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8 14:43:17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1)

二、重视点之一

这里,首先讨论一个比较直观又浅显的问题。有人喜欢习惯性的将学生体育不积极,身体素质状况不佳,归因于经费投入不足,设施条件不好。其实,这是在推卸责任,至少是似是而非的。实际情况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跟进社会生活各方面长足发展之步伐,我国高等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突飞猛进,人们的直观印象,至少已经跟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从国家投入的情况看,年拨款超过10亿的高校,已经不是个别。体育馆、运动场的建设水平,所展现的,早已不似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年代,甚至也不是20世纪80-90年代我们在国外包括美欧所看到的那种中、外之间,差距很大的印象笔者喜欢旅游,在旅游中,喜欢浏览大学校园。去年七月份,在一所共有大约1万师生的西部地区医学院中,就在其一个运动场外的宣传栏里,看见他们公布的体育设施,包括:标准400米的塑胶跑道田径场2个;人工草皮足球场2个;室外灯光篮球场1个;室外游泳池2个;室外篮球场10个;室外排球场6个;室外网球场2个;室外乒乓球台52台;室外羽毛球场地若干。这所医学院,建在一个小山坡上,所有这些设施场地,我都先后去游走过。在我自己曾经长期停留过的一所城市老资格大学里,在其主校园区,也有一个室外足球场,足球场外边,也有一个400米的标准跑道;还有8个篮球场。在几个学生宿舍区附近另外还有几十个篮球场和一个足球练习场,还有一座大型的室内体育馆。在另一所也是我经常进出的新大学主校区,除了有两个与前述学校相似的可用于正式比赛的足球场外,还有7、8个足球练习场,篮球场至少有30多个,至今我还没有精确地记录下数目,它们的旁边,几乎都有许多单双杠器具、攀高梯架,而且练习场地也非常宽阔。此外还有好几座室内体育馆、游泳池,还有攀崖。

可以说,我们现在体育教育的疲软,学生健康状况的下滑,主要不是投入不足、设施落后等方面的问题。抓紧体育教育,重视学生身心发展,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端正他们的成长理念和目标,主要在我们的教育者,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还有家长。需要他们高度重视,校准观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强大和复兴打下硬基础,付出真功夫。其中,有一个曾经争论得热火朝天的解困方法,即面对这种局面,许多人,包括一些权威专家,有一种认识:在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滑和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不受重视的现实情况下,体育应该进高考,这是一个改变其弱势地位的惟一途径。在今天的中国,在全民都极端重视高考的社会文化教育氛围中,这好像确实是治理体育教育疲软病的灵丹妙药。在有人指出此举的副作用之后,倡议的专家辩称:相比于遏制全民族身体素质下滑的现状,纳入高考的“副作用”,只是小问题。看来,不管政府是否采纳体育进高考的意见,争论恐怕一直会有。体育,确实牵涉到许多大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一门功课的事。体育进高考,对提升体育的新闻地位、政治功利地位肯定暂时有益,但当体育也真的成为应试教育的助推工具之后,青年人的身体健康素质前景如何,尚可拭目以待。事实上,一直沉湎于考试、分数的中国教育各个方面的成败得失,也还有待作真正客观的辨证。我犹豫彷徨的心情是:在无其他良策的情况下,不妨试试看;但又害怕看到因此只有新闻报道和政绩表彰,学生体质下滑情况却不知所终。

三、重视点之二

似应要认真面对我们的教育中,从一再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到转而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方面的社会现实。要面对这个现实,研讨体育教育的目标乃至目的问题。为了增强体质,遏制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的发展观,看来我们必须坚持开好体育这门课的大问题,好像是真正不能轻视的。小学、中学要有体育课,大学更要有体育课。在近代大学教育史中,就有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在1901年将体育作为一门主修课的记录,以后许多国家的大学(不是所有的———后文将重提)都积极跟进,将体育都列为必修课。从课程设置看,我们也积极跟进了。民国年间,确实为了改变东亚病夫的局面,为了强国强民,体育也堂堂正正进入大学校园。去年,国家教育部还专门发了文件,规定我国高校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体育课,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还要求每节课,都需要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其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低于30%。这些行政指令的明确提出,仅仅加之于体育,可以反映政府对体育的特别重视,但在这只偏重近期功利、眼前功利的当今社会生活氛围中,一纸文件和数字标准,能否真正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运动乃至体育教育的热情,还有待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们、教师们的全力以赴而不是三心两意的修为。其中之一,要不怕痛,对我们的教育,包括体育教育,进行痛切的反思。这就是要认真反思一直以来,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即政治性、工具性、功利性、特别是急功近利性。在这些思路的驱使下,教育中大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常常弄得丢三拉四,顾此失彼,再加上一切都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和方法,使我们看见的所培养的一些接班人,都是得缺德、智在财、体不健、美在外。说的是要全面发展,行的却是令人恐惧的片面。

