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生礼仪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5 05:20:56

学生礼仪教育

学生礼仪教育篇(1)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现在的中学生,将来必将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就是为社会筑基,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2.礼仪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必须懂得交往中的一般礼仪。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又在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一个人的素质,而在整体素质的构成中,礼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小到家庭生活,比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大到安身立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不懂礼仪,则会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成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礼仪

教育的迫切性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开好礼仪教育的课程,我们“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编制了《中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一共40道题。在高一全年级展开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1)文明礼仪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所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等不文明的行为;有40%的学生有过或偶尔有过考试时作弊、抄袭行为;有69%的学生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不唱国歌;有49%的学生有在上网时发表过攻击他人或者不文明的言语;有33%的学生有过在墙壁、课桌等公共场所留下涂鸦之作的行为。(2)很多学生不知礼,尤其是对社交礼仪缺少必要的认知;或者懂得礼仪,但因为社会大环境而不能付诸实践。有53%的学生上下楼梯时,没有靠右侧通行,而是哪边人少走哪边;有17%的学生认为个人卫生不属于礼仪;有30%的学生认为衣着容貌在交际过程中不怎么重要。(3)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很多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有63%的学生偶尔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打招呼。有87%的老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二、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性

1.礼仪教育是可行的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事实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的内容陈旧,手法老套,学生认可度很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常识,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调查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在班上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了《中学生礼仪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期礼仪教育尽快地进入课堂。从对一些家长的走访问卷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礼仪教育进课堂也是非常欢迎的。从家长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题,不但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

学生礼仪教育篇(2)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又可以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

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工作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正由于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意义重大,礼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稳定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礼仪失范的表现形式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对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礼仪素养相对低下。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精英群体,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但是,在大学生校园里,却存在着高智商、低素质,缺乏基本礼仪素养的现象。例如:上课时间吃东西,教室里弥漫着刺鼻的包子味,甚至还有刺耳的咀嚼声;领导在台上开大会,台下在各角落里开小会;上课时间学生却在酣然入睡,或伴有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课堂上、考场里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同学穿着背心、短裤和拖鞋心安理得地坐在讲台下;屡禁不绝、蔚然成风的课桌文化,校园里的污言秽语;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摔酒瓶、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为何物。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基本礼仪素养相对低下。

3.社交礼仪意识淡漠。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阶梯,大学阶段社交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将来能否顺利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大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存在漠视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缺乏基本的礼仪却并不自知的现象,比如:见了长辈、老师等熟视无睹;走进自习教室,随手将门甩上,却并没有意识到影响了他人;在公共场所做出搂抱等一些不文明举止,却并不觉得羞耻等;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明知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一定的场合应有相应的礼仪举止,却缺乏自律意识,自我放松。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故意视而不见;在公共场所,明知应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还是随手将垃圾乱扔;在交友时,明知道应该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还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些现象都反映了部分青年学生存在对社交礼仪的漠视,他们从内心里为了给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找借口,而时时处处标榜“自我”、“个性”。

4.礼仪知识知之甚少。中国人自古尚礼,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进程中,我们的祖先们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礼仪,并逐渐完善,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代代相传,或借鉴、或沿用至今,对我国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知识体系还有待健全。有人认为,礼仪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基本教育,应该在中小学就教育的差不多了,大学教育没有必要。其实,许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由于过多地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礼仪教育的效果并没有预期得那么好。因此,作为青年走向社会的最后“加油站”,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除少数专业因其特性而涉及礼仪专业知识的教育外,大部分专业都没有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对基本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运用自如更无从谈起。

5.传统礼仪教育缺失。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可以说“礼”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同时传统中国人也讲求寓教于礼,就是把教育理念隐含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之中。《论语》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说明了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与规范;再有“不知礼,无以立也”,指礼是立身行事之规范、秩序,是相互尊重,是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

