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信息分析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5 16:10:48

信息分析的特点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F40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些国家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它由高速信息传输通道,网络通讯协议,通讯设备,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等组成。它的目的是改变传统产业,导致新的生产关系,提高劳动生存率,推动本国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二十一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主动权。所以在全球掀起了信息化的浪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策略,使电子信息工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建设投资大的特点,必须经历由单个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分析电子信息在工程建设上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信息工程模式,对于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工程建设的特点

(一)范围广

“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这是工程管理在《论工程管理》中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工程管理包含了两个方面,不包括正常稳定生产的经济活动以及技术经济活动。

(二)繁杂性

其一,技术繁杂。一个工程中包含了多门学科,而一门学科又涉及到多种技术,因此,一个工程的顺利施工要考虑到的技术非常繁杂。其二,组织繁杂。一项工程的完成需要很多单位的参与与配合,而这些单位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矛盾,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就会影响工程的顺利施工。其三,程序繁杂。一个工程的顺利开工不仅要考虑自身对土地、材料、资金、技术、劳力等条件的调查,还需政府审批、社会评估、招标投标方案选择、队伍组织、进度计划、多方协调等。

(三)系统性

将一个工程项目看做是一个系统,各个子系统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认识并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顺利完成工程是很重要的。

(四)创新性

工程项目就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内为完成某一独特地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其都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这里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

(五)不确定性

工程是一项活动,要完成这个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如计划、环境等,这些方面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工程的施工也是动态变化的,具有不定确性。所以工程管理应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用信息论、控制论、管理软件和电力通信设施等手段协调好这些动态的变化条件,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三、电子信息在工程建设中应用

1、电子信息在工程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工程档案资料是指在具体的建设工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与保存价值的图纸、图表、文字等材料,妥善保管工程档案资料,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使用、管理、检查与维护的凭据,并起到监督与审核工程质量的作用。因此,对于档案资料的信息实行自动化、电子化管理非常重要,电子信息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经营、决策、管理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传统的资料管理方式通常以纸质材料为载体,这种管理方式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工作流程与管理原则方法,例如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文件进行立卷归档,这种方法是将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相结合,形成相关文件以后,通过文书部门进行立卷收集工作,再送往资料档案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而电子信息则是在日常工程建设中随时形成的,以光盘、磁盘等为材料载体,表现为电子图纸、电子报表、电子信件与电子文书等,这种形式通常由工作人员将信息记录在磁盘上,并直接在磁盘上进行更改,当修改完成后,提交到统一的办公信息数据之中,由技术工作人员与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共同使用,从而消除档案资料与文件之间的界限。由于电子信息需要随时产生与修改,并贮存于统一的办公信息数据之中,因此这就要求在电子信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构建有效的公共管理信息平台,提供邮件、检索、导航等常用的网络服务功能。

由于电子信息实现了与载体的分离,因此资料的概念分类整理逐步替代了资料实体分类。随着电子信息的不断发展,文件的内容与形式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档案资料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纸质文件进行人工分类整理,而是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整理排序。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办公软件对电子信息进行不同的组合分类。基于这种特点,档案部门可以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选取代表性强的信息资料共享于网络上,并与工程建设项目点建立互联网站,相关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资料的下载,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在工程建设中,电子信息的保存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可读性与自身价值上,档案资料在鉴定方法、鉴定内容与鉴定标准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根据传统的档案资料价值评定理论,文件的保管期限应根据其参考价值与评定价值来确定,但由于电子信息一方面可以快速制作,产生的文件更多,另一方面,信息的内容会根据用户需要进行不断的变更与补充,因此难以确定准确的保管期限,也未产生明确的管理鉴定方法。此外,由于电子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导致其保管要求与检索利用方面也与传统纸质文件有着许多不同。

2、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管理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已经摆脱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且各类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说明。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大批为工程造价及相关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同程度的提供了政策法规、理论文章,有些涉及项目信息、造价指标和材料价格信息等,它们为进一步建设全国规模的工程造价管理专项系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些网站没有统一的规划,有些提供的信息不够严谨、内容更新不及时,从专业角度来讲,还属于比较浅层的信息服务,难以满足深层次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

3、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自动化控制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并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今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计算机胆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控制对象的操作。对控制对象的操作主要是指计数机通过计算所要控制的装置或设备的递函数表征、放大系数、惯性时间常数、积分时间常数等结果,从而实现对他们的监控。(二)对执行器的操作。执行器是控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它是根据调节器的控制信号,通过改变输出的角位移或真线位移或通过调节机构改变被调介质的能量,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预定要求,而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可以边计算边调,实现执行器的准确执行。(三)对数字调节器的操作。计算机通过对由传感器和测量线路转换而成的某种形式的信号的测量,将得到的数值储存到数字调节器中。数字调节器是以数字计算机为核心,它的控制规律是由编制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它有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两部分组成,输入通道包括多路开关、采样保持器、模一模转换器;输出通道包括数――数转换器及保持器。计算机就是通过这些通道实现其自动化的控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产业不断的发展也促使电子信息工程的不断发展,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创新,大力优化产业结构,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实现不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硅谷 》,2012年4期[2]刘延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4期

[3]张霄,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探讨[J].信息技术应用研究,2012(23) [4]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

注:看下面的能不能用上,另外个人觉得内容有点浅薄,希望能够在深一点、详细一点。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2)

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是生动而有趣的,计算机的发展史,网络的诞生,硬件的概念,软件的作用,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与网络的独特魅力。这门课程存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教给学生多少实际的计算机知识。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对计算机这一名词的初步理解和概念。

在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今天,在小学的学段中开展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建立学生对电脑的初步认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文明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便他们将来进行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学习。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1.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

直接在多媒体课堂上展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比在普通教室展开的其他课程,有环境的绝对优势,它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以更多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

就拿五笔打字来说,教师在理论和字根教学阶段,很多学生可能会觉得,有拼音打字这种与生俱来的技能就够了,干嘛还要学五笔打字这么麻烦的东西,但是当课程转入操作练习阶段的时候,教师通过《金山打字游戏》等趣味小游戏的展示,就可以告诉他们,五笔打字的学习其实就是在熟悉字根的情况下,运用这种小游戏来进行,这个时候,课堂氛围就会从严肃转为轻松,再经过一些谁打字多,谁得分高的互动竞赛,师生配合,学生的五笔打字速度就能有效提升。

2.基础知识的科普性

因为学生年龄的不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注重直观的理论教学。大多数时候,它以科普的角度为学生展现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发展历史。

以硬件基础为例,教师通过实物向学生展示演说,计算机是由几大部分组成,外部的叫硬件,里面的是操作系统,没有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叫裸机,不可以投入使用。而软件正是通过操作系统安装进电脑。同时硬件又由很多东西组成,它包括内存、显卡、显示器、主板、芯片等等很多东西。学生通过对这些东西的学习,会对计算机组成部分有初步的理解,它并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也是这门课程的特色之一。

3.信息展现的多样性

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是在小学所有的教学学科里,唯一可以用到的网络的一门课,这使得它对信息的展现变的多种多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单一。

通过这些信息的展现,学生不仅可以对网络建立初步的认知,还能在不断的求知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网络的运用时,教师可以同时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在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搜索引擎。并向他们做出科普,搜索引擎是一种通过网络建立的自由搜索系统,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系统是“百度”,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搜索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只要输入自己想要的信息点下鼠标,网页就能自动完成搜索,这也让这门课对知识的教学变的十分灵活好懂。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建议

1.围绕核心、突出重点

教学范围的灵活既有知识面宽广的好处,同时也有在教学中容易偏离重点的坏处,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时,也应注意不要偏离课堂主题,围绕一个核心展开重点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聊天软件的运用时,以时下最流行的QQ举例,课堂围绕这个话题展开,QQ除了聊天,还有空间平台、音乐客户端等等实用功能,就算要提到其他聊天工具做对比,也应一笔带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时间的有效率,同时也能避免多方知识涉及造成的理解不深刻。

2.贴近生活、注重实用

前面提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对基础知识较强的科普性,以这个特点为基础,可以做贴近生活,注重实用性的延伸。比如说,现今人们在电脑上用的最多是“WORD”文档的排版和文字处理功能,教师在讲解到这一块的时候,就可以着重演示,字体的放大缩小,颜色转换,空格,页面设置等等,用以加深记忆。因为这一块的运用是与生活最贴近的,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可以运用到的,加强这些细节的教育,而将一切平时用不到的功能简单带过,也能让这门课的开展变的更有意义。

3.简化流程、由浅进深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3)

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已被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社会、经济、国防、科技发展的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一信息产业也逐步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地理信息产业是在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其研宄对象是地理信息,借用信息产业的定义,地理信息产业的定义如下:所谓地理信息产业,是以地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以现代新兴的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地理信息资源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研宄、开发和利用,生产、储存、传递、营销地理信息商品,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地理信息服务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结合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可以总结出地理信息产业有以下特点:

1)地理信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战略资源促进、实现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信息产业自然就成为今天和未来社会发展中最大的战略产业,地理信息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分支,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都具有战略价值。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厄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及全球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也提出“关于促进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提出“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特别指出“继续开展人口、企业、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增强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资源的自主保障能力”目前云南省正在制定“云南省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这些都说明国家极其重视地理信息的应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将促进地理信息的广泛应用,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2)地理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高催化型产业

地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地理信息将是未来信息流通的主要载体,其地位将类似于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具有行业先行性、基础性、高渗透性和高催化性特点。这种渗透性一方面表现为地理信息产业部分融合于社会和产业的各个部门,是一种为产业服务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地理信息产业中含有尚未正式独立或直接计量的信息工作部门,这些部门的产出融合于社会其他部门。这些工作部门虽然直接从事信息工作,但其价值未计入地理信息产业产值,而是计入了相关行业的产值之中,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地理信息产业的高催化性,体现在其渗透性可以进一步促使和其他要素有机地结合,综合发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作用。

