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6 17:20:57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1)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2)

引言

云计算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的研究热点,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云计算课程正逐渐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云计算相关的课程,在培养云计算专业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2]。为促进学生掌握云计算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的云计算设计和应用能力,河海大学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介绍云计算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以及云系统的架构和应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掌握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部署云平台,进而在云平台上构建相关云应用。由于云计算是来源于互联网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是虚拟化、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负载平衡等多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成果,云计算技术的实践性、时代性与发展性,决定云计算是一门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因此实验环节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对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构建实验平台、优化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模式、强化综合设计训练等措施,帮助学生掌握云计算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实力。

1构建云计算实验平台

为了给云计算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提供实验环境支持,笔者采用“IBMOpenStackSolutionforSystemX”云平台解决方案设计企业级私有云架构[3],构建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实验平台并在其上部署虚拟桌面、分布式计算等应用环境,按实验需求分配基础设施资源,提供实验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支持。OpenStack是一整套云计算开源软件项目的综合,旨在为公共及私有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软件,实现基础设施级的资源配置。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实验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创建实验环境,为云计算课程以及其他物联网专业课程提供应用开发和环境管理服务。云计算实验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云计算实验平台的物理设施资源包括网络、计算和存储设备等,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KVM对底层硬件进行虚拟化,形成统一的虚拟资源池[4]。云计算实验平台中部署了OpenStack的核心服务组件,包括存储服务、计算服务、镜像服务、认证服务、网络服务等,以提供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资源管理;同时还配置了开源的网络资源监控工具Ganglia和Nagios,对云平台的运行状况及性能进行实时监控。Nagios用于监控云平台的主机、网络和服务状态,Ganglia用于监控系统资源负荷情况。在基于OpenStack的云实验平台下配置常用的云应用工具,如数据库、桌面云系统、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存储平台Hadoop等。桌面云系统为实验教学提供一种自主创建和管理虚拟机实验环境的方式,采用VDI(virtualdesktopinstructure,虚拟桌面架构)模式构建。云实验平台将实验所需的软件环境制作为镜像,需要时再利用这些镜像创建虚拟机,学生只需获得使用权限,通过桌面云登录到虚拟机,就可获得所需的实验资源。云实验平台下的Hadoop应用环境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的相关实验以及专业工程实践提供环境支持和展示服务;在OpenStack云平台中部署Hadoop,不仅能充分利用云平台中未被利用的计算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还可简化Hadoop集群的部署工作,大大提高实验环境的部署效率。

2产学合作,优化实验内容

云计算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动手对云平台进行操作和配置,加深理解云计算的理论和架构并掌握一些云应用构建和部署的经典技术,最终能够利用云平台开发各种应用。围绕这个目标,河海大学与IBM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云计算实验的关键内容和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技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IBM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持、教师参加IBM的云计算技术培训等各种方式,积极吸收云计算企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充分利用IBM公司提供的云平台资源实施相关的实验项目,设计IaaS、PaaS以及SaaS相关的实验项目并持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在IaaS级别上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对开源云平台OpenStack的部署和应用。通过安装和配置OpenStack核心组件,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基础设施云架构,从而理解怎样构建公有云和私有云;学生采用脚本安装或源码安装方式搭建一个多节点的OpenStack云平台,安装OpenStack的主要组件服务并对OpenStack云平台实现基本的操作管理,掌握IaaS平台对基础设施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模式。在PaaS级别上的实验项目包括Hadoop以及IBMBlueMix平台的应用。学生通过搭建一个Hadoop集群的分布式计算平台,熟悉其核心组件,同时自主研究大数据分析算法,对现实中海量数据处理场景进行分析,并在Hadoop集群环境中处理实现。BlueMix是IBM公司推出的PaaS公用平台,学生在BlueMix平台配置开发环境,可以实现移动应用、Web应用、大数据应用和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和部署[5],通过自主研发和实践操作理解云计算PaaS平台的可靠、高效以及高可伸缩的处理特点。在SaaS级别上,以IBMWorklight开发环境为核心,将云计算和移动开发相结合,设计海量并发移动应用开发等案例。这些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通过实践教学结合行业云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云应用的特点以及构建、部署、运行和管理云应用的相关技术。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了解虚拟化、集群管理、云平台资源分配、云应用部署和等多种技术内容,加深对云平台层次模型的理解,提高云平台的实践技能。教师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补充实验项目,结合物联网专业的其他实验教学平台,开发与工程训练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实验项目,如与移动流媒体应用开发实验平台相结合,在云计算平台部署后端移动视频直播服务器,实现手机视频即拍即传、手机视频直播和点播播放功能,设计基于云平台的实时移动视频应用实验项目,作为开放性实验。

3依托在线课堂,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对实验素材进行整理和测试并补充完善相关的理论知识,编著出版针对本科生层次的云计算实践教程,使学生能够在教程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同时对课程进行在线课堂建设,整合包含视频、PPT、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实验素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由于云计算技术发展迅速,平台更新快,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需要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因此在线课堂应密切关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动态,紧密跟踪主流云计算平台与技术,及时更新技术资料和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依托在线课堂,教师应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强化课前预习(在线)和课后拓展(在线)环节并在课堂实验中增加研讨内容,逐步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实验模式,形成“课前预习(线上)+实验研讨(线下)+课后拓展(线上)”的混合型实验模式。在线课堂的开放性和云实验平台的共享性决定课程采用混合型实验模式具有先天优势:学生可以随时提前进行实验预习和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网络平台传给教师审核;教师可以在云实验平台上验证学生提交的实验作品;课后拓展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资源可以通过远程登录云实验平台申请分配,并通过虚拟桌面的方式获取。在混合实验模式下,教师在实验前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和阅读资料上传到在线课堂,并为学生制订可完成的预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自由自主地完成与实验相关的预习任务;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进行互动讨论,让班级同学以小组形式开展协同学习,将实验任务落实到组内的每个成员;实验验收时由各组讲解相应内容,教师与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参与讨论;要求学生在实验后在线提交实验作品和实验报告,根据学生表现和实验结果打分并计入课程总成绩。混合型实验模式打破传统实验方式对实验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解决学生学习意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从而有效提高实验效果。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动手实践和讨论的方式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不仅轻松学习专业知识,还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表达能力。

4强化综合设计训练

对于云计算的初学者和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讲,课程教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快速建立云计算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操作直观了解云平台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和剖析云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模块,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实时安排实验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及时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云计算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完成拓展实验项目。学生以课外小组的形式提高学习,学习主题不限,可以是IaaS/PaaS平台搭建配置,也可以在云平台上进行应用开发,或者设计一套从底层到应用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PaaS平台BlueMix为例,该云平台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和兼容性,不限制开发内容和开发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该平台实现与硬件、网络、软件开发相关的应用并且即时到互联网。课后拓展实验环节注重综合能力训练[6],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设计开发云计算应用系统,逐步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表现突出或者在公有云平台上优秀作品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国家、省部级组织的云计算相关赛事,如云计算应用大赛、IBM公有云平台开发大赛等,利用学科赛事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7]。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竞赛,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模式,掌握最新的云计算技术,提高云计算设计和应用能力。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3)

