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7 10:32:18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1)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94-02

敬修堂(亦称锦绣堂)位于苏州洞庭西山(今金庭镇)东村,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商人徐联习开始修建,历时5年而成,是该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共有四进,坐北朝南,占地1886平方米,其中的雕刻装饰多姿多彩,木雕、石雕、砖雕三者皆备,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手法多样,工艺精巧,是研究明清江南地区建筑雕刻的极好素材。

一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背景

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为敬修堂建筑雕刻奠定了经济基础。明清时期,苏州已成为中国的商业重镇,也逐步形成以洞庭东、西山商人为主的商业团体――“洞庭商帮”。洞庭商人精明能干,“谋生不远千里,荆湘之地,竟为吾乡之都会,而川蜀两广之间,往来亦不乏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描述到:“洞庭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商人们在经商致富后,便购买土地、置办房产,以致带动了这个时期苏州地区建筑行业的兴盛。其宅院开始追求楼厅廊轩、彩绘雕刻,形成“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的风尚,作为建筑装饰的砖、石、木“三雕”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为敬修堂建筑雕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明清时期,众多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荟萃于苏州,吟诗度曲,逐古今风流。在这种气氛的激发下,吴地艺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吴门画派、吴门书派以及昆曲类的吴江派和苏州派等都盛极一时。同时,许多特色鲜明的手工艺门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版画、琢玉、宋锦、缂丝等。不同艺术类型的创作方法、技艺特点、审美情趣影响和推动了苏州建筑雕刻艺术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

源远流长的建筑技艺则是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技术支撑。苏州建筑技艺的发展离不开香山帮这一建筑流派。香山帮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工种体系。香山帮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等传统建筑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工匠群体。明初,苏州人蒯祥主持北京故宫的建造,香山帮工匠被征召进京承担这一工程,从此声名鹊起,香山帮逐渐成为做工精良、巧夺天工的代名词。通过该时期南北工匠的技术交流,香山帮形成了兼具南北方秀雅雄健的技艺风格。明代《长物志》和《园冶》均对香山帮建筑(造园)技艺进行了记录和总结。

二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图案主题与文化内涵

1祈吉纳福的传统主题

敬修堂建筑雕刻中不少是明清以来广泛应用的吉祥题材,如喜鹊、蝙蝠、鱼、猴、麒麟等。这些雕饰不仅使建筑面貌更加细腻精致,而且通过这些图案,借助象征、谐音等方式,表达出人们趋利避害、喜庆祥和的祈愿。如敬修堂建筑雕刻有不少“鱼”的题材,鱼与“余”谐音,象征财源广进,且鱼就有水,江南地区有“遇水则发,以水为财”的谚语,用“水”来隐喻财富;在“鲤鱼跃龙门”的图案中,则寓意登科仕进,则功名成就、福禄俱得;又因为鱼属卯生动物,繁殖力强,有时也象征家族门丁兴旺。又如蝙蝠、绶带和铜钱组合在一起,喻为“福寿绵长”;蝙蝠、鹿、桃一起喻为“福禄寿”;蝙蝠和铜钱的组合喻为“福在眼前”等。这些雕刻画面生动形象,祈吉纳福的含义清晰丰富,是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的传统装饰题材。

2贾而好儒的人文写照

在敬修堂建筑“三雕”中读书仕进的装饰题材也有相当的比重,如“四时读书乐”、“四艺”等。这类题材出现在商人宅院似乎有附庸风雅之嫌,但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贾和儒,洞庭东山、西山人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传统社会中,读书出仕,光大门楣是许多民众信奉不移的准绳。洞庭商人家族也有通过科举入仕之人,然而该地仕进之风远不如近在咫尺的苏州府城一带。《林屋民风》载:“有明之时,山中科举蝉联。国朝以来,渐乃稀少,盖洞庭之读书者,大概以粗知句度,稍识礼仪为常,举子之业习而不精也。若富贵之家,聪俊子弟,未尝不延师就传,笃志艺文,然必待文理精通,方许应试。一试不售,即废焉改业。所以读书者多,而成名者少。”即言这里读过书人虽多,但不少人只以粗识几字,懂得仪理常识即可。即便家庭殷实的人,科举不利也转而经商谋生。科举考试不仅耗费财力,且制举一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得中者能有几人?经商致富相比读书仕进似乎更易实现,这一现实使得大多数人自觉地选择了前者。

虽然人们充分认同经商的价值,但在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他们也不主张完全放弃科举。由此,经商与科举也就成了洞庭人迭相为用的生存法则。这也使不少洞庭商人有着读书的习惯,敬修堂的主人徐联习就是一个典型。他在楚地经商时,“行箧常以书自随……以故货殖数十年,恂恂儒雅。”成为当时有名的儒商。除了读书养性外,洞庭商人也乐于同文人结交,以诗酒唱和为常事,清代康熙年间东山人汪琬的《尧峰文钞》卷十五记载:“万历以来,山中高赀者推许氏、翁氏两姓为甲。其人率以文雅相高,喜结纳四方贤士大夫,非仅纤啬拥财自卫者也。故凡春秋佳日,远近篮舆画舫争集其门。如华亭董尚书(御名)宰、陈征君仲醇、常熟钱尚书受之、嘉定李进士长蘅、太仓张内翰天如、仪部受先之属,类推翁、许为湖山主人。一切管弦歌舞之娱,牲宰酒醴供张之盛,所费殆将不赀,绝无分毫顾惜。”历史上,洞庭商人结交的名人包括董其昌、翁方纲、刘墉、纪昀、钱谦益等。为扩大声望,在商业经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洞庭商人不惜钱财与之结交。凡此种种,究其原因还是体现了洞庭商人在贾和儒之间复杂而矛盾的价值抉择。

3文雅闲适的风尚习俗

自明代中期以后,苏州经济日益富足,市井生活渐趋繁华。各种节俗、游冶以及歌舞、杂技、戏剧等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就连妇女也走出户外,参与其中。袁宏道在《荷花荡》一文中曾记录当时的盛况:“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极矣。”为了迎合普通市民阶层的趣味,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志趣和爱好的题材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如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是现实生活中节俗、游冶等情景。同时,苏州文人的艺术创作也开始涉及市井民间。如以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开始把视角转向普通市民生活,创作的仕女人物画、花鸟画充满了浓郁的世俗气息。为配合居室陈设的需要,原本属于文人士大夫聊以自娱的画作此时也以不同的形式流入民间。特别是到了明代晚期,苏州出现了专门从事这类绘画的职业画家,他们的作品又通过民间匠人转化成为版画和建筑雕刻,这一现象也体现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在敬修堂建筑隔扇门的绦环板中,就有不少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其内容主要涉及游园、郊游、耕读、赶考等方面。各个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情节丰富,生动地记录下当时活跃的社会生活。

三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艺术特色

1主题鲜明的布局构思

敬修堂的建筑雕刻在总体规划上层次清晰且主题鲜明。这在敬修堂一系列门楼的雕刻中尤为明显。敬修堂建筑群共有四进,依次需经过五道大门。除了,入口比较朴素,仅以青砖砌成一个简单的门罩外,其他每进均有一座雕刻精细、主题明确的门楼。如进入院宅后左转,可见一座雕饰精美的木构门楼。门楼额枋上有四个圆柱形门簪,雕刻四季花卉。前檐枋正面中部以包袱锦的形式,将一对麒麟、两只喜鹊雕刻在有亭、桥场景的背景上,寓意“喜临门”。前檐枋下沿两端饰以寿桃雀替,上沿承四组斗拱,斗拱上托连机和前檐檩。四组斗拱之间采用透雕的技法,从左至右依次雕刻三组动、植物图案。第一组的内容为松鼠、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第二组是柿子树、狮子和喜鹊,寓意“事事如意”;第三组为獾和喜鹊,寓意“欢天喜地”。整个门楼的雕刻都以“喜庆”为主题,寓意开门见喜。

