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7 14:48:46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1)

渤海海洋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渤海“碧海工程”整治专项等工作都集中在渤海内部环境科学治理上,未能对引起海洋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规划治理,难以达到治本的目标。本文将治理渤海海洋环境的视角从海域转移至陆域,认为研究沿海社会经济活动对渤海海洋环境的影响是破解“渤海难题”的关键。环渤海地区已经凸显出其经济迅猛发展的趋势,未来一段时间该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开发力度和强度都会随之加大。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都紧紧围绕渤海沿岸而制定,新一轮的发展起点将渤海区域再次推入快速发展的队列,形成了环渤海的开发建设格局。渤海海域在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港口航运、发展空间的同时,其海洋环境在这种高开发强度背景下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未来的经济开发活动会对渤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划要在环渤海地区布局哪些产业?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农业结构的改变对渤海环境造成多大的压力?工业结构的调整是否有利于渤海环境的改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渤海环境是否有影响?调整产业发展方式能否成为解决渤海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对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趋势有个宏观的把握。

 

一、30多年来渤海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去的30年环渤海经济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经济总量增长了76倍,以中国4.3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中国21%的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密度为全国平均的4倍,其工业发展对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更是不可替代,形成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城市人口在过去30年增加了4600万,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城市建设在近20年里,扩张了一倍多,即在20年里又建成了一个1986年的环渤海城市群,其扩张速度让人震惊。

 

伴随着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不断加大,渤海海洋环境在过去30年的时间尺度内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渤海海水质量几乎全是一类水质,二类水质比例很小,而2000年左右,以三大海湾为主,海水水质出现了三类水质,其中以二类水质为一般状态,一类水质比例急剧减小,时至今日,渤海三大湾的水质主要以四类和劣四类水质为主,一类水质海域几乎没有,而且每年的变化趋势均是较清洁水域面积减少,污染水域面积逐年增加。

 

渤海环境质量问题已成为很多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关注的环境问题,甚至有些专家学者提出,如按此状态发展下去渤海将成为“死海”。根据海洋局监测资料统计,海上活动及临岸活动的污染贡献约20%,而陆域社会经济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贡献占80%,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是陆源污染的三大来源。陆域经济活动产生的废水通过排污口、地表径流、河流排入海中,而通过河流入海的污染物量又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0%以上,其中携带大量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石油类、重金属等污染物。

 

因此,渤海环境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究其原因自然因素应该排除在外,渤海周边人类的开发活动应该是其最主要原因。目前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力度相比过去的30年更是有增无减,该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物经由40余条河流注入渤海,渤海容纳了该区域几十年来的生产废水,其环境压力巨大,时至今日渤海仍承受着巨大的环境负担。

 

二、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渤海海洋环境的压力分析

 

(一)农业污染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与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农业相比,农业生产在发展规模、产业构成、现代化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地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的生产规模迅速增长。30多年来,环渤海地区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0多倍,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25倍,畜牧业产值增长110倍,渔业产值增长160倍。粮食产量由4000万吨增加到6800万吨,增长了70%,水果产量由291万吨增加到3513万吨,增长了10倍多。

 

2.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传统农业中种植业占绝对优势,比例达8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现代农业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3%增加到2011年的34.6%,畜牧业与种植业共同成为农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环渤海地区畜牧业具有排污量大而处理率低的特点,从污染排放量上畜牧业排污量远大于种植业,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已成为渤海地区水体污染的重要源头。

 

3.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规模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增长,除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之外,这些成绩大多仍是依靠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而取得的。大量的农药化肥用于经济作物的生产,农业化肥施用量增长了4倍,农药增长了3倍(相比1990年),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超出安全施用量上限2倍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物质和能量投入水平上对于渤海环境而言并不能构成多大的影响,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也快速加重了农业生产这个面源污染源的强度。可见,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农业总体规模的增长、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是推动环渤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的最主要原因。

 

(二)工业结构调整趋势不利于环境改善

 

环渤海区域经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中后期,主导产业仍然集中在工业部门,且工业结构整体呈现重型化特征,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从环渤海地区主要重化工业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来看(见表1),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重化工业在各省市工业结构中的支柱地位将不断加强,同时重化工业布局呈现向渤海沿海集中趋势,包括山东半岛的城市群,河北唐山的曹妃甸、黄骅港,天津的滨海新区,辽宁沿海城市群等。

 

由于钢铁、石化工业等重化工业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也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势必会加大对资源的消耗,还会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主要重化工业行业呈现向渤海沿岸集中的趋势,当众多重化工业企业在小范围内集中时,其污染物排放强度增大,这对渤海环境肯定会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因此,未来的重化工业发展对渤海环境的影响还将持续,生产废水如果处理不当则对渤海环境的破坏将加剧。

 

(三)城镇化加剧环境压力

 

由于城镇居民生活废水经管道排放,容易排入河道,入河系数高,污水处理规模和程度较低,导致城镇居民生活产生的废水入河量较大。随着城镇化率的大幅提高,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城市地表径流污染量也逐渐增加,城镇化将成为加剧渤海环境压力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到了快速增长阶段,三省两市提出的城市化目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达到了90%(见表2)。以沈阳为核心的“五带十群”发展规划指出至2015年城镇化率要达到80%以上,这些因素将使辽宁城镇化在“十二五”进入加速发展期。

 

山东省“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目标为,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从农村转移出120万人口。河北省提出要进入全国城市化发展先进行列,未来的发展要把城市群作为主攻方向,构筑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两群一带”城镇化空间新格局,大力推进城镇建设水平。随着环渤海地区周边城市群不断扩大,渤海周边城市人口的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发展趋势,居民生活废水排放将加剧对渤海环境的压力。

 

