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统计学的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6 09:46:19

统计学的知识

统计学的知识篇(1)

众所周知,统计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学科;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信息化社会中,有助于生产、生活、商业、政治、研究等各种活动中决策的数据和信息量成倍增长.例如,通过市场调查决定生产的规模和销售模式,通过顾客调查决策产品的研发方向,通过民意调查帮助政府部门决策医改方案,通过药物试验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当然,还有一些误导人们对某些事情的判断的“统计”.例如,有些部门利用信息不对称,常常以“与世界接轨”为幌子,一些片面的统计数据,错误地表述某些资源、商品的“国际价格”,以达到其“涨价有理”的目的.所有这些都表明,要想成为见多识广的公民和明智的消费者,就必须具备统计和概率方面的基础知识,否则,面临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就只能“跟着感觉走”,这样一定会失之于决策的盲目性,不是无所适从就是上当受骗。所以,因此,高中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教学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么,对于如此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将它传教给学生呢?下面不揣浅陋,简要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想法,算是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统计方法与概率内容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者对欲传教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很好地将内容授之于他人。现实生活中,学生升学率、及格率,经商过程中要计算的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彩票中奖概率,保险公司设置保险项目等,无不用到统计和概率知识。可以这样说,生活中处处需要有统计,时时有概率。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统计与概率知识更是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内容。结合这些生活现实进行考虑,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重要性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二、让学生充分认识统计与概率的学科特点。

统计与概率在高中阶段仅是数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以后升入高一级学校,这却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既然成为学科,就足以说明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对此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要特别引导他们重视其实践的精神、应用的取向。实际上,“统计学的应用和方法研究上一直占主流的地位”。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高考评价上难以对统计与概率的学习水平进行有效考核,常常采用代数、几何的考查方法,因而沦为“考算术”。在高考指挥棒决定教学的今天,这种“导向”使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出现很大偏差。因此,统计、概率的教学,特别需要我们克服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树立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素质教育思想。

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统计的结果具有“可错性”,而且没有唯一性,不存在公认的最优解;统计的方法也有多样性,我们可以给出在某种条件下(如一定误差范围内)、在某种标准下有优良性的方法。但在具体问题中,这种条件是否满足,所设的优良性准则是否恰当,往往有疑问。因此,统计结果的好坏一般要经过实践的考验.这一特点正是统计的教育价值所在,需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理解。

三、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教学如果仅是纸上谈兵,极易让学生感觉抽象生涩,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如前文所述,统计与概率事实上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如此,就需要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一般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等统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为系统地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让学生经历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和建立适当的概率模型的过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学会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当然,在引导学生具体实践以前,教师必须把相关概念给学生讲清楚,让他们对统计与概率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这样,学生对概念知识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后再去动手动脑实践,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笔者曾在讲解了统计与概念的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调查分析学生对学校食堂饭菜的满意度。在进行调查前,笔者让学生积极讨论,看此调查要如何去进行,如何抽选样本,调查问卷如何设计,数据如何分析等,笔者在场尽量不干涉学生的讨论,只是时不时给予一些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形成了初步的实施方案。笔者对他们的方案作适当修正后即让他们付诸实践。经过一周时间的调查分析,最后各小组都提交了自己的调查分析报告,有的小组形成的统计分析图还颇有创意。这次调查统计的结果,笔者让他们呈报到了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学校管理决策起到了参考作用。

此外,笔者课余时间经常与周围的企业或政府工作人员建立联系,了解他们常需要的统计数据,时不时让学生参与他们的一些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学生们从这样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了统计与概率知识对于将来的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学习起来也特别认真,由于在实践中体会,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总之,高中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知识是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知识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33—01

一、熟悉统计学的含义

正常情况来看,统计学是对各种统计对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分析,以表现其总体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学科。 统计学的分析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据资料,它主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研究和分析等统计本领。学生要通过对所分析对象的总体数量关系和数据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找出分析对象的特征、变化趋势和规律等。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统计学实际上便是统计学课程,它是根据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现象,联系学生实际,并让学生收集、整理和研究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二、统计学与初中数学的关系

1. 数学是统计学的基础

数学是统计学的形成基础,统计学中诸多的基本理论都是以数学的演绎推理为支撑,而统计学又是数学书本知识在生活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延伸。

2. 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数学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大家族,统计学就是其中一个分支。这些年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统计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越来越密切,统计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初中统计知识教学中,要经过分析大量的案例,使学生体会统计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领域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增强统计意识。因此,在授教课程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研究的整个过程,掌握统计的一般方法,建立统计的思想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研究难题、解决难题的本领。

三、初中统计教学应突出的重点

1. 带领学生摆脱经验的束缚,树立统计观念

在统计的入门教学中,通过简单的实例体会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经历方差、研究数据、描述信息、进行判断的整个过程,树立统计观念,使学生获得一种新的解决难题的本领和方法,即把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解决实际难题的本领。

2. 强化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主要是分析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研究某些规律和特征,并以此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难题。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统计中常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出样本,经过研究样本数据来估计和推测总体的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统计这种归纳的数学思想,并针对不一样的抽样大概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即对结论的“不确定性”有所感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知识是联系实际的枢纽。

3. 重视实际难题随机抽样

统计学的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3-0053-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都积极探索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各项管理工作中,学工系统也成为数字校园的必建信息系统之一。然而传统上局限于学工部门业务范围的学工系统功能分散,管理困难,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传统学工系统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1.灵活性不足,流程难自定

学生工作的特点是事无巨细,纷繁芜杂,工作流程经常需要更改,业务需求不断变化。而传统学工系统,只依据单一部门一时的需求进行开发,无法满足层出不穷的新需求。

2.系统分割多,数据共享难

传统学工系统中,学生工作各个阶段的功能都构建单独的系统去完成,如学生报到就使用迎新系统,毕业离校时使用离校系统,平时就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处理学生信息,而评奖学金时又建立奖学金系统,这样多个学工子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困难,导致数据不完整、不准确。而且学生工作跨部门很多,由于部门职能的划分,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系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不能在多个部门之间无缝结合。

