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竞技体育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1 15:37:24

竞技体育专业

竞技体育专业篇(1)

教育部发文,电竞专业真的来了

2016年8月底,内蒙古某中专学院设立电子竞技专业。在简短的招生简章中,对于专业审批单位、直升大专专业名称等都语焉不详。

我一度怀疑这是该学校的私下动作,因为大专专业必须以教育部认定的《专业目录》为基础设定。教育部规定这个专业目录每5年修订一次,每年增补一次。而大专的新专业设置比中专严格多了,需要高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建议,然后汇总给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确定增补专业,并向社会公布。内蒙古这条消息出来时,我在《专业名录》里并没有看到电竞专业。

两周之后,形势进一步明朗。

最新消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并公布2016年度增补专业共13个,自2017年起执行。其中,第11条“体育类”专业中,增加了一项“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

据悉,这次电子竞技专业是由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湖南省电竞协会、湖南电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由教育部审批通过的。

听到此消息后,我第一时间采访了湖南省电竞协会副秘书长、湖南电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皮昕炜。据透露湖南这边从今年2月份就组织材料申报电竞专业,前后经过三次答辩,教育部才最终同意设立了电子竞技专业。2016年度申请设立的专业一共有47个,最终只有13个通过审批,其中就包括了电子竞技。这中间既可见申报成功的不容易,也能看出电子竞技专业目前接受度确实已经大大提高。

2017年高考过后,国内所有具备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能自由设立“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考生们也可以报考该专业了。

想读好这个专业并不容易

电子竞技被纳入《专业名录》自然让电竞爱好者们欢欣鼓舞,以后电竞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走进校园了。

从专业名称“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就能看出,该专业虽以电竞为本,但并不等于“打电竞职业”。

据皮昕炜透露,在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上报的规划中,该专业一共分6个方向。第一个是电竞技术类方向,包括数据分析师、教练等岗位人才的培养;第二个是裁判类方向,专门培养专业裁判人才;第三个是赛事活动类方向,培养赛事组织、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人才;第四个是体育医疗类方向,包括了电竞康复、理疗、心理咨询等;第五个是视频类方向,包括了游戏视频制作、节目编导策划等;最后一类则是电竞金融方向,培养与投资相关的各类电竞人才。

从专业规划可以看出,6个方向覆盖了电竞赛事产业链每个环节。目前这些方向的人才培养完全空白,从业者都是“野外生长”的。如能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将非常有利于产业正规化,减少不职业的做法而带来的行业内耗。

被纳入高校专业后,“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专业并没有太大不同。同样是学制3年,要学习各种基础学科知识,提升知识素养,甚至包括马经、马哲、毛概。真正可以打电竞游戏的时间,与其他专业也没太大区别。

从某些角度看,该专业的学习难度比普通体育类专业还高。外语有两门,除了英语还要学韩语――毕竟国际赛场上到处都是韩国人。据说在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首届毕业生要想获得学位证,需要满足以下苛刻条件: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水平,通过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获得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电子竞技)国家职业资格,助理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资格,两个以上项目达到二级裁判员等级水平。

根据学生选择的方向,还要学各方向的专业课程。

最简单的例子,想当数据分析师,不能不学点高等数学吧?别以为选了电竞专业,就能躲过傅里叶级数、拉普拉斯变换、偏微分方程所带来的恐惧。

打通就业,任重道远

2016年以来,中国电竞行业利好消息不断,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包括这次的教育部,都出台了鼓励政策。

对行业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后备人才。

目前电竞发展势头很猛,人才缺口很大,这是教育部放开电竞专业的原因。不过这里面仍然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电子竞技是新生专业,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不说别的,教材、课程都必须当下找人设计编写。

据皮昕炜介绍,目前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的教材还在规划编写中,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编写,一方面由电竞俱乐部管理人员编写,而涉及到其他专业知识的由其他专业人士编写。

有了教材,教师又在哪里?

目前高校里的老师缺乏电竞专业知识,而电竞从业者们未必懂得如何教书育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像样的师资力量,能培养出多么优秀的电竞人才呢?何况电竞本身发展并不成熟,教学中我们能拿出多少成功案例教育学生?形成真正体系化、正规化的教育流程,估计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其次,是否有足够的就业空间与优势?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希望培养电竞与其他行业交叉地带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岗位,电竞专业毕业生可以做,其他专业也可以做。所谓的电竞金融方向,纯金融系的学生也能做吧?所谓的电竞视频方向,计算机科技专业的学生说不定做视频的技术更高超。

竞技体育专业篇(2)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宗教祭祀、祈福避祸、纪念英雄、政权更迭、战争和外交等等,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遗失,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即古希腊的体育旨在施行体智并重,心身并举的完人教育的说法却广为流传,日益深人人心。这是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恶习,诸如职业化所带来的过度训练,功利化所带来的只重视成绩,商业化所引发的暗箱操作、金钱交易等,一些学者据此证明,现代竞技体育已经偏离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正常轨道,丧失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精神,要想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复兴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的精神,重塑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们对古希腊竞技体育和完人教育理想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这种理想在古希腊从未成为现实,而且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古希腊竞技体育,也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与完人理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此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大同小异了。

1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与思想基础

    1)非功利性。考古的发现与相关的研究不断证实,古希腊的体育竞技与今天大不相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非功利性,不但竞技的承办方不会从活动中牟取任何收益,就连竞技的优胜者,亦不会从中获取某种物质好处,而更多得到的是精神奖励。这种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奥运会的纯洁性,因为,功利性因素的涉人,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腐败机率。现代奥林匹克的创立者顾拜旦对此亦深有感触,因而主张抵制奥运会的商业化,并把商业化与奥运会的变质腐化联系起来,而力图维护其非功利性。但别具讽刺的是,第1届现代雅典奥运会因为出现了资金紧张,雅典政府为此不得不进行商业操作,靠民间募捐和发行纪念邮票等方式才勉强度过了难关。可见,所倡导的非功利性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一种理想礼。

    2)非职业化。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坚持业余化原则,拒绝接受职业运动员的参与。业余化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运动员无需仅仅参加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因而不会导致体育技能的畸形发展;其次,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目标在于娱乐性和参与性,而不必过分在意比赛结果;最后,非职业化可以吸纳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比赛,彰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础。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古希腊竞技体育在其初始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极少吸收平民阶层的参与,贵族阶层的闲暇亦是促成这种非职业化的重要原因。

    3)完人理想。一般人认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诸多弊病与不足,主要发端于商业化(功利化)和职业化(专业化)因素。因此,为了克服现代竞技体育的弊端,有必要复兴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倡导古希腊的“完人”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要将竞技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一道,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必需环节;形体美和心灵美对于造就个人的美德同样重要。所谓完人理想就是体育与智育并重发展的理想,而这种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念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古希腊崇尚健全思想寓于健全身心、尊重生命、追求公平、和谐发展的体育精神,于竞技体育活动中表现为“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离不开古希腊人对完人理想的无限追求。

2《荷马史诗》与完人教育理想的幻觉

    古希腊历史因其结构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仅就现今考古的发现已经证明,它至少是克里特、迈锡尼、希腊城邦以及东方古代4种文明交错混合而成的结果,因此,详细考证其“竞技体育”和“完人理想”的各自的发展史及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约略地看出“完人教育理想”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本形态。《荷马史诗》是以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古希腊的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本来,把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榜样,这在古代是通行的做法,是无可厚非。但是古希腊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榜样,而且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现实的目标,期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培育程序,把每一位希腊公民都塑造成这种完美人格范本一样的人。不过,因为伴随着竞技体育和智育的各自发展深化,这种完人的教育不是在体育与智育之间顾此失彼,就是对两者浅尝辄止,因而既不能造就真正的运动员,也无法培养伟大的哲学家,雅典教育的实际结果是只培养了运动员,而无法在智育方面取得大的成效。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位,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未能分清《荷马史诗》是介于半神话与半史实的作品,从而以信史的态度完全接受了《荷马史诗》中虚幻的“完人”理想。古希腊人一旦接受其为信史,同时把其中的“完人”理想贯彻到现实之中,就有混同想象与现实之虞。换句话说,如果泛泛地讲体能与智慧并重,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是如果把体能提高到以一挡万,把智慧说成了神人不及,那么这样的两相并著,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古希腊人为自身设定了一个太过高远的目标,因而导致其在实践之中,不是过于注重了体能的培养,就是太过偏向于智能的提高,而很难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所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盲目推崇,导致其确立了过于高远虚幻的教育理想。

