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3 18:03:55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1)

【正文】

目前,学校礼仪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不少学校不仅将礼仪教育纳入了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2)

其一,具有亲缘性。家庭成员间有一种深厚的天然的爱的感情作为动力,这种爱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影响。

其二,业余性和不规范性,并带有随意性。由于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爱好、乐趣等的差别,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

其三,教育方式方法上具有个别性和示范性。再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辅导、审美教育和文化生活指导、卫生保健等。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一致性,这必然要求我们将两者相互配合协调起来。

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要做出努力。一方面,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样形式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一步拓宽家长学校办学的路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此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校长接待日等。在各种形式中,家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搞好家访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更好掌握学生情况,进行双向管理,开展班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所在。就此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高度重视,视为班集体建设的起点。

全面经常地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班主任工作,可以说就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熟悉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家访是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带好班的诀窃之一。当接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以后,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通过普访,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高度重视家访工作,注重家访技巧,是搞好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

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

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且真实。学生蔡某,独生子,学习动力不足,懒散,经了解,其父母曾经言及已想方设法解决其毕业升学问题,致使该生自以为是,抱有坐享其成心理,不求上进。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便主动到其家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该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地指出高考招生制度不允许父母包办这种做法的存在,同时也直言指出家长对其子女的消极影响,经过双方分析,达成共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生的学习意识增强,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考上成人专科院校。

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效果更佳。

经验证明,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校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学生杨某,个性要强好胜,重江湖义气,曾两次参与打架事件,被校记小过处分。我即于事发当晚进行家访,与该生及其父母共四人,具体分析事件的起因,了解分析过程及后果,引导其思考,指出他在事件中所犯错误,使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在父母面前许下诺言,改过自新。其后的确表现良好。学生麦某,学习刻苦,个性内向,成绩一度滑坡,我及时发现并在其低落时期第一时间到其亲友处了解个中原因,加以正确引导,让其道出心声“父母不在身旁,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经常思念美好的过去”,对此我首先肯定其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重点指出“人不应停留在过去,更应面对现实”,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正是把握了这一有利时机,使其既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又唤起了斗志,成绩明显回升。

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批评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应该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这主要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自身的存在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是双向性活动,要注意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这要求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育者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却责任。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之以理,方可使学生信服。对于学生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怪责。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育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说出心理话,对症下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学生曾某,个性倔强,自尊心强,少与人沟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学业,家长的教育效果较差。初期,针对其特点,主动与其及家长沟通,直指缺点,效果不理想,陷入僵局。中期,改变策略,尊重该生意愿,调动学生家长积极性,鼓励为主,开始形成良好情感,且能讲出真心话,形势开始好转。后期,直接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效果明显,该生的自主性增强,消除对视局面,实现理解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发奋图强考入成人专科学校。

学生在场原则。

所谓学生在场原则是指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家长、教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学生钟某父母在外,因表现差,被定为后进生,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感觉,父母甚为担心,各方教育的效果不佳。我于是专门约其父母回来交换意见,让学生在场,将其表现细加分析,指出改正可行方案,鼓励其进步。经“三方对话”后效果有所好转,加强了平时的教导,终取得成效,该生思想品德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亦有所提高。学生麦某,家庭情况与钟某相似,但表现不同。该生品学兼优,其母专门从外地回来了解该生表现,征询教师意见。我予以正确评价,使该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戒骄戒躁,更上新的台阶,又使其母满意,该生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大学。

保证教育的延续性,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亦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应使家访工作经常化,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无论学生在校或是放假在家,我们可以通过电访、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去镇、村家访等形式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3)

“他律”,指依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据社会舆论、社会奖罚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故他律不是重视主体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而是规范人、约束人的东西,泯灭人的主体价值存在;不是靠主体的理性和信念,而是靠外力强制;不是靠人的自觉、自为,而是推崇对上和服从权威;不是靠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的良好运作,而是突出“人治”的色彩。道德他律有权威性、强制性、约束性、被动性、他教性等特点。