3.互动性不足,网上交流难

传统学工系统往往立足于管理,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应用需求,缺少专门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功能。长此以往,学生很少主动去应用学工系统,而管理者也无法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学生对管理工作的需求。

4.本研不同步,管理较分散

传统的学工系统,多数又分为本科生学工系统、研究生学工系统,分开管理。而由于研究生在高校中人数比例逐渐提高,单独依靠研究生院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的需要。而且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学生管理中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分开管理也造成了工作重复,资源浪费。许多高校开始推进研究生与本科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相关工作职能进一步整合。

鉴于此,传统学工系统面临多种问题,这就必然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管理、设计灵活、支持互动的本研一体化的学工系统,本文称之为“大学工”管理系统。

所谓“大学工”管理系统是相对于传统的局限于学工部门的信息系统而言的,它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部门或某几个部门,而是包括所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部门。 “大学工”管理系统“大”的内涵首先体现在它包括了全部类型的全日制学生,即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其次在于它包括了学生校园生活的整个生命周期。“大学工”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整合了以往存在于各个管理系统中的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内容,但这种整合还远远不够,并不能保证实施的成功。为使“大学工”管理系统真正应用到实际,必须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规划业务流程,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知识管理用于识别和协调组织中的集体知识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并能增加创新能力和反应能力[1]。它以系统的方法发现、选择、组织、摘取信息,向需要知识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整理、发现、编码、存储、交流及共享等,使知识资产能够被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组织的智能水平和创新能力[2]。知识管理一般包括知识创造、存储/索引、转移和应用这四个基本过程。高校信息系统随着应用时间增长,信息不断累积,具备了由信息向知识转化的基础,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挖掘、归纳、总结,进而形成能被用户所利用的知识,系统中的日志记录和工作记录都有可能为下一轮工作提供良好的经验。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工”管理系统就是要将管理信息系统中所积累的知识进行提取、展现和共享,以促进“大学工”管理系统真正服务于校园里的各类用户,促进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工”管理系统设计

关于学生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论文很多,但大都只限于业务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而很少关注学生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总体流程及其实现途径。要建立一个具有知识管理功能的“大学工”管理系统,需要打破部门界限,从学生工作的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的功能和信息流程。

1.总体结构设计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工作可以按工作流程分为如下职能:录取管理、迎新管理、教育管理、社团管理、宿舍管理、奖助贷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录取管理主要包括:分班、编学号、分宿舍、发校园卡、建新生校园网账号。迎新管理主要包括新生报到、新生缴费、新生住宿、入学教育。教育管理包括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较为零散的日常工作,如请假、寒暑假留校等工作。社团管理主要是依据学生工作要求,学生自主管理自己,建立校、院、班三级学生干部体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活动氛围,加强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并为校方提供基层学生信息,完成信息上报工作。宿舍社区管理主要包括学生调整宿舍以及宿舍活动的开展等。奖助贷管理包括奖学金管理、助学金管理、助学贷款管理、综合测评等功能,目的是通过奖助贷激励学生学习,减轻贫困学生生活压力,减轻心理负担。就业管理包括就业指导、举办招聘会、办理就业协议。离校管理是为了提高学生离校效率,减轻学生离校负担,通过信息共享,使学生能直接在网上办理离校手续。

因此“大学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其工作内容分为八个子系统,各子系统通过系统管理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业务整合设计

“大学工”管理系统各子系统应从学生工作的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进行整合。整合时以系统管理为基础,管理协调各子系统的用户、权限及相互之间的数据共享;以知识管理为灵魂,及时将在网上办公时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归集,使知识能在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共享,提高用户使用能力,并能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长期持续应用,具体如图2所示。

3.信息流程设计

“大学工”管理系统也是学校整体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并不能将所有数据都纳入其中。而对于外部数据,必须明确数据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以方便设计功能;而对于系统内部数据,也应该提前规划,制定规章制度,落实责任,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系统业务信息流程如图3所示。

图中实框中所示为“大学工”管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流程关系,虚线框为外部系统。外部系统主要有图书系统、财务系统、教务系统及一卡通系统。学生在录取后,首先进行编学号,然后将学生信息发送给迎新、图书、财务、一卡通、教务等系统,然后在迎新子系统中进行第一次信息集成,将新生的缴费、住宿等信息集中呈现,为新生提供了解报到的全方位的信息。学生入校后,便会涉及宿舍评估、调整,参加学生社团,组织校园活动,评奖评优以及申请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活动,而管理人员也需要及时获取学生在校信息,经常性地组织信息上报,以及通过一卡通系统监控学生在校的异常情况。学生毕业时,毕业生信息便进入了就业和离校子系统。离校子系统进行了最后一次信息集成,将毕业生的欠费、借还书、一卡通费用、退宿舍等信息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出来,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提供方便。

三、知识管理模块设计

1.知识管理功能模型

在“大学工”管理系统中,知识管理融入网上工作流程中,包括基于文件的文档管理、基于数据的信息统计、基于日志的行为分析、基于互动的交流管理。其功能模型如图4所示。

(1)文档管理:主要是对工作中形成的通知公告、管理规定、使用帮助等各种文件进行分类管理,使之成为易于检索,便于提取的显性知识。用户通过对文档的调用,获取关于系统的使用方法、业务流程等信息。

(2)信息统计: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统计功能,获取统计报表,了解工作状态,从而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决策支持技术的发展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决策辅助手段,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可视化处理,以更为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形式展现出来。而通过模型库的支持,更可以自动获取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为决策提供更为科学坚实的依据。

