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物知识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8 11:45:39

生物知识体系

生物知识体系篇(1)

知识体系是指学习者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方式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学科知识体系。

2.构建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1)知识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主要注重的是对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的学习,贯穿于其中的知识主线是“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而选修模块更是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基础从微观方面展开,纵观所有知识,脉络清晰,主线明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知识点较分散,不易把握,而构建知识体系能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一个层次,从原来仅仅注重单点知识学习转变到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体系学习,易于比较、归纳和综合,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2)解答习题的需要

高中生物习题考查的趋势已经不再是只从一个角度单独考查某一知识点,而是系统地考查,注重从复杂的知识网络中进行归纳综合,提炼出最佳答案。如2009年江苏生物高考第14题从卵子和的形态特点与功能入手,对细胞器(线粒体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等方面综合考查,2008江苏生物高考第21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平常在复习的时候注重对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纳和整合,连接成体系。

二、生物复习课中构建知识体系的策略探究

1.生物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呈现方法

(1)线索框架图式

框架图式的典型特点就是概括性强,知识内在联系紧密,易于构建,具体构建方法是找点―连线―建网。要求对于本模块知识掌握得十分熟练,具体如下:

①找点

即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特别注意防止遗漏,知识点可以根据范围大小,分为一级知识点和二级知识点:如构建细胞模块专题知识体系时,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工程就是一级知识点,而组成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就是二级知识点。

②连线

连线就是把所找出来的知识点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连起来,又有主线和支线之分,所谓主线就是连接一级知识点的线,数目一般较少,而支线则是连接二级知识点之间的线,数目众多:如细胞模块部分,主线即为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

能―细胞工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二级知识点可以连接为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

(2)中心辐射式

中心辐射式的要点是找准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即专题的中心点,以此向外辐射延伸,然后可以二级知识点为中心继续向下延伸,如基因工程部分知识体系可以整理如下:

(3)括号概括式

括号概括式的典型特点就是操作简单、概括性强、清晰明了,主题思路和中心辐射式类似,也是先找准中心,然后向外层层延伸。

2.生物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1)根据知识发展特点和分层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安排是层层递进的,是按照知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安排的,即可从大的角度帮助学生把握生物各个学习阶段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考试大纲对此部分知识的考试内容,即框架明示的主干知识点,立足于教材,并弄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概念和基本理论,而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线索就是各个阶段学习的主干知识点。然后以基本线索为中心向外延伸,就成了基本框架。

(2)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构建知识点

知识不是单独存在的,高中生物学中各模块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整理知识体系也可以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

开,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前后知识的衔接、过渡多加注意,并带领学生从深层次挖掘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生物知识体系篇(2)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其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将会对传统中药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生机。文章从构建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构建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药学 生物技术 知识体系

中药生物技术是中药学和生物制药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利用生物技术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面临的难题。中药生物技术大量应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并综合利用了如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所以被列入高技术的范畴[1]。目前,国内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因此,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对传统中药学和生物技术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扩展。

1  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1.1  教学内容的构思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知识体系的主要依据,中药生物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动态以及生物技术在中药学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中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方法在中药学中的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力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药生物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包括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生物转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2]。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中药资源的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药用植物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的虫草菌丝体、灵芝菌丝体等发酵制品;三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许多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中药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改善中药品质等。

1.2  教学内容的组织

1.2.1  以生物技术在中药学应用中的发展组织教学内容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还十分局限,除了在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方面有一定进展以外,基因工程刚刚起步,而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尚未涉及。教学内容着重讨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发酵工程等技术在中药基础和应用中的研究,突出“生物技术”与“中药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能把中药生物技术讲成了生物技术,需要突出中药学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生物技术在中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

1.2.2  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中药生物技术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药用植物学、中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中药生物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重复的教学内容,尽量在授课时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安排学生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与中药研究的内容学习,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基因工程原理部分我们安排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了学习课件,在课堂上精讲30 min,然后各小组课堂讨论。教学重点讨论药用植物基因工程,中药分子鉴定技术和基因芯片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以论文文献为例,详细讲授材料处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及讨论,以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实验设计及生产应用技术,提高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3]。

1.2.3  及时增加新资料,扩展教学内容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教材知识很难跟得上发展的速度,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教师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网站,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中药生物技术最前沿的知识,从听课过程中受到更多启迪,获得学科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实用研究技术和思维方法,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在讲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时及时介绍“神七”搭载可产抗恶性肿瘤药物生物原料的植物内生真菌,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抗癌药物紫杉醇产生菌的分离与工程菌株的构建”课题等。教学中,我们在围绕主教材完成教学大纲的同时,力求将国内外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与方法、最新热点课题与方向、相关专业网站等及时介绍给学生,内容不在于知识全和系统性,而重在突出学科领域新、特、尖内容。此外,我校及我系每年有关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学及中药生物技术的学术报告、讲座不少于十几场,这对课堂教学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拓展。

