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3 15:51:52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1)

根据教学与科研条件、研究方向的不同,国内理工类院校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既具有上述共性,又各有侧重与特色。如清华大学提出旨在培养能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物理、化学、数学和其它工程学原理,应用于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能利用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疾病预防、诊治及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的高级专业人才;浙江大学则明确培养具有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等理论知识、医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在生物医学电子、医疗仪器、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东南大学强调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学、化学和材料学为知识基础,使学生具备开展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及应用开发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宽阔视野、思维活跃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其强大且基础雄厚的工科和医学背景,重点培养在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具有开展交叉研究能力的有创新精神的,能应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和工程等领域的技术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与光、电、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医疗器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等产业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始于从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我校于1993年获生物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将生物力学硕士点(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生物电子学硕士点(电子与信息学院)整合为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生,2002年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2004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2006年获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根据我校生物、电子、材料等学科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多年积累的与优势,结合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发展与需求,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具体的能力确定为: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生物材料、生物信息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开发能力,以服务于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学会按分工要求在团队中从事具体工作,完成指定任务,进行组织协调,进而能够具备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领导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让学生认识生物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与领会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核心与特点。要求从工程系统的角度,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手段与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医学工程对人们日常生活、人类健康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里保持清晰意识,积极跟踪新理论方法、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认识与把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需要根据学科、行业发展与岗位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观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既反映了各校的学科优势、特色与定位,又具明显的共性,即强调学科的交叉复合特性,培养能将工程技术和医学、生物等基础理论相结合,解决人类生命健康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理工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特色

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各高校依托各自的学科建设与教学资源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如清华大学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形成了"注重质量,强调实践,紧密结合科研"的教学特色,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浙江大学则强调系统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子技术、仪器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部级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东南大学从1988年开始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进行7年制工医双学位人才培养,2000年开始进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七年制)本硕连读人才培养。2007年建立医工结合生物医学工程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工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并形成了生物医学电子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两个重要的特色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则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建立与基础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培养动手操作与创新研发能力,大力推进医工(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自1997年起系统地开展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本科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借鉴国内外最新教学成果,建立了一套具有生物医学光子学特色方向的本科教学体系。2011年开始招收“医疗器械”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按照全新的教育大纲和创新的实验模式培养面向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领军型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经过近10年的本科教育实践,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以生物医学电子仪器与生物医学信息为主,兼顾生物医学材料、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基本形成了多学科方向交叉的知识体系。尤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广东地区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优势与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本素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和专业管理人才。近年来,积极与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领军企业、医疗、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的改革,如自2009年开始,华南理工大学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开设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部分优秀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即有机会进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从事生命学科的学习与科学研究;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携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建“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实行“2.5+1.5”的培养模式,“英才班”将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此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深圳迈瑞电子有限公司、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广州总院、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优越的资源和条件,同时,为学生的就业不断开拓新的渠道;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即有机会加入“学生研究计划SRP(StudentResearchProject)”,参与老师指导的科研实践,进入实验室与研究生共同学习研究。学习、研究期间,取得优异成绩或成果的学生,推荐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近年来进行各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1)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2)加强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4)注重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近年来,各高校都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主要包括(1)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大类培养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实行按院系招生、学生入校两年后再分专业的培养模式,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长选择专业,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国科技大学秉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实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浙江大学提出“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将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后期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华南理工大学的培养模式与浙江大学既具相似性,又各有侧重。华南理工大学以注重精英人才与个性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如按大类分电子、机械、化工、材料、经贸等各大类专业精英班,“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和"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英才班"等。

(2)注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如卓越人才培养、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近几年,各高校均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卓越人才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其特点包括: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61所高校,第二批共有133所年高校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项目,进行联合培养。如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合作的“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动中美高校学分学历互认,促进中美高校师生双向交流、共同制定大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等。此外,近年来,各校纷纷与欧美、澳洲著名大学建立了各种灵活的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进教师双向交流,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或全英教学等。

(4)个性化人才培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学生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结构与特长,注重个性化培养,如,一方面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修读“双学位”,另一方面,也接受其它专业学生修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双学位”;通过“学生研究计划(SRP)”,“百步梯攀登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能力。

课程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提供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以及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理工科院校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既存在共性,又各具特色。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实践部分,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工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的公共基础课颇为相似,主要有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制图、大学体育,以及人文、社会和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高校以生物医学电子与信息为主,包括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主干课程,并设置解剖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重要基础课程;各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专业领域课,同时也最能体现其专业特色。一般以其优势学科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如浙江大学按数字医学信息、生物传感器与医学仪器、定量与系统生理学三个方向设置专业课程,东南大学则分生物传感与生物电子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材料与纳米技术、医学信息工程等四个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包括生物医疗仪器、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生物材料与纳米生物医学等几个方向课程;清华大学按学科方向分为医疗仪器、神经工程、医学影像和微纳医学等四个主要方向,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则包括按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影像学、生物信息学、纳米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等方向的专业课程;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主要涵盖了医学电子仪器、医学影像、医学信息、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材料等五个方向,分别开设了医学传感器、医疗仪器设计、生物医学测量、医学超声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生理系统仿真建模、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等重要课程。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临床实习、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其中综实验包括工程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与信息工程3门综合实验课程,设置了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医学仪器等3门课程设计。由于广东省医学资源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具有较强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医疗仪器行业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利用这种地域的产业优势,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本科实习基地,和具优越医疗资源的医院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的临床实习与毕业实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华南理工大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暑期实习计划”,即由老师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经院系和老师推荐,学生有机会在暑期到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事业单位实习。

在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新型课程和特色课程方面,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正在积极进行建设,如《医学图像处理》和《医院信息系统》已经实行双语教学,正在为全英文授课做准备;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讲座或创业教育;为新生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计划进一步开展新生研讨课、系列专题研讨课。

总结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交叉与复合特性,它对解决人类生命与健康中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相关产业发展亦极为迅速,如何培养适应学科发展需求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各高校生物医学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理工科院校在电子、计算机、信息、生物、材料、制造等学科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利用理工科的资源优势,培养研究与应用兼顾的高级专业人才,亦是理工科院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2)

2000年香港大学开始在内地招生,内地与香港名校的生源之争就此拉开了序幕,此后香港中文大学等其他港校的加入,更是使这场生源之争不断升级。而最近连续的两个大学排行榜,再一次把内地与香港名校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参考指标不尽相同,ARWU更注重学术性而QSWUR的指标更多样化,但QSWUR和ARWU两个排行榜中排名较前的名校却惊人的一致,即内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和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这12所名校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可以说各领域学科都有一定的实力,但根据两个排行榜的学科领域排行来看,各个名校又都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北京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简称理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简称工科)、生命科学与农学(简称生命)、临床医学与药学(简称医科)和社会科学(简称社科)五大领域均未能进入100强,但在学科排名中北大的数学、化学、计算机和经济学/商学均位列76-100名,物理学科的排名也接近100名,实力毋容置疑。而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艺术人文(第18名)、工程技术(第34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4名)、自然科学(第17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1名)均进入了50强,除工程技术外其余领域均为内地高校第一,展现了非常强大的综合实力。

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北大有18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北大的师资力量也很雄厚,在这些重点学科中还有16名部级教学名师:赵敦华(哲学与宗教学)、蒋绍愚(中文)、陆俭明(中文)、温儒敏(中文)、阎步克(历史)、邓小南(历史)、高毅(历史)、姜伯驹(数学)、丘维声(数学)、张恭庆(数学)、王稼军(物理)、吴思诚(物理)、段连运(化学)、许崇任(生命科学)、祝学光(医学)、王杉(医学)。此外,还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他们主讲的课程也多为精品课程。北大的部级精品课程有90门,其中数学科学学院(6门)、物理学院(9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5门)、中国语言文学系(8门)和医学部(19门)较多。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清华大学

众所周知,清华的工科是最强的,两个大学排行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科进入了50强(第45名),而理科、生命、医科和社科均未进入百强。学科排名中,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50强(第46名),而数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商学未进入百强。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程技术排名第十,是内地和香港这12所名校中唯一排在前十位的学科领域。在清华的21个一级重点学科中,清华工科独占16项,包括: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工科的部级教学名师也是最多的,共有11名,他们是:申永胜(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华成英(自动化系)、孙宏斌(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范钦珊(航天航空学院)、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钱易(环境学院)、郝吉明(环境学院)、胡洪营(环境学院)、袁驷(土木工程系)、傅水根(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的部级精品课程也有90门,工科课程占了一半以上(48门)。以如此强劲的实力,清华工科绝对是中国顶尖工程师的摇篮。

优势学科:上文所列的16个工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商管理、美术

复旦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复旦只有工科进入了世界百强(52-75名)。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则显示,复旦的艺术人文(第49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45名)进入了世界大学50强,工程技术(第98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67名)、自然科学(第56名)均进入了世界百强,展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复旦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部级教学名师也基本上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他们是:陈纪修(数学)、陆谷孙(外国语言文学)、袁志刚(经济学院)、范康年(化学)、陈思和(中文)、乔守怡(生命科学)、俞吾金(哲学)。复旦的部级精品课程有38门,也基本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中。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

与清华相似,上海交大的传统优势也是在工科。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上海交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同时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QSWUR的排名中,工程技术排名第37位,在内地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和北大,而生命科学与医药(第124名)、自然科学(第114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127名)位于百强之外,艺术人文则未上榜。当然,随着上海交大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后劲不容小视。上海交大9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全部与工科有关: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部级教学名师的分布则较广泛:洪嘉振(建筑工程与力学)、郑树棠 (外国语言文学)、乐经良(数学)、孙麒麟(体育)、王如竹(机械与动力工程)、林志新(生命科学技术)、郭晓奎(医学)。上海交大的部级精品课程有20门。

