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内医药市场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6 09:46:20

国内医药市场

国内医药市场篇(1)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现状分析

1.医药流通行业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医药流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医药流通规范进行。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对药品流通严格的监管,药品在国内范围内流通并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贸易壁垒,阻碍外区域药品进入本地市场。例如:通过药品检验、审查等行政手段影响一些非本土药品的本地销售。地方政府的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还使一些地方药品流通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尽管我国药品管理办法第69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设立药品流通地方保护政策,但从国内药品流通的现状来看地方保护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造成药品流通地方保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内相关的法规机制不完善。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制药产业发展带动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但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小,而且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差。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医药流通还是以国营为主,民企医药流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4年度药品流通企业中上市公司共17家,市值总值为2593亿元,但平均市值只有152.54亿元,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潜力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的。新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电子商务也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仅为425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药品物流需求。“多、小、散”的产业生态还是当前国内医药流通的主要现状,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数量统计如表1。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价值链组成分析

医药行业价值链由医药原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品、顾客等组成。在整个价值链中医药流通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环节。全球医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 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7亿元,同比增长18.79%。随着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需要高效的医药物流做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医药生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由于医药流通不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不高,导致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必然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因此医药流通成为了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2.医药行业价值链保障措施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主体部分是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此外就是价值链价值保障的组成部分分析。保障组成部分包括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医药信息化和智能化、医药物流创新服务、雄厚的资金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是保障价值链各个环节发展的关键。在价值链模型分析中,明显能感受到国内医药行业在相关保障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例如: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有93家,开展物流延伸服务的有68家,承接药房托管的有64家,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的有22家。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集中、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但以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现状和规模来看政府不及时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

三、国内医药流通企业转型的策略

1.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发展一批规模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美国,医药流通业务主要集中在麦卡森、卡地纳、美源博根三大公司。由于业务高度集中,这三家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支持医药流通模式创新。例如:对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在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带动下,美国国内医药流通水平大大提升。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加快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整合。行业整合不仅包括行业内整合,还包括上下游行业整合,打造一批核心药品流通服务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也能在医药流通行业内引发鳗鱼经济现象,提高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提升流通效率、下降流通成本的改革目标。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动力。为实现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集中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市场向医药流通企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也可以鼓励上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增加市场活力。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与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鼓励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也将促进医药流通的大发展。

2.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利润增加是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应该以利润增加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无疑是流通企业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要正确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掘客户需要的营销观念,积极开展营销渠道建设。结合价值链模型分析,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消费终端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环节,掌握销售市场才是流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转型中营销渠道的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为主。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强有力的控制力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例如:某知名医药流通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建立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获得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思维创新方面国外有很多方式可以借鉴,例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积极拓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一定能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管理思维理念上需要打破常规,可以通过让销售终端入股的方式,牢固企业与销售终端的联系,还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发展资金。

3.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为企业转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坚决治理医药流通地方保护贸易壁垒,实现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受国内传统药品监管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监管者。这样的现状是完全不利于医药流通市场化发展的。改革国内医药及医药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透明的医药行业流通保障机制十分必要。近几年国内药品监管及审批制度不断修订,但与欧美药品审批制度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的法规体系由三级组成,包括了基本法案、具有法律强制作用法律及技术指导原则。欧盟的法规体系则分为法规、法令、通知、指南四部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药品管理体系加强国内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建设,将药品准入检测交给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实现地方政府对药品监管部分放权。监管中将社会监督纳入监管范围,同时适当提高该行业的准入门槛,以此来淘汰一批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药品流通企业。市场机制的创新还要避免药品流通企业内部恶性竞争,提高药品流通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

四、结束语

在国内医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加快医药流通行业企业的转型步伐是非常必要的。基于行业价值链分析,发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经营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当前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策略,科学制定企业转型战略规划。加强行业整合、加强营销渠道建设、完善医药流通的市场规范机制,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必然能促进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更好的发展,促进行业大发展。

参考文献:

国内医药市场篇(2)

1.医药流通行业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医药流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医药流通规范进行。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对药品流通严格的监管,药品在国内范围内流通并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贸易壁垒,阻碍外区域药品进入本地市场。例如:通过药品检验、审查等行政手段影响一些非本土药品的本地销售。地方政府的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还使一些地方药品流通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尽管我国药品管理办法第69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设立药品流通地方保护政策,但从国内药品流通的现状来看地方保护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造成药品流通地方保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内相关的法规机制不完善。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制药产业发展带动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但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小,而且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差。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医药流通还是以国营为主,民企医药流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4年度药品流通企业中上市公司共17家,市值总值为2593亿元,但平均市值只有152.54亿元,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潜力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的。新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电子商务也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仅为425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药品物流需求。“多、小、散”的产业生态还是当前国内医药流通的主要现状,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数量统计如表1。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价值链组成分析

医药行业价值链由医药原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品、顾客等组成。在整个价值链中医药流通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环节。全球医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 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7亿元,同比增长18.79%。随着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需要高效的医药物流做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医药生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由于医药流通不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不高,导致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必然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因此医药流通成为了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2.医药行业价值链保障措施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主体部分是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此外就是价值链价值保障的组成部分分析。保障组成部分包括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医药信息化和智能化、医药物流创新服务、雄厚的资金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是保障价值链各个环节发展的关键。在价值链模型分析中,明显能感受到国内医药行业在相关保障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例如: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有93家,开展物流延伸服务的有68家,承接药房托管的有64家,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的有22家。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集中、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但以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现状和规模来看政府不及时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

三、国内医药流通企业转型的策略

1.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发展一批规模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美国,医药流通业务主要集中在麦卡森、卡地纳、美源博根三大公司。由于业务高度集中,这三家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支持医药流通模式创新。例如:对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在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带动下,美国国内医药流通水平大大提升。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加快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整合。行业整合不仅包括行业内整合,还包括上下游行业整合,打造一批核心药品流通服务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也能在医药流通行业内引发鳗鱼经济现象,提高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提升流通效率、下降流通成本的改革目标。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动力。为实现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集中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市场向医药流通企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也可以鼓励上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增加市场活力。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与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鼓励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也将促进医药流通的大发展。

2.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利润增加是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应该以利润增加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无疑是流通企业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要正确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掘客户需要的营销观念,积极开展营销渠道建设。结合价值链模型分析,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消费终端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环节,掌握销售市场才是流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转型中营销渠道的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为主。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强有力的控制力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例如:某知名医药流通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建立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获得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思维创新方面国外有很多方式可以借鉴,例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积极拓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一定能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管理思维理念上需要打破常规,可以通过让销售终端入股的方式,牢固企业与销售终端的联系,还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发展资金。

3.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

国内医药市场篇(3)

(一)随着2005年《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医药分业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要从体制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就必须实施医药分业,把医院门诊药房分离出来,变成社会零售药店,独立经营,彻底切断医院与药房的经济联系。同时,医疗流通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平价药店进入医院药房将进一步推动医药分业。

(二)药品分类管理的加强无疑给OTC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

据透露,今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继续完善OTC目录,并将专家遴选、自上而下公布的形式改为由企业自行申报,凡是符合OTC品种标准的,均准予其进入OTC目录。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医疗保险目录里很少有OTC的品种,而在我国2004年9月公布的医保目录中,OTC品种大约占20%。OTC进入公费医疗必然推动该市场形成火爆的局面。