(3)行为分析:通过对日志的监控,更大地发挥日志的价值。日志跟踪为管理者提供了对异常用户进行监控的手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早做出准备,防患于未然。日志查询则为管理者和用户提供了了解自己及他人网络活动记录的方式,以便及时改进自己的网络行为,提高信息化技巧。日志分析则为管理者智能化地提供系统及用户在使用中存在的各种行为偏好,以便针对性地改进业务工作流程。

(4)交流管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一个过程。通过网络交流,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为所有用户所共享。知识分享就是要将用户自己所拥有的各种相关知识,以奖励或行政的手段,促进个体知识向公共知识的转化。业务问答则有利于沟通管理者与学生的思想,即有利于学生理解管理者的意图,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更好的自我管理,又有利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及问题所在,更好地改进工作。精华推荐则是将业务问答及知识分享中积累的知识精华进行分类归集,以便于用户更好地从已有的经验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巧。

2.知识采集流程设计

知识采集基本流程应该是:首先系统对原始数据进行知识归纳,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待审核知识材料, 然后对待审核知识进行审核,然后对知识进行组织后,将获得的知识送入知识库中存储同时生成知识地图和知识搜索引擎需要的相关信息, 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知识管理页面获取知识, 浏览知识地图。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知识采集过程中,原始数据包括业务中产生的文档资料、业务数据,在线交流中产生的网络留言、在线聊天、讨论,以及在线活动中所产生的用户日志。文档资料通过分享设置,文档所有者把自己文档的链接分享到知识管理模块,成为待审核知识材料。管理人员对业务数据的各种可以公开的报表,也可以通过分享成为待审核知识。在线交流信息通过管理人员的主动归纳,把交流信息归纳为问答主题。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日志数据库的日志进行分析,归纳出用户的网络行为特征,为业务活动提供知识支持。知识审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人工审核,由管理人员对待审核知识进行人工判断;第二种形式是条件判断,可以把判断条件预先设置,让系统自动审核。知识组织主要运用分类法,将各种知识分为不同的类别,以方便用户的获取。最后是知识入库,把知识存入到知识库中。

四、总结

“大学工”管理系统在业务上支持本研一体化学生管理,在系统管理中以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为基础进行业务整合,并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有利于满足高校日益提升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知识管理特别强调知识的分享,使组织成员在知识分享中共同学习,增长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学生管理所面对的管理对象众多,且是有着多元化需求、具备丰富知识、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青年,“大学工”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知识管理,将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上来,不但能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减轻管理成本。学生管理部门可围绕设计模型,对既有系统进行整合,使之具备知识管理功能,也可基于“大学工”管理系统平台进一步开发,以满足学生管理进一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Maryam Alavi,Dorothy E.Leidner(著),郑文全(译).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基础和研究课题[J].管理世界,2012(5):157-169.

[2]胡笑旋,杨善林.高校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26)增刊:688-691.

[3]宣华,张秋芳.本―硕―博一体化教务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9-11.

[4]叶飞.基于主题图的电子政务门户知识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戴莹.校园门户平台学工管理系统的集成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87.

[6]王洁,刘南,刘仁义.基于本体的知识门户[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5):40-42.

[7]刘乃嘉,刘启新,蒋东兴.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系统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05(2):105-106.

[8]Witold Staniszkis,Eliza Staniszkis.Intelligent Agent-Based Expert Interactions in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ortal[J].R. Traunmüller(Ed.): EGOV, 2003, LNCS 2739, pp. 296C299, 2003.

[9]Hind Benbya, Giuseppina Passiante, Nassim Aissa Belbaly. Corporate portal: a tool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synchro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4(24):201-220.

[10]杨晓明,李小聪,王时进.学校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框架设计及其实现思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47-49.

[11]胡少华.知识管理在科技信用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143-147.

[12]陈玉.企业知识门户构建与知识管理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统计学的知识篇(4)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从目标达成的效果来看有三个层次:一是使复习课涉及到的知识让学生得以掌握;二是让学生能够构建所学知识的网络;三是促使学生能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传统的复习教学是知识内容(考点内容)的简单重复,也就是说传统的复习教学经常停留在第一层次。这种复习方式也是学生不喜欢复习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科观念统摄化学知识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化学学科观念来统摄和梳理相关知识与思维。利用复习课的诊断――补漏――整合――提升的功能,让学生在清晰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知识网络的建构,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整合。最后将知识应用于新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2014年4月16-19日,第九届 “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含初高中)实施成果交流大会” 在山东枣庄举行,笔者有幸参加现场说课比赛,获得了特等奖。课题是“认识化学变化单元复习”,该说课稿的设计正是基于化学学科观念统摄化学知识的视角。现将该课的教学设计整理成文。

一、基于化学学科观念统摄化学知识的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的要求

利用学科观念(即变化观、微粒观、守恒观等)来统摄和梳理相关知识与思维,同时以复习课的诊断――补漏――整合――提升功能进行教学流程设计,通过精编教学素材力求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情景化、活动化,同时关注暴露学生思维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情分析

通过新课学习,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本质及相关计算等有初步的认识,但尚未初步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化学学科思维,以及守恒观、变化观等化学学科基本观念,影响着对化学反应的深刻理解。

3.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涉及燃烧、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三部分。复习教学时,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主线,将燃烧、化学反应表示方法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统整,实现对化学反应条件、本质、规律、应用及定量处理的多角度认识。

二、基于化学学科观念统摄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1.学习目标

(1)通过创设STSE的问题情景,对燃烧条件、化学方程式计算进行复习,让学生感受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变化是有价值的。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本质及相关计算的复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帮助学生体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3)初步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科思维。

2.教学过程

(1)诊断

将诊断出的学生知识障碍点设计成核心问题串并创设问题情景,引领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复习。

[投影]2013年12月26号凌晨5时40分,热哈提八巷3辆公交车着火,公交车均采用天然气驱动模式,如果不迅速冷却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危急关头消防大队果断采取了“边冷却,边灭火”的战术,火势被顺利地 扑灭。

①消防大队果断采取了“边冷却,边灭火”的战术。从灭火的角度看冷却的目的是什么?

