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1 11:28:33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医疗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与医疗资源亟需优化整合。如何有效衔接养老与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我国中医药服务内涵丰富,其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养生等价值也被现今多数老年人所接受,因此,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医养结合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及其实施背景

1.实施背景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2005年的11.03%上升至2015年的16.1%(见附表),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8亿人,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蕴含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要求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同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32号)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提及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各地开始积极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机构,探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优势与前景,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标而努力。

2.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内涵

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是在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后,将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治未病”理念引入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做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强调服务对象、服务提供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的创新。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亚健康老年人,还包括慢性病、残障、恢复期及绝症晚期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提供方包括各类养老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服务站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一些社会机构等;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既病防变、综合摄养”;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支撑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新建模式(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还包括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老机构等;政策方面包括政策方针、法律保障等。

二、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实践探索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如北京、天津、江苏睢宁等,本文以服务模式为依据,介绍以下几个地区试点情况。

1.陕西:支撑模式

2015年,陕西省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结合社区托老院18年养老服务经验,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实行养老、康复、诊疗、护理一站式服务,加强中医药康复内涵建设,为老年人开展特色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了入住老年人的支持,医院也由此展现出新的生机。

2.黑龙江:新建模式

黑龙江省利用三级中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零距离的医疗救治、专业化的康复护理、全方位的养老养护、五星级的保健服务。例如省中医药科学院率先与4家养老机构签订了医养结合服务协议;随后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与三亚瑞城假日酒店合作建立“中医医养中心”。

3.辽宁:合作模式

辽宁省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开通方便老年人就医的绿色就诊通道。营口市开发区中心医院和辽宁省亲和源公益养老中心签订协议,成立营口亲和源健康管理中心,每位养老中心的老年人都会接受更加方便的体检、中医保健、诊疗服务。目前,已建成12家中医养老机构,开放中医养老床位1400张,全省1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建立了多项协作关系。

4.浙江:社会资本

兴办浙江元墅公司以“机构+医疗+居家”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成功托管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了浙江省首批“养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和杭州市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并开展连锁化运营,开创了居家养老购买服务、中医服务项目上门的先河。桐庐江南养生文化村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主题,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养生文化和技术,集养生、康复、延寿为一体,建立了持续性健康管理中医养生养老综合体[7]。

三、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管理割据及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我国养老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由人社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管理,其中医疗由卫生计生部门主管,而养老由民政部门主管,使医疗及养老资源融合不够,“医”、“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目前,上海市建立了包括机构监督及老年人需求评估的全面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服务。但我国大部分试点地区缺乏相关的监督评估体系[8],只有严格监管,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2.相关人力资源缺乏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达2.8万个,但通过内设、并设、引入医疗机构来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不到一半。据测算,我国目前需要1000万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但目前从业人员仅22万人,经培训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人,且不具备专业的医学背景,特别是中医药背景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进程的瓶颈。

3.相关医疗保障制度尚未落实

医护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养老看护支出费用连续上涨,急需建立长期医养保险制度来缓解照护费用,这也是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需要保险制度作为支撑,但目前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多数医保基金难以与养老机构进行直接结算。4.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中医医疗机构新建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许多养老机构受资金和场地限制,无法做到医养深度结合,更不用说引进相关人才、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没有规范,养老市场还不成熟,造成社会资本处于观望状态;相关部门没有设立养老服务专项发展基金;医保基金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如果开放医保,养老医疗易被滥用,滋生骗保现象。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多方协作,完善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律,通过部门联动,在医养结合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利用中医医院的资源和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机合作,形成以中医为主题的“医教研”合作的服务体系。

2.培养中医药相关人才

在高校教育规划中,结合中医药在养老、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新设相关专业,加强健康养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提高老年家政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相关技能;同时,加强对社会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理念培训,设定资格准入,促使其主动学习中医药知识。

3.将中医药优势引入老年人健康服务

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引入老年人健康管理。膳食方面,将中医提倡的因人因体质和缓进补,饮食宜多样清淡、温热熟软、细嚼慢咽等营养学理论引入老年人膳食管理。手段方面,将针灸、刮痧等中医保健养生技术引入老年慢性病的调养。运动方面,将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引入老年人运动管理,预防跌倒、强身健体。同时,引导优质中医资源,开展以中医为主题的养老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典范意义的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带动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的全面发展。

4.发挥保险作用,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为居家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协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比例,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养老压力;深化养老保险改革,将养老护理院建设纳入基本养老范围。同时,拓宽筹资渠道,设立中医药健康养老专项资金,以此为杠杆,吸引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同时,鼓励慈善团体等公益力量关注中医药健康养老事业。

参考文献:

[1]郝晓宁,薄涛,塔娜,等.我国医养结合的展望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6,11:3-6.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3]马丽丽,汤少梁,陈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广西医学,2016,38(1):143-146.

[4]赵文.中医药“医养结合”展现新生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18(2).

[5]佚名.“以医带养———医养结合”模式开创黑龙江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新篇章[N].黑龙江日报,2015-10-21(7).

[6]刘甦.辽宁设处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N].中国中医药报,2016-09-21(1).

[7]章关春.浙江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迈大步[N].中国中医药报,2016-01-25(1).

[8]王阶.利用中医药发展医养结合推进健康中国[N].经济参考报,2016-03-25(A23).