“自律”是指个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良心,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来调节自己,丰富、发展和圆满自己的言语、行为。故道德自律不是靠外部强制性,不是个体的人屈从于外界的控制或压力,而是尊重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强调自主、自觉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智慧和创造力,升华为人的存在价值。道德自律具有特征自觉性、自主性、自教性、内控性等特征。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15)马克思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就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关系揭示给我们。这就是说,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他律是低层水平,自律是高层水平,达到自律的人思想就解放了,就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这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美学主张。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道德,不仅在于他律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有章可循、相对稳定的社会交往环境,更在于自律本身能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存在价值。

二、道德的困境与出路

道德的困境即道德他律的困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国道德教育现状大量存在“道德规范”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德育原理.胡守fēn@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教育界认可的这一观点强调政治而轻道德,德育主要是“育政”,而非“育德”。加之历史原因,道德教育不时被送上政治运动舞台,成为政治的附庸。忽视甚至拒绝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情操的培养,驱使他们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运动。直到今天往往还以政治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道德品质政治化还在发展,完全混淆、抹杀了道德与政治的界限与作用,践踏了人类道德的尊严。

2.道德教育不以人为本体中心,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发展人。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应是建立在道德主体性基础之上的。而道德的他律则把受教育者当成一个被动接受道德的“容器”。一种脱离了人对自然的劳动关系而孤立地执著于人际关系的社会体制,即使管理者追求道德的最高精神,也是贫乏的而且一定迟早会腐化为反道德。(注:现代中国社会中精于人事与疏于业务仍是内耗性的“窝里斗”根源)

3.道德教育方法的贫乏。在德育方法上,我国学校教育通常采用说服、榜样、指导修养、品德评价等,这些教育方法本身多少带有强制意味,再加上施教者由于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施教过程中强制学生接受的方法也经常出现。这些强制性的“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心理。

4.法律、法规体系运作不健全。一个知识、文明和进步的国度应该是建立在良好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运作基础之上的,而不是让道德来承载法律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能。相反,只要国家内部尚未健全发育出来充分体现人民的立法与监督机构,让道德来承载、负重法律,则人民的存在就必然会通过对立的外部“天下”显示自身,必将导致文明的丧失,无序状态社会的出现,专制暴君的横行。现实的情况法律还有待健全和运作须更加有力,道德他律还承载着过多的本该法律所尽的职责,道德自律的建构举步维艰。

走出道德他律困境的唯一出路是道德自律,这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召唤,是美的理念的一种召唤,是人的价值全面自由实现的召唤。这一理性的呼唤是建立在良好、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运作基础之上的。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用法律取代任何超经济、超社会和超意识形态的意志和权力。在一定意义上带有近代政治现代化的特征。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应当正视社会主义历史和现状中前资本主义关系的存在和事实,从综合并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去批判地吸收西方民主政治现代化的反历史经验。就道德自律与政治关系而言,二者的功能虽有联系但有区别。政治实质是对社会生活中人们现实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控制,道德自律则是丰富、圆满和发展人。道德适用的范围远大于政治并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每一角落。因此,我们应发挥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为道德自律创造条件。在道德的教育方法上,要改变道德他律强制性、约束性等特征为道德自律的内控性、自觉性等特征的教学,突出理性说服,关注爱的施予,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等。

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社会主义为人的主体发展开拓的一切条件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也就是我们冲破道德他律的封固拥抱自律精神的勇气和力量。青少年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庞大的后备生力军,其更应该成为自主自觉的群体,成为道德自律的主体和社会文明的开拓者。

三、自律精神的塑造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青少年身心发展经历了由尚未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高层次的品德教育(自律)重视青少年学生身心变化发展所表现出特征的正面效应,是更有益于对道德自律精神潜移默化的接受,并融入于自身行为之中保持长久。下面就青年学生自律精神的塑造手段予以阐述。

首先,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道德自律的重要保证。在自律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必须贯彻民主性原则。教育民主化中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合作,以及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关注和尊重。平等才能达到交流,理辩才能分清是非促进共识,促成学生自律意识的提高。

第二,显性、隐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通过显性课堂教学介绍政治、社会、法律、道德、哲学、文化等,教育指向性明确,就是培育学生具有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价值观。即通过学生个体采用“价值澄清”、“明辨”来达到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隐性科学则主要通过“活动教学”,如演讲,主题讨论,辩论等,反映社会伦理、人生价值、政治制度等焦点问题,来提高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自律精神。