(三)大量的药品专利陆续到期,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处方药转化成了OTC药

很多医药企业都在积极地将那些专利期已满的处方药向OTC转换,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通过这种转换,企业可延长药品的生命周期,把处方药因失去专利保护、面临仿制竞争而造成的销售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四)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几乎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感到了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日渐增多的巨大压力

鼓励OTC药品消费,是政府节约医疗福利支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见,上述种种因素将对我国OTC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到2005年我国的非处方药的销售额可望到600亿元,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面对国内巨大的医药市场蛋糕,强生、拜耳、惠氏、杨森、施费宝、史克等全球性跨国公司已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地处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直接受益者,再加上自身的多种资源优势,已被众多国内外医药大鳄相中,因此,呼和浩特的制药企业如不及时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尽快开发特色产品以占领市场,则很难保证竞争中的优势。

二、呼和浩特医药产业现状

(一)医药制造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呼和浩特政府一直把医药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来扶持发展,针对全市医药行业存在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现有产品技术含量低,而附加值大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启动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培育以民族医药为主体,在国内、国际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

目前全市医药制造企业共有20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农业部定点生产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内蒙古生物药品厂、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唐药业公司等。此外,随着呼和浩特大唐电力工业经济园区的建成,国内石药集团、华北制药、新华制药、升华拜克等医药大鳄纷纷入驻呼和浩特,也带动了当地医药产业的发展。

(二)市场资源潜力巨大

始办于1999年的中国・呼和浩特医药保健品交易会,目前已成为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举足轻重的医药交易盛会。展会每年举办两届,每届药交会,全国约10万药商云集呼和浩特。2005年药交会的举办规模更是盛况空前,会场成交额达5亿元;按照惯例,药交会的后续成交额将是会场成交额的两至三倍。本届药交会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的3000余名厂商代表参展,其中包括“哈药集团”、“吉林修正药业”、“广州白云山制药”等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此外,“美国TT公司”、“韩国未来技术投资公司”等国外企业也慕名加盟。

呼和浩特举办药交会,最大的优势是医药保健品的营销人力资源。目前内蒙古医药保健品营销人员近30万人,大多集中在呼和浩特,占全国医药保健品营销队伍人数的七成以上,营销网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总额约在100亿元左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医药保健品营销这一行在自治区内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呼市药交会和医药保健品营销大军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区域优势逐步显现

内蒙古药材资源丰富,如具有代表性的肉苁蓉、甘草、黄芪、沙棘等,开发价值极大。据考证,自治区中蒙药材已达2000种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近年来,自治区把蒙药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名牌产品崭露头角,如麻黄素、灰黄霉素、土霉素碱、鸿茅药酒、苁蓉酒等。目前我区开发的蒙药药品达5000余种,不仅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十分畅销。

呼和浩特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辐射范围内。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市场潜力巨大,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日北京市发改委首次提出“3+2”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构想,即在现有京津冀合作的基础上,加入内蒙古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发挥内蒙古、山东的地方优势,实现更大空间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这一战略的实施,势必带动呼和浩特市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投资等各方面的发展,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必将推动呼和浩特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

(四)产业政策积极扶持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的医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域、GSP认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呼和浩特医药市场出现了大而无形、多而无序、片面追求局部利益的被动经营局面。对此,市政府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医药行业面临的机遇,结合呼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了产业调整政策,确立了医药产业向大集团、大市场发展的战略思路,并把生物制药确立为呼和浩特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进一步加大呼和浩特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国际的知名企业来我市进行投资建厂、贸易交流和技术合作。目前总投资4亿多元、年产1万吨青霉素项目和投资1.16亿元、年生产3000吨黄霉素项目已在呼和浩特市落户。

三、呼和浩特医药产业营销思路

(一)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产业

我国加入WTO后,在西药仿制品生产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只有树立民族大旗,重点研究和开发中、蒙、藏、苗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产品,才能使中国医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内蒙古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把蒙药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从总体来看,呼和浩特现有医药企业的规模实力,产品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还不具有优势,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 应依托内蒙古的资源优势,突出主业,积极向生物制药、中蒙药或兽药等特色医药发展,走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之路。

(二)重视培育和开发农村市场

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占国内总人口的75%左右,但农村药品消费量与城市药品消费量的比例却为1∶9; 同时农民的自我保健、安全防护意识相对较差,故发病率及安全事故发生率偏高,因此农村医药市场的开发不容忽视。尤其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程度较弱,其农村和牧区的市场更具发展空间。

开发农牧区市场,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医药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多种活动,深入农村地区义务宣传OTC药品知识,免费为农村群众提供自我药疗的咨询服务,以提高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和药品消费知识水平,培育潜在的OTC药品市场;二是重视拓展农村药品零售市场,帮助农村地区增加药品零售网点,这不仅可以方便消费者购药,而且可以用规范的药品经营行为净化农村药品市场,帮助农民转变药品消费观念;三是大力提倡和鼓励城市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到农牧区开设连锁药店,用连锁药店优良的药品供应体制以及良好的服务改变农牧区药品市场的落后状况。

(三)走经营模式多样化的道路

鉴于呼和浩特现有的医药企业目前尚无明显的竞争优势,应本着有利于企业发展,能够扩大市场份额的原则,可采取委托加工、招商、合作开发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如通过建立区域联盟,进行区域范围的合作或联合,开拓区域市场,强化公司产品的影响力,最终实现联盟组织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2003年成立的“中国药品商大联盟”反映着制发展的大趋势,可借助中国药品商大联盟进行商的选择。同时,还可利用目前市面上知名度高品牌的力量,与之联姻,借助其品牌优势,或依托其营销网络,达到产品迅速上市,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

(四)大力开发新品种,挖掘老产品

从近几年各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可以看出,市场推广产品中品种较多,但新特药仍主要集中在竞争相对激烈的心脑血管、糖尿病、胃药、减肥产品、儿童用药、肺病药物等六类产品上。因此,医药企业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把握机会,找准突破口,开发新品种,形成有利润增长点、以点带面的特色产品,最终做到在狭小的市场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同时,老产品由于具有广阔的市场基础,可从中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精心包装、策划,以全新面孔出击市场,迅速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后续新产品的推出奠定基础。

国内医药市场篇(4)

但是,越南药品的经营体制尚未完全从以往的药品缺乏状态下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中解脱出来。目前,药品购销体系正处于旧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新的体系又未完全建立起来的“青黄不接”断带时期,药品流通渠道不畅,费用高、周期长、缺乏高效快速的药品购销体系,医药物流、网络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品牌塑造销售等现代药品营销手段和经营理念仍处于空白,与当前不断增长的越南民众对药品的需求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越南的整个医药购销体系还很落后,快速有效供给水平不高,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容量的大幅度增加,具有8000万人口和民众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越南药品市场,发展潜力相当可观,对于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同仁来说,其吸引力不小。仅十几年的时间,越南人均每年药品消费就从无足轻重的0.3美元猛增到如今近10美元,这一巨大的变化,不得不说是医药发展史上的奇迹,得到国际医药工商同仁的一致认同。有关专家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越南医药市场前景无量,还会有更加惊人的奇迹不断出现。