[9]上海将全面推行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方式[EB/OL].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2)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南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PCDA结合参与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2018jy130);2018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PBL教学构建基础医学研究生转化医学理念”(2018JG24)

[作者简介]刘持(1984—),女,河南南陽人,博士,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肺内微环境稳态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秦晓群(1959—),男,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哮喘、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3-0220-02[收稿日期]2020-03-20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全面进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阶段[1]。教育部针对“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明确提出要切实贯彻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计划,加强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与传统的临床医学学科不同,基础医学主要是应用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个体的正常功能以及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新时期“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培育医学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促进现代和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对于基础医学专业来讲,培养世界一流的基础医学人才,不仅仅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还需要特别加强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但是,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现阶段普遍存在着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脱节、研究资源浪费和研究效率低下、基础医学科学问题滞后于临床需求、基础研究科研成果很难向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转化等问题。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基础医学教育的关键核心环节。

二、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是指专业基础牢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沟通合作精神、能够创新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4]。但是,在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因素影响创新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首先学校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大多高校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了解不够清楚,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法老化,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知识结构配置、科学研究能力与社会需求无法匹配[5]。另外,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和管理理念,课程设置中忽略了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课程机构不合理,知识性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环节占比不高的现象,导致学生创新意识薄弱。除此之外,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参与度比较薄弱,对于前沿性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不够重视,导致学术思维过于僵化,视野不开阔[6,7]。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双一流”建设是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的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建设既面临着机遇,又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8]。在“双一流”建设背景的驱动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运行和改善有效的培养体制,这包括课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和建立新平台等多个方面。

(一)修订完善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个完善且可行性强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培养方案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基础医学院校应结合学院自身的发展需求,以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原则,结合“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和基础医学的自身专业特点,切实制定并完善基础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培养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还需要组建科研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引进富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加入队伍之中。导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站在创新的最前沿积极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文字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自主创新的意识。另外,学院应设置导师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与创新实践能力。

(三)优化设置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基础医学是一类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科,科研实践环节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动性得以激发。因此,应有效增加科研实践环节的占有比例,并逐步开展与接触临床医学应用相关的课程,寻找源头创新,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更好地联合互动,锻炼基础医学研究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再回到实验室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3)

1国内的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便也成了一个巨大的课题。按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规定,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那么这个国家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0.5%,已经超过国际老龄化标准。由于中国长达数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我国的出生率持续下降,由1952年的37‰降至2014年的12.37‰,已经低于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平均预期寿命由1960年的43岁提升至2012年的75岁。在未来的5~20年内,中国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催生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推动养老等多个产业迅速扩张发展。

2国内的养老产业现状及政策导向

2.1目前国内的养老方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养老模式分为三种,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我国,这三种养老模式分布占比为96%,1%和3%。目前居家养老是绝对主流,约96%的老年人使用这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会提供商业化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既可以得到适当的照顾,也随时欢迎子女的探望,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机构养老是老年人集中居住在特别的养老机构中,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的医疗及养老服务。但是一般探望不便,容易造成老年人和子女的隔阂。

2.2政府的养老政策

近些年,国家连续出台了有关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说明国家已经将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里明确提出医养结合,需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里提出医养结合两大发展目标:到2017年,初步建立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

2.3目前国内的养老产业状况

目前来看,我国养老地产尚处于初级阶段,从政策引导、人口结构、消费能力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来说,养老地产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社会资本纷纷进军养老地产,基本形成了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三足鼎立的局面。当前进入该领域的房地产企业,包括绿城、融创、万科、保利、远洋、绿地正荣等。这些企业虽然不乏较为成熟的养老业态,但尚未找到能够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国内鲜有成功案例。养老产业的核心在于养老服务,而国内大多数资本对养老产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以养老概念卖房,更关注怎么从房地产开发挣钱,而忽略了养老服务本身。单纯养老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养老事业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医养与房地产结合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医疗,智能医疗等高科技手段、加强社区医疗、养老院等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医院延伸服务等,有助于我国医养结合健康发展和水平的提升。

3青岛路乐•国宾台设计

下面介绍一下笔者近期设计完成的一个养老项目———青岛路乐•国宾台医养中心。

3.1项目概况和设计理念

青岛路乐•国宾台是新加坡AJA集团在青岛打造的首席新加坡国际医疗养老生活区,选址于大珠山国家风景区内,项目坐落于景观优美的风水宝地———大珠山脚下,临山观海,周边环境宜人无污染,是天然的大型氧吧。紧邻公共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更传承了琅琊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是历史知名的寻仙问道、长生不老之地。与喧嚣保持距离,而又未超出重点医疗机构急救范围。占地69亩,总建筑面积达107,374m2,涵盖养老公寓、康复医院、人才公寓以及科研办公四大主力产品,包含医疗、康复、养老三大板块。路乐•国宾台提出医疗养老社区四大特色,医疗养老服务、居家康复护理养老、朋友圈式共同生活、退而不休的全新生活。(1)居家养老:感应开关灯、洗手间扶手等适老化配套,精装修家居风格,居家养老,消除对传统“圈住式”养老院的恐惧(2)完善的医疗体系:新加坡医疗康复护理体系,康复医院和医疗中心确保紧急救护功能;享受医生、护士、生活管家的三重服务。(3)携友为邻老有所乐:和好朋友一起来疗养和生活,为您的朋友圈提供各种便利,办摄影展,乘游艇钓鱼,房车旅行等,彻底解决老年孤独问题(4)退而不休office理念老有所为:配有会议室和办公室及秘书团队,为您提供商务空间和服务,提倡退而不休;设有艺术学院,佛堂和教堂,琴房和KTV,健身房,游泳池等服务设施,全方位的丰富退休生活。

