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动物实验的优势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0 14:42:06

动物实验的优势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1)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0-03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群落对养殖过程中营养盐的调控和维护养殖水体中微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李色东等研究发现虾池中浮游生物是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稳定池塘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卢静等研究表明浮游植物对水体中的一些营养盐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养殖后期的水质保持良好,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浮游植物还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是水体中初级生产力向较高级营养级转化的关键,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对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控有重要的影响。孙耀等研究表明,虾池中一些浮游生物还可作为养殖早期对虾幼体的主要食物来源,对幼虾早期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虾池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演替研究较少,该文对凡纳滨对虾虾池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用虾池

试验用虾池为铺有聚乙烯塑料薄膜的高位池(一种高密度的集约化对虾养殖池塘),池塘底部高于海水的最高潮位线1~6 m,完全依靠动力供水,面积大小为4亩/口,水深1.60~1.75 m。,放养密度为75000~120000尾/hm2,每口塘配备10~13台0.75 kw叶轮式增氧机。面积大小为4亩/口,水深1.6~1.75 m。每口虾池配备0.75 kw 的4个叶轮式增氧机和一个潜水式增氧机,水体为循环水。试验期间水温为19~23 ℃,盐度范围14~20。

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试验期间采样时间15:00~17:00,每隔两天采集1次。在每个池塘的上风口、下风口和中间各选择一个采样点,在每一采样点的水表层下30~40 cm处采水样1L,加15 mL鲁哥氏液现场固定。

将固定的水样置于室内分液漏斗中静止沉淀,在水样沉淀开始2 h后将分液漏斗轻轻旋转,防止藻类附着在分液漏斗内壁,静止沉淀48 h,浓缩至50 mL,并加少量的甲醛保存,待镜检观察。

1.3 浮游植物样品分析

将水样左右平移的方式轻轻摇动200次,摇匀后立即用定量吸管从中吸取0.1 mL置入0.1 mL计数框内,在40倍的物镜下观察计数,每个水样计数两次,取其平均值。具体观察的视野数以样品中浮游植物的多少而定;如果平均每个视野有十几个到几十个,50个视野即可。如果每个平均每个视野有5~6个时,需要100个视野;如果平均每个视野不超过1~2个时,要200个视野。在对样品定量分析的同时,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

1.4 浮游动物样品分析

小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的水样采用浮游植物水样处理同样方法浓缩到30~50 mL。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可在4倍镜下计数,遇到难以分辩的种类再用高倍镜鉴别。镜视前先将定量水样充分摇匀,用定量吸管吸取0.5 mL注入0.5 mL的计数框中,计算全部个体;大型浮游动物采集时,采水10 L,用25#浮游生物网过滤,加鲁哥氏液固定,沉淀浓缩到50 mL,再经24 h沉淀并浓缩到10~20 mL,用1 ml浮游生物计数框计数。计算全部个体。

每份样品均计数3片。

1L水中各种浮游动物个数(N)可按下式计算:

N=VP/ωC

式中:V-水样沉淀浓缩后的体积(mL)

C-计数框的体积(mL)

ω-采样体积(L)

P-镜视中的浮游动物个数(平均值)

1.5 浮游植物多样性计算

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D,上述公式中,Pi=ni/N,ni为物种I 的个体数,N为群体样本个体总数,Pi为第i个种个体数占总个数的比例,S为群落中物种数。

2 结果

2.1 虾池中浮游植物的种类

实验虾池中的藻类属于5个门,共21个种。其中,硅藻门有9种,占所有藻类种数的42.86%;绿藻门有5种,占所有藻类种数的23.81%;蓝藻门有5种,占所有藻类种数的23.81%;甲藻门有1种,占所有藻类种数的4.76%;隐藻门有1种,占所有藻类种数的4.76%。

2.2 虾池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

2.2.1 虾池中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组成

虾塘水体中早期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为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硅藻门的小环藻(Cyclostella sp.)、新月拟菱形藻(N.closterium sp.)、角毛藻(C.mueeleri sp),蓝藻门的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和席藻(Phormidium sp)。其中,卵囊藻的数量在试验16 d至19 d达到最大,最大数量为2.35×107,其在藻类总的数量中所占比例最大为98.09%;小球藻的数量在试验早期开始时最大,最大数量为6.87×105,在藻类数量中所占比例最大为26.6%;小环藻数量的在试验早期最大,最大数量为4.79×106,在藻类数量中所占最大比例为59.6%;新月拟菱形藻的数量在13 d最大,最大数量为2.82×107,在藻类数量中所占比例最大为85.21%;角毛藻的数量在13 d达最大;最大数量为2.80×106,平裂藻的数量在10 d达最大,最大为8.11×105,在在藻类数量中所占比例最大为5.8%;席藻的数量在10 d达最大,在藻类数量中所占比例最大为27.87%。

1号池的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由卵囊藻、小球藻和小环藻组成,其优势种随时间的演变见图1。2号池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由小环藻、波吉卵囊藻、新月拟菱形藻、平裂藻和席藻组成,其优势种随时间的演变见图2。3号池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由小环藻、卵囊藻、席藻、新月拟菱形藻、平裂藻和角毛藻组成,其优势种随时间的演变见图3。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在水体中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在实验过程的前半阶段,浮游植物种群变化较大。其中,卵囊藻的种群在试验前期较稳定,在16 d出现较大的变化;小环藻种群在试验中期比较稳定,在前期和后期有波动,小环藻和卵囊藻种群变化趋势较一致;并且,卵囊藻在整个实验期间较另三种浮游植物有较大的变化;新月拟菱形藻呈规律性波动,且波动的程度远大于小环藻和波吉卵囊藻的波动;平裂藻在整个实验前半阶段,种群一直呈增长趋势(图2和图3)。在实验后半阶段,即虾苗投放到高位池一个月后,各个优势种群的变化较稳定。除新月拟菱形藻在整个实验期间一直呈稳定状态外,小环藻、波吉卵囊藻、席藻和平裂藻则在该阶段的后期有增长趋势。

2.2.2 虾池中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

虾塘水体中浮游植物总的数量在养殖早期较少,且数量稳定,到试验中后期,数量开始增大,且出现较大的变化

2.2.3 虾池中浮游植物种群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

不同的虾池在放养虾苗前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是不同的,同时,同一虾池在不同时间内,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多样性也是不同的。一般在养殖的早期,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的数量相对养殖后期较少。虾池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在0.83~1.48。其中2号池和3号池的多样性指数总体相对较高,平均在1.20左右。水体中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水体中藻相不稳定,种群变化频繁。其中,1号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08~1.64,2号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68~1.89,平均值为1.28。3号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3~1.89,平均值为1.16。