3完人理想的幻觉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背道而行

    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及完人教育理想的来源考察来看,古希腊竞技体育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两大特征,正好可以映衬“完人”教育理念,并与这种幻觉保持一致性。但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与完人理想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这些特征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土壤,不可能在现实中长久存在,即使存在也只是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初创阶段。因为,古希腊人较早确立的身心并重、体智并举,培养卓越之完人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内涵。他们所谓的体育,并非我们现代泛泛所讲的身体运动,而更多地特指竞技运动,也即体育比赛;他们所谓的智慧,也并非今天所说的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指智慧教育、哲学教育。按照这样的考证,真正的完人既是运动竞技场上优胜的运动员,亦是学园中通晓智慧的哲学家。这种理想的设定是很高的,也只有在少数贵族,才可以做到这种既研究哲学,又进行竞技的体智并重。这就难怪在公元前500年至480年期间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优胜者或都是贵族,或都是职业竞技者,而真正的业余竞技者实际上就是这些贵族,他们之间才真正体现着“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竞技体育理念。

   伴随着古希腊的竞技体育活动越来越被重视,获胜者的奖赏越来越丰厚,体育与智育各自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就再所难免,竞技者要想获得竞赛的胜利,必须很早就跟从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训练;训练的种类几也从以前的无所不包,变为专门修习其中的一两种;而训练的方法,则愈加专业化。其中既包括具体的竞技技艺,还包括相应的饮食学、卫生学等知识;因而一些优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发明或改进锻炼规则,接受特殊的饮食制度,遵守卫生条例。比如,公元前460年和456年两届奥林匹亚竞技会长跑冠军德洛麦就发明了肉食食谱,以补充竞技者的营养。所有这些均进一步促进了竞技体育继续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优胜者所获奖赏的不断提高,古希腊的竞技体育亦愈加难以保持早期的非功利性。竞技体育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增强。比如,雅典的梭伦就曾经颁布了一项法律(元前580),规定每个奥林匹亚竞技优胜者可获得五百德拉克马的奖励,折桂的竞技者免除赋税,且终身由城邦供养,仅此一点,就足以断送雅典长久以来在竞技体育方面所维持的非功利性特征。此外,商业化操作跟着也兴盛起来,最初是商业庙会与节日庆典,其次是负责供应事务的妇女或妓女,再次,竞技学堂及竞技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不断强大,智育不断孤弱,所谓体智并重、身心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已经名存实亡了。

    因而,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根本称不上是其完人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是竞技体育本身与完人教育之间固有矛盾的特有产物,而始于古希腊竞技体育草创阶段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特征也只能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如昙花一现,随着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化倾向增强,这些特征便愈加岌岌可危了。

4完人理想的重塑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向而行

    在古希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之后,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理想已名存实亡,但希腊人仍然对完人理想不离不弃,并根据这种完人理想的幻觉对新兴的职业化竞技体育加以指责,认为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过分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智育的必要性,背离了完人理想的初衷,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这样的要求层出不穷,却从未得到实现。法国历史学家瓦诺耶克指出,“从色诺芬尼时起,体育课和思想文化课的苛求似乎是二律背反的”,但是,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却始终未能得到克服。

    过去在谈及古希腊的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想时,论者经常引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关的论断,柏拉图r5,曾说:“神赐给人两种艺术:音乐和体操。神不是赐给灵魂和身体的……而是让它们在灵魂和身体之间融合,达到张弛有度。因为,单方面沉迷于体操的人难免失之粗野,只注重音乐的人则会流于柔弱。”就表面来看,柏拉图似乎同样是在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要求增加智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以便复兴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但这只是表面而已,究其实质,柏拉图等人的批判在实际上非但没有扭转,反而促进了古希腊竞技运动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就他们的理论而言,他们业已放弃了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转而主张“专业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柏拉图所作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1)他区分了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成为奥林匹亚运动会的优胜者,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荣誉;一般体育的目标在于强身健体,为精神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大体说来,柏拉图所作的这种区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业竞技与大众体育的区分。这在今天来说已成为常识的区分在古希腊却极有重要意义。正因为缺少这种区分,古希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完人理想的内容规定为竞技体育与智育兼举并重,要求教育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兼收并蓄,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这种并重化为一纸空文,结果造成教育对竞技性体育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智育的重要性。或者说由于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教育无法在体育与智育之间维持应有的平衡。所以柏拉图对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所作的区分,一方面部分地挽救了古典希腊的完人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竞技体育的独立化与专业化。古希腊竞技体育从此摆脱完人理想的束缚,无需再在体育与智育之间藏头露尾,也无需理会外界的指责,走上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似的发展道路。

    2)他区分了完人与职业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卫国者、战士和农民,这3类人的分类,实际上是在向专业化作妥协,前文之所以说他只是部分维护了古希腊的完人理想,原因即在于此。承认单个人不能既是智力突出的卫国者,同时又是擅长体育的战士,即承认卫国者与战士必需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必须进行职业化与专业化。但是要想具体地在同一个体身上,把体育和智力活动均达到极至,即既要在竞技赛场上成为佼佼者,又要在课堂中堪比哲学家,则始终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关于3种人的分类,恰恰解决了古希腊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把古希腊竞技体育从完人理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推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当然,由于柏拉图对智慧或智育的偏爱,造成其对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评价不高,甚至有时过激地主张取消古希腊竞技体育,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其理论在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立发展这一事实。

竞技体育专业篇(3)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宗教祭祀、祈福避祸、纪念英雄、政权更迭、战争和外交等等,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遗失,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即古希腊的体育旨在施行体智并重,心身并举的完人教育的说法却广为流传,日益深人人心。这是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恶习,诸如职业化所带来的过度训练,功利化所带来的只重视成绩,商业化所引发的暗箱操作、金钱交易等,一些学者据此证明,现代竞技体育已经偏离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正常轨道,丧失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精神,要想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复兴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的精神,重塑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们对古希腊竞技体育和完人教育理想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这种理想在古希腊从未成为现实,而且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古希腊竞技体育,也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与完人理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此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大同小异了。

1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与思想基础

1)非功利性。考古的发现与相关的研究不断证实,古希腊的体育竞技与今天大不相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非功利性,不但竞技的承办方不会从活动中牟取任何收益,就连竞技的优胜者,亦不会从中获取某种物质好处,而更多得到的是精神奖励。这种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奥运会的纯洁性,因为,功利性因素的涉人,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腐败机率。现代奥林匹克的创立者顾拜旦对此亦深有感触,因而主张抵制奥运会的商业化,并把商业化与奥运会的变质腐化联系起来,而力图维护其非功利性。但别具讽刺的是,第1届现代雅典奥运会因为出现了资金紧张,雅典政府为此不得不进行商业操作,靠民间募捐和发行纪念邮票等方式才勉强度过了难关。可见,所倡导的非功利性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一种理想礼。

2)非职业化。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坚持业余化原则,拒绝接受职业运动员的参与。业余化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运动员无需仅仅参加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因而不会导致体育技能的畸形发展;其次,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目标在于娱乐性和参与性,而不必过分在意比赛结果;最后,非职业化可以吸纳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比赛,彰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础。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古希腊竞技体育在其初始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极少吸收平民阶层的参与,贵族阶层的闲暇亦是促成这种非职业化的重要原因。

3)完人理想。一般人认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诸多弊病与不足,主要发端于商业化(功利化)和职业化(专业化)因素。因此,为了克服现代竞技体育的弊端,有必要复兴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倡导古希腊的“完人”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要将竞技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一道,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必需环节;形体美和心灵美对于造就个人的美德同样重要。所谓完人理想就是体育与智育并重发展的理想,而这种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念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古希腊崇尚健全思想寓于健全身心、尊重生命、追求公平、和谐发展的体育精神,于竞技体育活动中表现为“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离不开古希腊人对完人理想的无限追求。

