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5 10:35:31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323-04

Research on the Faculty Development Platfor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DONG Fang-xu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are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determines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university and even the quality of whole higher education. Along with the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unceasingly thorough, cloud computing in the education field reflects greater advantage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ve use this advanc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learners’ learning mode, update learning resources, modify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faculty Development, to improve faculty’s professionalization level and teaching ability, need to use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loud computing to build a unified, open, flexible and stable faculty development platform.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faculty development; faculty development platfor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是高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学科建设的关键[1]。教师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建立一支教学质量好、学术水平高、道德修养好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2]。

伴随着各高校从“招生规模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各个学科专业都在不断提升其水平和质量,各高校间的竞争亦日趋激烈,为了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有所建树,各高校都亟需有一大批教学水平高、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勇于实践、敬职敬业的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直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而青年教师从“新手”通过自我发展成长为“专家”的过程就是教师发展过程。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以及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主要应当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及师德素养的提升三个方面[3]。

1高校教师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主要是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突出[4]。教师发展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教师在培训需求的目的上存在着片面性和功利性色彩,很多老师都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或者是加薪的需要,真正为了加强自身修养的培训需求较少。

首先,高校教师个体培训需求的突出。教师既有学历培训需求,又有非学历培训需求。学历培训主要是教师本人希望提高自己的学历(或学位),包括攻读在职硕士、在职博士,或者定向委培硕士、博士等,追求在学历(或学位)上更上一个台阶;非学历培训主要包括知识更新,对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及职业道德修养与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等。

其次,高校教师个体培训需求与现实的满足存在差距。中级职称以下的年轻教师,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每天忙于应付教学,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工学矛盾突出,其培训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加之部分管理工作不到位、培训方式不恰当、培训内容欠先进 性、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教师接受培训的实际效果与其期望效果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培训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

2云计算主要技术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将动态、易扩展且被虚拟化的计算资源通过互联网提供出来的一种服务。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直接进行控制。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通过云计算技术,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与传统应用模式相比,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和极其廉价等特点[5]。

2.1云计算服务模式

云计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产生和获取计算能力的新方式的总称。云计算的出现,对传统IT的服务模式和部署模式都产生极大的影响。用户只需要拥有可上网的终端设备,就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种IT服务[6]。

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指将整个应用软件集合虚拟化并提供给最终用户,是用户是按照服务水平协议(SLA)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提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带有相应软件功能的服务,具有使用简单、支持公开协议、高安全保障和低初始成本等特点。

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是指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平台,包括应用设计、应用开发、应用测试和应用托管,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从而为用户提供应用开发和生产环境,以及相应的主机环境和基础架构,具有开发环境友好、易管理和监控、伸缩性强、多租户、整合率和经济性高、费用低等特点。

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是指企业或个人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来远程访问计算资源,通常以虚拟机的形式,通过网络提供CPU、网络和存储等计算服务。IaaS服务与传统的企业数据中心相比,具有免维护、高经济效益、开放标准、应用支持范围广和伸缩性强等特点。

IT即服务(IT as a Service,ITaaS)是一种更好的模型,可包含上述三种模式(SaaS、PaaS、IaaS),提供给客户所需的IT服务。IT即服务使得客户专注于满足自己业务差异化所需的IT资产。

2.2云计算部署模式

根据云计算服务的形态,云计算有三种部署模式: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其中,私有云和公共云的主要区别在于:1)网络连接不同:公共云和私有云都是基于互联网标准,但公共云是通过互联网(Internet)来进行连接访问;而私有云是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来进行访问的。2)服务对象不同:公共云被最终用户或最终用户开发的其他业务应用使用;而私有云的服务对象是企业人员、供应商和客户在内的企业生态系统用户。3)付费方式不同:最终用户需要通过定期付费的方式来使用公共云计算;而对私有云计算的用户来说,可能需要付费(如企业的供应商),也可以是免费使用(如企业内部员工)。而混合云顾名思义就是云计算平台为公共用户和内部用户同时混合的提供服务。

私有云,是指企业或单位自己使用的云,它所有的服务不是供别人使用,而是供自己内部人员或分支机构使用。私有云的部署比较适合于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高校或政府部门。

公有云,是指为外部客户提供服务的云,它所有的服务是供别人使用,而不是自己用。对于使用者而言,公有云的最大优点是,其所应用的程序、服务及相关数据都存放在公有云的提供者处,自己无需做相应的投资和建设,其缺点是由于数据不存储在自己的数据中心,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

混合云,是指供自己和客户共同使用的云,它所提供的服务既可以供别人使用,也可以供自己使用。相比较而言,混合云的部署方式对提供者的要求较高。

3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体系模型

通过对高校内负责教师发展相关的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就关于教师发展工作进行了广泛调查和咨询,详细了解和统计了高校组织开展教师发展工作的各方面业务内容、需求,以及希望能在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上能实现的各种功能。通过对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和咨询,详细了解高校现有网络环境现状、所能提供给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及环境,以及对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建议和要求。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调研咨询,详细了解作为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最终用户所想从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上获取的各种资源、功能和其他需求,以及对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建议和要求。

3.1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的业务需求

教师发展部门领导: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应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以及师德素养提升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谋划和组织。学术水平提高可以通过学术研讨会议、学术报告、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示范教学、老教师传帮带、教学能力竞赛、教学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开展;师德素养提升可以通过加强科学理论学习、加强道德榜样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发展平台应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开展这三方面的活动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引导、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教师发展活动。

