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6 16:15:12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1)

摘 要:提出了一种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即:按大类专业 (以计算机大类专业为实例)设置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和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调整选修相应模块的学生人数。通过新生进校后不分专业,按大类专业组织教学,第一学年学习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通用模块.第二、三学年选修职业方向模块的方式来实施该课程体系。

关键词:就业导向;模块化;动态性;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2)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53-02

中图分类号:G642

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兴起,推动了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21世纪的物联网概念,为人类社会、信息网络与物理世界的完美融合描绘了美好蓝图。这使网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大学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指导纲领,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那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何即保持一定稳定性又保持一定的先进性,一直是各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并给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1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可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和集中实践6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体现大学生的公共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人文社科、工具性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科基础模块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包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核心模块由达到专业所需核心能力的一组核心课程组成,也是各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专业课程;专业方向模块根据职业分类,针对不同职业能力要求,设多个方向课程群,每个方向课程群包含强化该方向能力的若干课程。专业任选模块主要由特色和新技术课程组成;集中实践模块由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组成。

纵观各模块性质,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3个模块变化较少,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是稳定性模块。专业方向和专业任选模块可以反映新技术、新应用等发展引起的专业教学内容的变化,通过增减课程或课程群来增加新内容和剔除陈旧内容,属于变化较多的模块,是非稳定性模块。而集中实践模块与其他各模块课程结合密切,即要具有稳定性,又要具有开放性,介于稳定与不稳定二者之间。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特色,结合人才需求,设置不同的方向课程群,学生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课程群,有能力的也可以选择多个方向课程群。专业任选模块是可选的,可以根据学校特色设置,其中的课程为任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其中的课程。

2 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提出网络工程专业能力包括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能力、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网络设备的研究与设计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和归类,将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为网络设计、网络应用、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安全四个专业方向。本文根据近两年迅速崛起的物联网工程,结合提出的专业方向,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为网络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应用和物联网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如图1所示。

网络设计方向强化网络设备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与生产能力以及网络协议分析和实现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方向强化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策略制定,网络安全系统部署和网络安全事故维护能力;网络应用强化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物联网工程强化物联网规划、设计能力、物联网设备与系统安装、配置与调试能力以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解决方案设计能力。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设置一个或多个方向课程群。

3 各模块课程设置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当前,计算机领域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领域,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也迅速扩展。现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的各个方面。客观地说,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单纯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大部分的毕业生在产业界与应用部门就业。

因此,本文就如何在新时期更有效地培养具备基本工程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促使专业知识向工程能力、工程素质转化,提出依据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和工程素质训练,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加强学生基本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工程素质的养成。

1基本学科能力与工程素质

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一些基本能力,包括交流、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本能力、学科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现能力、团队能力等,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强调的4个方面是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而工程素质的培养重点在强化后两种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工程素质的内涵包括工程知识、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符合法治社会要求的法律法规意识和自觉遵守各种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意识;完成大工程所必须具备的全局观念、责任意识、团队精神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精神与善于开拓创新的能力;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与审美观主动适应不同工作岗位和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等。

工程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验、实习、综合训练(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以及课外活动等环节,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上述知识、能力、意识及其修养所进行的培养活动。

2原有课程体系凸现的问题

原有的课程体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多数学生缺乏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概念,感觉“什么都懂点但无法面对工作”,仿佛带着许多空白要求企业再培训,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如下:

(1) 学生学习趋向应试而非面向应用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将工程应用、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在相应大纲、相应课程的教学目标、手段上明确,没有促使学生放弃从高考延续下来的应试学习习惯,学生没有意识到专业学习过程就是职业身份获取的过程而主动培养工程素质。

(2) 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实验课程

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如何参与构建实验环境和开发环境,如何在实验条件不充足时下提出相应的方案并完成相应实验任务缺乏指导,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实验教学和实验方法,即使“成功”完成也不知其所以然。