2《荷马史诗》与完人教育理想的幻觉

古希腊历史因其结构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仅就现今考古的发现已经证明,它至少是克里特、迈锡尼、希腊城邦以及东方古代4种文明交错混合而成的结果,因此,详细考证其“竞技体育”和“完人理想”的各自的发展史及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约略地看出“完人教育理想”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本形态。《荷马史诗》是以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古希腊的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本来,把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榜样,这在古代是通行的做法,是无可厚非。但是古希腊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榜样,而且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现实的目标,期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培育程序,把每一位希腊公民都塑造成这种完美人格范本一样的人。不过,因为伴随着竞技体育和智育的各自发展深化,这种完人的教育不是在体育与智育之间顾此失彼,就是对两者浅尝辄止,因而既不能造就真正的运动员,也无法培养伟大的哲学家,雅典教育的实际结果是只培养了运动员,而无法在智育方面取得大的成效。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位,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未能分清《荷马史诗》是介于半神话与半史实的作品,从而以信史的态度完全接受了《荷马史诗》中虚幻的“完人”理想。古希腊人一旦接受其为信史,同时把其中的“完人”理想贯彻到现实之中,就有混同想象与现实之虞。换句话说,如果泛泛地讲体能与智慧并重,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是如果把体能提高到以一挡万,把智慧说成了神人不及,那么这样的两相并著,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古希腊人为自身设定了一个太过高远的目标,因而导致其在实践之中,不是过于注重了体能的培养,就是太过偏向于智能的提高,而很难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所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盲目推崇,导致其确立了过于高远虚幻的教育理想。

3完人理想的幻觉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背道而行

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及完人教育理想的来源考察来看,古希腊竞技体育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两大特征,正好可以映衬“完人”教育理念,并与这种幻觉保持一致性。但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与完人理想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这些特征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土壤,不可能在现实中长久存在,即使存在也只是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初创阶段。因为,古希腊人较早确立的身心并重、体智并举,培养卓越之完人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内涵。他们所谓的体育,并非我们现代泛泛所讲的身体运动,而更多地特指竞技运动,也即体育比赛;他们所谓的智慧,也并非今天所说的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指智慧教育、哲学教育。按照这样的考证,真正的完人既是运动竞技场上优胜的运动员,亦是学园中通晓智慧的哲学家。这种理想的设定是很高的,也只有在少数贵族,才可以做到这种既研究哲学,又进行竞技的体智并重。这就难怪在公元前500年至480年期间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优胜者或都是贵族,或都是职业竞技者,而真正的业余竞技者实际上就是这些贵族,他们之间才真正体现着“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竞技体育理念。 伴随着古希腊的竞技体育活动越来越被重视,获胜者的奖赏越来越丰厚,体育与智育各自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就再所难免,竞技者要想获得竞赛的胜利,必须很早就跟从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训练;训练的种类几也从以前的无所不包,变为专门修习其中的一两种;而训练的方法,则愈加专业化。其中既包括具体的竞技技艺,还包括相应的饮食学、卫生学等知识;因而一些优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发明或改进锻炼规则,接受特殊的饮食制度,遵守卫生条例。比如,公元前460年和456年两届奥林匹亚竞技会长跑冠军德洛麦就发明了肉食食谱,以补充竞技者的营养。所有这些均进一步促进了竞技体育继续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优胜者所获奖赏的不断提高,古希腊的竞技体育亦愈加难以保持早期的非功利性。竞技体育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增强。比如,雅典的梭伦就曾经颁布了一项法律(元前580),规定每个奥林匹亚竞技优胜者可获得五百德拉克马的奖励,折桂的竞技者免除赋税,且终身由城邦供养,仅此一点,就足以断送雅典长久以来在竞技体育方面所维持的非功利性特征。此外,商业化操作跟着也兴盛起来,最初是商业庙会与节日庆典,其次是负责供应事务的妇女或妓女,再次,竞技学堂及竞技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不断强大,智育不断孤弱,所谓体智并重、身心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已经名存实亡了。

因而,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根本称不上是其完人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是竞技体育本身与完人教育之间固有矛盾的特有产物,而始于古希腊竞技体育草创阶段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特征也只能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如昙花一现,随着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化倾向增强,这些特征便愈加岌岌可危了。

4完人理想的重塑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向而行

在古希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之后,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理想已名存实亡,但希腊人仍然对完人理想不离不弃,并根据这种完人理想的幻觉对新兴的职业化竞技体育加以指责,认为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过分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智育的必要性,背离了完人理想的初衷,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这样的要求层出不穷,却从未得到实现。法国历史学家瓦诺耶克指出,“从色诺芬尼时起,体育课和思想文化课的苛求似乎是二律背反的”,但是,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却始终未能得到克服。

过去在谈及古希腊的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想时,论者经常引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关的论断,柏拉图r5,曾说:“神赐给人两种艺术:音乐和体操。神不是赐给灵魂和身体的……而是让它们在灵魂和身体之间融合,达到张弛有度。因为,单方面沉迷于体操的人难免失之粗野,只注重音乐的人则会流于柔弱。”就表面来看,柏拉图似乎同样是在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要求增加智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以便复兴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但这只是表面而已,究其实质,柏拉图等人的批判在实际上非但没有扭转,反而促进了古希腊竞技运动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就他们的理论而言,他们业已放弃了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转而主张“专业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柏拉图所作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1)他区分了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成为奥林匹亚运动会的优胜者,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荣誉;一般体育的目标在于强身健体,为精神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大体说来,柏拉图所作的这种区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业竞技与大众体育的区分。这在今天来说已成为常识的区分在古希腊却极有重要意义。正因为缺少这种区分,古希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完人理想的内容规定为竞技体育与智育兼举并重,要求教育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兼收并蓄,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这种并重化为一纸空文,结果造成教育对竞技性体育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智育的重要性。或者说由于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教育无法在体育与智育之间维持应有的平衡。所以柏拉图对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所作的区分,一方面部分地挽救了古典希腊的完人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竞技体育的独立化与专业化。古希腊竞技体育从此摆脱完人理想的束缚,无需再在体育与智育之间藏头露尾,也无需理会外界的指责,走上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似的发展道路。

2)他区分了完人与职业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卫国者、战士和农民,这3类人的分类,实际上是在向专业化作妥协,前文之所以说他只是部分维护了古希腊的完人理想,原因即在于此。承认单个人不能既是智力突出的卫国者,同时又是擅长体育的战士,即承认卫国者与战士必需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必须进行职业化与专业化。但是要想具体地在同一个体身上,把体育和智力活动均达到极至,即既要在竞技赛场上成为佼佼者,又要在课堂中堪比哲学家,则始终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关于3种人的分类,恰恰解决了古希腊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把古希腊竞技体育从完人理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推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当然,由于柏拉图对智慧或智育的偏爱,造成其对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评价不高,甚至有时过激地主张取消古希腊竞技体育,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其理论在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立发展这一事实。

竞技体育专业篇(4)

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了860万,创造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史上的记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扩大规模的成功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将目光逐渐转移到内涵建设上。内涵建设是为了达到有内涵的发展,即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使规模与质量达到协调统一。学校的内涵建设体现在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种不同的“抓手”进行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无疑是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技能竞赛的一种,它是指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或有关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展的群众性教育类比赛活动。其参赛对象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其基本要求是密切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并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其目的是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水平和教师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考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本质是一项教育活动,是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形成对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倒逼机制,促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它对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对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

1.技能竞赛巩固了专业建设的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专业设置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程度。从学校建设的角度来看,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是职业学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声誉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技能竞赛项目类别设置的基础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分类,竞赛项目是以专业建设方向为基础的,有助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

2.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首先,技能竞赛引导专业课教学。技能竞赛的比赛内容和评分标准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这些具体表现在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和评判标准之中,必将引领职业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其次,技能竞赛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强大推动力。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大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方能有效的指导学生,使其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再次,技能竞赛推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学校为提高社会声誉、稳定招生规模,在技能竞赛中有着取得较好成绩的愿望,这就对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3.技能竞赛有利于形成品牌专业

