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0 10:54:09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1)

1.引言

石油炼制工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的支柱产业,现代机械的动力燃料供应者。石油炼制工业的加工能力常被用作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燃料及石油化工品需求和供应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炼油大国。随着原油加工量的不断增加和原油品质的劣质化,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区域性大气、水污染问题日趋明显。

污染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科学合理的制定石油炼制行业总量控制目标及污染减排量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石油炼制行业产排污现状的调查,利用2001年~2010年我国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排放量与行业人均生产总值建立环境学习曲线,并分析石油炼制行业“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潜力。

2.环境学习曲线的概念及模型

2.1环境学习曲线的概念

环境学习曲线是指一个企业(行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生产过程的重复进行, 而导致单位产品或产值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量呈规律性变化而形成的函数[1,2]。它反映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企业(行业)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是一个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环境经济理论[3]。环境学习曲线通常简化的表现为万元GDP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随人均GDP增长而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

2.2环境学习曲线模型

环境学习曲线源于学习曲线又不同于学习曲线,其模型的表现形式也与学习曲线类似。现阶段主要提出两种单因子模型,并且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具体表现形式如下[4,5]:

(1)对数-线性模型

其中,是生产规模为时,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或者废物排放;表示生产规模为单位1()时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或废物排放;是经济发展水平;是学习常数,与企业(行业)的生产效率(环保能力)提高快慢有关。生产效率提高越快,就越大,反之就较小。

(2)B曲线型

其中B为常数,-10

3.石油炼制行业SO2排放量分析

3.1 SO2排放总量空间分布

石油炼制行业2001 -2010年SO2的排放统计量趋势见图1。

3.2万元产值SO2排放总量空间分布

石油炼制行业2001 -2010年万元产值SO2的排放统计量趋势见图2。

4.环境学习曲线的建立

基于2000-2010年石油炼制行业SO2的排放统计量、行业人均GDP数据,计算出石油炼制行业人均GDP 和万元产值SO2数据,以此做散点图,并拟合出SO2排放环境学习曲线模拟方程式和相关系数,见表1。模拟方程曲线图与散点图进行拟合,具体结果见图3。

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关系拟合图

由表1及图3可以看出,石油炼制行业的万元产值SO2排放与人均生产总值基本上符合境学习曲线的幂指数衰减趋势,相关系数达到0.96。说明石油炼制行业SO2:排放的环境学习曲线是存在的并具有普遍性。

5.减排潜力分析

5.1减排潜力的分析方法

本论文以环境学习曲线为理论依据,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单位产值污染物减排量,即石油炼制行业人均GDP每增加1千元,万元产值污染物的现实减少量。(1)式为环境学习曲线的基本模型,式中为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为该行业万元产值污染物的初始值,为行业人均GDP,b为学习效率,具体计算步骤为:

根据导数的内涵,某一点的导数值的含义本身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或者是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故本文将[]这一改变量定义为行业现实的减排潜力[6]。分别计算“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的各指标减排潜力,分析其潜力的变化趋势。结合上面关于节能减排的环境学习曲线的相关拟合方程,分别计算各指标下的潜力。结果见表2。

根据污染物减排方程计算2001-2010年我国石油炼制工业SO2、COD减排潜力,结果见表3。

5.2“十二五”减排预测

根据石油炼制行业SO2环境学习曲线预测“十二五”期间减排SO2排放情况,结果见表4。

由表中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每年递减均在10%左右,这与我国“十二五”期间提出的10%减排目标基本一致,可见,“十二五”期间的SO2减排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6.结论

(1)建立了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与行业人均生产总值的环境学习曲线

通过对石油炼制行业产排污、产值及从业人员现状的调查,发现2001-2010年我国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排放与行业人均产值之间符合环境学习曲线幂指数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6。说明石油炼制行业SO2、COD排放的环境学习曲线是存在的并具有普遍性。

(2)根据建立的环境学习曲线分析了石油炼制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减排潜力

根据建立的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排放与行业人均产值环境学习曲线,计算2011-2015年我国石油炼制行业污染物减排潜力及减排量,得出“十二五”期间,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每年递减均在10%左右。

按照2012-2015年人均产值按工信部2012年《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年均增长13%计算,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每年递减均在10%左右,这与我国“十二五”期间提出的10%减排目标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 Sahal DA. T heory of Progress Functions [M].Berlin: Int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1942

[2]韩亚芬,孙根年等. 环境学习曲线建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11,27(2):51-56

[3]崔丽,曾凤章.基于学习曲线效应的长期质量成本模型[J].商业研究, 2004,308 ( 24) :46248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2)

二次函数要确立学习目标,求出函数解析式,会画函数图像,理解图像性质,会平移图像及一般式配方成顶点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次函数,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研究方法。

一、二次函数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a称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求函数解析式的最普遍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还可采取多种方法,如果能够综合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灵活运用总结的规律,可以有效解决问题,节省计算时间和步骤,从而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二、教学设想

在不同班级学生的性格不尽相同,有的班级学生普遍活泼好动,而有的班级的学生则普遍相对比较文静踏实,针对这一现象,对于那些活泼的学生于是采取了“实践与探究”方法,而相对的那些成绩好并且内向的学生采取了“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三、教学过程

对于讲述抛物线这一节课时,可以对比较文静踏实的班级讲解抛物线的定义,画出抛物线的图像后说明抛物线的性质,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增减性。再列举一些生活上的例子去加以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抛物线的效果。同时,对于活泼好动的班级学生应采取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去讨论抛物线这一名词的含义,并以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比如说学生认为“从高处向低处扔物品,就会产生抛物线是正确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它产生的只是抛物线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探讨得出结论,归纳抛物线的特点,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抛物线与二次函数有哪些联系呢?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四、结果分析

教学实验促进了学生学次函数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次实验的结果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在传授有些知识的定义时,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采取“讲授法”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运用知识时,要采取“实践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来使学生学习新知识。

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它表现在学生自主总结规律,学生总结出当对称轴在x轴负半轴时,a、b同号,相反,当对称轴在x轴下半轴是a、b异号。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提出问题,比如说,有学生提出抛物线能够开口向左或者向右吗?这些都反映出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从而,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成绩增长较为缓慢,这表明新式的教学方法更易于接受和吸收。学生对于学次函数所产生的畏惧感如何去克服呢?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上课期间,多加提问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根据新教材、学生的特点以及新的教学理念,从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以及学生间的和睦相处,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成绩,有益于思维能力的拓展,同时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也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119―01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三章“二次函数”,它不但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高中函数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次函数这一章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也为高中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打下了基础.它是三个“二次”(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学好“二次函数”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学好二次函数呢?