(3) 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教学缺乏整体性,实用性

目前在大多数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基本上就是相关的课程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不同课程教师间缺乏沟通,缺乏通过主题式的应用和开发案例来讲述知识点,也缺乏引导学生参与工程认证。同时,课程考核方式趋于简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需要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原有课程体系结合基本工程素质培养要求按模块进行规划,以形成结构合理、内容新颖、教学手段多样化、功能最优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的模块化

为培养学生基本学科能力,对应相应系列课程,如基础理论系列、程序设计与算法系列、软件技术系列、硬件技术系列和实践系列。每类系列课程从时间安排,周期长短都不同,可根据具体目标相同的课程聚类成为相应的教学模块,并且要不断强化关键模块,实现学生能力逐层递增,即:理论基础模块(理解能力)、应用基础模块(实现能力)和设计基础模块(综合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要做到将各个教学环节按基本学科能力、素质培养的视角形成一个连续的模块化过程,具有整体性、连续性,能在这个过程里保质保量完成一个或多个工程案例的学习和训练,使得培养高素质、高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更加理想。

针对工程素质的要求要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1)各门实验课程模块要形成承上启下的体系,使学生“养成”实际应用项目的系统认识;(2)各门课程的理论模块和实验模块内容与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结合,将具体应用贯穿进去,改变学习枯燥的现状,激发学生积极性;(3)模块组合要能体现分层次教学目标定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4)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将实际工程案例源源不断地补充到理论教学模块中,也使得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效果更加理想。

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

(1) 实用性。以计算机专业职业取向作为参照,将模块的职业属性表现出来。

(2) 通用性。模块能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需要。

(3) 弹性。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4) 发展性。应注重知识更新。

(5) 与技能考核挂钩。在模块教学结束后,学生通过参加技能考核,可以获得一些如软考类的证书。

比如,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我们根据网络工程的特点,参考网络工程人才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要求,课程体系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高级拓展课程四个层次进行构建,专业方向课分为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三大模块,如图1所示。

进一步细化课程体系内知识技能点,形成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4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点和挑战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点主要如下:

(1) 模块化课程体系,直接将课程体系按模块与实际专业工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以验证知识为主;而要体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去理解实际工作或企业背景下知识点的应用,了解专业面临的实际需求,增强工程意识,也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2) 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充分将应用领域的内容充实进来,并让学生能从理解到应用,再到综合设计,必然要求老师要充分做好模块教学的准备工作,并了解相关模块的教学情况。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3) 优化了课程内容。模块教学是课程建设建设的一次大变革,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加强了专业性。正确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

(4) 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节约了课时。采用模块教学,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科目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

(5) 强化了实验环节。课程模块的应用性,强调学生不仅是学习了知识而是能力上会做什么,让学习充满成就感,推动学生终身学习的激情。

实施课程模块化面临以下的困难和挑战:

(1) 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在课程模块中学生的表现。比如,如何参与学习过程,如何理解职业远景目标,如何改进相应的基本素质表现。

(2) 课程模块化对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如何承上启下,与学生已经学习的模块接轨,为下一个模块铺路,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3) 不同模块间教师间的沟通,教师如何与企业、科研项目结合,充实课程模块的实践内容,保证教学中课程模块与时俱进。

5结束语

工程素质是大学生从业所必备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质。在新时期下,对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改革,并在教学层次、实践方向、模块组织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更好地促进专业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范伟,黄贤英.大学计算机教育中的工程素质培养[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3).

[3] 陈道蓄. 通过计算机专业认证推动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4] 黄贤英,范伟,王森. 以提升学生从业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7(3).