三、缓解渤海海洋环境压力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农业污染物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规模直接相关,而农业经济规模的发展壮大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农业污染治理的根本出路。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选择集约型、生态型、精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降低农业污染的根本途径。畜牧业生产方面,逐步取消“一家一户”的养殖经营方式,通过建立畜禽养殖小区,将各养殖专业户在空间上集中起来,使畜禽养殖污染的面源特性转变为点源,实施污染物的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种植业生产方面,应完善和发挥有机肥与低毒农药使用的补偿机制政策,引导种植业生产向低成本、高利用率、低污染的模式发展。

 

(二)调整工业发展方式

 

根据相关规划环渤海地区未来的重工产业将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调整工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生产、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之路将是降低工业污染的重要出路。一方面,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目前不仅在环渤海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一个供过于求的状态,同时由于该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特性,因此,该产业生产规模需要得到有效控制,并通过技术更新和企业重组等途径对冶金产业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工业污染。另一方面,石化工业属于资源消耗型产业,环渤海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在石油开采、储存以及粗加工方面有着竞争优势,但石化产业链下游工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是典型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因此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积极推进产品向高端化、精品化、专业化发展。

 

(三)提高污水处理规模与水平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2)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金融、环境金融等新兴概念的不断深入研究,环境与社会风险逐渐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发现,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到银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Thompson and Cowton,2004)。在金融领域,所谓风险,简而言之即为不确定性。对银行而言,如果能确保借款人能够偿还贷款或者提供有价值的抵押品,环境与社会风险就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实质上,银行真正关心的是环境与社会风险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即环境导致的经济风险(environment-induced economic risk)。

从内容上来讲,在多数情况下银行面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一种间接风险,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信用违约风险,主要针对银行的贷款业务,包含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当借款企业造成环境或者社会负面影响,受到相关环境法律法规惩罚或者导致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质疑,导致企业经营情况受损,还款出现困难,导致违约风险;第二种情形,贷款企业抵押物贬值,从而可能造成银行经济损失。第二种类型是声誉风险。尽管借款企业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等约束,利益相关者却逐渐认识到,如果企业发生破坏环境的行为,金融机构的资助也需要负有责任,即使其融资行为在合规范围内(Coulson and Dixon,1995),也会对其声誉带来负面效应。

然而,我国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发展时间较短,成熟度较低。特别是相较于发达国家银行业,在相关理念的认知、实施流程的设计、管理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客观分析自身发展情况,寻找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汲取先进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主要研究国内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现状以及与全球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进行对比研究,以此来寻找差距,进一步寻找改进方向。

二、文献回顾

由于国外起步较早,金融业发展成熟度高,针对金融机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多,关注点为如何标准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并能够纳入到银行业务管理流程中(Mandal,2013; Peralta and Figge,2011)。Weber (2005)利用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形式,探讨了商业银行如何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法。Weber 等 (2008)实证分析了如何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信贷风险评估。Weber的研究成果肯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对于信贷风险评估的正面作用,并利用调查问卷等手段形成了实证研究。虽然这样的实证研究数据基础的牢固性有待商榷,但是对于一直局限于定性研究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研究是重要的突破。

鉴于目前国内金融领域对环境与社会风险尚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内容多为描述性的定性研究,以及对国外先进经验的总结。胡乃武与曹大伟(2011)对中国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总结后,设计了商业银行环境风险指标体系框架;郑冲(2012)总结国际银行业先进的环境风险管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提出政策建议。陈伟光与卢丽红(2011)分析了我国绿色信贷的困难因素,并提出建设环境风险管理框架。

三、方法与数据

(一)评估体系

Coulson(2002)与UNEPFI(2007a)的研究为后来者研究环境与社会风险提供了研究基础,特别是针对如何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信贷风险管理流程的研究框架。该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系统的政策制定,反映了组织机构内部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系统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二是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措施,是其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完整的重要标志;三是如何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纳入整个组织的管理流程,包括整个组织对ESRM(供应商协同系统)的管理、监督、信息披露等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基本反映了银行对可持续发展、环境等问题认知的阶段性变化:从抵触、预防、主动采取措施到可持续发展(Jeucken,2004)。Lundgren and Catasus(2000) 将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态度转化过程,总结为“将物理措施(只是关注自身环境与社会情况)演变为非物质措施(关注核心业务的环境与社会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以上述框架作为基础,根据获得数据样本信息,建立了四个一级模块:ESRM政策框架、ESRM实施方法、ESRM纳入流程、ESRM外部影响因素(表1所示)。在ESRM政策框架中包含四个二级模块:政策范围,组织结构,产品覆盖面和涵盖因素。这四个二级模块涵盖了政策的制定、职能部门、适用范围、内容丰富程度等多个方面。前两个二级模块反映了ESRM政策在银行组织架构中作为一般功能性政策的作用,涵盖了从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政策应用到银行特定业务的功能性政策。这也使得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有机结合(Coulson,2002)。我们根据UNEP FI(2007a,2007b)确定ESRM政策适用范围覆盖的产品分类:项目融资、企业贷款、个人和中小企业零售贷款,并作为本研究的产品范围。涵盖因素的选取是考虑到气候变化问题、生物多样性、文物保护等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Mulder, 2007)。

在ESRM实施方法模块包括三个二级模块,即评估优先级、实施工具以及评估流程。本文按照赤道原则(2013)所规定的评估流程来设定衡量指标,在ESRM纳入流程这一模块中,根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指南》(GRI 4.0)(2013)和Weber(2012)的研究结果,采用了一般性报告、趋势分析报告、重要财务报告等层次分类来衡量信息披露情况。在外部影响因素这一模块中,我们设置了自愿性准则的签署与绿色激励作为两个二级模块。针对自愿准则,本文选取了目前影响力较大、签署成员较多的两个自愿原则:赤道原则与UNEP FI。截止到2014年,二者分别签署的金融机构数量为80家与230家。 同时,这两项自愿准则都针对环境与社会风险建立了详细的评估准则与流程。绿色激励模块的设立,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企业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Weber(2005)认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价值驱动以及新的商业机遇,能够对股东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制定绿色战略目标、是否将环境与社会风险表现纳入绩效考核纳入本文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