3)地理信息产业是涉及专业多、应用领域广的产业

人类活动所涉及信息总量中的80%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空间信息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我国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加速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也从传统的测绘领域广泛应用到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和保护、城乡规划与管理、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资源调查与开发、智能交通、军事数字化战场等诸多领域,并开始成为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宏观控制的现代化工具。

4)地理信息产业是知识型、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

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理信息产业广泛利用了当前信息产业中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比如航空航天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高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个专业学科技术。地理信息产业的资源主要是知识技术和思维,研发工作所占的比重高,对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依赖性大,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共同联合与协作。

5)地理信息产业是更新快、受科技影响大的变动型产业

地理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紧密相连。以与该领域有关的计算机为例,从计算机的发明到现在,仅仅40多年的时间,计算机就进行了4次更新换代;又如飞速发展的航空航天遥感技术都直接影响着地理信息产业。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产业特点日益突出,其更新速度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

6)地理信息产业是需要大量劳动和资金高投入型产业

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导致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与获取将是海量的数据,这就要求在产业的所有环节中需要配备大量的人力,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相应的软硬件。

7)地理信息产业是高增值型和高风险型产业

地理信息产业的产出效益较高,将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它的技术研发难度大,因而它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2.地理信息产业的经济特性分析

地理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有其不同之处。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上述分析的地理信息产业特点,可以分析出地理信息产业所具有的经济特性。

2.1 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

地理信息产业生产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除了部分信息设备制造企业外,大多数地理信息产业企业都具有固定成本较高、边际成本较低的特点。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具有投入较高,但又具有适合不同行业和部门可以反复使用的特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的技术含量极高,在生产出最终产品之前,要求企业进行大量的设备投入和研宄开发,还要承担很高的失败风险。一旦产品研制成功,生产信息产品所需的成本则相对较低。这种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将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一旦打开销量,就可以收获到比传统产业高得多的利润率。例如,美国的几个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MAPINFO、McroStation)和我 国自主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GeoStar、SuperMap、JX-4C、VirtuoZo等),在市场占有率和其毛利润率较高。

根据地理信息产业具有的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的特点,可以得出:首先,如果市场扩张迅速的话,那么将给小公司带来战胜大公司的机会。在任何时候,即使大公司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如果市场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增长,那么强弱排名就有可能发生急剧变化。例如,ARC/INFO最早一度统治着中国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但是随着我国中地MAPGIS等软件的崛起,更适合中国国情,逐步取代它们。其原因之一,就是迅速增长的市场容量使原来企业的相对高份额变成了低份额。因此,任何企业眼前的高市场份额并不能保证持久占有该份额。

其次,信息产品的低边际成本给予厂商的营销战略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由于多生产一份基础地理数据和一套软件其拷贝的成本接近于零,因此,可以向用户免费赠送。如向政府部门赠送,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可以较低价向学校、科研部门出售功能有限制的版本,同样可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力;以中等价格向一般消费者出售普通版本;以高价向企业用户出售专业版本。这种价格歧视实际上也是地理信息产业生产部门经常使用的策略。在理论上,它可以使得生产者剩余量增大。

2.2 地理信息产品的高异质性

地理信息产品具有高异质性的特点。高异质性指的是产品在功能上、性能上、版本上和价格上所体现出的不同,以附和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在计算机软件行业,由于一般企业用户相对于学校用户的购买倾向更高,所以“企业版”软件的售价可以较高,而“学校版”的售价较低。而为了使这2个版本的软件存在差异,软件厂商们故意让“学校版”软件在运算时自动控制个人电脑的协处理器,人为地使该软件的运算速度大大降低。基于同样的动机,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微软公司开发的“视窗”软件总是先推出在美国本土销售的版本,其售价较高;随后该公司又在此基础上开发“中文版”的“视窗”软件在中国销售,其售价较低。可以说,微软公司正是依靠了其各种语言版本的高异质性产品,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扩张,充分依靠世界市场的销售来抵消其研宄开发的费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同样具有高异质性的特点,其软件开发商利用其特点进行市场开发;基础地理数据也同样具有高异质性的特点,可以根据用户对象不同,提供不同要素的分层数据,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要。

2.3 高转移成本带来用户锁定

地理信息产业中的产品还具有很强的用户锁定效应,这是地理信息产品区别于传统工业制品的又一项显著特性。多数地理信息产品都处于某个系统中,基础地理数据只有与其他专业数据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用户在购买了基础地理数据之后,通常还要购买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并且学习产品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此时,一旦用户向某种特定的系统中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这种情况在地理信息产业中是非常普遍的。锁定程度的大小与早期的投入,即转移成本有关。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高。

信息产品形成高转移成本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传统的工业制品往往是较为独立的产品,而地理信息产品则与之相反,信息从采集、处理、存储到分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用户一旦选择,则不得不采用一系列可以与之相适应的硬件和软件。

2)地理信息用户本身存在与外界的数据或文本等信息交换的需求,由于这种信息交换往往采用同一种格式,从而使得任何一个用户都不能轻易转换到另一种必须采用的新文本格式中去。

发达国家的生产商能非常有效地利用地理信息产品的这一特性来锁定用户。其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使用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软件,操作系统。由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承诺保护知识产权,使得用户无法对其购买的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进行修改,如果用户想要对设备进行改造,就只能通过该公司进行,用户想要在现有系统上搭载新的功能,也必须通过该公司。

2)不断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维护。如果用户已经安装了生产商原先提供的地理信息产品,那么生产商就会以系统升级、基础地理数据更新为由,迫使用户不断追加投资。微软的办公室自动化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Office95到Office2000再到Of-ficeXP,软件的性能并无多大改善,但是用户为了和外界进行文件交换,不得不进行软件升级,因为旧版本的软件无法兼容新版本的文件。可以说,软件行业之所以推陈出新的速度极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过不断的升级,可以向被锁定的用户销售更多的产品。地理信息产业中的软件业也是如此。

2.4 网络效应

地理信息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因为人们生产和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收集和交流信息。由于Internet技术和Web技术的成熟与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地理信息(GIS)开始面向传统行业和社会广大民众服务,逐渐向以数据中心的方向过渡。We-bGIS走向成熟,已经成为GIS应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只有一名用户的网络是毫无价值的。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每名用户承担的成本将持续下降,同时信息和经验交流的范围得到扩大,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更大的价值。这种情况,即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y),或称网络效应。

2.5 标准控制带来的合作伙伴锁定和竞争者抑制

许多信息产品只有与其他产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这种相互配合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2种形式。纵向配合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信息产品通常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技术含量高,通常不能由单家生产商提供,必须由具有不同技术优势的厂商合作生产。为了让各种产品能够协同工作,就必须制定各产品间的接口标准。如果厂商的技术实力足够强大,对标准的控制足够稳固,那么他们有可能会向纵向的互补产品生产商发起挑战,将产品线延伸到数类信息产品,开展“纵向竞争”。横向配合通常是可相互替代产品的生产商开放标准,建立联盟,其目的是为了扩大网络效应,或者相互提供专利,以推出可以上市的产品。当然,替代产品生产商也可以选择垄断,开展“横向竞争”,利用手中的专利和专有技术来限制竞争者生产兼容产品,或者阻挠竞争者建立联盟,以确保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

由于地理信息的数据生产和应用软件开发的特殊性,大量需要研宄其数据标准、数据格式、数据交换的接口等标准化工作,应用开发中如果由某个部门或企业控制标准,则该部门或企业可以借此抑制对手的竞争,从中获得垄断利润。那么部门或企业合作制定标准宄竟是促进了竞争使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还是抑制部门或企业竞争帮助标准制定团体中的部门或企业抵御外部的进攻呢?要研宄这个问题可以首先考虑在不存在合作制定标准的情况下市场将如何演化。一种可能性是多种相互不兼容的产品在市场上并存,且势均力敌,这显然会使用户无所适从,造成效率的损失,无法推进该产业蓬勃发展;另一种可能是在没有合作的情况下,市场中最后只存在一种统一的产品(即事实标准)。在前一种情况下,标准的制定将消除市场的混乱状况,帮助地理信息产品被用户接受;即使是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最初建立了行业标准,仍将带来显著的效率,使地理信息生产部门受惠。原因在于,合作制定标准可以防止竞争对手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合作可以防止在最终的事实标准出现前的标准大战;合作可以帮助实力较弱的部门各自提供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而标准大战将导致最终由一家实力极强的企业提供其独有的产品。

合作制定标准可以避免在标准大战中自始至终的竞争,而把更激烈的竞争推迟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也就是说,合作标准可以削弱在近期的、某些领域内的竞争,同时加剧将来的、在其他领域内的竞争。可以说,没有标准就没有地理信息产业,谁控制了标准,谁就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了主动。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4)

信息时代的进步发展,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使得会计财务软件也在进一步的改进,逐渐实现了信息化的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化在有效影响会计工作以及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对会计财务软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在目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财务软件相对于电算化软件而言创新设计出新功能,能够更快的实现会计数据网络传递以及网络财会功能等。

1 对于会计信息化特点进行分析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与会计发展进行有效融合的一个过程,也就是着重于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资源,采用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对会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搜集、传输、储存以及加工应用等较为具体化的实用行功能,并且逐渐为我国企业良好的运行、合理化经济管理、科学化控制决策等工作提供强而有力的信息资源。在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中具有如下的特点:

1.1 会计技术与会计理念相互渗透

采用对会计管理模式、会计管理思想以及会计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逐渐对会计信息实现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应用等,使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传统型的会计理念进行有效的融合。

1.2 会计信息化推动会计模型重新构造

按照现代化信息环境,对会计模型进行重新构造。这种方式主要将会计处理程序以及会计组织进行进一步改造,根据现代化的会计管理模式逐渐对会计管理程序以及会计组织进行重新的组建。

2 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的特点

2.1 财务软件多样化功能

财务软件在管理功能方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且新增了更多的适应于管理的财务模块,例如对会计进行分析的财务软件。在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处理中,会计工作能够在经济管理中充分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不但通过计算程序的有效方式对财务进行精准核算,并且进一步强化会计的控制、强化会计监督、强化会计辅助决策等多方面的会计功能,在财务管理中新增了多种会计功能进一步实现企业内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类型的会计服务。在实际的会计应用过程中,对会计各个功能的掌握能够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化的管理质量。

