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4-01-31 16:29:40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沁阳市也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结合沁阳市实际,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化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经营农业,具体来说,就要走优质化、品牌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加强质量管理,实现“优质化”

近年来,沁阳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先后引进了以忻玉110、邯丰08、浚单20、先玉335等为代表玉米新品种20个,以矮抗58、豫麦49-198、周麦22等为代表小麦品种15个,以白雪公主甜瓜、茄杂2号等为代表的瓜菜新品种20个。同时,引进推广了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杂交茄子嫁接栽培技术、农作物超常用量喷洒磷酸二氢钾技术、大蒜覆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早玉米与冬瓜套种技术和怀山药标准化种植技术。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沁阳市农产品优质化水平。二是搞好标准化生产。相继制定了粮食、蔬菜、怀药、水果、食用菌等五大类12项操作技术规程,并率先在标准化示范园区、特色农业乡镇和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实施,为种植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同时,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市标准化生产涉及林果、蔬菜、食用菌、怀药、小麦种子、桑蚕、苗木花卉等7个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总面积9 433 hm2。积极指导无公害产地和产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目前,有11个生产基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认证的基地总面积达到5 000 hm2以上。通过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4个。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理,保障食品安全。投资40万元,建成了“沁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每年为超市、专卖店、生产基地检测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豆角等农产品35批次,检测项目达300多项次。在各标准化生产基地、各中型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和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

2搞好品牌培育,推行“品牌化”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产品的身份证明,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1-2]。近年来,沁阳市大力挖掘地方特色产品的基础上,积极争创地方特色产品品牌,在搞好铁棍山药、古留驾地黄、木楼大葱、山王庄姜、怀府驴肉等传统地方特色产品品牌培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品牌产品,培育出了以麦研、沁庆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产品品牌,以怀参、古留驾、怀四宝为代表的怀药加工品牌,以华宝、发仕特为代表的食用油品牌,以仙鸿、豫培红、白雪公主为代表的绿色瓜果品牌,以清宫、丁府怀邦为代表的酒类品牌,以老师傅、康惠为代表的畜禽产品加工品牌。在粮油制品、玉米淀粉、畜禽产品、怀药果脯、小麦种子、绿色水果等六大系列产品中有12个品种(如馒头粉、特1粉、特2粉、肌醇、华宝色拉油、地黄果脯、仙鸿牌绿色水果、科麦三号等)获省、市优质产品证书。

3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规模化”

沁阳市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制定了“五带五基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即以焦克路沿线的优质林果生产带,沁河滩区及沁五路沿线的“四大怀药”生产带,尚伏路沿线王召段的瓜棉套种生产带,环城区蔬菜(花卉)生产带,济焦高速路沁阳段两侧200 hm2淡水养殖和莲鱼共养生产带,沁南(崇义、王曲、柏香)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以王召乡和太行办事处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据统计,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3万hm2,四大怀药种植面积1 080 hm2,瓜棉套种面积866.67 hm2,优质水果种植面积2 333 hm2,食用菌投料量逾1.3万t,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15.67 hm2。同时,该市“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租赁、转包、入股等方式,探索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合理开发、利用、整合农业土地资源;建立健全了县、乡、村3级土地流转市场,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截至2009年底,全市土地流转共涉及12个乡镇(办事处) 287个村13 545户,占全市农户14.26%;流转面积2 877.7 hm2,占全市耕地的10.28%。其中,集中连片1.3 hm2以上的土地流转面积达723.3 hm2;连片6.7 hm2以上的有415.6 hm2。

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组织化”

沁阳市将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重要抓手,从3个方面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以购销大户、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生产经营主体为依托,利用各自优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进一步搞好规范化建设工作。在坚持“民办、民管、民自愿”的原则下,按照中共沁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和《沁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的要求,促进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三是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需要,开展统一服务。鼓励其按照企业化要求,改善办公设施、培训场所,产品收购场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等硬件设施,不断增强和提高为社员服务的水平。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4家,专业合作社从事行业覆盖林果、畜禽养殖、四大怀药、蔬菜、农机服务、食用菌、瓜果、三辣、农技信息服务、粮食购销加工等行业。紫陵仙鸿果业专业合作社等20家专业合作社被焦作市政府评为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李大人庄雪蜜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紫陵仙鸿果业专业合作社的水果生产基地被命名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园区生产的桃、梨、杏、葡萄等果品被评为无公害农产品,还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成功注册商标7枚,分别是仙鸿社的“仙鸿”、古留驾庄社的“古留驾庄”和“御怀”、豫培红社的“豫培红”、李大人庄社的“李大人”、南里红社的“南里红”、开心磨坊社的“开心磨坊”。合作社从事服务的行业已覆盖了林果、瓜菜、养殖、粮食收购加工、农机服务、食用菌种植等多个产业,入社成员达到4 000户,社员出资额达到15 962万元,辐射带动服务农户56 000多户,占全市农户的59%。合作社成员人均年增收500~3 000元,最高的可达5 000元。

5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搞好“产业化”

近年来,沁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并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指导推动全市产业化发展。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资金支持等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2家,涉及小麦、玉米、怀药、油料、畜禽、林木等六大产业,拥有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焦作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有10家(新兴、双马、麦研、瑞达、中方伟业、安事达肌醇、正旺实业、金牛皮业、老师傅、三源麦芽)。全市有1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QS食品质量认证、GMP认证,拥有“老师傅”、“清宫”、“科潮”、“怀四宝”等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