教师发展部门工作人员:从教师发展工作管理角度考虑,教师发展工作开展的项目是多种多样的,各个项目之间既存在着差异也有共性之处。常规的教师发展工作有岗前培训、技能培训、课程培训、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经验交流、示范教学、微格教学、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教师发展平台应当把这些活动能聚合在一起,既便于管理和开展,又不失去各个项目的自身特色。教师发展平台应当具备功能齐全、系统稳定、数据安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人性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另外,教师发展平台还应当提供各种促进教师发展的常用资源,如教学素材、案例、软件、工具等,以及百度搜索、Google搜索、知网/万方学术期刊库、视频公开课等优秀工具和资源。

网络中心工作人员:教师发展平台应当具备软件平台的基本特性,具有系统性能稳定、数据安全、管理方便等特点,占用各类资源较少且利用率高,易于维护、更新、扩展和管理等。

青年教师:教师发展平台应该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网站,自己日常教学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都能在其中找到,并能常常参与一些能促进个人教学、科研、素质提升的活动或项目。教师发展平台应当有个人主页、微博、QQ、WIKI、论坛等功能,要有个性化,方便、美观等。

3.2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功能架构

根据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需求分析,结合云计算技术的特点,设计出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基本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功能架构

3.3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服务模型

根据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功能架构可以看出,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具有统一、完善、强大的功能。结合云计算的基本架构和现有SaaS服务模型可以画出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服务模式图,如图2所示。

图2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服务模型

青年教师:登录高校教师发展平台,访问高校教师发展平台上各类资源,并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从中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青年教师参加课程学习完成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和业务培训,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师德案例学习提升自身师德素质,参与社区、论坛的各种活动,通过与同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让专家、同行分析、解答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点和帮助自己快速地成为教学能手,让自己快速健康成长。

专家名师:通过参与课程辅导、在线交流、教学问诊、教学沙龙、专题培训/讲座、微格教学评价等指导青年教师发展,组织和建立各类学术、教学梯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发展,以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工作人员:组织和安排各种在线活动,如岗前培训、专题培训/讲座、教学问诊、微格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沙龙、学术交流等,组织、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各种业余时间参加各项活动,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

学校领导:登录高校教师发展平台,查看青年教师在线学习进度和学习考核成绩,参与互动论坛中关于教师发展相关讨论、听取和解答青年教师关于教师发展相关意见或建立,改进和完善高校教师发展工作。

其他用户:其他不确定或临时用户,可以访问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网站页面,查看相应信息、访问和下载相应资源等。

4结束语

通过建立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和完善高校教师发展的网络技术应用平台和运行体系,以开展大规模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有利于推广和传播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和专业发展,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发展平台以资源、情境、活动、任务等为要件,以教师发展需求为内容开发导向,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以专家指导、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经验分享为特色,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解答教师教学中的疑惑,解决遇到的困难,提供提升教学必需的技能与手段,创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与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促进教师追求教学卓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依托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创新高校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既保证了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又可以降低培训成本,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果,适合当前高校教师培训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的建立,有效促进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和共享,解决广大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缺乏和教学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形成高校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 [3]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2)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技术型人才紧缺,为促进高校更好地向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国家积极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作为地处西部的遵义师范学院被确定为贵州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之一,提出了要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各专业积极响应学校发展战略,建设应用型特色专业。其中,网络工程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并与国家及贵州省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部署相结合,选择云计算为切入点,培养高素质、有特色的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配套相关实验平台,所以拟新建云计算专业实验室,为网络工程及相关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应用、实训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1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1 专业发展的需要

网络工程为新建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与其他高校相比起步晚、基础薄,因此为促进专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专业特色,进行差异化培养。在此背景下,遵义师范学院作为贵州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网络工程专业应结合省内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建设云计算实验室,培养云计算方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1.2 培养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通信市场井喷式爆发,急需一大批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特别是地处西部的贵州,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云计算实验室的建设,能够提高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从而满足国家和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3 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云计算人才培训平台的需要

当前,云计算产业加速发展,国家明确指出到2020年,云计算应用基本普及,在此背景下,云计算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巨大,急需相关人才培训平台。云计算实验室在承担校内本科培养实践教学的同时,能够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逐步建设成为地方企事业单位云计算人才的实践培训基地,为开展面向社会的云计算技术培训提供平台支撑,满足黔北乃至贵州省云计算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2 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

2.1 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信息化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云计算成为我国信息化重要形态和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贵州省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通过设立云计算产业园、制定扶持政策,实施六个重点项目,在贵州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指出要“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由此可见,云计算为我国特别是贵州省信息化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领域,行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实验室建设方向可行。

2.2 初步建立了一支能承担相关工作的师资队伍

专业整合学校现有资源,与其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初步的人员保障。

2.3 有较好基础设施的保障

专业目前已有网络工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通信基础实验室、语言实验室等,为构建综合性实践平台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基础和条件。

3 实验室预期目标

实验室建成将提升学院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打造特色专业方向,对黔北乃至贵州省云计算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带动效益。

3.1 建设符合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综合实训平台,培养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

云计算实验室紧跟行业技术前沿,可开设包括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二次开发、综合创新及教学科研课题等百余项目,满足云计算与虚拟化相关课程实验需要,并与已有实验室一起构建网络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形成“学科基础实验―特色专业方向实验―创新实践―本科毕业设计”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网络工程专业内涵式发展,最终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同时,实验室的建设也有助于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3.2 建设一支在省内有特色和影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实验室的建设,以“引进来、送出去、带起来”为措施,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专职与兼职、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有机结合,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使其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师资基础。