Modular System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in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Quality

FAN Wei, HUANG Xian-ying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88-02

模块化教学法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作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主要教育模式之一,体现了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优势,在中国中职教育广泛开展。本人在工作中积极探索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对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和计算机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于教学管理当中,深受学生的重视和喜爱,现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一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模块化课程体系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调研该职业岗位需要的共同知识与技能,按工种或专业技能设置相应的职业定向模块,并根据技术要求和市场变化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课程体系结构,确定相应的专业主干课程;根据模块要求实现与相关职业能力衔接,确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实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本人通过对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分析了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将课程进行整合,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强调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确定职业定向模块类型、目标、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及所开专业主干课程,进一步确定课程的开出顺序和与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模块细分、项目实战、阶段考核、达标设计,使主干课程目标明确,教师责任明确,学生任务明确,达到使学生快速胜任就业岗位的要求。

二 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就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以实用能力、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材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各个全模块课程集合。模块课程体系的框架构成应当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类型,划分为三类模块:基本素质模块、行业基础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下面主要就职业定向模块与大家探讨。

1.职业定向模块划分

本人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分成以下模块,分别为:办公文秘模块、广告设计模块、计算机调试模块。一个大模块可看成一个工种,配合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踏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证明。每个大模块由若干个主干课程组成,而每个主干课程又由若干个阶段性小模块,从而使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例如:办公文秘模块又可分为“应用文设计”“Word”“Excel”等主干课程,而“Word”主干课程又分“基础模块”“模拟排版”“创意排版”三个阶段性小模块。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定向模块划分见表1。

学期

2.各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实施

前面讲了每个主干课程又由若干个阶段性小模块组成,每个小模块的教学实施应依据“确定目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综合训练产学结合总结”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一般每一个大模块的开始都要讲授该模块的背景知识,如广告设计模块,首先介绍广告设计基础,即广告行业概况、广告的创意、色彩、构图等,再讲PhotoShop、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其重点已不再是以往的讲某个工具怎么用,而是怎样用这些软件实现自己的创意,做出需要的作品,这是与以往专业课堂教学明显不同所在。其教学实施过程具体见表2。

在考核方法上,应淡化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抛弃以书面作业和试卷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方法,主要以实际操作成绩为准,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建议根据该课程的阶段性模块学习目标在每阶段模块结束后安排模块达标测试,从而确定学生的期末成绩。

三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模块化教学,大家在应用时要认真分析、因材施教,千万不能闭门造车、弄巧成拙,所以在实际使用时有些问题还值得我们思考。

1.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是模块化课程设计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前提,其必须紧密联系市场需求。而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较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导致每年市场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深入公司和企业调研分析,适时改进模块化课程体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证教与学与时俱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2.教材处理

教材处理是模块化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目前还尚无一套完整规范的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系列教材,而要编制出真正意义上的模块化教材,又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在教材不成熟的情况下,教师一是要大胆革新,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对教材进行处理,对知识点分类统筹,合理安排,根据模块化教学要求编制出科学的教案;二是要集中力量逐步编写模块化系列教材。

3.教师和学生素质

模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岗位需求,能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职业定向模块所有的主干课程,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改革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也就是说,主干课程教师既是一名优秀的中职教师,同时又兼有企业技术骨干的素质。模块化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由原来被动的“听”“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做”为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协同学习的教学活动。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0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定向为目标,注重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更注重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合市场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必须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适合职业动态发展需求,并按照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开发和整合课程内容。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1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核心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炼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与岗位晋升的要求,而不是按学科来设置和编制课程。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这三模块课程相对独立,每个模块关注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三模块之间又互有联系,互相促进,三个模块的课程安排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素质到专业再到拓展,体现的是“先成人,后成才”。此外,各模块内课程同样按递进式关系进行编排。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核心内容:

1.1 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各模块课程的设置打破传统学界线,按照岗位能力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素质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以专业的就业岗位为切入点,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发和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每个课程可能包含若干与该岗位相关的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拓展模块主要是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而开发的课程。

1.2 课程体系的柔性特征满足行业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模块化的课程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开发与设计,能及时体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各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并根据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的变化调整课程模块设置,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这种柔性特征使课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能满足市场需确保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1.3 课程体系递进式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递进式课程设置上,既满足就业需求,又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的设置根据学生自身对岗位的偏好,兼顾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螺旋式深入,体现课程的递进,同时满足岗位晋升的需求。这种递进式课程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扭转被动学习的尴尬局面,还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纵深方向上提升职业能力。更能从学生的人生规划出发,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 企业调研,获得企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以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深入企业一线座谈,了解当前企业的组织构架、岗位设置、人员配比;针对每个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企业考核标准、职位晋升考核条件。全面了解各岗位的入职资格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