3.2总平面设计

项目由一个康复医院、科研办公楼、人才公寓和3栋康复楼组成。地块中部已建1万m2两层钢筋混凝土厂房,将改为康复医院使用。地块西部布置一栋17层的康复楼A和7层的康复楼B,地块右部比邻大学园西路,布置有11层的科研办公楼和10层的人才公寓,康复医院南面,布置有7层的康复楼C。建筑群中部,围合成宽阔的中央绿地花园和活动空间。中央公共园林绿地-花园台阶观景平台-半公共的庭院绿化等分级绿化,形成多层次的主体景观效果。附以石材挡墙与草坪放坡,并强调建筑的垂直绿化。中央花园,布置有景观水池和喷泉,小桥连廊,以及篮球、羽毛球等健身活动场地,为小区内提供休闲散步、娱乐健身的活动。项目设置了3个车行出入口,沿北侧道路布置有小区主入口和次入口,东南侧沿大学园西路也设置有一次入口,科研办公楼和人才公寓之间也设置有人行入口,也作为紧急时的消防车通道。沿用地红线内侧设置有6m宽的环形车道,作为小区内各建筑物的交通后勤运输和消防车通道,道路边尽量布置室外生态停车位。

3.3平面设计

本建筑群体充分体现康复医疗、高新技术健康产业所反应的建筑布局和形象特征,以康复单元和细胞概念为支撑,创造出优美流畅的建筑平面系统及空间环境,并充分尊重用地环境和周边景观。建筑群体以折线围合为建筑主要的布局脉络,既分且合,交相辉映。康复医院为1万m2两层厂房改建,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局部加以三层,作为画廊展览活动用房,中间设置天井,以利于内部采光通风。一层设置门诊和康复病房,配置了康复医疗所需门诊科室和体检诊疗,以及各种理疗治疗室和厨房餐厅等。二楼为病房和办公室,以及护士站等配套用房。设有4部楼梯、6部电梯,(其中2部是担架梯,一部污物电梯,一部观光梯;设有主入口和4个辅助出入口,交通流线清楚简洁,洁污分流。各功能用房分区明确,减少干扰,便于管理。室内注重整体大空间的完整性与纯粹性,天井除利于内部采光通风外,并为这个大尺度建筑内部提供一个生态景观花园,和休闲散心的医疗康复环境。科研办公楼位于地块的东北角,为一个11层建筑,折线形建筑平面,为科研、办公、研发实验之用,在一、二楼还有设备展示、餐厅、会议室、多功能厅及健身房等配套用房。东南角的人才公寓是公司为高科技人才及专家打造的筑巢引凤的公寓。首层为医疗设备展示大厅,二层为老年大学的各种教室和活动室,3~10层为标准公寓套间。人才公寓与科研办公楼在二层处从空中连接,使空间连续,造型连贯紧凑。康复楼有A、B、C三栋,其中A栋为17层的高层建筑,B、C栋为7层楼房。皆为折线型内廊式平面,各栋皆以内走道组织交通,走道两侧布置康复病房。康复单元皆布置于良好的朝向,满足大寒日2h的日照。康复公寓以套间式为主,功能齐备,面向高端客户。各栋各层皆设有1~2个护士站,以及配套的值班、药品、准备室、洗衣、开水、污物间等,还设有空中花园,活动交互空间。在首层皆设有入口大堂,和接待服务中心,以及餐厅,架空活动场地等,在B栋首层,设计有大型厨房和餐厅,为康复病人提供健康营养的饮食。各栋楼皆设有担架电梯,楼梯的设置满足疏散及袋形走道的要求。空中花园的设置,营造出立体绿化空间。各个部分的内部庭院也均可环绕贯通,使总体的空间绵延不绝,以体现其张驰有致之独特空间感受。

3.4立面设计

建筑造型设计思路源于对甲方的企业性质与企业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城市风貌,城市形象的总体协调。形象设计以现代、高效、简洁为原则。医院立面采用对称构图,在长方形的体量上进行块面、片状表皮墙面的几何划分,通过凹凸对比,虚实对比,独特、简洁,有力,创造出富有时代感又不失亲切的医疗建筑形象。建筑高层与低层相结合,在整体的折线构图上形成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沉稳大气,形象饱满,色彩以米色为主,外墙材质为涂料、玻璃幕墙、局部石材,等通过大气的建筑体量布置、立体的构成、考究的细部线角,打造出既精致又大方,既高雅又温馨的医疗康复大楼。该项目设计,既有现代简约特色,又具有震撼的群体建筑风貌。将为当地的人文景观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营造出舒适温馨的康复养老的建筑形象。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109-04

[基金项目] 201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研究”[ 编号:HNSK (YB)15-21 ]。

[作者简介] 周义龙(1975 ― ),江西临川人,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副教授,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休闲农业、医疗旅游。

一、引 言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行,医疗养生旅游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专家预计,2020年医疗健康相关服务业可能成为全球最大产业,中国有望成为医疗养生旅游的热门国家,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

作为国际旅游岛和我国的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海南发展医疗养生旅游得天独厚,成为医疗养生旅游理想地区。海南应该抢抓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和国际医疗养生旅游逐渐转向亚洲的发展契机,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快速推进医疗养生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医疗养生旅游,将海南打造成为闻名中外的医疗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一)“医院+医疗养生”模式

这是世界各地普遍通行的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模式。海南医疗养生技术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医疗养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11年海口市旅游医疗服务保障中心的正式启用,填补了海南无旅游医疗服务保障的空白。一批知名医疗机构如301医院等相继人驻,协和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30多家国内著名医院均与海南各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有效地提升了海南的总体医疗水平。此外,海南省眼科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省中医院等也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来海南进行医疗养生旅游。三亚中医院早已展开医疗养生旅游实践,取得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内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的范例。海南需要进一步用足用好“医院+医疗养生”的经营模式,逐渐改变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养生服务主体的处境,推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共同发展医疗养生旅游业务。相关医院可以抽调出部分医生参与医疗康复保健工作,将这作为海南的医疗养生品牌专科发展。同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养生行业,兴办有特色、高水准、多元化发展的医疗养生专科机构。

