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6 07:02:30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1)

2017年,以全县整村脱贫贫困村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为重点,同时统筹安排其他有培训需求贫困劳动力,开展各类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5600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4650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省级示范培训600人(配套班5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培训示范工程职业技能培训100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50人。

二、培训分类和资金来源

培训分类为: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省级示范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培训示范工程劳务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其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资金来源为就业专项资金。农村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资金由省人社厅和县财政共同筹集,其中省人社厅补贴10万元用于省级示范培训,配套班资金自筹解决。“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补贴资金来源为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资金来源为中央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培训示范工程劳务技能培训经费由省扶贫办安排。

三、责任分工

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工作由县人社局联合县扶贫办、县农牧局、县教育局、县妇联共同组织实施。

(一)县人社局负责实施全县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示范培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培训示范工程劳务技能培训。县扶贫办、县教育局负责实施“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雨露计划)。县农牧局负责实施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县妇联负责实施省妇联下达的劳务品牌培训。县扶贫办负责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础数据。

(二)县人社局、扶贫办、农牧局、教育局、妇联等部门要结合本计划制定本部门的培训年度实施方案,健全培训台账,定期向县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工作实施办公室汇总上报培训进度情况,组织实施本部门的培训工作。

(三)县人社局、扶贫办、农牧局、教育局、妇联等部门要建立精准到人到户的培训台帐,细化培训计划,负责本部门培训人员大数据管理平台信息审核录入,组织实施精准培训工作。

(四)承担培训工作的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具体开展精准培训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精准实施培训。各部门要结合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需求,以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方面的技能和创业培训为主,科学制定2017年精准扶贫培训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对照培训进度和项目安排,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意愿和技能需求,开展现场示范、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校企联合等培训方式精准实施培训,确保精准扶贫培训取得实效(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示范工程职业培训按照《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甘农牧〔2017〕14号)执行。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2)

二、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培训资源

搞好扶贫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整村推进贫困村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新阶段扶贫培训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要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关键在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各县区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提高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扶贫培训领导的组织领导。要成立县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区扶贫、组织、财政、农业、劳动保障、科技、畜牧水产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扶贫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扶贫培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并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区分责任,明确分工,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涉农培训经费和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整合财力、物力、师资等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创新培训机制,千方百计确保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取得实际成果。

三、围绕整村推进目标,突出培训工作重点

今年的扶贫培训工作,要围绕整村推进贫困村规划建设的目标来展开。在资金安排上向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倾斜。在培训对象上以未受过培训的贫困村劳动力为重点,优先照顾贫困村中的计生户、独女户、两女户。同时,按时自治区扶贫办的关于抓好培训示范点的要求,马山、隆安、上林三县各选择一个乡镇作为培训示范乡镇,其他各县区选择一个村作为培训工作示范村,并报市扶贫办备案。各县区要加强对培训示范点的培植,在经费和管理力度上向示范点倾斜,并注意总结交流经验,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培训工作有效地开展。

四、选好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内容决定培训的质量。培训内容的选择,应与县情、乡情、村情、户情相吻合,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开发项目、龙头企业带动、农民急需掌握的科技知识和劳动力输出所需技能等实际出发,选择实用性强、农民用得上、易于掌握运用、且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帮助农户增收的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自愿学习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尽量聘请区、市、县科研院所有资质的农技师、畜牧师、教授以及当地实践经验丰富的致富能人来授课,并采用农民容易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发放技术资料等办法,努力提高培训的效果,让受训农民满意。

五、加强培训管理,发挥好培训资金的效益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3)

【正文】

2020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脱贫攻坚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具体安排,我县就业扶贫工作坚持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为核心;以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监测信息系统、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岗位技能对接、鼓励群众创业就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劳动力转移交通补贴、扶贫车间补贴、免费就业创业培训等优惠政策,打出一套“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就业援助、创业帮扶”就业扶贫组合拳,精准发力,全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就业扶贫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实时更新贫困劳动力监测,积极引导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享受交通补贴。

全县贫困劳动力数14931人,转移就业11032人,其中:国外务工人员6人,省外务工人员4994人,省内县外务工人员1038人,县内务工人员4994人;未转移就业3899人,其中2539人在家务农,1360人是在校学生及因身体等原因无就业意愿的人员。2016年时只有3500余人转移就业,通过就业援助,宣传和引导贫困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呈逐年递增形式。通过各乡镇、村委宣传,今年截止目前已有5293名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其中县外省内872人,省外4421人)享受交通补贴,总计247.21万元。2016年以来我县为8854人次的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贴417.66万元。

2、公益性岗位开发与岗位补贴发放。

截至目前,全县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2179人,其中文广新旅部门公益性岗位吸纳31人;林业部门公益性岗位吸纳95人;扶贫部门公益性岗位吸纳148人;水利部门公益性岗位吸纳11人;残联部门公益性岗位吸纳9人;人社部门公益性岗位吸纳1885人。今年已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426.81万元惠及贫困劳动力3315人次。2016年以来,陆续安置扶贫公益性岗位5763人次,共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1043.94万元。

3、扶贫车间建设,凸显成效。

目前全县共有18个扶贫车间,共吸纳了635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21名。疫情发生以来,新增了就业12人。2018年拨付扶贫车间吸纳就业补贴19.8万元,2019年扶贫车间补贴10.1万元,2020年扶贫车间补贴拨66万元。