三、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正在试点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或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更好地为人处事。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专门制定了礼仪教育实施要点,并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实施礼仪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2.转换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培训。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礼仪问题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在高校普遍开展礼仪教育方面,却亟待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高校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礼仪活动,包括国际礼仪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生礼仪教育篇(3)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良好的文明礼仪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且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貌活动队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传承者。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于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良好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礼仪文明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一个群体,他们知识层次较高,在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礼仪文明方面却存在问题,缺乏礼仪观念,不懂礼,不守礼现象比比皆是,不注重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不懂得社交礼仪等等。而这种缺乏礼仪观念在生活细节中时时刻刻的表现出来。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尊敬长辈、老师、不尊敬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居多,不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缺乏公德意识,不注意公共场合秩序,不顾他人高声谈笑,在图书馆里面不顾安静的学习看书氛围大声打电话,在自习室中说话,课堂上讲话,不认真听课,吃东西。在宿舍中不考虑别人,只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人休息;在行为方式上,比方说情侣在校园教室旁若无人过分亲密,着装不得体,无视校纪校规,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等;在社交能力方面,很多学生知礼而不懂得如何表达,会对社交场合产生畏惧,不好的社交体验会引起自卑情绪。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运用面试礼仪,或者在刚入职场时不懂运用职场礼仪而错失机会。知书达理、待人接物理应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缺失的现象,已经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也深深的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二、大学生礼仪缺失原因

大学生礼仪确实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自身成长环境影响

首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礼仪的养成家庭成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不注重自身的礼仪,在社会交往中不能给孩子起到良好正向的示范,那么对于孩子的礼仪养成就很难。同时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视学习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的盲目和片面性也会造成礼仪缺失。

(二)社会外在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一体化的今天,让学生能够了解多样信息和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不同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新鲜的外来习惯如对西方礼仪的推崇,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继承。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与传统道德相悖的现象,而且不在少数,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和消极示范作用。

(三)高校中缺乏礼仪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的礼仪缺失也与高校教育相关,现在高校中很少专门开设礼仪课程,或者专门的培训部门来培训礼仪,没有相关的礼仪养成氛围,学生在校期间体会不到礼仪的重要性,也造成了学生礼仪的缺失。在者从学生角度而言,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变得学习功利化,为了将来升学或者就业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注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忽略其他课程。比方说学生会认为我们学校的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有用好好听,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对专业没有用处就不用好好听,这样学生自身就忽视了道德教育,学校对此类课程也不是十分重视,单一授课方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甚微。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

开设专门的礼仪教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先着眼于从宏观上进行礼仪基本理论的系统教育。通过礼仪基本理论的教育使礼仪教育树立根基,深植人心。将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作为授课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了解和掌握。讲授礼仪的具体规范,让学生了解个人礼仪规范、学校礼仪规范、社交礼仪规范等等。可以通过实操课堂、团队训练,实际演练让学生学习掌握礼仪。

(二)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要强调教师在引导文明健康校园文化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讲授言传身教等方式达到教育的效果。首先作为老师良好的言谈举止和风度仪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生动的礼仪示范教育。其次引导学生注重礼仪养成,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通过海报、号召、良好行为示范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注重礼仪。同时通过组织各种礼仪讲座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礼仪常识。积极发挥网络开放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在网络上进行礼仪教育,比如武汉大学的礼仪教育网站,在网络上进行教学,展示,问答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其他高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学生礼仪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97-01

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到的最初也是最关键的启蒙性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而当代的一些家长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自身思想认识和礼仪修养不足,加之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有余而管教不足,导致很多孩子教养不够。四是学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智力教育和知识教育,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相比之下,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学生没有机会系统而深入地学习礼仪文化,导致一些学生忽视礼仪规范,礼仪素养不高。

从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当前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当代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与高职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加强高职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情景化人

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礼仪教育不仅有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更应当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青年学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大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应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传统礼仪教育,使学生知礼懂礼守礼,培养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将礼仪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引入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自觉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家庭礼仪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通过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和专题讲座,提升当代家长的素质,弥补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还要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和渗透作用,大力传播明礼行礼的观念,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学习氛围。