2形式多样的构图

敬修堂“三雕”往往会根据施雕的构件、部位和表现主题的不同来进行位置经营,因此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在单一画面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改变主体物和其他陪衬物之间的比例、简化陪衬物的形象来突出主题。而最有特点的是在表现人物故事时,注重对情节的选择,布局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题材均置于同一画面。如大厅砖雕门楼的上额枋有一组表现人物故事的雕刻,描述的是游园的场景。其构图采用手卷画的格局,画面从右至左徐徐展开,不同场景以树木进行分隔但又气韵连贯,人们在不同区域的活动描绘生动,主次分明。又如敬修堂正厅前的砖雕门楼,其雕刻图案根据门楼构件形状进行布局,斗拱上施以花卉雕刻,棹木、拱垫板雕饰蝙蝠和寿字纹,上枋和兜肚饰为人物故事,垂莲柱上端为如意和龙纹,下端为花篮。中间字牌为乾隆进士蔡书升所书“世德作求”。下枋则是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雕饰。整个构图在局部上既结合了各个门楼构件的形制,精心布局单一构件的画面构成,又充分考虑了所在区域构件系统的整体效果,疏密有致,张弛有序,形成一种整体的画面节奏。敬修堂建筑构图还借鉴了江南建筑彩画的做法。如大厅前檐枋的雕刻装饰,就有彩画图案的特点。前檐枋两端的找头以对称的形式,饰以浅浮雕卷草软卡子,在枋中部的包袱心位置雕刻夔龙寿字团。

3精巧传神的雕刻技艺

苏州地区传统的建筑雕刻做法包括阴刻、平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同时施以剔、钻、勾、镂等工艺。在进行创作时,工匠们常常会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部位,将这些技法或单独、或相间、或组合地加以运用。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入口门楼的门簪即是雕刻技艺一次充分的体现。门簪为圆柱形,长0.28米,直径0.17米,以四季花卉为主题,其侧面以高浮雕的技法勾勒出花卉的枝干、叶片及花瓣,再以阴刻加以修饰。门簪正面的花头采用透雕表现,花瓣层层包裹,层次丰富。而门簪正面与侧面的交接圆润精巧,正面花瓣与侧面叶片在形态上过渡自然、井然有序。敬修堂的砖雕门楼上有大量砖雕人物故事,民间艺人的刻刀如同画笔般在砖材上施展各种刀功技艺,或提顿按挫,或钩回曲直,或刚柔疾徐,生动地刻画出各种形象。这些人物雕刻不仅刻画精细,而且神态也活灵活现,充分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2)

文化建筑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独树一帜,尤其是在文化属性表达上,更是将文化建筑的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融合,突出对人的审美性、物质性、艺术性、精神性的意蕴表达。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上,不能孤立地审视文化建筑格局,而是要从文化建筑平面设计思维、审美心理,以及对公众的审美传达等方面,来增添文化建筑的平面艺术审美体验。本文就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展开融合论述,并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挖掘与呈现其审美表达方式。

1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

建筑领域中的文化建筑,泛指以文化教育等为功能基础的各类综合性建筑,如博物院、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遗迹、学府等建筑形式。相对于其他建筑,文化建筑除了遵循建筑结构设计要求之外,更要挖掘建筑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在创造特色文化内涵上,需要利用平面艺术设计手法来打造独具文化韵味的建筑美学风格,如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凯旋门、英国的大本钟,以及中国的故宫等。这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风格,既展现了文化建筑自身的功能特点,又从精神文化上发挥了教育功用。平面艺术设计始于环境要素,而建筑设计源自其结构与功能,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的融合,旨在通过建筑学、艺术学理论,突出文化建筑的美观性与舒适性,以及文化教育功能。作为泛称,对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表达,也需要从建筑内部结构、建筑外部环境,以及建筑规划总体有序性上,展现文化建筑艺术设计审美创造,满足人对文化建筑的心理体验与审美鉴赏。

2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

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觉心理波动的理解与感受。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有两种,一种为主观倾向美,另一种为客观倾向美。对于文化建筑的审美表达,就是基于文化建筑的美感,从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中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心理学家提出,审美是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美感的体验活动,多表现为人的知、情、意。建筑平面艺术美学主要是设计师通过平面构图等来营造建筑环境,运用美学要素来吸引受众,让受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感知建筑环境的美学意蕴。同样,对于文化建筑,设计师要把控当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共性,改变文化建筑平面设计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多样化艺术语言来表达审美共性心理,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呈现文化建筑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审美感受。2.1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是基于对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合规性、合目性的统一,从而改造建筑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的审美规律需求。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对于‘劳动’本身,并非机械地劳动,而是基于创造性内涵‘活’的劳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律性。”同样,恩格斯也提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可见,愈是高级的、复杂的劳动,就愈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艺术设计。所谓建筑平面艺术设计,就是要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以审美创造为目标来满足公众的审美心理。创造也是创新的过程,艺术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平面艺术设计也在创新,如何从独具前瞻性、独创性的审美创造中推陈出新,就需要立足公众的审美诉求,进行创造。意大利前卫设计师李特萨斯在评价查理•依姆斯设计的椅子时提出,“并非只是设计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由此可见,对于文化建筑而言,平面艺术设计师需要结合受众对文化建筑的审美诉求,从而营造适宜的审美环境,达到审美创造的目标。2.2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对于受众而言,其审美欣赏是什么?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有哪些是值得欣赏的?简而言之,对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审美欣赏,就是从受众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美的感受。比如对建筑外观的审美愉悦,对建筑空间的审美享受,对建筑结构的和谐体验等。无论是何种审美欣赏,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审美认知。同样,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一些技术缺陷、不足等问题,也将影响其审美欣赏体验。总的来说,无论是平面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审美愉悦,还是精神上的审美满足,都会与其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化设计有直接关系。

3首都博物馆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表达

作为文化建筑,首都博物馆更具典型性。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在平面艺术设计中更加注重审美表达的运用。3.1对公众审美需求的满足。文化建筑在建筑结构与格局上,不仅要满足功能服务,更要从体现审美价值上为受众营造独特的感官体验。也就是说,建筑与其文化属性的融合,旨在对受众精神与情感的双重交流,以凸显文化建筑的内涵价值。如何做到服务受众,需要从设计思想上表达真诚,从审美享受上突出人与建筑、环境的统一和谐。首都博物馆内部陈列的文物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基础上,依照相应的时间、种类来进行有序陈列。一方面,从文物展示中突出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从文物与博物馆平面艺术结构设置上形成内在契合。比如一些地域性文物、特色性文物设置专门的平面空间进行陈列,增强其艺术审美价值。3.2对设计思维的多维化表现。平面艺术设计同样需要讲究设计思维的创新与变化,文化建筑也不例外。文化建筑在融入审美艺术理念时,与其他建筑环境不同,需要从特殊性艺术符号设计与运用中挖掘和增强平面艺术的内涵,增进受众与文化建筑间的情感融合。当然,平面艺术设计也表现出矛盾性,有时在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情感时可能与受众的认知相悖。当然,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思维表现来看,多维性变化就是从服务性视角寻找与文化建筑的自身特征相契合。首都博物馆主展厅宽大宏伟,各陈列品依据建筑格局有序排列。在平面设计上,室内文物与室内平面空间环境浑然一体,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让文物文化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形成历史追溯感。比如沙盘、模型、浮雕、书籍等多种文物构成的展览群,融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受众营造视、听多维感官体验。

