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护士培训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4-01-31 14:51:08

护士培训方式

护士培训方式篇(1)

急诊专业护士在绿色通道中,扮演着相为重要的的角色.对护士的要求.首先要有丰富的急诊护理业务水平.其次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具体表现在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两个方面.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科室,因急诊护士劳动强度大,病人要求既高又急,医疗护理纠纷发生率最高的地方.使许多优秀护理人才流失.低年资护士和部分聘用制护士专业基础知识差.基层医院分配的急诊护士无法做到三甲医院那样,轮科2—3年后,考核合格方能走上急诊护理岗位,基层医院怎样培养年轻护理人员,使她们尽快地胜任急诊的护理工作,对基层急诊护理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自2007年1月起我院急诊科在护士进入急诊科采用常规的,系统化的教育,另还采用以提问、模拟急救情景为主的培训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急诊抢救室,观察室和输液室的护理人员设常规组26名,提问组26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4名,护士18名。学历:本科在读3人,大专3名,大专在读9名,中专11名。

1.2方法

1.2.1对每位新入急诊科护士的业务,技术能力进行评估。①由护士长对其进行专科理论考核,技术操作考核。②利用晨会,交接班,查房,业务讲座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将成绩作记录。③模拟成批急救病人,入院及病情变化,医闹事件的情景,考核护士的应对能力。

1.2.2培训目标:确定培训目标,重在训练护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危重急救护理能力,急诊应急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1.2.3培训计划:针对考核结果,个人特点,工作时间长短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培训时间为3个月。要求3个月结束后能单独完成各班职责。第一个月训练重点急救护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护理文件书写,职业道德,法律教育,健康教育等。第2个月基本掌握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如心肺复苏,备血,吸痰等急危重患者抢救配合。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全自动洗胃机,呼吸机的安装及使用。第3个月即进入了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中。如气管切开(插管)的配合,动(静)脉采血的操作,常见的心率失常判断,呼吸机,洗胃机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沟通技巧的培训,使大家意识到急诊患者病情急,心理准备少,角色转变慢。在候诊被心理作用夸大了急诊候诊时间而影响患者的满意度。

1.2.4实施 护士长与被培训护士共同讨论学习计划在目标达成共识,排班采用弹性排班,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一跟一的带教形式。由护士长提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以利于护士们提前翻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并将问题分为3类。第一类是工作中急需了解的问题,第二类是急诊护士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第三类是急救专科理论和技能。护士长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将2,3类问题纳入计划,主要利用晨会,交接班,查房,业务学习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根据问题难易程度不同,对不同基础的护士进行提问,低年资的护士回答不出来先请高年资的护士回答.最后由护士长来解答.第1类问题为患者突发的或可能发生的情况.即随时提问,这类问题是对平时积累知识的复习和考核.对已经了解的护士来说是个巩固提高.对于不了解的护士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本次未回来出问题的护士要求加强学习,下次继续提问.直到掌握为止.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和抢救程序模拟等专科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急救护理技术,急救进展等新理论.新知识.

1.2.5:①满意度的测评:护士长每天用30min随机调查2个医生和患者.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护理操作,工作程序,健康教育及相关专业知识五个方面.②理论知识考核,每日一次的理论知识考核.③技术操作考核,每月进行急救护理技术.如心肺复苏,洗胃,除颤,呼吸机的使用等.④护理文书,通过学习法律和医学法规,使护理人员进一步认识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应.提高了护理文书书写水平,对已公开的医务纠纷和事故,分析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要求每个护理人员主动杜绝安全隐患.护士交接班前后互相提醒,当班有什么遗忘吗?在治疗室,治疗车,服药车醒目处张贴“三查七对今天你做到了吗?”的文字题幅。并将书写工整,病情描述确切,重点突出的护理记录,作为范文让护理人员学习。

1.2.6 考评:由护理部主任,急诊科主任,急诊科护士长成立急诊护理人员培训考评小组,对满3个月,再用入急诊科时相同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患者及科室满意度,护理文书书写,技术操作和理论知识.将成绩作前后比较.总分需提高30分者方可留在急诊科工作,并进一步的学习.

2.结果

26名急诊护理人员护理综合质量评分(分,x+s)

组别 人数 患者满意 科室满意 理论成绩 技术操作 护理文件书写

成绩

常规组 26 77.30+5.56 75.80+6.65

70.70+8.63

67.40+7.99

87.23+20.5

提问组 26 96.10+2.08 9.710+1.83

97.00+2.21

98.80+1.03

95.80+1.46

P

3.讨论

在国外及国内重点三甲医院,护士要2—3年的轮科培训方可进入急诊科工作。但由于人力的严重不足,几乎容不得护士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就要直接进入急诊科工作。因此短时的边实践边学习的训练模式是切合实际的。也被国内大多数护理管理者所采用。我们采用以模拟急救情景、提问为主的培训形式。将其融合于业务学习,教学查房和考核之中。对此各护士先后进行了3个月系统培训。其中一名不合格,另一名没有明显提高,此二名护士均是毕业后未从事护理工作二年后考上执业证书直接进入急诊科培训,可能不太适应此短期培训模式及急诊护理快节奏有关。因此,在无其他科室工作经验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急诊科工作,就影响了培训的正常进行。24名护士在培训后均能胜任急诊科工作。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均有较大的提高。

4.体会

笔者通过以模拟急救情景和提问为主的培训来提高急诊专业护士结合能力。主要具体五个优势:①有益于提高护士的语言构思,组织和表达能力,使其与患者交流更自然,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②能督促护士自学,因护士长提前一周将计划告知全科护士,任于大家预习,既养成了自学的良好风气,又可以让护士们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学习。③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急诊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急诊抢救时,护士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经常预设某种病情变化及情景,对护士进行提问和教学相当于模拟练兵,提高了护士对突发情况的应变处理能力,同时通过情景模式的训练增加了感性认识,十分便于记忆。④提问随机性强,有益于提高护理质量。因提问不需占用无门的时间,可随时随地针对某一患者的某一突发情况或护理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现场的示范和交流,使护士掌握了最佳的护理措施及时机。当被问的护士答不出来时,由高年资护士或护士长来解答,这样融教学与提问之间,互教互学既可以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与治疗,又能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了治疗护理中来。

总之,我们在急诊科实行以模拟急救情景和提问为主培训护士的方式。对提高急诊专业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显著的成效,而且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有效地提高急诊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芬芳. 探讨急诊管理中护理人员的培训方法.[J]上海护理,2005.2(3):05—66

护士培训方式篇(2)

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是护士执行力的核心体现。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350张,继2006年医院管理以来,新聘护士逐年增多,3年内增加护士78人。护理部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经过2年的培训,逐渐摸索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现将两种培训效果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护士分层培训计划,以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为对象,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3人,女性33人,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3.57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0人;职称分类:护士31人,护师5人。wWW.133229.Com对照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1人,女性35人,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46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4人,中专学历22人;职称分类:护士30人,护师6人。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及考核项目均相等,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各随机分为3个培训小组,每个小组12人,各设组长1名。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即教学组长示教并讲解组长组织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教学组长示教讲解组长组织护士培训考核。由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组成考核小组。按照《陕西省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评分标准考核,两组人员分别随机抽签,对所培训的某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数据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考核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略)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教学模式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对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按照不同的培训模式实施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即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示教讲解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为: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示教讲解护士培训考核。结果: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实施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应用以提高临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主动式培训模式,可明显提高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效果。

