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语培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0 01:55:27

国语培训总结

国语培训总结篇(1)

为落实《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精神,2006年7-8月,受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人事司委托,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国辞书学会联合承办第一期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培训班(简称“辞书编辑培训班”)。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主要负责招生和管理,中国辞书学会主要负责教学和考试。此后,辞书编辑培训班每年一度,至2012年,已经举办了七期。由于办班地点在北京的大兴区黄村镇,第一期学员仿照“黄埔军校”的说法,戏称自己为“黄村一期”,以后各期学员援例,分别称自己为“黄村二期”、“黄村三期”……如今一、辞书编辑培训班学员概况(一)各期辞书编辑培训班的举办时间及学员人数

说明:以上数字是根据辞书编辑培训班花名册统计的。其中第四期有2名学员、第五期有1名学员因不能坚持学习而退学;第四期有1名学员因成绩没有通过而在第五期复读,另有1名第一期学员在课程调整后于第六期再次入学。学员所属出版社数的总数已剔除重复者,另外,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不属于出版单位,也统计在内。

(二)派员参加辞书编辑培训班的出版社及所派学员人数

(一)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必修课

第一单元辞书出版的任务、要求和相关政策法规

第二单元辞书编纂工作的语文基础知识

第三单元辞书编纂的基本工作和要求

第四单元关于辞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

第三部分作业

以上教学安排是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人事司和中国辞书学会、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共同商定的。中国辞书学会按照这个安排,确定了大部分的授课内容及授课老师。第一期后,每期都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略做调整。总的思路是:以促进我国辞书事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一支合格的辞书编辑出版队伍为中心,选择最合适的老师讲授最合适的内容,帮助学员扎实地掌握辞书编辑的基本功,及时介绍国内外辞书学研究和出版的新成果,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二)授课老师及授课内容

担任授课老师的主管部门领导有: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邬书林(《辞书编辑出版的意义、要求和质量保证》)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 吴尚之(《辞书出版政策法规》)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 王英利(《图书出版政策法规》)

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司长 李宇明(《辞书与语言文字规范和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担任授课老师的中国辞书学会负责人有:

名誉会长、《辞海》常务副主编 巢峰(《辞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面貌和思想作风》)

名誉会长 曹先擢(《中文辞书发展述略》)

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任 江蓝生(《(新华字典)第11版的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修订》)

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韩敬体(《语文辞书的编纂出版现状和评价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和修订》、《语文辞书的正误讨论》)

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宝荣(《专科辞典释义的两个层次》、《语文辞书释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 龚莉(《百科全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

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章宜华(《西方辞典学研究与词典编纂出版的质量保证》)

副会长、上海辞书出版社总编辑 潘涛(《(辞海)编修之道:学·术·法》)

副会长、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总裁 李朋义(《数字辞书的编纂及发展前景》)

学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宁(《辞书评论》、《(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汉字规范与辞书用字问题》)

学会顾问、科学出版社编审 周明鉴(《辞书的历史、现代和前景》)

学会顾问、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徐庆凯(《专科辞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辞海)编辑工作程序》)

学会顾问、鲁东大学教授 张志毅(《理念演绎辞书》、《世界语文辞书的思潮》)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李红印(《学习辞典的编纂理论及实践》)

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编审 李志江(《辞书的通读和质量检查》)

副秘书长、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徐祖友(《辞书评论漫议》)

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晁继周(《语文词典的收词与释义》)

常务理事、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潘书祥(《辞书编辑工作中科学名词术语规范问题》)

常务理事、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刘青(《科技名词规范化与辞书编纂》)

专科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 彭卫国(《辞书的选题策划》)

辞书现代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乐嘉民(《辞书编辑工作中“量和单位”的正确使用》、《的质量保障系统》)

编辑与出版专业委员会主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 周洪波(《语文辞书的百科性问题》、《辞书编纂与语言生活》)

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谭景春(《语文辞书的词类标注和释义精细化》)担任授课的其他专家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董琨(《语文基础知识》一)

商务印书馆编审 刘一玲(《语文基础知识》二)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厉兵(《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程荣(《汉语辞书的框架结构和总体设计》、《的编纂与修订》)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孙关龙(《辞书的索引、参见、配图、附件》、《辞书编纂中的几个问题》)

外交学院教授 潘绍中(《双语辞书编纂历史经验、现状和评价标准》)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高永伟(《英汉词典的编写传统和创新》)

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 艾尔肯(《民族辞书的编写和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韩知更(《精心打造精品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 孙述学(《辞书数字化的探索》)

民族出版社编审 松布尔(《蒙汉词典的编纂》)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审 马静(《(中国茶叶大辞典)的编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 刘杭(《全面规范严谨前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管理工作探讨》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程立华(《学生系列百科全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陈浩元(《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其在辞书中的常见问题》)

以上所列课程,“必修课”每课4学时,“我国优秀辞书编辑、出版经验介绍”每课2学时。大部分是各期辞书编辑培训班都要讲授的基本课程,授课老师在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每年都要补充新的观点、新的材料,题目也有少许变化,常讲常新;少部分是考虑当年的具体情况调整补充的,从第六期开始,新闻出版总署要求以培训参加“十二五规划”及“出版基金”项目的辞书编辑为主,课程中增加了专科辞书的内容,同时加大了实际操作的考核力度。

辞书编辑培训班的作业实际上是参加培训的汇报和总结,也是成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习结束回到本单位后1个月内完成,完成后交给培训班的老师评阅。第一期的作业是撰写学习汇报或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第二期是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辞书质量检查”,第三期因故没有布置,第四期以后均为一部辞书的“总体设计”。

第一期学员作业完成后由评阅老师进行评选,优秀作业有:

略论辞书工作者的品格(中国青年出版社 庄志霞)

论辞书编辑的服务意识与市场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明节)

试谈《现代汉语词典》湾词语收词的意义和原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乔树雄)

浅议语料库在汉语辞书编纂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华春荣)

从小型语文辞书的市场需求看该类辞书编纂的总体设计(中华书局 侯笑如)

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开展辞书工作(浙江教育出版社 冯傲雪)

论专业辞书的读者定位和编撰体例

——从《中国旅游景区景点大词典》的编撰工作谈起(旅游出版社付蓉)就市场和我社当前状况谈小型查考类体育专科词典的出版

——附《简明运动解剖学辞典》设计方案(北京体育大学孙宇辉)把握定位勇于创新精益求精

——在编辑《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辞典》工作中运用专科辞典编纂理论的思考(党史出版社韩冬梅)

辞书通读和质量检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某出版社《新华字典》与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第10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之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邵宇彤)

试论双语学习词典例证的评价标准(商务印书馆刘军怀)

现代汉英词典中释文的“实用性”浅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吴文智)

第二期学员作业是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规范要求,检查了市场上销售的50部辞书(每人或两人检查1部,主要是语文辞书)。他们的检查结果成为后来专家检查的基础材料。

第四期学员所做的辞书“总体设计”,分成市场调查情况、总则、编写体例、编写成员、资料收集、审稿程序等几个部分进行。有的学员结合自己手上正在编辑的辞书重新架构,有的结合本社的发展规划提前设想。学员的优秀设计有:

《3-6岁中国儿童亲子阅读大百科》总体设计方案(甘肃教育出版社 冯莉)

《吐鲁番旅游文化辞典》总体设计(新疆人民出版社 李维青)

《中国民族建筑图典》总体设计(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陶志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总体设计(开明出版社 魏红岩)

关于《大连大辞典》的总体设计(大连出版社 魏悦)

《中国古代建筑词典》总体设计(开明出版社 支颖)

《世界知名品牌词典》总体设计(甘肃教育出版社朱黎明)

《新编常用同(近)义词反义词别义词词典》总体设计方案(新疆人民出版社钟鸣)

辞书编辑培训班在新闻出版总署所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班中,是办班时间长、授课内容多的一个。不仅要完成培训任务,还要通过考核,为合格学员颁发“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证书”,责任重大。因此在“愉快教学”的同时,加强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措施有:

(一)配备班主任

从第一期起,中国辞书学会就为培训班配备了驻班老师,一直由副秘书长李志江担任班主任(前两期分别与培训中心的刘轶群老师、尤广巽老师任双班主任),第五期班主任增加了副秘书长徐祖友。周明鉴作为学会的副会长和顾问,除第五期外,一直驻班参加教学管理。

(二)成立班委会

每期培训班都成立班委会,由班长1人,班委3-4人组成。班长多由参加本期培训的出版社领导担任,班委兼任组长,其产生主要考虑学员的分布和代表性。班委会和班主任一起处理培训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成为授课老师与学员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严格考勤制度

为了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也便于考勤记录,每个学员的座位固定,而且桌上都有桌签;学员因事不能上课的必须事先请假,不请假的或请假超过两天的不予结业。第5期就有1名学员因同时参加两个培训班,缺课超过两天而自动申请退学。

(四)严肃考场纪律

培训期间,学员要经过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在入学的第二天,是摸底考试(闭卷),时间1小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使老师对学员的学习基础有一个普遍的了解,以利于调整讲课的内容及深度,另一方面也使学员对日后结业考试的题型及解题思路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听课过程中的理解和总结。第二次考试即结业考试(闭卷),时间2.5小时。培训班的考试纪律严格,尤其结业考试参考了高考的要求,座位临时调换,课桌距离拉开,等等。至今没有出现作弊现象。

(五)确保判卷公正

结业考试的成绩是否及格,直接关系到学员能否获取“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证书”。为了保证判卷公正,每次判卷都在考试当天进行,由图书司的有关领导、授课老师、培训中心老师和未参与授课的辞书专家组成的小组集体批改,每人只负责一道大题或其中的一部分,由专门人员统计每道大题的分数,然后相加计为总分。对接近及格分数线的试卷,都要求再次复核,避免失误。每期考试的及格率大体在90%左右,未及格者可于下一期结业时参加补考。

(六)作业必须完成

培训班的作业是培训结束后一个月才交回的,但它仍是考核的一项内容,不完成、不合格,即便考试通过也不能颁发证书。第一期有1名学员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期有2名学员经多次催促仍不交回作业,培训班即以未完成考核拒发证书,直到第三年,在图书司领导批评了该社领导以后,他们补交了作业,才拿到了证书。

辞书编辑培训班的教学管理是严格的,但学习生活也充满了欢乐。每期培训总要跨三个星期,每个星期有一次聚餐,聚餐后有一次卡拉OK,学员们在彼此交流中敞开胸怀,一展才艺,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

四、辞书编辑培训班的收获及成功经验

辞书编辑培训班至今已开办了七期,学员人数572人,遍及154家出版社和相关单位,这是我国辞书编辑出版事业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学员们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于思考,遵守纪律,经过20天或将近20天的集中学习,不仅对我国辞书事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全面的了解,还对辞书编辑出版操作规程的基本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收获颇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辞书是具有典范性质的工具书,它在传承民族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在解疑释惑、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辞书编纂是国家文化建设事业中的基础性工程。因此,作为辞书编辑必须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学术修养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二,进一步了解到辞书是一个信息密集的有机整体,其内容必须准确,其表达要求精当。辞书编辑应该熟悉辞书学理论,尽量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判别真伪优劣的能力。老师讲授的课程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今后继续学习提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进一步拓展对发展辞书事业的认识。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就能够设计出适合不同读者对象的、特色鲜明的辞书选题和框架体系,尤其是在专科辞书和地方特色辞书以及各类学习型辞书的领域里更是大有可为。要出版好的辞书,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根据辞书编辑出版的特殊规律,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培训班的学员中,令人感动的事情很多,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对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李维青提出表扬。李维青是该社的党委书记、总编辑,是办班以来学员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她又是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员中职称最高的。参加第四期培训班后,她不仅自己认真听讲,保持全勤,而且将社里的汉族学员和少数民族学员组成了互助小组,效果十分显著。该社分别操五种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编辑,第一次接受这么长时间的培训,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非常不容易。他们的收获之大,远远超过了试卷上的分数。培训期间,维吾尔族编辑拜克提亚尔的亲人去世,他匆匆赶回乌鲁木齐安排后事,又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赶回北京参加结业考试,这种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如今,新疆人民出版社已先后4期派出31人次参加了辞书编辑培训,在全国出版社中该社参加培训班的人数最多。

学员们普遍反映,据他们所知,在新闻出版总署所有的培训班中,辞书编辑培训班是时间最长、要求最严的。老师很权威,讲课很精彩,学习后再编辑辞书就上了一个层次,即便不编辑辞书,对于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也很有帮助。许多学员结业后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们了解到,他们大致有三种去向:一是成为本社辞书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有的还被提升为社领导;二是虽未从事辞书编辑,却成为本社审读室的负责人或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小专家;三是认识到编辑辞书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能力有限,从此不再轻易涉足。第一种去向的学员经常参加辞书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给辞书学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后几期的学员在培训期间或培训后建立了QQ群,通过互联网保持联络。其中以第六期的QQ群最为活跃,他们编辑加工辞书稿件时一旦遇到疑难问题,立刻发到网上求助,一定有人帮助解答,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群体。

国语培训总结篇(2)

“高教杯”英语口语大赛自04年起开始推出,已成功举办了7届,每年吸引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师生参与,现已成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领域的品牌赛事,今年正式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赛项之一,更是备受全国高职院校师生的关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外语学院的刘俊强同学获得了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英语口语大赛英语专业组唯一的特等奖。从参加第二届口语大赛至今,该校的选手参加了6届赛事,其中有5届8人次获得了全省一等奖,5次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的总决赛,获得过全国非英语专业组大赛的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三等奖两次;以及英语专业组特等奖一次。在全国高职院校口语大赛的舞台上,该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选手都曾获得过最高奖。探讨该校对口语技能大赛的指导特色,对提高其它院校技能大赛成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大赛选手的选拔和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1.全员参与、搭建培训团队