二、古意新范

古语有云:“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任何一种新思想,既不会是人们脑中所固有的,也不会突然从天而降,而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换言之,是赋予“老”传统以“新”意,即“古为今用”。因此,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精神做出现代诠释,对于丰富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内涵极为有益。中国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如“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同现代的民主、平等观念格格不入,应当扬弃:另一方面,传统礼仪中辞让、中和、敬老、尊师、诚信等观念,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礼仪是一致的。因此,古为今用,从传统礼仪文化中寻找现代礼仪的精神源头,将礼仪教育深深植根于这一基础之上,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正如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学生礼仪教育篇(5)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曾说过:“礼仪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仪不仅是自尊的表现,而且是对他人的尊重。礼仪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礼仪行为如何十分重要。教育重在育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

二、当前礼仪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中小学生的礼仪常识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学校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礼仪教育

第一,必须先从青少年自身做起

首先,青少年学习“礼仪”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很多问题处一半懂不懂阶段,特别是待人、交往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无“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第二,教师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重要条件

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礼仪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之中,做到思想明确,坚持德育为首,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常抓不懈。

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加深“礼仪”观念。

另一方面,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敢于实践与养成的实处。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教师在学生面前,要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接待家长时,能注意礼仪规范,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

第三,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对学生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整洁、优美、生气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使在校园的每一个学生养成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良好习惯。

第四,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生礼仪教育篇(6)

一.大学生礼仪基本现状

(一)追求个性,以丑为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不少大学生陷人了自我认识的误区。他们把奇装异服、言语出格、行为不羁、我行我素、反叛传统、甚至抵制制度视为“个性”。在学校这个小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潮流”,群体中互相以此为美,无形中将传统意义上的美遮盖。

(二)追名逐利,缺失诚信?诚信与责任感缺失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如,大学生考试舞弊屡禁不止,舞弊手段层出不穷,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惜以虚假简历来自我标榜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缺少大学生礼仪的长期教育。

(三)追捧时尚,误解爱情?如今许多的大学生对待爱情已不再严肃,他们追求所谓的“时尚”——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有。将传统的爱情观摒弃,春花秋月的美好已不覆存在。在校园和社会的公共场合随处可见亲吻搂抱、搭建爱巢的痕迹。传统意义上认为低俗的行为现已在他们的心目中成了众人追逐的“时尚”。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由于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开发,而是要让所培养的人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 个人成功 =15%的专业技能 +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如,如何与同事打交道,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三.礼仪教育在中国基本实施办法

(一)开拓实践性礼仪课程?将礼仪教育列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规划中,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实践性礼仪课程。学校要从入学礼仪、着装礼仪、课堂礼仪、集合礼仪、拜师访友礼仪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训练,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人人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风气。

(二)在实践中进行礼仪教育?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文明氛围。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礼仪知识,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亲身体验运用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觉,努力使自己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为提高全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教师言传身教礼仪知识?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位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明白什么叫/礼仪。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提高礼仪教学水平,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

(四)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思想道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样,礼仪课程也应纳入大学德育课程体系,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它将极大地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升大学生形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这种授课氛围容易让学生心情放松,全身心投入,提高识记效率,进而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苏洁梅,阮立平.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学生礼仪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46-01

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多数文化水平较低,道德修养也不尽人意。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教育相对薄弱。因此在一部分同学身上,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儿童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现在我将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知明理,以形成学生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为归宿。

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因此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灌输,教给学生应具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上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义,识别和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养成讲文明、讲礼仪的自觉性。

我平时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一主教材,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依据。利用班会讨论《规范》使学生句句理解,时时对照,付之行动。通过学习、对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文明的愉快情感,为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思想基础。

二、强化训练,开展活动,促礼仪行为规范养成

强化训练是指用行为规范﹑常规等的要求去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比如班上的石锐、杨维强同学在周一早上升国旗时,站没站相﹑左右摇晃,还小声和别人讲话。回班级后其他同学自由活动,我找这两名同学谈话,我首先向他讲道理:升国旗时要站直,千万不能和别人讲话,凝视着国旗,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神情要严肃。