3.3 促进学生能力

云计算实验室将建成开放性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后基于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竞赛等内容自主从事综合创新性实践,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建设服务型科研平台

通过实验室的建设,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利用实训平台及科研团队,为黔北乃至贵州省云服务的部署提供解决方案、技术咨询和集成应用,达到服务地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3.5 打造区域性培训基地

通过实验室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引入相关培训认证体系,建设成为同时具备行业认可和国家部委认可的“双证”培训基地,为本校学生及周边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提供培训认证服务。同时,在云计算产业发展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培训基地也可为省内及周边的信息类企业、运营商等产业链的员工进行综合性培训认证,充分发挥实训平台服务社会的作用。

4 总结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99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0 引 言

云计算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衍生品,为当今教育领域注入了新动力。且云技术的出现,能够拓宽教师的培训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培训,能够弥补传统培训的弊端,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实现远程培训,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1 云计算及其特点

1.1 云计算

云计算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衍生品,并通过用时付费的方式向网络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在云计算中,用户所使用的数据并不在当地,而是在互联网中心中,即云端,用户通过网络终端设备,访问中心服务器,进而获取相应的数据,分享数据。且用户只需要下载专门的软件即可进行访问工作,不需要运行其他软件。

1.2 云计算的特点

1.2.1 具有安全、可靠性的特点

云计算采用了分布式存贮的方式,能够保障一定时间内满足大量用户访问的需求,提高了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同时,在云计算数据存储中心,内部档案能够自动更新,并通过Web在网络设备上使用,例如PC端、移动端。为了防止用户数据丢失,云服务公司还采用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共享、自动备份,保障数据安全性。

1.2.2 具有方便、便捷性的特点

现今,电脑、智能手机已成为每个家庭中的标配产品,网络设备中都安装有大量的办公、音频、视频等软件,然而这些软件对网络产品的硬件要求相对较高。但在云技术中,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软件,只需要浏览器即可,通过浏览器便可访问云技术中心,获取数据。

1.2.3 具有计算能力强的特点

强大的服务器决定了云计算的服务功能,其通常能够为普通用户提供10万亿次/S的运算能力,这是家庭电脑无法实现的功能,进而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1.2.4 具有经济效益的特点

由于云计算采用浏览器即可进行访问,对用户而言,节省了服务器的购买与维护成本,降低了使用成本,且云服务器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实现“低价高值”的运作效果。

2 教师培训中云计算应用与实践

云计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云计算能够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通过信息写作、信息共享,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其应用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远程培训

现今,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新星”,同时也成为了未来教育l展的一大趋势,例如微课堂、翻转课堂等课堂教育方式的应用已经极为广泛。而开展云计算培训服务需要有平台的支撑,还要有培训视频、课件、学习资料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但是与传统培训相比,云计算培训能够弥补传统培训的大多不足之处。在远程培训中,教师可以通过登录云计算平台选择远程培训模块,进入模块之后,会呈现出一系列的培训资源,包括视频培训、文字培训、在线培训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与培训重点,选择合理的培训模式与培训内容,进而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实现实时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2 在云计算终端中上传、分享培训教育资源

云计算能够融入几十TB甚至几百TB容量的培训资源,教师可以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与认知结构设置培训资源。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培训作用,还要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培训结构,因此,一是要加强线下教师培训工作;二是要注重线上资源内容的建设,构建有层次性、多元化、选择性特点的课程资源。在云计算技术下,教师不仅是被培训的对象,同时也是培训资源上传的主体,通过上传培训资源可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丰富资源库。教师通过登录云平台中的资源上传模块,包括教育资源上传、教师培训资源上传,进入教室培训资源后,即可上传培训资源(教学资源)甚至是培训感受,实现培训资源、培训感受的共享。

学校想要建立一个多样化、特色化、丰富的资源库,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全地区的云计算服务终端,将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上传到云计算终端中,并转化为共享性云服务,进而提高云资源库的参与性。不同学校的教师可通过登录全区共享平台,在平台中教师培训资源共享模块,分享其他学校的培训资源,形成培训资源的互补,也可以将自身的培训心得、教育心得上传到平台中,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也可以通过全区平台进行在线交流。

2.3 开展教师协作学习模式,实现知识互补

信息网络技术拓宽了人们的沟通渠道,实现了多样化教学模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每个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都会遇到问题,同时也会有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这就迫切需要与一个专家、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在无网络时代中,想要寻找专家、同行是非常困难的。但在云计算技术中,能够通过协作学习平台,实现远程交流与学习,例如百会网、Google协作平台等都是协作学习平台。因此,可以利用全区云计算服务终端中的在线交流或留言模式,实施教师协作模式。教师通过登录全区服务平台,把自身的疑问写在“留言板”中,等待其他教师进行解答;同时也可以通过实时交流模块,并根据模块中的用户去网名、专业、性别、所在学校功能,选择求助对象。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5-03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计算机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近年来该专业从学校的重点专业降为一般专业,招生人数持续下滑,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展、不能彰显专业特色、缺乏双师技能型人才等问题,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下面从影响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常本专业的导读是放到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进行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学习要求及就业前景等信息。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属于全校性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就业规划、个人简历书写、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而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前景和规划则没有针对性指导,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专业化的、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针对性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纪律。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近几年都没有改变,而市场上所需的互联网+、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方面的用人需求,没有及时体现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多年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进度。图1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