2  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构建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课程主要目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研究生产相关生物技术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技术方法的能力。因此,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设计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显著特点。使所开设的每一个实验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技术路线,采用多种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完成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全面了解某一中药生物技术产品或某一综合技术方法的特点与关键环节,加强学生对中药生物技术原理与技术全面、深刻的理解。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涉及的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实验技术在前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训练,所以我们结合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学较成熟研究应用,我们教师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实验条件设计实验项目。实验以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和发酵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基础,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精选实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设计相应三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学习实验技术。每个实验项目包括两部分实验内容。药用植物马齿苋组织培养包括植物ms培养基的配置和马齿苋组织培养技术;泰山蛹虫草发酵包括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和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丹参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包括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dna提取及丹参rapd实验。实验教学效果表明该课程实验的设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我们三届毕业论文中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题目占30%以上。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对弥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的不足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3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不同,中药生物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实践教学入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3.1  实验室开放及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让学生提早得到充分的科学研究综合训练,以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学生正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除了必修的实验课外,鼓励同学进入实验室观摩学习,逐渐训练学生实验技术的规范性、熟练程度。每学期我们针对中药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和兴趣小组设定一些题目,如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丹参药用成分,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条件优化,泰山四大名药分子标记鉴定,丹参活性成分合成关键酶的克隆,马齿苋的组织培养及悬浮细胞培养等一些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科研课题,可以帮助其选择有兴趣的合适方向课题,积极参与其中,为以后的毕业课题和就业选择打下早期基础。从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发现,参与实验室工作比较多的同学在考研面试和就业专业面试中优势明显。

3.2  生产见习生产见习是中药生物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又各有重点的子系统,是中药生物技术进行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利用周末走进生产企业、研究所等工作领域,不仅加深了感性认识,并且对以后的工作选择也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我们每届学生都要到泰安市的制药企业参观,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如四维制药的泰山赤灵芝菌丝体发酵工艺,泰山药用植物种植园道地药材种植,泰安中信灵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赤灵芝破壁孢子粉加工,泰安山东中药技术学院中药炮制车间等。

3.3  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部分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主持了泰安市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课题,或者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创新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实验技术、科研方法,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尽可能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积极加强与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联系,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生物知识体系篇(3)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其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将会对传统中药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生机。文章从构建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构建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药学 生物技术 知识体系

中药生物技术是中药学和生物制药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利用生物技术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面临的难题。中药生物技术大量应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并综合利用了如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所以被列入高技术的范畴[1]。目前,国内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因此,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对传统中药学和生物技术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扩展。

1 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1.1 教学内容的构思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知识体系的主要依据,中药生物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动态以及生物技术在中药学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中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方法在中药学中的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力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药生物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包括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生物转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2]。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中药资源的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药用植物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的虫草菌丝体、灵芝菌丝体等发酵制品;三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许多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中药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改善中药品质等。

1.2 教学内容的组织

1.2.1 以生物技术在中药学应用中的发展组织教学内容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还十分局限,除了在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方面有一定进展以外,基因工程刚刚起步,而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尚未涉及。教学内容着重讨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发酵工程等技术在中药基础和应用中的研究,突出“生物技术”与“中药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能把中药生物技术讲成了生物技术,需要突出中药学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生物技术在中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

1.2.2 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中药生物技术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药用植物学、中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中药生物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重复的教学内容,尽量在授课时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安排学生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与中药研究的内容学习,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基因工程原理部分我们安排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了学习课件,在课堂上精讲30 min,然后各小组课堂讨论。教学重点讨论药用植物基因工程,中药分子鉴定技术和基因芯片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以论文文献为例,详细讲授材料处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及讨论,以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实验设计及生产应用技术,提高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3]。

1.2.3 及时增加新资料,扩展教学内容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教材知识很难跟得上发展的速度,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教师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网站,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中药生物技术最前沿的知识,从听课过程中受到更多启迪,获得学科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实用研究技术和思维方法,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在讲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时及时介绍“神七”搭载可产抗恶性肿瘤药物生物原料的植物内生真菌,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抗癌药物紫杉醇产生菌的分离与工程菌株的构建”课题等。教学中,我们在围绕主教材完成教学大纲的同时,力求将国内外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与方法、最新热点课题与方向、相关专业网站等及时介绍给学生,内容不在于知识全和系统性,而重在突出学科领域新、特、尖内容。此外,我校及我系每年有关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学及中药生物技术的学术报告、讲座不少于十几场,这对课堂教学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拓展。