【关键词】 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模式;比较

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是护士执行力的核心体现。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350张,继2006年医院管理以来,新聘护士逐年增多,3年内增加护士78人。护理部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经过2年的培训,逐渐摸索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现将两种培训效果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护士分层培训计划,以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为对象,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3人,女性33人,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3.57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0人;职称分类:护士31人,护师5人。对照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1人,女性35人,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46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4人,中专学历22人;职称分类:护士30人,护师6人。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及考核项目均相等,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各随机分为3个培训小组,每个小组12人,各设组长1名。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即教学组长示教并讲解组长组织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教学组长示教讲解组长组织护士培训考核。由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组成考核小组。按照《陕西省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评分标准考核,两组人员分别随机抽签,对所培训的某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数据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考核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略)

3 讨论

操作培训模式改变的目的是培养临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有目的、自我调控判断的过程,包括解释、分析、评价、推理及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的解释说明,或对判断所依据的全部情况的考虑[1]。通过提升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使护理技能操作培训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护理操作技术更规范、科学。

两组培训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是对照组护士参与的是一种被动的培训形式,这种形式限制了护士的思维,束缚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在观看教学老师示教过程中不能对照自身的操作细节,易养成不良习惯性;实验组护士面对小组成员进行操作,同时接受教学组长的提问,无形之中促使操作者要预习和思考,且通过提问可启发护士、纠正不足,继操作之后再观看教学组长的示教和讲解,自觉对照细节,这种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形式会促使护理技术操作更完美。

护士培训方式篇(3)

重症医疗和护理是一个近年来发展快速的专科领域,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作为危重病医学专科的临床基地,集中了危重症患者、高端医疗仪器设备和熟练掌握先进救治手段的医护人员,为危重症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和医学监护。随着医学、护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ICU的护理工作已成为体现高级护理技术和衡量医院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此也对ICU护士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临床迫切需要护理专业化和专科化的高级护理实践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科护士,护理的专科化发展已成为临床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按专业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化监护要求的ICU高级护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1 ICU护士个性化培训目标

专科护士在加快专科化、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ICU护士作为高级实践护士之一,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其培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ICU护士的培训目标主要是为危重病专科培养具备专科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并具有科研教学意识的临床专科型护士。通过培训提高ICU专业的专科护理质量和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使学科发展和专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国际水平接轨;制订和完善ICU专科护理的行业标准[1]。

2 ICU护士个性化培训方法

ICU护士的特质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建立,也需要在在职教育中接受最新的理论与技能、培养专业的素质。临床实践教学是ICU专科护士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临床培训模式和方法是决定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采取的模式为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培训模式和院内培训模式两种形式。

2.1 ICU护士教学培训基地

2.1.1基地评审及准入标准 ICU教学基地均设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综合性ICU或专科ICU,通过当地卫生部门或护理学会等相关机构审批合格后挂牌,并定期给予复审以保证教学质量。医院申报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评审内容包括:ICU建筑、环境、仪器设备;各种规章制度、各项技术及操作规程;ICU患者收治标准;ICU感染的管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等的具体要求。临床教学基地准入标准:要求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各项技术的操作规程;ICU的床位6~8张以上,护士与ICU床位比达到2.5~3∶1,具备教学中所需80%以上的监护项目和仪器设备。师资标准是大专以上学历,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ICU专业护士资格证书,有较高的ICU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护理经验,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带教经验。并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1.2基地培训方式 目前教学基地大都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的培训模式,培训时间为3个月,理论课学习1个月,实践学习2个月。部分教学基地采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理论授课形式多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等[2]。有关研究显示进行理论培训时,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培训模式优于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的培训模式,在实施临床实践能力培训时,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突出参与式的实践教学、对技能提高和解决问题上更有针对性、及时性。基地实践培训方式大多采用一对多专职带教和跟班制一对一带教,前者方式比较适于ICU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学员,便于他们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对各种护理方法进行比较;后种方式比较适合于ICU工作经验较少的学员,便于他们对于各种护理技能的掌握。由于受训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所在单位的情况等各不相同,培训基地开展个体化个性化阶梯式培训,做到因人施教。各基地也有根据具体情况或学员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

2.2院内培训

2.2.1院内培训形式 由于目前ICU护士的培训资源远未满足临床的需要,参加各市省级培训护士的数量远少于现在ICU工作的护士数,在专科护士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各医院结合科室特点,充分利用资源,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法,尝试从ICU临床工作中培养专科护士。如成立JIT重症监护培训教育体系,JIT方式是指"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所需要的人员",JIT护理人员通过横向培训即通过短期2个月,在指定带教下,各专科的流动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使其具备在ICU独立工作的能力。还有采用PACU(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和ICU序贯模式培训临床护士,短期内显著提高重症监护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分层按需培训也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方法,根据ICU护士的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的不同或通过评估ICU护士能力进行分级,进行分层培训。微型培训采用积少成多的策略,即每天所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培训,护士依从性好,尤其是在专科性强的操作和理论知识方面,效果显著。医护合作培训,即医护配合模拟抢救演练,医护共同查房及病例讨论等方式培训也有助于提高ICU护士的实践能力。部分医院实施ICU护士"院级资格认证制",即明确岗位需求,开展院内ICU护士准入、培训、考核等,有计划将ICU的理论、操作、专科护理等内容结合临床进行培训,突出实践教学,实现持证上岗[3]。

2.2.2院内培训方法 院内培训方法多采用理论授课、技术示范、晨间提问、个案分析、护理查房、病例情景法、以问题为基础授课、反思日记、经验交流、教材自学等,充分利用院内自身资源为ICU护士提供专科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ICU护士的业务水平。

3 结论

我国ICU护士培训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培训模式、培训方法、认证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ICU专业护士培训后应合理使用、在行政认可及待遇方面应有区别,以充分调动ICU护士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体现其核心能力,也使ICU专科护士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护士培训方式篇(4)

关键词 一站式分层培训;手术室;护士;分层考核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33

专科护士培养是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贯彻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的重要策略和方向[1]。随着医疗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手术医师专科化的深化,对于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我国各个层面都在开展专科护士培训,手术室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护士的培训时间漫长,工作5年的手术室护士只能掌握手术室基础理论和技能,这一现状与外科手术专科化是不相匹配的。随着近年来的医疗机构飞速发展,手术室护理人员年轻化,年轻护士的培养是手术室面临的新问题。根据我院手术室的情况,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手术室护士培训采取了“一站式”的分层培训和考核,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手术室护士123名,男11名,女112名。年龄20~55岁,平均(33.1±0.5)岁。职称:护士42名,护师43名,主管护师30名,副主任护师8名。文化程度:中专28名,大专46名,本科46名,硕士3名。其中2010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室新进护士30名。获得手术室专科护士证书5名。