总之,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不仅要从形式上借鉴不同的设计风格,还要从根本上构筑受众审美心理与整个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契合点。毫无疑问,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不仅是满足个体性审美诉求,还是将广大受众的审美共性作为基础性审美特征,从而表达建筑空间平面艺术设计的丰富内涵与审美体验。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3)

建筑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可以充分呈现各类建筑元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构建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房屋构架,具有多重空间,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还可以形成建筑艺术,同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围,并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其二是经过建筑设计师构思后,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与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建筑和艺术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相应的概念,但因为两者都与“建筑学”有一定的关联,符合其专业特点,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1]。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又因为建筑除了是一栋建筑物外,还是一种造型的体现,如此,它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点,由点发展成线,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体建筑形式的质、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归为美术的范畴。“建筑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它涵盖了科技和艺术,让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变得和谐统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建筑艺术时,会适当融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其具有文化艺术,并且两者都归属于“上层建筑”,会形成相同的创作基础。其创作规律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以人的思想变化为源头,了解以往生活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民族性[3]。同时,两者还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引导和限制,会采用同一种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突出设计者的观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运用形式法则完成设计。

(二)不同点

文化艺术包括文字、戏剧、电影等,其中,文字艺术主要突出了文字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描写;戏剧是要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增强戏剧的影响力;电影则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建筑艺术通过造型,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的享受,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即建筑与人的联系要远超过艺术与人的联系,它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艺术的造型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另外,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虽然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特点和形式,但建筑艺术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还可以根据本身实用性的改变,以及使用功能的调整,使其通过简单的雕刻、绘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涵。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建筑艺术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会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围,或是宁静动感,或是朴素华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形态,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4]。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装饰上体现出来之外,还可以从内外空间的展现以及空间的拓展上体现。首先,调整内外空间的布局以及进行空间的扩展,是为了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其次,这些空间被充分利用后,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但这必须以人们的活动为基础,对室内环境有初步的记忆。这就是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时间元素,让其变成四维空间,即只有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艺术蕴藏的美学内涵

(一)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建筑是以石头为笔记录下的史书,这已经成为建筑给人的初步观念。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点分析这一观念,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还是希腊、罗马建筑,都是把一个时期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化,用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当代的人们。而我们除了可以从这些物质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论外,还可以发现其建筑风格,并进行分析[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建筑风格,而是注入美学的观念,从不同的教育进行审美,让其形成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为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包含一定美学与哲学观念。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风格都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复兴运动,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让各个国家的建筑各有特色。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细的雕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而是让人们不断惊叹,让人们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当时人们多受唯物主义观念影响,但这种观念却无法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意见大多由上层人员提出,没有满足平民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这类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无法在民间普及,只能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使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认识到财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设计者渐渐把中心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转变,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趋势[6]。另外,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艺术哲学,即美学和审美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就是哲学观念的改变。如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出现大量需要消耗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术美学思想为指导,这种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浓的理性主义色彩;而注重建筑信息的现代西方建筑,着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发现当代建筑设计者开始注意到无序、冲突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念,让建筑艺术实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从我国传统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在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中,我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感与美感;并且,其表达的生态观念,也和我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7]。在古代,很多哲学界就已经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是指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为客体,“人”是指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的人,为主体,主体和客体完美融合,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我国传统民居在正式建设前,必然会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房址,即背阴朝阳、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体的良性生态系统。而背阴朝阳,加入山水的设计则可以通过整体布局完成,无需遵照原有的设计观念。此外,传统民居在室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会种植花花草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也会在室内放置一些装饰用的盆栽,让自然景色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此形成现代装修风格。同时,我国传统民居还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让房屋错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会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内,而江南水乡的民居则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改变庭院或外墙的景观,增加人们与自然景观的亲切度。

四、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

建筑艺术的美学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问,它是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要求人们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建筑艺术,完成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分析观念,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也就要求人们坚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建筑艺术形成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即通过辩证的分析,以及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全面思考。因美学提出的观点中着重突出了协调的观念,所以,人们在进行审美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其规律,明确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两者在整体的建筑中变得和谐、统一,以增强设计的整体感[8]。此外,现代科技和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美学观念的创新。比如,很多设计师以往只从三维空间着手,进行设计,但在加入现代科技后,逐渐向四维空间改变,形成新的建筑群体。因此,建筑艺术的美学除了要让设计者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建筑学的理念,丰富其内容,促进“建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发展。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了解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其美学的内涵,用哲学的观念进行分析,确定其美学的意义,让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丰富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根杰.建筑与美的分析———建筑美学漫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55-57.

[2]刘华龙.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J].中州学刊,2015,(03):230-232.

[3]李立.浅论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辩证关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号论美学和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15,(10):26-29.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4)

利用高科技的技术资源来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想,创造出符合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环境构想,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现代环境艺术也做出了许多的改良的方法,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对文化的重视大大提高。通过对城市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在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题的同时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文化上的熏陶。在重视精神文化需求的现代人眼中,环境艺术设计对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只会与日俱增,所以人类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大相径庭的文化选择也就促成了不同风格特征及审美追求的环境艺术形式,而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功能形式和审美内涵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而改变其思维模式和造型技术。

1.2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是在城市中为现代人提供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公共文化传达场所和文化交流机构,如游乐场、美术馆、体育馆等。它汇聚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对文化价值观的看法,表达了现代审美情趣的大致方向,于社会和受众群体来说文化建筑意义重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筑也成为一个衡量国家城市发展是否得到质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进步的显性标杆。在一个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城市中,对于文化建筑的基础设施和建筑场地的选择是颇为慎重的,它拥有着服务大众、适应大众的环境构造观念,懂得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贯穿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始终,且充斥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大街小巷之中。从功能上说,它拉近了人与自然、物体之间的距离,让人能更加惬意的享受身边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存环境,在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中穿梭自如,相辅相成,成为生活中公众文化交流的平台。这对现代的城市来说,不仅加深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也能增加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缩小人与人之间的间隙,对城市中人际关系冷漠的状况有所改善,以便最终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中心来适应城市的发展。

2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2.1文化内涵嵌入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单纯的环境艺术设计相对比,除开都是对人类环境的舒适度和实用性所做的有效改良以外,多了一份对多元文化内涵的深刻嵌入,也就是说,它不单单只是向环境构造输入“天人合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态思想,还能让受众群体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静仁者动”之类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或是“修齐治平,仁义忠孝,少立大志,耀祖光宗。”等为人处事的道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远远比生存环境的舒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大许多。人们从中体会到的东西也绝不仅是生存环境的改善,而是在无形中受到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对环境的“全面入侵”不仅表现在精神文化上,也表现在其艺术创作的选择上。以“水立方”为例,我们在为水立方对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感到大为惊叹时,关注的目光也不免落在其建筑风格的独特艺术造型理解上。“天圆地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设计思想将水立方如方盒子一般的形象显得更为立体和真实,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设计理念与同样被万众瞩目的鸟巢一起成了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例子,实现了建筑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相得益彰。