体育,在全面发展的理念或行文中,确实是一个方面,但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却是这些错误思路和方法驱使下,受害最大的一个“面”。其中之二,要重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拒绝急功近利、拒绝快速成才的诱惑,特别不要听信快速致富、快速升迁、快速取胜的经验报道和媒体鼓吹。特别是对于体育,最有教育价值的是那些勤奋坚持,长期锻炼,锲而不舍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以他们坚毅的品格、强身的意识、不惧失败的意志,作为主要的教育示范材料,而不要过多的渲染他们赚了多少钱、得了什么奖,他们获得了什么官位,他们受到新闻媒体怎样的重视等等,这些俗不可耐的东西,大都是腐蚀灵魂的毒药。作为教育,我们应当对它们保持距离。当今,我们不必忧愁学生因此而与社会隔离,新闻媒体里的这些信息,自会在学生中不胫而走,而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坚持不懈,强身健体,直至永远。目标对,真实践,就不会有疲软、下滑;目标错,就会南其辕而北其辙。其中之三,要重视体育教育的社会伦理价值,特别是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等等。在锻炼和比赛中,要尽最大的努力,以求最好、最优、最强,特别是体育比赛中,要有全心全力的竞争、进取的精神,但不能随意超越规矩、公平的底线,锻炼中,不能妨碍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生存的自由。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体育课以至整个体育教育,也是当今社会急需的民主、自由、平等、友善的教育大课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点,也不能轻视或忽略。体育、锻炼,应该跟随人的一生,体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社会生活的教育大课堂,它可能无法包容一切社会生活的规则,但肯定可以反映其中的某些要点。体育是一种强国强民的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重要表现,而不仅仅只是几个测试或考试比例数字。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产生于斯巴达人和古希腊人以及后来罗马人的创造。据说,在公元4世纪时,仅有100多万人口的罗马城,每年竟有150天举行体育比赛。就是因为它蕴含着公平、民主、规矩等人类社会生存的优良法则基因,所以在进入近现代社会生活之后,西方人虽然历经自然和战争灾害的困扰,以及教会和皇权等其它阻力的压抑,他们仍然要继续坚持。后来,1894年6月,人们在巴黎召开会议,有9个国家所属的49个组织的79名代表参加。法国教育家顾拜旦(Lebaronpierre,DeCoubertin)在会上提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建议,获得积极响应,成为现代奥运会的开创者。西方人的这种坚持,而且是著名教育家首先倡议。对此,我们在做着中国梦的人,不应一笔带过,而要呕心沥血的思考。当然,顾拜旦一些经典论述,也非常值得我们铭记,而且,在许多网页上输入顾拜旦的名字,几乎都可以搜索到。例如:“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对人生而言,重要的决不是凯旋,而是战斗。”“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战斗。”“体育就是和平。”“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生活的本质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奋斗。”等等。还有一个故事,也涉及体育教育目标问题,但笔者的认知能力有限,讲不清楚,提出来,仅供有兴趣的体育教育高手指教,这个问题让我沉思了很久。大概是在2006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中,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赛场,并正好撞击在飞速腾空的网球上,并且当场落地死亡。那位运动员,立即停止比赛,当着人声鼎沸的观众,下跪在小鸟面前,为自己的这一无意的过失伤害而认错。当时,国内外都有对这位运动员的高度赞扬,赞扬的当然不是他的成绩一贯突出,而是他对生命的无比珍惜———超越了对冠军、对名次的迷恋。我的问题是:这个情节所反映的思想和理念,我们中国大学的体育教育需不需要?若需要,如何言说?

四、其他建议

这是多个方面的问题集聚,比较更加具体了,同样也只是看到、听到、读书读到的、或想到的。只可惜,更没有把握写出可供人批评的意见。只是因为,我对它们非常有兴趣,所以,也只作为提问置于此,希望引起关注体育的朋友和体育教育高手的批评、解答。第一,曾经看到过的报道说,许多大学生还是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情况或是不是主流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套?如果是真的,是否说明体育教育与知识的课堂教育一样,也要讨论或研究方法和技巧问题,也有启发兴趣、设计吸引力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将这方面的情况改善,我们的体育教育肯定会增加很多实效。第二,也是曾经听到过的一种议论,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怕吃苦,家长不愿孩子吃苦,而体育、锻炼,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吃苦的事。人们建议:还是应该让孩子们每年适时适当地参加一些工、农业生产劳动,让他们对社会物质财富生产中这些行业的必有性和艰苦性有所了解,对那里从业的人们的生存境况,有所认识。把强身健体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拉近一点距离。这可能有助于他们改变对体育艰苦性的认识和应对态度。还有提出过建议: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组织打扫寝室、住宿楼。这两种建议,我都赞成。而且,还可以引用柏拉图的话为我壮胆:最易于使人衰竭,最易于损害一个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此说虽然可以为我壮胆,但我还是希望有个讨论的过程。大家讨论、争论的影响力,比文件或一言九鼎的指示更能持久。第三,我还设想,体育课或许真的不能太过独立。它应当渗透或利用其它学科教育中的认知方法和成就。其中,如果认真追寻和研究,道德教育、生命科学教育领域、地球科学领域、机械或工程科学领域都能找到可以为我所用的理念、思维方式、知识、原理和方法。医学和卫生学科,更可以和体育互通有无。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2)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主择业。但是,随着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开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二十年来的职业指导活动中,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全程化,把就业指导做成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职业指导和学生实际脱节的情况。笔者总结原因,发现问题的要害在于,学校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单单追求“就业率”,必然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偏向急功近利,本文将从职业指导工作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职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一、全程的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通过分阶段的职业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首先表现在对职业的了解。a对大一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表现是对职业理想的规划。这时的大学生仍然停留在对职业的幻想阶段。经过职业指导的分析,对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有了一定的现实认识。这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取得成就。通过这些分析,大学生可以大二、大三期间有着力培养这些技能。另外在大四阶段的职业选择之前,对学生进行个人档案的撰写训练等等,能够帮助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大学生的就业活动的评价不仅要看就业,而且要看就业之后的稳定性。全面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尽快的适应职业生活,也就是可以使学生顺利就业。

此外,职业指导能促进学校的通才教育。职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是专业素质强、专业成绩好,而更趋向于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专业素质只能代表毕业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术能力。而真正决定学生发展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对不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有所了解,从而可以有目的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最后,职业指导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指导不仅仅表现在理念上的指导。更是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职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如见习和实习,以及一些模拟的面试。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另外通过参加有相关部门主管人员主持的讲座和活动,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及学生的自主实践,有利于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

二、全面的就业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学生在职业指导的前期,必然有对自我的分析。无论是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还是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还是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或者麦克里兰的胜任素质理论都倾向于学生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然有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过程。这种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一些比较稳定的气质和特点,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职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生资源的整合和积累的能力。一个人能否有效地整合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驾驭人生的能力,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提供的资源,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最后,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实现的长效动力。194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最高的需求,对一般人来讲,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来实现。而且自我实现往往是人类活动的最长效的动力。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早日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早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三、以生涯规划为基础的职业规划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指导作为贯穿整个大学生的一项课程。它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