在本周内我利用课外时间对石锐、杨维强反复训练、同学站的姿势,立正时五指并拢,中指指向裤缝。并且行队礼望着教室黑板上面的国旗,高唱国歌,每天坚持训练。一直到下周一升国旗礼仪行为规范标准为止,否则还要继续练习。从此,石锐、杨维强同学在升旗时现得非常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礼仪的养成教育,提高了讲文明、懂礼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搞好班队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把做人的道理或做事的准则,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班队活动是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有小品、快板、舞蹈、相声、讲故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使 “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在活动中得到深化,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树立榜样,积极模仿

前人历来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的箴言,并严于律己。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教师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教师都应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问好时,积极回应;自己做错时,勇于承认,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树立榜样,除教师外,还有学生。学生爱表扬,也希望能自己能成为别人的榜样,进行校园文明礼仪行为教育时,同样可以利用他们作为榜样去感染他人,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再次,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作为榜样,多讲他们的优秀事迹,衬托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是最简明、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进步方法,心中有一个好的榜样,慢慢地自己也会形成和榜样相似的习惯,甚至有赶超前人的可能。

学生礼仪教育篇(8)

这里我们选编了学校礼仪方面的内容,供同学们学习、实践。

一、学生应有的仪表

(一)仪容服饰

脸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静、宜和、宜庄。

1、发式

女同学的发式以理短发、童发或者束发为宜。这样可给人一种清晰、活泼、纯真和稚气之感。

男学生最好是理学生头。它显得整洁、干净、富有朝气。

2、服饰装扮

学生的服饰应以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明快简洁为好,这样可充分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不要穿奇装异服,女学生不要涂口红、胭脂、指甲油、画眉毛,因为少女的肌肤丰润,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美,根本无须化妆。同时也不戴金银首饰。

在校内,学生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布鞋、运动鞋,这样便于做早操和上体育课,同时也可显示出青少年健美的身姿。

3、规范佩戴校卡。

(二)仪表举止

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仪态来判断他的品格、学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修养程度。

仪态举止包括:站、坐、行的姿势,与人交谈的态度、说话的声音、风度气质、行为动作、面部表情、卫生习惯等等。

1、正确的站、坐姿态和雅致的步态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所谓“站如松”,就是站得要像松树一样挺拔。其基本要领是:站正,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中间,不要偏左或偏右,胸要微挺,腹部自然略微收缩,腰直、肩平,两眼平视,嘴微闭,面带笑容,双肩舒展,双臂自然下垂(在背后交叉或体前交叉亦可),两腿膝关节与髋关节展直,忌讳无精打采。双手不可叉腰,不可抱在胸前,不可插入口袋,身体不要东倒西歪依靠物体,不要弯腰弓背、耷拉脑袋,不要挺着肚子,岔开双腿。

所谓“坐如钟”,即坐得要像钟那样端正。其基本要领是:上体自然坐直,两腿自然弯曲,双脚平落地上,双膝并拢,臀部在椅中央,腰部靠好,两手放在双膝上,胸微挺,腰伸直,目平视,嘴微闭,面带笑容。女子入座时,要用手把裙向前拢一下,切忌前俯后仰、摇腿跷脚、跷二郎腿、两膝盖分开、把脚架在别人的椅背上或放在自己的椅子上。

所谓“行如风”,即走起路来像风一样轻盈稳重,有雅致的步态。其基本要领是:上体正直,不低头,眼平视,面带笑容,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肩部放松,身体稍向前,重心在脚掌前部,挺胸,收腹,小腹用一点点力使身体略微向上挺。走路不要前俯后仰,左右摆晃。

2、稳重得体的动作,优雅适当的手势

⑴路上行走,必须靠右行,不能走中间,途中遇到领导、老师、熟人,应热情点头示意,礼貌地打招呼。

⑵领导、老师到教室、寝室时,学生应礼貌地打招呼、让座。

⑶上下楼梯,过狭窄通道,遇到领导、老师、老年人,应主动让道。

⑷打开水、洗刷、晒衣服等应“先人后己”,礼让三分。不要争抢龙头和晒衣线。

⑸与人交谈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要给人一种优雅、含蓄、彬彬有礼的感觉。

⑹克服“冒冒失失”的行为。冒失的行为表现在:

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进别人家里不敲门,推门往里闯,反客为主;找人时,大喊大叫;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高谈阔论。

手脚太快,动作太硬,幅度太大。

手脚冒失,语言冒失,出尽洋相,常闹笑语话。

这些都是行动不稳重得体,缺乏修养的表现。

3、优雅的风度气质,自然随和的态度

学生礼仪教育篇(9)

一、对礼仪的认识

“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宽容: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平等:在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一个人如果能懂得并且运用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就能够更容易地与交际对象打成一片,使他们倍感亲切自然,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熟悉、理解和尊重,从而把你当成自己人,乐于接纳和接近你。

二、高职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作用

(一)加强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1、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2、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3、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而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二)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学生的培养、学校氛围的形成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成良好校风的养成。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上,文明礼仪教育能够改善学生的道德观念,净化校园风气,提高学生素质、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促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正确地接受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使学生具有优雅的气质风度、规范的言语行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互尊互爱,形成良好的校风。

2、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文明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其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目前高职教育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在众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上明显不符合高职教育学校学生培养要求。学生自由散漫,不注重细节,随意性强。主要表现在:

1、文明意识差:如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的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的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妮。不遵守交通规则,逆向行驶、骑车带人、闯红灯、过马路不走斑马线;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纸屑,宿舍熄灯后聊天、打电话而影响他人休息等。

2、不懂礼貌:调查显示,59.05%的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礼貌,见了老师、长辈不打招呼、不问候,视而不见;13.96%的大学生不会尊重人,对家长态度粗鲁、看不起残疾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3、卫生意识差:有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方便之后不冲水。

4、纪律性不强:很多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睡觉、听MP3,甚至随意进出教室;有的通过手机短信、纸条、、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

5、不重仪表:很多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头发五颜六色;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

以上几种不符合礼仪素养标准的现象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并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那么这些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认真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结果往往走向反面,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同时,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所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养有所缺失。

2、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3、体制的变革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公德意识淡漠,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四、高职教育在礼仪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产生之初就存在入学门槛低、招生规模扩大的现象。并且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普遍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高职院校中在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一)学生受教育时长短。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接受道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这个过程更是一定时间内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沉淀的过程。高职学生最多只有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还有的学生在校时间不足3年,甚至更短。学习时间之短令高职院校在需要时间沉淀的文明礼仪教育上有些不足。

(二)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知识,而实践的机会少,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无法体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对于专业课来讲,一些学生认为礼仪课不重要,学习礼仪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有些学生觉得礼仪内容简单,无需花太大功夫就能掌握,满足于理论上的了解,学得一知半解,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软件不足,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就目前的礼仪教师师资情况看,很多教师都是自学成才,对礼仪内涵的研究比较肤浅,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导致教师往往不能做出标准的礼仪示范。许多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历较浅,使礼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五)校园内文明礼仪教育的氛围不浓。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要,良好的校园礼仪教育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多途径、多渠道的礼仪教育方式。

五、高职教育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建议。

高职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个人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和职业礼仪的要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能够更好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注重实践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能型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并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使礼仪规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行为。形成这种潜意识行为的关键在于实践,离开实践,修养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在教学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项目教学、教学演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训练习,可以逐渐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对其言行举止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榜样示范与校园文化渗透,激发兴趣

