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0 13:56:48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1)

近年来,讲学稿在中学教学中的使用和推广,堪称风靡。同时,由于讲学稿优点比较突出:加大集体备课,增强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教学过程设计比较严谨,使课堂的有效性更为加强;使课前、课后的安排更为明晰化、具体化,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等等。这些优点,使讲学稿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学生在教师的结构性设计中较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明显提高了学校的 “显性教学成绩”。但笔者认为,如果讲学稿的设计不够合理,以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以及在课程衔接、课后反馈方面缺乏合理设计,很可能会使讲学稿的使用更大程度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变相回归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中学教学,特别是初中教学违背素质教育的潮流。下面,笔者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为例,从讲学稿的设计、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课堂衔接和课后反馈方面等几个方面分析使用讲学稿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感教育缺失之现象。

一、讲学稿的一般设计结构与情感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在笔者见到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讲学稿的结构设计中,一般以这样两种方式呈现。

第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这几个主要部分,“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等基本内容;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即“教与学的目标”“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总结或者反思”等几个部分内容。

这种模式明显受到东庐、洋思等在讲学稿的使用比较早、又被认作范例的学校的影响比较深。这种讲学稿的设计,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每一个教学环节无不是落实教材知识,没有一个专门的环节,能够比较系统地体现出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下功夫。可能有同仁会拿“课堂学习研讨”这一环节,提出自己的疑义,强调“研讨”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等,以论证达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的效果。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设计上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授课的一个基本线索,从而剥夺了“研讨”这一比较模糊的 “外衣”。

第二种模式,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以相对比较呆板的方式呈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新课标理念。其出发点是有意义的:(1)想以讲学稿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2)因不敢或者不愿违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在讲学稿的设计中做了对 “三维”目标的有意识保留。基于对以上两点的考虑,这种模式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稿一般在 “教与学的目标”这一部分中,罗列这一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知识点,使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理念有了 “文字式”,而“优”于第一种讲学稿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不过又成了教师上课的线索,夹杂一些所谓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而回归了第一种模式;“教与学的总结或者反思”在普遍程度上流于形式,就是在落实 “知识与技能”也没有发挥原本的作用,就不用说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 “隐性效果”了。

二、以讲学稿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情感教育的程式化缺失

初中《历史与社会》原本是一门文科综合课程教材:课程的最终目标大多被描述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多从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学科中汲取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重视历史科在社会课中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这一课程的基本教材特征要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生动、活泼,应当呈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应当体现课堂教学模式的非模式化。

讲学搞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加剧。下面分析使用讲学稿使课堂教学出现程式化的几个原因:(1)讲学稿的编写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次备课的质量大大降低,这使得课堂教学往往变成了对讲学稿的简单 “解读”。一般情况下,一份比较合格的讲学搞的定稿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主备人出初稿―备课组讨论―主备人根据讨论结果修改―二次讨论―二次修改―定稿 ”。这样认真完成一份讲学稿,对本人主备一课时是相当充分的,但非主备课时就会相对陌生,课堂教学很容易因使用他人的讲学稿而无意识程式化。(2)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编写讲学稿就已经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再加上处理课堂的灵活性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使课堂教学的程式化更为明显。(3)讲学稿本身的结构性比较强,学生思维在课前预习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结构化,更加加剧了课堂教学的程式化。

在程式化比较突出的课堂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往往被程式化缺失。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1)在讲学稿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没有专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结构性内容,而被课堂教学所忽视;(2)可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巩固和落实“知识与技能”为目的而设计专门活动呈现出来,缺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的专门评价而被淡化;(3)可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程式化方式,像“知识与技能”一样以“文字式”显现出来,而无法内化为情感教育本身而缺失。

三、课程衔接、课后反馈方面缺乏合理设计与情感培养的割裂性缺失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独特的地位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较其他学科,以更为完整的、更为系统的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感教育在教材的呈现顺序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成长需要。这就使《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感教育不能被认为割裂。然而,在讲学稿盛行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常常因为课堂衔接、课后反馈方面缺乏合理设计而出现情感培养的割裂性缺失。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2)

什么是课堂文化,引用杨全印教授对学校文化的一个论述:即“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我们把课堂文化解读为“在课堂上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我校之所以引进讲学稿这一模式,其初衷就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去学;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由重教转变为重学,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从效果来看,其作用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影响到课堂文化的整体,即课堂环境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课堂精神文化。

1. 讲学稿让课堂环境文化走向自律

课堂环境既有显性的,如我们教室里布置了快乐书吧、荣誉柜、蓝色的桌布等,让师生感受到课堂上的整洁温馨和书香味;也有隐性的,即学生对这些显性课堂环境的保护。自从使用讲学稿之后,隐性的则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讲学稿是一份一份发放给学生,如果学生不整理好,不但不利于使用,而且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乱,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讲学稿。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自理。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备好一个文件架,里面摆放的是分科整理好的文件夹(袋),既实用,又整齐美观。有些学生每天一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或者是每天离校之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整理好自己桌面上的讲学稿以及其他的学习用品。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并形成自律,这一隐性的价值弥足珍贵。