2.2 分析调研结果,提炼专业培养目标岗位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汇总各个企业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当下企业所需的岗位层次,提炼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岗位能力、岗位职责以及评价标准,由此形成专业基层岗位群表、中层岗位群表,描述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之后将整理好的专业目标岗位反馈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审核,最后形成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定稿。

2.3 整合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根据上一阶段分析结果,规划递进式岗位群工作任务模块。以岗位职业群为基点,课程设置至少满足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职位从初级至中级的提升而提出的更高的职业能力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初入职场的底层职位依据任务模块。针对现有课程进行解构-整合,形成课程模块。围绕着课程模块的目标,形成专业递进式岗位群教学(课程)模块。

2.4 设计考核评价标准

结合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岗位考核标准,制定各课程模块的考核方法,考核标准,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实施进行监控。同时,引进资格证书(上岗证)考级机制,让学生“双证”、“多证”在手。

3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有效保障

3.1 教师素质提升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使用涉及到本专业各位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再培训,深入企业挂职,切实了解工作职能,加强动手实操能力。这对于整个专业的教师队伍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

3.2 辅助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后续的实施除教师因素之外,还需要学院的教辅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课程安排,实训室建设上提供帮助。

3.3 考核标准设计

针对专业的核心技能,采用“双证书”制度,并推行过程式考核和综合项目考核,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引入企业考核制度,尤其是在专业模块考核过程中,要参与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科凤等.“整合”与“解构”的有机融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石伟平.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6)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4066

随着我国外贸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与社会对于大量复合型的外贸人才。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培养优秀外贸人才的前提和基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简介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的前提下,把课程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技能训练课五大模块。进一步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能根据企业的反馈整合课程,优化结构,符合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全球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国际贸易领域对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国外在高职教育方面有很多成功先例。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其主要特点是实践环节的加强,由以前的学校办教育转变为企业学校合办教育。

国内各高职院校也在努力探索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比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等课题。但是大多没有把综合技能训练课作为单独的模块分离出来,各门课程之间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校根据企业反馈对课程进行灵活调整。模块化课程体系既强调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能有效协调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能有效促进复合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对外贸行业、企业以及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考虑商务外语专业特点及心理素质的要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联系和本专业的成长规律、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形成模块化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中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结合。因此模块化课程体系包含了如下主要内容。

1.通过对外贸企业以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学生的调查,分析,总结外贸型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各种要求与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各模块一一对应,综合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各模块的教学特点,删去没有存在意义的课程,增加新的课程。研究出一套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实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分析和总结高职院校现有的商务英语各门课程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所处位置,所占比重。重点找出那些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协调的课程。

3.研究符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总结提高。为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通过课程的合理整合,优化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形成商务英语专业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技能训练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学生的反馈,对各模块进行适当调整。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突出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课体现了英语基础的培养;综合技能训练突出了对具体职业技能的培养。

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行性和专业性,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的特色得以凸显。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特征,能充分体现和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各个模板具体课程的设置,不仅要体现各自培养能力的特点,还必须与所招收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紧密结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需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比重。不能一味地强调能力培养而忽视英语基础。最后造成学生最基本的英语基础也不具备,那就成了空中楼阁,走向了强调应用能力的极端。

2.将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找出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对课程体系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及比重进行调整,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

3.如何根据就业岗位对商务英语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调整实训课程。使每一门实训课程都能针对某种重要技能进行操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4期

]吴敏.《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35期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7)

1.中职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主要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飞速发展,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观念并没有随之发展。多数学校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

1.2教学模式不合理

电子信息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知识覆盖面非常广泛,实践性也十分强。但是很多中职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实践环境,教学环境仅仅局限在教室里面。教学模式保守落后,缺乏职业学校应有的特色,导致“教师教的呕心沥血;学生学得叫苦连天”。

