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5 11:41:13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1)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3-0093-01

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智能交通领域,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便捷,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多数省份及地区的物联网技术、设备被逐渐引入。互联网、金融、物流已经称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物联网是互联网与物流的有机结合,因此,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势必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引领智能交通领域成为时代的潮流。

1物联网技术的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联网技术是多项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以射频技术、遥感技术、互联网技术三项重大科学技术为技术基础。(1)射频技术。射频技术又称射频识别技术,即国际通用的RFID技术。射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系统完成监测工作的一项高新技术成果,射频识别系统由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射频识别阅读器、射频识别数据管理中心组成,能够对正处于高速运行状态的物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识别,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为主[1]。(2)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安插在各生产区域的微型传感器环节组成,通过无线遥感的方式形成的一种能够实现快速传递信息的系统,是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传递的综合体。传感器网络具有动态性高、设计范围广泛和兼容性强的特点。(3)互联网技术。人类进入信息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就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对信息进行感知,通过遥感技术对信息进行传递,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做出处理得出综合处理意见。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的工作同时要依赖互联网技术,所以物联网技术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技术核心的科技成果。

2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把交通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解决交通运输中车流量大、运输数量多的问题,同时对物联网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具有促进作用。

2.1物联网技术促进交通管理的系统化

目前,交通的重点压力是城市交通安全,以及由于交通拥挤造成的交通事故,传统的交通规划缺乏对交通的科学管理及及时对拥挤路段的车辆进行疏通。假设一个城市的车辆数量大于交通线路数量,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必然会造成交通拥堵以及交通事故,但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模拟实验,未来的交通规划,会使交通管理更加系统化智能化,把交通的热点路段作为交通管理的重点,车辆作为交通管理的对象。通过把每辆车作为单位信息,物联网智能技术利用无线通讯的方法把城市中的所有车辆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交通管理的系统化。

2.2物联网智能技术为稽查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物联网智能技术对车辆进行监控,在此监控过程中,一旦车辆进入监测区,超高频的阅读器就会利用电子标签把驶入车辆的车牌号记录下来,把此车牌号先记录为B1,再用照相机把车牌号拍下来记为B2,传到交通指挥中心,通过对B1与B2之间的对比可知,如果B1与B2不符,那就说明B1根本不存在,即B2为套牌、假冒牌照或违法车辆。如果B1与B2符合,同时也必须看看B1是否在交警的黑名单中。物联网智能技术提高了稽查办案的效率,为稽查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

2.3物联网技术提高了交通管理的便利性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交通指挥中心及时对交警进行定位,提高交通管理的便利性。在交通管理过程中,某一路段出现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附近的交警进行定位,找到距离事故现场最近的交警赶往事故发生区域,对拥堵现象进行疏导、分散,对事故现象进行调节,排查纠纷,及时梳理事故路段,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与交通智能化的有机结合,使我国目前城市交通的安全、拥堵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同时也为交警的稽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作为互联网新时代的产物,势必得到交通行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梁伶俐.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J].中国安防,2014(09)11:41~44.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2)

1智能化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技术水平不足

高科技智能化建筑,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但是,我国当前的智能化建筑施工技艺依然处在比较低级的水平,在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都会处于智能化建筑领域的初级阶段,我国当前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许多领域出现技术空白,许多核心技术必须倚靠国外进口,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许多建筑的维修保护工作缺乏经验,我国的智能化建筑领域,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计划施工方案,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建筑管理机制,因此,我国当前的智能化建筑的技能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建筑智能化是一种范围很广的问题,而我国当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人员都只能掌握本门专业知识,掌握全面建筑知识的技术人员非常少,难以为建筑智能化理论基础进行整合开发,这也使得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发展缓慢,当前,很有必要从智能化建筑施工领域和建筑智能化经营领域谨慎深入分析研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智能化建筑施工监管机制,总结出有价值的智能化建筑理论,积累宝贵的智能化建筑实践经验。

1.2 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独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均己开始进行智能化建筑施工,但是,在智能化建筑领域却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与智能化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建立完善,这导致智能化建筑领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无法可依,我国智能化建筑的技艺尚不完备,这使得许多智能化专业技术,必须依靠国外引进,这些不利因素都导致了我们国家的智能化建筑领域的施工管理水平远远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筑智能化严重依赖各领域技术的整合开发,因此对全能型人才需求迫切,但是我国诸多领域的建筑专业人才,具备高水平、{素质的全能型人才少之又少,这些都制约了我国智能化建筑水平的提高。

1.3 同行业缺乏有效竞争

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智能化建筑行业公司众多,但这些公司彼此之间却缺乏经验交流平台和人才交流机制,这些公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理竞争,优胜劣汰的局面,这使得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的众多公司,业绩乏善可陈,水平良莠不齐,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的发展,我国对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环境的要求较{,这对智能化建筑领域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挑战,由于许多智能化建筑企业缺乏实践经验,对施工管理的流程尚不熟悉,在管理方面效率低下,许多施工团队正是由于施工管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方面的失误与偏差,才导致了工程质量不能达到预期要求,导致工程迟迟不能竣工,这些现象在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广泛存在,也为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调整和提高增添了负面效应。

2 智能化建筑施工管理的完善策略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领域许多方面尚不完善,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制定也不能完全适应智能化建筑领域的发展要求,要在对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进行充分调查研宄之后,大力推进智能化建筑领域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以法律形式保障智能化建筑领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由政府启动行政资源,对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发展情况和施工管理水平进行充分调搜芯浚组织各类社科机构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与智能化建筑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将这些交流意见总结成文字的形式加以保存和推广,为智能化建筑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要加大气量对智能化建筑领域的专业技术进行总结与归纳,并以法律形式保障这些知识产权的合法利益,涉及到智能化建筑的硬件设备,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与规范执行管理,保证智能化建筑的重要部位安全可靠,还要规范智能化建筑性能考核和建筑质量考核的标准,以法律形式统一规范,促进业内交流沟通、人才流通和资源整合,要保证建筑内部各功能的有效发挥,确保建筑设施齐备,在对智能化建筑进行性能测试和功能评估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智能化建筑的性能和功效进行准确测量,既保证了施工方利益,也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2.2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智能化建筑是对建筑科技含量要求很高的工程,对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智能化建筑领域覆盖面广,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由于智能化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量大,工作专业化水平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对智能化建筑的质量和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为确保客户满意程度,必须进行对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充分认清客户的需求,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智能化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严格按照既定施工方案,对建筑的各项性能认真考察,当前,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专业人才匮乏,这既需要充分重视并帮扶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培养智能化建筑领域全能型人才。

