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6 09:46:19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1)

中图分类号:F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36-03

1 引言

Cournot博弈模型最早于1838年由经济学家Cournot提出,后来许多人给予适当的改进与推广。在最初的模型有这样的假设,市场中有两个企业生产完全替代的产品,市场中的需求函数及每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每个企业来说是确切知道的,且是共同知识。企业之间进行产量竞争(如果把企业之间进行数量竞争看成是企业之间建立生产能力的竞争,企业之间进行数量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就是合理的)。在文献[1]中,作者对Cournot博弈模型的假设进行了一些改进。假设两个企业都不确切知道市场的需求函数,他们只能对市场需求函数进行估计,但不同的企业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不同。文献[1]进一步假定每一个企业都认为对手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和自己估计的完全一样。然后文献[1]指出这样博弈结果可能会出现一些有趣的性质。本文也认为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在进行Cournot竞争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企业很难确切知道市场的需求函数只能对其估计。由于不同的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及对市场需求掌握的信息不同,他们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也不会一样。按照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博弈论的有关理论,每个企业往往认为自己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是非常正确的。由于每个企业往往认为对手的能力和自己有一些的差别,所以本文和文献[1]所作假设不同的地方是,本文并不认为每个企业会认为对手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和自己的估计完全一样,而是假设每个企业认为对手的估计和自己的估计有一些差别,在这种假设下求解出Cournot博弈的结果(各个企业的产量和利润)。然后在每个企业认为对手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服从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把这些结果与市场需求函数对各个企业来说是确切知道时的Cournot博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两个结果的差别来解释现实经济活动中一些现象。

2 对市场需求函数估计不同的Cournot博弈模型

首先简要地介绍经典的Cournot博弈模型。

假设有两个企业,他们之间进行数量竞争。为简单起见,假设两个企业面对一样的常数边际成本c1=c2=c。市场的需求函数是线性的:p=a-(q1+q2),其中p是市场价格,qi是企业i的产量, a是一个足够大的常数,i=1,2。这个市场需求函数对两个企业来说是确切了解的,是共同知识。两个企业为了自己利润最大化进行博弈,在不知道对手选择什么产量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产量水平。利用求解博弈的方法,可以分别求出每个企业的产量和利润。其中企业i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每个企业很难确切地知道市场的需求函数,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其进行估计。由于不同的企业在市场中的规模,实力以及所拥有的信息不同,因而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就不一定相同。由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博弈论的有关原理,我们知道经济行为人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是“正确”的。既然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对手就有可能预见到。即使对手没有自己聪明,但也不至于能力太差,从而对事物的判断和自己“正确”的判断相差太远。因此本文假设:企业面对的确切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a-(q1+q2),但两个企业都不了解这个需求函数,因而只能对其进行估计。设企业i对参数a的估计值为ai,并且认为对手对a的估计和自己对a的估计虽然不完全一样但也相差不大。

3 两个博弈模型结果的比较分析

在这一部分对本文建立的Cournot博弈模型的结果与市场需求函数对两个企业是确切知道的Cournot博弈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就市场需求函数中的参数值a及其估计值a1,a2的几种不同的情况给予分析。

下面分析中所提到的结果都是在假设Fi(x)服从[ai-εi,ai+εi]上的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所获得的结

从这个假设可以看出企业1对市场需求估计偏高,企业2对市场需求估计偏低。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企业1比较乐观,对市场前景看好,而企业2比较悲观,相对保守,对市场前景不太看好。

为了对模型的结果更好的比较分析,在这里作进一步的假定:

这样的假定是说明这样的一个问题:每个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在作决策的时候都非常慎重。虽然可能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他们所作的决策不一定使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但也尽量避免自己的损失太大。在本文建立的模型中,企业1比较乐观,对市场前景看好,因而对市场需求估计偏大,但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作出估计之前他会非常慎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因而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也不会太大,假设119a>a1>109a>a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企业2比较悲观,相对保守,对市场前景不太看好,因而对市场需求的估计偏小。但他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慎重对待,因而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也不会太低。假设a>79a>a2>-69a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不等式13a>c是说明市场需求函数中的参数a足够大,因而和边际成本c相差很大。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解释这样的一个经济问题。

在本文中假设企业1对市场需求估计偏高,说明企业1是一个比较乐观,对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像这样的企业往往是那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因而他们非常自信,对市场前景比较乐观,生产的产量水平就比较高(q1>qs1)。并且由于对手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企业,因而乐观的企业占领的市场份额就大,并且获得较高的利润

对企业2来说,本文假设企业2对市场需求估计偏低,说明企业2比较保守,对市场前景比较悲观。这往往是一些规模比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因而他们比较慎重,对市场前景持谨慎的态度,因此生产的产量水平就偏低(q2

从以上的分析说明那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往往能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利润,因而就能长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而那些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只能拥有较小的市场份额,获得较小的利润,在竞争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难以在市场中立脚。所以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经常看到许多小企业不断地在市场中进进出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出两个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估计都偏高,表明两个企业都比较乐观,对市场前景一致看好。

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假定:119a>a1>109a>13a>c,119a>a2>109a>13a>c。之所以作这样的假设,其理由同假设(一)的理由一样。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两个企业都比较乐观,对市场前景都看好,因而都过多的生产。这样就造成市场产量较多,价格下降,两个企业利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减少。这能够说明现实经济活动中这样的现象:那些规模都比较大的企业,他们都非常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因而生产过多的产量来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结果造成市场上产量过多,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两败俱伤。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出两个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估计都偏低,表明两个企业都比较悲观,对市场前景持谨慎的态度。

4 总结

在经典的Cournot博弈模型中,两个企业进行数量竞争。为了求解博弈的结果,在模型中假设市场需求函数对每个企业是确切知道的,两个企业同时选择产量水平,由总产量水平决定市场价格,企业出售产品获取利润。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每个企业很难确切知道市场需求函数,企业为了取得更多利益,在作产量决策时,必须要对市场需求函数进行估计。但是,由于每个企业规模不同,所掌握的信息不同以及进行市场调查的方式不同,所以不同的企业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就不一定相同。在适当的假设下求解出每个企业的产量水平和利润。并把这个结果和经典的Cournot博弈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本文发现,如果每个企业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所谓的不是太高或不是太低就是本文中假设(一),(二),(三)所表达的意思),当有一个企业对市场需求函数估计偏高而另一个企业估计偏低,那么对市场需求函数估计高的企业就生产较多,利润更大(和经典Cournot博弈的结果相比较),而对市场需求函数估计较低的企业生产的产量就少,利润也相对较少。这样就使那些乐观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那些悲观的企业则处于不利的地位。在长期中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不得不离开市场。

假设每个企业虽然认为对手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服从一个统计分布,但自己对市场需求函数的估计是确定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每个企业很难确切地估计出市场需求函数,只能估计出市场需求函数服从某一个统计分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的Cournot竞争会出现什么结果,本文并没有给予分析。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鸣雄,施锡铨.博弈中的统计问题[J].统计研究,2006,(2):38-40.

[2]J .Tirole.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3]Carlsson,H.and E.van Damme.Global Games andEquilibriumSelection[J].Econmetrica61,1993,989-1018.

[4]Stephen Morris and Hyun song Shin.Global Games:Theory and Application[J].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1275R,2001.

[5]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施锡铨,范正绮,决策与模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 Fudenberg,D and J.Tirole.Game Theory[M].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91.

[8]Colin F.Camerer. Behavioral Game Theory: Experiments in strategic interaction[M].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2003.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2)

入世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外国会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外国在华的金融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其实早已看到了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加入WTO后,他们会大举进入我国会计市场,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并展开竞争。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对成本方面的考虑,他们必然把国际化置于本土化之中,雇用大量高素质中方员工,尤其是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和那些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专业人才,这从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和外国保险公司主要雇用中方人员便可看出。外国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使他们能够在高素质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全方位需求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将失去关税保护和出口补贴等,必须在国家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并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因为企业将不但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提供审计和一般信息披露服务,还会要求提供有关资产重组、上市运作、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市场预测等一系列更高层次的管理咨询服务。也就是说,入世后的中国企业,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范围、服务形式、服务层次、服务质量等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将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他们也渴望得到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高质量服务。所以,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和内容上都将有巨大的需求。

可以以反倾销为例,说明入世后我国企业需要大量注册会计师服务。截止到2000年6月,共有27家中国企业在9项反倾销调查中向欧盟提出市场经济待遇申请,但只有3家中国企业的申请得到欧盟委员会的批准。欧盟委员会否决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申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1)中国企业产品的国内销售受到限制。欧盟认为,限制中国产品,特别是高科技的合资企业产品的国内销售是中国政府保护国内低效率产业的主要手段之一。(2)企业决策受到明显的国家干涉。(3)企业缺乏经过正确审计的财务账目。欧盟认为大多数中国企业提交的是不完整的账目,其中相当部分根本未经过审计或没有按照国际会计标准进行审计,尤其是在资产折旧方面。(4)产品成本由于以前的政府行为而存在明显的不真实因素,如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确的资产评估和随意地重新评估等。(5)仍有一部分企业在进行易货贸易。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主要是书面进行的,欧盟也不会对中国企业进行任何培训指导。因此,中国企业如果受到反倾销调查,应当在有经验的反倾销律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充分准备,积极应诉,积极申请市场经济待遇。

这生动说明,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入世后的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去经营和运作,也必须遵守WTO规则,因此,到时众多的中国企业更加需要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为之提供全方位和高层次的服务。

(三)外国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

加入WTO后,会有更多的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外国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主体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迫切要求中国的会计市场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为他们提供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如进行独立和公正的审计、提供规范和真实的信息及管理咨询服务等,以便进行科学决策。因此,入世后外国资本流入和外国投资增加,也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产生新的更大需求。

