为临床上用于检测脑卒中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症状进行不同的干预和治疗以有效防止脑卒中的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的病情,对有效治疗非脑卒中提供保障。

脑卒中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此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对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对于此种疾病,应当给予患者有效的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实验结果表明,在康复护理中加入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洁莹.脑梗死的康复护理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56(07):74-75

[2]张爱春.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96(27):56-57

神经康复护理篇(7)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7-2591-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肢体偏瘫是神经外科常见表现之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为了让患者能够更好地管理疾病,积极进行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将Orem的护理系统学说运用于偏瘫患者。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并发偏瘫患者49例,其中颅脑损伤11例,脑出血38例,年龄12~80岁,平均41.4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

1.2 观察方法: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单号为自我护理组2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照Orem自护理论进行护理;双号为常规护理组24例,按常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按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标准,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评分。

1.3 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

2 自理理论在不同病程中的运用

2.1 急性期及昏迷期

2.1.1 满足患者生理需要: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供给营养,遵医嘱准确及时应用脱水剂、钙通道阻滞剂及营养神经细胞药物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2小时翻身1次防压疮,保持患者及床单位清洁干燥;留置尿管护理,清醒患者定时,训练膀胱功能;躁动患者上床栏、肢体约束等安全措施。

2.1.2 维持肢体功能:正确摆放患肢位置,保持良好的及姿势,即上肢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伸肘,下肢稍屈髋、屈膝、踝中立位。良姿位既可使患者感觉舒适,又能使肢体处于功能位,有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的作用,也利于早日康复。神志清醒者指导患者健肢带动患肢活动,3~5次/日,10~20分钟/次。

2.2 病情稳定期

2.2.1 情感支持:患者由于偏瘫,必须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自尊心受到伤害,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如焦急、抑郁、不理解、不合作等情绪障碍,困扰着患者并影响临床康复治疗。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理评定,允许患者情感的发泄,并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适度的劝说和安慰,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困难。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耐心讲解偏瘫康复相关知识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其相信自理活动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机能的恢复,克服消极或急于求成的情绪,同时注意发挥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2.2.2 肢体功能锻炼: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康复程序:床上正确-床上运动-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共6个阶段,其中1~2阶段适用于患者的任何时期,整个程序的指导思想是预防或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提高偏瘫恢复质量,最终让患者能够以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运动模式活动[1]。方法有正确摆放肢体和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位和跪立位训练、床边坐位、床边站立、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完全依赖到部分依靠,训练时间由短到长, 3~5次/天, 15~30分钟/次,或以略感疲劳为度,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

2.2.3 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对于肌力大于Ⅱ级的患者,先学习用患手取放物品,进行手指的伸屈训练,提高握力;进而练习穿脱衣服、使用汤匙、筷子、洗漱、梳理等,尽量让患者独立完成这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对于肌力小于Ⅱ级的患者,训练患者用健手单手完成上述日常生活活动,待肌力逐渐恢复后再加强偏瘫肢体ADL的训练。训练时应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耐心指导,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2.3 恢复期

2.3.1 家属的指导:向患者家属解释锻炼和ADL训练的意义及重要性,教会家属如何帮助患者训练以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甚至恢复ADL。训练时家属应在患侧随时保护患者,防意外发生。

2.3.2 鼓励患者继续进行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护理,尽量避免过多的“替代”方式。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稳定的情绪;合理的饮食结构,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有高血压患者避免血压大幅度升高;定期随访。

3 结果(见表1)

4 护理体会

4.1 自理理论强调人的自理能力,强调护士的任务在于增进患者自我护理的主观能力[2]。护理是为不能满足自理需求的个体提供帮助,护理活动随个体健康症状的恢复或当个体学会自我照顾时,个体对护理的需求就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4.2 据报道颅脑损伤患者97%有精神或躯体方面的缺失,其中1/3有身体方面的残疾,脑出血存活者中70%以上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3]。功能训练是促进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和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的有效途径。对偏瘫患者的护理,通常以“替代”为主,自我护理为辅,即患者被动地接受各种治疗和护理,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功能锻炼等,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健康决策和促进自我护理,这并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尽快恢复自理能力,使护理质量只能在低层次徘回[4]。应用自理理论在疾病康复的各个阶段分别采用护理系统学说的三种护理方式来补偿其自理不足,尤其是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护士结合患者可能达到的自理程度给予知识和技术上的指导以及必要的心理支持,通过耐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偏瘫患者的自理潜能,从而达到自我照顾的目的,恢复了ADL,提高了生活质量,重新满足患者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表1可见,自我护理组出院时的ADL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05。

4.3 自理理论使护理人员由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变成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和指导者,在指导患者和家属参与护理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纠纷。通过对患者的帮助、指导与教育,护士的责任心得到了增强,激励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5.

