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震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4 10:47:19

地震心得体会

地震心得体会篇(1)

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短短几个小时内,云南、西藏等周边省区已派出地震专家驰援四川,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发出募捐倡议,中国红十字会全力调拨物资救援。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祈愿帖子传递情感,手机中接连不断的慰问信息温暖人心。人们关注震区传来的每一点信息,关切震区人民的生命安危。

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地震局数次召开新闻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

这场“全国直播”的震情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送,不仅没有扩散恐慌,反而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宁静的力量。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必须主动公开。今年5月1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全国的施行,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已经是法律的坚决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成了新的信息准则。

比较汶川大地震与改革开放前的几次天灾,截然不同的是信息时效与方式。我们有沉痛,亦有欣慰。毕竟,时光过去了30多年;毕竟,我们经历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可以这么说,刚刚过去的5月12日,尽管让我们伤恸,因为我们失去了数千亲爱的同胞;但这一天,也在苦涩中让我们感受到一丝安慰:作为30年改革开放的果实之一,在大灾大难面前实现的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让我们在战胜灾难时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万众一心。

地震心得体会篇(2)

相隔遥远,我们触摸不到他们的痛,但是我们可以祝福和同情,长养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会让我们的心胸越来越宽广。如果幸灾乐祸,长养的却是一颗嗔恨心,嗔恨心会使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狭隘。

心胸宽广,平静柔和却坚强有力的地方,就是生活在天堂,心胸狭隘,快意恩仇和刚强难调的心,就是生活在地狱。

我们不要这样去恨一个人,一个民族。当对方有难的时候,能伸出手,就要帮一把,就像汶川地震时的国际救援队。当不能伸出手的时候,应有一颗同情的心。

有人说,这样太软弱。其实,最软的东西,却是最坚强。你看那水,终无形状,装在盆中是圆的,流到溪流是长的,这样柔软的东西却是可以滴水穿石,可以承载轮船,她是最有力的。我们何不从中悟到一些什么呢?

把爱的心门再打开一点。能够发挥“大爱”的精神,就比较不会被“小爱”的执着束缚住,因而造成人生的痛苦。透彻的大爱,才是仁爱之心。

让我们怀着仁爱之心去生活,因为只有这样,快乐才可以离我们更近些。有一颗仁爱的心,快乐的生活,我们首先就要真正做到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也要快乐的生活。否则,仁爱之心终究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我们的心却永远生活在杂然之中。

把爱的心门再打开一点。能够发挥“大爱”的精神,就比较不会被“小爱”的执着束缚住,因而造成人生的痛苦。透彻的大爱,才是仁爱之心。

在这次地震中,好多人都失去了家人和朋友,有些人甚至自己都死了,他们多么可怜呀!自然灾害是无情的,据专家介绍,这次日本地震破坏力超过20个汶川地震的破坏力。这次地震有史以来级数最高的一次地震,实在是威力巨大!他们知道,失去家人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我们,也应该帮助他们。

这次地震其实也是一个警钟,它在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大量抽取地下能量,这样会导致强烈的大地震,要是沿海地区也要注意不要把垃圾扔到海里,这样也会污染环境。

让我们环保起来吧!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的美丽,更加的漂亮!

博爱不是滥爱,博爱不代表不专情。

地震心得体会篇(3)

今天,我国为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以国家的名义,向每一位不幸遇难的同胞表达哀悼,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举国哀悼,这是国家对逝者的祭奠、对生者的告慰,这是国家的最高礼遇,这是最庄严的仪式。

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降半旗致哀。

在那一刻,我们读懂了生命的尊严,读出了国家对生命的尊重,也读出了一个国家的坚强和自信———举国悲伤的背后,站立着公民尊严;每个公民的背后,站立着整个国家。

这一次,国旗再次为遇难同胞而降,同样深重的哀痛,但传递着更多的信心:这表明,国家对生命的尊重已经形成了制度性安排。如果说,2008年的哀悼日是一种突破,是对国旗法条款的激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二款明确写道,“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致哀”;那么,这一次的举国哀悼则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众望所归,是政治文明的制度结晶。

地震心得体会篇(4)

哲人说过,“他们的灾难,是为而你发生。”在安定年代人们或许未能深明其中真义,但多灾多难之秋,隐晦深处的人性光辉便会骤然闪耀,指引着人们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举国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在全国民众身上凝聚,我们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在全国民众心里蔓延。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其他杂音,只有逝者默念,为伤者祈祷,为生者祝福;这个时候,神州大地处处都在重复着同一种动作,传递着同一种心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受难同胞献上一点爱心。而在灾区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更是让我淆然泪下,一次次我们因为感动而流泪。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在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救援人员发现一位教师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在他身下的是四名还活着学生,望着已经遇难的教师而哭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位老师的名字——谭千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谭老师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他心中的爱,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千秋流淌。