技能竞赛与争创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密切结合,通过技能竞赛打造职业学校的品牌专业,丰富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内涵建设,可提升职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如果职业学校能承办高级别的技能竞赛,将强有力的促进承办学校的专业建设,有利于形成专业品牌。一方面:承办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筹办竞赛及观摩竞赛的全过程加强了专业建设,提高了技能水平,承办学校与比赛项目相关的专业会成为强势专业;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这根纽带,学校与参与技能竞赛的企业、技能竞赛的赞助企业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但可以获得一批先进的实训设备,而且这些设备的赞助企业还为学校培训了师资力量,建设了实训基地等。

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把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赛项设置与竞赛内容选择的目标,引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影响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

技能竞赛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各类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技能竞赛中。技能竞赛的一些项目与企业联办,一些竞赛项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大部分技能竞赛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评委,使评判标准与企业生产对接,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实习指导的针对性。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建立了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合作。

2.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以及在技能竞赛比赛评判标准的制定上,对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做到了二者兼顾,并且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良好局面。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会做事。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贯彻德育培养、技能训练、理论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在工作的过程中,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得更精。逐步形成“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改革

以往的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普遍采用“影响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为评价的指标和内容,如教学管理情况、专业师资情况、教学设备情况等,且存在对各个影响因素权重的不同看法。从“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观点来看,从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持续推进来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就像以高考成绩来评价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一样,技能竞赛成绩作为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学生活动及学校文化的一个直接的全面评价,将成为评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展示着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

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技能竞赛的赛场上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表面看是“赛学生”,其实是在“赛老师”。职业学校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中一展身手,其自身必须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要善讲又要会做,既能动口又能动手。在职业教育竞赛的强力推动下,职业学校必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组织教师轮流到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脱产学习,并参加技能等级考核;与企业合作搭建开放式课堂,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对于专业核心技能,长期从社会上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岗位拔尖技师进行教授,以形成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结构。

对于教师而言,技能大赛不仅是一个“高手过招”的平台,更是一个与同行交流、相互切磋技艺、反省反思、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

四、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动了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提升

职业教育生源结构的变化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厌学情绪较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职业学校学生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是主要的内因。参加技能竞赛对学生的心理、智能、技能、社会化水平、就业能力等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中职学校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羡慕具有一定特质的人,而技能竞赛的优胜者就是具有一定特质的人中的代表。他们以娴熟的职业技能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受到了学校、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表彰,成为了职业学校学生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唤起了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收获成功的信心,产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感体验,在充满自信的心理状态下生活和学习。

2.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提升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既关注学生工作身存能力,又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应使学生在教学和培训中养成注重过程的习惯。技能竞赛备赛与课程教学及学生成绩考核相结合。教师应在对职业教育技能竞赛项目的理论重点、技能特点、操作细节、易犯错误等各方面认识透彻之后,对综合技能的各方面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培训计划,并要求参赛选手严格执行每个阶段的训练,逐步练就扎实的专业综合技能。参赛选手自身也应注意在按计划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总结经验,及时向教师反馈,以证明自己的努力是否与教师的意图一致,最终实现对专业综合技能的全覆盖,从而提升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推进了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转变

职业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还要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创造条件。举办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平台。学生在参与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还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4.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促进职业学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举办技能竞赛,吸引大型企业、知名企业前来参与,一些企业在技能竞赛现场设置招聘会,优秀选手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为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推动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它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强有力的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阶段向质量提高阶段的转变,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0-01-14.

竞技体育专业篇(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3-0093-04

作者简介: 陈 梅(1974-),女,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法、英美文学。

近些年,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进行了大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行业实行国家师标准“国标、省考、县聘、校用”八字方针,各省组织教师考试,通过考试者由各县市聘用,聘用者到各个学校任教。作为培养小学教师师资的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必须正确面对社会对人才的新标准和新要求,积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合格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院校应当开展职业技能竞赛[1]。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工学结合的主要阵地,已成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竞赛情况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成立于1978年,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办学经验丰富。毕业生主要在湖北省中小学担任英语教师,为湖北省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开设了学前方向,为双语幼儿园培养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外语系充分利用职业技能竞赛进行人才培养。

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英语与教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即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教育专业知识。那么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赛事构建范围就非常广泛,应该包括语言技能类、教师教育技能类和就业技能类。结合实际,英语教育专业技能竞赛具体内容为:(1)语言技能竞赛类。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配音比赛、英语听力比赛、英语短剧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翻译比赛和普通话朗诵赛等。(2)教师技能竞赛类。包括三笔字比赛、英语辩论赛、课件制作比赛、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比赛和说课比赛等。(3)就业技能竞赛类。包括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招聘模拟比赛、主持人大赛等。

教师教育专业职业技能比赛已经从系、校级比赛上升到省级和国家级层面。湖北省从2010开始每年12月开展“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该比赛由教育厅主办,各相关高校承办,分本科组和专科组,但凡有教育专业的高校纷纷参加,影响力很大。2014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了第五届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从2013年起湖北省教师联盟举办“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联盟师范生技能竞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是专门针对高校本专科师范生举行的比赛。国家级比赛有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举办的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都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平台。

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

教育部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时,竞赛原则上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实现各级技能竞赛覆盖每一所职业学校、每一个专业、每一位专业教师、每一名学生,逐步形成“人人都参与、专业全覆盖、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局面。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了“班级―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五级体系。在赛事组织时候,就遵循五级体系,环环相扣。成立由系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团体组成的职业技能竞赛指导委员会,负责竞赛项目的组织实施。职业技能竞赛从大一贯穿到大三,第六学期教育实习期间除外。大一以基础语言技能类竞赛为主,大二和大三进行教师教育类和就业技能类竞赛。学生会、分团委和自律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具体承办不同赛事,指导教师参与赛事的实施。

以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为例来看竞赛的具体实施。首先大二下学期开展外语系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在每个班举行,人人参加,由班委会和担任教师职业技能课的教师共同实施。班级2-3名选手参加复赛,复赛胜出的前10名选手参加决赛。决赛胜出的前2-3名选手参加10月份的学校比赛。暑假期间和9月份指导教师对选手进行即兴演讲和授课环节针对性辅导,选手水平会有质的提高。选手参加学校比赛角逐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比赛的名额,最终和兄弟院校优秀选手对决。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对选手实施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心理辅导等的周密培训计划,充分挖掘出选手潜能,以最佳状态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

比赛结束后对赛事进行总结,反思比赛和培训过程。如果取得好成绩,总结培训和选手的出色表现,积累经验,戒骄戒躁,增强自信,继续努力。如果成绩不理想,找出失误的地方和影响因素,总结失败原因,正确对待,汲取教训,积极进取。重要的是对日常教学的思考。竞赛成绩看似是集中培训的结果,实则功在平时。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选手的优秀语音面貌、出色教学技能和一定的比赛经验都是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反映出英语教育专业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比赛结果有助于专业建设,促进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序化和整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完善。开展获奖选手经验汇报会,上竞赛示范课和作报告,与大一大二学生和老师们分享竞赛过程,可以激发他们的参赛愿望。各级各类比赛的重点在于竞赛过程,一方面学生提高了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组织者锻炼了组织和交流能力。

三、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建设

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经过几年的积淀,最终会固定形成一个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专业建设。对赛事客观科学的总结有利于取得好成绩,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一)优化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比赛项目和内容来自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综合考核。例如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比赛包括陈述环节、描述环节和情景交流三部分,涉及听、说、读语言技能训练相关课程内容,综合考察选手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内容包括教案撰写、即兴演讲和模拟授课三部分,考查内容是几门课程内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展示。学生必须将相关课程知识掌握牢,技能训练熟,才有可能获得佳绩。以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技能比赛为中心构建课程群,有效处理好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循序渐进,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将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实践检验什么是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的竞赛实践进行总结,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结合实际来思考哪些课程是必需的?哪些课程是不需要的?哪些课程应该在哪些时候开合适?开多少课时,讲授和实训的比例是多少为宜?在对历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思考中,课程体系得以优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

职业技能竞赛突出考核学生的技能,强调职业性。竞赛项目内容是对职业工作岗位核心能力的提炼,竞赛过程是实际工作过程的缩影,竞赛标准是职业资格标准。这些源于真实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靠传统意义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是根本不行的。教师必须有效融合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大力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推进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为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为了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任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提出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学设计。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践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操作教学法等。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实践技能训练,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进而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增强师资队伍