虽然后来也加入了某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机的内容。但整体的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形成。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队伍面临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会采用通过进修培训或到企业半脱产式的挂职锻炼的方式,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师去培训目的性不强,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专长不符或者是培训的内容本身实践性不强。一个专业的发展,师资结构要合理配置,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新技术的实践需要青年教师,高职称的教师更多是在理论与经验上的指导,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技术发展快速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双赢”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密切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6年统计的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数据(见表 1)表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校企合作没有铺开,学校走不出去,企业不能融入,深入合作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届时人才缺口将超过数百万。因此,针对我校网络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计算”专业群发展的概念,建设以实现云计算技术要求的课程结构基础,涉及云计算机中的PasS、IasS、SasS三个技术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将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云计算”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转变升级,还应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更要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互利互助,依托行业,以岗导学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长效化

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即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上好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简单认识专业框架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这个阶段的课程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最佳,同时授课形式上要做出改变。可以开展由专业负责人主持的新生专业教育讲座,专业教育应包含两环节,一是专业介绍,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室、主要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学习要求、安全教育等方面来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同时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专业学习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二是邀请在校学长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和对专业的认识。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中要注意的事项,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学院的感受。也可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佼佼者,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课程安排上要改变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的模式,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相关课程,并分散到每个学期进行短期授课,内容包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式、工作方式等,包括行业企业内的沟通能力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第一至第五学期都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面向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

云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主要的云应用。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云计算技术基础理论、云计算平台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虚拟桌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存储等多种云应用部署、运维和开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技能为培养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并更多地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

新增云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不能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接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是行业专家一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订制,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表2为新增云课程列表。

新增云课程实训课时比重。本专业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仍然显得过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引入云技术课程更需要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大实训课课时量。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减少理论课时量,更多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该开设更多的技能实训课程或者教学做一体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中项目驱动的形式,给学生逐级派发任务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面向云计算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培养。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半脱产或全脱产挂职锻炼,每年选送新入职的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了解云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将老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技能人才。

专业老师的引进。如何解决云计算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提高课酬,聘请更多相关企业的兼职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委培单位和 IT 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企业培训讲师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计算机行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区内外知名高职院校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6页)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专业转型与发展。

近年学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机,在重视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前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型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后期我们将着重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云计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培养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基于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3(3)

[2]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 职教论坛,2012(25)

[4]李丽,王艳阁.“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调查分析报告[J].电子商务,2010(7)

[5]戴微微,王大明.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5)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6)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7)

互联网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公路、港口、水、电、煤等一样,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的普及,使数据成为生产资料,人类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文本、图片、音视频等海量的大数据,通过有效计算分析和开发,产生新的价值。计算就是公共服务。云计算改变了用户对计算资源的获取方式,从购买计算机产品独自构建计算设施转为寻求社会化公共服务,人们获取信息及其服务能够像用电一样,用多少,付多少。

 

互联网(及其基于之上分布式协同共享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对人类社会将产生广泛、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当代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分析了以零边际成本电联网(如分布于各家房顶的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的集成)、信息互联网、物流网组成的智能物联网为中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认为未来几十年内全球经济将进入商品与服务免费时代,人类社会将发生颠覆性变化,逐步进入协同共享社会[1]。

 

自2014年起,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进行了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软件技术”

 

的研究。

 

拟通过3年建设成为主动对接和服务四川省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高水平、有特色,省内领先的软件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1 软件技术岗位职业分析、培养目标及定位

 

软件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只是当年的编程项目易失败的“软件危机”,而是若不重视“线上”(互联网)编程、运作就会带来的生存危机;同时,云计算[4]使计算能力不再封装于具体的软硬件产品中,而是以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呈现,创新了商业模式,因而小公司可以与大公司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去创新。

 

调查研究发现:制造业、移动互联行业、电信行业、消费电子行业等工业、农业、政府、交通、科研、教育、军事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需要大量技能型的从事移动端软件开发(IOS、Android[6]等APP程序开发)、公众平台开发,以及企业级系统开发(Java EE、ASP.NET[7]等)程序员、软件测试等助理工程师;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及云端二次开发程序员、助理工程师;软件销售服务、售后技术支持等助理工程师。软件技术专业除了面向这些主要岗位外,次要岗位是:从事局域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维护、计算机设备维修等的助理工程师。其他职业面向:企事业、服务业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助理工程师等。

 

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以云计算应用和云端二次开发程序员、助理工程师为例):1)思想品德素质:热爱祖国,思想品德好,法制观念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2)专业素质:掌握云计算和大数据基本概念,能够进行IaaS、PaaS、SaaS[5]等云计算的初步应用和云端二次开发;了解IOS、Android等移动端操作系统,能使用Java、Object C(或Swift)进行程序设计;掌握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和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能够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系统。3)身心素质:具有吃苦耐劳、能承受挫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4)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软件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企业级系统开发(Java EE、ASP.NET)、基于移动端操作系统(如IOS或Android[6]等)的应用,进行程序设计、测试、维护和售后服务,进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初步应用及云端二次开发相适应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毕业生需要获“双证书”,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前,学生需要参加相关考试并获取初、中级程序员认证,信息产业部颁发的计算机高级操作员认证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企业信息管理师(中级)中的一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在项目推进上,既传承学院的优良传统,又力求有创新发展、易于落地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1234”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1234”人才培养理念,即:1个目标(综合素质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2种办法(因材施教、特色人才培养),3条主线(知识、技能、素质),4个平台(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