2.2造型思维的应用

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上,文化内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其历史文化内容的加深上,还体现在其思想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思和造型思维的培养上。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属于整个世界民族文化的沉淀精品,在建筑风格上对于传统的布局、造型、样式都有很强的学习和效仿能力。而这一种行为不能只将其归为模仿,因为在接受传统文化布局和造型的同时,现代设计师们会对其进行艺术加工,环境艺术设计上会衍生出更多具有价值的创新造型。这就是由文化价值所引发的思考和深入理解。如为北京奥运会所建造的鸟巢体育馆来说,就外观而言,鸟巢不愧为“鸟巢”之名,设计师将巨大的钢筋进行焊接,通过网格、镂空等方式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巨型的网状结构,从远处观之,如同一个巨大的鸟巢。而所搭建的曲线却不是毫无章法,在其曲线的造型上融入了阴阳太极的中线,揉入了中国的哲学思想的精神,使得整个造型在充满现代感的同时也极具中国色彩,成为北京奥运会上的一大亮点。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5)

一、关于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以承载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物质文化形态, 渗透其中的活动精神、艺术和文化心理, 构筑了整体复合的文化属性, 并表现多层面的风格特征。因此, 装饰文化涵盖内容极其广泛。

(1)建筑装饰的人文性

建筑装饰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其色彩、标志物、雕塑、壁画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简明、象征性的建筑语汇,都成为诠释人文精神、物化人文思想的物质文化注解, 使建筑文化表现出文化艺术与精神文明交融的整体景观。

(2)建筑装饰的价值性

建筑装饰展示了所有者的经济实力、现代化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作为人们社会活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物质环境, 具有协调身心健康、促进社会进步、弘扬人文精神、丰富人类文化生活、完善环境设施等多层面的价值, 同时也将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 为产业化和社会化提供了支持。

二、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1、色彩装饰中的文化内涵

不同时期建筑,往往呈现不同的装饰风格,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身居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往往感受得到的是带有不同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的装饰艺术,从装饰色彩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以及元等多个历史时期,直到明清时代才打到一个至臻完善的地步,色彩呈现出程序化与制度化风格,而且色彩会随着建筑种类以及建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色彩方面,传统建筑多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有机融合。这一文化特点多数体现在民用建筑中。

例如:吊脚楼就是一个代表,吊脚楼通常位居山水之间,依水而居,绵延不绝,就好似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画,让人产生无限瞎想,不同的色彩装饰不仅是美学的反映,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等级观念。严格的封建等级制激励中国建筑装饰色彩被分为两大系统,朝廷高官的皇宫或者宅府多采用恢宏的红黄色调,然而普通百姓的房舍则以青砖瓦,灰色调为主,不允许使用斗拱或者彩色进行装饰,这其中都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与文化特征。

2、建筑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建筑的纹样装饰设计是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建筑装饰的纹样范围广泛、形态各异、意义深刻,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匹敌的,纹样装饰艺术从古至今一致被建筑装饰所运用。

建筑的梁体、窗户、房檐以及桩柱等部分都带有纹样雕刻,例如:花草纹样、动物纹样甚至神话中的人物都曾雕刻在建筑上,这些纹样设计全面改善建筑的空白之感,给建筑物更多的艺术特征,他们也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很多的纹样特征也显示出一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用瓶、鹌代表平安之意,用柿、如意组成“事事如意”的意蕴-----这种通过图画雕塑来代表文字的方法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文化内涵

建筑最后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人,落成后的建筑物最终需要人来居住,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建筑物的装饰与设计要以人为本,将人性化理念有效贯彻在建筑装饰、设计中。

特别是现代化的写字楼设计,最大的目标就是满足人的方便,达到人的心愿,为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环境,所以,办公室的室内设计要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在保证桌子、椅子科学摆放的同时,也要顾及光学、声学以及环保等多方面的科学。

除了工作场所,还要加强对休息平台的设计,争取营造一个多层次空间,做好室内的采光通风工作,为室内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氛围,要相信和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在室内多加布置自然景观,使全体工作人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够感受到一丝放松和舒适。

4、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的环境特征,为了适应环境、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必然需要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特征的建筑风格,这样就导致了不同地方的建筑物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建筑设计师一方面注重对建筑外观形态的优化,另一方面又结合了当地的环境特点与气候特征,在综合平衡之间达到了对建筑物的优化设计,使得所设计出的建筑渗透着各自的文化内涵,并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审美功效。

例如:重庆地区主要以崎岖不平的盆地为主,当地建筑多数依托陡峭的斜坡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巧妙地将“吊脚楼”引入当地建筑设计中,解除了当地的不良因素,各式各样的建筑通过一系列细长的柱子轻盈地矗立在绿色坡地上,这样一方面保留了当地的地貌自然生态面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地域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

三、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整个传统的文化中,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涵是影响最为深刻的。这种文化内核在我国古代的宫殿、府宅、园林等设计中,都有体现。并且在现代的装饰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具体来说两者的关系主要如下:

(1)建筑文化为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提供了思想理念

建筑文化这个问题是因地域而异的。在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合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也不会是全然相同的。在对建筑文化的不断扩充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装饰设计受到了很多的西方建筑设计风格的深刻影响,这些被吸收和借鉴在我国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当中,充实了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理论。此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会形成特殊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如越南的石楼、我国傣族的竹楼、吊脚楼、清真风格建筑等等,这些不同因素的建筑文化给建筑装饰风格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向。

(2)风格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建筑文化的内容、促进建筑文化的革新

随着现代化建筑时代到来,很多的设计师进行的建筑装饰设计实际上是对不同的建筑文化之间进行的融合。这样的融合过程,造就了更加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另外,我国的很多建筑装饰设计师已经在积极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和理论,结合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部分,来发展不同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力求体现更高的设计艺术水平,满足更高的建筑审美需求。这种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探索,实际上也在推动着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革新。

四、结束语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包含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是一门艺术,人们寄希望于它来改变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因而,唯有在其中融入文化的元素,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滨.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博弈论[J].建筑・规划・设计,2009(06).

[2] 周瑾.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新探[J].美术大观,2011(06).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6)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的含义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而建筑文化则是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的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因此,建筑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物质方面看,指城市、乡村、建筑物、园林、道路等人为的空间环境实体;从精神方面看则指通过物质(即空间环境实体)体现出来的建筑理论、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哲学观等。概括地说,建筑文化的内涵可理解为四个方面:1.建筑载体,即建筑实体的形式,可见的,是完成的环境的一部分;2.建筑实体形成的设计方法,指简单的建筑设计方法论;3.建筑设计方法的创作思想,指更高一步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流派等;4.建筑创作思想中所体现的人的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哲学观和审美观等。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多层次剖析

我国传统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思想和理论,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从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建筑涵盖广博而深远的艺术思想。以下试选择我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征的四合院及园林造园中的“留水口”作具体分析。

2.1 四合院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最具广泛性的传统居住模式,而事实上在南方也存在着这种建筑方式,如浙江、重庆民居中的“天井”、云南白族地区的“三坊一照壁”等。它以十分简便的方式在室内室外之间划分出过渡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层次。这些具体的“院落”形式是看得见的东西,即前面所讲的载体。而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2.1.1 低层次的理解 “围合” 的设计手法,即将四幢房子沿周边布置,追求一种较为封闭的、以“我”为中心相对安逸的空间。