2. 讲学稿让课堂行为文化走向自主。

课堂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体体现在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师生怎样互动这三个方面,可以说课堂行为文化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讲学稿的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这也决定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文化也必须是以“学”为核心。是以学为主,还是以教为主,看似简单的问题,但这也是老师们最为纠结的问题。比如说如果课堂是以学为主,那老师在课堂上还能起多大的作用?自古以来不是讲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吗?如果学生先学,那上课还有神秘感吗?那又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学稿都已经把所有学习的东西固化了,又怎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老师也不就是在照本宣科了吗?出现这些种种的疑虑或矛盾都很正常,也正因为老师们的这些顾虑,所以我校在推进讲学稿时并不冒进,而是非常审慎的,从试点到全面铺开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来说说我的理解。讲高尔基的《海燕》一课,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我发现一个学生提的问题很有意思:海燕还有同伴吗?这个问题不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问题。于是这节课我就从这个问题切入,引领学生把握海燕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课后反思时,我感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弥足珍贵,是老师教的导向,值得老师尊重和细心地呵护。所以,只要老师能够积极思考,根本不必担心那份讲学稿会束缚自己的教学个性与自由。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预设和生成的过程,如果说预设是我们教学的共性,那生成则为教学的个性,这两者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3. 讲学稿让课堂精神文化走向自美。

我们选择讲学稿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自觉、自主的基础上走向自美,即自我的完美,为成就学生的终身奠定基础。

虽然很难以显性的数据或指标来评估这种精神文化,但有一种现象还是令人高兴的,即大多数班级或多或少地涌现出一批小老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使用讲学稿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自主展示的机会很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通过对讲学稿提前自主学习,已经对学习目标和内容有所了解,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通过这种方式的自学,可能已经掌握了课堂要求的基本知识。

还是以自身的感受为例:有段时间因为咳嗽得厉害,说起话来不是很顺,但我不是很担心,因为班上至少有6个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协助我完成教学任务。

二、以讲学稿为平台,构建以师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离不开校本培训。那什么样的校本培训才是有效的呢?我们认为应该具备四个前提条件:一是以师为本,二是全员参与,三是具备平台,四是以课例培训为基本形式。近几年来,我校借鉴东庐中学“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讲学稿备课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阅读――讨论――实践――反思。

1. 阅读是校本培训的基础。

从集体讨论这一层面来看,校本培训其实就是教师之间的对话或交流。如果要确保这种对话或交流有质量,教师就得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就是阅读。一方面是精读文本,即教材,另一方面还应广泛地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本。广泛地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而且可以搜集更多的信息,优化思路。大量的阅读同时也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比如说,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我们的做法是在备课之前,先从网上把相关文章的中考题全部搜集在备课素材文件夹之内,然后对这些试题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再把精华的内容呈现在讲学稿之上。

2. 讨论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之所以说这个环节很关键,是因为稍不留意,这个环节就会流于形式,也许是碍于情面,也许是文人相轻,讨论往往成了伪讨论,集体备课也就成了伪集体备课,毫无意义,也毫无价值。面对这个问题,行政命令最多是治标不治本,主要还在于能够创设基于“对话”的“哥本哈根”环境。所谓“哥本哈根环境”,是由“哥本哈根精神”衍生而来的。20世纪初,丹麦著名科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玻尔在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积极倡导一种“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即“哥本哈根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玻尔才成功地在丹麦开辟了欧洲一个物理学圣地。这种精神也被称为是玻尔所留下的“物理学界最宝贵的财富”,“哥本哈根精神”也成为团队工作准则。

在这方面我校表现最为出色的是科学科组,可称之为“科学科组现象”――科学科组成员几乎都是“官”――要么是中层干部,要么是班主任或备课组长。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科学科组一直传承的“平等、民主、自由、批判、合作”科组集体讨论模式:即再好的课也是先批判,再重建。这种氛围有利于教师成长。在这方面,我感受颇深,所以好几次和我同备课组的老师说:和我吵上一架吧,不然的话,你们没进步,我也不可能有进步。

3. 实践是校本培训的落实。

实践指的是上课,在这一环节,我们强调的是在落实学习重难点的基础之上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前两个环节重在预设,落实这一环节重在生成。教师应该做到“目中有生,心中有我”,即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生成新的教学重点和思路,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能迷失自我,而要扬自己所长,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以语文为例,课前预习部分一定要过关,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困惑是课堂教学的导向,所以“课堂共学”部分就要让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同时也给每位教师更大的自主发挥余地。

4. 反思是校本培训的新起点。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3)

这几年我校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研究了如何编写实用、有效的讲学稿。在备课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断摸索和革新,创造了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讲学稿",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已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实验。事实证明,只有创新并恰当运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环节如下:

1.课前:通过预习,了解学情,为有效教学做准备

使用讲学稿的教学,强调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要求学生课前、课堂、课后自己学习、自己探究,和他人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因此我们非常重视预习和对预习的指导。讲学稿的预习导学部分,其实就是让学生将教师"带回家",在教师的指导、督促下预习,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盲目性。所以课前,教师要做以下几件事:

1.1 布置学生预习

教师提前一天发放讲学稿,布置学生按讲学稿中预习导学的要求进行预习。初一新生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可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学生预习的操作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阅读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重难点,明确学习目的,增强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通过音标认真学习单词,然后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对话或短文,根据学习目标、要求、重难点,在课本上做标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记下不懂的问题;