4、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今年已开展培训105期,有889名贫困劳动力参训,发放培训补贴4.34万元、生活费补贴1.26万元。其中148名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以工代训吸纳50名贫困劳动力参训;其他培训吸纳408人参训。农业农村部门吸纳283名贫困劳动力参加有关种养殖方面的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培训后解决266人就业。2016年以来共有8312人次贫困劳动力参加各类产业就业技能培训。

5、举一反三认真做好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

按照文件要求已成立人社局脱贫攻坚“回头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关于成立永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永丰县人社局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成效考核指出问题整改工作方案》、《2020年永丰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和《永丰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脱贫攻坚“三大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6月底前已将上级反馈的10个有关问题逐一整改销号。

二、主要工作措施

按照市、县脱贫攻坚的相关工作要求,集中精力,形成上下合力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将思想和行动聚焦到就业扶贫工作上来,为保质保量做好就业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是扶贫车间后续跟踪服务到位。在已摘牌车间中的365名原就业贫困劳动力除年纪较大难以就业的,其余已转移安置在其他扶贫车间或村扶贫专岗就业,同时,在人社一体化系统的就业扶贫模块中也已录入数据并及时更新。

二是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监管到位。全面梳理排查了不履职取酬、人岗不符等问题,多方式宣传和深层次摸底,高标准落实政策,切实推动了扶贫专岗开发与管理。进一步整合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重点向贫困劳动力、低保户、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倾斜。

三是就业技能培训有序开展。实施有针对性多元化的技能培训,提升包括已脱贫人口在内的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水平,有效激发其由脱贫走向致富的内生动力。要求各乡镇摸底调查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并上报县就业局整理录入江西省人社一体化系统的就业扶贫模块。

四是克服新冠疫情,推动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做到应发尽发。启动“线上+线下”双模式招聘,开辟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89家企业和县城周边用人单位的信息,提供了3600多条岗位信息。积极组织园区企业在“吉安微就业”小程序上岗位信息,鼓励求职者写简历求职。帮扶市重点企业招工及“点对点”输出,自吉安市立讯企业进入永丰招聘以来,分别在人力资源市场现场招聘和21个乡镇流动招聘。“点对点”驻点招工方面,配合台州市、温岭市人社局代表组织滞留在我县的务工人员返岗复工工作,“点对点”输送678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贫困劳动力就业监测还需加强。人社一体化系统与国扶系统中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有少数不一致的情况。

2、部分乡镇开展培训不及时,今年除恩江、佐龙、坑田、八江、瑶田、藤田、石马、上溪、中村、上固等乡镇开展了技能培训且报送了资料外,其他50%乡镇还未开展技能培训或开展了培训但未报送资料。

3、部门之间协作还不够,数据共享不及时。比如人社局与扶贫办、林业局、水利局、文广新局、残联等部门,公益性岗位数据共享不及时;有些部门未开展专业培训或培训后未及时提供培训信息给人社部门。

四、对策建议及下一步打算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4)

1 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现状

2006年广西区委印发《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要求大力开展以村组党员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再次提出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6年以来,全区共培养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共54316人。从绝对数量来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在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广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全区农村产业扶贫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继续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经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 农村产业扶贫的必要性

2.1 农村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文晶[3]认为,扶贫过程中不鼓励在贫困地区发展工业尤其是技术条件要求高的工业,而应该大力发展农林牧渔等产业。贫困群众由于客观原因,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仍将停留在农村,这些农村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从事农业生产。要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是推进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2.2 提高贫困户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扶贫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户的工作积极性。广西区委、政府对产业扶贫工作提出,要突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每个贫困县重点培育2~5个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确保贫困户都有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农村产业扶贫能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扶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扶贫效率。

2.3 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

目前,大多数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还处于分户单干的小农经营状态,缺乏统分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然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这种生产方式既难以应对市场快速不断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又难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村真正形成 “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就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开展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对农村产业扶贫的意义

3.1 为农村产业扶贫提供人才支撑

《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通过2~6年学习,对村组党员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等进行培养,使其掌握3~4 门实用技术,具有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土生土长的实用人才,产业扶贫更需要这些人才做支撑。

3.2 为农村产业扶贫加强组织保障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贫困群众主体作用。2006年以来,已经通过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并且取得学历的学员中,约有1/3的学员是农村党员和村干部,他们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力军,已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力量。

3.3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贫困户是产业扶贫的主体,他们既是产业扶贫的实施者又是市场风险的承担者,因此贫困户本身的文化素质及专业素质的高低,对市场的敏感性的强弱等都将影响产业扶贫是否成功,也将影响是否持续脱贫。通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让贫困户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让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3~4门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技能,使自身“造血”功能得到提高,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产业扶贫效率。

3.4 为农村产业扶贫做好技术服务

在农村产业扶贫项目开发过程中,技术服务是否到位决定着项目能否成功,是农村产业扶贫成功的关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开展技术培训,需要依托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农民田间课堂”的培训模式,即采取集中培训,参观考察、现场技术操作相结合的办法,对实施产业开发的贫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使贫困户掌握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的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技能。

4 政策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扶贫先扶智,实施农村产业扶贫,首先要在思想上扶贫。因此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提高贫困户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重要举措。只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将农村产业扶贫与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产业扶贫才能落实到实处。