互联网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公路、港口、水、电、煤等一样,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的普及,使数据成为生产资料,人类从IT时代进入DT时代。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文本、图片、音视频等海量的大数据,通过有效计算分析和开发,产生新的价值。计算就是公共服务。云计算改变了用户对计算资源的获取方式,从购买计算机产品独自构建计算设施转为寻求社会化公共服务,人们获取信息及其服务能够像用电一样,用多少,付多少。

 

互联网(及其基于之上分布式协同共享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对人类社会将产生广泛、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当代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分析了以零边际成本电联网(如分布于各家房顶的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的集成)、信息互联网、物流网组成的智能物联网为中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认为未来几十年内全球经济将进入商品与服务免费时代,人类社会将发生颠覆性变化,逐步进入协同共享社会[1]。

 

自2014年起,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进行了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软件技术”

 

的研究。

 

拟通过3年建设成为主动对接和服务四川省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高水平、有特色,省内领先的软件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1 软件技术岗位职业分析、培养目标及定位

 

软件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只是当年的编程项目易失败的“软件危机”,而是若不重视“线上”(互联网)编程、运作就会带来的生存危机;同时,云计算[4]使计算能力不再封装于具体的软硬件产品中,而是以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呈现,创新了商业模式,因而小公司可以与大公司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去创新。

 

调查研究发现:制造业、移动互联行业、电信行业、消费电子行业等工业、农业、政府、交通、科研、教育、军事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需要大量技能型的从事移动端软件开发(IOS、Android[6]等APP程序开发)、公众平台开发,以及企业级系统开发(Java EE、ASP.NET[7]等)程序员、软件测试等助理工程师;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及云端二次开发程序员、助理工程师;软件销售服务、售后技术支持等助理工程师。软件技术专业除了面向这些主要岗位外,次要岗位是:从事局域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维护、计算机设备维修等的助理工程师。其他职业面向:企事业、服务业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助理工程师等。

 

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以云计算应用和云端二次开发程序员、助理工程师为例):1)思想品德素质:热爱祖国,思想品德好,法制观念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2)专业素质:掌握云计算和大数据基本概念,能够进行IaaS、PaaS、SaaS[5]等云计算的初步应用和云端二次开发;了解IOS、Android等移动端操作系统,能使用Java、Object C(或Swift)进行程序设计;掌握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和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能够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系统。3)身心素质:具有吃苦耐劳、能承受挫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4)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软件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企业级系统开发(Java EE、ASP.NET)、基于移动端操作系统(如IOS或Android[6]等)的应用,进行程序设计、测试、维护和售后服务,进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初步应用及云端二次开发相适应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毕业生需要获“双证书”,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前,学生需要参加相关考试并获取初、中级程序员认证,信息产业部颁发的计算机高级操作员认证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企业信息管理师(中级)中的一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在项目推进上,既传承学院的优良传统,又力求有创新发展、易于落地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1234”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1234”人才培养理念,即:1个目标(综合素质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2种办法(因材施教、特色人才培养),3条主线(知识、技能、素质),4个平台(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

 

进而把“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称为“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传承“1234”人才培养理念中的“2”,建立了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班”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实施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他“普通班”对应“因材施教”,实施“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CDIO体系”(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宏观VOCSCUM链式课程与微观上课程内容结构狭义CDIO模式结合)[2]和“1.0(基本能力)+1.0(职业能力与素质)+0.5(岗位技能)+0.5(顶岗实习与就业)”人才培养模式[3]。基于 “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软件技术专业的“四段式+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2.2 建立分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测评体系

 

以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为目标,通过引入合作企业理念,创新和探索建立了能力层次分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测评体系。人才培养分为4个阶段(Level:L): L0-L50(技能储备);L50-L100(仿真实训);L100-L200(岗位实训);L200-L300(实习就业以及创业孵化),如图2所示。

 

2.2.1 技能储备阶段(L0-L50)

 

周期:前3个学期。培养目标:具备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掌握项目开发常用知识点的基本应用、具备一定的工程开发的规范度和熟练度。设计思路:本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根据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合格人才标准,分解成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点,封装成本阶段的6个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操作系统、Java 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技术、Web编程技术、系统分析与设计UML)。培养方式:进行基础授课教学。

 

2.2.2 仿真实训阶段(L50-L100)

 

周期:第四学期。培养目标:具备项目工程思想、能够根据项目分工完成工作任务,具备企业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思路:专业教学阶段,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思想。根据校企合作企业积累的产业项目经验,将相关的产业技术和业务流程开发成仿真实训案例,并在实训基地搭建产业环境,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入到仿真案例中,进行专业课的学习。遵循教学规律,对应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方式:重在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选择相应专业方向依照专业案例要求扮演对应角色, 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进行仿真实训学习。还可以根据学习效果,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及所扮演角色。例如,可以仿真实训程序员,软件测试助理工程师,云端云计算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助理工程师,软件销售、售后技术支持服务等助理工程师岗位的项目,分别涉及Java EE、ASP.NET、IOS、Android、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

 

2.2.3 岗位实训阶段(L100-L200)

 

周期:第五学期,通过L100后到达到L200前。培养目标:胜任项目开发相关岗位的综合要求、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创新能力。设计思路:岗位实习阶段采用还原企业岗前培训与试用期锻炼的教学思想。根据校企合作企业的基础和经验,引入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国际化产业项目,采用500强企业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并配以经验丰富的高级项目经理作为职业导师进行实时指导。培养方式:根据合作企业所承接的产业项目,吸收相对应的老师和学生进入。在融入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项目所需技能和业务经验,更能够体验500强企业的工作氛围与规范。在良好氛围和项目经理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完成社会人向职业人角色的彻底转变。

 

2.2.4 实习就业阶段(L200-L300)

 

前面3个阶段各对应1个层次,本实习就业阶段则分为2个层次,即:第4层次实习就业,第5层次创业孵化(共5个层次)。周期:第六学期,通过L200后到毕业。培养目标:成为知名软件产业公司所需人才,突出者可从事创业孵化工作。设计思路:通过安排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企业实习岗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双向选择,最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和舞台。培养方式:依托合作企业众多国际厂商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资质,为学生提供实习派遣机会,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能力特点,安排适合个人发展的环境和岗位,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选择,优秀学生甚至可孵化自己的产品,进行创业。

 

3 构建“模块化”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基于生产性的职业角色定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分解,将其划分为社会能力(沟通交流、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等)、方法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能力(计算机基本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四个能力层次),如图3(上部分)所示。在专业核心能力中,以某一能力的形成为主线,按照每种岗位的工作过程将整个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划分为:Web设计、数据库管理能力、软件测试能力、Java SE开发能力、Java EE开发能力、软件工程能力、云计算开发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8个能力模块,每一个能力模块安排2~3门技术课程或应用课程为之服务,以就业岗位为着眼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适应性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岗位实习”为主要环节,构建以“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岗位实践能力培养+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为层次框架的“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如图3所示。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中的“训练基地”部分,软件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生产性实训工厂——移动互联网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已完成。