优势学科: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南京大学

南大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但化学学科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高于北大的排名。QSWUR排名中南大较突出的领域是自然科学进入了百强,位列第85名,其余学科领域进入了前200名:艺术人文位列136名,工程技术位列163名、生命科学与医药位列193名,社会科学/管理位列131名。南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部级教学名师有10位:范从来(商学院)、卢德馨(匡亚明学院)、王守仁(外国语学院)、桑新民(公共管理学院)、左玉辉(环境学院)、沈坤荣(商学院)、徐士进(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晓虹(社会学院)、刘厚俊(经济学院)、李满春(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大的部级精品课程有56门。

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科大的工科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也进入了百强(52-75名),而QSWUR的排名中,中科大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表现突出,均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59名和第72名,而生命科学与医药则位列156名,而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均未上榜。中科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部级教学名师则有7名:陈国良(计算机)、李尚志(数学)、史济怀(数学)、施蕴渝(生命科学)、程福臻(天文与应用物理) 、霍剑青(天文与应用物理)、向守平(天文与应用物理)。中科大的部级精品课程有13门。

优势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浙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第52-75名),而学科排名中有两项进入百强:化学(76-100名)和计算机(51-75名)。QSWUR的排名也显示,浙大在工程技术领域表现突出,进入了百强(第68名),其余领域排名为:艺术人文199名、生命科学与医药206名、自然科学139名、社会科学/管理212名。浙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4个: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 管理科学与工程。部级教学名师有10名:陆国栋(机械与能源学院)、林正炎(数学)、杨启帆(数学)、吴秀明(中文)、何莲珍(外语学院)、应义斌(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何勇(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吴敏(生命科学学院)、刘旭(光学)、朱军 (农学)。浙大的部级精品课程有64门。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

香港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大学(简称港大) 在两大排行榜上的差异较大。在ARWU中,港大的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仅在学科排名上有化学(51-75名)和计算机(76-100名)进入百强;而在QSWUR中,港大的艺术人文(第25名)、工程技术(45)、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8名)、自然科学(第46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3名)均进入50强,是一所实力雄厚而均衡的名校。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在QSWUR中以上领域的排名港大均低于北大,但总排名却是港大高于北大,这可能与港大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有关。

由于香港地区院校不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各种评估和评奖,因而没有如内地名校一样的国家重点学科等数据,只能根据以上学科领域排名及网络资料推荐优势学科。

优势学科:建筑、法律、医学、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哲学及脑神经科学)、文学、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计算器工程、电机工程、电子及通讯工程、讯息工程、工业工程及科技管理、后勤工程及物流管理、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屋宇设备工程、医学工程)

香港中文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76-100名),在学科排名中,中大有三个进入百强:数学(第50名)、化学(76-100名)、计算机(第30名,在12所名校中仅次于香港科技大学),优势突出。而在QSWUR的排名中,中大的五个学科领域均排名百强之列:艺术人文47名、工程技术82名、生命科学与医药60名、自然科学90名、社会科学/管理38名,同样是一所实力均衡而强劲的名校。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计算机、中文、翻译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会计学、社会学、法律

香港科技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的工科排名第36名,为两地高校之冠,其社科排名52-75名,使科大成为十二名校中唯一有两大领域位列百强的;在学科排名中,计算机排名第21位,也是两地高校之冠,而经济学/商学也进入了50强(第45名)。QSWUR的排名中,科大的工程技术排名第22位,仅次于清华;生命科学与医药(第86名)、自然科学(第55名)、社会科学/管理(第43名)也实力强劲,艺术人文(第195名)则稍逊。因此可以说科大是一所工科优势比较突出的名校。

优势学科:工程学院、商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理学院(数学、生物学)、人文社科学、会计、分子神经学

香港城市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城市大学(简称城大)的工科在ARWU中也进入了50强(第42名),学科排名中则有两项进入50强:数学(52-75名)和计算机(第50名)。在QSWUR的排名中,城大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展现较强实力,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79名和第72名,工程技术(第119名)和自然科学(第186名)也具有一定实力。

优势学科:商学、法学、创意媒体、数学、计算机、社会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数学(76-100名)与计算机(51-75)进入了学科排名百强。在QSWUR中,理大在艺术人文(第172名)、工程技术(第91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25名)、社会科学/管理(163名)等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实力。

优势学科:酒店及旅游管理、辅助医疗(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眼科视光学、放射学)、工程、物流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3)

【中图分类号】R3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12-02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生物医学、理工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理工学科和生物学与医学分支,但没有一所高校(研究所)能够涉足其全部领域,一般都依托本校(研究所)的优势学科侧重发展。

我国现在急需医学物理师和医学仪器研发人才,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医学物理工作者不到1人(发达国家已达到13人),医院中医师与物理师的比例是8∶1(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某些科室内,该比例已经达到1∶1),综合素质也急需提升。这说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医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仍然大有可为。

在医学仪器研发方面,我国目前的自主研发大多局限于技术已经很成熟的中低端设备。国内很多医疗仪器公司和研究单位在近几年大量投资,力求自主开发国产高端设备。这说明国内医学仪器设备研发人才供不应求,而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就国内情况而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大多数研究限于普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及改革,以及医学院校如何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等方面,对于核医结合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乎没有文献提到。医学院校开设的与物理师相关的专业往往不属于生物医学工程范畴,但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部分相似,可作为借鉴。

一 南华大学核医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

南华大学的核技术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于2000年在核科学技术学院成立。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学校核学科优势,坚持核医特色,将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核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许多毕业生在各级医院里从事物理师、放射医疗设备维护等工作。2009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调整到电气工程学院后,在电子信息领域又有了新的学科优势。

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南华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本校专业优势,在坚持核医结合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医学仪器方向,实现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这对于本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才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核医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于让学生成为掌握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理论、技能和方法,以及核科学技术、生物物理、放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技能,适用面广、素质良好的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学生具备生命科学与电子、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核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生物医学工程师和放射物理师的工作。

二 核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核医特色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教学和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针。结合南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多年的发展经验,以及新形势下的学科优势,借鉴国内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力求解决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优化教学计划与结构,开展新型教学和实践模式。

在教学计划中,兼顾电子信息、核物理及医学生理等方面,开设有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核医学仪器与方法、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系统解剖学、生理学、放射生物学、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其中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核医学仪器与方法为特色课程。根据现有专业学术背景、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反馈以及一线教师的意见,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设置,是核医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核医特色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熟练掌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掌握医学、核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医学仪器的构成原理;掌握肿瘤放射治疗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和运用现代信息资源的能力。

2.探索专业课分类选修模式

开展指导性分类选修的教学模式,注重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自身兴趣,高年级专业课将按物理师和医学仪器两个方向进行分类教学,其教学重点各有侧重。物理师方向专业教学将侧重于放射生物学,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学、核医学仪器与方法等课程;医学仪器方向则侧重于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将专业选修课进行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方向有清晰的定位,同时也将不同专长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了均衡,拓宽了专业口径,避免专业面过于单一而影响就业。

3.改革原有的实习方法,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包括: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CAD训练、与理论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增加实验课时,课程成绩评估中加大实验成绩比例。根据指导老师的专长精心设计重点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单独列入教学计划。生产实习是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的一个重要环节,同实习单位一起探索更加有效率的实习方式十分重要。毕业设计选题兼顾指导教师学术专长、学生个人兴趣及其意向的工作领域,提高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除了传统实践课程外,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再进一步细化实践内容。建议与多个医院和医学仪器公司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物理师方向的实践内容加入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医学放射科系完成;医学仪器方向的实践则在电子系或与医学仪器公司合作完成。

4.逐步发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常规教育模式相比较,在其实现的主要目标上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与扩展的外延。将产学研结合运用到人才培养中,以培养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开展以教学育人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核医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探索研究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培养与医院、科研单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三 结束语

在坚持核医特色的基础上,做到依托学科优势,以学生为本,体现重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强化专业的特点,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发挥南华大学核技术和电子信息学科优势,拓展新的发展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在我国缺乏物理师人才的背景下,核医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4)

0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更趋激烈,创新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也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央领导特别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近2a来,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许多高校逐步展开了很多协同创新的探索和尝试,如在高校内部设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培育新兴的学科和研究领域、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高校与高校之间根据地域等相关因素成立了许多大学联盟,如北京高科大学联盟、C9联盟、卓越联盟、重庆高校联盟等;高校与企业之间也成立了联盟合作组织,如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等。这些举措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开放、需求、融合、引领为原则,有效地推动了合作研究以及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可以看出,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科技、教育发展的主题[1-6]。

1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工作思路

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优势明显,工程技术实力雄厚,科研技术成果丰硕;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临床教学条件优越,医学教育背景深厚。二者在推动人才教育培养、科研成果产出、学科专业提升等工作中各具独特的优势。2011年以来,为推进重庆市大学联盟合作进程,有效加强理工医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育人、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国际知名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大学以建立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为切入点,以协同创新、提升学科水平为目的,开展了多次战略研讨会。两校就战略合作、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构架进行了多次的协商沟通和讨论,深入分析2个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和资源优势,并就联合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小组的成员组成与职能作用等进行了充分酝酿和友好协商,形成了初步意见,达成了基本共识,明确了联合学院建设发展起步阶段的主要方向。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分析影响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主要困难问题,探索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单位之间开展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与机制,为我国高校实施战略联盟、开展深入合作、建设联合学院、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探索。

1.1联合办学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和目前采取的措施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的特点,使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综合型大学和医学院校都面临着以下问题:(1)学科资源不均衡。高等医科院校医学大背景深厚,拥有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但缺乏材料、自动化、通信、机械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理工类综合性大学工程学科体系完善,师资力量比较强,但是缺乏医学教育资源和学科体系支撑。(2)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较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面广,各高校自主设立的培养方向多,没有相对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4)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相对材料、自动化、机械、通信等工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员所学知识存在“宽而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员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筹建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充分发挥重庆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各自的学科优势,解决以下教学问题:(1)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共享课程实验教学平台;(3)加强师资的交互培养,切实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师资队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力、意识和素质,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教师;(4)建立师资共享共用机制,根据课程特点,统一调配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实习教学平台。