②起火的公交车采用天然气驱动模式,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X,请确定X的化学式。

③相比较于天然气驱动模式,从绿色能源的角度看氢能汽车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国际上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有人说5g氢气和32g氧气混合点燃,生成水的质量一定是37g吗?

[课堂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要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应该掌握三方面的知识

(投影)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中要求 “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此环节帮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暴露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体会STSE。

(2)补漏

(活动一)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P2O5能溶于水,且有毒性。

【交流讨论】

①图一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这一现象,得到燃烧条件需要 。

②图二装置与图一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

③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水火相容” 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的气体可能是 。

【课堂交流】

教师:燃烧一般情况下需要三个条件,水下的白磷自身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缺少的是氧气。今天老师就模拟这一环境向水下的白磷通氧气。

(演示实验)

(活动二)

下图是某反应微观示意图(反应后的微粒未填全)。

(1)反应后方框内应填入的微粒及数目是 。

(2)若“ ”和“ ”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该化学反应 。

(3)根据该图,从微观的角度可提炼出的一条信息是 。

【课堂交流】(片段)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

(投影)学生的错误答案:3H2+O2=2H2O+H2

教师:请分析这样书写的化学方程式对吗?

学生:不正确。

教师:那你是怎么想的呢?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下。

学生:化学变化最本质的特征是有新物质产生。他把未参加反应的原子写进去了。

(活动三)

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后D的质量是 g

(2)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课堂交流】(片段)

教师: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的。

教师:能具体谈一谈吗?

学生:就是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教师:哪些是反应物,哪些又是生成物呢?

学生:反应物是B,生成物A和D。

教师追问: 那C是?

学生:C是催化剂。

另一学生:还有可能没参加反应。

教师:依据什么判断反应物、生成物和催化剂的呢?

学生:通过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不变的是催化剂。

教师:很高兴能听到同学自己的分析过程,分析得很棒!

教师:板书BA+D

教师追问: 那同学们能写出一个符合该类型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巡查收集学生的典型错误

(投影) H2O2 H2+O2

教师:这个化学方程式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不对,因为我们在实验室做过这个实验,它应该是产生水和氧气。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能通过化学方程式联想宏观的实验现象!

教师总结: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可变的,变化是有条件和规律的。宏观上的物质我们可以从微观上切入进行分析,最后用符号进行表征。

设计意图:通过针对性训练进行补缺补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问题组”的形式来贯穿基本观念,利用问题驱动推进课堂教学,“问题组”层次分明,设计的三个问题组层层递进,首先让学生回顾、整合本章的基础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炼学科基本观念。

整合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最后完善与提升。

(3)整合

(投影)化学学科观念

变化观 守恒观 微粒观

设计意图: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主线,将燃烧、化学反应的计算、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串在一起,实现对化学反应条件、本质、规律及应用等本章核心知识的复习。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微粒观和守恒观,建立“宏观――微观――符号”学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学会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建立起化学知识三重表征间的联系。

(4)提升

教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学科知识和学科观念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投影)

航天飞船上常安装盛有Na2O2(过氧化钠)的装置来作为氧气再生剂备用。

①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XT2Na2CO3+O2。请确定X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②请观察化学方程式,思考在宇宙飞船上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氧气再生剂?

教师引导:一个化学方程式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学生: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教师:那我们先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入手分析在宇宙飞船上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氧气再 生剂?

学生:过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转化成宇航员需要的氧气,而且是在常温下。

③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中有3人,在太空停留13天。如果每人每天消耗的O2约为1.6kg,则需要准备Na2O2多少千克?

学生:一生上台板演

教师:巡查并强调解题的格式规范性

(投影)另一学生的解题过程

④通过刚才的计算,请你从数据的层面解释载人飞船上(过氧化钠)的装置为什么只作为氧气再生剂备用,而不作为唯一的供氧来源?

教师引导:从计算数据量的角度进行分析(过氧化钠)的装置为什么只作为氧气再生剂备用,而不作为唯一的供氧来源。

学生:通过刚才的计算我发现Na2O2接近半吨,这也太重了!飞船携带不了那么多。

统计学的知识篇(5)

摘 要:文章通过统计CSSCI(2000~2011)收录统计学来源期刊的热点关键词、热点文献,对其演化知识图谱进行分析

>>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语言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中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00-2009年基于CSSCI关键词的科技查新文献分析 基于CNKI(2010―2015)的我国文献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的1981―2014年我国学科建设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03-2009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中美汇率利率互动效应研究:2000—2011 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 2000—2011年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研究综述 2000年~2011年我国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2000~2014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9]梁永霞, 刘则渊, 杨中楷,等. 引文分析领域前沿与演化知识图谱[J]. 科学学研究, 2009, 27(4): 516-522.

作者简介:陈静(1979-),女,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科学计量;吕修富(1991-),男,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本科生。

统计学的知识篇(6)

Teach Thinking of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Basic Knowledge

Hou Liang

(Henan Arts&Crafts School,Zhengzhou450008,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non-computer majors undergraduated"Computer Basic"course in the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analysis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and proposed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before concep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alog case.