外语系要求所有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参与到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中来,进行竞赛设计、竞赛组织、竞赛指导和竞赛研究等,尤其是担任竞赛评委和指导教师。在竞赛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情况,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出课程的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技能。竞赛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在参与竞赛工作时自然要紧跟最新资讯,更新理念。对于校级以上的职业技能比赛,成立专门的竞赛辅导团队,对选手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上都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争取比赛顺利表现获得最佳成绩。教师们制定竞赛计划,克难攻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快将自己铸造为该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种子选手。一般通过三届比赛的历练,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就能够诞生。不同的职业技能竞赛打造了不同的教学团队,定期调整人员结构,注重青年教师的吸纳,通过传帮带进行培养。如此,英语教育专业师资水平整体得以提高。

(四)完善实训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英语教育专业完善实训体系。通过多年的职业技能比赛实践和总结,我们发现“为竞赛而竞赛”临时培养选手的做法非常冒险,如果有幸遇到有实力强的选手进行短期辅导能够出成绩,如果能力一般,短期内再怎么努力培训结果也有限。所以必须从长计议,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是稳扎稳打,这就要求构建完善的实训体系。英语教育专业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实训力度,例如,在课堂内通过课堂讨论、课内练习、情景模拟和课件演示等方式进行课内实践;开展“日周月年”工程(要求学生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完成一定的英语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目标)丰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获得普通话、英语口语和翻译等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等。实行实训开展三学年不间断,第一学期进行专业认知,第二至五学期每学期到小学进行专业见习,第六学期教育实习。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能够站在领奖台上。

另一方面,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校校合作。为了准备赛事,邀请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来学校开展讲座、讲示范课,指导和培训学生。邀请小学英语教师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师和学生到英语课堂上听课,了解实际小学英语教学。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合作开展小学英语教研项目,共同提高教科研水平。

(五)提高培养质量

“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原则,旨在鼓励所有学生参与。

在英语教育专业构建的“班级―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五级竞赛体系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竞赛成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竞赛过程对学生的洗礼。有的人刚开始参加比赛举步维艰,但经过一次次锻炼最终“凤凰涅磐”。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同,只要在他们自己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好。实践证明,学生一学期一个变化,从最初的胆怯和青涩逐渐成长为自信和稳重。尤其是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或小学人民教师,他们必须具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的“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基本理念,掌握专业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内容。职业技能竞赛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得以提高。大三上学期十一月份,学生要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学期末也就是来年的一月份参加面试,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能有效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在竞赛尤其是省级竞赛中获奖的选手,完全能够胜任幼儿园或者小学英语教学,毕业时被多所学校青睐。

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锻炼了组织能力。系级竞赛一般由学生组织承办,历经初赛、复赛和决赛,几乎所有的班级和系级学生干部都会参与组织工作,对每次比赛的细节进行周密安排,从而保证比赛顺利进行,既要赛出选手水平又要赛出精彩和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交流和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毕业求职中,学生干部会更加受到青睐。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担任过学生干部尤其是主要干部的学生能更快适应工作,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方面的事情。

四、结语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2014年庆祝教师节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广大人民教师应该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必须紧跟社会需求,为幼儿园和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促进了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师资队伍、完善实训体系和提高培养质量。

竞技体育专业篇(6)

课题: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实现信息类技能大赛和设备分离,精英培养与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相容性研究(XⅡ383)

一、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关系分析

职业技能竞赛的初衷是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实训方式改革、课程模式改进和育人理念的确立,同时,在竞赛中积极引入行业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使得学校能够“根据竞赛反映的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设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检验质量,使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发展的常态”。

职业技能竞赛的现状是竞赛和教学的性质不同导致了其在内容的选择方向和侧重点上大相径庭,技能竞赛比赛项目受劳动部门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影响,往往瞄准的是某个具体的工种、岗位;学校进行的是专业技能教学,一个专业里会包括许多工种、岗位,技能大赛不能解决所有的技能问题。在进行比赛项目的选择时又要考虑竞赛的可看性、可比性。这样就导致了基层的学校采用这样的策略:比赛有比赛的大纲,教学有课程的大纲。虽然学校有自,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贴合比赛,但比赛大纲只适合少部分人,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目前技能大赛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竞赛机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

1、竞赛机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技能竞赛的覆盖面小、项目内容设置不均衡、各种层次的竞赛相应的机制不健全。

2、学校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参赛学院多是为赛而赛,重视“大赛金牌”,忽视“培养过程”;重视“精英培养”,忽视“全员训练”,更有为了参赛影响日常的教学秩序,重蹈“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覆辙。

二、实现职业教育精英培养与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相容性对策与建议

1、竞赛机制方面的建议

(1)项目设置

建议将各大行业的技能比赛引入职业教育的技能比赛,在行业比赛中设置“学生组”、“教师组”等专门组别。一方面这样的技能比赛直接源于产业需求,与一线工作密切相关,对师生的技能水准有一个最真实的评价和检验;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直接促进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对职业教育发展益处多多。如果相关专业没有行业比赛的,教育部门可以再设置技能大赛来进行检测,既弥补了产业行业之不足,又减轻了目前技能大赛动辄就是数千人参赛的经济、安全等等方面的压力。

(2)选手选择

在比赛选手选择的问题上,为了避免精英教育,建议除技能高手参赛之外,每个比赛项目都在各地的助学金发放名单上按某一比例随机抽取相应学生,组成抽样组进行技能考查。技能组可以选报,而抽样组只要当地开设了相关专业,就必须报名。技能组考查高技能,而抽样组则考查普通学生真实的技能水平,这种办法能有效的检验职业教育技能教学情况,同时也能达到技能大赛“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2、学校层面的建议

(1)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使学校竞赛和教学有目的地开展。

学校层面要设立专门科技竞赛管理机构,该机构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在教务处、学生处或实训中心,并配备专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负责科技竞赛的研究及管理工作。每年通过举办技能运动会、科技文化节等形式,搭建校级技能竞赛平台,积极组织校内各项技能竞赛的开展。通过校级竞赛选拔,踊跃参加各级各类县、市、省、国家的技能竞赛。此外技能竞赛管理部门要做好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如协调实训部门把技能竞赛设备采购预算纳入学校整体实训管理;协调人事部门做好技能竞赛教学工作量认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的业务量考核等。其次,建立各个年级技能标准考核比赛制度,各个年段都要比;学生毕业时,对技能有一个综合考核,不过关的不能毕业。

校内学生科技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且切实发挥了职业技能竞赛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建设、师资培养的推动作用,为学校层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师生全参与、专业全覆盖”的局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增强竞赛服务教学的意识,将技能竞赛融入日常教学。

逐步把竞赛活动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如同期中、期末考试一样,把大赛常态化,发挥技能大赛最大效应。每个骨干专业每两年至少举办一次技能竞赛活动,争取让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参加技能竞赛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贯穿于每个学生的日常技能学习中,把技能大赛反映的行业动态、工艺要求糅合到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改革中。如将专业化方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分解到大一、大二四个学期即四个阶段,制定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和技能教学考核标准。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各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制订是围绕生产过程这条主线进行组织的,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三个层次。并建立严格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总之,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均能参与技能大赛,学校要像关注大赛金牌那样关注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把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的质量作为参赛因素,这正是完善技能大赛制度之要务。

(3)鼓励教师参与技能竞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建立学校师资队伍培训基地,实现“专业化”替换。教师参赛是个好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手参加竞赛,竞赛对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有效培养越来越显现出正面的推动作用。所以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鼓励其参加或参与指导技能竞赛。

竞技体育专业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07-05

教学生态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行为、环境资源等因素及其关系和谐共生形成的作用链。具有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1]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是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以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等组织,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开展的国家、省市和校级职业技能竞赛。要求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并以突出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为了将技能竞赛的成果应用于汽车专业教学,让技能竞赛助推教学生态整体性平衡发展,有必要研究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与教学生态诸因素的关系,构建基于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提升汽车专业技能教学综合水平。

一、教学生态实践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教学生态观认为,各生态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整体性。如果生态系统内各部分都能获得均衡发展,则整个生态系统就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汽车专业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课程和基地等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效果则是这些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叠加。