在绵阳的一个援救现场,一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战士们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几乎等于送死。但几个战士还是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一个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这样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那片神伤的天空中吹奏出一曲曲感人的乐章,而在同一片天空下,神州大地上全国民众守望相助的悲悯情怀、以及传递着温暖的行动,同样令人触动。

地震心得体会篇(5)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紧扣 “发展”第一要义,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在吸收借鉴国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特点提出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统筹兼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要紧扣 “发展”这个中心,找准影响和制约提升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和着力点, 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 。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和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建设,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地震部门作为全省地震、海啸、火山监测预报和抢险救灾等职能单位,承担着全省防震减灾的重任。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防震减灾工作必然要求,防震减灾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必须紧密联系防震减灾工作实际。近年来,我们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加强地震部门自身能力和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和地震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全社会防御能力,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管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和处置“9.13”地震海啸谣言事件中,我局反应迅速,救援科学和以科学根据正面宣传教育,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好实践了科学发展观,受到国家机关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增强了地震部门在全社会的公信力。

地震心得体会篇(6)

[中图分类号] X43[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82-1

市中小学生实践基地本着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原则办学,开设了形形的课程,防震知识就是其中之一。

1 防震教育课程简介

课程自开设以来,得到了寿光市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局领导亲自到校指导帮助,带来了专业设备和众多关与地震知识的书籍,还有许多形象的挂图,让我在教学中受益颇大,学生也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

学校自2008年9月9号办学以来,已经开设了十一期的教学,教育对象为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分别为稻田一中532人,田柳一中537人,田柳二种532人,圣城中学和丰城初中共738人,孙集一中和化龙初中共710人,营里一中和孙集二中共735人,上口二中和营里二中共711人,上口三中和台头二中共704人,台头一中558人,侯镇一中600人,上口一中和侯镇一中共674人。

2 防震教育心得体会

一年的实践教学,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不同于以前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前的课程标准,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对于课程很好的把握。每期都是新鲜的面孔,每期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每当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睛,我的内心总会涌出些许的感动,让我不得不尽力把课上到最好。

在教学中,我主要和学生来探讨地震的成因,如何识别地震前兆,地震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地震中怎样保护自己,地震后怎样救护。分析地震成因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地震是自然行为,人为不能控制,从而进一步强调地震前不要相信任何的传言。任何的谣传都是违法的。说到地震前兆,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动物的异常行为不一定是此种情况,可能是动物自身的问题。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如何区别某一时刻动物异常到底是不是地震前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认识,也明确了正确识别地震前兆的意义。

本节课讲授的重点是地震中怎样保护自己,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室内的避震,学生的认识只是局限于躲在桌下,而忽略了进一步的保护。地震到来时是躲避为先还是逃跑为上,学生也是有着错误的认识,有些还提出跳楼跳窗等的危险举动……

至于地震之后的救护,学生也存在大量的误区,特别是被困在废墟下时,有些学生主张不分时候的大声求救,用力敲打,用火柴点燃周围的易燃物,利用燃烧产生的烟来求救等等,这样的错误做法很可能比地震本身带来的危险还要可怕。

课程结束后,得到学生一致好评,更有学生信心满满,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害怕地震。在学生看来,教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生存的技能和面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本领。

在教学中,我主要和学生来探讨地震的成因,如何识别地震前兆,地震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地震中怎样保护自己,地震后怎样救护。分析地震成因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地震是自然行为,人为不能控制,从而进一步强调地震前不要相信任何的传言。任何的谣传都是违法的。说到地震前兆,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动物的异常行为不一定是此种情况,可能是动物自身的问题。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如何区别某一时刻动物异常到底是不是地震前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认识,也明确了正确识别地震前兆的意义。

本节课讲授的重点是地震中怎样保护自己,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室内的避震,学生的认识只是局限于躲在桌下,而忽略了进一步的保护。地震到来时是躲避为先还是逃跑为上,学生也是有着错误的认识,有些还提出跳楼跳窗等的危险举动。

3 防震课程存在的因素

每期的教学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不和谐因素,或许是个别学生调皮打闹,或许是破坏课堂纪律,或许是学生整体晚到使得课程无法正常进行。每当这个时候,都会有一点恼怒,可是又总是能很快冷静下来,耐心教育,好好教学。这一年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水平上有了提高,每次面对着不同的学生,我也能很好的应对。

