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1 15:37:23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1)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13-01

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护比是1∶2。但2009年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显示,我国护理人员仍极其短缺,医护比仅1∶0.87,与1∶2.7的国际标准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1]。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才将是未来医院所需护士的主体,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护理工作。因此,护理人才短缺和浪费并存。本文将从在校护理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开展护理学生的专业动机、择业倾向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提高护理学生专业动机与择业倾向的一致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学校有关部门提高护理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将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8-2010级护理专业的学生纳入研究对象,共356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无记名调查。由调查者分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56份,收回有效问卷355份,有效回收率99.7%。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录入,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护理学生专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在填报护理专业时,只有15.4%的学生是自己喜欢护理专业;而84.6%是受其他因素影响填报护理专业,其中 55.1%是受外界影响、21.0%是服从调剂、8.5%存在随意性。在影响学生填报护理专业的因素中:有22.5%的学生认为学了护理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11.7%是受他人感染,44.2%认为护士的就业前景好,11.7%是考虑其他因素才选择填报护理专业,还有9.9%没有任何影响因素。

2.2护理学生择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在填报志愿时,想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占17.8%,而未考虑或想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占82.2%。经过护理专业学习,毕业打算情况:有13.8%喜欢护理专业,以后一直从事护理工作;53.1%喜欢护理专业,先从事护理工作一段时间,再视情况而定;有33.1%不喜欢护理专业,仍从事护理工作或先从事护理工作一段时间再换其他工作或直接从事其他工作。对护理专业了解较少或几乎不了解的学生从61.5%减到了11.1%,非常了解的从7.9%增加到了24.5%,认为护理工作价值小地位低的同学也从17.8%减到了9.3%,有15.7%的学生比以前更喜欢护理专业。

2.3护理学生专业动机与择业倾向相关性:护理学生的专业动机与择业倾向,经χ2检验,χ2=46.588,P=0.000,有显著性差异;护理学生专业动机与择业倾向的相关性分析:r=0.342,相关性较低。见表1。

3结论

3.1护理学生专业动机和择业倾向均存在多样性:有84.6%的护理学生填护理专业是受父母、亲戚、老师、同学等外界影响,或服从调剂,或无明确想法。进入大学前,择业倾向有护理类、教育类、金融类、其他工作和未考虑的;进入大学后,择业倾向有“喜欢护理,一直从事护理”、“喜欢护理,先从事护理再视情况”、“不喜欢护理,先从事护理再换工作”、“不喜欢护理,一直从事护理”、“不喜欢护理,不从事护理”等情况。这可能与学生兴趣不一、考虑各异、个人职业规划不同、受外界影响等有关。

3.2良好的专业动机有助于提高择业倾向的稳定性:填报专业时,自己喜欢护理专业、受外界影响、服从调剂、无明确想法的学生中,毕业打算是“喜欢护理,打算从事护理工作(包括一直从事护理和先从事护理再视情况)” 的学生分别有94.5%、68.4%、44.6%、63.3%。可见,当初喜欢护理专业而选择护理专业学习的学生,毕业时从事护理工作比例更高,说明良好的专业动机可稳定其择业倾向。

3.3学校教育可影响护理学生的择业倾向:虽然填报志愿时,只有15.4%的学生是自己喜欢护理专业而填报的,84.6%的学生是其他原因而填报护理专业的,但毕业时仍有很多学生打算从事护理工作。护理学生专业动机与择业倾向的相关性较低:r=0.342。可见,择业倾向可以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调查显示,学校的专业思想教育、护理专业教学等,可加深护理学生对护理专业及护理工作全面、正确的认识。

4建议

4.1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学生填报志愿时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度:学校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等途径,在招生时对填报志愿的学生宣传护理专业的相关内容、就业情况等,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护理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更多的学生自愿填报护理专业。

4.2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为护理事业发展做贡献的使命感:为提高护理学生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为护理事业发展做贡献的使命感,学校可通过开设有关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专题讲座、举行护士加冕仪式、组织学生社区实践活动等,加强对护理学生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对自我、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

4.3加强护理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根据调查得知的影响护理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老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在护理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增强护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护理专业的热忱。

4.4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一次性就业的成功率:学校可以通过收集公布就业信息、举办讲座(如关于应聘技巧、撰写个人简历)、模拟招聘面试会等途径,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增强护理学生就业信心和热忱,增加一次性就业签约率。

(本研究的统计工作得到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王春生老师的帮助,谨致谢意!)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2)

选择某职业院校600名护生,采用自制社区医院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的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率较高,但就业意向自主性较弱。本科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低于专科生。影响护生择业决策因素中,专科生受教师影响要大于本科生。