第一,越南民众对药品旺盛需求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发展,拉动市场快速增长。目前,越南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逐步向小康型方向转化,对药品的需求也相应地从被动型治疗转为主动型预防、保健和治疗。在这一转型时期,必将带来药品需求总量的大幅度增加,市场细分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巨大变动,药品销售的分类管理和多层次市场营销方式的产生,顺应民众对西药的需要,从而又反过来促进市场的快速向前推进。

第二,越南政府大力推进民众健康及保健事业,推动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南全国范围内已有30家中央直属医院,196家省级医院,2500家县级医院,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完整医疗卫生体系,并且,政府还鼓励开办私营医院及诊所,乡镇以上都配备有医师级以上的医务人员,国家每年都拨出专款用于培训医务人员,增加药师从业人员的数量,大力推进医保,建立医药科研体系等,大大促进了药品市场消费总量的调整增长。相当于使越南药品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添加了催化剂。

国内医药市场篇(5)

【关键词】:越南医药市场,中药产品,中国制药企业。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Vietnam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Chen De Ying, Qiu Jia Xu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market effect is not ideal.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Vietnam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market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market.

【Key words】: the Vietnamese medicine market, Traditional medicine products, Chines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1 。 越南医药市场

虽然医药行业在两年内受到全球经济放缓,越南的制药工业还可以增长12%- 15%,在2009至2011年期间.

越南的医药行业,发展在中 - 低之间,刚刚超过52%企业有资格生产药品。国内生产药物大多是通用的,没有价值,只能满足50%国内医药需求。原料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印度,使得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汇率困境。技术水平不高而人力资源水平偏低,阻碍提高国内制药业生产的规模。

近些年来,经济 - 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费用高,消费逐年增加。随着人口和儿童的优势,越南对药品生产企业在国内的潜在市场,以及跨国公司。因此,这些公司面临从国外的激烈竞争对手,尤其当国内医药企业的保护期后加盟世贸组织已经不多(在入世后5年)。

1.1 影响国内医药行业的宏观因素

1. 经济:制药行业遭受最小金融危机的影响。

越南的经济在多年持续增长,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全球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有强大影响力,尤其是进出口加工工业,银行,房地产等。高通胀,更多的投资和消费者持谨慎态度。这使得该行业的发展更加困难。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是最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这是其中之一为人民的必要品。

2. 文化 - 社会:越南人民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得到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对药物的开发。

在越南大多数人民都集中在农村,生活水平往往低下,高需求的便宜药品,这条件是越南制药企业开放市场有利的条件。此外,越南的消费者生活越来越改善,健康状况越来越有关注,因为药品具有高度的需要,以确保健康。

3. 国家政策:医药行业须受严格政府控制

医药行业受到强烈的管理状态。政府已颁布许多法律文献对医药行业的管理,包括有关的文献,无论国家对药品的广告政策,国家药品价格的管理层,药品经营状况,药物管理名单上有特殊的控制,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检测设备... ...

商业生产不符合GMP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 GMP)的建议,出口业务药品与存储系统不符合GSP将不得不停止生产和进口。还有,如GLP法规“好练习室实验疫苗和生物制品,“GDP”良好的分配药物,“GPP”良好的管理做法药店。只符合新标准的企业才能经营与发展。这些规则将助于越南零售药店合并或收购,促进当地企业所提高,重点在深度开发,对跨国公司竞争。

1.2 制药行业在越南的位置

越南的制药业在新的发展中 - 低。支出的医疗标准占GDP的1.6%(2010年)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越南制药业在发展中世界。越南已经取得国内医药行业,但进口原料居多,所以可以说,客观地来看越南的医药行业发展以中- 低。像周边国家,越南医药行业属贫困状态。健康保险是不够的,所以患者应支付的药物比他们的需求量多,这已经阻碍了市场的增长。因此,直到2010年,越南卫生支出仅占1.6%国内生产总值。近几年,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医药产品,说明药品行业的投资大幅上升。大部分制药企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从销售产量增加和部分从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从而使国内企业有能力继续投资与改善生产能力。

1.3 企业标准数量

根据WTO的承诺,在2010年结束越南的制药业必须符合世贸组织的质量标准(GMP - WHO),期限到后不合格的企业将被强制停止生产。截至2009年年底期间,有52%的制药公司(包括西药和传统医药)来实现GMP- WHO标准,包括实现GLP和GSP标准的企业,分别为51%和63%。事实上,近三年来越南企业才刚开始关注这些标准的重要性,但他们也正在加强竞争力为生存与发展。

传统医药是越南的优势之一。由越南国家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药品材料获得人们的欢迎。卫生部已发出2000种药品制剂的注册号码在市场上流通。

但现在传统医药不受监督,与安全食品问题密切有差距。种植药材容易滥用农药。因此,应有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药材种植和加工期间。

2 。 越南中药市场

从上边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2年-2010年期间,中国中药企业出口越南市场不断增长。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

2.1 越南民众具有厚重的中药需求,市场基础厚实

经过中越两国医生的长期不断努力,中医药在传入越南的同时,在传统中医药基础上,结合越南当地的病情特点和环境条件,吸取当地民间的用药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越南传统医药――中医药体系(从中国进口的中药材称为北药,有别于西医、西药及传统中医药, 越南地产药材)。越南传统中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中越两国交往和相互学习的历史,伴随越南民族的兴旺发展走过数千年。时至今日,用中药治病,仍然是不少越南民众的首选。

2.2 越南政府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法,越南传统中药被排斥于官方组织之外,传统医药学校被迫关闭,严重阻碍了中药的发展。越南独立后,政府结合越南的具体实际,提出“医学必须建立在科学、民族、大众3个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在越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先后建立了各级中医药研究机构和协会,比较著名的有河内民族医药研究院。越南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集中在全国6所医学院校中进行,还有部分国立和省立机构开设长期的中医药课程,至目前为止,越南已培养并取得国家卫生部承认的各级传统医药技术人员(包括研究生、医师、医助、药剂师)2万余名,加上经过短期培训进修的医务人员及医士,超过3万人。在越南的医院中, 大都设有中医部,使用中药治病,特别是近些年来,越南政府进一步开放越南医疗市场,在城乡出现了大量中医诊所和药店,推动了中药市场快速向前发展。

3.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越南医药市场的基本情况,在此特别关注越南中药市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强,中国制药企业对越南的投资将越来越多,双边贸易关系也将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言实:中医药开拓越南市场,医药导报,中药报, 2009(08期):25-26

[2] 严冰:越南医药市场值得关注,医药经济报,2008-07-01:37-38

国内医药市场篇(6)

1 外商直接投资对医药产业的负面影响剖析

1.1 削弱本土医药企业技术创新

根据外商直接投资现代化学派的观点,外商直接投资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但在医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黄静[1]运用包络分析对我国工业1999-2003年间22个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中指出,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仅仅排在化学纤维制造业之前。周剑[2]采用横截面数据,对2004年7个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表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也并不明显。并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还会产生挤出效应与替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利用技术垄断(如专利技术、优先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等)和技术壁垒对本土企业进行排挤,外资研发机构的吸引人才、购买研究项目对国内研发机构的排挤,则可能会遏制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2 挤压本土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