2 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构建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课程主要目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研究生产相关生物技术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技术方法的能力。因此,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设计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显著特点。使所开设的每一个实验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技术路线,采用多种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完成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全面了解某一中药生物技术产品或某一综合技术方法的特点与关键环节,加强学生对中药生物技术原理与技术全面、深刻的理解。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涉及的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实验技术在前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训练,所以我们结合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学较成熟研究应用,我们教师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实验条件设计实验项目。实验以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和发酵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基础,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精选实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设计相应三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学习实验技术。每个实验项目包括两部分实验内容。药用植物马齿苋组织培养包括植物MS培养基的配置和马齿苋组织培养技术;泰山蛹虫草发酵包括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和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丹参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包括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DNA提取及丹参RAPD实验。实验教学效果表明该课程实验的设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我们三届毕业论文中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题目占30%以上。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对弥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的不足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3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不同,中药生物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实践教学入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3.1 实验室开放及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让学生提早得到充分的科学研究综合训练,以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学生正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除了必修的实验课外,鼓励同学进入实验室观摩学习,逐渐训练学生实验技术的规范性、熟练程度。每学期我们针对中药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和兴趣小组设定一些题目,如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丹参药用成分,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条件优化,泰山四大名药分子标记鉴定,丹参活性成分合成关键酶的克隆,马齿苋的组织培养及悬浮细胞培养等一些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科研课题,可以帮助其选择有兴趣的合适方向课题,积极参与其中,为以后的毕业课题和就业选择打下早期基础。从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发现,参与实验室工作比较多的同学在考研面试和就业专业面试中优势明显。

3.2 生产见习生产见习是中药生物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又各有重点的子系统,是中药生物技术进行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利用周末走进生产企业、研究所等工作领域,不仅加深了感性认识,并且对以后的工作选择也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我们每届学生都要到泰安市的制药企业参观,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如四维制药的泰山赤灵芝菌丝体发酵工艺,泰山药用植物种植园道地药材种植,泰安中信灵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赤灵芝破壁孢子粉加工,泰安山东中药技术学院中药炮制车间等。

3.3 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部分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主持了泰安市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课题,或者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创新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实验技术、科研方法,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尽可能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积极加强与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联系,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生物知识体系篇(4)

二、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虽然意义重大,但是仍然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要遵循客观的物理教学规律、保留传统物理教学的精华、对新兴的教学思路进行科学实践、勇于拓展物理教学手段。在此,提供一些可行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较为成熟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式”学习行为,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产生物理疑问、产生物理知识求知欲,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且,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刻,更加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实践或者实验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实现学生对物理问题和物理知识的探究,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引发学生进行猜想,产生疑问,产生求知欲。例如,在进行“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弹簧拉橡皮筋实验带入教师,邀请学生进行简单实验,通过不同方向的拉力验证橡皮筋的伸长方向,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猜想,使学生产生对“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相关知识的学习欲望,增加教学效果,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充分验证学生的猜想,提升探究式教学的实效。

(二)重视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

物理相关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有的物理知识点共同构成了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构建出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那么可以使物理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物理素养的提升也大有裨益。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当在充分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成熟的、具有足够科学性的物理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样的物理知识体系逐步教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体系的框架内思考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物理知识掌握程度,其次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应用物理知识体系,并能准确表述物理知识体系,从而将物理知识体系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增加物理知识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以物理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辅助。

生物知识体系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59-01

化学历来在学生心中是一个难度大的学科,原因是化学知识内容较为松散,知识点多,学生认为知识点间的联系小,记忆内容多,知识点间的差异较小,易混淆。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更不易区分各知识点。

在高三复习中,有的教师完全丢开课本的知识体系,不在课本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上下工夫,而是搞知识的“大覆盖”、“大综合”。眼睛不是盯在课本上,而是盯着往年的高考题。这种做法,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使大多数学生吃不消、不适应,从而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散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在高三复习中,我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法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复习。横向指的是每一章节的复习;纵向指的是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实例分别就两种知识体系的建立进行阐述。

一、横向知识体系的建立

化学课本知识每一章中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明显。例如: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元素都是按其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即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的顺序讲解。每一种物质又是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的顺序编排。因此化学知识复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在每种化合物或单质中,化学性质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每种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将各种物质之间的性质分析出来,而不需要大量的记忆。只需对一些特殊的性质进行对比记忆即可。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记忆量。

二、纵向知识体系的建立

学生在学习中,第一种联系做得往往比较好,只是在各单元间的联系比较欠缺,这也造成了学生大脑中知识分散,无法将已有知识灵活运用。最终导致学生的成绩上不去,而精力又没少花费,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为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建立最大可能的联系。