结论

护生应树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贡献社会相统一的职业观念;高校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酌情增加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积极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方向。

【关键词】护理专业;就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R47-4

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社区护理服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上海某医学院校在校、实习护生进行从事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调查,明确学院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态度,分析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学院社区护理教育及发展提出依据及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2015、2016届护理专业学生共600人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参考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问卷及《社区护理》教材自行设计护理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学历,②社区护理认识程度,③社区护理就业意愿态度等共25个题目。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医学院每一届分层抽取五个班,再整群抽取每一位护生,共600人。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100%。问卷的信度评价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用克朗巴赫a系数进行评定。在正式调查之前随机选取学院30名护生进行小样本预试验进行信度检验,发现问卷的总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 878,可以认为此问卷信度较好。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年龄结构

本次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5-25岁之间占人数最多436人,平均年龄为15-22岁,占比例为72.64%,其次为22-24岁(17.38%)、>24岁(3.50%)和

2.2 调查对象学历及学制结构

在所有的调查者中大专人数最多,共250人,占比例41.67±5.96;其次是中专(23.5±10.09)、本科(17.67±3.18)、硕士(0.17±0.17)。

2.3 调查对象的择业观念

2.3.1 影响护生择业决策的因素

针对周围人群对护生择业的影响调查中反映,父母对其影响最大,占比例55.21%,其次是社会,占比例为36.59%;接下来就是老师占比例 6.31% ,亲戚朋友占比例1.89%。

针对不同学历护理专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家庭及社会人员对其决策影响进行调查中,本科和专科学生受家庭和社会影响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唯有一个较为突出不同就是,专科生受教师影响要大于本科生,比例为6.89%:2.82%。

2.3.2 护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

针对是否有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工作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大约32.57% 学生愿意到基层社区工作,大约49.25%表示暂时愿意,有14.39%学生表示只有自己在没有任何选择时候才考虑到社区服务,还有3.79%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到社区进行工作。

同时,针对不同学历结构学生对于是否愿意到基层社区进行服务展开调查,结果发现本专科学生情况还是存在差异的,其专科学生表示愿意比例大于本科表示愿意比例,表示暂时愿意比例专科也是高于本科,表示只有在别无选择时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本科都要高于专科。

2.3.3 护生社区医院就业的主要目的

针对上述护理学生对于从事社区工作的目的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以提高人群健康为目标的学生占比例最多,其次为为社区发展做贡献。

2.3.4 护生愿意或不愿意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原因

护生愿意到社区工作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看中个人发展空间大,其次是专业对口和行业前景看好。仅仅有少量学生是因为不上夜班、容易调整岗位和社会地位和知名度高。

同时,护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福利待遇低和工作环境不好。

2.4 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程度

针对当前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与自己学习的专业课内容联系程度开展调查,结果发现认为联系紧密占26. 32%,比较紧密占55.42%,联系不多占17.96%,没什么联系占0. 31%。

针对不同学历在校护生对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与自己学习的专业课内容联系程度的比较调查,结果发现本科和专科生认为的紧密度总w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认为非常紧密的比例本科低于专科(15.49%:29.37%)。

3 讨论

分析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可以为今后社区护理教育方向提出建议,对社区护理事业发展及改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在校护生对社区护理就业态度中,护生的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率较高,但就业意向自主性较弱。分析愿意或比较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护生可以看出,他们比较看重自身价值体现,而那些不愿意或不太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护生,其主要因为经济和社区条件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对策,如护生自身应树立起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贡献社会相统一的职业观念;高校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酌情增加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积极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方向,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应该改变单一的教育方法,积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政府部门应提高对社区医院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琼.青海省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调查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2.

[2]李佳佳.职业院校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2.

[3]于海艳,黄巨恩,刘静,徐嵘嵘,何伯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04:104~106.

[4]曹玉凤,李向云,马姝.吉林省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6,02:210~213.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3)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外在形象要求越来越高,口腔尤其受到大众的关注,口腔日常的护理引起强烈重视。我们不仅需要患病时的治疗,更需要专业的护士对我们进行口腔健康宣教,防患于未然。

一、口腔护理的重要性

口腔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外界接触多,口腔担负着咀嚼、消化、味觉、语言、辅助呼吸等重要功能。口腔中经常存有大量的正常和致病菌群。但是口腔范围狭小,人们做不到完全的清洁,因此口腔卫生的防护就有了极大隐患,长此以往,必定会引发口腔方面的疾病。因此,需要专业的人员对我们进行专业的口腔卫生宣教。现就我校在护理专业以“ 平台加方向” 教学模式进行介绍。