(二)分析方法

结合银行信息披露,依次对上述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进行赋值,从而得到银行的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表现的整体评价。 三级指标赋值区间为[0,1],如果银行满足指标的要求,即该项指标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对于一些指标信息缺失或者信息表达不明确,均赋值为0。基于评估体系结果,本文将采用对应分析法、最优尺度分析法、差距分析法以及Fisher’s检验方法,分别对国内银行之间、不同国家银行之间以及不同因素之间所关联的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当前不同国家、不同管理体制下的银行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的表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三)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银行总资产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份额70%以上的银行作为样本,样本由来自五大洲隶属于9个国家的242家银行组成。其中,中国银行业样本由国有银行(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组成,共有166家银行。其余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英国、南非的银行样本由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比重70%以上、总资产由大自小排名的银行组成,样本概况如表2所示。

评估体系中,三级指标数据来源为各家银行2009年-2013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年度报告以及官方网站信息。样本银行或是受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或是受到赤道原则或者GRI等组织的要求,这些报告往往能够披露企业对环境、社会问题等的制度、管理结构、组织形式等等信息。

四、结果讨论

依据评估体系赋值结果,对我国银行业的ESRM表现进行了分类:总分值位于[0,20]为ESRM-M组;20分以上为ESRM-H组,0分为ESRM-L组。分别采用对应分析方法与最优尺度分析方法得到以下对比分析结果。

(一)体制比较分析

图1为中国银行业不同管理体制的银行ESRM表现的对应分析图,横轴为各类银行ESRM表现,纵轴为依据管理体制分类银行。从图1可以看到,样本中三种体制的银行关于ESRM的表现差异分明。城市商业行业银行几乎与ESRM-L的位置相重合;股份制银行与ESRM-M位置最接近;国有银行与ESRM-H的位置最接近。同时三种类型的银行之间的距离相差甚远,说明在ESRM表现方面,差异较大。这一结果通过卡方检验值得到再次证明(chi2=136.7,p=0.000)。

就整体而言,国有银行优于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优于城市商业银行。此外,虽然国有银行的ESRM表现要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银行,但是国有银行与ESRM-H的距离要远大于股份制银行与ESRM-M之间的距离。根据ESRM三种表现的位置距离说明,ESRM-M与ESRM-H之间的差距远大于其与ESRM-L之间的距离。这一结果也较为容易理解,目前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中除了少数几家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外,多数银行对环境、社会责任的概念意识尚浅,数量较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银行在年度报告与官方网站上甚至找不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相关信息。主要股份制银行作为上市银行,受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约束以及各方面制度建设较为完善,情况要远好于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虽然整体情况好于股份制银行,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国有银行距离ESRM-H的距离较大,说明我国银行业整体的ESRM表现仍然有待提高。

(二)国别比较分析

图2是以国家为纵轴,ESRM表现为横轴的对应分析图,显示国家与ESRM之间的强关联性。在所选样本中,只有中国与俄罗斯处在了ESRM-L的区域范围内,韩国与南非处于ESRM-M的区域范围内;澳大利亚与英国处于ESRM-M与ESRM-H之间,剩余国家处于ESRM-H区域范围内。发达国家由于严苛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法律约束,使得大部分发达国家银行的ESRM表现较好。而我国银行业ESRM表现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得分偏低,原因如前所述。如果将城市商业银行从中国的样本中剔除,会得到如图3结果所示。

可以看到,剔除城市商业银行之后,中国银行业超越了南非,进入了ESRM-M的区域范围。鉴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但是资产总量偏小,这一结果相对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目前ESRM的真实管理水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银行业ESRM表现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但是进步较为明显。

(三)外部因素比较分析

从图4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受绿色激励的影响要远大于自愿原则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银行业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绿色信贷等政策对于商业银行在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业务等具有相当的激励作用。多数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官方信息中,都可以找到其进一步拓展绿色信贷业务、树立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信息。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国内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多是受到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引,而非出自于内部动力,这也恰恰解释了我国银行签署自愿性原则的比例较低这一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3)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我国的教育机制以及基本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当代学生的个性较为鲜明,思想活跃,所以其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如果在教育机制构建的过程中,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使学生出现思想意识混乱的现象,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构建造成制约性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党和政府逐渐提高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通过对学生健康成长以及社会需求的分析,强化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构建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性特点

对于社会环境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特定人群利益需求,其流行的范围广、影响力大,因此在社会环境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影响,通过对社会本质需求的强化,呈现出对人们未来生活的期望,而且在社会性特点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展,顺应时展的社会环境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违背社会环境的社会文化则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群体性特点

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群体性的特点,当某一特定的社会思潮出现时,其传播的方式以及发展的模式都会将社会群体作为载体,因此,特定的社会群体性是社会环境构建的必然条件。例如,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传播可以使社会文化内容得到人们的支持,从而为社会思潮文化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功能性特点

社会环境中呈现的社会思潮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内容,被称之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通过社会思潮功能性特点的分析,可以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文化内容的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出现会严重影响高校文化氛围的构建。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主见性,对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通过社会环境的营造,可以使学生提高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认知,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逐渐增强学生识别及鉴赏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会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获取信息,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再次,逐渐推动大学生理性关注能力。随着社会环境的构建及发展,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而在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构建,可以强化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形式,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最后,提高大学生现代意识的核心理念。随着社会环境的出现,很多文化的形成于社会问题的反应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保守主义会提倡国学热潮的形成,宣扬宽厚仁爱的价值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当代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其文化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消极因素的出现也会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造成制约。其消极因素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消极因素会造成大学生思想及信念的动摇。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矛盾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认清社会环境的基本现状,其政治课程的构建缺少深入性,会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环境中失去原有的理念,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制约性。第二,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失去方向。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其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学习及生活的过程中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由于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下会关注一些与众不同的内容,这些现象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学生的价值观念,并为学生价值取向的树立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改变原有的高校教育理念

