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数学教材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9 05:49:34

高中数学教材

高中数学教材篇(1)

由于高一新教材的形式和内容与老教材相比作了较大的改动,这种变化使得用惯了老教材的教师很不适应,不少教师反映,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对好多问题都感到困惑,如符号的读法问题,当然这仅仅是表象的,更多的反映则是我们应该按照什么要求来上新教材,是用老大纲的眼光来教学呢?还是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同样,笔者在教学中也有类似的疑虑,通过对新教材的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在教学过程中思考,笔者感觉到我们要贯彻新大纲的实质性的内涵,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要确实提高我们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作为教师还是要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既要研究新的教学大纲又要研究新教材,更要花大力气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落实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了教材层次清楚、脉络丰富

在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中,以基础打头阵,以函数为主线,把集合、函数和映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数函数、简单不等式等内容组合到一起。这样,就把这些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内容放到了最前面,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语言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在重点引出了映射与函数的概念后,又研究了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这种函数主线实际上体现了高等数学中运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刻意安排把高中数学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方面更加合乎逻辑,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要求的变化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的教学思想

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对传统的高中数学删减了一些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而幂函数大大降低了难度。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教材考虑到了知识的主次和轻重,考虑到了在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加大了应用数学的力度,增加了研究学习课题和实习作业,在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高中数学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的关系

我们知道,计算机和数学有着内在的、固有的密切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借助计算机的直观形象,充分表现数学的动态性,为抽象思维提供直观形象,由于计算机有及时的反馈控制,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独立性,能促进学生的个别化进程的实现。特别是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教学,更要用好这一教学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函数图像有一个完整地认识,然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升华为函数的性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辅助于程序思维、推理分析能力的提高。正由于计算机有着很大的教育和科技潜能,所以很多国家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有关的知识内容。而在我国,则是把计算机课程与数学课分开来开设的,称之为“信息科学”,如何有效地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去?当然,所有的这一切,光靠教师做几个数学教学课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数学与计算机的关系的研究,甚至可以利用一些简单问题进行机器解题,也许能够有助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的有机结合。

高中数学教材篇(2)

教学情境2在讲计数原理时,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抓住数学本质,认为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在讲到计数原理的应用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行读题(一道关于检测程序路径的例题),然后提问学生: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生答道:(找出)有多少条执行路径。教师皱了下眉头,示意其再思考。稍等一会,学生仍没反应过来,教师只好总结道:检测程序,得到路径!堂下学生非但没认同之感,反而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声议论起来。他们认为,该学生的回答更符合大家的理解倾向。教师见状,只能感慨学生的语文素养欠缺。

《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其中强调了教师的提问,更具体地讲,道出了教师善于提问和答问的特点。上述两个情境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本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清数学本质,但由于提的问题与课堂情境不相适应,学生没有及时领悟到教师提问的实质,导致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提问是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巩固知识的重要作用,是师生交流互动和检验与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地讲,数学课堂提问具有激励参与、建构灵活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强化反馈的功能。因此,我们特别要注意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人们对于教材中的提问较少关注,这跟提问的即时性有密切关系。数学教材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载体,还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线索的参考。研究数学教材的课程内容呈现中的数学提问,可以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研究同一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了解到从不同的出发点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从中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开发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程资源。

2研究问题

这里试图以湖南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为湘教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以下简称为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2中“导数及其应用”的课程内容中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此处的问题,是指贯穿于教材课程内容主体的较为口语化的问题,不包含数学例题和习题。其中包括了教材中设置的思考框、探究框及旁白中的问题。从提出的问题的数量、类型和认知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问题的数量,按能给出答案的、以问号结束的一句为一题来统计。

从提问的功能上来看,问题可分为激趣型问题、联想型问题、悬念型问题、过渡型问题、发散型问题、猜想型问题和反馈型等类型;

从对问题的认知水平来看,问题水平分为回忆、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

3研究结果

3.1问题数量的比较

对湘教版和人教版选修2-2的“导数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提问数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l所示。