[2] 温翠琪,曹佩珍,黄华兰,等.用自理学说指导肝门部胆管癌综合征治疗的患者[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92.

神经康复护理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9年2月-2019年5月期间,随机对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对比组(n=15)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n=15)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其中,观察组患者性别比例为9:6(男:女),患者平均年龄为(61.23±4.34)岁;对比组患者性别比例为10:5(男:女),患者平均年龄为(60.56±4.93)岁。排除标准:患有重大心、肝、肾脏异常、精神异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比组

对该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理护理、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常规饮食干预、运动护理以及药物护理等,并告知患者家属相关自护措施[2]。

1.2.2观察组

对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康复护理:(1)中医神志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护理指导,使患者采取静坐姿势,通过调整呼吸降低患者压力[2]。护理人员需用温和语气,通过语言引导患者吸气、吐气,使患者身心逐步放松[3];(2)艾灸护理;对患者进行艾灸治疗,并对患者神经系统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瘫痪程度,了解患者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将艾灸条点燃,悬挂在患者百会、关元以及三阴交等穴位处。在施灸过程中切忌艾灸条不能直接接触患者皮肤,与皮肤间隔3cm-5cm,每天一次,每次30min;(3)按摩护理:对患者穴位进行按摩,每天2次,每次20min,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按摩过程中,需要注意力度,力度控制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避免患者出现皮肤损伤;(4)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并抬高患者患肢,对患者关节进行弯曲、伸展训练。弯曲、伸展角度以每次5度递增,每天训练6次,每次训练时间为10min,并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显效;患者病情明显控制,肢体、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有效;患者肢体、神经功能得到有效康复;无效:上述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Mean±SD)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率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14/15);对比组总有效率为73.33%(11/15),组间有差异(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神经康复护理篇(9)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脑血管多发病,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液循环堵塞引发脑血管痉挛, 进一步导致脑缺氧等产生, 如头晕、头痛、四肢瘫痪等临床表现[1]。该疾病突发性强、病程较长且不易恢复, 临床致残、致死率均较高。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脑卒中病死率已经显著下降, 但仍有部分患者留下诸如瘫痪等后遗症状, 因此, 如何控制或降低其致残率仍是目前针对脑卒中疾病的关键问题。脑卒中恢复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是其康复的基本内容之一, 与基础护理相比较, 康复护理可使患者获得躯体、精神、社会等的全面康复[2]。在临床工作中, 明确康复护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与相应护理措施, 对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知识与技能, 促进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实施与完善意义重大。现对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65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 其中男17例, 女16例, 年龄43~70岁, 平均年龄(58.5±6.9)岁, 15例患者左侧偏瘫, 18例患者右侧偏瘫。对照组32例, 其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39~72岁, 平均年龄(60.7±7.1)岁, 17例患者左侧偏瘫, 15例右侧偏瘫。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神经内科护理干预中的基础护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护理时间均为3个月, 其主要包括如下。

1. 2. 1 心理康复的护理 由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损伤, 其临床症状包括肢体偏瘫、失语等, 常常给患者增加很大的心理负担, 甚至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所以医护人员需积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并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患者病情及相关症状的出现, 消除患者消极的情绪, 从而增加患者的信心, 使患者更加密切积极的配合进一步治疗, 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依从性和主动性。

1. 2. 2 并发症的监测和护理[3] 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多种并发症, 需要医护人员给予适当护理:①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及时吸痰,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或呼吸道阻塞而致患者窒息。②注意密切观察患者导尿管通畅与否, 同时观察患者每日尿液颜色及导尿量。③预防应激性溃疡。④患者应常翻身, 预防压疮等。⑤提醒患者合理加强下肢活动, 注意抬高并适当进行恢复训练,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炎发生。