社会文化发展中,利益需求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在这种环境下怎样使学生坚守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教育事业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在思想政治课程构建中,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我国特色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基础,注重学生技能、才能以及品德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对于高校的领导人员而言,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管理观念,在强化教育人员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创新及改革奠定良好基础。高校中的领导队伍应该坚持中国社会的特色化理论,例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通过教育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进社会环境的高效发展。而且,高校中的领导人员也应该根据教育的实际现状,探究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队伍的强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为其思想道德观念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二)构建和谐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应该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构建以及不同外在因素的综合,在其教育观念融合的过程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应该构建和谐化的校园文化,例如,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营造应该呈现出安全化、和谐化的氛围,使学生在浓郁的环境内进行学习,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其次,在和谐校园环境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相关教学内容的构建应该追求公平、公正的理念,并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形成和谐性的校园文化。社会环境中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主要是在其内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学校建设及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核心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其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等内容分析,为学生树立科学化的发展观念。院校可以定期开展特定的校园活动,如,开展大学生辩论、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也应该遵循中国特色设主义环境的构建,推出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在丰富的环境下得到思想道德的提升,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其信息的获取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利用大众传媒优化社会环境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化教育环境的构建逐渐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12年召开的“两会”中,明确地提出了三网融合的相关问题,通过电信网、广播网以及互联网的充分融合,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使人们在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手机、网络以及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性的服务。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通过网络环境的营造,可以实现开放性、虚拟性环境的构建。但是,在面对纷杂的信息环境时,教育者以及学生应该认识到网络传播范围广、敏感度强,因此,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处理,强化网络信息的监控以及网络信息获取的引导,实现网络信息环境构建的安全性,并逐渐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中相关信息的敏感度,使学生信息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通过网站的建立,学生及教师提供交流平台,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构建,可以对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宣传,例如,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QQ、MSN、微信以及微电影等平台的运用,构建“微时代”的教学环境,通过这些网络环境的营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学习兴趣,在网络环境构建的过程中,院校的网站管理者应该对网络中的衍生物进行有效的过滤,科学抵制不良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观念构建的侵蚀,并在最终程度上实现大众传媒环境下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

四、结束语

社会环境中社会思潮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较为薄弱,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下,会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影响。因此,在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院校领导人员以及教育者应该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变化趋势,将中国特色化的社会形势与思想教育工作融合,并通过多媒体环境的营造,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4)

有效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有助于促进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目前有色金属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年度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其中的环境绩效信息进行研究。

一、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分析

(一)总体分析 本文选取截至2009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有色金属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截至2010年6月中旬2008年和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样本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及商道纵横网站,相关财务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2008年了社会责任报告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见(表1)。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50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中,有25家了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占总数的1/2。在25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有24家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1家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年报的附件与年报同时。而截至2010年6月中旬,我国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有54家,其中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有26家,占总数的48.15%。与2008年相比,上市的有色金属企业正在增多,但社会责任报告的比重并没有随之提高。

(二)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社会责任报告组和未组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本文将对以上三个指标分组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见(表3)。研究结果显示,规模大、净资产收益率高、资产负债率低的有色金属公司更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不过规模在1%的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后两项则差异不显著,说明规模是决定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因素。

二、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分析

(一)内容分析法 2008年、2009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及其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均不理想。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最长的包钢稀土有20页,其中环境信息仅有4页,披露内容相对较多,也使用了表格和图形进行披露,有助于投资者阅读和分析;其他企业则均较短,大多数企业都重点在于突出成绩,定性内容多,主题较为分散;恒邦股份、鑫科材料两家虽然了社会责任报告,但其中并没有提及任何环境信息。2009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页数相对于2008年总体有所提升,也未出现2008年恒邦股份、鑫科材料未提及环境信息的情况,但总体的环境绩效信息所占比重仍是不理想。云铝股份了64页长的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有9页半是环境信息,均明显高于其他企业,但从环境信息所占比重来看并不理想,在其环境信息方面,报告中运用了大量图形和表格,给出了横向、纵向的比较,有助于投资者阅读和分析,其余企业的报告与2008年报告情况无明显差异。

(二)指数法 披露指数是依据指数法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状况进行量化。具体做法:(1)核心指标:披露较详细,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数据的5分(满分);定性分析和定量数据都有,但披露不充分3分;仅定性描述1.5分;未披露的0分。(2)对补充指标:披露详细的3分(满分);披露不充分的1分;未披露的0分。另外,如果报告设有指标索引,可以增加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明晰度,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设有指标索引的另加1分;报告有第三方审验(或评论)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环境绩效信息的可信度,使报告更具公信力,因此有独立第三方审验(或评论)的也额外加1分。披露指数为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标披露实际得分之和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标最佳披露得分的比值。本文依据G3中的环境指标对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及量化的指数评价,结果分别见(表5)、(表6)、(表7)。在2008和2009年未披露的环境绩效指标中,核心指标所占比例均在60%左右,也就是披露的核心指标仅占40%左右,不到一半,由此可见,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总体披露状况不佳。从(表5)中看出,2008年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EPDI)最高的为中金岭南、云,铝股份的0.20,其余都相对较低。披露较详细的环境绩效指标中,紫金矿业的核心指标有4个,包括初级能源的直接消耗量、二氧化硫及烟粉尘排放量及减排量、按照水质和排放地区分类计算的排水量、环保管理体系,其中能源消耗、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为有色金属行业重要指标,其他企业披露较多的核心指标主要是排放物污水和废弃物、初级能源的直接消耗量,均为有色金属行业重要指标。从(表6)中看出,2009年环境绩效信息情况没有太大变化,只有披露情况最好的云铝股份披露指数有所提高,达到了0.32,其次江西铜业为0.27。披露较详细的环境绩效指标中,云铝股份的核心指标达到了6个,包括原材料、能源、排放物污水和废弃物、产品服务等,多数为重要指标,报告中还列出了指标索引,有助于清晰地传递环境绩效信息。对2008年、2009年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EPDI)进行统计和独立样本检验,具体如(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组与2009年组的均值分别为0.078和0.072,中位数分别为0.06和0.045,2008年指数高于2009年,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Mann-Whitney u检验的P值分别为0.772和0.373,说明两年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环境绩效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上市地和控制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只有控制人性质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存在显著影响,国有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绩效信息。