(二)“景区+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各大景区一般都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而且景区医疗养生设施且配套服务齐全,一些景区建成的养生保健医疗旅游中心、专科病诊疗中心,对医疗养生旅游的组织和开展十分有利,可为游客提供专门的食宿以及医疗养生保健服务,这为“景区+医疗养生”模式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七仙岭建立国际太极文化养生园等各大景区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实际条件,积极实施“景区+医疗养生”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医疗养生旅游。

(三)“酒店和度假村+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很多星级宾馆和中高端度假村开设了提供自然疗法、针灸、推拿、足浴、温泉、药膳和中药美容服务的中医药保健俱乐部,能为游客参与和体验医疗保健提供各种服务,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酒店和度假村+医疗养生”模式应该是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的不错的选择。只要改善自身的软件和硬件积极应对,及时推出各种特色养生产品,同国内外成熟的养老养生连锁机构合作,打开养老养生市场,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海南的度假酒店和度假村就能够在养老养生市场抢占商机。

(四)“宗教+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宗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建立宗教医疗养生产品示范基地,实施“宗教+医疗养生”模式。作为海南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文笔峰道教养生文化传承千年,保留丰富的养生方式,拥有完备的养生配套体系,能为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内涵。如澄迈的永庆寺、南山等。

(五)“温泉+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温泉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种类齐全,密度之高居全国之首。目前已知并开发的温泉点有40余处,拥有兴隆温泉、官塘温泉、南洋温泉、南田温泉、观澜湖温泉等知名度较高的温泉,并且开发已成规模,多数温泉矿化度低,多属于氟硅型热矿水,富含硫黄等矿物质,并含硒、碘、锶、氡、硒等微量元素,医用价值很高,是开展温泉康复疗养的胜地。海南可以实施“温泉+医疗养生”模式,重点打造万宁兴隆、琼海官塘、三亚南田、保亭七仙岭、儋州蓝洋温泉等重点康体养生基地。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5)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提出了“规格细分,办出特色[1]”的发展战略,在办学定位上提出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细分类型。在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如何充分利用医药学行业的教学环境、资源优势,从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入手,形成具有医学信息技术特长的计算机专业特色,培养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计算机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标志。

为此,我们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等环节研究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规律,探索计算机领域知识、面向中医药和生物医药学领域信息化、兼顾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在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不断优化,构建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基于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厚基础、宽口径”之上的“Computer+X”培养模式,是指计算机技术与医药学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既符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又有医学信息基础的课程体系,这是医药背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医药行业教学环境、资源的优势,建立了平台加模块、后期分方向的课程体系[2],即构建了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三大平台;建立了信息技术与医药学领域密切相关的医学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医院网络设计和管理、医疗仪器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医学数字图像处理四个专业方向[3];采用“后期分方向”的培养方案,即在掌握三大平台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学科交叉渗透,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相应医学信息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又有一定的医药学背景知识,成为既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域有明显竞争优势、又能在IT行业从事计算机开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以四个专业方向为抓手,开展学科建设和医学领域知识的交叉应用。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在教授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尽可能结合医药学应用的实际,在学生的大作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医药领域应用的特点;进而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能够围绕这些方向开展医学领域应用的实践。根据近三年的毕业设计统计,超过50%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交叉项目。不少学生通过参与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项目,从一点不懂医药学,到逐步了解一些,懂一点、会一点医药学相关知识,积累了相关的医药学背景知识。

2强化动手,建立“一、二、三课堂”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学生要学好、学精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是很不够的。为此,我们从抓好第一课堂的实践实验教学、第二课堂的校内科技活动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三个环节入手,形成了三个课堂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实践教学模式。

2.1整合资源,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校内第一课堂的主要环节,建设好校内实验室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支撑。围绕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有机整合,并被省教育厅立项为医学信息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医学信息技术中心主要由基础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三大模块组成,下设有微机实验分室、电子技术实验分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分室、图形图像实验分室和物理实验分室等16个分实验室,形成了完善的课内外实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我校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和全校信息类课程、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开放实验的环境和设备。

2.2自我管理,建立学生校内科技创新平台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在医药背景培养中,我们在抓好第一课堂的同时,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作用。学生第一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需要课外第二课堂的有效配合。所以,我们通过课外开放实验室、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拓展工程。

我校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配合指导为辅的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园。学校给予场地、设备支持,并且为学生牵线搭桥,将医药卫生信息化公司引入创业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高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创业园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平台,有2/3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了创业园的各项课外科技活动和培训。近三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立项资助学生科技项目有49项,其中省级项目15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项目20余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医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利用各合作医院的教学资源,对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的交叉领域有了更多认识。很多学生在开发和研究医院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效果显著。例如,计算机专业的2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师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的开发,分组参与了相应模块的设计,实践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学生直接参与开发和运行管理的省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也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我省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申报和评审中,受到了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引导了一批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了学风建设。

2.3校企合作,建设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人才实践基地

计算机是知识更新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学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一直是计算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建立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加强与医药卫生IT企业和医院的合作,改变单纯以学校为主的培养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通过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构建学生与企业的直接交流通道,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具有医药背景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4]。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着重与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医院和医疗卫生领域的IT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校院联合培养具有医药学背景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在校期间,学生就去专业对口的医院、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为走向社会作好准备。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们与医院、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我校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五年来,已开设了五期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培训班,有23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并有60余名学生在假期进入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参加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化项目开发实践。

我们坚持贯彻以“专业劳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为主线的第三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年暑假,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参加专业劳动和暑期社会实践,作了周密的部署和指导;在暑假社会实践中,三年级学生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单位。据近三年的数据统计,在50余个实习点中,80%以上的单位有潜在的就业岗位,约有30%的学生在毕业实习单位就业。我们还尝试后期面向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的订单人才培养方式。例如,学校与创业软件公司共同开设了为期8个月的创业软件班,选拔了25名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能力锻炼。