一、学会观察与思考

二次函数的学习离不开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可以利用作图方法与作图过程,从“特殊”“一般”规律来认识二次函数,以提高对二次函数的理解与掌握.

例1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图象,并观察其有何变化规律?

①y=x2 ②y=x2+1 ③y=(x-2)2 ④y=(x-2)2+1

从抛物线的图象上,它们的形状大小一致,只是位置不一样,其变化规律为:

二、掌握基本规律与方法

求抛物线 y=ax2+bx+c的对称轴与顶点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 配方法y=ax2+bx+cy=a(x-h)2+k 对称轴为直线 x=h,顶点为(h,k).

第二种 公式法y=ax2+bx+c=a(x+)2+,对称轴为直线 x=-,顶点为(,).

例2 求二次函数y=-2(x+3)2+5的对称轴及顶点.

解:直接利用公式法可得函数的对称轴为直线 x=-3

当x=-3时, y=5,即顶点为(-3,5).

三、善于总结与推广

学好数学,重点在练习.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但又不能搞题海战术,要通过精练,不断地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提高解题能力.

例3 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公共点是(-1,0),(3,0),求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

分析: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总结,即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抛物线上到对称轴等距离的两点的纵坐标相等.

解法一: 设a>0,利用图象可知 A、B两点的中点是(1,0),即所求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1.

分析:由公式法可知对称轴为:x=-,求出a、b的值或a 、b关系即可.

解法二: 抛物线y=ax2+bx+c经过(-1,0) ,(3,0)

a-b+c=0 ①

9a+3b+c=0 ②

②-① 得:b=-2a.

所求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1.

由上述解题方法可总结出结论:若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x1,0)(x2,0),则所求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x=.

四、加强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最后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在于函数关系的确定,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采用表格分析来帮助理解.

例4 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路,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

(1)某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2)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解:(1)设每件降价x元,根据题意,得(40-x)(20+2x)=1200.

整理得 x2-30x+200=0,

解方程得x1=10,x2=20.即当降价10元或20元时,由于销售量不同,都可获利1200元.但“为了扩大销售”,“尽快减少库存”可降价20元,每天销售量将增加,符合题中要求.

(2)设每件降价x元,其数量变化关系式为:

则函数关系式为: y=(40-x)(20+2x)

=-2x2+60x+800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4)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圆锥曲线是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抛物线是圆锥曲线之一,与之前学习的椭圆与双曲线相比相对比较复杂。此外,抛物线在初中阶段学习一元二次函数的时候接触过,学习者很可能将抛物线错误地定义为“二次函数的图像”。因此,如何更好地讲解《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显得尤为重要。

总结前人[1][2][3]所做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抛物线的教学设计研究者大都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内容难度较大,整节内容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仅利用课堂上45分钟时间,学生很难真正掌握这部分内容。

翻转课堂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以及评价、诊断两个辅助教学环节[4]。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这三阶段的教学,学生可以分步骤掌握这部分内容;另外,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样可以达到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从而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更好的获得知识。因此,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研究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二、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是选修2-1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教材内容的顺序是:曲线与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可以减少了学生的认知障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抛物线的几何图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对圆锥曲线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动手实践,体验抛物线的形成过程从中抽象出抛物线的几何特征;(2)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3)进一步感受类比,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4)感受抛物线的广泛应用与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与相关概念;2.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1.从抛物线的画法中抽象概括出抛物线的定义;2.建立合适的坐标轴求解抛物线的解析式。

(五)教学过程

1.课前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引导,观看视频)

(1)问题引人,温故知新。

教师活动1: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做出函数 的图象。?求到点F(0,2)与直线l: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并作出其图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2: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以上问题进行总结,并且提出新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把抛物线定义为二次函数的图像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头脑中“抛物线就是二次函数的图像”这一错误观念。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3:提问:那么抛物线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播放微视频(首先呈现生活中的抛物线,接着演示抛物线的形成过程,并给出操作步骤)。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活动4:提出问题:1.在作图过程中,直尺,三角板,笔尖,点F中,哪些没有动?哪些动了?2.在作图过程中,绳长,|AP|,|PF|,|CP|中,哪些量没有变?哪些量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抛物线的几何特征。

教师活动6:提出问题:试着给抛物线下个定义。

2.课中教学设计:(继续探究,小组讨论,观看视频)

(1)类比迁移,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1:给出抛物线的定义。提问:类比之前学过的椭圆以及双曲线,试着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并求解抛物线的方程?