二、口腔护理方向的设置

1.学情分析。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为3.5+1+0.5,在掌握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在学生实习返校后的0.5学年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特色专业课程,口腔护理即为其中一门专业特色课程。

2.教材选择。除了护理专业基本课程外,还选用的口腔护理专业教材包括《口腔临床护理》《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影像学》《口腔材料学及药物学》等。

3.课程设置。根据口腔专科护理的临床需求,增设了口腔临床护理、口腔影像、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和药物4门课程,总课时数为140学时。

4.教学目标。根据口腔护理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临床实际需要,制订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护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口腔疾病的健康指导及预防保健。

三、效果评价

1.教学效果评价。根据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遵循多样化、多元化原则,综合评价。采取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的考核方式,按照平时+期中+实验+期末=总评成绩方式进行评分,不同科目的比例按照本课程标准进行设置。

2.学生自我评价。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口腔护理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口腔护理工作的兴趣。近六年来,选修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从事口腔护理工作, 就业单位以口腔专科医院和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为主。

3.社会指导评价。走访学生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实践效果。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在口腔专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都已初步具备了从事口腔专科护理的能力,这就大大缩短了医院再培训的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

四、讨论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4)

2高职护理专业(美容方向)电子教案的设计

2.1高职护理专业(美容方向)电子教案的制作步骤

2.1.1护理专业(美容方向)教学设计方式制作电子教案,为护理专业(美容方向)进行服务,比如生活美容部分可以直观的应用电子教案演示各种图片,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书本上的学习。根据现有的学习条件,电子教案通过过渡效果、画面背景图案、动画演示、重点突出、细节描绘几个方面来进行体验。

2.1.2护理专业(美容方向)电子信息工具的使用和运行电子教案制作工具非常多,对于护理专业(美容方向)来说,Flash交互式设计工具和Authorware能够客观明朗的显示各种教学环节,再比如Powerpoint软件,能够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多种处理方式对美容教学提供全方位的视觉体验。Word文档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十分的重要,避免死板刻板的学习,直观、明了的电子教案不但方便学生的理解,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便捷。同时,还需要检验效果,进行修改。对文字部分进行润色可考察。利用多媒体手段还可以为护理专业(美容方向)的学生提供护理操作的全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整个护理程序。

2.2高职护理专业(美容方向)电子教案的应用

电子教案的应用无疑给专业教学老师带来了便捷,在使用过程当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5)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45-02

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它已成为现代护士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优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培养护生形成稳定、牢固的职业态度,对于稳定护士队伍、保证护理人才的有效利用和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理教育的成效。本文通过对护生职业态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全面了解本科、大专、中专护生这一较为特殊群体的专业观及影响因素,以便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对策,进而促使护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热衷于护理事业的高级护理人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1级本科、2012大专和2012中专临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级本科93人,2012级大专201人,2012级中专155人。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在吴雅文等研制的护士职业态度测量量表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和改动而成,包括10个主观题和反映态度倾向的24道题目。主观题每项根据态度的不同而赋予一定的分值,得分越低则职业态度越为积极向上。反映态度倾向的题目则是站在护士的角度以身说法,从而分析护生对于当前护理工作的认同感。调查还包括护生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工作意向等。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73份,其中2011级本科发放91份, 2012级大专发放91份,2012级中专发放91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其中2012级本科81份,2012级大专85份,2012级中专83份,有效回收率91.2%。

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统计软件处理。

二、结果

(一)不同护生职业态度测评教育层次结果

结果显示,大专护生和本科护生分别有83.3%和80%是第一志愿选择护理专业,而中专护生第一志愿选择护理专业的比例仅为39.4%。在本科、大专和中专护生中,多数护生是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的护理专业,也比较喜欢这个专业,且较多护生比较清楚护理的优势,明白自己选择护理专业的优势所在。但是同时,较多护生认为其他专业学生并不太看重护理专业,这有可能会影响到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当有人问起自己的专业时,大多数护生会坦率真诚的告知,对自己的专业持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本科、大专和中专护生在护理学习态度方面则较为相似,都希望能学好知识便于考研,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社会因素分析显示,就业形势对于护生积极性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竞争压力和社会地位则占有较小的比例。较不乐观的是,在本科护生和大专护生中,多达65%和47.9%的护生认为他们在学习中的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比例,而且60%的本科护生表示毕业后会努力寻求机会改行,大专和中专生中有此意向的护生也占43.8%和42.4%。本科护生只有5%愿意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中专护生则有近一半愿意终身从事护理职业。这可以看出护生的就业态度并不是很乐观,本科护生尤为堪忧。总的来说,护生对于专业的满意度及其对于护士职业的了解和评价较高,但是就业态度和毕业后的就业定向有待加强。