第三,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意识,从而建立自律意识。如社交能力的训练,主题日活动,勤工助学活动,联谊活动及形式与内容多样的夏令营等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自律、自治、自教的意识,并具有牢固性和持久性。

第四,通过广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德育。广泛、多层次、重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把自己的才识、理想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敬业精神和为自己理想努力开拓的意志和情操,为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认识就业环境作好心理上的必要准备。如了解社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植树等),参观企业、农村和政府。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4)

二、教育管理对策

为了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设计制度

技工学校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最不稳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比较思想活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较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学校、教师的意愿行事,偶尔会出现一些违纪现象,也是正常的,不要苛求学生。我认为以人为本,以德治校是最好的管理方式。管理者要讲究管理方法的艺术性以及科学性,学生管理工作要保证制度的严肃执行,更要有超前意识,努力做好预防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学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包括上课出勤、完成作业情况、考试纪律、课堂纪律等;严禁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同时鼓励大家向先进学习,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2.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既要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要深入研究技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进行改善和提高。要选用新教材,并将教材中来不及反映的最新科研知识、发展动态补充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避免理论和实践之间脱节。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观。教师还要认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教育艺术水平,丰富教育手段。技校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十分熟练的技术新时期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探讨王未凡(山东省滨州市技术学院山东滨州256600)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平台来展现自我,努力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每位学生都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从而树立自信心,激发进取精神,使他们明确对学习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取,这是培养和提高技校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应该有很强的责任心、有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把教育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班主任不仅在学习上管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发现,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从而纠正和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能够成长与成才。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要采取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在生活中,班主任要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师生的情感距离可以有效的拉近,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班主任要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知识,帮助他们找出有效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5)

由于学校的历史的原因,行政权利在高校里大行其道。高校学生业务的执行受到政治统治层次的控制,并导致高校行政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成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则是管理的对象。现在文化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在中国形成的管理如下:首先是学术办公室在教务处办公室的监管机构之下。其次,人员和业务设置在学工部的管理范围内。最后,学院成立的机构负责文化素质教育。多样性管理机构导致各高校在教育机构设置上各具自己的文化特色。

2.权力分配方面

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角度,高校学生的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处在一个多垂直控制管理范围内。文化素质教育及下属单位配有专有的人员。高校团委一般控制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在文化素质教育实现的进程中,行政机关单位处在的主要地位,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活动的开展。行政机关和学术教育权利间具有复杂性,应该进行细致划分。

3.保障机制方面

任何工作的执行必须建立保护机制才能够顺利实施改革。高等教育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文化机制建设,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项目,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概念,就应该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草案,以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适当反应;参与文化素质教育中,在高校实施的各个环节里,学校的资源和“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成为核心要素,以形成内在的力量。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机制的形成,协调的组织,法规和规章及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协调教育有序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权利分配不均、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监督缺失:

1.权利分配不均

从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文化教育、组织结构模式的权力上,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管理素质教育上的突出问题是学术和行政权力的模糊权力错位。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文化、讲座和其他科学领域时,行政单位的过度干预,导致行政泛化。文化管理行政教育综合的弊端结果:首先是缺乏正确行使学术权利的方式。其次,行政弱化权力配置,学术界代表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利益,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之间建立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对文化管理教育必须实现和文化素质教育权利的灵活运用。

2.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文化规范和规则在学校的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由于行政权力占有主导地位,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内的推广,使得文化素质管理教育与他们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事实上,在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两股力量,在行政化的体制中,所有的操作最终在这一管理体系中实施,这导致管理权力的冲突。制度的不健全、责任的不明确、工作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一直存在。

3.监督缺失

所有的管理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程序,以有效确保目标不被拒绝,然后设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管过程控制一直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目标,不重视学生群体的权力,缺少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收集。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部门已采取了行政部门为首的官僚机构,这种单向的管理模式,流程式的管理起不到有效的监督权。

三、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体制

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精神,学校和教育的文化素质进行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应该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特点必须建立有效的。为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文化管理体系,并加强不同机构和共同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间的协调。

2.明确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权责

明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并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责任和权利。目前受根深蒂固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和文化分工越来越明确,权责分配越来越清晰。因此,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不清晰,主要是在协调细节上。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及时纠错、及时解决,防止相同问题的出现。