表1两个版本教材“导数及其应用”提问数量统计表

说明两个版本都设置了章引言,湘教版在章引言中没有提出问题;在小结的安排上,湘教版教材没有像人教版教材那样,独立地将“定积分的简单应用”成一小节的课程内容来呈现,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人教版的“定积分的简单应用”这一节的提问数量和课时安排一起归到“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中。湘教版教材中在此章没有设置实习作业。(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

(1)两个版本的教材这一章都设置了24个课时,从这一章课程内容的提问的总量来看,人教版和湘教版相差较大,人教版的提问数量接近湘教版的2倍。

(2)对应的每一主题的课程内容的提问数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导数的运算”和“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这两个主题。湘教版“导数的运算”提问的数量占整章提问数量的38.10%,比人教版该主题的提问数量百分比多了29.35%;湘教版“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提问的数量占整章提问数量的9.52%,比人教版该主题的提问数量百分比少了19.2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在这一章内容上对每一节的地位及其教与学方式的看法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湘教版更加重视对导数的运算的自主性学习,对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的间接经验学习;而人教版更加注重对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的探索性学习,而对导数的运算的间接经验学习。这从课时上来看得到了相同的反映,“导数的运算”这一主题,湘教版用了4个课时而人教版用了3个课时;“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这一主题,湘教版用了6个课时而人教版用了8个课时。

(3)在章引言上,人教版侧重于问题引入,采用了情境提问引入,运用数学史的方式是附加式;而湘教版采用了文字描述和图象展示。诗篇蕴含整章内容,函数图象道出此章重点,采用了点缀式和附加式的方式来运用数学史。另外,人教版重视学生自主收集关于微积分的历史的内容,设置了实习作业及相应的反馈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该作业的思路。而湘教版采用附加式的方式将大部分数学史内容穿插于各个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中。

3.2问题类型的比较

表2两个版本教材“导数及其应用”提问类型统计表

由表2可以看出:

(1)两个版本教材中的提问类型都成四级阶梯状。湘教版的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一级是悬念型和过渡型,占了42.86%;其次是发散型和反馈型,占了30.99%;下来是联想型和猜想型,占了21.42%;最少是激趣型。人教版的提问类型分布阶梯较为明显,一级反馈型占36.25%,与过渡型和发散型两者之和相当,联想型和悬念型占23.75%,激趣型和猜想型提问较少。激趣型和猜想型提问在两个版本教材中的出现均较少,大概跟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以及高中生生理与心理上的成熟有关。尽管如此,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要花多些心思去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趣味性知识,帮助缓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紧张情绪。

(2)人教版非常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其针对性的提问占所有类型提问的36.25%,比湘教版的多了21.96%。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捕捉学生对各个环节或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在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评价的方式之一。

(3)对于悬念型提问,湘教版这一类型的提问占了21.43%,而人教版只有11.25%。从数据可以看到湘教版教材重视对设疑解疑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学到自学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将“学会学习”作为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提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将是最具代表性的主题之一。

(4)两个版本教材差异比较大的还有猜想型提问。针对这一章的猜想型提问,在湘教版教材中占了9.52%,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只占了2.5%。从中可以看出湘教版对知识的生成发展的重视。数学知识经验的间接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体验过程,不论是对数学的创新与发展,还是学生的知识生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猜想是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思维,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可以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严谨性。因此在恰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值得我们花篇幅来记录。

3.3问题的认知水平比较

表3两个版本教材“导数及其应用”提问水平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两个版本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均集中在理解水平和分析与综合水平。其中湘教版更重视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这一水平的问题数量占了总量的一半多,而人教版这一水平的提问只占了41.25%,比湘教版的少了近10%。人教版注重知识的分析与综合之余,同样重视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一水平的提问与分析综合水平的比例相当。回忆和评价水平的提问在两个版本的教材所占比例较少,人教版教材相对于湘教版教材会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的检查,回忆水平的提问占了7.5%,比湘教版的多了近5%。