首先,有效地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自身和职业前景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将自我实现的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在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只想着要去大城市、规模大的公司和薪酬高的企业,将自己的能力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达成统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职业指导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自己进行评价的客观评价,能够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知。让毕业生通过就业咨询和心理咨询,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用良好的就业心境取得好的工作。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促进其尽快的适应工作生活,顺利毕业;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学术人才,更是能够投身生活,对社会有贡献的有用之才;能够通过纠正学生的就业观来使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提升其心理素质。总之,职业指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仇存进.浅析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j].三江学院学报.2007(1).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3)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生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自主择业。但是,随着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开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二十年来的职业指导活动中,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就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全程化,把就业指导做成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职业指导和学生实际脱节的情况。笔者总结原因,发现问题的要害在于,学校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单单追求“就业率”,必然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偏向急功近利,本文将从职业指导工作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职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一、全程的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通过分阶段的职业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首先表现在对职业的了解。a对大一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表现是对职业理想的规划。这时的大学生仍然停留在对职业的幻想阶段。经过职业指导的分析,对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有了一定的现实认识。这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取得成就。通过这些分析,大学生可以大二、大三期间有着力培养这些技能。另外在大四阶段的职业选择之前,对学生进行个人档案的撰写训练等等,能够帮助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大学生的就业活动的评价不仅要看就业,而且要看就业之后的稳定性。全面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尽快的适应职业生活,也就是可以使学生顺利就业。

此外,职业指导能促进学校的通才教育。职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是专业素质强、专业成绩好,而更趋向于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专业素质只能代表毕业生进入学校之前的学术能力。而真正决定学生发展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对不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有所了解,从而可以有目的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最后,职业指导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指导不仅仅表现在理念上的指导。更是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职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如见习和实习,以及一些模拟的面试。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另外通过参加有相关部门主管人员主持的讲座和活动,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及学生的自主实践,有利于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

二、全面的就业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学生在职业指导的前期,必然有对自我的分析。无论是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还是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还是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或者麦克里兰的胜任素质理论都倾向于学生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然有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过程。这种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一些比较稳定的气质和特点,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职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生资源的整合和积累的能力。一个人能否有效地整合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驾驭人生的能力,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提供的资源,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最后,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实现的长效动力。194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最高的需求,对一般人来讲,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来实现。而且自我实现往往是人类活动的最长效的动力。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早日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早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转贴于

三、以生涯规划为基础的职业规划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指导作为贯穿整个大学生的一项课程。它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

首先,有效地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自身和职业前景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将自我实现的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在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只想着要去大城市、规模大的公司和薪酬高的企业,将自己的能力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达成统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职业指导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自己进行评价的客观评价,能够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知。让毕业生通过就业咨询和心理咨询,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用良好的就业心境取得好的工作。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促进其尽快的适应工作生活,顺利毕业;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学术人才,更是能够投身生活,对社会有贡献的有用之才;能够通过纠正学生的就业观来使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提升其心理素质。总之,职业指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仇存进.浅析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J].三江学院学报.2007(1).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4)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价值目标。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和发展,形成了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无疑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集中体现于他在庆祝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七·一”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多处涉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而且根据时代特征和认识的深化,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并着重突出了人的发展

    江泽民深刻阐述了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与深化。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明确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两方面,突破了原来在认识人与社会关系中常常把人的发展包含在社会发展之中,以为社会经济发展了,每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

    江泽民进一步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尘活需要,同时又要青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目标:这就克服了过去讲人的发展,讲提高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把人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的误区,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意义和目的意义的高度统一;进一步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为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统一,并着重突出了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指出:“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就是指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的高水平、高质量,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外在发展要求。同时又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人们道德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潜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在发展要求。这种内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们追求的生命质量目标和现代文明标志。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生活的状况已成为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西方已完成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看社会现代化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传统价值的失落,精神危机成为社会通病;人的生存片面化,工具理性和功利原则被过分推崇;大众文化泛滥,文化运行商业化,形式快步化,内容肤浅化,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消费主义盛行。我国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但在社会转型期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如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理想丧失、信仰迷惘、信仰危机的现象,精神家园失落了。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因而,人的思想和精伸生活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这也正是江泽民强调现代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统一,并着重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江泽民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就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我国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然界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所出现的严重问题,如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现象。这些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价值观问题和伦理观问题社会和自然的不平衡、不和谐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不全面、不协调发展的表现和反映。正如江泽民所提出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突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现代人必须从思想道德上警醒,从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特别是找到科学的价值观和伦理支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推动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提高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统一,并着重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

    21世纪世界经济与科技的激烈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r:因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国民素质,调动积极性和挖掘潜能将是中国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正因为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一再强调重视人的素质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并把二者高度统一起来。他一方面强调要“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也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地发挥;人的内在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掘。早在十五大报告中,他就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提到了全党和全社会面前,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在apec会议的讲话《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中又强调:“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突破,经济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这样紧迫。”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所取得的人才资源优势将成为我国迎接未来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在现时代条件下开发人力资源是十分紧迫的。

    二、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相互支持和促进,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把握了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特征,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阶段。它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培养人的个性,提升人的主体性

    江泽民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思想中突出了人的发展,也就是强调了人的主体性。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传统、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也由于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体制要求个人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服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指导,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个人利益、个性自由;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严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人的主体性。

    为有效地培养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要关注作为主体存在的教育对象,必须尊重井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如自由、尊严、平等、价值实现等。即使是一些低层次或不合理的需要,应该通过教育给予切实而和情的引导,不能行政命令式地强制、压抑他们,束缚个性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存在问题主体与个性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听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注重培养和发展教育对象的个性,才能有效提升其主体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也应从增强人的自我意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主体能力,塑造人的主体人格等方面人手进行完善才能有利于培养人的主体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的精神家园的建构,推动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在强调要“实现人们的思捍和精神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指出实现的途径:“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有直接的作用,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的实效性并不高。而且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精神家园的失落已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建构精神家园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