学生活动1:学生自己选择建系方式,并求出对应的抛物线方程,然后小组讨论,选出最佳建系方式,并求出其相应的抛物线方程。

教师活动2:播放微视频(总结学生可能会想到的三种建系策略,并用以前学习的二元一次函数图像的平移来解释选择坐标系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类比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活动3:思考:椭圆与双曲线各有两种标准方程,抛物线有几种呢?并思考原因。

学生活动3:小组讨论。并汇报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教师活动4:思考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其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加快解题速度。

(2)课堂作业,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5:例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

?一直抛物线的焦点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3)学生总结,教师提炼。

教师活动6:要求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补充。

3.课后教学设计(问题探究,拓展知识)

拓展作业:

初中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y=ax2+bx+c的图像是抛物线,a影响其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类比a对一元二次方程y=ax2+bx+c的图像的影响试着研究对于抛物线y2=2px,p对抛物线的影响。

设计意图:将课堂的数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思想方法对于数学研究中的意义。

三、小结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整节内容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传统课堂的45分钟显然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掌握全部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笔者采用翻转课堂。课前,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视频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抛物线的基本特征,最后给抛物线下定义;课中,讨论与交流建系策略以及标准方程,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深化学生的认知。课后,布置相应的探究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可以分阶段分步骤掌握这部分内容;另外,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样可以达到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从而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更好的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刘为宏,赵瑜.《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新设计[J].中学数学研究,2013(5):27-32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我通过活动单导学优化习题课课堂教学,通过专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想、动耳听、动眼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题.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不有数学的贡献”.可见数学是义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但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关键在于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上好习题课,就显得尤其重要.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习题课点滴经验,具体如下.

一、通过“活动单导学”优化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而传统课堂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变动接受,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习题课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种模式下的习题课,和传统习题课最大的区别是,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以下两个活动.活动一:以题理知,先独立完成题目,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这些题目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这个活动开展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对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讲,即使讲错了也是很好的资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儿,为什么错,这种错误有没有普遍性,总之尽一切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水平.活动二:用知得法,运用活动一得到的知识方法完成活动二的题目,小组合作探究后,把解题过程呈现在小黑板上,或进行实物投影,然后展示交流,展示时人人参与,机会平等,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最后自我完善.这样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想、动耳听、动眼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题.

二、通过专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为了让学生迅速准确地解答各类习题,在教学中我把习题归类,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对本专题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比如:二次函数解析式是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其解析式的求法也综合了代数、几何的相关知识及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则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这类题通常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如何迅速准确地求出解析式呢?我通过习题课,进行专题训练.二次函数解析式只有三种类型:第一,一般式y=ax2+bx+c(a≠0);第二,顶点式y=a(x-h)2+k(a≠0),(h,k)为顶点坐标,直线x=h为对称轴;第三,两点式y=a(x-x1)(x-x2)(a≠0),x1、x2是函数图像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如何选择所求二次函数的待定形式,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一般式适用范围最广,但是多用于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的三点坐标这类题目.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三点A(1,3)、B(-2,4)、C(3,8),求函数的解析式.这时可设一般式,再列方程求解.(2)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等条件,一般设它的顶点式.例如:抛物线y=ax2顶点坐标为(-3,1),且过点(0,-2),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这时设顶点式计算量小,最好.(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两个交点坐标,一般设两点式.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于两点A(-2,0)和B(4,0),且经过点(2,3),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时设两点式最为简便.当然上述几例都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解,但应要求学生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速度.一些重要知识点、重要题型学生掌握的不够好,就可以通过习题课进行专题训练,揭示规律,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方法,做到解决一题就会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学生思维数学习题课有别与新授课,习题课的目的是通过练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要精心选题,习题的选择要切合教学实际,让学生学有所得.比如我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习题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型问题作为活动二.如图1,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三个点A(1,0)、B(-3,0)、C(0,-3),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活动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汇总问题,后在全班交流)这种结论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很少遇到,感到很新鲜,因此在小组交流时能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全班交流后各小组能踊跃发言,汇总了如下问题: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②求三角形ABC的面积.③在抛物线上找一个点P,使得三角形PAB的面积最小,并求出这个点的坐标.④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⑤当-2-1时,抛物线增减性如何?⑨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得四边形ACBD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这些问题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涉及到了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等知识点,并综合了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相关知识.问题结论的开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的问题数量比预设的多,角度比预设的广.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都解答时间不允许,我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选出具有典型性且容易出错的三个问题①、⑤、⑦,这三个问题难易适度,有层次性,每组完成最喜欢的一题,然后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些小组完成得既快又好,展示环节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小组的方法,问题①的解法出现三种,我就引导学生 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找出最简思路,问题⑤总结出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⑦总结出方程思想.在这个环节通过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之通过开放型习题优化了学生思维.近年来,本人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思多变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习题课教学我只是初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实践上刚刚起步,教学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6)

高中阶段,物理最难学是许多同学发出的由衷感慨,高考中物理最棘手不易得分,困扰考生。因此,如何制订有效的复习计划,选择恰当的复习策略,直接影响到复习备考的效率。在高考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高考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高考复习实践总结出在高考物理复习中,应注意制订三轮复习计划。

一、通过第一轮复习澄清概念,注重主干,过好基础能力关。

1.复习任务:夯实基础知识,没有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注意整理知识结构、理清体系关系;建构框架,寻找章节线索,攻克本章重难点问题,梳理知识点,使“点、线、面、体”成为一体。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当稳扎稳打,不能操之过急,立足于本学科知识,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解决概念不清、知识零乱、计算不准、原理模糊等问题。

2.实施方法:按照既有知识体系,分块按章节复习。首先要抓住“三个三”。在内容上要充分领悟三个方面:(1)理论、方法、思维;(2)阅读、审题和表达上要实现物理的三种语言自如转化;(3)复习首先要驾驭三条线,知识是明线,方法是暗线,思维是主线。其次做好“三个结合”,即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关注热点与强化弱点相结合;课内复习与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再次,质量与速度并重,精讲、精练、勤辅导,忌轻描淡写和拖泥带水。把重难点放在力学、电磁场必修的几大块上和部分选学内容上,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力学规律的全面系统理解。

二、二轮复习是注重思想与方法,强化综合能力关。

1.复习任务:二轮采用专题复习达到整合知识,进一步熟悉考点;总结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整合重点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留意各媒体报道,关注当代科技成果和未来科技的发展前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2.实施方法:该阶段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试题的特点选定专题,既要注重各部分知识间的有机整合、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归纳,又要对实验整合归纳并注意变通、关注易考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以五种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体做法:一是整合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首先要构建知识网络,最好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图表的特点是直观、形象,便于记忆。教师编制图表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总结。让学生在抄写过程中领悟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淀建构知识网络;二是设置专题、总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设置专题的目的是以同一类型的试题为载体,总结解同类题的思路,优化解题的快捷方法。

