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环境污染源监测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7 15:08:45

环境污染源监测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1)

1流域概况与调查内容

南溪河位于桂林城区境内,是漓江的一条小支流,具有灌溉、景观、泄洪等多种功能,执行Ⅴ类水标准。该流域跨越3个(县区级)行政区,总人口约9.8万,全长13km,流域面积约27.4km2。流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有城市、乡镇、农田、工业和风景区等多种类型(图1)。因为是城乡结合部,又是建设扩张热点区,雨污管网建设滞后且多不配套,水污染较重,人居环境恶化,污染投诉多;南溪河污水进入漓江,也影响河口下游1500m处桂林南部瓦窑水厂取水口的水质安全;水质污染制约了区域发展,亟待进行污染整治。对水污染的原因,水利、市政和环保部门各执一词,整治方案难以落实。开展本调点是清查非点源污染[1],评估污染原因。主要调查内容详见表1。

2城区小流域环境调查特点与存在问题

南溪河具有典型的城区小流域环境特点[2],是城乡环境交错混杂区。调查要求按比例尺1∶10000专题地图精度,要有数据与图件成果。1)污染源混杂。企业点源污染基本已纳入环保常规管理范围而受控,但企业排口-路径-入河口的情况不清。非点源种类多样,交错分布,其中农林鱼畜、城乡工商、居民三产等面源污染特征各有不同。点源与面源相互混杂,污染性质复杂,风险敏感点多。2)非点源多样。污染种类(特别是面源)污染繁多且数量密集,有工商区、农林区、风景区和山地丘陵、新老城区、乡镇及城郊结合部等等,都市型和城郊型混杂,各类源结构复杂聚集,污水排放特点不一,影响因素多。调查特别要求对农业源和生活源等缺乏基础管理数据的内容(如源的分布、数量、面积、排放路径、污水类型、污染物及排放系数等)获取详细资料。3)区域数据多变。该流域是桂林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和热点。城区建设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快,土地利用类型迅速变化。基础资料缺乏,管理滞后,数据变动大且统计不全,甚至村委、派出所或社区都无法说清管辖区的农田养殖、房屋居民和工商企业等状况。有些地方无法进入调查,获取数据困难或不准确。因此,传统污染调查方法很难完整地调查面源和相关的基础数据。4)流域与行政区交错。流域区与行政区不重合,行政区(社区)的边界不明,通常按行政区和行业的统计数据无法套用,特别是人工雨污管网分割了自然流域,又常不配套,改变了小支流的流向和下渗过程[3],交错分割情况复杂,给本来困难的调查增加了难度。

3基于3S技术的城区小流域水污染监测

调查与评价方法的构建鉴于城区小流域的特点和问题,传统调查统计方法难以进行。按行政区或行业的统计资料本已缺失,还不能套用,因此,城区污染调查必须探索新的方法。本项目构建了基于3S技术的城区小流域水污染监测调查技术框架,见表2。在点源基本控制后,非点源已成为水环境的首要污染源(该例主要有生活面源、农业面源、三产源),是调查的重点和难点[4]。本模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数学运算程序,而是集空间信息处理、数据库技术、指数模型、数学计算、可视化表达等功能,天地一体化的方法及方案。主要基于高精度的3S技术方案对密集源区进行信息识别和提取,并结合实地监测评价验证的模式[9]。根据遥感图像提取模型所需的各类源的分类、地貌、位置、面积、入河路径、距离和特征参数(如楼层和人口密度分布、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及施肥水平)并通过相关模式和参数计算污染负荷;要实地调查及GIS专题制图等手段获取模型所需的雨污管网区、地形和降水等其他参数,将遥感数据与GIS数据分类进行空间叠加运算;最后利用实测监测的水质和水文参数等进行评价与水质模拟验证[5]。调查总体技术路线见图2,调查方法是传统的水质监测、资料调查手段等与3S技术方法结合。图2总体技术路线

4卫星遥感调查与处理分析

4.1空间精度控制与技术参数基于3S技术方案,首先是高分辨率影像精度控制,包括定位、分辨率和投影等3个方面[6]。GPS定位精度与大地控制点(GCP):使用GPS的SBAS信号(即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上的地区性广域差分增强系统),单机定位精度可达2~5m。目前我国境内可利用日本的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MSAS)的SBAS信号,记录道路航迹、道路交叉和标志性地物作为地面控制点,每景影像20~25个尽量均匀分布控制点。RS遥感图像分辨率:本项目采用我国第一颗民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CBERS-02B,HR分辨率2.36m,CCD为20m)。大多城市还可利用GoogleEarth的IKONOS(1m)和捜狗地图的QuickBrid(0.61m)图像时差作多时相对比(2种网上地图是3年前的图像),基本能达到1∶10000专题成图要求。GIS数据投影:解决新增GPS和RS数据与原GIS专题图坐标统一匹配问题。考虑到野外方便使用,GPS定位已达2~5m,为与导航定位坐标一致,我们根据平均差值对系统所采用原有的环境GIS专题电子图层,全部转换成WGS84坐标。影像处理主要方法:①几何纠正模型。一般地区影像为polynomial2,山区部分由于地形影响可采用Landsat模型。②影像融合模型。采用主成分变换融合(principlecomponent),是基于图像。统计特征基础上的多维线性变换,具有方差信息浓缩,更好地揭示多波段数据结构的遥感信息。③图像处理。影像的色相、亮度、对比度和饱合度等进行增强、拉伸、锐化、变换等处理,以提高相关要素图像分类效果。④保存为伪彩色、真彩色等不同时相的多种影像供比对使用。

4.2图像解译分类通过多种影像对比,根据面源计算分类要求,参照96-B02-01-02专题组建立的土地资源人机交互判读分析各区域判读标志,主要分为10类解译(房屋、道路、工业、公园绿地、农舍、旱地、水田、山林地、水面和藕田等,见图3)。在图像分割和图像分类过程中,对仍不易识别的地物,采用多时相多影像镶嵌比较的方法进行补充分类识别。如部分水田、旱地等利用种植业季节性变化,工地建设利用工期差异来区分。