2.2 财务软件具有辅助

在进行财务软件的管理中,一部分的功能模块的设计包括专家系统以及会计决策系统等,以此来实现会计的管理功能。在进行经济管理活动中,经常采用充足的会计信息实现会计决策。在信息化的财务软件环境中,为了能够实现财务软件的辅助,则应该设置一定的决策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辅管理,例如:财务软件中的查询模块等。对决策支持系统来说,主要是采用运筹学理论、控制理论以及管理科学等对会计信息决策问题加以解决,并逐渐为会计决策问题提出相应的帮助。

2.3 财务软件具有信息化处理功能

财务软件在采用会计信息处理功能时具有较强的功能效果,在有效的运用以往的时间年限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的同时,还能以较快的方式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生成,例如:可以尽快的对某一种产品进行成本比较、采用系统化的应用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对同一会计现象,可以有效的生成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使其对会计管理进行更好的服务,又如按照相同的会计材料,采用不同成本进行核算,使得对同样的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核算,逐渐推动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财务软件的发展趋势展望

3.1 财务软件朝着财税业一体化方向发展

我国经济的重要来源于税务征收,税务与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使得税务一体化信息管理模式逐渐成为现阶段财务软件的发展方向。在目前中国税制改革不断发展的阶段,一旦企业不能更好的对营业税、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行管理以及统筹,就会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大,并且逐渐增强了企业的税务负担。因此,现阶段一些企业在进行采取软件的选取过程中,开始注重软件财税一体化的功能。一些高级财务软件中包含了财务会计功能、所得税会计功能、税收功能、出口税分析功能以及税务报表功能等,进而根据财务数据进行核算各种税额,逐渐强化纳税报表、所得税等涉税业务的有效处理,减小企业的税收风险。

3.2 财务软件朝着会计管理决策方向发展

现代化的会计管理有别于传统型的会计管理,开始逐渐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进行,其中包括了会计业务的预测功能与会计控制功能。金融体系随着全球化的正确引领加速了会计决策的有效变革,使得国内企业开始着重于会计管理以及会计资金监控等,并且逐渐强化了对资本流动的有效控制,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功能,是根据会计核算的本质与会计的地位进行决定的职能,会计监督是会计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对企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的掌控,从而不断的提供信息资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财务软件的创设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以及功能,逐渐为会计财务软件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中,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会计行业的必然趋势,也是会计工作即将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进行实践会计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的强化会计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进行充分的认识信息化管理下财会软件的基本内涵,使得财务软件能够实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金花.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的特点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6(03):61-62.

[2]郭三敏.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关于会计电算化到网络化飞跃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08):18-19.

[3]吴乐.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科目简化设置策略--基于神州浩天高校财务软件[J].会计之友,2014(31):111-114.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5)

“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存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1]它们的特点和属性也各不相同,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分析信息的各种存在形式和属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针对不同的学生利用信息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为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1.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存在形式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存在形式与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学发展阶段,所需求的教育信息也不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信息主要表现为各种教学手段,如言传口授,纸质图书、黑板、口头语言等。从教育史上看,最早的教学手段就是人自身的活动,如口耳相传、动作示范、动作模仿、练习等。文字和书籍的出现、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改进了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活动能够摆脱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学习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粉笔、黑板、教鞭、模型、标本等,大多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它还可细分为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中电子视听设备教学手段也叫做“电化教育”。在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和普及的情况下,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日益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形势下,“用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呈现信息,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多种外部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许多过去在教学活动中无法办到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3]

同时从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看,所需要的信息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培养学生情感、想象力、理解能力的教学内容中,传统教学信息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言传口授、板书等手段,“教师能敏锐地感觉到学生的思路所在,……在课堂中随时调整授课思路。同时,给予学生发挥的时间也增多了,学生受重视的程度得到提升,对教师和课堂的关注度和满意度就会上升,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会自然地发挥到最大效应。”[4]在培养学生形象能力、空间能力、重现各种场景的教学内容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所展现的教学信息“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大大提高,并同时形成视觉、听觉刺激,调动学生多器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因此,必须对教学过程的信息存在形式进行分析,以便为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供依据。

1.1教学过程中的语音信息

语音信息是人类教育最早的一种信息载体,在人类教育活动的早期,由于没有文字,也没有正规的教育机构的存在,人类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的传授主要靠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的语音信息来获得,同时在这种传授过程中还伴随着歌谣、舞蹈等形式,这就是早期人类教育信息的存在形式。“在语言媒介产生之前,人类是借助于人体媒介这种最原始的传播媒介来传递信息的。人类在创造自身特有的符号体系——语言之前,一直在使用着与其他动物相似的叫声、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播,这些传播符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视觉通道所使用的手势符号(如拍手、摆手等)、动作符号(如点头、摇头、舞蹈等)、物体符号(如用自然界中的植物表示某种情感)。另一类是听觉通道所使用的原发性声音符号,如哀鸣、哭声、笑声、喊声等表示特定情景中的情感与感受,还有模拟性声音符号,如人发出类似某种动物的声音表达某种意思,或通过发出某种声音(诸如敲击木头、石块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表示固定的意义。”[6]语言的出现要晚得多,据考察,语言大约起源于2万年前,它最早的形式是有音节的音符,“人类最先产生了一般的表达思想感情的音符,然后经过对这些音符的确定与组织,最终形成让别人听到声音就能明白所指事物的语言。”[7]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类的各种知识和经验能够以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形式积累和发展下来,并传递给后代。有了语言,真正的教育才开始出现,人们通过简单的语言就可以表达复杂的感情和事物,而不必再用复杂难懂的人体媒介,这就大大推动了人类教育的发展进程。

1.2教学过程中的文字信息

作为语言的依附符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人类文明史的开始。“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8]文字的产生大大延伸了人际传播的距离,人类社会的许多历史事实、生产生活经验都得以记录保存下来,这就使文化传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提高了人们改变现实生活的速度。“文字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有声语言的限制,远方的信息可以相互沟通,前人的经验也得以保留。文字符号的这一作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扩充了文化传播交流的范围,对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9]文字的出现也是正规学校教育出现的重要前提之一,有了文字人们就可以通过正规的教育机构来进行教育,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增强了人类改变社会和自然的能力。但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文字的记录主要依靠人工手段,文字的记录和传播速度非常缓慢,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仍需用大量的时间来记录和抄录大量的知识,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也使教育成为少数人享有的特权。随着纸张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出现,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以书籍、报纸、杂志等为载体的文字知识大量出现,人类的思维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大大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文字出现以后,学校教育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以语言为载体的信息传播,但人们可以通过纸和笔记录各种教学内容,摆脱了转瞬即逝的语言传授的弊端,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人类文明成果,大大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教育从人际传播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发展。以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利于信息发送者系统而有条理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在文化积累上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相应地,对于接收者来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他不必在规定场合与有限时间内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来自某一特定方向的信息。他可以花较长的时间,准备更多的资料,并在一个宽裕的时间内,有选择地集中查阅来自不同方面的、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各种信息。”[10]

1.3教学过程中图像信息

图像信息是在人类文字出现之前人们用于表达各种信息的符号。图像信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得益于人们视觉器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性。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得外部信息时,不同器官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占83%,听觉获得信息占11%,其他获得信息占6%,这有力地说明了视觉器官是人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各种图像信息就成为人们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图像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所谓的图像化就是指“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特点。依赖于视觉图像而存在的世界,既强调电影、电视、互联网在制造种种图像,又着重于各种杂志、报刊、图片所导致的‘读图时代’来临的现实,整个当代文化由此出现了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转向。”[11]

1.4教学过程中数字化信息

数字化信息出现得较晚,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开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育的日益发展,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引导地位,主要是围绕着学生来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在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产生着重要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教学资源开始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大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视频服务、数字化教案、教育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等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数字化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存在方式,数字化信息具有易压缩、易传递、不易失真,能够在各种格式中进行转换,并且具有占地面积小、容易携带、能够长久保存等便利性,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特点

2.1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多样性

从教学过程中信息存在的形式来看,不仅有语言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之后,各种数字信息也大量出现,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形式。依据信息所存在的媒介不同可以把信息分为语言信息、纸质信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数字信息、多媒体信息、有线信息、无线信息等;根据信息的接收者接受的方式可以把信息分为视觉信息,主要包括文字、书籍、报刊、印刷品、图片、视频等;听觉信息,包括广播、电话、语言、录音机、CD等;视听复合信息,包括电视、电影、录像机、VCD、DVD、因特网等。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信息分为一次信息,即原始信息、二次信息等。根据信息的共享程度可以把信息分为个人信息、共享信息、大众信息等。各种信息的广泛存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为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和丰富的来源,有利于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2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复杂性

从影响教学过程质量的因素来看,不仅涉及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学生接受的信息、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而且就信息的表现形式来看,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图片信息、数字信息、语言信息、文字信息等;就信息的传播渠道来讲,有面对面的传播、视频传播、数字传播、无线传播等。就信息来源而言,不仅包括教师、图书馆、网络、资源库等正规信息来源,而且包括各种非正规的、隐性的信息来源,如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换、班级或者学校已经形成的习惯、风格、校风、教风等,还包括来自社会的各种教育信息等。在信息时代,教学过程已经由过去的封闭型走向了开放型,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说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所有信息,学生也主要依靠教师来学习各种知识。但在信息时代,教学过程已经走向了开放性,教师不再是学生信息的唯一来源,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校、教师、同学、家庭、社会等都通过信息技术而成为学生的信息来源,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上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而获得。开放型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都为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多变性。

2.3教学过程中信息的视听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表达、获取、传递、接收主要依靠的是课本、板书、教师的授课、辅导等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强大的视听性质也对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使教学过程和教学信息也具有了强大的视听属性。“网络上的信息是多媒体的,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介(报刊)、声音媒介(广播)和视觉媒介(电视)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多媒体不仅能向用户显示文本,还能同时显示图形、活动图像和声音。”[12]另外,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习惯而言,教学信息和教学过程中的视听属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数字媒介集聚了所有的媒体形式,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媒体合成一体,构成了多媒体信息。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情逼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多媒体信息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点于一身,使传播信息的手段更具综合性,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13]同时,视听属性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极大地减轻了教育者在备课、教授、辅导等方面的压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整理和综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他们授课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效果。

2.4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广泛性

现代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广泛性一方面来自知识本身的爆炸性增长,从科学学学者普林斯的观点来看,现代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增长,大概是全世界的知识每七到十年就翻一番。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知识正式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必须把社会知识转化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才能在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中使他们掌握和内化这些知识,因此,直接导致教育信息不断增加,从而出现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广泛性也来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日渐把信息技术作为处理和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信息和资源都逐渐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各种形式的信息逐渐在网络上形成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发源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全世界的信息资源,从而为教学过程中共享全球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华.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学信息与教学模式的应用及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06-107.