4.复习要点:(1)狠抓重点――知识点;(2)突破难点――实验题、计算题等关键得分点;(3)关注热点――高考命题点。

5.复习环节:以建构网络为载体,以变式训练为手段,以讲练结合为主线。

三、三轮复习中精选试题,有效训练,全面提高信息收集和应用能力。

1.复习任务:精选高考试题,通过检测查漏补缺,力求一题多解,规范训练解答试卷,熟练掌握应试技巧。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7)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转眼间高考已经过去6天了。这些天我都是在无所事事中度过,过着猪狗般没有思维的日子。今天忽然觉得对不住这渐渐消失的青春,写个教学总结应该是必要的吧。

高三第二学期时间相当短暂,这些天完成的任务是(1)一轮复习的尾声——《传感器》以及选修3-4、选修3-5。(2)二轮复习(3)专项训练及综合性训练。在复习中我个人也曾经尽心尽力采取了一些方法、策略,也曾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得有失,需要总结反思,以期取得较大的进步。

一、 一轮复习的尾声-----《传感器》、《选修3-4》、《选修3-5》

1.一轮后期复习选修部分容易拿分,见效快,引起了本人足够的重视。

几次大型考试的二卷成绩和总成绩是让人痛心的,我们班级中半数以上的学生二卷成绩要靠选修部分支撑,失去这个支撑,学生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舍得花时间去给学生在这个地方复习,也就确保了班级的平均分,确保了班级的过C、B的基础。现在看,再适当加强也是可以的。

2.由于这几块知识难度较低,讲讲练练无疑是非常好的复习方法。

复习时按照课本的顺序能够引起学生对课本的重视,练习题从课本和学生的复习资料中选取可以减轻学生选修学习负担,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学习语数外。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复习时不常考的内容还可以再简洁一些,没有必要过分耽误时间。如:《传感器》可以缩短为一节课,加2节课练习。有些内容常考学生常错要适当增加课时。如: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计算、原子核能量的计算等。这些问题,只要稍稍注意,学生就有可能突破这个瓶颈。

(2)有些知识仅仅让学生记忆效果是不大的。如:相对论、动量等。

(3)复习时教师把知识点复习到位了学生该不会还是不会,这让当老师的非常尴尬。我想,让学生动起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3.复习完这部分之后,我采取了专项练习的方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按高考的形式编排12套综合练习,一节课两套,让学生在25分钟内做完,及时给出答案并讲评。不足之处是:

(1)应该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总结反思,这样学生在方面会进步得快些。

(2)练习跟踪及时,效果才能更加显现。

二、二轮复习

1.时间受限决定了二轮复习的不完整性。

一轮复习结束已经到了4月份,所以二轮复习任务很紧。把二轮复习中的知识点、习题与高考联系不紧密的统统简化去除,这是很重要的方法,有舍才有得。

2.二轮复习更应该重视物理方法、解题的规范性。

这一方面我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如:xxx高考9题,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对小球的功率变化。我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率的定义推出重力功率的表示式,然后运用不等式使学生明白重力的功率为什么先增大后减小。

3.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更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成绩。

事实证明,空洞地把物理知识的结构展现给学生,学生已经听不下去了,学生需要的是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成绩快速提升。我在操作中的不足是:

(1)选择题、实验题各做了12套,实验题没有啥说的,这是必须要做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完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选择题6、7套以后学生准确率下降。应该酌情减少选择题的份数。

(2)计算题没有专项练习。计算题在高考中分数多、难度大,不容易拿分,但前两题还是可以拿到的,最后一题也可以拿到部分分。应该设置强化训练加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综合训练及收尾复习

1.到综合训练时间已经很短,所以我们也没有做多少练习,以后在时间安排上要适当增加。时间从何而来?那就是二轮复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匀出一部分。

2.综合训练中的不足:改完之后,没有认真总结、分析学生错在何处。只是大概看了看,稀里糊涂就讲了。徐州市三检阅卷分析 给了我很好的启迪,按那里面的方法实施执行是可以的。

3.考前的概念、知识点回顾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了学生,但是太多,学生不容易看完。

高三物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二

一、领会综合理科的要旨

理科应该如何进行综合,应充分注意在理科综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科的修养和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理科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定量描述自然科学发展现象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包括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包括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设计综合题,促学科间融合

理科综合包括文理学科的大综合、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和各学科中各分学科的小综合。至于物理学科教学如何体现在理科综合课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还要重视物理学科本身各分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综合理科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各种物理问题,以及多学科综合问题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可以促进各学科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理科综合的教学,高中课程虽然是分科教学,为了适应高考的综合类题目,教师应当寻找相关科目的那些学科交叉点进行探讨,学生考试时可适当增加一门综合理科考试,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真正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的作用。其实,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了;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进入高中的综合作准备,另一方面,现在高考的综合理科试题有不少是初中知识就可以解决的了。

三、根据理科综合的特点,调整物理教学思路

理科综合关于综合命题的原则和内容很多,但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很大变化的前提下,命题应该遵循客观事实,有一个逐步深入,加大学科渗透和综合的过程。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的小综合,其次是理科之间的综合,最后,是文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在教学中须防止把学科间交叉、综合放到过高的倾向,各科教师用过多精力去处理别的学科的知识,或者过于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问题上,这样将会造成各学科知识教学效果明显下降的后果。学生耗费过量的精力陷入新一轮综合试题的题海中去。

这样一来,学生各学科的修养跟不上,更谈不上有很好的综合能力了。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综合理科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效果有一个程度问题,把握好这个程度,将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高中阶段,传统教学方式讲究学生如何能够掌握好各门学科的知识。现在,还要求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这是考好理科综合题的的关键所在。作为学科教学的物理教师,应立足于本学科,重视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门能力的培养,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我们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重视物理基础教育