4.3图像属性获取根据项目需求,结合图像特征和GIS功能,利用多种信息源和知识库提取相关属性信息,主要是河流长度和分区、管网参数、图斑面积、道路宽度和长度、房屋类型和层高等。例如,考虑到房屋、人口及污水产生量的特殊关系,图像解译中要获取楼层信息,其方法包括:①根据实地调查结果。②根据城市城市规划指标与区域统计分类推算。③按成像太阳高度角及地面投影长度进行计算并做地面核查。④网络三维地图。如“E都市”、“天地图”提供了城市主要区域楼层三维资料。⑤测绘局提供。⑥有条件者根据立体像对测算等。

4.4建立数字模型GIS和RS配合建模,可视化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核查流域界线和城区建筑分布,计算楼层面积和人口密度等,见图4。

4.5高分辨率图像的处理与识别高分辨率图像特点是空间分辨率高、地物几何结构和纹理信息明显、三维信息丰富,因图像细化而“同物异谱”现像明显,有别于中低分辨率以像元和光谱特点为基础的图像处理技术[7]。但大多地物可目视解译。主要步骤:①图像分割。设定分割阈值,根据斑块的均质性、形状和大小;斑块间相邻和层次关系等进行。②图像分类。设定分类标准和专家知识库,根据光谱、形状、方位、纹理和相邻关系等特征权重。③精度评价。将专题分类结果与实测样本进行精度比对评估。

5非点源调查与处理

5.1技术流程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流域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等水污染相关环境要素进行解译与评价,目的是计算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入河量,见图5。

5.2非点源污染物的GIS计算处理根据遥感图像的分类解译结果(图2),整理量算流域内各类面源的分布、入河路径长度、路径类型,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城市雨污管网层、建成区分布和河流网等GIS图层资料,与图层解译分类结果进行叠加,并赋予图层解译单元和分类层的GIS空间属性。最后经模式运算、汇总成图,生成各类图件。参照相关标准规范、排污系数和实地调查核实的数据参数[8-9],分别计算各类面源的污水和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入河量。例如,其中各类生活源的污水排放,参照《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J5001—2003)[10]及实际情况修正。

6雨污管网及入河排污口调查

雨污管网及入河排污口调查工作分3个方面:①通过市排水部门收集管网分布图和污水接纳的分区范围;②实地GPS测量管线和排口位置,同时估算排水量并采样分析主要污染物,评估污水源类型;③将调查结果转换成电子地图,通过GIS分析管网分区,最后划出雨水和污水接纳区域。经调查,该河沿岸的污水排放口主要有18处,占排污总量的95%。

7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非点源和管网调查的同时,开展点源排放和水质水量的监测。所有调查监测结果数据都要有地理位置的定位,将各类点源和非点源、管网纳入区、入河排口等图层与属性数据,经GIS进行空间运算处理(图6),最终形成可视化的电子地图和数据汇总库,供评价、分析和验证使用。

7.1暴雨过程与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分析典型的非点源水污染都有暴雨污染特征[2-3,9]。本例通过强降雨前后的等时段监测,分析暴雨冲刷污染的时间变化规律。该河流的水质在一场大雨后会经历一个“W”形的变化。在降雨后6~24h,大量非点源污染物被夹带入河,形成高污染期;降水后3d左右(因降水强度不同时间长短可能稍有不同),该河污染就基本恢复到平均污染水平。由此可确认断面上游的非点源污染的特征。

7.2GIS分析与制图处理对居民生活源的污水和污染物产生量的空间分析、切割和叠加等GIS处理,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如图6所示,并按第5.2节所列方法处理,具体过程参见图7。图7流域人口、生活污水、管网接纳及入河污水量的GIS分析从图7可见,具体过程可包括:①根据“污水管网分布图”和污水入河口,通过雨污管网进行GIS的缓冲区分析,结合实地调查,产生“流域雨污管网接纳分布区”。②根据图2的楼层分布的面积和区域人口[8]居住面积,计算生成“人口密度分布图”,结合各区域人口污水排放系数等,产生“流域污水产生量分布图”。③用“流域雨污管网接纳分布区”对“流域生活污水产生量分布图”进行空间分割,去除掉进入管网区域的水量,产生“流域生活污水纳入量分级分布图”。④根据“流域生活污水纳入量分级分布图”的分区,将污水入河量与其他各类面源和点源进行叠加运算。再分别按图斑、按支流区、按行政区或按水环境保护区等等,生成不同级别或类型区的统计数据,同时形成各类专题图和可视化资料。

7.3数据汇总与源的解析流域内的污染源分为点源和非点源。点源包括21家工业源和3家医院,废水排放量为252.51×104t/a,COD排放量为212.12t/a;非点源包括生活源、餐饮、养殖、种植及地表径流,污水排放量为474.93×104t/a,COD排放量为3414.21t/a。经修正,各类污染源的污水入河量和化学需氧量入河量分别为482.67×104t/a,2783.8t/a,详见表3。其中以生活源的污染贡献最大,是治理重点。各类源的排放值与水质监测值的同期获取,有分类和分区的详细数据,有利于说清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

7.4河流径污比的分析经数据汇总后折算各类源的污染贡献,即可分析河流径污比及治理方案。结合常规水文资料,南溪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1.5m3/s(12.9×104m3/d),最枯月平均流量仅约0.2m3/s(1.73×104m3/d)。按现有污水入河量1.31×104t/d计算,其平均径污比约为9.8,枯水期约为1.3。按我国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要求,全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径污比难以达到10的要求,河流自身径流量不足以净化稀释入河污水(图8)。在枯水期(当年8月至次年3月)径流量更小,河流水质难以达标,必须截污或补水。

7.5水环境容量与水质预测由于调查获取了全面而详细的污染源分类和分布数据,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和水文参数,采用河流零维模型结合一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预测,在全程截污的情况下,取0.1m3/s作为天然状态下最枯月90%保证率的南溪河水量,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结论是水环境容量较小。化学需氧量容量为0.17t/d,氨氮容量仅为0.0082t/d。而水质预测结果表明,在理想条件下,预测上、中、下3个断面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预测浓度低于但又接近于功能区IV类水质标准限值,水质安全保证率不高。因此要保证稳定达标,必须有补水和湿地等其他工程措施弥补。