[2]李文高,孙丹鹏.教学设计的新领域[J].保山师专学报,2006(2):60-64.

[3][4]黄轶.莫忘传统教学手段[J].科教导刊,2009(8):7.

[5]邱静.微生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35-139.

[6][7]高洁,李琳.信息传播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7,55.

[8]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7.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6)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管理科学理论,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人机系统。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为目的;二是以数据库和数据处理为基础;三是能够向组织的各层次、各部门提供所需的信息。建筑施工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存储和分析有关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帮助管理人员规划控制目标,检查工程实际状态,并提供决策参考,其目的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它的研究运用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建筑工程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

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管理系统,目的就是在互联网上实现建筑施工管理的方便,实现建筑施工管理的系统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实现数据库的集中统一,并且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给建筑施工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四种主要的信息服务:确定信息需要、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为其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以及日常的作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必须有一个总体的工作思路,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根据企业发展和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一定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出阶段性目标,从而根据企业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做到综合考虑工程成本、品质等因素确定工程最优工,根据工期目标、资源配置、劳动定额等条件自动生成详细的施工优化的网络计划,用以指导施工,根据工期、劳动定额等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对施工进度开展动态控制。管理系统要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要,实现管理层对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然后逐步向下延伸,最终保证内部信息流的通畅,管理信息系统要归为一个懂技术、能管理、会规划三者合一的综合部门来管理,保证其顺利开展工作。为了简化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相应的信息管理也就采用与企业贯标体系一致的系统。根据部门和管理要素的划分,确定管理信息的传输和控制模式;以计算机中心为核心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处理、储存和查询;各部门按照业务内容和管理职责收集、汇总、分析数据,为数据中心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悠久的发展历史决定其具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主要体现在由生产对象、施工工具及建设地点的分散导致的离散性;由建设对象单件性导致的生产过程一次性、按需制定性及不可复制性;由业务环节、子系统逻辑联系性不强导致的业务松耦合性;由生产人员、材料不确定导致的流动性;由行业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强、不能开展流程化管理导致的非标准性及随机事件频发导致的突发特性等。这些特性导致了建筑行业当前鲜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全面应用,无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特性借鉴其他行业模式展开对不确定性、充满特殊性质行业的信息化控制。综合以往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建筑施工行业管理的失败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行业内采用的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的、客户的管理水准是高端的,然而其系统管理模式的构建却往往不能充分适应用户的现实管理需求,同时又不能强迫用户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管理模式。而过分的迁就用户管理习惯同样会造成计算机庞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只能停留在肤浅信息化建设的层面,或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受到技术瓶颈的牵绊,这一环节便是在建筑行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四: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决定,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而是应从行业研究强化做起,以遵循行业特性为根本,以夯实基础建设为前提,以成本控制为目标,以信息化持续发展为动力才能最终使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契合行业的业务核心特点,并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适应性提升。倘若一味的追求资质与表面形象的建设,那么势必会造成信息化系统建设成为一个毫无内容的空壳,对建筑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认清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艰巨而又复杂的重任,而非一朝一夕便能实现的短暂目标。同时坚决树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流程式施工管理,避免不务实、追求快速建设的不良现象,总结经验教训,从本质出发,制定科学的建设策略,才能使信息化建设之路走得更顺畅、更持续。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我们应从理性观察、理性看待的角度出发,不应全面依赖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功能,不应将其赋予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奇色彩,将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延伸的过于宽广,而是应充分树立计算机是一种服务型管理工具,是被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智能化、现代化控制特色,使之与人脑的充分优势实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高效完备的融合,并最终使两者在契合的良性发展中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施工企业管理者还应以清晰的改革管理思路认清行业任务的核心发展目标,既不能过分依赖传统机械式管理方式,开展滞后性管理,忽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密集型生产企业、工业式施工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而应从适度强化做起,促进循序渐进的信息化建设与传统人性化管理的充分融合。

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

针对目前建筑施工行业基础、标准化管理环节相对薄弱,没有适应施工企业发展特色建立统一、成熟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现状,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开放性优势,采取循序渐进提升、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式,从完善建立建筑业务信息化系统入手,从创新、再学习、再改进等进程控制入手,推行温和建设的改革发展,才能有效避免行业由于过激烈的理念碰撞而造成休克式的不良发展。依据行业中不确定性变革因素较多的现状,我们还应充分依据动态式管理策略促进信息系统的全面完善,而非可复制的一沉不变式方案规划的固定管理。

结束语

针对目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特殊复杂性,完全依据外包管理或充分利用内部能力进行开发建设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为了促进建筑行业实现适度投入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我们可以采用内外统筹结合的先进模式构建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采用对外合作、强化内部建设的共同提升使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多元化、科学性、系统化的创新发展。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还应充分注重信息化管理投入与产出的科学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稳固持续投入、量力而行,使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成本及维护投入在科学的配比下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1-0005-07

引言

EDUCAUSE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专业化非营利性组织,它将高等院校与政府、企业、基金组织以及其他的非营利性组织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完成对高等教育变革的使命。2002年1月1日,EDUCAUSE成立了应用研究中心(EDUCAUS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ECAR),该中心主要致力于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中关于信息技术的重要议题。ECAR的主要学术活动有定期论坛,出版双周版期刊,研究相关课题,出版研究论文等等,从成立至今除定期的期刊外已经有超过300多项研究成果,全球约有430所的高等院校参与了ECAR的研究项目。本研究根据ECAR从2007-2011年的相关研究报告,通过对几个热点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据此了解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动态。

2007年3月,当时是全美第二大次级贷款公司的新世纪金融公司,消息透露其经营的次级债坏账问题严重,十几亿美元的市值迅速蒸发,不得不于4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并裁减54%的员工。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揭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的影响。美国的高校,公立高校的教育投入减少,同时私立高校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获得的捐赠居全球高校之首,其年度预算的1/3都来源于此。哈佛大学捐赠基金在2008年7月起的四个月里,缩水超过80亿美元,损失幅度占其总捐赠基金369亿美元的22%。根据EDUCAUSE对319所院校的调查,2009-2010财政年度与2007到2008财政年度对比,近70%的院校在IT方面的预算都减少或者不变。为了应对这场继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又一次经济大危机,美国不少大学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缩减开支,如减少雇员、下调薪水,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从2007年开始EDUCAUSE也展开了相关的一系列研究,诸如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是否能够减少成本投入,能否使效率得到提高,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如何通过IT服务外包来降低成本,以及在保证网络安全和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追求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等等。

一、利用跨院校的信息技术协作降低IT成本

与一般的公司或者其他组织不同,高等院校由于其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所以他们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挑战,诸如员工的薪金报酬缺乏竞争力,IT服务面向的用户很多,他们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的。同时每个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对市场的影响力是非常小的,对于它们所需要的IT相关硬件和软件产品,高等院校不能影响其市场的定价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协作。

也正是由于与一般的公司和其他组织不同,以及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院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它们不是把追求经济利润放在首位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各院校的首席信息官(CIO)之间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协作愿望,他们愿意分享信息,共同讨论各种理念,商议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高等院校的这个特点给跨院校的信息技术协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高等院校中的信息技术协作(collaboration)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作(cooperation)。参加协作的高等院校之间关系更为紧密,他们要拿出各自的资源,让参与协作的所有院校能无条件地共享相关的资源,投入到他们共同关心的项目中,力争获取产出的最大化。参与协作的院校往往会形成一个独立的组织,实施具体的协作措施,同时来监管整个协作的过程。一方面他们能够共享项目成功带来的收益,与此同时,他们也要共同承担项目有可能失败带来的后果,诸如资金的损失、时间的投入、声誉的影响等等。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高等院校选择信息技术协作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应对不断减少信息技术投入的成本。根据EDUCAUSE的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协作的动机排在首位的因素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院校间的协作将院校联系在一起,统一对外,面向商业市场采购它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时能够具有更强的买方力量,获得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产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协作中,各个院校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也能够为参与其中的小院校带来与其他大院校接触的机会,共享大院校的资源,接受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的指导,使用该领域的领先技术,改进小院校的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高等院校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协作,包括以下四种形式:(1)多院校资源共同提供一些最基本的IT资源或者服务。包括地区性的网络系统或者高级网络系统,例如Internet2和National LambdaRail这两个网络项目。也包括共同运行数据中心,共同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ERP)。这是最主要的一种信息协作的形式,71.3%的院校都会采取。(2)协作中院校接受其他院校提供的资源和技术服务。(3)协作中某一个院校作为资源唯一提供者,而不是大家共同提供资源。(4)共同开发资源的协作。包括共同开发开源软件的项目,诸如Sakai和Kuali等。这是最不常采用的信息协作形式。根据EDUCAUSE对586所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67%的院校至少有一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协作,而参与三种或者三种以上协作的院校占到33%。从以上的协作形式上不难看出,除了对成本因素的考虑,信息技术协作也能够提高参与协作院校的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增加更多的接触先进技术的机会。调查数据也显示:绝大部分的院校都希望能和技术领先者进行长期稳定的技术协作,以保持其在不断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经参与技术协作的院校大部分都比较满意协作给他们带来的变化,超过预期目标。那些目前没有参与协作的院校中,有超过一半的院校愿意使用来自外部的非营利机构提供的软件,同时超过一半的院校也认为他们可以在协作中一展才能,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不难看出,他们并不是拒绝协作,只是目前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