(二)平衡性原则

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所有生态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都能得到最好发挥。学生是最核心的生态因素,应积极竞争,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共同发展;要避免消极竞争,相互排斥,导致生态失衡。另外,为了教W生态的平衡性,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平等对话,协同合作,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三)发展性原则

按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因此,汽车专业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教学行为,调整预定的教学步骤;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时信息,及时修改教学方案。如此,处于鲜活情境中的学生才会生机勃勃,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实现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新建构。

二、技能竞赛与教学生态的关系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不能脱离职业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就竞赛论竞赛就会失去举办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初衷。教学生态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心,它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石,而汽车专业技能竞赛影响整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教育的教学生态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构建基于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首先要厘清技能竞赛与教学生态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汽车专业技能竞赛方案和教学生态系统的对比如表1所示。

(一)竞赛目标与培养目标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汽车维修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能人才,检验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成果,促进校企结合,引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现代汽车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由此可见,举办技能竞赛目的在于通过校企合作的竞赛途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与整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

学校的内涵建设之一体现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建设的具体节点就是专业方向,竞赛项目的确定以专业方向为基础,在环境资源因素中,项目设置是发挥技能竞赛导向功能的关键环节,因此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和学校的专业建设密切相关。

(三)竞赛内容与课程内容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内容对课程内容等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技能竞赛以完成职业岗位的任务来确定竞赛规则和内容,竞赛评判标准兼顾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尤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课程内容可以引进竞赛内容,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实践操作、安全、节能、环保、理论知识和企业文化等。

(四)竞赛方法与教学方法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采用先上机考核专业理论,再进行实际操作竞赛的方法,突出理论够用、实用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际操作要求参赛选手达到熟练、准确和高质量。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因此,竞赛方法与教学方法实际是同质同向的。

(五)竞赛选手与教学团队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涵盖了职业资格要求的全部内容,也是选手未来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要求选手技能娴熟、配合默契和职业素养等达到企业标准。因此,技能竞赛促进教学团队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熟悉相关职业标准。团队成员通过指导学生参赛或亲自参加竞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六)技能竞赛与校企合作

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依托行业协会制定竞赛方案,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技术能手设计竞赛项目、制定评价标准,把企业对员工的岗位需求融入比赛,在竞赛过程中使用了当前先进的新型设备,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聘请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和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参与技能竞赛评价,因此推进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

可见,汽车专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举办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且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技能竞赛,必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等教学生态各个因素上切实发挥了导向作用。

三、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生态系统

要研究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应该了解教学生态系统的层次性结构,即教学生态与社会生态、教育生态及学校生态的关系。结合本课题研究范围可知,汽车专业教学生态中,社会生态定位为汽车行业企业,教育生态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生态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训基地,教学生态为教师、学生、课程模式及教学行为等。职业技能竞赛是教学生态系统中连接各个层次生态的立交桥,具体根植于教学生态,又是检验教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职业岗位要求

根据企业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依托汽车专业技能竞赛项目,针对三年制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三)课程模式

构建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关键要解决课程模式,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2]本研究采用的课程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任务中隐含着知识运用,融入技能竞赛内容。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均与技能竞赛融合,设置了衔接技能竞赛又具备普遍性专业学习的项目课程:汽车维修基本技能、汽车维护及汽车空调维修等。

(四)教学生态实践体系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分为三类技能模块,即基础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和开放技能模块,可构建凸显“三个方向、三类模块、三种能力”的基于技能竞赛的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体系中“三个方向”指乘用车维修、大客车维修及汽车车身修复三个专门化方向;“三类模块”指上述技能模块;“三种能力”指通用能力、特定能力及跨行业职业能力,体现了国家汽车类职业资格应用能力。通过基础技能模块和开放技能模块,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通用能力和特定能力;又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素质和兴趣选择学习。通过综合技能模块,获得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及跨行业职业能力,从而达到适应不同层次要求的培养目标,能够从事乘用车C电维修、大客车机电维修及汽车车身修复专门化工作,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

(五)教学行为

根据教学生态的整体性,把握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适切性,以及情感态度的协调性,因材施教,将汽车专业学习的内容、学生智能基础、教师专业素质等多种因素整合,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行为,强调教师和学生生态因素共同参与、相互激发、探究反思,从而使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有机融合,促进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的整体和谐发展。

本研究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行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选用开放式、实践式的教学情境,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及情景教学等,“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学生为主体的计划、实施和控制,提高汽车专业教学效果。[3]结合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中各个赛项特点及规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行为,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给予最有效的教学。如图2所示。

四、实践体系的成效

学生是教学生态中核心因素,教学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具备适应动态变化的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这依赖于教学生态实践体系的实施效果。为了检验基于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的效果,以笔者所在学校2012级和2013级实验班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汽车维修、钣金和涂装专业方向的学生,发放汽车专业教学生态实践体系实施调查问卷250份,收回25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如下:

(一)课程资源

实践体系中所使用的专业教材满足技能教学及技能竞赛要求程度如下:均能满足,占77.1%;技能教学能满足,但没有涉及技能竞赛内容,占20.6%;部分技能教学内容落后,与实际授课内容严重脱节,占2.3%;完全不符合课堂技能教学,占0%,如图3所示。

在教学中,课程内容与技能竞赛内容结合程度如下:二级维护作业,占23.6%;汽车车轮定位,占12.4%;发动机拆装与检测,占3.8%;发动机故障诊断,占11.4%;汽车空调维修,占10.6%;汽车涂装,占29.7%;汽车钣金,占27.7%。

通过对学生调查分析得知,构建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既能满足常规教学的要求,又能较紧密地结合汽车专业技能竞赛,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方面,尤其突出的是由课题组主持开发的2部教材《汽车构造与拆装(发动机部分)》和《汽车构造与拆装(底盘部分)》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4门课程资源库被评为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库。

(二)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需求符合情况如下:按照课本顺序,按部就班教学,占1.2%;按照项目任务进行教学和训练,占34.2%;按照企业模式,创设模拟情境教学,占24.3%;校企合作,真实企业环境下教学,占40.3%。如图4所示。

通过技能教学,能力提高情况如下:沟通能力,占42.8%;个人素质,占49.2%;心理素质,占50.3%;知识阅历,占64.9%;技能水平,占85.6%,居最高。如图5所示。

调查表明,基于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不是针对优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符合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初衷。

(三)学业水平

无锡市职业学校首次专业综合课程学业水平测试于2015年举行,三年制中职汽车专业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三门课程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统一考纲、同一试卷、同一时间进行。课题实验班2013级汽车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分为83.5,车身修复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分为91.9,市级均分为70.36。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测试。先后于2014年、2015年举行,抽测项目为汽车二级维护,抽测内容为操作技能,统一公布抽测方案,抽测基地学校分区域、同一时间进行。课题实验班2012级被测学生成绩均分为75.29,市级均分为68.36。

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项目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

实践证明,构建凸显“三个方向、三类模块、三种能力”,基于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的教学生态实践体系是切实可行的。通过灵动性教学行为,在模拟情境中结合课程资源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学内容所联系的教学情境有牵强附会的现象,技能竞赛融合专业课程的适切性不够等,这些问题必将引起重视,并作进一步研究,以推进汽车专业教学生态整体性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专业篇(8)

中国全日制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适龄高中毕业生生源日趋萎缩,万人规模的高职院校比比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显现;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考生的教育消费诉求更加自我。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正在催促高职院校的调整与洗牌。在这样的形势下,厘清办学思路,明确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就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内涵、衡量要素以及培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1997年,麦肯锡管理咨询专家Kevin P. Coyne,Stephen Hail和Patricia Clifford给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的一项或多项核心流程。”[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如下六项基本属性:

1. 独特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是独有的,他人很难模仿、复制或简单替代。这种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性,是高职院校保持竞争优势的首要特性。

2. 价值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给学校带来实在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核心竞争力能给其所服务的对象带来长期性的利益与价值。”[2]这种价值性不但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即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3. 延展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教育消费者需求,并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但能较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现实教育需求,而且能引导消费者的潜在教育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

4. 长期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会像一些实物资产一样,在时间流逝中造成价值递减,其在正确的方向下反而会越来越强。

5. 可测性。力是可以准确测量与评价的物理量。核心竞争力是物理学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新概念。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当具有可测性。