记不清和哪个学校的学生聊天时,说起很喜欢我的课,还希望以后再来,这个时候,突然感到一种成就感,也让我有了更大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做的更好。对于下学期,希望能给我配置新的投影仪,现在这个已经无法使用,同时,桌椅也有不少损坏,望能添置。

通过十一期的教学,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地震知识的贫乏,或者说是学生知道丁点的防震避震知识,而这样的知识层次根本无法面对突发的地震灾害,我深刻感受到了开设防震这门课的必要性,也感受到了局领导如此重视的原因。

地震心得体会篇(7)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0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XX省地震事业30年的大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不发展,当然也就没有XX地震事业辉煌的今天。

发展,最初主要被看着是一个经济问题,指的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随着认识的提高和不断深化,人们意识到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更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伴随着对发展的认识过程,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同对其他事物和规律的认识一样,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也是伴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它们之间是一脉相乘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XX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和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当前,XX省的防震减灾事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一方面,XX省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地区,XX省地震局担负着保驾护航的责任;另一方面,XX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重大工程上马、民居住房建设对抗震设防提出很高要求。挑战是严峻的,地震部门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到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这些关于发展的根本问题的观念和理论。

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说过:“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人的生命。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就拿地震灾害来说,我们所说的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主要评估的是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如果地震灾害发生在无人居住的区域,就无所谓灾害。我想我们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来理解以人为本这个问题。马克思说,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推进地震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是要立足自身,抓好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通过组织职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精,培养出更多的“精一、会二、学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鼓励职工创新,激发和调动职工为单位发展多作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XX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抓好人才的培养。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培养,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要让广大职工明白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是时展的呼唤,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事业发展的希望。要发展职工培训的机构,为职工培训搭建更大的舞台。三是营造有利于职工成材的良好环境。既要大力宣扬职工成材的重要意义,又要宣传科技创新英才的突出事迹;既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成材的新鲜经验,又要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整体推进,努力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四是完善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强化管理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打造人人有表演的舞台,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让职工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形成推进地震事业蓬勃发展的滚滚洪流。

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指要总揽全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协调,促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协调,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进步。

地震心得体会篇(8)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年的成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XX省地震事业*年的大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不发展,当然也就没有XX地震事业辉煌的今天。

发展,最初主要被看着是一个经济问题,指的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随着认识的提高和不断深化,人们意识到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更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伴随着对发展的认识过程,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同对其他事物和规律的认识一样,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也是伴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它们之间是一脉相乘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XX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和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当前,XX省的防震减灾事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一方面,XX省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地区,XX省地震局担负着保驾护航的责任;另一方面,XX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重大工程上马、民居住房建设对抗震设防提出很高要求。挑战是严峻的,地震部门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到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这些关于发展的根本问题的观念和理论。

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说过:“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人的生命。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就拿地震灾害来说,我们所说的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主要评估的是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如果地震灾害发生在无人居住的区域,就无所谓灾害。我想我们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来理解以人为本这个问题。马克思说,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推进地震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是要立足自身,抓好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通过组织职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精,培养出更多的“精一、会二、学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鼓励职工创新,激发和调动职工为单位发展多作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XX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抓好人才的培养。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培养,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要让广大职工明白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是时展的呼唤,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事业发展的希望。要发展职工培训的机构,为职工培训搭建更大的舞台。三是营造有利于职工成材的良好环境。既要大力宣扬职工成材的重要意义,又要宣传科技创新英才的突出事迹;既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成材的新鲜经验,又要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整体推进,努力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四是完善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强化管理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打造人人有表演的舞台,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让职工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形成推进地震事业蓬勃发展的滚滚洪流。

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指要总揽全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协调,促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协调,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进步。

地震心得体会篇(9)

不能只在“黄金72小时”出色

一场突如其来的7.1级大地震灾害,猛然间发生在离我们似乎相当遥远的青海玉树。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几乎都是事情发生不到半个小时就得知消息了。汶川的一些伤痛犹在,我不禁一面祈祷,一面寻找着是否有学校的受灾情况。然而,心中纵有一千万个不愿意,我还是看到了孩子遇难的消息——“当地有一所小学倒塌,目前有5名小学生遇难。总体遇难人数还在不断上升。”(人民网4月14日报道)