    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建构精神家园就必须以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人手,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塑造完美的人格,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因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是一种既继承了前人进步的、合理的思想文化内核,又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时代要求的文化精神。这一精神主要是指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公平公正的理性精神、崇尚自由和道义的人道精神、自主创造和自我完善的主体精神、超越自我的理想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整合,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倡导科学精神而非传授科学知识,弘扬人道主义而非阐述伦理概念,推崇理性精神而非辩识理论观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时,要注意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智育化的倾向,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真切关怀上,加强以道德为核心的精神生活能力的培养。唯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帮助少、们重塑精神家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人的可持续性,推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片面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人的政治属性的一种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育人的可持续性,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人的可持续性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仅仅只关照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就要探索人的思想道德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全面、协调的观念研究经济、环境、生态中人的思想道德情结,发展经济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内容,用以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保持人的发展与社会、自然发展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终生学习观教育同理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树立崭新的现代的社会、学习、生态和科学伦理观,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柱。这些必将有利于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从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6)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1]

总书记的这一番话凸显了中央领导人对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期望,而这一讲话有别于以往领导人关于青年群体的讲话,明确提出要广大青年保持个性,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与新阶段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关,与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体制的弊端有关。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早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他们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弊端,造成社会中出现了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不平等发展”,导致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由于在劳动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弊端使人终身束缚于一种社会职能,造成人的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能力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产生“异化”现象。基于此,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形态时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从而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全面发展和发展人的一切属性。“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的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2]马克思的这段论述高度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即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按照学者石书臣的观点,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3]

人的全面发展史历史的必然,也是青年发展的必然。因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未来。并且有利于青年自身的社会化。因此只有全面发展的青年才是社会需要的青年。片面、畸形的发展只能导致青少年人格的残缺不全,产生马加爵、药家鑫等类似的畸形悲剧青年,影响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表现为教育青年必须有崇高理想、较高的道德水准、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在此前提下才能充分开拓能力,发展人的个性。

(二)从哲学的角度看,相对于群体的人的共性而言,个性是指个体的人的特殊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个性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度和学习等因素的作用下,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个体在个性的某些方面(如需求、性格优势、能力等)有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在个性的另一些方面(如性格、价值取向等)则有性质上的好坏的区别。例如,有的人性格残忍、暴戾,有的人在价值取向上崇尚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等,它们都是个性中的消极方面。对个性中消极方面的判断,仍以人类共有的基本价值准则如法律准则和道德准则等为依据。因此可以说,个性并不脱离人类基本价值准则。这就意味着,如果说教育所培养的创新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的话,那么他们的个性仍应符合人类基本价值准则,是在符合基本价值准则基础上的优势和潜力的最大发挥。

个性的某些要素具有先天的基础。例如,性别会影响个性中的需求、性格、兴趣等;先天的身体特点有可能使一些人擅长音乐、运动和其他技能;先天的脑生理特点可能使一些人分别擅长于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因此,个性发展的前提首先是要尊重人们个性中的某些遗传特点。在上述前提下,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为个体发展其所具有的某些先天的生理和心理优势创造条件,促进个体形成在相应领域的特殊技能或能力;根据能够提供的可能性,激发个体的需求并提高需求的层次;在考虑社会和国家需求的背景下,尊重和培养个体的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个体的能力并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引导个体在尊重并遵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规范、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多元价值选择等。现时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其个性发展也必然主要表现在上述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有机统一。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共性不能脱离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同时,任何个性都是一般,个性体现着共性,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样,青年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也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不是脱离全面发展的单一发展。

个性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发展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性质,离开人的社会性,自然因素在人身上的表现就难以理解。比如,离开人的尊严而吃嗟来之食,离开感情和责任而谈性开放都是难以理解的。当代青年的个性发展应该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发展,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发展,而并非随心所欲。那种对个人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无益甚至有害的个性是必须坚决反对的。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说:教育的宗旨不是孤立地发展个人,而是把个人放在人类缚在一起的大链条的位置上,使整个人都得到发展。[4]

个性发展过程中,个体发展和实现自身的独特及较高层次的需求,必须以发展和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基本需求为基础和前提;无论个体形成何种独特的生活习惯,都必须以生活习惯的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否则将损害自身的身体健康;个体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格,包括纠正不良性格如优柔寡断、急躁、孤僻倾向等,培养优秀性格如刚毅、果断、稳重、合群等,都必须以基本的价值标准为前提和基础;个体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艺术创新能力等,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为基础和前提;个体的多元价值选择,也必须以尊重并遵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规范,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等为基础和前提。而上述基础和前提,正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因此,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发展的各因素好比木桶的各个板,之所以要全面发展,是为了防止短板的产生,从而影响个人整体效应的发挥。

另一方面,个性发展是在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某些特长和爱好的和谐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全面发展青年的公民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按照“组合质变”原理来优化发展个性。

尽管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在发展范畴上的相对完整性或全面性,但是当国家在德、智、体等基本范畴上规定了所有受教育者都应达到,并且绝大多数受教育者都可以达到的基本标准时,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就是所有受教育者发展的基础性标准。在此意义上,全面发展就是一种共性发展。然而,当这样一种共性发展是为所有个体的生存所必需并能够普遍实现时,个性发展是不能背离或超越这样的共性发展的,而表现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某些特长和爱好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但注意的中心因该是形成受教育者得个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和创造性。”“单纯的消极适应社会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绝非简单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不断创造和开拓的过程。也就是说,全面发展能保证一个人去适应社会,而个性发展才能让人发挥出创造力,才能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尤其对处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因此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对个体健康个性和优势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对个性束缚的教育将使人类在未来多变的社会中丧失创造力和生存能力。个体绝对不是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的突出地和谐地发展。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其实就是对个性的解放,即个人的一切优势、潜力和才能的发展和解放,使个体所特有的天赋、志趣和性格特征得到充分自由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对青年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关于青年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认识和实践,青年和教育者均存在误区。

(一)把青年的全面发展当作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

现实中有人认为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因此学校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求同、求全的要求,学校成了制造标准件的工厂。“全面发展”被扭曲成了“平均发展”。事实上,青年不肯做到在体育、智育等所有方面都全面平均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全面并不是说体育的、智育的和德育的每一个方面的单项总和,因为各方面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着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注重的是受教育者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方方面面的平平发展,只能造成实际效果的全面平庸,这远离了创造教育。实际上,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基本源泉,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

(二)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

现实实践中,某些教育机构只注重青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严重忽略了其他素质的培养,取消体育课,对男女感情问题避而不谈,给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没有发展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和特长,这种片面发展和机械发展导致升学后“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普遍,进入社会带着失败者的心态就业而无一技之长。这一现象在高中尤甚。这是一个长期未解决好的问题,具有复杂的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