1.3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脱离实际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或者初中肄业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训练。而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毫无关系,出现严重的知识断层。例如:很多中职学校仍然把《电工技术基础》、《电视机原理》、《电工基础》等理论性强的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与企业对员工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足以说明,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太远,脱离了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真实的教学目的。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2.1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一种课程体系,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相关的职业标准,把课程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训练目标和具体要求,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2.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办法,把学生培养成牢固掌握某种专业技能的高质量、技术型、专业化人才。它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1)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的内容都建立在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上,能够清晰的展示未来的就业方向。同时,教学内容以工作需要为基础,强调学以致用,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2)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模块都是各自独立的,通过一个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就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3.电子信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3.1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科学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主张开设“综合专业”,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厚的从业基础知识。例如:潍坊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模块就包括: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确保学历和职业认证的双向结合。这一模块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考证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

3.2基本素质培养模块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事先做人”。基本素质是每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素质模块侧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其教育内容主要有:语言文字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数学工具应用能力等。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好好做人。这一模块是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能够使学生拥有积极乐观地心态,勇敢的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

3.3职业规划与就业模块

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快的走向工作岗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职业规划和就业模块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模块重在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能力,通过各种实验课、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等训练手段,达到直接上岗的目的。例如:德州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就把职业规划和就业模块细化为:专业理论核心模块和工作实践模块等,每一个小模块又进行细分,既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需要,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等,体现了面向就业的特点。

4.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1)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电子信息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以来,打破了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老师必须关心自身的前途和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了教学相长的理想局面。课堂上师生互动,谈笑风生,老师教的放心,学生学得开心。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适应能力

新鲜的教学模式、新奇的授课方式,能够全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这种具有明显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要,实现就业目标。

(3)为学科建设拓展了空间

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它加强了电子信息专业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能够把社会最新科技拿到学校里供学生选修和实践,为未来中职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广阔的平台。

(4)加快了考试改革的步伐

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变革,必然会导致考试制度的变化。而中职教育的考试更应该灵活化、专业化。对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独立的子模块,应该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最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效的就业为落脚点。

5.结语

笔者认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会成为中职教育的重要培养模式,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储备丰富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8)

摘要:依据职教师资师范性、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培养目标,探讨了以多学科专业理论和系列化典型工作任务为基本模块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并提出了实施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 :职教师资;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73-03

作者简介:李体仁(1965—),男,陕西韩城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素质提高计划本科专业教师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项目编号:VTNE008)

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职教师资教育的基础。设计和优化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尤为重要。

职教师资培养的目标

职教师资培养的目标是“师范性、学术性和职业性”。师范性是职教师资教育与普通师范教育的共性,没有了师范性,就不能称之为师范教育,基于此,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应该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学术性是职教师资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共性。而职业性是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性,没有了职业性,职教师资培养就失去了特色和优势。

职教师资培养与普通师范教育及一般专业院校教育之间的区别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作为将要成为技能型、实用型中职教师的职教师资,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劳动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应掌握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职教师资的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缺一不可。

专业课程在职教师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对职教师资学术性的要求,体现在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上;对职教师资职业性的要求,体现在对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上,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对职教师资师范性的要求,是指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能力,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评价能力,特别是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学法的掌握。

在职教师资课程体系中,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个方面主要通过三类课程实现,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社会科学及专业教育理论,并通过企业或商业部门和职业学校实习,获得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在短短的四年学习时间里,要让学生既掌握

专业理论基础,又加强实践技能锻炼,同时具备教师教育能力,对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而言,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任务,但三类课程合理的比例,有利于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们可以对德国、日本、中国某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三类课程的比例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表2分别显示了日本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和德国弗伦斯堡大学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的各类课程比例。借鉴德国、日本的课程,从职教师资培养的实践来看,专业课程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核心,我们认为,三者的比例为0.5︰0.35︰0.15比较合适。