(二)护生思想观点与态度倾向认同感测评结果

结果显示,本科护生中职业认同感排在前面五的选项为:1.选择了护理职业就想在这个岗位上踏实工作,不断进取;2.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护理工作;3.护士的劳动是用金钱所不能衡量的;4.护士职业高尚,但社会地位低下,发展前途小;5.护士工作中的任何举动言行将影响病人的心理和健康恢复。大专护生中排名前五的条目为:1.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护理工作;2.护士的劳动是用金钱所不能衡量的;3.选择了护理职业就想在这个岗位上踏实工作,不断进取;4.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护士,选择这个职业很有意义;5.护士所拥有的生活感受,其他职业的人是无法体验的。中专护生中排名前五的条目为:1.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护士,选择这个职业很有意义;2.选择了护理职业就想在这个岗位上踏实工作,不断进取;3.护士的劳动是用金钱所不能衡量的;4.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来不断充实提高;5.完成医嘱,不出差错,是较理想的工作目标。

(三)不同教育层次护生职业态度差异分析

表1数据显示,本科、大专和中专护生的职业态度差异主要表现在入学志愿的差异、护理的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和毕业后工作意向三个方面。这说明护生的职业态度差异还是主要表现在就业选择方面,这提示我们要重点关注护生毕业后的就业倾向问题。

三、讨论

(一)不同教育层次护生的就业选择

不同教育层次护生毕业后选择从事护理工作的比例差异是比较大的。对于是否愿意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这个问题,中专护生较多人表示赞同,比例为45.5%;本科生和大专生则较多地选择了毕业后改行。从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本科护生是根据自己的意愿,第一志愿填报了护理专业,中专护生第一志愿填报护理专业的比例只有39.4%。以上几项数据表明,本科护生报考护理专业时是自己的意愿,但是未来却不想从事护理工作的比例居多。这是因为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护士工作有了新的认知,这导致其就业方向发生了变化,更趋向于放弃护士职业,转入其他行业,造成护理高端人才的流失。护理工作者应重视这个问题。

(二)不同教育层次护生的职业认知程度

从本科护生、大专护生和中专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排名前五项的条目可以看出本科护生,大专护生和中专护生对于护士的职业认知大部分是相似的,总体的职业认知程度较高,职业态度较为积极向上。但是,还是存在着消极因素,还有60%的本科护生认为虽然护士职业高尚,但社会地位低下,发展前途小。这说明本科生对于护理工作的认知较为片面,在职业认同感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却没有很好的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本质,对于护士社会地位的认知不够全面。在刘文清,王晓湘的调查中,认为护理工作是一份很高尚或并不低人一等者占79.1%。数据的差异说明了本研究调查对象没有良好的职业认知,需要加以重视。

而缺乏良好的职业认知可能会对今后的实际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这值得护理工作者重视和深思。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制定的教育标准将专业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就中国目前的护理发展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生对于护理专业的职业认知了解,引导护生正确审视护理专业,培养其对护理专业的职业兴趣和提高其专业价值观,也应该加以重视。

(三)加强护生的职业态度培养

通过调查,针对本科护生的职业认知需要加强,职业态度和就业选择需要加以引导的情况,提出几点建议。1.学校教师应加强护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制定层次不同的目标,以激励护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2.临床教学与学校教学应紧密结合,特别要注意临床与学校教学的协调性、统一性,让学生认识到护理实践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临床教师,均应以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来教育和陶冶自己的接班人,以优秀的专业素质来影响护生。3.医院应从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切实在各方面改善护士待遇,关心她(他)们的成长,且充分利用本科护生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宽、对问题有较深的思考和主见等特点,调动她(他)们的积极性,以使她(他)们真正成为医院工作中的重要角色,以激发其职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同时,对于大专护生和中专护生也应该继续加强职业态度培养。

四、创新点及局限性

本研究弥补了之前只针对本科或专科护生的职业态度调查,全面的对当前本科、大专和中专护生的职业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弥补了先前调查研究的片面性,进一步丰富了护生职业态度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如调查对象代表性不强,虽然使用了随机分层抽样调查,但调查人数有限,所以研究的代表性仍然受限,期望广大护理工作者共同关注。

[ 参 考 文 献 ]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6)