本研究认为,要想让院校参与技术协作,一方面要让院校知道通过协作能够确确实实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技术,让参与协作的各方都能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也要打消他们对于参与协作的顾虑,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参与协作院校的风险,减少技术协作能够获得利益的不确定性,同时在法律和制度上消除协作的壁垒,当然也要获取院校CIO的有力支持,获得外部的相关IT组织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支持等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院系之间进行协作的时候,要考虑到摩擦成本,开展协作的时候,会对原来的各个院校产生一些变革,也会有诸如参与协作的各院校人员不在一个地方工作,不能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能会产生问题;各院校的文化会有差异,带来不同的工作风格;甚至不同院校人员的技能水平存在着差异等等。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IT服务外包进入一个新时期

随着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至2002年,IT的服务外包产业值已经达到570亿美元,但是高等院校的CIO不是很看好服务外包,只有42%的高等院校通过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外包一些非核心的IT业务,甚至还有1/3的院校考虑会把已经外包出去的业务重新收回。EDUCAUSE早在2002年就对服务外包做过专题的研究,而2009年再次研究这个问题,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发现有两个较大的变化,第一,高等院校能够接受服务外包的理念,之前很多高等院校都没有过服务外包,也不接受这样的做法,外包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如至少有25%的院校已经或者准备把学生邮件服务系统外包。第二,之前高等院校在服务外包问题上的认识是,如果不是自己运营,就是将所有的IT服务进行外包,而现在高等院校不是简单地在这两个极端的做法中来选择,而是基于安全的考虑,进行一个更为理性的选择,如在学生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信息系统这三个系统的外包服务上会更加谨慎。现在高等院校中的IT服务全部是自行运营的或者全部是服务外包的这两种状况都很少见。

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高等院校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成本的因素。要让IT设备得到普遍使用并能够及时更新,必须降低设备的成本,从而才能使高等院校中的信息技术及其支持的相关服务不断地降低成本。相比每个院校自行购置设备的方式,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多个院校可以共享相同的设备提供的服务,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来降低IT的运行成本,这确实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随着不断提高的计算机性能和存储能力以及网络带宽的不断提升,给信息数字化创造了良好环境的同时,也给第三方公司介入高等院校的服务外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们可以使用不同于传统的外包模式,通过网络的方式来提供外包服务。基于云技术的服务外包开始逐渐展露它的身手。不同的院校客户可以通过向同一云端进行服务外包,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来降低计算和数据处理等服务的成本。同时云端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用户的需要提供灵活多变的个性化IT服务。另外云资源可以存放在任何地方,如可以选择靠近便宜可再生资源的地点,从而使云端设备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IT。

在服务外包的形式上,有待于进一步地发展,目前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高等院校使用最多的外包方式,有49.8%的院校采用这种方式。而其他的外包方式使用的都较少,不超过20%,其中诸如基于云端的服务器,存储安全应用,软件开发环境等技术只有不到10%的院校选择。本研究认为要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服务外包,高等院校应该选择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服务外包的发展,也能够为院校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本研究认为在高等院校选择服务外包的时候,要注意,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各种技术漏洞也不断出现。在如今的网络中不断出现的身份被盗用、计算机黑客、网络仿冒和钓鱼、垃圾邮件和欺诈等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首先院校的CIO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院校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也要注意在选择服务外包的提供商时,不能简单追求便宜的价格,或者是先进的技术,而是要综合多角度地考虑多个因素,如数据的存储环境和安全性等,服务即使外包出去,但也要能在院校的严格控制和管理之下。根据EDUCAUSE的数据显示,约有16%的院校采取自行运营的方式来提供IT服务,他们对自己的服务相当有信心,服务外包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可取之处,在短期内都不会考虑服务外包。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所以建立一个成熟的IT服务外包市场以及相应的监管体制,这必将有效地促进服务外包的长期持续性发展。

三、利用赛博基础设施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

早在200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提出了赛博基础设施(Cyber Infrastructure,CI)的概念。2003年,在《通过赛博基础设施促进科学和工程的革命》的报告中进一步详细地解释了赛博基础设施的概念,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基础设施或者信息技术工具,它指的是通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信息和沟通技术等联合起来建立面向网络服务的基础支撑环境,给研究者提供的一个创新平台,研究者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和各种研究伙伴,用各种研究方法,研究各种不同的内容。虽然赛博基础设施的概念最先在科学和工程的领域提出,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它的应用已经逐渐扩展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受到资金问题的影响,院校逐渐重视赛博基础设施的建设。赛博基础设施这一术语中的Infrastructure一词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主要指为了发展工业经济而必须要建设的公路、通讯、桥梁、铁路等这些公共设施。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赛博基础设施这个新术语也出现了。本研究认为赛博基础设施在其本质上就是在为了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建设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公共设施。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的公共设施有所区别,但都是由国家政府出资统一建设,不需要院校自己出资建设。在金融危机之后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这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国家政府出面来建设赛博基础设施也便于统一管理,避免重复投资,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更有利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2007年7月10日,EDUCAUSE召集了以高等院校的首席信息官为主的赛博基础设施峰会,掀起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潮。以CIO为主的各院校代表进行深入探讨,大家达成很多共识,他们认为要想更好地利用赛博基础设施,必须要充分发挥中心信息组织的作用,制定明确的战略计划。短期而言,对于赛博基础设施的资源获取、管理和支持等方面能够统一意见;长期来说,形成一个良好的院校文化,院校不是简单地去获取CI资源,而是更多能共享资源。院校也认为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院校都要优先考虑并且给予资金上面的支持,EDUCAUSE也要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来帮助院校。这些对充分利用赛博基础设施是非常有帮助。

赛博基础设施的出现和使用对于高等院校的科研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都是教师依据学科领域各自为政,同时在成果的认定、教师的晋升等方面也是以院校为单位来进行的。这种方式事实上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模式下,经费的资助是根据项目划分到不同的研究者名下,各种资源也是归调查研究者自己所有,各个研究者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创建自己所需要的研究环境,这不可避免会造成资源的重复投入。而赛博基础设施通过整合关键性的研究技术,建立不同院校之间的研究者的协作机制,一方面能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其规模效应,能够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撑平台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

赛博基础设施应用也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变革。2008年EDUCAUSE的报告中提出院校常用的五种校园赛博基础设施的技术,其中包括:(1)高效率的计算资源(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resources);(2)赛博基础设施的应用和工具(CI applications and tools);(3)数据存储和管理(data storage and management resources);(4)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advanced network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5)虚拟社区协作(resources for collaboration within virtualcommunities)。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为其教学服务,如高效率的计算资源能够让我们从海量数据中对知识进行建模、模拟和抽象成为可能;各种应用和工具可以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对学习实践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虚拟组织让学习共同体可以打破时空阻隔等等,提供前所未有相互协作的学习机遇;通过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来创建和发现新的可用于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等各种情境的教育资源;利用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来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估,营造一个泛在学习环境:将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工作场所、家庭及其他地方整合在一起,推动我们超越传统的教师、学生、课堂、实验室的教育模式,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世界。

四、绿色IT理念追求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著名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 Inc)的数据分析,全球使用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到总排放量的2%,这个比例还不包括冷却数据中心所产生的气体排放。而2%的比例与全球航空业的排放量相当。高德纳认为如果对IT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减少50%的排放量,如有效的电源管理技术以及随时关闭显示器和打印机的电源等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和灾害多发,而在这其中,高等院校IT的排放量是不可以忽视的。从经济方面的因素来看,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伴随着从2007-2008年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这些都迫使人们把实施绿色IT的理念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决策者、CIO、师生们都能认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把它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积极参与实施绿色IT,一方面有助于高等院校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和形象,在实施绿色IT中起到一个领先和表率的作用,另一方面使IT不再是一些简单地消耗电力的设备,而是干净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高等院校的科研技术给实施绿色IT提供了更多的方案,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能源消耗、对数据中心的有效管理、采用更为有效率的技术来冷却数据中心等等。在2007年还成立了美国学院与大学校长气候公约(ACUPCC,AmericanCollege&University Presidents’Climate Commitment),参加该组织的院校承诺采用各种措施来实现绿色校园:如校园的新建筑必须符合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ED)银色标准或者与其相当的标准;购买低耗能符合能源之星(Energy Star)标准的设备;减少能源的使用,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如院校的15%电力供应要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注重废弃物的循环使用等等;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迄今为止,已经有677个院校加入该组织。

但是实施绿色IT的路途还很漫长,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之处。根据EDUCAUSED的调查显示,例如刚才提到的美国学院与大学校长气候公约组织也只有40%左右的院校加入。在实施绿色IT的战略计划方面,更是需要提上日程,目前只有1/4的院校和1/10的中心信息组织(Central IT Organization)制定了战略计划。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全面考虑的计划,能够把实施绿色IT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兴趣和热情的层面,而是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在具体的执行方面,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一个专门的负责机构,只有1/2的院校有专门的办公室,不到2/3的院校有专门的委员会。另外,约有一半院校下面的各部门的IT设备并不是由中心信息组织来统一管理,虽然各个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将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器更换为液晶(LCD)显示器,将台式机更换为笔记本电脑等等,但还需要进一步协调中心信息组织和分散的各个IT组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在绿色IT的实施过程中,一个有执行力的领导者也是非常必要的,而高等院校的CIO在促进绿色IT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CIO对于院校的绿色IT措施都不是很了解,不能起到他们原本应该起到的领导者作用。