团队培训有效的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率。该校口语大赛的培训由专门的口语培训团队负责。外语学院院长担任培训总指挥,确保培训计划的执行和培训目标的实现。为备战一年一度的口语大赛,院长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精心部署各项准备工作,亲自过问比赛活动的全过程,亲临现场指导比赛。大到培训进程,培训效果,小到参赛选手的服装准备,院领导都要一一过问。外语学院各系主任及大学英语部主任负责各专业选手推荐及培训方案的执行监督。外语学院选拔多名有责任心、口语好的老师和外教一起负责具体的选手培训方案制定与实施。大家各司其责,齐心协力,上下一心,齐抓技能训练。他们的培训团队专业、敬业、不计个人得失。每年的选手都是多位指导老师共同培养的结果,但每次面对荣誉的时候,大家都互敬互让。现在他们培训团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过省级或部级一等奖指导证书。大家共同分享胜利的果实。

2.精选选手,因材施教

每年12月份,他们会通过组织全校的新生英语口语大赛,从中挑选集训选手。全体外语老师群策群力,积极推荐优秀选手。每年他们还要求每一位英语老师必须推荐1-2个自己所带班级中最有培训潜力的学生名单,供培训团挑选。通过口语比赛、任课老师推荐以及培训团队的多番考察基本上就保证了他们每年能选到最好的苗子。

每年全校的口语大赛结束后,他们会通过PK赛选出10名选手进入到集训团队,成为当年参赛选手的陪练。接着连续参加一年多的培训和集训,多次pk展示后,表现最好的选手才能去参赛。

对于选手选拔,首先看重选手的表现力,心理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其次才是她的英语基本功。因为,比赛中,只有表现力强,心理素质好的选手,在赛场才能处事不乱,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充分发挥训练水平。在外貌上,他们不要求学生很帅,但一定要阳光;不要求学生很漂亮,但一定要可爱;不管男生女生,高矮胖,气场要大。所谓“气场”就是选手的表现力要强。

同时,不同的选手有不同的特点和天赋,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因人而异制定培训计划,注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质,走向人生的成功。比如根据选手不同的学习基础,要求有的是全文照背,有的是能复述即可。个性化培训、分层培训使培训更专业、针对性更强。

3.刻苦认真的集训,严格规范的过程管理

他们的培训从来不是临时突击。每年在培训当年参赛选手的同时,也在培养下一届选手。象刘俊强就是去年省赛第一名胡华林的陪练,一起参加了暑期集训。每一位最后进入省赛和国赛的选手至少连续参加了一年半的培训。每年的省赛,他们都会带下一届选手到现场观摩。每年的国赛他们都会录像,让下一届学生学习体会。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全力以赴。

同时,指导教师肯在训练方法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训练环节,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对学生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外教的专业指导;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台风训练;以及专业技能模块培训因为竞赛中有旅游导游情景、有商务推销情景,每位指导老师负责不同情境进行专项指导。培训还包括试题专项模块培训比赛试题分“实用讲演”、现场描述和情景交流、辩论四部分。每个老师钻研不同的专项模块,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体培训。最后,还有大量高强度的综合模拟展示。所以,他们的教学团队不是绝对的分散培训,而是分散与集中相融合,做到灵活高效。

名师出高徒,他们注重加强指导教师自身水平提高,要求教师技能水平、指导水平、信息搜集能力、训练管理、创新创优、团队协作6个方面的不断提高。他们们每年派指导老师参加省赛和国赛观摩。全国大赛即使没有选手参加,学院也会出钱派他们的老师到现场观战,了解最新赛事,为下一年的大赛做好准备。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和指导老师一起写训练日记,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都有具体的培训计划。老师制定大的训练计划,学生自己制定小的训练计划,每天的训练内容都要进行记录总结,每次模拟都要进行分析总结,总结让选手把老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老师也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培训技能。

4.培养学生绝对实力

第五届全省口语大赛中,他们训练的不能说不刻苦,准备的也不能说不充分,学生的表现不能说不好,可由于某些原因只取得了三等奖。在赛后总结会上,他们校长对指导老师说,只要有了绝对实力就不怕裁判吹黑哨。自此,培养选手绝对实力成为他们的培训质量目标。在对刘俊强的训练过程中,他们严格要求他,比如比赛时准备时间有15分钟,平时训练时只给学生不足10分钟准备;考场有字典可查,但平时训练都是不允许他借助任何工具;指导老师还常常临时通知他,临时给他题目,到不同班级学生面前、老师面前展示。锻炼他的心理素质。正是对绝对实力的不断追求,使得他们的选手能在今年预赛抽签第三、决赛抽签第一的逆境下,能反败为胜,连创佳绩。

5.注重语用能力提高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选手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语用能力的培养不是经过短期学习就能全面提高的。因此在对选手的口语培训中,指导老师注意创造各种机会,使选手在长期的实践和语境中逐步形成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刘俊强的毕业实习工作就是负责帮助新来的3名外教熟悉生活和工作环境;学校来了国外访问学者就派他连续去做了3个月同声翻译。这些都是让选手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西方在思维模式、语言交谈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语言语用能力。

启示:

1、选拔要科学

选对人,做对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通过观察近几年的全国口语大赛,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选手的失败并不在于她的口语比别人差,而在于他的表现力不够,气场不大。这就是在选手选拔方面有缺陷造成的。在技能大赛选手选拔方面要注意选拔途径要科学,选拔途径的科学表现在能从所有有潜力的学生中挑到最好的苗子;选拔条件要科学,针对不同比赛,用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挑选合适的选手,对比赛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2、培训要专业

培训辅导的优质高效需要刻苦认真的训练和严格的过程管理。刻苦训练、严格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原则和方法,是纠正培训行为偏差、规范培训行为的重要保障。

1)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的道理,成功永远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培训不是临时突击,应该早准备,常规化,做好新、老选手的交替,注意新生力量的培养。

2)比赛拼的是技术,拼的是刻苦,更拼的是智慧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展现学校综合实力的大舞台。师生要研究技能大赛的参赛试题,针对考试题型、能力要求组织训练。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做到事半功倍。

3)指导老师,只有与时俱进,了解专业最前沿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寻找新方法,与学生一起成长,才会有见证奇迹的那一刻。当然,奇迹的发生也离不开选手的选拔要科学、选手的培养要精细,培训的模式要先进,过程的管理要严格,训练的过程要艰辛。

3、团队要合作

团队是由一群有缺点的个体构成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个体是完美的,但只要总体搭配起来,激发出每一个人的潜能,团队就会创造出完美。技能大赛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强大的培训团队合作。团队要为老师营造了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团结奉献的人文环境,能激发了每一位老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多学校在技能大赛的培训方面,往往就是指定某位老师负责,或者是每年轮流让不同老师辅导。无论是从培训效果来看,还是从培训师资的流动性影响考虑,团队的培训优势要多于个体的指导。

4、目标要高远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对选手的培训要有高标准,要对困难有预测性,在培训中做最坏的打算,培养学生的绝对实力。有谁见过姚明和普通人打篮球,裁判吹姚明的黑哨的了?