Keywords: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Teaching strategies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一)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二、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一)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

(二)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统计学的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TP3-4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所以又称为计算机数学[1]。离散数学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离散数学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而且可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将来参与创新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离散数学课程所传授的思想、方法与工具,广泛地体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诸领域,从科学计算到数据处理,从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到计算机硬件及体系结构,从人工智能到知识系统与工程,无不与离散数学密切相关。由于计算机本身是一个离散结构,它只能处理离散的或离散化了的对象及对象关系,因此,无论计算机科学理论本身,还是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的其它研究领域,都面临着如何对离散结构进行数学建模的问题;当然,也需要考虑如何将已建立的离散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应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程统考的实行,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对离散数学的教学投入开始缩减,减少课时,降低难度,避重就轻;学生也无法认识与理解离散数学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致使离散数学的教学与学习在计算机专业越来越边缘化。实际上,离散数学在各学科领域,特别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人工智能、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软件工程等必不可少的先行课程[2]。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数学基础的离散数学,对其它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强的知识辐射作用。本文致力于从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内容中还原离散数学知识,从而体现离散数学核心内容在计算机专业系统知识中的辐射作用。通过对离散数学辐射作用的介绍,让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重新认识到离散数学对计算机专业系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本科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重视自己数学理论基础的巩固和形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离散数学辐射体系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不是一门纯数学课程,而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离散数学是应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对数学的一些基本要求。广义的离散数学主题包括集合论、数理逻辑、关系理论、图论、代数结构、数论、信息论、组合数学等,甚至包含拓扑学、运筹学的内容。有些高校将除拓扑学、运筹学等内容外的主题分为三门课程,即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数理逻辑。本文谈到的离散数学内容只涉及到数理逻辑、关系理论、集合论、图论以及代数结构。

离散数学课程与后续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中都会涉及到离散数学知识。无论计算机软件系列专业基础课程,还是计算机硬件相关基础课程,例如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本文选择这六门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来阐述离散数学在专业系统知识中的辐射作用,如图1所示的离散数学辐射体系。

在图1中,编译原理的课程内容中就可以还原出全部的离散数学知识结构;数据库的课程内容则可还原出离散数学内容中的关系理论、代数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等内容;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组成原路中都有离散数学知识辐射的印迹。

2 离散数学辐射作用

2.1 编译原理中的离散数学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3],旨在介绍编译器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除了形式文法、有穷自动机等编译原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外,其它内容基本上围绕处理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应该具有的各功能模块展开,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离散数学的数理逻辑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逻辑推理,由前提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逻辑恒等式、永真蕴涵式、推理规则、推理方法等进行不停的推导演绎,最终得到想要的结论,这是一个严格的演绎分析过程。在编译原理中,与这一演绎分析过程相对应的则是语法自上而下分析方法,即从形式文法的开始符号(前提)出发,利用文法规则产生式(永真蕴涵式),采用相应的推理方法(最左或最右推导),最终得到想要的句型或句子(结论)。在推理证明中还有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那就是从要求证的最终结论出发,依次为其找到相应的逻辑恒等式、永真蕴涵式、推理规则等作为最终结论或中间结论的依据,即从结论出发追本溯源到前提事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归纳逻辑。在编译原理的语法分析中,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方法则是归纳过程的代表,即从要得到的句型或句子出发,利用文法产生式规则和推理方法,进行不停的归约,一直到开始符号或失败至,这是一直明显的归纳逻辑推理过程,对应最右推导。

在离散数学的关系理论中,等价关系尤为重要。而在编译原理中,处处有等价原理辐射的痕迹,例如形式文法等价、有穷自动机等价、中间代码表示形式等价等。在编译原理的内容中,有关等价的部分还包括正规文法与正则表达式的等价性、正则表达式与有穷自动机的等价性、正规文法与有穷自动机的等价性。实际上,有穷自动机等价是进行非确定有穷自动机确定化、确定有穷自动机化简的理论基础。

编译原理的很多内容中都使用了形式化技术,最典型的就是状态图刻画有穷自动机、语法树表示语法分析过程,当然在LL(1)文法FIRST集与FOLLOW集计算、算符优先文法的优先函数关系图以及基本块有向图中都体现了离散数学的集合论与图论。在编译原理全部内容中都贯穿了符号串运算,符号串与其上的运算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代数系统。

2.2 数据库中的离散数学

数据库技术和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4]。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中的关系模型就经典地体现了离散数学中的关系理论,尤其是关系模型中的参照完整性。数据库概念模型描述中使用的实体-联系模型(图)更是生动地呈现了实体型之间的关系。在离散数学中,函数是一类特殊关系,而关系数据理论中的函数依赖则描述了关系模式属性(集)之间的语义关联。数据库中的查询处理与优化的理论基础则是离散数学中等价原理,查询被处理或优化前后在功能和语义上必须满足等价关系。

与关系模型紧密相连的则是关系代数,这是一类典型的代数系统。关系数据结构是其运算对象,关系操作则是定义在关系上的具体运算,如选择、投影、连接、除等,这些运算都满足封闭性,关系操作的输入与输出则都是表示关系数据的集合,因此集合运算中的并、交、差、笛卡尔积等也是关系操作的一部分。关系数据模型中常用的SQL语言则是关系代数的一种具体实现,即一种具体的代数系统。

数据库理论中被集合论与图论辐射到的内容包括:(1)一个关系数据库是关系模式(二维表)的集合;(2)一个关系模式(二维表)就是一个实体集,表中每一个就是一个具体的实体元素;(3)在概念世界中描述实体型以及实体型间关系的实体-联系图;(4)关系查询处理与优化中的查询树。

2.3 其它课程中的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5],也是计算机存储与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因而,数据结构课程中很多具体的数据结构都是集合,如队列、栈、线性表等。数据结构除描述集合中数据元素的特性外,还要刻画集合中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般认为,一个数据结构是由数据元素依据某种逻辑联系组织起来的,对数据元素间逻辑关系的描述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中的树、二叉树以及图等结构则是离散数学图论内容的延续,基于图结构的各种算法,如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关键路径等,在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中都有不同深度的描述。