在实施绿色IT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资金的因素。EDUCAUSE的研究显示资金的缺乏是绿色IT实施的三大壁垒之一,1/3的受访者认为资金缺乏影响了院校和中心信息组织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在实施绿色IT的具体措施的选择上面,受到成本影响的因素也非常大,例如在绿色IT的措施中使用的比较多的一些措施,像循环使用废弃的IT设备、最小化增加对电能的使用、购买低耗能符合能源之星标准的设备,这些措施的实施成本比较低,人们也就更多地愿意采用这些措施。而如果采取的措施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比较大,人们就使用的比较少,如采用清洁或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电能。

除了资金的因素之外,在实施绿色IT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高等院校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也造成有一些绿色IT的措施不是很普遍地被采用,如采用虚拟课堂来代替传统的课堂,这样的措施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务部门的支持理解:如采用远距离工作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办公室工作的模式,这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配合。

本研究认为,在实施绿色IT的问题上,一方面是要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从经济上认识到随着碳关税的实施,随着总量管制和交易规则(cap-and-trade rules)的实施,如果高等院校不主动地实施绿色IT,就要为其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买单。所谓“总量管制和交易”,是指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基础上,通过买卖行政许可的方式来进行排放。具体来说,就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空气品质未达标准的污染源(这些污染源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依照其空气品质改善目标配给“容许排放权”,并规范其逐年应削减的排放量比例、达成的目标年及最终容许排放权。各污染源取得容许排放权后,即能于开放性市场中自由进行交易买卖。这一机制为《京都议定书》首创,旨在通过对排放权的限制来减少碳排放量。这些措施的实施,就是要把外在成本内在化,迫使高等院校必须实施绿色IT的措施,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中来。

五、有效的身份管理确保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安全

从2007年开始,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使用网络的用户数量急剧增加。根据国际通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ITU)的统计,截止2010年,全球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达到20亿,比2005年的10亿用户翻了一倍。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全球53亿移动电话用户中有9.4亿的用户在使用3G网络,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连接到网络获取各种网络资源和信息服务。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有效的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IdM)能够保证良好的网络环境,能保证各种基于网络的服务能够正常运行。特别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希望以更低的价格获取所需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根据美国商务部调查局的调查数据,2010年美国的线上零售业销售额达到1452亿美元,根据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预测,网络购物的交易规模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到2014年美国的线上交易额将达到2500亿美元,这样巨大的交易规模,如果IdM的措施不到位,出现身份盗用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人们对IdM的认识也有了变化。在2007年之前,EDUCAUSE是把IdM和安全(Security)的议题在一起研究的。但是从2007年开始,EDUCAUSE把IdM问题作为单独的一个议题进行研究,足以见其对该话题的关注程度。2007年到2010年这几年之间,对IdM的研究热度一直不减,总是把它列入十大议题,如在2007年位于十大议题的第四位,在2010年位于十大议题的第五位。

EDUCAUSE在2011年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美国高等院校实施IdM的动因中,排在首位的是对安全和隐私的考虑。高等院校中网络用户的比例非常大,同时使用网络的频率也比较高,所以网络身份的识别尤显重要。EDUCAUSE在2011年报告的调查显示,美国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中有87%拥有笔记本电脑,67%的学生可以通过无线(Wi-Fi)连接到网络,在网络资源的使用方面,使用EMAIL的学生达到99%,每天都多次使用EMAIL服务的学生达到75%。

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之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能满足高等院校的需求。所以在实施IdM的过程中,高等院校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不足。2011年报告数据显示,有46.4%的院校认为他们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院校的高层管理者中有31.5%的人意识到经费问题,而相比在金融危机之前,在EDUCAUSE的2006年报告中显示,只有14.9%的高层管理者意识到经费问题,这个比例只有2011年的一半都不到。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实施IdM是现阶段高等院校所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高等院校在提供IT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全部由自己来运营。本研究认为基于云技术的服务外包的使用,将是IdM面临的新问题。原来高等院校提供的IT服务大部分都是基于校园,而现在的IT服务范围扩展到了校园之外。高等院校要保证云端提供的服务和以前的服务一样,都能够准确地进行身份识别,保护网络用户的安全和隐私。实施联合身份(Federated Identity,FID)技术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院校的用户可以用一个ID既能使用校园内的网络资源,也能够用它来登录使用云端的资源。在金融危机之前,FID技术还尚未成熟。有22.6%的院校都没有听说过这一技术。FID这一技术目前已经有23.8%的院校在使用,将来会有更多的院校来使用这一技术。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高等院校中有55%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有37%的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连接网络,来参与课程学习以及其他学术活动。相比2006年,只有7.5%的学生有智能手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用户的增多,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连接到网络并使用各种网络资源,这也将是院校实施IdM中所要面临的新问题。

本研究认为,在金融危机之后实施IdM的过程中,除了要面对经费不足现状,还要考虑到新技术的使用带来的影响,诸如基于云技术的服务外包,智能手机的出现等等。高等院校网络用户的增加,特别是使用移动上网用户的急剧增加,使得IdM越来越重要。同时还要认识到在高等院校实施IdM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身份信息是动态变化的,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和毕业的学生数量都非常多,要为新入学的学生提供账户,为已经毕业的学生删除账户。所以实施IdM必将是高等院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长期措施。

结语

本研究通过以上的几个议题的讨论,了解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动态,希望能够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小型便携式的智能设备飞速发展,这些把我们带到一个崭新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的网络,给高等教育信息化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我们要积极开展跨院校的信息技术协作,实施基于云技术的信息技术外包,利用赛博基础设施辅助科研,在新的环境下保持严格的身份管理同时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化发展。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8)

0 引言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在对新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克服当下网络信息检索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加强对不同需求进行信息搜集和发送的智能化服务功能。

1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特点

1.1 数据量巨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量大的惊人。大数据量会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软件异常,流量也会难以控制,对各个环节的策略和算法选择将会更加复杂。

1.2 多用户服务。多用户模式的信息检索服务必须注重快速反应,注重对并发访问的支持,对公共数据的共享,对临时工作数据的清理等。如果要针对不同用户开展不同服务,就要获取并管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大量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主动送到用户的手上。

1.3 用户层次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服务的用户中,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用户,他们的层次区别较难,拥有不同的操作技能和操作知识,面对这些非专业的用户,将更加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式信息服务。

2 智能化信息检索的含义

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检索技术,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并满足同一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来学习用户的兴趣和行为,并综合利用这些用户信息,提高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从中识别出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偏好,并且能够根据用户对搜索结果的评价,自觉地调整搜索策略,使得对于不同的检索请求,不同用户都能够得到最贴近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

3 信息检索服务的主体技术

网络信息检索通常采用搜索引擎技术,该技术是为了解决“信息迷航”问题而提出的。它通过相应的算法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

现阶段,网络搜索引擎有很多,用户比较常用的有google、有道、百度等等,这些搜索引擎能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信息过滤、个性化信息服务定制等比较有特色的服务,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检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想要的不仅仅是有用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做信息消费的主人,使信息的搜索可以在一个相对主动的环境中进行。

4 智能信息索引的相关技术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检索服务就需要以下的相关技术进行支撑。

4.1 智能技术。智能又可以称之为智能体,它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各种复杂的工作,如信息检索、筛选及整理,并能推测用户的意图,自动制定、调整和执行工作计划。

智能首先要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建立用户基本信息表(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姓名、年龄、性别等字段)、用户职业信息表(包括职业编号、职业类型、等级、职称等字段)和用户兴趣信息表(包括兴趣编号、兴趣类别、程度等字段),用来详细描述用户的个人情况,其中第一个字段可以设置成关键字。

然后建立用户检索策略表(包括策略编号、策略控制、检索词控制、检索时间控制、检索范围控制等字段)和用户检索评价表(包括检索编号、检索时间、检索词、检索结果数量、查全率、查准率等字段),同样的,第一个字段设置成关键字。检索策略表主要是给用户模型的检索定义一个比较完整的检索策略,检索评价表主要是对用户检索的满意度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描述。

有了用户个性化数据库,一方面,在服务器端吸收智能技术的思想,引入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引入用户反馈机制来完善检索机制、提高检索命中率,同时也可提供面向个人的特殊检索服务。另一方面,信息检索用到智能主要集成在客户端,配合用户兴趣完成搜索,它会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进行区别、归纳、总结,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并借助学习的规则,自动、独立地用户查找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4.2 用户兴趣挖掘技术。实现信息检索服务最重要的就是对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进行分析,日前,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用户主动提供自己的兴趣来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其二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参与的情况下,系统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来得到用户的兴趣,从而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使用第一种方法,可以选择下面两种方式:一是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类或在线文档分类后提供给系统,系统从这些文档或信息类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二是用户提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其它阅读爱好等信息,系统从这些信息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但是,由于用户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用户一般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因此还需要使用第一种方式进行补充。使用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推送页面的评价信息来更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

5 结束语

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一项被广泛研究的领域,它需要多种技术相支持,我们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道路还很漫长,真正实现信息搜索的智能化服务,还有待技术的智能性、主动性、自主性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9)

0 引言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在对新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克服当下网络信息检索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加强对不同需求进行信息搜集和发送的智能化服务功能。 

1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特点 

1.1 数据量巨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量大的惊人。大数据量会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软件异常,流量也会难以控制,对各个环节的策略和算法选择将会更加复杂。 

1.2 多用户服务。多用户模式的信息检索服务必须注重快速反应,注重对并发访问的支持,对公共数据的共享,对临时工作数据的清理等。如果要针对不同用户开展不同服务,就要获取并管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大量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主动送到用户的手上。 

1.3 用户层次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服务的用户中,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用户,他们的层次区别较难,拥有不同的操作技能和操作知识,面对这些非专业的用户,将更加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式信息服务。 

2 智能化信息检索的含义 

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检索技术,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并满足同一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来学习用户的兴趣和行为,并综合利用这些用户信息,提高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从中识别出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偏好,并且能够根据用户对搜索结果的评价,自觉地调整搜索策略,使得对于不同的检索请求,不同用户都能够得到最贴近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 

3 信息检索服务的主体技术 

网络信息检索通常采用搜索引擎技术,该技术是为了解决“信息迷航”问题而提出的。它通过相应的算法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 