三、结论

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规模因素对其社会责任报告存在显著影响,规模大的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其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内容总体情况不理想,披露的环境信息较少;与G3标准的对标则显示我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数较低;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显示,只有控制人对其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绩效信息。

参考文献:

[1]钟宏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5)

一、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6)

从可持续发展观到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每一次观念更新中,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随着务实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看重其效果,即环境保护绩效的衡量。

本文所提倡的SSP分析范式与以往的环境保护绩效研究工具对于环境保护绩效的衡量有很显著的差异。以往的环境保护绩效研究方法主要是一种事后检查方法,即事后控制。虽然这种方法对于绩效的比较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对于环境保护绩效的重新设定却是无能为力的。一种好的环境保护绩效衡量方法应是能够“预防的”、并且能够通过事中控制而导向较好的绩效的。基于此,本文认为SSP范式是一种优于以往环境保护绩效研究的分析工具。因为SSP范式考察了从环境保护结构的构成状态到其绩效的整个过程,因而可以通过适时改变其中的要素状态从而使其绩效向人们期望的方向进行。

一 范式的选择

SSP分析范式是美国经济学家A.爱伦o斯密德建立的用来研究制度与绩效之间关系的通用范式。[1]斯密德运用SSP分析范式主要研究“当利益发生冲突要实现共享的目标时,财产规则怎样构建人类的关系并且影响人民的决策参与?结果会怎样影响经济绩效?”[2],即运用SSP范式揭示经济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择斯密德的SSP分析范式,原因还在于:①斯密德在运用SSP范式分析制度结构和绩效的关系时,对SSP的指代如物品特性的非相容性使用、规模经济、排他性等等、个人的特性如偏好、价值观、知识、信息处理等等与环境保护中的环境物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拥挤性等性质特征以及环境保护中个人的偏好、价值观、知识、信息处理等是一致的,这也是本文借用斯密德SSP分析范式的最重要的原因;②SSP分析范式从分析事物原初状态开始,到最终绩效的考察,是一条逻辑链的完整展开。一个完整的从理论上的考察应该包括对环境治理从起始到结果的考察,因此SSP分析范式是满足本文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理想的工具;③斯密德的SSP分析范式对于构建新的环境保护结构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是本文借用SSP范式的又一个原因。

在本文的SSP分析范式中,状态是各方基于各自所拥有的特定权利(力)而形成的,结构是公共选择的,而绩效是由结构最终决定的,即“状态是固有的,结构是选择的”[3]。因而在本文中,分析的逻辑路线是这样确定的:权利(力)状态行为 结构绩效。

下面本文将把SSP范式运用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分析。

二 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分析

1. 一体化的国家社会关系

这一时期是国家-社会关系一体化的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社会关系层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控制体系。国家作为完全的“理性人”,“全部社会资源都控制在国家乃至中央政府手中,国家通过一系列制度性手段,将所控制的社会资源分配至个人,从而形成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的社会地位。”[4]国家主要用“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等制度体系进行控制。在当时的中国,它们既是“国家集中和动员社会资源、协调社会活动的社会组织制度,同时又是分配地位的社会分层制度。”[5]因此,在这个时期,国家、社会和市场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泛政治化”了,一切个人和组织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2.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结构分析

(1)选择主体的状态及其分析

环境保护结构是由其结构要素主体选择的。这些要素主体一般来说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但在不同的时期,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其主体会有所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集中了几乎所有权力(利)。国家关注的中心是如何进行工业化(主要是重工业的建设),以摆脱当时的内外困境。同时由于我国的工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不明显,还没有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决策主要依靠政府的“红头文件”,人治色彩浓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其性质是完全国有的,是国家直接经营的。产、供、销完全由国家统一调配,企业没有自身的利益,它的作用只是一个加工场所,同时,企业必须负责本企业职工的生、养、死、葬,即“企业办社会”。企业的排污权利是国家无偿给与的,企业污染环境是国家默许的。因此,企业污染之于环境,犹如垃圾之于公共垃圾筒,污染的处理由国家统一集中处理,处理的资金从财政划拨,财政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这些污染企业所创造的被国家提取的利润。“身份制”和“行政制”下的企业,其利益点在于从国家手里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行政级别和身份。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居民与企业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他们的福利和社会地位完全依赖于本单位,因此本单位效益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福利水平和社会地位,因为一切企业都实行纵向的行政制,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因而,单位的职工对环境的态度是很冷漠的,环境意识很淡薄。除非大规模的或显著的污染事件发生,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否则环境问题无法引起关注。

一体化的国家-社会格局,从客观的制度安排到主观的意识形态都不允许有异己的力量存在。因而,在这一时期,没有出现相对于政府的非政府组织,除了政府机关外,在表达环境保护利益方面,居民可以诉诸的组织主要是工青妇等具有较多政府色彩的组织,而这一类组织在现实中一般纳入政府组织。因此,这个时期的一切生活体现为“政府依赖”,环境保护自然也就具有“政府依赖症”。

(2)环境保护结构评价

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的结构是单一的,即完全由政府承担起了环境保护的责任,是单一的政府管制结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不属于政府管制,因为政府管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社会的干预,而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政府控制)。由于这一时期,政府对环境的管制只是零星的、局部的、不成系统的,因而这种管制是非制度化的,形成的环境管制结构也可以被看作“残补式(residual model)”[6]的环境管制结构。曲格平就写道:“创业之初,环境保护工作就像救火队一样,哪里有灾情,就去哪里扑救。”[7]