国语培训总结篇(3)

我国的英语教学和培训是成体系、成系统的。学生的年龄不同、需求不同,英语教学的内容也不同,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英语培训教育,如英语四级考试培训、英语六级考试培训等;有专门针对中学生英语的教学,如新概念英语等;有专门针对幼儿的英语教学,如沛沛英语等;有专门针对职称评定的英语培训教育,如ETS等;有专门针对出国留学的英语培训,如托福、雅思等。虽然这么多层次的办学内容,可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需求,但是不同培训机构在师资、资金、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各种培训教学的质量参差不齐。

2.运作模式企业化

现在各种英语培训教学机构都走企业化的发展道路。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管理、经营培训学校,完全把学校当成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培训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培训学校的竞争力、打造学校的自身品牌。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使一些培训教育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如疯狂英语、新东方等。在英语培训市场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中,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教育培训行业还不规范、进入门槛较低,对办学的个人、办学的企业没有明确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和个人进入培训行业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更强化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却忽略了社会效益。而培训学校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3.多元化的办学主体

我国英语培训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机构,如新东方,也包括外语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不仅包括一些国家机构(这些机构都与外语有一定联系),如外文局,也包括一些新闻媒体(这些媒体与英语学习有关),如《英语沙龙》杂志。此外,还有很多办学主体。在英语培训教育结构中,不仅有大量本土的培训机构,也有大量外国的培训机构。外国教育机构看到了我国英语培训教育行业的巨大商机,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如美国英孚、英国的勤思等。在众多办学主体的格局下,市场运作难免不规范,而且学校管理容易出现混乱局面。一些民办教学机构的经营模式落后,培训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4.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我国一般传统的办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学形式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朝着多元方向发展,如电视教育、广播教育等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产生了网上教育,网校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新兴的教育行业。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给网上教育提供了可能。网上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形式,拥有巨大的优势,不仅传播空间大,而且传播速度快。虽然网络教学作为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学生,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如缺乏情感交流、缺乏人文关怀。过多的应用网络教学,会陷入冷面怪圈,使教学变得程式化。目前,英语办学的主要形式还是课堂教学。

5.市场竞争激烈

在我国,英语培训教育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且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要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导致全国有成千上万家的英语培训教育机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适者生存,一些家庭式的培训机构逐渐被市场淘汰,一些作坊式培训机构逐渐被其他竞争对手打败,市场在不断的重新整合,一些设备精良、资金雄厚、师资丰富的培训教育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激烈的竞争推动了英语培训教育市场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英语培训教学的经营模式

1.网络经营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英语与网络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网络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英语网络教学产生的客观条件,英语培训教学的市场化是英语网络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学员不用在现实课堂上学习英语,可通过远程教育学习英语,可通过网络教室接受英语培训教育。网络教育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英语培训的限制,可时时、处处进行英语培训,但这一教学模式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大。现在很多英语培训学校都涉足网络教育,发展较好的有新东方教育在线等。

2.连锁经营模式

连锁经营模式与传统的连锁零售业相似,是一种自营连锁形式。培训学校有一个总部,总部在各个地方建立分校,成立教学网点,招收当地的学员进行英语培训,这些分校都隶属于总校,属于同一资本所有。在连锁经营模式下,各分校不能各自为政,它们属于学校总部所有,学校总部对它们具有绝对的所有权,各分校要服从总校的静音管理安排。总校与分校在法律上是隶属关系,不存在合同关系。在运作方式上,一方面寻求合适的业务,一方面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学校就可开展正常的运营了。在连锁经营模式下,发展最成功的是北京新东方。新东方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都建立了连锁分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英语培训教育行业的领导者。目前,新东方正在走向世界,它的未来目标是成为我国最大最优秀的私立大学。

3.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模式是一种契约关系下的经营模式,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达成契约。特许人指定受许人的经营领域,对受许人进行培训,传授给受许人经营技巧。受许人在特许人的控制下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受许人通过支付费用,可获得特许人拥有产权的商业技术、特许人拥有专利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法律上,特许权的转让是特许经营模式的核心。采用特许经营模式的英语培训教育机构,加盟学校与总校是合作关系,总校把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学校,加盟学校可使用总校独特的商标等。目前,在特许经营模式下,发展最成功的英语培训教育机构是英孚语言学校,其特许经营学校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是国际著名的语言教育机构。

国语培训总结篇(4)

本次培训前后分中学和小学两部分进行。来自19个县区(校)的178名初高中英语教师(其中初中64人,高中114人)从 7月26日到8月7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接受了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全员大课堂和分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学员们先后听取了陈琳、刘兆义、褚金丽、袁昌寰、钟淑梅等19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共115场。授课涉及了任务型教学、英语语音知识、语音与演讲、论文写作,校本科研与案例、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中学英语阅读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高中英语教学与高考、文化与教育等多个主题。

8月8日到8月26日来自全市十三个县区(校)的59名小学英语教师,在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接受了为期19天的全封闭式培训,即tip模式,主课程包括preparation manual, tip alpha,15 lesson plans, 50 ideas,100 ideas等。在本次培训过程中,延安市教育局与外研社培训部采取双向管理模式,具体措施是:延安市教育局派一位驻京长期管理人员,负责所有参训教师的学习、纪律和生活管理,外研社培训部则主抓教学管理。通过本期培训与实践,这种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期延安的“歆语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二、培训特色

1、领导重视 7月26日上午八点三十分举行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延安市冯市长在学习、生活、纪律、学业成果等方面对学员作了要求,同事对本次培训给予了很大希望。学术界权威陈琳教授从教育政策到教育改革、从基础教育到教师培训、从外研社到韵语工程,在这些方面作了重要发言。市教育局郝局长、外研社的领导在开幕式也讲了话。开幕式后,延安市教育局杨处长、高科长和延安市教研中心张主任陪同冯市长亲自去教师宿舍了解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与外研社商议,为宿舍购置风扇和降署药品。在培训的过程中,延安市教育局领导也多次过问培训进展情况和教师的学习生活状况,他们为延安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

2、安排精细 培训部在高温天气为教师购置了风扇、降暑药品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在培训过程的管理中,他们也很关心老师的衣食住行。外研社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非常关心和照顾,还有张子衡、居润芳、张迪等13位优秀志愿者的无私帮助,才使本次培训能够进展顺利。

3、形式灵活 本次培训地点集中。中学培训集中在北京外语学院的东院和西院进行培训,小学部则集中在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接受封闭式培训。在课程设置、主题选择、授课方式等方面均灵活多变,使广大教师受益匪浅。

4、专家优秀 在北京学习的这段日子,我们有幸聆听到了著名教育家、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理事长、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全国首套新课标“一条龙”英语教材总主编陈琳教授的讲座,及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核心组成员刘兆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褚金莉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特聘培训专家任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大附中网校首席教师,著名高考研究专家范存智等教育专家的讲座,他们耐心的多角度的解答了我们在教学一线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5、成效显著 本次培训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语言教学的新思维。所有课程都突出了教育理论与教学课例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师生互动相结合这三个特点。我们的237位学员除了修完所设置的课程外,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学业成果。培训结束时,对所有教师学业成果进行认真评比,并录制了92位优秀中小学英语老师演讲,这次培训中收集的演讲稿、体会、论文和学习总结共计711份。