4.2 实施免费培训

《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基层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拨一点、党费支一点、部门出一点、企业或协会补一点”的经费投入机制。让农村贫困户承担培训经费,无疑将进一步加重负担,为提高贫困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产业扶贫的成功率,应当免除个人承担的部分费用,实施免费培训。

4.3 健全培训体系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5)

百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百色市人社局”)党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会战,充分发挥公共就业在精准脱贫攻坚中的职能作用,精准实施就业扶贫。局党组充分认识到外出务工是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把就业扶贫工作重点放在全市未就业的约10万人贫困劳动力群体,研究出台人社系统“百千万”结对帮扶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即:100个(市、县、乡)人社部门1000名干部结对帮扶10000名贫困人口脱贫。明确2016―2019年就业扶贫工作的目标、帮扶责任、政策措施,通过落实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强化培训转移就业、居家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实现脱贫目标。

二、结合贫困现状,改进精准就业扶贫方式

(一)建立健全“一套”精准帮扶台账

以深圳对口帮扶百色劳务协作为契机,落实两地劳务协作内容。建立贫困劳动力信息录入管理系统,实现与市扶贫部门基础数据系统的对接共享,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各级人社干部、各部门帮扶干部的入糇叻谩⒌缁盎胤茫摸清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学历、就业失业状况、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就业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等,做到就业扶贫“底数清、情况明”。截至2016年11月底,已摸清全市贫困劳动力“四个底数”:贫困劳动力人数38.39万人,已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7.23万人,未转移贫困劳动力10万人,贫困家庭应届中职(中技)毕业生和未继续升学初中、高中毕业生人数4.97万人。

(二)全面落实“两大”重点群体精准稳定就业

对已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居家就业的约20万名贫困劳动力跟踪服务,促进其稳定就业。对未就业但有意愿和能力就业的3.1万名贫困劳动力,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居家就业,实现脱贫。

(三)实施技能、创业、岗前“三类”精准培训就业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和个人意愿需求,对市场需求量大、适合大众化培训就业意愿从事养老护理、育婴员、保育员、家政服务、农村特色实用技术等,进行技能培训。2016年完成未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5244人,实现就业4195人。

(四)拓展“四种”精准就业创业途径

根据年龄大小、就业能力强弱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就业培训、就业指导服务。一是劳务协作稳定就业。对已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行精准跟踪服务,促其稳定就业。对贫困家庭子女应届毕业生进行“校校(企)合作”,对在高校、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毕业,根据其意愿有计划开展技能资格培训。邀请深圳企业到市举办高校、中职(技校)专场招聘,引导毕业生转移就业,全面实现“毕业―就业―脱贫”的目标。二是就地就近就业。对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需要照顾家庭贫困劳动力,积极发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深化结对帮扶,引导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工作,实现其就地就近就业。全面落实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深化实施“123”就业工程,培养一批当地就业扶贫领头人,帮助带动贫困户就业。三是居家灵活就业。对工作时间安排间断性,自身能力和劳动技能不高,有意从事灵活就业人员,引导参加家政服务、月嫂等服务性行业的培训,优先推荐灵活性岗位就业,优先推荐到农民工创业园扶贫车间工作。做好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培训就业工作。2016年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501人。四是公益性岗位就业。适时提高全市公益性岗位待遇,适当调整公益性岗位指标设置,对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兜底措施,切实帮助大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偏低人员等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三、注重就业扶贫成效,让贫困劳动力有更多获得感

通过实施“百千万”结对帮扶工作,百色市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贫困劳动力得到了更多获得感。

(一)人社干部用心帮扶,提振了贫困户脱贫信心

全市人社系统共有1348名干部结对帮扶4044户16176名贫困人口,2016年共帮助710户327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百色市人社局干部带头结对帮扶,全局117名干部结对帮扶田林县旧州镇示甫村、板坚村、那度村、板仰村165户贫困户。右江区人社局干部115名结对帮扶169户810名贫困人口,在原有转移就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采取帮扶单位出一点,结对干部出一点的办法,给予每户赠送30只鸡苗养殖、落实八角林低改政策和支持肥料、农药等帮扶。田阳县人社局采取责任到人,精准到户的办法,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就业扶贫方式,全县人社系统干部112人结对帮扶玉凤镇华彰村、那坡镇合力村361户1560名贫困人口,精准对接贫困户需求,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落实脱贫政策,大幅度增加贫困家庭收入。2016年田阳县合力村、146户、华彰村60户共206个贫困人口,经过市、自治区脱贫核验工作组的验收,达到“八有一超”脱贫核验标准,现已申报国家扶贫第三方核验工作组的考评验收。田东县人社局干部85人结对帮扶江城镇果柳村180户903名贫困劳动力,该局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已通过市、自治区扶贫核验工作验收。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一是对已转移就业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对有转岗需求的帮助其转岗,实现稳定就业。二是就业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向村级覆盖。2016年全市共为12个县(市、区)就业服务机构以及试点的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41个乡镇就业保障中心和592个重点行政村(社区)村级就业服务人员发放681台终端设备,有效提升村级数据采集(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就业政策宣传等业务工作效率。全市辖区乡镇均有1个行政村共135个村(社区)实现了联网互通,其中右江区60%的村(社区)完成覆盖,全市切实打造就业服务前移,超额完成联网任务。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题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专场招聘活动58场次,招工企业6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37111个,成功介绍就业7344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7585人,推荐用工规范诚信企业308个,诚信服务机构76个。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2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2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4000人次。