三个虾塘中的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虾池中的水体在养殖早期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简单。虾池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试验开始时,即虾苗刚刚投放到虾池中时,多样性指数H’较大,然后减小,再增大,呈波动性变化;而优势度指数D则相反,开始较小,然后增大,再减小。呈波动性变化(图5、图6)。即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规律时相反。

2.2.4 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

虾塘早期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以哲水蚤中的许水蚤和轮虫为主,偶尔出现猛水蚤。水体中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群为哲水蚤。在哲水蚤的不同发育阶段中,以无节幼体的数量呈规律性变化,从最大量到最小量间的时间间隔约为15 d,周期约为30 d,最大量时达5.4×103个/L;成体和桡足幼体的数量均比无节幼体的数量少,最大量分别为6.5×103个/L、4.5×103个/L。成体的变化周期亦约为30d。轮虫的数量最大为1.7×104个/L,种群变化规律则不明显。

3 结语

3.1 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

在虾苗投放到虾池前,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较高。虾池水体环境相对稳定,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波动较小,具有相对高的稳定性,虾苗投放到虾池中后,由于虾苗的捕食活动,虾池中浮游生物收到虾苗捕食压力的影响,致使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发生变化。对虾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对水体中浮游动物种群的调控,从而间接的调控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群落;同时,对虾幼体还滤食一些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群落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图5中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1号池和3号池的H’波动较大,说明在虾苗投放到水体中后的一段时间内,水体中的藻相变的不稳定。而2号池由于在虾苗投放前,多样性指数较大,在虾苗投放后,H’波动较1号池和3号池小,说明藻相较另两个池稳定。从这三个虾池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的变化可以知,在虾苗投放前,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对保持以后水体中藻相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藻相的过于单一,一则容易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的不稳定,进而导致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群落的波动,从而对对虾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水体中单细胞藻大量繁殖时,还容易使水体的透明度增高,影响对虾的摄食及栖息,从而对对虾健康产生影响。

在优势种群中,小球藻和小环藻的种群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并且这两个作为优势藻类的种群比较稳定。一方面可能是在养殖早期水质变化不大,水环境比较稳定;另一方可能是这两种藻类的生理特征决定的。查广才等对凡纳对虾淡化养殖过程中微型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后,也是发现在养殖早期小环藻是养殖水体中的优势种之一。在对小环藻的最后一次取样中,其数量突然增大很多,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第一是在采取水样时,采样的不均匀造成的,第二是在计数时,将样品水样摇匀后,从样品瓶中取样时的不均造成的。卵囊藻在实验的前半阶段,即在虾苗投放放到高位池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其种群稳定(图2)。卵囊藻种群在实验阶段的后半时期,即虾苗放到高位池一个月到两个月之间的时间内,其种群变动较大,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氨氮的浓度数值也是在此阶段内呈增加的趋势,估计卵囊藻种群变化与水体中氨氮浓度增加有关。

3.2 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多采取淡化养殖的方式,使得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相对较少,对珠海地区的虾池中浮游植物分析时,也发现在淡化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较少,且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在养殖早期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较少,到养殖中后期,其种类数则增加,主要原因是,养殖过程中水体的微生态环境变得较养殖前期复杂,以及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动也较前期复杂。这种中后期水体微生态环境的复杂状况,为多种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3.3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变化

从图1至图3中虾体水体中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变化曲线知,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虾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主要优势种群为绿藻门的卵囊藻和小球藻以及硅藻门的小环藻。这与黄翔鹄等对虾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的研究结果一致。亚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平裂藻和席藻、绿藻门的新月拟菱形藻。从虾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和亚优势种群可以得出结论:在虾塘水体中,浮游植物主要为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中的种类;优势种单一、突出,这与凡纳滨对虾特殊的池塘环境有关(如高浓度的消毒剂、高度副营养化和高浓度对虾分泌物)。

3.4 浮游动物种群的变化

从图4、图9中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和浮游动物种群的变化可知,浮游动物的种群的变化和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存在一个时滞,滞后时间约为15 d。由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水体中的密度都是较高,而密度效应是有时间延搁的,数学模型研究也表明稳定的种群增长变化呈周期性,本试验的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孙耀,宋云利.虾塘养殖水环境中氮磷营养盐的存在特征与行为[J].水产学报,1998,6(22):117-123.

[2] 孙耀,李锋,李键,等.虾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营养状况的关系[J].海洋水产研究,1998,19(2):45-51.

[3] 李色东.南方3省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与展望[J].饲料广角,2004(10):17-19.

[4] 卢静,李德尚.对虾池的放养密度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0,24(3):240-246.

[5] 查广才,周昌清,黄建荣,等.凡纳淡化养殖虾池微型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4,8(24)1748-1755.

[6] 郭皓,于占国.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虾病的关系[J].海洋科学学,1996,20(1):39-44.

[7] 胡鸿均,李荛英,魏印心,等.中国淡水藻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01.

[8] 彭聪聪,李卓佳,曹煜成,等.凡纳滨对虾半集约化养殖池塘浮游微藻优势种变动规律及其对养殖环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1,30(2):193-198.

[9] 黄翔鹄,王庆恒.对虾高位池优势浮游植物种群与成因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2,10(21):36-44.

[10] 孙儒冰,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2-82.

[11] 彭聪聪,李卓佳,曹煜成,等.虾池浮游微藻与养殖水环境调控的研究概况[J].南方水产,2010,6(5):74-80.

[12] 米振琴,谢俊,潘德博,等.精养虾池浮游植物、理化因子与虾病的关系[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8(4):304-308.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2)

一、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生物实验不重视

长期以来,高中教育都受到了高考的影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提高学生的书面成绩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许多教师认为的唯一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直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把生物实验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从而也影响着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照本宣科进行实验操作。

在当前的生物课堂上,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够进行创新,尤其是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往往按照课本上的安排进行实验操作,照本宣科的实验教学不仅不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生物知识,对教学内容作出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没有发挥出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势。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合理运用

1、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这种“重理论传授”轻“实验教学”的教学理念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不能够借助实验教学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简化生物教学。

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有所转变。在高中生物新课标中指出,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优势,通过实验教学的运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在进行知识讲授的同时,通过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获取感性的认识,从而在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理解、消化和吸收之后,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取更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学习更感兴趣,增强生物学习的自信心。

2、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师演示实验是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好演示实验。由于实验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多做几次实验,以保证实验在课堂上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教师进行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演示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真正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边做演示实验,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实验的进度。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边观察边思考中获取知识。