 

4 专业建设成效

 

建立了“校企双专业带头人 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5人)校企双教研室主任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师生到企业实践并服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了“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等制度。创新了“四段式+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普通班)与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特色班)相辅相成建设上突破;将传统软件开发上升到企业级。

 

教师多批次到中科院计算所等处参加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高级培训并取得职业技术水平证书,骨干教师赴德国参加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训,逐步形成专兼结合、梯度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工厂——移动互联网创新实训基地(包括云计算和大数据实验室等);进行了5+1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及资源包的建设;“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及相关教材已经出版。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搭建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绩显著,获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和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各1名,完成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法院“掌上诉服通”等App应用软件产业项目;在有40多所高职院校系主任(院长)和9个企业的专家200多人参加的四川省计算机学会高职高专分会2015年年会上介绍该专业建设经验,引起极大的反响。软件技术专业在校生1 200多人,人才培养效果明显。在2015年“甲骨文杯”全国Java程序设计大赛B组中荣获西南赛区一等奖第一名等。第三方用人单位调查评价高,广受社会欢迎。

 

5 结语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4)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软件产业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各地急需具备云计算、大数据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软件人才。

一、软件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

2020年1月到8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增速持续回升,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9984亿元,同比增长10.0%;利润增速稳步上升,实现利润总额6020亿元,同比增长5.9%;软件业从业平均人数683万人,同比增长1.6%;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同比增长3.8%。软件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软件人才呈金字塔结构,大量的基层人才主要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服务等工作,可由高等职业院校来培养。随着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软件产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对软件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人才培养进入新时期,高职院校需多措并举加快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

二、优化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职院校软件专业一般以JAVA或者.NET平台,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实施能力。伴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企业加快“上云用数赋智”步伐,高职院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相关课程,着力培养新时期复合型软件人才,如表1所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软件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用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包括交流表达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高职院校应在课程体系中融入通用职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表2所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多样化的问题,应针对不同生源的特点,量身打造,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培养,促进不同特性、不同禀赋的学生成长成才。对于中职生源,以培养软件测试、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为主;对于普通高中生源,以培养软件开发、软件实施人才为主;遴选卓越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为学生成才搭建舞台,助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三、新时期软件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遴选有助于软件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双重提升的教学素材、案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让专业课程建设回归育人本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精神培育、文化传承创新与软件人才培养过程有机融合,以软件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依托软件开发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参与真实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软件实施,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二)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必须打造一批被学生广泛认可的“金课”。按照“模块化、微粒化”的原则,校企共建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每门课程应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件、微视频、重难点指导、在线作业、试题库和课程拓展资料等,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科学规划、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头脑风暴、闯关游戏等多种手段增强教学的时代感,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改变以往单一的课程终结性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纳入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同时,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并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基于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的数据采集、分析功能,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和效果,促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三)校企共建实训平台与本地著名软件公司合作,共建软件开发教学工厂,部署企业自主研发的JavaEE(.NET)快速开发框架,用于软件人才教学及实训。校企双方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一线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软件项目开发以及软件项目实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遴选优秀的学生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企业真实项目实战训练,完成培训并通过培训考核的同学由企业安排实习和就业,形成“理论、实训、实习、就业”流程的无缝对接。与行业知名公司合作,打造符合国际主流技术标准的云计算、大数据在线实训平台。该平台包括在线课程系统、在线实训系统、在线考核系统,实现教学、实训和考核的一体化管理,可满足教学、考试、互动、竞赛、科研等多种需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云计算技术运维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等政策措施。在政府积极引导和企业战略布局等推动下,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云计算已逐渐被市场认可和接受。“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已成为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但也存在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产业供给能力有待加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凸现、产业支撑条件有待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云计算发展与应用水平,积极抢占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制定本行动计划。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为主要目标,以加快重点行业领域应用为着力点,以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为主攻方向,夯实产业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生态,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安全保障,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云计算产业实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基本原则

打牢基础,优化环境。从技术研发、标准体系、产业组织等基础环节入手,根据产业、市场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适时调整完善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引导地方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发展定位,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应用引导,统筹推进。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工业云、政务云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为切入点,带动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云计算的普及推广与深入应用。支持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灵活运用云模式,开展创业创新,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协同突破,完善生态。推动云计算企业整合资源,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鼓励骨干企业构建开发测试平台,带动产业链上核心芯片、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关键设备、大数据平台等关键环节的发展,打造协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实现产业整体突破。

提升能力,保障安全。高度重视云计算应用和服务发展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与挑战,结合云计算发展特点,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形成健全的安全防护体系,落实企业安全责任。

开放包容,国际发展。支持云计算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充分吸收利用包括开源技术在内的国际化资源,支持企业加大在国际云计算产业、标准、开源组织中的参与力度。

(三)发展目标

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云计算在制造、政务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云计算数据中心布局得到优化,使用率和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绿色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数据中心PUE值普遍优于1.4。云计算相关标准超过20项,形成较为完整的云计算标准体系和第三方测评服务体系。云计算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涌现2~3家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具有较大份额的领军企业。云计算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云计算成为信息化建设主要形态和建设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技术增强行动

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支持大型专业云计算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云计算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化创新工程,掌握云计算发展制高点。积极发展容器、微内核、超融合等新型虚拟化技术,提升虚拟机热迁移的处理能力、处理效率和用户资源隔离水平。面向大规模数据处理、内存计算、科学计算等应用需求,持续提升超大规模分布式存储、计算资源的管理效率和能效管理水平。支持企业、研究机构、产业组织参与主流开源社区,利用开源社区技术和开发者资源,提升云计算软件技术水平和系统服务能力。引导企业加强云计算领域的核心专利布局,开展云计算知识产权分析和风险评估,分析预警研究成果,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开展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

加快完善云算标准体系。落实《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推进完善标准体系框架。指导标准化机构加快制定云计算资源监控、服务计量计费、应用和数据迁移、工业云服务能力总体要求、云计算服务器技术要求等关键急需技术、服务和应用标准。积极开展标准的宣贯实施和应用示范工作,在应用中检验和完善标准。探索创新标准化工作形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指导和支持标准组织、产业联盟、核心企业等主体制定高质量的云计算标准成果。支持骨干企业及行业协会实质性参与云计算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国际标准的制定。

深入开展云服务能力测评。依托第三方测试机构和骨干企业力量,以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为依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围绕人员、技术、过程、资源等云计算服务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测评指标体系和工作流程,开展云计算服务能力、可信度测评工作,引导云计算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保障服务质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动与国际主流测评体系的结果互认。