8问题讨论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2)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渐兴起,但是同时却带给我们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环境的严重污染,环境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阻K了我们发展和谐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自动监测设备的研发,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设完善的监测技术,加强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 环境污染的的危害及原因

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和破坏生态系统,造成酸雨、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问题,危害人类社会。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巨大,并且不能被提前预料。当环境污染发生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增加人们的发病率。环境污染影响水质,威胁人体健康。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不但产生环境问题,还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原因:第一,工厂生产的废水、废渣等向河流直接排放,对河流、湖泊造成污染;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第二,车辆燃烧汽油、柴油等,工厂生产燃烧煤炭等,燃料在没有充分燃烧过程中,有害气体被排放当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第三,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大量的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对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实际上,污染环境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需要通过有效措施才能确保有效控制污染源,进而保护环境。环境保护中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能够对污染源进行快速查找,确保人民能够对污染源进行有效处理,保护环境。

2 环境保护中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能够对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把握,及时监控企业排放尚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废弃物,使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国家与地方环保部门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为污染源总量控制以及污染减排提供技术支持。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针对环境保护中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当前我国已经通过有关法律进行规定,企业排放废弃物需要通过自动监测技术进行检测,确保排放的废弃物满足国家规范的要求。目前,我国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是基于生态建设工作为基础进行研发,主要实时监测大中型企业的废水处理、废气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已经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无疑表明中国对环境保护工作已经不断强化。对环境保护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的研发,近年来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自动监测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监测范围扩大,使环境保护中在线自动监测质量提高,有效改善了环境,促进了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3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

3.1自动监测技术的硬件设施

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具有硬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就是指建立在各级环保部门的污染源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建立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通信传输线路与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做到对污染源的时时监控,还能够及时的检测到污染源治理的情况,对没有治理成功的污染源可以及时的提醒,不会出现遗漏的现象,硬件的建设和完善是我国最重视的环节,因为这个过程是监测系统运行的前提,可以正确的进行数据的传输,及时的检测出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污染控制。硬件建设运行的基础是监控,所以还需要监控系统的帮助。

3.2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就是对企业运行的过程进行全天的监控,如果出现污染源的话,就会将信号发送回监控中心,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做好治理准备,然后通过监控中心找到污染源确定的位置,迅速赶到现场,如果污染源严重超标的话,就要根据法律制度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进行严格的处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企业,因为有一就会有二,想要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就必须严肃处理。监控中心可以同时浏览多个污染源的实时自动监控数据,史数据由数采仪每天定时主动上报,一般设置为每10分钟、每小时、每天上报一次,监控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自动采集数据,及时的监控污染源是否出现,对企业排放的废物进行数据采集,想要确定这是不是污染源,必须要检测排放物质的有害物质是否超标,想要检测其中的有害物质是否超标,就要进行相对应的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还需要将数据传输回监控中心,监控系统会进行数据分析,自动的分析数据,检测排放物质中的有害物质是否超标,然后实现数字化的环境管理工作;还具有报警系统,能够接受现场的报警信号,在接受报警信号后,能够较快的进行响应,及时的通知工作人员,还能够实现为应急提供重基础数据,如果在治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解决,监控系统会提示给工作人员一些重要的数据,确定科学的治理方式,及时的处理污染源的大量外漏。

3.3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也是自动监测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应用软件主要是指对污染源进行监控过程的数据库,数据库包括企业(污染源)基本信息、排污数据、排污状况、污染治理设施等,然后加人实施监控系统,这样就能组成一个动态的污染源排污情况平台,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排污数据的核定,按照国家规定的污染源标准进行分析,严格按照数据进行,实现最有效的污染源治理,实现所有排污口的实时监控数据传输到各级监控中心,保证实时监控数据按总局的格式记人污染源数据库。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收集污染源的数据,发挥自身重要的价值。

3.4监控内容

自动监测设备中的监控内容非常重要,在进行污染源监控的过程中,需要设定系统监控的内容,充分发挥在线监控的作用,体现监控的价值,向重要部门及时提供监控信息和监控数据,最好就是制作监控的报表,将所有的数据全部详细的打在报表上,报表制作的必须要明确,让领导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所在,将企业设备在监控中出现的问题全部标写清楚,对于设备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做好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要确保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如果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某些企业的污染源数据记录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要采取相对应的惩罚措施,防止相类似的事情出现,也提高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加强对自己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废弃物的全部达标。企业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也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识,加强对自动监控设备的监督,一旦发现设备出现了故障,就要及时的上报给维修部门,及时进行修理,还要加强刊设备的养护,延长使用的寿命,提供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的现场条件,现场需要一个优良的环境,信号必须要强,不能阻碍到信号的传输,具有安全稳定的电源。

4结语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污染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当前,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我国加大对环境保护中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的开发力度,不断完善监测系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3)

近年来,我国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发展迅速,取得长足进展,也在总量减排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自动监测设备的大量投入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总量减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硬件基础。与此同时,由于监管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监测仪器缺少完善的维护,自动监测设备在运行中频繁故障且故障修复时间长、监测数据准确率不高,影响了仪器运行的稳定性,维护的及时性,数据的可靠性等。本文以辽宁某区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为例,对在监测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概述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就是结合了环境检测、远程监控以及污染报警处理等的一个综合管理系统。它采用GSM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PRS无线上网、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在现有GSM网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环境监控指挥系统和远程监控通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远程所有在GSM网覆盖范围内的特定移动目标。各类监控、报警数据通过GSM网络及电信有限网络传回监控服务中心。以实现监控中心对数据的同步监控、记录、处理等,并可根据对数据报警量的设置,实现对多路信号的自动监视,减少对人员的依赖,可做到无人值守。