我们按一定的权重对两个版本中各主题的提问分别进行量化处理,对回忆、理解、分析与综合和评价四水平分别赋予权重1、2、3、4,得到表4(如下表)。

对课程内容主体的提问水平量化后发现,两个版本教材在提问总量上依然是人教版的比湘教版的要多,但是总体平均水平却是湘教版的(2.80)比人教版的(2.56)要深一些。湘教版教材更注重提问水平的深度,提问较倾向于引导学生分析与综合;而人教版在注重提问的广度的同时,对提问水平的深度把握在介于理解和分析综合水平中间,由此可见,为了保持课程内容难易的平衡,通常会出现“少而深”或“多而浅”的提问模式。

两个版本教材在“导数的概念”这一主题的提问水平差异较小,人教版的稍微比湘教版的高一点。其他四个主题的提问水平,湘教版教材的均比人教版教材中的要深。其中,两个版本教材对于“导数的运算”这一主题提问水平均是这5个主题中最浅的,人教版的(2.29)倾向于理解水平,湘教版的(2.56)介于理解向分析综合水平过渡中。

4结论与讨论

(1)两个版本教材中“导数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提问总数量差异较大,人教版的问题总数比湘教版的多了近一倍。湘教版教材这一章的编写整体呈现的是小步子、程序化的概观,知识的来龙去脉、衔接具有较缓慢的螺旋上升式,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较大帮助。虽然提的问题量较少,但是均在一些关键之处。相对来说,人教版教材这一章的编写,其中的提问是贯穿整章课程内容的教学线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较为急促的螺旋上升式,给教师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组织空间。

高中数学教材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

数学新课改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渗透了对数学文化的突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实验)标准解读》这样描述数学文化的内涵:“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同时还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高中学生而言,由于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学习数学知识,数学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主要依附于课本,并通过教师的教学用语和课堂中师生灵感的交流碰撞来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发生着重要影响。本文选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必修5中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并对数学文化题材内容作了价值取向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剖析了教材中落实数学文化的情况。

1.有关统计分析

1.1有关统计说明

首先,这次统计选用的教材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中。主要是重庆市的普通高中在2010年9月份已经全面使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其中大部分学校在数学学科中选用的教材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择必修5进行分析是出于时间和篇幅的有限,以及必修5包涵的数学文化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和比较丰富。必修5主要包括算法初步,统计学初步,概率三章。

其次,统计的范围包括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章头图;背景性的介绍材料;例题;练习;习题;复习题;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数学实验;课后习题。统计时以出处为单位,如介绍材料中提及的完整的一段算一个出处,而练习则以一题为一个出处。

第三,对数学文化内容的界定和分类。一般地,根据数学文化的内容,数学文化具有科学教育价值、应用教育价值、人文教育价值和美学教育价值。因此,本文将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的内容按以下方式分类。体现科学价值的内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数学命题。体现应用价值的内容:身边的数学,其它学科中的数学;社会中的数学。体现人文价值的内容:数学家生平,对数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中国数学发展史中的优秀成果。

1.2统计与分析

表1,对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分类统计对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分类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必修5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同时也注意到不同的数学内容含有的数学文化的类别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统计中包含的数学文化最多的内容是体现应用价值的,而且是社会中的数学,有26处,是所有内容中最多的。这是因为社会中有许多现象都需要统计,因此数学文化多涉及社会中的数学也就是自然的了。再比如概率,其中数学文化的内容最多的是体现应用价值的身边的数学,多达50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时时都会遇到可能性事件,概率的作用随时都会在身边显现出来。

1.3进一步的思考

如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应该说这套数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文化的理念,本册教材不仅强调了数学的重要性,强调了数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与此同时,也通过一些历史材料和现实背景阐述了社会文化对数学的影响,借助社会文明阐述数学文化。这样的处理有助于让学生贴近数学。其次也真正让数学文化走进了课堂。以往的数学教科书,总是过度形式化,密不透风的逻辑演绎推理充斥耳目,谈及数学应用也必是做数学应用题,而这些题目往往跟现实情境严重脱节。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之处,比如“阅读与思考”中有些数学史料未作教育形态的加工,知识性、学术性太强,趣味性、文学性不足。有些内容难度太大,不容易看懂。这样很难达到数学文化本身应发挥的作用。