不管形成的环境保护结构本身是优或者劣,它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作用,就会导向一定的绩效。环境保护结构决定了其绩效。

三 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衡量

1.绩效衡量标准的选择

环境管制结构的绩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保护结构选择过程中的成本因素,即成本要素会影响环境保护结构的净效益;另一个是环境保护的目标因素,即由环境保护结构决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的符合程度。环境保护结构选择过程中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决策风险成本和监督成本。环境保护的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标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符合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合法性原则、合利性原则以及合道德性原则。成本因素是环境保护结构的横向度量,三大原则是环境保护结构的纵向度量,这一横一纵构成了环境保护绩效的全面考察。

2.衡量标准的要素变量分析

(1)横向成本分析

横向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决策风险成本和监督成本。下面将分述之:

信息成本包括两部分:获取环境问题的信息成本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信息成本。由于这一时期实行纵向的行政制,科层制的繁多与官僚习气的存在必然带来传递信息成本的高昂,信息很容易扭曲、失真,因此,当决策层需要确证污染情况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由于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前由于我国工业化基础很薄弱,加上我国对外交往的简单,在这方面积累的知识并不多,因而要获取较为科学的环境保护知识的成本较大。

机会主义成本指的是各方由于自身偏好所引起的社会成本损失福利的降低,它通常指“人们一种狡诈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倾向”。[8]这种机会主义主要表现在委托人与人之间。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委托关系两类,一类是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一类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委托。在前者,下级往往可能传递有利于己却对环境治理不利的信息,从而求得自身的升迁;在后者,企业往往夸大本单位的治污困难,要求政府划拨更多地资源,从而提高本单位的福利和社会地位。这两者都会造成环境福利的降低,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这两种机会主义行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显得尤为明显。

决策风险成本指由于政府实际上的有限理性,以及决策机制的不完善而可能导致的决策失败,从而导致环境治理的效果不明显甚至环境的恶化。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都是层级分明的,由鲜明的行政级别,在很多地方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这极有可能导致“一言堂”、“拍脑袋”式的决策模式。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或者说政府的理性是有限的,在缺少环境治理的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政府的决策正确或在大多数时候正确,决策失误是相当严重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决策成本是环境福利损失的重要原因。

监督成本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监督以及个人、非正式群体对企业和政府的监督成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的剩余索取权,因而政府对企业的监督较为轻松,监督成本较低。同时,由于所有的个人都被横向的单位制和纵向的行政制所定位,同时,“民”与“官”界限的明晰和传统“官民”思想的影响,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很少,因此,这一时期,监督成本较低。

从这几个变量所分析的情况来看,除监督成本较小外,信息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和决策成本都相当高。

(2)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三个衡量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利性原则以及合道德性原则。合法性就是看这个结构是否具有政治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合法性;合利性就是看这个结构是否既能满足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社会)的利益又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利益;合道德性就是看在这个结构之下,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以及满足后代的需要的要求。

首先是合法性原则,包括政治合法性、法律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主要依靠政府的命令、行政规章等“红头文件”,因而,这一时期,环境保护主要是通过政治程序得到解决。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比较薄弱,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治”色彩较浓;一方面由于环境破坏后果还不明显。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环境治理结构是政府的单一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所以,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合法性较弱。

其次是合利性原则。这一时期由于企业生产者、居民消费者被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捆绑在一起,他们具有利益的共生性,企业为自身向国家争取更多地资源,会增加居民和消费者的福利,加上这一时期环境污染还不是很突出,从总体效用上来说,合利性较强。

再次是合道德性原则。虽然这种环境保护结构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得到了现实的好处,但潜伏着很大的环境危险,它是以牺牲长远利益和后代人(后代人由于其“不在场”的原因,他们的环境福利交由当代人来决定)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结构的合道德性较弱。

结合横向的成本因素和纵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素,残补型环境保护结构绩效表示如下:

四 结语

SSP范式是环境保护结构绩效的分析一个好方法,它的运用将使得对环境保护绩效的分析进一步得到完善。通过借助SSP范式分析,可见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的单一政府管制结构绩效,基于横向的成本因素和纵向的可持续发展强度来考察,是相当低的,其绩效亟需提高。在中国的环境保护过程中,政府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在环境意识的普及、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品的提供等一些市场和社会能够做得更好的领域,政府也处于垄断地位。这可以通过进一步改进环境保护的结构来提高,可以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改变结构中的相关变量来优化其结构,提高其绩效。

政府应该进一步审视自身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加强其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消除市场进入环境保护的障碍,为市场组织、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更为畅通的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一)参考著作

1.林闽钢、常佳伟著:《跨世纪的环境发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曲格平著:《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参考论文

4.蔡守秋:“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第3、4期。

5.杜万平:“环境行政管理:集中抑或分散”,《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期。

6.吕杰:“中国环境外交与国内环境保护”, 《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7.孙萍、:“论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8.王培英:“居民生活视角谈太湖环境保护与治理--太湖与琵琶湖的比较分析” ,《湖泊科学》,2002年第1期。

9.王万茂、明:“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和职能”,《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1994年第5期。

10.王宗廷:“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研究”,《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11.夏光:“环境权益及其市场化制度”,《中国环境科学》,1994年第5期。

12.夏光:“论环境治道变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期。

13.肖巍、钱箭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4.许庆明:“试析环境问题上的管制失灵”,《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15.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16.袁少军,范山鹰:“政府行为中环境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中国环境管理》,1997年第5期。

17.张坤民:“中国的环境政策”,《世界环境》,1994年第1期。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7)

[4]Gartner w.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rit Review,1985:695-705.

[5]Gnyawali,D.R.,Fogel,D.S.,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4):43-62.