2方法

2.1不同层级的人员划分将手术室123名护士根据职称、学历、工作能力分为初级手术室护士、中级手术室护士、高级手术室护士和手术室专科护士4个层次。

2.2师资队伍的建立

2.2.1专职教学老师每年采取选拔的方式由核心小组推选出1名手术室专职老师,负责手术室人员的建档、授课、考试等各项工作。

2.2.2理论授课老师要求具有丰富的手术室理论、操作技能和临床、教学技能,由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担任。一般由总护士长、护士长和专科护士组成。

2.2.3技能操作老师由手术室专职操作老师担任,要求形象气质佳、沟通能力强、操作娴熟,并在护理部操作队经过培训方可担任。

2.3一站式分层培训和考核一览表(表1)

2.3.1初级手术室护士针对初级手术室护士,应该注重于手术室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对于考试不合格者,延长培训时间或转岗。

2.3.2工作5年内的手术室护士针对低年资护士应着重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专科护理技能的提高。每轮转一个专科完毕进行专科理论知识的考核,在我院手术室自行编写的专科理论培训习题集[3]中抽取考题进行考试,同时由专科组长根据手术配合考评表进行打分作为操作技能成绩,成绩在80分以上的才能轮转下一个专科。对于成绩不合格的护士,则相应的延长专科培训时间。

2.3.3中级手术室护士中级手术室护士是经过一轮完整专科培训的护士,必须对手术室专业有全面的认识,需要进行更深层的专业强化训练、手术和新技术的相关配合等。每轮转一个专科完毕进行书面考核和讲课考核,其中讲课考核为将所在专科手术前沿知识和护理配合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讲解,由专科组长和手术室专科护士进行评点给出成绩。对于不合格的护士给予处罚或降级处理。

2.3.4高级专科护士对于高级专科护士基本采取固定的专科配合,同时承担专科组长的工作。培训的重点在于专科管理与应急能力。从科研、论文和本专科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给予处罚或降级处理。

2.3.5手术室专科护士对于手术室专科护士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其次,在专业水平上不断的进行自学。考核不合格者给予处罚或降级处理。

2.4评价方法

2.4.1手术医师、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由专职教学老师调查分层培训前后手术医师和护士的满意度。培训前于2009年12月发放护士问卷123份,随机对手术医师发放问卷123份;培训后于2013年1月发放护士问卷123份,随机对手术医师发放问卷123份,均有效回收。

2.4.2统计培训前后护士数。

2.4.3对比培训前后护士考核成绩综合理论成绩及英语由护理部统一出题进行笔试考核,其余由科室核心小组进行考核。成绩计算方法:总分100分,其中护理部综合考核20分,专业英语5分,手术室理论考核20分,手术室专业操作20分,医德医风5分,手术室授课考核5分,继续教育学分25分。总成绩<80分为不及格,80~84为一般,85~89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将每年的总成绩纳入年终考核和绩效考核。

2.5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3.1分层次培训前后手术医师对护士满意度比较(表2)

4讨论

手术室是外科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场所,职业风险高、专科性强。专科护士培训是手术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专科培训非常有必要[4]。手术室护士专业培训在我国现阶段都是在入职后进行,手术室护士缺乏系统的护理知识培训。

“一站式”分层培训依据手术室护士不同的年龄、学历、职称、技术水平等指标进行层级对应,将手术室的培训变得连续、系统和规范,转变了以前手术室传统的统一培训方式,更是充分调动手术室护士学习的积极性,使手术室护士能根据自身的水平由浅入深进行相应的理论和技能学习,不断强化专科技能水平。表4显示,培训后护士考核成绩优于培训前,“一站式”培训达到了提高培训效果的目的。

在职护理教育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而及时对护士进行考试考评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站式”分层培训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如讲课、科研论文的数量等,能在考核中发现和培养人才。而将分层考核的成绩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帮助手术室护士克服惰性思想,提高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层考核使得护士长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手术室护士培训后所处的阶段,帮助手术室护士长能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做到人尽其能,更好地保障手术的安全。

我科5年来的这种“一站式”的培训和考核方便了对手术室人力资源的管理,保障了手术护理的安全,但培训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需要在今后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培训中充分考虑到不同护士的性格特征、培训需求等其他因素,建立和完善适合手术室分层培训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肖江琴,李萍.新疆地区ICU专科护士状况及培训需求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24(2):62-64.

[2]李秋,温小红,李权辉,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层级式核心能力培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0,25(12):56-58.

[3]高兴莲,田莳主编.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与考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527.

护士培训方式篇(5)

招聘护士;基础护理技术;培训

作者单位:513400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护理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延伸和扩展,护理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但基础护理技术始终是护理工作永恒不变的基本内容。基础护理技术,又称一般护理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最常用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术,是各临床专科护理的基础;是完成护理工作任务和确保护理安全的保证;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和标准,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1]。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和人事编制体制的改革,招聘护士已成为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目前,二级综合医院新招聘的护士大多数为中专毕业生及基层医院工作经验的人员,教育及工作背景差异性大,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偏低的现象,导致新招聘护士队伍中存在基本理论知识、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参差不齐,且操作不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2]。此外传统培训方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组织性,不能适应社会和临床的需求。为此,提高新招聘护士基础护理技术培训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招聘护士技术培训及管理方法势在必行。本院通过对影响新招聘1年内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存在问题从2008年5月起改革培训教育模式和管理办法,以期进一步规范培训过程,完善培训管理体系,提高新招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1 影响新招聘1年内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效果的原因分析

1.1 新招聘护士教育及工作背景差异性大

我院为一家二等甲级综合医院,近4年来招聘新护士110人,新招聘的110名护士中,护理专业中专学历85人,占77.2%,大专学历23人,占20.9%,本科学历1人,占0.9%,助产专业大专学历1人,占0.9%。有护士执业证32人,占29%,无护士执业证78人,占70.9%。有护士执业证32人中有1人为护师职称,其余为护士职称,有工作背景的全部为二级医院以下的护士。这些新招聘的护士多来自基层医院,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偏低的现象,整体素质差异性大。

1.2 医疗体制与人事体制改革对新招聘护士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我院现有临床一线护士270余人,近4年来招聘新护士占临床一线护士总数40%,是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2008年至2010年新招聘护士5人转为正式在编护士,其余护士105名护士现均为编外护士。由于医疗体制和人事编制体制的改革,新护士不能转为正式在编护士,心理上感觉找不到发展希望,缺乏职业安全感,造成工作思想不稳定,主动学习进取激情不够,工作热情不高。

1.3 新招聘护士社会和工作经验缺乏

新招聘110名护士平均年龄20岁,最少17岁,最大32岁。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但对护理专业所需的宗旨、价值观、信念还不够成熟,由于缺乏工作经历,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差,工作慎独精神、判断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还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教育训练和培养[1]。

1.4 培训过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组织性

由于新招聘护士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医院,教育和工作差异差异大,导致操作技术标准不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以往培训欠系统规范性,医院无专职护士培训小组,无规范的分层次分阶段培训计划,无系统的组织实施,无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和配套政策,以致新招聘护士培训发展方向不明确,学习无规划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实践和患者需要。