3、发挥分组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重要方面。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他们喜欢参与,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实验,只有做好学生实验,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在高中阶段,由于每个班的学生都不少,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只有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操作。在进行分组实验时,教师一定要做到合理分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只有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在分组实验中发]出自己的优势,体会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才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同时,在小组合作中,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3)

一、引言

我国于1997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99年我国加入国际植物品种保护联盟,《条例》也于当年正式启动实施,农业部开始受理来自国内外的品种权申请。1999年6月玉米列入农业部第一批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截至2011年4月30日,我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量已达2755件,授权1411件,位于所有作物品种之首,玉米品种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公告)。《条例》实施十多年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发展迅速,制度效果日益凸显。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的实施,将创新回报机制引入育种领域,调动了育种者培育与研制植物新品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优良品种,有利于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国家间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效果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各国农业竞争力的差异,而一个国家内部区域间品种权保护力度的不同也将会影响到区域农产品产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中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国内学者围绕与该制度有关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周衍平(2001)剖析了中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的变迁。蒋和平(2002)比较早的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周宏、陈超(2004)首先运用计量模型论证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有正向推动作用。吴立增、刘伟平、黄秀娟(2005)构建了分析植物品种权人收益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胡瑞法等(2006)采用系统模型从总体上研究了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种子价格与新品种种植面积的影响。李道国、谭涛(2006)探讨了在现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下育种企业与农民之间实现均衡的条件;黄武等(2007)采用截面数据,以销售量为主要变量考察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与种子企业R&D的关系。陈会英、周衍平、赵瑞莹(2010)利用14个省份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资料,对植物品种权人出让品种权的意愿、动机和行为进行了分析。从目前的文献看,国内学者对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整体对育种者、农户、企业或育种产业影响,研究尚未具体到某一农作物品种权的保护对特定农产品产业的经济影响。本文试以玉米品种权保护为例,研究玉米品种权保护对国内各省(市)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关系。

二、变量的选择及理论模型

1、解释变量: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PVP)

本文选取2009年该地区玉米品种权申请数量占全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数量的比重作为考察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的变量。一般认为该地区玉米品种权申请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越大,该地区玉米品种权的保护力度越大。

2、被解释变量:衡量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变量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另一个国家,则其应该专业化生产两种商品中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放弃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商品,即具有相对劣势的商品,然后通过交换,两个国家的生产总量都将增加,资源都将得到优化配置,双方都将获得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利益。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对研究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各产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由于我国区域间自然条件、玉米育种和种植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以及农业政策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使得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各地区玉米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范围的可行性,本文选取资源禀赋系数和区位商作为衡量区域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1)资源禀赋系数(EF)

资源禀赋系数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在世界或全国的份额与该国或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或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比。通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玉米产业的资源禀赋系数计算公式为:

EFi=(Vci/Vc)/(Yc/Y)

其中,EFi表示i地区的玉米资源禀赋系数;Vci表示i地区玉米的产量;Vc表示全国玉米的产量;Yc表示该地区农业总产值;Y表示全国农业总产值。一般认为,如果EFi>1,则说明该地区玉米产量丰富,具有比较优势;EFi

(2)区位商(LQ)

区位商(又称区域专门化率或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某一行业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通常是指某地区某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该地区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率与同期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玉米产业区位商的计算公式为:

LQi=(Sci/Si)/ (Sc/S)

其中,LQi表示i地区玉米产业的区位商;Sci表示i地区玉米种植面积;Si表示i地区农作物总种植面积;Sc表示全国玉米种植面积;S表示全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通常认为,如果LQi>1,则表明该地区玉米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如果LQi<1,则表明该地区该种农作物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规模优势。

根据上述变量的选取和定义,建立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影响的理论模型为:

EF=α0+α1PVP+μ1

建立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影响的理论模型为:

LQ=β0+β1PVP+μ2

实证模型选择2009年区域玉米品种权申请比重、资源禀赋系数和区位商的截面数据。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根据上述调查和计算数据,运用eviews3.1软件分别对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和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进行了回归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

(注:方程1的被解释变量为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EF);方程2的被解释变量为玉米产业的区位商(LQ);?鄢、?鄢?鄢、?鄢?鄢?鄢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均为双尾检验。)

表1显示了品种权保护对区域玉米产业比较优势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分别以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和玉米产业的区位商作为被解释变量得出两个回归方程。两个方程的估计结果均较为理想,以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1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R2=0.45,常数项和品种权保护力度(PVP)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分别为2.647和5.005,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模型总体的显著性检验F= 25.04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显著。以玉米产业的区位商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2拟合效果更好,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R2=0.60,常数项和品种权保护力度(PVP)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分别为3.544和6.559,分别在通过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模型总体的显著性检验F=43.020,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显著。

由于采用截面数据做样本的模型估计往往会因为不同样本点上的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异方差性,所以本文采用戈德菲尔德―匡特(Goldfeld-Quandt)检验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异方差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方程1和方程2的G-Q检验F统计量分别为0.553和0.483,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F0.01(10,10)=4.85,两方程的F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说明两个回归方程接受同方差的假设,均不存在异方差性。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已有10年多,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心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国内玉米品种权保护为例,通过计算反应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两个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玉米品种权保护与玉米产业比较优势的回归关系。通过分析模型表明,玉米品种权保护对提高地区玉米产业比较优势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1、加强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有利于提高玉米资源的丰富程度

从回归结果来看,区域玉米产业资源禀赋系数EF与反映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的指标(当地玉米品种权申请量占全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量的比重)PVP之间的关系为:

EF=0.483+17.25PVP

从模型看出,在当前的情况下,当地玉米品种权申请量占全国玉米品种权申请总量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玉米资源的丰富程度将提高17.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品种权的保护力度对区域玉米资源的丰富程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2、玉米品种权保护有利于提高玉米产业规模效益

区域品种权保护力度与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的关系为:

LQ=0.436+15.312PVP

从模型回归结果看,在当前的情况下,玉米品种权保护力度提高1个百分点,当地玉米产业规模比较优势将提高15.3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玉米品种权保护对当地玉米产业的规模效益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3、政策含义

一般来说,玉米育种的技术实力较强、新品种的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玉米品种权保护制度实施较早、力度较大(如吉林省、山东省、辽宁省等),相应的这些地区保护品种推广应用速度较快、规模较大。玉米优质良种的大面积种植推广,提高了当地玉米单产水平和玉米总产量,也有助于形成规模效益,提高了玉米产业在全国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建议玉米种植传统大省继续加强对品种权的保护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保护和激励玉米育种创新的机制。合理协调育种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注重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提高玉米新品种推广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同时畅通品种权交易实施渠道,通过市场交易转让,促进植物品种权的合理流动,实现品种权产业化。最终运用品种权保护制度服务于玉米产业的发展,提高玉米产业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周衍平:中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 蒋和平、孙炜林:国外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管理规则及对我国的借鉴[J].知识产权,2002(3).