(四)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所产生的需求

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各类公司已有一千多家。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有的企业还要到海外上市,有的外国企业也会来中国上市;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创立,也将为许多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有机会重组和上市,等等。开放的、规范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有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部门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可靠服务。资本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等中介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

(五)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

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人们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注册会计师能否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和及时准确的信息,并且,人们应该能够随时获得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多地涉及到企业绩效、风险度量、发展预测等。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能为人们提供全新的服务。

(六)各级政府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各级政府也正在转变职能,一方面,政府原有的许多服务职能会转由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承担,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也会越来越多地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社会审计等相应服务,这些都是较大的需求。

总之,加入WTO后,我国将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产生一种全方位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求,又有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业务范围的需求;既有对注册会计师服务数量的需求,又有对服务质量的需求;既有对服务形式的需求,又有对服务内容的需求。结论是,这种需求是巨大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它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动力。

二、供给分析:低层面的相对过剩与高层次的相对不足

如果从供给角度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我们会看到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着低层次供给相对过剩和高层次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

从注册会计师为市场提供服务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1.事务所规模小。尽管全国现有执业注册会计师6万余人,但全国4000多家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人以上的事务所只有405家,其中40人以上的不到70家,60人以上的不到20家。从具有证券资格事务所的情况看,全国78家事务所拥有证券许可证注册会计师1000多名,超过20名的只有5家,合并后的事务所的规模虽有提高,但这些事务所中的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平均也只有90余人,且70%的事务所的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在100人以下。

2.业务单一,获利水平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涉及会计、审计、评估、税务、管理咨询等,但绝大多数事务所还只能提供审计等单一品种的服务,能提供全方位管理咨询业务和其他业务的不多,总体的业务服务能力和范围都十分有限。

3.人才缺乏,知识结构老化。全国通过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有5万多人,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的只有2万多人,因此,事务所大多数注册会计师还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能为顾客提供各种管理咨询业务的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4. 缺少行业基础统计数据和资料,行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在1997年和199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在分行业数据中还没有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任何数据;《中国经济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也只有3页关于注册会计师的文字资料;《中国会计年鉴》只是分地区用文字概括地介绍了关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有关情况,也没有详细的行业统计数据。这对行业管理部门科学、规范地制订决策是十分不利的。

5.在管理和执业环境上,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事务所运营体制和行业监管机制等都存在较多问题,如事务所内部缺乏激励,行业监管监督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政府干预,作假较严重等。

6.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少。由于事务所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的层次也较低,加之还没能建立一套面向市场的、有效的培训机制,这使得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获得新知识和提供新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

三、一般性结论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可得出如下一般性结论:

1.加入WTO后,我国注册会计师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矛盾将变得更为突出。我国低水平的和不尽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与高标准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在提供服务的范围、水平、层次、质量、技术等各方面,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供给将存在一系列的不适应性。

2.竞争加剧。入世后的会计市场竞争,将是全方位的。既有中外竞争,又有国内同业竞争。由于收入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许多优秀业务骨干跳槽不可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象现有中资银行那样面临大量人才流失,这会使事务所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其业务范围将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这使得业务单一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会进一步恶化;在资本市场和放开的国际市场上,企业会选择信誉好、影响力大、服务水平高的著名会计公司和事务所,这将使众多小会计师事务所难以生存。

3.挑战与机会并存。尽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较大的冲击,但由于我国的市场需求巨大,而且呈多元化、多层次格局,那些机制灵活、管理水平高的事务所仍将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关键是事务所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服务形式。但面对国际市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想要走出去在短期内恐怕还不具备任何条件。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3)

会计信息市场是用来交换各种会计信息产品的场所及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同时也是一种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正确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一种机制。其构成要素包括:交换对象、供给主体、需求者、运行规则和监管机制。如何优化和合理配置各种构成要素,使它们之间保持有机的联系和有效的合作,决定着会计信息市场的完善程度与发展水平。

会计信息市场的交换对象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而生成的能够反映特定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服务于有关决策的经济信息。作为会计市场的构成要素,会计信息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无形性,即会计信息自身没有实物形态,必须由提供者利用一定的载体予以反映,使用者难以直接判断其质量好坏;公共物品性,会计信息一经形成和披露,增加或减少其消费并不导致成本的增减,而排除某些人对会计信息的消费不会付出太高成本,这就是说,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掌握主动权,提供什么、提供多少以及如何提供信息基本由供给方说了算,而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往往得不到全部、及时甚至是真实的会计信息;成本计量的不确定性,作为一种产品,会计信息在其生产和提供过程中,需要耗费各种人、财、物力,包括:收集成本、加工成本、审计成本、报告成本、因信息的提供而导致的竞争劣势成本以及对管理者约束成本等,它们都与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提供有关,提升或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但诸如竞争劣势成本、对管理者的约束成本等则是隐性的,因而无法准确计量。

在会计信息市场中,会计信息是被用来交换的对象,也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市场构成要素,会计信息的特征决定会计信息市场的特征。具体地讲:会计信息的特征决定了会计信息市场既无固定的交换场所,又无量化的交易价格,因此与供需双方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交换的商品市场比较,基本属于无形化市场;会计信息的特征决定了会计信息市场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并非单一对应,会计信息一经供给方披露,即可供众多的需求者使用,因此与供需双方直面交易的比较,会计信息市场是一种需求多元化市场;会计信息特征决定了供需双方难以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与供需双方可以反复讨价还价的商品市场比较,会计信息市场是一种缺乏平等竞争的市场;会计信息的特征决定了会计信息市场难以完全按照价值规律行事,尽管会计信息凝结了会计人员的抽象劳动,具有商品的价值属性,但由于其成本无法准确计量,因此与价格客观上反映价值的商品市场比较,会计信息市场是一种有值无价的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准决定会计信息市场的有效化程度。

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

在会计信息市场上,会计人员似乎是会计信息的唯一提供者,然而如果进一步分析,情况却并非如此。从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来看,会计人员是主体,但从委托的角度分析,会计人员实质上是一个独立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第三方,其目的是把受托人(经营者)的业绩向委托人(所有者)报告,以界定受托人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样,会计信息便成为委托人对受托人评价的主要尺度。鉴于此,受托人比任何人都关心会计信息,基于权力方面和利益角度考虑,有可能干预或左右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提供,所以从本质上来看,真正的会计信息供给者是企业的受托人或经营者或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会计信息时具有自愿的成分。两种理论可以看出 :第一是人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管理当局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必然产生一种动机――保障关系中利益冲突的成本最低,这就产生一种管理当局向股东可靠地披露会计信息的激励机制;第二是竞争性资本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只有在具有风险的资本市场中通过成功的竞争而得以生存,竞争的每一方都会认为自愿披露会计信息是最起码的条件和必不可少的行为。

自愿提供会计信息时要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供给是有成本的,管理当局作为经济人只能在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时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信息,不可能足额提供,因此就会出现会计信息“供给不足”的现象。在政府干预下,对于完善的资本市场而言,如果供给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仍有不足,就不能使资源有效配置;对于不完善的资本市场而言,则会出现供给过量,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垃圾信息”。

由于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唯一提供者,决定了会计信息供给是垄断提供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低效率的。这种低效率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相对于会计信息供给而言,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不是唯一的,而是由不同需求的信息使用者所组成的群体。从企业内部看,包括企业管理当局、企业员工等;从外部看,包括现有或潜在投资者,现有或潜在债权人、政府、财务分析咨询机构、供应商、社会公众等。这两方面需求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不同需求,其具体表现为:现有或潜在投资者方面,投资者向企业投入资本,承担经营风险,并享有收益权和剩余资源所有权。因而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侧重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投资回报等方面。、现有或潜在债权人方面,债权人向企业投入信贷资金,承担债权风险,享有一定的利息收益权。因而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侧重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政府方面,政府是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宏观调控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其对会计信息更加侧重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评估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正确决策。企业管理当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控制着企业的经济资源并能从有效地使用中获取回报。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侧重点包括投资、筹资、回资、分配等所用方面,其目的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向委托者证明其业绩,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其他信息使用方面,包括企业员工、供应商、财务分析咨询机构等,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关注企业的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

会计信息一直以来都是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出现,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会计信息需求者不需任何成本耗费便可取得会计信息进行消费。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下,由于供给不足而导致信息需求的多样性无法得以满足,决策没有效率;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下,则会出现需求不足,导致资源浪费。

会计信息市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大多是事实性会计信息。所谓事实性会计信息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制度要求必须对外公开揭示的会计信息。这些事实性会计信息,由于不能够直接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需求者根据自己的目的会将其转化为分析性会计信息。所谓分析性会计信息是指以事实性会计信息为基础,进行加工、整理而形成的会计信息,是由信息需求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将事实性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的。但事实上,无论是在完善的资本市场还是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下,大多信息需求者都是非专业的,通常要借助财务分析咨询机构的帮助。客观上,会计信息市场的完善程度和会计服务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会计服务项目的多少、质量的好坏都将影响到会计信息市场。

会计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市场,保证其有效地运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供需双方来看:需求者认为获取的会计信息越多、对会计信息理解就越充分,则决策最有效率,市场效率也就越高;而供给者认为披露的信息越多、越充分,则其披露成本越高,过度披露会导致企业商业机密的外泄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供需用矛盾导致了市场决策和竞争效率的博弈,如何有效解决这类矛盾,关键在于合理、科学地制度或机制安排。鉴于上文对市场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强制披露――应当披露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供给的垄断性决定了管理当局比其他任何信息使用者具有更多地信息优势,由于其目标和企业目标不完全一致,管理当局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最终导致信息失真;会计信息供给的有偿性和需求的无偿性,最终将导致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若会计信息全部实行商品化,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购买同样的信息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出于这几方面考虑应当实行部分会计信息强制披露。强制披露的部分至少体现为可靠、相关、充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