目前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较低,护理专业大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佼佼者,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很优秀,在找工作时一定抢手,导致在就业时不切实际,挑三拣四,眼高手低,非大医院、高薪岗位不去。有就业机会时也不珍惜,总是向往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水、更舒适的工作条件,对平凡而实际的工作不予考虑,这些因素严重制约护理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护理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3.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

由于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在校期间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专业一知半解,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很多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只停留在书本上,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此外,综合素质也难以胜任护理岗位的需要。

4.缺乏就业的知识与技巧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护理专业学生不清楚护理专业就业的途径、就业过程、就业方法与技巧,在就业过程中比较盲目,以至于就业成功率不高。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自身才是主要原因。

1.举办专题讲座,引导护理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院护理专业教师根据学院部署举办了就业观念指导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护理专业就业的政策信息,以及往届学生的就业经验与教训,历年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等各方面信息,通过既往就业的客观事实,警示护理专业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在社会上立足凭借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大学文凭不过是进入社会的一块敲门砖而已,要根据医院实际需求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应过分关注医院级别、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2.指导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目标与理想

护理专业教师从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开始即通过视频、临床见习等方式对其进行专业熏陶与教育,使护理专业学生了解专业,理解专业内涵,明确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在自我调查、评估、定位之后,根据社会的需要,将自我动机和需要以奋斗目标的形式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并对自身能力与素质进行深度剖析,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明晰了自己的职业追求,才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与努力方向,从而拥有追求成就的推动力,以利于未来取得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还要让护理专业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的社会生活中,一切都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自我探索和调整完善,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引导护理专业大学生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护理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吸收知识,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灵活性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学生应尽可能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等,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护理专业大学生才能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挑战,从而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4.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护理专业大学生清楚地了解护理专业就业的途径、就业过程与就业程序、就业方法与就业技巧、求职简历的书写要求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以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学习,护理专业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可利用人才交流会、专场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找到既是自己想做的,又是自己可以胜任的岗位,逐步向自己理想的目标去努力、去靠近。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7)

高职助产专业的前身是原中专助产专业和妇幼保健专业,2004年国家规范高职院校专业名称后统一改为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由原来面向医疗改为而向护理,参加护理上岗证考试和卫生部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将来参加护理职称评定。因此,用人单位对助产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有了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助产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尽快进行调整,随之的课程设置及配套的教材建设也要跟上。

1.高职助产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对高职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也就是说,高职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为一线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为主。

助产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高职这一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又要体现助产专业的专业特色。因此,在了解高职人才培养总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助产专业培养目标时,首先应考虑助产岗位的需求,对助产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相关能力。内含胜任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其中,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等: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等;相关专业能力包括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于助产专业的学生来说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和思想素质。高职助产专业学生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相关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工作态度。

1.2 知识素质。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助产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助产专业学生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助产岗位的需要,也是将来适应岗位变革的需要。2005年助产专业的就业方向改变后,助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随之扩大,这就要求助产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将来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助产专业人才规格的核心,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助产专业学生不仅本专业技术能力要过硬,能规范地产前监护、观察产程和助产,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界的今天,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20世纪后期,英国高等教育曾面临毕业生拥有各类资格证书,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现象,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由此曾提出“核心职业能力”的概念并探究其培养模式。这里的“核心职业能力”是指学生所掌握的通用的,可迁移的,适用于不同职业领域的关键能力,包括:理解和分析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基本文字表达和数据分析能力,学习新技术和外语的能力、以及诚信、自信和创造力等。这提醒我们在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上也应关注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的培养。

1.4 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助产工作很辛苦。经常需要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难以胜任;此外,因为从事助产工作的几乎都是女同志,自身的生理特点,家庭、工作、人际等各方面都将对其构成压力,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工作热情。

其次,应分析助产专业就业方向。原医疗方向的助产或妇幼保健专业,就业主要面对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机构,主要从事临床助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而现在护理方向的助产专业就业面明显拓宽,护理方向的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参加护理上岗证考试和卫生部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因此不仅能从事临床助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而且能从事护理、社区保健等工作,一专多能,给用人单位合理配备人才及具体工作安排提供了便利。

2006年,根据助产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的突然转变,我院对助产专业培养目标曾作了初步调整,由原来的“培养从事临床助产、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改为:“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和农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助产、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助产专业专门人才。”但这个培养目标在就业方向和职业能力方面阐述得也不够全面,因此,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总原则、结合现在助产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助产专业的就业方向调整为:“以助产专业岗位需求为标准,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助产、妇女保健和护理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现代护理理念,具有必须的人文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产科、妇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机构、社区从事临床助产、护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和社区保健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助产专业专门人才。”