1.非金属元素知识

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较多,学生背记费力。因此我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总结各元素性质间的联系。学生发现各元素均按与金属、还原性非金属、水、碱、盐的特性的顺序编排,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有规律可循。

2.金属元素知识

金属的性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来说只须注意特性即可。

3.元素化合物知识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某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要求,以元素为核心、采用专题的形式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如探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将《硫和氮的氧化物》与《氨硝酸 硫酸》联系起来,将硫及其化合物(SO2、H2SO3、H2SO4等)、氮及其化合物(NO、NO2、HNO3等)的相关知识组织起来,构成硫及其化合物转化、氮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图,并能根据给定的转化关系图归纳“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条件”。这样,建立以元素为核心、将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建立起相互关联的无机物的性质与转化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在联系,发挥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等核心知识的迁移价值,构建通过物质类别的相互反应认识物质通性、通过元素价态转变关系认识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新型无机物及其应用的学习模式。

4.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生物知识体系篇(6)

二、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虽然意义重大,但是仍然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要遵循客观的物理教学规律、保留传统物理教学的精华、对新兴的教学思路进行科学实践、勇于拓展物理教学手段。在此,提供一些可行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较为成熟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式”学习行为,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产生物理疑问、产生物理知识求知欲,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且,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刻,更加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实践或者实验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实现学生对物理问题和物理知识的探究,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引发学生进行猜想,产生疑问,产生求知欲。例如,在进行“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弹簧拉橡皮筋实验带入教师,邀请学生进行简单实验,通过不同方向的拉力验证橡皮筋的伸长方向,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猜想,使学生产生对“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相关知识的学习欲望,增加教学效果,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充分验证学生的猜想,提升探究式教学的实效。

(二)重视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

物理相关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有的物理知识点共同构成了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构建出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那么可以使物理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物理素养的提升也大有裨益。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当在充分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成熟的、具有足够科学性的物理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样的物理知识体系逐步教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体系的框架内思考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物理知识掌握程度,其次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应用物理知识体系,并能准确表述物理知识体系,从而将物理知识体系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增加物理知识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以物理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辅助。

生物知识体系篇(7)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在头脑思维中将所得到的知识进行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系统。因此在初中生物点、线、面式的知识复习中,就是要经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网络体系中的知识点、线以及面进行系统化的掌握,进而学习生物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

一、初中生物中进行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前提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开展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要做好调动学生思想工作,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众所周知自信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源源动力。因此要让学生重视起来,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用饱满的热情去进行知识的有效复习。

2.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还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探索总结,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真正实现知识的良好掌握和运用。

二、初中生物中进行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方法

1.整理知识点是重点

知识点就是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中的点,是指学生比较熟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点。学生应该学会要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要注重把知识体系的建立和会考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复习细胞时,把“病毒、细菌与真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然后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表格的形式体现,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连点成线,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教师要指导学生创立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这些知识点,并将其有效连接起来,连点成线,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学生理解和印象。在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中,线就是将生物知识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知识链,就是说可以将点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成线,将隐藏在复杂内容中的最重要的概念、规律、原理及知识间的联系归纳出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便于理解、记忆和掌握,要做到线线清晰,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分散凌乱的知识点通过线索进行有效的B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扩展知识的纵横面

在初中生物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网络中,面是指在点和线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是用生物知识点的横面和纵面来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在生物知识点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单一地讲授不利于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网络。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多层次构建生物知识网络,通过展示图文结合法、树形法、流程法、列表法、概念图等多种复习方法,使得知识网络平面直观,内容丰富,构建过程充满乐趣,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重要概念,可以把它分解成“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与“人体的结构层次”两个概念。在“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概念下还可分解成“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形成组织,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植物体的各种器官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个体”,而“人体的结构层次”概念下,多了一项“各种组织构成的器官形成各个系统,然后才形成个体”,由此引出其中的区别,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具体、透彻。

三、初中生物进行点、线、面式知识复习的完善

1.丰富知识网络的内容

在初中生物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向学生讲授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学生要在对知识的深切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将新的知识弥补到原来的知识面中,增进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形成更加系统和广泛的知识网络。然后师生共同对构建的主题内容进行反思,对学生不对和不完整的地方给予更正、补充。

2.加强有效的训练

生物知识体系篇(8)

一、常规体系法

有些生物学知识,可以归纳成一个常规的知识框架。比如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等各种生物技术教学中,基础知识就可根据概念、原理、过程、应用这四个方面去总结归纳,这四方面就构成了一个常规的知识体系,学生根据这一体系去理解、掌握知识,容易形成知识系统,更利于知识的准确记忆、灵活应用。同时,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等能力。