(二)产业发展行动

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转型。支持地方主管部门联合云计算骨干企业建立面向云计算开发测试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咨询、培训、研发、商务等公共服务。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基于开发测试平台发展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加速向云计算转型,丰富完善办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级SaaS服务,发展面向个人信息存储、家居生活、学习娱乐的云服务,培育信息消费新热点。

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创新发展需求,加大资金、信贷、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有一定技术实力和业务规模、创新能力突出、市场前景好、影响力强的云计算企业及云计算平台。支持骨干龙头企业丰富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打造生态体系,推动形成云计算领域的产业梯队,不断增强我国在云计算领域的体系化发展实力。

推动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云计算领域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完善产业载体建设。依托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骨干云计算企业的带动作用和技术溢出效应,加快云计算关键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引导芯片、基础软件、服务器、存储、网络等领域的企业,在软件定义网络、新型架构计算设备、超融合设备、绿色数据中心、模块化数据中心、存储设备、信息安全产品等方面实现技术与产品突破,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大力发展面向云计算的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等服务。

(三)应用促进行动

积极发展工业云服务。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工业云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支持骨干制造业企业、云计算企业联合牵头搭建面向制造业特色领域的工业云平台,汇集工具库、模型库、知识库等资源,提供工业专用软件、工业数据分析、在线虚拟仿真、协同研发设计等类型的云服务,促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个性化定制等业务形态,培育“云制造”模式,提升制造业快捷化、服务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支持钢铁、汽车、轻工等制造业重点领域行业协会与专业机构、骨干云计算企业合作建设行业云平台,促进各类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丰富专业云服务内容,推进云计算在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应用,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

协同推进政务云应用。推进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模式,鼓励地方主管部门加大利用云计算服务的力度,应用云计算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提高政府运行效率。积极发展安全可靠云计算解决方案,在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探索利用云计算系统架构和模式弥补软硬件单品性能不足,推动实现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规模化应用。

支持基于云计算的创新创业。深入推进大企业“双创”,鼓励和支持利用云计算发展创业创新平台,通过建立开放平台、设立创投基金、提供创业指导等形式,推动线上线下资源聚集,带动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通过举办创客大赛等形式,支持中小企业、个人开发者基于云计算平台,开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基于云计算的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兴业态,进一步拓宽云计算应用范畴。

(四)安全保障行动

完善云计算网络安全保障制度。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推动建立健全云计算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云计算网络安全防护管理,落实公有云服务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要求,完善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加大公有云服务定级备案、安全评估等工作力度,开展公有云服务网络安全防护检查工作,督促指导云服务企业切实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促进安全防护手段落实和能力提升。逐步建立云安全评估认证体系。

推动云计算网络安全技术发展。针对虚拟机逃逸、多租户数据保护等云计算环境下产生的新型安全问题,着力突破云计算平台的关键核心安全技术,强化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风险应对。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推动云计算环境下网络与边界类、终端与数字内容类、管理类等安全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及产业应用,加快云计算专业化安全服务队伍建设。

推动云计算安全服务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创新云安全服务模式,推动建设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平台,实现对各类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持续面向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安全企业开展云计算安全领域的网络安全试点示范工作,推动企业加大新兴领域的研发,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推广应用。

(五)环境优化行动

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加快网络升级改造,引导建成一批全光网省、市,推动宽带接入光纤化进程,实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光纤宽带网络承载能力。推动互联网骨干网络建设,扩容骨干直联点带宽,持续优化网络结构。

完善云算市场监管措施。进一步明确云计算相关业务的监管要求,依法做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互联网资源协作服务等相关业务经营许可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加快出台规范云服务市场经营行为的管理要求,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云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落实数据中心布局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落实《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在供给侧提升能力,通过开展示范等方式,树立高水平标杆,引导对标差距,提升数据中心利用率和建设应用水平;在需求侧引导对接,通过编制发展指引,对国内数据中心按照容量能力、服务覆盖地区、适宜业务类型等要素进行分类,指导用户按照需求合理选择使用数据中心资源,推动跨区域资源共享。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投资融资环境

推动政策性银行、产业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加大对云计算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加大授信支持力度,简化办理流程和手续,支持云计算企业发展。借鉴首台套保险模式,探索利用保险加快重要信息系统向云计算平台迁移。支持云计算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拓展市场,加快做大做强步伐。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端、复合型云计算人才。鼓励部属高校加强云计算相关学科建设,结合产业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推广在校生实训制度,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建立一批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成熟的云计算人才队伍。

(三)加强产业品牌打造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6)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本文分析了审计信息化的内涵,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层次,介绍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可以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培训,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强化推进OA、AO系统应用,注重考核激励来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内涵;策略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广泛建立和网络化的普及,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会,采用信息化手段和专业化工具的信息系统审计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如同双刃剑,如何应对不完善的信息系统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摆在内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 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今天,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业务处理的中枢,信息系统的可靠、安全、效率左右着企业的命运。企业不仅要在内部设立信息系统审计部门,实施内部审计,还必须委托外部信息系统审计师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价。要实施独立的信息系统审计,确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系统审计有四个层面:(1)它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发表评估结论或审计意见。有效性包括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2)它的对象是信息系统环境中的各种控制流程或机制,包括IT 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3)它的内容是搜集和评估审计证据;(4)它的依据是业务控制目标,比如系统是否有效实施控制保证财务软件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程序是否准确。通过执行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协助财务审计团队了解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及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信息化审计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不但提高审计的效率,加强了审计的监督力度,也加大审计的透明度。信息化审计体系的建立的关键就是如何有效实施,高顿财务培训帮助学员抓住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掌握信息审计的关键点,实现科技带给企业运营的巨大进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传统手工条件下的审计技术遇到了来自计算机技术的严竣挑战。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离不开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信息化是审计技术创新的最重要方面。

2 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建设是审计工作的技术手段和转型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在生产系统都上信息化系统后会产生大量数据,审计部门如果再不上信息化、不开展数字化审计的话,审计部门就会与企业发展脱节,很有可能会出现找不到审计部门。生产部门是数据生产者,审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审计,所以说审计部门相对滞后的部门。如今政府单位以及企业基本上各业务部门都上信息化,审计部门再不上信息化,就会比较茫然。

审计信息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单项应用,即单一的系统应用阶段,涉及单一处室应用或者涉及业务的单一环节应用;第二阶段:整合化应用,即将国家审计的整体业务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子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不同,会有整合难度大,维护运营成本高,应用效果不佳的风险存在;第三阶段:一体化平台应用,即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系统的扩展性、适应变化性较强;第四阶段:“审计云”应用阶段,包括大数据、移动应用及云计算三大特性。这一阶段能够实现实时动态大数据获取、管理和应用;实现移动审计和移动指挥。实现PAAS应用服务云部署,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3 加强审计信息化的策略

3.1加强数据中心心建设

为实施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该办切实加大审计数据归集的力度,加快该办数据中心的建设,为充实审计数据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数据规范化管理工作,防范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