会计信息商品化――不应当披露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商品化是由会计信息具有商品特性决定的。如果对会计信息市场作均衡分析可能更为清晰。当边际成本MC曲线和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R的交点O。此点的信息披露量为Q。实现社会帕累托最优。但事实上由于会计信息供给具有自愿成分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只能在自己的边际收益曲线MR与边际成本曲线MC交点上披露,其披露量为Q1,显然Q1小于Q0。O0、O1、Q1、Q0处于信息不完全披露,市场失灵。在政府的干预下,披露量为Q2。但由于会计信息公共物品特性而出现“免费乘车”行为使得O0、O2、Q2、Q0无法得到补偿。那么也就是说在强制披露下依然无法满足信息需求者多样化需求,市场仍然供给不足,处于无效率状态。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会计信息商品化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对于不在强制范围内的会计信息(如企业的商业秘密、盈利预测信息)实行商品化可有效地解决“免费乘车”问题,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给供给者予以一定的补偿,解除供给不足,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最优,资源最佳配置。

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

会计信息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有时也会出现低效率,即会计信息市场失灵。主要是由于会计信息公物品性、供给的垄断性等因素导致的。因而对会计信息市场有必要进行监管,避免市场失灵。

政府监管

政府监管也就是政府对会计信息市场的干预, 本文认为政府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法律监管,通过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等法律规范企业行为。

准则监管,通过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重点规范披露会计信息的数量、内容、质量、表现形式。

道德监管,通过职业道德守则规范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行为,属自律范畴。

市场监管

过度的政府监管会增加全社会的管制成本,也会扼杀会计信息这一信号功能,在适度的管制下,仍需进行适当的市场监管。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市场监管应由注册会计师承担,监管对象为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负责。注册会计师在监管时主要依据会计法规、准则、制度等,按照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管,保证会计信息市场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马晓芳.会计市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4)

[中图分类号] f23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62-03

[作者简介] 胡 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江西 南昌 330038)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相继爆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案件,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再一次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推到了风口浪尖,严重的审计失败问题已经引起了立法机构、监管部门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措施,试图解决审计失败问题,但是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多地专注于从对审计服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忽视了对审计服务需求方的关注,不注意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wWw.133229.COm

一、审计需求:一个分析视角

信息的充分和恰当的披露是实现资本市场公平交易的前提,而信息中首要的必然是会计信息。信息接受者在使用这种信息前,必须评价其质量,独立审计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被传递的经济信息质量,从而提高信息价值的一种服务手段。如果把审计服务看作一种商品,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服务的相关利益集团便构成该商品的供需双方,会计信息使用者为辨别信息质量特征需要审计鉴定服务。只有存在这种审计需求,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可以这样讲:审计是基于审计相关主体的需求才产生的,审计需求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没有审计需求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审计,而且产生这种需求的主体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人格化的,不能是模糊的。因此,在探讨审计质量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审计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果一味单方面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以下就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学者们大多从审计供给的角度研究审计质量问题,因此,有关审计需求方面的文献比较少。刘峰等(2002)通过对原中天勤 63家客户的流向分析,发现没有证据支持我国审计市场已形成良性的、追求高质量审计的结论。孙铮、曹宇(2004)通过实证的方式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审计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2004)通过检验事务所特征与其ipo审计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ipo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ipo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以上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经验数据支持他们的结论,而对形成审计需求不足的成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李树华(2000)通过对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审计市场份额集中度过低,从而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且他对缺乏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认为是我国证券发行机制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三、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

在我国,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乃至多年发展的过程看,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市场中各种相关信息的使用者,而是政府;不是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事审计、资本验证等法定业务以及管理咨询等非法定业务,但当前仍以法定业务为主,其服务也主要是满足于相关主管部门的需要。绝大多数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不是出于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是应付政府部门的要求,将注册会计师服务视为“过关”的一道程序性工作。简言之,即我国审计市场上缺乏自发性需求。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这一问题我们现在作进一步地探讨,我们主要从政府、投资者、经营管理层和债权人等审计需求主体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一)政府的审计需求

1.首先,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借审计报告来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他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虽说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监管,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所以,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去监管(蒋尧明,罗新华2003)。其次,受托经济责任学说认为,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目标是单一化的,即只追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或财产收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其行为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财产的保值增值目标,还有许多社会性的目标,如就业、社会稳定等,这就决定了其对经营管理层考核的复杂性,不只是靠独立审计就能完成的。第三,受托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必须完全是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没有任何超越经济的强制或依附关系。这种契约关系规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审计就是对契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鉴定之过程。然而,我国国企管理层一般是通过行政任命产生,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选拔出来的,他们与政府行政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我国政企并未完全放开,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企业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对经营者干预过多,也决定了其通过审计来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不太现实。

2.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中国证监会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不希望出现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从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他们需要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帮助鉴别虚假会计信息,以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但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证监会就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由于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不大可能大胆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他们的审计需求也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有效需求。

(二)投资者的审计需求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两种: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决策。但由于我国政府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不鼓励甚至限制有势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入市,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而且国有股绝对控股,一股独大,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大股东就是上面提及的政府所有者。根据上面已做的分析,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大股东,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审计需求。

中小投资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市场投机气氛很浓,又加上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大多数中小投资者都抱着投机的心理到股市上赌一把,主要以炒作股价为其投资取向,股票持有时间较短。他们不预期从公司分配中获得收益,而是通过频繁买卖股票获取差价收益,因而他们更多地关注股市行情和公司一些外生变量及其炒作题材,较少关注会计报表,甚至有些投资者缺乏最起码的财会知识而无法使用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审计需求了。第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在企业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单个投资者的份额甚至微不足道,中小投资者作为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即使他们参与也不可能影响企业选择哪家会计师事务所或哪位注册会计师,或许可行的办法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这又由于巨额的交易成本或“搭便车”而变得几乎不可能。他们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部消息,从中获取投机利益。第三,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属于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2003年 1月 9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由于以往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不足,有关法院已经受理了 900多件要求虚假陈述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件迟迟得不到审理结案(宋一欣 2003),中小投资者向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索赔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即使其投资是依据经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像许多这样类似的案例严重地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审计需求,更别谈什么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了。

(三)经营管理者的审计需求

在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他会主动要求通过审计人员对他的业绩真实性进行鉴定评价,以向股东说明其努力程度及有效性,从而获取报酬或职业声望等。但我国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通过行政任命产生,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客观评价经理人的市场机制,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理人的威胁很小,因此他们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再者,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地方政绩的考虑,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会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为了争取“股票发行资格”、维持“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与企业管理当局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暗示或强制企业管理当局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企业经营的好坏不是管理当局单独能决定的,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报酬、升迁也没有明显的联系;更加严重的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下,股权相当集中且非流通股占绝对优势,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用手投票权”和“用脚投票权”无济于事,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几乎没有真正的制度保障,他们不可能成为长期投资者,而只可能是牟取短期收益的投机者,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也就很难自愿向社会公众股东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也没有聘请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机。

(四)债权人的审计需求

债权人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评定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就需借助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要靠审计鉴定,因此,从理论上讲,债权人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的债务性融资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国有四大银行理应成为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使用者。但由于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表现在:四大银行商业化之前,由于承接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对债务人的会计报表的数据以及可靠性的关注程度较小。商业化之后的四大银行也许会重视会计报表的信息及其可靠程度,因而会关心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但是由于存在着金融工具单一、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问题,故其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对会计报表及其鉴证质量的关注程度也不会有根本的提高。

四、结语

审计报告虽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其质量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如果一味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本文从审计需求方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这个顽症久治不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审计需求,并对我国的审计需求主体缺乏真正有效的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为治理审计失败、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峰,张立民,雷科罗. 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j].会计研究,2002,(12).

[2]孙铮,曹宇. 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审计研究,2004,(3).

[3]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的审计市场需求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5)

入世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国公司进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外国会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外国在华的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其实早已看到了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加入WTO后,他们会大举进入我国会计市场,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并展开竞争。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对成本方面的考虑,他们必然把国际化置于本土化之中,雇用大量高素质中方员工,尤其是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和那些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机的专业人才,这从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和外国保险公司主要雇用中方人员便可看出。外国公司雄厚的实力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使他们能够在高素质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全方位需求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将失去关税保护和出口补贴等,必须在国家、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去运作,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并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因为企业将不但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提供审计和一般信息披露服务,还会要求提供有关资产重组、上市运作、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市场预测等一系列更高层次的管理咨询服务。也就是说,入世后的中国企业,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范围、服务形式、服务层次、服务质量等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将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他们也渴望得到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高质量服务。所以,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和上都将有巨大的需求。

可以以反倾销为例,说明入世后我国企业需要大量注册会计师服务。截止到2000年6月,共有27家中国企业在9项反倾销调查中向欧盟提出市场经济待遇申请,但只有3家中国企业的申请得到欧盟委员会的批准。欧盟委员会否决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申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1)中国企业产品的国内销售受到限制。欧盟认为,限制中国产品,特别是高的合资企业产品的国内销售是中国政府保护国内低效率产业的主要手段之一。(2)企业决策受到明显的国家干涉。(3)企业缺乏经过正确审计的财务账目。欧盟认为大多数中国企业提交的是不完整的账目,其中相当部分根本未经过审计或没有按照国际会计标准进行审计,尤其是在资产折旧方面。(4)产品成本由于以前的政府行为而存在明显的不真实因素,如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确的资产评估和随意地重新评估等。(5)仍有一部分企业在进行易货贸易。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主要是书面进行的,欧盟也不会对中国企业进行任何培训指导。因此,中国企业如果受到反倾销调查,应当在有经验的反倾销律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充分准备,积极应诉,积极申请市场经济待遇。

