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信息通信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6 16:18:46

信息通信方式

信息通信方式篇(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要通信方式有光纤专网通信、GPRS/CDMA无线公 网通信、230MHz无线专网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RS-485通信方式等。用电 信息采集系统中,通信信道可分为远程信道和本地信道。 远程信道用于完成主站系统和现场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通信。光纤专网, GPRS/CDMA, 3G等无线公网,230MHz无线专网,中压电力线载波等通信方 式适用于远程通信信道。 本地通信信道用于现场终端到表计的通信连接,高压用户一般采用RS-485 通信方式连接专用变压器采集终端和计量表计;低压用户可采用低压电力线载 波、微功率无线网络、RS-485通信方式连接集中抄表终端和计量表计l’l。

这里 对这儿种通信方式及特点加以介绍。

(1)光纤专网 电力企业自建的光纤通信网络。光纤通信巨大的带宽和超低损耗是其他通 信方式无法比拟的,以大容量光纤传输作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传输手段, 己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光纤专网传输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很大,传输 衰减小,距离远,信号串扰小,传输质量高,光纤通信技术也已经成为目前电 力通信领域的主流传输技术。例如,河南省电力通信网已建设光缆总长度为三 千多km,全部采用OPGW和ADSS光缆,并与SOOkV, 220 kV电力线路同杆 架设,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省网已建成SDH光纤节点站70多个,节点容量为 STM-4或STM-16,覆盖河南全部18个地市。光纤通信已经成为河南电力系统 最主要的通信方式}s}0

(2)电力线载波 电力线载波((PLC)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电力线载波通讯是指利用现 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最大优点是 不需要重新架设网络,只要有电线就能进行数据传递。缺点是由于电力线不是 专为通信所设计,其特性在很多方面难以直接满足载波通信的要求,突出表现 在工作环境恶劣、信号衰减大、干扰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采取另外 措施,以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近年来电力线载波技术突破了仅限于单片机应 用的限制,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并且随着电力线载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 会的需要,中/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技术开发及应用亦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 电力线载波通信这座被国外传媒喻为未被挖掘的金山正逐渐成为一门电力通信 领域乃至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热门专业。 ( 3 ) RS-485总线通信 基于RS-485总线实现数据通信,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一种电能自动抄表 通信方式。RS-485接口在一个通道上可进行半双工通信,只需两根线便可实现 双向通信,可以很方便地构成一点对多点或多点之间的相互通信网络,也可以 满足一个采集终端与多块电能表之间通信的需求[6J0 基于RS-485总线通信的特点是少结点(一般不多于100点)、短距离(一般几 百米)、可规范布线,而在多结点、长距离(数千米)、任意分布的民用电能表通 信中,这种通信方式难以可靠应用,且存在布线工程量大、信道易损坏、故障 排除困难、恢复慢、信道维护工作量大等不足。 (4)无线微波通信 无线微波通信是在某个频点上以散射通信方式进行无线通信,适用于用户 分散且范围广的场合。这种通信方式的优点是传输频带较宽,通信容量较大(可 与几千块电能表通信),通信距离远(几十千米,可通过中继站延伸)(}l,而主 要缺点是需申请频点使用权,且如果频点选择不合理,相邻信道间会相互干扰。 (5)无线公网通信 无线公网通信指移动运营商所提供的公共网络方式,包括GPRS/CDMA/3G 等方式,电力部门租用无线公网,向移动运营商交付通信费用。无线通信包括 GPRS/CDMA/3G等。 ( 6 ) 230MHz无线专网 230MHz频段是电力系统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重要频率资源,国家无线管理委 员会在1991年下发文件【(1991)国无管字5号],在关于电力负荷监控系统频率 使用的批复中明确,230MHz频段为15对双频点10个单点作为无线电力负荷 管理系统的专用频点,230MHz无线通信系统由230MHz无线主台与终端设备 组成。无线主台设备主要包括通信电台、控制分机、天线、电源等组成。终端 设备主要包括:电源单元、处理单元、接口单元和电台单元组成。

信息通信方式篇(2)

近年来,我国的路灯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改善投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美化城市起了很大作用。由于路灯线路分布面太广,虽然路灯管理部门每天都要派车进行巡回检查,还是经常不能及时发现故障而出现白天亮灯及晚上灭灯等故障。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路灯照明作为体现城市面貌的功能日显突出。一方面,社会对亮灯率及维护及时性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路灯控制范围日益扩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有必要对老的路灯控制系统进行改造。但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路灯监控系统,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路灯控制的特点:路灯控制设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分布面广且比较分散,二是数量较多,在大中城市往往要达数百个控制点,三是环境条件恶劣,设备处于室外,高温,低温,潮湿,灰尘等不利因数影响设备运行,四是对信号传输的实时性要求不高,即在检测数据时允许有一定延迟,五是每次传输的信息量不大。所以要实现对路灯设备的可靠监控,关键问题是两个,一是通信问题,即如何建立一个与众多路灯设备进行可靠通信的通信网络,二是监控设备的可靠性,特别是监控终端的可靠性。

二:通信方式的选择:在我国许多城市路灯监控系统中通信方式基本都采用无线方式,根据路灯控制的特点,我们认为应首先考虑无线监控系统。但究竟是采用无线专网方式(即自建一个无线网络)还是采用无线公网方式(即采用gsm短信息方式),我们对两种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对比:

1。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采用无线专网需要自建一个发射塔,自己组成一个无线网络,由于只有一个发射点,所以在信号覆盖上存在一定问题,解决的方法,目前是架设中继站或采用接力通信的方式。架设中继站需要有合适的制高点,需要增加一定的设备,给维护也增加了困难,采用接力通信方式时容易出现一个接力点出现故障时影响后面一大片,且增加了信号传输时间。无线公共网在国家投巨资建设下,其普及性和覆盖范围是目前任何一种无线网络所不能比拟的,在西安市区中国移动就有六百多个基站,已实现市区的无缝隙覆盖,不存在死角,盲区等问题。

2。数据传输速率:无线专用网常用的传输速率为1200波特,优点是接续时间短,一般小于0.5秒,传输实时性好,且可实现群呼。采用gsm无线公共网短消息方式时,传输速率为19200波特,不需要拨号,永远在线,但需通过交换的方式与各监控点连接,时间在采用专线的方式时可小于3秒,目前还没有开通群呼功能,但由于短消息处理平台的高速处理能力(西安市为480条每秒),可认为数百点的信息可同时完成,且点数约多,优越性约大,特别是当采用监控点主动上报模式时,由于不会发生信号竞争现象,可允许多个信号同时上传。

3。天线和发射功率:无线数传电台发射功率通常在5瓦以上,有时为保证通信距离还需更大的功率,功率大使得备用电池也大,发射频率一般在200多兆,由于频率低,接收天线尺寸也较大,在闹市中很不美观。gsm无线modem发射功率很小,一般在0.5瓦左右,天线尺寸很小(约3-10cm),小功率容易作到高密度,可大大减小监控终端的尺寸,降低监控终端的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4。数据传输可靠性:无线专用网一般没有通用的通信协议,需用户自己开发,在低频段电波干扰较大,有时会影响数据传输。公共网通信协议采用国际通用的通信协议,技术成熟,容易开发,gsm系统提供的短消息业务可让网络端知道被叫方是否收到所发的消息,如果传输失败,被叫方没有回答确认消息,网络会保留所传消息,一旦发现被叫方能够叫通时,就可以重发以确保被叫方能够收到。