3精心组织,把现代教育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学计划的实施是通过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实现的。所以,做好课程建设,上好每一门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生源的共同特征是第一志愿少,服从志愿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为此,抓好课程教学,特别是早期启蒙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几年的学习状态。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每门课程的教学,更要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此,我们围绕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素养、医学信息工程技能”的递进培养目标,以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软件设计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1研究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内在联系,构建软件设计系列课程群

程序设计能力由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能力四个基本要素组成,是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能力,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一般来讲,程序设计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开发应用三个阶段,需要有明确的系列课程构成相应的教学和实践系统。为此,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我们选择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的课程,建立了以下课程群。

1) 启蒙入门阶段。包括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

2) 发展提高阶段。包括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方法、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汇编语言、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等。

3) 开发应用阶段。包括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实践、医学信息学、信息系统设计、医学图像处理等。

我们梳理课程群中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并且按“点―线―面―体”的结构研究课程群构建思路和构建框架,即从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入手,把主干课程的教学形成有机衔接,串成“线”、相关课程群“面”、形成课程的体系“体”(课程群体系),来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各门课程的教学规范和培养目标,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串联大学四年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顺序渐进,潜移默化,切实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3.2应用混合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BL)[5-7]是面对面课堂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其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群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研究混合式学习的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教学评价四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5]。例如,针对新生启蒙阶段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围绕基本知识点训练编程思路、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入门;在活动组织方面,侧重以班集体为单位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结合程序设计竞赛、课程设计、大作业等开展课外编程学习;在学习支持方面,除了教师面对面或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的辅导与帮助外,同时开设了每周两个晚上的集体定点定时辅导答疑;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检查平时程序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和程序代码的数量和质量,检查期末的现场程序设计实验考试,进行学习成绩综合评价等。通过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3.3应用在线程序设计平台,建立任务驱动的课外程序设计激励机制

任务驱动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大作业、小项目的课程设计任务,促使学生课外学习。通过提升课内大作业、课程设计的难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任务驱动,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并建立一套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配合的激励机制,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程序设计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通过研究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重点、课程设计的衔接以及课程设计的逐步深化步骤,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如学生科研项目考核评测制度、课外程序设计考核评价制度等。我们从课程群角度统筹规划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在线学习资源,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ACM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课内外编程实践,变学生“被动实验”为“主动训练”、变“教”师为“导”师,加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4培养效果分析

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医改”的深入进行,社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通过医药背景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初步形成了具有医药卫生信息化背景与特色的教学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顺应了社会对医药信息化技术人才需求的趋势。很多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主动来我校招聘。

我校近三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据统计显示,平均每年都有30%左右的学生被医药卫生IT企业录用,很多毕业生在医药卫生IT企业就业。由于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们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了解一定的医药背景知识,具有掌握医疗行业业务知识快、结合医药领域知识能力强的特点,深受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的欢迎。

5问题与反思

办学特色与背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文化积淀和社会认可。在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办学探索中,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和培养方法一直是困惑我们的难题。

医药信息化领域有着类似的专业,例如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避免与这些专业雷同,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无论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等本质上,计算机专业与这些专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制定实施培养方案和目标时,要抓住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关键技能,培养特色人才。在计算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化方面,教学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的优势;但在应用上,又要突出交叉融合,使计算机工具真正在领域应用中发挥作用。总之,如何区别与界定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与医药信息化相近专业,仍然是突出特色的一个重要难题。

要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的知识交叉融合是关键。近年来,我们注重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师资引入,同时强化现有师资医药背景知识的提高,通过参加培训班、攻读学位、参加科研项目等方式,计算机专业的师资也尽快了解了医药卫生信息化知识。但是,医药背景知识的建立有个过程,教师要提高课堂内结合医药卫生领域开展教学的能力,并非短期之功,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瓶颈。

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密切接触医药卫生行业的平台。仅靠学校实验室,是很难做到与医院信息化的实际发展相一致的。为此,学

校加强与各大医药卫生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虽然在一些课程中安排学生去医药实地见习,但由于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不便于大规模开展。因此,扫除这一障碍,仍然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6结语

目前,计算机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办数量最多的专业。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利用学校的优势,办出特色,一直是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热点。我们近几年开展了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或许对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有所启示。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特别是作为非主流专业,计算机专业如何在医学院校快速发展,仍然是一大困惑,我们期望有进一步的研究经验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海舜,刘师少,黄建波. 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13.

[3] J H Van Bemmel,M A Musen.医学信息学[M]. 包含飞,郑学侃,译.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4] 朱志辉.构建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1):59-61.

[5] 黄荣怀,周跃良,王迎.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2-48.

[7] 王军,徐宁,付宝岩. 浅谈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3): 110-112.

Training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 Based on Medical Background

WANG Haishun, LIU Shishao, HUANG Jianbo, LI Zhimin, JIANG Weiwei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6)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从而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总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改变了目前医疗和养老相分离的状态,积极开展生活照料、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等相关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要。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因此,积极构建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妥善解决老龄社会背景下老有所医、实现全民健康养老的关键内容。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社会背景及其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这种兼有养老和医疗功能的新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铺开,正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从全国一些在这方面发展较好的城市以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资源互补、协同合作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以及医疗的双重需求,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医疗服务不到位、养老机构匮乏等问题。可以说,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必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和医疗方面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哈尔滨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先于国家两年进入老龄社会,其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哈尔滨市百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选题背景

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由于我国发展的特殊性,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未富先老。随着老龄社会的深度发展,我国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给全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我国目前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很多城市自发性地在机构养老的基础上,在养老院中增设了医疗机构,从而满足老年人既需要养老也有可能需要看病的现实需求。