6. 创新性。高校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优势知识体系的建设水平,取决于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取决于院校整合优化资源并使之成为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取决于其内化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校文化。要它们由平庸变为卓越,持续创新是必由之路。

二、专业品牌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专家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能力整合观。主要代表为赖胜德、武向荣,他们认为“大学的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3]。二是构成要素观。王继华、文胜利等学者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教师、管理者和大学校长。[4]王生卫等学者认为,大学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硬件核心竞争因素和软件核心竞争因素。硬件核心竞争因素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各种因素,包括领先的学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等。软件竞争力因素是指大学长期形成的大学观念、价值、文化、办学理念、大学规划、战略等综合体现。[5]三是核心能力观。陈传鸿认为,一流大学必须具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6]

借鉴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根据核心竞争力属性,我们提出了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理由如下:

1. 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专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虽有差别,但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其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说企业的功能是将一流知识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一流产品而赢得市场的话,那么学校就是以经营知识并培养掌握高水平知识人才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特殊组织。知识体系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因此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2. 专业是高职院校知识体系的基本载体

高校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中是有区别的。在本科院校中,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学科。其知识体系也称学科体系,所以说学科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知识(技能)体系的载体是专业。其知识(技能)体系是专业体系,所以说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科的学科教学体系与高职的专业教学体系之间,既有关联,也有差异。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学科是个基础性的概念。学科有门与类的区别: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又称一级学科;比学科类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按此分类,高职教育的专业是二级学科,是学科门这个“源”下面的“流”。但高职的专业又不同于本科的专业。本科专业是按门、类、专业的学科逻辑衍生出来的,所以本科中既有按学科类设置的大类专业,也有按职业方向与技术方向确定的普通专业(二级学科)。这样的划分显然与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相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有意忽略了学科类,直接从学科门衍生专业。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来确定的,是按就业导向设置专业。虽然所有教育都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素质要素,但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将技能定义为关键词,实际上是强调职业岗位中动手或手脑并用的技能。对高职而言,知识与素质是在职业岗位上起间接作用与持久作用的隐性就业能力;而技能则是在职业岗位能否直接上手的显性就业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与本科教育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3. 优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水平决定高职院校的品牌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能有效放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品牌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在教育市场中,高校的品牌也能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教育部推进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品牌意识。一方面,示范建设院校是依据办学特色、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标准从高职院校中择优选拔的;另一方面,通过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院校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在目前条件下,示范院校很自然地成为品牌高职院校的标志。

人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实际上,示范院校建设从遴选到验收都是紧紧围绕着专业建设进行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批有优势、特色的专业或专业群,高职院校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可能成为示范。所以,专业建设水平决定院校品牌,决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综前所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协调,具有明显就业竞争优势,为企业社会充分认同的特色品牌专业与专业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四大要素:

1. 人才要素

人才是院校核心竞争力首位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决策层。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决策层。院校领导班子的素质、水平与决策判断力是引领专业结构调整,确立专业建设方向,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组织实施高效能教学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专业品牌的根本保证。由二级学院(或专业系部)领导层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的组织是专业建设的执行决策层。他们的专业视野、职业素养和政策执行力是专业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以说决策层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2)管理队伍。最好的决策,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综合素质优良的管理者去有条不紊地实施,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产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享誉社会的专业品牌不但取决于决策层的正确决策,更依赖于管理队伍的运作水平与职业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决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力军是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则是学校师资队伍的脊梁。

2. 技术特色要素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术人才。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技术综合能力是检验毕业学生质量的主要标准。专业特色,关键是技术特色。其他特色,如运行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特色都是为凸显专业技术特色服务的。吸引企业注意力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一定是技术含量高(体现企业先进技术)、技术综合程度高和反映稀缺技术品种的技术特色专业。因此,技术特色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3. 制度建设要素

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都必须有必要的制度保证。机制不合理,系统运行就会出现障碍,组织发展就会受阻;机制合理,就会有效激发组织活力,促进专业发展。所以说,机制的作用是根本性与基础性的。

4. 硬件配置要素

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对教学资源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硬件配置也是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除了师资队伍与校舍之外,运动场所与实训基地以及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硬件配置。

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 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此目标定位决定了它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地方经济,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思想,必须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主体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从而形成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2. 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依据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源于其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必须通过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提炼专业的技术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这样才能明确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特色的方向。

3. 以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为重要目标

技术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必然成为提高专业竞争力的重要建设目标。主要途径有:一是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及时引进或融入企业新技术;二是要通过机制建设,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快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畅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教材内容与岗位应用技术的双向通道;四是加大与新技术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利用企业的新技术装备实施工学结合专业教学。

4. 以品牌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

独木不成林,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还不能有效构成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建设,才能形成合力更大的院校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以资源共享为基本纽带的相关专业组群。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辐射到相近基础专业,不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不利于特色品牌专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削弱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专业师资队伍与共享实训基地,核心是发挥人才与实训设施的效用。

5. 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

许多生产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与多种技术门类的技能才能解决。随着现代生产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职业岗位的智力技能内涵日益丰富,这就需要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培育时经常会根据生产一线的要求,有意地进行跨学科专业的联系,将不同门类的技术有机地综合在一个专业中。复合的方法有三:一是异类复合,如将人文管理与工程技术复合,“机械制造质量管理”、“商务英语”等就是异类复合专业;二是同类复合,即将同一门类(门与类相同)的专业进行复合,如“机电技术应用”、“数模专业”就是同类复合专业;三是子系统独立专业,子系统是从系统中独立出来的系统,在一些技术成分构成较复杂的专业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将其设计为若干专业方向,进而发展为专业。

参考文献:

[1]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晋保山.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培育[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5-16.

[3]赖胜德,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7(2).

竞技体育专业篇(9)

现阶段,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竞赛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职业院校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既展示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同时也是教师执教能力、学校专业建设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所以,认真研究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作用,对职业院校提升教学水平、推动专业建设和找准学校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改变陈旧教学过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多注重理论而轻实践,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应用轻创新,至多是安排有限的酒店实习学生才能接触到实践技能。教学内容的多年不变,教学形式的单一,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基本已经脱离了社会实际需要,这样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和满足经济飞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职业技能竞赛的出现无疑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竞赛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校培养目标向综合性人才的转变。实用性强的竞赛项目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向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转变。准备参赛的过程促进了教学主体和学习模式的转变。

竞赛本身成为了密切学校与企业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方搭建起校企交流平台,促进双方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方位的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引进酒店先进的服务理念、技术和企业标准,将实际的经营经验直接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 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完备师资配置

近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学习内容企业化教学已成为相关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被运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它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基本完全符合一线工作程序,以工作目标为核心,以工作程序标准化为载体,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实施。

技能竞赛的目的是引导职业院校重视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技能竞赛强调了专业技能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实施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既夯实了学生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符合职业教学的教育目标,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书本知识的被动学习到培养兴趣,积极完成职业技能自主学习的转变、从单纯的专业知识学习向综合职业技能、综合能力提高的大转变。技能竞赛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建立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互依存、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力的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都来源于现有的行业领域,以竞赛为主导,融入国际、国内先进理念,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求。每次竞赛后,教学、科研等部门都看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酒店管理专业教研的改进方向,成为设置课程、优化课堂效能的重要依据。科研部门根据相关数据,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科研课题管理,形成了“教训研”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体现了职业竞赛项目对酒店管理专业改革的引导和转化,优化了教学内容,促进了项目化教学改革。有力推进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能够促进完善学校师资配置。首先,技能大赛有助于对青年教师的锤炼,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融入角色。促进教师的双师型转变,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专业院校快速变化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其次,促进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的有效保障。每年的职业技能竞赛都是贴合酒店行业发展形势,学校应该加强社会调研和论证,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设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同时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具有充足的高教学设备设施可供学生实训使用,从而保障酒店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的效率。

面对日新月异的职业教育,应该以着眼国际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的新思路。职业技能竞赛所具备的竞争性与公平性、追求专业品质与技能上的观念、团队精神与综合能力的体现无疑进一步说明它在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方面的重要性,并已然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和锻造优秀高级技能人才的一条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专业篇(10)