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监管过程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过程监督管理。在教育管理人员的过程控制应注意及时控制,在课堂上的行为,完整性教学和完善纠错机制。学生教师加强关系的建设,顺利开展活动,在发展领域的活动。考虑到管理机构有限的资源,需要及时的进行监测。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教育的文化质量控制活动的执行。招投标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并严格按照组织和活动进行审查。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6)

1.注重集体备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全体教师提出备课的要求。要求教师提前一周备课,将教案、课件、教具等准备好,由年级组长负责检查。注重集体备课,做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适时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杜绝教师无教案上课或全文抄袭、下载他人且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将备课落到实处,让教案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真正为教师上课提供依据和参考。

2.引导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要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类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师生能和谐有机的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师生互动、互助、互相促进的过程。

3.要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课堂效率一要树立起正确的导向,鼓励不搞加班加点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推广他们的做法。二要将好课的标准定位在“不只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上,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引导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梯度和效果上把握一节好课的标准。

4.引导教师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成绩每个班级的学生基础不一样,所以要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让优生能提高素质,学困生能夯实基础,中等生能稳步提高,这样可以保证班级学生整体成绩的稳步提升,有的放矢,效果显著。

5.引导教师更新课堂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素质新形势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一味的追求分数,因此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尤为重要。现在考试中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考察的比较全面。因此,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成绩的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创新精神、自主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培养。这样就改变了片面的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做法,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

6.引导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增加课堂吸引力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学习的时间少了,就更要提高学习效率。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快乐的享受中学到知识。因此,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让课堂充满新奇和活力,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7.深入课堂,指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深入课堂听课,是校长了解和指导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我将主要精力用于抓教学,抓各学科教学的课,抓不同对象的课,只要有时间就深入课堂听课,随机听课,听教师最真实的课,听课后及时与教师交换听课意见,正确、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这样,在掌握了最准确的教育信息的情况下指导、评价教师的工作,才有了教学的指挥权与发言权。对症下药,掷地有声,让教师信服,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8.引导教师作业、测试做到“精心”作业、测试要求做到“四精”:精选、精编、精讲、精练。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教师精心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典型的习题和作业,编辑成册,以备使用。然后精讲精练,不求多,只求熟练,灵活掌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二、变“功力为热爱”,抓细抓实教科研工作

校长的科研理念是学校办学的法宝,教师的科研素质是学校发展的条件。有思想有远见的校长都把眼光盯在教育科研上,所以我校也非常注重教育科研工作。

1.树立一种理念

让教师认识到搞科研是功在千秋,有利无害的重要作用。

2.进行一项研究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所以,我校鼓励每位教师进行一项研究,如引导教师把问题变成课题,从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把问题变成课题去研究。这样,因为教师对学生现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比较清楚,难度小,所以,这些题目产生于教学第一线,是教师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得到经验后产生的题目,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花时间相对少,可操作性强,也没有额外的负担,就减少了教师的畏难情绪,增加了他们的积极性。

3.培养几位科研名师

一个学校要有自己的品牌,拿出自己的王牌。而名师就是王牌。让名师引路,典型指导,教师的科研热情就一定高涨。科研名师就是科研的领头雁,排头兵,他们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有他们的带领,学校的其他教师就能干得出成绩,说得出道道,写得出文章。

4.建立奖励机制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新 高校教师 教育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管理,从人的本性出发,充分满足教师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人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要关注人的共性、也要关注人的个性;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分析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几种片面倾向:一是单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二是过分提高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并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三是不闻不问、束手无策,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实亡。

教师是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随收入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增多;文化素质层次较高,具有自我教育、管理、参政、议政的能力;民主意识较强,公平心理不断升华,完美追求日趋强烈;竞争精神明显,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等等。因此,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实践,重新审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根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思路,坚持教育的发展性、主体性、动态性和针对性,无疑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过分重视组织的权威性,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在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中,组织具有绝对的权威,是社会意志的代表。行政人员成为管理的主体,教师只是管理的客体或对象;行政权力居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化,教师的工作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或被行政权力认可的程度;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管理层,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受到贬抑,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过分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忽视教师的自我实现。从管理的目的来看,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片面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所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的成长理应成为大学组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却不关切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境遇,把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成长剥裂开来。