2.3 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吸纳人才

由于当前智能化建筑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稀缺,一旦某些专业技术人才离职,将对正在进行的智能化建筑施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智能化建筑团队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要制定科学的经济激励制度,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本工作的高度热情,避免因为人才流失而造成工程质量下降和工程竣工日期拖延,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施工团队对已经形成成熟理论的施工方案,要严格保护其知识产权,以法律形式确保施工方案设计者的合法权益,在征得设计师同意的基础上,将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整合互补,以期形成本公司独有的设计性优势。

3 结束语

我国建筑智能化的施工管理在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正确认识其不足,相关人员积极寻求创新,提出提升施工管理的有效策略,帮助建筑智能化在今后的建筑行业健康、迅速的发展,顺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3)

合作框架基本确立。经中德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合作框架已基本确立。2015 年 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和能源部推动中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简称《合作备忘录》)在北京签署, 明确了合作主体,确立了合作框架。

一、工作机制逐渐完善。2015 年10 月,中德召开了第一次工作组会议,会议在搭建交流机制、智能制造标准化、中小企业合作、 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人才培养、前瞻性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诸多共识,标志着两国推动智能制造合作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目前,按照《合作备忘录》要求,两国已经建立了三个层次的联合工作机制:第一层次是副部长级对话机制,确定了每年在中德两国交替召开副部长级会议;第二层次是司局级对话机制, 确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对外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司牵头,对内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软司牵头的工作框架;第三层次是执行平台对接机制,两国政府各自指定执行平台,负责企业间技术性问题的沟通。今年4 月 9 日,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在深圳成立,成为推进《中国制造 2025》与德国“工业 4.0”对接的重要平台。

二、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取得进展。两国在标准制定、技术交流、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取得进展。标准制定领域: 2015 年 5 月,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成立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12 月成立了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参考模型子工作组, 已初步在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标准认证互认、检测试验服务平台建设等开展合作。技术交流领域:两国进一步加强了高端装备、增材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产业合作领域:两国在汽车、光伏、工程机械、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园区建设领域:青岛、沈阳、上海、太仓、揭阳等地已经建立了中德合作园区,积极承接中德产业、技术合作;武汉、南京、 合肥、重庆等地也在积极筹备建设中德合作园区。

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德国“工业 4.0 ”战略与《中国制造 2025》在推进发展智能制造方向上一致,但由于发展环境、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差异,导致两国合作仍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合作诉求有差异。德方希望中方提出合作需求, 德方组织相关企业向中方输出产品和解决方案。与德方诉求不同,中方则希望通过与德方在技术层面的深度交流,引导和支持关键领域的合作,达到具备生产智能制造关键装备、软件系统、 解决方案等方面能力,并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合作诉求的差异,两国在技术层面的示范合作项目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二是合作地位不对等。德国是制造强国,在汽车、机械、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全球领先,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工业 3.0,并搭建了相对完整的智能制造标准框架,是技术和标准的输出方,处于强势地位。我国多数企业仍处于工业 2.0 阶段,仍需大力发展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是技术的需求和引进方,除部分大型企业外,广大中小企业尚不具备实施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市场潜力大但成熟度较差,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智能制造领域合作地位不对等,造成对接难度较大。

三是合作模式存在问题。虽然当前中德在重点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但整体而言,目前多以在传统产业领域采用引进德方产业资源的合作模式为主,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也仅是中方购置德方的生产线、装备和解决方案,而技术研发、标准制定领域的合作较少。这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与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发展所需要的平等互利、协同推进的合作方式存在差距。

发展建议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4)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02

0 引 言

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物联网”,并专门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诠释。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2010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标准委召开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会议”,明确将交通运输领域作为物联网推广应用的重点领域。

但是,究竟什么是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发展物联网与我们以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究竟有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行业内还缺乏充分认识。因此,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出现了“热”、“冷”并存的现象。一部分单位、群体开始积极“涉足”物联网,由此涌现出大量以物联网名义申报的科研课题、设备研制、系统开发、宣传报道,一时间事事与物联网相关,炙手可热。但另一部分单位、群体则对发展物联网持怀疑态度,认为物联网遥不可及,甚至认为物联网更多是炒概念。由此可见,正确认识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准确把握物联网与ITS的异同,对促进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ITS的产生及内涵

1.1 ITS的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国家道路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路网通行能力已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求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交通运营的安全与效率是发达国家最先研究ITS的主要动机,而通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又为ITS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2 ITS的定义及内涵

在世界道路协会编写的《智能交通系统手册》中,ITS的定义为对通信、控制和信息处理技术在运输系统中集成应用的通称。这种集成应用产生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挽救生命、节省时间和金钱、降低能耗以及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ITS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交通运输的高效、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

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的异同

2.1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相同点

从物联网与ITS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分析,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ITS的相同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目标之一和传统ITS的终极发展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对交通行业而言,二者都是要应用通讯传输、控制、信息、电子传感等先进技术重构传统系统,实现交通的智能化,达到交通的高效、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支撑技术和ITS的支撑技术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各类感知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

2.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的区别

物联网的形成与发展在ITS之后,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主要存在三方面差异:

(1)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ITS的着眼点不尽相同。ITS的着眼点是交通领域自身的智能化,而物联网的核心理念是建立整个物理世界的感知网络,对整个物理世界进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因此,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目标就不止局限于智能交通,还要考虑交通与其他行业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在感知识别网络平台搭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交通的需求,还要考虑其他相关领域、部门的需求,不仅包含交通行业关注的信息,还要包含大量非交通行业需求的信息。例如,在考虑交通领域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制造、商业、公安、海关、金融、保险等领域的需求。2010年国家发改委在重庆开展的RFID试点工程中搭建的“车联网”,不光探索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还着力探索其在金融、保险、公安等领域的关联与应用。因此,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发展过程必须更加开放。

(2)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传统ITS强调从交通业务领域功能需求出发,搭建交通智能应用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围绕特定应用需求开发,通过子系统的集成形成综合系统,系统功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物联网强调从基础物理世界感知识别网络建设入手,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强调构建交通要素身份识别体系,搭建统一、标准的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平台,以逐步扩展的交通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而达到不断丰富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的目的。以我国二代居民身份证为例,二代居民身份证系统可视为搭建了“人的身份感知识别网络平台”。在二代身份证发放之初,主要是为了公安部门户籍管理服务,但后来,二代身份证陆续被旅馆、银行、民航、高铁等行业业务管理和经营中使用。迄今为止,新的应用仍在不断出现。