中学物理内容丰富,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定律,还包括许多实验,教学中既要扎实地掌握各个部分的基本知识,又应注意各部分知识的渗透和综合,高三复习时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同时覆盖的知识为重点,必须引导学生从客观上把握知识结构,抓住主线,理清线索,把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地复习,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和基本方法。

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科学第二阶段的复习,这阶段要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把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专题复习。小综合复习。

综合测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测试,一道试题跨越了两三个(或更多)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分析、说明,从宏观上去推敲考察,这种能力,决不可能在短期时间内突出出来,而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在上新课时,要讲清物理知识点的内涵,章节复习时,应较全面地论述其外延;总复习时,应与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挂钩,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由浅入深,有易及难,若能持之以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知识得以升华。

2.与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与自然、社会问题进行大综合。

首先,要找出物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交汇点,“综合试题”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这些试题要求学生注重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如下例中的光发动机问题,这种交汇点在理、化、生知识网络中是大量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做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物理赞赏中更准确地进行跨学科之间的综合。

其次,综合试题多以现实中的问题立意命题,这些试题大多综合社会的热点、焦点以及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以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如上例中的生物光源问题,这类试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心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去学习,增设一些科普性的专题讲座,如“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前沿”,“空间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与人类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等等,以拓宽学生视野。

3.进一步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科综合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注重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点燃学生探求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则不断地“诱导、激励、点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高三物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三

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时光又即将过去。本学期我执教高三1班物理课和高三4个班的物理综合课,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试卷、讲评试卷,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交流电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因果关系,对于已经制作好的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决定副线圈的电压(电压在允许范围内变化),而副线圈的电流和功率决定原线圈的电流和功率。

电磁振荡、电磁波部分的难点在于l c振荡回路中的各物理量变化,只要弄清电感线圈和电容的性质,明确物理过程,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问题就不难解决。

在物理学科内,电学与力学结合最紧密、最复杂的题目往往是力电综合题,但运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力学部分的,只是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外,还有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或洛仑兹力),大家要特别注意磁场力,它会随物体运动情况的改变而变化的。

六、高三复习策略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一知识点,强化学科双基,只有强化双基才谈得上能力,谈得上多元目标。由于时间紧,带领学生复习应重在概念、理论的剖析上,侧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能力。

学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理综物理考试虽然考查得比较基础,但题目比较新,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的原题,故学生应该掌握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

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8)

所有的复杂问题都可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每个细小的问题都可采用简单的线段图来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所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既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可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教学画线段图的真正原因源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想寻求突破时,当学生对获得的结果心存疑虑想进行验证时都是好时机,对学生来说是自己需要而画,由“要我画”变成“我要画”,而于教师则是学生需要而教,“生需故我需”。

二、从简单题型入手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方法

线段图教学要从低年级抓起,从简单题型入手、从意识习惯渗透、从画简易图出发,从小养成画图意识,形成技能技巧,到高年级才能运用自如。

1.题意到实物图,初步渗透线段图。低段学生年龄小,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先用简单的实物或几何图形代替文字或有各种干扰因素的繁杂画面来分析基本数量关系,以激发兴趣、体会妙用,逐步认识实物与线段图的关系。

2.实物图到线段图,明确线段图特点。线段图是把实物图中的多少体现到线段的长短中,并把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地体现在图中。

(1)由实物图慢慢地过渡到线段图。让学生从画情节,到不画情节只画数量关系,进而会画线段图,要经历:实物图――读题后,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实物并分析相应的数量关系;替代图――用、、代替题中的实物情节;线段图――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在实物下画线段,并标上大括号和数量,从本质上把握数量关系。

(2)填写或选择线段图。根据已知题目,将线段图画好,具体数据让学生填写;或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线段图,以搞清数量关系,熟悉线段图。

(3)据图说意或编题列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段图说出表示的实际意思,并进行编题训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发展联想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编题后列式,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解答应用题,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从教师引导示范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之重

培养小学生画线段图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耐心的指导、细心的示范。指导画线段图中,要明白根据题中重点句来画,过程的指导要“循序渐进”“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获得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1.看着画。在典型的问题中,教师示范画。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时,教师可一边说出自己画该图道理和产生思考的过程,一边画出表示题目里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感悟画图的过程和道理。画好后,让学生看着图,跟着教师边说边重复一遍,从中让学生逐步掌握作图的基本要领。

2.跟着画。教师引领学生,和学生一起画。二三年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笔一笔跟着教师来尝试与体验,边画边分析问题。学生进入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及策略初步运用的阶段,在活动中获得画图辅助解题的初步活动经验。

3.说着画。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随时指导画。这一阶段可以是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看线段图说出线段图所表示的意义,或让学生读题后说说怎么画线段图。学生说,教师或学生画。

4.放手画。学生脱离教师完全独立画。当学生获得经验后就可以独立运用画线段图辅助解题,当然此时教师也要给予适时的点拨,注意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画”,积累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经验。

四、从找准数量关系来把握学生画线段图重点

找准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画好线段图的重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解决问题的情境越来越复杂,除要抓住关键句、全面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外,还要注意图中线段的长短要和数值的大小基本一致,逐步注重图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具有艺术性。而对于双线段并列图和多线段并列图一定要分清先后的顺序,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用线段图来表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类。

1.部份数与总数的关系。部份数+部份数=总数;总数-部份数=部份数,首次渗透在一年级就可呈现。

2.相差关系。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第二册求相关数时可呈现,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时继续了解。

3.份总关系。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第四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运用,了解份总关系基本模型。

4.倍数关系。倍数÷因数= x倍;因数× x =倍数;因数÷1/ x =倍数;倍数÷ x =因数;倍数×1/ x =因数。第五册刚学倍数时可用,当五年级学习因数倍数后要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两者间关系,学分数应用题时应充分加强。