这生动说明,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入世后的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去经营和运作,也必须遵守WTO规则,因此,到时众多的中国企业更加需要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为之提供全方位和高层次的服务。

(三)外国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

加入WTO后,会有更多的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外国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主体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迫切要求中国的会计市场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为他们提供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如进行独立和公正的审计、提供规范和真实的信息及管理咨询服务等,以便进行决策。因此,入世后外国资本流入和外国投资增加,也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产生新的更大需求。

(四)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所产生的需求

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得到了空前的,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各类公司已有一千多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有的企业还要到海外上市,有的外国企业也会来上市;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创立,也将为许多高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商业银行等机构也将有机会重组和上市,等等。开放的、规范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有规范的注册师服务。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部门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可靠服务。资本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等中介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

(五)信息化和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

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人们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注册会计师能否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和及时准确的信息,并且,人们应该能够随时获得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多地涉及到企业绩效、风险度量、发展预测等。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能为人们提供全新的服务。

(六)各级政府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各级政府也正在转变职能,一方面,政府原有的许多服务职能会转由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承担,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也会越来越多地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等相应服务,这些都是较大的需求。

总之,加入WTO后,我国将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产生一种全方位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求,又有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业务范围的需求;既有对注册会计师服务数量的需求,又有对服务质量的需求;既有对服务形式的需求,又有对服务的需求。结论是,这种需求是巨大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它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动力。

二、供给:低层面的相对过剩与高层次的相对不足

如果从供给角度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我们会看到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着低层次供给相对过剩和高层次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

从注册会计师为市场提供服务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下列主要:

1.事务所规模小。尽管全国现有执业注册会计师6万余人,但全国4000多家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人以上的事务所只有405家,其中40人以上的不到70家,60人以上的不到20家。从具有证券资格事务所的情况看,全国78家事务所拥有证券许可证注册会计师1000多名,超过20名的只有5家,合并后的事务所的规模虽有提高,但这些事务所中的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平均也只有90余人,且70%的事务所的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在100人以下。

2.业务单一,获利水平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涉及会计、审计、评估、税务、管理咨询等,但绝大多数事务所还只能提供审计等单一品种的服务,能提供全方位管理咨询业务和其他业务的不多,总体的业务服务能力和范围都十分有限。

3.人才缺乏,知识结构老化。全国通过取得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有5万多人,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的只有2万多人,因此,事务所大多数注册会计师还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能熟练机、能为顾客提供各种管理咨询业务的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4. 缺少行业基础统计数据和资料,行业管理缺乏性和规范性。例如,在1997年和199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在分行业数据中还没有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任何数据;《中国经济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也只有3页关于注册会计师的文字资料;《中国会计年鉴》只是分地区用文字概括地介绍了关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有关情况,也没有详细的行业统计数据。这对行业管理部门科学、规范地制订决策是十分不利的。

5.在管理和执业环境上,注册师执业规范、事务所运营体制和行业监管机制等都存在较多,如事务所内部缺乏激励,行业监管监督不够,法规不健全,存在政府干预,作假较严重等。

6.注册会计师后续的机会和渠道少。由于事务所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的层次也较低,加之还没能建立一套面向市场的、有效的培训机制,这使得的注册会计师获得新知识和提供新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

三、一般性结论

根据我们前面的,可得出如下一般性结论:

1.加入WTO后,我国注册会计师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矛盾将变得更为突出。我国低水平的和不尽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与高标准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在提供服务的范围、水平、层次、质量、技术等各方面,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供给将存在一系列的不适应性。

2.竞争加剧。入世后的会计市场竞争,将是全方位的。既有中外竞争,又有国内同业竞争。由于收入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许多优秀业务骨干跳槽不可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象现有中资银行那样面临大量人才流失,这会使事务所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外国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其业务范围将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这使得业务单一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会进一步恶化;在资本市场和放开的国际市场上,会选择信誉好、力大、服务水平高的著名会计公司和事务所,这将使众多小会计师事务所难以生存。

3.挑战与机会并存。尽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较大的冲击,但由于我国的市场需求巨大,而且呈多元化、多层次格局,那些机制灵活、管理水平高的事务所仍将有较大的生存和空间,关键是事务所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服务形式。但面对国际市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想要走出去在短期内恐怕还不具备任何条件。

4.监管难度加大。会计市场开放后,使得会计市场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难度加大,这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制度上必须有所创新。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当今,企业最需要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下列特质:技术技能(包括会计财务生产等)、智能技能、沟通技能和团队技能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根据入世后会计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和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培训力度。要建立起一个面向市场的人才培训制度,以入世为契机和动力,充分利用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技术资源和培训机制,加速我国注册会计师达到国际水平的步伐。

2.多元化经营。会计师事务所的多元化经营,是会计市场开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审计、法律、税收、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的法规和实务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注册会计师、律师、税务师、财务分析师、评估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也是互补的。一个机构从事多项业务服务,可以共享各种专业人士的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还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行多元化经营,也是防范经营风险的需要。

开拓新领域和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是多元化经营的必然选择。由于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不只是会计师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会计师与律师、管理顾问等之间的竞争),配合营销的发展,国际营销效率大幅提高,审计业务如何有效营销和实行有效发展战略,将是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关键所在。目前,会计专业各种信息评量不同商品劳务甚至信息本身的价值的机会与需求也逐渐增多。许多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或查账时的重点已经转向以风险为最主要的考虑重点。例如,过去企业披露时只是介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而将来都可能有标准化的衡量方式与披露要求。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6)

[中图分类号] f23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62-03

[作者简介] 胡 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江西 南昌 330038)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相继爆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案件,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再一次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推到了风口浪尖,严重的审计失败问题已经引起了立法机构、监管部门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措施,试图解决审计失败问题,但是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多地专注于从对审计服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忽视了对审计服务需求方的关注,不注意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

一、审计需求:一个分析视角

信息的充分和恰当的披露是实现资本市场公平交易的前提,而信息中首要的必然是会计信息。信息接受者在使用这种信息前,必须评价其质量,独立审计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被传递的经济信息质量,从而提高信息价值的一种服务手段。如果把审计服务看作一种商品,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服务的相关利益集团便构成该商品的供需双方,会计信息使用者为辨别信息质量特征需要审计鉴定服务。只有存在这种审计需求,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可以这样讲:审计是基于审计相关主体的需求才产生的,审计需求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没有审计需求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审计,而且产生这种需求的主体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人格化的,不能是模糊的。因此,在探讨审计质量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审计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果一味单方面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以下就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学者们大多从审计供给的角度研究审计质量问题,因此,有关审计需求方面的文献比较少。刘峰等(2002)通过对原中天勤 63家客户的流向分析,发现没有证据支持我国审计市场已形成良性的、追求高质量审计的结论。孙铮、曹宇(2004)通过实证的方式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审计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2004)通过检验事务所特征与其ipo审计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ipo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ipo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以上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经验数据支持他们的结论,而对形成审计需求不足的成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李树华(2000)通过对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审计市场份额集中度过低,从而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且他对缺乏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认为是我国证券发行机制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三、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

在我国,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乃至多年发展的过程看,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市场中各种相关信息的使用者,而是政府;不是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事审计、资本验证等法定业务以及管理咨询等非法定业务,但当前仍以法定业务为主,其服务也主要是满足于相关主管部门的需要。绝大多数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不是出于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是应付政府部门的要求,将注册会计师服务视为“过关”的一道程序性工作。简言之,即我国审计市场上缺乏自发性需求。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这一问题我们现在作进一步地探讨,我们主要从政府、投资者、经营管理层和债权人等审计需求主体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一)政府的审计需求

1.首先,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借审计报告来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他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虽说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监管,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所以,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去监管(蒋尧明,罗新华2003)。其次,受托经济责任学说认为,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目标是单一化的,即只追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或财产收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其行为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财产的保值增值目标,还有许多社会性的目标,如就业、社会稳定等,这就决定了其对经营管理层考核的复杂性,不只是靠独立审计就能完成的。第三,受托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必须完全是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没有任何超越经济的强制或依附关系。这种契约关系规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审计就是对契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鉴定之过程。然而,我国国企管理层一般是通过行政任命产生,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选拔出来的,他们与政府行政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我国政企并未完全放开,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企业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对经营者干预过多,也决定了其通过审计来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不太现实。

2.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中国证监会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不希望出现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从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他们需要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帮助鉴别虚假会计信息,以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但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证监会就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由于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不大可能大胆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他们的审计需求也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有效需求。

(二)投资者的审计需求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两种: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决策。但由于我国政府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不鼓励甚至限制有势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入市,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而且国有股绝对控股,一股独大,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大股东就是上面提及的政府所有者。根据上面已做的分析,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大股东,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审计需求。

中小投资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市场投机气氛很浓,又加上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大多数中小投资者都抱着投机的心理到股市上赌一把,主要以炒作股价为其投资取向,股票持有时间较短。他们不预期从公司分配中获得收益,而是通过频繁买卖股票获取差价收益,因而他们更多地关注股市行情和公司一些外生变量及其炒作题材,较少关注会计报表,甚至有些投资者缺乏最起码的财会知识而无法使用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审计需求了。第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在企业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单个投资者的份额甚至微不足道,中小投资者作为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即使他们参与也不可能影响企业选择哪家会计师事务所或哪位注册会计师,或许可行的办法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这又由于巨额的交易成本或“搭便车”而变得几乎不可能。他们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部消息,从中获取投机利益。第三,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属于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2003年 1月 9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由于以往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不足,有关法院已经受理了 900多件要求虚假陈述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件迟迟得不到审理结案(宋一欣 2003),中小投资者向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索赔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即使其投资是依据经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像许多这样类似的案例严重地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审计需求,更别谈什么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了。