5。技术和服务:无线专用网监控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方式,技术已相当成熟,而gsm短消息方式在监控方面的应用是属于一种新兴技术,缺乏大规模使用经验。在服务上,无线专用网需自己配备维护人员和仪器,无线公共网则享受到电信方面的服务,不用自己配备人员和仪器。

6。信号发生堵塞通信中断问题:据中国移动陕西移动通信公司数据信息中心有关人士介绍,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阻塞现象的,除非发生特殊的重大事件。由于路灯监控系统对实时性要求不高,即使通信暂时中断几分钟,影响也不大,我们还可以增加冗余系统,把终端设计成即使接收不到开关灯命令,终端也可自己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时间自动运行,也就是说,暂时的通信阻塞不会对路灯的正常运行有影响。

考虑到路灯的运行特点和一个长远的发展前景,如gprs、3g等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决定采用gsm无线公共网短消息方式建立西安的路灯监控系统的通信网络,在投入不大的情况下,充分享受飞速发展的电信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优越性。

图一系统框图

三。系统简介:

路灯监控系统主要由中央控制室、监控终端、和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见图一。

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主要完成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显示、报警等功能。前台监控工作站为一台工业控制机,通过gps卫星校时可为系统提供精确的时钟,通过光照仪提供准确的路灯开关时间,长延时ups保证供电停电时系统能正常工作,gsmmodem在ddn专线出现故障时提供备用通信通道。后台监控工作站提供备用服务。网络服务器、交换机和各工作站组成局域网,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与客户机/服务器(c/s)相接合的方式,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中文版操作系统,并采用sql server7.0数据库平台。显示为120英寸背投式大屏幕,通过16画面分割器可实现多画面显示。通过路由器、dtu和ddn专线可建立和短信中心的数据通信。通过modem可实现远程访问。

信息通信方式篇(3)

1 引言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成,使电能计量由过去的人工走抄转变为智能自动化抄表。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另一方面避免了因为估抄、误抄、漏抄引起的营业纠纷,保证了抄表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供电企业更好的实现降低线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信作为系统的神经,是抄表技术的关键点和难点,通常,本地通信方式工作原理是将用户用电信息集中采集、处理,然后远程传输到主站。这种低成本的本地通信方式主要有RS485、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低压窄带电力线载波以及微功率无线通信这四种方式。

2 三种本地通信方式比较及其技术特点

2.1 RS485通信方式

RS485总线通信是专线通信模式的一种,其接口是采用平衡驱动器和差分接收器的组合,抗噪声干扰性好。数据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RS-485总线是目前诸多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半双工通信方。与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数据传输稳定,可靠性高、具有多站能力,传送距离远、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较高。但也存在着施工布线工作量大,通信信道易受外界人为因素破坏等缺点。

对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工程而言,这种通信方式可以说是最为稳定的,且在无需更换新型电能表的情况下,通过RS485通信方式便可轻松实现采集。但同时由于其施工量比较大,且走线复杂,对于很多过去的老式建筑不适用。

2.2 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

电力线宽带载波技术主要使用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基本频带为1~20MHz,扩展频带为3~100MHz这种通信方式由国网信通公司主推,采用了OFDM技术,能有效的抵抗多径干扰,使受干扰的信号仍能可靠接收,即使是在配电网受到严重干扰的情况下,也可提供高带宽并且保证带宽传输效率,从而实现数据的高速可靠通信。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电力线抄表终端安装在居民楼的集中表箱旁,通过RS-485接口与居民电表连接,实现 数据采集。抄表数据通过电力线宽带载波采集器转换为IP格式再调制成PLC电力线宽带信号后,耦合到出户电力线上,通过小区低压电网传输到头端的电力线网桥,与交换机和小区抄表集中器相连,实现抄表数据的本地上传。小区抄表集中器接入公网、电力专网或通过GPRS无线网络,与供电公司的抄表主站通信,实现数据的远程上传。

宽带电力载波技术特点:(1)拓扑结构简单。(2)可靠性高,传输率高。不仅大大提高了抄表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为供电企业提供远程用电管理的双向网络通信平台,从而轻易实现用电预付费、断复电和防窃电功能,并可增值用户电费查询、网上缴费等网络服务功能,是提高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

与窄带电力载波(PLC)技术相比,宽带电力载波技术在稳定性、传输效率、数据安全性、组网能力等多方面具备优势,但也存在着成本较高等缺点,是近几年才开始商用的一种新兴电力载波技术,正处于开发阶段,或许是将来智能电网的主要承载。

2.3 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

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主要包括相移监控(PSK)和频移键控(FSK)方式。PSK方式用两种不同的相位表示“0”、“1”,通常是用0°和180°。FSK方式用两种不同的频率表示“0”、“1”。窄带通信方式成本低廉,易于实现,由国网营销部主推,载波信号频率范围为3~500kHz,在现实应用中,优先选择电力部门专用频带9~95kHz

由于低压电力线(配电线)主要用于传输50Hz 大功率电力,因此,电力线介质上连接的各种电力和电器设备对于在电力线介质中传输的通信信号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国内对电器上网的电磁兼容性控制的不严格,造成了电力网的衰减和干扰也相对要严重得多,加剧了信道的不稳定性。低压电力线传输信道特性主要表现为信号衰减严重、噪声显著、阻抗不稳定,这三者随着频率、时间和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变化。

窄带载波的通信模式特点在于传输效率低,但仍能实现双向传输。无需铺设相关通信设备,经济实惠,节约成本,便于安装且安装后无需维护。把通信网络连接到低压的用户中,实现数据采集,监测,防止窃电行为,具有很强大的适应性。

但是其中还有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其信号受来自各方面电器产生的谐波干扰严重,衰减程度大,在传输过程中噪声较大,对信号的干扰强,影响传输效率和负载额的稳定。这一技术障碍的存在使得这种通信方式在当前面临着难以突破的本身技术瓶颈,需要一系列软硬件系统完美结合才能实现优化管理。这项通信方式现普及于大部分的城市小区,抄表效果尚可。

2.4 微功率无线通信方式

微功率无线通信这个概念同无线路由同时出现,主要通过WSN(WirelessSensor Networks,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来实现无线通信,由北京电网主推,组网模式仍然是在电表箱安装采集器或集中器,利用微功率无线与采集器通信,或直接采用全载波方式与集中器实现通信。

其中CFDA 无线自组织网络在微功率无线通信技术中最具有代表性,其采用一种自适应的神经网络结构路由技术来解决无线传输区域覆盖受限的问题。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网络的分布特征和网络节点的神经元特性,并以微蜂窝的方式实现小区之间的无线频率复用,实现大区域的无线接入组网。该系统可工作于:313~316MHz,433~434.79 MHz,470~510MHz,779~787MHz 等公共计量免申请频段,