线段图便于判断及确定计算方法,便于一清二楚从整体上显示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同时有利于将隐含的中间问题显露出来,架起了条件及问题间的桥梁。

五、从拓展迁移知识来推广学生用线段图

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问题,让线段图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或者利用线段图对比找规律。

如,“倍数”应用题,对中段学生而言,知识容易混淆。采取画线段图的方法讲解,对比讲清概念,寻找规律,效果较好。到高段分数应用题中,更需要利用线段图来寻找单位“1”,寻找“量”“率”对应关系。类似“整体与部分”题型的解题,联系线段图来帮助解题是很好的方法,通过这一形式也解决了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六、从形成教学体系来分段寻找用线段图的时机

线段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寻找机会充分利用。尽管教材对用线段图的编排零散,没有承上启下做好衔接,但通过结合具体内容的有机渗透,形成安排有效的、较为系统的线段图学习板块。

一二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形象展示为主,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指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并会利用线段图寻找解题思路。三四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辅助探究为主,画线段图应由教师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画线段图,提高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五六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直观验证为主,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时会跃过线段图这一桥梁,直接通过抽象的分析、推理来解决问题。这时线段图主要用在对解决问题的结果心存疑虑时,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来进行验证。

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在尊重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敢于超出教材,以理智的“扬弃”态度,去挖掘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精华,在低段创造性地开展线段图渗透教学,中高段合理选择并使用线段图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04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还是很重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习惯了“白天上课,晚上作业”的时间安排。学生常常是作业还未完成,晚自习就结束了,而教师呢?常在感叹,“都讲好几次的题目,学生又忘记了!”于是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学生在高一时会做的题目到了高三反而不会了,教师的教学从起点刚到终点接着又回到了起点的原地踏步。这样的教学是效率极低的教学,不断地重复让师生身心疲惫且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方便有效地进行复习呢?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会学生对知识的巧妙总结,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场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是十分重要的。

【例1】如图1所示是某时刻的简谐横波图形,请判断质点P和Q的振动方向。

本题在讲解了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的关系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若波向左传播,则波峰左侧的质点向上(+y),波峰右侧的质点向下(-y);若波向右传播(如图2),则波峰右侧的质点向上(+y),则波峰左侧的质点向下(-y),于是结合图形,做以下总结:左传左上,右传右上。

【例2】一个未知电阻Rx无法估计其电阻值,某同学用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电路各测量一次,如图2所示,按甲图测得数据是3.0V、3.0mA,按乙图测得数据是2.9V、4.0mA,由此可知按

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的误差较小,Rx的真实值更接近于

Ω。

对于图甲,是内接法测电阻的电路,因为R测=■=■=R+RA>R当被测电阻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时,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不明显,被测电阻的测量值就更接近真实值。用内接法测量误差更小。对于乙电路是外接法测电阻的电路图,R测=■=■=R并

【例3】在讲授孤立的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形状时,对于正点电荷电场线在空间呈发散状。距电荷距离相等的点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同,对于负点电荷电场线在空间呈会聚状。距电荷距离相等的点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同。

教师在黑板上边画图,边用形象语言总结:正点电荷――光茫四射;负点电荷――万箭穿心。

二、解题规律的归纳总结

【例4】如图4所示在竖直平面内固定放置的斜面AB的下端与光滑圆轨道BCD的B端相切,圆弧面的半径为R,圆心O与PC在同一水平线上,∠EOB=θ现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从斜面上的P点无初速滑下,已知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1)小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最大路程。

(2)小物体通过圆轨道最低点E时,对E点的最小压力值。

本题是考查学生运用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使用中要优于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上要求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和物理意义,熟练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运用动能定理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W1+W2+……+Wn=■mν2-■mν1

选对象,定状态,分析力,求总功,不要忘,末减初,这简短的十八个字,不仅给学生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而且还指出了运用动能定理时要注意的地方。

【例5】A、B、C是三个不同规格的灯泡,按图5所示方式连接恰好能正常发光,已知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则三个灯亮度和变阻器的电压变化是( )

A. 都比原来亮,变阻器的电压变小

B. 都比原来暗变阻器的电压变大

C. A、B灯比原来亮,C灯变暗,变阻器的电压变小

D. A、B灯比原来暗,C灯变亮,变阻器的电压变大

这个题目学生解题的思路通常是这样的:P向左移动――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A灯变亮,接着对于B、C两灯的亮度变化则就出现了错误的思路:因为P向左移动,灯B和灯C并联后的电阻变小,而总电流又变大,根据欧姆定律U=IR,I变大,R变小,两者的乘积如何变化将无法判断。即使判断出来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变小,也无法判断B灯的亮度变化,因为由欧姆定律I=U/R,电灯B和滑动变阻器串联后的电阻变小,而它们两端的电压也变小,变小除以变小,结果没办法判断。其实正确的思路是:P向左移动――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A灯变亮――电源的内电压变大(因为内阻不变,电流变大),电灯A的电压变大――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就变小(E=U内+UA+U并),――通过灯C的电流就变小――通过灯B的电流就变大(I=IB+IC)――A、B灯比原来亮,C灯变暗。为了让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师可用以下方法进行总结:先总后分,再看不变,后看变中不变,最后求变。先总后分就是先判断总电阻和总电流的变化,再看不变,也就是将电路分成内电路和外电路两部分,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是外电路的电阻在变化,内电路的电阻不变,所以先判断内电压的变化(变大)――路端电压变小,后看变中不变,就是外电路的电阻虽然在变,但是外电路可以看成是电灯A和并联电路串联而成,变化的是并联电路,电灯A的电阻没有变,所以要先分析不变部分――电灯A的电压变化――变大,又因为路端电压变小,所以推出并联支路两端的电压变小,通过分析,并联电路的电阻变化,但电灯C这条支路的电阻是不变的,所以接着要先分析电灯C的电流变化(变小,因为电压变小,电阻不变)――所以电灯B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的电流变大,电灯B和滑动变阻器串联这条支路的电阻虽然变小,但电灯B的电阻不变,所以接着是先分析电灯B的电压(变大),最后分析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因为电灯B和滑动变阻器串联这条支路两端电压变小,电灯B的电压变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变小。学生学会电路分析后,最终还可给学生总结:串反并同。也就是与变阻器串联或间接串联的电阻电流变化与变阻器电阻变化相反,与变阻器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电流变化与变阻器电阻变化相同。电灯B与变阻器串联,当变阻器电阻变小时,电灯B的电流就变大,电灯BA与变阻器间接串联,当变阻器电阻变小时,电灯A的电流也变大,符合“串反”,电灯C与变阻器并联,当变阻器电阻变小时,电灯C的电流就变小,符合“并同”,利用这样的总结归纳,让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层层推进,不断提高。