3.2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化培训

可以分类别、分层次建立了全覆盖的培训模式,统筹运用专家辅导和网络、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计算机中级后续教育、信息化审计方法等专题培训,以及计算机审计方法案例讲解等实战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注重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培训、实务研究、技术攻关、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信息化应用技能,带动一批中青年审计人员迅速成长为信息化建设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业务骨干。注

3.3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

要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加大大投入力度。一方面硬件设备得以充实,购置适当数量的服务器、电脑和外部设备。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得以完善,建成并完善了审计专网、外网。同时,系统应用也得以推广。审计公文传输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广联达、神机妙算等工程软件在审计工作中广泛应用,大大改进了审计工作方式,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推进数字化特派办建设。启动计算机审计培训教室、数据分析室、数据处理室、计算机审计演示厅、审计指挥调度室等建设,提升数字化特派办建设水平,探索审计项目管理新模式。

3.4强力推进OA、AO广泛应用

凡有条件实施计算机审计的项目可以实现实行计算机审计,被审计单位没有电子数据的,也要利用AO系统提供的各种标准审计文书模板进行审计文书的管理,完整记录审计过程,适时进行OA、AO交互。充分利用AO软件及OA与AO交互功能管理审计项目、控制审计现场,实现了审计过程的无纸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业务文书及公文实行网上签发及通过审计管理系统流转,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5注重考核激励

计算机审计纳入年度业务考核,制定计算机审计考核方案,明确考核时间、内容及要求,确保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可以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培训,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强化推进OA、AO系统应用,注重考核激励来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寿桃,王羚,张文祥 信息化对政府审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 2011.

[2]陈留平,彭绍进 现代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 2005.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7)

引言

加速建立健全“互联网+”技术手段与行政管理制度相融合,标志着国家层面对数字技术的充分肯定。2017年陕西省财政厅党组提出了“加快财政信息一体化建设,构建‘陕西财政云’”的战略构想。2020年在陕西省推广实施以统一标准规范体系为基础,以业务系统的一体化为着力点,以大数据创新应用为支撑,以网络信息安全及统建统管为保障的财政信息一体化系统,打造了管理智能化、业务一体化、数据规范化、应用服务化、资源云化(“五化”)智能财政云系统。

一、财政云概述

云计算是运用技术手段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财政云是采用全面云化模式,实现各区域基础设施的云化+财政应用微服务化,采取大应用拆分成小应用,快速迭代、持续交付、资源弹性分配,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充分发挥云的优势,彻底解决长期困扰财政部门的数据标准庞杂、业务流程脱节、信息资源分散、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财政云操作系统几乎涵盖所有财政业务,应用于预算、决算、绩效考评、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人员台账、惠民补贴、政府采购、财税银根、资产管理等各大管理模块,可实现监督和内控管理效能的兼顾提升。“云”系统的智能不仅实现了业财衔接,管理流程,信息资源和数据标准的一体化模式,为预算单位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决策支撑;还通过数据流全面管理,彻底打通预算单位业务、财务与技术的隔膜与瓶颈,实现财政业务管理高度透明。在部门预算、支付、报表、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监督、审计等模块最大限度实现数据相互提取,同时解决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无纸化管理和电子印章简化操作,达成各业务层面的流程无缝衔接,高效通畅办理。另外,财政云还提供了附加服务,如方便地学习途径,内嵌的制度管理,智能的推荐功能,并始终紧跟变革之路,呈现更深内涵,“陕西财政云”作为财政信息系统云化改造标准,在全国发挥引领着示范作用。

二、财政云系统运行中预算单位存在的现状

财政云操作系统对于预算单位的海量数据处理实现了进一步快速、及时监督管控,在纵向和横向维度对财务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提高信息可靠与全面性,降低财政监管耗时成本,但与此同时,云端操作在预算执行上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

(一)理念层面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杨凌示范区46个预算单位开展财政云运行情况的调查了解中显示,达60%左右的预算单位部分领导对“财政云”这项财政变革认知仅为一般了解,可见部分单位领导对财政云相关理念和运行模式了解不足,需要加大对财政云的宣传,首先让各单位领导在思想上重视,才能更好地推动财政云在单位切实有效的执行。

(二)硬件配备中存在的问题财政云操作系统有着资源集中处理和存储特性,但集中受众也会带来操作系统拥堵、业务系统异常等问题。财政云操作系统依赖网络带宽,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数据处理系统,频繁的存取数据与海量的信息交换将会造成网络延时和拥堵。平时,单位在云系统操作时存在网速慢的情况,尤其在月末、季末和年末的数据基本都在同一时间段操作,运行很不通畅,犹如春运时的高速路,只能望车兴叹。杨凌示范区在的资金占比比较小,其中资金量达1000万元以上的单位占20%,100-500万元的单位占39%,在调查中尚存在网速的问题,如果三级财政部门2.7万余家预算单位同时使用财政云系统,没有相应硬件和软件支持,其高效运转的能力将无法切实发挥。

(三)网络操作中存在的资金安全问题财政云操作系统的运行改变了预算单位传统的会计核算、数据储存和数据处理方法,使信息资源共享和实效性大大提升,实现了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资金支付“无纸化”、资金运行“透明化”、财政管理“数字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财政云操作也给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带来风险隐患。财政云操作系统中所有应用模块置于云端,使用者的身份及识别合法性是首要面对的问题。在“财政云”执行过程中发现,有预算单位存在法人UK和经办人UK由同一人保管使用情况,违背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业务分工负责不相容原则,UK混用将会诱发窃取、共享等数据安全风险隐患,也会存在被泄漏、篡改、伪造、变造、冒领等恶意转出资金的行为,使资金使用存在安全风险。

(四)监督管控中存在的风险2020年财政云在陕西省各预算单位推广,云系统在运行中还不够稳定,虽然系统功能已高度集成且功能明确,数据压缩处理响应速度提高,但在票据业务支付的合理、合法、合规政策宣导上,根据调查杨凌示范区57%的单位仅一般了解,而在票据录入业务中,65%的单位对票据使用范围、科目和原始票据也仅停留在一般了解层面。另外,“财政云”系统中,系统操作人员缺乏财务知识,对相关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必然会造成原始凭证不规范、审核不严格,多报、少报情况。从三公经费、培训费、会议费指标执行情况看,容易出现没有严格按年初预算执行,指标混用情况。尤其在政府采购方面,部分单位存在资金支出后才发现应该走政府采购程序而没有执行的情况。

(五)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财政云建成前,财政各业务系统都是割裂分散的,即使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信息,也没有进行有效统一。财政云建成后,整合了原有各个分散系统。在业务流程上,预算编制、批复、执行、预算调整等财政核心业务实现了一体化贯通和动态协同,部门预算与政府预算、预算编制与指标系统之间,建立了完整的衔接协调机制,同时也对各环节的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发现存在预算指标下达错误,单位日常预算执行未按项目进行支付,“三公”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执行上存在混用情况。尤其在票据审核记账环节,截至2020年9月,对杨凌示范区20家单位进行了统计,有1036笔业务,涉及金额1.24亿元,在“财政云”系统中已经支出,但未及时审核记账,致使资金在“财政云”系统显示未支出,而国库系统却已支出的情况,因此无法及时对各预算单位的资金走向进行核对,也无法让单位法人及时了解单位资金使用状况,不仅会造成资金安全隐患,还会让财政监管流于形式。