第三,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检测题,检查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题应简单)

第四,要求学生记下自己预习时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做便于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一切创新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

1.2 检查预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上课前,教师要将学生的讲学稿收上来,认真批改,了解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学生还有哪些疑问。通过批改,一方面督促学生预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学情。讲学稿批改后,教师要根据批改时了解的各班不同学情,修改课堂教学方案和设计,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课堂精讲多练,引导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但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所以教师的讲授必需是"精讲"。"讲学稿"的运用为教师的"精讲"创造极大的可能性。教师的课前指导使学生的预习充分而完整,教师的"精讲"就成为必要性,这样就能为课堂的多练提供机会。其次,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无目的地漫游,泛泛而学。而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练习,把练习的安排纳入课堂是相当重要的,"讲学稿"的设计安排为练习(包含笔头和口头练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养成动脑、动口、动手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3.适当合作学习,高效促进教学

有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学习,也有人认为小组学习就是小组讨论。这都是对合作学习的片面理解。实际上合作学习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好对策,是学生班集体之间、小组之间、个体与小集体之间多种形式的相互影响的总称。恰当的合作学习能拓展课堂学习空间,加快教学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高效促进教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压缩集体讲授时间,我们"讲学稿"的设计为合作学习提供了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当堂合作学习的时间,这是合作学习的保障;其次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先学后教,"讲学稿"的设计先预习先做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先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再小组合作解决、升华和巩固。

教师还可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不同程度的角色,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让层次高的学生担任主角,让层次较差的学生担任配角。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这样的学生,他无法自然流利地完成角色表演,但是又不愿错过表现机会,他会充当台词不多的旁白角色。程度好的学生他们的角色成就感较强,而程度低的学生他们也有机会参与表现。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积极参与了学习过程,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了活动效率。

4.注重反馈反思,延伸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及时反馈,这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讲学稿"中的当堂反馈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以及掌握不够透彻的地方。课后我们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语法项目上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在句法上不拘泥于传统的语法层面,搜集材料,适当拓展。反思当课的预习指导、自主探究、语言点、学习策略、练习反馈等内容,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和教师课后反思栏认真填写教学反思,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反馈交流。

备注:

教师:课后反思主要落实在备课组所有老师讨论本节课的心得体会,讨论成功与不完善的地方,以及学生中还可能存在的问题;撰写错题集、课后记。

学生:课后要把讲学稿留白部分完成,格式不正确的纠正过来,错误的订正正确,还要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5.在使用讲学稿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下困惑:

1、讲学稿如何与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实际操作中,各环节时间如何把握?是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意愿不限时间的表达,还是按规定的时间进行?若因时间问题,讲学稿当堂没有进行完毕,应如何处理?

3、如何更好的解决后进生问题?如何让他们有效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4、.学生预习不到位,是不是要教师重新来讲。讲学稿上的题目是不是要都讲到?

5、进入初三,如何合理应用讲学稿,讲学稿的容量不能满足复习需求时,该怎么办?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4)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等院校金融学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掌握更新、更丰富的经济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及时了解新的学术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金融学类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强、政策性强、经济学方法应用多、图表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等特点。因此,利用传统的黑板书写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必然存在着无法进行图式、报表及大型案例的课堂演示教学,极大地影响着授课速度,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少、教学效果差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金融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便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

1.无纸化备课网上传输讲稿

从长远趋势来看,无纸化计算机投影教学将是高等院校金融学类教学的发展方向,利用office工具的PowerPoint、Excel和Word软件制作的讲稿,不仅具有版面美观、信息量大、易播放、教学直观等优点,而且还容易保存、修改和网上传输。在采用计算机投影教学的情况下,使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只要任课教师把事先制作好的电子讲稿存放在Internet网络各网站的文件夹或E-mail信箱中,便可空手走进教室,方便地从教室的网络计算机上取到自己的讲稿,轻松自如地进行计算机投影教学,并可在任何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取到该讲稿及其他事先存放的文件,也可将自己的讲稿和其他资料在网上,使任何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都能接收到网上的信息。

2.网络查询资料丰富教师备课内容

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起步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阶段,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内容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授课,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上各网站提供的查询功能,根据限定条件迅速查询到备课所需要的内容,既方便、快捷,又全面、系统。而且利用网络查询备课资料可以避免任课教师在以往讲课举例中的“假如”、“如果”等虚假的例子,网络中能为任课教师提供最新的讨论课题、丰富教学案例,使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更丰富、更生动,理论性更高,实践性更强,必然会提高任课教师的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3.扩大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金融教学以案例为主,传统黑板书写式教学效率极差,利用计算机投影教学,任课教师只要把教学案例和较大的图表利用扫描仪扫入计算机,存入计算机硬盘的文件夹或软盘,便可利用计算机在较短的时间内播放教学案例和图表。学生也可做到专心听讲,只需对教师讲解的重点问题或扩展性问题进行纪录,不必去抄案例和图表,既节约时间,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增加动画内容,提高PPT电子讲稿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PT讲稿的制作质量,利用动画技术、切换技术等制作高质量的PPT电子讲稿,提高教学用电子讲稿的“美”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为促进电子讲稿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制定多媒体教学电子讲稿审查、评价、考核、奖励制度的同时,应加大培训的力度,并定期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大赛,促进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5.利用校园网双向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任课教师可在校园网的个人主页、聊天室或E-mail信箱中开设教学问题讨论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讲课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详细辅导或给出提示要点、答案等,对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给以提示和指导。学生也可对任课教师授课内容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等提出要求,对任课教师讲课的不足或不良行为提出意见。通过这种双向的师生交流,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6.利用留言板或电子信箱监督考核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5)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从2003年开始接触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工作内容涉及职业教育教材的选题策划、组稿、初审、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复审、终审和印刷出版各个方面。十余年来,经历的稿件很多,各类层次学校的稿件,各种层次作者的稿件,可以说不计其数。近几年由于新入职的编辑很多,终复审稿件时发现有很多问题完全可以在初审时规避掉,但是问题延续到复审甚至终审层面才发现,不仅耽误了出版时间,而且返工费时费力,之前的工作都白做了。为此,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对编辑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编辑的初审能力。