(3)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技术需求不尽相同。物联网应用要求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物联网的定义告诉我们: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因此,物联网对感知的时空范围、精细化程度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认知程度要求是空前的。所以,虽然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采用的技术类似,都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但是由于物联网应用与传统ITS相比,采集的信息量呈指数增长,网络接入时间和控制响应时间要求达到毫秒级,所以要求相关技术升级换代。以通信技术为例,现有通信基站网络的布局及通信组网技术还难以完全适应传感设备在道路、车辆上的大规模布设和高速行驶车辆与道路的实时信息交换要求,需要升级换代。

3 物联网与传统ITS发展的相互关系

3.1 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将给ITS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目前,许多已经建设的智能交通应用系统针对特定需要进行开发,并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现实环境中,以往的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容易产生信息孤岛、重复建设,不同主体独立开发的应用系统基础业务指标内涵、核心技术不统一,导致系统集成共享困难,系统集合效率和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强调建立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和更加开放的应用模式,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的信息孤岛,突破传统ITS发展中的瓶颈,促进ITS的发展在深度、广度上产生质的飞跃,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地贡献。

特别是日前国家已将物联网列入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这意味着国家将调动各种资源,向与物联网相关的感知、传输和智能处理等技术产业集中投入,加快推进。轻型、多模、低成本、长寿命、高可靠、自适应芯片的诞生,不仅能感知信号、标识物体,还同时具有处理控制功能的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高速、带宽、高频谱利用率、高智能的各类信息传输网络的应用,将为交通运输要素深度感知和海量信息采集创造条件;分布式协同处理、云计算、群集智能等技术将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服务与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3.2 ITS的发展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对交通运输业而言,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目标之一与ITS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应用通讯、控制、信息等先进技术改变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方式、运行机制,重构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因此,ITS的发展首先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培养了人们借助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工作、生活,从而引发更多新的需求等;其次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相关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等物质与技术储备。

4 结 语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的ITS不是“复制”关系,也不是前者为工具或技术手段,后者为理想目标的关系。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ITS相辅相成。当把物联网“构建智慧地球”的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有机融入到ITS具体建设技术路线中时,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交通行业智能化是ITS发展的理想,在交通智能化的同时,为国家智能化奠定充分的基础则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陆键,项乔君. 关于我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 产业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488- 494.

[2]彭晓珊. 关于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研究[J]. 科技与区域经济,2010(1):25- 30.

[3]颜志国, 唐前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 警察技术,2010(6):22- 24.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5)

这场会是中国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至今,在该领域的中外技术的首次深度的碰撞,既展示了智能机器人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及应用,也对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做了一次全面梳理,集众家之力推动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化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以视频方式向会议表示衷心祝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徐子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干频和嘉定区副区长沈华棣、区科委主任陈蕴珠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小i机器人云智能平台的表示祝贺。赵波对小i在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进程、建设智能机器人国家标准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小i)参与了全国信标委SC35‘用户界面分委会’工作,还上报了国家标准计划《智能客服语义库技术要求》,还有‘大数据标准’等多项国家标准工作,为智能人机交互领域标准化工作贡献了很多力量。”

从2006年为上海市科委推出全球第一个运用在政府领域的中文智能客服机器人开始,小i机器人成功打造了涉及通信、金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家电和汽车交通等多个行业的200多家大型企业和政府的优质高效的智能客服机器人解决方案,智能客服知识库解决方案及其他综合类解决方案。包括中国移动、联通、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海关总署、通用汽车、小米手机、平安集团等,都陆续成为了小i机器人的合作伙伴。成立15年来,目前已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机器人技术提供商和平台运营商的小i机器人,一直专注于智能机器人核心语义交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应用,建立了包括学习体系、知识表示、语义理解和推理以及上层应用的完整架构,并针对不同领域相继推出企业级、标准级、SaaS产品和多种解决方案,具有为广大的企业输送来自云端的、强大的类人智能交互服务能力,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云服务平台,堪称“中国最强大脑平台”。

会上,在小i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总裁朱频频的带领下,全场嘉宾同时点击手机,共同开启了小i机器人“中国最强大脑”云智能平台。这种强大的类人交互能力还可以接入一系列的硬件产品。会上的交行“小e”,这位长相标致、声音甜美、高智商与高情商兼具、还能自由行动的机器人,很快获得了交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研发推广部处长宋占军的好感,顺利通过了在会现场的“面试”,成为交通银行的新员工。

小i这个大脑还将进入与微信合作的智能扫地机器人、未来还可以运用至医疗上的微创手术机器人,教育类的考试机器人、学校导引机器人,家政类的清洁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等。只要一旦植入小i这个大脑,就可以让这些硬件智能化起来,在各种场景中为人类提供服务。正如倪光南院士在贺词中说的那样:“小i机器人云智能平台的,使得各个单位、各个机构都可以利用这个开放的平台,迅速地发展各自的各种应用,同样,把一般的机器人连到这样的平台上,就变成了智能机器人,可以做更多更好的工作,给予我们更好的服务。”

在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小i机器人发现“从软到硬”是智能机器人发展的趋势。而目前,各行各业对实体机器人的应用都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但现实却是,不管是家务机器人还是跑堂机器人,行动起来还是听指令,智能性明显不足。

与之不同的是小i机器人最擅长的正是智能交互,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目前机器人交互的准确率通常都在95%以上。因此,在与交通银行创新实验室的共同努力下,诞生了首款银行行业的实体智能机器人,将这种全球领先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最终将其应用于交通银行的日常客户服务中去。

实体“小e”的身体来自于韩国的Future Robot,小i提供思考的“大脑”,交行创造典型的金融行业应用场景,“小e”是智能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合作的典型案例。此次,几方携手推出首款银行业的实体智能机器人,拓宽了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6)

咨询公司Venture Scanner统计,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公司已突破1000家,跨越13个子门类,融资金额高达48亿美元。

在这13个种类中,研究机器学习(应用)的人工智能公司数目最多,达260家,约占整个行业的30%。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较为迅猛,其中美国以499家人工智能公司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且初创公司数量众多;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显然仍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布局该产业的公司较少,以传统互联网巨头进军人工智能领域为主。

目前较为成熟的感知智能技术(如语音、视觉识别的服务、硬件产品等)的应用开发所形成的新“人工智能+”将引领产业变革,成为推动社会飞跃发展的新动力。在传统产业,人工智能可以在制造业、农业教育、金融、交通、医疗、文体娱乐、公共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不断引入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在新兴产业,人工智能还可以带动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VR、无人机等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导入期的公司飞跃式发展。