(六)人员配备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在人员的专业技术方面,预算单位从事经办岗的人员普遍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情况,预算单位在“财政云”系统办理票据支付业务时,41%的单位对票据支付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等政策依据很了解,57%的单位一般了解。在办理票据录入业务时,32%的单位对票据使用的范围、科目、应付附件很了解,65%的单位一般了解。在人员的岗位设立上,30%的人员是专职专岗;74%的人员是单位的正式在编人员,存在没有专职人员情况。操作支付系统时,本着谁经手、谁便去“财政云”系统转账情形,尤其部分单位存在临聘人员上岗操作等情况,这些均较易引发资金安全隐患。

三、财政云系统下打造预算单位资金风险防控着力点

财政云总体思路是搭建预算单位数据核心,实现标准、可控的资源平台,采用“放管服”模式进行管理,前台关注用户体验,中台遵循技术标准,后台构建数据底座,实现决策、运营、使用和监管的智能运行,最终形成管理智能化、业务一体化、信息规范化、应用服务化的管理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打造预算单位财政数据生态的智能、网络及立体化新引擎,实现预算单位层面信息共享、动态优化宏观分析格局,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观念层面:转变思维,护航服务财政云操作系统改革时间短、任务重,不仅涉列财政一家之事,更需要不同部门协同合作,包括财务层面预算单位、国库支付银行系统和上级主管财政部门要齐心合力,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做好工作流程前后衔接和职责划分,同时还要及时反馈、沟通衔接,形成工作合力解决财政云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整体层面做好财政云操作系统的筹备和“7×24”小时的上线运行。另外,在预算单位中,要对财政云系统管理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对风险预警给予全员宣贯,对政策执行进行及时培训,建立财政云风险防控机制,明确防控风险点,细化防控工作措施,层层分解任务,层层夯实责任。要建立票据管理台账,抓好硬件、软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真正从制度上、操作上做到资金防范意识全面提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安全层面:系统建设,维护安全整个财政云体系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仍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应用于财政领域,资金安全风险亟须高度重视。在预算单位财政云系统建设和监督管控中,大力推行安全措施,包括日常监管登录账号安全,云端使用安全,恶意代码及插件的防护和UK经办岗的经办权限。同时,为避免资金使用的安全隐患,预算单位务必从思想、制度上高度重视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财政云”操作流程,严控风险点,严把监督关。要坚持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监督检查,对可能出现财务违规违纪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理,堵塞管理漏洞。尤其在UK使用上,经办岗和审核岗必须严格执行UK保管原则,分别保管、共同监督,对数据信息储存做好备份,提升网络病毒查杀能力,从资金使用源头防范资金运行风险。同时财政部门应履行好财政资金的监管作用,组织专项检查,对资金拨付、使用进行事中的审核、监督,以及对财政资金运行和预算执行中重要环节进行必要的延伸检查核证,及时进行重点监控和实地检查。

(三)制度层面:加大保障,提升管控预算单位财政收支、国有资产管控、政府采购流程监管无一不需要财务监管支撑。在原有模式下,单位已提出加强内控和启动内审机制衔接,但在传统制度运行中,确实存在因部门沟通衔接不善出现各类矛盾,当预算单位启动财政云操作系统时,便可以实现各部门无缝衔接。对此,革新原有制度适用情况,格外关注预算单位收支核算风险,严控专项经费挪用、严防政府采购腐败现象滋生、严把资产管理风险,保障财政云一贯执行,并对违规及违约情况及时识别,全面持续打造一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复合管理体制和全流程数据监控。实际管控层面,仍需持续关注财政云操作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提升,并保证业务关联性、数据一致性切实落定,梳理相关接口数据规范和票据真实、金额准确问题。实际执行支付职能时,预算单位务必需要与会计中心及时沟通,对用途摘要、附件张数、领导签字等细节做好初审。在与总体规范不矛盾条件下,对预算单位特殊业务可单独解决,并及时督促票据送回,保证时效性,利于持续跟踪反馈。另外,在数据处理方面,可直接采集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还要把经其他子系统处理后的数据转入处理,便于各部门问题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让财政云操作系统化运行更加顺利平稳。

(四)协调机制层面:业务科室要加强与上级部门、预算单位的沟通衔接,形成监督对账机制,细化工作流程,层层审核把关,明确夯实责任财政各业务科室在财政云系统操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协调和使用资金的中间枢纽。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对所有预算指标从预算成立、资金支付,都根据不同环节的审核操作权限,严格按照系统流水线执行,在指标下达时需要及时和上级部门及国库核对指标,避免指标下达错误。在单位日常预算执行时,要严格审核单位是否按指标进行下达,应按项目进行支付,尤其在“三公”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执行上是否严格根据年初预算,无超支或混用,实现对每一笔财政资金的“精确使用”。各业务科室、预算科、国库科需要建立与对预算总指标和下达指标实时对账制度;各业务科室需对照预算编制情况,实时查看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监控资金流向。通过常态化、规范化操作流程,协调沟通各方,跟踪掌握重点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资金使用方向等执行数据,确保财政资金拨付的时效性和到位率,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预算分配自由裁量权,增强预算约束力。尤其增强各业务科室和国库科、预算单位指标使用的监管能力,建立业务科室与预算科、业务单位与国库科、业务科室与预算单位月对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措施上加强财政对预算单位资金的监管工作。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8)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二、云计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经济如何快速增长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实现,一个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这些生产的要素;在一个就是投入这些要素所产出的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的。由于生产要素会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就需要依靠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我国经济升级转型

通过云计算技术来引起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随着全球竞争力日益增大,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形势紧迫,全球之间的跨地区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潜能日益受到形势压迫,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营管理上提升效率。推动这经济效率的就是不断发展科技,随之孕育而生了云计算技术。云计算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云计算还可以不断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资源型”转向“智能集约型”转变。

(二)增强企业经济实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想要维护这块经济贸易市场变得越来越难。加强培育发展云计算技术。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之下,通过云计算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水平。提高销售额和利润,弥补国内市场销售额的下降的趋势。此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培育发展云计算技术,使得企业的工作更加安全可靠,使企业拥有更高的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不断的增强自身企业的发展实力。

(三)利于健全企业信息管理体系

传统市场的空隙越来越狭小,通过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加强培育发展云计算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样严峻的生存竞争压力下,首先就必须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加强培育发展云计算技术。找准市场定位、有效配置资源、规范内部信息管理。使得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增长空间。维护了相关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了重要意义。