一、目前编辑继续教育时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需求不对称

目前有不少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例如新闻出版总署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有些课程已经是十多年前录制的了,内容非常陈旧,完全和现实脱节。或者培训仅仅流于形式,在未进行充分考虑和调研的情况下,就组织编辑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忽视了培训内容是否对编辑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方式单一,形式落后,编辑参与积极性不高,达不到继续教育的预期效果,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意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增加出版社经营成本。编辑继续教育不只是参加培训,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一对一辅导、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

(三)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

出版社的继续教育一般都是由人事部和质检部一起负责,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规划,在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制度上也大都不完善,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继续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继续教育当作一项任务。

初审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三级审稿的第一级审查,在整出版流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初审的责任编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出版流程以及图书质量和出版效率。所以,编辑应该非常重视初审工作,不论作者的地位高低、远近亲疏,都应该把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规范性、实践性、科学性等作为评审的客观标准,切不可马虎大意。编辑提升初审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对一辅导

这个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终复审的老师可以针对稿件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对责任编辑进行一一讲解。尤其是在初审稿件是就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规避掉。这类问题很多,诸如稿件是否完整,字数是否合适,内容是否存在抄袭行为,读者定位是否明确等。

(二)专题培训

1.避免照本宣科和高深莫测

培训时按照讲义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脱离实际地讲下去,听课的效果显而易见。还有些老师故意将内容讲得很高深,似乎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准,让编辑感觉听不懂,华而不实。

2.避免当众批评和居高临下

老师在培训时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否则容易造成尴尬局面,使编辑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日后工作。讲课方式避免居高临下,最好能够边讲边与编辑互动,加深编辑对培训内容的消化。

3.多用案例授课

案例授课不仅仅针对性强,而且有意义的案例可以使编辑记忆深刻,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会发现很多问题。

一是书名不正确。大家可能会觉得有趣,书名能有什么错误?其实不然,刚收到的稿子,很多书名是有错误或者不合适的。教材的书名需要根据对应的课程名称确定,切不可以创新之由随便命名,哗众取宠。

二是目录不正确。根据目录可以直接看出全书内容是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目录有问题的很多,有的是逻辑上有错误,有的是缺少一部分内容,最严重的还有政治问题,一定要特别注意。

三是图片有问题。编辑要注意稿件中的图片是否清晰,分辨率至少在300dpi以上,图片要有图号,是否与上下文呼应?尤其更要注意地图、人民币等图片是否正确使用。图片要在排版之前一定要确定好,否则因为图片有问题后期再调换或者动版会非常麻烦。图中的内容也需要注意。

四是表格有问题。表格是为了直观比较数据、快速浏览项目、进行各种数据运算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在职业类教材中表格的出现率非常高。表格处理应该注意“简单明了”“表达一致”“明晰易懂”这几个特点。尤其是“表达一致”,即表中各种平行的术语、数字、简称应该上下或左右统一,以免给读者造成混乱。

五是定义有问题。全文无自定义内容。作为教材,里面的定义必须是公认的,准确无误的。

六是文字有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要通读全文,看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洁意赅,文字用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口语化或者抒情散文式的写作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由于输入法的缘故,稿件难免有不少不规范的字、词和句子,这些除了编辑自己在通读的过程中发现,还可以借助专业的“黑马校对”软件纠正一些错误。

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此类案例非常多。培训的时候不仅可以用这些案例直接进行讲解,还可以和编辑互动,让编辑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提高学习质量。

(三)参加学术会议

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工作者,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除了平时关注新闻媒体方面的报道和学术期刊论文动态,还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行业专家多交流。这是一个极好的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出版社多鼓励编辑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

(四)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的继续教育

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要求责任编辑进行不少于72小时的继续教育,责任编辑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

新入职的编辑要积极参加编辑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六)合理运用奖惩制度

每年安排至少两次质量检查,质量检查不合格的编辑,除了教材要全部下架重新修改外,责编还要受到相应惩罚。终审稿件是若发现编辑弄虚作假行为,也会根据规章制度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奖惩制度激励编辑提升初审能力。

编辑如果通过继续教育,初审能力提升后,稿件就能很顺利地进入出版流程,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出版效率。

三、结语

初审是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初审工作是编辑的重要职责。稿件初审作为出版流程中,编辑应该在工作中逐渐掌握初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学习和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出版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继祥.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崔青峰.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4(2).