三、改进建议

通过本次培训实践,虽然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培训任务,但根据过程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几条改进建议,希望能引起延安市教育局和外研社培训部的高度重视,以便优化下期培训效果。

1、建议实行小班授课 大班授课或讲座不利于语言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所以建议在以后的培训中实行小班授课的方式,建议以20人编班为宜。

2、合理设计教学计划 在注重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的同时,建议将培训课程按照“专业回炉”和“教学技能”两大块设计课程,在专家的选择方面最好考虑教师的实际所需。

3、科学安排培训周期 短短十几天或二十天的培训,要真正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还是很困难的,培训时间分配到每个月,进行长期培训,这样就能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

4、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建议培训的时间避过每年的高温期(7月8月)和高寒期(1月2月),另外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适当将寒暑假还给平时忙碌的一线教师,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真正做到工作和生活两头兼顾。

国语培训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58-0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发展的转型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全国竞赛组织者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竞赛组织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状况是直接影响全国竞技体育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中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管理竞赛的领导者)和竞赛组织工作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除管理竞赛的领导者的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全国体育人才基本情况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再选取奥组委部分成员、部分省(市)地区的体育局相关领导及各体育局体育竞赛组织部的相关行政人员为调查对象。具体研究对象2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20 079人、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3 093人、竞赛组织工作人员5 850人。

1.2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决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2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2.1年龄段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

从表1来看,队伍以31~50岁中青年为主,其中41~45岁年龄段最多(24.9%),从46~50岁年龄段开始,比例持续下降。说明41~45岁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最成熟的黄金阶段,具有最丰富的临场经验和足够的体能,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隐退。这种分配情况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是合理的。

但从培养后备人才的角度考虑,我们也应大力培养青年骨干(26~30岁)。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也应继续发挥50岁以上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余热,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老年体育运动。

2.2外语水平偏低,对外交流能力不强

从表2来看,我国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外语水平还不够高(绝大部分为初级水平,分别占总数的32.9%、31.3%和34.4%),真正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并用外语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观点进行交流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太少。这是由于在我国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人才中,相当一部分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充任,他们虽熟悉体育工作,但大缺乏管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我国首次举行的奥运会管理毫无经验。而外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例子许多,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这就迫切要求我国的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者努力学习外语,以外语为工具,学习外国的经验技术,洋为中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

对于裁判员来说,他们是根据比赛的规则组织比赛,并对比赛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裁判,是体育比赛公平竞争的基础。在我国,体育职业化的时间不长,裁判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培训体制尚不健全,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裁判员业务水平和执法经验有较大的差别。高级裁判人才缺乏,部分奥运正式比赛项目尚未实现国际级裁判零的突破,并且即使是高水平裁判员,其外语水平也普遍不高。这样某些裁判员因不通晓比赛规则,不能用外语进行恰当的交流,导致错判误判,从而影响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这与2008年奥运盛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的要求相矛盾,不利于奥运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外,据调查得知,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绝大部分是英语、法语,而忽视了对小语种外语的学习,如阿拉伯语、希腊语,从而导致了在某些语种上出现空白,这些不适应北京奥运会对语言沟通上提出的要求。

2.3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缺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早已超出其纯粹体育赛事的意义,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充分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技场。因此,它的成功举办需要高层次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从表3可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主要以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为主,基本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举办目前世界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奥运会,要培养既懂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又通晓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国际型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任务十分艰巨。

据预测,参加2008年奥运会工作的人才需要20余万人,其中3~4万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而其中的1/3又是高级体育竞赛组织人才。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云、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将使本届奥运会更具时代特色,届时大量高科技手段将被运用到赛事中。因此,通晓奥运事务并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国际化、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和掌握高科技手段的人才将倍受青睐。

2.4培训次数较少,且培训渠道单一全国体育系统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共3 093人,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 853人,占59.9%,没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 240人,占40.1%;参加过业务培训的有1 822人,占58.9%,缺1 271人,占41.1%;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有1 082人,占35.0%,缺2 011人,占65.0%。以培训过1~3次的人员较多。其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最少,仅占35.0%。说明我国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次数相对较少。

竞赛组织工作人员共5 850人,其中参加政治理论培训的有2 411人,占41.2%,其中有2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缺3 439人,占58.8%;参加业务培训的有3 231人,占55.2%,缺2 619人,占44.8%;技能培训的有2 069人,占35.4%,缺3 781人,占64.6%。

裁判员共20 079人,其中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7 963人,占39.7%,其中有12 116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占60.3%;参加业务培训的有12 255人,占61.0%,缺7 824人,占39.0%;技能培训的有7 819人,占38.9%,缺12 260人,占61.1%。

从三类人员培训的总体情况可知,大部分只进行过1~3次培训,这说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其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员最少,仅占35.0%。另外,除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高于没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的比例外,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都原远远少于没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的比例。这样的培训次数很难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及国际竞赛组织相适应。培训次数少,也是造成我国高层次裁判人员少的另一原因。

因此,要改变全国体育系统中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我们就要增加培训次数,改变培训方式和渠道,如有条件,可以多派些中层以上级别的运动员到国外去进修,这样既能充实裁判员自身的头脑,同时,也能使我国的裁判员队伍能更好的跟国际接轨。

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培训渠道来看,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人员居多,而参加过培训的也是主要参加上级单位举办的培训,分别占各自总参加人数的55.3%、50.4%和55.8%,这说明培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不利于被培训者的学习。另外,这种单一的培训渠道,也不利于被培训者开阔视野,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采用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并且要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工作经验的人同时参加,如有条件更要加大出国培训机会,这样既有利于人才之间的互相学习达到优势互补,同时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

3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对策研究

3.1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加强区域协作,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不断走向世界的根基。中国自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共参加6届夏季奥运会,奥运金牌由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要想办好2008北京奥运会,获得更大的突破,更要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紧紧围绕奥运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选拔、培训、综合评价、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引导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合理流动,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管理、科研、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加大支援西部地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工作的力度,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

另外,需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配置,通过行政手段保护高水平(或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培养模式上,坚持走“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的道路。在管理办法上,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努力改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交流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3.2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应根据当前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总局和各省体育局的优势,采用单独或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以彻底解决培训时间短、知识结构不合理和流于形式等培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质量。例如:对裁判员的培训我们应按照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的要求,制定裁判员队伍培训计划。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大力加强高等院校中裁判员的培养;其次,加强中、青年裁判的培养,对那些思想品德端正、专业素质好、有较大发展前途的中青年裁判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和支持考取国际级裁判员,获得执裁国际性比赛的资格;最后,加强女性裁判的培养,由于女性裁判受性别、年龄、体能及家庭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常年从事裁判工作且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极少。因此,应选择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体能好,且能长期从事裁判工作的女性加入到裁判队伍中。