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占人口总数的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哈尔滨市老年人口家庭空巢化、失能半失能者多的特征显著。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全市空巢老年人口约80.6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22万,目前,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和失能老年人口增多的三加速,一增多现状。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很多高龄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医疗、康复和护理是他们较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解决老年病人的特殊医疗需求,使他们更有尊严地养老,成为当前政府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目前,哈尔滨市现有的三种养老方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和弊端。首先,就机构养老而言,目前哈尔滨市养老机构主要有老年公寓、敬老院和老年护理院,这些养老机构具有社会化、专业化特征,但在数量、规模、服务水平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双重需求。其次,家庭养老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也不断受到冲击。4-2-1家庭结构一方面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也很难解决老年人在医疗救护、日常护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养老问题。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资金和护理人员非常匮乏,因而很难向社区老年人提供较为优质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哈尔滨市也成为我国较早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城市之一。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医疗和养老双项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可持续性、科学性、安全性的医疗养护服务。这种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不必长期占用医院病床的前提下,就能满足其长期护理的需求,并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较为全面的照顾。

首先,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困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完全可以满足患一般性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养护服务,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在出行就医方面所面临的不便。同时,由于这种养老模式对突发性疾病也能够采取一定的救治措施,因此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诊治。

其次,突出以人为本的养护理念,在避免老年人往返奔波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同时,更减少了费用开支,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再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但可以利用好一些现有医疗机构的闲置医疗资源,合理优化病床资源配置,解决养老院病床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的经营发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目前,上海、北京、青岛、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都相继开展了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哈尔滨市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会城市,从2014年开始就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原则,着手打造一批一站式医疗护理服务机构。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551家。其中市民政部门直属的第一、二、三社会福利院和安康社会福利院这4家养老机构都设置了医疗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24家企事业单位办和民办大型养老机构(设置养老床位100张以上)中,有2家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大型养老机构设置了医疗机构;其他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则均无医疗支持。目前,哈尔滨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亟待破解。

(一)专业护理人才匮乏,护理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专业护理人才方面的问题。首先,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护理水平较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于护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能悉心照料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之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知识和护理技能。然而,目前哈尔滨市的老年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其中具备医疗专业护理技能的人员寥寥无几。其次,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人员队伍不稳定。由于老年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压力大且工资待遇低,造成养老护理人员缺口一直很大,流动性很强,人员队伍很不稳定。再次,缺乏岗位技术培训和统一的技能等级考评。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专门的养老护理岗位技术培训机构,相应的岗位考评、技术鉴定等都处于空白状态。以上种种,都造成了养老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

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已经明确表示,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院和门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常常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譬如在场地、资金补贴(开办、运营补贴等)、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由于受到多个部门的同时管理,经常出现执行政策不统一、政策不能落地执行的现象。同时,由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容易出现二者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局面。对于老年人而言,其最重要的养老和医疗两大部分被割裂开来,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养老机构之间往返奔波,既浪费了时间,也延误了治疗,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三)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层次有待提升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以及医疗设备水平都应该高于普通的养老机构,__其不仅在医护数量上要相互匹配,同时在医疗资质、医疗设备、场地大小等硬件设施上都要高于普通养老机构的标准。但就目前而言,哈尔滨市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大都十分有限,其不仅缺乏专业水准的护理人员,同时在医疗设备、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与大型医院无法相提并论,在康复护理、医疗急救、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更是几乎无法提供,因此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治病方面的实际需求。

(四)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床位紧缺

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的现状一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各类养老机构总计551家,床位37,820张。其中,城镇养老机构455家,床位21,820张;农村养老机构96家,床位16,000张。但实际上具备医疗护理功能的养老机构只有20家左右,其养老床位更是不足3000张。而目前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20.9万,对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很大,床位非常紧张。尤其是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公办养老机构,由于收费低、条件好、服务规范,因此常年爆满,一床难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由于收费较高、设施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医疗服务等原因,其病床闲置情况严重。这种冰火两重天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五)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收费。因此,很多患病老年人为了能够获得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费而选择住院治疗,进而导致需要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的患者长期占用医院床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过度紧张,同时也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很大压力。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此举不仅减轻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其他城市应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探索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相分离的保险制度,进而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六)资金匮乏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缓慢

资金匮乏使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发展中遇到很多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患者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由于资金匮乏,大型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人员开支、医疗器械购买等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多数三级及以上大型医院根本不愿意加入到医养结合的队伍中,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步伐。同时,政府部门一直通过提供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多数民办养老机构而言,其扶持力度依然不够。由于资金匮乏,很多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养老机构在利润低、经营困难的情况下难以为继,有的甚至濒临倒闭。

四、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如何解决好亿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大民生问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养老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政策措施、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积极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

1.合理布局,提前规划

要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总体规划,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医疗资源分布规划。根据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养老机构进行合理布局,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近距离规划,签订合作协议,以更好地发挥二者优势,形成资源互补。要提前布局,合理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土地划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方面,要积极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同时,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资金支持工作,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顺利开展,减少资金匮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落实发改委关于确保福利50%以上收入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的补贴力度。

3.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

建议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现有养老机构中凡是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都可根据其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同时允许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和政府财政支持长效化,是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建立养老投入资金按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长的动态增长机制,在财政预算内设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将其用于政府示范性养老服务建设项目、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等。

其次,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对具备一定条件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养老骨干企业的机构发放贷款并帮助其控制资金风险。

再次,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社会资本依法开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提高床位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可以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养老保障能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从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入手,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管理,逐步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__专业化水平。

1.建立和规范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针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建立在职人员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其次,建立薪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对薪资结构、薪资增长机制以及福利待遇做出明确规定,进而不断提高养护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再次,逐步规范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同时还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护理人员加强监管,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2.提高待遇,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