操作系统课程中的进程状态图为典型的图论内容;操作系统在对进程等对象进行管理时,很多内容涉及到对象间关系,如死锁中进程间时序上的先后关系;操作系统中很多算法都使用到了集合概念,如死锁的解锁算法等。离散数学的核心内容辐射到了操作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中。

软件工程最终的产物是软件系统,既然是软件系统,在进行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时,不可避免要研究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有自顶而下和自底而上两类分析方法,自顶而下对应数理逻辑中的演绎逻辑,而自底而上则表示数理逻辑中的归纳逻辑。软件工程内容中同图论有关的包括软件开发模型、软件模块间关系表示、软件测试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方面的基础课,在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组成单元“逻辑门”等以离散数学中的命题逻辑为基础;计算机处理器的结构形式化等都离不开集合论与图论的参与。实际上,在让学生认知软件与硬件的功能等价性时,则充分体现了软硬件的逻辑等价原理。

3 结论

针对离散数学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越来越边缘化的问题,本文以编译原理、数据库、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为例,论述了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综合知识体系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体现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傅彦,顾小丰,王庆先等.离散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耿素云,屈婉玲,王捍贫.离散数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等.编译原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统计学的知识篇(8)

关键词: 社会营销;知识图谱;分析

Key words: social marketing;knowledge map;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317-02

0 引言

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营销的主要载体和运作基础,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讨论基于知识图谱的社会营销的基本内容。知识图谱的作用在于知识导航,它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一系列处理,将某一学科的知识变得可视化。研究者通过知识图谱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某学科的知识构成,为其选择感兴趣的学术研究领域提供帮助。

1 社会营销引入知识图谱分析的意义与作用

文章以我国cnk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网络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以可视化的手段展示了近五年来国内社会营销相关领域的合作网络,发现我国社会营销学合作网络尚未建立起规模化的学术团体和强大的学术中心,建议通过加强各研究团体间的学术交流,全面提升学科合作研究的水平。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揭示了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其中社会网络分析将成员的社会网络信息图形化,从而更加直观。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本文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绘制出社会营销学合作网络知识图谱,为加强该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帮助。

2 社会营销的发文量分析

社会营销是当今医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营销管理新趋势。事实上,很少有企业能脱离社会网络真正实现好社会营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社会营销文献进行梳理,对社会营销研究现状以及相关重要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由检索结果可列出年度发文量,如图1所示。

1996 年以前的社会营销的研究发文量不大,随后稳步增长。由于社会营销发文缺少权威期刊,只将CNKI收集的刊物均作为检索范围,将搜索时间确定为1994年以来至2011年结束。由上图可见,国内文献数量增长很快,但在2000年前后陷入徘徊期,之后文献发表数量又迅速增长并于 2008 年达到峰值。

对于高产作者,基于对检索到的作者进行词频分析,整理出频数不少于8次的作者,即量不少于8篇的作者。表1显示了目前我国社会营销领域的高产作者。

3 社会营销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科研人员在对海量文献的内容构成、数量变化及相互引证关系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学科知识相互作用的特征和规律性,有助于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看,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通常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同的热点领域反映了国内对社会营销和市场营销研究的交叉,作为国内研究的主流领域,上表反映出国内对该研究内容的重视程度尚不足。通过对其研究内容的分析,发现企业社会营销目前及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仍与绿色营销和社会责任等存在较多的重合之处。但需要注意,交集中的某些热点词汇会因为被重视度不同而导致其热度有所差别,如营销组合的研究仅有12次,说明对此并没有高度重视。(表2)

可见,国内对社会营销研究的仍显不足,我们认为对于社会营销的研究同下图可知,国内的频次为12次,国内又将社会营销加以细化,说明了国内对于社会营销的研究关注程度较大,视角比较宏大。

由图2可见,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在于社会营销和医药营销等观念层面和理念层面的理解为主,与社会营销存在着共同出现的频次较高的现象,说明国内对社会营销研究存在不足,应该加大研究的力度。

考虑到社会营销是营销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的综合领域。节点的核心地位通过值反映,值越大代表其的核心地位的程度越高。中心代表从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能够控制的其他节点,其值越大越具有控制力。通过我国的社会营销关键词中可以看到,存在不完全融合的网络连接。

经计算合作网络密度值计算低,我们发现国内小规模的高产作者之间的社会营销合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相互合作。因此,扩大合作范围,鼓励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学科背景的学者交流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孙江山(1978—),男,山东东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技术教育应用研究。E-mail:。

一、引 言

当前,有关教与学的理论与技术的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未能有效地向教学迁移,未能产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预期效益,方兴未艾的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在现实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考虑实验安全隐患、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教师信心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实验教学的效果一直未曾充分显现(Walton,2002),虚拟实验系统应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Saka,2002),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达不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1]英国“学习与绩效技术中心”统计,由教学专家们评选出的前100名最优秀的E-learning 工具排名中,截至2011年6月,虚拟实验系统难觅其踪。

随着具有视觉输入反馈功效的触控设备等虚拟现实建模技术和传感技术的日趋成熟,虚拟实验系统的诸多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革新,如增强现实技术的教学实验应用等。[2]虚拟实验系统也越来越突现出了虚拟现实的特性,[3]如图1所示为虚拟微观化学分子结构及实验现象科学假设仿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涉及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中的概念改变、抽象思维的发展和促进认知发展都给出了很高的认可,如基于三维世界的空间学习。[4][5][6]它在熟悉真实实验环境、消减实验焦虑、提高实验操作信心方面效果显著,[7]并且在当下实验教育资源匮乏和分配不平衡的情况下,虚拟实验教学突现利用率高、易维护和低成本等诸多优点,更体现了虚拟实验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以往研究主要侧重描述如何应用虚拟现实软件开发具体的实验项目、介绍新兴和常用实现技术,以及从计算机图形学的角度优化三维建模算法。笔者将从学科领域知识的角度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虚拟现实实验系统,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整个虚拟现实实验系统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虚拟现实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块、兼容性、可扩展性和使用成本等技术特征,更要从学科内容的特点(知识属性)和知识学习的心理规律(认知特性)两个方面审视虚拟实验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开发实践。