1.5 传统教育训练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和临床的需求

以往对新招聘的护士采用跟班师徒法带教,无固定专人负责,无专业技术老师指导;带教质量缺乏评价监督机制,新招聘护士和带教老师双方互动不够,导致新招聘护士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提高不快;传统基础护理技术训练考核方式限于示教室,流程是每月由一名护士在模型人示范标准操作-示教室操作训练-示教室考试;日常工作中,新招聘护士被动接受跟班老师知识传授灌输,习惯呆板模仿和机械操作,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当今模仿型和机械型的护士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和临床的需求。

2 管理对策

2.1 规范培训管理方法

2.1.1 确定培训对象

确定培训对象:新招聘护士,包括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外院工作经历的聘用注册护士。第一年进入医院全部按照新入护士参加基础护理技术培训,经基本知识与基础技术考核达标后,次年根据上一年的考核结果,评估合格后才能进入相应阶段的护士规范化培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2.1.2 制定基础护理技术培训计划及目标,建立标准培训规程和考核标准

我院以《基础护理学》和广东省卫生厅主编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中的要求为蓝本,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我院的《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护理技术操作手册》和《护理操作示范视频光碟》,按照护士分层次规范化培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规程和考核标准。组建医院护士培训小组,明确职能,负责新入护士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能培训、指导临床实践、规范操作行为。

2.1.3 基础护理技术考核要求

理论方面,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小组以助理护士及初级责任护士的要求与能力培训为依据,制定新招聘护士基本工作能力、应急能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础技能、常见基础护理技术规范的培训和考核内容,护士培训小组根据以上内容,每月负责组织所有新招聘护士进行理论考核。对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新招聘护士,在每月组织理论考核的同时,适当选择执业资格考试大岗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加入。

操作技术方面,所有新招聘护士在科室经过考核后,再到医院护士培训小组处考核。要求一年内完成操作光碟中的17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每个月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操作考试计划及进度,可自行选考操作考核的项目,一个月可以选考多个操作,一年时间中可以将操作项目提前考核完成,但不得延期完成,因个人原因无故延期完成者与今后的技术职称聘任及绩效考核挂钩。如因妊娠、婚期、各种原因的休假等影响培训如期完成者,则需补足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直到完成为止。

2.1.4 建立聘用护士培训竞争激励机制及保障政策

建立聘用护士培训竞争激励机制及保障政策:基本理论考核成绩80分为达标,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85分为达标,90分为优秀;急救技术操作90分为达标,95分为优秀。每次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优秀的护士,科室都给予绩效奖金的奖励。每月本人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评优、续聘等挂钩,并将结果填写入《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而且每月考核达标率与科室培训绩效考核及带教老师、护士长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促进带教的责任感。如果一年内操作或理论考核成绩年度累计5次以上不达标的延期降级聘用,培训时间延长1年,一年内考核成绩年度累计3次以上不达标的培训时间延长半年,以达鞭策作用。

本院所有护士实行同工同酬,通过政策保障使聘用护士的切身利益问题得以解决,保障聘用护士的合法权益,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入工作。普通全日制高校毕业的护理大专、本科新招聘护士考取执业证书后,培训综合考评成绩优秀的人员医院予以转为正式编制护士。通过建立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对聘用护士技术实施绩效考评管理,彻底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在人员的流动中求稳定,在动态的竞争中选优秀,使聘用护士的管理机制充满活力,也可促进与正式在编护士的相互竞争力,搭建年轻护士的成长平台[2]。

2.1.5 量化基础护理技术项目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服务

量化基础护理技术项目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服务:每月设定可量化的具体基础护理技术完成项目,实行基础护理责任大包干,完成的基础护理质量及数量情况与个人绩效考核中的工作量挂钩。其中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口腔护理、会阴冲洗等基础护理项目,要求到病房实实在在落实到患者身上。基础护理质控组成员每月到各个科室检查新招聘护士基础护理质量及核定完成数量情况。

2.2 改革培训教育模式,系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术训练

2.2.1 选择培训基地,健全培训教育管理体系

选拔教育训练基地,培养护理操作技术训练师资队伍,在全院范围选定内、外6个科室为新招聘护士培训基地。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在科室选拔基础理论扎实、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老师为护理导师,对新入护士尤其是新入一年内的护士采取一对一“临床培训导师制”,要求一对一进行固定指导。带教老师每年聘任,年底对带教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和综合评价。护理部组建护士规范化培训小组,小组组长由一名副主任护师担任,发挥高职称护理人才优势,为新招聘护士的培养搭建成长的平台。医院科教科设一名副主任护师负责护理的教学与培训,科室设护理科研员一名,健全了医院-护理部-科内的培训教育管理体系。

2.2.2 护理部以重教强护、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加大护理专业培训的资金投入,2008年起逐步更新和购置大量的护理技能训练器材,构建了能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场地,并设专人管理,为全院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2.3 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术教育训练模式

2.2.3.1 改变传统每个月专人组织示教室现场操作示范的方法,改为视听教育训练方式。根据广东省卫生厅主编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2008年3月起逐步全面梳理和修订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完善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组织护理技术能手将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录制成多媒体教学光盘,发给培训对象,根据医院制定的《护理操作示范视频光碟》,使全院新护士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流程、标准统一。新标准将护理程序思维方式贯穿于操作过程中,注重护理评估和临床判断能力的训练,将评估、理论知识及安全意识融入评分标准,通过配套调整,引导护理操作理念的更新,使护理操作流程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人性化。

通过采取自行录制多媒体教学光盘进行培训的方法,解决了培训空间小、培训任务重、教师讲解受限、影响培训效果等实际问题,使护士们一目了然了解每一个操作的规范步骤,护士们可以灵活利用休息及空闲时间随时观看及练习,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渐进性训练。视听教育训练方法实用方便,缩短了培训半径。每个科室安排一位高级责任护士总负责技术指导和考核,医院护士培训小组有8名成员,每月定期到各个科室进行实地答疑与指导[3]。

2.2.3.2 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采用PBL(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方法,将问题式与启发式教育方法相结合,护理组长对分组内的新护士,每天利用10~15 min的时间,通过交接班、查房及实际操作时将常用基础护理理论、技术规范等与临床工作中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讨论内容,每次选定某一问题为学习目标,问题尽量与临床护理现存所要解决的情况相接近,通过解决真实性问题,引导护士理解问题后面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4]。医院在全院各科室工作站上设立有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科室科研员指导护士利用数据库检索查阅文献,搜集学习资料;每周组织新入护士对提出的即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组织小讲课;在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委员会组织全院每月4次的护理学术活动中,适当安排新招聘的大专学历护士进行讲课;对积极参与讨论及进行讲课的护士,科室每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提高新护士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思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基本知识掌握牢固,提高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的良好结合,避免了培训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2.2.3.3 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采用SP(标准化)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模式,指导新招聘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把教育训练贯穿于日常护理活动中,注重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克服传统基础护理培训中机械、呆板的操作训练,通过SP为新护士设置情境,采取真人真做的方式,让新护士在病房进行实地操作考试,让患者来充当评估者的角色,通过患者的客观感受来点评操作技术的不足;或者由指导老师模拟标准化患者,对操作者进行虚拟情景训练,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激发护士们的学习兴趣,加深护士对系统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具体操作的感性认识[5],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提高年轻护士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开展,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是广大护理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护理技术是护理质量的基础,所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新招聘护士基础技能及基本知识势在必行。通过对影响新招聘1年内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管理对策,稳定聘用护士队伍;提高新护士综合素质,提高评判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提高基本知识和基础技术水平;提高工作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吴欣娟,马丽莉.新护士系统化培训体系的建立及效果探讨.中华护理教育,2005,2(2):54.