1. 2. 3 肢体的康复护理[4]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肢体的康复是较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因此康复护理应及早进行。近年来, 卒中康复护理重视早期进行。有的在发病24 h内介入, 如重症脑出血患者, 在监测、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介人康复护理(保持良好肢位)。也有的提倡脑梗死后3 d、脑出血后3~5 d介入。多数意见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再行康复介入。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快, 对护理技术要求高, 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 也要求较多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首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 合理配合针灸、理疗等康复护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其次对患者的偏瘫肢体进行按摩, 或根据肢体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行一定程度被动或主动的活动, 锻炼四肢活动, 发病4 d后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此外, 对于并发高血压患者需给予有效科学的降压治疗, 在康复出院前, 叮嘱患者, 定期检测血压, 注意低盐饮食, 长期高血压还需坚持服降压药物以维持血压稳定。

1. 2. 4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在临床诊断中约有51%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障碍会影响到患者进食, 进而导致脱水或者营养不良等现象, 严重者可能会因误吸致吸入性肺炎或发生窒息。对于中、重度的吞咽障碍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包括咽部冷刺激、喉抬高训练及吸吮训练。针对轻度吞咽障碍者, 需选择合适进食, 另外主要采取摄食训练。患者在进食时应注意:①取坐位或半卧位, 头略前倾。②为了有利于咽部等部位的感知, 宜选择有一定口感的食物。③食物有一定黏度但又不致粘附口腔为宜。④患者进食需集中精力, 食速宜慢。

1. 3 疗效评定 于护理3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价;患者生活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质量控制标准评定其临床疗效: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度为基本痊愈;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程1~3度为显效;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④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内, 甚至恶化评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3个月治疗及康复护理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康复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认同。康复护理可在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与基础护理相比较, 康复护理可使患者获得躯体、精神、社会等的全面康复。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的痛苦, 加快其康复, 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除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外, 脑卒中预后常会出现肢体功能偏瘫等后遗症状, 其实部分患者肢体的障碍并不是瘫痪所致, 而是在疾病早期未进行康复护理措施或者未介入合理科学的康复护理方法, 从而导致性痉挛、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残疾。因此, 有效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 能显著降低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以及有效控制其发展程度[5]。

本研究显示, 在65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也是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患者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和沟通, 可有效消除患者消极情绪, 提高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积极性。同时应做好并发症的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关注导尿管护理、配合针灸、理疗等进行的肢体康复护理均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损伤, 有助于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俊.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2,09(6):342-343.

[2] 何英,吴忠文.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中国伤残医学 , 2013,(11):316.

[3] 许金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康的临床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1(4):504-505.

神经康复护理篇(10)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LIN Mei-zhe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9):145-148

【Abstract】 Spinal cord injury often leads to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causing bladder storage and dysfunction.Through the bladder dys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which can help to establish the bladder function,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In the paper,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recent years is described.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workers,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neurogenic bladder and the methods of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are expounded,including the period of indwelling catheter bladder training,clearance of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technique function training,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skill training,physical therapy training.

【Key words】 Spinal cord injury; Neurogenic bladder;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Guidong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Wuzhou 543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9.042

当控制膀胱中枢或周围神经受损时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或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产生排尿障碍、尿潴留、尿路感染。脊髓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重要保证。本文就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康复护理原则

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护理原则主要有: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使膀胱具有括约肌的控尿能力;使膀胱具有适当的排空能力;尽量不使用留置尿管[3]。

2 康复护理的方法

2.1 留置尿管期间的膀胱训练 将导尿管长时间留置在膀胱而进行持续引流尿液的一种方法称为留置尿管导尿法。该方法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对于留置尿管的初期,传统的留置尿管护理方法是:留置初期持续引流开管引流尿液,防止尿潴留致膀胱壁纤维受损,1~2周后定时将尿管夹闭,定时开管,每3~4小时一次,保持膀胱一定的容量,防止膀胱挛缩,视情况更换尿管[4]。单小虹等[5]提出留置尿管期间次日即夹闭尿管,定时开放引流尿液,有静脉输液者每2小时开放引流尿液1次,无静脉输液者4 h开放引流尿液1次,2周后拔除尿管。时让患者有意识地参与排尿,并定时、定量排尿,定时开液,让患者养成排尿的习惯,不仅可以改善膀胱壁肌肉、神经末梢的代谢,有效地刺激膀胱反射性收缩,也可减少膀胱内残余尿量。但长期留置尿管不可避免会损伤尿道黏膜,细菌容易经过尿道进入膀胱,易引起尿路感染,有研究证实长期留置尿管感染的发生率几乎高达100%。因此,若患者病情稳定,应尽早进行夹管训练。