三、通过云计算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可以实现经济的科学化发展

要想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就不能一味的盲目发展经济,要实现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所以在通过云计算技术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去完成这项任务,将技术内容进行统一的有顺序的安排,同时在各个环节,都能有所依靠的轨道进行运行,以免出现管理失衡的情况。只有这样的控制和管理,才能真正切实有效的向着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个云计算技术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面的管理引导,不管是相关的技术人员的管理还是培训教育、宣传,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作为引导,惠及广大百姓。

(二)重视技术应用的审核

加强云计算技术应用的审核管理,其实就是需要做到理想与实际内容相统一,遵循整体性的原则,首先做到设计的内容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在各个方面保证万无一失,从数据到设计信息,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的缺失与失误。在各个环节,都能有所依靠的正常的轨道进行运行,以免出现云计算技术失衡的情况。这就是重视技术应用的审核的作用,在云计算技术发展的初期,就可以做到防微杜渐,不断推动云计算技术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此外,针对云计算技术内容设计的特殊性:情况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同的现象,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整合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待一些较难的技术,依据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控制与管理,并且按照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构建标准化的云计算技术管理体系,不断推进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三)提高管理人员信息意识

在明确了云计算技术管理制度之后,要加强对相关人员对一些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工作,在细节处保证信息的安全无误,实现云计算技术人员技能的提升。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实现其云计算技术管理素质的提升,以保证做好信息工作的控制与管理的工作。为了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制定严格的云计算技术部门的考核机制。可以采取一些方式与手段,例如:将云计算技术管理工作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中去,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例如设立奖励机制等手段方式,激发控制管理人员的热情,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培育发展云计算技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工程,也是一项集合经济、技术、管理的工程。对发展云计算技术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大大的促进相关企业的工作质量与效率,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相关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与管理意识,健全云计算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促动了经济建设的长效发展。相信在各管理部门与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将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使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林莉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云计算应用模式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云计算是IT领域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潮流,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被看作是第三次IT浪潮,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计算方式,它是IT发展的最新技术,正逐渐融进IT日常管理和开发模式中。

那么什么是云计算呢?形象地讲,云计算是指你电脑里所有的资料都放在网络上,然后你什么都不用带,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能上网,你的资料或者你想要的资料都能找出来查询、修改、保存,而且需要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大小都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弹性设置。云计算的出现不仅给IT相关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也给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将引发一场新革命。

一、云计算时代对信息安全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云计算时代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也提出新的要求。根据企业采用公共云或是企业自身搭建云平台这两种情况,其人才需求各有不同:

1.一般而言,对于广大中小企业用户来说,资金是发展最大的障碍,他们将选择公共云服务。公共云是由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云服务,服务在第三方运行。企业通过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服务协议,以按需付费的方式使用相关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IT部门来讲,传统的系统维护IT人员、软件研发人员、硬件部署人员面临着工作机会减少的危机。因为所有的后台管理和维护工作都交给了云供应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企业IT部门工作量会大大减少。在公共云管理中,IT人员需要负责处理数据安全性问题,决定哪些数据能移到云端,哪些数据不能,对移到云端的数据进行加密,因此信息安全是IT部门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2.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他们有能力搭建云平台并提供对外服务,因此信息安全人才需求会有所增加,但对IT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IT人员不仅要深入地了解传统核心技术,还要掌握从虚拟化、存储、大型数据到安全等新的技能,即需要更全面、多方面融合的技能。

二、适应云计算时代的信息方向课程体系构建

我们调研了许多IT领域的龙头企业,详细了解一线企业对于云计算人才的技能要求,并以此作为导向,确定了以培养信息安全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我们的信息安全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表1所示:

表1:适应云计算发展要求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表

在整个的课程体系中,四个模块是相辅相成的,云计算模块是基础;而组网和管网能力模块主要以路由交换知识、服务器配置知识为主,起技术支撑作用;编程技术模块是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模块,属于重要模块,理解程序、编写代码对于信息安全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而信息安全能力模块则是我们课程体系的核心模块,它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当前主流的信息安全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表2所示,这些基本技术都包括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

表2:信息安全行业主流的技术

三、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的实施

突出项目实践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参与产学研联盟,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适应云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信息安全人才。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真实项目来组织教和学,重点突出项目实战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如何获得项目,最有效的途径是和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除了传统的和公司合作共建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外,校内每学年还举行一次信息安全竞赛,并且参与省市级的校外竞赛;我们还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参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定期让企业的工程师来给学生进行技术专题讲座;我们每年二个假期也会让老师去企业进行兼职锻炼,使学校、企业和产业形成紧密的产学研联盟,我们和许多知名公司,如华为、联想、金山、网安、蓝盾、神州数码、星网锐捷等公司建立了良好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深化合作,来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信息安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任熊,李畅.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

[2]李振汕.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高职培养定位[J].计算机教育,2010(2).

[3]匡芳君.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10)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生物计算机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一种基于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计算机正逐步变成现实,一部分科学家已经使用脱氧核糖核酸进行简易的数据计算和存储操作。它采用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生物芯片作为集成电路板,因此比现在的电子元器件结构要小得多,且它自身具有立体的结构,其集成密度要比轨迹的集成电路高五个数量级,且它本身具有并行处理的能力,运算速度比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还要快上一万倍,其能量消耗却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一旦出现故障,他们还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与人体相连,由细胞提供能量,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一种以光信号进行逻辑运算的一种计算机,它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集成光路、激光器、透镜等,它与普通计算机相比,电子由于不带电荷,没有静止质量,因此不受电磁场的影响,耗能更低,速度更快,计算能力比电子计算机有了指数倍的增长。并且光存储的储量是普通存储的几万倍,随着光存储、光互连、光集成器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使得光子计算机走进人们的生活现实已经不太远。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一种根据原子或者原子核的量子力学特性进行工作,它是基于量子效应构建起的一个完全以量子为基础的计算机。它可以利用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0和1两种状态,通过激光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流动,在理论上,量子计算机并行计算可以达到每秒一万亿次。且量子计算机具有类似人类大脑的容错性,当系统一部分发生故障时,原始数据可以自动绕过出错部分,继续计算。量子计算机这种高速度、低功耗的特性,使得计算机向着更加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建立虚拟训练室以满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求

云计算核心技术培训篇(11)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23-03

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促进就业和保障民生方面也发挥了长期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云经济时代以来,信息资源大量共享,企业竞争增强,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较低,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落后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方式致使中小企业人员稳定性较差,员工素质较低等,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发展。在新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应该适应环境变化,积极摸索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重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作用,积极主动研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

1.1云经济的含义

云经济的提出是云计算技术发展的结果,云计算指的是通过网络取得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满足人们需要,易于共享,随时获得。伴随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云经济的产生。云经济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各个部门获得资源成本较低、资源易于共享以及效率提高。二是云计算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的云服务更加专业化、商品化,催生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1.2云经济的特点

(1)减少资本性支出实现成本节约。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从云端共享资源,大大减少资本投入,同时云计算简化了计算机系统的专业复杂性,降低其维护的难度,为企业带来资金成本降低。通过网络获得资源,大大减少了用户获得资源的时间,提高企业效率。云经济给社会带来了规模效应跟效率的提升。