3.3建立裁判员“沟通平台”和“绿色通道”由于我国的裁判员还没有实行职业裁判员制,大多数都是业余的裁判员,有自己的一份本职工作。据调查得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大部分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其中裁判员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为78.0%。而裁判员的工作要经常外出,势必就会影响到自己本单位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裁判员职称评比和一些福利的分配。因此,要想使其他单位的人更多的参与到竞赛中来,有必要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和体育人才的“绿色通道”。例如:建立体育人才网,对其资料进行录入,当大赛需要时由组委会出面致函和所在单位进行协调沟通,使人才尽其用。而对于高级别竞赛组织人才,如果在企业工作,若遇大赛时,赛事筹备委员会应主动与其所在单位协商,请求其对该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其在为大赛服务期间无后顾之忧。

3.4以强化培训为手段,提升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综合素质

3.4.1借鉴“校本培训模式”中的理念和策略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对象的一种师训模式,其性质是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在职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好、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强调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的培训,从规划、实施、管理乃至评估,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在校内进行,扬弃了传统的外控式观念。进入这种培训能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能为教师提供随时。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可以参照,探索以总局或各省体育局或基地或直属院校为本的培训方式,降低培训重心,强化增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专业化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3.4.2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办辅导班、讲座、研讨会、沙龙等多种形式,内外结合(聘请外来专家和本单位的某方面有专长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长短结合(根据培训内容设定长短不同的培训时间)、平战结合(平时和大赛前为完成突击任务临时调整时间和培训内容)、培训与自学结合(培训班的学习与自学训练结合)等。

3.5加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学习

3.5.1努力营造外语学习环境,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外语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要创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让从事体育竞赛组织者经常实践。例如开办体育外语专业、举办外语演讲和比赛、借用外语节目学习、模拟国际学习研讨会议、模拟体育赛事解说等。

3.5.2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不断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水平举办“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高层论坛,邀请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著名奥林匹克专家、奥林匹克优秀选手来北京演讲,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和平,多元文化的关系,使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丰富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同时,应选派一些年轻的体育竞赛人才去国外深造,不断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

3.5.3采取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是目前适应时展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采用体育与外语交叉培养模式,把外语作为一种技能、一种信息载体、一种提高索质的途径,不断提高体育人才的外语水平,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牡娣.CUBA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26-27.

[2] 厉丽玉.竞技队伍与人才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3):23-26.

[3] 任海,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竞技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5.

[4] 王剩利.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3):69-71.

国语培训总结篇(6)

1 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 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 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 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 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 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国语培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 G40-011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91-0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和意愿,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开设双语教学,即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工具进行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中的一项基本政策,承担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成为教师队伍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群体。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开展培训,不仅需要考虑一般培训中存在的共性规律,还需要关注跨文化适应等特殊现象,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特殊培训模式则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

培训的现状及特殊性

新中国成立后,一改我国以往历史上轻视或敌视少数民族的政策,在建国伊始就制定了新的民族教育政策。经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达到2135.13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80.7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5.70%;普通中学的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676.1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7.78%;普通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1097.15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重9.76%。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数已达102.57万人。[1]虽然缺乏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及双语教师的具体数据,不过从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现状可推断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在当地所占比重应当更高,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

但是,在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普遍学历达标率低、缺额大,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所占比例高,教师教学的总体水平较低。然而,正是在这些地区,作为提高在职教师教学水平主要途径的教师培训,又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常见现象有: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师资严重短缺,教师参加培训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教师本身存在着理论功底较差和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局限,在集中的、理论性很强的培训中,教师获益甚微;在这些地区特别是在藏族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学校不仅规模小而且较为分散,各个学校存在的问题较多且均具有特殊性。[2]这就使得宏观的、概括性的、缺乏针对性的一般教师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分析原因,就会发现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存在两大类的问题,第一类是培训中存在的一般问题,主要有:(一)受长期在职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影响,职前学历教育的传统模式被沿用到了双语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中;(二)教师学历达标率相对较低、语言和文字功底较差影响到教师培训效果;(三)缺乏针对双语教师制定和颁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检测内容及评分细则;(四)专门从事双语教学技能培训与检测的师资几乎空白,更缺乏专门的培训教材;(五)培训中重知识,轻情感;(六)重理念轻案例。

第二类问题虽然长期客观存在,但却受到人们的忽视,即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而言,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在表面上是语言技巧问题,但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是深层次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56个民族成分的统一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的成员虽然和睦相处,亲如兄弟,但文化存在差异也是客观现实。当属于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教师进入其它文化群体中从事教学时,例如藏族聚居区的汉族和回族教师,他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最大障碍不是地理差异或由此引起的生理变化的适应,而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模式的适应。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虽然普通话和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汉文化在这个小社会中处于表面上的主导地位,但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同样存在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模式。1995年9月万明钢教授、王鉴教授曾对藏、汉双语人的态度问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关系,与学生甚至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要展开有效的双语教学,教学中的双方都需要一定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尤其是教师的跨文化理解和适应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3]

具体来说,当一个少数民族成分的双语教师在使用第二语言(如藏族教师使用汉语)进行教学时,摆在教师面前的任务除了完成常规教学目标外,还需要克服许多其它的困难,这些困难包括:(一)如何熟练的使用第二语言交流;(二)如何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三)对第二语言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对第二语言的使用。而当汉族或其它民族教师进入另外民族成分占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双语教学时,这些教师遇到的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困难,还包括很多其它的困难: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双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者――双语教师来讲,跨文化适应的能力都成为除一般教学技能之外的另一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

二、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

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这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培训既要符合国家对教师培训的整体要求,又要针对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的特点。在一般目标上,应当贯彻1999年10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的精神:继续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培训出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使其中一部分人逐步成为教育教学专家;初步形成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结构合理、质量优良、适应需要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在具体目标定位上,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应当分为两个层次:(一)通过培训形成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结构合理、质量优良、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双语教师个人应当具备a.良好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b.现代的教育理念;c.优良的业务素质;d. 多元文化教育教学技能;e. 一定的职业和个人发展能力。这是第一阶段任务。(二)第二阶段,逐步培养和形成一支能力较强、年龄和梯队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队伍,建立起自我积累、自我培训的校本培训平台。

三、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途径选择

教师是一个以教育教学为任务的群体,但这个群体中的个人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个人水平,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在一个学校中每一个教师会面临不同的教学困境。精心组织的培训就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教师克服教育教学中已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各种工作困境,但类似新课程培训这样的大规模、疾风骤雨式的全员培训模式,其有效性一般针对通识性、理念性问题。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需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根据双语教师的不同能力水平、所处的不同职业阶段、遇到的不同困难,建构一个多层次、分重点的双语教师多元培训途径。

(一)由地市级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核心,承担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岗位培训

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他们刚工作不久,处于教师职业“生存关注”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面临着现实的冲击,他们在师范教育阶段形成的教学理想,在日常课堂教学现实中很难实现,对学校的环境需要适应。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还会面对跨文化教学造成的适应困难。由地市级或县级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此项培训,首先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利用地市级培训机构更贴近基层学校、更了解一线教学和教师的特点,发挥优势;其次,处于适应期的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是一个数量较为庞大的群体,分散到各地、市进行培训,可以缩短培训周期,提高培训的时间效率。