6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市场化”

为推动农产品流通,沁阳市积极鼓励和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购销大户和流通经纪人等从事农产品流通[3-4]。鼓励城市各类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市场配送农产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络。健全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畅通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邮政物流、基层供销社、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运销专业户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大力培育农民流通组织,鼓励农村运销大户、流通能人牵头组建农产品销售联合体或各类农产品运销公司,培养一批懂经营、会推销的农产品经纪人,使农民流通队伍组织化、规范化,形成庞大的农民流通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达28个,并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50余个销售网点和信息联络站,有11个品种获省、市优质产品证书,有12个品种进入超市,年销售额累计达1.3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主体、以乡镇集贸市场为支点、以民间经销组织为补充,贯通城乡、辐射周边省市的农副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全市每年通过市场进行农副产品交易的交易额达2.4亿元以上,牵动着全市农业生产按照产业化要求健康发展。

7参考文献

[1] 李玉芳.加快推广农业新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J].甘肃农业,2010(2):60.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29

有机耕作方式能减少对土壤、水域和野生动物的损害,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1 发展现代农业是基础条件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消费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需求的需要,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需要。有机农业是遵循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规律,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耕作方式能减少对土壤、水域和野生动物的损害,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有机农业是遵循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规律,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耕作方式能减少对土壤、水域和野生动物的损害,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青海省湟中县农业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成功实例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湟中县每年建设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油菜、小麦、蚕豆等一些作物连年的高产,就是运用了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所取得的。所以把农机技术切实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贯穿到符合农艺要求之中,农业就会取得更好的更大的效益。例如,在小麦播种时期,选用优质的品种,好质量的整地,去防治病虫害,才能苗齐苗壮,节约种子,达到小麦增产的效果。为此采取机械化播种。按照小麦种植的农艺要求,选用适合本地小麦播种的2BF-7型分层施肥条播机、2BTQ-6型通用播种机;2BFG-6(S)型谷物施肥沟播机、ZL-15型农田多用沟播机和2BFG-4型沟播机等机具,推广机械化分层施肥条播技术和旱作沟播技术。对于这些机械的操作人员在作业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这些机械,在播种作业的过程中,农机、农艺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指导机械的正确操作、调整以及使用。确保了农机与农艺的密切结合。经效益分析,采用机械化旱作沟播技术平均节约种子75kg/hm2,节约化肥45kg/hm2,增产小麦600kg/hm2,油菜450kg/hm2。

过去,农民在小麦收脱时,采取的是手拿镰刀把腰弯,一镰一镰割小麦和用石滚打场,进行脱粒的原始劳动方式,这样不但增加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低,延长了收割和脱粒的时间,使小麦在成熟期后,不能及时收割和脱粒,又遭受到不应有的损失。近几年,根据作物农艺要求,选用佳木斯JL-3060W型、新疆-2号联合收割机,在小麦收割时期要大量的投入机械(2010年湟中县机械收获面积达0.6万hm2,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34.9%),使小麦收获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到了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3 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促进措施

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实现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但就目前来讲,必须突出注意以下重点。

3.1 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从政府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健全有机农业财政扶持体系。对处于有机生产转换期农户给以资金扶持,扩大有机认证补贴的幅度和范围。

3.2 推广有机生产合作社模式,促进有机食品规模化基地以及大型贸易服务基地的建设

加强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监管工作,尤其要做好分散小农户的有机生产质量控制工作,探索符合特色的有机农业管理体系,推动建立贯穿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储运、经销全过程的质量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要求的农产品认证机构。

3.3 加大科技投入,支撑有机农业科学发展

加大对有机农业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有机农业关键技术,如节水农业技术、农田土壤地力及化学农药替代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3.4 加强宣传普及,营造有机农业发展的氛围

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对有机农业的宣传普及,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环境意识。通过举办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业节庆活动,开展有机农业体验教育,提高公众对有机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4)

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卫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人口88.83万人,耕地面积225707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04000hm2,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5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1.1元,同比增长13.3%。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坚持生态、节水、高效的原则,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特色农业结构体系。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调整为现在的14∶86,节水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有机肥施用面积分别达到65333hm2、74933hm2和84000hm2,分别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5%、24.7%和27.6%,呈现出粮经并重、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展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效益倍增计划,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工程建设,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品牌品质优势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粮食、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外销蔬菜及农作物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73333hm2、21333hm2、61960hm2、17933hm2、67667hm2、1927hm2和1553hm2;建成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9个,涉及全市37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77万户农民;创建全国绿色枸杞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基地13333hm2,沙漠有机蔬菜产品示范基地133hm2,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着力推进禽蛋、生猪、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协调发展,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557万只、91.8万头、24.4万头、196万只和3.7万头,建成各类养殖专业示范村88个、养殖小区308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园区达到8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3340个以上,规模场户在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世行贷款工程,农田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沙坡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和南山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截至2012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933hm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800hm2。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砌护各级渠道254.3km,整修干支斗沟4796.6km,改良中低产田3933hm2,改善灌溉面积35200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2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3km2。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4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100533hm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7.4%。

2.3 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优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积极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助、贴息、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宁夏红、夏华、恒兴果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着重培育壮大以枸杞干红、葡萄酒为主的酿酒业,以玉米淀粉、小麦面粉、马铃薯颗粒全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马铃薯、蔬菜、花卉、玉米种为主的制种业,以清真牛羊肉为特色的草畜产业,以设施瓜菜和压砂地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以枸杞、苹果、香水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了“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中宁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89家。