[3] 周宏、陈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 吴立增、刘伟平: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品种权人的经济效益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3).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4)

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要自觉主动地把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把服务国家大局和促进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东联西进”、借势发展.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提出要把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密切结合起来,做到“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枢纽。这方面航空港实验区首当其冲。要把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积极实施“东联西进”。“东联”,就是通过建设无水港,发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推动陆海相通,实现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链接;“西进”,就是通过提升郑欧班列运营水平,形成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通过“东联西进”,强化郑州航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作用,以航空网络贯通全球。现在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已经出现了这样好的兆头,日本、韩国的商品上岸后,通过郑欧班列运往欧洲,并且沿线国家可以上下货。要强化战略思维,确立“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国际枢纽的战略目标,乘势推进,完善落实措施,争取更大突破。

二是区域联动、带动全局。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目的不是抓一个局部区域的发展,而是一个全局战略。作为一个全局战略,就要体现与其他区域的联动发展。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这个战略突破口的发展带动实现郑州都市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和更大范围辐射区的发展,同时通过扩大腹地纵深,支撑港区自身的发展。首先,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带动郑州都市区的发展。郑州的发展格局似应是三个层次,航空港实验区是一个突破点,也是一个制高点,由此带动“一中心、三支撑、六组团”的发展。“一中心”就是郑州中心城区;“_支撑”,就是郑东新区突出金融功能,高新区突出科技创新功能,经济开发区突出陆港物流和高端制造功能;“六组团”,就是中牟、新郑、新密、登封、荥阳、巩义六个组团城市。其次,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带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的发展。核心区域的范围要进一步研究,起码应包括开封、洛阳、焦作、新乡、许吕、济源等城市,要研究如何推进这些城市之间进一步密切连通。其一,要通过航空港实验区的发展实现与我省其他城市及周边所能辐射到的区域互动发展。总之,要通过这三个层次,形成区域间的互动,使周边城市都能借助航空港实验区的服务功能、窗口功能加快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些城市的物流需求、消费需求也是航空港实验区发展的腹地支撑。加快航空港与郑州都市区及周围城市的一体化发展,首先要促进交通一体化,形成便捷的交通通道,依靠“米”字形快速铁路网或高速公路网实现辐射和连通。我们下大气力加快“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的原因就在于此。对这个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可以考虑在积极推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的同时,适时谋划和推进郑州都市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区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

三是关键在做、提升实力。要靠实际作为和贡献提升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以积极有效发挥作用争取国家支持、增强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如果我们建成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能说不是空中丝绸之路吗?如果郑欧班列运营水平更高、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能说不是重要节点吗?所以,做成了不是也是;做不成是也不是。要把功夫放在做上,靠实效业绩提升地位、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第二,抓牢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整体发展。

建设航空港实验区千头万绪,要分清轻重缓急,善于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靠重点突破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务必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打乱仗。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起点是交通,要完善现代交通枢纽。这是我们要抓的第一件事。没有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一切都无从谈起。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航空要抓拓展,保持客货运吞吐量增速的领先。我们不但要抓量的增长,更要坚持指标服从口标。指标就是数量,目标就是战略目的。对我们而言,在现往这个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做出比别人更明显的成绩的话,地位就确立不起来。正因为这两年的超常规发展,我们才有底气说航空港实验区潜力巨大。当然我们不能搞凑数的事情,但是也要努力越过规模的门槛。“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要尽快形成定局,现在还差“一撇儿”,要不遗余力地加快推进,千万不要错失时机。将来对河南前途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是航空港,一个是“米”字形快速铁路网,这是我们可以创造出的有可能不可替代的优势。高速公路要完善网络,形成便捷通道。

(二)物流是撬板,要打造国际物流中心。我们之所以提出要研究国际商都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找到推动发展的撬板。靠什么撬动发展?根据河南地理交通优势,物流是可做的文章.物流起来了,才能支撑交通枢纽;没有物流,枢纽很难稳定住。物流可以撬动产业集聚。现在我们招商引资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有航空港,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要充分认识物流的地位和作用,配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打造国际化的物流中心。

(三)产业是基础、是核心、是目的,要加快培育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国际商都,按罗兰贝格公司的分析,我们有很多短板,但归结起来还是本地产业规模不够、技术水平低。没有发达的制造业,不仅枢纽地位不稳固,也很难形成物流中心。要继续把培育产业集群放在实验区建设的突出位置,把培育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同时发展一些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要把制造业发展与物流业发展结合起来,以物流促“制造”,以“制造”带物流,多抓一些龙头型企业,带动产业链集聚。

(四)城市是依托,要打造航空大都市。没有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品位的提高,交通、物流、产业等都会受到制约。这两个方面我们都存在不足。要继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第三,着力创造优势,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制高点。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5)

G633.7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而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资源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结合时展变化,结合现代社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的对策。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将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克服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而且都是按照课本教学的内容来讲,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信息技术整合下,教师可以有效地丰富初中物理的教学课堂,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其次,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然,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将音、形、色等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和视觉,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良好的资源共享效果。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所讲解的知识和内容往往都是“过时不候”,即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两个知识点,那他要想重新回顾这些内容,是比较困难的。而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有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辅助,而这些教学课件都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的回顾教师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复习效率的提升。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一些有效的微课视频,通过这些微课视频,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便学生随时观阅,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对策

以上,笔者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优势。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呢?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教师难以实施有效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对于一些偏远的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器材,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开展有效的物理实验。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验教学缺失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些没有条件进行物理实验的学校,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进行演示实验。这种演示实验的方式,虽然不如操作实验那么直观,但也终究比教师直接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来的实在。所以说,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电子探究实验。计算机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机交互,它能创设逼真的物理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验平台。

2.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现象

在物理的教学中,有很多物理现象,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只能给学生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讲解,而对于知识的理解,完全是依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一些宏观和微观物理现象的模拟,让一些抽象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对于一些物理运动,如分子运动、天体运动以及电荷定向移动产生电流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效果,将这些物理运动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比教师仅仅利用口头讲解显得更加逼真。此外,这种模拟物理运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物理模型

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物理学科的时间不长。所以说:物理学科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而物理学科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知R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微观的物理知识,更加需要学生具备缜密的物理思维。 而在信息技术的手段之下,教师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些物理模型,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电流、分子、磁场以及原子的构造等相关概念。这种模型的建立,还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功能,那就是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探究热情和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作为现代化的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武装自己,改变传统落后的初中物理教学现状,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阐述在信息技术手段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6)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51