2.对数学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分析

2.1 热爱科学,了解现代技术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科学,因而,在数学课程和数学教材中,必然要体现热爱科学的价值观。热爱科学包括科学中的数学知识、科学探索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在本册教材中三章节课后均设置了“数学实验”,而“数学实验”的内容均是反应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学知识的科学实用价值的,通过这些科学的设计,使得学生及学习到知识,感觉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是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科学应用价值。

2.2 热爱自然,爱护环境

从根本上说,应当把数学教育视为文化素质教育,或者说,它本应当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基础,而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热爱自然,爱护环境应当是一个基本的素养。教材中选取了不少体现热爱自然的数学文化内容。包括保护环境、空气污染、垃圾回收等。如“统计”的背景知识介绍以及茎叶统计图中有关空气质量状态等均是在培养学生一种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素养。

2.3 重视历史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育的一种良好载体。数学史展示了数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它是劳动人民(包括数学家们)勤劳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宝库。这版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在引用数学史时,充分注意了继承和发扬。如“统计学初步”的“数学文化”中的《文学摘要》的破产,“概率”中的“概率简史”均很好的体现的数学文化的传承。

3.思考与建议

数学其实是一门很美的学科,在哪里都可以发现数学自身所蕴藏的美学价值,但是在这三章里面我们却没有发现任何的数学的美学价值,也许这与这章节内容本身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说明了一点,数学的美学价值发掘不够。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可以体现在数学的思维、方法上,但在本册教材中没有向学生展现这方面的的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适度的形式化”,但并不是只有过分的形式化,密不透风的演绎推理才能展现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精妙和美,问题的根本还是编者们没有下足功夫去挖掘。比如数学名题的教育价值,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巧妙的思想方法等等。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材篇(4)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统一式教学,教学的结果是学优生得不到充分发展,学困生却难以跟上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应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善于运用妥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到一条由浅到深的数学学习途径,从而培养更浓的数学兴趣,并学好数学。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紧扣教材,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制定教学目标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如果不管千差万别的学生只管教学内容一统化,那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时备课中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要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也要不同,要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因此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制定好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优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大多数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避免了通常讲的“吃不饱”和“吃不下”的弊病。

二、了解学生的差异,制定因材施教方案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分析影响学生个性差异的因素。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充分尊重他们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在高中数学面前开始变得迷茫;初中阶段男女生数学成绩差异并不明显,到了高中阶段男生的数学思维渐渐表现出强于女生的情景,并可能由此而使成绩滞后者产生厌学思想,这时教师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各方面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迷茫、盲目的学生重返正途。比如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的渐渐复杂化,与初中数学的简单易解内容相比,会使过渡期的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错落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由易及难,从基础渐渐拓展,在教学前的备课中估计学生的接受程度,开始以浅易、基础内容作为学生接受更深内容的开始,借此机会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钻研精神,使他们的内心随时有一种温馨的向往热情,学好数学也不会是太难的事情了。

因此,数学教师预知学生的学习情况、智力特点、个性特征等是进行数学备课的前提;而在备课中,教师必须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在数学训练中,也应当以鼓励、培养兴趣作为根本目的,甚至可以根据学生差异,个别与集体分开进行训练,难易或适中皆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只有在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案上下功夫,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好引导者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帮助学生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难、想学生之所疑、想学生之所错、想学生之所乐。

1.教师应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教师授课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学生如何学得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而不是以显示自己的学识为目的,不以博取学生的佩服之心为动机,应从“有我之境”达到“无我之境”。

2.巧妙组织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外在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内在的东西,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和提高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老师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使之成为支撑他们人生成长的重要能源。

3.采取激励原则,让学生享受到尊重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采取激励原则,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愉快,感受到平等,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高中数学教材篇(5)

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性文件,从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它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一本《课标》的指引下,高中数学课标教材涌现出众多的实验版本,如人教a版、人教b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等,教材编写的风格各不相同. 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有自,各省市的教材并不能实现统一,但考试评价的要求是统一的,我们惟一的做法是以《课标》为纲,借助教材这一课程标准实验的载体,规范、科学地实施组织教学. 不能单纯以教材为本,抛开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例如,《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一章内容,人教a版只是把椭圆、双曲线的准线方程及统一定义进行渗透,出现在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中,很明显,准线(抛物线的准线除外)及统一定义不再像大纲教材一样,在学习上有明确的要求. 而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一节《2.5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毫无疑问,两个版本的教材存在分歧,我们如何处理,只能以《课标》为依据. 各个版本教材在某些知识点上的处理略有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坚持以《课标》为纲的原则肯定是正确的.