2.4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品质品牌保护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批量上市。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群体优势。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57个、无公害农产品2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

2.5 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8家,带动农民40万人,开展基地面积124000hm2,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以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由单领域向多领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387个,年流通额达到23.8亿元,建成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2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集贸市场63个。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规模达到27333hm2,占到播种面积的8.9%,涉及农作物制种、设施拱棚瓜菜、外销蔬菜、硒砂瓜、枸杞、马铃薯、小茴香等十多个品种。

2.6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比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及农村沼气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全面推进,健全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农业110”、“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灵活多样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沙漠有机果蔬、舟塔有机枸杞、西安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夏华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态环保养殖等2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粮食、畜禽、水产良种化概率分别达到95%、86%、94%,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8.6%。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结构布局上呈现出“一县多业”的状况,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不明显。

3.2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农户生产与市场联结不够紧密。

3.3 农业大项目的储备和投资后劲不足

从我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看,投资增长趋势比较稳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整体带动作用,但项目引领效果还不够理想,投资后劲不足。

3.4 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随着“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特色优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加深,我市以节水增收和科技装备生产为主的产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在这类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技术服务上相对滞后,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和推广速度慢的现象。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审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在发展重点、工作重心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发展上,南部山区稳步发展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和牧草产业,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块;在卫宁灌区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和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和奶产业,形成生态农业板块;在中部干旱地带重点发展硒砂瓜产业及其后续产业,形成优质高钙瓜果板块,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质增效方向转变,由重视规模效应向注重品牌效益转变,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和港澳、中亚、俄罗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调整茬口,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使所产出的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效益。

4.2 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服务农民的同时,重点研究并实践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瓜菜产业方面,突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加大设施改造力度,优化种植品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调剂上市时间,推广利用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和施用麦苇、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提质增效技术,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进订单生产,建立形成“育苗中心+农户+流通合作社+市场”的产销机制;在硒砂瓜产业中,突出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建设,严格落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引导瓜农错茬、有序、标准化种植,实现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双提升;对于马铃薯产业,突出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脱毒种薯繁育进程,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覆膜保墒和高垄管灌马铃薯种植技术,扩大马铃薯种薯示范基地规模;在清真牛羊肉产业上,突出改造提升养殖专业示范村,以万头肉牛、万头奶牛示范基地为重点,全面推广牛羊矿物质舔砖、复合酶、预混合饲料、“三贮一化”、高档肉牛生产、全混合日粮和奶牛DHR测定等高效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于奶产业,突出提高综合生产性能和效益,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建设中宁天宁、澳亚集团和宁夏康绿特公司3个万头奶牛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奶牛繁育基地。

4.3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落实购置补贴资金,积极创建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把粮食高产示范园、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起来,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今年秋冬及明春计划投资8.36亿元实施52项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治理29个片区。砌护防渗各级渠道10336条,共计3942km;清挖沟道6412条,共计3221km,清淤渠道16096条,共计7910km;整修道路5009条,共计2534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040hm2,改善灌溉面积35020hm2,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893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60hm2,建设高标准农田7926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南部南华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中部百万亩经果林、北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防护林 “三个百万亩”工程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步伐和沙坡头区香山、兴仁地区老化压砂地后续产业发展。在蒿川移民迁出区种植柠条1333hm2,栽植枸杞133hm2。同时,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荒沟,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过自然修复恢复林草植被,为我市农业发展建立一道绿色的生态防护屏障。

4.4 以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5)

一、“三化”同步发展的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与此同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三化同步”的伟大历史地位,即“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深刻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推动“三农”科学发展的强大武器,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对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议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对“三化”同步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即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三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三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三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从国际上成功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没有忽视农业农村的发展,从而促使现代化建设的几个轮子协调前进,顺利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从国内历史实践来看,凡是在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农业基础牢固的时候,经济社会就能繁荣发展;凡是在三者失去平衡的时候,国民经济就会被迫转向调整,现代化建设就会曲折前进。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三化”同步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长期处于城乡经济分隔的二元结构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基础薄弱,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三化”失衡发展的集中反映,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按照“三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在积极推进工业转型、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变农业发展滞后、农村面貌落后的局面,才能为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三)“三化”同步是顺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从而导致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难度空前加大。随着我国农业转型的加速,现入品的大量使用,农业雇工和土地流转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从而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农业逐步进入高成本、高补贴和高价格的时代,对保供给、稳市场带来了严峻挑战。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客观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必须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新的起点上开辟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三、“三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着眼点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工农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因此必须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努力形成城乡统一发展、产业布局合理化、基础设施均衡化、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

以农业现代化为着眼点,并不是只着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统一起来,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对工业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逐步淘汰落后的工业企业,争取打造一批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上规模且在世界工业产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业企业。同时,要大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充分利用我国工业产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解放剩余劳动力。通过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加快实施城镇化步伐。

总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从而也就不能够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因而工业化也就会受到阻碍;没有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就不能够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步伐,也就不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三者是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

四、“三化”同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着眼点,也是实现我国整体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1、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特别是抓好种业这个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和农业机械这个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抓好重大适用技术推广,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

2、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组织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聚居区;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严厉制止“毒牛奶”、“健美猪”等事件的再次发生;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机制建设,加快农产品可视化供应链建设,使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食用过程成为可控过程、可追溯过程和可量化过程。