[2] 施伟群.聘用护士的培训考核方法探讨.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181.

护士培训方式篇(6)

护理技术操作属于护理学范畴,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性操作,与此同时,护理技术操作掌握熟练程度、准确度以及规范性与患者安全、疗效存在直接联系[1]。目前,为提升骨科护士护理专业能力,骨科专科护士培训得到关注与重 视[2]。本研究以我院骨科100名护士为对象,采用“四步骤”培训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0名骨科护士,均为女性,护士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0.4岁。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名。所有护士专科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100名护士在人数、年龄、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针对实验组,采用“四步骤”培训模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成立骨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小组。明确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总体目标计划,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开展项目专题会议等活动,细化项目任务。与此同时,成立专科能力培训小组,其中,组长为护士长,组员为临床带教老师。②举办护理专业临床教学师资培训。基于小班培训模式下,高效开展临床护理教学师资培训工作,以教学形式、方法、基本技巧以及步骤等为重点,结合理论授课和实践培训两种手段。待完成培训后,若符合专家考核和评审标准,则可担任临床护理培训新模式教学工作,且获得临床教学准入资格证,即“护理专业临床教学师资合格证”。③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以骨科技术需求为指导,结合骨科护士专科能力,制定培训目标,正确评估骨科护士岗位知识和技能内容,拟定具有特色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护理专科能力培训计划,达到与临床实践规范相一致的效果。④“四步骤”技能培训方法。以小组为单位,以骨科护士培训计划为指导,采用“四步骤”培训模式开展培训工作。其中,“四步骤”培训模式,包括以下四个步骤:①,临床教师仅演示不作详细讲解,护士学员对其进行观摩。②临床教师在演示的基础上,对操作程序进行讲解,护士学员在观摩的同时思考。③临床教师仅对操作程序进行讲解,护士学员需以临床教师的解说为指导进行实践操作。④护士学员在进行实践操作的同时,自我进行操作程序的讲解。护士学员完成操作后,在自我评价的前提下,借助其他学员的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临床教师并作出总结性评价。

1.3质量管理与考核方法 以“护理专科技能培训评价表”为依据,对护士技能进行考核,通过“患者满意调查表”,分析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 对比分析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士技能考核成绩 基于不同培训模式下,对比护士技能考核成绩,采用“四步骤”培训模式的实验组明显优于采用传统培训模式的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骨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起步较晚,资质认证、培养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正处于探索与尝试的过程。鉴于此,符合我国骨科专科护士培养制度的制定成为骨科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点[3]。

针对传统培训模式,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①师资队伍质量低,带教教师缺乏固定性。②带教内容散乱、繁杂,且系统性不强。③培训方法单一,护士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培训效果不佳。④培训过程,以实践操作为主,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读解,例如,骨科护理科研等[4]。

在此背景下,“四步骤”培训模式得到骨科护士培训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针对“四步骤”培训模式,其具有针对性强、内容广、形式新颖灵活等特点[5]。在培训过程中,引导每位护士均参与其中,转变传统培训模式下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基于"四步骤"培训模式作用下,指导护士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促使护士掌握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进而提升技术操作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患者满意度与护士技能考核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四步骤"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护士专科能力,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阎霞,闫莉."四步骤"培训模式对提高护士专科能力的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5,18:123-125.

[2]胡三莲,钱会娟,何丹,等.上海骨科专科护士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杂志,2015,14:68-70+76.

护士培训方式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情景式模拟培训在提高低年资护士(工作<5年)综合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低年资护士14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人。观察组实施情景式模拟培训,对照组实施单项理论和操作培训。培训后按照统一标准对护士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及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自我评价和护士长评价。结果 观察组护士考核中有67人为优秀,优秀率达到95.71%,考核成绩 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护士在经过培训后进行自我评价,其各项评价指标结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情景式模拟培训能够明显提高低年资护士的综合能力,提高护士的护理技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情景式模拟培训;低年资;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143-03

[作者简介] 李华(1972-),女,山东济南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产科护理。

护士培训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关键,是护理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培训方法可以节约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果[1],缩短护士成长周期。目前各个医院对低年资护士培训没有统一方法,缺乏规范性,如何提高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使得她们迅速成长,已成为临床护士培训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情景式模拟培训是从案例分析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创设情景,在特设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技术操作及处理事情的一种培训方法[2]。该院为全面提高低年资护士(工作<5年)的床边综合能力,探讨一种更加有效地培训方法,自2013年6月—11月采用情景培训方法,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综合培训,提高了护士的床边综合能力,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为该院临床科室护士中筛选出的低年资护士140人,其中男18人,占13%,女122人,占87%;本科85名,占 61%,专科 55名,占39%;将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分为两组,每组70例,抽取单号为观察组,其中男10例,女60例,本科生43名,专科生27名;双号为对照组,其中男8名,女62名,本科生42名,专科生28名。培训对象均经过医院规范的岗前培训,经统计学处理,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选择该院教学组和操作组各10名护士长作为培训老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每组10人,教学组和操作组护士长各5人,分别负责观察组和对照组培训。培训时间为3个月。

②由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成员和各科护士长制定《护士床边综合能力考核表》[3]。两组培训老师根据考核表内容分别制定培训计划,观察组老师设置培训情景,情景设置必须与临床紧密联系,有针对性、系统性、覆盖相应知识点。全院共设计6个模拟病例(内科、外科各两个,妇产科、儿科各一个),涉及7项常用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及相应的护理理论知识,场景内容分为一般护理场景和常见应急护理场景[5]。一般护理场景包括[6]:病情掌握、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并发症观察、健康教育、护理记录等内容。常见应急护理场景包括输血、输液反应、猝死抢救、病情突然变化、跌倒坠床、医患纠纷、仪器故障、重点环节交接等。观察组进行情景模拟培训,重点培训护士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临床结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等能力培训[7]。对照组将以上培训内容分解,逐项进行单项培训。

③对培训护士进行实物情景模拟,模拟现场抢救实境、模拟护理现场等,然后让培训护士根据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护理情景选择,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护理。同时,监考护士长、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成员对护理过程进行观察,了解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在考核过程中,考核人员要提醒护理配合的重要性,重点在护理过程中强调护理配合的作用,加强护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合作能力。

④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成员和各科护士长随机分组按照考核表进行床边考核,考核病例选用病区住院病例,两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病例完成考核,考核过程包括[8]汇报病例、评估病情、发现护理问题、执行相关操作、进行健康教育、病情并发症预防、回答相关提问等环节,根据具体病例灵活掌握考核内容,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心理素质、病情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书写规范、应急能力等床边综合能力的差异。考核分级[9]:考核结果≥90分为优秀,85分~90分为合格,<85分为不合格。