(三)经营管理者的审计需求

在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他会主动要求通过审计人员对他的业绩真实性进行鉴定评价,以向股东说明其努力程度及有效性,从而获取报酬或职业声望等。但我国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通过行政任命产生,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客观评价经理人的市场机制,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理人的威胁很小,因此他们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再者,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地方政绩的考虑,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会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为了争取“股票发行资格”、维持“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与企业管理当局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暗示或强制企业管理当局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企业经营的好坏不是管理当局单独能决定的,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报酬、升迁也没有明显的联系;更加严重的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下,股权相当集中且非流通股占绝对优势,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用手投票权”和“用脚投票权”无济于事,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几乎没有真正的制度保障,他们不可能成为长期投资者,而只可能是牟取短期收益的投机者,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也就很难自愿向社会公众股东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也没有聘请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机。

(四)债权人的审计需求

债权人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评定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就需借助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要靠审计鉴定,因此,从理论上讲,债权人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的债务性融资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国有四大银行理应成为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使用者。但由于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表现在:四大银行商业化之前,由于承接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对债务人的会计报表的数据以及可靠性的关注程度较小。商业化之后的四大银行也许会重视会计报表的信息及其可靠程度,因而会关心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但是由于存在着金融工具单一、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问题,故其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对会计报表及其鉴证质量的关注程度也不会有根本的提高。

四、结语

审计报告虽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其质量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如果一味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本文从审计需求方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这个顽症久治不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审计需求,并对我国的审计需求主体缺乏真正有效的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为治理审计失败、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峰,张立民,雷科罗. 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j].会计研究,2002,(12).

[2]孙铮,曹宇. 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审计研究,2004,(3).

[3]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的审计市场需求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7)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相继爆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案件,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再一次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推到了风口浪尖,严重的审计失败问题已经引起了立法机构、监管部门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措施,试图解决审计失败问题,但是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多地专注于从对审计服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忽视了对审计服务需求方的关注,不注意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

一、审计需求:一个分析视角

信息的充分和恰当的披露是实现资本市场公平交易的前提,而信息中首要的必然是会计信息。信息接受者在使用这种信息前,必须评价其质量,独立审计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被传递的经济信息质量,从而提高信息价值的一种服务手段。如果把审计服务看作一种商品,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服务的相关利益集团便构成该商品的供需双方,会计信息使用者为辨别信息质量特征需要审计鉴定服务。只有存在这种审计需求,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可以这样讲:审计是基于审计相关主体的需求才产生的,审计需求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没有审计需求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审计,而且产生这种需求的主体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人格化的,不能是模糊的。因此,在探讨审计质量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审计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果一味单方面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以下就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学者们大多从审计供给的角度研究审计质量问题,因此,有关审计需求方面的文献比较少。刘峰等(2002)通过对原中天勤63家客户的流向分析,发现没有证据支持我国审计市场已形成良性的、追求高质量审计的结论。孙铮、曹宇(2004)通过实证的方式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审计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2004)通过检验事务所特征与其IPO审计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IPO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IPO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以上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经验数据支持他们的结论,而对形成审计需求不足的成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李树华(2000)通过对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审计市场份额集中度过低,从而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且他对缺乏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认为是我国证券发行机制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三、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

在我国,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乃至多年发展的过程看,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市场中各种相关信息的使用者,而是政府;不是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事审计、资本验证等法定业务以及管理咨询等非法定业务,但当前仍以法定业务为主,其服务也主要是满足于相关主管部门的需要。绝大多数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不是出于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是应付政府部门的要求,将注册会计师服务视为“过关”的一道程序性工作。简言之,即我国审计市场上缺乏自发性需求。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这一问题我们现在作进一步地探讨,我们主要从政府、投资者、经营管理层和债权人等审计需求主体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一)政府的审计需求

1.首先,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借审计报告来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他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虽说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监管,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所以,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去监管(蒋尧明,罗新华2003)。其次,受托经济责任学说认为,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目标是单一化的,即只追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或财产收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其行为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财产的保值增值目标,还有许多社会性的目标,如就业、社会稳定等,这就决定了其对经营管理层考核的复杂性,不只是靠独立审计就能完成的。第三,受托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必须完全是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没有任何超越经济的强制或依附关系。这种契约关系规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审计就是对契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鉴定之过程。然而,我国国企管理层一般是通过行政任命产生,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选的,他们与政府行政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我国政企并未完全放开,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企业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对经营者干预过多,也决定了其通过审计来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不太现实。

2.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中国证监会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不希望出现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从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他们需要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帮助鉴别虚假会计信息,以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但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证监会就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由于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不大可能大胆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他们的审计需求也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有效需求。

(二)投资者的审计需求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两种: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决策。但由于我国政府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不鼓励甚至限制有势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入市,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而且国有股绝对控股,一股独大,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大股东就是上面提及的政府所有者。根据上面已做的分析,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大股东,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审计需求。中小投资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市场投机气氛很浓,又加上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大多数中小投资者都抱着投机的心理到股市上赌一把,主要以炒作股价为其投资取向,股票持有时间较短。他们不预期从公司分配中获得收益,而是通过频繁买卖股票获取差价收益,因而他们更多地关注股市行情和公司一些外生变量及其炒作题材,较少关注会计报表,甚至有些投资者缺乏最起码的财会知识而无法使用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审计需求了。第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在企业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单个投资者的份额甚至微不足道,中小投资者作为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即使他们参与也不可能影响企业选择哪家会计师事务所或哪位注册会计师,或许可行的办法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这又由于巨额的交易成本或“搭便车”而变得几乎不可能。他们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部消息,从中获取投机利益。第三,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属于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由于以往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不足,有关法院已经受理了900多件要求虚假陈述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件迟迟得不到审理结案(宋一欣2003),中小投资者向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索赔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即使其投资是依据经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像许多这样类似的案例严重地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审计需求,更别谈什么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了。

(三)经营管理者的审计需求

在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他会主动要求通过审计人员对他的业绩真实性进行鉴定评价,以向股东说明其努力程度及有效性,从而获取报酬或职业声望等。但我国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通过行政任命产生,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客观评价经理人的市场机制,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理人的威胁很小,因此他们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再者,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地方政绩的考虑,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会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为了争取“股票发行资格”、维持“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与企业管理当局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暗示或强制企业管理当局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企业经营的好坏不是管理当局单独能决定的,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报酬、升迁也没有明显的联系;更加严重的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下,股权相当集中且非流通股占绝对优势,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用手投票权”和“用脚投票权”无济于事,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几乎没有真正的制度保障,他们不可能成为长期投资者,而只可能是牟取短期收益的投机者,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也就很难自愿向社会公众股东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也没有聘请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机。

(四)债权人的审计需求

债权人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评定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就需借助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要靠审计鉴定,因此,从理论上讲,债权人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的债务性融资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国有四大银行理应成为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使用者。但由于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表现在:四大银行商业化之前,由于承接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对债务人的会计报表的数据以及可靠性的关注程度较小。商业化之后的四大银行也许会重视会计报表的信息及其可靠程度,因而会关心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但是由于存在着金融工具单一、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问题,故其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对会计报表及其鉴证质量的关注程度也不会有根本的提高。

四、结语

审计报告虽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其质量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如果一味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本文从审计需求方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这个顽症久治不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审计需求,并对我国的审计需求主体缺乏真正有效的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为治理审计失败、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峰,张立民,雷科罗.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J].会计研究,2002,(12).

[2]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审计研究,2004,(3).

[3]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的审计市场需求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8)

一、证券发行注册制下审计需求的产生及特点

在证券发行的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公司只要履行了法律规定的注册手续,提供了所有情况和统计资料,并且所提供的信息经审核完全属实,不管证券发行公司自身条件如何,证券价值高与低,都可以获得证券公开发行的资格。投资者购买证券时,是根据发行者提供的能够帮助投资者判定证券质量的资料,做出判定选择并且自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必然关注证券发行公司所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并且当证券公开文件中有虚假或遗漏时,只要投资者有充分的证据证实,就有权向证券发行人及其董事、经理、承销商、控股股东、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相关人员提出赔偿要求。在此制度下,拟发行证券公司要吸引投资者,并表明其具有应有的投资价值,以便以较高的发行价格募得资金,必须借助于某种方式向投资者证实其所具有的可投资性-通过注册会计师具有权威性的审计报告表明,从而产生对审计的主动需求。而作为投资者其对证券的选择主要是依赖证券发行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包括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他们欲使自己的投资风险尽可能降低,必然要求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较高,从而也对审计存在主动需求。对证券承销商来说,为不致因发行证券公司虚假报告而招致巨额赔偿,其也会要求发行人接受高质量的审计。因而在实行注册制的证券发行市场,证券发行公司必然对高质量的审计存在自发性的主动需求。

二、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需求的产生和特点

我国的证券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鉴于我国企业发行债券并不顺利,且我国企业目前的主要筹资渠道还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所以本文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讨论主要以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我国的股票市场分为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流通市场,我国有关的证券法律法规规定,不论是一级市场中拟发行股票的公司还是二级市场中已上市的公司,都必须公开披露其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等信息,因而在我国证券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中都存在对审计的需求。

1.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需求的产生。我国公司发行证券长期实行核准制。证券发行的核准制是在规定证券发行基本条件的同时,要求证券发行公司将每笔证券发行报请证券发行主管机关批准的制度。在核准制下,规定有证券发行的详细条件并必须经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后才能发行证券。我国证券市场刚刚成立时,鉴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缺乏资本运作的经验,因而我国的证券发行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并采用“额度治理”的办法。