事实上,要和谐并全面发展的,不只是人的知识结构,也不只是人的各种能力,而是指向人的完满个性。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还要在某一门学科上有突出地兴趣和特长,并且注重发展知识以外的其他素质,以彰显其才能、尊严、自信和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以个性的色彩加入到所在的集体中。这种丰富的个性融入到集体的越多,集体所蕴含的影响个体成长的力量就越大,集体所能生发出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资源也就越丰富。它们是彼此维持相辅相成的。

(三)教育实践过程中“政治挂帅”,忽视青年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过程中,许多方面依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思维。我们知道,任何教育都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教育之于人而言,是人性拓展和升华的途径。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人性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和狭隘性,只是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统一性,单纯注重人的社会性中的阶级性,其目的就是仅仅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工具性,从而忽视了人的独立性,甚至牺牲了人的自由个性。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首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注重阶级性,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完美的精神性,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过分用政治化的观点来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中只能有所谓的“大我”,而不能有“小我”,只发挥学生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没有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培养,没有或者忽略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方面的指导和教育。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年学生个性的泯灭。其次,在人文社科教育教学中,教育者用同一的标准和答案进行教学,并可以强调政治意义,把学生的思维拉到事先安排好的“标准”轨道上来,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年学生独立思想和学习兴趣的丧失。

(四)对青年个性发展认识得过于肤浅

首先,把个性仅仅理解为外表、形象、技巧等,而对内在的修养不重视。在这种错误认识得指导下,许多青年认为发展个性就要从形象“包装”、外表和技巧上下功夫,实际上这都是焦虑和浮躁的表现。他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个性是内在修为的强大,是创造力的最大发挥,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

其次,把个性和共性对立起来,强调个性发展就以否定共性,抛弃共性为前提。在一些青年的眼中,最“酷”、最有个性的就是反传统的“异类”。这其实是不能理解共性与个性,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毫无规则地标新立异,结果把个性变成“另类”,而不是同类中的出类拔萃者。由于其突破了共性的支持、基本规范的约束而成为胆大妄为者,漠视社会的公共道德和普适价值,这是文明的倒退和精神的贫乏。因此,忽略共性的个性发展必将导致自我放纵、自我迷失和自我毁灭。

三、对青年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建议

青年如春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年能否发展好,教育好,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能否顺利进展,事关民族复兴的重任能否实现。这些重要性在青年大学生中的表现更为集中。在本论题中, “青年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意指文章第一部分所论述的青年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的和谐发展,本部分,笔者想从两个主体出发,为这一和谐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方面,从教育者本身来说,我国的教育尚在转型时期,还没有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走出来,因此高校应该在思想认识上处理好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既要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又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基础知识;既要强调个性发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不能抛开全面发展这一主旋律,片面地、孤立地强调个性发展“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6]

首先,高校德育应该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范畴,它既是人文学学科,又集中体现和弘扬人文精神;它既承担着阐释和灌输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功能,又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具有丰富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一种人文教化,在本质上应把它定义为“人文关怀”,此“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思想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生活的目的、信念和理想,关心人的自由和尊严和人的个性发展等一系列关系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在弘扬人文精神时必须要坚持人性化原则,尊重人的本性,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施之以爱。这种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也能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指出,现实的个人绝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界和他人的教育和塑造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人的思想教育观念的生成和培养必须依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实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平等的交流和互动去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创造良好的环境,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引导他们按照个性去发展自己的潜能,开发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从而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

再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多多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单纯的“政治化”的价值偏好和单向度培养人的倾向,这容易导致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曲高和寡,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高”“大”“全”的东西,进行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层次性需要,自然而然不受学生欢迎,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特性就决定了不能用单一的政治性来分析解读,也不能用单一的目标来规束其人生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政治化的同时也要努力做到生活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关心和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只有真切地带着浓厚的人情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的健康生活,提升生命质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才更有活力。

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即青年大学生本身来说,要树立正确的个性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首先,青年大学生要有正确的个性发展态度,领会个性发展的真谛在于激发自身优势和潜能的发挥,而不是用一个客观统一的尺度去度量每一个人。在积极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对个性发展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既要避免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平庸发展,又要避免盲目追求或过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既要积极发展个性又要全面发展,不断丰富个性的内涵,完善个性的发展,使自我个性向成长成才的目标发展。既要注重外表和形象的独特性,更要注重内在的修为,注重品性修养和人格完善,加强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掌握社会的普遍知识与社会公共规则,正确理解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

其次,要确立劳动的观念和实践的意识,“干”出个性,在劳动、探索、发现、创造中获得乐趣,完善自己,发展个性;在实践中发展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以确立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爱劳动”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涵,也是发展个性的基本依托和基本支点。在劳动中体会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享受劳动成果及成功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去除浮躁,踏实工作,在工作中做出独特的事情,做出个性,做成独特的人;而在理论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全面锻炼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活动过程。社会实践能增加学生选择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青年学生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自我,陶冶情操,磨练意志,锻炼品格,发展特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完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

[3]石书臣.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与时代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2002(2).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7)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于关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中的重要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含了理论发展,同时包含了社会发展实践过程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并且能够引导人的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所以通过教育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内容,应该以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保证教育理念的客观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性。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人所在社会进行全面理解,通过教育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与人的解放和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相适应。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指导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体现人类最终解放目标的理论内容,对作为人类解放的教育过程中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马克思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即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人素质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能力,通过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有效调整社会关系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体的人是客观的,而教育内容是主观的。通过教育形式对思想政治内容进行有效的扬弃,帮助个人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教育内容和方式就有了明确方向和内容,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方式之一,是社会实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内容之一,所以最终目标与社会实践相统一,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人的需要要得到全面发展,人的能力要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要得到全面发展,人的个性要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实践的一个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具体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标,保证主体人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要以培养拥有较强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现实目标,实现人的个性和能力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形式具体实践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内容,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1.传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人,提高人的理论思想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