(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脱贫

对已转移就业的17.26万名贫困劳动力进行跟踪服务,对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市新增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就业1.1万人。一是狠抓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结合农村劳动者培训就业意向及企业用工需求,强化职业培训机构体系建设和职业培训工种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职业培训水平。目前,市本级定点培训机构达24家,可培训工种达50个以上。2015―2016年,共组织6所培训机构申报农民工培训实训基地,获660万元的农民工培训实训基地补贴。2016年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53期,共培训32184人。右江^汪甸乡两琶村贫困户梁献武,通过参加电工技能培训班培训,取得电工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现在在房地产物业公司从事电工工作,工作和收入都稳定。西林县马蚌乡马麻村贫困户赵荣成,通过参加果树工技能培训,取得果树工初级职业技能证书,目前在家种有30多亩的砂糖橘,带动4人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二是抓实“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与广西交通技师学院等9所技工院校开展结对帮扶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政策宣传、入学动员工作。全年在校培训“两后生”715人,占有培训意愿人数的89.5%。

(四)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地就近就业

一是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共帮助1.16万人实现就近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4502名。二是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资金发放,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贷款担保资金注入、供求贴息、创业补贴、创业奖励、创业培训等,充分发挥资金带动效应。2016年全市累计设立担保基金2994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42笔,发放贷款总额8983.8万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2261人,带动吸纳就业901人。三是执行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政策,2016年共有216家企业提交企业稳岗补贴申报材料,全年为企业减负900万元。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6)

三、 丙方符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自愿搬迁到 置点,房号 ,安置房面积为 平方米。

安四、丙方须按甲方制定的自筹资金方案,在入住前交纳自1 筹资金元,且十年内房屋不得买卖。五、丙方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不得弄虚作假,冒 名顶替,违反本协议。否则将不再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 政策,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本协议一经签订,甲乙丙三方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双 方未尽事宜,另行协议补充。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丙三方各 执一份,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份。本协议书自三方 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甲方(公章) : 法定代表人(签字) : 委托人(签字) : 丙方(签字、手印) :乙方(公章) : 法定代表人(签字) :协议签订时间:年月日2

易地搬迁安置工作管理方案_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自治区和 x 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决 策部署,根据《x 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易地扶贫搬 迁就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x 政办发〔x〕90 号)文件精神, 促进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以下简称搬迁劳动力)就业,现结合 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开展职业培训、开发就业岗位、组织 劳务输出、提供就业服务、扶持创业、加强权益保障等多种渠道,引 导和促进 x—x 年已实施搬迁或计划搬迁的 4.13 万名搬迁移民中 0.94 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以下简称搬迁家庭)的劳动力就业,确保每 个搬迁家庭有 1 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实现 稳定就业。

二、工作措施 (一)摸底调查,建立健全搬迁劳动力就业精准台账。

一是周密准备,落实经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易地扶 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情况, 组织相关职能部门, 开展各类要素调查论证, 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力量和相关工作经费,印制调查表格,做好 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组织开展摸底调查。组织开展搬迁劳动 力情况摸底调查,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 别、年龄、居民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联系 电话以及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 培训协议 等情况。对已实现就业创业的搬迁劳动力,要摸清就业创业地点、从 事行业类别、 薪酬待遇、 创业项目、 带动就业情况; 尚未就业创业的, 要掌握其就业创业和劳务输出意愿、 培训和就业服务需求等, 做到 “调 查一户、登记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 。三是做好信息录入。要 及时将调查采集的相关信息录入广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系统, 建立已 就业和未就业人员电子化动态台账,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为开展精 准培训、 就业帮扶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制定集中安置点就业工作方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移民工作管理、扶 贫、农业、财政等部门,做好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就业要素的调查 论证工作,逐个编制集中安置点的搬迁劳动力就业工作方案,把搬迁 劳动力就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项目和具体搬迁家庭,于 x 年 12 月底前将工作方案报自治区、 市两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责 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扶贫办、发展改革委、移民工作管 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完 成期限:x 年 9 月底前完成首次调查摸底〕 (二)开展搬迁劳动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1.培训目标。组织开展搬迁劳动力专项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 的搬迁劳动力能够享受至少 1 次免费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2.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统筹 组织实施面向搬迁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以职业大典为依据,鼓励 通过项目制方式,在市场有明确需求、参加培训人员有明确就业方向 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有明确就业项目的条件下, 可不受职业资格、 职业技能等级、专项职业能力等限制,在全区及结对帮扶的广东江门 市中选择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对符合条件且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家庭子女,可按“两后生”(初、高 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 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专项计划接受为期 1 年的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农业部门优先选择一批 专业大户、 农民合作社负责人、 返乡涉农创业者等作为培训重点对象, 定点定向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优先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 近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搬迁劳动力提供 就业岗位。

扶贫部门负责对搬迁贫困劳动力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和农村 实用技术培训。教育部门负责通过帮助搬迁家庭初中、高中毕业生接 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就业。

科技部门负责在易地扶贫搬迁 集中安置点附近开展科技下乡促生产活动等专项培训活动。

3.经费保障。由人社部门组织的搬迁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所需 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

培训期间可给予参加培训人员适当食宿、 交通等补助,所需资金由参加培训人员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统 筹安排。

〔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局、扶贫办、教 育局、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发展改革委、移民工作管理局、财政 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完成期限:x—X 年〕 (三)多渠道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