这种无线传输方式不需要布置线路,且安装成本低廉,其自行组装网络能力强,并网络可靠性相当高。特别是在高原地区的偏远农村,采用天线外置无线模块直接插入电能表中,可以较好的解决通信覆盖问题利用单表采集器作为无线中继,实现无线信号的全覆盖。但其传输距离受障碍物的影响较大并且会较少传输距离,并且容易别其他网络接收器接收,需要进行高端加密或者使用动态密码

3 其他本地通信方式介绍

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本地通信方式外,还存在由国网信通公司主推的低压光纤入户方式和GE、兰吉尔公司的智能电表,采用wimax本地无线通信方式。这两种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在采集系统建设工作中普及使用。例如成本高,通信部门尚未发证等。

4 结语

通过这些通信方式的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任何一种通信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不能因单一考虑一方面而一竿子打死其他通信方式。对于现场的实际工作,应采用多元化的技术,取各自精华,因地制宜,才能真正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采集调试率和成功率。

信息通信方式篇(4)

一、引言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同农田环境各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土壤墒情和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气象参数,其中温度和湿度影响农作物的发育速度,光照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

通过合理的调节这些因子,可以有效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或降低极端情况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通过获得土壤墒情和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气象参数并进行远程传输,可为农作物的精细化生产和产量预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有效提高农田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

二、 各种通讯技术的对比

1、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技术支持。从最初的模拟信号方式全面升级到数字信号方式,通信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根据信号传输介质,农田信息传输方式可分为有线通信方式和无线通信方式,在有线通信方式之中,RS485、CAN总线通信方式和基于掌上电脑的通信方式是其主要形式,已被应用于农业机械多传感器集成和农田信息采集。

无线通信方式可分类为长距离通信(GSM、GPRS等)和短距离通信(蓝牙、ZIGBEE等)。显然的,由于有线通信方式传输距离有限、布线难、不易维护等局限性在农业监测领域得不到广泛应用,因此,采用无线通信方式成为进行远程监控的首选。

分析这几种通信方式,蓝牙、ZIGBEE和RFID等无线传输方式因为传输距离的不足主要用于温室环境监控、农业物流识别等方面;而无线广播系统等传播的是模拟信号并且单向传输,显然不适合应用于精准农业系统;专用数据传输网能达到通信要求,但是费用过于昂贵,工程过于庞大,可操作性太差;其它方式中无线局域网只能覆盖小范围地方,并且短波电台也是费用昂贵;而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3],需要考虑节点携带能量,以及传感器网络的部署和监测及覆盖与连接的关系等方面问题,如果能量供应和相应的协议问题得不到解决,通常会导致网络崩溃。

三、通讯技术的原理及选择

GSM 是一个蜂窝型网络,可以运行在不同的无线电频率上,目前工作的两个主要频段分别是 900MHz 和1800MHz,其中 GSM900 频段的双工间隔是 45MHz,有效带宽是 25MHz,载频数为 124 个,每个载频拥有 8 个信道;GSM1800 频段的双工间隔是95MHz,有效带宽是 75MHz,载频数为 374 个,每个载频拥有 8 个信道。作为 GSM 技术的延续,GPRS 技术[4]应用 TDMA 信道,不必使用现行无线通信应用所需的中介转换器,就可以实现通信连接和数据中速传输。

在 GPRS 分组交换的通信过程中,无需提前分配信道建立连接,而是根据到达的数据包头信息临时寻找信道进行数据发送,这种共享使用信道的方式可以实现信道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方案设计与实现

数据信息传输模块的硬件包括CP1L-M30DT-D、CP1W-CIF01、GPRS DTU。监测区内农田环境数据信息经由相应的传感器模块采集和CP1W-AD041模拟量接收模块的AD转换,并将转换后的数字形式的数据信息存储到CP1LM30DT-D的数据存储区(DM)。CP1W-CIF01模块可以扩展CP1L-M30DT-D的功能,使CP1L-M30DT-D实现RS-32C数据通信,从而实现CP1L-M30DT-D模块与GPRS DTU模块的连接和数据通信,再由GPRS DTU模块将数据信息经无线网络上传至上位机。

五、结束语

以野外农田环境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 GPRS 技术的远程农田信息采集系统。试验证明:该系统实现了对农田的土壤墒情以及农作物周围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环境信息的全面连续自动监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农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都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郜向阳,王库,李墨雪.GPRS无线数据传送在农情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6):186-188.

[2] 杨玮,李民赞,王秀.农田信息传输方式现状及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5):297-300.

信息通信方式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04-02

前言

在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宏观背景下,全国范围内正在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前,新课改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出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新课改的目标实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

通用技术是高中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通用技术课程标准阐述了本课程在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理念:“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用技术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作为一门旨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学科,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笔记的教学模式是根本无法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更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了。因此,转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是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构建课程资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从而对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促进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起到良好作用,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的重要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应用于教学,不仅丰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前沿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就基于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作一点思考与探讨。

二、实践案例与反思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和任务

1.1教学实践和效果

《常见的技术图样》第一课时教学中,首先展示钢铁侠盔甲三视图,再播放3D动画:教学楼从正等轴测图得到三视图,最后到效果图和竣工的过程。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常见的技术图样。学生对钢铁侠的喜爱,对教学楼的熟悉,为新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学生已有的信息和经验整理、提炼,再展示,很好的创造了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常见的技术图样》第二课时教学中,首先展示学生家里的书桌桌面照片,再通过摄像头实拍学生课桌面情况,大屏幕投影,引入本节课学习任务:绘制三视图并制作一个小收纳盒,有序收纳桌面上的各种文具。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和课堂当下的情况的再观察、再体验,发现了问题,也激发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为本节课活动的开展和学习任务的完成起注入了活力。

1.2反思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单从教学内容上看,课程理论较多,案例大多偏向高新技术,而学生对高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还不够丰富,甚至还有距离感。通过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在课前进行资源搜集和处理,选取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材料或信息,与通用技术整合,丰富教学资源,有利于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信息与新知识建构,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在课堂当下获取资源,营造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极好的创设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考。

2.探究工具,转变学习方式

2.1教学实践与效果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二课时中,学习结构与强度时,请学生分别使用Bridge Builder软件,在规定的10分钟内设计1~3级难度的桥梁设计,可以自己选择难度,并逐级挑战,把试验成功的桥结构画在作业本上、写出试验失败的结构原因。最后学生展示优秀的作品,分享失败的经验。

学生亲身体验结构设计,深刻感受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及时的模拟试验得到结果,分析内在原因,学习积极性很高,投入探究,自发分享成果,交流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创造力,设计出了许多不同的合理的结构。

2.2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的终身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支持,促进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难免遇到困难,面对抽象的知识,针对不同素质的学生,信息技术能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发展。

本课中在难点“结构强度的技术试验及应用”突破时,运用了计算机软件模拟桥梁结构项目,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计算机上完成桥梁搭建任务,搭建成功即可模拟测验――车辆通过桥梁,桥梁会在车辆通过时模拟出现的情况,不合理的设计将倒塌。任务按难度分层,学生可自选并逐级挑战。这样学生学习层次可以自主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也自主分析解决。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搭手:在模拟车辆经过时,可以看到搭建失败的结构的受力特点,在结构的哪个具体部位出现了问题,发生了断裂,这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改进作品。这样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作为学生探究的工具,不仅充分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更直观,更丰富的交互活动,也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效率。另外,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在边学边设计,边思考边改进中,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丰富交互,多元展示