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内化和自省。人的成长与发展正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过程中人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信念、意志和思想,是人想要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通过内化自省,发挥正确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人的社会行为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进步过程中,实现人的知性有效转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并且指导和规范个体的社会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和舞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人类主动发展生产力,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的基础处保障。在社会关系处理中,引导人们正确判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整体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有效处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会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76-0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目的是要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点,都关注人的培养与发展问题。因此,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概念,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的思想基础上,其中既包括人的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人的需求的多方面发展、人的能力多方面提高和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包括人和自然关系的全面和谐以及因此而实现的人的多样性需求的满足。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在客观上使个人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个人生活中的交往关系也随之改变和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也指人的自由发展,还指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具体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观点达到了这方面的最高层次。

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社会性(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交往关系、家庭关系等)的丰富和发展。这样,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变成了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与发展,就是人们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们对社会关系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美育素质等。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搞好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联系,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全面发展中德育教育,是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能促进和保证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整合作用,它为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提供导向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来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责任意识;通过培养自律精神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观念,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通过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高人的品格,培养人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来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总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人的个性的自由的充分发展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9)

个性发展;教育思想;办学理念

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中学教育究竟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做得如何?这些问题始终是我办学过程中思考的问题。

一、对学校教育使命的思考:让每个人的生命绽放光彩

学校教育应该启蒙学生生命,启迪学生智慧,绽放学生生命的光彩;同时,也应该让我们校长、教师在感受学生生命活力的过程中,享受教育的幸福。也就是说,教育应当“让每一个人(师生)绽放生命的光彩”。当下教育的过度功利让我反思教育,历史名校的厚重传承让我感恩教育,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感悟教育,如今教育的改革诉求则让我追问教育。

(一)功利教育往往存在对生命的漠视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努力在做的就是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以学生学力发展为主的全面发展。可事实表明: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不但没有能够实现我们期待的全面发展,反而呈现出种种厌学、逃学等消极放弃的状态。集中表现为两大情形:情形之一,由于没有正确地理解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学校往往按全面发展的“一把尺子”(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衡量,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常常先是被学校、被老师、被家长放弃,而后只能自我放弃。情形之二,学校按照全面发展的“一把尺子”(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各个学科总分,至少语数外理化生或者语数外政史地的各个学科总分)衡量,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生”,这些“差生”的“差”不断被放大,信心不断被蚕食,直至丧失殆尽,沦为地地道道的差生。

这些学生或者身上存在不良习惯,或者个性特点鲜明如张扬,或者不很听话,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他们或者对某一学科教师教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某一学科教师,或者某一学科的基础不佳,或者某一类学科的思维能力较弱,以致成绩不理想。他们每天都在一种应试升学的环境中备受煎熬,个性特长不被重视,自身特点无处张扬,始终处于一种被压抑状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毫无自信可言,只能虚度光阴,甚至放纵自我,以致于与我们的努力目标“全面发展”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二)历史名校的经历促使我特别注重对生命的关怀

从历史中寻求智慧,是很重要的思考视角。德化一中创办于1923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英才辈出。泉州一中办学历史更加悠久,其办学前身可追溯至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至今已有548年的历史。这两所历史名校一路走来,薪传不绝,书香绵远,文化积淀极其深厚,而贯穿其间的,就是始终坚持对生命的关怀。据史料记载,罗伦(号一峰)其人学识非常渊博,个性鲜明,生性纯孝,热心文教,非圣贤之说不讲;因人施教,“与人子言依孝,与人臣言依忠,与居官者言民所疾苦”,四方士人从学如流,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更是传承了先贤严谨治学、注重生命关怀的优良传统,培养出了一大批以王启明、吴新涛、欧阳钟灿、李爱珍等中科院院士为代表的优秀人才,他们都是个性鲜明、事业成功的栋梁之材。

在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众多的优良传统中,“梅筋石骨”的文化特质是其中的代表。我们发现其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二是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注重对学生生命的关怀,真正为学生的生命绽放光彩奠定基础。在这两所底蕴厚重的历史名校担任校长,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担当,需要承担起在办学中传承、光大这些优良传统的责任。

(三)地方文化特质促使我们特别注重对生命的滋养

泉州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它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复合多元文化体。它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容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多元积聚,由此形成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泉州文化。在他们的性格当中,具有坚强必胜的信念,排除万难的决心,充满冒险的品性,无比顽强的精神,执着追求美好的理想。长期以来,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冒险精神,都表现得很突出,这又构成了另一层——“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理素质。这种以“输人不输阵”“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为主要性格特点的区域性文化特质,成为滋养泉州特色教育的沃土。

(四)当前教育改革的诉求促使我们对学校教育进行重新审视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和人的发展紧密相关。著名哲学家康德就曾指出:在世间万物中,“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一种存在”。教育使人与其他存在(包括动物)区分开来,它的使命就是“人的完成”。

基础教育不仅要把握学生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还要适应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以此科学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除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审美品格的培养之外,德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的完成”过程中重要的内容。教育要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或者说,使人本身达到“完成”的状态。

在这个“人的完成”过程中,需要把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作为我们基础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众所皆知,社会是由多元组合而成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素质各异的人才。显而易见,这就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发现、尊重与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特长的人,这既对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与完善有益,更对社会发展有利。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好成绩。这恰恰是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 根本。

在中学阶段,更应该把教育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人的个性发展上,以教育者特别能发现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优点、优势、特长、潜能,予以足够的尊重,并创造条件促其充分发展,从而让学生充满自信,达到“以长促短”,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在这样一种良性的循环中,达到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互相促进,齐头并进,不断实现螺旋式提升,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完成”,让每一个人的生命绽放应有的精彩!这就是我所主张的“让每一个人的生命绽放光彩”的核心内涵。要让每一个人的生命绽放光彩,就应当让学生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应当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

二、“让学生生命绽放光彩”的基点: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一)个性与个性发展

1. “个性”的基本认识

以哲学的视角分析,个性是与共性相对应的,个性是指个体的人的特殊性。以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个性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等因素的作用下,个体在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尚无一致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所谓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一个人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兴趣、爱好、世界观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2. “个性发展”的内涵