从1984年我国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开始,在有关的证券发行治理办法中(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治理办法》等)就规定了公司发行股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持股比例、盈利情况等)及向证券发行主管机关报批时所需报送的文件资料,其中包括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正是这些规定促使股票发行公司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导致对审计服务的最原始需求的产生,并直接促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及以后近3年时间里,股票的发行和上市没有实行全国性的统一治理,上海和深圳各自制定了上市公司的选择标准,基本是由当地政府或企业主管部门选择当地股份公司上市。1992年底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成立以后,全国性的证券市场逐步形成,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经历“计划治理、额度控制”到“标准控制”再到目前的向核准制过渡;证券发行治理法规制度也从《股票发行与交易治理暂行条例》逐渐成熟为《证券法》。其间公司发行证券,一方面要取得发行额度;另一方面,是要按照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向地方政府或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及证监会提出申请并报送有关企业总体情况的资料(其中包括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盈利预测及其审计报告等文件资料)和在形式上(各级审核机构并不详细查实公司报送资料的真实性)符合有关证券法规规定的条件,如公司近3年连续盈利等,由此,在各有关证券发行治理法律制度的要求下,产生了证券发行公司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的需求。

2.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需求的特点。由于我国证券发行市场中的证券发行公司多为由原有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这些企业总体来说经济效益不佳,面临改变经营机制,扭转亏损的迫切要求。而发行股票筹资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同时社会基于投机欲望对新股发行存在强烈的需求,对于公司而言,公开发行股票与向银行贷款相比是一项成本相称低廉的筹资渠道,并且取得上市资格则意味着企业可以无限期地利用这一低成本的筹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政府采用“计划治理、额度控制”后又采用“标准控制”对新股发行市场进行调控,使公司上市额度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争取上市额度并通过有关审核是发行股票中最重要的环节,并不需要通过呈报的财务及其他信息向投资者显示自己的投资价值,加之在我国股票发行市场上,股票的发行价格由政府确定而非市场自由确定,即以统一的市盈率乘以相应的每股盈余(这一指标的计算变化多次),对于相称数量的经营业绩并不十分理想的拟发行股票公司来讲,要想提高发行价格,尽可能多地筹集资金,就在“每股盈余”的计算上下功夫,在相关的法律规定拟公开发行或上市公司应报送有关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资料的要求下,公司为通过审核条件被迫寻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服务;而上市后的公司同样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拥有配股资格和保持上市资格的条件以及进行财务报告的年度审计,在此状况下为满足政府管制机构的要求,企业不得不接受注册会计师的相关审计。我国证券发行公司特有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其不会对审计产生自发性的主动需求,而只是迫于法律法规的形式要求,被迫寻求审计服务。

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即股东,泾渭分明地分为两大类,非流通股股东(国家股和法人股股东)和社会公众股股东。在我国特有的公司股本结构下,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拥有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并且直接控制着公司的经营和治理,因此,国有和法人大股东与公司的利益完全一致。而社会公众股股东的意志在公司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其利益也没有实质性的制度保障(社会公众股股东的投票权在非流通股占绝对控制地位的情况下发挥不了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因而社会公众股股东也就不可能成为公司的长期投资者,而只能是期望获取股票上市投机利润的投机者。我国证券发行市场上的低风险、高收益,更加使得社会公众股股东成为短期的投机主义者,他们的注重力,更多的投向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之间的价格差异,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公司股票的真实价值及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真正与公司投资价值有关的问题,反倒并不十分关注,他们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积极性去观察、判定证券发行公司的不老实行为,同时我国法律体制的不健全也使社会公众股股东无法对证券发行公司的这种不老实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作为财产所有者的股东,一方面是与证券发行公司利益一致而丧失了监督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公众股股东因力量薄弱和其投机性而放弃了对证券发行公司的监督,没有产生对审计的需求。

可见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需求是在政府管制的要求下产生的,这种审计需求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的审计需求截然不同,完全是基于管制的要求被迫产生的,仅仅是一种停留于形式的被迫性的法定要求,或者,这一审计需求与其说是证券发行公司的审计需求,不如说是满足政府管制需要的需求,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了(应该说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也存在一部分效益和信用良好的企业,它们在证券市场中会为表明自己所具有的优良品质而主动寻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但毕竟这些企业目前没有占到股票发行和上市公司的主流,因而它们所形成的自发性审计需求也没有占到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需求的主导部分)。

三、改变我国证券市场的审计需求现状

鉴于我国证券市场中对审计的有效自发需求不足的状况,在今后相称一段时期内,我国证券市场和审计、会计业界应主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改善:

1.发展机构投资者,培育对高质量审计的有效需求主体。我国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很难真正成为审计的有效需求主体,而机构投资者的崛起,可以使其成为证券市场中制衡上市公司行为的有效力量,而其所特具的经营风险性势必使其注重对上市公司经营行为的监控,从而产生对高质量审计的有效自发需求。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9)

[中图分类号]F23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7-0162-03

[作者简介]胡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江西南昌330038)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相继爆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案件,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再一次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推到了风口浪尖,严重的审计失败问题已经引起了立法机构、监管部门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措施,试图解决审计失败问题,但是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多地专注于从对审计服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忽视了对审计服务需求方的关注,不注意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

一、审计需求:一个分析视角

信息的充分和恰当的披露是实现资本市场公平交易的前提,而信息中首要的必然是会计信息。信息接受者在使用这种信息前,必须评价其质量,独立审计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被传递的经济信息质量,从而提高信息价值的一种服务手段。如果把审计服务看作一种商品,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服务的相关利益集团便构成该商品的供需双方,会计信息使用者为辨别信息质量特征需要审计鉴定服务。只有存在这种审计需求,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可以这样讲:审计是基于审计相关主体的需求才产生的,审计需求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没有审计需求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审计,而且产生这种需求的主体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人格化的,不能是模糊的。因此,在探讨审计质量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审计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果一味单方面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以下就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学者们大多从审计供给的角度研究审计质量问题,因此,有关审计需求方面的文献比较少。刘峰等(2002)通过对原中天勤63家客户的流向分析,发现没有证据支持我国审计市场已形成良性的、追求高质量审计的结论。孙铮、曹宇(2004)通过实证的方式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审计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2004)通过检验事务所特征与其IPO审计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IPO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IPO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以上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经验数据支持他们的结论,而对形成审计需求不足的成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李树华(2000)通过对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审计市场份额集中度过低,从而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且他对缺乏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认为是我国证券发行机制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三、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

在我国,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乃至多年发展的过程看,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市场中各种相关信息的使用者,而是政府;不是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事审计、资本验证等法定业务以及管理咨询等非法定业务,但当前仍以法定业务为主,其服务也主要是满足于相关主管部门的需要。绝大多数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不是出于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是应付政府部门的要求,将注册会计师服务视为“过关”的一道程序性工作。简言之,即我国审计市场上缺乏自发性需求。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这一问题我们现在作进一步地探讨,我们主要从政府、投资者、经营管理层和债权人等审计需求主体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一)政府的审计需求

1.首先,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借审计报告来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他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虽说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监管,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所以,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去监管(蒋尧明,罗新华2003)。其次,受托经济责任学说认为,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目标是单一化的,即只追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或财产收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其行为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财产的保值增值目标,还有许多社会性的目标,如就业、社会稳定等,这就决定了其对经营管理层考核的复杂性,不只是靠独立审计就能完成的。第三,受托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必须完全是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没有任何超越经济的强制或依附关系。这种契约关系规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审计就是对契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鉴定之过程。然而,我国国企管理层一般是通过行政任命产生,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选的,他们与政府行政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我国政企并未完全放开,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企业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对经营者干预过多,也决定了其通过审计来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不太现实。

2.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中国证监会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不希望出现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从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他们需要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帮助鉴别虚假会计信息,以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但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证监会就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由于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不大可能大胆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他们的审计需求也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有效需求。

(二)投资者的审计需求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两种: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决策。但由于我国政府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不鼓励甚至限制有势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入市,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而且国有股绝对控股,一股独大,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大股东就是上面提及的政府所有者。根据上面已做的分析,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大股东,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审计需求。中小投资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市场投机气氛很浓,又加上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大多数中小投资者都抱着投机的心理到股市上赌一把,主要以炒作股价为其投资取向,股票持有时间较短。他们不预期从公司分配中获得收益,而是通过频繁买卖股票获取差价收益,因而他们更多地关注股市行情和公司一些外生变量及其炒作题材,较少关注会计报表,甚至有些投资者缺乏最起码的财会知识而无法使用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审计需求了。第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在企业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单个投资者的份额甚至微不足道,中小投资者作为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即使他们参与也不可能影响企业选择哪家会计师事务所或哪位注册会计师,或许可行的办法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这又由于巨额的交易成本或“搭便车”而变得几乎不可能。他们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部消息,从中获取投机利益。第三,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属于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由于以往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不足,有关法院已经受理了900多件要求虚假陈述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件迟迟得不到审理结案(宋一欣2003),中小投资者向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索赔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即使其投资是依据经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像许多这样类似的案例严重地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审计需求,更别谈什么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了。

(三)经营管理者的审计需求

在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他会主动要求通过审计人员对他的业绩真实性进行鉴定评价,以向股东说明其努力程度及有效性,从而获取报酬或职业声望等。但我国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通过行政任命产生,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客观评价经理人的市场机制,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理人的威胁很小,因此他们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再者,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地方政绩的考虑,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会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为了争取“股票发行资格”、维持“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与企业管理当局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暗示或强制企业管理当局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企业经营的好坏不是管理当局单独能决定的,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报酬、升迁也没有明显的联系;更加严重的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下,股权相当集中且非流通股占绝对优势,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用手投票权”和“用脚投票权”无济于事,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几乎没有真正的制度保障,他们不可能成为长期投资者,而只可能是牟取短期收益的投机者,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也就很难自愿向社会公众股东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也没有聘请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机。

(四)债权人的审计需求

债权人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评定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就需借助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要靠审计鉴定,因此,从理论上讲,债权人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的债务性融资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国有四大银行理应成为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使用者。但由于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表现在:四大银行商业化之前,由于承接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对债务人的会计报表的数据以及可靠性的关注程度较小。商业化之后的四大银行也许会重视会计报表的信息及其可靠程度,因而会关心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但是由于存在着金融工具单

一、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问题,故其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对会计报表及其鉴证质量的关注程度也不会有根本的提高。

四、结语

审计报告虽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其质量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如果一味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本文从审计需求方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这个顽症久治不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审计需求,并对我国的审计需求主体缺乏真正有效的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为治理审计失败、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峰,张立民,雷科罗.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J].会计研究,2002,(12).