2.2 间隙性导尿(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 髓损伤后的患者初期,由于需要静脉输液及要记录每小时尿量或24 h出入液体量,且外伤后患者尿量增多,此时不宜进行间隙导尿,选择留置尿管为宜。病情稳定后,评估患者的情况,及早进行IC,预防或减少留置尿管所引起的各种泌尿系感染,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IC是目前公认的神经源性膀胱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的方法,IC能使膀胱规律性定期充盈和排空而达到接近生理性的状态,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而发生泌尿系感染[6-7]。间隙导尿包括无菌间隙导尿(sterile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SIC)和清洁间隙导尿(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CIC),无菌间隙导尿即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实施的间隙导尿,由责任护士执行,患者配合。清洁间隙导尿首先由护士进行间隙导尿,让患者或家属在旁观看,护士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导尿过程的演示、培训和教育,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掌握后由患者或家属执行导尿,导尿物品清洁干净,清水清洁尿道口,插管前清洁双手,将尿管金尿道插入膀胱,排空尿液。这两种方法具有泌尿系感染低和并发生症少的优点,有助于维护膀胱功能的顺应性,保障肾脏功能。

吴碧珍等[8]对1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IC,结果残余尿量明显下降,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泌尿系感染发生。Bennett等[9]对70例女性患者实行SCI患者进行膀胱治疗,结果认为IC是最佳的方法之一。因此,IC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失调的常用方法[10]。吴文娜等[11]对34例患者实施IC,每4~6小时一次,导尽膀胱剩余残余尿量,根据排出尿量及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隙导尿的次数,逐渐延长导尿时间。当残余尿量少于50 mL时表明膀胱恢复良好,膀胱功能达平衡状态,可停止导尿。刘静等[12]认为选择不同导尿管对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影响,建议选择用重复使用的硅胶导尿管,可明显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导尿管目前广泛使用的有非亲水涂层和亲水涂层两种。马英锋等[13]对刚刚拔除尿管后开始实施间隙导尿的患者,选用含亲水涂层的导尿管,1周后改为非亲水涂层的导尿管。亲水涂层导尿管具有症状性泌尿系感染低和少引起血尿等并发症的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尿道损伤的风险,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是间隙性导尿导管的首选。部分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是终身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也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所以需要患者及家属学会间隙导尿技术,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和相关知识的指导,教会他们进行自我间隙导尿的方法。自我清洁间隙导尿法有利于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夏燕萍等[14]研究显示,护士进行间隙导尿与家庭患者进行导尿组尿路感染率无显著差异。吴红琴等[15]对40例患者进行自我清洁间隙导尿,结果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出院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因此,要力求把间隙导尿技术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2.3 手法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致5 d(不完全截瘫)、2周(完全截瘫),即可开始手法训练排尿。手法训练后可以反射性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及尿道括约肌舒张,逐渐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规律地收缩与舒张。主要有Crede手法排尿及Valsalva屏气法、叩击下腹部、骚乱骶尾部、牵拉、挤压头、扩张及牵拉阴囊等方法。

2.3.1 Crede手法排尿 即用手指按压膀胱4 min,按压脐下3 cm深,并向耻骨侧慢慢滚动,同时,让患者憋气以增加腹压,促进尿液排出[16]。此法主要适用于逼尿肌无反射而尿道括约肌无痉挛的患者。也可叩击耻骨上训练,用手指有节律地在耻骨上区轻叩7~8次,3 s/次,反复进行2~3 min。也可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17],即在导尿前半小时,寻找刺激点,轻叩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牵拉,挤压或用手刺激诱发膀胱的反射性收缩而产生排尿。训练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做好记录。

2.3.2 Valsalva屏气法 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放松腹部,屏气呼吸,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骨盆底部,屈曲膝关节与髋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增加腹部压力,促进排尿[18]。此方法严禁在膀胱高度充盈时使用,会引起膀胱破裂及尿液向上返流而引起肾积水[19]。