外资直接投资企业依靠不断引进的新药以及原研药,基本上占领了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如肿瘤治疗领域、心血管介入领域)的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相关数据表明:2002-2006年,我国重点地区典型医院用药市场中,外资、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31.67%上升到2006年的40.16%。5年间外资和合资药企在我国医药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平均达到了25%,远远高出国内企业。2007年,在全国医院购入药品金额较多的前10家厂家中,有一半是外资和合资企业[3]。而我国数千家本土的医药企业只能在低端的仿制药市场进行竞争。

1.3 部分领域形成外资垄断

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通过优势技术、优惠政策、成功营销在我国的医药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在部分产品领域已经形成了行业垄断的态势。如在胰岛素市场,主要被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占据。2006年,在本土23亿元的胰岛素销售市场中,诺和诺德实现销售额19亿元,市场份额高达82.6%;礼来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亿多元,市场占有率达13%以上;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占有1.3%的市场份额。国内生产企业只占4%左右的市场份额[4]。在外用抗真菌药市场,19个城市的样本医院用药数据表明,咪康唑的市场份额最大,达到37.4%,而在众多厂家中,西安杨森的达克宁占有89.4%的市场份额,行业垄断地位十分明显[5]。

2 外商直接投资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2.1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虽已出台,但不少规定较为空泛,对于外资进入及并购没有明确而细致的约束。

2.2 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

虽然我国已于2008年1月1日实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国民待遇有所改变。但在医药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了诸多的超国民待遇,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抑制了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最典型的是在药品价格的制定方面,现行的药品价格制定法律依据主要是原国家计委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2000年),第六条规定区别GMP与非GMP药品、原研制药与仿制药、新药和名优药品与普通药品进行定价,优质优价。其中,剂型规格相同的同一种药品,GMP药品比非GMP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40%,其它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比GMP企业生产的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35%,其它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而现在原研药的定价显然已经远远超出该范围,其价格往往是仿制品的3~4倍,以奥美拉唑20 mg×14粒为例,2007年8月7日后国家限定其最高零售价为206元,而同期国内仿制品的国家限定最高零售价仅为63.8元,原研品是仿制品的3.2倍。

2.3 本土医药企业竞争力较弱

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也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产业造成冲击的重要原因。我国医药产业由于实行市场化的时间还不长,医药企业在规模上、技术水平上、经营能力上,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都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我国共有医药制造企业5 368家,工业总产值为5 018.94亿元,产值平均规模仅为0.93亿元,与国外的制药企业相比,此数值偏小,大约只有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平均规模的6%[6]。同时国内企业在管理水平、方法、手段、制度等方面不如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资金不足,设备较为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

3 应对我国医药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对策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医药产业带来正面效应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正视这些负面效应,并对利用外资加强监管,制定相对的政策措施是非常现实的重大问题。

3.1 合理地制定外资引资政策,正确引导外国直接投资的投向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进行修订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做了初步规定。但其中部分规定过于空泛,应继续完善,特别对限制、禁止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的规定应加以明细化,具体列出外商可投资的比例、金额大小等,增强其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法》,进一步调整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的产业导向,规定外商在中国医药行业投资范围。同时,在产业政策的框架内,积极鼓励外商对医药行业进行投资,促进中国医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的国产化速度,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质量和营销管理方式,降低外资风险和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3.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行为监管

第一,在实施《反垄断法》后,应继续完善《公司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企业并购法律规范体系,以法律手段规范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行为;合理利用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合并豁免,防止可能出现的外资市场垄断。第二,要注重对外资经营行为的监管,严格监管外资利用品牌垄断,通过不法手段挤压医药商业,攫取行业利润的行为。第三,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加强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评估与外资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监督和管理,严防外资调节利润、逃避税收等行为,并适当借鉴国外的规定,适时制定反转移定价税法。第四,注重现行法律法规的客观影响,2007年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客观上对外资造成了利好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外资挤压国内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

3.3 逐步取消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国民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药品定价的过程中,外资药企以药品专利、巨大的研发投入、产品质量好等理由与国家价格管理部门进行博弈,往往获得较高的药品定价。在药品过专利期后以“原研药”的名义“游说”,影响政府决策,继续获取超高的药品价格,获取高额行业利润。巨大的内外资产品价格差异迫使内资企业丧失行业的高端市场,致使国内药企陷入了“做低端市场,无钱投入研发,继续仿制药品,还做低端市场”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国内企业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药品只有专利药与通用名药之分,处在专利期的药品享受定价方面政策扶持无可厚非,但过了专利期的外资药品还在定价方面享有特殊权利,并享受价格保护,这种情况不合理。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应在地方性法规中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对那些影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隐性超国民待遇现象(如部分地区医药招标中,外资企业产品落标后可以通过备案采购重新进入医院)作一合理调整。

3.4 扶持本土医药产业,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竞争力

扶持本土医药企业,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的竞争力是应对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最根本途径。根据我国目前医药企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对本土医药企业的扶持,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竞争力应该主要放在这几个方面:1)积极推动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企业数目众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的规模小,无法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无法面对跨国企业的竞争。推动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建立我国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作用,是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的重要途径。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技术内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是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医药企业无力进行单独的新药开发,因此必须建立灵活的科技创新网络组织,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制药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主管部门紧密结合、合理分工的网络结构体系。3)推进医药产业相关基础、中介服务的建设,实施地区产业集聚效应。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低信任度、高交易成本等制度方面的缺陷,使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而忽视外部资源,从而使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奏效。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规划、建立相关公共平台、联系网络以促进技术、经验和知识的交流,优化医药产业的竞争结构,减少重复研究及投资,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从整体上提升医药产业的竞争能力。

4 结语

本文着力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医药产业的负面影响:消弱本土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挤压本土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部分领域形成垄断,可能威胁我国医药经济安全。本文分析了这些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在外资在华布局基本完成、医药产业价值链不断转向我国的今天,各级政府在吸引医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上应充分考虑其负面效应,权衡利弊,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规避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静.技术特征不同行业中FDI技术外溢效果的考察――基于非参数分析方法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2):22-27.

2 周剑.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七个行业的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7,(1):77-79.

3 陈国东.二元市场格局提升外资业绩[N].医药经济报,2008-01-28(F02).

4 高宏伟.国内胰岛素市场――整体规模蹿升本土产品图强[N].中国医药报,2007-07-05(B03).