现阶段,网络搜索引擎有很多,用户比较常用的有google、有道、百度等等,这些搜索引擎能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信息过滤、个性化信息服务定制等比较有特色的服务,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检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想要的不仅仅是有用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做信息消费的主人,使信息的搜索可以在一个相对主动的环境中进行。 

4 智能信息索引的相关技术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检索服务就需要以下的相关技术进行支撑。 

4.1 智能技术。智能又可以称之为智能体,它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各种复杂的工作,如信息检索、筛选及整理,并能推测用户的意图,自动制定、调整和执行工作计划。 

智能首先要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建立用户基本信息表(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姓名、年龄、性别等字段)、用户职业信息表(包括职业编号、职业类型、等级、职称等字段)和用户兴趣信息表(包括兴趣编号、兴趣类别、程度等字段),用来详细描述用户的个人情况,其中第一个字段可以设置成关键字。 

然后建立用户检索策略表(包括策略编号、策略控制、检索词控制、检索时间控制、检索范围控制等字段)和用户检索评价表(包括检索编号、检索时间、检索词、检索结果数量、查全率、查准率等字段),同样的,第一个字段设置成关键字。检索策略表主要是给用户模型的检索定义一个比较完整的检索策略,检索评价表主要是对用户检索的满意度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描述。 

有了用户个性化数据库,一方面,在服务器端吸收智能技术的思想,引入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引入用户反馈机制来完善检索机制、提高检索命中率,同时也可提供面向个人的特殊检索服务。另一方面,信息检索用到智能主要集成在客户端,配合用户兴趣完成搜索,它会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进行区别、归纳、总结,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并借助学习的规则,自动、独立地用户查找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4.2 用户兴趣挖掘技术。实现信息检索服务最重要的就是对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进行分析,日前,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用户主动提供自己的兴趣来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其二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参与的情况下,系统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来得到用户的兴趣,从而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使用第一种方法,可以选择下面两种方式:一是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类或在线文档分类后提供给系统,系统从这些文档或信息类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二是用户提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其它阅读爱好等信息,系统从这些信息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但是,由于用户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用户一般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因此还需要使用第一种方式进行补充。使用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推送页面的评价信息来更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 

5 结束语 

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一项被广泛研究的领域,它需要多种技术相支持,我们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道路还很漫长,真正实现信息搜索的智能化服务,还有待技术的智能性、主动性、自主性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10)

当前社会对数字化生活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移动娱乐、移动医疗、移动教育、移动金融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服务需求旺盛,将成为新一轮的消费热点。因此运营商开始研究以网格区域内人群位置数据为核心、用户数据为辅助的大数据基础能力研究,实现网格覆盖区域内的流量监控分析、人口特征洞察、位置轨迹分析、综合价值评估等基础功能,并支持通过组合、复用等方式,支撑旅游、交通、金融、咨询服务等行业应用。运营商处在大数据业务的中心位置,在掌握用户行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基于此,本文接下来将对运营商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其拥有的优势以及具体的应用场景。

2 运营商大数据在行业信息化的优势

与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手中的数据更具有普遍性,甚至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社会个体,尤其是运营商针对社会人群的精准数据,更是一座现成的金矿。目前运营商要做的事情并非“发展客户增加收入的阶段”,而是将客户的精准数据分析、位置数据和用户规模结合起来,再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于运营商的转型业务,用于自身业务的精确营销、交通部门的道路规划、商圈的选址及旅游行业,突破原先业务的束缚,在大数据运营的蓝海里寻找一片新的天地。

运营商的大数据来源:

(1)用户资料:这些是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有些信息可以用于用户趋势性数据分析(用户区域信息),主要包括如下主要信息:用户的归属信息(用户的归属省份信息、地市信息、县市信息)、性别信息(男/女)、年龄、单位性质等信息,这些数据只使用于趋势性分析、地域分析,不能用于个性用户的数据分析。

(2)用户的订购关系数据:用户在运营商订购的业务、套餐信息。

(3)用户行为分析数据:用户的上网行为分析数据、用户的消费信息(通话的通话清单、短信清单、流量消费信息),这些数据是用户的敏感隐私数据,在使用时必须进行脱敏处理。

(4)用户的位置信息:用户在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登记的位置信息、基于A接口或Mc接口的位置更新信息(Location Update)、漫游切换信息、位置附着信息(Attach)、MT、Mo过程信息及SMS短信过程信息,这些数据都是实时数据,准确地记录了用户行驶轨迹,准确性非常高。

运营商的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优势:

(1)数据准确性

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文,从2015年1月1日起,所有运营商注册的用户必须实行实名登记,这样确保了用户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其中位置信息、互联网访问信息都记录了用户实际到访位置及上网行为,再结合用户属性数据、订购业务、详单信息等,和客户的行为、喜好直接相关,有很高的准确性。

(2)权威性

移动运营商的用户规模大,约占70%的市场份额的移动数据更具有权威性,采样数据比较全面,在趋势性分析领域更具权威性。通过用户的行为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结合企业数据中心用户行为特征,为集团客户提供精确营销开辟了新途径,为今后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分析源。用户所有在互联网络的操作行为、到访信息,运营商都可以记录,并经数据脱敏,就可以为旅游、交通、政府的业务规模提供趋势性分析数据。

(3)实时性

移动运营商拥有丰富的网络信令数据,用户发生位置移动、发送短信、上网等操作都会在网络的Mc接口(4G网络)或A接口(传统的2G网络)触发信令数据产生。通过这些信令数据的上下文,可以通过基站描点勾勒出用户的活动轨迹,而且这些数据都是实时的,和用户的实际过程相匹配。

除此之外,还有用户的主动位置更新(更新LAI)和定期的位置更新(一般为2小时以内),也会记录用户的位置信息,再利用运营商在旅游景区的基站信息同景区进行有效的结合。

实时客流监控、景区客流分析、游客特征分析就是利用运营商在旅游景区的基站信息,利用实时采集A接口、Mc接口数据的信令数据,实时分析景区的用户轨迹数据,对景区客流信息实行实时监控分析,改变景区只能事后统计用户量的情况,提升实时反映能力,进而加强服务和管控能力,并为推动旅游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数据支撑。

3 运营商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分析

以游客为中心,服务游客,满足游客需求,运营商可获取相关静态数据:游客人群来源地(用户的归属信息)、性别;再结合用户的动态信息:位置信息、来访时间、在各景点的驻留时间,进行旅游客源分析统计,并对景区客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将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与响应能力,为景区应急调度与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如图2所示,通过对游客客源归属地的分析统计及对客户行为、特征的全面分析,为景区信息化建设及市场推广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1)客流分析

通过对景区包含的基站信令接口数据分析,统计出基站当前实时人数,同时参考运营商用户占比模型,计算当前景区(或景区内某一区域)的实际游客数量,实时反馈给景区系统,以趋势图或数字方式呈现。

根据提供景区人流量及归属地的实时统计与分析数据,再结合用户的归属信息,分析出各省市的游客旅游热度分析、游客特征分析、游客驻留时长分析、历史客流比对分析(按周、按月等)、重点节假日游客分析,支持实时客流量GIS地图展示,支持各类分析数据的报表展示。

基于网格管理实现景区网格的人流量可视化,实现实时监控预警、分析预测、深度洞察、信息,为旅游行业在流量情况掌握、应急预案准备、公众信息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支撑。根据景区的容纳游客人数,同景区实时游客进行比较,达到上限时进行告警,提高景区管理职能和服务能力,及安全保障措施。

客流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2)客源特征分析

根据客流分析的用户数据,再根据运营商的用户归属信息,把手机网络信令数据和用户数据结合,为旅游景区提供游客特征分析、游客消费分析、游客精确营销分析,满足景区的游客洞察与营销需求,改善景区管理水平。

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到访景区的当前用户构成,细分到省、地市、县市,并可以按照用户数访问的时段进行归属信息统计,将景区内游客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同时对区域进行流量监控。

基于用户的归属信息,根据入园游客年龄分布统计、入园游客性别分布统计、入园游客到访频次统计、游客对景点类型的喜好度、入园游客的消费能力分析以及客户运营商产品订购行为的分析,进行360°游客画像,建立客户的归属地、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喜好景点类型、消费档次分布数据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精准匹配。在用户到达相关景区时,实时推送景点相关信息,在推送渠道、推送时机、推送方式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全程精准营销。图3为客源特征分析图。

(3)景区欢迎度分析

在了解游客归属地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统计各个省市用户到达旅游景区的热度排名,再分别通过当天、周、月、季、年的方式展现各个旅游景区人数排名、分时段人数排名,并提供景区热度排行,包括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以及节假日的特殊统计分析;确定城市中哪些景区为热门景区,为管理部门制定预案或者提升景区服务能力提供参考;提供外地游客来城市首先访问的景点,或者景点访问顺序,提供给旅游服务企业或者旅游监管部门有关景点的分析,或者访问路径优化等。

提供按时间段(最小统计单位天)景区内各个景点的用户滞留时长数据,时间段可以灵活设定。热点分析包括:热点客流分析、热点客源分析、热点景点分析,通过对客流来源、热点时期每天客流统计以及热点时间段内客源在景区内各个景点的分布情况综合分析,使得景区管理员更充分地了解到热点时期游客游玩景区的行为习惯和分布比例,为景区实施营销策划和资源调配提供有力数据保障。

(4)客流趋势分析、历史对比分析

根据往年的历史数据,可以从横向和纵向时间的维度对流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便景区管理员掌握景区各维度客流情况。通过对热点景区的专题分析,可通过对节假日的分析了解游客在不同节假日的来源、流量高峰及喜好等特征,进行相关时间段的游客趋势分析,为景区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节假日景区游客提前进行疏导准备工作。

如图4所示,景区内各景点区域实时游客人数地图显示,人员密度根据游客舒适度情况进行颜色标注,在系统顶部以消息滚动条形式实时播报景区内游客总量和拥挤及较拥挤的区域信息。同时手机客户端将推送拥堵信息给景区管理员,提醒景区管理人员做好游客疏导工作。