2.3.3 盆底肌肉锻炼和手法训练 这两种方法能加强肌肉收缩的功能,提高排尿反射神经的敏感性。尤其对尿意缺失者,增加摄入水量,使尿量增加而引起反射性排尿,恢复患者自主排尿的功能[20]。燕应萍等[21]对36例患者采用间隙导尿结合手法训练膀胱功能,结果31例患者恢复自主排尿,36例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均有明显改善。因此,经过综合的膀胱功能训练后患者的排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手法训练排尿可减少或避免因插尿管而导致的尿路感染的机会,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挤压膀胱时,膀胱压力增加可导致膀胱输尿管反应,尿液达到肾盂时可引起肾盂感染。总之,手法训练排尿也要注意安全,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性泌尿系感染者禁止使用。

2.4 物理疗法训练

2.4.1 电刺激疗法 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应用低频率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使其收缩,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在治疗膀胱排尿障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用电针刺激疗法,患者的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会明显提高,膀胱逼尿肌压力显著下降。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改进,电刺激疗法发发展迅速,已成为重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功能性电刺激通过直接刺激膀胱区,能够增加逼尿肌反射,刺激骶神经区激活低位中枢神经反射,从而帮助排尿功能恢复。电针治疗具有易操作、痛苦小、经济等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穴位和刺激强度,可使电刺激成为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4]。孙迎春等[22]对10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研究表明,电针刺激能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另外,电针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可帮助神经源性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3]。

2.4.2 微疗法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具有热效应和生物效应,作用于人体局部,能使局部肌肉松弛,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膀胱平滑肌张力,减少尿道括约肌张力,能使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对膀胱功能痉挛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微波疗法具有见效快、无痛苦、安全、费用低等特点。

2.4.3 穴位按摩、针灸疗法 利用针灸和按摩穴位的方法,可帮助排尿效果差的患者,调理和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三阴交、中极、天枢、百会、关元、次s等穴位针灸对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或尿潴留有良好的效果[24],天枢具有通经络和气血、调畅中、下焦气机的功能,使膀胱气化功能得到恢复;中极是膀胱的目穴,能调理膀胱、疏通水道的功能。针灸三阴交、次s能起到刺激下位排尿中枢,同时将冲动传至上位排尿中枢,引起效应器官膀胱和尿道发生功能改变,有促进排尿的功能[25]。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隙导尿结合手法训练、局部音频电疗、微波疗法等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恢复期[26]。

3 小结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困难的过程。在疾病的初期,开放引流尿液较好,而在疾病病情稳定后,定时开管,促使神经反射建立,实行间隙清洁导尿。间隙导尿能促进膀胱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肌肉张力的恢复。膀胱电刺激合并间隙导尿,有利于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明显缩短患者自主排尿需要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了费用,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对于部分神经源性患者来说,排尿障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患者和家属亦要遵循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患者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因此,教会患者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如保持局部的清洁、多饮水增加尿量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康复医学的发展,患者或家属医疗知识的普及,提高家属家庭护理和由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间隙导尿是以后发展的方向。另外,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的健康问题,把优质护理向家庭延伸,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综合的康复护理方法能帮助脊髓损伤后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让患者尽早地回归社会和家庭。

参考文献

[1]南登混.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0.

[2]廖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8.

[3]肖玲玲,孟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10):901-902.

[4]闫桂虹,郭江雪.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进展[J].天津护理,2010,18(3):171.

[5]单小虹,吕慧.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7B):1830-1831.

[6]唐小慧,赵超男,王平分.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控制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47.

[7]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59.

[8]吴碧珍,付细娥,张凤清,等.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0):1972-1973.

[9] Bennett C J,Yong M N,Adkins R H,et parison of bladder management complication outcomes in female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J].J Urol,1995,153(5):1458-1460.

[10]龚慧.间歇清洁导尿结合穴位按压护理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95-97.

[11]吴文娜,欧志梅,邱桂花.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4):150-151.

[12]刘静,张苗苗,杨艳,等.不同导尿管对清洁间歇导尿术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93-94.

[13]马英锋,丁岚.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上半月版),2012,9(11):52-53.

[14]夏燕萍,郑红云,赵超男,等.脊髓损伤患者自我间歇导尿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学杂志,2004,14(10):624-625.

[15]吴红琴,张兰香,王速敏.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16):77-79.