国内医药市场篇(7)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057―04

一、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内部面临的竞争力障碍

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医药市场在分销领域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国际医药企业的侵入越来越迅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药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药品零售价格的宏观控制力度还在不断加强,降价的幅度和品种越来越多。因此,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要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提高其竞争力。但是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自身还面临许多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问题:

其一,我国医药市场结构呈现出多头型分配。如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表现出“小、散、弱、差”的现状。据统计,我国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90%为小型企业。2004年,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仅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而美国医药分销企业的前3位就占到整个医药市场销售额的95%以上;日本最大的75家药品批发企业也占了全日本业务量的95%以上。随着竞争的演变,市场结构会转变为相对寡占市场分配,打的是规模经济战。在多头型分配的市场结构中,商家各自攻城掠地,厂商互相侵略对方市场,相对外来竞争者而言,这是一种内斗的局势,对国际医药零售巨头或大型医药企业的进入非常有利。在这种情形下,只要经营稍为松懈市场占有率就可能下降,难以适应国外规模化的竞争游戏规则。

其二,资源的经营效率低。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12.5%。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1%―2%。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全美医药批发商纯利润率为1.55%。另外,非法药品市场的假药、劣药充斥,非法经营者偷税、漏税的经营行为,以及“以药养医”体制下滋生的高额回扣、拉关系等不规范竞争行为,使得医药商业企业呈现出激烈的无序竞争状态,医药流通成本高,利润少。从国际化的竞争视角看,我们打的是内耗战,难以适应速度战和满足终端顾客经营的要求。

其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原创性产品少。我国医药产品97%为仿制品,普药占据70%的市场份额,仿制品要抽专利费,普药的利润非常低,70%的普药市场份额只获取利润的30%,而且医药产品趋同,附加价值低,意味着我国医药商业企业产品创新竞争力弱。

其四,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改革对原有的价格和通路策略带来冲击,利润空间发生变化。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现在处在一个被上下游挤压的中间位置:一方面国家严格对药品的零售价格进行监管,2005年10月10日是药品的第17次降价,平均降价幅度40%左右,最大降价幅度达到63%,而同时对药品的出厂价、批发价则取消了限制;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和医院销售终端已经开始出现联合的迹象,如2005年8月,浙江医院就提出要自办医药公司,这无疑是对医药批发、商的巨大打击,因为我国80%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销售的。而且,一些行业外的资本还在不断地进入这一领域,如2005年9月联想通过收购先声药业而进入这一领域,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摊薄这一领域的边际利润,加剧行业竞争。

可见,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如果试图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克服自身弱点,努力塑造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外部竞争对手的入侵

我国医药市场已处于国际化的竞争市场环境中,我国医药商业行业外部面临着国际医药零售巨头的侵袭。正如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发出呼吁“如果我国政府不在WTO框架下进行合法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国际医药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业企业大举全面进入,表现特征如下:

第一,抢占OTC终端市场。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医药跨国企业现在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在初期,中外股份各占50%,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多数外资企业要求扩股。德国默克2003年9月宣布启动其中国市场的OTC项目;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10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今后5年在中国的OTC销售年增长为50%,到2008年要达到10亿元规模;2004年2月,香港最大的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联手开拓国内OTC市场;2004年4月,诺华公司整合旗下的“扶他林”系列品牌,标志着诺华将发展中国OTC市场;接着,德国马博士进驻中国OTC市场;2005年9月,德国哈尼尔集团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医药零售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医药企业已经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建立合资企业1700多家。外资的大量进入将大大促进国内医药市场的国际化竞争。

第二,大量侵袭医药流通领域,形成通路格局的破坏。从2003年,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瑞士裕利集团裕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合资成立第一家药品分销公司,涉足国内医药流通领域。接着2004年10月,葛兰素史克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外商独资企业,外资医药制造企业也开始试水流通环节;2005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的上海赤帽物流有限公司则由日本全国赤帽株式会社(持股40%)与日本有限会社IDCM(持股20%)、中国香港中讯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5%)及上海迅领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5%)共同投资组建,成为医药批发企业承担“第三方物流”的先例;另外,零售连锁企业也开始涉足医药流通。除了由全球第一大医药零售特许经营公司美国Medicine Shoppe公司提供品牌、管理和营运支持的美信国际连锁药房外,全球两大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与相关的审批部门以及国内的合作伙伴进行了多方接洽,意欲涉足医药。目前,世界三大国际物流巨头都已进驻中国。按照中国加入WTO

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外资公司可在中国独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这给外资进军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抢夺中国医药市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第三,外商利用他们在医药产品领域原创性与开发实力等优势攻击我们的产品结构的弱势,抢占高利润市场空间。原研新药,特别是专利期保护的原研药是利润增长的强大驱动力。GSK、阿斯利康、拜耳、礼来等都纷纷推出新药,高端市场是他们瞄准的主战场。并且,跨国制药企业开始纷纷把研发中心移向中国。2004年1月,罗氏首个研发中心已落户上海;礼来在上海浦东建设了实验大楼;瑞士诺华拟在中国设立其全球第研发中心,以中草药作为主要研发项目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2004年7月,诺和诺德则将研发中心从北京亦庄迁到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新研发中心的规模比原来的扩大了一倍多;葛兰素史克公司(简称GSK)在天津建立其非处方药(OTC)研发中心。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进行研发能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数据表明,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费用要比在欧美国家低30%左右,人力成本是美国的1/4。低廉的成本、高价值的新药将对我国医药的流通市场构成巨大的压力。

从我国医药行业自身的现状与竞争分析看,我们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面临着难以抵御的生存利基再造的课题。

三、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生存利基再造的策略

为了抵御外来竞争,构建竞争的屏障,并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我们认为应该运用兰金流的控制四大要素人手来思考其执行策略,营造自己的生存利基优势。

其一,利用文化特色,抓住消费终端,提升我们的需求效应。在我国的地域上展开竞争,就要利用各国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不适应性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本土人文资源优势。发挥我们的文化特色是我国医药商业企业与国际医药企业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出路。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根植于本土市场进行经营,建立适合本土文化特色的营销策略是制胜的一个关键。比如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就是一个特色产品,一方面我国医药消费者对中药的青睐程度高,据一项关于上海癌症患者用药情况的调查,86.3%患者选择中药,而且趋势有所加强;另一方面,中医药行业平均利润率高达11%,中医药的切斯特原理中的集中化原则与目标原则,确定出其竞争区隔和可领先的优势目标,用整合思维科学观对我国医药领域作出资源整合的对策,进行规模化经营与市场梯度屏障设置的战略定位,将市场占有率稳定在70%以上,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导的相对寡占市场占有率分布模型,达到战略上的安全优势布局。根据这一战略定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界已行动起来,采取了相应的资源整合策略和调整政策,以达到相应的整体竞争能力的成长(表1)。

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笔者认为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要从文化特色、信息价值链、医药专业通才、现市场前景广阔。除特色产品外,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还要形成特色服务。作为本土顾客来说,在医药需求上必然有着一定的地方特点,在把握顾客需求特性的文化理解上,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将比外来企业更准、更快、更贴切,因此,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特色服务,利于实现与国际巨头的差异化竞争,提升我们的需求效应。

其二,建立起信息价值链,支撑供给效率。在当前这种信息社会时代,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机会,谁能快速地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并将信息快速转化为决策与管理策略,谁就能领先市场竞争。医药流通涉及多重主体,信息在这多重主体间被传递、过滤和加工等,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所需要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相互之间整合出一条信息价值链,保证医药商业企业各环节主体能快速获得需要的并有价值的信息,以便迅速地提供服务,那么就能形成稳、准、狠、快的市场反应与服务链,赢得顾客的满意,也保证竞争结构成本+市场活动成本+物流成本调整的速度化。