[3]王军伟.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规划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25).

[4]吴晓.职业教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策略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3(10).

[5]刘洪涛,汪立亮,杨小军,冉磊.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2(3).

[6]王佳家,裴燕.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发展现状及策划思路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

[7]夏建军,郭飞,王学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2(9).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6)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

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

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课标新版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应引起我们注意,诸如:(1)强调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强调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3)强调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这些理念,对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3.对课程设计思路的新调整

课标新版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是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即“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这一总体设计思路下,课标新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其中,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的划分思路和课程内容六个板块的设计思路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学习主题,而是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所谓“点”,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来说,是要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课程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调整,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此外,这一部分中还提出了一些在课标实验稿中未涉及的设计思路,诸如:(1)提出在内容的编制上要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提出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3)

课标实验稿在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有些地方较为含混,如将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合在一起论述(计算历史年代、使用历史图表的等应属历史学习方法的范围)、将表达能力界定在陈述历史问题等。而课标新版则明对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进行了说明;(4)提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问题,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留有余地。

二、课程目标的新确定。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中,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具体的目标方面,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明确和完整,也更为清晰和易于把握。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对照如下。

确划分为五条,其中第1、2条涉及知识目标,第3、4、5条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再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分别。

课标实验稿对过程目标的阐述不甚清晰,在方法目标方面提得尚欠具体,而课标新版将这一领域的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涉及过程目标,后两条涉及方法目标,尤其是对方法的目标要求提得较为具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标新版是列出了六条,其基本精神与课标实验稿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则是更为强调,论述更为清晰,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例如:

(1)在民族观的培养要求方面,特别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

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标新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提得更为具体,指向更为明确。

三、课程内容的新构建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这部分涉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指标,因而也是教师们最为关切的。课标新版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其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内容概念

课标新版将课标实验稿的“内容标准”的提法,改为“课程内容”。这是因为“内容标准”的概念在内涵上不易廓清,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而“课程内容”的概念则更为明确,即指课程所含具体内容的体系、线索及要求等。

2.体系新构

课标新版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部分,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对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在每一板块的内容中,改变了课标实验稿学习主题的结构,而是按照历史时序的发展,列出重要的史事要点。

3.知识增减

在内容的编排选择上,秉着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这一基本原则,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过难、过偏、过细的内容,以降低难度,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体上来说,课标新版中的内容知识点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五十多个,如世界古代史板块中,减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知识点。’

课标新版的课程内容在消减一些知识点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一些课标实验稿未涉及的知识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东汉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现代史增加了雷锋;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早期大学、基辅罗斯;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点。这些新增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范围和时代的特征。

若将增减的内容统一计算,课标新版要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三十多个知识点,使知识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

4.提法新变

课标新版在内容编排和提法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历史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出现而有所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新版在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兹举数例如下:

(1)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这一传统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指合成为一体,容易使人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产生误解;而“交融”则表明是相互性的,更符合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将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这一提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但从全国的角度上讲还仅是局部性的抗战,七七事变后则转为全国性的抗战。

(3)课标实验稿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而课标新版则改放到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这是根据国内外史学界已基本得到公认的划分,即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形式更新

在编排形式上,课标新版是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如中国古代史板块的起始部分,是这样显示的: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

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之,课标新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有不少新的变化,教师们应加以认真的钻研和领会。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新修改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构成。课标新版在这四个方面也作了新的修改,简述如下:

1.教学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概括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有不少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已经提出过的,但也有新提出来的,例如第三条建议,指出教师要进行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条建议,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

另外,在课标实验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列出了多个教学活动案例。而课标新版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的教育文件,主要是在指导性、引领性上提出有关教学实施的思路,不必论及过细的教学具体操作方案,这样也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至于教学活动案例,可以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供教师参考。

2.评价建议

课标新版的评价建议,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尤其是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在评价的设计上,课标新版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出了评价思路和要求。同时还对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主要是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7)

在培训中我知道了鼎信诺审计的数据库主要有三种形式,access数据库、sqlserver数据库和oracle数据库。前两个数据库在我以前的电脑课程里边都有相应的介绍,也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部分。后面的oracle数据库很强大,相对掌握起来比较难点。下面是我本次培训课程里边重点的部分了,对我作为审计助理以后的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取数阶段中我学到了取数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被审计单位配合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U盘插入去取数。取数的形式还是之前讲述的三种数据库形式,这个取数的方法根据课件里边讲述的,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一些,也是以后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对我以后的工作来说非常重要。②被审计单位不配合的情况下,不让插入U盘,只提供数据备份。这也是培训课程里边比较重点的内容,它对我以后的工作也很重要。③被审计单位只提供科目表和凭证表,这个取数也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另外对Excell表格的操作也要掌握熟练,这是我在以后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审计程序里边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创建项目、前段数据导入、数据初始化、底稿的编制程序、调整分录和已审报表的编制方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工作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在培训中我认识到在货币资金账项明细表底稿程序编制中,带分组询证函是一种很常用的操作方法。应收账款等往来项目中往来询证和替代测试操作对于我今后的工作重点。另外审计调整也是编制底稿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这更要求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明白各种相关科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发现自身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都有一些比较薄弱的地方,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和利润表中净利润的关系,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这些在以前的课程中老师很少讲述的部分是我以后工作中要重点去学习的地方。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8)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地接触英语,沉浸在使用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养起来,才能进入交际轨道”。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外语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实现英语课堂交际化,而各种电教媒体的运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恰当运用电教媒体传递教学信息是获得教学目标的理想途径。