0 引言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智能化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研究领域的热点。智能小车与普通玩具小车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能够自行避障、优化行驶路径、不会因为多次坠落或碰撞损坏小车车体,要想实现智能小车的实用价值,必须要研究智能小车的避障和路径优化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玩具智能导航系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如何提高玩具车自动导航系统的精准度,是当今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智能化小车的实验能够得出适应避障和路径择优的有效方法,有利于玩具小车的行驶精度提升。

1 智能小车避障方案的择优选择

在进行智能玩具小车避障与路径优化研究中对智能小车的避障方案设计的选择必须放在首位,方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后期研究的整体过程。优中择优才能够选择出适应当今玩具设制造业需求的智能玩具小车,才能够让智能化玩具走进千家万户。

例如在两个智能玩具小车的行驶避障方案中,方案一是采用普遍运用的传感器采集信号,在智能小车的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等方位各安上红外传感器,当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接收到传感器发出的信号时能够及时的进行后退和转弯;方案二是采用了超声波,在小车行驶过程中通过超声波接收到信号后进行相应的转弯和前进,还能够对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是否偏离了原定轨道进行判断。

两种避障方案各有各的优点,但是在进行方案的选择时,是会摒弃方案二选择方案一的,因为超声波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方案二则是可以对智能小车进行实时监视并且灵活控制,能够满足人们对智能小车系统的各项要求。

2 障碍物识别的分析

智能小车在进行多种建模实验之前,对障碍物进行标定和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事。所选择的道路必须要是能够明确区分道路和非道路的,而且障碍物必须要与道路周围的环境有明显差别,否则会造成实验误差。在进行障碍物确定的时候,需要进行标准化的数据计算,而且需要随机分布障碍物,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要排除路面的一切干扰问题,不能让不必要的物体干扰到智能小车避障的检测。在排除路面的伪障碍物时可以采用最大熵分割法,排除伪障碍物之后才能够处理道路分界线之外的区域,划分出适合智能小车行驶的正确道路。

3 智能小车避障与路径优化研究

3.1 改进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

在进行智能小车避障与路径优化研究中,对路径规划问题的研究是移动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虽然是最易解决路径规划问题的方法,但是随着科技和社会道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人工势场算法虽然在建立引力势场和斥力势场模型的时候将智能小车、障碍物和目标地点当做质点,但是在智能小车前进行驶的过程中三者之间时时存在着引力作用,但是人工势场算法无法解决智能小车在前进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问题,会造成智能小车无法及时的避开障碍物。因此改进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避免小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的合力为零的情况的发生,可以增设虚拟子目标,以此来加大引力避免合力为零现象的发生。

3.2 运用边缘探测法

传统的人工势场算法虽然是最易适用于解决人工智能道路规划问题,但是为了符合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而进行必要的改进,虽然人工势场算法在解决路线规划中是有效的但是实行起来确实十分复杂的。因此,为了解决人工势场算法所存在的缺陷,科技研究者引进了边缘探测法。边缘探测法,顾名思义是沿着道路边缘行走,它与人工势场算法不同,将障碍物进行膨胀增大,就犹如一个圆球般,而智能小车相对于此时的障碍物来说就是一个质点的存在,可以在检测过程中及时对智能小车进行姿态微调。比如当智能小车进入了障碍物安全范围之外的圆圈内,就需要及时停止智能小车的动作,调整方向,使其回到正确的运行轨道上。边缘探测法可以根据小车实际的前进路程、方向进行路线规划的不断调整,使得最终形成的路径更加完善,更加适应于小车避障行驶需求,同时也可以少走些弧线,减少了路径的距离。

3.3 几何方法的巧妙运用

在进行智能小车机器实验过程中,对最短路径的算法必不可少,而通常采用三步法进行最短路径的确定:①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来选取障碍物的代表图形;②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来构建智能小车的工作环境;③利用多种算法确定最短路径。在第三步过程中必须要巧妙合理的使用几何方法: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最短;三角形中斜边短于另外两边距离之和;如何通过一点确定圆上的切点等,在进行最短路径的最终确定时巧妙的运用几何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障碍物所影响的范围和局限的最小值,全面巧妙的运用几何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路径规划中的最短路径确定的问题。

4 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自动导航系统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让自动导航系统更好的为玩具设计领域服务,对其避障和路径择优的研究必不可少。智能玩具车能够适应孩子们游戏中的高空游戏,不会因为小车的横冲直撞而反复跌落、损坏,智能小车可以通过仿真实验进行避障和路径择优的不断研究,在不断的实验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实验参数,有利于自动导航系统技能的提高。玩具研究者必须要严格监管智能玩具小车的避障和路径优化实验,在不断研究和完善下,提高自动导航系统性能,帮助智能玩具小车能够尽快优化,给孩子带来新型的智能玩具。

参考文献:

[1]汪波.智能小车避障与路径优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7)

未来,互联网是移动的,云计算将无所不在,所有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都会以互联网应用为基本背景。对电商企业而言,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新的销售渠道这么简单,它的一些天然功能和优势能够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从而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价值。早期,只有少数企业入场时,能够享受较多互联网天然优势的红利,但随着电商竞争的加剧及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天然红利日益消失。日后,电商企业需要主动变革,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体验,才有可能立足。电商要从销售经济向体验经济进化,得消费者得天下,为消费者提供曼妙的体验才是王道。

OAO是未来电商主流

一般认为,电商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无需实体店面,房租、水电、人力成本较低甚至接近于零,所以能以价格优势迅速发展,早期确实如此。但是,低价只是好体验的一部分,且其权重日益降低。随着体验经济在电商的落实,实体店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和重视,将成为电商体验中的重要环节,这是否定之否定,只是其角色和功能会有所变化。电商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连串事件,网上交易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从综合体验考量,线下店将成为电商的标配。将来,需要线下和线上联动互补,形成合力,OAO(Online and Offline)将是未来电商的主流。线上将会是销售的主场,而线下通过免费优质体验向线上导流,这正暗合了互联网的基本经济模式,以免费服务吸引流量,通过增值服务促成转化。OAO是线下向线上导流,这与O2O的流向正好相反,网店处于主体地位,但线下店的体验才是根本。销售、交易的达成主要在线上完成,而交易前后的许多体验都可以在实体店中实现。线下店作为体验店,可以展示和供体验一些需要亲身体验才好做出购买决定的商品,如衣帽鞋等;可提供免费网络或免费上网设备,供消费者决定后直接在现场网上下单;可作为网上下单后的线下提货点;可作为企业的仓库及物流配送地,兼做零售和大宗采购;也可作为售后服务点。电商企业做好线下店的消费者体验,将有助于带动网店的销售,从而通过线上反哺线下,实现转移支付和交叉补偿。为此,电商企业需要将线上和线下整合在同一个系统中,而非分立。