从具体应用方向来看,如今十分火热的工业4.0、人脸识别、智能答题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安保、智能医疗、虚拟私人助理等人工智能概念是有望得到快速爆发的重点领域。目前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言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以及人机交互、机器视觉、自动驾驶等方面都已经成功应用。

人工智能产业链中,基础层是构建生态的基础,价值最高,需要长期投入进行战略布局;通用技术层是构建技术护城河的基础,需要中长期进行布局;解决方案层直戳行业痛点,变现能力最强。

基础层公司 多为传统IT转型

人工智能基础层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数据、云计算、CPU等。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在人工智能基础层方面相关的公司包括久其软件、东方国信、天玑科技、浪潮信息、恒生电子、拓尔思等。

恒生电子(600570.SH)2016年成立了恒生研究院,负责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区块链课题,恒生电子作为发起单位加入了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金联盟),并加入了linux基金会hyperledGEr开源项目等。

久其软件从最初的软件提供商到移动互联和大数据运营的再次验证,未来定位基于高端客户资源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变现的不断执行公司。公司创立之初以报表管理软件切入,为政府提供结构化数据分析和整理,并进一步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现已发展成集大数据、集团管控、电子政务和移动互联领域软件于一身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A股稀缺。

拓尔思(300299.SZ)大数据服务领域稀缺纯正标的。公司脱胎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中心,自1985年起便开始研究中文信息检索,目前公司已拥有大数据领域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在大数据分析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从底层技术、平台产品到应用产品服务技术全产业链布局。随着非结构化数据的地位在整个大数据领域中的不断上升,拓尔思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

科大讯飞(002230.SZ)是A股人工智能龙头,公司在以“从能听会说到能理解会思考”为目标的讯飞超脑项目上,持续加大投入,在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等领域均取得显著研究成果。

技术及应用层公司 靠智能制造落地

人工智能技术层主要涵盖了框架、算法、通用技术,目前人工智能算法大体上流行12种,这12种算法包括决策树、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最小二乘法、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集成学习、聚类算法、主成分析法、SVD矩阵分解、独立成分分析、关联规则、其他方法等。

人工智能算法通过AlphaGo与柯洁的人机大战,成为当前数据分析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内容。目前通用的框架层:TensorFlow,Caffe,Theano,Torch,DMTK,DTPAR,ROS等框架或操作系统。作为投资者或者普通消费者更多的会关注通用技术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NLP、SLAM、传感器融合、路径规划等技术或中间件,毕竟通用技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习习相关,如你们平时所能看到的智能广告、智能诊断、自动写作、身份识别、智能投资顾问、智能助理、无人车、机器人等场景应用。

目前,A股市场有59家公司涉足机器人产业,部分公司通过收购进入这个领域。以昆仑万维为例,公司收购美国的机器人公司WooboInc.,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交互式机器人;在东方网力的18.30亿元增发方案中,1.57亿元拟投入智能服务机器人项目。

人工智能目前最看好生物识别,如远方光电和佳都科技。金融科技Fintech围绕IT与金融创新展开。虚拟的网络战争已经开始,IT安全有更大的弹性。无人驾驶里有四维图新和中海达。绕着人工智能产业链有很多投资机会,大数据是产业链发展起点,作为数据采集的关键通道,传感器至关重要,如汉王科技;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支撑上,国内FPGA(可编程性)稀缺标的紫光国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上防领域佳都科技、营销领域浙江富润等相关的上市公司。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7)

前言

自计算机产生之后,关于“人机交互”的研究随之开展,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从二进制大型计算器开始,直至当前的虚拟显示技术,国内外的技术人员无一不为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而努力,时至今日,人机交互技术所具有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尤其在安防领域中。安防领域中应用人机交互技术后,不仅会促进安全防范产品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而且安防领域也会更为繁荣的发展。

1 人机交互技术概述

人机交互技术是指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辅助下,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通过人机对话,计算机可提供人所需求的信息,如回答问题、显示相关信息等[1]。在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即为人机交互技术,该项技术密切的联系着多个学科领域,例如认知学领域、人机工程学领域等,同时,经由电极,使神经信号相互联系于电子信号,促进人脑、电脑间沟通的开展。

学术界一直未停止关于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且获得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已经问世大量的人机交互产品。现阶段,人机交互技术研究的侧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可触摸式的显示屏、电子书显示屏可随意折叠、3D显示器等均属于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是侧重多通道技术,手写汉字识别系统、数字墨水技术、中文语音识别系统、手势识别技术等均属于多通道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的产物[2]。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已经开始显现出人机交互技术的重要作用,例如智能手机领域、游戏领域等,可以预见,在未来,该项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十分广阔。

2 安防领域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

2016年,北京举行了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参与企业包含国内外千余家,将安防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全面的展示出来,人机交互技术产品赫然在列,这也表示着人机交互技术已经应用到安防领域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2.1 安防领域人机交互技术专利申请增多

近年来,人机交互技术在安防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加深,并产生了较多的安防产品,无论国内或国外,人机交换技术产品申请呈现出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全球专利申请量增多,以年为单位,经统计分析人机交互技术点的全球专利申请量情况看,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1年之后,我国的申请量大幅度的增长,呈现出直线上升,至2015年时,开始出现申请量减少的现象,这说明,在人机交互技术点上,我国所掌握的技术逐渐的成熟,而且饱和状态已经开始出现,再看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台湾,该项技术专利申请量并未发生变化;第二,专利申请国分布增多,专利申请国是指专利人申请专利时想要申请的保护其专利的国家或地区,专利申请国的分布状况可将专利可能实施的国家或地区反映出来,据调查可知,人机交互行业申请专利时,重点申请的国家为中国、美国、世界产权组织,三者共占据总申请数量的98%左右,余下2%分布在欧洲、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由专利申请国分布情况发现,受理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多;第三,专利技术主要来源国增多,以往,美国为主要的专利权人来源家,近年来统计结果显示,除美国外,中国的专利权人数量也不断的增加[3]。

2.2 用户界面的操作性及立体性不断增强

ENIAC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后即开始人机交互,人将相应的命令输入后,操作系统执行命令,当时,对于计算机与人机交互,人们更多的神秘感、专业感。这一时期,人要主动的适应计算机,才能保证计算机操作的正确性,为改变这一现状,人们开始探索更为便利的人机交互方式。探索发现,必须要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由此,计算机设计中开始逐步的运用认知心理学,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人机交互的重要性。当前,用户界面的主流为图像形式,代表为美国微软,显示、传达信息的目的均利用创口实现,人与计算机用户界面交互的方式为鼠标、键盘,图像形式的用户界面使人机交互的操作性不断增强[4]。未出现自然化交互设计技术时,即已经出现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过滤技术,而未产生多媒体用户界面之前,设计用户界面过程中,语言转变为图形已经完成。不过,在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过程中,此种技术中逐渐的加入了动画、视频、音频等,尤其是引入音视频后,促进计算机传达信息的方式更为丰富,使人们能够进一步的控制、传达信息,人机交互效率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用户界面的立体性。