二、比较法

在生物学知识中,常有一些易混淆的内容,学生掌握不准确,就会造成头脑中知识混乱,似是而非。比较法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把一些内容接近的生物学内容集中到一起,依次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相关内容设计简单明了的表格加以比较,使学生头脑清楚,知识间的异同更是一目了然。比如,学生对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总是难以区分,如果建立一个相关的比较表格,再加以适当指导,学生就能在比较认识中明确相关内容,我设计了如下表格:

通过表格中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找到各分裂方式在各项目中的异同,并能准确掌握。

三、概念图法

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中,生物名词很多,学生普遍觉得生物名词很抽象,还有许多名词,很接近,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很难记准确,据此,建构相关知识的概念图就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就可建立概念图如下:

生物知识体系篇(9)

在高三复习中,有的教师完全丢开课本的知识体系,不在课本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上下工夫,而是搞知识的“大覆盖”、“大综合”。眼睛不是盯在课本上,而是盯着往年的高考题。这种做法,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使大多数学生吃不消、不适应,从而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散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在高三复习中,我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法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复习。横向指的是每一章节的复习;纵向指的是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实例分别就两种知识体系的建立进行阐述。

一、横向知识体系的建立

化学课本知识每一章中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明显。例如: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元素都是按其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即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的顺序讲解。每一种物质又是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的顺序编排。因此化学知识复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在每种化合物或单质中,化学性质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每种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将各种物质之间的性质分析出来,而不需要大量的记忆。只需对一些特殊的性质进行对比记忆即可。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记忆量。

二、纵向知识体系的建立

学生在学习中,第一种联系做得往往比较好,只是在各单元间的联系比较欠缺,这也造成了学生大脑中知识分散,无法将已有知识灵活运用。最终导致学生的成绩上不去,而精力又没少花费,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为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建立最大可能的联系。

1.非金属元素知识

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较多,学生背记费力。因此我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总结各元素性质间的联系。学生发现各元素均按与金属、还原性非金属、水、碱、盐的特性的顺序编排,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有规律可循。

2.金属元素知识

金属的性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来说只须注意特性即可。

3.元素化合物知识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某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要求,以元素为核心、采用专题的形式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如探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将《硫和氮的氧化物》与《氨硝酸 硫酸》联系起来,将硫及其化合物(so2、h2so3、h2so4等)、氮及其化合物(no、no2、hno3等)的相关知识组织起来,构成硫及其化合物转化、氮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图,并能根据给定的转化关系图归纳“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条件”。这样,建立以元素为核心、将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建立起相互关联的无机物的性质与转化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在联系,发挥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等核心知识的迁移价值,构建通过物质类别的相互反应认识物质通性、通过元素价态转变关系认识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新型无机物及其应用的学习模式。

4.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复习各章节时,学生已经按分类法进行了总结,但综合做题时还是无法做到得心应手。原因是各知识还没有完全联系起来。为此在教学中,随便给学生一种物质,让学生从这种物质出发,尽可能地去联系高中化学三年中所学的知识。

例如:我给学生一种乙烷,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联想高中化学内容:乙烷取代生成卤代烃,卤代烃消去

转贴于 http://

生物知识体系篇(10)

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结合,环境是生态群落的物质基础,其条件优劣影响生态群落的物种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是有限时间和空间中散落于环境中某一生态位的各种生态种群的集合,既是环境的适应者,也是环境的改造者。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员工、团队和组织等知识载体是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骨架,系统中的各种知识库、信息库、数据库构成了知识流动的物质基础。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由不同层次(员工、团队、组织)与不同性质(技术、经验、流程)的知识群落,这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存在相似的地方。知识在这些知识群落中的转移流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2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与此类似,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也可以划分为知识成分和非知识成分两种类型。包含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本身及知识主体,非知识的成分可以概括为知识生态环境。

1)知识。

从知识资源的角度来看,转型企业的知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面临淘汰的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已经过时或者不再涉及;另一方面是这部分知识与新进入的知识领域相冲突或者不符合转型发展目标。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及时摒弃这类知识,有助于避免企业知识冗余,提高转型效率。②可重用知识:这类知识是适应新进入领域,在新进入领域可以被重新挖掘再利用的知识。这类知识的再开发再利用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③关联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转型新领域的知识,是企业为转型实施所做的知识储备。④已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在转型新领域中出现的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相近,企业较快掌握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关联知识在新知识领域的延伸。⑤待学习的新知识:这类知识是新进入领域的全新知识,是企业转型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一般来说,能否顺利掌握这类知识是企业转型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企业形成新核心能力的基础。