 

进而把“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称为“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传承“1234”人才培养理念中的“2”,建立了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班”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实施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他“普通班”对应“因材施教”,实施“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CDIO体系”(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宏观VOCSCUM链式课程与微观上课程内容结构狭义CDIO模式结合)[2]和“1.0(基本能力)+1.0(职业能力与素质)+0.5(岗位技能)+0.5(顶岗实习与就业)”人才培养模式[3]。基于 “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软件技术专业的“四段式+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2.2 建立分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测评体系

 

以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为目标,通过引入合作企业理念,创新和探索建立了能力层次分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测评体系。人才培养分为4个阶段(Level:L): L0-L50(技能储备);L50-L100(仿真实训);L100-L200(岗位实训);L200-L300(实习就业以及创业孵化),如图2所示。

 

2.2.1 技能储备阶段(L0-L50)

 

周期:前3个学期。培养目标:具备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掌握项目开发常用知识点的基本应用、具备一定的工程开发的规范度和熟练度。设计思路:本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根据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合格人才标准,分解成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点,封装成本阶段的6个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操作系统、Java 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技术、Web编程技术、系统分析与设计UML)。培养方式:进行基础授课教学。

 

2.2.2 仿真实训阶段(L50-L100)

 

周期:第四学期。培养目标:具备项目工程思想、能够根据项目分工完成工作任务,具备企业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思路:专业教学阶段,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思想。根据校企合作企业积累的产业项目经验,将相关的产业技术和业务流程开发成仿真实训案例,并在实训基地搭建产业环境,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入到仿真案例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遵循教学规律,对应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方式:重在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选择相应专业方向依照专业案例要求扮演对应角色, 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进行仿真实训学习。还可以根据学习效果,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及所扮演角色。例如,可以仿真实训程序员,软件测试助理工程师,云端云计算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助理工程师,软件销售、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等助理工程师岗位的项目,分别涉及Java EE、ASP.NET、IOS、Android、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2.2.3 岗位实训阶段(L100-L200)

 

周期:第五学期,通过L100后到达到L200前。培养目标:胜任项目开发相关岗位的综合要求、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创新能力。设计思路:岗位实习阶段采用还原企业岗前培训与试用期锻炼的教学思想。根据校企合作企业的基础和经验,引入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国际化产业项目,采用500强企业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并配以经验丰富的高级项目经理作为职业导师进行实时指导。培养方式:根据合作企业所承接的产业项目,吸收相对应的老师和学生进入。在融入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项目所需技能和业务经验,更能够体验500强企业的工作氛围与规范。在良好氛围和项目经理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完成社会人向职业人角色的彻底转变。

 

2.2.4 实习就业阶段(L200-L300)

 

前面3个阶段各对应1个层次,本实习就业阶段则分为2个层次,即:第4层次实习就业,第5层次创业孵化(共5个层次)。周期:第六学期,通过L200后到毕业。培养目标:成为知名软件产业公司所需人才,突出者可从事创业孵化工作。设计思路:通过安排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企业实习岗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双向选择,最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和舞台。培养方式:依托合作企业众多国际厂商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资质,为学生提供实习派遣机会,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能力特点,安排适合个人发展的环境和岗位,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选择,优秀学生甚至可孵化自己的产品,进行创业。

 

3 构建“模块化”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基于生产性的职业角色定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分解,将其划分为社会能力(沟通交流、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方法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能力(计算机基本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四个能力层次),如图3(上部分)所示。在专业核心能力中,以某一能力的形成为主线,按照每种岗位的工作过程将整个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划分为:Web设计、数据库管理能力、软件测试能力、Java SE开发能力、Java EE开发能力、软件工程能力、云计算开发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8个能力模块,每一个能力模块安排2~3门技术课程或应用课程为之服务,以就业岗位为着眼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岗位实习”为主要环节,构建以“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岗位实践能力培养+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为层次框架的“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如图3所示。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中的“训练基地”部分,软件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生产性实训工厂——移动互联网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已完成。

 

4 专业建设成效

 

建立了“校企双专业带头人 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5人)校企双教研室主任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师生到企业实践并服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了“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等制度。创新了“四段式+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普通班)与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特色班)相辅相成建设上突破;将传统软件开发上升到企业级。

 

教师多批次到中科院计算所等处参加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高级培训并取得职业技术水平证书,骨干教师赴德国参加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训,逐步形成专兼结合、梯度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工厂——移动互联网创新实训基地(包括云计算和大数据实验室等);进行了5+1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及资源包的建设;“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及相关教材已经出版。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搭建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绩显著,获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和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各1名,完成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法院“掌上诉服通”等App应用软件产业项目;在有40多所高职院校系主任(院长)和9个企业的专家200多人参加的四川省计算机学会高职高专分会2015年年会上介绍该专业建设经验,引起极大的反响。软件技术专业在校生1 200多人,人才培养效果明显。在2015年“甲骨文杯”全国Java程序设计大赛B组中荣获西南赛区一等奖第一名等。第三方用人单位调查评价高,广受社会欢迎。

 

5 结语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8)

1 云计算介绍

1.1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互联网的一个比喻,互联网在过去的地图中经常被用来表示电信网络的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抽象。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到每秒1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具有如此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计算。

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对于云计算到底是什么,有上百种解释。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一种模式使用支付。该模型提供了可用、方便、根据网络接入的要求,投入到分配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服务的云计算),这些资源可以快速提供,只需投入一些管理工作与服务供应商很少互动。