原生电商企业没有线下实体店,轻装上阵,最早享受了互联网为商业带来的利益。但随着大批传统零售企业的进入,这种优势可能会变为劣势,发生地位互转。实体店可以优化消费者的网购体验,提升网店的销售额,当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实体店消耗的成本所带来的增量价值将远高于原生电商的机会成本。未来,欲在与苏宁易购等新兴电商的竞争中获胜,开设线下体验店是必须布局的棋子。

传统零售商发展电商,在这方面反而有了后发优势,但劣势是有形无神、惯性大、线上线下难以协调。例如苏宁在2009年试水电商,虽认识到了电商才是未来的主流,但线下仍然承担了大部分的销售额,难以将优质资源大规模投到线上,而线上又冲击着线下,线上、下彼此对等、分立、竞争,形成了左右手互搏的局面,未能产生整合优势。未来,新兴电商需要明确线上和线下的功能定位,使二者互相配合,确立线上的主体地位,给予资源倾斜,忍受住阵痛,对线下店进行转型,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优质体验,逐渐弱化线下店的销售功能,加强其为线上销售服务的功能,增强其优化消费者体验促成线上成交的能力。

创新体验模式

提供优质体验就是投消费者所好,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传统电商模式已实行多年,消费者难免会感到厌倦,若能开拓出新的模式,必能带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新,本身就是一种好体验。当下,便出现了许多新的电子商务的技术和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按月订购模式、游戏购物、社交购物等。不仅仅是新,这些新的电商模式无一例外地都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体验较好。

价格是消费者体验无法绕过的议题,对消费者而言,其他变量相同,价格越低,体验越好。但以低价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永远无法实现,是悖论。卖方绝不会吃亏,一定会赚消费者的钱,商品的价格不会无限制地往下降到低于成本甚至白送,消费者永远不会在价格上满意。而商家纵使把价格拉到极低,也无法持久,最后难免落得个忽悠人的印象。各家的商品进货都大同小异,在价格上不会形成独特优势和竞争力。再低的价格也会有商家可以与其同价,最后只能是没有差异化的同质竞争。

在价格上也有文章可做,但不是一味低价竞争。C2B反向定价就是很好的逆向突破。它一改商家定价的传统,由用户给定价格,商家选择是否接受,如果接受则成交。这种模式还推演到产消逆转上,消费者可以预付一定的费用向商家定制产品,这样消费者能得到中意的产品,而商家的生产也不再盲目,且降低了成本压力。

做好物流与信息流

做好物流也是提升消费者体验的重要方面。在送货物流上,发货速度和送达速度要快,商品的包装要结实安全,避免损坏,不野蛮分拣;在退换货物流上,要能及时响应,上门取件。快递覆盖的范围要广,能够支持货到付款和上门退款。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8)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科学实验的前身是物理实验,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体现出很多科学实验的共性,可以说物理实验的实验思想、实验手段以及实验方法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1],所以研究物理实验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物理实验课是高等学校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一个开端,也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伴随着多媒体技术手段和教学设备在高校的推广运用,学术界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和深入[2].找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对于深化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以及更好地应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物理实验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物理实验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1)图、文、声、像并茂.多媒体能够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更加直观,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可以多维度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而且要点突出,有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概念的理解;(2)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能够动态地反映物理概念及其产生过程,尤其是对物理现象的动态演示,包括一些微观现象,无法用肉眼观察的,比如用多媒体演示分子热运动现象就更加生动直观;(3)能够加强互动性,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物理实验中,主动设计并体验改变数据带来的变化,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典型的错误实验过程,通过创造反思环境,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及培养;(4)多媒体实验同时也是普通物理实验的一个扩充,可以模拟和再现一些真实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5)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具有可重复性,对于难点的突破更有针对性,并可以克服遗忘;(6)针对性强.物理实验教学工作量大,学生层次不同,由于授课人数多,实验时数长,开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难度比较大,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分层次教学成为较易达成的目标;(7)信息量大、容量大,为物理实验教学节约了时间和空间.在进行光学以及电学实验教学时的一些图示,可以提前用多媒体做好,上课直接展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3].

2物理实验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多媒体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的优势,但不得不说它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几乎所有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物理实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在课堂上再现,所以很多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师,往往把能在课堂上做的真实的演示实验也取消了,这样做虽节省了时间,但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进步[4].这是应予以纠正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一定要坚持把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不是用多媒体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在课堂上尽可能通过真实的演示实验给学生展示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真实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物理本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理念.为避免类似的错误在实践教学中发生,总结了以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问题.

2.1运用多媒体模拟物理实验时过于花哨,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为了增强“感染力”,在运用多媒体模拟物理实验时,刻意加上绚丽的色彩、动态的图片以及一些背景音乐等等,这样反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次要因素上面,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这个主题.学生的兴趣产生了,但是他们关注的不是实验本身,因此这样的模拟实验不仅效果差,而且也不严谨,不能体现科学的严肃性.

2.2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忽略了容易做的实验

还有一大误区就是凡是遇到实验必用动画.Flash等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模拟物理实验,但一般是针对实验过程较复杂,比如电路连接繁琐或者难懂的场合,而且通常教师还要配合实验操作.如果每个实验都进行模拟,那就严重忽视了实验中物理过程的重要意义,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会下降,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违背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标.我们一定要牢记的是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起“辅助”作用.

2.3照搬别人已有课件,不创新

由于现在教师工作量较大,自己制作多媒体实验课件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加上互联网的便捷,许多教师便养成了下载别人制作的课件的习惯,有的稍加改正,有的甚至不做任何改动就用上了.下载的课件或是买来的、现成的课件都是按着他人的思路去上课,缺少了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不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产生很多不良后果[5].以上现象虽广泛存在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多媒体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会发挥出巨大的优势,所以我们应把物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的使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实现多媒体与物理实验的有效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刻要牢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一个前提就是它要达到正常物理实验实践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一前提就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保证有效性,因此,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多媒体技术的选择匹配上要运用有关规律,始终坚持以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作为检验多媒体技术是否有效应用的唯一标准.