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仪表端庄、大方、风度优雅,可以给学生充实、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榜样作用,履行教师职责。为了避免文明礼仪教育只注重对文字的解读或者拘泥于形式,学校应在校内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问好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在校内乃至校外,每当遇到同事、老师、同学都能做到根据时间段做到相应的问好,让全体师生能够感受到文明礼仪带给大家的精神风貌上的变化,并营造一种家的校园氛围;通过社团指导老师、社员在校内的推广带动,从维护环境卫生、人际关系处理、节约粮食、孝敬父母等多个层面开展实际活动,加深全校师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评定办法,健全评价体系。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沿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就会造成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无法达到进行礼仪教育的目标。学校应对学生理论课程的检验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对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察,做到从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生活表现、岗位礼仪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真正达到文明礼仪教育的育人、教化和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五)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跟踪和教育宣导。尽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但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并未良好成型,学生实习期间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不文明现象影响,造成文明礼仪习惯改变、文明礼仪素养下降等现象。为解决这一环节存在问题。学校应确保每一名实习学生都有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学校要求和指导下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跟踪,教师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与学生所在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思想动态并对学生作出相应的反馈,教师还通过飞信、QQ等及时通讯工具对实习学生进行持续的文明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爱琴 方年根 陈烈荣 实用礼仪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第1版。

学生礼仪教育篇(10)

二、培养学生尚礼品德的对策

通过对本次调查活动的分析,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得到警醒,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尚礼的优良传统必须代代相传,薪火不熄,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在这里提倡的礼,绝不是唯唯诺诺,循规蹈矩,更非古时奉行的君臣父子的封建纲常,而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礼貌,尊重和善待他人。

(一)学校礼仪教育要讲究方式。礼仪作为中学生的基本素养不可缺,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重任在肩,应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工作,我觉得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的做法。1、从教师做起,以身作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身为教师,我们要重视自己的礼德修养,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对此看得较重。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发觉学生对班主任的依赖与信任要比科任老师多些,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在学生间赞美科任老师,尊重科任老师,引导学生如何与老师或同学相处。班主任还可以在学生间树立礼仪的榜样,对在这方面表现好的同学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以此在班上得到正面的影响。例如我们班有些学生喜欢把食物的包装袋乱扔,面对此种现象,我并不急于批评学生,而是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自己亲自把扔在地板上的垃圾扫干净,二是在课堂上或早读课休息时间对那些讲卫生的学生表扬一番。这样坚持几个星期,班上的卫生改善了很多,有的同学还可以自觉地把课室里的垃圾扫干净。2、可以考虑建立与之相关的评价制度。由于受传统的评价制度影响,我们很多时候还是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其实评价一个学生是不能只看成绩的。我们可考虑将学生礼貌状况列为评定优秀学生,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平时加强这方面的督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务求实效。相信这样能形成教育的整体性,以促使学生注重礼仪方面的学习。3、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促进校园尚礼的风气。可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围绕中学生礼貌问题进行辩论,进行讨论等主题班会活动。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联系生活,开展一些自编自演的小品等文娱活动,以此形式弘扬文明礼貌之风,学校还可通过广播,橱窗宣传等舆论阵地宣传名人礼貌处世的轶事,以此推动整个校园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礼仪教育篇(11)

前言

礼仪教育是以具体的礼仪规范为内容,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去提升素质,在实现对个体基本素质、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培养发挥着积极作用。而美育是教师按照既定的美学价值,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审美意识,最终实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一种教育形式。利用美育的功能作用于礼仪教育,可以更加理论、系统和完善礼仪课程,并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美育可以尽情发挥在礼仪教育中,提高礼仪教育的吸引力及愉悦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现代礼仪课程选修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阅并收集与本论文相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笔者研究提供了指导。1.2.2问卷调查法。对本文涉及礼仪及美育的相关问题情况调查问卷,自行编制了《美育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功能研究的调查问卷》,共计发放200份问卷,回收了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5份,经过计算可知有效率为97.94%.1.2.3数理统计法。本文运用Excel2007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数据整理成为三线表格,成为本论文研究主要依据。1.2.4逻辑分析法。结合数理统计法分析出的数据结果,综合分析大学生礼仪模特社团的基本情况、开展因素等具体内容,为后文研究提供支持。