一是大力发展就业扶贫车间。

各县 (市、 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扶贫、财政部门要按照《x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x 市扶贫开发 办公室 x 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就业扶贫车间认定工作的通知》 (崇人社发〔x〕65 号)文件要求,加快就业扶贫车间的认定挂牌工 作,落实相关补贴。要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预留一定场所 支持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

对与搬迁劳动力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 同, 且搬迁劳动力在 1 年内累计工作不少于 6 个月并给付不低于 6000 元劳动报酬的就业扶贫车间, 按 1000 元/人的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 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对达不到 x 人社发〔2017〕82 号文件要求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合作 社等,但已被扶贫部门认定的扶贫车间,各县(市、区)可结合本地 实际,确定县(市、区)级就业扶贫车间认定范围和条件,并做好县 (市、区)级就业扶贫车间的认定挂牌工作。二是鼓励企业和社会组 织吸纳就业。

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并与搬迁劳动力签订 1 年以上劳 动合同、 连续工作 6 个月以上且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或社会组 织,给予不超过 3 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并按标准给予企业或社会组织 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其中,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 10 人以下的, 按 1000 元/人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吸纳就业 10 人(含本数)以上、 20 人以下的,按 1200 元/人的标准给予奖补;对吸纳就业 20 人(含 本数)以

易地搬迁安置工作管理方案_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最新)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项决策部 署,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可致富,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本 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2399 户 10239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 户 9117 人。搬迁至县城 X 镇安置点 1134 户 4634 人、X 乡安置 点 1164 户 5204 人。X 年,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 3000 人以上,就业 2700 人以上。通过实施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多渠道 开辟就业岗位,确保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实现至少“一户一人”以 上就业。

二、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X 年 3 月 15 日至 4 月 28 日) 1.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移民局局长和 县人社局局长任副组长, 其他相关单位及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 成员的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统筹部署。

2.摸清底数。

各乡(镇)对搬迁至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 创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精准摸清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信 息,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于 4 月 28 日前将 调查核实的《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经乡(镇)主要领导 签字后报县就业局。

3.强化宣传。

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召集各用工单位和企业研究 落实用工人数、用工标准、待遇等相关事项,制定并发放县内企事业 单位用工宣传手册。

各乡(镇)要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就业培训相关 政策,确保群众政策知晓率。

(二)第二阶段(X 年 4 月 28 日至 12 月 30 日) 1.做好就业跟踪服务。

各乡(镇)要对易地搬迁家庭劳动力就业情 况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按月更新《易地搬 迁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 。对已就业劳动力做好跟踪管理,对未 就业劳动力进行岗位推荐, 确保向每个易地扶贫搬迁未就业劳动力推 荐就业岗位 3 个以上,并将就业服务全过程录入《易地搬迁劳动力培 训就业创业全程服务卡》 ,确保一户至少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2.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根据我县产业发展需求和用工需求,针对 性地对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未就业劳动力免费开展家政护工、挖掘机、 电工、厨师等技能培训;县上玉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企业要对新招用 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开展岗前培训和“师带徒”培训,对有创业愿望 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电商培训等, 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 就业创业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X 年计划开展家政护 工培训 300 人,挖掘机、电工、焊工、厨师等培训 600 人,企业岗前 培训 1400 人,乡村特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500 人,创业电子商务培 训 200 人。

3.加强劳务合作,推荐输出就业。加大与劳务协作帮扶地区沟通 协调,通过用工信息,举办易地搬迁专场招聘会等形式,组织县 外和劳务协作帮扶地区规模以上企业进场招聘, 提供适合易地搬迁群 众的就业岗位,努力向县外以及帮扶劳务协作地区输送 1500 名以上 劳动力外出就业。

4.建立易地搬迁扶贫车间、扶贫点、扶贫基地并组建扶贫就业专 班,吸纳就业。县上玉园区管委会、高效农业园区管委会要引导贵旺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辉公司等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力争吸纳 500 人以上搬迁对象就业;县投促局要积极引进 1-2 家企业在易地扶 贫搬迁居住点创建就业扶贫加工点, 力争吸纳 200 人以上搬迁对象就 业,各乡(镇)要依托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等建立 2-3 个就业扶贫示 范基地,力争吸纳 200 人以上搬迁对象就业。

5.扶持鼓励创业。各乡(镇)安置点以及县城集中安置点,要利用 临街门面等优势,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 200 名以上搬迁劳动者就 近创业,并带动其他搬迁对象实现就业。

6.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按照“控制总量、适度开发”的原则, 合理安置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困难劳动力到公益性岗位就 业。各乡(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增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 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公益性岗位补贴由就业资金承担 60%,用 人单位承担 40%。(安置期限除聘用时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 5 年的可 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 3 年)。

7.组建就业扶贫施工队。县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等单位发包 的重点工程,要督促施工企业组建就业扶贫施工队,力争全县组建就 业扶贫施工队 10 个以上,吸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达 150 名以上。

8.实行就业服务窗口前移。X 镇、X 乡要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分别 设立就业服务窗口, 每个窗口至少安置 2-3 名公益性岗位人员从事相 关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9.建立就业创业联盟。建立完善企业与求职人员的有效衔接机 制。县上玉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效农业园区管委会、经贸局、市场监 管局、工商联、人社局要加强与县内企业联系,积极建立道真自治县 就业创业联盟,开发网络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时时就业相 关优惠政策和提供相关就业服务。对收集到的各类用工信息,各挂帮 干部要及时对有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劳动者进行宣传推荐, 确保实现信 息及时共享。