1.2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将计算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处理或计算。这使得它的数据中心和互联网有一个对接,方便用户在计算机上查询到更丰富的信息,这取决于信息处理和存储的信息量。被广泛接受的云功能如下:

(1)超大规模计算机云,云具有相当的规模,谷歌云计算已经有大约1000000台服务器,亚马逊、IBM、微软、雅虎等的云都有成千上万的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有成百上千的服务器。云能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何位置,使用各种终端接入到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服务器,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实体。应用在云服务器上运行,但其实用户并不需要了解,不必担心应用程序的具体位置的操作。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甚至是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可靠性高,使用多备份数据的云,容错计算同构节点,采用可更换的措施,以确保服务的高可靠性,使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更可靠。

(4)高度的可扩展性,可动态扩展云的大小,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求。

(5)按需服务,云计算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池,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云计算如自来水、电力、煤气按计算量来计费。

(6)极为廉价,由于云计算的特殊故障容错措施,可以利用非常廉价的节点构成的云。自动集中管理云计算中心,使大量企业不必承担不断增长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

(7)云的安全问题,除了提供计算服务,云计算服务还提供了一个存储服务。但是,云计算服务目前在私人企业中,他们只能够提供商业信用。对于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特别是银行)对云计算服务的选择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性。一旦企业用户大规模使用私有机构提供云计算服务,无论其技术优势有多强,必然让这些机构有接触全社会的数据(信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数据在云计算中对数据所有者以外的用户是保密的,但对于云计算业务提供商,则没有较好的保密措施和安全监控制度约束。所有这些潜在风险都是企业组织和政府机构考虑选择云计算服务的重要前提。

2云计算在教育培训网站建中应用

2.1解决网站高并发问题

基于在云计算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教育培训网站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解决海量用户访问服务器。教育培训网站主要面向个人学习者,用户量较大,同事用户使用视频等着多媒体文件多。所以用户会给服务器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网络带宽对网络高并发的影响,需要合理增加服务器和带宽的输入,而需要充分利用系统的软、硬件缓存机制,将缓存中的内容存储在缓冲区中,减少了计算层和存储层的压力。其次需要合理的分层支持业务服务器和业务服务器,以及采用并行和分布式的计算量大的处理算法,并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采用相应的编码算法的实现。存储层需要构建一个分布式文件服务器和一个列式存储服务器,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读取,并对关系数据的配置参数进行优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未来,根据系统运行的状态和平台,逐步调整和优化适应不同的业务场景。对于大型的系统,该技术涉及到从硬件到软件,一个非常广泛的编程语言、数据库、Web服务器、防火墙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面对大量的用户访问高并发请求时,基本的解决方案集中在这样的几个方面:将使用数据库服务器的高性能、高性能、高效率的编程语言,以及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器。

2.2提升教育培训网站学员学习效率

通过依托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实现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和围绕用户数据,这样用户就可以不再以大量的数据在搜索中不知所措,获得的数据变得容易。依托于云计算网络课程平台,可以拥有智能数据处理和快速数据检索,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反馈的数据分析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在线教育面临的教学问题,它是难以监控学生的整个过程,只有通过教师课堂感觉和检查。以总结学生的困难点,同事在线教育可以依靠技术解决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反馈数据的形式进行监测,然后根据这些容易出错的课程来制定学习方案更有针对性,这也会促进网站学习人员学习更有效率。

2.3网络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在未使用云计算技术时,用户一般依靠本地资源来存储。而在云计算时代,云平台取代传统的机器,将其转换为云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廉价的资源,有效降低成本函数。此外,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程平台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开发者可以轻松地扩展到虚拟环境,同时也能有效地获得其他人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将其自身的资源与他人分享,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教师支持云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内容,不再只是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而是数据分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推出的更有针对性的课程。现在线下业务教育培训和在线教育平台,最麻烦的是老师自立门户或跳槽至竞争对手,并支持教师教学从互联网云模式的借鉴,通过个人的经验积累到团队。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9)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27-03

引言

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广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现在学生和普通人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已离不开信息技术,随着手持电脑、智能手机和无数电子产品的普及,不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走进信息时代。从调查资料来看,全国很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随着信息技术全民化,从过去高校很热门的部门,到现在开始逐渐走入低谷,甚至有的高校已撤销了原有的部门,这就再次给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痛苦而不得不直面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的明天在哪里?

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立的历史沿革

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网络中心、电教中心与计算中心三个原有职能部门演变而来。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计算机的应用还未普及,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云南省,对教学的推动作用也不是很大,高校中的网络中心、电教中心与计算中心只是作为一种教育现代化的象征性机构,仅仅是现代教育的点缀,充其量也只是“教学辅助”。即使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应用与教学已经如火如荼地在各高校展开实践,网络中心、电教中心与计算中心也适时地合并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但由于教育的社会滞后性,加上云南大学处于西部地区,教学中仍是以“教师、书本、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教师仍偏爱于他们长期用惯了的粉笔和黑板。加上很多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还处在萌芽状态,计算机、投影、幻灯等一些现代教学媒体仍摆脱不了“装饰品”的地位,仍然不能成为教学与教改中的“必需品”。所以,当时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想在高校的教改中发挥作用确实是勉为其难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现状