2.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总体上来说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课程设置的调整必须考虑从我国的国情、学院及高职课程的现状出发,总结高职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在助产专

业课程设置中应以助产岗位需求为标准,对助产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课程分解,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在课程安排上要考虑到由于竞争就业和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基本法则和越来越快的职业流动和岗位变动,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2006年根据助产专业方向的变动,学院初步调整了助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

(1)必修课,包括:

①公共基础课: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形势与政策和就业指导。

②职业基础课:正常人体结构、营养与膳食、生理学、医用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药物学和护理导论。

③职业技术课:健康评估、预防医学、护理基本技术、妇科学及护理、产科学及护理、内科学护理学、外科学护理学、儿科学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遗传优生与计生法规、孕产妇及婴幼儿保健、护理心理学、社区护理、护理管理学等。

(2)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医护理、护理礼仪和形体训练、护理科研与医学文献检索。

而根据助产岗位群职业能力分解后的课程设置情况如下:(见表1)

从上表来看,按照助产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课程设置是以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了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安排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了公共基础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了课程。

将助产岗位职业能力分解后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划分为助产专业必须重点掌握的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

必修课包括: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剖与组织胚胎、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生理学、生物化学、病源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物学、健康评估、护理导论、预防医学、护理基本技术、妇科护理学、产科学、内科学护理学、外科学护理学、儿科学护理学、护理心理学、传染病护理、社区保健、护理管理学、形势与政策和就业指导。

选修课包括:遗传优生与计生法规、孕产妇及婴幼儿保健、健康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护理伦理与法规、膳食与营养、中医护理、应用文写作、护理礼仪和形体训练、护理科研与医学文献检索、人际沟通、急救护理、专业英语、美学。

与2006年修改的课程设置比较来看,以助产岗位群职业能力分解的课程设置更贴近助产岗位群的需求,重视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明确了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压缩了必修课,增加了选修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思想和转岗能力。有希望能增加助产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高职助产专业的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之本,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根本,它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和医学专科学校相继设立了高级助产专业,但一直没有统一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助产专业的专科教材。有些学校使用的是中专助产专业教材,有些学校使用的是大学本科《妇产科学》,有些学校使用的是自编的地方教材。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8)

在国家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各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据统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没有就业的往届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护理专业作为“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到目前也存在由于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培养的高职护生在未来几年就业压力增大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经过市场需求调研发现,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岗位人才需求较大,就业前景较好。笔者根据兴安盟卫生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提出在培养通科护士的基础上,发展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构想。可以设想既具有通科护士的临床护理技能和素质,又具备现今稀缺护理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具有就业竞争力的。

一、稀缺护理岗位市场需要现况分析

1.院前急救。目前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一些已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重新抬头趋势,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常见传染病的威胁;全球新发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引起的群体性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以及因有毒化学品泄露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屡有发生;核辐射源分布广,应用数量增多和强度不断增大,存在着核辐射和核恐怖的威胁;频发的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增加了疫情发生的风险。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装备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实施着把病员从突发事件或突发疾病的现场到达医院之前抢救和诊疗的全过程,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护理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也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的后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一大批从事现场紧急医疗救护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于紧急救援中心和医院急诊科。

2.康复护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保存了生命,但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严重地危害着病人的身心健康,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也给其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给社会增添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现代医学以及现代护理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每年因车祸、疾病等原因新增加的残疾人数量达100多万。再加上大量因慢性病致残的患者,社会对康复医疗应该有巨大的需求。能否接受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对病人生存质量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全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那么如此大的缺口,如果能有护理专业学生通过一定康复技能的学习,掌握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技术,以补充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缺口,将可以部分解决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

3.老年护理。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700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和人员严重不足,老有所医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群体渴望得到保健护理。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以700多万张床位来配备相应数量的护理人员,那么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口是非常巨大的。同时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还存在着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二、“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设想”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

“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设想”可概括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紧缺护理岗位市场调研结果,以教育部提出的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提出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实现后期分流培养,重点向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培养,拓宽专业方向培养人才。

1.拓宽专业方向,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护理专业把培养“高质量、基础宽厚、具有关爱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根据我国近年护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护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适应广、定方向、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通科护生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培养人才,按照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围绕教育部提出的主干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实现多专业方向培养,使其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要体现医学知识基础化,护理知识专业化及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基本包括三个模块,具体课程结构设置为:一是注重《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与法规》、《护患沟通与礼仪》、《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等人文课程的教育,以提高护生的文化品质、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二是在逐年增加护理专业课程的同时,精简与融合医学基础课程,以突出强调护生临床护理技能的熟练与精准;三是在第四学期加大专业方向模块的学时数,重点强化紧缺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分专业方向把《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定为必修课,在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基础上,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增加课程内容,康复护理学专业增加康复医学基础、康复护理技术、疾病康复护理方面的课程教育;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增设老年医学、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营养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内容。院前急救专业加强重症护理、重症监护的教学。并要求教学中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至少占50%。同时进一步减少必修课,必修课学时压缩在周学时26学时以内,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选修课,并通过限定选修课体现专业方向,突出院前急救、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空间。