养老护理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必须从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入手,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首先,可以通过对相关人员发放护理岗位津贴、护理员职业技能职称津贴等措施提高其待遇。也可以实行绩效工资,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同时规定从业人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增强岗位吸引力,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再次,建立养老护理人员人才库,准确了解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为养老机构提供可靠的人才数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3.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建议养老和医疗机构与医科类大学、职业学院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不断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输送具有职业医师或护士资格的专业对口、素质精良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如此既可以解决一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养老机构输送人才,从而实现相关院校和养老机构的双赢。

4.培育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志愿活动中,同时发展普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养老助老志愿服务人员数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志愿服务和帮助。

(四)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

1.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

具备医疗条件的大型养老机构,必须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不具备条件的小型养老机构,可以与邻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如有需要可以立刻转诊转院,实现最佳救治。通过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双向融合,形成互补互助的发展格局,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和家庭结为定点医疗服务单位

专门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医疗、护理、保健和健康监测等服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门诊部向以老年康复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方便老年人就医。

3.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兴办集养老、康复、护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专科医疗机构

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壮大民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有益补充。

(五)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7)

1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2014年11月2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1],为“5+3”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指明了方向。通过“5+3”构建的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模式创新,构建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1)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2)通过构建“三个平台”+“两个不间断”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医学人才既能胜任临床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真正完成在医教协同背景下“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

3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条件

1)社会急需。医疗资源短缺、解决“看病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3]。多年来,由于我国临床医学培养的研究生大多重于学术能力培养,轻临床技能培养。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医教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既要有一定学术能力,又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2)国家政策支持。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合格毕业生即可得到“四证合一”。3)学校与学科层面。我校贯彻“改革、创新、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教学制度、教师队伍、教学支撑条件建设,努力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培育研究团队,为我校开展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领域,并与相应临床科室建立了密切的的学术交流机制,为实施医教协同“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

4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模式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6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99-0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临床药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医院药学工作的核心,是以药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一门应用性科学。近年来,经过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更进一步地促进了临床药学的快速发展,但是其在实践应用与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大量问题,因此,为了推进临床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变现有思维方式,坚持现代生物学研究观念,减少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提升药物临床治疗效果。

1在新“医改”背景下我国现行临床药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临床药学发展水平与国外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很欠缺,临床药学工作经验不足,临床药学人才缺乏等问题都是阻碍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绊脚石。“医改”方案明确将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政府投入力度需要加大,完善和加强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有效解决现行存在的医药和临床医药题,政府将采取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的措施,杜绝临床药学中产生的不合理的大处方行为,为临床药师的培养和使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药事管理译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以床药学为基础,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各医疗机构应根据上述规定完善医院药事法规,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必须是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药学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药剂人员不得擅自调配处方等条例。国家和各地区卫生机构加大医院药事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避免出现漏洞和医疗事故。

2临床工作经验不足临床药师人才的缺乏问题不容忽视

临床药学重点是“临床”部分,药学监护是指“病人利益第一”。现今的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技术等相关服务,这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药学教育的目标以培养从事药品研制、生产和流通的人员为主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多数选择医药企业、科研院校等单位工作,能从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为数不多。近年来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已有了初步的成效,各大医疗院校均设置临床药学专业或相关医药方向的培养专业。我国应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药学教育模式,培养药学技术人员的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和过硬的实践能力,使其培养的临床药学人才满足现今临床医疗的需要。

2.1构建完善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新“医改”背景下利于加快临床药师队伍建设。临床药师在医院中起到重要角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发展需要,要求各地区医院,建立临床药师培训机制和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发展临床药学教育,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减少药害、保障用药者身心健康的社会责任。当今形势的发展要求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履行药学服务的义务和职责。新医改背景下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注重临床药师的人才培养,为临床药师的发展提供条件。

2.2充分发挥临床药学自身优势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为营造和谐的医疗团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临床药师应该抓住机会,不遗余力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病患病例资料判断患者的药物相关联性,合理有效的向医师提供病患用药建议,防止药物治疗造成的医患事故,确保基本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师应积极参与临床治疗过程并与医生,护士,患者,建立彼此之间互相信赖的合作关系,协助临业做出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为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做出贡献。与医生一同合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师在医疗团队中的地位。

2.3创新临床药学激励机制随着新“医改”方案的落实,要求我国临床药学在发展中,临床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与模式,构建服务制度,提出有利于优化临床药学的激励制度,比如可以设立药事服务费制度,要求保证制度的公开透明度,由政府定价,强化药品库管理职能和处方调配功能,并且要求临床医师加强对用药方案的制订,使得临床药师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向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药品。

2.4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医改”背景下,要求要统一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方针,深入基层医院,加强对疾病的控制,促进合理用药,深入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发展,积极探讨医疗服务制度的改革,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降低成本,确保临床药师协助医师结合药动学、药物剂型、药物经济学,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条件,选择最为经济、最适用的成本,优化药物治疗效果。

3结论

本文探讨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发展方向和临床药学药师培养的方法。临床药学的发展和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对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将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探讨药学工作中的困难,运用循证药学、药物经济学以及药学监护等各种手段,推进药物合理应用,提升药学发展水平,维护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颜海弟.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药事管理[J].2011年5月第8卷第I6期.