10.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县扶贫办、人社局等部门就业扶贫资金 1000 万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培训和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兑 现。同时,县人社局、扶贫办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及资金 使用效率,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稳定脱贫。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7)

(一)、认真做好了扶贫项目专项资金自查和迎检工作。

(二)、扎实做好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

整合力量,整合资金,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从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村容建设、科技培训等方方面面着力,抓好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认真组织好2011年重点村扶贫项目的实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抓好了2011年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8个重点村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共上报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学校建设、科技培训等13个项目。已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104万元。

(三)、全力推进 “民生工程”。积极探索“雨露计划”新途径。

1、扎实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注意发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要以产业为依托,以培训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增收。

2、“雨露计划”走进农民走近乡村。在市扶贫办及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关照和支持下,我们在**镇、**乡举办“雨露计划”走进农民走近农民培训班,针对留守农民,特别是留守妇女,拓展培训内容,请本县种养高级农艺师、拔尖人才讲授通俗易懂的果树栽培和麻鸡散课,受到农民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培训人数600人。以县培训基地为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人,本县工业园区培训40人。根据市场和县工业园区的需求,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并稳定转移就业。

(四)、社会扶贫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五)、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县里的中心工作,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我办和县政协到武汉和上市公司凯迪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恰谈,凯迪股份有限公司准备来我县投资上亿元,下半年将落户工业园区。我们已完成民生电气、宝深达纺织有限公司等招商引资工作任务800万元。

(六)、扶贫办自身建设的到提升。

进一步组织扶贫办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贫困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清正廉明、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办事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上级扶贫项目和资金申批到位较慢。

申批到位较慢,影响了扶贫工程进度。在此方面我们望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好相关工作,使之达到更快的效率。

(二).部分农村人口因灾返贫。

今年我县出现历史罕见冰冻灾害,给农村经济和群众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8)

全市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家庭的16至45岁有学习和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二、培训形式和任务

(一)在贫困村和贫困户中开展农科知识讲座活动。根据各地培训对象的不同知识需求,采取赠送VCD学习光碟和技术用书给全市50个贫困村的形式,让这50个贫困村约2万贫困人口都能通过教学录象和技术人员讲解,掌握一定的生产致富技能。这项工作由市、县(市、区)两级扶贫办牵头,镇(街)、村负责组织实施。

(二)举办学历教育班。由市扶贫办牵头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在2005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200名贫困家庭子女送市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进行免费学历教育(伙食费自理)。若市中等专业学校与市技工学校分开办学,则每校各培训100名。学历教育班学制文科为2年,工科为3年,每人每年的培训费为2300元,培训费由市财政和生源所在地财政各负担50%。

(三)举办短期培训班。这项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会市民政局组织生源,利用各级中专、技校、职校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开设为期1至2个月的短期技能培训班,使其掌握一门基本技能,培训后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发给上岗资格证书。2005年计划安排3000名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进行免费培训(伙食费自理),其中,市负责市直单位和云城区、云安县的贫困对象培训,名额为1000人,培训地点安排在市中等专业学校和市就业培训中心;罗定市负责本地区内的贫困对象培训,名额为1000人;新兴县、郁南县负责本县内的贫困对象培训,名额各500人。各县(市、区)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贫困人员的短期培训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好落实。每培训1位初级和中级技工,经费分别为350元和450元(包括培训和发证费用)。短期培训班所需培训经费,由生源所在地政府在财政安排的智力扶贫资金项目中列支(市直、云城区、云安县由市和区、县各负担50%)。

三、资金安排

(一)市和各县(市、区)财政要把扶贫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位。

(二)2005年,市和各县(市、区)财政各要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智力扶贫工作。这项工作由市财政局牵头做出具体计划,然后报市政府审定实施。

(三)市财政局负责市智力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督工作。各县(市、区)财政要把本县(市、区)负责的学历班培训费按时(每年9月20日前)如数(每生每年1150元)上缴给市财政,再由市财政统一划拨给市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和各县(市、区)智力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协同有关部门切实抓好智力扶贫工作的实施。

(二)扩大宣传。各有关部门要把智力扶贫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智力扶贫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去。市各新闻媒体对智力扶贫工作要提供无偿宣传服务。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9)

唐华鑫来自田东县思林镇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却没能改变贫困的家庭状况,家里只有母亲照顾自己和年幼的弟弟。今年刚初中毕业的他听班主任说有这样结对帮扶的好政策,毫不犹豫就决定申请参加培训:“来学校培训要努力多学一点技术,拿到证之后找份好点的工作,以后就能撑起这个家了。”

“十三五”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广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截至2015年年底,广西还有452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如何能够按照中央要求,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在2020年之前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找准“病根”,才能开出“良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穷根”之一,是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谋生致富之技。他们有的安于现状,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有的外出务工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且就业机会少,工资待遇偏低。知识、技能水平的低下导致人口红利没有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也并未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缺乏知识技能的劳动力资源,要转变成兼具智力和体力的人力资源,加强职业培训是一条重要路径。