1.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

联合办学实施的总方针是充分发挥重庆大学理工学科资源和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学科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优势互补,围绕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发挥各自所长的课程体系。广泛开展创新教育,遵循学科特点,突出学员工程技术技能、交叉融合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员创新素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比重,加强学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研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学员参与教员的科研工作,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选拔个别拔尖学员,开展全程系统科研训练,打牢理论基础、掌握科研方法、产出科研成果。联合办学拟订的课程体系主要分成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2个模块,分别完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通识教育,以及结合学科方向和个人兴趣的专业化教育。其中,政治理论课310学时,军事基础课170学时,公共基础课988学时,专业基础课1080学时,专业课668学时,军事医学课38学时;集中实践环节10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20周。在两校的公共基础课中增设了医学化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强化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医学课程。上述课程以两校学员合班的形式由第三军医大学负责授课,以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医学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专业课程中,例如《生物医学电子学》《医学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与检测》《医疗电子仪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医疗电子仪器测试与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其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装备管理与维护》《医学图像处理》等课程,则构建两校的联合教学组,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开展教学。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分别安排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线性部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可编程的逻辑设计》《生物医学电子综合设计》《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上述课程则充分利用重庆大学完备的工程教学资源和实验室条件,以两校学员合班的形式由重庆大学负责授课。选修课程包括医学人文、通识教育、军事体育和专业拓展4个模块,学员毕业前必须修满相应学分,同时要完成5门自修课程学习。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医学人文教育。组织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全程中引导学员坚守职业道德、体现人文关怀。(2)注重思辨能力培养。开设《现代汉语》《形式逻辑》等课程,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活动,使学员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3)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加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开设《世界文明史》《中西方文化比较》《世界医疗卫生状况》等课程,开拓学员视野,让学员认识世界、关注世界,具有全球眼光,适应未来在全球范围履行使命任务的需要。

2问题与建议

事实上,在推进协同创新、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不同院校仍然面临着利益失调、需求各异、难以协同等困难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协同创新的深入化、密切化、广泛化、实质化、高效化[7-10]。在拟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各部门的意见建议,两校的专家组和国际顾问开展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对某些具体的操作方案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沟通,目前提出的联合办学方案虽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却是在当前条件下能够实现的适合方案。由此可见,深入分析影响和制约协同创新密切化、实质化、高效化的困难问题,探索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规律和运行机制,是摆在联合办学能否长期进展和持续深入面前的现实问题。建议采取的对策:(1)组织开展学科建设和联合办学的高层论坛,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从组织上采取有力的保障,从实际行动中研究探索高校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2)成立相应的专家组,定期就联合办学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平台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问题实施沟通,探索运行机制;(3)通过学术交流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国内一些高校协同创新的组织经验;(4)尤其是美国佐治亚大学和艾莫瑞大学建立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加以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联合学院的组建推进进程中。

3结语

重庆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联合办学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双方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和一流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体现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有力地促进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建设,同时也为其他高校的联盟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参考。与此同时,研究、创新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合理地构建联合办学的最佳模式,必须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应用,确保联合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云忠,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9(17):11-13.

[2]刘宏升,朱泓,刘晓华,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25-34.

[3]宋南平.坚持协同创新,共促科学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1,1(1):79.

[4]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29(12):1762-1763.

[5]熊励,孙友霞,蒋定福,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4):15-18.

[6]马德秀.以协同创新谱写产学研合作新篇章[J].中国科技产业,2011,25(12):14.

[7]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J].大学:学术版,2011(8):4-9.

[8]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1-5.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5)

一、 简述SWOT 分析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特定的经营领域和产业来说,决策者要成功地制定出指导其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必须在经营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三者之间取得动态的平衡。不能孤立地看待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而必须结合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内部条件来识别机会。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只有在与自身所拥有或将拥有的资源,以及与众不同的能力相匹配情况下,它才有可能变成为有效的机会。如果存在于环境之中的机会并不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状况相适应,那么就必须首先着眼于改善和提高自身的内部条件。

SWOT分析,就是帮助决策者在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动态的结合分析中,确定相应的生存和发展战略的一种有用而简单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环境研究,认识到外界在变化过程中可能对自身的存在造成什么样的威胁或提供什么样的发展机会,同时根据自身在资源拥有和利用能力上有何优势和劣势,依此两方面的结合点,就可以制定出指导产业生存和发展方向的战略方案。

二、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 SWOT 分析的模型设制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医药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各国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上各具特色,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这一大背景下,杭州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快速起步阶段,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看大发展、快发展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笔者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很好地了解外部环境对杭州生物医药产业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机会)和构成的约束条件(威胁),并及时掌握产业赢得竞争的要素9优势)和妨碍产业赢得竞争的因素(弱势),以产业内部在能力上的优劣势差来利用环境机会、削弱威胁,把握今后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因此,选用 SWOT 模型进行定性分析。

三、 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劣势评价

1.优势(Strengths)分析

⑴丰富的科技资源

杭州市集中了全省生物领域主要的科技资源,拥有省内与生物有关的30多所高等院校中的17所,与生物有关的14个部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全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拥有国家新药安全评价实验室(全国仅4家);浙江大学建有国内一流的高通量新药筛选平台,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香港中文大学、国家基因组南方中心杭州华大携手成立联合药物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发中心;浙江工业大学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浙江)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浙江中医学院动物实验研究中心联合构建浙江省新药创制与产业化支撑服务平台。此外,多数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建有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如华东医药建有基因研究所和生物研究所,澳亚生物拥有P3实验室,九源基因建有博士后工作站。这些都为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⑵较好的产业基础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健康发展,杭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相当的发展基础,产业规模和效益优势已日益突显。行业内先后涌现出九源基因、天元生物、普康生物、艾康生物、澳亚生物、中肽生物、艾博等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产品涉及基因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多个现代生物领域,这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已居全国领先地位。

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在不少领域,杭州生物医药已经居于国内领先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第一针”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吉粒芬),使得杭州九源基因工程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建立基因工程工业化生产基地的企业,这比国内其他实现基因药物产业化的企业整整提前了1年半的时间;华东医药集团公司开发的百令胶囊和环孢素口服液、杭州九源基因工程公司的另一种生物技术药品低分子肝素钠、杭州天目山药厂的表皮生长因子等产品,均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广阔的市场;澳亚生物技术公司研制的HIV抗体免疫印迹试剂盒已经在1998年和2001年取得新药证书和正式生产批准件;杭州埃夫朗生化制品有限公司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诊断试剂盒和肿瘤标志物(CA125、CA15-3、CA19-9)酶标诊断试剂盒均已获得新药证书。同时,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在世界上首次发明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毒种H2株,院属普康生物公司的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获得国家发明奖和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杭州天元生物药业公司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杭康生物公司开发出国内首个海洋生物促智新药――“喜恩开”复方海蛇胶囊,是部级重点新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华东医药新型骨修复材料BMP-2取得产品注册证,在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

⑶完善的服务体系

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较为充分,在新药临床咨询、药品市场推广、GMP认证、专利申请、投资、培训等领域出现一批知识型中介服务机构,能够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技术转让、贷款担保、融资中介、市场营销和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专业服务。省内被认定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均在杭州,有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浙江省中医院和浙江中医药研究院5家机构,可以开展多方面药品临床研究,为生物医药的研发与产业化提供了条件。

⑷良好的发展环境

杭州是著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对创业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2003年,杭州市被世界银行评定为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第一名。

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税收、土地使用、人才引进、金融和中介服务等各个方面,为生物技术及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杭州生物制药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研发能力、良好环境构成了国际投资和合作的优势。目前,已经有美国、日本、古巴、韩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生物技术企业在杭州市进行投资及项目合作。

2.劣势(Weaknesses)分析

近年来,虽然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有待解决。

⑴体制的制约

资源配置分散,科研与生产脱离,产业化水平不高。

杭州的生物制药研发与生产资源分散在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由于体制原因,配置相对分散,科研与生产脱离,难以形成合力。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难,另一方面企业又因缺乏新技术而发展缓慢。再加上既精技术又通管理的领军人才相对不足,社会资本投入生物产业缺乏退出平台,造成生物医药产业优越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得不到发挥。因此建立有效的载体对资源进行整合是杭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⑵资金的制约

科研成果产业化困难。

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市场进入的门槛高,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由于资金严重不足,社会上的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致使企业的开发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制约。

①投资风险意识淡薄,资金投入不足、投资前期研究的少,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瓶颈效应。

②重科研轻开发,试验设备落后,下游技术特别是生产工艺和纯化处理等方面水平较低,使科研成果产业化难度加大。

③存在着较大的制度缺陷,尚未建立起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融资体系,本市生物医药企业难以形成专业化和规模经济。

⑶人才的制约

从杭州市人才环境来看,由于受全市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影响,同时受人才的引进、储备、使用和成长的良性机制尚未成熟等因素制约,人才难找不仅仅是制约杭州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样也是杭州市其他行业存在的问题。杭州市人才队伍“泥瓦匠”多,“建筑师”少;优秀人才难觅,二流人才居多。顶尖高级人才不愿到杭州来,主要原因是杭州工资待遇不够高,发展机会不如一些大城市;从全国招聘来的人才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容易“跳槽”,且很容易流失。

四、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议

根据SWOT模型分析,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与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相结合,提出SO、WO、ST、WT战略,如上表。围绕这些战略的实施,对杭州市生物医药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杭州市政府应根据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结合产业特点,尽早制定出台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指导性发展规划。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集中有限财力、物力,重点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对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确保生物医药产业避免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另外,可考虑成立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协调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院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与杭州市企业的融合,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形成开放、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发挥杭州华大基因研发中心科研平台的作用,加强其与杭州市医药企业的合作,在基因测序、药物评价、新药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在杭科研设备、技术资源,组建杭州市虚拟联合技术中心。