[16]兰勇,雷蕾,陈洪波.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7):123-124.

[17]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13.

[18]宋江雅,杨晓琴,程丽.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4):280.

[19]王元姣.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2004,12(2):126-127.

[20]龙良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2):199-201.

[21]燕应萍,廖明珍.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J].护理学报,2008,15(6):46-47.

[22]孙迎春,李健军,程先宽,等.不同部位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8):734-737.

[23]张惜瑜.电针配合电子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5):89.

[24]李景兴,张鸿,匡静芝,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选穴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94-96.

神经康复护理篇(11)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diopathic facial palsy QIN Dong-mei,GAO Ling,FANG Xu-ping.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University Of Anhui Luan,Luan 237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ive 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for treating the acute idiopathic facial palsy.Methods We Performe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n Patients.63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to rehabilitation care group (n=32) or the controll group(n=31) randomly.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we assessed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s using Portmann Scale.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hanges of scores at the 14th day.Results At the 14th day Portmann Scale were evaluted.There was a siginificant difference of Portmann Scale scores between rehabilitation care group and the controll group (P

【Key words】 Acute Idiopathic Facial Palsy; 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1]。该病任何年龄均可发,以男性略多,任何季节均可发病。面神经麻痹如不恢复或不完全恢复,可产生瘫痪肌的萎缩,面积痉挛,严重的影响美观,故该病的护理至关重要。因该病导致面容改变,不只是需要常规护理,还需要其他特殊的临床康复护理措施。现将该病的康复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2±16.8)岁,面瘫部位:左17例,右15例;对照组31例中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7±17.2)岁,面瘫部位:左17例,右1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面瘫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急性起病,部分患者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周围性面瘫且单侧发病;患者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根据损害部位不同,可合并味觉、听觉、泪腺及唾液分泌障碍;均于发病3 d内就诊。排除标准:周围性面瘫继发其它疾病,如Guillain-Barre综合征、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后颅窝病变、脑血管病变、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引起的症状性周围性面瘫);未能坚持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

1.3 治疗方法 常规护理组接受相应药物治疗、内科基础护理和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具体方法如下。向患者讲解表情肌训练的重要性,从而能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并采纳运动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表情肌肌力。表情肌肌力Ⅱ级以下时行被动运动或助动运动配合中枢冲动传递训练:如抬眉、皱眉、闭眼、耸鼻、咧嘴、向外上方牵拉口角、示下齿、嚼口香糖、努嘴等,上述动作均与健侧同步,意在强调主观意识的参与,即中枢冲动传递训练,双侧面瘫的患者则由双手被动或助动同步完成上述表情动作。完成的过程必须有主观意识的参与。肌力Ⅲ级以上时做主动运动,同时进行速度、灵敏度、协调性训练。表情肌训练应尽量早期介入,患者掌握方法后监督指导其正确、按时按量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患侧面肌的按摩及热敷,加速面神经炎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吸收,从而有利于瘫痪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按摩时力度要适宜,尤其加强面部穴位按摩,如太阳、下关、攒竹、四白、颊车、迎香、地仓、承浆等。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以免烫伤。训练的强度以适度为原则,避免表情肌疲劳[2,3]。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法计算积分评定;观察时间为病程第1~28天;治疗前询问既往史及伴发疾病;portmann简易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28天各评定1次;疗效评价:按改良portmann 简易评分法计算积分评定,包括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吹口哨、鼓腮6项自主运动,与健侧对比评分,每项3分,最后加安静时印象分2分,总分20分。与健侧基本相同记3分,减弱记2分,稍可活动记1分,完全不能活动记0分。为了便于比较,笔者将积分20分者列为痊愈,19~15分为显效,14~10分为好转,9分以下列为无效[4]。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之前的portman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第14天起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24/31),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常规药物治疗能减轻炎症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按摩、热敷等临床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功能,使患者面部表情肌协调对称,大大缩短了疗程,提高了面瘫的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增强患者自信心,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5]。故临床应重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康复护理的作用。

组312(6)9(29)13(42)7(23)77

参 考 文 献

[1] 全世明,高志强.贝尔面瘫的临床治疗指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30(4):274.

[2] 吴蓉,王淳,冯杰,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功能恢复训练指导.中国临床康复,2003,7(31):43.

[3] 时宗泽.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