⑤问卷调查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培训考核结束1个月后,两组培训护士结合培训后护理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发放问卷调查140份,收回140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培训护士综合能力考核结果

观察组人员的考核优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培训护士自我评价见表

观察组护士在经过培训后进行自我评价,其各项评价指标结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经过以上分析研究,总结出,相比传统的单项培训方法,情景式模拟培训的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3.1 缩短成长周期,提高综合能力

优质护理服务所推行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以及护理工作的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对护士个体的床边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尤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因经验缺乏,技术不全面,综合能力欠缺,影响了护理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甚至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景模拟培训内容丰富,场景灵活,涉及面广,促进了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保障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护理服务的关键。

3.2 拓宽学习视角,增强培训效果

传统的单项培训方法,主要是将各项理论操作分解开,孤立地进行理论灌输或操作演练,以单纯达到某项技能为目标,存在只见疾病不见人的弊端[11],忽视了培养护士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培训与考核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无考核疲劳感,真实工作场景的再现[12] 增强了责任护士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单调,护士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和善于思考,避免了表演式的生硬模仿,讨论式、启发式的指导和点评,给护士提供了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在各种不确定的环境和轻松有趣的状态下学到知识,充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护理中。并且将各种场景所学到的经验和技巧易迁移到临床工作遇到的各种情景中,达到学习培训的目的。

3.3 培养创新情感,增强自信心

国外有研究报道,情景模拟作为教和学的手段,能够促使学生在临床实践技能方面的自信形成,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能力提高促使其自信形成[13]。在培训和考核中模拟各种临床情景,使护士面对的不再是模拟人,而是真实病例,每个人遇到的干扰因素也不尽相同,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激发护士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促使护士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锻炼护士心理素质,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应变能力。

3.4 学会换位思考,提高沟通技巧

情景模拟培训与考核因为要面对不同病例,护患沟通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的交流和事实的陈述,而需要更高层次情感交流和体验,在情景模拟培训考核过程中护士整体形象包括语言、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等沟通交流方式都是培训和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能够提高护士沟通交流能力与技巧,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情景培训与考核作为护士培训的一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培训与考核费时较长,计划集中培训考核病区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在培训和考核过程中增加难度和力度,培训一批理论扎实、业务精湛、知识面广、能力强的护理人员加入培训和考核队伍缩短考核周期[14]。

实务情景的模拟与客观测评相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能够锻炼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配合能力。传统的带教模式中,带教护士仅简单的进行知识的灌输,不注重与护士人员的交流,也不重视护理人员配合之间的沟通,往往带教出的护士,理论知识能力强大,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配合,而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而采用实务情景的模拟,可以为护士提供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护理环境,从而在这个环境中帮助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要点,查缺补漏,提升理论实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带教老师认识到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带教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工作重点的梳理和强调,从而提高带教效率。

该研究中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考核中有67人为优秀,优秀率达到95.71%,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护士在经过培训后进行自我评价,其各项评价指标结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龙定梅[1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不存在明显差异。也就说明了,将情景模拟培训运用到低年资护士的带教工作中,并结合客观的测评系统,能真正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提高护理质量,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李丽萍,刘艳.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3(3):169.

[2] 张晔,陆鸿亚,顾祺泾.应用急救情景模拟演练提高产科病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J].护理与康复,2013,11(3):278-279.

[3] 张莉,余丽丽.情景模拟健康教育对低年资护士培训效果的观察[J].吉林医学,2013,9(29):6144-6145.

[4] 周红琼.情景模拟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护患沟通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3,11(10下旬刊):153-155.

[5] 郑亚男,金向英.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带教策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10,7(10):15-18.

[6] 郭江玲,赵水花.情景模拟在低年资护士入院宣教培训中的运用[J].护理学报,2012,11(11):21-23.

[7] 蒋银芬.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42(4):55-56.

[8] 张海燕.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11,14(11):15-17.

[9] 李波,龚桂姿,田锋,等.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30):687-689.

[10] 谢美莲,郑一宁,刘登贤,等.对国内低年资护士院内在职培训模式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3,20(4):88-90.

[11] 刘春,曹晓燕,杨红利,等.浅谈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22(1):118-119.

[12] 赵莹,张艳.浅谈低年资护士急诊急救能力的培养[J].中国卫生产业,2012,24(10):51.

[13] 李亚琴,许虹.低年资护士综合素质培训方法探讨[J].西部医学,2010,15(9):1762-1763.

护士培训方式篇(8)

目前,全国各地各级医院乃至全世界的医院最突出的问题是护士的流失与短缺。护士频繁离职,医院不断地招聘,新护士比例不断增加。若要确保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唯有加强培训,尤其是新入职护士的培训。然而目前的培训规范多死板,缺乏针对性,加上目前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紧缺,培训落实不到位,多形式化,培训效果不明显。因此,我院于2014年7月起对新入职两年内的新护士采取个性化培训,使培训更加灵活,达到了培训效率与效果的最大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1011张,目前护士人数为921人。选取我院入职两年内的新毕业护士133名为研究对象,年龄18~24岁,本科105名(78.9%),大专28名(21.1%);本院实习98名(73.7%),外院实习35名(26.3%)。将新护士随机分至科室,再对科室进行分片随机抽样,抽取8个科室作为观察组(分别为2个内科,2个外科,2个妇产科科室,2个其他科室),含新护士50名,占37.59%;对照组科室护士83名,占62.41%。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培训时间均为6个月。

1.2方法

1.2.1观察组采用个性化培训方式。

1.2.1.1成立新护士培训核心小组由课题研究与医院临床培训小组的主要成员共6人组成,包括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核心小组负责组织导师培训,到科室对新护士的培训进行监督与指导,参与新护士的核心能力评分等。

1.2.1.2建立科室培训菜单科室培训菜单是将科室所有培训内容进行细化、归纳形成列表,使培训内容清晰、全面、一目了然,体现科室工作的充分性。培训菜单包括科室工作所涉及的所有基础知识和操作、专科知识和操作、各班次或各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制度与规范、个人素养等内容。在运用过程中各科室还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及本领域的发展及时地对培训菜单进行补充修订及更新。

1.2.1.3进一步落实导师制在实施新护士个性化培训过程中,导师与新护士的关系最为密切,全程参与个性化培训计划的制订、实施及评价,因而导师是本研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严格导师的准入,进一步修订导师职责,先后共举行了四次导师专项培训,内容包括解读“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估表”的评分标准与使用、科室培训菜单的制订、个性化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要求、导师职责的强调等,最后进行理论与口头相结合的考核,合格者方可担任实施个性化培训的导师。