二、合理处理教材内容,抓住核心打造亮点:

1.实事求是地对待教材优缺点:

本次各版课标教材都是一些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没有经历试验成功之后的反复修订. 它是部分学者的劳动成果,并不是全体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 教材的编写也受课程标准的约束. 所以,课标教材有它亮点,也有一些弱处.

由于编写的紧迫,教材及教参中的各种错误都在所难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反馈错误和修订建议的权利和义务. 养成一种良好的教研习惯,随时把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记下,改进建议写出,通过一些渠道参与交流,进行反馈.

2. 明确教学内容把握的程度: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到底把握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在《课标》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能(会)”. “了解”是知道这些知识就足够了,而“理解”是指用概念作出判断,“能(会)”则是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的把握,体现在我们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检验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尺度. 然而,四个层次的区分并不是十分容易,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 作为一名课改前线的教师,必须提高教材把握的能力,明确哪些是重点,核心内容必须心中有数,不搞题海战术,少拔高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合理的认知水平上学到知识、用好知识.

3. 灵活处理教材中例题与习题:

教材中例题和习题都是固定的,但我们学生的情况却是变化的,所以各项教学任务的实施,必须确保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对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有些例题,估计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则应当降低难度. 有些例题,估计学生容易上手,我们则可适当拓展.

例如,在选修系列教材“变化率与导数”的教学中,人教a版的课标教材选用了两个情景问题引入平均变化率的概念,问题1是气球的膨胀率,问题2是高台跳水. 我们预测问题1学生难以理解,则将问题1改为平均速度的研究,设计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为10 ,加速度为2 ,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可以得到时刻t的路程 ,分别求 , , 的平均速度”. 这样的处理,让两个问题更贴近实际,也符合由易到难的梯度,且在学习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之后,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节“瞬时变化率”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的老师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不照本宣科地直接讲授教材上的例题,而是把例题进行适当改改(改数据、改条件、改问题)后进行教学,注重例题的变式训练和拓展提高. 一堂好课,常常是一条线索把几个例题、几个问题连贯起来. 教材是死的,学生和教师都是活的,我们惟有用活教材,灵活组织教学,才能克服各种课改实验中的困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三、有效研究教材衔接,适时适度补充内容:

高中数学教材篇(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数学新教材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从这些改变中深刻认识新课改,把握和实施新课改,是摆在课改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高中数学新教材,并与旧教材作对比,认识新教材中传递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数学新课改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旧教材与新教材在编写上的不同

旧教材与新教材在编写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性的描述。前者的理念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而例举问题加以应用,重心在知识的传授,问题解决则是知识应用的载体,解题方法是套路式的。其基本格式一般是:数学结论的表述――数学结论的验证――应用举例――巩固练习。教师在教学上往往照本宣科,思维的重心局限于知识传授、记忆、模仿和验证上。因此,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是相当有限的。而后者的理念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引发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与思考,重心在知识的探究,问题解决是知识探究与应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基本格式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理解――动手实践――问题解决――思考交流――抽象概括。这样师生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结论的合理与验证,而是知识的内在规律、知识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旧教材与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与内容上的不同

就知识结构与内容而言,新教材作了较大调整。在“有用的数学”“身边的数学”的思想指导下,不再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严谨性、深刻性,而更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关注知识的内在规律,突出数学知识与社会时展的联系,尊重学生个体对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需求与选择。整套实验教材富有弹性,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它给广大师生营造了自由发挥、富于弹性的思维空间。