2)知识主体。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照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3个层级,个体组成种群,种群构成群落。知识生态系统按照知识载体的层级可以划分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知识个体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指企业内拥有特定知识能力的员工。员工的智力水平、工作态度、学习能力等指标是影响知识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个体要最大化发挥自身作用往往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群体,即知识种群。知识种群是企业中具有相似目标或关联知识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而知识生态群落是由多种知识种群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种群集合,是企业中完成某类功能的生态功能单位。知识群落嵌入于组织制度与组织运行机制中,具有路径依赖性和高转移障碍的特点。任何一个知识种群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知识种群一起形成知识群落。

3)知识环境。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环境是指为生物群落提供生存条件的外在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对于知识生态系统而言,知识环境是企业 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知识群落提供支撑的软硬件平台。知识生态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生态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内部生态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硬件环境和技术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直接环境(客户、同业对手、供应商)和间接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国家政策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在知识环境的支持下,企业中各层级的知识主体形成完整、复杂的知识生态链和生态网络。在生态网络中,不同层级的知识主体进行知识转移的内容和目标不尽相同。知识个体的知识转移侧重于知识交换,依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交换;知识种群的知识转移则侧重于知识整合与知识分布,保证了完成特定目标时所需知识的完整性;知识群落的知识转移则体现为知识部署与知识巩固,协调不同知识种群完成企业战略层面任务。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主体与知识环境不断进行信息、知识、人员的交换。一方面知识环境向知识主体提供了成长、成熟与创新所需的各项资源;另一方面知识主体通过知识创造活动反向影响知识环境。企业知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

2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特征

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稳定运行在于能量在系统不同层级间的循环更迭。生态系统不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旧物质转化为新物质。企业知识系统也存在着新陈代谢规律,企业转型的实质是新知识代替老化知识的动态演变过程。与企业其他时期的状态不同,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存在着以下一些特征。

2.1知识多元

物种多样性是环境选择和物种进化的前提。企业知识的多元性是企业转型的结果又是企业转型的前提。当企业进行转型时,企业知识的多元化是其应对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必要条件。知识多元性对企业转型成功的保障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为企业提供与转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匹配的缓冲区;二是增加了企业对转型不确定性因素的适应程度,提升了企业完成转型的能力。当转型过程中出现预期外的情况,企业的储备知识如果仅与不确定性因素相当,显然存在巨大风险。企业储备的知识需要涵盖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才能使企业转型顺利实施。因此企业知识的多元性对于企业成功实施转型是非常重要的。

2.2知识冲突

在自然界中,环境变化及资源的有限性迫使物种之间不断竞争与优胜劣汰。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得以保留,不适应变化的则被淘汰。通过这样的机制,生态系统实现更迭演化。对于转型企业来说,不同类别、不同特征知识间的竞争与优胜劣汰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进化机制。就如能量需要某种物质作为载体一样,企业中的知识也是嵌入或依附在不同知识主体上的。因而,知识的竞争与优胜劣汰表现为个体知识的差异,即知识个体的异质性。在基于还原论方法构建理论体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所有个体都是同质的,个体之间不存在互相影响、相互交流的基础。而经济演化研究认为,个体是具有异质性的。而异质性正是来源于个体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特征,表现在个体认知、惯例、互动模式、规则、文化差异。正是由于个体间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知识的演化、个体间的互动以及耦合至企业层面的演化具有了发生作用的基础。

2.3知识价值流转

在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太阳能获得能量,草食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得能量,肉食动物则需要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能量。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物种间进行流转交换。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之间通过知识联结为一个有效运作的整体,不同层级的知识载体通过知识链实现知识价值的流转交换以及知识的更迭演化。对知识优势方而言,这种流动是一种选择性“推”的过程,而针对知识需求者,则是“拉”的过程。当二者达到平衡状态时,知识转移以“流”的形式持续稳定地运行下去。从静态视角看,知识流包括了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取得、知识的存储及知识的应用4个主要的活动环节。在实践中,无论知识是在企业个体成员间的有效交流与转移,或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团队间的流动,都是知识流的一种展现与拓展,可以视为分布在企业各个层面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与知识平台之间的知识流动。通过不同的知识节点,知识源、知识库、知识平台被连接在一起,企业的知识就可以跨层级进行有效的流动和运转。从动态视角看,当知识载体间形成较高程度的互动、沟通与信任时,知识载体间的知识交流能形成有效的运转与流动,加速各个层级的知识在企业内部流动,完成新旧知识的交替更迭,实现企业转型。