2.3 向着多通道互动及智能互动的方向进步

现阶段,主要通过键盘与鼠标来实现人机交互,尚不具备普及多通道媒体交互的技术水平,但在安防领域中,工程师及设计师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出,自然人机交互的实现指日可待。目前,已经利用了基于人感觉的开发效应通道,如视线跟踪系统、三维听觉定位器、分贝感应器、语音识别系统等,这些均是利用人的听觉、视觉,结合人机交互技术后研发出的产物,而这些产物应用安防领域后,可显著的提升安防效果。在感压技术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开发出了触屏手机、触屏电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极为自然的开展人机交互,而且通道切换也不需要频繁的开展,促使人机交互效率的提升,而也显示了多通道互动技术的应用。在人机大战中,第一个胜利的炮弹由深蓝打响,之后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便广泛的研究智能计算,基本已经实现人机现场合奏即兴乐曲,促使人机交互技术更为深入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后,人机互动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大,尤其在安防领域中,各种人工智能产物基于人机交互技术设计出来,很大程度上便利可安防工作的开展,例如安放机器人,通过安防机器人的应用,安防防护工作可在机器人的协助下开展,降低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同时,可明显的提升安防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机交互技术应用于安防领域后,其与安防领域的融合程度不断的加深,开发出了各种高性能、高质量的智能型安全防护产品,促进安防领域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的提升。鉴于人机交互技术自身不断的发展与更新,安防领域也会利用该项技术不断的创新,研制出更多的智能化程度高的产品,促进安防领域更为繁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人机交互应用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7):59-60.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8)

 

为落实2021年市委1号文和《南京市关于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建设2021年行动方案》(宁新产业办〔2021〕1号)要求,2021年全市将1000个应用场景,其中下达我区80个以上应用场景的目标任务,为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应用场景一般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对新技术新产品有应用需求的各类工程、项目。通过应用场景开发建设,可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助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在搭建主体上。应用场景可分为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类别,不完全由政府主导,更强调政府“搭台”,企业“出题”和“答题”。搭建主体可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企业等各类主体。

——在技术应用上。通过对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量子通信等八大产业链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完成搭建,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落地验证或迭代升级。

——在项目特质上。应用场景必须具备开放性和吸附性,通过对外合作,完成场景建设。通过场景建设,对外输出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在建设方案上。应用场景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建设方案和投资主体,经过论证项目切实可行,一般为在建项目,或者已经具备建设实施的基本条件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目。

二、主要目标

加快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工业互联网、量子通信等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和壮大新增长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成果应用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有力支撑更高水平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建设。2021年,围绕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80个以上的应用场景。

三、重点任务

(一)围绕产业发展,开发一批经济数字化应用场景

1. 拓展数字化制造场景。加大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八大产业链应用场景开发力度。围绕数据采集和感知、高清视频、机器视觉、精准远程操控、现场辅助、数字孪生等六类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施企业内网升级工程,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应用5G、IPv6、TSN、工业PON等新技术部署企业内网,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加快促进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未来网络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各园区)

2. 拓展数字化文旅场景。结合零售、餐饮、出行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大应用场景开发力度,助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兴服务经济发展。围绕内容创作、设计展示、信息服务、消费体验等文化领域关键环节,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超高清视频、5G、VR等技术应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深挖采集重点旅游区域基础数据,导入VR、AR能力,建设以社交媒体为主导的营销渠道,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责任单位:区文旅局、商务局,区委宣传部,各园区)

3. 拓展数字化消费场景。提升潮流街区数字化消费场景,激发数字消费潜力。积极引入新零售新服务业态,打造汇集5G应用、刷脸支付、网红直播为一体的新消费商圈,建设环境舒适、购物便捷、科技感强的网红街区,塑造城市消费新形态。推广直播线上带货等新场景,推动无接触服务向住宿、生鲜零售、物流、金融等应用场景延伸。(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各园区)

4. 拓展数字化金融场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金融行业运转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建设数字金融平台,丰富平台应用场景,持续优化平台各功能板块,将平台打造为以技术驱动、生态共建、数据融合、价值共享为特色的数字金融平台。引导金融行业在智能客服、智能身份识别、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量化交易等业务中,拓展“人工智能+金融”应用场景,形成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风险控制系统。(责任单位:区金融监管局,各园区)

(二)围绕城市治理,开发一批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

5. 智慧政务。探索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重点推进电子证照、电子档案、数字身份等居民个人信息的全链条共享应用。打造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与企业精准匹配,推出数字化服务企业的应用场景。强化新技术在“互联网+”监管领域的应用,推动实现线上监管和“非接触式”监管。(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发改委、信息中心,各园区、街道)

6. 智慧警务。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打造智慧警务应用生态和智慧家园平台,推进智能安防建设。推进政法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执法监督、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理等全方位联动应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为重点,构建符合现代警务机制和社会治理要求的新一代智慧警务体系,做强智慧警务支撑。(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建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各园区、街道)

7. 智慧交通。聚焦汽车自动驾驶与交通安全、智慧公路建设、城市交通靶向治理等领域,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技术在智慧交通的应用示范。实施数据驱动打造“新型公交都市”行动计划。聚焦智慧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等典型应用场景,围绕智慧车辆、智能维护、智慧建设、智慧制造等,推动机器人、环境智能感知及控制、智能安检、北斗导航、5G、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轨道交通项目中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建设局,各园区)

8. 智慧生态。积极参与全市生态环境智慧应用平台建设,健全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支持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污染源监管等领域关键产品研发与集成示范应用,持续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切实维护生态安全。积极建设“智慧园林一张图”。(责任单位:区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城管局,各园区、街道)

9. 智慧应急管理。建设城市安全综合应用系统,开展城市风险多变量预警分析模型研制和城市风险源标注。开展危化品全流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形成企业安全信用脸谱,深化建设应用,强化指挥信息网安全边界防护,推进融合通信系统建设。(责任单位:区应急管理局、信息中心,各园区、街道)