3.1教学实践与效果

《常见的技术图样》第一课时中,学习绘制简单三视图时,将实物、正等轴测图和三视图,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中进行处理和整合,让学生在分组探究后,到白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画笔绘制不同的面和线,再用录像功能将绘制过程记录下来,播放,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作图过程,一边分析,其他小组在点评或修改时也可以用不同的画笔批注。

学生展示成果和质疑、点评时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不仅在书写或绘图时的效率提高,可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还可以记录下绘制过程,配合讲解,动态播放绘制过程,使成果的呈现更加具体清晰、丰富多元。而且在点评、质疑时,学生的分析也变得更加有效,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

《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三课时中,在学习了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探究活动: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稳固结构,进行比赛。学生用竹签、吸管等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出一个个简易却不简单的结构,通过放置重物,检验承重能力和稳定性,即是否稳固。在作品展示和检验环节中,由于作品不大,放置重物时结构的细微变化也不容易被看见,故特别采用了摄像头,实时在大屏幕上投影,十分清晰地展示整个过程,并随时拍照记录。

由于每个小组在展示和检测时观察清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注意力集中,在最后的分享设计制作的心得环节中,能在记录下来的图片上找到合理的设计,也能分析出被破坏的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很好的展示了成果,总结、提升了认知。

3.2反思

课堂是师生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学习活动是学习主体与教学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通用技术课堂整合,互动生成,创设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和情感交融的氛围。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既保留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和讲解,又实现了即时反馈和过程展示的良好效果;实时投影作品,记录检测过程,捕捉重要瞬间,不仅放大了作品,有助于学生观察,提高了学生展示交流的效果,更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建构新知识。

不仅有文字、图片、实物等固定形式也有书写、绘制的再现和作品检验过程视频等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多元化地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优化学生的自主体验,及时获得课堂生成性资源,形成多边互动和合理的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帮助,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无论是在任务探究学习中的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新知识提供建构材料,还是成为探究工具,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为学生创造力发挥提供平台,或者是在合作学习、探究和自主学习中促进多边互动,多元展示学习成果,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都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创设良好的互动和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

[2]王伟胜.浅议通用技术的课0堂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08

信息通信方式篇(6)

发展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服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推进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降低农村信息网络应用成本,同时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推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

此外,国家还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进城务工人员信息服务系统。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在工业方面,国家将着力推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以及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与应用,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开发和利用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研发和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经济运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传播和积累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

信息通信方式篇(7)

关键词:

通勤; 出行方式选择; 出行链; 交通信息; 多项Logit模型; RP调查

中图分类号: U491.122

0 引 言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日益扩张的城市规模,居民的出行目的越来越多样化,出行范围越来越广,出行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通勤出行指出行者在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空间移动.像上海这种居住和就业空间分离较大的城市,居民为减少其出行成本,使出行效用达到最大化,倾向于在一次出行中链接多个出行活动,从而构成一条集约化的出行链.

出行链是指出行者从居住地出发再返回居住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时间、空间、方式和活动类型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之间是互相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整个载有信息的过程被称为出行链[1].对通勤者而言,很重要的一项决策就是出行方式的选择.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高速发展,无线网络覆盖区域日益扩大,智能手机等无线通信工具的使用日益广泛,诸多交通信息查询APP软件(百度地图等)也逐渐普及,这些都使得出行者随时随地查询交通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促使出行者的活动习惯和模式发生改变,进而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也会呈现新的变化和特征.

在交通信息对出行行为影响方面:隽志才等[2]发现居民选择出行方式会受到交通信息的内容和提供方式的影响;ZHONG等[3]应用回归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的道路交通状态信息对出行者选择路径的影响;TSENG等[4]通过RP(Revealed Preference)调查,以智能手机作为接收实时信息的载体,应用离散选择模型研究了实时交通信息对单次出行决策的影响;侯现耀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公交信息总体上会增加人们选择公交出行的意愿.

在出行链与出行关系方面:ADLER等[6]应用效用理论建立了出行者在非工作出行中的出行链模式多项Logit模型;YE等[7]分别应用迭代双变量(recursive bivariate) probit模型和联立(simultaneous) Logit模型分析研究了出行链复杂性与出行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HENSHER等[8]对悉尼居民出行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当出行链由简单变为复杂后,居民选择公交方式出行得到的效用将减小,因此认为复杂出行链构成了采用公交方式出行的障碍.国内也有类似研究:杨敏等[9]通过建立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个体选择简单链还是复杂链的显著变量;栾琨等[10]、王孝坤等[11]均认为出行链模式选择与出行方式选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张华歆等[12]对交通信息条件下的通勤出行链模式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交通信息在促进复杂链的生成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上述研究中,大多数局限于交通信息对单次出行的影响,缺乏从通勤者整体出行链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出行方式选择问题的研究;同时在出行链与出行关系方面,多数研究也未考虑到目前可随时获取的交通信息的作用.

本文以通勤出行链为研究视角,分析在交通信息条件下上海市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和出行活动属性的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呈现的特征和规律,以明确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偏好,为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信息诱导等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1 出行方式选择RP调查统计分析

1.1 出行方式选择RP调查

本文的研究数据通过RP调查获得,主要包括:路边现场访谈、网络不记名在线调查、委托问卷公司调查等3种方式.调查对象为上海地区居民.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650份,剔除明显信息不准确问卷223份后得到有效问卷427份,有效回收率为65.7%.

本次调查区域覆盖上海多个区,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具体区域分布见表1.

在427份调查样本中,女性比例为59.95%,男性比例为40.05%;被调查的通勤者中,年龄分布在18岁至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06岁,年龄标准偏差为8.92岁;已婚者为75.6%,未婚者为24.4%;有64.6%的通勤者家庭拥有私家车,54.6%的通勤者采用复杂链出行模式.

根据对通勤者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区域分布和性别分布较好地覆盖了通勤出行者群体.根据2010年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上海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年龄为35.46岁.因为青年群体相对于中老年群体对移动互联网接触得更多,所以本次调查的样本群体呈现年轻化特点,但与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年龄相差不大.因此可以认为,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覆盖了大部分受移动互联网技术影响的通勤群体,对模型估计有一定的变异程度,数据采集符合研究要求.

1.2 出行链模式及出行方式

通勤出行链可以分为简单链和复杂链: 中途只有唯一活动地点的称为简单链;涉及一个以上活动地点的称为复杂链.简单链相对于复杂链来说,出行次数和弹性活动次数较为固定.因为复杂链除通勤活动之外还嵌套了其他活动,所以灵活性和随机性更大[13].

本文中研究的通勤出行链均以家为出发点和终点.基于家的出行链(homebased trip chain)会有多次出行方式选择, 即一次出行必有一次方式选择[13].在一次出行链中出行者通常会采用多种不同的交通方式,换乘关系也会相对复杂,因此按照出行者采用的交通方式的机动性强弱和共享性强弱确定其优先级[14].机动性越强、共享性越弱的出行方式,其优先级别越高.本文结合上海市居民出行的实际情况,将机动性作为判断出行方式优先级别的主要标准,以共享性为参考标准,将各出行方式的优先级别从高至低排序,依次为:私家车、停车换乘(Park and Ride,P&R)、公共交通(地铁)、单位班车、摩托车、非机动车(步行).