其三,加强对现金流的管控,满足快速的市场交易。因为充实的现金流是参与速度竞争的重要资源,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也是衡量供给效率的指标。

其四,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眼光和经验的医药专业通才,以适应国际化的竞争需要,应对人才抢夺竞争。对于医药商业企业人才的要求来说,不仅要懂得医药知识,还要具有国际化经营眼光和经验、懂得营销战略规划、信息技术运用、需求的把握与服务的设计、资本运作与理财的经验等。所以,具备整合经营思维能力的专业通才是医药人才竞争的焦点要素。

四、传统通路商的危机管理的对策

传统医药通路商要营造好自己的生存利基优势,落实上述的四项生存利基再造的策略,首先要做好经营企划规程,来适应整体产―供―销变化的挑战。还要根据策略执行过程中环境的继续变化,做好危机管理。其中传统医药通路商的危机管理的对策思考如下:

其一,做好短期3年企业经营规划,其中包含:资金管理、顾客管理、经营分析组织体系等。

其二,重视现有市场经营能力的提升,如OTC人力培育与专业才能、市场销售量与利润化分析管理、顾客管理与市场危机管理等功能加以强化。

其三,注意短期经营策略与中长期策略的衔接,改善现有市场活动的目标管理及激励政策,使之向合理化方向强化。

其四,把追求的重点目标放在如何提升促销的专业才能与企业品牌形象等综合的非附加值,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成长优势。

其五,传统通路经营应着重于对农村和社区的服务通路网,加强建设与配置设点。现有的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人均享用药品比为1:9,这种状况必定要向城乡医疗资源均资化政策方向发展。所以,抓住农村和社区市场缝隙,充分发挥出传统通路本身具有的诸如短小精干和反应机制快而准等优势,加速市场顾客群类的占有,可以增强传统通路商的速度竞争化优势。

其六,各药店应立即按《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中“能保持24小时供应”的规定进行服务。经销商应通过强化物流网络服务,以合理的成本配合药店24小时的药品供应,这是巩固终端、维护市场占有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冯变玲,王锦霞.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2001,(5).

[2]陈成春.加入WTO后我国医药商业的发展思路[J].海峡药学,2002,(6).

[3]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发展趋势[J).医药导报,2003,(5).

[4]程雪翔.制医药营销变革的必然[J).医药产业资讯,2005,(5).

[5]张余文.中国药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6]跨国药企十年破题[EB/OL].http://biz.163.com/special/jjkuaguomedicine.html.

国内医药市场篇(8)

因为医院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部分药企转战OTC市场和第三终端(乡镇市场)。1990年我国OTC销售规模仅19亿元,2005年接近800亿元,15年OTC消费复合增长率为28%。OTC药品能满足消费者的自我保健和自我诊疗需求,预计未来OTC市场将保持14-15%的增速。但是,我们认为OTC销售完全是市场化竞争,企业需要长期市场积淀,过去十几年OTC市场经过激烈竞争,已经沉淀了一批优秀药企,新的企业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OTC中的药用消费品最值得关注。药用消费品目前市场容量仅20亿元,预计在终端网络成倍增长和医药企业按消费品模式运作带动下,未来5年增长幅度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王老吉”凉茶等类似药用消费品也会在饮料市场出现井喷。

有价疫苗市场前景诱人

虽然政府对计划内疫苗投入加大,但计划内疫苗对于经销商来说利益较低,难以形成较高的积极性,随着计划内疫苗覆盖率逐步到位,1-2年内计划内疫苗景气度会大大降低。但疫苗是疾病防控重要有效的手段,疫苗生产企业正在积极投入有价疫苗研发和生产,并从终端拉动市场消费,未来有价疫苗前景诱人。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将决定有价疫苗的赢利能力。

医药分销企业将分享“蛋糕”

通过不断兼并重组垄断化、企业寡头化、经营规模化是国际医药分销产业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美国医药分销业经过充分竞争,形成Mckesson、Cardinal、ABC占美国药品市场份额95%以上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日本医药分销业也是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壮大,前三大药品分销企业Mediceo、Suzuken、Alfresa市场份额超过75%,前75家药品分销企业市场份额超过95%。中国医药分销业未来几年总体发展趋势是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性分割局面有所打破,但仍主要呈区域性分布,其中国药集团的内部资源整合、华润可能以上海医药为平台整合华源医药分销业务,行业盈利模式变化将可能催生大的医药分销企业。中国最终将走向医、药分业,我们认为中国医药分销业更为长远的格局将会类似日本,前3-4家占四分之三以上市场份额,前几十家占95%以上市场分额,因此医药流通业将会是医药行业整合最快的行业。此外,医院药品销售居间人70%的市场份额逐步让出,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品牌强、品种多,在分享该市场中占有优势。

国内医药市场篇(9)

洋药畅销

事出有因

据了解,从1980年我国出现第一家合资医药企业开始,到1998年底,我国医药“三资”企业已达179 0家,协议外资金额20多亿美元,实际投入15亿美元。进入1999年,进口药、合资药已占我国化学药品市场的1/3 ,特别是沿海城市,包括广州、上海、大连、深圳等地,进口药的市场份额更是国产药的两倍。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跨国公司已有20家在我国落户投资,包括杨森、史克、施贵宝、强生等世界知名药品品牌。在我国最大的5 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其中外方控股的就有13家。这些企业产品多以国内市场为主,出口极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此外,我国医药企业中,近4成有合资项目,从而使洋药大有用武之地。

三九医药公司某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由于国内许多制药厂生产、科研落后,才使得国外投资者纷涌而入,而中国医药市场又比较大,合资者当然会以控股为条件,大量使用洋品牌,挤占市场。而现在又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国有医药企业一时还无法适应由市场决定产量的变化,还在那里等着看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眼色,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般由国家下达生产计划,然后生产,拿到下属的专门销售公司下拨给各医院和药店。现在不同了,医院、药店有权力选择了,谁的药好,谁的药能让我多赚钱我就用谁的药。

权威人士分析,洋药走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洋药包装精美,营销以品牌宣传为主,广告打得满天飞,而国产药依然是以前的老面孔,其广告攻势远逊于洋药;二是洋药价格随行就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国产药价格受国家医药管理局定价限制,以普通老百姓能接受为目的,而不是以企业营利为目的;三是由于我国医院“医”与“药”不分,医院经济来源大部分靠出售药品获得,同时,公费医疗远未得到改革,由此而产生的乱开药、开贵药现象非常普遍,越贵的药、差价越大的药,越受医院欢迎,因此,洋药在这方面具有国产药不可比拟的优势。

暗箱操作

市场缺乏透明度[/]

由于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在营销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暗箱操作问题,在采访中有位何姓女士告诉记者,她仅在两天前由于气温转变太快引起了感冒,到某医院就诊居然花了近400元,“其实并不很严重,却开了300多元的药,现在病好了还有一大堆药没吃完,这不是浪费吗?”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很好理解,医生的奖金是与开药的多少,效益的多少挂钩的,这在各大医院普遍存在,另外还可以得到该药销售人员的红包,何乐而不为,药多开一点没关系,病人又不了解,把病说严重一点就行了。”这恰恰正是洋药具有价格优势的体现,洋品牌药品一般定价较高,差价也大,而国产药则由于定价低,医院无大利可图而被冷落。