2结果与分析

2.1美育与礼仪教育的关系

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曾中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性为目的。”可见美离不开具体的形象,缺少形象这一基本元素,美将无从谈起。故从某个层面来看,审美教育本质上是形象教育。而在礼仪教育中,个体仪容、仪表等外在形象将会受到约束,不仅要做出恰当的行为,且需要将个体独特的美展示出来。究其根本,个体姿态举止等展示出来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美,更多的是内在与外在美的统一。礼仪修养的根本在于审美教育内涵,在实践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形象和情感教育,还应关注行为美,使得个体能够兼具内外与外在美。基于此,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此来避免礼仪规范过于形式化、教条化,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别,形成一种动态化、因材施教的礼仪教育形式。

2.2美育在礼仪教育中的功能

礼仪的美育就是运用美学理论在礼仪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在多元化审美载体基础之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审美教育,形成一种愉悦情感,培养他们礼仪人文美、感受礼仪的理性美、表现礼仪的规范美的能力。2.2.1美育可以丰富和完善礼仪教育的内容。教师利用礼仪的审美媒介(如个人的仪态,餐桌礼仪,人际交往等),按照相关的审美意识去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情感、体会审美感觉,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升。比如礼仪课程中仪态礼仪中的站姿,教师不仅要讲解正确的站姿知识,通过多媒体所播放的多种图片进行对比,然后对正确站姿的正确示范,能够激发学生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和美的追求。多媒体图片能够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将其作为审美媒介,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和支持,而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对自己的站姿进行反思,并且观察他人并对比。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站姿进行调整。2.2.2通过美育扩宽和创新礼仪课程教学的方法和途径。美育的独特功能是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索美;从客观精神层面探索美等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美的规律和特点的了解和掌握,进而渗透至美的内涵当中。美育通过娱乐的各种途径,如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文娱体育、等美育手段感染人、引导人和教育人。它使受教育者在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礼仪教育通过美育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能够掌握基本礼仪知识,并在实践中掌握敬人、自律等技能,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从而提高礼仪教育实效性,更好地指导学生未来生活。2.2.3美育可以增强和提高礼仪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美育“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得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结合礼仪教学内容,将理性审美知识与具有审美意义的案例有机结合,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比如学习餐桌礼仪时,只教授理论部分会显得枯燥乏味,而简单的实践活动如西餐餐具的使用,只能使礼仪课程收效甚微,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如果插入情景教学,如在职场中的有关餐桌礼仪问题,换位思考上司和下属在餐桌布置的问题会更容易增强礼仪的吸引力。通过案例利用感性形象的教育方式传输礼仪的基本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实现礼仪上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2.3沈阳体育学院现代礼仪课程中美育的现状分析

2.3.1学生对礼仪美育功能的认识。在学生认为通过礼仪课美育功能作用调查中(表1),4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鉴赏能力;43%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对礼仪规范的感染力;54%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礼仪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2.3.2学生对礼仪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态度。调查中可以获知(表2),55%的学生认为在礼仪课程中具有美的因素,63%的学生礼仪学习中受到美的感染,8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礼仪课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由此可见,教师将美育功能很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健全的人。2.3.3学生通过礼仪学习对美育的反馈。对于学生在礼仪课中的审美教育,通过学生对学习的反馈及评价可以看出礼仪课中美育功能的实施情况。通过对表3的分析得出,在礼仪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很重要,如果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且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和掌握,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和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而促进礼仪美育功能有效发挥。学意义,具体见表2。2.3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实验组4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其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阑尾受到刺激后,会出现阻塞、挛缩等现象,进而导致缺血、坏死、穿孔等的发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保守药物治疗为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但是其治愈率较低,炎症难以彻底消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目前,临床上多以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开腹手术因其技术成熟、操作简单及治愈率高而广泛用于本病的治疗中,但是本术式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有可能引起感染等并发症[4][5]。保守药物治疗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均有一定的优点和缺陷,但总体来讲开腹手术在治愈率方面更具优势。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4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保守药物治疗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术后实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以上提示开腹手术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急性阑尾炎患者恢复。综上所述,使用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对于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彭涛.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09):1292-1294.

[2]姚明山.急性单纯性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05):114-115.

[3]邹翰林.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急性单纯性急性阑尾炎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05):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