2.1.2 中层次地理解“聚”、“共享”的创作思想。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的地位和作用(《墨子.经说上》:“宇东西家南北”),尽管在房间布置上也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制等级,但合院的“共享”是不争的事实,是“家人永聚”在建筑上的体现。

2.1.3 高层次的理解传统建筑对 “亲情、人情”价值及“天-地-人”思想的体现。中国文化讲究“家族崇拜”,即对先祖包含有莫名的 敬 仰 与 畏 惧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讲 先 祖 即“神”,它存在于“家”中,因此传统四合院注重“内-外”分隔,强调“墙”的重要性,通过“墙”的作用使空间一分为二,从而得到祖先(即神)特别的庇护,体现一种闭关自守的思想;而西方文化的“神”是独立于家之外的教堂中的,因此西方合院更注重空间的渗透,形成“内-外 -外 ”的空间关系,以此在心灵上向往“神”,并得到“神”的庇护,体现一种开放活泼的思想。

2.2 留水口

“留水口”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独特的理水方式,即在主体水面的边岸留出若干水弯,形成水体源流畅通、延绵不断的错觉。这种处理方式突破了水面的封闭感,增添了水体的天然情趣,是塑造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包含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2.2.1 低层次的理解 “不尽尽之、不了了之”设计手法,即追求一种诗情画意,以“不结束”来结束、“不闭合”的闭合。

2.2.2 中层次的理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国治.园说》)的创作思想,即力图不留人工斧迹,追求自然的美。

2.2.3 高层次地理解“天人合一”、“无为”等价值观、自然观及哲学观的综合体现。

三、现代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应该以现代的材料、工业化的建造方式、简捷明快的造型以及设计者的个性体现现代建筑文化。事实上,所把握的建筑文化层次越高,其抽象程度、概括程度也越强,通用性也越显著。作为现代建筑设计,仅仅知道设计方法,在具体的设计中便不可能很好地运用,而如果把握住深层次的创作思想,甚至高层次的创作观、价值观、审美观,则将对我们的设计提供丰富的构思思路,也能更好地将设计方法灵活运用。可以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文化内涵每提高一个层次的理解,建筑所包含的思想也就高了一个档次。以下就建筑空间谈一点看法

3.1 对建筑空间的理解

建筑设计,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如墙体、屋顶等的造型,而实际上是根据使用需要对空间的划分和分隔。这种“实体为实、空间为虚”的虚实关系是对建筑空间一种较低层次的理解,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表现为场所(即空间的视觉中心)、路径(即空间的方向性或导向性)及范域(即空间的限定范围)。而对建筑空间更高层次的理解,则是通过对建筑空间的组织及设计,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意境,既而由艺术意境升华为某种思想境界。

3.2 现代建筑空间的形成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西方现代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受益于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现代绘画讲究变形、讲究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就可发现;现代艺术重视抽象的形体美,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兴盛一时,成为现代艺术的象征,而在中国在晋代文人士大夫就开始了对抽象形体美的重视,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园林中的孤山假石都带有抽象艺术的意味。可以说中西文化的结合是现代艺术的源泉。

建筑上也一样,从传统上看,西方人重模仿,直捷明晰、重形体、特征、造型;而中国人重物感、重内心对外界的感受,着意于空间艺术感染力的渲染。中国传统空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间”,由“间”组成“幢”,再由“幢”组合成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一般的民居,庭院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中国传统的“大”建筑不是庞然大物,而是虚实相间的建筑群,设计时既要考虑实的部分也要考虑虚的部分,组合方式十分自由灵活,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导向性;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多是砖石结构的,其建筑内部空间要求越多,建筑的体量也就越大,室内外空间相对独立而缺少联系,建筑形式着重于形体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和形式美。现代建筑所追求的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以及空间的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正是中西传统建筑空间融合的结果。

四、结束语

以上就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逐步从低层次的设计构思转向高层次的设计构思;从掌握简单的设计手法过渡到把握住建筑的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幼彬《建筑的“软”传统和“软”继承》建筑师第三十九期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7)

    建筑的风格作为外在表现形式,能够体现艺术、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内涵。装饰设计的风格与建筑的风格流派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以及文学和音乐的风格流派对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建筑的个别设计,都和气候及地点有关,还需要对建筑施工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考虑,这也是世界各地的建筑具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在建筑室内设计风格中,一种典型的风格形式多数是实现了与当地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的紧密融合。在民族特性、社会体制及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等外在风格因素,只有实现与创作构思及创作者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等风格内在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赋予建筑设计装饰以文化内涵,这样的室内环境构建能够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理及精神的平衡,从而实现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在具体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通过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的运用能够创造出功能更加合理,环境更加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物质技术及精神文化必将不断发展,这就使得建筑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2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在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具有功能复杂而又多变的特点,随着我国室内装饰材料及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所追求的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建筑的装饰中,一种建筑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往往对文化及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更加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和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室内设计中,不同流派的产生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总而言之,做好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研究,能够实现建筑本身更高层次的和谐,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最终做到在遵循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的超越。

    3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的延伸

    在建筑装饰设计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变的。这就使得传统造型艺术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在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上具有同样的适用作用。人们通过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能够得到审美意义的外形,还可以让图形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能够实现建筑内在意义的外在表达,能够实现观念的具体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出自对自然的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以及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符号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通过对图形符号这种“形”与“意”的历史延伸与衍变,还可以得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能够通过建立新的审美观念来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的丰富与拓展。

    4现代化传统建筑装饰风格设计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8)

0前言

中国不乏效仿西方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却遗失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建筑文化浓缩了人类关于生活的理想,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积淀。只有当人们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建筑,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其价值和内涵。现代建筑装饰拥有独特的功能和强大的表现力,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点缀,展现民族本性和文化特性,是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与建筑装饰有关的传统艺术

传统建筑装饰设计所涉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平面色彩装饰、立体装饰和结构装饰等。平面色彩装饰,如运用在屏风上、梁柱间、墙壁上的着色、彩绘等;立体装饰,如屋顶上的瓦当、梁柱上的雕饰、屋檐处的神兽和门窗等位置的花纹雕刻等;结构装饰,表现在对建筑内部的梁柱、建筑外部的斗拱的安排等方面。可见,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蕴藏了与建筑装饰有关的传统艺术。放眼传统建筑,其装饰设计主要在形声、形意两方面发挥表现力。借用形声、形意的艺术表现,赋予被装饰物特定的象征意义,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如用鱼、莲花等意象寄托“连年有余”的愿望,用仙桃代表“长寿”,用牡丹象征“大富大贵”,用梅花鹿喻指“禄”即仕途的顺利,等等。诸如此类,赋予特定图案以象征能指,使建筑装饰的内涵深刻而生动,从而使建筑有了蓬勃的生机以及更加长久的艺术魅力。此外,与建筑装饰有关的传统艺术不是孤芳自赏的,它一定与特定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达到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这种表现手法贯穿于传统建筑装饰设计的始终,同时赋予了建筑作为生活和观赏的使用价值和艺术魅力。我们从传统建筑的结构装饰中还可以看到,审美与结构思维难舍难分。在立体空间开拓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另一基本法则。