另据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药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医院,另外就是药店,按正常销售通道,药厂将药批给各地的医药公司,医院和药店再到医药公司进货,但目前这个销售渠道也被部分打破,许多医院和药店直接从厂商销售人员手中进药,这就为走私洋药开了口子。海关资料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共审批发放《进口药品注册证》近两千个,而实际上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我国市场的外国药品至少占国内市场现有进口药的50%。可以说,这种非正常因素也是目前我国药品市场洋药充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b]

国产药拓展市场的良方

国内医药市场篇(10)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01.02

1引言

医药行业的三个基本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医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医药产业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我国大量引入了外资。我国庞大的药品消费市场对外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量外资进入了我国医药产业。外资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是我们也必须客观地考察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作用和影响。

2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现状

2.1外资的作用和影响

在当代世界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国际资本频繁流动,其中FDI(国外直接投资)是最主要的外资流动方式。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生产和技术转移有一定的规律,其经营环境变化并非孤立的,其与组织结构的变迁互为因果并且还互相促进。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生产和研发体系,以更雄厚的实力参与全球贸易,技术创新等活动。发达国家为了输出资本或占领市场,掠夺原料等目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大量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经济发展缓慢,为了摆脱这一局面,纷纷以各种条件吸引外资。因为吸引外资不仅仅可以解决本国缺乏经济实力的问题,还可以加快本国的技术方面的进步,促进本国发展。除此之外,外资还可以推动本国在国际贸易,人民就业等方面的成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由于技术转让和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促进了产业升级。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外资在带来利益和发展的同时,还有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2.2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医药市场全面复苏,跨国医药集团迎来了飞速的发展。1980年我国建立了第一家合资医药企业,到目前为止,世界前20强的医药企业都已经在华建立合资和独资公司。跨国医药集团已经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经济一个强力的增长点,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国医药企业在华投资大概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港澳台资本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第二阶段以规模庞大和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医药集团公司投资为主。跨国医药企业以FDI为主要的投资方式,有独资经营,契约式合作经营和股权式合资经营等几种途径。

2.3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外资的现状

近年来外资对医药产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在我国最大的500家跨国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而外方有股权控制的就有13家。西安杨森和中美史克外方控股都超过了50%。随着全球化的加快,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医药集团,控股比例额越来越高,而且独资企业比例也不断增大。当前,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中,排名在前十名的国家地区投资占整个行业外资的90%左右。跨国制药企业中,美国占5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德国。我国医药企业应用外资逐年增长。

随着外资投资额的不断增加,外资企业不仅影响了生产经营,而且在市场的份额也在增加。近年来用药市场,出口市场属于合资企业的份额一直在稳步增长。

总的看来,在全球医药产业转移和新医改的推动下,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医药企业的新兴市场,并有望成为全球药品制造中心以及最大的医药市场。当前,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非常频繁,深度广度也不断扩展。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医药产业竞争格局。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医药产业的主要角色之一。在当前复杂的产业形势下,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已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方博弈特点。

3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

3.1外资对我国医药市场的控制率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加强对外开放,外资企业纷纷通过并购或者参股或者独资等方式扩大对华投资。外资企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生产和进口的药品占据了大城市医药市场的60%以上,而在全国整个医药行业中的总销售额占据的份额基本维持在26%-27%左右,而在医疗器械等高端产品则超过80%为外方占有。而且我国医药企业存在技术落后,集中度低,经营管理不善,销售半径短,流通成本高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和外资企业竞争,预计未来几年外资的市场控制力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3.2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国际市场份额和固定的市场份额表现了市场占有率。而市场占有率是最直接的表现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当前世界医药市场几乎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据了大半。中国本土医药制造业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极少,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的进入门槛奇高,要求也多。这使得中国的药品难以进入其医药市场,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优势的特色中药也很难形成竞争力,因为欧美的注册和认证制度有差异,所以中药只能以保健品的身份进入。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医药产业占据国际市场的份额一直都比较小。而外资的引入对我国出口市场占有率有较为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出口药品份额逐年增加。但是却又有如下特点,一是出口的市场格局没变,高端市场还是以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加工贸易的产品为主。二是出口公司规模偏小,一些外贸公司出口的比值下降。三是由于我国药企生产的药品大多为仿制药,创新不足,导致出口量大却价格大减。

总体来说,我国近年来医药产品出口依旧保持快速增长,但出口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创新都不足。

众多跨国企业看中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争在中国投资建立药品生产基地,一方面争夺中国本土的医药市场份额,一方面又生产的药品返销国际市场。所以外资对中国医药的出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仍然缺乏根本上的促进作用。

3.3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和品牌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专利法不承认国外药品专利权。国内企业可以随便仿制国外的专利药品。导致国内医药企业都以发展仿制药为主,新药研制严重滞后,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研制新药的动力和能力,我国除了青蒿素以外基本没有能在国际市场上有名气的西药品牌药,研发领域呈现规模小,能力弱,人才严重不足的特点。根据有关统计,我国近年来生产的药品中绝大部分为仿制药,新药的比例不足3%。几乎所有的先进的技术都来源于国外,新药基本为外资公司垄断和控制,医药产业对外的技术依存度非常高。

目前在中国最畅销的药品中超过80%是外国品牌药。进口药品的市场份额直线上升,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品牌倾销越演越烈。而我国生产的药品绝大部分是仿制药和原料药等,在品牌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难以和跨国企业竞争。

3.4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大医药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以及国内市场的日益开放,中国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国内企业面临着国际化竞争。

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医药流通行业全面开放,大幅度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外资企业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参与药品经营,进行药品的批发零售配送。尤其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外资企业更是竞相降低药价,加剧本土医药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本土企业竞争力。

我国制药企业呈现规模小、分布分散等特点,和国外集中度高的医药巨头企业进行竞争,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即使国内最大的企业如哈尔滨集团、华北制药集团等,在技术研发、管理经验这些方面,和跨国企业比也显得非常弱小。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企业并购的大趋势下,借鉴欧美日先进经验,通过并购淘汰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大力提高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今年来我国医药产业逐渐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医药行业,加快了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当今网络技术不仅缩短了交流的时间空间,还降低了成本和费用,加速物流信息。网络技术传媒等在医药产业的广泛普及应用,加速了医药产业的信息化和国际化。

4对策和建议

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对外资进行合理的引进

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为吸引高技术外资医药项目、提高利用外资层次提供好的平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依法规范外资活动。考虑到外资的负面效应,对外资进行鼓励是必须的,但完全放弃产业的保护却不可行。应该适度设置非关税的壁垒,在能够保护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鼓励跨国公司对华投资。

4.2为引进先进技术提供便利和支持

以市场换技术是一种提高东道国技术水平的常见措施,但跨国医药集团为保持其竞争实力,也会采取一些措施阻止技术外溢。因此培育有效的市场竞争才是促进技术引入的有效途径。要提高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引进技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进后进行消化吸收。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R&D投入等都非常影响一国的吸收能力。因此政府需要采取补贴等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增强吸收能力。

4.3鼓励国内企业联合重组,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医药行业存在规模小、分布不集中等特点,面对严峻的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形势,要鼓励国内企业通过生产要素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专业化的生产和规模经营能力,以增强自身实力。并且按照政企分开、权责对等、管理科学、产权明晰的原则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提高本土医药企业在技术水平和经营模式方面的国际化程度。

4.4合理利用外资,加强自主创新

市场开放和技术引进为国内医药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提供了机会,然而技术引进并不等于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引进只是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要想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必须要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能够转化成自主知识资产,才能真正达到通过引进外资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当今开放条件下,在合理利用外资基础上,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才是提高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选择。要实现新药研究由仿制到创造的转变,就必须加强医药创新技术的研究。同时对医药研究的单位和医药企业现行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成果产业化。另外要完善科技投资的机制,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吸取资金,用以增加医药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1]黄志勇,王玉宝.FDI与我国产业安全的辩证分析[J].世纪经济研究,2004(6):35.41.