3.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把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通过进一步优化组合,并适当购进新设备来补充,完全可以实现各专业方向培养的实训教学要求。例如基础护理实验室可以兼具老年护理实训室功能。基础护理实验室作为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实验基地,是护理学院的主要实验室,分设基础护理操作示教室、操作实训室、模拟病房、模拟治疗室、实验准备室等相关科室,承担不同层次基础护理学的实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购进老年护理人模型等,即可为老年护理提供教学所需设备。

通过以上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资源的修订和优化组合,使宽口径的多专业培养成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

三、效果预测

在“宽口径、厚基础、适应广、定方向、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按照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通过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教育,构建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后期分流培养、专业培养。相信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多个护理岗位的临床实践能力,能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护理人才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9)

以某医学院校护理四年制和五年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调查问卷设计

通过广泛阅读文献资料,自行设计与护理本科生专业观相关的问卷,内容包括选择读护理专业的原因、对护理社会地位的认识、对从事护理职业的态度、对从事护理职业的认识、对护理本科教育学制的认识和未来就业方向等17道问题。

1.3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对象,以班为单位,调查员在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共发放调查问卷164份,由学生自己填写,当场回收问卷164份。经整理,剔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率为98.78%。1.4统计学处理采用SST2.0统计程序进行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四年制护理本科生77人(47.53%),五年制护理本科生85人(52.46%)。其中男生21人(12.96%),女生141人(87.O4%)。

2.2择业主要因素、择读护理专业的主要原因、从事护理职业的态度及对护理职业的认识经统计学处理,四年制与五年制护理本科生认知度差异无显著性,故合并统计。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10)

    1.1 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国内二级甲 等以上医院122所,其中三级医院57所,二级医院 65所,以上述医院麻醉科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及统计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 括:麻醉医生人数;各医院麻醉护士的数量、学历及 职称;目前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的培养 方式;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及其对此 专业实习生及毕业生就业是否优先选择。选取我院 2009届护理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 训,由调查员将调查问卷带到150所就业医院进行 调查,调查后当场收回问卷并邮寄回。回收有效问 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81.%。采用统计描述进 行分析。

2结果

    2.1 122所医院的基本情况按医院等级分为三 级医院57所,占46.7%; 二级医院65所,占 53.%。122所医院有麻醉医生1169人、麻醉护士 391人,医护比为1 :0.33。

2.2 三级、二级医院麻醉科护士学历、职称构成比 (表1)

2.3医院对麻醉护士的需求、学历的要求(表2)

2.4医院麻醉护士的培养方式及建议目前各医 院对麻醉护士多采用带学徒式和(或)进修学习的培 养方式(95. 1 %),通过院校系统教育的极少 (4. 9%),而多数医院建议的麻醉护士培养方式为院 校教育(85. 8 %)。

3讨论

    3.1结果分析

    3. 1. 1麻醉护理人力资源明显短缺在美国,麻醉 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约为1 : 1 ~2我国台湾的 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目前达到1 :4|1],说明 仍未制定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的比例,卫生部颁布 《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78)卫医字第 1689号中规定临床医护比为1 :2。而本次调查结 果显示,医护比为1 :0. 33,较临床医护比1:2显 著偏低。麻醉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一方面满足不了 护理服务的基本需求,增加了医疗工作不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压力大和体力透支,使麻醉护士 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3. 1. 2麻醉护士的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部《中国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 2010年)》中提出的 “合理调整临床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60%, 二级医院 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 40%21。所调查的122所医院中,麻醉护士具有大 专及以上学历者,三级医院为44.9%,二级医院为25.8 %。麻醉护士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三级医 院为29. 3 %,二级医院为15.6%,提示目前二、三级 医院麻醉护士的学历及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有待进 一步提高和加强。

3.1. 3 麻醉护士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 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要求麻醉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趋向于专业化和系统化。而传统培养 麻醉护士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麻醉科的 需要选送少数临床护士到上一级医院麻醉科进修 学习后改为麻醉护士; 二是通过科室轮转到麻醉 科室,由麻醉科室老护士“带学徒式”培训。而真 正由医学院校系统正规培养的麻醉护理专业人才 极为短缺(4.9%)前两种方式在职培训周期长, 见效慢,同时增加了培训经费投入。虽然培训后 的护士能掌握麻醉护理实践操作技能,但因缺乏 系统理论学习和规范训练,很难成为符合现代麻 醉护士水准的新一代专业护士。