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鉴于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诸多优点,我们更应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大学有制作精良的物理多媒体实验课件,多以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系统一般都比较方便剪裁、便于修改,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便于教师对实验课件实现经常性插入、删除和改写[6].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系统提供的素材,根据不同实验教学内容提取不同的模块,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实验过程的难易程度,制作出有针对性的、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高质量多媒体实验课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仿真模拟实验,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验机会.在美国,一些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物理实验模拟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反馈.计算机物理实验模拟系统是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典型应用,有了仿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重复进行实验,从而增加了锻炼和实践的时间,扩充了实验内容,为大学物理实验开辟了一个新的前沿教学阵地.总而言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仅仅视为一种教学手段的补充方式,我们应在明确多媒体辅的这一地位的基础认识上,注重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合理的应用,我们更要注重的是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中所取得的效果,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许森东,冯元新,李祖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大学物理实验,2006(4):77-79.

[2]陆申龙.开放教学实验室,提高学生创造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19(6):8-10.

[3]马宏源,明莹.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26(5):110-112.

[4]陈蓉,陈道海,黄君红,胡木林,郑小林,钟炳辉,李仁茂,陈燕.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3):121-123.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9)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设施

本次实验采集的水样为广西大学水产科研实验基地的1号塘(1#)、3号塘(3#)、9号塘(9#)和4号塘(4#)、6号塘(6#)、8号塘(8#),总面积13亩。均为无坡度的水泥片石堤池塘。每口塘装有1.5KW增氧机一台。各塘除投饲种类及放养鱼类外,管理方式基本一致。

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1.2.1实验仪器

a、定量瓶 b、定性瓶 c、浮游植物网(25号) d、温度计 e、胶头滴管 f、0.1ml浮游植物计数框(2cm*2cm) g、竹子 h、1L采水器(水生80型) I、显微镜 j、载破片,盖破片 k、0.1ml移液管 l、吸耳球

1.2.2实验药品

甲醛(福尔马林): 5%甲醛 即每100体积水样加5体积甲醛。

鲁哥氏试剂(碘液):将6gKI溶于20ml蒸馏水中,待其完全溶解后,加入4g I2 充分摇动,待I2完全溶解后,加入80ml的蒸馏水即可配成100ml的鲁哥氏液[7]。

1.3 浮游植物的采集以及处理

浮游植物活动的旺盛期是在秋季期,而且是在一天的中午时段最活跃,因此,我们选择实验水样采集的时间段为2009年夏季7月25日、8月25日,秋季9月23日、10月23、11月19日,冬季12月21日和2010年1月19日。为采样当天早上的9点从1号塘开始,这样实验采样进行到9号塘时为12点左右。采集的过程中同步的测量每个实验池塘的水温以及采集水样前后的气温,并做好记录。

1.3.1浮游植物定性样品采集及测定

浮游植物定性的水样是用25号的浮游植物网沿着池塘四周边缘在水层为0.5米处进行水平拖滤采集。实验采集的水样经浮游植物网过滤后浓缩放置于浮游植物定性瓶中,立即加入10ml的鲁哥试剂固定液以及5%的甲醛液2ml,并做好日期、塘号的记录。

1.3.2浮游植物定量样品采集及测定

实验基地池塘里的水无更新,为了能够比较均匀的而且是比较全面的收集到尽量完全的浮游植物,本实验选择的点为每个池塘的靠岸1米左右的四个角以及池塘的中心共5个点为采样点。

实验基地池塘在养鱼期间水深大约为1.5米,浮游植物一般会在中上水层活动,因此,本实验采集水样的水层为0.5米。每一个采样点采集水样为1000ml,即采集总水量为5*1000ml=5000ml。

1.4 浮游植物的定性和定量

本实验对浮游植物的定性定量观察都是在水产实验室进行。

1.4.1浮游植物的定性

实验采集水样中浮游植物的定性,是用胶头滴管从定性瓶内吸取底部的藻液,置于载破片上,用10X的低倍镜进行初步的观察,主要是鉴别大型的藻类,再用40X高倍镜进行再次观察,主要是鉴别低倍镜下不可观察到的小型藻类,一般一口塘观察两遍。定性包括门属,并将出现频率比较频繁的种类做好“++”记录。

1.4.2浮游植物的定量

浮游植物定量的方法:将定量瓶内的浓缩藻液充分摇匀并迅速用0.1ml的移液管取出藻液置于容积为0.1ml的浮游植物计数框内,并用盖破片盖好,置于40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计数。选取计数框内靠近四边以及中心的小格进行计数并计算总和,得出一片计数的浓缩藻液的1/20的总量。每瓶水样观察两次,计数两次取其平均值。同一采集水样的两片计数结果与其均数的差距如果不大于其均数的±10%,这两个相近的均数即可视为计数结果。

2.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养殖类型池塘浮游植物的组成以及优势种

2.1.2池塘浮游植物以及优势种的组成

通过2009年7、8、9、10、11、12和2010年1月对实验采集水样进行观察,初步统计有绿藻门27属(占48%)、蓝藻门15属(占27%)、硅藻门7属(占13%)、裸藻门2属(占4%)、隐藻门2属(占4%)、金藻门1属(2%)、甲藻门2属(4%)共7门56属。

不同养殖类型的鱼塘其浮游植物在夏、秋、冬季的种类多样性变化不大,都在30%—37%之间。占绝对优势的绿藻则是随着季节更换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蓝藻与绿藻则刚好相反。

从本小组成员实验鉴定的结果可以看出, 2009年7~12月和2010年1月期间,各个池塘出现的藻类种类是比较多的,其中绿藻门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蓝藻门。经过本实验小组人员的观察和鉴定的结果显示,各个月份各个实验池塘中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别为:小球藻、栅藻、盘星藻、十字藻、鼓藻;色球藻、隐球藻、平裂藻;小环藻;裸藻;分别隶属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裸藻门。其中,小球藻、栅藻、色球藻、小环藻在各个月各个塘中占尤为优势种。

2.2 不同养殖类型池塘浮游植物变化

无论是青鱼塘还是罗非鱼塘,不管是在哪个月份,绿藻的密度都是最大的,在94%-59%之间。其次是蓝藻,硅藻,分别在27%-6%,23%-1%之间。

2.3 各塘浮游植物密度月变化与水温的情况

2.3.1不同养殖类型池塘浮游植物变化

比较两种鱼塘浮游植物月变化情况,无论在哪个季节滤食鱼塘的浮游植物密度总是远大于吞食塘的密度。3号塘和9号塘浮游植物密度在7、8月份,即在夏季,其水温的变化不大,呈现稍微降低现象;9、10、11月份,即在秋季,其密度随水温的降低呈现平缓的趋势,变化不大;12、1月份,即在冬季,其密度开始减小,减小的幅度不大。而1号塘在夏季,秋季其浮游植物密度都是呈增加的趋势,且秋季增加的幅度远大于夏季增加的幅度;冬季其密度开始减小,减小的幅度非常大。