[2]于倩,向君.后过渡期FDI与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社会纵横,2006,(3):35.37.

[3]刘鹏飞.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分析[J].兰州学刊,2006,(9):158.160.

[4]梁锐,龙勇,刘力昌.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组织特征及产业效果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3).

[5]茅宁莹.国际医药产业技术与战略新动向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启示[J].上海医药,2006,(6).

[6]马爱霞.中国医药市场分析及企业应对策略[J].中国药业,2002,(6).

[7]桑国卫.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近况[J].齐鲁药事,2005,(1).

国内医药市场篇(11)

中图分类号:F7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1-0047-03

目前,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市场非常集中,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大国,其中,美国一直是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最大的单一国市场。2012年,中国对美国医药化学品出口额为9.66亿美元,约占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总额的16.37%。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的这种高集中的分布导致我国非常依赖少数发达市场,因此,美国市场的变化对我国医药化学品的出口影响非常大。

1 我国医药化学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现状

1.1 我国对美国医药化学品出口规模

整体来讲,我国的医药化学品出口发展较为迅速,2001年我国医药化学品对世界的出口额仅为7.37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为1.68亿美元。到2012年,中国医药化学品对世界出口额增至58.9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81%,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9.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25%。由表1可以看出,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单一国出口市场,中国医药化学品对美国出口额占中国医药化学品出口总额的比例虽有小幅的波动,但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2012年中国医药化学品对美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降至16.37%,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1.2 中国医药化学品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目前在医药化学品贸易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选取的医药化学品范围和统计口径差别较大。本文数据基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对医药化学品的定义基于HS2002中第30章定义的医药化学品的范围,其包括六大类:

3001(供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未列名的人体或动物化学制品);

3002(人血、医用动物血制品、抗血清、疫苗等);

3003(未配定剂量的混合化学药品);

3004(已配定剂量的混合或非混合化学药品);

3005(软填料、纱布、绷带及类似物品);

3006(其他医药化学品如无菌外科肠线、血液试剂、X光造影剂)。

2001-2012年我国对美国各类医药化学品出口数据如表2所示:从分类医药化学品的增长趋势看,所有六大类医药化学品均有较大幅度的年均增长率,其中3006类医药化学品年均增长率最高;3002类医药化学品的年均增长率次居第二;其次是3003未配定剂量的混合化学药品;3001类医药化学品年均增长率最低。从出口绝对额及商品位序变化情况分析,2001-2012年3001类和3005类医药化学品不分伯仲,各有领先,但3005类医药化学品增长趋势更加明显。2001-2005年3004类医药化学品出口额始终居于第三位,而在2005-2012年间,3006类医药化学品出口额超过3004类,稳居出口额的第三位。3002类医药化学品虽然近几年增长迅速,但出口额仍旧垫底。

2 我国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的比较优势分析

2.1 研究方法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区域内一国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区域内该类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产品比重之比[1]。其计算公式如下:

RRCAij=(Xij/Xi)/(Xrj/Xr),

式中RRCAij为区域r内i国j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区域内i国某年j类产品的出口额,Xi为i国内各类产品总出口额;Xrj为j类产品在区域r内的总出口额,Xr为区域r内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2]。若RRCAij大于1,则表明区域r内i国在j类产品的出口商具有比较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显著;反之若RRCAij小于1,则表明区域r内i国在j类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较劣势,且数值越小劣势越显著[3]。

2.2 计算结果和分析

由表3所示,2001-2012年,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医药化学品出口美国市场的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RCA)均小于1,说明中国的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是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更严重的是中国的RRCA指数都远远小于0.8,甚至2003-2010年的RRCA指数均不到0.1,而2001年、2002年、2011年、2012年4年的RRCA指数也仅仅是略大于0.1,很明显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上是没有比较优势的。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RRCA指数呈现U型走势,其中在2006年RRCA指数值降至最低点,虽然近几年的RRCA指数有所回升,但2012年的RRCA指数仍旧小于2001年的RRCA指数。说明中国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竞争力近几年虽然有所增强,但整体水平仍旧较低。

从医药化学品分类角度分析。六类产品中我国占相对优势的产品仅有1类,即3005类,其2001-2012年的RRCA指数均大于1,在与美国的贸易中我国处于优势地位的产品占少数。从RRCA数值来看,虽然我国的3005类医药化学品处于优势地位,但优势并不稳定,波动较大,且整体上有下降的趋势。在2001-2002年间,3001类医药化学品的RRCA>1,但2003-2012年间,RRCA值总体上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其优势地位逐步丧失,到2012年,其RRCA指数已经降到0.546。从处于劣势地位商品的RRCA值来看,我国具有非常显著劣势的产品较多,3002、3003、3004、3006类医药化学品的RRCA值均小于0.5,居于显著劣势。从走势上来看,居于显著劣势的产品仅有3004类医药化学品的劣势在不断增加,其他产品的比较优势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3002和3006类医药化学品的增长幅度较大。

3 结论和政策选择

3.1 主要结论

1) 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结构仍不合理,低附加值的医药化学品仍旧是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的主体,出口结构尚存较大的调整空间。

2) 我国医药化学品整体的比较优势处于非常弱的水平,从分类来看也仅有3005类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地位。

3) 我国一些处于竞争力较低的产品的竞争力有所提升,但仍旧处于竞争劣势,并且我国本来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近几年的竞争优势下降很快,值得警醒。

3.2 政策选择

1) 扩大生产,建立规模优势。我国本来具有竞争优势的低附加值的医药化学品,其竞争力在近几年不断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医药化学品生产成本的不断升高。所以若想要挽回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竞争力下滑的趋势,政府可以促进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互通技术,加强协作,发挥各企业间的比较优势,降低我国低附加值医药化学品的生产成本,持续实施原有的低价策略进而获取我国医药化学品出口的成本优势,继续用低价维持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

2) 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调整医药化学品出口结构。只有增加高附加值医药化学品的出口,调整我国医药化学品的出口结构,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医药化学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为此,政府要更加重视医药产业基础性研究,给予其更加充足的科研经费。并搭建高校、科研机构同医药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使基础研究能够更加快速地转变为生产力,提高我国高附加值医药化学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新楼.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研究[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 16(1): 153-155,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