2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融合传统艺术的原则

2.1在“形、意、身”三方面找结合点

从形的角度看,主要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如中国汉字、雕塑石刻等。在融入现代建筑时,不应仅是单纯地复制和移植,而应当在理解的前提下提炼和补充传统艺术意象。例如在泰山岱庙,通天街和遥参亭之间有一座双龙池,石栏环绕,石雕龙首一吸一吐,意寓“龙跃天池”,寄托着古人对王母与神兽的敬仰,以及对参亭祭神的虔诚。岱庙的岩石上书写着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无数书作,或俊秀,或飘逸,或刚劲,或柔美,书法与山河交相辉映,历经风雨催蚀,游人践踏,仍魅力未减,甚至在岁月的洗礼下越发体现出文字的张力,浸润了民族特色和时代感,有力地补充了现代装饰艺术设计。

2.2艺术思维与实用主义相结合

建筑装饰的设计首先是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结合,一方面应强调装饰效果,另一方面应注重装饰的功能性,力求在这两方面都有良好表现。装饰和功能是建筑特性的两面,不可分割,许多建筑设计都将这两个关系体紧密结合。如建筑内分割空间所用的屏风除了有通风、分隔的作用,屏风上的陶塑、髹漆等工艺起到了装饰的艺术效果,使屏风在发挥使用功能时,又不失艺术气息。类似的隔断装饰效果与之相似,营造出有层次的内部空间,形成极佳的怀旧视觉艺术感。此外,还应采用简约设计风格的传统元素,将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现代建筑之中。

2.3审美功效与结构思维相结合

建筑的建构是建筑的表现形式在空间中的构思,最终呈现出建筑的直观外貌,在我国古代已表现出较为成功的建构能力。山东岱庙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在横向均衡扩展,形成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的对称布局结构。位于中轴线的主体建筑宏伟庄重,门殿之间以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主体建筑林立在高大的层台之上,环廊中间建楼,以面阔间数为品级,以单重檐分等级,构造出错落有致的建筑群结构,形成沉稳而不失华贵、传统又不乏色调的建筑风格。我国古代卯榫结构应用很广,其线材、块材之间的穿插、榫接、咬合,对形体组合的简明追求,都与现代建构设计理念异曲同工。

3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应用传统艺术的方法

3.1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直接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装饰语言资源的宝库,比如意蕴吉祥的图形符号就有云纹、龙凤等多种纹样和图案,当代设计师即使是对其直接运用,也应与现代生活方式、风格相结合,挖掘其随历史而演变或不变的内涵。山东四合院直接应用了围合式院落形制,以马头墙防火,饰有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应用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喻寒尽春来的喜讯,石雕、木雕、砖雕等被镶嵌在门罩中、窗扇下、楼层栏板上。

3.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改造应用

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改造,是指在一定的造型规律、文化内涵和艺术设计要求的考量下,对传统图形元素进行提炼与整组,并有机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创作出现代感与古典精粹兼备的建筑。具体而言,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赋予传统装饰图案以现代形式感,加以抽象和转变,找寻被现代设计消化吸收的元素,重新激发出传统文化意象的生命力。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应避免机械式的拼接和融合,而应充分考虑原图案的形式意义、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以现代审美理念为导向的设计,从而保障所选元素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将传统特色寄身于现代造型技艺手法,获得共赢。

3.3紧跟时展,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放眼古今中外的建筑装饰设计,其发展都基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别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吸取营养的共性。促进建筑设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关键在于回顾传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当下的建筑装饰不仅属艺术范畴,还是一种紧随时代脉搏的文化,综合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层面。因此,做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和传统艺术的融合与应用,必须紧贴当代实际,从当代经济社会中寻找借鉴和创新的途径。

4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多元化,为了让我国的现代建筑工艺与世界接轨,与各个国家设计领域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建筑设计师除了需要熟悉和掌握国际通用设计语言外,更应深入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相融合,从而达到现代装饰设计的审美标准,打造出有文化、有内涵、有美感的现代建筑物。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9)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36,China)

摘要: 玻璃晶莹剔透,色彩斑斓,是现代建筑的标志。本文从玻璃的物质性涵义和非物质性涵义两个方面对现代玻璃艺术,尤其是在建筑语言表达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现代建筑师应该在充分利用玻璃物质特性的同时更要注意玻璃非物质涵义的挖掘,使它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Abstract: Glass is crystal clear and colorful, and is the symbol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mordern glass art from material meaning and non-material meaning, especial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language, proposed mordern that archit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ining the meaning of non-material of glass when they full use of the material meaning of glass, make it more dynamic and vitality.

关键词: 现代玻璃艺术 物质性内涵 非物质性内涵 建筑语言

Key words: mordern glass art;material meaning;non-material meaning;architectural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TU3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108-02

0引言

玻璃在我国古代有琉璃、颇黎之称。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说的玻璃大多是通过燃烧硅土加上碱而得到的人造玻璃,自从有玻璃制造史以来,人们一直在使用这样的方法,几千来没有太大变化。当英国的产业革命使玻璃进入了大规模生产后,玻璃就逐渐成为现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所说的“现代玻璃艺术”指的是自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受各种设计思潮影响,体现现代设计理念的玻璃艺术。

在玻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玻璃与建筑的关系问题。从西方的哥特教堂利用玻璃来创造戏剧性效果到文艺复兴时期用彩色玻璃来改变光线从而创造飘忽的气氛,玻璃在这里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材料,它更是被赋予了精神的内涵和人文的情感,成为一种描绘精神境界的象征符号。

20世纪钢铁桁架结构地发展,建筑产生了两个革命性的改变,即:建筑更高、玻璃使用面积更大,并且这两个改变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志,外墙表面几乎消失,只剩下纯粹的框架结构隔划着空间。建筑师建造了玻璃塔使得梦想与现实拉近了距离-“玻璃能够制造一切”。随着工业化的超速发展,人类物质欲望的膨胀使玻璃在一段时间之内演变为一种单纯表现物质和财富的建筑材料而作为其艺术媒介的功能不再为人所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玻璃在建筑艺术中的终结,相反在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全新的当代世界,玻璃艺术以其对自然的领悟、人性的思考、文化的挖掘而逐渐成熟起来。

1玻璃材料的物理特性

现代玻璃艺术与传统玻璃工艺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其内涵与外延远远超出了传统工艺所涵盖的。它与传统有着技术操作上的联系却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原因。现代玻璃在建筑中不仅仅是透光的窗户,而是从外墙到室内,从天花到地板,从平面到立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建筑大师密斯一生热衷于对钢和玻璃的研究,他创造了所谓的“密斯风格”,大量应用玻璃和钢分别作为围护结构和构件并达到了高度精美的效果。对玻璃的迷恋使人们过于注重技术层面而忽视了玻璃本身的内容,即将它本身的特点用在它应该表达的地方。

玻璃材料从广义上说有两种涵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物质性涵义也就是玻璃材料的各种物理特性也是非物质性涵义的基础:

透明性:这是玻璃最基本的特征,它的含义是:光线可以通过的。这种特性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可消除使人产生躁动情绪的过强室内光线而变得柔和、温暖。正是利用了玻璃的透明性大自然的光芒可以被直接引进建筑内部,带来了视觉的通透,空间的延伸和建筑环境的内外融合,这是其他建筑材料所无法替代的。

反射性:反射是当光线遇到光滑的物体表面而折回的现象。玻璃材质的表现最重要的在于反射而不像其他材质那样在于光与影。比如镜面玻璃能把光线完全反射回去从而使建筑周围的景物、蓝天、白云以及一天中光线的变化都映射到玻璃建筑表面而建筑本身则如奇迹般消失了。现在一种叫做热反射镀膜玻璃的材料大量应用于建筑,它能使建筑色彩斑斓景中有景,可以说是玻璃反射性应用的最高境界。