10. 智慧城管。建设城管大数据运行管理平台,推进系统同构、数据同构,提升协同治理效能、问题预警发现能力和处置效率。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等关键产品研发与集成示范应用力度,科技助力垃圾分类。建设服务城市精细化管理及城市安防、交通管理的智慧灯杆,拓展智慧停车、智慧井盖等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城管水务集团,各园区、街道)

11. 智慧建设。构建建设工程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建设工程全流程、全区域、全要素监管。推动先进技术赋能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应用场景的开发。(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城建集团,各园区、街道)

12. 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加快交通、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加快5G网络规模部署和商业应用,推进车站、社区、商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推动家庭宽带千兆、百兆接入普及。推进工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物联感知设施部署。探索开展无人机、机器人运转所需配套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建设局、城建集团,各园区、街道)

(三)围绕民生服务,开发一批民生数字化应用场景

13. 聚焦社区生活。开展“美丽家园”行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车牌识别、人脸识别、区域管控、异常行为分析等方面融合应用,推进住宅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安防监控设备增设和改造。逐步提升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利用智慧家园(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协同化、业主自治在线化、居民生活便捷化。(责任单位:区房产局、公安分局、新城房产集团,各街道)

14. 聚焦医疗健康。在医疗健康领域引入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身份认证等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围绕医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诊疗等关键环节,加快预导诊机器人、语音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技术布局,推动医院内部流程再造,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拓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影像读片、病症筛查、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责任单位:区卫健委,各园区、街道)

15. 聚焦现代教育。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开发开放。推动未来教室建设、综合素质评价、在线学习、学业测评、体能测评、校园安全、招生和培训等方面的智能化工作,逐渐形成教育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教育环境,推动场景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各园区、街道)

16. 聚焦智慧房产。以全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为契机,着重打造市场监测、租赁监管、智慧物业、智慧房安等智慧房产重点示范子项目应用,协同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责任单位:区房产局,各园区、街道)

17. 聚焦智慧水务和电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水务业务深化融合,基本完成智慧水务总体框架搭建,统筹推进水务调度、排水管理、河湖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建成智慧水务平台。鼓励面向智能配电网的5G技术融合应用,实施智能化管理,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经济性。(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各相关园区、街道)

18. 聚焦智慧文体。不断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建设水平,发展数字出版、游戏动漫、影音娱乐、小视频、直播等一批文创应用场景建设。丰富工业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多元化场景内容。(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各园区、街道)

 

附表:1. 重点应用场景项目登记表

2. 重点应用场景项目汇总表

附表1

重点应用场景项目登记表

应用场景

项目名称

 

应用场景

所在区域

建邺区

应用场景

所属领域

¨产业发展:(具体细分领域)

¨城市治理:(具体细分领域)

¨民生服务:(具体细分领域)

¨其他领域:(具体细分领域)

应用场景

搭建单位

 

 

搭建单位简介

 

注:不超过150字

 

搭建单位性质

¨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其他(请注明)

搭建单位联系人

姓 名

 

手机号码

 

应用场景简介

注:不超过200字

应用场景

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和可行性分析

二、建设思路和目标

包括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对本地新技术、新产品的集聚与使用等。

三、建设主体及建设内容

四、进度安排

五、资金概算

六、保障措施(其它)    

可另附页

照片

请提供搭建单位宣传图片1-2张,应用场景项目图片1-2张,照片不小于1MB,照片不要复制在WORD文档中,连同该表放在同一文件夹中一并提交。(如有视频,也可提供)

附表2

重点应用场景项目汇总表

序号

应用场景

所属类别

具体细分领域

应用场景建设区域

应用场景项目名称

应用场景

搭建单位

项目起止日期

项目投资额       (万元)

应用场景概述(不超过200字)

欢迎合作

的方向

是否有本区企业参与(具体合作情况)

是否应用南京市创新产品(产品名称及使用情况)

联系人

联系

方式

1

城市治理

智慧

政务

XX区

XX

单位全称

2020.03-

2023.03

3000

例: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支撑,建设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加快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项目建设将为南京市软件企业提供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应用机会。

……

 

例:1、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2、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

3、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

4、数字孪生技术

……

……

……

XX

填:手机号码

2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9)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21-02

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发展中最具潜力的热点问题之一,2016年初轰动世界的谷歌AlphaGo打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经典案例更是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呢?它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的技术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希望能给予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些参考和方向。

1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门全新的信息技术科学,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对于模拟、拓展和延伸人类的智能的应用系统及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开发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及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从而开发出能给出类似人类智能反馈的智能机器,计算机系统在理解目标方向之后所取得的最大化成果是计算机实现的最大智慧。人工智能不单单是一个特定的技术,它所研究的往往是能创造智能意识的高科技机器,包括了算法和其他应用程序,处理的任务也远远超出了简单计算,从学习感知规划到推理识别控制等等。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包含语言及图像识别技术、机器人设计、自然语言处理等,日益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践也使得应用领域范围大规模扩张,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未来也可能展现出超过人类的智能。

2 人机智能的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通常涉及到数学、逻辑学、认知科学、以及最重要的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延伸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2.1 逻辑推理与证明

早期的人工智能更多的解决了大量数学问题,逻辑推理是基础也是研究时间最长最重点的领域之一。通过找到可靠的证明或者反证方法实现潜在的定理证明,根据数据库的实例进行推导并及时更新证明结论,演绎和直觉相结合,在推理和证明中实现部分智能。

2.2 问题求解

问题求解领域的一大重要应用则是下棋程序的功能实现,化繁为简、将困难的问题点拆分成为独立的子问题进行求解;而另一个实例则是数学方程的求解实现,分析各种公式符号的组合意义从而为科学研究者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问题求解中所运用的搜索和规约也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两大基本技术。

2.3 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也叫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是指借助计算机来处理使用人类语言作为计算对象的算法程序,并研究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NLP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发展时间较长的研究方向之一。语音识别、搜索引擎、机器翻译等等都是NLP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也都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了突出的应用成果。

2.4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具有大量模拟人类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和经验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依托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根据专家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方法进行判断推理进一步决策,从而代替人类专家解决一部分该领域的特定问题。从知识表示技术的角度上看,专家系统可分为基于网络语义、基于规则、基于逻辑、基于框架等几种类别;而从任务类型及专家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类型的角度来看,专家系统也可分成解释型(分析和阐述符号数据的意义)、调试型(根据故障制定排除方案)、预测型(根据现状预测指定对象未来可能的结果)、维修型(针对特定故障制定并实施规划方案)、设计型(按指定需求制作图样和方案)、规划型(根据指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等。

专家系统的建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初始专家知识库的设计:包括问题、知识、概念、形式、规则等多个概念的筹建;(2)开发和试验系y原型机;(3)改进与归纳专家知识库等。