二、污染源自动监测的问题分析

污染源自动监测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数据缺失,由于现场端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数据采集传输仪出现故障,导致无数据上传或数据未能上传,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显示为掉线状态,没有可供查询和分析的数据。其次是数据失真与超标,一是传输至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部分数据失真,与理论值或现场手工监测值差异较大,有时甚至相差10倍以上,远大于允许误差范围;二是因自动监测设备故障导致数据失真,例如化学需氧量取样管道的堵塞会导致测定数据偏高;三是自动监测实时数据传输时间与当前时间不一致,这种情况可通过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采用远程控制进行校正,但会导致相应时段的数据缺失;四是部分污染源单位实时监测数据超标,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受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限制,目前还较难通过自动监测数据之间的逻辑性和相关性全面判断上传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在数据查询和汇总时难以完全剔除异常数据。

三、污染源自动监测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现场检查力度

环保部门要成立自动监测设备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污染源单位监测设备安装及采样、监测站房建设、运行台账记录、启(停)运报告记录、设备维护与保养记录、自检与标定记录、操作人员定期培训学习记录、操作程序及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水平等进行检查、查处。要求各污染源单位依据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定期进行自检、自查。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各相关单位认真分析、查明原因、积极整改;对违反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管理规定,或人为原因造成设备停运的污染源单位进行严厉查处,要求限期整改。为保证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一方面要加强与上级环境保护部门沟通交流,寻求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认真指导下级环境保护部门和污染源单位做好自动监测设备运营和管理工作,深入现场,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主动帮助污染源单位找原因、想办法、排故障,协调相关技术力量及时处理出现的故障,增强污染源单位对现场端设备维护的责任意识。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内部而言,应建立健全自动监测工作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从对污染源单位的监督管理而言,要求各污染源单位严格执行自动监测设施启(停)运报告制度,认真填写自动监测设备运行台账,做好设备维护的日常工作,确保自动监测设备稳定、正常运行。鉴于目前自动监测设备故障发生率较高、维护技术相对薄弱、服务质量低等现状,建议推行第三方运营管理机制,即通过招标方式指定一至两家技术力量较强的公司负责废气、废水等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维护、调校和运营,提高设备故障维修效率,加大设备定期维护及调校频次,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促进污染源自蛹嗖馍璞刚常运行。

(三)强化专业技术

应定期根据环境保护的各项业务需求,对系统进行优化更新、软件升级和定向开发,增强系统的自动统计与汇总功能,提高系统对大数据的储存和处理能力。同时,可结合视频对排污口进行动态监控,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污染源单位基础信息管理。通过一系列技术的整合,能够使自动监测数据在排污收费、日常监管、总量减排、应急管理、环境规划、污染纠纷调解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管理,环保工作人员存在技术不甚了解、问题查出率较低的现象,针对该情形,建议大力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和开展相应技术培训,不断强化环保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这有利于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相关技术的推广和掌握。

四、结束语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4)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

第三条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原则上由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并负责对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进行监督性监测。

第四条以污染源监测数据为基础统一采集、核定、统计污染源排污量数据,根据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流量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单位必须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监测档案,并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污染物排放情况。

对于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污染源,以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申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对于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或自动监测设备未正常运行的污染源,由排污单位提供具备资质的监测机构出具的主要污染物监测数据,以此申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对于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且不具备手工监测条件的污染源,按环境统计方法计算并申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第五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排污申报与核定的有关规定和职责分工,对排污单位申报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定,并将核定结果告知排污单位。

对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设备必须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联网,实时传输数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效性审核后的自动监测数据,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对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自动监测设备没有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网、自动监测设备未验收或未正常运行(含自动监测数据未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污染源,由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其进行手工监测,其中重点污染源的监测频次不少于每月一次,并依此数据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重点污染源名单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市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确定并。

第六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考核,组织开展不定期抽查工作。

承担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机构具体负责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的质量。承担排污申报核定任务的环境监察机构具体负责污染物排放量数据的审核。

污染源监测设备的实验室比对监测和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由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统一组织实施。实验室比对监测与自动监测设备同步现场采样,监测频次为每季度一次。

实验室比对监测结果表明同步的自动监测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则从本次实验室比对监测时间上推至上次实验室比对监测之间的时段按自动监测数据缺失处理。数据缺失时段的排放量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核算。

第七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完整的污染源基础信息和污染物排放数据档案。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按季度逐级向上级环境监测机构报送污染源监测数据,用于监测质量管理。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5)

第二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是对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进行核定,并为国家及我省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提供数据的监测活动。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监测技术采用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包括手工监测和实验室比对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条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原则上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国控及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由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装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厂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国控及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共享使用,不重复监测。

第四条国控及省控重点污染源名单按国家及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公布的名单为准。

国控重点污染源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并公布的占全国主要污染物工业排放负荷65%的工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

省控重点污染源指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并公布的占全省主要污染物工业排放负荷65%的工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

第五条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为基础,统一采集、核定、统计污染源排污数据,根据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流量核算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监测档案。排污单位应在每月5日前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上月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数量,并提供有关资料。

对于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污染源,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上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对于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污染源,由排污单位提供具备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监测数据,以此上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

对于无法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和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按环境统计方法计算,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

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每月上报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进

行核定,并将核定结果告知排污单位。

第六条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由排污单位负责,验收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运行由排污单位委托有资质的运营单位负责。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必须与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联网并实时传输数据,其中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必须直接传输上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要求,负责辖区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实验室比对监测,其中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火电厂的自动监测系统的实验室比对监测由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

第八条实验室比对监测与自动监测设备同步现场采样,国控重点污染源和省控废水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实验室比对监测为每季度一次,省控废气重点污染源和其它污染源为每半年一次。

第九条对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或自动监测设备未按要求联网的污染源,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对其进行手工监测,依此数据进行核定。

国控重点污染源和省控废水重点污染源监测频次不少于每季度一次,省控废气重点污染源监测频次不少于每半年一次,其它污染源监测频次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行确定。

第十条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承担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核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排放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实验室比对监测结果表明同步的自动监测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时,则从本次实验室比对监测时间上推至上次实验室比对监测之间的时段按自动监测系统数据缺失处理。数据缺失时段的排放量按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核算。