1.2.1.4实施个性化的培训由护士长为每位新护士指定1名符合资质的导师,导师根据核心能力评估结果,与护士长/教学组长及新护士个人进行充分沟通,从科室培训菜单中挑选出短期内需完成的培训内容,并对每一项具体内容拟定相应的目标,目标分为A、B、C、D四个级别,A为最高,依次降低,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分步计划,分阶段实施,每一项的完成都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导师评价,每月由护士长/教学组长进行抽查1~2项的完成情况。计划可分每1~2周或每月制订,结合科室当前收治的病种、新护士的接收程度等随时调整,若计划未完成或目标级别未达到要求,可纳入到下一阶段继续;同样,若计划提前完成或超标准完成,导师可根据个人特点随时调整或适当增加培训内容。对于培训计划完成较好,有特长、有潜力的新护士,护士长或导师还可针对性地增加一些教学、科研、管理、专科等方面的培训,促使其个人综合发展和成长。在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个人的成长需求和科室对个人的要求,导师应与新护士一起进行制订,实施过程中动态评估,及时进行相应调整,既要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能最大实现个人成长,充分体现个性化,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新护士个性化培训计划。

1.2.2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培训方法,根据科室以往的“新护士培训规范”,所有新护士仍然由导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完成培训规范相应内容的培训,培训目标以了解、熟悉、掌握描述,培训时间及内容固定,全科统一。

1.3效果评价

1.3.1运用“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估表”进行新护士核心能力评分通过Delphi法建立了“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估表”,从护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教育能力、职业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六个维度对新护士进行核心能力评估,共66项三级指标,每项指标因权重不同而赋予了3~5分的分级,满分共300分。两组均分别在新护士入科后1周及出科前1周进行核心能力评估,评估程序包括首先由导师与新护士一起进行初评;再由护士长、教学组长及所有导师一起进行复核再评,最后由培训小组核心成员2~3名到各科进行终评,以力求标准一致。比较个性化培训与以往规范化培训的护士核心能力评分提高的幅度。

1.3.2新护士满意度调查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新护士培训满意度调查表,通过对培训的整体计划和实施、导师带教和反馈、对工作发展是否有帮助以及对整体培训的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满意度调查表得分≥85分视为满意度达标。实施共发问卷133份,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回收率91%。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护士培训前后核心能力评分提高幅度比较

观察组培训前后核心能力评分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新护士培训后满意度比较

两组后两项满意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前两项满意率有明显差别,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新护士修改化培训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护士的流失,医院护理队伍不断地更新“换血”,新护士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医院对新护士的培训压力随之越来越大。培训菜单将各科室培训内容系统化、具体化,体现了临床工作的充分性,为新护士及导师提供了清晰的指引,避免了培训双方的盲目性、随意性及培训内容的重叠或遗漏,可明显提高临床培训效率。针对个人能力与特点的个性化培训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可随时调整培训内容,计划分阶段,目标分级且明确,培训模式科学、灵活,可快速有效地达到培训目的,明显提高新护士培训的效率与效果。

3.2有利于提高新护士核心能力,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

新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欠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经验缺乏,病情观察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欠佳,心理压力大,因而处于护理差错的高发阶段[1]。而核心能力是在护士个人职业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2],是护士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3]。以往的规范化培训往往受制于呆板的教学计划和培训规范的束缚,形成单一较固定的培训模式,存在着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重视整齐划一而忽视变化的倾向[4]。个性化培训运用《新护士核心能力评估表》进行评估与考核,强调根据新护士和专科特点以及科室对个人的培养要求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充分、具体,目标明确可量化,计划分阶段实施与评价,随时调整,及时修订,使培训灵活,效果显著。除侧重新护士临床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外,还因材施教给予专科、管理、教学、科研、人文等方面的进一步指导,力求让新护士尽快达到岗位要求,不断提高核心能力,更好地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确保临床护理质量与安全。表2显示,个性化培训对新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

3.3推动了导师制的落实

以往培训模式下的导师制由于人力资源的不足,与被指导者均在进行倒班,双方很难碰面,加上培训模式固定,对导师的主动介入促进不大,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个性化培训的实施,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严格准入,遵守职责,参加进一步的培训与考核,以及在临床工作和教学中的不断再学习与提高等。此外,个性化培训要求导师与新护士一起进行核心能力评估、分阶段制订培训计划,促进了双方持续的、深层次的交流沟通,也督促导师必须密切关注新护士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甚至延伸至生活中,将导师制落到实处,良性推动新护士个性化培训的进行。

3.4有利于提高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

个性化培训计划是根据科室实际与个人特点而制订,分阶段实施与评价。各阶段内容具体、目标明确,且要求新护士共同参与制订,使培训更加主动,易于接受;加上导师制的落实,整个培训过程中新护士的学习及工作压力小,计划实施顺利;因此新护士对整体计划与实施及导师的带教满意度高。此外,新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对其胜任临床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100%的新护士都认为个性化培训对其工作发展有帮助。在整体培训满意度和对工作发展有帮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士的满意度均较高,这与我院多年来对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常抓不懈具有一定的关系。综上所述,个性化培训的实施显著提高新护士培训的效果,新护士核心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其迅速成长,保证了医院临床护理质量与安全;也进一步推动了导师制的落实,提升了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个性化培训为医院新护士的培养提供了一种科学、灵活、高效的培训模式,也为其他层级护士的培训提供了借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导师的综合能力,加大对个性化培训实施的临床监督与指导,将个性化培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芳兰,应燕萍,崔妙玲,等.从差错分析浅谈护士规范化培训的重点阶段[J].护理杂志,2008,25(8A):75-76.

[2]闫瑞芹,沈宁.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2004,18(2A):201-202.

护士培训方式篇(9)

培训效果评估是整个能级护士培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是达到患者期望护理结果的体现。评估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的标准和方法评价客观存在的事实;遵循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遵循连续性原则,进行连续的、长期的监督评估,才能综合地、完整地反映培训的最终效果;遵循定量评估方法与定性评估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二、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是柯氏四层次经典评估模型。柯克帕特里克依据行为学的研究结果,将培训效果分为: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s)四个递进的层次。该模型为能级护士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思路和操作流程。

三、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1.反应层评估。

反应层评估主要是衡量护士对培训项目总的反应和感受,是在培训结束后了解护士对培训内容、培训教师水平、培训设施等的评价,以及自己从培训中得到的收益。常采用问卷调查法,可对能级护士的培训组织形式、培训目标及课程满意度等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对培训的看法、态度或培训项目的有效性,进而改进和完善培训项目。此评估方法易于实施,也易于分析和总结。

设计一份能够量化护士反应的调查表,是问卷调查评估的关键要素。调查表的设计应保证护士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且便于统计分析,注意围绕反应层的评估重点。满意度的衡量尺度宜采用Likert量表的五级记分方式,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可适当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对层级培训的理论和技能项目,均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培训项目的有效性,调查方式采用的是现场集中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即刻收回。收集护士对培训的感受和意见,能较好地体现培训项目的有效性。然而,问卷调查存在主观性较强的缺点,容易以偏概全,护士的个人喜好很容易影响评估结果,因此,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小组讨论等评估方法,可获得更深入的信息。