二、基于学科领域知识的虚

拟现实实验系统的设计

学科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引导学生从新手认知向专家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结构良好和功能完善的学科领域知识进行重新表征,构建基于学科领域知识的虚拟现实实验系统,以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科领域知识是指学生所拥有的关于某个特定学科范围内的所有知识,是关于某一学科中的那些具有一定相关性、逻辑性、操作性的知识,按其知识属性、认知特性而加以组织形成的知识组块和认知操作图式。[9]从其结构上看,学科领域知识的三维结构包括了学理内容、认知过程和问题条件三类知识。其三维结构不仅涵盖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技能,也包括了在认知操作中具有核心作用的元认知策略成分。它将原来教学实验中只考虑知识本身、内在关系的知识系统转变为将知识和认知相结合的领域知识。每一个学习者所获得的所有知识都可包含在这三类知识中,并且学科领域知识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学习者掌握化学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知识,就不仅要求具有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需要准备什么和注意什么事项的学理知识,还要掌握实验仪器组装、药品添加及实验观察分析等认知过程知识,同时还要知道在什么条件下执行什么实验程序的限制性条件(即条件性知识)。这样,才能置换出二氧化碳,只有掌握了这三类知识,学习者才真正掌握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完整知识。

(一) 学理知识的表征

统计学的知识篇(10)

关键词:

统计学;教学;实用型人才

一、引言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的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数量规律性。著名统计学家袁卫说:“统计是数据的科学”。统计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科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通过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工作思想,提高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人多年从事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对统计学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同时也发现了我校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几点建议,旨在从统计学教学源头做起,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二、统计学教学当中已存在的问题

(一)教方面已有的问题

1.课程内容和相应专业需要契合度不够。通过多年的与统计学相关的教学工作以及对同行教师统计学教学方面的了解可知:在统计学教学中,大多统计学教师都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体系进行教学,没有结合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取舍内容而进行教学。或者说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要求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学生没有很好体会到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2.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具体情况:首先,在教学计划设置中大多数专业只规定统计学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没有安排实践环节的学时,即使安排实践学时也仅限于理论教学中的几个学时而已。比如:以往教学计划中只是规定理论教学学时,新教学计划中规定48学时理论教学,其中实践性教学学时只有8学时。第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认为在规定的学时里完成了理论内容的教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践性教学仅限于课堂举例、练习和课后作业上。没有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实践性教学,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很好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3.多媒体成为教学过度依赖的手段。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较好地视觉效果。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都是以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的,也带来一定的弊端,一是无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效果不明显。二是教师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程序步骤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学模式单一,统计学案例应用太少。在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环节。并且统计理论和实际现象结合过少,让学生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字游戏,上课就是统计图、统计表、统计模型,枯燥无味极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5.考核方式上过于单一。长期以来统计学课程习惯的考试形式便是闭卷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不能较好考查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即限定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想。

6.师资队伍中知识结构不合理。统计学师资队伍中数理基础知识和有关经济管理学科知识缺乏,相当一部分统计教师不是科班出身,是改专业教统计学的,数理基础知识薄弱,而且相关经济管理知识缺乏,又不具备统计学前沿知识,使得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拓展外延方面不够,很难将知识讲深讲透。再有,高层次高学历统计学人才短缺,应用型、复合型、年轻型统计学教师更是短缺。

(二)学方面的问题

1.观念上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对统计学学习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20%的学生们认为统计学知识对学习专业知识没影响,60%的学生们认为统计学知识对学习专业知识影响不大,15%的学生们认为统计学知识对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影响,5%的学生们认为统计学知识对学习专业知识影响很大。73%的学生们认为是否具备统计学知识不直接影响毕业与就业,27%的学生们认为具备较好的统计学知识,会熟练运用统计学软件,能有利于学生们找工作和顺利就业。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们认为学习统计学用处不大,因而重视程度不够,对统计学学习热情不高,只是为应付考试,为得学分而已。

2.统计学学习的前期知识薄弱。首先是数理基础比较薄弱。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招生时是文理兼招,一些数理底子比较薄弱的文科学生感觉统计学深奥莫测,他们看到教材中的很多难懂的公式计算就心生畏惧厌烦。其次是一些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较差。统计学学习强调实践性,对数据调查、整理各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与操作。再次对统计应用软件学习不重视。有些统计应用软件是英文版,也增添了学生学习和利用软件的难度。最后是管理学、营销学等其他相应学科领域的知识不足够。学好统计学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撑,否则学生们对于统计学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体会不深。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学生们认为学好统计学这门课太难了,考试能过关就不错了。

3.课后学习与复习不够。古语说:“温故而知新”,说明了课后学习与复习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对统计学学习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95%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主要用于学习主要专业课程、考研知识、英语四六级知识、以及各类考证知识等,真正用在及时学习与复习统计学,完成统计学课后作业的学生只占5%。可想而知学生们对统计学的学习是马马虎虎,不求细节的,课上学多少,是多少。

4.对统计学实践学习重视不够。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对统计学学习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80%以上学生认为统计学实践工作太麻烦,用时长,耗费精力大,所以就滋生懒惰情绪,不愿意动手去实践。课后安排实践作业不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活动不愿意参加,因而学生体会不到该门课程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统计学知识可学可不学,只为考试而学,失去学习兴趣。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教方面的建议