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加快信息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提升企业对于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突破的监控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加强企业横向间技术交流,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共享,避免重复投入使资源浪费。鼓励企业通过联合攻关、双向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机构的合作。

3.培育优势骨干企业,拓展生物医药市场

积极推动医药企业资产重组,鼓励优质资产和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医药产业集群。引导具有发展优势的大型企业实施资本经营,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联合重组。鼓励产品类型、质量相当的企业组建企业联盟或联合重组,发挥规模效益。通过资源整合集聚,发挥整体优势,进一步促使优势产品的形成,培育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完善营销网络,巩固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推进合资合作,培育发掘潜在市场,积极为已落户杭州的外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增资扩股,促进后续项目在杭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国际交流,吸引国际知名生物制药公司来杭投资建厂、合资合作,招商引资出现新的亮点。鼓励国内优势企业来杭投资生物医药产业,参与杭州医药企业的改革重组。国内、国外市场联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4.重视品牌战略,实施错位竞争

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已表现为品牌的竞争,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也就拥有了竞争优势。生物医药企业也一样,要加强产品研发,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近年来,错位竞争成为众多企业品牌战略的重点举措。所谓错位竞争,就是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刻意追求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竞争理念和竞争策略,来拓宽自己的市场空间。错位竞争包括错位功能竞争、错位产品竞争、错位促销竞争、错位档次竞争、错位服务竞争、错位结构竞争等多个方面,是一种与“趋同竞争”相对立的竞争策略。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顺应市场的变化,尽可能地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定位发生错位,创造出让竞争对手难以仿效或短时间内难以仿效的促销方略,凸现品牌个性,形成自我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5.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生物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完善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力度。

立足于自主创新,创造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进一步完善通过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主要组成部分,专利制度是激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专利制度对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创造依法进行保护,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要制定激励政策,引导科技工作者把取得专利作为科研开发立项的目标之一,把取得专利作为业绩考核指标之一。

6.建立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促进行业发展的协调自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建立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发挥其在市场调查、信息交流、咨询评估、行业自律、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定、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水平,激励科技创新,促进生物医药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要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咨询公司、市场推销公司、战略管理公司、猎头公司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尤其要鼓励海内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机构到杭州创办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人才流动、技术交流、行业展览及产品推广等全方位的服务。

五、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人才体系、投融资体系和研发体系,为杭州市生物制药产业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

1.构建政策体系

继1999年建立规模为4000万元的杭州市生物基因工程产业化风险资金,2000年底《关于实施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的若干意见》提出用8000万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充实到杭州市生物基因工程产业化风险资金,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快“一号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再安排500万元用于“新药港”建设……几年来,杭州市政府对生物医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扶持。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流动、成果转化等方面亦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现阶段,要不断地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地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建议政府促进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表彰制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新药生产、科研机构申请国家行政保护制度。

推进体制创新。创造条件,全面推进科研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运作模式。

2.构建人才体系

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营造尊重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制定灵活高效的生物医药产业用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人才来杭创业。为人才在杭州创业提供援助。对于在杭州创业的人才,打破各种限制,帮助解决生活工作等问题。为其创业提供有力资助,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

创造条件引进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对于引进的各类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政府给予资助和补偿,提供必要的待遇。鼓励各类人才以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设立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高级人才专项奖励基金。

重视继续教育,建立面向多层次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以实用、有特色为宗旨,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适应多种需求层次的职业培训机构,以培养大量企业急需的实用性医药人才。

3.构建投融资体系

采取各种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为生物制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产业发展资金以企业自筹为主,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金融信贷、利用外资、政府财政支持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建设资金。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继续对生物制药产业给予优惠政策。政府的科技三项费用和其他政府基金要向生物制药产业倾斜,建立鼓励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基金。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生物制药创业投资基金”和“生物制药产业投资基金”,探索建立规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退出机制。政府投入种子资金,引导现有风险投资公司扩大资本规模,吸引国内外大型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杭州。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信贷的支持作用。拓展担保方式,扩大对生物制药项目的信贷投入,建立重大新药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扶持制度。培育担保公司,扶持中小企业。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上市公司进入生物制药产业,利用其配股,扩大资金来源。鼓励企业在境内境外的证券市场上市。充分发挥杭州市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作用,支持杭州生物制药企业进入全国各省市的产权交易系统进行产权交易。发挥在市场、资金、信息和良好的城市配套条件的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生物制药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以各种形式在杭州设立制药生产基地。

4.构建研发体系

围绕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紧密跟踪世界新技术,整合生物制药产业研发资源,建立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全过程的研发体系。

以杭州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平台,重点推进和提升公共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建设。以此为依托,加强省市合作,以及与上海科研机构技术合作,在药物筛选、育种等方面共建一批以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为重点,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综合交叉、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公共实验室,集聚国际一流人才。按照基础性、共享性、高效率要求制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制度和考核办法,鼓励其以项目合作、项目委托等灵活的方式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应用基础研究支撑。

集聚生物医药的创新要素,整合、激活省内外、国内外生物医药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

强化孵化器功能建设, 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一批专业孵化器,在继续办好杭州生物医药孵化器公司、杭州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的同时,加快推进杭康海洋生物孵化器、杭州高科技孵化器等项目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科研条件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企业及其孵化器,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并以此为载体,驱动企业自主创新。

5.构建信息服务体系

以杭州医药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杭州医药产业信息导航平台暨杭州医药产业信息数据库)为依托,收集、整理、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关信息,组建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市场、投资、政策及决策等咨询服务。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6)

就我国目前广泛流行和应用的医学体系来说,主要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长期临证实践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结晶。对于现代生物科学而言,其基于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最新的科技为支撑,是由国外产生发展而来。目前我国医用治疗护理对于两种医学体系均有应用,但两者的结合性并不强,未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长处。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不同医学体系的同时,强化两者的结合应用研究。

一、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一)现代生物科学概述

所谓现代生物科学,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物有机体于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操作,实现物种质量的改良,并优化生命大分子的物质或特性。当前的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多个核心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以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为组成部分。现代生物科学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医药卫生领域能够有效利用,化学、能源和冶金等工业领域均能有效利用。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最早且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个领域。

(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传统中医药学以我国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作为核心思想,并通过辨证论治作为主要的实践指导。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通过整体和功能、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统一角度,在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基础上,逐步探讨并延伸出医学命题,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

二、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在医学的探讨和交流关系上也更加密切。传统中医药学凭借其独特的医学理念,不仅在医用治疗和护理上有着显著优势,对于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传统中医药学以整体观作为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指导思想,以阴和阳来概括人体生理和病理特征,通过阴阳的矛盾中和来探讨人体生命动态平衡问题,并逐步延伸到自然药物的生物属性上。中医药学中对于机体整体功能的关注以及机体病理变化与自然动植物性能的系统化分析,均与现代生物药学不谋而合。传统中医药学累积的中药复方复杂且繁多,化学成分复杂,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宝库。就目前而言,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等药物,均是由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复方中提炼而来。通过对复方活性成分的追踪,得出能用于实践生产和医用治疗的药物。此外,从茵陈蒿汤中发现二甲基和七叶苷原等,为遗传和获得性黄疸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

三、现代生物科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

现代生物科学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其不仅实现了自身医学体系的发展,还对中医药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现代生物科学传感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药学的传感技术应用也有了巨大进步。

首先,现代生物科学中的物理传感器催生了中医脉诊仪。利用传感器探头采集患者的脉象信息,实现了中医脉诊的定量化和标准化。其次,在化学传感器基础上产生的经络传感针,不仅实现了中医针刺理法的医治目的,还能对人体微区进行动态监测。此外,基于仿生传感器产生的中医药嗅觉味觉研究,实现了中药药性和五味的定性分析,且通过定量描述,为中药理论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总而言之,现代生物科学的现代技术能够极大帮助传统中医药学的延伸和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升中医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极大推动了中药理论研究的现代化。

四、结语

现代医学的发展必将是优势共长和多元融合的发展方向,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实现两者的共同促进和结合,是我国医学研究和实践者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提升传统中医药学的技术水平,并以传统中医药学来拓宽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和范畴,才能为人类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7)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部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8)

(1)创新药物

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生物制药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抗生素类药物、化学新药、特色非专利药、新型药物制剂和医药用包装材料及制药设备为重点,重点研发预防和治疗重大传染病、心脑血管和肿瘤及地方常见多发病的创新药物,提升药物的原始创新能力,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种,并加大对处于研发阶段和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化储备一批新药。基因工程药物。依托哈药集团生物工程公司、圣泰制药、仁皇药业、紫杉科技、众生北药、美华生物等骨干企业,加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α-2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重组抗EGFR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CD20单抗、CD52单抗、高糖化重组人干扰素α-2b、高糖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肿瘤坏死因子(TNF)融合蛋白、人血管内皮抑制肽、纤维蛋白源、NGF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疫苗、转移因子、胸腺肽系列等产品。疫苗和诊断试剂。抓住国家扩大公共免疫计划范围的契机,针对重大传染疾病的快速诊断、预防,建立人用疫苗研发技术中心和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平台,加快推进防控艾滋病、流感、肝炎、肺炎等疾病和治疗肿瘤、乙肝、七价肺炎、子宫癌等疾病的新型人用疫苗,梅毒、衣原体、人瘤病毒(HPV)、肿瘤等诊断试剂和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及生物芯片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国内现代化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基地。抗生素类药物。以哈药集团为重点,继续巩固抗生素原料药和头孢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培育青霉素系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进膜过滤、7ACA及系列产品项目,进一步提高抗生素深加工品种的竞争能力;开发和仿制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工艺技术先进、质量稳定可靠、疗效确切、副作用的化学药品;建成全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建设原料药出口生产基地,以规模优势赢得市场。化学新药。依托哈药集团总厂、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誉衡制药、博莱制药等骨干企业,开发替代进口药品的治疗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化学药物,重点开发和生产三精司乐平、西维来司那抗感染冻干粉针、厄贝沙坦胶囊、盐酸伊托必利片等一批部级新药。特色非专利药。加快国际认证步伐,紧抓国际市场一大批畅销药物专利集中到期的历史机遇,有选择地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大力发展药物制剂产品国际化;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优先选择发展抗肿瘤、心脑血管等潜在发展前景广阔的老年性、慢性疾病用药。新型药物制剂。依托骨干企业,大力推广新型粉碎技术、薄膜包衣技术、微型包囊等制剂新技术,加快发展控释、靶向给药、透皮吸收剂、速溶制剂、口腔粘膜给药、透皮控释制剂、微囊剂及渗透泵片等新剂型产品,重点开发胰岛素口服制剂项目。医药用包装材料及制药设备。依托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纳诺医药化工、红十字中心血站药业、宏立药用胶囊等一批骨干企业,采用国内外技术和设备,开发生产铝塑包装系列产品、药用丁基橡胶胶塞、机制胶囊及胶囊充填设备等先进包装产品和制药机械,提高医药产品包装档次和水平。