地方实验室比对监测结果与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抽查监测结果不一致时,由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统一质量控制考核,并适时组织交叉检查。

第十一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采用的监测方法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环保行业标准,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技术规范要求实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十二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完整的污染源基础信息档案,建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库。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按季度逐级报送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用于监测质量管理和统计等相关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条件,在人员配置和培训、设备购买和更新、工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6)

第二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是对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进行核定,并为国家及我省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提供数据的监测活动。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监测技术采用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包括手工监测和实验室比对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条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原则上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国控及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由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装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厂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国控及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共享使用,不重复监测。

第四条国控及省控重点污染源名单按国家及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公布的名单为准。

国控重点污染源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并公布的占全国主要污染物工业排放负荷65%的工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

省控重点污染源指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控并公布的占全省主要污染物工业排放负荷65%的工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

第五条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为基础,统一采集、核定、统计污染源排污数据,根据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流量核算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单位应当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监测档案。排污单位应在每月5日前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上月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数量,并提供有关资料。

对于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污染源,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上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对于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污染源,由排污单位提供具备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监测数据,以此上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

对于无法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和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按环境统计方法计算,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

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每月上报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进

行核定,并将核定结果告知排污单位。

第六条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由排污单位负责,验收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运行由排污单位委托有资质的运营单位负责。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必须与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联网并实时传输数据,其中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必须直接传输上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要求,负责辖区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实验室比对监测,其中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火电厂的自动监测系统的实验室比对监测由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

第八条实验室比对监测与自动监测设备同步现场采样,国控重点污染源和省控废水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实验室比对监测为每季度一次,省控废气重点污染源和其它污染源为每半年一次。

第九条对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或自动监测设备未按要求联网的污染源,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定期对其进行手工监测,依此数据进行核定。

国控重点污染源和省控废水重点污染源监测频次不少于每季度一次,省控废气重点污染源监测频次不少于每半年一次,其它污染源监测频次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行确定。

第十条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工作。承担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核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排放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实验室比对监测结果表明同步的自动监测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时,则从本次实验室比对监测时间上推至上次实验室比对监测之间的时段按自动监测系统数据缺失处理。数据缺失时段的排放量按照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核算。

地方实验室比对监测结果与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抽查监测结果不一致时,由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统一质量控制考核,并适时组织交叉检查。

第十一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采用的监测方法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环保行业标准,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技术规范要求实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十二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完整的污染源基础信息档案,建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库。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按季度逐级报送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用于监测质量管理和统计等相关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条件,在人员配置和培训、设备购买和更新、工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7)

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促使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继续应用传统的手段对环境进行检测,无法为环保局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数据,严重制约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可行性。要想符合现阶段环境检测的要求,环保局需要对环境检测系统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从而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提高我国环境的质量。

一、我国针对环境检测进行的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工业治理工作存在缺失,导致环境的污染状况越来越严峻,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我国社会国际化进程。所以,我国一定要对环境污染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要想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环保局首先要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监测环境污染源,从而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仅仅是发展初期阶段,各个方面还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污染源越来越复杂,污染因子种类繁多,在环境检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系统的正常作业以及数据的准确分析,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不仅如此,传统监测系统总的有线传输功能与现阶段环境监测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引进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以期可以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能力,实施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二、在实际作业中环境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压缩传输与处理

应用环境监测系统不仅可以为环保局提供具有准确性的污染源数据,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一种传感网络,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微型传感器。科技的创新在增加传感器设计种类的同时,对传感器的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在实际作业中,使用故障频发,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搜集、检索以及存储功能,不仅如此,在处理过程中,还导致数据出现准确性缺失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监测系统无法为环保局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二)有线检测与处理

随着环境污染源的复杂性越来越大,环保局为了更好的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监测系统要具有对污染源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准确采集污染源的数据信息以及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的功能,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系统还要具备准确分析、管理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功能。传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只具备有线监测的功能,可以对近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与数据传输。对于较远距离的污染源却无能为力,对环保局的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性,无法与现阶段环保局工作的需求相符合。

(三)远程监测体系存在缺失

在我国广袤的地域环境中,普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污染因子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面对大范围的污染状况,环保局要想实现有效控制,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监测污染源,并对数据进行准确采集。传统的系统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多是利用模拟传感器,对A/D进行转化,最终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监测,传统的监测系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对距离较近、布局简单以及分布集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无法对远程污染物进行准确监测,环保局也无法获得有效的监测数据,对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要想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解决,就需要有效且准确的对压缩数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应用FAST协议,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以及压缩等。传输、存储、处理所收集到的监测信息以及相应数据,是FAST协议的主要功能,应用该协议可以为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提供基本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数据流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过长的信息,利用传输编码实现数据的序列化,可以实现压缩数据的有效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可以促使数据的压缩效率稳定提升,并确保信号持续准确,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无线监测与远程控制体系

由于信息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环保局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积极引进无线通讯技术,例如,CPRS、SMS等。虽然这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可以促使监测系统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监测,但无法实现监测数据的有效传输,所以,环保局在引进上述两种技术后,还应该开设GIS短信业务,并制定GPRS环境系统方案,促使上述两种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有效结合,最终满足环保局对监测系统提出的无线传输远距离污染源监测数据、有效处理数据等要求,确保可以对远距离的污染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与分析,为环保局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具有较大可行性的参考信息,确保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除此之外,环保局还可以建立健全远程控制体系,改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局限性,从而全面提升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技术,提高我国环境质量。

结语

环保局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系统与技术,并对其不断进行创新与完善,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解决污染源复杂化与分布广的特点,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提高环境质量,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进行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8)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污染源的研究内容

(1)大气污染源.(2)水污染源状况.(3)固体废物污染源.(4)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5)畜牧养殖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等等。 以下就这些方面对其防治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监控进行了探讨。

2各污染源污染所采取的方法

2.1大气防治方法 .(1)加强大气监测,大众媒体监督;(2)促使企业进行工业改造,加大环保投资;(3)控制交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4)选好树种,搞好卫生防护林的营造与管护。

2.2 针对水体污染的对防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尽快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战略转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综合治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高度重视污水再生利用。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