1.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教学。转变教学观念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双方双管齐下,在加强统计学理论教学的同时,更重视其实践教学。具体做法:(1)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计划制定中,要求专业相关负责人和教师应充分重视统计学在各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在保证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充分增设实践教学课时。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充分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践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基础。(2)任课教师应结合统计学教学内容,组织同学们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市场调查这个内容,在理论教学之后,就要及时安排实践课,使同学们充分体会问卷设计、资料收集的方式方法等。(3)任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生实践活动,比如:建模比赛和创业大赛,积极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拓展他们对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教师要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要做到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统计,运用统计。

2.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做法:(1)在统计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出发点是:理论知识是前提是基础,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适当取舍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比如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重点阐述市场调研预测与决策,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原理与方法,强调教学内容在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应用。(3)提倡教师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内容一定突出专业课学习对统计的需要和社会工作对统计的需要,注重实用性。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教材的不断完善与修改也是非常关键的。

3.不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应将多媒体看成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较好地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具体做法:(1)教学中多媒体应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将教科书以外的资料、案例、数据等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2)教学过程中很好运用板书,帮助学生记录、消化所学知识。(3)将统计软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对统计软件的运用,安排学生充分地利用软件实训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第四、要创建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师生互动交流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统计学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4.提倡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案例教学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的作用是使得课堂教学气氛生动而活泼,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做法:(1)案例选择要适合。就是要把案例与课堂知识点的相结合,要选择具有很强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案例。(2)案例教学实施要得当。强调学生是案例讨论与分析的主体,任课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应做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掌握案例讨论的进度,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统计学理论课程教学中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内容很多,组织得当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及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创新统计学考核方式。改革现有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比如:可以采取平时考查、期末考试、实践操作三方面相结合,已达到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的效果。

6.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师在统计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尤为重要:(1)要提倡教师到名牌大学统计学院进修学习,更多参加统计学术会议,更多接触统计前言知识和掌握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2)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研究,提高统计教师的教学能力。(3)要提倡任课教师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学习交流,目的是丰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同时也要邀请在统计局、企业事业等单位工作的统计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对学生开展生动实际的教育,增强学习趣味性、主动性。(4)要鼓励教师积极申请科研课题、撰写教材讲义、发表高水平论文等等,任课教师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就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学生统计学知识,还要求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踏实的统计工作作风,让学生明确提供高质量的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根本,进而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学好统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二)关于学方面的建议

1.学生应转变对统计学的认识。要求学生一要转变对统计学学习的态度,应充分认识在经济管理各领域都离不开统计,高度重视对统计学的学习。二要加强学习统计学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生应端正学习统计学的态度。知难而进,刻苦学习,准确地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另外学习好各种统计学应用软件,夯实计算机基础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基础。

3.课后及时复习。要求学生把完成作业与课后复习相结合,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另外学生也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和技巧。

4.重视实践性学习。统计学学习重在应用,要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要明确实践性学习环节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掌握统计学实践技能,才能使统计学真正成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因而学生应重视实践性强的案例学习、课后实践性作业的完成,并且积极参与学校、省里及国家举办的各类统计创新活动和竞赛活动,真正体会到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性。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就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统计,离不开统计。因而要让统计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学校统计学教与学这一源头做起,针对统计学教与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而有用的统计人才,达到为社会服务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谦.周传胜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1):62.

统计学的知识篇(11)

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指统计价值观、统计宗旨以及统计信念和统计愿景等,核心层是决定统计文化精神的最重要因素,是统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促进统计事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统计工作总有一定的工作目标,统计宗旨正是为统计工作指明了工作目的和工作内容,解决了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如何统计服务的重要问题。统计愿景则提出了全体统计人员为之奋斗的共同追求目标和愿望。总体来讲,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统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1.2中间层

中间层是指统计理念和统计精神,对统计核心内容具有支撑作用,并使其具体化,更好的实现核心层发展目标。当前,在知识管理普遍应用于各种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统计事业发展中为了提高统计服务质量水平,把先进的统计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统计工作中来,共同构成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内容。

1.3保障层

统计文化的保障层是指统计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宣传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行为规范来保障。统计文化的行为规范,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作用,建立起六大保障系统即统计服务系统、统计指标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系统、教育培训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从而为统计文化的建设提供法律上的制度规范支持,保障统计文化核心内容落到实处。

2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的建设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在现代统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时期,为了推动现代统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统计文化观念,改革创新,建立与统计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统计文化。下面,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路径。

2.1坚持制度建设为前提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制度,并且是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下,经过不断改革逐渐完善起来的。原先的统计管理制度多是金字塔结构,决策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目前,统计管理制度已经逐渐变为扁平的结构,赋予了统计工作者更多的权力,并且拉近了与企业领导的距离,增加了统计工作者与企业领导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样为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领导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知识管理手段在企业统计部门的应用。

2.2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在当前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工作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重视和尊重知识型人才,善于吸纳和引进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人才到统计队伍中来,聘请专业统计人才开展统计文化讲座和宣教,全面提升统计队伍综合实力。其次,建立统计人才与领导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依赖关系,尊重人才,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统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创建优秀的统计文化,在优秀的统计文化熏陶下帮助统计工作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2.3以学习型文化为导向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每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习是发展的生命力和源泉。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业也在不断变革,以求获得新发展。然而,对于统计工作来讲,唯有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统计文化,让全体统计工作者在学习型统计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树立先进知识学习观念,才能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真正实现统计事业的长久发展,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前统计部门要在统计价值观和统计目标的引导下,创造一个激励统计工作者持续学习、善于学习的统计文化,逐渐将学习系统化、制度化,把抽象的统计文化逐渐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不断促进先进知识和先进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与时俱进,为统计事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学习型统计文化的熏陶下,永葆新时期发展的知识动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