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教师的类特性。在现行的高校教师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刚性手段为主,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无视知识分子的类特征及个性差异。高校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学术生命的充盈与完满,享受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他们个性化的教学是人的个性化体现,然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却容不得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之远离个性化,致使教学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他们具有强烈的反思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这必然与传统管理所强调的管理者权威发生冲突,影响管理绩效的提高。

过分强调管理的外控性,忽视教师的自主创新。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管理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的轨道,强调用外在的制度约束、引导、评价教师的行为。从现实来看,量化标准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但是,一些过于量化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挫伤了教师的创造性,使得教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但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人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度量,教师的

教育教学行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教育管理创新

(一)以人为本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并服务于人的发展性,确立教师的主体性,树立动态观念。教育人、提高人、发展人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取向。只有始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个中心,才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和被接受的唯一理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把思政工作的重心从维护稳定转移到促进发展上面来,切切实实地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实践中,思政工作者只能起到一个“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感悟和体会。要善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用恰当的形式和内容并以恰当的载体引导教师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也没有校园内外之别,要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情况,整合多方面力量动态地进行,在动态中把握教师思想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十分注重“人情味”,真正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彻底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的作法,带着对教师的满腔热情投入工作。要重视教师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个不重视群众生活困难,不关心教师痛痒的人是永远得不到教师信任的,也是永远做不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

拓宽教师的人际交往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自身的发展就越充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拓宽教师的社会交往和人际网络,使教师走出个体化、分散化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在集体和社会关系中获得教育,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道德规范,在实现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以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意识参与集体活动,在社会交往中获得集体文化的熏陶,获得社会教育的提高。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自身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力量,使教育对象产生敬佩、信任、亲切的感觉,从而效仿从同你的教育或引导,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以坚强的党性、广博的知识、真诚的胸怀、清廉的作风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真理使人信服,人格使人信任,双重的力量就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从情感上接近教师,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坦诚和热心消除对方的心灵屏障,这样才能实现与教师的情感沟通与理解,才会有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二)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师管理的新路子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

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人际关系;建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决定了学校的行为方向和人的做事方式,其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富于人性化,不能简单地把师生员工看作制度的对象,有规训而无体谅。高校文化是左右师生员工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它潜在地并时时刻刻地指挥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文化和谐的高校,必然体现以人为中心,从人的价值追求上引导,用一种强大的文化,造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人们团结起来,动员起来,激发起来。高校还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教职工具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建筑装饰、绿化美化应体现中华文化特点,突出校园文化氛围,以朴素大方、庄重明快、自然流畅、简洁实用为要,形成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花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

2、以人为本建立高校激励制度,强化管理艺术

激励制度是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规范、标准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体系,它以文字和文件的方式来体现。它创设了教职员工可预期的激励环境,对员工的行为引导和动力促进产生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激励制度包括学校和部门两级。有教学激励制度、科研工作激励制度、管理工作激励制度等等。虽然激励制度的作用是主要的,但学校各级管理艺术对教职工的激励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会在相对隐含的、无形的层面上发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激励性管理艺术表现在:第一,尊重教职工。了解教职工的意见;重视教职工的才华,寻找机会以提供学习或深造机会;把教职工当作自己的“顾客”,真诚服务于他们等。第二,信任教职工。让教职工参与到某些特定的活动中;把学校或单位信息与教职工分享;相互充分的沟通等。第三,认可和赞美教职工。对表现良好的教职工,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鼓励、认可或赞扬他们;认同或赞赏教职工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潜能等。第四,对教职工的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此外,在管理艺术的发挥上,管理者的个人品质也会起相当大的制约或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学校或单位领导的诚实、远见、公平、睿智、正直等品质是特别受教职工欢迎的。

3、完善岗位聘任制,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推行岗位聘任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首先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对教学、科研、党政管理、辅工作岗位等分类别、分等级设置。其次要建立岗位津贴制度。通常可考虑把岗位津贴分为固定和浮动两大部分,固定部分属于基础津贴,浮动部分属于业绩津贴。不同等级的岗位,基础津贴应该不一样,高层次岗位应考虑以基础津贴为主,因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承担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导责任,同时也需要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低层次的岗位津贴则可考虑以业绩为主,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回报。