专业课程不仅仅是工程科学的知识加上技能操作,也不仅仅是适应中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而提高实践技能课所占的比例,而是应该包括职业科学知识和行动能力以及对该职业及其专业劳动的熟知,具备与专业学科密切结合的相应的专业教学能力,是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性融合的集中体现。

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每一种专业技能是某一学科和相互关联学科的知识的组合。每一个工作任务、专业技能背后都要求职教师资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教学论知识。这些系统性的知识、理论和能力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的,如果职业学校教师没有相关学科知识积累和理论基础,就难以掌握。而且随着任务难度的提升,为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对教学者提出的要求会不断提高。职教师资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其所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专门行业职业活动关系密切,不同于传统学科的专业,其学科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

职教师资从事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职教师资的培养不同于工程技术人员、传统的师范教师、技能型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体现在适应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的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科、职业的特点,依据目标、整体结构、内容之相互关系,重构课程体系,统整课程内容,构建以多学科专业理论和系列化典型工作任务组成的合理化、系统化、一体化专业课程模块体系,以实现职教师资培养目标,具体如图2所示。

专业课程模块体系由课程模块组成,分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两部分。每一课程模块由两部分组成,多学科专业理论和系列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图3所示。

多学科专业理论学习涉及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旨在完成知识和技术的入门,系列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呼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课程模块之间存在着顺序和并行关系。顺序关系即课程的先后关系,先前阶段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而后继学习又可以对先前学习进行强化、提高;并行关系体现了学科特点,课程模块之间相互影响。必修模块是基础,选修模块旨在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具有明确的职业方向。

在专业课程模块体系下,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合理性、系统性得到体现,有利于专业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师范性、学术性和职业性的融合与统一。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模块体系

某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设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模块体系如表3所示。根据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完成专业课程模块建设,每个模块都制定了各自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授课时数、授课方式。一个模块围绕着同一主题,涉及多门传统课程,融合了课堂教学、练习、研讨、实验、实习、任务、项目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突显了学生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每个模块都指定了模块负责人,统一协调模块内的教学。

以“制造技术”模块为例,该模块包括了传统的机床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加工编程技术、数控加工工艺、先进制造技术5门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科和职业要求,调整广度和深度,进行了重新组织,按照认识论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形式融合了课堂教学、实验、技能训练、企业实践。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模块内容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制造技术”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和过程如表4所示。

课程模块将学科知识、职业能力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化,可使学生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形式和途径等),提升专业能力。

专业课程实施的要求

职教师资培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把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企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等。对于职业学校教师具备的能力,高校教师也应该掌握。因此,专业课程的建设不仅体现在课程的构建上,而且也体现在培养职教师资的教师配置和要求上。

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比较,模块课程的结构比较复杂与特殊,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对其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矛盾和问题难以避免。需要系统收集资料,并判断教育活动在怎样的程度上可实现教育目标,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小组学习评价和多元评价方面。

以多学科专业理论和系列化典型工作任务构成的专业课程模块,体现了职教师资培养“师范性、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充分融合,符合职教师资培养的规律性、科学性及专业性,从设计思路、专业课程设置到实施要求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适应本科专业师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清连,张社字.职技高师的办学特色及其保障体系——首届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73.

[2]谢莉花.中德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课程比较——以电气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0(6):93-96.

[3]宫照军.日本职教师资教育课程设置指向性研究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1(1).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13-03

1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对接移动通信产业,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确立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三大核心就业岗位群;引入S.M.A.R.T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核心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认证,分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的差异,确立课程内涵,构建“职业岗位与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项目为任务,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完成任务;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建立网络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结合S.M.A.R.T评估系统有效利用课程考核评价结果。

2 S.M.A.R.T高职教育模式内涵

有别于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S.M.A.R.T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前移,根据职业目标科学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在校学生创造出与企业相似的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指导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职业学习。