本文中定义通勤出行方式为通勤出行链中采用最高优先级别的出行方式.由表1可知,在此次RP调查中,公共交通(地铁)、私家车、非机动车(步行)、P&R这4种出行方式之和占样本总体的94.14%,因此在本文中将这4种出行方式作为分担整体情况的代表.由于摩托车和单位班车这两种方式所占的比例很低,因此后文在进行参数估计时,把摩托车方式并入非机动车(步行)方式,把单位班车方式并入公共交通(地铁)方式.

根据上海市第4次综合交通调查结果,2009年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占25%,个体机动车和电(助)动车分别占20%和15.2%.本次调查表明,随着近几年城市汽车保有量的提高以及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设施的完善,采用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出行的比例均有提高,同时兼顾出行机动性和方便性的P&R方式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3 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根据目前的主要研究结论,出行者特性和出行特性是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两类主要因素[15].出行者特性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收入等,出行特性包括出行距离、出行时间(上下班时间)等.考虑到不同的工作日出行活动安排(即不同的出行链模式),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很可能也会不同;另外,交通信息对不同属性的个体带来的影响会有差异,个体出行行为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差异,反之,不同属性的个体对交通信息的查询习惯等也有诸多不同.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居民通勤出行链模式和交通信息使用习惯两类影响因素.综上,将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归纳如表3.

1.4 RP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此次RP调查数据,分别得到出行链模式、交通信息查询频率、交通信息满意度和通勤者收入与4种出行方式选择的交叉比例信息,见图1~4.

观察图1~4可知:(1)以复杂链模式出行的通勤者中选择私家车和P&R方式的比例明显高于以简单链出行的居民;(2)在频繁查询交通信息的通勤者中,选择私家车和P&R方式的比例均高于基本从不查询交通信息的出行者;(3)对交通信息查询满意度高的出行者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地铁)方式出行;(4)高收入者相对于低收入者更倾向于选择私家车出行方式,而低收入者则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地铁)和非机动车(步行)出行.

2 出行方式选择模型

2.1 离散选择模型

离散选择分析方法是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假定在一个能够选择并且选择方式互相独立的集合中,决策者作为行为主体总会选择一个他认为对自身效用最大的方式[16].本研究中,出行者的通勤出行方式选择是多元选择,即在非机动车(步行)、公共交通(地铁)、私家车和P&R中选其一,因此本文采用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项Logit模型进行多变量

2.2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采用NLogit 4.0软件进行参数估计,以非机动车(步行)为基准,从上述427份问卷中提炼出表3中的17个变量信息,得到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参数和模型总体拟合结果,见表4.

上述模型的McFadden决定系数为0.329 2,极大似然函数自然对数值为-323.44.对于现实数据的实证研究,这个估计结果已达到较好的拟和程度,由此可得到以下结论:

(1)复杂链出行模式对P&R方式的促进作用最大.这是本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结论.以往研究都认为,复杂链的生成会成为公共交通发展的瓶颈,而更多地促进私家车的使用[910].本研究却发现,复杂链模式在促进P&R方式上的效用最大,这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水平有关.私家车方式出行费用高,公共交通方式耗时长且舒适性低,而P&R相对于前两种出行方式在出行费用、时间成本以及舒适性等综合效用上具有优势,因而在复杂链出行模式下,该种出行方式更被通勤者青睐.

(2)通勤者交通信息查询频率越高,采用P&R方式出行的概率越大.根据表4,私家车和P&R两种出行方式中的交通信息查询频率属性均显著,尤以P&R出行方式频繁查询属性的参数最大,在5%的置信水平下达到2.945 8.由此可见,出行者查询交通信息的频率越高,越能促进P&R方式的生成.这是本研究的第二个重要结论.P&R包含私家车和公共交通(地铁)两种出行方式,其在道路交通拥堵、目的地停车难的地区优势显著.在出行者对停车位、公交地铁换乘、道路状况等信息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其在时间和金钱成本上的综合效用优势会促使通勤者更多地选择该种方式.

方式,而非私家车方式.这是本研究的第三个主要结论.高收入人群普遍拥有小汽车,并且相对于低收入者来说拥有更多渠道掌握充分的交通和生活信息,从而会激发更多的活动需求进而产生更多的出行需求.另外,高收入群体的时间价值普遍偏高,均倾向于选择在途时间少、舒适性高的出行方式.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情况愈发严重,而P&R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既能满足高收入群体快速、舒适的要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路拥堵,尤其在复杂链的出行模式下,高收入群体更愿意选择该种方式出行.

(4)有车家庭更倾向于选择私家车方式出行.这主要体现在私家车和P&R两种方式上.在复杂链出行模式下,私家车的灵活舒适性在促进私家车和P&R方式的生成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9,11,16].由此可见,改善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主要包括中心城区与停车换乘点的公交接驳服务、停车服务等),并提高相关信息水平,以此引导有车家庭更多地选择P&R方式上下班,可以有效减少中心城区的小汽车出行需求量,从而缓解交通拥堵,改善中心城区出行环境.

(5)交通信息查询的满意度越高,越能促进公共交通(地铁)方式的生成.根据表4,交通信息查询满意度属性以公共交通(地铁)出行方式最为显著,且数值最大.由此可见,如果能得到有效、满意的交通出行信息,那么通勤者会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地铁)方式.这是因为,在充分掌握交通信息的条件下,通勤者的出行时间较容易控制,出行费用也最低,所以当通勤者的在途时间要求得到满足,且又能以较为低廉的费用完成出行时,往往首先选择的是公共交通.可见,有效的交通信息可以促进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地铁)的转移,交通信息在出行方式诱导上的作用显著.

(6)有12周岁以下儿童的家庭更愿意选择私家车方式出行.有儿童的家庭因为考虑到对儿童的充分保护,更注重通勤出行的舒适、安全和便捷性.私家车在这方面比公共交通(地铁)和P&R均具有更大的优势.

(7)男性更倾向于选择私家车方式出行.在公共交通(地铁)和P&R两种方式中,男性属性均有较为显著的负效用,由此可见男性更喜欢私家车出行.这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更能熟练驾驶小汽车并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更高,且男性比女性对时间的要求更高.这与现有研究结论较一致[5].

(8)短距离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非机动方式出行.短距离属性(

(9)下班时间早的通勤者会更多选择全私家车方式.通勤者下班时间早,通常会激发下班后更多的活动需求而不是直接回家,即会催生出更多的复杂链出行模式,且晚高峰之前的公共交通发车频次偏低,因此会选择灵活快捷的全私家车方式,这与现有研究结论较一致[9].