2.学习层评估。

学习层评估是衡量护士通过培训后,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转变,宜在培训进行时或培训结束后立即对护士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常采用测试法、情景模拟法等。测试法在能级培训中主要使用书面测试法和技能测试法。书面测试是能级护士培训及晋级考核中评估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技能测试以操作技能评价标准,了解护士通过培训对与岗位胜任力密切相关的操作技能、流程、工具和方法的熟悉与掌握程度。测试法在护士培训效果评估方面直接且有效,但不能完全反映能级护士的态度、行为,所以应结合情景模拟法、问卷调查法等补其不足。情景模拟法可用于评估能级护士的临床能力和操作技能。该法对护士的应变能力、抢救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评估作用,常用的方式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法等,能够最直观地反映短期培训效果。缺点是专业性强,模拟情景如果设计得不科学、不合理,就达不到考核成效,且须占用较多的时间、资源,成本较高。笔者所在医院的护士晋级考核中使用以上方法,从不同角度、层面考察护士的临床能力和操作技能,能较好、较充分地观察能级晋级护士各方面的能力和绩效。

3.行为层评估。

行为层评估是在培训结束三个月或半年后对护士学习行为的改变进行评估。该层次的评估能较好地反映培训的效果,常采用360°绩效评估法、观察法。360°绩效评估法主要是对能级护士培训后在工作过程中的态度、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改进方面进行评价,可考察护士能否将培训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是否具备承担岗位责任的能力。通常是向能级护士所在科室护士长、医生、同事及服务对象(患者和家属)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同时开展护士自我评价,对护士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转变形成综合评述,从而得出被评价护士的全方位绩效。其中,患者满意度调查是最关键的调查部分,因为患者是护士培训行为转变后的直接感受对象。笔者所在医院对患者的调查内容包含:护士的健康宣教、护士的态度、护士的专业技术等。科室护士长及同事则着重被调查护士层级培训前后岗位胜任力、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能力等的转变。

观察法是护理专家或护理管理者在工作环境中实地观察能级培训后的护士回到岗位工作的行为变化,是对护士的能力进行评估。该法在真实的环境中切实地反映护士的实际能力。徐新菊等应用迷你临床演练评量工具对护士临床跟班考核进行直接观察,就护士临床工作综合能力进行观察判断,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护士培训方式篇(10)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入职的新护士120名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培训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60名。120名新护士中,女性102名、男性18名;年龄区间在18-33岁,年龄区间在(25.5±7.5)岁。两组护士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A组护士采用常规培训方法,B组护士采用品管圈联合常规培训方法。即常规培训方法为:入职1个月内,由专业教师开展授课示教,余下时间以护士自主学习和练习为主,经教师疑问辅导的方式实施系统考核,判断护士最终培训效果。品管圈培训则以品管圈培训小组创建为导向,由1名专职教师、5名示范教师构成;通过对培训时间的科学拟定,创建新护士入职培训手册,以每人1本为基准,制定护士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前,经示范教师摸底考试的方式,对新护士考试问题、注意事项予以分析总结,且借助专职教师理论讲解的层面,提出改进意见,以此拟定最佳新护士培训方案,待培训结束后开展考核评审工作[2-3]。1.3观察指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护士培训满意度、平均成绩予以评定,其中培训满意包含课堂表现、课后完成情况等;平均成绩是以培训前后成绩平均值为准,共为100分,分数越高证明护士培训效果越佳。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本研究数据加以分析,其中培训满意度作为计数资料,选用“n/%”表示,组间数据采用χ2检验;平均成绩作为计量资料,选用“χ珋±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P<0.05时,证明数据对比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护士培训满意度为71.67%、平均成绩为(78.36±9.41)分;B组护士培训满意度为96.67%、平均成绩为(92.59±8.52)分。即两组护士培训满意度、平均成绩对比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品管圈(始于1950年Deming教授统计方法课程、1954年Juran教授质量管理课程)作为新护士培训中常见手段,以相近、相同和互补的特点,将工作场所相似的人员构成团体,以团体理论为参照,促进患者护理技能的提升,用以改善护理环节常见问题。常规培训方法的开展,往往以护理流程的阐述为导向,难以融合理论、实践等多环节培训模式。但是,联合品管圈培训方法,则可通过新护士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全面培训的手段,将新护士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落实于实处[4]。按照本文研究结果,品管圈联合常规培训方法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可将新护士培训满意度提升至96.67%,平均成绩提升至(92.59±8.52)分。而在单纯常规培训中,新护士培训满意度和平均成绩仅为74.67%、(78.36±9.41)分。即两组护士各数据间对比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品管圈联合常规培方法在新护士培训工作中,能够显著提升护士培训满意度和平均成绩,培训效果尤为理想。

参考文献

[1]杨亚娟.脑梗死患者实施品管圈联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5):10971-10971.

[2]杜杏利,詹雪,吴明珑,等.品管圈活动在骨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3,28(18):73-75.

护士培训方式篇(11)

2社区护士慢性病管理培训模式

2.1分层教育模式。分层培训就是对护士实行分阶段和分层次培训,即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学历及职称分为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在职教育[19]。周春美等[20]探讨城市和乡镇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将社区护士分为低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师、护士长3层,再将每个层次的社区护士按照来源分为市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和乡镇卫生服务站护士两层,进行分层培训,结果显示培训后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明显提高。贾力品等[21]将邯郸市社区护士按照工作年限的不同分为3层:低年资护士、中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士,然后根据各层次社区护士制订针对性培训计划,分层培训提高了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工作满意度和病人满意度。提示对社区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可提高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从而提升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2.2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临床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案例中归纳出一般原则,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22]。陈婕等[23]运用案例教学法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前后对社区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后社区护士糖尿病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态度及行为评分均高于培训前。2.3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小组为范围、临床问题为起点,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强调从问题着手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24]。英国社区护士慢性病管理培训以PBL教学法为主,提高社区护士的慢性病管理能力[25]。刘秋鸣等[26]探讨PBL教学法在社区护士2型糖尿病延续护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将社区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培训,结果显示干预组社区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2型糖尿病延续护理理论及操作成绩、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均高于对照组。2.4递进式教学模式。递进式教学模式平均培训时间为16周,包括基本操作规程训练(2周)、理论知识学习(2周)、模块化训练(6周)、岗前培训(6周)[27]。杨春琴等[28]探讨社区护士递进式糖尿病知识培训的效果,培训分为3个阶段(12周)递进式进行,结果表明递进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社区护士糖尿病综合防治知识与实践技能。2.5集成共享模式。集成共享管理模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即集成社会优质信息资源和优质师资力量,架构社区护士培训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以点带面、全面覆盖,对社区护士进行慢性病管理培训,解决社区护士培训少、培训单一及培训无法延续等问题。万霞等[29]将社区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集成共享模式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结果表明干预组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技能知识得分、社区糖尿病病人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集成共享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社区护士慢性病理论知识及技能知识。2.6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共同学习为基本形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系统地利用不同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将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指导学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30]。邓旺佳等[31]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社区高血压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将1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培训,培训结果显示社区护士护理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刘晓芳等[32]探讨合作学习模式培训对社区护士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合作学习可提高社区护士学习兴趣及健康教育能力,健康教育后居民的常用健康评价指标、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评分得到了提高,对社区健康教育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上述研究表明,对社区护士进行合作学习培训,可以提高社区护士的慢性病管理能力,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