2.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当人们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无意识记忆。电化教学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它能让学生在对语言材料发生兴趣的基础上,由无意识记忆逐步转化到有意记忆,从而使整个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幻灯也均体现了视觉的特点,根据课文情况自制的具有色彩、活泼有趣、人物栩栩如生的投影画面增添了教学过程的动态美,因此它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完成了一种在美的环境中对课文的整体理解的过程。如果不借助图像,有的课文讲解费时、费力而且效果欠佳。同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按讲课顺序写在投影片上,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板书时间,增加了学生实践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步骤

首先,将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演示工具。教师在研究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容量庞大的优势,适时呈现教学内容,展示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材料,链接教学环节,营造浓厚的课堂英语氛围;通过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开展阅读的积极性,使课堂阅读教学快节奏、大容量、有层次、高效率地进行。备课时,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自己编写演示文稿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也可以从英语教学网站上下载课件,如12999英语网站(网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改编后使用。使用的方法是:

1.在阅读开始前呈现与阅读材料主题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素材,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熟悉话题,预测内容,预测词汇,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为阅读的开展做好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情感态度的铺垫。

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略读、找读、填表、连线、排序、补全信息、判断真伪等逐层深入地扫除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旨大意。

3.在阅读结束后通过课件呈现课文要点、关键词、引导词,帮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转述课文内容等准交际活动内化所学内容;通过展示与阅读主题相关、切合学生实际的讨论话题和相关文字、影像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讨论、辩论、交流思想,在真实交际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布置学生完成与课堂主题内容相关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阅读,搜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通过演示软件展示活动成果。如在外研的新标准英语小学衔接版的初三下学期教材第八模块On the town (在小镇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绕“城市生活”这一主题,如“纽约为什么是The town that never sleeps”,搜索、浏览、下载网络中的文字或图片材料,经过筛选、重组后制成课件。课堂上教师抽选两组,展示成果。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成果只是一种手段,旨在促进学生在搜集、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主动开展阅读实践,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并借此提高他们进行阅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课前先写好教案,然后根据教案制作演示文稿;课堂上根据教学的进展适时演示文稿,而且,尽量使用键盘控制。具体的操作过程是:1.设计情景,学习生词,导入课文内容。阅读文章的生词含义,既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通过多媒体插入图片,使得英语生词的含义更明了,抽象的也变得具体,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印象也更深刻了。学习生词完毕,把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导入课文内容,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2.检查理解。学生已学习了生词,又有图画的吸引,对课文的理解便成为一种渴望。这时,演示文稿,展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浏览课文,回答一到两个问题;再展示三到五个问题,让学生重读、细读,加深理解。3.归纳要点,展示语言知识点、重要单词及短语,结合句子、文章去讲解,并展示新的例句。4.布置练习、作业。

四、课例

初中八年级下册Unit 9 Section A 3a, read the article “Have you ever been to Disneyland?”

1.幻灯片演示图片教学生词Disneyland, Mickey Mouse, Donald Duck, roller coaster, boat, island,学习完生词之后,问学生Have you ever been to Disneyland?把画面切换,回到Disneyland来,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a Disneyland?然后开始阅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2.幻灯片展示以下问题,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问题,然后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①Are there any different Disneyland amusement parks in the world today?

②What is the theme of a Disneyland?

③Can we eat dinner in Disneyland?

④What else can we do in Disneyland?

3.演示课文内容的难点,并讲解。

①It has all the normal attractions that you...“that you...”是定语从句,修饰名词attractions.

②This means that you...“that you ...”是宾语从句,作谓语动词mean的宾语。

③These are huge boats that also hava...“that also hava....”是定语从句,修饰名词boats.

4.切换幻灯片,展示语言知识点,并讲解:most of us, hear of, in fact, is themed with, all over, all the time, take a ride, on board, see sb. doing sth.

5.幻灯片展示作业:从课文中找到含有以下短语的原型句,然后,仿造新句。most of us, hear of, all over, all the time, take a ride.

五、多媒体应有的效果

1.音像结合具有直观性,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9)

随着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的颁发,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多个年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问题也一一浮出水面并得以解决,《实验稿》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同样有问题暴露出来,于是,2012年初,教育部制定颁发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将初中课改再次向纵深方向推进。对比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更符合教育规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更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一、在内容标准的表述上行为动词更明确,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后变为“史前时期”)部分内容为例,课程内容在表述上发生了明显变化,两个版本的表述分别是:

1、实验稿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2011年版

(1)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 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实验稿》的描述是模糊的、难操作的:对于元谋人、北京人,要了解哪些方面?了解到何种程度?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还要了解其他的早期人类吗?“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是个范围广、深度深的概念,需要初中生掌握到何种程度?这些模棱两可的描述让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缺少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为了考试的需要,教师一般都会“宁滥勿缺”,把所有相关的知识和观点都介绍给学生,学生也会不加选择地接受,这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负担。