目前,广西有48所技工院校,2015年末在校学生达到10.97万人,毕业生2.5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全年培训社会人员9.63万人。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通过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结对帮扶的方式,精准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两后生”,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以上职业技能,就能实现通过技能就业带动贫困家庭脱贫。

基于这个思路,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扶贫开发办公室制定了《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方案》。从2016年至2020年,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的方式,动员组织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帮助他们实现技能型就业,促进贫困家庭稳定增收,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一批合格技能人才。

根据自治区有关政策,“两后生”学员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和实习材料费等实行全免,由财政给予1.2万元/人/学年的补贴。其中,培训费补贴6500元/人/学年,生活费补贴5500元/人/学年。培训费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进行补贴。学员完成一学年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100%给予补贴;学员完成1个学期培训,没有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60%给予补贴;学员未完成1个学期培训的,不给予补贴。生活费补贴则由技工院校代为申请,学员户籍所在县扶贫、财政部门按学期分两次拨付到技工院校,由技工院校再按月转拨给学员。

形成合力:让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政策“落地生根”

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涉及各级政府,人社、教育、扶贫、财政等部门以及技工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要保证这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让贫困家庭享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既要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又要协调配合、协同发力。

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得到了结对帮扶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培训出来一个学生,他一个月的工资就达3000元,可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这无疑为我们全县脱贫攻坚助了一臂之力。”田阳县副县长郑良永介绍说,田阳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召开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部署动员大会,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各乡镇,并安排专人专门进行落实。与学校联合深入乡镇召开宣传动员培训会,就“两后生”参加职业培训的优惠政策、培训形式、就业推荐等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讲解。田东县副县长黄彩玲介绍说,田东县在整合各个部门对贫困户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结合当地实际,大胆创新,为政策“加码”,对本县招用贫困劳动力的企业,给予10万元/人的财政贴息贷款。这无疑增加了企业接收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性,为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培训后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作为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技工院校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作为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中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之一,负责结对帮扶田东、田阳两县贫困家庭“两后生”的职业培训工作。为了使结对帮扶县贫困家庭“两后生”能够顺利到学院参加职业培训,学院领导成立精准扶贫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抽调30多名骨干教师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前往田东、田阳两县开展精准扶贫对接工作。校长曾繁京说,按照“县政府主导、学院主攻、乡镇落实、逐村攻克”的工作思路,7月18日起,学院精准扶贫工作队分别深入两县20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召开1场贫困家庭“两后生”招生现场会,现场向有意愿就读的“两后生”发放录取通知书,对于未参加现场招生会的贫困家庭,学院精准扶贫工作队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乡镇扶贫专干、村干部一起,逐村逐户,对符合条件的“两后生”查漏补缺,做到精准摸排、精准宣传、精准录取。为保证“两后生”顺利入学,该学院专门设置“绿色通道”,简化入学流程,为新生办理报到手续。学院为“两后生”免费提供床单、被褥、生活用具等,新生只要“带上自己”就能入学。学院还精心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并对他们进行单独编班。在教学安排上,学院将专门拟定适合他们年龄和基础的教学方案,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同时也对他们开展各方面的素质教育,让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务求实效:订单培训解除就业后顾之忧

“从2009年至今,我们公司一直与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来自该校。作为田东县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我们希望更多地雇佣本地的员工。政府出台的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政策非常好,今年我们与学院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培训300名贫困家庭‘两后生’,目前已招生100余人左右。这不仅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也使我们企业的用人更加稳定化。”广西田东锦江产业园总公司总经理助理蒙山说。

就业好,才是真的好。为了免除“两后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分别与田东县的广西田东锦江产业园总公司和田阳县的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委培招生协议书,成立“精准扶贫班”,学生培训结束后,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蒙山介绍说,根据学员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情况,公司会选择一些质量分析、机电一体化、电脑主控等方面的岗位组织学员轮岗,然后根据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个人意愿安排到适合的岗位。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学员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待熟练掌握岗位技能以后会达到4000元左右。

目前,学院已与南宁、柳州、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十几家企业签订委培招生协议,将培训合格的“两后生”推荐到这些企业就业,保证学员不仅能就业,而且就业有选择,做到“培训一批、输出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根据企业需求招收学生,学生培训结束后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脱贫又顾家”。据悉,学员参加培训的专业按《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分类,主要涉及机械类、电工电子类、信息类、交通类、服务类、财经商贸类、化工类、冶金类、建筑类、轻工类、医药类等类别。参加培训人数主要集中在交通类(汽车维修、汽车电器维修、汽车检测)、信息类(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电工电子类(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机械类(汽车制造与装配、机械设备维修、机械装配、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等4个类别,分别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25%、13%、12%、10%左右,合计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60%以上。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10)

[中图分类号] F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008-01

为贯彻落实省扶贫办〔2014〕47号和市扶贫办发〔2014〕21号文件要求,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指标,确保贫困人口年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目标,近日,辽阳县委党校就我县扶贫工作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 我县扶贫工作的现状

以2014年实行贫困地区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新的扶贫标准计算,我县现有农村贫困人口2.2万人。今年,我县确定定点扶贫109个村,其中市级89个村,县级定点扶贫20个村,对所确定村进行定点帮扶。农村贫困程度大幅缓解。根据县扶贫办提供的相关数据,我县贫困村收入水平呈较快发展,由2011年人均收入7500元增加到2014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实现年均增长13%。扶贫开发投入呈增长态势,到2014年5月末已到位156万元,主要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产业项目扶持。