(1)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加速我校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从2000年开始,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开始加速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常规的电教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实现学校制定的“国际知名、国内领先,西部一流,辐射东南亚”的办学理念,近几年来,以呈贡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云南大学开始大规模建设先进、高效、实用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力求达到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省内一流的水平。在2002年校本部文渊楼建成了26间多媒体综合教室、8间语言实验室,为了更好地保障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常运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建设了连通两校区所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办公区域的高速局域网络,目前连同呈贡新校区共建成230多间多媒体综合教室,其中本部校区36间、精品课程3间、多功能语音教室10间,建成6个公共教学机房共计1356台计算机,完善了代表云南高校最先进的网络远程控制系统。

(2)中心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云南大学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形成和应用,及学校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云南大学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为此,学校成立了主管校长为组长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开展了校本、院本及师本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全天候一站式面向应用的师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师个体需求,按需培训,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现场化、实效化,立竿见影,培训融入到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培训向广大教师推广了云计算的网络在线协作工具Web-Office、思维导图软件、Google个人知识管理、Web2.0新媒体工具、红蜘蛛网络教室、音频处理软件、PPT课件制作、科研文献管理软件等信息技术工具,建立现代教学思想,努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3)从2003年开始,云南大学全面开展了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主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新型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通过云南大学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教学平台,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历经三代系统的改进和更新,已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大学外语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教学体系最完善、应用面最广泛、与本科教学联系最紧密、资源建设最完备、网络教学实效最显著的学科教学平台。以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要求进行了自主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大学外语教学从入学分级测试开始,贯穿学生本科学习各个阶段的自主网络化学习全过程,建立了教学、管理、考试、资源库、教师培训五大网络教学功能模块,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教师监督、网络授课、教务管理、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教师培训等都能通过网络平台高效率完成。同时提高了全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

(4)随着学校现代教学环境硬件设施的初具规模,加速了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的进程。但中心人员的现状则让人担忧,就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6名工作人员而言,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岗位教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没有大的改变,部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管理和运维水平处于低层次,只能满足保运行的基本工作,还不能真正支撑起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5)就云南高校而言,基本上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都已撤销及合并,原有工作人员中一部分搞科研的人员分流给信息学院,一部分管理教学设施设备人员分配给后勤和教务处,甚至有的高校把教学设备设施外包给社会,形成社会化服务。然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支持发展教学,且重在发展教学。它的任务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媒体,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同时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一份关于上海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的调查报告则显示,凡是注重发展教学与科研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反之则严重滞后。[1]这就给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提醒,要注重发展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迎接更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观念。

三、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挑战

(1)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的深入应用,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面是伴随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一批既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又具有过硬技术应用水平的高素质教师承担教育技术的推广工作,而中心现有教师职工大部分的业务素质还停留在基础保障运行任务上,没有真正地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在云南大学教学中的瓶颈,没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业务领域的工作推到前台,让学校师生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同时随着多媒体教室普及,中心若只能承担硬件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必然导致其部门逐渐走向一条越来越窄的道路,涉及面窄,每天只是局限于保障设备完好、确保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机房上好课,长此以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面临裁员和合并的危机。

(2)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先头部队,虽是一支“老兵新队伍”,但其作用的发挥决定了教改的进程。面向学生的学习,开创教学新模式,构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责无旁贷的职责。同时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集中教学形式发展为班级教学、远程教学、个别化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教学模式。目前,虽然班级教学仍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幻灯、录音、影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为“课堂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于职能的转变无法很快适应,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众多的传统职能中有相当一部分职能与其他职能机构出现重叠。[2]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改变。当计算机、网络和数码技术不断应用于许多现代教育的传统职能领域中时,新技术实现方法替代了原有的专业技术和器材的使用,原本专业的领域逐步被计算机和数码产品的使用技术替代,于是出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胜任部分原来只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

四、面对挑战应该做出的积极变化和应对

(1)继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做好多媒体教室设备系统硬件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确保教室设备和系统全天候对教学支撑功能的实现。

(2)积极扩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目前的业务范围,积极培训教师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环境,发挥部门在高校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①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房的建设与管理、云大教育调频广播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和学校有关部门联合开办调频广播电台节目(如同团委、宣传处联合办好校园新闻、英语讲座、娱乐等节目的制作和开发)。②精品课程的延续,加大对名师、名教的课程录制,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特别是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要常态化,如教育技术理论的普及、先进教学模式的倡导等。

(3)积极和学校教务处和各学院、各专业教师联合研究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逐渐淘汰不能适应发展的工作人员,加大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形成渐进式换血,添加新鲜血液。教育技术中心教师必须要有紧迫感,认清当前现代教育技术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必须慎重选定自己的业务发展目标和业务拓展方向,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和思想,不断超越自己,奋发图强,为云南大学提出创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挺进全国50强的目标做好一名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人员。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9-02

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各高校之间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各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建立一个灵活、统一、开放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整体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

云计算技术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其技术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在教育领域,各个高校都在开展云计算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云计算技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结构及其运作模式。

一、云计算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云计算技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个是海量性,云数据管理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同时能够进一步融合进而优化;第二个是异构性,云计算通过传感器等所采集到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形态都是不一样的,往往不同的传感器,在采集方面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同。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几个原因,数据资源具有很大的异构性;第三个是不确定性,云计算之中的数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对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相应操作和传输处理,才能够获取有效而且十分准确的数据。