【例6】请读出以下两个图形中游标卡尺的读数( )

游标卡尺的读数在高中的仪器读数中是比较难的,学生现在会了,过几天又不会了,在高三的模拟高式中,不断的考试,不断的出错,反反复复,为了克服这一难点,教会学生读数后,笔者用了以下方法总结:一看游标(尺)有几格,二看游标的零刻度位于主尺的哪一刻度线后,三看游标的哪一刻度位于主尺的刻度线对齐。比如左图中:一看游标(尺)有10格,所以精确度――0.1mm,二看游标的零刻度位于主尺85mm的刻度线后――85mm,三看游标的第7刻度线和主尺的刻度线对齐――85mm+7×0.1mm=85.7mm。在右图中:一看游标(尺)有20格,所以精确度―0.05mm,二看游标的零刻度位于主尺68mm的刻度线后――68mm,三看游标的第9刻度线和主尺的刻度线对齐――68mm+9×0.05mm=68.45mm。用一、二、三简洁的总结了游标卡尺的读数的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对单元知识网络的归纳总结

在学习了“天体运动”这一单元后,用“一、二、三、四”四个字来总结这一单元,一,就是一个模型――圆周运动模型;二,就是两条公式――第一条是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F万=m■= mω2r= m■r,第二条公式是黄金代换――g=■,三,就是三个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四,就是常见的四种星――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多星(双星,三星),黑洞。

又如在学习了交变电流后,只用“二面四值”四个字来总结本章的知识。二面――中性面、最大值面;四值――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平均值。

其实这样的总结在教科书中也有,在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一节中,课本对电感线圈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总结是: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对电容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总结是: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归纳总结并不是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物理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归纳总结的目的是疏通知识脉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程序化,以便使用时能顺利提取,如果只学习不总结,就像渔夫只到处撒网,而从不收网,只有付出而没收获。教材是由知识结构不同的模块组成的,又是一个内部有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让学生学过的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方便记忆和复习,使学生学一点懂一面,学一面懂一片,既减轻了负担,又增强了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 旭.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03-02

很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不少同学文理分科时就放弃了理科的学习。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名师开悟。”名师开悟指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好的学习方法,有好的学习方法,物理就会变成一门非常有趣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下面是我关于如何学习物理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 预习

通过预习,可以将以前的旧知识与新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如E=nΦ/t,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变化率有关等。

如何做好物理预习呢?我们应做好以下两点:(1)根据参考书提纲进行预习,有利于我们掌握每节课的重点、难

点,例如:单摆运动,由公式 可知,周期的大小

只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而与振幅和摆球质量无关等。(2)预习例题和练习题,有利于我们掌握规律和理解概念,是巩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不要追求“多、难、深”,预习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就行。

二 听课

听课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学生,

一定要置身于课堂,课堂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所以我们要有“当堂听懂的决心”,这样才能把每节课充分利用好,当堂掌握所有知识及弄清楚自己之前预习所遇到的一些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记忆才会加深,更容易听懂。

三 作业

作业是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

第一,先复习后做作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这可以使自己记忆更加深刻,考试时做题速度也会提高,才不会慌了神。

第二,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想。例如:有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段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m和64m,连续相等的时间为4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

方法一,常规解法:由位移公式得S1=V1T+ aT2

和S1+S2=[V1*2T+ a(2T)2],将S1=24m,S2=64m,

T=4s代入两式,解得V1=1m/s,a=2.5m/s2。

方法二,用平均速度求解: 1=S1/T=6m/s, 2=S2/T=16m/s,又 2= 1+aT,即16=6+4a,得a=

2.5m/s2,再由S1=V1T+ aT2求得V1=1m/s。

方法三,用推导公式求解:由S2-S1=aT2得64-

24=42a,得a=2.5m/s2,再由S1=V1T+ aT2求得V1=1m/s。

第三,对习题加以比较并进行分类。习题之多,有题海之称,怎么办呢?应该学会看到题目之间是有区别、有联系的,围绕一个专题做了相当数量的习题之后,应当认真地把做过的题整理一下,想一想这些题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一番比较,就可以把这些题加以分类,使自己的思路一下子从凌乱上升到统一,再碰到同类题目时,就比较容易纳入自己头脑中的分类系统,使问题迅速解决。

四 复习

课后复习是上课学习的继续,是一种与自己理解能力同步的学习,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之一。(1)及时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我们应当及时复习,做到当天功课当天复习,不要养成拖拖拉拉的坏习惯。(2)看教科书。认真阅读课本会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查补漏洞。(3)整理笔记。为了巩固学习成果,积累复习资料,我们需要对笔记进一步整理,使之成为比较系统、有条理的参考资料。(4)建立错题集。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通常不能一次得以解决。因此,我们要注意收集错误,归类整理,形成资源,也就是建立“错题集”。这是我们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更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在错题旁注上完整的分析过程。

例如,t=0时磁场在XOY平面内的分布如图所示,其磁场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0,方向垂直于XOY平面,相邻磁场区域的磁场方向相反,每个同向磁场区域的宽度均为L,整个磁场以速度V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若在磁场所在区间内放置一个由几匝线圈组成的矩形线框abcd,线框的bc边平行于X轴,bc=LB,ab=L,LB略大于L0,总电阻为R,线框始终保持静止。