三、新教材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

新教材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亲和力”。教材选取了大量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用“问题与矛盾”来引导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体现“问题性”。其次,用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诱导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用现实的存在需求启发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套好的教材,固然要为教学提供思维的大空间,但这个空间必须是现实的,是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否则,学习者无处可思,无内容可思。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新教材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贯彻“身边的数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用大量的篇幅,坚持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提出问题,提炼观点,然后又回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反复告诉学生,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是你的朋友,数学能帮你解决问题。

四、理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关键

教材承载着课改的理念和目标,是静态的;而教学才是落实课改理念和目标的过程,是动态的。教学中如何把新教材中传递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也是课改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激活师生的数学活动,理念的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高中数学教材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9-01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笔者就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谈谈自己的体会。

1 教学目标因人而异

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深入发展,明确学生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定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创造性使用新课程标准,以期达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为操作,将课程标准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适用于低层学生;将课程标准中所有教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适用于中层和上层学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标,具有普适性,属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者是选择性目标,具有挑战性,属应用范畴,有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目标分层由教师把握,与学生密切联系;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

2 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一些较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A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保证C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A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3 课堂提问有针对性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对反映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型问题,要求全体学生掌握特别是低层次的学生要好好回答;对反映教材一般要求的典型习题,要求中、高层次特别是中层次的学生要认真思考回答;对反映教材较高要求的灵活型习题,重点要求学习成绩较好层次的学生去思考回答;当然也鼓励其他层次的学生量力而行去试一试。总之,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

4 课后作业布置和课后辅导应具灵活性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课后作业是通过学习,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布置作业切忌一刀切,必须选做,对课本中基础题一般都要求学生做作业,对“差”生可先进行揭示,以使进一步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对“优”生要求做好提高题,实际上,教师可把基础题适当修改,使知识延伸。课后辅导也须分两个层次,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且必须保持连续性,这也是课内辅导的灵活补充。对“差”生的作业尽量面批,或尽量边批边讲边练,根据其遗漏的知识点,再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让其练习。其中有些学生的困难是由于以前知识没有学好,对于这些学生就要设法帮助他们弥补缺陷,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有些学生学习的困难是由于智力发展的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对于这些学生要适当放低要求,多进行灵活辅导,集中力量让他们把最基本的、最必要的知识弄懂,多练,逐步提高要求,当取得一定成效后及时在辅导中鼓励,循序渐进,使之跟上一般水平,最后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5 分层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时,教师在充分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评价。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正确回答问题,都要给予激励性评价,更要在学生答错时鼓励学生保持探索的兴趣。成绩落后的学生答错时,主要从鼓励他勇敢回答问题方面评价;成绩中高层次学生答错时,主要从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更积极地进行探索方面评价。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以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谦虚谨慎,不断超越自我。对于一个低层次的学生,如果他能正确完成第一个层次的题,我们将给予他满意的优秀评价。对于一个中高层次的学生,如果他能正确完成一、二层次的题后,积极正确思考第三层次的题,同样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必然会增加高中数学教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应具备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多种多样的繁杂情况,要认真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总体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数学教材篇(8)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同一方法来授课,这样必然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

面对这些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 教育要面对学生整体 ,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 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2.1 教学目标层次化。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1)识记 (2)领会 (3)简单应用 (4)简单综合应用 (5)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1)-(3);B组学生达到(1)-(4);C组学生达到(1)-(5)。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2 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高中数学教材篇(9)

在2004年,苏教版高中实验教材在相关地区全面实施,纵观苏教版教材,它充分遵守了我国的新课改要求,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数学理论知识的本质,并且通过教材中全新的视角,创新的手段来对高中阶段数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加工,由此展现出新课标教材中相比老教材创新的一面.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便针对教材内的旁白作用进行思考.

一、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一)教材设计的总体方针与思想

观察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不难发现,在课本的总体设计中主要是从三个部分进行思考,分别为层次型、基础型以及兴趣型.教材的总体设计为:一个中心之下的多个层面,并且有多样化的选择.教材中心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依靠这个载体,学生能够在多个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学生依照课本的相关要求开展对相关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后,按照要求,学生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接下来的学习,以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材当中具体思路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教材设计思路图

(二)旁白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作者认为,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作用是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的解说,是对正文内容的强化、解释.所以旁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并且整体语言风格极为亲和,旁白的内容总是出现在课本的关键内容的部分,恰好和正文的相关内容相互匹配.