无情的灾难总是在检验我们这个社会,考验党和国家,考验政府应急能力。在玉树地震之后,青海省领导同志迅速赶到了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已经奉命开进灾区解救人民,救援队陆续进入,各地的支援和志愿者也在集结之中,随时可以开赴灾区。而在信息方传播面,电视和互联网,电台滚动报道着这方面的消息,随时更新最新消息。面对已经发生的灾害,领导核心坚强有力,稳定有序的指挥和人民对领导者的信任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镇定情绪、创造精神是我们面对灾难最强有力的武器。可以说,青海省的救灾是有效和迅速的,这是源自2008年抗震救灾的历史经验,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的体现。

但是救灾本来就是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减少损失更应该从在前做起。灾难在考验我们,也在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促成我们发现经济建设和抗灾防灾中的各种漏洞,防止以后类似的灾害。四川地震后,各地在防震以及救灾等方面都有大的作为。

汶川地震之后,中央就曾经下命令各地严格检查学校的安全状况,并要求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改善。这是在汶川之殇后带血的教训。学校的硬件不管是否现代,必须首先经得起考验,这是最大的前提,而能保证学生最基本的生命安全,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再不能无视切肤之痛,麻痹大意了,抱着侥幸的心理耍着小聪明,岂知,这会“聪明一时糊涂一世”的。

地震心得体会篇(10)

首先最吸引我的就是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两个子女(以前是必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我自己就是独生子女,所以……以后……啊哈哈哈哈!偷笑ing。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很矛盾,一方面,在这个思想大解放的时dai,从人权的角度来说,是不应该限制生育的;另外一方面,从我国国情来说,人口总量长期占据世界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社会公共服务压力巨大,应该减少人口;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老龄化逐步到来,给未来的年轻人(也就是我们)和政府带来的压力无法想象。日本近几年经济发展减缓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老龄化社会。而我们这一dai,我们是独生子女,父辈有很多兄弟姐妹,这种严重的不平衡,导致我们未来的责任无比严峻,当个人无法分担时,政府不得不出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压力。所以这一次放宽生育政策,确实不得已之举,但是我也有担心,这样会不会导致中国人口下一个巅峰的到来加速?其实我对中国人口过多的问题,我认为是弊大于利的,下面我结合我的专业将进一步讲述。

改革,必会涉及到资源配置的重新配置,所以会导致一部分旧贵族的陨落,也会导致一部分新贵族的兴起。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社会,参与利益分享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我们就应该看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之处,投机取巧,占取我们的一片天空!比如说,我国已经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剧增,是压力也是市场,我们可以发展一些老龄用品。举个简单的例子,婴儿有婴儿纸尿裤,老龄人也会用到老龄纸尿裤,那些生产纸尿裤的厂家可以开辟一条生产线,做这一部分生意(日本去年老龄纸尿裤的产量已经超过婴幼儿纸尿裤的产量,老龄化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显然,纸尿裤和我的专业联系不是很紧密,我来谈谈我的未来的职业设想。我说过,我认为,中国的人口问题,弊大于利(我的个人看法)。利的一面是巨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但是问题却是大大的严重!比如说,我未来想去做的一件事——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是IBM公司08年提出一个概念,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移动终端和强大的网络支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我可以随时查看公交车的班次,以及停靠站情况(宁波已经实现了),我想知道楼下餐馆今天有哪些美食,我想知道附近哪里的停车场还有车位,等等。这绝对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刚才讲的这些大都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不是一家公司,某个单位可以解决的,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当政府面临环境问题(这次的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提的不错!给个赞!),老龄化的问题,还会有多少资源流向未来的城市建设呢?

而且,中国的人口也要求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之大,是外国的数倍之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A城市开通全市免费wifi,美国可能同时只有***万人使用,而中国可能同时有***万。问题显而易见。所以说,中国的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是无法想象的,韩国和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等小国家的智慧城市必将大大快于中国。哎!……对此,我很是无奈啊!

这次还有一个重大的改革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前是基础),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产能过剩。新闻中拿电气行业和钢铁行业作对比,电气行业市场化较高,产能均衡,而钢铁等行业,各地政府盲目立项,导致产能过剩!哎!只能说,各级政府目光短浅……钢铁行业接一份订单,确实可以捞好多钱,电气行业那点微薄收入简直不能比!但是,电气行业的低成本,低污染和长久效益,却往往被忽视。我们这种高新产业,赚的是技术钱,钢铁那是拼产量,高下立判。吾等不屑为之,嗤之以鼻!

但是,这次改革没有涉及到产权等法制建设方面,知识产权这个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电气专业(当然还有游戏领域),没有知识产权等于一切都是为别人做嫁衣。希望政府以后能在这方面多多努力吧!总的来说,还是很看好这次深化改革的!