(二)由重点或省级师范大学为核心,其它综合性大学共同参与,承担双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提高培训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已经走出对教师职业的“生存关注”阶段,不再关注职业生存技能,并体验到教学的乐趣,找到了为师的成就感,进入职业和人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教师专业态度积极、稳定;专业发展意识强烈,眼界开阔,积极吸收外界一切好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这就使得对于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在培训理念、培训者、培训资源、培训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培训结果的反馈、评价等各方面都需要较高的要求。这些条件要求在地市级培训机构很难达到,需要由省一级教育部门协调建设,在中心城市成立由国家或省级师范大学为核心,其它综合性大学参与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双语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培训。

从现实性操作性方面分析,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中小学骨干教师,尤其是从事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骨干教师在教师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很小,一般在总数的1.5‰左右,省级培训首先在资金、时间 、资源等方面可以得到必要的保障,其次可以与部级培训相结合,利用已有的资源,突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的特点,提高培训效果。

(三)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对成长期教师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

学校中,除了少量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部分青年教师,更多的教师处于职业成长期。这部分教师一般已工作五至八年,工作常规掌握,教学技能形成,管理学生有板有眼,在工作业绩上、心态上、能力上都处于职业高原状态。他们对教学工作无新鲜感,教师角色也内化完成,应付工作没问题,想提升自己则困难重重,易形成教师职业倦怠。

这部分教师数量庞大,采取全脱产培训既不现实,效果也不理想,可以在当地教育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构建学习型学校,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即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指导下,在学科带头人、骨干双语教师的直接参与下,以学校为培训单位,以成长期双语教师的课堂为培训场所,以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为主旨,把培训、教学与教研活动密切结合起来的在职双语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各学校应当鼓励汉族双语教师深入少数民族家庭直接感受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与文化的熏陶,而且还通过不定期地开展双语教育竞赛或双语教育示范课,检验双语教师的实际教学成效。

(四)由双语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开展学区或社区合作培训

除了由地市级培训机构对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的岗位培训,由重点师范大学开展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高培训和学校对成长期教师开展的校本培训这三种纵向系统的培训外,在一个学区或一定社区范围内,甚至是在几个学区或社区之间,若干所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还可以开展学区或社区合作培训。这种合作培训应当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统筹与协调下,以各学校的校本培训为基础和依托,由本学区或社区的双语教育教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调动和利用学区或社区范围内丰富的社会资源,如寺院、学生家长等,若干所学校之间建立水平的横向联系,开展合作性的校本培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既可以在以地域为标准的学区或社区内部展开,也可以是处在不同学区或社区但在校本培训方面有合作必要的学校之间展开;既可以是处在同层次的学校之间合作,如中学与中学合作,也可以是处在不同层次但有协调关系的中学和小学之间合作。目的就是要充分整合学区或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解决单个基层学校可利用的培训资源短缺的问题,并将学习型学校的构建延伸到学区或社区,形成一个大的学习型组织。

四、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

双语教师培训在性质上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培训的组织实施不能直接套用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方式,其重点应从注重教转为注重学,帮助成人实现自我导向学习,即认识到双语教师培训是一个帮助教师自学的过程,教师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训方法上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灵活的采用如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选用的原则是方法应当为目标和内容服务,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学习的环境并引导教师与环境相互作用,使教师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具体组织实施过程可以借鉴美国成人培训专家马尔科姆・诺尔斯的理论[4],一般遵循如下程序和步骤:

(一)形成学习气氛

(二)建立合作学习的结构

(三)诊断学习需要

(四)形成学习目标

(五)设计培训方式和策略

(六)管理和控制培训活动

(七)评价培训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统计资料. 民族教育发展概况[EB/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54/info12054.htm.

国语培训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英语培训的若干问题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内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的情况逐渐增多,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从国外聘请专家指导生产,这都需要大量的英语运用,掌握必备的英语技能是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积极探索,找到适合企业英语培训的道路,是提高企业对外交往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企业英语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英语学习在学生学习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各类考试中英语是必备科目。由于我国的许多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导致了学生以后参加工作的英语水平难以应付实际应用,但至少具备了英语的基础,这也为今后英语使用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中国的企业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设备和技术,而与之相关的资料大多是英语的,为了尽快掌握设备和技术的英语,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目前的现实是许多企业的员工无法单独完成这一任务,要么是懂技术英语不够熟练,要么是英语很好但对技术陌生,这一现象的存在降低了设备或技术的使用效率,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许多企业也在不断地寻找办法,举行英语培训强化员工的英语能力,但受制于多种因素,英语培训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必须创新思路,找到适当的策略提高企业的英语培训水平。

二、企业英语培训策略分析

1、企业建立激励措施提高英语培训效果。企业员工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企业激励措施不到位。员工日常的工作较为繁忙,业余时间较少,再加上一些员工还有很多家庭事务需要处理,导致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不足。为了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首要问题是激发员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做好激励工作。一是物质激励作为基础,对于英语学习积极、效果较好的员工可以在待遇方面有所提高,甚至可以设立专门的英语学习奖励基金;二是做好精神激励,对于在英语培训中表现较好的员工可以给予口头表扬、通报表扬等方式进行激励,并且可以把英语培训效果与晋升等挂钩,提升企业员工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检查学习的效果,可以定期对英语培训的内容进行考试考核,成绩突出的记入档案,作为评优的重要指标。调动员工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做好英语培训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英语培训工作的开展。

2、组建优秀的企业英语培训师资团队。企业英语培训讲师团队素质十分重要,是做好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这里所说的师资培训队伍不仅仅是几个人组成的,而是一个重要的培训团队,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又兼具综合能力。企业英语培训不同于普通的学校英语教育,需要较强的企业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英语素养,可以说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培训团队中的成员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同时又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是技术情况,这样在培训过程中才能做好有的放矢,提高培训的效果。优秀的英语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业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归属感,最终达到培训出更多优秀员工的目的。

3、充分发掘潜力提高英语培训效果。企业员工的英语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学校学习,学校学习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且容易集中精力,而企业员工由于受到工作、家庭事务的影响,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坐下来静心学习。英语的学习不是短期内能提高效果,需要做出长期的努力。如何解决英语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冲突问题,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是一个需要创新去解决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掘利用业余时间,让英语培训讲师深入到车间和厂房和大家交流学习英语,现场解答大家在英语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鼓励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英语,经常用阅读英语文章等方法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通过发掘碎片时间积少成多,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英语员工英语水平的能力。

4、完善企业英语培训管理机制。我国经济处于重要的转型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提升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良好的英语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水平,员工可以掌握更新更先进的国外技术和知识,从而带动企业整体实力提升。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英语培训管理机制,来促进企业员工英语水平的提升。企业需要做到高层领导充分重视,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英语培训方案。首先,应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到底该培训什么、如何培训都要列入计划。其次,要监督英语培训的过程,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认真做好英语培训的考核工作。最后,要对英语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培训工作。通过不断地完善企业的英语培训机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整体英语水平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无论何种企业都要充分重视员工的英语培训工作,把英语能力的提高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多方式、多途径去创新思路,提高企业员工的英语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最终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国语培训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7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2011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的一年,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形成了强国必先强教、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如何改革创新及持续发展,如何保证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能够真正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准确定位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纲要”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强调了全人教育以及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要求,参照《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我们制订了本校商务英语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应该具备较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英语和商务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掌握一定的商务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合资或外资企业和公司的涉外商务与翻译工作”。