3、培育现代农业人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在当前阶段,受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面积不足的限制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进城务工,农业劳动者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正面临大的调整和新的变化,因此,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现阶段,需要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农民职业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建设,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加快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各项权益,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镇用工单位基本都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和合理增长;三是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四是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第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步伐,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第三,全面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三网融合”建设,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五、结束语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城市人口增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和原料,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10-1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11-03-16.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6)

一、“三化”同步发展的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与此同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三化同步”的伟大历史地位,即“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深刻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推动“三农”科学发展的强大武器,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对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议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对“三化”同步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即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三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三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三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从国际上成功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没有忽视农业农村的发展,从而促使现代化建设的几个轮子协调前进,顺利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从国内历史实践来看,凡是在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农业基础牢固的时候,经济社会就能繁荣发展;凡是在三者失去平衡的时候,国民经济就会被迫转向调整,现代化建设就会曲折前进。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三化”同步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长期处于城乡经济分隔的二元结构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基础薄弱,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三化”失衡发展的集中反映,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按照“三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在积极推进工业转型、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变农业发展滞后、农村面貌落后的局面,才能为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三)“三化”同步是顺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从而导致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难度空前加大。随着我国农业转型的加速,现代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农业雇工和土地流转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从而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农业逐步进入高成本、高补贴和高价格的时代,对保供给、稳市场带来了严峻挑战。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客观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必须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新的起点上开辟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三、“三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着眼点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工农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因此必须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努力形成城乡统一发展、产业布局合理化、基础设施均衡化、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

以农业现代化为着眼点,并不是只着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统一起来,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对工业产业进行改造升级,逐步淘汰落后的工业企业,争取打造一批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上规模且在世界工业产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业企业。同时,要大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充分利用我国工业产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解放剩余劳动力。通过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加快实施城镇化步伐。

总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从而也就不能够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因而工业化也就会受到阻碍;没有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就不能够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步伐,也就不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三者是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

四、“三化”同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着眼点,也是实现我国整体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1、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特别是抓好种业这个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和农业机械这个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抓好重大适用技术推广,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

2、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组织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聚居区;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严厉制止“毒牛奶”、“健美猪”等事件的再次发生;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机制建设,加快农产品可视化供应链建设,使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食用过程成为可控过程、可追溯过程和可量化过程。

3、培育现代农业人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在当前阶段,受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面积不足的限制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进城务工,农业劳动者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正面临大的调整和新的变化,因此,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现阶段,需要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农民职业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建设,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加快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各项权益,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镇用工单位基本都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和合理增长;三是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四是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第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步伐,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第三,全面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三网融合”建设,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五、结束语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城市人口增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农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物和原料,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10-10-18.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7)

1现代高效用水研究进展 (2)农业的高效节水措施分析,在农田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实施节水,可以在限制作物的蒸腾上,抑制土壤的蒸发上进行探究。还有就是可以充分提高农田水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抗旱育苗、限量农业生产、做好农田的保墒措施、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增加土壤的肥力等等措施。

(3)节水管理措施,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把有限的灌溉水量进行最优分配,来提高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和灌溉水之间的转化,以及经济产量和光合产物效率的转化。可采用抗旱灌溉、不十足的灌溉和低水量的灌溉等等措施,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调节农作物对水分的供应,充分利用有效降雨的措施,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采用低定额灌溉一般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只有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用好水、管好水、使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我国农业高效用水前景探析

要想实施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技术,就必须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中充分的利用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模拟的相关的高薪技术措施等等。当然这些技术不仅仅涉及的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节水输水工程上的技术问题,亦不是把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简单的连接在一起。而是在熟悉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技术的基础上,充分的联系水利学、工程学、农作学、遗传学等等,各种学科要充分的联系起来。把农业的高效节水结束措施定位在与水灌溉—土壤水保墒—污水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干物质质量—农作物的循环转化等等。此外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和节水技术措施也需要信息、生物、计算机、化工、水利工程、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等等。为其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机遇,深刻的影响着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发展的进程,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来对我国传统的农业用水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实施各类先进的高效的节水技术和农业产品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成我国农业管理、技术、专利、产业、标准为一体的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

(1)目前各国对水位农业的服务政策已经非常的明确。如果能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高效的保护水资源就能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进步。当前的立体化农业、新型生态农业、新兴有机农业、新兴设施农业等等模式都是高效节水型的绿色农业模式。特别是在地下灌溉、微型灌溉、营养液培植、膜下灌溉等技术措施都是可以采取的新型模式。

(2)喷灌机目前其研究开发方向是综合利用项目及进一步节能节水,其仍是作为大面积机械化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主要方式,近年在兼喷施农药和节能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尽管不同喷灌机各自的优势不同,但综合考虑其条件,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平移式全自动喷灌机及人工移管式喷灌机等是推广重点。

(3)目前的地下灌溉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普遍认为最好的和最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推广和应用的方面上还存在着速度慢、认可率低等等现象。但是依据这种技术的高技术含量,我相信这些理论实践会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在不久的将来。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8)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带形成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区域化布局的原则。依托各乡(镇)地势、经济、人文的优势和特点,优先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地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生产市场前景好、价格稳定、产销对路的作物品种,打造品牌,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以科学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共赢。

四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紧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以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全力组织开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系列化科技服务。着力推广农业最新适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三、目标任务

     重点建设四个示范区:

(1)、法库县高标准水田示范区。项目区涉及开发面积7.45万亩,分布在依牛堡镇贺尔海、马荒地、戴家荒地等村;大孤家子镇大孤家子村、拉马桥村;冯贝堡镇冯贝堡村;孟家镇西大村、团岗子村。打造法库高标准、高产、优质水稻产业基地。

主要措施: ①水利措施:完善水源、输水、配水系统;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小型水库、塘坝及吸水渠首工程;输水渠道采取现浇混凝土衬砌,避免水源浪费。②农业措施:对地势不平地块进行土地平整;本着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原则对重点地块进行条田化、网格化规整;田间主干路路面用水泥混凝土硬化。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沟渠、河流、堤岸进行绿化、美化。④科技措施:推广工厂化育苗,选用高产优质良种,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无公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示范区项目需用资金10389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产量提高:水稻亩增产100公斤,增收300元;质量提升,每公斤增收0.2-0.3元。亩增收320元以上。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局部气候条件得到优化。

(2)法库县高产玉米示范区。项目区涉及治理面积6.35万亩,主要分布在依牛堡镇大狼洞村、小狼洞村、黎巴彦村;大孤家镇路家房申、拉马桥村;冯贝堡镇榆树堡村、李荒地村、黄贝堡村;十间房镇尚屯村、樱桃沟村、马家沟村和孟家镇王家村。该示范区位于辽河北岸,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优良,是世界黄金玉米带的黄金地段,为此我们计划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借助其良好机遇,打造法库高产、优质、标准化玉米种植示范区,带动全县玉米保稳产、创高产。

 主要措施:①水利措施:有水源地块采取滴灌;对因改建高速公路造成原有河流、沟渠、道路被损毁的,全部重新设计、施工;低洼地区建设塘坝,实施沟渠排淤,保证旱能灌、涝能排。②农业措施:推广机械化栽培,实施耕地平整、集中连片治理;提高干道、支路标准,主干道路面采用沥青或混凝土,并与乡村公路相连;科学改良土壤,深翻、深松、增施有机肥、推广保护性耕作。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排水沟、河流堤岸进行绿化。④科技措施:选用高产品种,推广密植、机械化耕作,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推广玉米吨粮高产栽培技术。该示范区项目需用15808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玉米产量明显提高,通过节水灌溉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拖,使玉米增产、增收。效益明显提升:达到亩增产100-150公斤,增收170-250元;通过测土施肥、机械栽培、精细播种、生物和化学防控等措施,每亩降低成本35元,亩增收205-280元。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3)、法库县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区面积4万亩,分布在冯贝堡镇黄贝堡;十间房镇拉马沟、赵贝堡村、榆树底村。建设林果示范基地4万亩(生态林、经济林3.5万亩、花卉0.5万亩)。

主要措施:①水利措施:实施灌溉工程、渠道治理工程、渠系建筑物配套工程;②农业措施:实施土壤改良工程、种植结构调整工程、机耕路硬化工程;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排水沟、河流堤岸进行绿化。④科技措施:选用抗旱、优质苗木品种,推广林下经济高产高效栽培,加强田间管理。该示范基地项目需用资金7223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增加森林面积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0%;二是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以玉米为主的旱田作物使用了滴灌等增产技术,亩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三是效益大幅提升,按照试验成功典型,寒富苹果亩收入3500元、万寿菊亩收入2800元、林下经济作物亩收入1000元;四是辐射带动作用彰显,极大地拉动全县一乡一业经济、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

(4)法库县绿色农产品示范区。项目区面积1.4万亩,分布在孟家镇老边村和七家子村。示范区计划建设日光温室1万亩,特色裸地蔬菜0.4万亩。打造北方有机蔬菜生产加工产业基地。

主要措施: ①水利措施:机电井工程,桥涵建设工程、电力工程、排水沟渠改造工程及灌溉工程。②农业措施:新建、改造农田作业路,田间主干路路面用水泥混凝土硬化;土壤改良,提高肥力;土地平整。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沟渠、河流堤岸进行绿化、美化。④科技措施:日光温室高标准设计,选用高产优质良种,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该示范区项目需用资金3263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效益提升:日光温室有机蔬菜亩收入1.5万元,提高复种指数,强化市场流通和加工体系建设,打造蔬菜品牌,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做好与牡丹江牡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产销链接、出口贸易协定,蔬菜出口外销率达75%以上;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局部气候条件得到优化。

四大项目区涉及开发面积19.2万亩,项目计划投资3.67亿元。项目建成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5亿元。

四、工作重点

1、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紧围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园区要达到一定规模,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形成具有我县特点的农业示范带、产业带。

2、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道路交通畅通,水、电、通信等配套。园区要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领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推广和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

3、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要突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依托入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陈佳标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副县长林涛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农经、林业、水利、农机、畜牧、国土、交通、科技、农电、环保、纪检、审计、检察院等主要领导组成。负责项目的整体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规划。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示范带建设的综合协调、项目调度及资金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财政局副局长黄占和担任,从县直相关部门抽调3-5人组成。

四个项目区分别由各部门做为协调小组的牵头人,其中:依牛堡镇高标准水田示范区由开发办牵头负责、大孤家子镇高产玉米示范区由水利局牵头负责、十间房镇(冯贝堡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由林业局牵头负责牵头、孟家镇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区由农业局牵头负责。