S.M.A.R.T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流程图如图1所示。

第一步,职业定向,在学生入学时基于兴趣、职业倾向等自我评估测评因素与通信行业岗位资源信息进行匹配,明确自己初步的职业定向。

第二步,自我教育设计,包括学习系统的专业课程和岗前培训。自我教育设计阶段是S.M.A.R.T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点,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企业课程,借助企业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第三步,职业决策,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及S.M.A.R.T评估系统的职业评估报告,明确自己最终的职业定位。

第四步,顶岗实习。根据职业决策结果,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顶岗实习,零距离体验真实的工作。

3 “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S.M.A.R.T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以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伴随着移动通信产业更新升级,结合移动通信产业“全程全网”的特点,移动通信产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移动核心网建设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核心网规划与优化、移动无线网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结合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和专业调研结果,校企双方对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入剖析,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职业岗位群为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根据三个核心就业岗位群的职业目标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发展需求,基于岗位职业目标分析每一个核心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技能,并按入职岗位、晋升岗位、高级岗位进行归类合并,利用校企合作共同体,融合与该职业岗位对应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的通信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岗位认证,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融合移动通信工程师(NC技能认证)、GSM/3G/4G网络优化工程师(NC技能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GSM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3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4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融合移动通信工程师(NC技能认证)、电力机务员(行业技能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基站建设与维护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基站建设工程、GSM/3G/4G基站运行与维护、通信动力设备操作与维护、电信工程项目实施;融合电信营业员(行业技能认证)、电信业务员(行业技能认证)、移动终端维修员(行业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移动客户服务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电信业务应用与客户服务、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电信渠道营销、移动终端维修。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是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学历教育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而职业培训又为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职业培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以学历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联系与差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不仅要体现职业性、应用性,还要体现高等性。借助于校企一体合作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内容交织,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将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两个职业岗位群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拆分交织”,将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岗位群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进行“一对一交织”。

MIMPS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对于“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嵌入企业的MIMPS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根据MIMPS教学法的六大步骤开展教学:课前评估教学方法选择研究型实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习心得。在“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形式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GSM/3G/4G基站运行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GSM/3G/4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终端维修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渠道营销、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在“研究型实训”环节以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实训任务,实施职业模拟教学。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将考核的重点向实践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专业能力的创新性等方面倾斜。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安排考核评价的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利用世界大学城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即学生自评),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考核点评,给出最终的课程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录入S.M.A.R.T评估系统,学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学习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计划,同时对职业定位进行适当纠正,合理选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宋燕辉,陈霖.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组合、双轨联动”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10)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33-02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能否尽快地适应职场工作的要求,这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培养方案的同时,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成为高核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倡导构建模块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目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70年源于美国。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30多年。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发展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而我国进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学习和推广比较前沿的理论和做法。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受到我国教育界的认同并开始实践,一些大学已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大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许多高枝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启蒙教育方式。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专题讨论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新颖直观的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的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低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程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机构设置、制度完善等方面还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与健全的制度保障;存在缺少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宽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对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认知模糊、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的要求分解成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四大课程模块。期望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掌握择业技巧、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1.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实施,在原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将入学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和学业规划相对接起来,大学生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做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等方面都不能迅速掌握要领,以至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生活方式单一,交际能力差,适应不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大学生活,心理和思想就会发生息剧变化。在加上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会导致学生产生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的想法。因此,在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模块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通过进行“自我探索”教育,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出符合咱身实际的正确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笔者所在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侧重加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在入学教育上,提出“四个转变”即新生入学要适应大学生活达到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在大一新生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30学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开展全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学业规划。

2.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模块。根据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探索期。职业兴趣趋于稳定。但是由于大学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职业观念主要通过学校、娱乐活动、自己生活经历等,经过自我认识、反省,形成对职业最初的认识和价值观,所以这时候的职业观念往往是模糊的、易变的。笔者所在学校在2008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在课程安排上共28学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教学。在职业认知方面: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将来会从事哪些工作,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以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分析,了解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以及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发展前景以度市场等状况。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如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帕森斯的人格特征论等,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规划生涯;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通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对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地位、形态及发展趋势,还要看到个人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职业生涯的策略和目标,以使职业生涯规划行