2.3 固体废物的防治方法。(1)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名环境保护意识;(2)逐步推进固体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3)实行工业企业固体废弃物排放许可证制度;(4)积极推行ISO14000生命周期思想。

2.4土壤种植业的治理方法 。(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2)积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3)普及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4)积极回收农膜,大力推广新型可降解农膜;(5)依靠科学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2.5畜牧业污染治理方法 。(1)合理加工日粮,在饲料中减少使用含硫矿物质如硫酸铜和硫酸铁,可降低含硫臭气;(2)添加酶制剂,消除相应的抗营养因子,补充动物的内源酶,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排泄物;(3)粪便能源化和肥料化,畜禽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填充原料,经发酵后的残渣返田增加肥力,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结,减少化肥的用量。

3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平台的应用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讯、数据库等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化环境监控体系,采集具有时效性、可靠性的环境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最大化的为环境监测与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数据传输方式。数据的传输一般是采用通讯公司的GPRS方式来实现的,该传输方式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运营费的低廉性的前提下,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数据传输特点。数据传输具有实时性强;可对监控点仪器进行远程控制、建设成本低;监控范围广、良好的扩展性;系统传输容量大;数据效率高等特点。(3) 污染源监控平台的功能。监测项目类别的界面,实现废水监测、废气监测项目的归类管理;监测类别是对监测项目的一个具体诠释,对污染物和污染物产生的数据进行分类,达到监测数据的要求;权限管理设置是完成对用户访问数据的授权

4 污染源监控设施的监督管理

国家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核心思想;让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突出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对此我们要多研究多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努力实现污染源全面监控与完善管理措施。

4.1工况在线监控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可以对企业污染治理实行全天候监控,对无组织排放污染源进行有效地定量控制,同时弥补视频监控由于夜晚光线不好的难以取证的不足,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该系统由传感器系统、采集系统、信号分配系统、存储系统、传输系统、中心数据系统平台组成。用户根据需要对现场设备进行配置,对检测频次、通讯延迟、报警参数、通讯参数等各种参数进行设定,并在中心系统平台上显示及控制。

4.2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环境保护部颁布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旨在落实污染减排指标,强化监测和考核体系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全国所有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治污设施,均要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并要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

4.3视频监控系统.目的是对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状态,检测仪器工作状态等情况的图像监视,对图像数据进行存储,同时将视频信息传输到地市监控中心及省监控中心。系统由摄像机、DVR(视频服务器)等设备,主要完成图像采集、编码和传输等工作。 视频监控设备的功能要求。远程视频监控设备需长时间运行,处理数据量大,因此要求设备稳定性好,运行速度快,达到实时监控效果,需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为方便远程视频监控,前端的各种设备如:视频参数、支持的解码器协议要求、录像控制、报警功能等应实施统一管理。

4.4移动车载应急视频监控。(1)移动环境检测车。在环保部门制定的车辆上进行改装,配置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远端站、350M警用无线集群系统、处理系统等辅助设备,是应急指挥系统的远端移动信息采集平台。(2)5.8G扩频数字微波系统。无需频率申请,系统可靠性高,传输能力强,安装使用灵活方便。(3)监控中心站显示系统。(4)广播系统。在应急通信车上完成现场的宣传广播和喊话。

4.5其他措施.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实施在线监测管理的污染源,比如,小型企业,农业,固废等,我们通过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控制来完善污染源管理。其中污染源调查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和污染物消长规律,结合环境质量监测可以监测量变化趋势,同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和控制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污染源调查,可以找出一个区域或一个工厂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资源、能源及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企业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加强管理指出方向;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指出防治什么污染物,在哪防治;为区域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科研提供依据。污染源调查是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工作。

4.6监控方面的日常工作.监控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前端情况的掌握、自动监测数据的处理、自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环保相关业务的支持等等。(1)企业前端情况主要包括:装机容量,机组情况、机组运行负荷、发电量、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治污工艺、排放口基本情况、设备检修等等。(2)自动监测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掉线处理,数据异常处理、数据超标处理。(3)自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联网情况统计、数据传输情况统计、超标分析,总量分析、异常情况分析等。(4)环保相关业务支持包括:环境监察部门、污染控制部门、环境检测部门等提供相关的业务支持数据。

结束语

当前污染源污染日益加剧,通过环境保护部门颁布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源污染,合理利用在线监控系统管理模式和自动监控管理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9)

基层积极性怎么调动?

目前,相当多基层环保部门仍对污染源自动监控不够了解,不知道该怎么管怎么用,一些环保部门未适应污染源自动监控带来的变化。连续自动的在线监测相对于传统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开展一次的监督性监测,可能会发现数量远超原来的超标排污情况,造成工作压力激增。现有的工作方法及工作资源难以适应情况变化,少数人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

单靠主动、自觉难以保障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特别是在大多数地方仍未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的现阶段。

为此,河南省环保厅规定,基层环保主管部门负责履行污染源现场端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监督执法、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等工作,并配套建立了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为辖区内各级环保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提供了保障。

同时,河南高度重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将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于责任污染源排查,将主要燃煤电厂的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将自动监测发现的超标数据应用于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监管,应用自动监测数据分析重点行业的排污现状。

通过各种基础应用,促使各污染源单位更重视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行维护,激励各级环保部门更重视自动监控系统管理,进而使各级政府也更加重视自动监控工作。

如何确保数据真实性?

现阶段,相当一部分污染源企业抱着“自动监控是政府监管排污的手段,排污单位不愿花钱买‘手铐’”的心态,消极运行管理污染源现场端自动监控设施。污染源企业进行自动监控设备维护时往往被动应付式开展工作,难以主动做好仪器日常保养维护及校准校验。甚至有部分污染源企业为了逃避环境监管,在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上弄虚作假。

环保厅加强监督执法,坚决制止不正常使用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及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进行排污数据作假等行为。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应用信息化、网络化及办公自动化等手段来进行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运行及应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环境监管的有效性能否提升?