3.2高等医学院校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的可行性

    3.2.1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2005 ~2010 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 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 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 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理队伍专业技术水平。麻 醉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及传统的手术配合护 理,它有其特殊内容,如麻醉前药品及器械准备,麻 醉药品、贵重药品及生物药品的管理及恢复室病人 的监护、一次性麻醉用品的消毒与隔离等,都是其他 专业护士不能替代的131。因此,开展麻醉护理专业 教育,完全符合《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 神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3.2.2设置麻醉护理专业符合用人市场的需求 麻醉护士在就业前景与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优 势。随着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的改善,麻醉护士 在我国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在所调查的122所 医院中,79.5%的医院需要麻醉护士; 9. 8%的医 院要求麻醉护士的学历起点是专科,90. 2%是本 强,能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随时掌握国内外的 学术动态,保证本医院的专科学术水平能跟上麻 醉学科的发展。医院对此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 可优先选择的占94. 2%。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医 院对麻醉护理专业护士均有需求。设置麻醉护 理专业是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3.2.3具有多年麻醉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基础徐 州医学院是全国麻醉学专业创始单位,有着丰厚麻 醉学的教学积淀,护理学院依托我院麻醉教学优势, 2004年率先尝试在国内创办“护理学麻醉护士专 科方向”(本科),其模式为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及部分 专业基础课之后,再进行专业方向分化,即“前期趋 同、后期分化”。这种模式不仅能较快地向急需的学 科领域输送专科护士,满足日益发展的医疗工作的 需求,而且有利于我国护理学专业内涵的充实和各 类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提高,也能为日后将 专科护士纳入到毕业后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11。近 几年来,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学手段方面不断改革和研究,紧扣培养高等技术应 用型护理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制订出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优化,形成一整套既体现‘突出护 理、体现整体、重视人文、贴近社会”,又具有专业特 色的课程体系,制订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教学 计划与麻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和实习计划。几年的 实践为我院麻醉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篇(11)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护士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同时对护士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目前护理队伍流失严重现象也日显明显,这就导致了“社会缺、护士走”的尴尬局面。而护理专业本科生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职业态度直接影响着未来护理队伍的稳定。因此,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未定的职业态度,对于稳定护理人才队伍,保证护理人才的有效利用和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职业态度概述

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护理职业态度就是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护理职业态度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心理统合过程,被认为是现代护理人才素质的首要组成成分,是优化护理人才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现状研究

(1)职业认同方面

护理职业认同是护理职业态度的基础,只有从内心认同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意义,才会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调查发现,护理专业大一学生在不加任何理论知识、不进行任何医学实验等手段的干预前提下,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接收这样一份有着“白衣天使”美称的工作,认为护理专业神圣而崇高。但随着专业学习时间的延长,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更加了解,反而职业态度随着年纪的升高而慢慢降低。曾有研究表明,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护理专业学生在经历临床实习前后的职业态度反差最为明显。半数学生在临床实习结束后的职业态度明显下降,他们的职业态度渐趋相同。普遍认为长期从事繁琐、辛苦的“伺候”工作非常辛苦,并且认为从事长期的“三班倒”的护理工作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年级越高,与临床接触越多,学生的专业思想越不稳定。

(2)专业学习行为方面

护理专业学生在经过始业教育、专业理论讲解、专业见习操作等相关教学活动的敢于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接受系统、深入、持续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操作实践。多数护理专业在校生对临床实践及护理专业充满着新鲜和好奇,学习态度基本端正,学习氛围良好。良好的学习行为有利于稳定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有助于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

四、影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主要因素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讨论。

(1)个人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有助于职业态度的形成,当学生选择了与自身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职业后,就比较容易对该职业产生长期的依恋,所谓“爱一行干一行”。另外,个人因素中还存在性别差异。目前收到就业容易,上岗后发展空间大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但多数男生并不认为是自己的理想专业,以致于“干一行爱一行”。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调查表明,学校对护理专业的重视、护理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学术活动等都可以对学生的专业态度产生影响。目前,医学院在整个湖州师范师范学院的二级学院中,发展前景良好,学校也告诉重视该学院的发展。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要求的提高,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内外的专业实践。除此之外,专业任课教师的学识、教学风格与方法、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等等也会对学生的专业态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