四个项目所在乡镇要相应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织,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组长,抽调乡镇精兵强将组成项目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分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2、加大政策扶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认真落实沈阳市农业综合开发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整合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标准化建设等财政扶持资金,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精心包装一批农业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园区领域。

3、责任考核。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凝聚着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期望,县直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示范带建设作为2012年的首要工作、第一要务抓实抓好,咬定当年施工、当年见效,一年出成效,迎接全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县政府要建立阶段性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目标、细化责任、确保落。

4、应急预案

一是农民工短缺问题。沈康高速公里两侧项目全线开工需要农民工在3万人左右,我县的情况是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自行调配。二是群众上访稳定问题。按照市办及我县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达到社会稳定目的;三是极端天气问题。我县积极组织施工单位打破常规施工,客服一切困难完成当年工作。达到施工允许程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9)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日前,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农业系统有关部门深刻认识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

《意见》指出,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要加强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推广机构相互协作,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协调机制:以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为重点,推动栽培和养殖方式的改进和作物品种的选育,形成农艺农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为农机化作业创造条件;以粮食作物为重点,力争尽快实现关键薄弱环节农机化的突破.全面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意见》提出,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要科学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加快研发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积极推广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抓紧完善适应农机化作业的种植技术体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努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意见》强调,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机械化,事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事关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业系统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的要求及国务院有关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要把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密切沟通协作,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努力推进。要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定期会商,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省区市农机化主管部门要会同农业系统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农机农艺融合的重点,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形成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大农机农艺融合重要意义的宣传,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加强示范引导,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自觉性,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时期。就农业和农村而言,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多的非农产业。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历着深刻变化。在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比较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进行、协调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中央去年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但三者又是相互伴随、交织发展的统一体。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原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能创造农业和农村以外的更多的就业空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工业化、城镇化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积累,搞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金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调发展。[2]。

如何才能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笔者认为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建立健全农村 “三化同步” 的支持体系,就能够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日本在 1961 年制订 《农业基本法》,依靠政府指导性政策手段、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和积极的财政支持,成功地推进了 “三化同步” 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国与日本农业基础比较相似,都具有人多地少、小农户分散经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尖锐等特点。正由于此,吸收并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日本 《农业基本法》的实施。

战后,日本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粮食恐慌和农村衰落等困境,采取了经济自立政策,将发展重点由战前的军事工业和纺织工业转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这一阶段,日本的重工业和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工业的起死回生提供了机会,美国的大量战需品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工业的发展。[3]1960年,日本金属、化学、机械工业产值比 1950 年增长 10 倍。[4]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战争中成为废墟的城市也得到恢复,1960 年城市化率达到了56% ,比战前增加 2 倍。[5]以此同时,日本也采取了积 极 的 农 业 发 展 政 策。1950 年 代 出 台 了《农地法》、 《粮食增产 5 年计划》、 《奶农振兴法》、 《农产品价格稳定法》等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但是到了 1950 年代末,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外流严重,农工间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和农业衰退等现象。对此,日本政府 1959 年成立 “农林渔业基本问题调查会”,该机构调查发现,农业生产率低下、价格条件不利、雇佣条件制约等因素导致了农工间收入差距、城乡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局面。因此,日 本 政 府 研 究 制 定 了 《农 业 基 本法》,从 1961 开始正式实施。

《农业基本法》规定,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采取农业生产的选择性扩大和农业结构改善等三大措施,[3]达到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和改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来实现的。提高生产率、培养自立农户、实现规模化经营是中心环节。农业生产的选择性扩大是针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影响,通过禽蛋肉类产品和蔬果产品的生产扩大,一方面满足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另一方面对抗海外廉价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农业结构改善是以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为基础,大力发展设施园艺农业和蔬果、畜产品等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

颁布 《农业基本法》 之后,日本政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区域综合发展。其主要措施是 “基本法农政” 和 “综合农政”。20 世纪 60—80 年代,日本政府利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的农业投入,大规模地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了高效现代农业。对于农村发展,在继续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在农村区域导入工业企业,进行村镇合并,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 一) 基本法农政与农业现代化。

实施基本法农政的基本理念是,在调整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同时保持农产品价格平衡,扩大蔬果、畜产品生产,改善农业结构,培养自立经营生产主体,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日本政府根据 《农业基本法》 有关条例,结合基本法农政的基本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加大农业投资,改善了农业结构,积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具体措施有如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农业现代化资金制度。 《农业基本法》制定之后,1961 年颁布 《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实施农业现代化资金制度。该制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农协系统资金,在国家贴息的同时,各地方政府设立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保证债务偿还。1960—1970 年的 10 年间,农业投资总额达到 13695 亿日元,每年投资平均比例占财政总投资的 9. 3% ( 见表 1) ,农户中长期资金供应量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购 入,提 高 了 农 业 生 产 率 和 生 产 现 代 化程度。

第二,改善农 业 生 产 结 构。1962 年 开 始,日本政府在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同时,对农业生产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有: 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畜产业等需求增加的农产品,对工艺作物、设施园艺等高效特色农业进行选择性扩大; 组建综合性农协组织; 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和农业机械等共同利用设施; 促进农产品共同加工、共同销售体制; 努力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在这些农业结构改善措施的影响下,1960—1970 年,日本水稻生产农户减少了 50% 。与此相反,工艺作物、设施园艺和畜牧业等设施农业生产农户比例大幅度增长,增长率为 2. 4—9. 1% ,经营现代农业的户数占了近64. 9% ( 见表 2) ,农业经营效率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农村进入了繁荣时期。

第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战后日本十分重视土地改良和农地造成事业,基本法农政实施后,1964 年修改 《土地改良法》,加大农业投资,大力发展农田基础建设,按照土地条件的规格化 ( 30a 为标准) 、均质化要求进行田间道路、灌溉排水设施、耕地整平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60—1970 年总投资 2209. 2 亿日元,平均每年占农业预算总额的 24. 8% ( 见表 3)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地利用率。

( 二) 综合农政与农村 “三化同步”推进.