反观《2011年版》,在语言描述上使用了“知道”、“了解”指向明晰的行为动词,而且在行为动词后连接了明确的宾语指向:“知道”北京人的“特征”,进而“了解”其发现的“意义”;“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以此作为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在“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的基础上“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这些描述指向性明确,而且在目标要求上呈现出递进关系,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能力认知水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体现得更明显

除了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外,《2011年版》还提出了明确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和指导,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同样以中国古代“史前时期”内容为例,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出“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这些简单明了的叙述很容易让初中生明白历史研究的方法;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参观”、“想象”这些体验性字眼同样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课程内容的编排顺序更清晰明朗,更能体现通史原则

为了体现初高中教学差别、避免简单重复,根据人类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编排是以通史体例进行,高中历史则是以专题模块的形式编排。但如果仔细研究《实验稿》我们不难发现,在它通史体例的面纱下夹杂着太多专题史的编排,实际上是“通史下的专题史”。而《2011年版》则真正贯彻通史原则,完全按照通史体例编排。下面笔者以中国近代史部分内容来说明。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至1949年,百年历史先后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先后有鸦片战争(1840-184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1864)、洋务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及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下中国人民的探索维新变法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此后又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门,之后的中国近代史先后经历了一下几个时期:中共成立和国民运动时期(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实验稿》将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分为七个部分: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二)近代化的起步、(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六)经济和社会生活、(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政治史角度归纳了列强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及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二)部分主要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的角度集中阐释了中国的近代化问题;第(三)至(五)部分回到通史顺序讲述中国革命史;第(六)、第(七)部分又回到了不同的专题。这样的课程内容叙述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其实《实验稿》的各部分内容均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带来许多无谓的重复。

再看《2011年版》则是严格按照通史顺序对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现真正的通史体例编排,既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四、内容删难去繁,更简单,易把握

新版课程标准在内容上也作出了很多调整,删掉了一些不常见、远离学生生活的知识要求,并对一些知识进行了重新归类,更简单,易把握。笔者选择以世界古代史课程内容为例加以说明。

《2011年版》中删除了“南方古猿”、“人类的起源”、“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即使用“想象”也很难想清楚的史前时期人类概况;删除了像“讲述的主要活动”这样概念范围太广的要求;不再对“《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分别提出要求,而是建议学生“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这些变化给实际教学更大的空间,更能体现新课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等理念。

综上所述,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相对于实验稿来说更贴合教学实际,更贴近学生实际,确实是一大进步。笔者相信在实际教学中它也会发挥更强的指导性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Z].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10)

二、了解目前学生实验教学的状况和问题

1.实验教学的现状

学生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物理现象,更深入地了解仪器和装置的结构和性能,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分组实验突出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理解和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

2.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平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在课上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教好,而不太重视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上课前不能认真把实验尝试一下。上课铃声一响,往往拎着实验器材急急忙忙到课堂,很难保证实验的有效性。课堂上器材缺少一两件,急忙派学生到办公室或其他班级的课堂上去拿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实验器材少或者实验总是失败,只能讲授实验知识。

实验往往是重验证,轻探究。实验的原理、方案和步骤等都是预设的,学生是在被牵制着进行操作;得出的实验结论也强调高度一致,学生被动地按照同一思路对实验加以分析论证;甚至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得出都由教师包办,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必要的交流,实验中没有时间操作,改数据、记结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制约了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的培养。

三、分组实验讲学稿的设计意图

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提到: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应该做好,条件好的学校还应多做一些,适当增加少量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也是十分有益的。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条件。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主要是:了解实验的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做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四、实验讲学稿的模块与其作用

物理实验讲学稿编写要具体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学科特点,按照具体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个实验讲学稿一张A4纸正反面,下面谈谈实验讲学稿编写内容:

1.讲学稿题头:包括课题、课型、主备人、审核者、年级、日期等特别强调要署上主备人和审核者的姓名,这是对整个年级学生、老师以及家长的一种承诺,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主备人和审核者认真对待每一份讲学稿。

2.学习目标: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都是比较原则性的,而且着重于技能目标和对知识教学的辅助功能,对实验教学的目标都体现三维目标,而且有比较具体的操作性要求,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形式体现出来。

3.知识回顾:主要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新课做好准备,也是一个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想到新问题,老师也自然引出探究新课的课题。因此也是教师导入新课的一个教学环节。

4.自主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看书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熟悉课本,初步接触主要知识点,并通过学习能总结出自己存在的疑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5.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是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突破口,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6.当堂检测:当堂检测针对本节课内容,以基础题为主,学生自己检测学习情况,也是教师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评估,从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7.课后反思:这里是教师对一堂课(有时是不同班的几堂课,但为同一授课内容)的得失如实记录下来。

由于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的记忆、严密、深入和演练的要求明显降低,保证了学生课堂上具有充足的时间经历实验操作和探究过程。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程内容的科学探究以及科学内容的各级主题中,很多地方提出“通过实验探究……”“经历……过程”等,明确了和实验相关的教学要求。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根据实验教学独有特点,对实验讲学稿的编写和设计上也集合了所有教师的智慧结晶,实验讲学稿是每个教师备案的一个缩影,大家拿着这个“镜子”上课,但又在不同的班级里,同一个老师上同一节课,有不一样的收获。