折射性:指光线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这种特性在应用时必须谨慎,适当的运用可以增加物体的立体感和奇幻的效果,但若使用不当则会对建筑物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漫射:当光线遇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就会产生漫射,具有透光而不透明的特点。以磨砂玻璃作为装饰的建筑环境空间光线柔和而不刺目。

色彩多样性:最早的玻璃都是带颜色的,那是因为在玻璃中含有大量的有色杂质,所以如何将玻璃脱色,将其制成纯净透明的玻璃,贯穿于整个玻璃制造的历史。如今玻璃本来的颜色经过再加工,可谓五光十色无一不有。有色玻璃就好象是画家手中的颜料任由设计师创造性地应用。

没有哪种材料具有像玻璃那么多的性能,而且这种性能在建筑中可以动态地存在,使建筑熠熠生辉。

2玻璃艺术的非特质性内涵

技术的提高,新材料的出现,观念的改变为玻璃艺术非物质性内涵的表达创造了各种可能性,同时丰富了多姿多彩的建筑语言。

2.1 谱写自然的诗篇为了达到与自然“浑然融化,合体为一”的理想过去人们把建筑周围的花园和庭院当作是“室外的房间”,在室内空间和周围环境以及外部世界之间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现在许多现代建筑师用大片的玻璃落地窗产生出这种内外融合的效果, 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界限,展现出灵性的建筑内部空间格调。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大片的玻璃已成为室内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被赋予了三大功能:①在建筑物内,我们可以透过玻璃往外看,就把室外和室内两个空间融合成一体,同时将窗外发生的事引入室内。②人们坐在窗边观望,其实玻璃背后才是人类心中的视线目标,玻璃直接将我们的心引向了大自然。③现代建筑强调追索白天阳光的通道以及紧密监测季节之间的变换,这样建筑内部便能在一天或一年中得到不同角度的阳光创造出一个既简朴又不断变化的空间。玻璃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效果,“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2.2 用玻璃丰富建筑环境的空间造型建筑环境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强调运动和空间的艺术,所以不仅要靠形式的结构,如点,线的紧密组织、色彩或光影的奇妙谐和,还要注重与生命情绪的交融组合才能实现。玻璃成为实现这一组织、结构的很好媒介。

2.2.1 塑造现代建筑“理性的线条”新艺术运动以来的现代派艺术都特别注重用线条塑造类似音乐或舞蹈般有节奏的空间造型。在建筑的室内外环境中作为线条出现的视觉现象是很多的,有些线还要被刻意强调出来,比如建筑的轮廓线、城市的天际线、建筑的结构线和作为装饰的线条等。而玻璃材料是一种奇特的物质,就象一片凝固了的水,让我们的视线穿透它而看到了玻璃的另一面,因此透明的玻璃在视觉上常常不是“体”而是“线”的感觉。玻璃本身的变化经常被抽象为一种线条的变化,这时的玻璃已透明得几乎不见实体,只有边框的直线坚定地矗立在天地间代表其存在。

2.2.2 塑造空间中流动的光影哥特教堂认为光线是凡人与上帝之间传达信息的通道,因此保持光的通畅和流动在空间中是十分重要的。在表现光影效果上没有一种材料比玻璃更透彻了,它象融化了的冰块一样在空间中隐形地存在,无声地融入建筑环境中。经艺术家设计改造后的玻璃可以大大提高其在实际中的光彩颜色,不论是自然光或是人造光玻璃都可以自由地将其捕捉并进行改变,重组。在建筑空间环境的运用中玻璃能支配空间气氛,经过对光线的改造玻璃可以把原来静态的空间变成动态的,把原来简单的平面变成一种有质感的,有内涵的材质图。

2.2.3 创造灵动的色彩光线制造色彩,色彩不同于颜色不是单纯的元素,是可以影响人的感受可以为不同心境带来难以觉察的情绪,还可以强化或减弱物体的质感。比如现代玻璃艺术中的白色磨砂玻璃以其朦胧和神秘,纯净和虚无创造出一种纯净的素雅,宛若悬挂一壁的白纱悄无声息的静默,悠然的将五彩缤纷收纳,而且玻璃材质还会令黑白体现出一种简练的风格。

2.3 用玻璃升华建筑环境中的意境意境简单的说就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是在艺术家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接触中有所感悟而产生的。

2.3.1 “静穆的观照”与“万物如在镜中”静观世界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心灵,因此纯客观机械式摹写外界事物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了,而是需要创造形象来象征和激发联想。玻璃的反射性充分体现了现代人渴望的“心如明镜,收纳万象”。美国雕塑家罗伯特・贝伦斯设计了丹佛会议中心前的雕塑就是利用镜面玻璃反射出大自然不断变换的风景,作品毫不夸张地激发着人们的想象也是对自然最真实的描述。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10)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建筑数量与规模也获得了飞速增长。在文化建筑自身结构与功能设计上,如何从环境艺术设计上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需要从关注人的审美艺术需求来探讨文化建筑的艺术性表现。

1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建筑具有广泛性,以满足人们参与、游嘻的综合性场所。如展览厅、博物院、音乐厅、游乐园等。当然,也包括过去的历史遗迹,如一些传统学府建筑等。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环境要素,从建筑的内部结构、使用功能上,融入环境学、艺术学理念,突出建筑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文化教育,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实现建筑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外部环境的有序性、和谐性。作为一种泛称,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从艺术审美心理上来增强建筑的文化魅力,必然需要立足文化建筑的基本载体,从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法上,强调不同的设计理念。如对于传统封建王朝的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相对独立的组墙来划分统治者与平民的领土。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建筑设计师也更加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文化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综合体,其建筑内部结构、使用功能的设定,必然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联,而体现在美学理论中,即是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

2审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2.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

从审美学视角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其根本在于通过环境要素的艺术化处理,使其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本身是为了营造公共的审美空间,而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的审美规律、人的需求来布置的环境空间结构。马克思提出“劳动”是灵活的、而并非机械的、“死”的劳动,是基于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审美的过程,表现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越需要进行周密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审美创造的意义”,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审美创造,其本身在于对美的呈现与实践,创新作为艺术设计的生命,也需要从环境艺术的公众性、流行性上,融入时代性审美爱好与审美思想,并为受众所接受。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需要倡导独创性、前瞻性,要基于社会公众对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向,来推陈出新。如意大利设计师李斯特在设计椅子时,并非仅限于对椅子的设计,而是在设计一种坐的方式。可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创造,包括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活动的满足,更是体现艺术设计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2.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

从审美心理上来审视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身不仅要突出艺术设计的内涵,还要体现审美心理的满足。审美欣赏是基于受众的心理体验和感知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同样,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审美欣赏,需要从建筑的设计结构、功能表现、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满足受众的审美爱好,增强建筑环境的审美意义。对于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审美欣赏,其意义在于对文化建筑艺术形式的表达。任何文化建筑,其本身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法来营造独特的审美欣赏环境,来激发人的情感愉悦,从而获得合理的、悦目的精神满足。如文化建筑外形结构美、文化建筑的内部装饰美等。