鉴于对“个性”这一概念的理解,笔者以为,个性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终身,尤其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时期个性(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首先,个性发展的前提是要尊重人们个性中的某些遗传特点。个性的许多要素具有先天的成分,譬如,因为性别往往会决定个性中的需求、性格、兴趣等;因为先天的身体特点往往决定其擅长音乐、爱好运动或者强于其他技能;因为先天的脑生理特点往往决定其更擅长于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所以,个性发展主要应该表现为:为其所具有的先天遗传特点与优势创造良好条件,促使其个人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尊重与发展,促使其在具有先天优势的领域里发展特殊技能或能力,促使其个体的需求得到充分激发并不断提高需求的层次,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其尊重并遵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规范、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其次,个性发展的原则应当符合人类的基本价值标准。这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层次上的高低差异,因为不同的个体在个性的某些方面如需求、能力等有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另一方面是性质上的好坏区别,因为不同的个体在个性的某些方面如性格、价值取向等存在性质上的好坏区别。对于个性中诸如性格残忍、暴戾,崇尚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消极方面的判断,要以人类共有的基本价值标准(法律准则和道德准则等)作为依据。所以,个性发展肯定不能脱离人类基本价值标准,在当下,我们学校教育就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

3.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内在关系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人的差异性、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当予以理性的承认与充分的尊重。如果只讲全面发展,完全忽略人的个性发展,这是不人道的,甚至是残忍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这样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的独特品质、个性特长被无情地扼杀,创新型的人才将丧失殆尽。但如果只讲个性发展,而把全面发展置之脑后,这是不科学的,是与“人的完成”的目标相悖的,其严重后果势必是培养出极端个人主义者,这样的人才必然被社会所唾弃。

首先,人的个性发展是其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在健康素质的基础上,人的各种能力素质都得到协调发展和充分展现,进而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得到和谐发展,并且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系中,摆脱和超越各种限制,特别是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即作为主体的人自觉、自愿、自主地发展。就学生个人来讲,个性特长的发展才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事实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也包含着个性特长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也应该是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高目标。

其次,个性发展是在其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我们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强调对个体健康个性的培养,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个体而言,不是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整齐划一地发展,而是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突出地、和谐地发展。因为每个个体总是千差万别,教育本质上就是对个性的发展,对一切才能和精神力量的发展和解放,促使个体所具有的天赋、志趣、才能和性格特征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得到选择性的发展。

4. “个性充分发展”的要义

个性充分发展是一种充分承认个体差异,注重挖掘个体潜能,发现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实现个性充分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个性充分发展的前提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学校教育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抹杀或忽视。因此,教育的实质是以个性差异为依据,让每一个个体找到自身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充分发展个性,进而形成健全人格。

个性充分发展的根本是发现、激励与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有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胆识,要有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策略,要有独特的思维,发现、呵护每个个体的闪光点,激发每个个体的潜能,发挥每个个体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从而调动学生成长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前行的内驱力,进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当然,个性充分发展绝对不是听之任之,撒手不管,也绝对不是只发展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更不是只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谓的个性。

(二)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为了让每个人的生命绽放光彩

1.人的生命成长的关键是实现人的个性充分发展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特别倡导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实现人的个性充分发展。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其归宿也是为了人的生命。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却过分关注学生的物质生命,忽视其生命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人文性。个性充分发展,是旨在提升人的优良个性,其目的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在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生命成长。

叶澜教授指出,要把学生当作“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那就是“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从中可以看出,在具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中,个性充分发展是人的生命成长的关键。

我们实施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就应正本清源,回归本真,深刻理解人生命的成长性,尊重人生命潜能的发展性,把接受教育的主动权交给人本身。要从人的个性出发,以“促进个性充分发展”为目的,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采取因人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注重尊重、鼓励和发展个体的独特性与智能优势,发展人健康向上的个性品格和兴趣特长,从而实现个性充分发展教育的目标。所以,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学生生命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使学生生命的灵性舒畅流淌,生命的激情充分呐喊,生命的潜能足够激扬,生命的个性精彩飞扬。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提供可能、创造条件,让师生共同实现精神生命的和谐发展。

2.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人的个性充分发展

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个性也就没有竞争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生机活力、强大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个性发展是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重视个性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因为个性充分发展符合人类愿望——充分、自由地发展。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培养主体意识,形成创造才能,提高个人价值,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一个社会,如果人们没有个性,没有特长,没有优势,这是教育的悲哀,是教育的失败。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素质教育的核心指向人的个性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每个学生能按自己的个性特点受到教育并获得充分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充分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发展性教育,它不仅要追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还要追求发展过程和方式的生动活泼,充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它所追求的就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成为富有个性特长且各方面素质较高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是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个性充分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施促进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加大素质教育实施力度的基础上,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才能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丰富的因素,在素质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引领下,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三)凝炼“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1. “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 确立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学校文化的积淀、现实经验的总结、传统特色的创新、发展目标的前瞻、科学理论的支撑和校长办学追求的提炼,应该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学校发展,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并且能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各项实践的应用 理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确立办学理念的理论指南。同时,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这为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那些学生中的“短板现象”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我们借助多元智能理论从人的智能分布去了解学生,提升资优者,发掘普通人的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让他们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另外,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坚定我们的办学理念。

基于上述认识,泉州一中秉承“敦品力学”的校训,不断深化“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特色,明确“面向世界发展,着眼学生未来,办‘第一’的中学”的办学目标,坚持“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弘扬“艰苦奋斗、立志成才”的学校精神,在传承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育发展趋势,凝炼并确立了“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2.“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诠释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决定着学校群体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决定着学校特色建设,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它以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理性目标熏陶着学校的群体成员。它指导着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也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期待。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人是根本,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的本质出发,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研究人的需要,譬如尊重的、认可的、求知的、发展的需要等,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手段,达到使人不断实现个性发展的目的,进而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10)

马克思把全面发展的人称为“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指每个人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指每个人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相适应的条件。

从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来,教育被认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如今,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普遍地成为人类教育的理想目标。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现状描述