2 扶贫项目成果显著

2.1 坚持以贫困村产业培育为支撑,推进产业项目扶贫。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将产业开发与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紧密结合,选准果品、蔬菜等特色经济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实行片区开发,综合布局。2014年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农户要达到4000多户,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要达到3500人,户均年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

2.2 坚持以互助社为载体,建立互助社扶贫。互助社是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基本单位,以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为重点,以扶贫互助社为载体,加大投入,综合开发,使贫困村和社会发展有明显增强。到2014年末,全县山区7个乡镇共建扶贫互助社7个,共发展互助社员达401户,开发扶贫产业项目6项。

2.3 坚持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大力实施智力扶贫。一是实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强贫困群众就地创业、自主脱贫能力。2014年,争取省财政投入40万元,继续实施新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各类技能培训1800人。其中实施学历教育100人上半年,已完成技能培训100人,实用技术培训300人,完成年下达培训任务的30%。

2.4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特别是去年的严重水灾,各帮扶单位和企业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加大协调和争取资金力度,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帮助,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路、桥、水、电等基础建设问题。

3 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

3.1 有的帮扶单位和被帮扶的村,对扶贫开发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工作不主动,缺乏工作上的创新精神,有的帮扶单位对扶贫村帮扶指导不得利.

3.2 个别被帮扶的村主导产业不明确,覆盖面小,辐射功能差,科技含量低,效益不明显。

3.3 有些乡镇对扶贫开发工作落实不够扎实,工作进度不平衡。

3.4 扶贫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基础条件依然脆弱。目前,我县扶贫资金主要是依靠上级项目支持,县级财政配套较少,贫困乡村筹资更为困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全县各部门支农方面的项目资金较多,又都各自为阵,点多面广,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扶贫贴息小额信贷难以落实到真正的贫困户,越是贫困户,越是难以得到生产发展资金;“互助资金”使用的面太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3.5 部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更大。从人口素质上看,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调研中发现,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残户或无劳动力户,脱贫难度较大。

4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认识,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应把扶贫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要站在这个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变等靠要思想为积极创新,谋求发展,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我县关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责任,推动任务完成。

4.2 因地制异,发挥特色产业打牢脱贫致富基础。从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按照统筹城乡和与产业相配套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山、水、林、田、路、电、房的综合治理和建设,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以“筑巢引凤”的开放心态,把企业引进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对于已经确立的主导产业,要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力争做出规模和效益;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股份制等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民走市场化的路子。

4.3 整合各类资金,提高项目资金运行效益。一是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二是县财政在收入逐年增长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对扶贫项目的配套资金投入;三是政府应加强协调,整合好各方面项目资金,进一步增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四是金融部门应加大扶贫力度,探索建立扶贫信贷担保机制,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五是认真总结“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广试点先进村的成功做法,并逐步扩大互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数额,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篇(11)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实施”的思路,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创新扶贫机制,认真履行职责,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切实做“扶志”与“扶智”。

二、工作目标

从2016年开始到2020年,以包村点大塅镇公益村为重点,帮扶贫困户25户,实现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基本达到村平均水平,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其中每年脱贫不少于5户。

三、行动措施

(一)进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

为更好的实现精准扶贫,及时对农机局挂钩的精准扶贫对象

摸清情况,建立档案,制订扶贫方案,组织农机局工作人员深入村组,进村入户,准确掌握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为精准扶贫提供基础信息。

(二)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帮扶行动

开展以包村帮扶为主体的“双包双建双带双促”帮扶行动,即: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人),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

1.确定帮扶对象。帮扶对象明确为大塅镇公益村贫困户,原则上一包5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

2.明确帮扶方式。农机局党员干部包户实行科级干部包1户,一般干部包1人。同时组织1名农技特派员联村共建,驻村帮扶。

3.明确帮扶任务。紧紧围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目标,积极开展帮扶行动,具体帮扶任务是:

①单位包村任务:一是组织科级领导干部包到贫困户,一般干部包到人。二是协助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指导基层组织加强党建工作,提高班子能力,帮助公益村兴建各类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三是引导市场主体进村发展,带动村产业发展,组织能人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四是科学制定贫困村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五是培育主导产业。六是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七是改善居住环境,改善贫困村住房条件。八是组织开展“生态家园”建设、新农村建设。

②党员干部包户(人)任务:一是定脱贫计划。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二是选脱贫路径。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与贫困户商定脱贫路径。三是选发展项目。对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帮助选好发展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四是送惠农政策。把各项惠农政策送到贫困户手中。五是送致富信息。为贫困对象送市场、供求、务工等致富信息,扩大贫困户致富视野。六是送技能技术。联系对接农技特派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劳动技能、致富本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七是增致富信心。帮助贫困对象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③农技特派员联村任务:推广一批技术成果、培训一批乡土科技人才、领办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创办一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每个贫困户培训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为公益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培训本土科技人才。

(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围绕每年组织培训40人次的目标,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1.明确培训对象。“两后生”中高职学历职业培训对象为贫困户中15—25岁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的新生劳动力(实习阶段的学生除外);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的对象为贫困户中年龄在15-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

2.优选培训内容。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培训,重点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及维护保养、茶叶种植、大棚特色种植等。

3.结合当地特色和生态资源优势,引导贫困户参与到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当中,培训技能和知识,培育脱贫能力,最终让他们能自己成长站立。

四、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