(2)现代中药

紧抓国家振兴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药食两用”,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北药开发为重点,积极开展野生与栽培药材的资源调查、种质保藏、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尽快完善中药种植GAP、生产过程GMP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中药传统剂型向现代剂型转变;加强北药应用开发研究的技术平台建设,利用细胞融合、克隆、组培脱毒、转基因等技术加快改良和选育中药材优良品种,应用缓释、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现代制剂技术重点发展抗肿瘤新药、心脑血管特效药、保健药品等产品;完善中药的技术标准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北药种植。以33家中药厂为依托,建立起北药规范化种植(GAP)基地,扶持一批市县级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丘陵浅山区如五常、延寿、依兰、木兰、宾县、阿城等地开发建设五味子、刺五加等基地,在依兰、五常、巴彦、通河、延寿等地建立充山参、西洋参等基地,大力推行GAP规范种植。现代中成药。依托哈药集团中药有限公司、世一堂制药厂、葵花药业、珍宝制药、圣泰制药等骨干企业,努力实现中药产业装备现代化;有重点地培植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推动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微生物发酵、转基因、膜分离、指纹图谱等现代生物及现代制药技术向中药制造领域渗透,促进传统中药产业升级和现代中药开发;支持企业采用超微(含纳米、微米)粉碎、超声波提取、CO2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超滤、膜分离、喷雾干燥等中药提取、分离、纯化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加大“中药二类新药注射用金森脑泰”、“中药三类新药圣宝肝泰胶囊”、“护肝滴丸”、“双参乙肝滴丸”等中药新品种的开发力度;紧抓双黄连、刺五加、芩暴红、熊胆等具有资源优势的品种,对“世一堂”、“葵花”、“满山红”等品牌产品进一步深度开发,搞全覆盖的剂型开发,尽力做优、做大、做强,真正形成拳头产品和独家品种;重点开发完成加味血栓通缓释胶囊、注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用骨瓜提取物等并推进产业化。中药饮片加工。以市中药优势企业为依托,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规范研究,鼓励中药原料、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等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如利用指纹图谱、生物芯片技术鉴定药材及相关产品)技术研究,建立符合GMP标准中药饮片生产基地,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向标准化、可控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配方颗粒、单味超微速溶饮片等新型品种的开发与应用。OTC及保健药品。依托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哈药六厂等骨干企业,巩固和发挥原有品牌效应,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中药制取技术,开发生产促进人体增强免疫力、调整神经、调理胃肠功能以及抗衰老、抗疲劳等独家、特色、系列化的保健药品,重点发展维生素类、蜂产品类、人参类、鹿类等大众健康产品。

(3)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着眼于满足全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强产学研联合,重点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等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积极发展包括睡眠医学工程系统和装置、便携式微型生命体征监测和小型生化检测装置(快速微型血压、血糖、血氧、尿液、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以及中风等疾病早期预警等装置)、按摩及中医保健器械等在内的康复医疗器械。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依托市的医药研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合同研究组织。生物医学工程。引进一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骨干企业,鼓励采用智能化、数字化、光电一体化技术,扩大国内市场紧缺的常规普及型医疗器械的生产规模,重点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制品、医学电子仪器和监护装置、现代医学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装置、组织工程等领域,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发挥市实验室管理系统、仪器分析、技术服务、项目信息、人才培训等各领域优势,依托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公司落户,整合和完善各类服务资源,搭建生物医药信息、活动和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涵盖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为创新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室服务、新药申报、临床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外包服务,重点发展包括分子优化,先导化合物筛选、动物试验等临床前研究和包括临床文件、政策法规咨询、生产包装及药品推广、市场销售、药物经济学、商业咨询及药效追踪等药品上市辅助工作在内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

(二)生物农业

(1)生物良种

积极发展优质超级水稻、专用大豆、专用玉米,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加速农林业新品种的升级换代,扩大优质品种覆盖面积;加强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扩展和延长产业链;支持重点科研机构和大型种业公司,提高市生物种业竞争力;逐步形成集资源保护、良种选育繁育和经营推广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种植。重点支持优质超级稻、高产专用玉米、高产(超高产)专用大豆,推进优良品种的自主选育。重点建设双城、呼兰、阿城、宾县的优质玉米基地,五常、尚志、延寿、方正、木兰、通河的优质水稻基地,巴彦、宾县、依兰的优质大豆基地。动物新品种及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奶牛核心群、肉牛优良杂交组合、生猪新品种、转基因鱼等,促进其实现产业化。推进依兰锦灯果、延寿万寿菊、宾县双孢菇、香坊巴西菇等10余项特色产业开发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林木新品种。进行林木育种区区划,建立林木良种科研、推广和生产体系,实现林木基因工程优良新品种、工业用材林良种、能源林新品种等产业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以及加强食用菌深加工和菌种选育建设及产业化。

(2)绿色农用制品业

抓住绿色食品市场迅速壮大的良机,重点发展枯草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产品及其复配制剂、生物降解高效活性吸水剂、肥料控释剂、酵素有机肥等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产品;并以哈兽研为核心,重点建设包括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在内的、达到国际标准的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利用其工艺规程和工程化技术数据加速向生产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建立和扩大生产能力,形成兽用生物制品的开发、中试和工程化技术研究、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化体系;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生产企业进入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形成1-3个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且规模最大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研发生产中心、动物疫苗专业化生产基地、动物疫苗兽用生物制品高新示范产业化基地。生物肥料。依托益农生化公司、恒华生物肥料公司、白石生物有机肥料等科技型企业,利用麦秸、玉米秆、高粱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肥料,重点开发微生物肥料菌种剂、生物复合菌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绿色农用制品;支持农用水资源清洁、高效、安全利用技术和农田灌溉制品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生态饲料、功能饲料,积极推进动物源性蛋白饲料和秸秆生物颗粒蛋白饲料研发,加强配套技术及生产设备的研究,促进新型饲料产业化;在推广使用大豆、玉米、水稻等专用肥料控释剂产品的基础上,支持建设控释肥料生产基地,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农药。依托强尔生化、科润生物等科技型企业,重点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等绿色生物农药,支持高效、经济、安全农药的产业化;重点支持宁南霉素、淡紫拟青霉和枯草芽孢杆菌项目。加强与全俄罗斯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全俄罗斯生防所的合作,研制以食虫病原真菌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制剂用于防治蝗虫,对全俄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的治农作物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的生物制剂、防治蔬菜、果树和观赏作物的有害线虫的生物制剂、防治节肢动物门和致病线虫、蚜虫、红蜘蛛、螨类的生物制剂在我国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力争研制出适合我国的新型生物农药制剂。动物疫苗。依托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等骨干企业,在禽用常规疫苗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禽流感等特种疫苗,同时大力发展牛、猪、羊等大动物疫苗,大力发展兽用抗生素及抗病毒系列产品。研究流行毒株鉴定、基因工程疫苗株分离技术和中草药抗病毒药物筛选、提取技术,开发禽流感系列疫苗、猪流感新型疫苗、猪繁殖障碍病疫苗、牛乳腺炎透皮制剂、兽用长效缓释注射液等产品,并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动物用诊断技术及试剂。依托哈兽研大力开发多种诊断技术及试剂,尽可能扩大病毒亚型鉴定技术、ELISA诊断技术、Dot-ELISA诊断技术等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力争实现重组和蛋白抗原琼扩诊断试剂盒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使用。

(三)生物制造

生物基材料。利用丰富的生物质原料,以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化石资源的生物替代为目标,以降低成本为重点,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规模化发展,努力提升大宗发酵产品的生产水平及产品质量,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加快相关产品衍生产物的开发应用,重点建设一批生物基材料的中试工程技术平台和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基材料制造中心。以辰能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通过发酵生产1,3-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等生物基材料;以工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为支撑,支持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丁二酸及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氨基酸、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L-乳酸、高分子材料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等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酶制剂)。以促进节能减排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对现有的重要酶种、生产菌种及发酵工艺,进行重点改造。以美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乐能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美佳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开发动物肠道益生菌、果蔬微生物活菌防腐保鲜剂、凝乳酶、大豆肽、大豆苷元粉、工能蛋白等生物酶制剂,加快产业化步伐;以工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为核心进行技术研发,开发研制高产细菌纤维素菌株、亚油酸异构酶、高温酸性淀粉酶、高温糖化酶、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碱性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等重要酶制剂产品,重点突破工业酶规模化表达体系技术;建立工业酶制剂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开发新型酶制剂,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量;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业,发展壮大一批专业化的工业酶制剂生产骨干企业,促进酶制剂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功能添加剂。通过利用先进的基因工程及代谢工程技术,加强对传统发酵产业的技术改造,开发新的玉米综合利用产业链,以哈工大集团、华冠科技、大成玉米等企业为依托,以高产γ-聚谷氨酸的菌株发酵制造γ-聚谷氨酸;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生产黄原胶、环状糊精、普鲁兰胶、透明质酸、结冷胶等微生物多糖类产品;以玉米为原料精深加工生产玉米玉淀粉、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和玉米化工醇等产品。糖工程产品。支持以玉米芯为原料生产低聚木糖、木糖、糠醛、低聚木糖醇、木糖醇等糖工程产品,不断完善聚葡萄糖、香菇多糖、海藻糖、壳寡糖、异麦芽酮糖醇、赤藓糖醇、甘露醇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实现产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建立“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功能糖产品生产—无公害养殖业—安全食品生产”的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大豆深加工。发挥本地产非转基因绿色大豆的资源优势,以哈高科、三乐源生物、惠康食品、禹王植物蛋白、吉庆豆业等为依托,以大豆为原料,生产优质低温豆粕、蛋白、蛋白纤维、大豆皂苷、高纯磷脂、改性磷脂等产品,重点发展大豆蛋白系列、大豆医用保健产品系列等深加工产品。