随着知识爆炸以及对效率、效果的盲目追求,教育也被烙上现代工业文化的烙印,工业社会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越来越渗透到教育领域,教学按照预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进行,学生像一个个被驱赶着接受知识的物质载体一样,被关闭在教育的“铁笼”下,被动地灌输已经固化了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教学忽视了其所应该具有的人文性和价值性,人的智力与体力、兴趣与爱好等被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计划在无形中被搁浅、抛弃。

1.教学的计划性与组织性对学生探索精神及好奇心的扼杀

人生来热爱追求真理,正如洛克所说:“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热望,……这是自然为他们提供的扫除天生愚昧的优良工具。”然而,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传授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活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教师在上面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教育内容,教师过分追求学生对知识识记了多少,而忽略对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强制、被规范的被动学习境地中,使其与生俱来的那种对真理的强烈好奇以及探索知识的热切渴望被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给无情地磨灭了。

2.“灌输式”教育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忽略,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丧失

我们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常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教师围绕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和理解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获得考试高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简单、封闭地执行教案的过程,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个人特点被无情忽视,学习主动性丧失,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高分低能、素质不高、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3.答案标准化模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的阻滞

现代教学理论常倡导一种规范、标准化、控制性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课程成为一种脱离于教学情景和学生接受性的预设性的东西,教学成为一种忠实地传递文化知识的过程,教育脱离了适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彩环境。单一呆板的标准化使得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丧失。避免犯错、答案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为代价来塑造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无形中被迫丢掉了学生全面发展应有的真实情景、生命气息及独特个性,从而变成一个个“全面平庸”的人。此外,学生的被动接受,使其自主参与、主动建构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导致学生似乎占有的“材料很多,而生产的知识却如此之少”。

4.评价机制的单一化,使得教育教学重知识、轻能力

我们提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已经很多年了,然而教育教学实践中却依然沿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去评价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学生和教师。我们依旧用一张考卷评价学生的学生成果,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标准简单划一,使教师无形中片面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评定,导致教师教学盲目追求提高学生对固有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而忽视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培养。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改善措施

面对不利现状,我们需要找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持宽容尊重的态度,重视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天性和遵循教学规律,这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现代教育要以宽容、尊重、关爱、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依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进行课堂设计,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重视学生健全个性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与创造性,主动发展,引导人、改变人的有效途径。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作为人的真实存在而尊重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应使学生生活在真实而又丰富的教学生活中,彰显独特个性,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富于生活内涵和生命气息,真实、独特且充满创造性的人。

2.教学目标分类多元化,重视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学校教学要重视“三基一个性”的教学目标体系。通过有效教学,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并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因素,尊重人,注意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及和谐发展。

3.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教学归根结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师生互动是决定教学实际状况最直接的因素。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反对知识认识的“旁观者理论”,需强调学生在知识认识和教学情境中的主动参与与自主建构。在某种意义上,教学就是创造个体新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与学生双向交流沟通、互动启发,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4.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11)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涵义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的,此后,又在许多重要著作中,做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要使“每个人”、“任何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人在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应该能完整地均衡地全面地发展,而不能畸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体力是指人的各种“自然力”,也就是人体的机能;智力则是精神方面的统一体。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低级形式的活动,还是高级形式活动,都是对人的身心潜能的运用和发挥。

(二)、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身心潜能,这种潜能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外化出来,转变为具体的活动能力才能创造财富。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才能”,“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个人要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必须能够按照他的本性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才能给个人的活动带来全面性,这也是人的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深刻根据。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全面发展

人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各种能力的发挥,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在一个社会关系高度丰富的发展,并且突破了个体或地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的条件下,才能使个人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社会关系(包括诸多方面,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又一重要内容。

(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发展要经历三种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人的个性并不突出;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人的个性也难以形成;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充分自由又各具特性的人。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有个性的人”。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方面,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标志。

(五)、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能指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通过人在改造社会、改造客观世界和创造自己历史的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表现出来的。马克思反复强调:“人始终是主体。”在实践中,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当代各种思潮的哲学家、社会学家都一直关注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本质内容,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及实现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人将永无止境的发展变化,人的全面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应包括在具体的社会中去解释;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性,要求政治理论教育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创新。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也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科学揭示和高度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发展的关系,而且也科学揭示和高度概括了政治理论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政治理论教育指导作用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当代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都是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的问题渐渐成为了当今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日渐凸显出来,而这一思想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对象是人,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处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心理情感上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成为了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不仅为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依据,同时又为其在实践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新原则。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在努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同时,更要促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政治理论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具体环境下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但他始终是做人的工作,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其终极目标的,其根本任务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做一个“完整的人”,避免人的“单面化”和“畸形化”也是政治理论教育的最终归宿。

(二)、政治理论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由生产方式的全面发展以及所受教育的条件所决定。在教育的诸多内容中,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股强大动力,它始终保持着人全面发展的方向。同时,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种渗透性要素,存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政治理论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治理论教育帮助人们树立和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全面发展人的基本素质。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的政治理论教育,对于确立和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具有主导性作用,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是政治理论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就政治理论教育的严格性来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基本成分是规范,其核心却是一定的价值准则。

三是政治理论教育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指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与改造世界,政治理论教育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思想武器,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的智能潜力。

四是政治理论教育指导人们协调社会关系。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是政治理论教育培养人的精神生产力。所谓精神生产力,是指人们(个人或专门集团)生产和再生产思想、理论、知识、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形式的能力。政治理论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所指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

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时代主题。开创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政治理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相互支持和促进。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又为政治理论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现代人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新时期政治理论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政治理论教育要关注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统一的。个性自由发展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同时个性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全面发展受到个性发展的制约。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培植人的积极、健康的个性。新形势下政治理论教育应当遵循高度尊重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尊重人和尊重人的价值这一基本原则。依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切实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政治理论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政治理论教育要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提升人的主体性

人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特别强调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倡扬人的主体性。为有效的培养人的主体性,政治理论教育就要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要关注作为主体存在的教育对象,尊重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从而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进步。

(三)、政治理论教育要重视人的能力提高,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生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精神活动能力的发展,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方面。新时期的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体能,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的智能;不仅要发展人的自然能力,还要发展人的社会能力;不仅要发展人的现实能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各种潜能;既要发展人们适应岗位与专业变化的能力,又要有将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化的能力。同时,新时期政治理论教育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丰富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