2.4知识重组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竞争是为了占领更多资源和占据更好的生态位。竞争的结果是物种间在新的稳定系统中获得各自新的生态位,完成了新的物种组合,形成了新的互利共生关系。企业转型是企业改变原有的知识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在此环境中的生物群落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外部市场需求进行衡量,找出存在的知识差距,通过建立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等活动,寻找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在这个过程中,转型企业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重新组合,另一方面完成了知识的累积与创新。企业知识的重新组合并不是企业中个体知识或团队知识的简单、机械相加与组合,而是按照完成特定功能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知识的累积受到企业已有知识存量的影响,同时受到知识路径依赖特性的影响。企业原有知识的存量越大,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反之,则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越弱。企业知识存量增加是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的结果,当企业通过对知识进行选择的同时,更多知识也在产生着变异,知识在转移过程中达到组织和个人共同进化。

3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

3.1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选择机制

物种进化理论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物种多样性有可能产生繁殖过剩的现象,所有的生物都必须为生存而战斗,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存活下来,这就是环境的选择机制。为适应环境变化,物种通过变异机制来追求适应环境的新的生存能力,并且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遗传机制在种群中得到复制。同样,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也通过物种进化的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对内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种类进行优胜劣汰。

1)选择机制。

在企业转型初期,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如国家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等)的影响,企业在生态位受到挤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状体被打破。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此时会有大量的知识被引入,同时也会有大量的知识因没有正确选择而盲目进入,造成与环境的不适应而死亡。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在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共同作用下,以“新生”—“淘汰”—“新生”—“淘汰”的形式交替出现。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这个时期的长短由企业知识缺口的大小决定,如果“知识需求”大,知识缺口大,则企业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一般较大,此时“磨合期”也就较长,反之“磨合期”则较短),知识的发展和演化趋于稳定。

2)复制机制。

在企业转型中期,转型企业必须根据转型目标对企业知识进行合理选择,推动新一轮的知识进化,为最终产生新的知识成果如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专利发明等服务。这一时期是新知识生根发芽的核心阶段,新知识并不是立即就能被转型企业消化吸收,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其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企业知识生态环境的优劣。在健康的知识生态环境中,企业学习文化浓厚、制度完善、员工交流频繁、关系融洽,相关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新知识生根发芽的需要,新知识就能迅速地为企业所消化吸收,实现知识复制。反之,新知识不能尽快落地生根,并且还要消耗转型企业的有限资源,造成不吸收—再消耗—再吸收—再消耗的恶性循环。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由“被动”状态向“主动”状态转变的过程。

3)变异机制。

在企业转型后期,企业知识完成新一轮的进化,新的知识种群逐渐占据企业中的优势位置,主导性的知识渐趋形成,而那些已经过时或者不适应企业转型需要的知识将被逐渐摒弃。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由原有的状态“阶跃”到一个更高水平的理想状态,实现知识的变异。此时企业的知识选择处于一种“主动”探索待开发知识领域的状态。

3.2企业转型中知识生态系统演化过程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兴通信渠道的涌现,企业内部关系网络不断得到强化,知识环境、内容、载体及渠道逐渐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呈现出类生态学特征。这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转型过程是企业协调内外部资源进行知识搜寻及组织学习,寻找到新的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达到动态适应环境的目的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转移成功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知识演化始于企业原有的知识生态位受到挤压,即新知识的入侵,最终结果是企业内部知识生态系统回到新的稳定。本文将这个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1)入侵阶段。

入侵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知识缺口的发现、知识的比较和筛选以及确定知识源等活动。环境变化是企业转型的开端。突变和不连续的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在原有的生态位已不能获得足够的生产空间,环境的压力降低使得企业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此时,企业将启动组织学习过程去辨认需要做出何种类型的改变。通过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比较,企业发现自身的知识缺口并开始搜寻目标知识源,完成相应的知识比较和筛选之后引入新知识。

2)竞争阶段。

在这个阶段,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在转型企业生态系统中共存,转型企业需要完成对原有知识的转移实施,即对原有知识的再利用,还需要完成对新知识的转移实施。在企业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知识载体中,由于新知识的引入,与已有知识的生态位重叠不可避免。在竞争排斥法则的支配下,生态位重叠的结果只有两个,即生态位的分离或其中一方的灭亡。

3)稳定阶段。

知识进化阶段是转型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演化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转移知识的整理与摒弃以及知识的整合与创新。首先,转型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引入新知识,激活并挖掘原有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整合,促进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知识存量是企业在某个时期内不同知识载体承载的知识资源总和。丰富的知识存量对企业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次,新旧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作用为企业知识基因变异、知识进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4)进化阶段。