(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对于现代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高职教育的人才要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要会学习、会生存、会做人、会与人相处,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会”要求,并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等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树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纵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等职业院校已经由规模扩张发展到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把工作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把教学质量当作今后工作的核心。

(二)目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滞后

高职教学目前主要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特点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这几年引进了多媒体教学,采用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仍然是离不开教师为主角这一特色的。这样单调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高职教学要求。同时,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大多还实行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方法进行考核,对以培养一线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这种过分依赖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目前虽有不少院校在考核方式上已经开始尝试开卷、半开卷、半合作、替代、抽签、讨论、答辩、学习笔记、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小论文等不同方式,或采用上述方式的部分组合,但是对于如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还稍有欠缺。所以滞后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考核方式已经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目前的高职院校扩招迅速,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不少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人才还未到相关行业锻炼就直接被招聘到学校任教,这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而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种教师教学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轨现象,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3]。

3.教育教学模式仍需改革

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无论是培养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的实施,都没有将高职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体现出来。这就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偏重理论学习却极少掌握应用型技能,从而致使学生专业发展出现“四不像”的尴尬局面。

4.学生实践环境缺乏保障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缺乏,再加上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扩招,这就造成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实训条件的现状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评估和检测体系使得学校没有看到实践教学环境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影响,致使实践教学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4]。

二、工程测量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体系和运行机制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技能竞赛运行模式,确定了“通过课堂竞赛考核技能,端正学风;通过校级竞赛促进竞争,选拔精英;通过国家竞赛争取荣誉,促进交流”的“课堂—校级—国家(省部级)”3个层次相对应、相促进的技能竞赛体系;建立了“以领导重视为前提,学校制度作保障,各个部门相配合”的长效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检验和带动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了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图1)。

(一)较完整的技能竞赛体系

技能竞赛围绕“通过国家级竞赛争取荣誉,通过校院级竞赛提高水平”的思路展开工作。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形成国家级竞赛、省部级竞赛、校级竞赛多层次,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综合素质全方位考察的技能竞赛体系。目前,测量技能竞赛分为3个层次:一是课堂竞赛,指结合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在课堂内对学生所学技能进行竞赛和评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校级测量技能竞赛,覆盖面较广,同时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例如,学院在2009年5月举办的“南方———科力达杯”测绘技能竞赛中,报名参赛学生来自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专业共280余人,参与比赛组织、服务学生100余人,在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学生受益范围大。三是国家级竞赛,对校级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大赛前集中指导和训练,挑选最优秀的学生走出去,在多拿奖项的同时,促进学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例如,在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教指委和国家测绘局主办、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学院代表队从40所院校中脱颖而出,获得1:500数字测图项目一等奖,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项目二等奖,四等水准测量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在各层次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上,以国家级竞赛项目为指导,为了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在校级竞赛中增设了工程放样等适合其他专业参加的项目,在工程测量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化教学,采用分阶段,一段一赛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训项目组织特定竞赛,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各层竞赛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组织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二)较合理的技能竞赛运行机制

1.制定相应技能竞赛管理制度,设立特定的竞赛管理机构

为使竞赛组织更加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学院在《关于对高职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设立技能竞赛管理机构,并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全体学生中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争做技能能手的良好氛围,在竞赛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各系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技能竞赛以获得相应学分,累计获得4个以上学分方能毕业。

2.建立技能竞赛奖励机制

建立竞赛学分制度促使全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但是提高竞赛水平需要奖励机制进行保障。技能竞赛奖励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把参加技能竞赛活动纳入到学生的德育考核中,对于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都给以一定的德育加分,甚至可以替代选修课的学分,并作为推荐专升本的条件。二是对指导教师和竞赛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肯定教师在竞赛前的指导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除对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外,还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考虑。

3.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技能竞赛前需要学生大量的训练和实验,为此工程测量实验室、校内测量实训场地、机房等均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借还仪器,为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提供服务和咨询。另外工程测量专业还选拔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训练,通过“一带一”的方法,迅速提高参赛学生竞赛水平。

4.规范的技能竞赛经费管理

为规范技能竞赛经费,促进学院技能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学院制订了切实有效的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确保技能竞赛专款专用。

三、技能竞赛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6项,即院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技能竞赛。其中对高职技能竞赛提出了“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技能竞赛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技能竞赛与注重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强调了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

(一)技能竞赛促进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

在各层次技能竞赛中,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又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学校通过组建专业竞赛团队培养骨干分子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一带一”的方式进行普及性训练。同时建立竞赛奖励机制和技能证书认证等方式鼓励学生群体参与技能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更好地把握专业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竞赛能够充分发掘、树立典型以激励学生。让广大同学能够感受到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让学生燃烧起实现理想的火焰;同时技能竞赛又能为学生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不仅看到希望,还有在希望中拼搏奋斗的机会。学院在组织学生3个层次的测绘技能竞赛中,出现了“竞赛典型激励学生,竞赛环境感染学生,竞赛机会造就学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氛围中空前高涨,技能竞赛已经俨然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二)技能竞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落实技能竞赛制度,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5]。

1.促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技能竞赛的结构体系配合教学内容,倡导项目化教学,并将实践教学分散到课堂教学当中[6]。在测量技能竞赛中,参赛项目需要综合多个教学项目的内容,而将这一过程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对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培养技能相符的项目教学计划,确保知识点学习、课堂实训和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在此过程中,技能竞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形成以技能大赛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的循环模式,使课程改革能充分反映技能竞赛对教学的要求,技能竞赛的内容也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反映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技能竞赛对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起到了推动作用,技能大赛能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并通过竞赛来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

2.提高学校实训教学条件

各层次测量技能竞赛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均由学校自己提供,能否满足竞赛的要求,体现了学校实训室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学院一直重视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的硬件建设,完全能够满足竞赛要求,同时学院测量实验室创新管理模式,针对竞赛准备时间长等特点,开创学生实训第二课堂,在优化管理的基础上使实训室在假期等时间对学生全面开放,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实践训练环境和条件。

3.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测量技能竞赛,邀请了多家测绘单位派代表到场参赛,专业教师也直接参与或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这样促进教师全面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双师型”素养与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教学格局。

4.有助于推进实施“双证沟通”

“双证”沟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简称,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资格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就是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7]。学院参加首届“拓普康”杯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技能竞赛的4名学生均获得了由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高级工程测量员证书(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这在全专业范围内掀起了考证热。

5.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竞赛的组织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也对参加过各类竞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十分青睐并普遍认为这些学生往往在综合素质方面优于其他学生。为此学院所在地的南方测绘能企业积极为学院组织测量技能竞赛和国家竞赛参赛队提供赞助。并优先录用了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4名。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企业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定过程,方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进而转变学校的办学模式。

(三)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职业素质包括两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职业素质,即专业技术、专业能力、方法技巧等技术职业素质。二是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创新能力等非技术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标准。而组织技能竞赛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8]。

竞技体育专业篇(11)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要改变以上状况,可以考虑将选手推荐与随机抽取有机结合起来,即各省市代表队由各省市选拔推荐优秀选手,与大赛组委会在比赛前从学籍注册系统随机抽取学生共同组成。同样,省级、市级选拔赛也可参照该方式进行。这样,要展示一所学校、一个地方的学生技能水平,就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必须重视平时教学与训练,因为谁也不知道哪几个学生会被抽取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比赛。此外,也可以参照世界技能大赛的组织方式,提高大赛的开放度与参与度,组织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到现场观摩、学习和动手体验,这样,由少数精英的竞技,变成了大家共同参与的技能展示与交流。

其次,在项目选择上要注意引导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为此,每届比赛都要选择一定比例的新技术、新技能专业,引导学校跟踪市场,对接产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避免片面追风设置专业。另外,参赛项目在专业大类上要保持相对稳定,但专业方向、竞赛项目要经常轮换,目的是引导学校建设大类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并在主体专业下建设专业集群,避免学校专业建设全面开花,低水平重复,缺乏特色,影响内涵发展。

再次,在竞赛内容上要注意引导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技能竞赛的标准要对接行业标准,建议组织行业、企业、教育专家,在研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研制专业技能标准,作为指导专业技能教学与大赛的指导性文件,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完整性和针对性;技能竞赛的内容要对接岗位标准,引导学校革新课程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