2.3 政策启示

从上述实证分析结论可以看到,在人们出行结构越来越复杂、出行目的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当通勤者们掌握了足够多的交通信息且对交通信息的满意度较高时,私家车出行方式往往并不是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而P&R和公共交通(地铁)两种出行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在交通管理政策上有如下启示:

(1)完善各交通枢纽、换乘点的公共接驳服务和停车服务,促进进入中心城区的交通方式由私家车向公共交通(接驳)转移.考虑到城市交通拥堵、机动车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通过这些措施诱导私家车方式出行的人群在城市边缘区转向公共交通方式,以减少中心城区车流量,从而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挤,同时节约能耗、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

(2)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全面、准确的交通信息,以做好交通方式的诱导工作.全面、准确的交通信息能够帮助出行者制订出行计划,节约出行时间和成本,进而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

信息通信方式篇(8)

自2009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改以来,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在积极地尝试和探索新课改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现在新课改已经实施快三年了,我们的实际效果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呢?本文笔者浅谈一些对新课改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认识。

一、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新的需要,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的也是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由于对传授知识过分重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后,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新课改后教学模式必须多元化。因此,教师应创建多种类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层次的应用和各种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如基础训练型,即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工具查询、采集、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软件操作技巧。兴趣培养型,即让学生应用信息工具拓展知识,开阔眼界,满足好奇心,培养兴趣。问题解决型,即让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相关信息,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支持相关课程的学习。探索研究型,即让学生应用信息工具深入探寻某一方面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果。表达演示型,即让学生应用媒体工具制作作品,准确充分地表达学习成果,传播思想感情。协作交流型,即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彼此交流,相互支持,获得共同提高。任务驱动型,即让学生围绕一个共同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完成既定的任务。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成为众多模式中的主体。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参观等进行多元化、全方位、参与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更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指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教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体任务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要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使学生做到乐学。学生只有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进一步学习、探究、创新,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完成任务,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2.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正所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远比看教师的示范操作要有效。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并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教师只是适当进行引导和提示,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动手操作,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任务要有生活性

所谓任务的生活性,是指任务要注意联系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运用知识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注重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带着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任务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也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更好地完成任务,并做到学以致用。

4.任务要有合作性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还要注意任务的合作性,即任务需要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更能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5.任务要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并以此作为教学实施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出有层次的任务让学生选择。这样的设计不仅使“高手”可以往深处研究,而且也使“菜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缩短与同学间的差距,更好地完成了任务。

6.任务要有灵活性

信息通信方式篇(9)

中图分类号:TH231.5;TP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2-00-03

0 引 言

作为一种生产型特种设备,起重机械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起重机械伤害事故占全部工业企业伤亡事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达15%左右。为此,国家逐渐重视起重机运行安全性保障措施的实施。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发文明确规定,从2014年开始,在所有在用大型起重机械上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2015年底,尚未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大型起重机械已明令不予使用。

根据GB/T 28264-2012《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1]的要求,本文针对真实通用门式起重机的运行状态量、运行参数量、应力应变、振动状态、视频信息等多方面设计了安全测控方案,以期及时掌握门式起重机多方位多维度运行信息,为起重机的安全作业提供可靠信息基础,避免设备日常管理、检验检测和维修策略制定的盲目性。

1 总体方案

门式起重机运行信息状态监控系统是获取起重机状态并对起重机进行安全预警和故障预警的基础,主要包括参数量监测、结构应力应变状态监测、振动状态监测、状态量监测、视频监控五个部分。O计过程涉及监测位置布置以及监控传感器选取。监控系统终端对拾取的传感器信号进行数据解析处理,根据预设的监测参数阈值判断起重机状态是否危险并报警。

监控方案设计以“江苏省大型起重机风险评价与结构损伤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的MH01F型通用门式起重机实物为对象,如图1所示。基本参数见表1所列。

按GBT 28264-2012《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要求,并结合门式起重机港口工作需求,设计了11个参数的数据采集,包括测点布置、传感器选择及数据传输方式。具体监测状态量、参数属性和使用传感器见表2所列。

2 应力应变状态监测

在起重机的每一次工作循环中,其相关机构要进行正反向各一次的运动,机构由此不断受到交变载荷作用[2]。因此须对其工作过程中机构的应力(包括动应力和静应力)状态进行监测。

2.1 测点位置选择

理想状态下测点越多越能反映结构应力的实际情况,但是工程测试环境一般不够理想,测点多必然带来较长的测试周期和麻烦[3]。结合门式起重机实际受力情况,其重点监测区域应在危险应力区,即均匀应力区应力集中区和弹性挠曲区;在主梁跨中结构最大应力处;使用过程中最不利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处;有塑性变形可能产生裂纹或经常超载的位置。因此,监测系统的应力应变测点布置为跨中4个,1/4跨4个,支腿4个。

2.2 监测方法及传感器选型

系统采用主流的应变电测法进行应力监测。鉴于门式起重机工作在户外,工作环境恶劣且潮湿,状态监测需要长期监测,因此选用电阻式表面式应变计DH1205测量安装点的线性变形(应变)与应力。表面式应变计及应变数据采集器实物图如图2所示。

2.3 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起重机工作环境复杂且结构跨度较大,应变数据采集器通过无线WiFi方式将数据传输至操作室监测端,监测端通过企业局域网上传至服务器,进而可通过远程端访问服务器获取实时数据,传输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3 起制动系统振动状态监测

振动状态监测是起重机进行故障分析与诊断的必要环节,振动监测主要面向起重机的零部件,通过分析诊断零部件的振动状态来分析可能诱发的故障。目前起重机的振动状态监测重点一般集中在起升机构[4,5]、回转机构[6],其他机构的电机、齿轮箱、小车等。门式起重机的起升机构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主起升机构、副起升机构。主、副起升机构的减速箱布置于小车箱中,属故障易发部位,是振动状态检测的对象。

3.1 测点布置

测点位置将直接影响振动信号采集的准确率,因此其布置应能够对待监测设备进行全面详尽的描述,并且测点数量不宜过多。经验表明测点尽可能选在轴承直径上方并且与轴承外圈最靠近的地方。根据门式起重机起升机构的特点,本系统振动测点布置于图4所示主起升机构减速机与副起升机构减速机的输入轴上方。

3.2 传感器选择

合适的振动传感器类型也是监测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传感器的类型选择应满足以下原则[7,8]:

(1)较长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

(2)较高的响应特性;

(3)不应从被测对象抽走较多的能量;

(4)加在设备对象的负载要尽量最小;

(5)对于信号的处理、记录和传递要方便;

(6)具备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本系统选用压电式传感器,其内置阻抗变换器,电压(低阻)输出动态特性好,抗过载能力强,频响范围宽,可多场合使用。传感器及振动数据采集器如图5所示。

3.3 数据传输方案

振动数据采集器、转换电源及振动传感器置于起升机构的小车箱中。振动数据采集器通过有线方式上传至本地操作室终端,由本地终端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可通过远程客户端实时查看,其具体数据传输架构如图6所示。

4 参数量和状态量监测

4.1 起升重量状态

为了使驾驶人员能够实时了解起升机构当前起的重量状态,需要对其进行监测,以实时数据的形式显示在操作室监控界面上,有效预防超载作业。

起重量的监测方法目前最常通过图7所示的YHZL-PY-20T型张力传感器测量钢丝绳在起升重物时的应力变化来实现数据采集。测试时,张力传感器放置在纸幅导纸辊两侧支撑座下,通过接线盒连接信号放大器。