[2]刘亚欧.医改形势下临床药师的作用与价值探讨.中国执业药师・专家论坛[J].2013年6月14.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9)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江泽民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 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 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 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 学习者( learner)”而不是“ 学生”( 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 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 教”且“ 学”, 学生既“ 学”也能参加“ 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 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 1 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 1. 1 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 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 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 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 万元( 逐年投入)建立建设“ 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 1. 2 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2. 1. 3 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 2 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 1 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 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 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3. 2 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10)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篇(11)

中图分类号:R - 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较快,社会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因此医疗事业的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在目前,我国的医疗水平与改革开放前比较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还存在许多差强人意的方面,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为了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加强对医院工作的改革和管理,重点是要提升医院党建工作的水平。

一、提升医院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性

第一,提升医院的党建工作水平是在新医改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在发展和实践中的根本需要[2]。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在继续发生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还提到,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3]。因此,为了顺应党的发展要求,医院内部的党建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不仅要从形式上有所改变,还要从内容上有实质性的改变,要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

第二,提升医院党建工作水平能加强党的凝聚力和领导作用,可以通过党建工作提升医院领导和普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他们作为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对事情的辨别能力,能整体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党的政策、方针宣传,加强了医院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医院的发展共同努力[4]。

第三,在提升医院党建水平时,可以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通过一些组织活动和学习讲座可以增强党员的参与性,培养党员的组织观念,提升党员的专业素养,及时面对再大的困难也绝不退缩,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

二、医院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比较薄弱

医院党建工作进行比较困难,没有太大的进展,主要就是因为医院的领导党建意识比较薄弱,对党建工作重视力度不够造成的。医院的领导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领导作用,对医院的大小事务都有决定权,如果领导不重视或者不支持党建工作,将加大了党建工作开展的难度。现在医院都比较重视经济效益,始终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升经济利益上,往往会忽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定期的开展相应的党建活动,没有发挥党组织在医院日常事务中的监督作用,造成了党务工作和医院业务脱节的现象[5]。

(二)管理制度落后

现在许多医院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党建工作的管理制度落后,党建工作中没有改变党务工作的实质内容,仍然沿用以前旧的党员考核方式、管理办法以及活动的开展也是沿用传统的模式,降低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党建工作的热情[6]。虽然有一些医院针对这些问题,也对党建工作进行了一些改进,创新了党建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但也是照搬其他医院党建的成功模式,完全没有结合医院当地的地域特点和医院未来的发展要求和业务特点,造成了党建工作和医院实际业务相悖的情况发生。再者,在开展党建工作时没有对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只是单纯低从党组织内部来进行考虑,从而不利于党建工作在医院的全面有效的开展[7]。

(三)人才培养滞后

人是行动的主体,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是实行党建工作的基础力量,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时, 党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党建工作的进展情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院工作人员只注重医学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对政治理论方面没有太大的观念意识,对党建工作开展不积极,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动力[8-9]。

三、在新医改背景下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具体措施

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医院的党建工作有许多新的任务。要想顺利地将工作开展下去,就要与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医疗发展目标相结合,实现协调的长远发展。其次,还要培养医院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医院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将党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从根本上提高党建工作的水平和质量[10]。

(一)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重视

重视党建工作的前提是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和对医院工作的积极作用。党建工作是医院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要将党建工作提到医院工作日程上,具体落实党建工作的责任制度,把建设工作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把党务工作和医院的日常工作贯穿起来,把党建工作的每一项内容体现在医院的具体事项上,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岗位职责上,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加快党建工作的进程[11]。所以,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重视,要体现在医院的发展规划上,要把党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将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落实到医院的各个成员身上。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要符合党的要求和党的身份,要以正确的方式来提高医护人员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在新医改背景下,除了分配好建设任务外,还要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不断深化党建工作

深化党建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强领导者对党建工作的重视。首要的是党组织负责人要重视党建工作的开展,其次是让医院其他领导也要对党建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医院领导是医院的主心骨,只有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才能带领医院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要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先做好医院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其思想觉悟,再让其带领大家一起加入建设的行列,才能从整体上推进党建工作的发展。同时,医院领导要对党建工作的质量把关,要随时进行监督,定时和不定时检查工作进度,在狠抓医疗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党建工作的质量 ,将党建工作与医院发展真正地结合起来,同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和医疗水平[12]。其次,医院的党组织领导要主动积极地开展党建工作,根据党建工作的发展要求再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党建工作计划。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领导其他党员将党建工作进展下去,要多关心医院人员的生活工作状况,对于有困难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尽量帮助解决;平时要加强与党员的共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党建工作。

(三)进一步规范党建工作

要想规范医院的党建工作,就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因为只有明文规定的内容大家才能更加遵守。制定规范的党建制度,能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也能同时带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步就是,党建工作制度的首要内容就是明确考核制度,合理规范的考核制度可以规范党员的行为,可以激励他们不断地进步和学习。党建工作还要与医院的经营方针结合,实现整体管理的理念,各部门党组织要服从院党组织的安排,共同促进医疗事业以及组织建设的发展。所制定的制度规范不仅要结合医院具体情况,还要有可实施性。制定的党建规范不仅要明确医院全体职员都要参与进来,还要对奖惩制度进行完善。最后,还要定期开展党建相关会议和活动,对党建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对党建工作理论进行讲解,让全院职工都能参与学习,提高个人的思想水平。

(四)提高党建工作的质量,将工作落到实处

提高党建工作的质量就要培养高素质的党建队伍。可以在各个科室选择一些能力较强,积极向上的工作人员加入到党建工作的队伍中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对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对没有认真执行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党委成员要有责任感,要将党建工作保质保量的践行到底。

四、结束语

新医改的背景下,要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就要加强医院内部的管理,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医疗事业和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烨,徐青松.新医改背景下社区医院党建工作思路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25(01):69- 70,73.

[2] 孔群.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人才,2013(05):76- 77.

[3] 谢静.浅析如何在新医改背景下开展医院党建工作[J].改革与开放,2011(08):54- 54.

[4] 孔德兴.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党建工作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3(21):41.

[5] 张合意.新医改背景下如何开展医院党建工作[J].中外企业家,2013(23):145- 146.

[6] 虞伟.试论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党建工作的积极开展[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09):37- 37.

[7] 胡艳.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党建工作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5(30):123.

[8] 居正.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党建工作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5(41):253.

[9] 郭海涛.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党建工作分析[J].中国职工教育,2014(06):49-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