[6]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创业活动评述――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要点[J].中国人才,2003(8):4-6.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8)

第一章 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包括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2、温泉新城项目概况。包括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 温泉新城项目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1、发展规划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2、产业政策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3、行业准入分析。温泉新城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 温泉新城项目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模

1、资源开发方案。

2、资源利用方案。

3、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 温泉新城项目节能方案分析

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温泉新城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温泉新城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温泉新城项目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1、温泉新城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温泉新城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排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对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温泉新城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5、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 温泉新城项目经济影响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温泉新城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9)

1 前言

目前,国内基础工程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工程项目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方面的社会效益。究竟都带来了怎样的社会效益[1],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就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

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估是以国家各项社会政策为基础,对项目实现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及其社会适应性所作的系统分析评估。由于社会效益具有宏观性、间接性、长远性和区域性,难以定量,所以我们从定性的角度对城市道路工程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分析。

2 内容与方法

公路工程不同于其他,有自己的特性(如:项目区域呈带状等)。对城市道路工程而言,其社会效益分析自然与其他工程略有不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包括噪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

第二,对能源的利用情况,道路节能的实质就是提高能源利用率[2]。

第三,对周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对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与社会发展的适应等。

本文将采用“有无”对比分析法[3]对城市道路工程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分析。“有无”对比分析法是指对有无项目情况的社会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前后之差就是项目建设引起的社会效益,简单明了,非常直观。

3 工程实例分析

银海大道三期(平乐大道~龙象工业园)位于五象新区内,是五象新区西南的重要出口通道,全长23公里,北南走向。

3.1 项目对沿线环境的影响

鉴于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确定影响因素[4]如下:①大气中的粉尘、CO、CnHm、NOX;②噪声环境中的敏感点;③水环境中的SS、COD、BOD、石油类;④生态环境中的水土流失。经过认真分析项目施工和营运带来的负面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1)大气环境

施工期,植被破坏,大气自净能力下降;运输过程及施工现场产生的扬尘,施工机械排放的燃油废气等。营运期,主要是汽车尾气污染。

采取的措施:采取封闭式运输,定时喷水;加强交通管理,机动车尾气要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放,并逐步要求车辆装配尾气净化器。

(2)噪声环境

施工期,机械设备是主要污染源。营运期,噪声主要产生于车辆行驶过程中。

采取的措施:采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地选择施工时间和方法;加强交通管理,降低车速,减少因碰撞、刹车、鸣笛等带来的噪声污染。

(3)水环境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模板冲刷等)和生活污水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采取的措施:施工废水集中排放到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可循环使用,污泥及时清理;生活区配置污水处理装置。

(4)生态环境

项目施工不可避免地破坏植被、扰动土壤,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采取的措施:通过采用主体工程设计中附带的绿化工程、排水工程等水保措施,基本上可以控制项目区域范围内的水土流失,保证其运营安全。

3.2 项目对能源的利用情况

道路节能分为两种形式:建设期节能和营运期节能。建设期的能耗是一次性投入,且比例相对较小,故不予考虑。营运期的能耗主要是运输过程中各种运输工具的燃耗(或电能消耗)[5]。

(1)燃油节约计算方法

项目节能是因为其营运能减少延误、被动停车与提高车速,还会缩短车辆通行时间与距离。一般来说,道路走行时间随着该路段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加,且还受相邻道路的影响。为简化问题,只考虑自身交通量的影响。

对于道路走行时间函数的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是美国道路局(Bureau of Public Road, BPR)开发的BPR函数,其形式为:

项目评价期为2010~2029年。不同车型燃油消耗和调整系数见表5-1、5-2。为简化计算,不考虑地形坡度的影响,并将各种车型折算为小客车。

(2)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评价期累计节约燃油3692.69万升,平均每年节约燃油184.63万升(见表5-3),节能效益显著。此外,由于路况改善产生的车辆维修和轮胎磨耗减少等间接节能效益尚未计入。

3.3 项目对周边社会的影响

(1)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居民交通出行状况和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它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文化教育和卫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使沿线人民直接受益。

(2)对南宁新城区事业发展的促进

南宁市决定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南宁的信息交流中心,使新区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信息枢纽。同时,新区还将是西南地区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届时,在声势浩大的新区开发背景下,本项目将会对“南北钦防”的发展和南宁的招商引资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与社会发展的互相适应

城市的发展让老城区已不能承载城市的未来,城南的广阔空间却可以满足南宁的发展。五象新区的规划,让我们对城市有了稳定的预期,为我们构想了一个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4结论

文章以银海大道三期工程为背景,对城市道路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从环境影响、能源节约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运用“有无”对比分析法对项目建设造成的环境影响,汽车燃油的节约和社会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考虑上述分析结果,认为项目整体上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傅鸿源,李军.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 4:25-26

[2]石友蓉,赵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综合管理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4:76-78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10)

(一)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截至2008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造纸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截至2009年5月底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09年5月底,在我国21家造纸上市公司中,有5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3家为地方国资委控制,2家为个人控制;从上市地点来看,除晨鸣纸业在深交所上市外,其他上市公司均在沪市上市,这可能与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年底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行为有关;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的资产规模、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来看,其规模分别位于第1、第2、第7、第10和第12,总资产排名靠前的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说明企业规模对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影响较大;盈利能力则分别位于第3、第5、第6、第15和第16,总体处于中游位置;资产负债率则分别处于第10、15、17、18 和19位,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较低。为了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影响,本文将进一步进行非参数检验。

(二)非参数检验依据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造纸上市公司规模(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2)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的造纸上市公司规模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2.59和22.21,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21.28和21.36,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组,两组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显示P值分别为0.031和0.062,分别在5%和1%的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企业倾向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成本较高,而且存在编制报告的规模经济,相对小企业而言成本较低且有更多的资源投入。

依据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造纸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3)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造纸上市公司的RO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73%和6.58%,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9.46%和1.21%,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组,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339和0.445,差异均不显著。