在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方面不断探索,科学总结出一整套思路,使自动监控手段在环保工作中大显身手。

排污收费更加客观、公平,更有效地推动污染治理。河南省从2009年开始全面使用烟气排放自动监测数据开展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污量核定和排污费征收工作。实践证明,使用自动监测数据核定排污量,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相对于采用监督性监测数据或使用物料衡算方法核定排污量,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排放口的排污情况,可全面反映超标排污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使排污收费政策推动污染治理的经济杠杆作用得以更好发挥,有效避免协商收费等情况发生。

实现监督执法工作精细化,以严密监管促使污染物达标排放率大幅上升。省厅依托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组织开发了超标事件调查处理管理软件。通过软件调度,各级环境执法力量开展重点污染源超标排污行为的调查处理。目前,省监察总队利用软件联动燃煤电厂所在地环保部门,强化对电厂烟气排放情况的监管,做到燃煤电厂的每一次二氧化硫超标排放情况都得到关注、调查、监督整改,通过严密监管促使各大电厂进一步重视脱硫工作。

利于突破现状,开创工作新局面。上下级环保部门之间不能有效地相互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下级之间掌握的情况、数据等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环保系统内部职能机构之间如果不能协同开展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同机制。

通过应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环保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助于各级环保部门同步掌握排污监控数据,增强上下级之间掌握情况的对称性,有助于建立各级内部机构之间的高效协同工作机制,可推动上下级环保部门互相支持,增强环保系统内部不同职能机构协同作战的能力。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10)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废气量排放的增加、公路汽车行驶数量以及交通拥堵系数的增加等问题,一些大中城市的空气质量逐步下降,加上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大气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当前,人们并不能一蹴而就地改善空气质量,在加大改善空气质量投入的同时,只能按部就班地对大气环境污染物进行严密的监测,以随时了解和掌握人们所接触的空气质量及其相关问题。但是,目前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等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重视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致使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将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相关问题从理论和实际的视角进行探讨。

1 大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1.1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及其基本分类

1.1.1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阐述

大气污染,顾名思义是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的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大气污染物是指在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中所产生的对大气环境有污染的物质,本文主要指的是由包括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交通运输工具等在内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对排入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进行严密监测和控制,使其在一定时间内能被空气所稀释和扩散,从而不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则是:由于大气污染物的过度排放,超过了大气环境所能容纳的饱和度,进而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发生,极不利人们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因而需要对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进行控制。目前,屡屡发生的大气环境污染现象,并不是监测力度的不够,而是对大气污染无产生的源头改善和控制力度不够。

1.1.2 大气污染源和一些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从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形状及其所影响的范围来看,大气污染源主要是点、线、面、体等这四种来源,以烟囱为代表的废气排放就是大气污染源的点,以道路交通机动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所排放的废气污染物就是大气污染源的线,以一定区域内近地面的随意排放的废气等就是大气污染源的面,由焦炉炉体和工厂天窗等所产生的污染物就是大气污染源的体。

一些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是:SO2、PM2.5为主的悬浮颗粒物、NOX、CO、VOCS、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光化学氧化物等。引起这些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因素主要有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大气环境的饱和度、污染物的距离、污染源的排放高度、大气自身的净化能力等。表1是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内超过不同的浓度时,就会引发大气污染。

1.2 环境监测概念及其特征

1.2.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为了预测环境问题并加以防范环境问题的出现,由环境监测部门对大气污染物、污染源等各项内容进行间断式的监测。

1.2.2 环境监测的特征

总体来看,环境监测具有准、快、全和法律效力的特征。首先,环境监测要以“准”为根本标准,只有进行准确的监测,才能提供准确的监测结果和数据;其次,环境监测要以“快”为根本要求,大气环境的变化瞬息万变,因此在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时,要做到“快”,能够对突发性事件做出及时反应;再次,环境监测要以“全”为基本指导,全方位的监测,能够满足各个部门的不同需求;最后,环境监测要以“法律效力”为基本前提,监测的数据要具有法律效力,这样才能为环境保护举措的执行提供依据和树立权威。

2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原则与方法

2.1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原则

根据国内外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的设置,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本文认为在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布点时,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1 坚持科学性原则

这就要求监测部门应该根据污染物的不同,采取相对的监测方法。

2.1.2 坚持一致性原则

这就要求在科学性指导下,对监测结果要具有可信度,要使监测数据无论是在地形或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1.3 坚持代表性原则

这就需要监测部门在进行监测时,要有重点监测,并要使监测数据能反映出未来大气环境的发展趋势。

2.1.4 坚持经济性原则

这要求监测单位在保证监测科学性的条件下,对监测点的设置进行合理分配,将主要资源集中在污染严重的区域。

2.2 常见的污染物监测布点的方法

目前,常见的污染物监测布点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方法,分别是扇形法、同心圆法、功能区法和网格法。扇形法适用于具有明显的主导风向和污染源属于点源的区域,主导风向是扇形的轴线,点源是扇形的顶点;同心圆法适用于某些具有多个污染源的区域,并且这些污染源相对要集中,由于污染源的随外扩散能力不断降低,同心圆的半径设置应该有所差异;功能区法适用于具有显著城市功能分区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功能分区常有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其他区域。

3 关于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若干建议

近年来,随着雾霾现象的频繁发生,大气污染面临着严峻考验,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在做好对大气污染源监测的同时,要结合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具体如下:

3.1 加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

利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进行监测时,主要是借助于这些具有特异性的亲和反应,通过对平衡状态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监测,对待测物的分析进行监测。让免疫化学反应发生在传感器的表面,它具有很强的功能,较高的灵敏度,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对物质做出监测。大量的研究显示,电流型免疫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主要通过一定的竞争机制,对电子传递的途径加以改善,并与流动分析相结合,可以提高小分子半抗原灵敏度的监测。对它更加重要的应用研究还有环境雌激素,包括孕酮、雌二醇等。

它与常规的免疫分析仪器不同,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技术的花费较小,能够实现仪器化,对现场监测比较适合。因为有以上特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要满足对痕量污染物的定量监测,它主要应用于毒素、有机农药、病源微生物等方面的监测,并被广泛应用。