4.2 运行行程

门式起重机在机构运行过程中虽有运行行程限制器,但其作用仅在机构运行到极限位置时制停,无法显示运行行程实时值。因此采用光电编码器对主、副起升机构,大车机构和小车机构四部分的运行行程进行实时监测。

增量型编码器存在零点累计误差,抗干扰性较差,接收设备的停机需断电记忆,开机存在找零或参考位等问题。而绝对编码器由机械位置决定的每个位置是唯一的,无需记忆,无需找参考点,抗干扰特性、数据的可靠性相较增量型编码器大大提高。因此系统选用图8所示的GAX60 R13/12 E10LB型绝对值编码器测量机构。

在使用之前对绝对值编码器进行标定,根据待测机构的转轴直径计算机构转轴转动一圈时所经过的距离,同时修改地址,用于与数据采集器之间通信。

4.3 驱动及制动系统状态

门式起重机驱动和制动系统是影响机构运动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直接环节。由于门式起重机采用间歇、重复的工作方式,通过起重吊钩或其他吊具起升、下降,或升降与运移物料的机械设备,起动与制动动作十分频繁,在起重机运行过程中起制动系统若突发故障并得不到及时处置,极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全面O测起制动系统运行状况对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性能十分必要[9,10]。本监测系统通过采集机构的继电器状态来获取制动器当前的状态,并通过AKH-0.66/G 30*30I-0.2型电流互感器监测驱动电机电流状态起伏实现电机状态监测。

4.4 状态数据传输

行程、起重量、制动器、电机状态几部分的传感器通过有线方式传输至图9所示的状态量数据采集器,进而由企业局域网上传至本地终端和服务器端,进行远程分析诊断。具体数据传输方案如图10所示。

5 环境视频监测

对于起重机的监测大部分都集中于机身,而忽略了其外部工作环境。但作业区域的外部障碍物(包括无关人员)误入往往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系统通过对通用视频设备二次开发,将视频监控集成入内,通过图像采集装置动态捕捉起重机外部工作环境,向操作人员实时反映周围状态变化。

系统选用DS-2CD2A10F(D)型含6个摄像头的网络摄像机,可动态变化捕捉并进行夜间红外摄像。本地监控端及远程监控端将直接访问视频监控工控机,从工控机获取实时视频数据及历史视频文件,支持视频回放。图11所示为视频监控界面。

6 结 语

本文设计了门式起重机运行信息状态监测系统,对于起重机钢结构的应力应变、起制动系统的减速箱、运行行程、起重量、开关量、环境视频信息等进行了传感器布置分析,并根据监测内容确定了各监测模块的数据传输方案。系统设计符合国家对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要求,获取的起重机运行状态数据可作为安全预警和故障诊断的基础信息,为大型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 GB/T 28264-2012,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2.26.

[2] M.P. Alexandra v.Materials Handling Equipment[M].Moscow:Mir Publishers,1981:20-23.

[3]洪正,王松雷.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应力测试及分析[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2(6):81-83.

[4]石万祥.港口门座起重机故障分析及振动监测技术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5]台金刚.门座起重机故障分析及振动监测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6]陈光,肖汉斌,胡立杰.港口门座起重机回转支承故障趋势识别[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28(2):223-225.

[7]佟德纯,李华彪.振动监测与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信息通信方式篇(10)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的是在价值法指导下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Generalpurposereportingmodel)。在这种模式下,报告单位通过收集、加工、整理、计算、汇总等一系列财务会计程序产生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

(一)通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窄”型

单一化信息供给结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对决策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这一报告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缺陷也日益凸显。按现行会计规范的要求,会计信息提供采用的是标准化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即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等形式,反映报告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这种财务会计报表模式的标准化,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供给结构是“窄”型的,在会计信息提供方式上存在单一性。

(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宽”型

多元化信息需求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广泛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等特征。不同用户以及同一用户的不同用途下,对信息的结构要求存在差别。差异化的信息需求下报告主体的信息提供应当科学充分,既要包括报告单位的内部信息,又要包括外部信息;内部信息中既要有财务信息,又要有非财务信息;外部信息中既要有其他微观主体信息,又要有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的信息以及国际市场信息。而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只能提供财务会计的最终结果,无法使信息使用者接触原始财务会计信息数据或参与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从而难以满足使用者多目标的需要和适应用户决策“宽”型信息结构的需求。

(三)价值法下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缺陷

现行价值法下企业以标准化形式提供的通用财务报告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生评价失真。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的信息供给缺陷,使投资者不能全面有效地评价报告单位的状况,也使委托人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供给的质量,从而造成信息使用者难以正确评价报告单位经营业绩和经营者履行经营责任的状况。二是形成决策误导。会计信息结构的限制使其无法传导充分的信息。在这种信息传递模式下,信息使用者获取的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信息,因而容易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质量甚至对其决策产生误导。三是引发控制失灵。会计信息的“窄”型供给结构,使委托人难以借助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状况,以及借助财务标准衡量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从而在对其实施有效控制方面容易产生偏差。四是导致市场低效。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这种信息充分程度的差别,与报告单位信息的供给数量与质量有关,报告单位内部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可能会增大少数人获取内幕或私人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降低市场效率。

二、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

(一)事项法下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及其要求

事项法又称“使用者需要法”,是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模式。以事项法为基础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要求建立以经济事项为中心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类经济事项的各种属性特征。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将与经济事项有关的信息,包括所发生的会计事项,事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员和资源等方面,输入到信息数据库中,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提取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输入到自己的决策模型中,将事项信息转化为决策信息。

(二)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目标

事项法下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相分离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目标,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事项法下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能够克服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单一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也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非财务信息的要求,并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时效性,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更及时全面的决策。

(三)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系统

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以改善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将规则固化在财务会计数据中的不足。(图1)是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和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对比。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通过设置数据库和方法库两个基本库,以数据库记载财务会计交易的基本事项,以方法库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在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财务会计信息时,财务会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选择相应的确认和计量规则,组合成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构造多元财务报告体系。理想财务会计模式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选择的信息,允许他们任意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如IT联机实时财务报告、简化型财务报告、预测性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增值报告、职工报告等),并在提高会计信息数量的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三、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

(一)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及其特征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是向决策者适时地提供已按需编制好的或可按需加工的财务信息,旨在通过提供按需求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来满足不同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交互式按需报告是相对于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将财务会计数据的加工、提炼及生成过程完全交给信息使用者。主要任务并不是按照统一的财务会计准则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而是提供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信息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适当途径,并借助网络的强大处理能力,实时加工、归纳、提炼、汇总和分析数据,从而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构成要素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一是数据库。数据库用于保存报告单位愿意披露的原始信息,以便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二是模块化的财务会计程序。以模块的形式体现信息使用者可以实现的各种财务会计选择。包括财务报表要素、非财务信息项目、财务会计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三是报告生成器。报告单位与使用者交流的界面。用于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可通过报告生成器选择具体的信息项目、类型和表达形式。四是学习机制。系统设

置的反馈渠道。便于信息使用者就如何及时改进报告系统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学习机制中还可设置记忆单元,记录最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上述项目的使用者,用于帮助改进和完善现行会计法规和准则。