企业外部的组织学习过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以及在这两个过程的复杂作用下所导致的创新增加了企业知识存量,更新了企业知识。知识存量的调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当企业主导性知识发生改变时,对企业转型的推动就持续升温,并将被逐渐加强。随着知识调整过程的深入进行而到达一个临界点时,由企业的历史累积和路径依赖所形成的主导性知识将被更加适合环境变化的知识所取代,企业完成知识资源的转型。通过以上的分析,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归纳为5个关键阶段:①知识识别。企业需要辨别出潜在的、具有不易交易、难以模仿的新知识,这类知识将构成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基础。②知识搜寻。企业转型所需要的知识不会自动送上门来,需要通过一段探索和搜索的过程。③知识转移。企业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利用和对新知识进行快速扩散。④知识整合。企业淘汰陈旧知识,整合可用知识。⑤知识创新。企业运用知识创造新规则、新技术、新产品,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4结论

1)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系统构成、内部结构、演化机理等方面存在相似性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理论能够有效解释转型企业内部知识系统的演化规律。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是构成知识生态系统的3个不同层次,知识个体是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构成的基本单位,知识种群是具有关联知识能力的知识个体的集合,而知识群落则是完成某类目标的生态功能单位。

2)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通过选择机制、变异机制和遗传机制实现对知识的筛选。

从知识生态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的有效性和知识承载能力的约束,当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无法达到环境的要求时,其所能够获得的生存空间将被逐渐压缩,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重新达到环境的要求或者企业被环境淘汰。如果某种知识能够为企业获得新的生态位,那么这种知识将被选择进行转移,如果相反,则这种知识将会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被摒弃。

生物知识体系篇(11)

任何系统都有自身的结构,力学知识也是如此,存在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树立整体观念,才能懂得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的知识才牢靠。

高中力学知识由很多概念、规律和解题方法组成。而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存在联系,这些联系就形成了力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如果学生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就等于掌握了整体结构,学生掌握了整体结构,就能进一步理解力学的知识系统,为综合运用力学知识、优化力学解题的思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以整体的观念掌握力学知识体系,避免了死记硬背,记住几个零星的知识点,从而全面地减轻了学业负担,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

1.从力学的中心问题入手。在进行力学复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按照力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去构建知识系统的框架,那么,如何进行引导呢?可以从力学的中心问题,即力与运动的关系着手。首先用牛顿运动定律将力的基本知识与物体做机械运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规律;其次,从力的作用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的累积效应出发,引出功与冲量、功能关系、冲量与动量关系、能与动量等知识,并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力学知识框架,这些知识也是力学整体知识系统中的中心内容。

2.以实验为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验,物理结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依靠实验来验证。在力学复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回顾重要的物理实验,比如,力的合成、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测定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等实验,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重新再做相关的物理实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实验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的力学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3.掌握科学方法。力学的知识体系,不仅仅由物理概念、规律、实验等组成,还包括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物理问题所用到的数学方法。这些方法的掌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科学精神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力学复习的时候,老师需要特别重视,甚至需要反复强调。比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用到控制变量法;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初中物理)用到理想实验法;对各种机械运动进行归纳时用到比较与分类法,等等。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常常用到图像法、矢量运算法、函数关系法,等等。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这些科学方法后,他们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体系。

二、用整体的观念解决物理问题

知识体系不是把各个知识点简单地叠加而得到的和,而是将它们的内在联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得到的力学知识常常是孤立的,他们所能解决的问题也是简单的或个别的。在力学复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研究各力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整体性质,用整体的观念解决物理问题。用整体的观念解决物理问题是学生物理学习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力学的中心问题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也是讨论力的瞬时效应的依据。在力学知识结构中的力、力与运动关系、机械运动自成一个小的系统,构成了解决力学问题的知识基础――力的观点。

从力的时间累积效应出发,可以形成解决力学问题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动量观点。这个观点的基础知识是冲量、动量,以及冲量与动量的关系。这个关系也是力学中的一个小的知识系统。

从力的空间累积效应出发,可以形成力学中的又一个基本观点――能量观点。力学知识结构中的功能量和功能关系也是力学中的一个小系统。

上面的三个小的知识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存在着内在联系,具体的联系:以牛顿定律为基本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数学方法分别推导出动量定律、动量守恒定理,以及动能守恒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树立解决力学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使学生有了解决力学问题的三个途径,假如比较复杂的问题,常常需要综合运用这三个观点,多层次、多方位地探索解决物理问题的途径。学生通过一些综合性习题的训练,可以逐步体会到系统掌握力学知识的结构、明确力学知识的整体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讨论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时,特别是与其他学科综合性问题的时候,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常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优化解力学题的思路

人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有整体观念,优化各种手段,最后得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