[2]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审计研究,2004,(3).

[3]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的审计市场需求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10)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3月,中国上市公司总数为1434家,其创利额占全国gdp总份额的75.57%。上市公司数量之大,其创造的利润占gdp的份额之高,显示了中国上市公司庞大的创利能力。目前,国家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已成为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因此随着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其对注册会计师的需求也就与日俱增。注册会计师为经济个体信息、解读信息、提供审计服务。但是长期以来,该行业都缺乏统一的行业数据,市场上事务所数量不多、服务层次不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服务质量及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供需现状及引发的问题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本文拟以注册会计师行业为研究对象,围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供给与需求,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理论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

1.供给环境

供给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内,提供审计服务产品的可控环境,二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外,相关监管部门的可控环境。内、外环境综合作用影响行业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内部可控环境包括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相关的审计技术准则和审计技术手段、行业发展、同业竞争和职业独立性状况等因素;外部可控环境包括由财政部、证监会等制定的规范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质量和信息披露规范质量等因素。

2.需求环境

需求环境主要指影响注册会计师服务的本文由收集整理需求数量和质量的环境。由于需求主体可分为公司、政府和社会公众,因此,需求环境可分为微观的公司环境、宏观的政府环境和公众期望环境。微观的公司环境主要与公司治理结构等相关,公司治理状况决定了审计质量需求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程度。而政府和公众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包括通过影响公司的治理环境进而来影响其审计质量的间接影响,以及通过直接对注册会计师施加压力来影响其审计质量的直接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基础

我们都知道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的是审计服务,其工作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总体财务状况数据,这些财务数据即为会计信息。由此可见,会计信息是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的基本元素,也可以这样理解,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基础,即为会计信息。

1.会计信息的供给

按现行有关会计规范的要求,会计信息的对外报表采用的是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利润表。该类信息呈现标准化,有统一的规格,方便了使用者的比对,使其可以快捷的获取信息,但是,统一的报表形式也决定了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能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要,无法满足某些特定的需求。

2.会计信息的需求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结构具有广泛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特征。对于不同的用户以及同一用户的不同用途,信息的需求结构是有差别的。作为需求的信息中既要有企业内部信息,诸如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又要有企业外部信息,诸如其他微观主体信息,宏观经济信息,市场形势的信息,甚至国际市场信息。从需求方来说,则涉及多个方面:政府、企业、经济个体、普通民众等等。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实证分析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给分析

1.会计师事务所

(1)业务单一,监管不健全。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涉及会计、审计、评估、税务、管理咨询等,但国内绝大多数事务所还只能提供审计等单一品种的服务,能提供全方位管理咨询业务和其他相关业务的事务所并不多,总体的业务服务能力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在执业环境的管理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规范、事务所运营体制和行业监管机制等都存在较多问题,如事务所内部缺乏激励机制,行业监管监督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政府干预,作假较严重等。

(2)人才缺乏,知识结构老化。事务所大多数注册会计师还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才不多。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为顾客提供各种管理咨询业务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机会渠道也很少,由于事务所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的层次较低,加之,还没能建立一套面向市场的、有效的培训机制,这使得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获得新知识和提供新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

(3)缺少小型事务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大部分。这些企业的年报审计工作,以及一些较为简易的管理咨询工作都需要一大批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出于收费金额方面的考虑不大会承揽这方面的业务,这为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这些小规模企业需要小型会计事务所提供价格低廉的记账、纳税申报、会计制度设计、基本会计知识培训、验资工作等专业性服务。其发展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格局,是发挥其特定的市场功能的需要,也是实现其市场自身定位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成立时间短、起步晚,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资金实力、技术实力上都无法与大、中型事务所竞争,而只能将服务对象定位在中、小企业上。

2.注册会计师

(1)国内市场上会计专业岗位分布调查分析。下图是有关市场上会计专业岗位分布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市场上,注册会计师的总比例只占到17%,而最基础的基本核算岗位占到了市场岗位份额的将近一半之多!当然这与调查对象当中存在大量私营企业有关,由于私人企业的会计日常核算并不是很复杂,基本的核算岗位设置即可满足企业的核算需要。但是大量存在的基本核算岗位是无法满足新要求、高标准的新型市场的。

(2)国内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分析。下面是国内某地区注册会计师行业年龄分布调查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队伍年龄老化问题比较突出,50岁以上的注册会计师为37%,而30岁以下的仅仅只有7%。注册会计师队伍当中的成员老龄化趋势仍旧偏大,年轻人才缺乏。这一点必将制约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3.注册会计师行业供给的一般结论

首先,很明显的是,从供给角度看,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着低层次供给相对过剩和高层次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注册会计师人数虽然在逐年上涨,但总数与国际知名事务所相比较还是略少。国内现有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当中老龄化严重,年轻人群当中也存在高级人才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其次,由于私营企业数量庞大,导致了会计专业人才大多集中在基本核算岗位,而高级会计人才十分短缺。但是,现有的这些基本核算岗位的人才也没有完全适合国内本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状,真正可以满足私营、小型企业的事务所所占比例太小,发展缓慢,多种问题制约了这一新兴形式的事务所的出现。这些都是供给情况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需求分析

1.需求主体

(1)外国会计公司以及外国投资者。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对外国会计公司有很强的吸引力。国外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主体为保护自身的利益,要求中国的会计市场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为他们提供规范的注册会计师服务。考虑到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对成本方面的考虑,他们必然在适应本土特色的同时继续延续其国际化的策略。即,在雇用大量高素质的中方员工时,注重吸纳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和那些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计算机、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提出财经建议的专业人才。因此,随着外国资本流入和外国投资增加,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将产生全新的需求。

(2)中国资本市场以及改革后的新型企业。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各个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部门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可靠的服务。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国外企业都将发生一个新的融合。我国企业在国家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这不但要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提供审计和一般信息披露服务,还要求其提供有关资产重组、上市运作、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市场预测等一系列更高层次的管理咨询服务。因此,这些都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范围、形式、层次、质量等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2.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数与社会需求

(1)中国与其他市场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数比较。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中,由于大量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企业,因此需要大量的注册会计师对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成熟。每10万人中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大都超过100人。相较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新兴市场国家大部分只在10人以上,明显显现出数量上的不足。但是相比较这些地区,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执业注册会计师5.6万人左右,平均每10万人中约有4个注册会计师。不仅与发达市场数据相差甚远,甚至远远低于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人数。

(2)注册会计师行业与其他行业需求比较。由于社会劳动报酬与社会劳动或者说劳动者的技能是成正比的,这就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在经济活动当中所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可或缺的经济角色和职能使得这一职业拥有了相对较高的报酬。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注册会计师人才的缺乏,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极度需求导致了这样一种高薪纳才的局面。

3.注册会计师行业需求的一般结论

首先,注册会计师在市场上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不仅没有饱和,甚至是一种极其短缺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各行各业尤其是商业部门,对于注册会计师的需求只增不减。这种需求是强大的、全方位的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求,对注册会计师服务数量的需求,还表现为对注册会计师服务形式的需求,对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质量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中国各个经济主体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巨大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它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动力。如果没有更多更优秀的国内注册会计师出现,没有有实力的事务所,这种需求的解决途径就只能依靠国外的大型事务所。这并不是一种妥善的解决办法。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均衡的制度安排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供需不均衡及影响

1.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由于一方面国内有强大的需求却没有具有实力和经验的国内事务所为其提供服务,而且国内外事务所成员收入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使得许多优秀业务骨干跳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面临大量人才流失,这将使得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处于愈加不利的竞争地位。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其业务范围将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业务单一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会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将持续的在被国外事务所占领后的剩余小额市场上展开在业务数量、质量方面的竞争。这种激烈的多方竞争极其有可能会导致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不稳定。

2.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影响

现有的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却还是一味的单一。这种从基础上的供需矛盾扩大后,便出现了高层人才匮乏、低层供给量过大;高层次高精尖人才匮乏、技术单一零散人才量过大的供给模式。加之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成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一辈注册会计师在新型会计市场的发展中不适应,知识储备不足,然而适应新情况的年轻一代中拥有注册会计师职业技能的人数却甚少。这些不合理的供给结构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行业内部人员得不到更新,其运作机制就会缓慢,会计师事务所的各项工作也必将受到影响。

(二)制度安排

1.培养优秀人力资源

这是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解决:首先是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改革考试资格、考试制度和考核内容、考核办法,注重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单单凭考卷定资格。其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大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培训力度,造就更加具有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再次,各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起自身的监管机制,使所内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最后,各个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指各个高校和专业学校应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使该专业毕业生能高素质和高比率的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增加注册会计师队伍中的年轻人才比例。