根据不同的岗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岗位职责要素的考评始终应是基本的部分,通常可从德、能、勤、绩四个要素入手,其中,每一大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次等要素,如“德”包括了政治品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等。“能”包括了学识水平、工作能力、身体能力等。“勤”包括了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感、服务精神、出勤率等。“绩”则包括了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本职工作中是否有突出成绩等。为了保证对上述各要素评价的客观性,通常需要考虑结合几个不同侧面的评价结果。考核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考核应控制在考核总值的30%—20%之间,使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量化的数字来说明的。要注重考核人员的代表性与人数的科学性。做到逐级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的合理加权系数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效用,使考核结果成为对教职工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要与教职工的职称晋升、进修培训挂钩。

4、以人为本实施柔性管理、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

柔性管理不是不要制度,而是要求制度设计要充满人文色彩与生命关怀,尊重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与类特性,更为重视组织文化潜在的规范、控制与整合作用;主张用理念凝聚人、用目标激励人、用魅力感染人、用文化陶冶人,实现教师与组织文化的双向建构。在柔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控制者、监测者,而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示范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良好工作环境的创设者,成为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与工作伙伴。学校的办学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管理者、教师、学生不再构成一个金字塔,而是构成同心圆,学生取代管理者成为组织的“圆心”;教师管理不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控制性管理,而转向以教师为中心

的全员管理、自主管理;教师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对各种学术性事务乃至非学术性事务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要关切教师的身体健康,改善教师的住房状况,使教师摆脱“清贫”的职业形象,从“贫穷而崇高”走向“富裕并崇高”,“快乐并崇高”、“健康并崇高”,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走出教书谋生的消极状态,发展教师的多种需要,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品质,让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丰满的学术生命,成为自主自觉的教育家。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要成为教育家,更不能用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积极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争先创优的同时要尊重教师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自主建构理想的职业形象,实现源于个体身心特质与现实生活境遇的个性发展。

参考资料:1、《“以人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许浩 《教育探索》20__年第1期

2、《关于健全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的若干思考》杨潮 胡志富 《中国高教研究》20__年第7期

3、《激励与约束并存》 梁凤鸣 《黑龙江高教研究》20__第4期

4、《创设高校教师柔性管理模式》钟惠英. 《中国高等教育》20__年第1期

5、《“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罗明 《中国科学教育》20__年第4期

6、《试论以人为本与高校教师管理》 刘铁中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__年3期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8)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指遵循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依据对学生实际的思想教育现状分析,而制定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案和建立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我国的高校应该做好充足的思政教育的教学准备,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工作,各大高校要首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有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情况,制定以及完善思政教育的教育工作开展方案,这样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大高校教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高校教师树立模范意识,自觉提升自己的素质。另外,各大高校要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和经验交流学习,努力提升本校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二、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原因所在

(一)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的文化呈现着多元的发展状态,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高校的学生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制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被错误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高校学生受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思想问题或者困惑,帮助指引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进行正确的抉择和思考。

(二)各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为了在全球化的趋势当中争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了,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各大高校基于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的各大高校要建立和健全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

(一)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

班级授课时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和了解班级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管理任务繁重,无法兼顾到班级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自制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各大高校要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占很大一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管理,构建一个学生发展的空中桥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互帮互助、助人为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要强化学生的自觉服务意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自觉服务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鼓励本校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或者公益活动,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当中,体会到服务他人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9)

二、引入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

“参与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旨在鼓励学生参与、激励学生参与、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服务、创造平台,使外化的力量逐步内化成学生自主、自觉的参与行为,从而实现学生个人需求。参与型教育管理的途径的前提是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并提供意见或信息反馈渠道。在引入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中,通过对学生骨干合理化授权;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或二课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平台,提升了参与的管理效果;通过课堂参与,力促师生平等,共同营造参与氛围;通过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广开言路,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等途径,使学生有使命感和追求公平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度。