旁白还是对教材中内容的解析,让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的重点可以更加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产生更好的发散思维.

二、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实例分析

(一)“旁白”能够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生活化与自然化

“旁白”就好像一只手,能够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学生感受到相关数学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联系,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并对高中数学形成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中,在第53页的例5中,教材提到“某种储蓄依照复利进行利息的计算”这句话里,旁白针对“复利”这一词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复利就是将前一期利息与本金进行叠加,作为本金,再进行利息计算的一种办法”.在这一段旁白当中,很好地针对复利这一词进行了解释,这样的做法既很好地针对该经济名词进行了解释,并且免除了学生在进行相关问题解答中,过于冗长的陈述所带来的麻烦.在这一微小的细节中,使得学生了解到数学其实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一门知识,学生在进行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依靠旁白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长学生的见识.

又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的第83页的例3,提出了一个名词“边际函数”,教材中的旁白也对这个名词进行了解释:“边际函数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数学符号为Mf(x)”.还有在必修4第45页中,旁白描述道:“一个健康的成年人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一般分别为60~90 mm汞柱与120~140 mm汞柱.”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利用旁白作为载体,并在相关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加入生活中的日常元素,减少了知识本身的抽象性,有效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模板.

(二)“旁白”可以有效地提出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与核心位置

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并不是针对教材内容的重复,更不是将教材内容进行图像化处理,而是针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进行烘托,并将知识完善,揭示知识的内涵与深度.让学生能够借助旁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让学生的综合知识掌握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必修4第73页,是针对向量坐标的知识讲解,而在旁白中,补充解释道:“在a=0时,因为0是与任何的向量相互平行的,所以x1y2-x2y1=0恒成立.这就说明a∥b的充要条件就是x1y2-x2y1=0,不需要针对a≠0进行限制.”这种旁白的作用就是对数学向量中的核心知识进行有效的完善与补充,帮助学生在进行向量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构架体系,旁白在此处有着画龙点睛的精妙作用.

(三)其 他

除了作者提到的上述观点之外,作者认为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还起到人物介绍、现代传播工具的作用.这些旁白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的情感,提高数学创新意识.

结束语

关于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旁白”所起到的作用,作者认为还远远不止上述几点,并且旁白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但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同时还可以对不需要正文进行解释的相关内容进行辅助解读.所以针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进行合理使用,往往能起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高中数学教材篇(10)

2.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3.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在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3.1 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3.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3 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4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4.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4.1 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2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4.3 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高中数学教材篇(11)

1.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了教材层次清楚、脉络丰富

在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中,以基础打头阵,以函数为主线,把集合、函数和映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数函数、简单不等式等内容组合到一起。这样,就把这些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内容放到了最前面,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语言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在重点引出了映射与函数的概念后,又研究了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这种函数主线实际上体现了高等数学中运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刻意安排把高中数学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要求的变化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的教学思想

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对传统的高中数学删减了一些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而幂函数大大降低了难度。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教材考虑到了知识的主次和轻重,考虑到了在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例习题的选择上更趋科学化和合理化,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作为数学教学的己任

新教材在例习题的选择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既考虑到了与当今的高考相衔接,又突出了讨论性问题和研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这些变化,不仅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把“要我学数学”转变为“我要学数学”,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我们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

二、在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中学数学教学实效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教师要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要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国家的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更要加强学习,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学生等方面获取各种信息,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学会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用好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教材中体现了一个新的栏目,就是阅读材料。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与数学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者是联系实际的知识,是编者精心编撰而成的,集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指导学生阅读,一种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在新课开始阶段,对那些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另一种方法就是紧密联系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可以分散穿插在教材中。我们可以收进一些课本上所没有的学习材料,要求同学分析这个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含义。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实际上是一次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的展示。

2.循序渐进,明确目标,正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