基本法农政实施以来,日本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下农业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到了 20 世纪60 年代末,基本法农政的弊端逐步呈现出来,如稻谷生产过剩,经营规模扩大进度缓慢,劳动力流出严重,农户兼业经营扩大,出现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6]因此 1970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 《关于推进综合农政》 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基于农业基本法的综合农政的基本方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育成规模化、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农产品价格稳定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现代化;[7]通过农村区域引进工业企业扩大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生活环境建设和村镇合并,建设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等覆盖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性政策。其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农 业 现 代 化 的 加 强。1969 年 制 订《农业振兴区域促进法》,加快了自立农户和兼业农户的收入,消除了与其他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大力发展蔬菜、水果、奶业等大规模、高效率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调整农产品需求关系,稳定农产品价格,积极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加工现代化。1970 年修订 《农地法》、1973 年修订 《农业现代化资金促进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程度。

第二,农村城镇化建设。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急速发展引起了城市周边地区的乱开发、耕地转用等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进一步恶化,日本政府 在 1968 年制定了《都市计划法》,一方面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大,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进行了农村区域的城镇化建设。1970 年颁布了 《过疏地区对策紧急措施法》

和 《农业生产者养老金制度》,推进了农村区域生产基础和生活环境综合建设以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措施,促进了农村城镇化。

第三,农村工业化的推进。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日本政府鼓励农村工业化,颁布实施了《低开发地区工业开发促进法》、《新产业都市建设促进法》 和 《工业建设特别地区促进法》 等法令,进行了工业配置的地方分散政策。1971年颁布了 《农村区域工业引进促进法》、 《工业再配置促进法》 和 《国土利用计划法》 等有关农村工业化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户非农化创造了有利条件;[8]并且对于农村区域转移的工业企业实施长期低利息融资、税收减免、农民工雇佣补助等优惠政策。

三、农村 “三化同步”推进的经验。

1961 年实施 《农业基本法 》 之后,日本政府在基本法理念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农村区域引进工业,进入新一轮农村建设。为了确保“三化同步”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和财政支持政策。

( 一) 有效的政策体系。

日本在农业基本法的理念下,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改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农地政策、农业生产基础建设和农村建设等政策措施。

1. 农地调整。

首先是优良农地的确保以及有效利用政策。日本政府 1962 年修订 《农地法》,1969 年制定《农业振兴法》,实行了 “农地转用许可制度”,有力地制止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耕地乱占用现象,确保了优良农地。其次为农地流转和自立农户规模扩大政策。根据 《农地法》,促进土地使用权、转让权等所有权的合理化,重点支持自立农户的规模扩大,设立农协组织、农业团体等法人化农业组织。同时实施农业者养老金制度和农业生产者农地取得资金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农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2. 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为此,日本政府从土地改良着手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政策。首先,根据 《土地改良法》 ( 1964 年修订) ,制定了土地改良中长期计划。同时,大力推进灌溉排水、农业用地开发、水田建设、旱地综合建设、修建田间道路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其次,针对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制定了 “工业引进关联农业基础 建 设 事 业” 和 “农 产 品 专 业 化 生 产 事业”,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再次,对选择性扩大对象的畜牧业和蔬果生产采取了 “畜牧业综合发展对策”、“果树农业振兴特别措施”、“蔬菜生产销售稳定法”等一系列生产政策。通过政府融资与金融支持,大力发展肉牛、奶牛等养殖业和水果蔬菜生产。

3. 农村建设。

农村建设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农业基本法实施之前的 1956 年,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基本法农政和综合农政实施期间,日本政府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控制农村区域人口减少,进行了农村综合建设模式、基础设施综合建设 、排水事业、定居促进、高新技术工业集聚开发等项目,对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 二) 有力的法律体系。

日本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并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解决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些政策措施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些农业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改,为农业政策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其法律体系复杂多支,共有 261 项。主要是围绕 《农业基本法》 这个农业母法而展开,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产品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主要针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是应对农业国际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为目的而设立的法律体系1. 农业现代化法律。

从 1960 年开始日本农政从农业保护逐渐转变为合理主义农政。在此期间,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首要任务,为此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法令。其主要针对肉牛、奶牛养殖业、蔬菜、水果种植业和农业现代化资金、农业信用保证、农业生产组织化以及农地所有权法制化和土地改良等方面。为高效现代农业的生产和产业化 经营 提供 了强有 力的保障……2. 农业结构调整法律。

日本加入 gatt ( 1954 年) 后,迎来了农业国际化时代。由于农产品进口税大幅度消减和取消进口限制,海外农产品大量流入国内,对本国农业的冲击很大。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修正和加强 《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 和 《农村区域振兴法》,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初,农业政策从价格政策转移到结构调整,修订农地法、粮食管理法、农业改良补助法、奶农振兴法等法律,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3. 农村综合发展法律。