依据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造纸上市公司上市年限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4)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造纸上市公司的上市年限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9.20和9.00,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6.88和7.00,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组,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228和0.275,差异均不显著。

依据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造纸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5)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造纸上市公司的RO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42.88%和39.18%,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60.58%和60.30%,社会责任报告组低于组,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068和0.050,分别在10%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二、造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一)内容分析法 造纸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及其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均不理想,社会责任报告最长的福建南纸只有9页,其中环境信息只有两页半,环境信息最短的只有半页。从企业特征来看,盈利能力是否为正影响较大,净资产为负的福建南纸披露的相对详细,原因可能在于企业经济绩效表现不佳,试图以社会责任表现和环境表现进行平衡;另外,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也有一定影响,规模大、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企业实际控制人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的披露没有显著影响。

(二)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分析――与国际G3标准对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简称GRI)是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倡议组织,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并不断对其改进,成为各国环境报告改进的有效指导。GRI2006年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3版,简称G3),其中环境绩效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三废”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等9个方面,涉及指标30项,其中核心指标17项,补充指标13项,本文依据G3对造纸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造纸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总体披露状况不佳,虽然都披露了些量化指标,但披露得较为详细的环境绩效指标,尤其是量化的核心指标披露的较少,一般只有企业的环保总投资及其分类披露得较为详细。华泰股份、福建南纸和晨鸣纸业披露不全的量化指标虽然稍多,但较多披露了与前一年度对比上升或下降的相对数,很少披露企业消耗的各种能源、水及排放物的绝对额,更没有列表或画图对比企业几年的情况,环境绩效表现指标披露也不集中,各企业披露的信息和顺序都不相同,让信息使用者难以对企业的环境表现作出客观评估和比较。另外,企业也倾向于积极的角度阐述企业的环境问题,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消极表现等只字不提,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客观评估。

相比国内造纸企业,日本造纸企业的环境绩效披露情况要好得多。以日本王子造纸集团2008年社会环境报告书为例,该报告书长达68页,其中环境部份长达33页,分两部分对企业的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一部分特辑是在报告开头的显著位置对企业出现的废纸配比率不符问题进行了阐述,对问题的原由、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机构和检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纸张的回收利用、与利益相关者的对话、工厂长、营业部门座谈会及企业的循环经济等角度对该事件进行了回应,还详细分析了企业植树造林的面积等;另一部分环境活动报告则分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废弃物利用的研究开发、环境负荷、产品的安全对策、防止地球温室化的对策及造纸业的环境负荷资料几方面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了系统、全面和有条理的阐述,环境负荷部分用一张图表系统的披露了企业使用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及废弃物的利用情况)、水、各种主要原材料、产出的产品、排出的各种废气、排入河流中的废水、废弃物及产品等焚烧后排放的CO2等,而且这些重要量化数据还有五年以上的对比数并用图表体现,信息使用者可以非常方便的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总体看来,G3中几乎所有的指标日本造纸企业均进行了披露,而且纵观所有企业,披露的内容、顺序、格式几乎类似,非常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此外,企业还对煤烟超标的负面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正面回应,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

三、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规模大、资产负债率低及上交所的造纸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盈利能力、上市年限对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影响。从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内容来看,造纸企业总体情况不理想,披露的信息都较少。从企业特征来看,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倾向于多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以平衡其经济绩效,规模大、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企业实际控制人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的披露没有显著影响。与G3标准的对标则显示造纸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披露得较少,披露内容和方式都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其环境绩效进行客观评估和比较,且倾向于披露积极信息。

与日本企业的对标发现,日本企业均系统地披露了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都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其环境表现进行评价。另外,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推动,企业之间的披露类似,非常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因此,我国监管部门还需进一步制定相关的信息披露规范,企业自身也需多搜集相关信息,以推动我国造纸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格非、李伟阳:《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2]邵毅平、高峰:《关于我国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财经论丛》2004年第2期。

[3]钟朝宏、干胜道、邱英:《企业首份环境报告评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3期。

[4]钟朝宏:《中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规范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4期。

[5]陈静、林逢春:《国际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差异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第8期。

[6]高历红、李山梅:《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新趋势――独立环境报告》,《环境保护》2007年第4期。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11)

一、什么是农业水利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通常称之为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广大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和服务管理的总称。它的主要功能是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对农田水分基本情况和相关区域的水利环境进行调节,对农业和相关区域的防洪、抗旱和防止土地盐碱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时为农村人畜饮水和生态环境用水提供重要保障。

二、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这些影响可以通过预防、修建、补偿等措施来加以缓解或消除。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工程建设不合理造成的环境影响

一定意义上讲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需要一定的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水资源的承载力,工程建设没有综合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总体情况,造成河道淤积断流、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改变了自然环境本底,如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2.2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对社会环境影响

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工程建设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涉及村组的人均耕地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程移民在安置过程中,房屋修建、生产发展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及土地改良等,都将扰动移民安置区的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3工程施工期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因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工程的开挖、弃渣的堆放、建筑物的占地等施工活动将破坏局部植被,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加重水土流失,使施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2.4工程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工程建成将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灌溉排涝供水能力,为区域农村和城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工程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灌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将逐年增大,农业退水可能会对河流水体有一定污染影响,以及污水排放增加会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三、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建设大型农业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价,形成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笔者通过总结归纳,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个部分:

3.1工程建设前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

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是一项基础前期工作,前期调查的详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等等,社会方面是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文物、军事设施等。

3.2工程建设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①与规划协调性分析。分析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是否与农业水利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②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要从选址选线布局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在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把对农民生产的影响降低至最低。③影响源分析。施工期工程开挖、弃渣、占地以“三废”及噪声排放等施工活动,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新增水土流失,并降低工程周围环境质量,对施工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交通、旅游、土地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生物及人群健康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3.3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农业水利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做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3.4工程建设环境综合分析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