之有效、切实可行。

3.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模块。通过前两年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大三阶段要设置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模块。在就业指导方面,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等。在创业培训模块中,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使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了解和掌握创业中的法律知识。笔者所在学校在2005年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共28学时,通过运用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创业_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理素质和竞争能力。

模块化课程体系篇(11)

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日益提升的生活标准,越来越使得界面设计成为数字信息设计与传播各个环节中极其关键的一环,业界对UI设计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其工作职能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图形设计(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主要是软件产品界面的视觉设计;二是交互设计(ID,Interaction Design),主要设计软件的操作流程、树状结构、交互模型、操作规范等;三是用户测试或用户研究(UE,User Experience),其目标恰在于测试交互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图形设计的美观性。

(一) 岗位需求分析

从招聘信息来看,岗位需求多为UI设计师、高级UI设计师、Web界面视觉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游戏UI设计师、软件UI设计师、手机UI设计师等几类,对专业的要求多集中在美术、设计、人机交互、计算机、多媒体等相关专业。

(二)岗位技能分析

从以上岗位的职责描述及任职资格来看,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理论素养和实操能力。具体来说,一是熟练使用Photoshop / Flash/ Dreamweaver / Illustrator等工具软件;二是精通CSS、HTML语言及其规范,初步了解后台和程序开发之间的关系和逻辑;三是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良好的设计表现力;四是对用户体验有深入理解,具有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

(三)课程目标分析

依据数字媒体专业定位及培养方案的具体情况,本课程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界面设计人才,通过模块化教学使学生掌握界面设计的核心理论、本质规律和设计流程,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独立完成1-2种类型小型项目的全套界面设计方案,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图形化界面的设计能力,并使其具备更贴近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

二、构建模块体系,提纲挈领

基于以上岗位分析与课程目标分析,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采用1(基础理论)+1(技能演练)+3(5选3,专题设计)模式,进行模块体系的构建。(图1)

(一) 基础理论模块

基础理论模块是课程的核心模块,以廖宏勇编著的《数字界面设计》为基础进行内容整合,主要介绍界面设计的基础理论、本质规律与设计方法。

1.认识界面:介绍界面的涵义、分类,界面设计的特征,以及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发展历程等内容。

2.人本界面:介绍认知与设计的关系以及界面设计中的人因工程,帮助学生了解界面设计准则背后的心理及生理依据,更加深入地理解用户体验。

3.界面的整体设计:结合具体案例介绍界面整体设计中的分析阶段与实施阶段,分析阶段主要完成用户与任务分析、市场与目标分析,实施阶段包括对象的模型化与界面的视图设计。

4.界面的视觉设计:与案例分析和软件应用相结合,介绍界面设计中的隐喻、视觉原理与视觉流程、界面设计的艺术语言,以及界面元素的设计,是基础理论模块的重点内容。

(二) 技能演练模块

技能演练模块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图形设计软件Adobe Illustrator的使用,内容包括AI入门、图形创建、对象组织、图形编辑、文本编辑、基本外观、艺术效果外观等;适当增加其他界面设计软件的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行业应用。

(三) 专题设计模块

专题设计模块包括图标设计、Web界面设计、软件界面设计、游戏界面设计和移动设备界面设计五个部分,其中图标设计为必选专题,其余四个专题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两个即可,这样既能照顾学生兴趣,又能保证所选专题的学习深度,更契合社会岗位的需求。

三、转变教学方式,因势利导

根据各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团队合作,通过激励引导,提升设计能力,培养动态思维意识。

基础理论模块与技能演练模块穿行,有效避免了各模块独立教学容易造成知识遗忘、内容割裂的情况,既能够将设计理论转化为内在因素来指导设计实践,又能为学生掌握软件基本操作留出足够的时间。当前两个模块的学习结束,开始第三个模块的时候,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界面设计理论和软件操作技能。

(一) 集中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