求:(1)线框中产生的总电动势大小和导线中的电流大小;(2)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错因1,没有考虑线框的ab、cd两条边在方向相反的磁场中均产生电动势,只按一条边切割磁感线来计算电动势,得出E=nB0LV的错误结果。错因2,求线框所受安培力时,一是没注意总安培力为n匝线圈受力之和;二是没有考虑线框的ab、cd两条边均受到安培力,得出F=BIL=n B02L2V/R的错误结论。

正确解法:(1)线框相对于磁场向左做切割磁感线的匀速运动,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大小为V,任意时刻线框中总的感应电动势大小E=2nB0LV。(2)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大小F=2nB0IL=4n2B0L2V/R,由左手定则判断,线框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始终沿X轴正方向。也可以想一想题目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看看哪些方法更好,进行对比归纳、思维求导。

五 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为系统。

以上五个环节是学习物理的基本进程,它们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十分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对学习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在这五个环节之外,我们在学习每一章前后,还应该有“计划”和“系统”两个环节,即在学习每一章前,我们应对这一章内容进行预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正可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外,在学完每一章后,我们就应该对这一章进行系统总结,常用的方法是画出该章的知识网络图,它可以使我们对该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该章,实现对知识掌握的升华。

高二生物在线学习总结篇(11)

知识与技能:复习抛物线的几何图形、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抛物线定义的生成过程,理解抛物线定义的几何特征,通过定义应用,体会其中蕴涵的转化思想;在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和弦长公式(通性通法)求焦点弦长的过程中,体会“设而不求”思想的应用;能从抛物线定义出发,利用抛物线的几何特征和“韦达定理”优化解题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独立解决问题,优化求解过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能利用抛物线的几何特征解决简单问题;能利用“坐标法”解决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之焦点弦长求法。

难点:掌握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之焦点弦长的求法。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师(点明复习课题):前边我们复习了椭圆和双曲线,今天我们来复习抛物线。

教师应用电子白板链接到“几何画板”课件,演示抛物线定义生成过程。

学生观察课件,描述定义。

设计意图:在高三复习课中,定义仍是核心,应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演示抛物线定义生成过程,帮助学生回忆定义,挖掘定义的几何特征。

2.复习旧知

(1)分析定义要点

师:你认为抛物线的定义有哪些要点?

随着学生口答,教师应用电子白板的注释功能,选择智能笔画出不同图形,标注定义要点(图1),引起学生注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定义要点,明确定义的几何特征,进行有效记忆。

(2)回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

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学生完成表格之后,教师演示PPT课件,随着学生口答呈现内容,完成表格(图2)。

设计意图:以填空形式复习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教师操作局部遮挡器,引导学生分析抛物线的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之间的关系。

①分析图形与标准方程的关系(图3)。

②分析焦点坐标与图形的关系(图4)。

③分析焦点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图5)。

④分析准线方程与图形的关系(图6)。

教师提问:从表中可以看出,准线方程与谁的关系最密切?学生分析得出:准线方程与焦点坐标的关系最密切。

设计意图:应用局部遮挡器,进行遮盖与显示,突出需要对比记忆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分析与记忆。

3.知识检测

教师操作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检测学生记忆效果。随着学生口答,移动聚光灯显示答案(图7)。

(1)由准线方程说出焦点坐标和标准方程;

(2)由标准方程说出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3)由准线方程说出焦点坐标和标准方程;

(4)由标准方程说出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聚光灯,突出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引起学生注意,检测记忆效果。

4.课堂练习

完成下表,示意图一栏填入表格下方图形对应序号(图8)。

请4名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从图库中调出图形,画在示意图位置,其他学生在学案上完成。在电子白板上书写的学生从图库中提取图形,拖曳到空格中,填到示意图位置,选择蓝色硬笔进行书写。教师巡视,记录学生的答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在电子白板上进行点评与纠正(图9)。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考查学生对抛物线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的掌握程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与纠正,在电子白板上用红笔打“√”或“×”,并进行讲解。

学生在求解y2=ax(a≠0)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时,出现错误。教师通过橡皮擦进行纠正,将正确答案呈现给学生(图10),并操作电子白板进行翻页,回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之间的关系,起到纠错与强化作用(图11)。

5.知识应用

例1.(教材P65)若抛物线y2=12x上的点M到焦点的距离是9,则点M的坐标是。

师生共同分析题目条件,挖掘题目信息,思考解法。教师随着学生口答,用两种颜色的笔在电子白板上写出分析思路。

师生共同总结例1中用到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进行解题探究,通过“解法一”体会方程思想的应用;通过“解法二”体会抛物线定义的应用及其蕴涵的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解题反思,总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及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

变式:(2009浙江文)已知抛物线C:x2=2py(p>0)上一点A(m,4)到其焦点F的距离为。求p与m的值。(答案:,)

利用电子白板计时器进行3分钟限时训练,展示学生做法。

设计意图:采用限时练习的方式,加强解题速度训练。设计由例1到变式,使学生体会到高考题源于课本,提醒学生注意对课本上基础题的复习。

例2.(教材P66)斜率为1的直线l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答案:8)

师:在复习椭圆和双曲线时,我们曾经解决过类似问题,请类比尝试解答。

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思考题目解法,尝试解题,解法一、二:学生板演,解法三: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解答。

解法一分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

解法二分析:用“韦达定理”及弦长公式求解。

解法三分析:用抛物线定义求解(图12)。

教师请每个板演做法的学生回答:(1)你是怎么做的?(2)你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3)用到哪些知识或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解题探究,选择有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起到呈现解法的作用。由学生说解法,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给其他学生以启发。对比不同解法,体会用抛物线定义的几何特征和“韦达定理”优化解题过程。

6.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