(5)旅游行业后向广告

结合用户的归属信息、到达景区的时间、在景区的滞留时间,整合旅游景点商家信息,基于游客群体的特征分析,提供后向广告功能,为旅游景点、城市旅游宣传、旅行社热点宣传提供专业的移动渠道广告业务。如用户旅游结束后,在景点出口出可以实时给游客推荐附近的以下信息:

1)住宿设施:酒店、旅店、招待所、家庭旅馆等);服务性设施:餐饮场所、娱乐场所、购物场所、商店;

2)旅游交通线路:高速公路休息站、城市所有的公交站点、长途汽车站点、机场、火车站、交通售票点(航空、铁路)、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租车公司、旅游线路、景区内的通行车线路等;

3)辅助设施: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加油加汽站、收费站、车辆维修点;

4)商铺信息:景点的特色服务信息、商家的促销信息可以结合用户的位置信息实时发送到达景点的游客。

信息分析的特点篇(11)

【关 键 词】内容分析法/学科信息门户/信息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导航/信息服务

【正 文】

1 内容分析法概况

1.1 发展历史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发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有效描述传播内容特征和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重大成就。这项工作不仅显现出内容分析法的强大作用,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内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战后,内容分析法在传播领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发表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决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开始成为网络信息组织、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热点。

1.2 定义

按照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在运用到图书情报领域时,内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观、系统和定量原则,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数据计量、比较、分析和推理,描述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发现学科空白实现学术创新、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2)实验室式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数据搜集、编辑、整序和分析[2]。

1.3 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定性、定量相结合。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图和假设,对分析单元和程序进行质的规定。以定性为基础,再采用统计、计量等定量方法和数字、图表等描述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最终还将回归到内容的解释和深化的定性层面。(2)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献的内容特征可以通过符号群(包括语词、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元素等,其中语词是最常用的符号群)来体现,而且同一符号群在同一文献中具有相同的意义[3]。人们是通过对符号群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外在客观信息的计量来了解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的,这就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为实施者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3)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和分析框架建构上。内容分析法一般是对一段时间的(通常是5年-10年)、连续稳定的、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跨度、数量要求、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限定。在分析单元和框架体系上要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样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备、可信的特征。(4)统一性。内容分析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选择样本上必须按照统一的程序,保证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保证长时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 学科信息门户概况

2.1 定义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 Based Information Gateways,简称SBIGs)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4]。目前,国外都开展了各种学科信息门户项目,例如:欧洲的Desire项目、美国的Infomine项目、英国的RDN(Resource Discover Network)项目、SOSIG(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Gaterway)项目等等,国内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项目、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和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等。

2.2 特点

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学科信息门户建构的要求:(1)专业化,在资源选择上要选取学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资源描述和组织上要依据专业词表和分类法,对门户要经常更新和专业测评;(2)集成化,将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服务;(3)知识化,信息资源强调专而精,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与服务;(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的检索浏览方式及资源导航模式,并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帮助[5]。

2.3 研究内容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要求来开展,内容有:(1)信息资源的选择研究,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涵盖的资源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制定选取标准、流程规范和搜寻控制策略;(2)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资源的整合策略、资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资源的组织方式、知识挖掘;(3)信息服务研究,包括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平台检索研究、信息导航研究和个性化推送服务;(4)技术研究,对建构学科信息门户的各种智能技术研究。

3 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

3.1 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学科信息门户是一种在网上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在信息资源选择、组织和服务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内容选择上不仅强调完备性,而且更强调一定的指导性,要能够反映学科热点和前沿,在信息服务上,要能够针对个人研究情况的转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前出现的各种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还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因为缺少量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人为差异,而且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科核心资源、基本资源和边缘资源,还能够分析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保证资源组织内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方面,目前的发展还远未完善:信息导航还主要依据专家意见,不够客观;推送服务主要是依据用户提供的要求来进行自动检索和发送,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跟上用户的动态研究状况。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是从公开资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查询内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研究内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料推送等个性化的服务。

(2)可行性。首先,内容分析法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学科信息门户要求信息资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范围和质量以及组织方面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特别强调内容挖掘和知识内涵。而连续性、系统性、标准化也正是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要求,并且内容分析法就是要从数据的分析中提炼内容主题,能够满足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知识要求,还能够弥补现存资源标准定性多、定量少的缺点,使学科门户资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内容分析与信息建设和服务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可以作为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基础。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导航建设框架和技术[6],朱少强等研究了内容分析运用于文献群隐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论和方法[7],毕达天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字信息分析中的应用[8],缪其浩利用内容分析考察了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9],张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10-11]等。这些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能够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选择、导航和知识挖掘,并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2 具体应用内容

(1)信息资源选择。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门户专业性、知识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资源选择都制订了各种标准,例如SOSIG从内容、形式和选择过程确定筛选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组织和时效性[12]。但这些标准还局限在质的规定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可以达到量的限定。在进行全方位信息选择之前可以先选取消范围的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制订可量化的信息选择标准。仅以确定信息选择的相关性标准为例,首先,选取某些体系完备、发展稳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对其中的文章或网页里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规范和合并,然后对索引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语义分析和特征提取,从而确定学科研究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反过来,这三种类型词汇在各个信息源中出现的频次可用于确定某一资源与门户建设目的的相关性。按照样本结果,可以订立便于计量和操作和全面资源搜寻标准和策略。

(2)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分析与数据挖掘、语义结构和知识发现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显信息中发掘其隐含的有用知识信息,这种隐含信息可能信息创造者自身也未意识到,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备、深入。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创建分析类目时,要将意义相同、相近和相关的分析单元进行归类整合,因而分析类目可用于描述资源之间的参照关系,并建立符合网络资源特点的动态词表。

目前主流的资源组织方式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作为受控语言,需要依据分类法或主题词表,而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更新往往滞后于动态的学科发展形势。如前所述,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反映学科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体现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再通过分析单元的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学科研究词库。而且词库产生的分析结果能进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内容分析只需下载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文本并用原来开发的编码程序执行分析,研究趋势、重点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发生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反映。每当加入一个新问题,内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开展的时期再次分析,不受时间限制[13]。可见,采用内容分析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适应网络和学术研究特点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

(3)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学科信息门户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是资源创建者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信息导航服务、检索服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提高这三个层面服务的质量。

信息导航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导航系统还多是基于语词的静态物理链接,要达到用户满意就必须在用户导航路径的选择上给予内容提示与知识指导。通过信息的内容分析,抽取信息资源的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含量、质量及相似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聚类,根据查询目的不同从多角度切入导航路径,并且不断转入相关导航节点,优化导航过程[14]。在日常维护中,通过对用户查找和点击情况的内容分析加以不断调整导航项目和设计,满足用户要求。信息导航除了门户内信息的快速定位,还包括外部相关网站的合理链接。选择独立网站作为分析单元,对其规模、内容、访问人数、学科信息内容的和用户使用评价情况做内容分析,确立关联程度、内容质量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外部链接导航。

由于内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相应地,这种知识元索引库可以作为知识元检索方式的基础。运用一定的智能技术,在信息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构建索引数据库,库中的内容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单元,是最小的知识组分。当用户查找某个关键词时,通过知识组分的逻辑组配合运算,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源将被作为知识元索引结果被检索出来提供给用户。还可将用户的检索要求和对检索结果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和积累,作为备用索引库,不断完善学科信息门户检索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对网络使用记录的挖掘。显在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发表评论等,隐性的用户信息要通过Web服务器日志、Cookie记录、动态跟踪软件、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取[15]。分析显在和隐含的用户信息,可以提取有关的用户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资源使用行为、频度、关注内容、使用偏好进行了解,总结其信息利用特点和规律,从而提供个别化的使用帮助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3.3 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执行: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并且依据研究主题划定研究范围,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以便给出可操作的主题领域和时间段。

(2)抽取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能从样本的性质中推断与总体性质有关的结论[16]。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内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单元可以是数据库或网页中的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网站,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信息或用户行为。

(4)建立类目体系。即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有效的类目体系应保证所有的分析单元具有唯一的分类指归,各个类目界限明晰,并且分类标准一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元的归属意见相同。

(5)内容编码和计量。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并对各个类目出现频次、空间数额等进行计量,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完成。

(6)解释与检验。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并与研究假设相互印证,发现研究目的与结论之间的异同,得出对某一现象或理论的科学认识。分析结果还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进一步检验,信度包括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包括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检验[17]。

3.4 应用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势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通过信息记录的数量分析来间接研究资源和用户行为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方法的运用者不与研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会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分析过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选择评价规则来执行,分析结果表现为一系列的量化数据,这些都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使分析者能够从模糊、虚假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信息和有用知识,并能较深刻、精确地反映资源的知识含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学科信息门户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标准定性化、主观化(依据专家意见)带来的不确定、易变的缺点。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分析法系统性要求与网络资源分散性特点的冲突。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比较稳定、连续、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为样本,而学科信息门户作为对资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数据库等比较稳定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比较零散的、形式多样的易逝信息,后者难以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但对于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对暂时的、分散的用户使用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因而如何对这些即时性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可靠的内容分析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分析法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内容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统计分析处理之前,必定要划分到一定的类目体系中,而任何类目体系都是高度人工选择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判断却成为客观定量分析的前提,这是内容分析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引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贝叶斯定理来尽量减少内容分析法的不确定性[18],达到最大化的科学性。

4 结语

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统一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领域中,为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提供量化数据和规范基础,优化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和服务质量。当然,内容分析法也还存在不足,需要结合其它方法和深入发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4):55-68

[2] 邱均平等.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5-64

[3] 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37

[4] 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0-53,90

[5] 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6,14] 李敏等.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情报科学,2005(6):928-931,954

[7] 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7-84

[8,15] 毕达天.基于数字信息的内容分析研究.现代情报,2005(7):62-67

[9] 缪其浩.观察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内容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5-8

[10] 张蕊等.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进展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6

[11] 王曰芬等.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4

[12] 常唯.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选择与组织.图书馆,2005(1):60-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