3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3.1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从建筑环境设计上,一方面来体现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另一方面从建筑环境设计本身来传达特定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风格。如建筑结构对生活现实的贴近,建筑环境对公众情感的服务等。建筑设计师作为文化建筑的导向者,其思想与审美感受往往对建筑主题的设计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激发人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上,要通过建筑环境艺术氛围的搭建来强化文化建筑所承载的独特艺术审美体验。首都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场馆,其所陈列的文物独具文化价值。在进行文物陈设、布置与分类管理上,按照时间、类别、内容、主题等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文物自身特性来优化博物馆的内部结构,既突出了对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又能够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营造上,考虑到对受众内心审美的诉求。

3.2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变化

对于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探讨,过去的设计理念倾向于对服务功能的突出,并适度融入审美文化来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内涵。如通过导入一些艺术符号,借助环境艺术设计要素来提升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象。但对于文化建筑自身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很多,环境艺术设计无法从中反映和呈现,受众也无法从抽象的艺术符号中来感知文化建筑的设计思维。因此,迫切需要从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蕴的融合上,突出服务性、自我性,以完成文化建筑环境艺术意蕴的增强。首都博物馆主展厅设计宽敞明亮,各陈列物品依照建筑格局进行整齐排列,表现出室内文物与室内环境的浑然一体,也增强了博物馆自身历史文化的浓重气息。

3.3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审美视野的传达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建筑审美理念的融合并非单纯的依靠设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是从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务价值、设计价值上,来充实和丰富文化建筑的审美视野的延伸,扩充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蕴传达效果。

4结语

在塑造和培养审美习惯中,设计师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感官意识,丰富人文导向。同样,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主客体建筑元素的融合,从物质性、艺术性上创造审美文化,增强文物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满足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体味和感受博物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消除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篇(11)

关键词:

传统建筑符号;现代环境艺术;应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现代环境艺术的相关设计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而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环境,现代环境艺术的效果对现代城市的和谐、快速以及平衡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国家颁布了大量措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传统建筑也属于其中之一。现代环境艺术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建筑符号加以适当的改造,并将这些建筑符号应用于现代环境的设计中去,从而丰富现代环境艺术的多彩内涵及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统建筑符号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现状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是中国独特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也是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国传统的建筑符号主要包括了马头墙、清雅的庭院、镂空的花窗、朱红色的大门、雕刻技艺等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中国传统建筑精彩、直观地传承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表现了古人的智慧,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性格。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关设计人员必须将传统建筑符号广泛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中去。传统建筑符号的种类繁多、花式多样,这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艺术的内涵愈加丰富,还弘扬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然而,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人将这些符号强加在现代建筑上,破坏了现代环境的艺术美感以及设计效果。除此之外,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大范围传播,破坏传统具有文化底蕴的环境,民族形象出现了混乱的情况,从而产生了破坏大国形象的影响。因此,即使是在这个经济发展快、人们生活节奏快的时代,我们也不能乱了阵脚,应该从容地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中去,完成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以及现代环境艺术的完美结合,从而更好地散发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进而展现中国这个大国的魅力及深悠长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二、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环境艺术的相关应用

现代环境设计这个专有名词在整个建筑时代中是相当年轻的,但其内涵却极为丰富:它被世界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称赞评价为“现代环境艺术作为一独特的艺术,其具有比建筑更巨大的内涵,比规范更广泛的范围,比工程更具有情怀的感情。”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这是一门爱管闲事、爱闹腾的艺术技艺,其内涵极其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极为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居室的内部设计、商业建筑的设计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形式。接下来,笔者将列举传统家居装饰、清雅的园林艺术以及雕刻技术在现代环境艺术应用的例子,用以说明这个话题:

(一)传统家具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尤其是现代房屋的室内设计有着高要求。在现代房屋的室内设计中,家具的装饰具有不可忽视的表达效果以及相当强烈的对整个室内环境的风格的主要作用。其中,传统家具装饰主要是从家具的摆放以及传统家具的类型这两个方面来对整个居住环境起作用的:家具的摆放主要可以影响整个房间的气质以及表现其主人的性格特点,随意、不拘一格的摆放可以体现出房屋慵懒、随意的气质以及主人不拘一格、恣意奔放的性格特点,而有序、工整的摆放可以体现出房屋严谨、禁欲的气质以及其主人严谨、认真细心的性格特点;而不同类型的传统家具也可以塑造不同的环境氛围,体现不同的现代环境艺术,例如说使用采纳复古的、纯朴的传统家具,想办法使得家具与整个房间的整体环境在颜色、形状以及图案等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从而展现出居住环境的考究与精致,进而给整个居室营造出放松、和谐的气氛和格调,给房屋主人一场视觉上的盛宴。这就是传统家具装饰这一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相关应用。

(二)清雅的园林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的应用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环境中,还是在当代快速发展的快节奏环境中,清雅幽深的园林都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建筑符号被人们追捧及欣赏。而清雅幽深的园林艺术不仅可以使得现代环境艺术更加地清新自然,还可以营造、渲染出清高、雅静的氛围及基调,历来为各个阶层的人所善待、喜爱。园林艺术主要包括了曲折通幽的小径、碧绿成妆的湖水、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茂密繁盛的枝叶等元素,这些元素单独看的话各具性格,各成春秋:小径令人不禁为此吸引,想要对于曲径通幽的尽头一探究竟;湖水清澈见底、碧绿成妆,令人深深为之着迷,恨不得希望时间停止在这一个平静宁和的时刻;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令人们不禁为之喝彩,营造清新淡雅的气氛;而枝叶的茂密繁盛又宛如一个天然的歇息地,令人们不禁思绪纷飞。而从整体来看,这些元素看似不和实则大和,这些元素的结合可以形成一幅极其华美、安宁的画,营造出一种恬淡、岁月静好的氛围,令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获取心灵上的歇息以及精神上的满足,给以心旷神怡的清新感受。这就是清雅的园林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相关应用。

(三)雕刻技术在现代环境艺术的应用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雕刻技术对于建筑的整体形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地,这一技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也起着同等的作用。雕刻技术可分为木雕、砖雕以及石雕这三个类型。雕刻技术要求技工拥有巧夺天工的手艺,能够合理运用原材料,在不破坏其本色的前提下,做到将雕刻技术与整体建筑两者的完美融合,又能如同水墨画一般地淡雅。尤其是木雕技术,更能为建筑增添古色古香的元素。在现代建筑中,雕刻技术颇受追捧:木雕技术主要用于相关旅游设施以及古建筑的装修及装饰上,如园林中窗花的雕刻,扶手中龙图腾的雕刻等,这些都是木雕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既增添了建筑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又给人以淡雅清幽的特点,使人的精神追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在当代社会,瓷砖取代了古代的泥砖,所以砖雕技术主要应用于瓷砖的雕刻中,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居民房屋内部以及外部的瓷砖铺设,精美的瓷砖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不同的图案又给房屋展现出了不同的气质;而石雕主要应用于威严建筑以及古建筑的门口装饰物,如故宫门前的石狮子,政府门口的石头雕刻,这些建筑大都较为威严,有着自己的气势,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一股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人们敬畏这些建筑。这就是雕刻技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

三、结语

社会的飞跃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审美观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在当代社会,这种变化给现代环境艺术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两者创造了机遇。相关的设计人员以及建筑学家应当抓住机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用恰当的方法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中去,从而丰富现代环境艺术的具体内涵以及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展现中国这一文化大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敏.传统影壁艺术在现代建筑环境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