专家系统的实现通常建立在大量的数据统计与人类专家提供的问题解决实例上,没有精确或统一的求解算法,因此也会造成一些局限性。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专家系统也逐渐更重视理论和基础研究,除了基于经验的理论,基于规则和模型的方法也将投入到实际运用中,未来的专家系统将更偏向协同式和分布式方向发展。

2.5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指计算机自动获取新的推理算法和新的科学事实的过程,是计算机具有智能的基础。计算机的学习能力是人工智能研究史上的突出成就与重要进展,也是人工智能初步实现的重要标志。机器学了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对于探索人类智慧的奥秘以及学习方法和机理都有着重要意义,机器学习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各种理论方法也正在逐步完善中,未来精彩可期。

3 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的首次提出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无论是功能场景还是机器模式,都逐渐从单一到通用、从简单到复杂,表达方法也更多种多样。目前主要通过赋予机器产品一定的人类智能从而有效地提升机器工作效率及能力,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更多的模拟人类生活环境及思维方式来设计出真正具有人类智能的高效人机系统。

3.1 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人工智能已经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以智能汽车为代表的自动化交通方式。(2)种类繁多的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3)用于临床支持和病人看护中的自动化智能设备及医疗器械。(4)智能教育辅导系统、线上学习和智能辅助学习设备的普及。(5)基于图像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各类音乐社交软件及VR设备的兴起给互联网娱乐时代带来的巨大变革。(6)逻辑证明及智能分析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预测及防范。(7)大量重复机械的劳动逐渐由智能机器取代,人类承担着更多的创新及实践工作。

3.2 人工智能生活应用实例

作为辅助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日趋成熟的智能机器人已经快速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使用场景:(1)智能房屋和家居生活的构建:目前的智能停留在自动控制I域,通过用户指令来便捷的操控比如电视、窗帘、灯具、空调等等;而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根据你的日常行为了解你的习惯喜好,利用传感器和自动装置搜集用户的行为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改造你所居住的环境。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居生活。(2)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主要通过导航和定位实现规定路线的行驶、通过激光测距、雷达感应和照相等技术,配合复杂的计算公式从而辨别和避让各种障碍,最终脱离人类操控的环境下自动完成发动、驾驶、刹车等动作。行驶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在智能机器的帮助下其实更可靠,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自动驾驶将成为人们出行的新方式。(3)基于神经网络的新型翻译方式:在线翻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使用范围广普及率极高,但其准确性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谷歌翻译负责人表示将在部分功能上尝试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如果能顺利实施必将使得翻译准确性的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而基于神经网络的翻译方式则将帮助计算机更好地模拟和理解人类思维,使得翻译结果更流畅合乎规范,也方便人们更好地理解。

4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不算很长,但发展速度却异常迅猛。跟所有新兴的前沿学科一样,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也经历了高潮和低谷时期。根据不同时期代表性人物和事件的发生,我们大致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50年,举世闻名的“图灵测试”(图灵,英国数学家,1912―1954)首次发表于《计算机与智能》一文,即通过房间外的人和两个房间内的人和机器分别对话中,是否能区分人和机器从而判断出机器是否具有了人的智能。这是人类对于人工智能最初的概念。

(2)1956年,由香农、麦卡锡、朗彻斯特和明斯基共同发起的DARTMOUTH学会于达特茅斯大学召开,会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一词,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讨会,见证了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开端。

(3)1960年以来,生物进化领域逐渐建立起了遗传、策略和规划等算法。1992年计算智能由Bezdek提出,计算智能对于生物进化学的探究有着重大意义,涵盖了模式识别、人工生命、神经网络、进化计算等多学科集合与交叉。

(4)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专家系统逐渐兴起,对于专家知识库的不断改进以及基于规则和模型的协同式分布式专家系统将是未来使用的主要趋势。

(5)从1960年神经网络首次应用于自动控制的实施,到1965年人工智能启发式推理规则的方法引入,再到1977年运筹学理论中概念智能控制模式的成功借鉴,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顺利引导了自动控制模式逐渐切换到了智能控制模式。

(6)从1956年AI概念的正式提出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的成就和进展,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一代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逐渐设计落实,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学研究逐渐走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当下最具潜力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

5 人工智能的未来与发展趋势

从人工智能的提出到逐渐走入人们生活,人工智能的概念一经问世则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带动了语音识别、自然处理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兴盛。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创新和蓬勃发展是趋势也是必然,通过了解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关于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些方向:(1)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指导下更聪明更多样性更具智能的机器系统。(2)自然语言处理应用中更自然的人机互动交流。(3)机器学习时代更快速的数据处理分析策略。(4)各研发企业和机构对于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更激烈的竞争和角逐。(5)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简称ASI)时代下AI是否会走向失控给人们带来的微恐惧。

6 结语

在短短60年的时间内,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很大程度上改善和刷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和实现正在不断帮助我们探索这个世界、帮助我们搜寻信息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人工智能在逐渐强大的同时,有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和技术瓶颈,距离人工智能时代的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人工智能的不断更迭完善,是否能取得超越人类智力和认知的智能、是否会出现违背人类价值观的危险行为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10)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也可以简单的称之为机器智能,是通过计算机操控技术对一整套的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将众多的理念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某项领域的技术。如果单单从计算机领域去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则是主要依靠科学的手段对某项技术或者某个系统进行电脑控制,将人造机器进行智能控制,达到人们想要的技术水平。通过智能水平按照时能技术手段进行控制,这样能够使得机器或者系统按照人们智能活动的能力,从而延伸人们智能的一门科学。

2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系统构成简述

在空中交通管理中,通过合理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的帮助科学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建立新的空中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空中的空间利用效率,特别是在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技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拓展空中交通管理模式,并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使得空中交通合理、安全、有序的进行工作,有助于空中交通飞行冲突的解决。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就是帮助科学合理安排空中的交通流量。空中交通管理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够实现空中模块之间系统的实施,这样有利于帮助空中飞行相互辅助,最终形成智能飞行流量管理、智能冲突探测和解脱模块系统,这样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向空中管理员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辅助空中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的减轻空中管理员的工作负担。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能够有效的提高空中管理的质量的同时提升了空中飞行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3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实现方式