基本法农政实施之后,使日本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是,稻谷生产过剩问题和农业结构调整进度缓慢,失地农户和离农现象日趋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村过疏化等凸现出来。因此,日本政府结合 “综合农政” 颁布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关于农协组织的合并和农村区域引进工业,新农村建设事业,山村、过疏地区对策以及农业生产等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 三) 积极的农业支持体系。

日本成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主要经验是积极的农业投资发挥的关键作用。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来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日本增强了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的能力。1960 年到 1975 年的 15 年期间农业预算达到了 33695 亿日元,每年农业预算比重占财政预算的近 10% 。

1960 年到 1970 年的农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价格补贴,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投资主要是农业结构改善、自然灾害对策、农村社保建设、技术开发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并且通过工业企业的农村转移,为农村建设吸收了大量的产业资本,加快了农村建设投资。这种积极的财政支持和农外资金投资,对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日本农村 “三化同步”推进的启示意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遇到的农业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背景与我国现阶段比较相似。总结日本在经济高度增长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有许多启示。

( 一) 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日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并使这些政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适应。从农地政策改革到农业生产政策以及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些政策体系对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二)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日本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时遇到了诸多的阻碍,如农地的不断转用和农业劳动力外流、农村过疏化、农工间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对此通过建立 《农业基本法》

为母法的一系列法律体系,在采用立法手段制止农地乱占用的同时鼓励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并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保驾护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日本的农业关联法律体系可以看出,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会更好更快地实施有关政策,顺利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 三)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日本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抓住机遇加大了农业投入。农业投入方面首先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抓起,然后大力培育农业经营组织,最后投入农村综合建设,使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地建设和农业经营组织的育成,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日本经验还告诉我们,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善,能够促进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但是必须注意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青壮年劳动力的离农会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和农户兼业经营过度会难保粮食安全等问题。我国一些地方目前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和专业农户的大幅度减少现象,并日趋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头等问题。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排劳动力转移,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充满有活力的群体的同时,必须保护和培养专业农户与农业生产组织,提高国民经济中的农业地位,确保粮食安全,这是极为重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简新华。 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 [j]。 农业经济,1997,( 10) : 80—84.

〔2 〕夏恩君。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偏差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症结 [j]。 农业经济,1995,( 3) : 93—97.

〔3〕〔日〕晖峻众三。 日本农业 150 年—1850—2000 年 [m]。 东京: 有斐阁书房,2003. 15—122、150—216.

〔4〕〔日〕一井昭等。 农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 [m]。 东京: 中央大学出版社,1978. 97—116.

〔5〕〔日〕御?@稀薄。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再建 [m]。 东京: 日本经济评论社,1985. 6—11.

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篇(11)

(1)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主要从输水工程上和农业灌溉方式技术上进行探究。比如在河南,在农业用水的运输上,光在输水量上就能损失到60%左右,这是占全省平均灌溉输送水量的比率。而国外在20%左右。由此可见在农业用水中输送水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进行高效节水研究,在渠道的防渗方面、渠道的配套方式上,低压管道的输送农业用水方面上进行节水研究。像滴灌等各种节水措施都可以使用其上。

(2)农业的高效节水措施分析,在农田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实施节水,可以在限制作物的蒸腾上,抑制土壤的蒸发上进行探究。还有就是可以充分提高农田水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抗旱育苗、限量农业生产、做好农田的保墒措施、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增加土壤的肥力等等措施。

(3)节水管理措施,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把有限的灌溉水量进行最优分配,来提高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和灌溉水之间的转化,以及经济产量和光合产物效率的转化。可采用抗旱灌溉、不十足的灌溉和低水量的灌溉等等措施,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调节农作物对水分的供应,充分利用有效降雨的措施,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采用低定额灌溉一般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只有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用好水、管好水、使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我国农业高效用水前景探析

要想实施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技术,就必须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中充分的利用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模拟的相关的高薪技术措施等等。当然这些技术不仅仅涉及的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节水输水工程上的技术问题,亦不是把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简单的连接在一起。而是在熟悉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技术的基础上,充分的联系水利学、工程学、农作学、遗传学等等,各种学科要充分的联系起来。把农业的高效节水结束措施定位在与水灌溉—土壤水保墒—污水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干物质质量—农作物的循环转化等等。此外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和节水技术措施也需要信息、生物、计算机、化工、水利工程、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等等。为其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机遇,深刻的影响着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发展的进程,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来对我国传统的农业用水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实施各类先进的高效的节水技术和农业产品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成我国农业管理、技术、专利、产业、标准为一体的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

(1)目前各国对水位农业的服务政策已经非常的明确。如果能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高效的保护水资源就能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进步。当前的立体化农业、新型生态农业、新兴有机农业、新兴设施农业等等模式都是高效节水型的绿色农业模式。特别是在地下灌溉、微型灌溉、营养液培植、膜下灌溉等技术措施都是可以采取的新型模式。

(2)喷灌机目前其研究开发方向是综合利用项目及进一步节能节水,其仍是作为大面积机械化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主要方式,近年在兼喷施农药和节能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尽管不同喷灌机各自的优势不同,但综合考虑其条件,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平移式全自动喷灌机及人工移管式喷灌机等是推广重点。

(3)目前的地下灌溉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普遍认为最好的和最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推广和应用的方面上还存在着速度慢、认可率低等等现象。但是依据这种技术的高技术含量,我相信这些理论实践会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在不久的将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