一个星期五的上午8:35分,演习正式开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嘈杂声过后,学生们分楼层、分教室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室。所有人员按照预先制定的路线从教学楼逃离,短短的2分钟以后,所有人撤离到大操场上。整个过程指挥到位,秩序井然。

这次地震逃生演练、紧急疏散演习活动开展得非常有意义,不但增强了同学们应付突发事情的意识,而且还让学生懂得了很多自救知识。他们知道了在操场或室外遭遇地震时,应该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在室内遭遇地震时,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在楼上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跳楼,不能站在窗外和阳台上。另外,学生们还亲身体会到了在逃生过程中,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要服从老师的指挥,镇定、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的重要性。

这次地震逃生演习,还让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类似逃生演习的重要性。有些灾难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离我们很远,相反,有些灾难就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必要的知识宣传和实地演习,能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能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伤亡。地震逃生演习、火灾逃生演习……我们要多开展类似的工作。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更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师生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我还想到了,学校发生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沉着冷静的指挥和合理得力的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

*月*日起,我们07食品3班在信工楼的金工实习车间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期间,我们接触了钳、车、焊、刨4个工种,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讲授和在我们的积极的配合下,我们没有发生一例伤害事故,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实习要求,圆满地完成了两周的实习。

在实习之前,曾经听过师兄师姐说金工实习挺辛苦的,但初次走进车间时有点兴奋。老师给我们说明了注意事项时,特别强调了安全问题,列举一件件血淋淋的安全事故。在这时,我们彻底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分别被安排不同的工种,第一天我被安排车工学习。在老师的简单介绍下,我们明白了车床各个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然后我们要做的是利用车床车一个圆柱体形状的工件。在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如何车这个工件后,我们就开始熟悉车床各个转盘和手柄的运作,接着到我们每三个人一组,亲自动手操作车床。但是当我们车第一个工件时,并不是那么顺利,反复的车磨,反复的计算尺寸。经过大半天的折腾,第一个工件终于出来,虽然尺寸不是那么精确,但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经过两天的练习和总结经验,我们基本掌握车床的操作,完成老师对我们的考核。

第三天,我要学习的是焊工和刨工。对于焊工,我并不陌生,曾无数次看到建筑工地里闪烁的电火花,我知道那就是焊接,但是亲自动手焊还是第一次。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焊接的相关操作和一些注意事项,焊接所产生的气味和刺眼的光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我们在操作时要懂得保护自己,要求带上面罩和手套。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了解到:焊条的角度一般在七十到八十之间,运条的速度,要求是匀速。刚开始时,一些女同学对这个东西有一种恐惧感,但练习几次后,自然习惯了。而我本想着操作起来很容易,然而事实却并非那样,比我想象的要难的多了,焊起钢管,那里一个洞,这里又没接上,原来这个真是易学难精。在学习焊工期间,有时会被焊接时的电弧刺痛了眼,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坚持下来,基本掌握了焊接的知识,但要想作到职业工人那样标准,需要我们反复的练习,熟能生巧。焊接虽然很累,也很危险,但我们亲手焊接过,体验过,以后有机会再好好实践。接着,要开始学习刨工了,经过学习车床,操作起这个刨床,感觉容易多了,并顺利完成了老师所要求的工件。

地震心得体会篇(11)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二、地震基础知识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由于地岩石断裂应力的作用影响到地表,会在地面上形成较大较多的裂缝,地下岩层中赋存的气体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声隆隆、地光闪闪。

在较大地震发生时,在震源附近的断裂由于磨擦和压电效应而产生声音和火光叫作地声地光。地声较普遍,而地光一般发生在≥5.0级地震的情况下,如唐山地震时,人们看到3—4米高火状地光,持续约10分钟之久。

5、八月飞霜、严冬花艳。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会出现异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树开了两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树也有开花的现象,说明植物对地震也有很强烈的反应。形成原因主要有:(1)在断裂附近的树木,由于构造的应力和热量,温度升高使树开花,一般呈带状片状;(2)电磁效应与生物机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电磁效应能够促使植物生长;(3)由于暖冬现象,气候变暖,使树木二次开花,植物异常对应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属中长异常期。

四、防震减灾常识

实际上,地震本身所造成的震动、地裂缝等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灾害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倒塌造成有。根据科学家对世界上130次破坏性地震的调查表明,95%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各类建筑物倒塌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和地震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造成的,但由于我们现在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各类建筑无限度地加固,并且由于现阶段地震预报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人们希望的准确程度,因此灾害地震往往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时候,令我们猝不及防,惊慌失措而错失躲避地震的良机,甚至可能会因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因此,掌握科学的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