(三)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与交互式

按需报告模式的比较和现行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相比,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报告单位与信息使用者双向、直接、快速沟通,共同完成实时报告,从而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但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本身也有不足,如难以发挥通用财务报告的规模效益,不利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横向分析比较等。

(四)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在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实施的可行性。然而,由于使用者在信息需求具有多样化特征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而且某些财务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因此,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是全盘抛弃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而是通过设计一种机制,使之能够同时满足共同的和不同的、稳定的和变化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需求。笔者提出以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作为基础建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设想,这一组合模式既可以借助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保持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满足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又可以通过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满足使用者多样的变化的信息需要。

(五)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建立

由于财务会计上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内在的灵活性,为交互式按需报告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采用建立在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基础上的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具可行性。以通用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建立的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形式表示。中间的方框代表按现行财务会计法规、准则制定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而其它各方框代表用以扩充通用报告的交互式按需报告的选择维度。其中包括财务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方法的选择、列示项目和形式的选择、货币、语言、媒介的选择和访问、追踪的选择等方面。其实质是以模块化的形式实现对标准化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以顾客为中心的按需选择和调整。

四、未来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联合按需报告模式

(一)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实施条件

数据库和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为财务会计信息的按需报告提供了可能。随着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的开发及其在网络财务报告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不同信息数据库系统与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必将有助于实现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数据的交换和运用,推进不同组织间信息传递的畅通,并实现通用财务报告条件下的联合按需报告。

(二)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特征

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特征体现了通用财务报告条件下交互式按需报告的联合特征。报告单位制作以XBRL为基础的通用财务报告,报告单位、信息媒体和信息使用者把报告单位提供的信息和其它信息相结合,得出各自对报告单位业绩的评价,并在网络环境下共享这些信息。

信息通信方式篇(11)

一、价值法下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结构及缺陷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的是在价值法指导下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General purpose reportingmodel)。在这种模式下,报告单位通过收集、加工、整理、计算、汇总等一系列财务会计程序产生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

(一)通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窄”型单一化信息供给结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对决策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这一报告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缺陷也日益凸显。按现行会计规范的要求,会计信息提供采用的是标准化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即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等形式,反映报告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这种财务会计报表模式的标准化,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供给结构是“窄”型的,在会计信息提供方式上存在单一性。

(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宽”型多元化信息需求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广泛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等特征。不同用户以及同一用户的不同用途下,对信息的结构要求存在差别。差异化的信息需求下报告主体的信息提供应当科学充分,既要包括报告单位的内部信息,又要包括外部信息;内部信息中既要有财务信息,又要有非财务信息;外部信息中既要有其他微观主体信息,又要有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的信息以及国际市场信息。而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只能提供财务会计的最终结果,无法使信息使用者接触原始财务会计信息数据或参与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从而难以满足使用者多目标的需要和适应用户决策“宽”型信息结构的需求。

(三)价值法下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缺陷现行价值法下企业以标准化形式提供的通用财务报告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生评价失真。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的信息供给缺陷,使投资者不能全面有效地评价报告单位的状况,也使委托人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供给的质量,从而造成信息使用者难以正确评价报告单位经营业绩和经营者履行经营责任的状况。二是形成决策误导。会计信息结构的限制使其无法传导充分的信息。在这种信息传递模式下,信息使用者获取的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信息,因而容易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质量甚至对其决策产生误导。三是引发控制失灵。会计信息的“窄”型供给结构,使委托人难以借助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状况,以及借助财务标准衡量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从而在对其实施有效控制方面容易产生偏差。四是导致市场低效。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这种信息充分程度的差别,与报告单位信息的供给数量与质量有关,报告单位内部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可能会增大少数人获取内幕或私人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降低市场效率。

二、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

(一)事项法下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及其要求事项法又称“使用者需要法”,是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模式。以事项法为基础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要求建立以经济事项为中心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用于存储各类经济事项的各种属性特征。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将与经济事项有关的信息,包括所发生的会计事项,事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员和资源等方面,输入到信息数据库中,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提取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输入到自己的决策模型中,将事项信息转化为决策信息。

(二)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目标事项法下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相分离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目标,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事项法下的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能够克服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单一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也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非财务信息的要求,并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时效性,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更及时全面的决策。

(三)事项法下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系统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以改善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将规则固化在财务会计数据中的不足。(图1)是现行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和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对比。理想财务会计报告模式通过设置数据库和方法库两个基本库,以数据库记载财务会计交易的基本事项,以方法库存放不同的确认和计量规则。在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财务会计信息时,财务会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选择相应的确认和计量规则,组合成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构造多元财务报告体系。理想财务会计模式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选择的信息,允许他们任意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如IT联机实时财务报告、简化型财务报告、预测性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增值报告、职工报告等),并在提高会计信息数量的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

(一)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及其特征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是向决策者适时地提供已按需编制好的或可按需加工的财务信息,旨在通过提供按需求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来满足不同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交互式按需报告是相对于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将财务会计数据的加工、提炼及生成过程完全交给信息使用者。主要任务并不是按照统一的财务会计准则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而是提供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信息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适当途径,并借助网络的强大处理能力,实时加工、归纳、提炼、汇总和分析数据,从而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构成要素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一是数据库。数据库用于保存报告单位愿意披露的原始信息,以便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二是模块化的财务会计程序。以模块的形式体现信息使用者可以实现的各种财务会计选择。包括财务报表要素、非财务信息项目、财务会计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三是报告生成器。报告单位与使用者交流的界面。用于帮助信息使用者编制其所需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可通过报告生成器选择具体的信息项目、类型和表达形式。四是学习机制。系统设置的反馈渠道。便于信息使用者就如何及时改进报告系统向报告单位提出建议。学习机制中还可设置记忆单元,记录最常被选用的信息、项目、方法和选择上述项目的使用者,用于帮助改进和完善现行会计法规和准则。

(三)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与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比较和现行通用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相比,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

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报告单位与信息使用者双向、直接、快速沟通,共同完成实时报告,从而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但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本身也有不足,如难以发挥通用财务报告的规模效益,不利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横向分析比较等。

(四)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必要性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在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实施的可行性。然而,由于使用者在信息需求具有多样化特征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而且某些财务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因此,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是全盘抛弃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而是通过设计一种机制,使之能够同时满足共同的和不同的、稳定的和变化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需求。笔者提出以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作为基础建立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设想,这一组合模式既可以借助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保持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满足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又可以通过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满足使用者多样的变化的信息需要。

(五)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的建立 由于财务会计上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内在的灵活性,为交互式按需报告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采用建立在通用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基础上的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具可行性。以通用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建立的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形式表示。中间的方框代表按现行财务会计法规、准则制定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而其它各方框代表用以扩充通用报告的交互式按需报告的选择维度。其中包括财务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方法的选择、列示项目和形式的选择、货币、语言、媒介的选择和访问、追踪的选择等方面。其实质是以模块化的形式实现对标准化的通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以顾客为中心的按需选择和调整。

四、未来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联合按需报告模式

(一)联合按需报告模式的实施条件数据库和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为财务会计信息的按需报告提供了可能。随着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的开发及其在网络财务报告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不同信息数据库系统与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必将有助于实现在不同的组织之间数据的交换和运用,推进不同组织间信息传递的畅通,并实现通用财务报告条件下的联合按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