三、民办高校参与型管理的参与内容

1.主动参与校园管理。

结合学生社团组织,根据其不同社团的性质,组建不同职能的学生队伍,由学生骨干管理学生队伍,并由指导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学生队伍性质,建立参与制度,从不同层面、领域给予指导,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管理队伍,不仅在管理中实现了育人功能,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了参与度,实现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科学和谐。大学生思维活跃,易接受新的思想和理论,更容易有创新的做法和创意,比如,在参与校园管理中,主要借助各种学生组织进行具体参与,通过座谈会、新生参议会、微博、微信等多媒体手段表达自己的诉求,学生组织收集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后,反馈给相关负责人并在后期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答复和回馈,从而优化学校管理,更能实现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2.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即利用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在老师的组织、策划和设计下,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进行课题讨论、课件制作、学生主讲、教师补充的形式完成课堂授课。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彻底颠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和能让参与行为成为现实的条件,与此同时,保持反馈渠道的畅通,通过评教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3.参与学校组织。

在校园文化组成中,学生组织是最活跃的组织,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校学生会、校团委,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上级下发的文件,积极主动地开展系列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组织活动中,对校园的稳定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有重大意义。从学校到各二级学院,都有学院的学生会和分团委(团总支),大到活动的策划,小到活动的场地的选择,对活动各个环节的设定与协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融入了学生的心血和才智,在参与过程中建设着校园文化,丰富着校园文化的内涵。

四、民办高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

民办高校在构筑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性,着重在激励、保障、监督和约束机制上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重视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机制进入良性循环。

1.激励机制。

构建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存在感、有成熟感,才能激励更多人付出更多的热情主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去。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使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受到关注和重视,且确实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真正促进学校管理的健康发展。

2.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参与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需要为营造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良好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参与提供条件和搭建平台。作为民办高校,学校要把“参与型”在各单位的落实情况作为该单位学生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各学院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员和各系部主任或负责人要成为本单位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直接责任人,并将此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这样,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都能重视参与管理,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负责。并且,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专门环节介绍学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并且让学生做军训教官,或军训助教,为新生军训服务,激发学生参与愿望和热情,并拔发相应的经费提供保障。

3.约束和监督机制。

在推行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中,避免流于形式,形成诟病,学校还应该健全约束和监督机制,着重落实与督促,形成专门的考评小组,通过定期不定期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各二级学院在实行中存大的问题,吸纳大家的意见,特别要关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评优推优、奖助学金发放、后勤服务等重点环节,做到透明公示、渠道畅通、反馈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进程中来;在制订与学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前,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大会和学生会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维护学生成长的合法权益。

五、民办高校采用参与式教育管理的意义

1.丰富了大学生思政工作隐性化策略。

“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通过鼓励学生在“校园管理参与、组织服务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实践历练参与、职业准备参与和文化建设参与”中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真正成为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并在充分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的和手段的潜隐性。

2.是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它在人才培养、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传统的本科高校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管理模式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路子。而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是非常实用的、有效的。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促进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又利于学生的自治能力的发展。

3.凝聚教职工的向心力。

促进学校良性发展无论是教职工还是普通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组织建设、参与教学过程等途径等形式,以主人翁的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各种有效机制的保障下,能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对工作的自豪感,因此,参与管理可以凝聚参与者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10)

2.教育并不等同于管理。首先,管理措施是执行思想教育的紧要保证,是完成教育计划的前提要求。缺少了管理,教育计划无法达成;但仅仅依靠管理,教育计划同样无法达成。其次,管理的目的是为思想教育服务,使得其获得加速,没有了思想教育,管理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3.管理和教育之间有着无法分离的关系。第一点即管理与教育不管有什么样的紧密联系,他们都无法取代对方;第二点,不管是重视教育或管理哪一方,都无法阻断他们的联系。管理与教育一起发挥着独有的功能,从侧面上注定了管理和教育是不可分开的。但以上的说明并不代表教育和管理要一起抓,同样不是在说重此轻彼,而是要搞清楚教育与管理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不停地寻找二者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是提高教育以及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第三点,一定要有科学明确目的以及内容,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从它的大体目标来说,为思想教育和政治行为管理、业务学习和学籍管理、日常公共道德以及行为习惯养成和生活管理、校园治安管理等。每一方面的管理皆需要围绕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展开,明确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为国家培养出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开展统筹管理对象的工作,一定要以不同内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相互之间同步进行才可以成功。从横面的角度来看,工作大体含有品德、智慧、身体素质这些项目,并且每一项都含有不一样的管理内容以及与之对应的内容。如品德教育这一点,邓小平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管理以及核查,党团组织活动和业余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公益劳动,良好道德行为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日常思想教育以及个别思想工作,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检查、测定和表扬。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进入校园到离开校园的整个教育阶段,包含入学教育、在大学中为了培养的三观而接受的教育、热爱专业教育、优良学风的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党团组织建设以及学生精英的培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教育管理等。