(四)生物能源

农村沼气建设。依托国家大力推动农村沼气建设的契机,积极推进“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四位一体”(沼气池与塑料大棚、改圈、改厕相结合)和“八个一工程”(沼气池、太阳能、省柴节煤炉灶与卫生厕所、畜厩、水窖、青贮氨化池、经济林或生态林建设相结合),逐步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农村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形成较为完整的良性循环生物能源发展链。依托龙能燃气投资公司等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农业畜牧养殖废弃物和城市有机垃圾,加快规模化沼气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养殖场沼气工程,以满足广大农户需要的新型、高效小型户用沼气池。针对冬天气候寒冷,沼气发酵系统产气能力低的特点,力争采用高效、连续规模化沼气装置及低温菌应用集成技术,加快解决沼气池不能正常产气的技术难题,实现高寒地区沼气的常年生产。燃料乙醇。采用国际先进的酶裂解和微波技术,以各种谷物秸秆、蒙古栎种子等农林业残余物及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加大利用纤维质原料制取燃料乙醇的科研攻关力度,努力建成万吨级纤维乙醇产业化示范项目,形成秸秆采集、储存、调运、纤维素酶生产制取和配送、纤维乙醇生产与集中脱水加工等较为完备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纤维乙醇的规模化生产。同时,研究开发纤维素基的丁醇生产技术。生物柴油。研究以地沟油、煎炸油、废动植物油、工业废油等废弃油和大豆油油脚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工业化实验装置和生产工艺,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提高产业化规模。同时,测试和确定生物柴油燃烧和排放特性等指标,制定生物柴油产品和技术标准。生物质发电和供热。按照积极稳妥、合理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直燃做大、气化做小”的不同生物质发电技术的产业发展路径。不断完善以木屑、工业废渣等工农业生产废弃物为原料的发电技术,提高节能效果和环保效益,建立高效、高产的生物质发电、发热工程。充分利用工农业生产废水,大力发展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热电示范工程。

(五)生物环保

水污染治理。依托工业大学、工业大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华化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深深蓝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研制具有化学絮凝剂同样性能或性能更好的高性能、高稳定性、无毒性生物水处理絮凝剂;研制强化生物降解无毒化的各种高级氧化/生物过滤耦合水质净化技术与装备;研究提高稳定性有机污染物可生物降解性的预处理技术;开发高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去除饮用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等关键组合生物技术与装备;开发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复合式高效水解酸化、厌氧发酵和好氧生物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依托工业大学、高维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通过生物工程、再生回收的综合处理方法有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使之无害化、资源化,实现节能减排;对城市生活垃圾易堆腐物进行生物炼制,最大限度发挥使用价值,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处理技术,对牛粪、猪粪、鸡粪进行高效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筛选出2种至4种长残留性除草剂生物降解产品,建立长残留性除草剂生物降解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标准并进行试验示范;采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生产淀粉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转化为无害无毒、营养丰富的高品质动物饲料。

(六)创新体系建设

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吸引国际、国内医药研究的一流人才和机构,构建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加快组建生物医药、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工程、医学病原学等重点实验室,协同医科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医药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形成企业与院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以兽医研究所为依托,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包括知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后勤保障系统三部分;其中,知识创新基地包括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科研综合楼、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技术创新基地由达到GMP标准的现代化实验生产检验设施组成;力争将兽医研究所打造成我国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制研究的最重要基地。SPF商品代种鸡群和育种保种中心。依托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暨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验站,扩大SPF鸡种群的饲养保种规模。加强在SPF鸡的环境监控、遗传育种、营养调控、饲养管理、微生物监测等方面的工作,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自身提供品种优良的京白鸡SPF种鸡,建立生产规模达年存栏17000只的SPF商品代种鸡群和育种保种中心,保证新型禽流感疫苗生产的需要。生物医药技术孵化平台。构建新药开发专业技术服务模式,以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打造专业孵化器的生物医药特色品牌。以高科技创业中心为主体,组建一批医药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如生物工程医药科技创业中心、北药开发创业服务中心、医疗器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建设服务于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库,为企业提供项目论证、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公共实验技术平台,为已有开发项目的企业提供配套的实验支持和研发支持;建立新药开发中试基地,为孵化项目提供场地、设施、人才、资金、政策等便利条件,推进成果的商品化进程;开展GCP培训,培养熟悉《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及现行管理法规,熟悉试验用药品临床前和临床方面信息的专业人员。生物产业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依托亚太传统医药技术与产业网、中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和孵化器与科技信息网、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建的生物医药信息网,推动医药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创建生物产业资讯技术平台,把握生物产业发展最新动态,使之成为一个国内外信息交流的窗口。建立医药电子商务中心和物流送配中心,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解决商品流通堵塞造成的产销脱节、供需不符、积压短缺、资源浪费等问题,调剂库存,使市场资源有效配置。

发展空间布局和项目筹划

(一)空间布局依据

统筹协调原则。产业布局要与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以及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机衔接,对各产业功能区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明确定位,协调发展。比较优势原则。从市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开发区、呼兰区利民经济开发区、阿城市新华新区以及五常市、双城市经济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依据比较优势,有选择地培育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实现特色产业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市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突出重点原则。充分利用市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发挥本地资源、区位条件、生产要素供应优势,促进资金、技术、科教资源、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构建完善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培育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立足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构建服务平台,增强对上下游产业的吸引力和带动效应,形成良性互动、由点及面的发展态势。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布局要与全市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根据生物产业原料、市场、资源依赖程度错落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

(二)总体布局

根据市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的项目地域分布情况,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生物产业核心区和扩展区的产业布局。核心区、扩展区的布局要充分体现集聚发展、集中投入、以点带面的原则。特色产业链条的打造要以现有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和资源优势为依托,人力、物力、财力和配套设施为保障,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生物农业为辅助、逐步培育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的生物产业体系架构和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点面结合的区域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建设“一极三园”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为战略支点,发挥哈药集团、开发区、呼兰区利民医药科技园、新华新区生物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宾县、双城、五常等为拓展,逐步形成“‘一极三园’带动(核心区),扩展推进(扩展区),辐射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等毗邻城市(辐射区)”的协调发展布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核心区:发挥“一极三园”(哈药集团、开发区、利民医药科技园、新华生物产业园)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依托其龙头企业、资金、设施、人才、技术、信息较为集中的先发优势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国际信息的交流中心。重点加强创新公共服务条件和平台建设,搭建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生物医药为主、生物制造、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为辅的配套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一极三园”作为市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以松北科技创新城为中心,以大学、大所和重点生物企业为依托,建设生物产业研发、检验、信息、科技成果评估、中试、孵化、人才培训等产学研平台。“一极”中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具备条件时,应考虑向园区搬迁,以减少市区污染,增强生物产业集聚。扩展区:以核心区相邻三市(县),宾县、五常市、双城市为扩展区。发挥相邻拓展区的产业延伸功能,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吸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龙头企业入驻,打造、延长生物产业链条。发展与核心区互补定位的生物制造、生物农业。在五常市设立市生物制造产业基地,突出自身特点,重点开发微生物制造、酶制剂有关技术、产品,依托五常市“稻米之乡”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农业。建设双城市农用育种公共研发平台和实验室,设立现代农业生产示范中心。辐射区:以市其它县(市)、大庆、佳木斯、牡丹江市等毗邻城市为市生物产业辐射发展区,拓展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扩大产品研发试验、试生产、示范消费半径。

(三)重点产业布局

1.生物医药。主要布局在哈药集团所在中心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利民产业园、新华生物产业园。依托哈药集团、富尔斯特、济仁药业、仁皇药业、完达山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抗生素类药物、化学新药、特色非专利药、新型药物制剂等创新药物,现代中成药、中药饮片加工、OTC及保健药品等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服务外包。2.生物农业。主要布局在南岗区、五常市和双城市。依托省农科院的技术优势,发挥育龙种业、松粳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稻米、大豆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种植、畜牧、水产等农用良种,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有关产品。3.生物制造。主要布局在南岗区、五常市。以大学的先进技术成果为基础,重点开发生物质基高分子新材料、木质纤维素原料生物高效转化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微生物资源、传统啤酒类制造等关键技术。4.生物能源。重点布局在南岗区、五常市、双城市和尚志市等其它辐射县区。依托哈工大生物工程研究所、大学、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重点开发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株转化木质纤维素等物质生产能源乙醇、秸秆原料生物高效转化生产乙醇、高能源植物优选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5.生物环保。重点布局在南岗区,五常市。重点引进、开发生物环保装备与技术,构建生物环保产业链条,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四)重大项目筹划以项目为载体,促进市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促进已建设完成的项目尽快投入运营;二是“十二五”期间,在项目规划建设上加大向生物产业领域的倾斜力度。