3.1飞行流量管理辅助决策的实现

在我国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下,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发展,从理论、专家研究、语言等众多的项目展开研究,不断的扩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范围,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飞行管理方面,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应该通过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构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飞行流量管理模块,避免飞行流量的冲突。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进一步的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能够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为空中交通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建立准确客观的飞行流量管理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够保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因为它能够直接影响到辅助决策的有效性,能够保证空中交通依据数据库的准确信息,合理的安排飞行路线,这样有效地提高了空中空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合理的安排飞机的飞行时间,合理的列出飞行冲突时间和地点,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空中交通堵塞的现象。同时,空中管理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航空的航班时间做出调整,确保航空通道的畅通无阻。

3.2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的实现

航空飞行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在安全上还需要我国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侦测,在航空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对飞行冲突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在空中出现两机相撞的事件。这需要在空中交通管理员进行检测的基础上,通过飞行冲突检测和解脱辅助决策两种方案进行帮助空中管理员工作,及时地找出空中飞行过程中的不足,通过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提升飞行的安全。这两个方面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应用到飞行当中,将空中航空器进行评估工作,制定合理的方案设计避撞方案,加强管理力度,提升我国航空检测技术,帮助航空交通管理工作高效的运行。从以往的空中交通管理的相关资料来看,在空中交通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引起了我国的足够重视,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在人工技术中的人工网络管理以及飞行间隔控制技术、飞行冲突智能调配等方面都对空中交通管理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空中交通管理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空中交通管理辅助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空中交通业更加繁荣昌盛。人工智能技术保证了系统推理的有效性,管制人员需要在平时做好知识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保证系统推理的有效性,顺利的进行飞机航班的排序工作。

交通领域的人工智能篇(11)

已经连续参展多届高交会的全球嵌入式平台及系统解决方案厂商威盛电子,紧扣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并以“工业控制、智慧城市、虚拟现实(VR)”等为中心,以动态的方式,重点展示了在工业大数据、能源管理、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制造以及智能显示方面新近推出的系列解决方案。相关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亦在展示之列。

对此,出席展会的威盛集团中国区总裁陈主望先生表示,“非常期待威盛能在全国最受瞩目的科技交流展示平台,全面地将威盛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同业界和大众一起探讨和交流。”

工业大数据平台展区,据介绍,该平台可与各类数据生态系统无缝整合,直接实时从SCADA、DCS系统获取数据,并可通过预置的二十余种工业领域经典算法库,帮助企业建设专业而便捷的大数据分析挖掘与可视化展现平台,实现数据驱动制造。

智能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则是威盛面向有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需求的工厂和楼宇用户推出,可谓一套“绿色环保”的系统。用户可将该系统配置在楼层、生产线、车间或设备等需要进行能源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地方,帮助用户创建更好的智能能源管理生态系统。

打出解决“物流最后100米”的智能货柜展区,展示了威盛面向“网络购物一送货一收货”环节中对于取货服务的便利需求而推出的智能快递柜解决方案.该方案可实现快递包裹的自动收发和远程查询及控制,能够覆盖各大社区及企业。

VR作为近两年始终处于风口的那只“猪”,自然也是本次威盛展示的重点。威盛在展位专门部署了VR体验区,在这里既可以“打怪升级”,也可以“装修房子”,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体验。

以嵌入式开道,抓住物联网发展契机

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体大会的发言中说:两年前我们还在谈论移动互联网,今天我要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了,未来的机会在人工智能上。另外,物联网真正起来的时候已经为时不远。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诚然如此,受到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持续大量进入和受众增长停滞的双重因素影响,移动互联网红利时代面临终结。另一方面,物物互联的需求与日俱增,向我们展开了一个超过万亿美元级的庞大市场。

揭开这个万亿级市场的冰山一角,嵌入式系统显然是圈地的利器。而作为一家以芯片研发为基础,同r作为嵌入式平台的全球领先企业之一,威盛在物联网的布局早已展开。

据威盛嵌入式总经理吴亿盼女士介绍,威盛所面向的物联网用户更多的是企业客户。她指出,“跟普通消费者客户物联网市场相比,企业客户需要一个集成诸多不同硬件、软件、无线技术以及云端技术的长久耐用并且能够完美运行的解决方案。而威盛正是凭借其全球丰富经验,为如此苛刻的企业客户物联网的应用、安装、投入运营,提供专业技术水平服务以及技术支持,最大限度上满足客户需求。”

对此,吴亿盼女士举例说,物联网未来将在交通运输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会改善现有业务效率,如物流业,而且还会在新增值业务发展领域改善乘客体验,衍生新生收入来源。有鉴于此,威盛已经为不同的市场领域研发了一系列特定解决方案,包括为公交车体系制定的威盛BLISS平台、为火车制定的Wi-Fi服务系统、为物流公司制定的车队管理系统、为出租车公司制定的智能物联网出租车系统、为物流最后100米制定的智能速递柜方案等。

显而易见,随着物联网领域发展的不断膨胀,纵观未来行业发展,人机界面系统的需求将不容小觑。它能够使工厂的员工和管理层监测生产状况和其他关键数据,未来在环境监测以及能源消耗监测中也会大有裨益。凭借先进的图形技术,威盛已经将此强大系统投放到美国、欧洲市场,这无疑在世界先进的人机界面发展领域占有领先地位。

由物联网而智慧城市,威盛在下很大一盘棋

智慧城市的发展与物联网不可分割,可以说,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应用的宏观层面,而物联网则是智慧城市的脉络节点和基础。

陈主望先生认为,物联网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样的互联互通就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生产带来巨大的变革。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消防等的发展,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和便捷度:而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工业监测等公共领域和生产领域的物联应用,则将极大的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藉由威盛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卓越表现,向智慧城市的深入布局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吴亿盼女士进一步介绍:威盛在国内外许多地区早已展开并布局参与智慧城市的发展项目,也陆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慰的成果。例如目前在意大利的上万家邮局安装的威盛队列管理系统,在包括台湾高铁车站、电影院、购物中心等全岛中心区域已投入安装的威盛视频墙和数字标牌系统等。而在大陆,威盛也已经实施开展了一些大型智能城市项目,比如重庆周边的高速公路智能收费亭项目,智能速递柜方案以及社区物联网解决方案等。

创新+本土化服务,威盛双管齐下开拓大陆市场

创新是所有科技研发行业最关键的DNA,威盛从PC时代就非常注重创新和创造。据陈主望先生介绍,从PC时代一直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威盛始终致力于走在科技的最前沿,从最开始研发芯片走绿色低功耗之路、到后来推出业界最小的Mini-ITX标准,到SmartPhone,再到现在的VR,威盛对科技发展方向的敏锐判断和快速感知,使其能够始终保持创造性,占据行业发展的有利地位。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台湾的科技企业,威盛已经在大陆深耕15年。对于大家所关心的威盛在大陆的发展情况,陈主望先生做出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