2.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扩大经营范围,向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事务所学习,尽快适应多领域的需求,包括会计、审计、评估、税务、管理咨询等。同时注重质量、讲究信誉,以赢得更多客户。而扩大事务所规模的有效途径则是注重事务所规模的扩展,引导和促进国内事务所之间走强强联合的道路,有实力的大型事务所才能够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健全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这一点上,需注意的是要考虑到当前国内企业的情况,鼓励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小型事务所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小型企业的需求。

3.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篇(11)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获取和有效使用要素资源并把它转化为企业的价值。因此,企业的生存要面对两头要素市场和消费者,它要把要素资源转换为消费需要的产品以满足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企业存在的价值所在。企业要实现高效资源转换的功能,必须能够有效获取资源和使用资源。会计就是为了满足企业获取和使用资源需要而存在的。第一,它能充当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的信号灯,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二,它的作用也是提高企业内部资源使用效率。科斯说过,企业和市场互相替代,如果企业不能有效进行资源的内部配置,那么它将被外部市场所代替。也就是企业内部必须存在一个“模拟市场”,通过激励来提高其内部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会计通过划分责任主体的责、权、利激励他们有效的使用资源,充当内部“模拟市场”价格信号灯。因此,会计的信号灯功能(在外部市场和内部模拟市场)使它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充当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角色,这一功能应该是会计的本质功能。而会计在管理领域的作用应该是其辅助功能,会计管理功能的大小最终应该以企业的需要为标准。如今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促使财务中心论向营销中心论转变,我们不宜过分强调会计的管理功能。建立在财务数据之上决策的价值贬值就是因为过分夸大和依赖会计信息的作用,而忽视了更有用的非财务信息。

从整个经济体系看,会计主要是充当资源配置信号灯的角色,这是会计的本质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会计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也参与企业资源管理活动,这是会计的拓展作用,它应该服从经济的需求。具体而言,会计应以市场和企业的经济需求为标准,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调整,特别是对于会计的交叉性学科——管理会计更要把握其辅助性而不是喧宾夺主。对会计学科发展而言,经济需求这一标准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将依据经济需求原则,从企业和市场两个方面对会计的定位作进一步讨论。

二、经济需求原则与会计定位

(一)会计的回归。会计职能和会计信息的膨胀使会计不堪重负,会计系统相对市场毫无效率而言,这都是由于会计的职能被人为夸大,超过了市场和企业对它的经济需要。会计应该回归于提供原始信息和核心的会计程序的角色,而将剩余的功能交由更有效的市场。当前存在的会计信息扭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会计的角色错位。众多会计人在发展会计的同时没有把握会计定位应以经济需求为原则的标准。

1、市场对会计的经济需求是由它的理性目标公度化所决定的。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度量把经营活动的手段(成本费用支出)和目的(利润最大化)充分联系起来,使得从数字上考量经济理性目标实现程度成为可能。会计同时把这一度量信息披露给市场,使高效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实现这种理性目标最大化,最终使得整个经济达到理性化的目标。

2、企业对会计的经济需求有两个方面:第一个需求从本质上与市场对会计的需求相同。根据科斯理论,企业和市场是相互替代者,企业要获得与市场同样有效的资源使用能力,也必须使得内部责任主体的理性行为公度化,这同样也需要通过会计的计量完成。上述需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企业内部行为理性化的思路:像市场需要界定清楚产权一样,内部责任主体也应转变为产权主体,企业产权主体可拓展为所有者、经营者(mb0管理持有股票)、员工(人力资本的权益化)、企业本身(法人产权),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达到高效使用资源的效果。第二个是管理的需求。企业没有被市场完全替代是因为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协调管理功能。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行为,也需要会计的参与。会计以披露的信息在管理这一动态活动中起开头计划和结尾反馈作用,但会计只是一个参与者。

(二)会计在企业的定位。企业是一个吸纳资源和转换资源的组合体,它要解决两个问题:有效获取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从经营者角度来看,企业管理行为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外部市场进行决策;二是对内形成一个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界定所有者、经营者、员工以及企业本身(企业是法人产权)的产权权利,解决委托关系的责、权、利问题,实现面向市场的决策目标。根据经济学观点,界定产权的最好办法是内部行为外部化,也就是说把面向外部市场形成的有效决策在企业内部执行,使得资源在企业每次流动都是一次价值增值,每次业务活动都围绕价值增值进行。因此,从企业管理对象和目标来讲企业管理行为涉及的两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一点:即把有效的市场决策运用在内部的价值管理活动中。那么,会计在这一活动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

第一,企业必须拥有像市场那样能够进行资源交换的内部价格机制,否则就会被市场所代替。因此企业应该形成一个内部“模拟市场”,在这一“模拟市场”中会计应具有传递内部价格信号的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制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以及度量每一部门对企业的经济贡献,界定出有效的业务活动和无效的业务活动。我国理论界一般把会计在企业中这一功能叫做控制功能,笔者认为不妥。从本质上讲会计在企业中只是充当内部价格信号的传递者,这和在市场充当资源配置信号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会计不应该在充当标准提供者的同时充当标准的评判者(如赋予会计监督功能),否则,就会引起会计功能的错位。就像在市场上会计只是披露信息,信息的评判由审计确认和市场最终决定,会计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也只应该披露内部价格信号,其评判由内部控制确认和企业的“模拟市场”最终决定。

第二,具有管理功能是企业不同于市场的一个特点,市场不可能完全替代企业。会计也应该依据自己信息优势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但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管理活动是总体协调的行为,我们很难撇开一个管理的整体活动单独讲会计的管理活动,会计应该是具有管理作用而不是定位于管理职能这一层次,管理的职能应该还给企业。过于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否定了作为市场微观基础的企业利润制度,取消了企业利润目标,会计被定义为加强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能够依据成本效益原理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把市场化决策在企业内部实施的价值管理活动中,所以经济管理职能应该还给企业,会计不可能也没必要完成这一任务。

概括地说,会计在企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企业的经济需求进行定位。第一,强化其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的价格信号灯功能。邯钢的成本倒推法就是强化会计的价格指示功能,把市场的价格信号传递到企业内部,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高效使用。第二,不宜过于强调会计的管理功能。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管理信息的一个子集,而非财务信息由于不受可计量性限制而具有容量大、快速、及时等优势,具有更高的决策相关性。第三,会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本质上是由其提供的信息特点决定的。其可计量性在发挥价格信号灯功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此同时,它的劣势也在于此,为了可计量性,更具有决策相关性的非财务信息被排除在外。仅仅依据财务信息作出的决策不免偏颇,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的会计软件公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正积极向管理软件公司转变。

(三)会计在市场上的定位。我们从环境会计问题的会计功能与市场功能的区别,引入这个话题进行分析。

当大家热火朝天为讨论环境会计如何解决计量问题而伤脑筋的时候,有人对环境会计提出了质疑。加拿大学者桑顿在《环境会计和绿色眼罩》一文指出,别再难为会计人员了,为什么环境问题专家们不能改革产权和义务制度以便于会计师们核算呢?会计应该等到市场交易事项发生之后才加以确认和计量,交易定价问题应该由市场解决。环境问题是由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的外部性问题,其对策不是集中在我们如何改革会计上,而是更多地依赖价格体制自身,通过政府力量强行要求企业“把外部性内部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外部性问题还是个市场问题,而不是市场失效,还是应该通过完善市场来解决定价问题,政府不应该插手),因此,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不是会计的问题,而是市场的问题。我们把市场功能错当为会计功能,把会计在市场上进行了错误的定位。根据经济需求原则,会计是传递配置信号的,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直接面对投资者的信息公告栏,因而是市场进行信号传递功能中较为可见的一部分功能。我们不能因为资源配置信号是从会计显示出来就咬定会计是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会计只能解决“不良”信息但不能解决“不确定”信息。不确定信息更多依赖于一个有效市场下的运行机制,科斯定理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制,我们只有通过财产和义务的清晰界定,才能有效运用价格机制。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的有效机制,这并不是会计的责任。

以上分析的意义是:只有根据经济需求原则才能对会计进行精确的定位,才能界定好会计在市场上的功能作用,才不会把一个市场问题误以为是一个会计问题。我们并不否认会计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它应该是一个积极参与者,但问题的有效解决并不决定于它。

三、经济需求原则与会计的学科体系建设

(一)对外部市场而言其对应的学科应该是财务会计,会计的角色定位应该以市场体系的健全为需要。要区分好市场功能和会计功能,不要把一个市场问题误以为是一个会计问题。因此,会计在拓展作用、进行学科发展时应该有经济需求的全局观,会计可以推动一个市场问题解决,但一个市场问题解决的关键并不在于会计的本身,因此,不要把精力浪费在错误的研究方向上。

(二)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而言,其对应的学科应该为产权会计:内部主体理性行为如何进行公度化,如何通过划分好各个责任体的责、权、利以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会计往往专注于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计量,现在是重视企业内部主体经济利益划分的时候了。一种思路就是把责任会计发展为产权会计,解决企业内部资源使用效率问题,服务于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的需要。其实,人力资源会计和对经营主体产权研究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责任主体如何产权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把财务报表分解为企业各个产权主体的内部责任或产权报表,发挥会计在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信号指示功能。

(三)对于参与管理而言,管理会计应该满足企业管理的整体需要,管理会计应从管理来研究会计,而不是硬要强调会计的管理功能。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会计信息参与管理,在不能实现管理信息化的限制下,会计提供的管理信息不失为有用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会觉察到会计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不必为会计作用有限而感到不安,这是学科功能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