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市生物产业基地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协调等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市生物产业的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管理服务和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统筹服务基地产、学、研、开发等事宜。2.完善咨询论证。聘请包括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医学、生物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企业界等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成立市生物产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生物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定向、项目筛选、园区建设等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3.推进行业管理。由核心企业牵头成立市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负责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促进会员间交流,协调会员间利益,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对外合作、职业培训等方面服务,推动生物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4.强化责任落实。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落实和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实现《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各区县要按照《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市发展和改革委。建立奖励机制,对生物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二)加大政策扶持

1.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省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结合生物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制定进一步加快市生物产业发展的有关投融资、土地、财税和金融、科技和人才等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步伐。2.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积极推荐我市生物技术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对获得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市政府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的配套资金。3.加大对重点生物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生物企业投资扩能、重大技改等项目在现有流动资金、技改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年限;支持利民医药园区、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区等重点生物医药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在现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开发区、利民开发区管委会、松北区、呼兰区、五常市、阿城市等重点区域要在土地、规划、财政等方面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4.加大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投入。整合政府项目计划,逐年加大在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的投入,支持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各类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生物企业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公共创新平台等项目。5.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生物产品。6.加强生物产业的国际合作。鼓励大型生物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努力培育几个技术创新能力强大型龙头企业。加强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招商,积极吸引一批跨国生物企业到投资建厂或将其生物科技成果放到进行产业化。

(三)强化招商引资

1.确定生物产业引资重点。全面、深入分析现有生物产业链,寻找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优势环节,确定重点支持的本地企业和重点引进的外地企业,增强招商引资的计划性和科学性。锁定重点目标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对生物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和能源供应,按照项目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一次性资金补助;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促进项目落户。2.提高招商服务水平。借鉴合肥缺席默认制、上海全程服务制等先进地区的各类招商引资经验,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加快和提高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水平,使落地项目尽快开工投产见效。建立对政府具体办事人员的业务素质考评奖励制度,被企业投诉的工作人员应施行待岗学习或辞退制,以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3.简化、加快项目审批。对于在同一地点,扩建相同规模、相同工艺、相同产品的同质生物产业项目,项目核准、环评、安评批复手续可以并联办理,部门内部的审查环节可以合并办理,提高审批时效。开发区管委会、利民开发区管委会等特定区域按照市总体规划,行使市级审批权限,对项目进行独立审批。4.组织对相关招商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努力提高招商人员对外招商的能力,尽快建立起一支懂政策、会谈判、善公关的复合型招商引资队伍,为市招好商、引好资提供保证。要使招商人员在熟练掌握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一些企业和生物产业的政策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并努力学习谈判知识,熟练掌握谈判技巧。

(四)拓宽融资渠道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9)

全国第一批9所医学院校在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突破了此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只在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设置的局面[1]。截止2009年7月底,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信息,全国开设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含专业方向)已达50余所(这里主要指未合并入综合大学的独立医学高校,且不涉及精神卫生专业)[2]。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是新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相比较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起步晚、起点低,面临着专业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学模式难以统一、课程设置左右为难、毕业生就业门路狭窄等问题。虽然医学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存在先天不足,但也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医学院校若能把握好自身的后发优势,在短期内赶上甚至超越师范类或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是很有可能的。

1何谓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late-moveradvantage;Second-moveradvantage;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动优势、先动劣势)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Gerchenkron,1904-1978)于1962年提出的,他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3]。后发优势是指相对于行业内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表现为“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4]。例如:避免行业风险,减少研发成本等。在经济领域中,存在进入市场的次序优势。先进入的企业享有先动优势,后来者有后发优势。先动优势指的是先进入企业抢先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竞争较弱。“后发优势”,也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对次序优势的研究,早期集中于先动优势,后来才慢慢注意到先动劣势或者说后发优势的研究。20世纪末对后发优势的研究逐渐深入,1990年两位学者Lieberman和Montgomery对后发优势进行了总结,指出后来者在三个方面存在后发优势[5]:1)后动者的“免费搭乘”效应:在市场开发、顾客消费习惯引导、人员培训、基础投资、产品研发等方面,相比先动者,后动者可以节省大量的投资,却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2)先动者锁定了错误的技术或营销战略:早期进入的企业,由于市场未知,没有先例可循,对于产品的技术和顾客的需求不够了解,在决策过程中容易犯错;而后动者有了前人的经验,可以从先动者的失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先动者犯过的错误,更容易走捷径获得成功。3)在位者惯性:先进入企业一旦占领了市场,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和组织惰性,不再愿意做新的变革;而后动者没有任何包袱,作为一个追赶者,会利用一切机会发展壮大,挑战先动者的地位,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后发优势现象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相比其它高校,也是后动者。作为后动者,同样也享有上述后发优势。

2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相比较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而言,劣势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具有后发优势。它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心理学学科发展已经成熟,人们对心理学专业的认同;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加大;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提供了成功的办学经验和办学规模效应等。

2.1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社会前景广阔

心理学学科发展趋于成熟为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前景。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从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学科体系已成熟,分支学科日渐增多。我国的心理学在引进西方心理学成果和研究范式的同时,也展开了本土化的研究,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心理学中国化的探索。目前,国内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几乎都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培养了大批心理人才,并且创办了大量心理学刊物。应该说心理学探索、揭示人类心理的奥秘已被众多学科所认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正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教育到医疗;从人员选拔到工程设计;从企业到社区;心理学已被人们所接受。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人的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中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心理学知识的社会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心理学人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熟的学科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编撰精良的教材,大量的研究成果,社会的认同,其他学科的认可,这些都为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广阔的前景。医学院校可以免费搭乘其它高校已经建设好的应用心理学发展模式,享受后动者所特有的免费搭乘效应。

2.2心理学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按照国外的标准来计算,我国目前心理学人才的缺口巨大。在发达国家,专业心理医生与人口比例约为1∶1000;同比计算,我国至少需要2百万心理医生[6]。而国家卫计委日前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有27733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总计只有3万多人;而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达17.5%,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广大民众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度和重视度不断提高,再加之学习、就业、工作、住房等诸多压力的增加,心理疾患的人群不断增加[7]。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有的培养模式和速度赶不上需求,此时,医学院校加入到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行列中,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2.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心理学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效益有利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早在1917年,北京大学就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验室,紧接着南京高师于1920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普及、壮大,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院校都开设心理学专业,一些综合性大学也设置了心理学系。这些院校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对于心理学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认可。尤其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可谓精彩纷呈,人才辈出,对于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已经从本科逐渐延伸到博士,形成了相对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些都为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后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让医学院校享受后动者的“免费搭乘效益”。

2.4医学模式的改变,需要具备心理学知识的新型医务工作者

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医学模式悄然发生转变,现今的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现代医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的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全面满足病人身心健康的需求。可现行的医学教育中对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依然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在进行。在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大多数的内容还是生物医学的知识,极少涉及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医生,很难利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技能去服务病人,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也间接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而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他们虽然具备了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考医师资格,无法在医院工作。因此,医学院校应开应用设心理学专业,培养既有医学知识和技能,又能利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治疗、干预工作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3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后发优势发挥的保障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虽然没有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的先动优势,但是作为后动者,可以“免费搭乘班车”,学习它们的办学经验,可以从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的经验教训中减少失误,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作为后来者的医学院校,要想把上述后发优势发挥出来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3.1社会层面的保障

作为后动者,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想在短时间内追赶上,除了发挥后动者的优势外,还需要社会层面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适度的宣称报道以及科研经费等的支持。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口要强强联手,营造公平、公开、有序的竞争环境,让医学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能因为医学院校是后来者,就对它们轻视、歧视、甚至无视。在招生、人才培养、办学经费、师资配备、科研立项、教学改革等各个环节都要创设公平、公开的环境,让所有院校的心理学专业都能健康成长。其次,要扩大对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宣传报道。由于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时间短、影响小、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规模,大众和用人单位对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心理学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相关宣传力度,对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办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成果及时地予以报道,让社会和大众逐渐了解,加深印象,从而达到提高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社会效益。再次,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科研立项和科研资助。要想办好现代大学,离不开科研软实力。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除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心理学人才,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方面也应有所建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可以联手合作,共同设立一些跨心理学和医学的科研课题,让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在课题申报过程、立项、实施过程中享受有一定政策倾斜,为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后发”提供科研力量发动机。

3.2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自身的努力

作为后动者,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劣势和优势兼备。如何避开短板,发挥长处,需要医学院校自身不懈地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方面都要有所侧重,归结到一点,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一定要有自身特色,只有走特色化之路,才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要有特色化。首先,要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从广义上来讲,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都是心理学的应用人才,但是新世纪才设置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因此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更应该具有未来性和特殊性。通过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使学生具备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知识和技能,同时,削减部分划分过细的临床专业课程,增加学生在心理咨询科室或者专业机构实习的时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较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又兼具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具备未来在临床机构中从事心理工作的能力。其次,课程进行模块化组合,将医学类课程模块和心理学类课程设计打包成不同的模块,在不同年级进行模块化组合教学,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加以梳理、整编,剔除一些生冷僻繁,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对医学类、心理学类课程进行打包处理,更好将两个学科的知识点关联起来,从而满足医学心理学或心理治疗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促进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实现后发超越。再次,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见习、实习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结合医学心理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能较好的结合起来。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要加强见习、实习基地建设,除了在医疗机构设立实践基地,还可以在心理咨询公司、心理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军队等企事业部门,广泛设立见、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有临床实践的机会。作为一个后动者,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例如,传统就业市场被瓜分、办学时间短、社会知名度差等,但是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能抓住机会,利用好后发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院校一定能赶超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医学心理类人才一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申俊龙,陶林.论高等医药院校非医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J].中医教育,2005,24(1):29~32.

[2]王挺,杜文东.医学院校设立心理学专业的思考和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42~44.