初中化学课讲稿件篇(11)

廖尚文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我市初中校长一行50余人于XX年年11月13日至17日考察了江苏省如东实验中学、如东实验小学、泰兴洋思中学、溧水东庐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等五所学校,共听课三节,听报告六堂。收获颇丰,感慨颇多,现与我校我镇我市比照,就以下四个方面谈差距。

一、重教方面的差距:真正重教

江苏省各级高度重视教育,真正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在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教育强省战略,营造了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把教育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其一、办学条件差距大。考察的如东实验中学、如东实验小学、泰兴洋思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都是国有民办性质的学校,其办学条件当然无法进行对比。而溧水东庐中学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它的办学条件很好,如各教室安装了电子摄像系统、学校有塑胶跑道、师生有标准的宿舍等。如东131所中小学都建设成了高标准的学校,高举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两面大旗,近几年来政府实施了中小学危改工程、布局调整工程、三新(新课桌、新黑板、新讲台)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四配套工程等,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和超前发展。我镇即使建设成标准化学校就需投入经费500万元以上,我校也需200多万元。

其二、经费上差距不小。从我的感觉中,好像江苏所参观到的中学都不存在经费上的问题,办学条件改造经费、学校运转经费、教师福利待遇经费等都无需校长操心,而我们的校长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解决经费问题。我校是一所现仅360名学生的初中,学校没有任何其它经费来源,教师福利待遇与我镇两所小学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年头到年尾,作为校长的我都要愁钱,为钱奔波。

其三、队伍建设上的差距。江苏十分重视校级领导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比较顺畅,努力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烈氛围。由于我镇属边远山区、教师待遇低、教师缺少住房等诸多原因,教师调出的多,调进来的少,教师队伍不稳定,我们的教师都是凭着一种敬业奉献的精神在此努力工作。

当然,从湖南省、到浏阳市、再到大围山镇,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不容否认。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落实上。

二、观念上的差距:以质量为中心

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江苏各学校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让家长满意作为奋斗目标。因以质量和效益来进行管理,所以使江苏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处于全国前列。

其一、打造精干的教师队伍。江苏把质量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最重要指标,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特别勤学习的教师队伍。注重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而且给予特别高的待遇。我们更注重人文关怀,没有把质量作为评价教师(因缺乏比较,也不好评价)的主要依据,

其二、建设书香校园。教师与学生都注重读书,形成制度,学校还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其三、课堂教学求实效。我听了洋思中学八年级语文和七年级数学各一堂,他们的课朴实无华,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讲究“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只只蚂蚁捉上树,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提出了构建和谐课堂的目标,即紧张、有序、高效,还提出了教育“打假”的问题。溧水东庐中学多年来推行的“讲学稿”,以“学”定“教”、“教”“学”合一,实际上是围绕课标设置大量的题目,让学生一个个搞懂,最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飞跃。

当然,在抓质量方面,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作法比较好,但小学要加强质量管理,在课堂教学和有些管理方面要务实,少搞花架子,也确实要打假。

三、管理上的差距:注重创新、总结与推介

所参观到的各所学校都做到了学校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卓有成效。而且他们还特别注重创新、总结与推介,各学校都有成套的资料,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还收取门票。

1、如东实验中学:最大的亮点是学校节会和文化立校理念。他们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节会。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德育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等构成了学校文化。学校建有网站,教师都有博客网,注重交流。办学理念“享受快乐、演绎精彩”。

2、如东实验小学:注重生态校园、数字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建设。把学校建设成花园、家园、乐园。特别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教育理念“让儿童天天快乐、让教育处处精彩”。

如东县教育局长期开展课堂教学“一听二警三停制度”,从局领导到学校领导都经常性随堂听课。管理上做到了严、精、细、实、活。

3、泰兴洋思中学:最大的亮点是打造紧张、有序、高效的和谐课堂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德育工作上“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思想和“生活课程”的设立,办学思想上“尊重主体、面向全体”。

4、溧水东庐中学:推行“讲学稿”,以“学”定“教”、“教”“学”合一。集体备课和捆绑式考核作法。

5、苏大附中高万祥校长:书香校园理念、教育打假思想等。

所参观的几所学校都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都有各自的特色,他们的校长都有全新的、完整的教育思想。我发现,我们缺少创新、总结与推介,我们的校长为“钱”所累、为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所累,还没有沉下来去认真研究教育教学,更谈不上创新、总结与推介。

四、做一个有思想的校长

考察了江苏的教育,我真正体会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有思想校长,就是一所发展的学校”的内涵。我们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学习江苏的经验。主要是学习江苏中小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校长们的先进办学思想。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学习他们以质量为中心,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学习他们努力建设书香校园,以文化立校;学习他们注重反思、总结、推介,注重学校特色发展。可学习借鉴的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外,捆绑式质量评价方式、“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节会作法、“生活课程”作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等都值的探讨。

XX年年11月20日

附: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简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看、练) (兵教兵) (练)

(生)—————(生)————(生)

一、先学:1、教师简明扼要提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2、学生带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自学的形式有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问题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

二、后教: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1、教师巡视学生自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2、学生自学结束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形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三、当堂训练: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不少于15分钟。

附: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