二、现价段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各个高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现代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都有自己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各个高校教学资源差异很大。著名大学师资雄厚,实验室和计算机设备等基础硬件建设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然而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方院校来说,由于地区以及办学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原因,普遍存在基础硬件设备老化过时,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软硬件环境都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等状况。现实的情况是,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能支持新科技的的实验实训设备,以及顺应新技术的新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习到的新知识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给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二,各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在高校之间,各种资源的共享程度有限,硬件资源无法实现整合。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高校重复投入,花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建设别的高校已经做得很成熟的项目。因此,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灵活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在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内对高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高校的教学成本和教学质量进行优化。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是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建立我国未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框架,这一基础架构包含了高校教育信息化所须的一切软硬件资源环境,这些资源环境整合之后,可以便捷高效地服务于我国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学生。

(一)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基础设施层,为高层提供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通讯等资源。第二层是应用接口层,构建在基础设施层之上,面向开发人员,为开发各类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软件提供开发环境和公用API等。第三层是教育应用层,提供各类的教育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主要包含:用于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和作业系统;用于教学资源开发的文档处理软件、课件制作和演示软件等;为教育从业人员和学生提供较底层的虚拟计算资源;基于云的虚拟计算实验室。第四层是用户接口层,在客户端为用户访问教育云提供接口。

(二)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运作模式

经过这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各个高校已经建立起各自的校园网和相配套的信息中心,并且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在一些名牌高校,由于应用需求大,并且拥有充足的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信息中心的规模已经非常可观。因此,类比因特网,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由若干个级别的云平台组成,分布在我国几大地区的若干片组成类似于主干网的片区云,每个片区云由若干个信息化建设非常好的示范性高校信息中心形成的局域云组成,这就像因特网里的局域网,这些局域云为各高校提供资源服务。局域云是对特定高校的信息中心进行升级形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由各个高校自行完成。由各个高校局域云互联而成的片区云则是依据现有的教育网。每个片区云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实现对片区云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最后,各个片区云的互联形成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整个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中,最底层由各个高校局域云共同建设和管理;应用接口层由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各个管理机构共同协商制定,并最终实现标准化;教育应用层则可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具体的需求,由高校或是教育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开发。

(三)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优势

在传统模式下,开展高校培训实践活动,首先需要购买服务器和服务器软件,租用网络,开发培训平台,形成培训活动的基础设施。在培训期间,需安排专门人员对硬件、软件和网络进行维护。这种传统的模式存在软件平台的开发周期长、维护成本高、不便于资源的共享、缺乏弹性和灵活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在云计算模式下,教育云用户首先向教育云管理机构申请培训活动所需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资源。然后由软件开发人员使用教育云应用接口层提供的开放平台和API开发培训平台,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使用教育应用层的教学资源开发程序开发多媒体课件。在培训活动进行期间,培训平台所需的全部软硬件都在云端,供有需要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同时进行,从而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其次,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和巨大的网络吞吐量,在满足培训期间对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性能要求的同时,也节约了维护成本;最后,因为所有的资源都在教育云上,而且系统使用教育云提供的统一接口进行开发,从而使得资源的共享变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建设的重点,云计算技术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云计算技术作为载体,两者的结合有望实现高校教育技术改革的突破,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长足动力,逐步提高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孙传明,路红,廖龙龙.基于云操作系统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开发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6):80-85.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培训篇(11)

“大智移云”即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统称。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冲击与挑战。目前企业不仅需要具备熟练专业知识的管理会计人员,更需要具备数据整合、处理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从而为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进行预测、分析、控制、决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价值增值奠定基础。为了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高校会计专业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于实践,及时反馈实践效果,不断完善,从而满足大智移云时代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加强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

体系顶层设计加强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顶层设计是优化管理会计教学体系的第一步,也是站在战略的高度,重新确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具体实现的过程,是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顶层设计是从一定的高度进行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其考虑了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各个影响因素与环节,将“大智移云”的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贯穿始终,无论是在教学实施环境、教学模式及手段、教学实施设备等方面都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并且能够运用有用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财务策略提供基础信息,进一步帮助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预测、决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顶层设计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必须以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为指引,进一步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实践等教学体系,从宏观到微观,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高校会计专业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首先应该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及硬件,满足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的实施与运用。并且应该改进教学内容,增加预算管理、资金内部控制管理。财务预测与决策等专业管理会计课程比例,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成本管理、财务分析、预测及决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样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施校企远程合作,在嵌入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各行各业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以及典型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将所学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培养学生收集数据信息,处理数据信息以及利用信息数据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决策的能力。具体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顶层设计如图1所示:

二、加快构建体现信息化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论体系

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信息化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论体系是实现顶层设计的关键,是顶层设计实施的具体构建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应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以成本管理、战略管理、资金内部控制管理、风险管理、预测与决策、全面预算管理等基本理论为核心,以平衡计分卡、本量利分析等方法为手段,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载体的信息化理论课程体系。信息化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优化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论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分析、整合及判断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竞争力,真正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完美链接。

三、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模块化、循环式”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全方位、全过程、模块化、循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嵌入式为主导,以“VBSE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为指引,以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手段,在管理会计理论教授期间,配有与理论知识相一致的课内管理会计实训教学,以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内容、时间上的衔接与配合,满足能力素质培养的需要,并在大三、大四开设集中管理会计实训,使学生在毕业前进一步掌握企业实际管理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该实践教学体系开创了会计学科教学中课程内部有章节实训,课程间有整合实训,毕业前有综合实训,实训教学活动贯穿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程的系统性实践教学,并与相关企业进行链接。该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学的形式和环境上实现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全面对接,克服传统教学体系专注理论教学、缺乏能力培养的弊端,融入执业能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出该方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