[3]单晓娅.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9.

[4]胡成.新时期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视角[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5]刘笃池.自主创新企业与后进模仿企业竞争策略模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10)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是指在符合药物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经过职业药师审核的处方,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药技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全静脉营养、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药物的配置,为临床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药学服务的机构[1]。我国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起步较晚,目前,全国已有200余家医院建立了PIVAS[2],更多的基层医院对于PIVAS在医院的定位尚不明确。本文依据有关文献,结合静脉药物输液工作的现状和PIVAS的优势,对PIVAS在基层医院的定位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1 静脉输液在医院的现状

静脉药物输液在医院中被广泛应用,由医生完成医嘱药师核对并配发药品护士配制药品这一传统流程仍占大多数。在病区治疗室的相对洁净、半开放环境下,各种操作均暴露于非净化空气中,配制时易造成药物二次污染而出现药物微粒,由此可能引发输液不良反应,存在严重隐患。国内研究发现,输液中加入1种或2种药物时污染率分别为12.7%和16.7%,而加入 3种药物时污染率急剧上升到44.3% [3]。护士对药物的理化性质、配伍禁忌的不熟悉,也使配液质量得不到保证,临床上的不合理用药,药师也难以掌控。而抗生素、抗肿瘤等药物配制时无特定防护所产生的职业危害,都引起了医护工作者对PIVAS的关注。

2PIVAS的优势

2.1 保证输液质量,加强职业防护

静脉药物配置间的空气洁净程度是影响静脉药物安全配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采用有效的净化设备,净化PIVAS的空气,是避免环境污染、提高药品配置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PIVAS采用空气层流技术,配制输液则是在工作台面局部100级的洁净工作环境下进行,严格分区,人流、物流分开,保证环境清洁,而由配置间排出的气体经过净化装置过滤后,不会污染大气,符合环保要求[4]。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规程,着统一消毒服工作,保证了配置环境的清洁。每天定时消毒灭菌,提高了输液配置质量,同时加强技术审核,保证输液药物的相容性、稳定性。在PIVAS中配备了专门的隔离衣、手套、口罩及生物安全柜等,并在处于相对负压的环境下配置,可以有效地防止职业暴露,加强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2.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医疗水平。

PIVAS集中配制药物可使人、财、物相对集中,医生、药师、护士三者可协调工作,加强交流,发挥出各自最大优势,也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使医疗活动更加有序、有利地进行。其中由于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做到了把护士还给病人,使其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整体护理中,保证病人的治疗能够准时到位,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了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药师利用其药学专业知识审查处方,充分发挥在溶媒选择、输注方式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监护作用,科学地甄别药物间、药物与溶剂间的相溶性,提出科学的给药时间及溶媒,避免不合理配伍,提高输液的合理性。

2.3 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保证合理用药。

我国由于医疗体制的影响,药师在医院的作用没能得到积极发挥,而随着新的医学模式转化,药剂科的工作也要重新定位,开展药学服务就是新形式下对医院药师的新要求,药师开始在临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PIVAS是一种全新的静脉输液配制技术和全新的管理模式,医生微机上开方,药师先行审方,通过后,操作人员就地取药,就地配制,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可立即协调,这一流程最重要的改变在于增加了药师审方的步骤,药师从后台走到前台主动服务,表明了药师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对药物使用控制方面的作用。

PIVAS建立后,为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平台,开拓了新的药学服务空间,转变了药房调剂工作过去传统的以保证药品供应为目的被动服务形式到监护合理用药、正确配制的主动服务形式。药师利用其药学专业知识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在药师的参与下使合理用药得以有效实施和完善,使病人直接获益,也可提高医生的治疗质量。在配置过程中药师充分发挥药师在溶媒选择、输注方式选择、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监护作用,其审核作用将有效地减少医疗用药错误,促进合理用药,解决了被长期忽略的药物相容性和稳定性问题,有效地降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配药质量和用药安全,可全面提升临床医疗质量,降低病人的药品费用,并为医院制定合理用药政策提供依据。

2.4提高了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有效的降低医疗风险

PIVAS建立后其工作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规范、系统建设将全面促进医院质量管理水平,随着PIVAS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其工作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规范、系统建设将全面促进医院质量管理水平,如药品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质量控制、配置区域环境的环境管理、审方、排药及复核过程的质量管理、配制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的加强[5],将为临床提供安全、稳定、有效的输液产品,实现医、药、护相互结合、相互沟通、相互监督的良性工作环境,保证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治疗,也对工作流程中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隐藏风险都进行了预防,有效避免因输液反应引起的医疗纠纷,减少了由此而引起的直接误工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保证了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PIVAS的建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制过程,而是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有力保证。一方面发挥了临床药师的专业技术特长与作用,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医疗活动中,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药学人员与医生、护士的联系,相互协作,体现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PIVAS在医院中处于一个上下沟通,横向连接的立交桥的地位,PIVAS上接管理者,下连患者,中间又与医生、护士有密切联系。

PIVAS促进了临床药学的发展,使药学专业人员的作用与技术地位得到肯定,充分发挥了药学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专业潜能,这一管理模式,顺应了基层医院药学从传统的药品供应调剂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人性化全程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保证了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对全面提升基层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药疗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基层医院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和制剂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婉花,蔡卫民,徐斌,等.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初探[J]. 中国药房, 2005, 16(9):666.

[2]龙项,冯默,陈小敏,等. 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药房, 2008,19(13):1030.

生物医学工程优势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19-03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综合采用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为人类健康服务。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性突显,社会对生物医学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也迅速升温,该行业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前景一片光明。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走过了三年多的历史。目前,全国至少有117所高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58所高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92所高校招收本科生[1]。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要求掌握工程学(包括化学、机械、电子等)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生物医学知识,课程繁多、难度较大。同时这门交叉学科既需掌握理论知识,又需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作者长期担任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班级的班主任,对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班级的学风建设有较深的心得体会。本文根据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的学风建设进行探讨,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提出生物医学等交叉类学科专业学生如何进行学风建设的思路。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同高校其他很多专业一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进取心不强,学习不够努力。主要表现为缺乏严谨的求学态度,学习上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作业抄袭,甚至考试作弊;课堂不认真听课,实验不参与操作;一些学生学习纪律松懈,上课迟到、早退,甚至出现旷课、缺课现象,还有极少数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终日不思学习,致使学业荒废。

与其他专业相比,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显现的最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对该专业仍然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大杂烩的专业,所学课程繁多而没有确定的方向,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另外,对于本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还有部分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少数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热情不高,甚至产生厌恶感。这样思想认识的存在,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得过且过。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大学本科学习。

二、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学风建设的尝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风建设,在与高校几乎所有专业学风建设一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严格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书育人作用等方面进行大量工作外,本专业还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加强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认识,明确专业方向

通过入学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学生教师恳谈会、研究生本科生座谈会、已毕业校友返校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特别是通过到医院、医疗仪器公司参观、座谈,让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社会上的现状及其就业前景,提高学习热情;其次,我们通过专业方向的细分,将培养方向定位于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仪器,并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活动中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进一步进行培养方向的定位,这样就让学生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学习目标也就更加明确。

(二)学生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

从新生入学起,本专业就举办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教师们认真评阅每一个学生所撰写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书”,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业、职业目标,有针对性的在各方面加以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教师每学期对照学生自己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检查、评估、指导以及修改。

(三)发挥本专业高学历、高素质教师多的优势

教风之于学风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高素质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本专业教师队伍中,“海归”人才的比例达到58%,博士学历比例达到50%。从2002年起,本校通过重庆市“回归工程”引进了一大批高素质“海归”人才,这批人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们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在教学、科研和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发挥高素质“海归”人才众多的优势方面,本专业老师每学期都要进行多次各类讲座,内容多种多样,从“欧美文化”到“科研,创造自己的成功”。通过这些讲座,“海归”教授以身说法,将海外高校优良的学风带进了我们的校园,学生也开拓了视野,了解到这些老师的成功是“坚强的意志、勤奋和努力”的结果;我们还开设了多门双语课称,例如“远程医疗”等,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原汁原味的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在大二学生中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了大二学生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重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以教风促学风的作用。充分发挥“海归”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优势。从大二开始,学生进入老师的实验室,从文献资料的查找、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翻译基本训练着手,在教师的实验室中培养了科学研究和动手能力,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参加导师科研活动的学生,无论是在就业还是继续读研究生进行深造这两方面,都较之没参加导师科研活动的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

(五)鼓励学生考研,促进学风建设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提倡、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考研做准备,并在其后的一系列活动,例如研究生本科生座谈会、教师学生恳谈会、考研动员会等活动中不断宣传,影响学生。考研与就业互不矛盾。考研与就业都需要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考研能够提高学生的层次。在社会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通过考研,学生可以考上重点大学乃至名牌大学,这对其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考研能够激发和保持本科学生的学习热情[3],有了考研这一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本科学生学习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使之能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期,够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考研有利于本科学生巩固和掌握扎实的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数学和英语在考研中有极大的权重,因此,要求本科学生要系统学习、牢固掌握、灵活运用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这样才能顺利考上研究生。我校本专业长期的学风建设实践表明,一个有考研目标的本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保持较强的学习意志、好精神状态,可以从整体上促进其学习。

本专业学生考研率、上线率和研究生录取率连续多年位列学校第一,2011年的数据分别为27.8%、22.2%、19.4%,十余名学生还考上了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风建设,通过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两者紧密联系,发挥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专业从2006~2011届毕业生中,86.2%的学生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62.1%、34.5%,在全校处于前列。2006、2008班级被评为全校优秀标兵班级。总之,通过以上措施,本专业的学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和学校升格为大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Xiaohong Weng,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China.Yi Peng,Xiaohong Weng(Eds.):APCMBE 2008,IFMBE Proceedings 19,pp.629-632,2008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8.

[2]王秀华,楚同军,冯小苗.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