二、科学确定目标和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首先是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思想教育,将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让管理和教育互相融合,把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僵局打破。其次要灌输和陶冶互相联系。每个人内心世界的成长都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各样的影响,不断地发展变化,所谓的灌输教育就是一种目的性较强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把正确的理论灌入人的思想内,从而让其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最后就是疏导和管理二者结合。即要在疏通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不能阻碍发展也不能让其随波逐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有错思想一定要勇敢指出,这并不是在阻碍发展。教育并不能做到所有事,很多时候都需要加入适当的惩罚,惩罚可以警醒自己,让他人以其为鉴,适当的惩罚可以使得教育的效果变得更好。还有一定要让大学生培养出自省的好习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随时激励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大学生学会激励自己,不仅要使用目标激励的办法,还要利用名人事迹和积极向上的事例来激励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情操,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要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是为了避免大学生们做出违犯校规校纪的事。学校要教大学生学会用理智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不再让自己的情感支配一切,让理智凌驾于自身的情感之上。不仅如此,还应该放手让大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让学生干部起到带头作用,让他们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要想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展开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踊跃参加。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获益匪浅,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增加经验,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为以后的独立奠定基础。

三、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1.要想提高大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政治方面的素质,就必须举办各种各样的政治理论方面的培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搞懂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以及精神实质,统一思想,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常识以及法律常识的理解;理解并且明确高等教育基础理论,搞清楚高等教育规律以及高校管理知识,习得遵照高等教育规律处理事务。不断地改善政治理论素质,提高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以及坚定性,增强在管理中把握好方向的本领。

学校教育管理论文篇(11)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不足和缺陷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而高校中沿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思路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致使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思路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制度、法制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差距,若是完全套用较为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的学生管理经验也不完全妥帖。基于以上宏观经济的格局变化,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新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凸显了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落后与弊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移动互联、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又异军突起,这种情形给我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的途径,但也给传统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正确分辨真伪、去伪存真,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加以消化、吸收,并在此过程中坚定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不为外界聒噪的舆论所影响是当前学生管理方式亟待改变之处。第三,高等教育改革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针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这些新举措从长远来看无疑将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教学改革在短期内极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阵痛”,因此或许会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与挑战。

三、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与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也是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的开创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强化课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地位

无论形势如何发展、方法如何更新,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立场都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我们理应强化并继续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尽管我们强调课堂通识教育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以求得更为稳妥、有效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最基本、最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应该以教材为准,同时又不拘泥于此,注重学生在掌握原有基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路,以此来开拓自身思路、坚定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兴科技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开辟新思路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笔者以为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导方式,因为这一方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往往会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会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畏难情绪、反感。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要充分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完美融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中心环节,“想学生之所想”,广泛利用学生充分接触且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诸多方式来开辟新的思政教育“新阵地”,也为实现学生管理新局面的打开奠定基础。

(三)教师应着重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方式,并增强学生管理的能力与技能

俗语曰: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样,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也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述所提及的无论是坚守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好,开辟新兴的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也罢,两种措施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思政专业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课堂讲解与自身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以及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教育工作者应当多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在传播理论知识时,能够令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以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的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为祖国未来的建设培养出品行端正、素质高尚、意念坚定的全方位人才,为未来边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师还要加强思政教育介体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学关系需要一定的中介才能完成。真正认识事物,就需要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实践。因此,我们工作中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从而易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吸收,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培养学生明确的政治导向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坚定政治思想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政治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强化心里内涵和文化修养,提升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注重教学的层次及创新,避免生硬的课堂讲授模式,强化课堂间接灵活针对性,多做一些校园宣讲或演讲活动,增加调查研究,关注时事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