2.3.2不同养殖类型池塘绿藻变化

比较吞食塘和滤食鱼塘的绿藻的月变化情况可知,由于绿藻是优势种,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吞食塘还是滤食鱼塘的绿藻密度其曲线图都与其相对应的浮游植物密度的曲线走向相一致。3号塘和9号塘吞食塘在夏季绿藻的密度都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有轻微的下降;秋季,其密度有缓慢上升趋势,11月份后上升明显;冬季,其密度又开始下降。夏季秋季期间水温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恒高温,秋季水温开始下降,但是1号塘绿藻密度都是持续升高,且秋季升高的幅度比较大;冬季之后开始下降,下降地幅度也比较大,几乎接近7月份的密度。

3.讨论

3.1 影响池塘浮游植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原因初步分析

对于浮游植物而言,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水温是影响其生长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根据南方气温的变化,夏季水温逐渐升高,硅藻、蓝藻逐渐减少,绿藻慢慢占一定优势,并且密度越来越大。秋季期间,随着水温的降低,硅藻密度逐渐升高,蓝藻密度逐渐下降。

第二个影响浮游植物密度的因素是主养鱼和配养鱼的食性和活动情况。配养鱼类对水中的浮游植物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鲢鳙鱼在滤水的过程中也会摄食大量的浮游植物,从而使浮游植物密度随着降低。

参考文献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10)

1.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强。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社区专业学生每学期末都有两周的校外实训,使学生有机会深入社区,体验真实的社区工作环境,熟悉社区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掌握基本技巧,在实训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岗位技能。社区专业的高职生经过三年学习具备了基本的岗位技能,能够较快适应并胜任社区工作,这是社区专业高职生与其他群体相比的优势所在。

2.学习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获得职业准入资格。

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即有望考取职业资格证,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以某高职院校2007级社区专业的42名学生为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与实训,有39名学生考取了助理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证,20名学生进入物业公司工作。目前,我国对社工师职业资格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高职生因其专科学历,只能在其毕业且具备两年工作经验后考取,但随着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社工师资格的含金量逐年提高,这对于社区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激励,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明显。笔者通过走访该专业毕业生了解到,多数在社区一线工作并已考取社工师职业资格的毕业生表示,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可见,双证书制度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养成,保证了其职业准入资格,这是高职生与其他群体相比的优势所在。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高职生自身的劣势(W)

1.自我认知不足。

大学生虽正日趋成熟,但在自我认知方面还不全面,对事物的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不够成熟。笔者对某高职院校08级社区专业56名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7%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2%的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由于自我认知不全面,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盲目自卑,择业过程中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错过就业机会;有的学生对未来期望过高,盲目乐观,职业理想不切实际,遇到挫折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2.工作经验不足。

尽管上课过程中有课堂实训,每学期期末都有校外实训,毕业前有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但与具有社区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相比,高职生还是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这并不只是高职生面临的困境,这是所有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的问题。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高职生面临的外部机会(O)

1.国家政策机遇。

在当前我国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背景下,社区专业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约有社工20万。参照国家18部委最近联合制定的社工专业队伍建设规划,目前我国社工尚缺口180万。这对于广大社区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2.物业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居住区物业管理市场也日益繁荣。物业管理市场的繁荣势必带动该行业的人才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城市物业管理人才市场需求的旺盛对于社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高职生面临的外部威胁(T)

人才高消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大,同时用人单位又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一些单位不顾实际情况,招聘人才时一味追求高学历,本来一些高职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却非硕士、博士不用。可见,高职文凭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SWOT战略决策

SWOT分析不仅是一种很好的分析工具,更可以作为选择和制定战略的方法。SWOT分析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如表1所示。从以上分析可知,社区专业的高职生既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着的优势和劣势,也应看到自身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运用SWOT分析提供的四种战略为自己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战略)

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相对本科生、硕士生的比较优势,如动手能力强,获得了职业准入资格等。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出来,有效利用宝贵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要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以及相关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第一,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基层政权建设,社区专业的高职生就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校内外实训过程中锤炼的技能这一优势,抓住机会,制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物业管理人才市场的繁荣。社区专业的高职生应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取得助理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证,把握机遇。

(二)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O战略)

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劣势,认真分析当前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克服劣势,寻找最合适的职业定位,制定最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社区专业的高职生在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首先应意识到自我认知不足、工作经验缺乏是我的劣势。今后时刻注意克服自我认知不足的缺点,修正对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增加实践经验,积极主动,利用寒暑假机会到行业一线去锻炼自己,完善自我,有效利用各种机遇。

(三)利用优势,挑战威胁(S—T战略)

在当前高校不断扩招而就业岗位供应不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普遍存在就业压力。高职生存在就业压力,本科生、研究生也存在就业压力。同样存在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能否经受住挑战,关键是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确定一条职业发展路线,并按照既定路线前进,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结合社区专业的高职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避开文凭的劣势,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发展路线,不攀比工作报酬、工作条件,更注重自己在岗位上能否得到锻炼,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挑战外来威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克服劣势,回避威胁(W—T战略)

在当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情况下,高职生的自我认知不足、工作经验缺乏的劣势就显得更加明显。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充分重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多阅读,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自我认知,了解自我;其次,积极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训,积累工作经验,充实自己;第三,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尽力回避人才高消费现象对自己的影响与威胁。

动物实验的优势篇(1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各地各学校都在不遗余力的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进的步伐。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迷人的风采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只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可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 “寓教于乐”的目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如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利用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而发电的情景,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学生也能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学习物理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物理概念及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如可视性不强的实验,抽象物理现象,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模拟完成现实环境下难以操作的物理实验,可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如:《光现象》中“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如果用演示实验则对环境要求较高,需要在暗室中进行,并且实验现象不明显,于是我用flash制作了动画,使学生轻松记住了这一实验的结论。又如,“焦耳定律”实验,器材很多,操作复杂,而且后排的学生不太容易看清实验现象,如果通过多媒体大屏幕播放该实验的视频则轻松多了,效果也好。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的效果,是教师用叙述、挂图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全部学生答案迅速收集统计,及时分析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及时反馈,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不可能每个实验必做,应该视情况区别安排实验。如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牛顿第一定律、凸透镜成像等在实验室进行,其他诸如安全用电等物理性质的示范性实验,则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合理控制教学节奏,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进行,从而全面实现物理课堂的高效。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氛围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具有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而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