(2)实现商业模式变革。云计算使资源商品化、云服务专业化、行业化等方式,云计算将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金融、电信、能源、教育、科研、物流、交通、制造、民生等各个方面,促进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催生更多全新的服务模式、应用场景。

1.3中小企业界定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对企业规模做了界定,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主要的划分标准是从业人员、营业收入。我国2011年6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对各行业制定了划分标准。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2.1缺乏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其完善与否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能够保障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可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后补人才,为岗位空缺提供补充,能够提高人员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避免盲目引进人员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达到优化人才队伍的作用。中小企业由于员工数量少、生产规模较小、缺乏技术竞争力,往往更加重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相比对人力的重视,中小企业更加看重物质资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严重欠缺,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层次单一、文化素质较低、人员竞争力水平低。中小企业内部人员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较大,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招聘缺乏计划性,致使招聘工作具有盲目性,招聘程序缺乏科学性,招聘的后补人才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缺乏与企业本身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前瞻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2.2中小企业员工缺乏系统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途径。科学系统的培训能发挥激励作用,增强员工动力。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更加重视降低成本,没有意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往往目光短浅,更加倾向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人才只是短期消费,缺乏对企业员工的长期培养和系统培训。中小企业缺乏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训制度,大部分员工尤其是新进员工,往往没有经过岗前培训直接上岗,由于缺乏技术指导,给企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即使培训,为了降低成本,培训内容单一,单纯重理论讲解,缺乏实际操作,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中小企业对于员工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严重不足,员工职业晋升体制也匮乏,造成大部分员工激励不足,缺乏动力,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人员流失严重。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管理人员单一,一人担任数职,资源短缺,成本有限,往往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无法科学指导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

2.3薪酬制度与员工评估体制不完善

激励是促进企业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的一种关键手段。激励的手段有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现代企业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激励手段。薪酬是最基本的物质激励。薪酬是对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一种奖励,其多少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员工从获得的薪酬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企业的归属感。员工只有认为自己获得的薪酬跟自身做出的贡献匹配,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否则只会使员工对工作产生倦怠,影响企业业绩。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科学完整的薪酬结构体系,员工薪酬层次单一,没有按照一定的标准设置薪酬等级,例如学历、岗位要求、专业技术等。员工薪酬设置较为随意,薪酬增长缓慢。除此以外,中小企业对员工的社会保障也严重欠缺,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给其员工上足保险,及时参加保险,起点也比较低,使得中小企业员工没有足够的保障,致使员工流动性很大。同时,完善的薪酬制度依赖于科学、合理、公平的员工评估体系。能够公正地对员工绩效做出评价,才能准确地为员工设定工资等级做出合理的评判。我国中小企业缺乏一套完善的员工绩效评估系统,难以保证公平,挫伤员工积极性,难以长期留住人才。

2.4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首先,在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在家族企业中往往实行个人专权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集权严重,没有做到适当分权。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可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致使中小企业往往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统一、长远的管理。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缺乏对其员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大部分管理者依靠亲情管理、人情管理,同时也没有为其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社会保障、晋升空间以及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混乱。其次,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很多管理者把成本节约以及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的最大目标,往往忽视了人才的重要性。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的意识。中小企业内部的员工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专业能力较差,未接受过系统培训,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再次大多中小企业缺少对员工创新的培养意识。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源泉,企业的文化建设往往可以促进员工创新,而中小企业往往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阻碍了员工创新,同时也无法形成企业长期良性发展。

3云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策3.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创新

在云经济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快,大部分信息实现共享,企业的竞争已转变为人才、创新的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摒弃传统的人才观念,更加重视人才的能力,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重视对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专业人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云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中小企业只重视大批量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是目前市场竞争的重点,个性化的生产关键在于企业创新。中小企业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创新文化氛围的创建。实现企业内部人人具有创新意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云经济条件下,网络技术发达,中小企业应该优化招聘程序,实行网上统一招聘,规范招聘标准,充分利用网络招聘科研创新人才。重视创新人才合作,充分利用计算机办公系统的便利性,广泛与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保持密切联系,许多非本单位的创新人才,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也可以成为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中小企业要把眼光放长远,树立新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观,聚集一切人才优势,结合外部人才资源,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

3.2中小企业文化创新

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云经济环境下,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给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需求呈现多样以及专业个性化,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以及资源有限,要求中小企业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共同谋求利益。企业员工要具有合作、共赢共享的意识。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观念的影响意义重大。中小企业长期忽视企业文化的创建,导致内部员工目标不统一,无法与企业共同前进,呈现散乱现象。在新形势下,首先,中小企业应该创建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在员工招聘时,考评招聘对象的价值观,选择那些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员工进入企业。其次,中小企业应该对其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尤其是对新入职员工的岗前培训加入企业文化教育。向员工宣传企业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真正理解并且能够指导于自己工作实践,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让员工获得企业认同感跟归属感。最后,中小企业应该把企业文化贯穿到绩效考核中,绩效考核是一个评估反馈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激励的过程,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绩效考核等级层次高,这同时更加强化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3.3创新员工培训方式

云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增强,人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中小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使员工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使员工能够时刻跟随企业以及科技的发展,能够适应新的岗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员工参与培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首先,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知识方面的培训,知识是员工最基本的能力,企业应该使员工随时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云经济条件下运用非常广泛,中小企业更应该对其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在知识培训方面更加应该重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小企业更加重视实际动手能力。其次,中小企业应该对其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使员工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在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最后,中小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精神文化培训,将企业自身创建的企业文化以培训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强化教育,使员工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员工创建一个可以安心工作,能够激发创新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员工积极乐观工作,与企业目标高度融合。

3.4创新激励机制

激励对于使组织员工保持活力、积极、乐观具有核心作用,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保持创新动力。云经济背景下,科技发展迅速,企业人力资源也逐渐高素质化,中小企业的员工已经跟过去有了很大区别,企业的激励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创新。过去,中小企业单纯重视物质激励,激励手段比较单一,实施激励时也没有区分激励对象。在新环境下,中小企业应该在创新物质激励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激励。在对其员工进行物质激励时,要在保证基本物质奖励的同时,在企业效益良好时,给予员工奖金奖励以及假期奖励。即使在企业状况不好时,也要保持基本物质奖励的及时性,否则使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造成人员流失。另外,在确定基本物质奖励与奖金等级时,要区别激励对象,按照标准划分等级,合理确定等级差,以达到激励公平,真正发挥激励效果。在物质奖励以外,中小企业应该重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目前,中小企业员工素质提高,更加年轻化,也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小企业应该在物质奖励以外,给员工颁发荣誉称号等,给员工精神鼓励。再者中小企业也可以借鉴国外或者大企业经验,采取员工持股、员工分红等激励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切实结合起来,达到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海英.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D].天津大学,2011(10).

[2]张雪荣.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