3.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的在线监测方法

通过传感器来测量与监测所需的参数,再借助网络将它发送到控制中心,用来实现监测的目的,它主要是通过公共有线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来完成任务。PSTN在布线上有许多困难,所需的费用很高,所以它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而利用移动电话网对数据进行传输时可以解决布线的困难与缺点,对于大范围的测量,会出现成本太大并且数据采集的精度太小。此外,因为有太大的能耗,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及时地对电池进行更换,这种监测主要是应用于危险区域及大面积监测区域,在应用时的特点是不方便。它主要是由低功耗微小的网络节点,自己以自发组织方式构成,再通过比较密集的节点进行布置,大家通过协作可以感知、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微观环境信息,还可以对这些信息做进一步的处理,在根本上可以取得详细、准确的信息。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国内外的研究成为了热点,并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如在Intel研究中心的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主要是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岛上鸟类活动进行必要的分析,这一系统主要是对将传感器所获取的温度、所获取的湿度及气压等环境信息会通过多条路由的方法,可以将各信号,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发送到监测管理中心,通过对这些比较有效的信息做进一步的监测,使其达到不打扰野生动植物的正常生活情况,并可以对其环境进行监视。

4 结语

随着工业废气量排放的增加、公路汽车行驶数量以及交通拥堵系数的增加等问题,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环境监测部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工作,为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和人们健康水平“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芳凤.浅谈大气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J].科技风,2013(17):56.

[2] 张伟.遥感FTIR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新发展[J].科技风,2013(17):276.

环境污染源监测篇(11)

中图分类号:X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148-02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噪声强度虽然不会马上致人或动物于死地,却能危害人的健康。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噪声问题,把噪声污染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公害之一。噪声污染有别于水、气、固体废弃物以及放射性污染,其主要表现为:当声源产生噪声时,污染随之产生;声源停止时,污染消失;它是一种能量型污染。噪声监测必须做到及时、准确、高效,方能正确反映污染来源及强度,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相关内容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主要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下,由于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产生的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且对附近区域产生一定干扰的声音。就常见的化学污染而言,噪声污染同其有本质上的差别,其具有显著的多发性、局部性、即时性、间接性等特点[1]。环境噪声主要是由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和社会运输等所产生的对周围生活干扰的声音。从概念层面分析时,其属于一种物理性污染,同常见的化学污染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这在其自身即时性的特点上有明确展现,在污染生源停止振动后,噪声也会立即消失,导致污染发生后极难采集到污染物。通常,该种污染不会在环境中长期积累并形成具有持久性的伤害,所以其是间接的、非致命的、缓慢的,但该种污染现象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就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实际而言,其噪声影响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声源分布则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点。通常,噪声源分布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对其进行集中处理时具有较大难度,并且它不会产生可供采集的污染物,实际污染也不具持久性与积累性,具体污染具有缓慢性与间接性。当进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判断时,主要从声源的响度、连续性、频率、信息内容、发出时间以及声源的主观意志、接受者的个人性格及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2]。就现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类型来看,主要有交通噪声及生活噪声两类,前者主要受道路质量、道路布局等影响较大,后者则多取决于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区域规划及具体管理、城市环境绿化等。

2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技术及其相关监测方式

2.1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技术

由于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因而城市基础架构中专门设置了环境监测的部门。该部分总体上讲,是负责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采集各种环境噪声甄别噪声的特点予以解决,这就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工作的主要流程。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工作过程大抵如此,但是,具体落实过程中,仍不免遇到各种问题。在采集各种环境噪声过程中,受外界其他因素干扰,收集信息较困难。为了避免该类情况多次发生,有必要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施噪声的检测和控制。当前,噪声检测的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GIS信息监测技术;另一种是CDMA lX信息监测技术[3]。这两种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中,尤以GIS信息监测技术最受青睐。之所以受青睐,原因在于该技术集采集城市环境噪声的相关信息、信息管理和信息存贮为一体,是有效解决环境噪声污染的根本工具。借助GIS信息监测技术实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监测,对于系统评价噪声污染治理非常有利。

2.2 GIS信息监测技术的技术特点

在环境噪声监测与管理中,使用GIS时其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关于噪声监测点的布设方面,该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布设准确性、最优性的目标。在此方面,传统的噪声监测点设置不尽合理,以至于在反映监测地区的噪声环境状况时常常有偏差。将GIS信息监测技术应用于环境噪声监测,不仅体现出经济可行性,而且也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第二,可进行自动监测[4]。应用GIS信息监测技术,不仅在监测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操作、值守,而且还能满足长短期监测(其连续运行可以实时获得时空分布的噪声数据)。如此便能够为噪声控制规划决策提供参考数据;第三,噪声评价。GIS信息监测技术,通过收集、存储和显示噪声信息等一系列动作,可分析出监测区域环境噪声数据背后的深层次信息。具体而言,可借此信息技术做噪声影响预测,具体内容包括:噪声超标程度、范围估计等。在实际应用当中,GIS主要应用于噪声评价领域中的现状评价。借助该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直观、准确的评价(GIS形象直观图形界面、时空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其中,有叠置分析,借此可出具该监测区域的噪声分析图,由此,便可确定潜在污染源。同时,GIS信息监测技术拥有强大的时空数据分析功能,对噪声的衰减性、地面吸引性等有预测,因而在噪声预测的应用效果甚佳[5]。GIS信息监测技术应用于噪声功能区划分,显而易见,该技术可得出区域地图和数据,为功能区划分提供了依据。如此,便能够反映出区域内噪声环境污染的分布状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以及健康中国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其生活的环境质量,城市管理者也在着力精心打造文明城市、健康城市,提高城市品味,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而努力。城市噪声污染防治是城市管理者必须解决的污染问题之一,而噪声监测就是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的体现。城市环境噪声监测应结合现代先进技术来开展,方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受污染的区域及污染来源,为推动城市噪声污染防止,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培聪.浅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污染特点及监测措施[J].价值工程,2011(6):237-238.

[2] 王宇新,赵晓婧.浅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在线监测系统[J].科技与企业,2012(11):1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