二、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中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能够用英语去学习并且有效地运用商务知识。为此,北京城市学院确定的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类:公共课690学时(占总学时的22.5%),包括政治理论课程、计算机基础与运用、体育、第二外国语以及公共选修课等。

第二类:实践教学645学时(占总学时的21%),包括军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综合训练等。

第三类:专业类课程1720学时(占总学时的56.5%),主要分为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商务英语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其中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共907学时(占总学时的29.5%),包括语音、语法与词汇、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阅读、英美报刊选读、英语写作和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知识课程共300学时(占总学时的11%),包括商务英语综合、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口译、国际商务谈判(英)、市场营销学(英)、涉外礼仪(英)、国际商法(中)和国际贸易实务(中)等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共270学时(占总学时的8%),包括人文著作导读、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选读、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和英语电影赏析等课程。实训实践课程243学时(占总学时的8%),包括专业导论课、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商务英语取证实训、专业实践、口译实训和英语演讲等。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并不是英语课程与商务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英语主干课程与商务主干课程的有机结合。它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能够运用英语去学习商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商务知识的学习促进其英语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达到两个学科相辅相成的目的,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英语人才。

三、选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国语培训总结篇(10)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现有大型的英语培训教育机构超过3000家,中小型培训学校更是无法计算数目,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仅北京市大大小小的语言培训学校就上千家,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的人员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由于目前我国英语培训市场已经进入成长期,所以不同的培训机构已经逐渐走出早期盲目经营的误区,纷纷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特色,瞄准市场空档,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比如环球雅思主打的是雅思培训新东方早期主要针对大学生开展考证教育和出国前培训,现在正向英语培训超市方向发展;李阳疯狂英语主要定位于英语口语华尔街英语针对的学员主要是白领;而戴尔和洋话连篇强调的是英语的实用性。

总得来说,影响到我国外语培训市场细分的因素主要包括语种、培养目标、年龄段、价位等等。各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细分市场。经过近几年的行业发展,目前我国英语培训已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空白市场。

英语培训市场细分的原因分析

市场竞争决定了英语培训市场的细分。国内英语培训市场总值逐年提高,市场上英语培训企业进入白热化竞争状态。培训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价格、服务之争,而独特的目标群体、特色化的教学产品在如今英语培训市场专业化、细分化的发展趋势中越来越成为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决定了英语培训业必须走差异化道路。选择机会的增多让消费者日趋理性,要吸引足够数量的学习者,英语培训机构必须不断挖掘自身的独特之处,以拿手绝活去占领市场。因此,差异化的策略和特色经营成为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决定了英语培训企业必须走差异化道路的同时也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针对性。

市场细分对子英语培训企业的意义

运用市场细分手段有助于英语培训企业发现潜在的需求,并从中确定适合本企业的服务市场。比如新东方,最早发现了留学市场上的空白,进行了留学生英文简历指导服务,价格曾经定在6000元的高价位,由于一方面市场上“有价无市”,另一方面新东方确实有足够强的实力胜任,所以它领先对手掘得了这个细分市场的第一桶金。

市场细分有助于英语培训企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单凭自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满足整个市场的所有需求,这不仅是由企业自身条件所限制,而且,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也是不足取的。因此,英语培训企业应该分辨出它能够有效为之服务的、最具吸引力的细分市场,适时调整所提供的服务,这将会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新兴英语培训机构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更要想好自身的“招牌菜”是什么,以“一招鲜”打响知名度的做法往往更易于成功。

英语培训机构如何评估和选择细分市场

英语培训所细分出来的各个分市场应该具有明显的特征,与其它分市场之间可以明显的区分,如四、六级培训或者是少儿英语培训,目标市场直接指向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英语培训机构在进入市场时应准确定位,有能力的机构可以兼收并蓄,找准结合点,大胆切入。

企业进入细分的市场要与自身实际能力相结合。如果所确定的目标市场不能被有效占领,就会导致企业的经营目标不能实现。比如有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机构和新东方竞争四、六级考试培训,无疑会步履维艰。另外,如果所确定的目标市场规模太小,就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又会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国语培训总结篇(11)

大学英语的学习是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提升,也是对其未来发展――包括工作、交流、外文资料翻译等――基础知识的一种夯实。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体系以基础型教育和提升型教育为主。基础型教育就是一般的四六级教育,普通本科院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并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学生通过不了相关的课程考试,可能不能如愿毕业;提升型教育,一般以专业英语与英语专业为主。专业英语是夹杂在各专业课中的英语教学(包括专业词汇的诠释,专业课程的教学等),英语专业就是将英语作为主要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与语言技巧的一门学问。

一、大学英语培训的主要形式

但结合笔者周围的实际情况,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可能进入工作岗位和出国深造,因此,大学英语还应该加入实用性教育的部分。但由于目前的教育体系并不涉及这部分内容,因此大学英语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结合目前英语培训市场的实际情况,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培训形式,即:以考试毕业为主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培训;以出国工作深造为主的托福、雅思、GRE考试为主的英语培训;以未来工作岗位为主的实用性英语培训,如公务员考试(如海事局)、岗前托业考试(如软件外包企业、跨国企业)等;以外派国外工作为目的的“救急”型英语培训,如各大公司的外语脱产专项培训。下面,笔者就以上几种培训形式对大学英语培训的提高与提升逐一进行分析。

二、大学英语培训的提高与提升

参加大学英语培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的不足,适应相应的环境与要求。一方面,培训单位应该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另外一方面学习者自己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两方面共同协作,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1.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培训的提高与提升。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但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仍以“无声英语”为主,虽然加入了部分听力的内容,有增加口语考试的趋势,但发音与口语毕竟占的比例不高,而且,虽然从幼儿园开始教习英语,但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英语发音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这部分的培训情况,笔者调查了株洲本地的近30家含有“大学英语四、六级培训”的培训机构,他们普遍采用的仍然是老方法,即提高“听、读、写”这三部分能力。以“往年真题”为基础模板,结合考试大纲加以总结归纳,然后进行培训,大体还是功利性为主。由于专业专用,培训效果明显。

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培训,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方式方法,仍然以平时学习中的夯实基础为主要方法,多听,多读,多练习。练习的时候多做几套往年的真题,形成错题集,总结经验教训。

2.出国深造考试培训的提高与提升。以出国深造考试为目的的培训,一般以托福、雅思、GRE考试为主,这些考试以语言应用为主,如果说四、六级考试是以纸质为主,那这些考试就是以口头为主的了。由于在国外学习深造有英文的语言环境,所以相关考试只是门槛。

现在大致的考试培训班都是以小班1对1培训为主,设置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很多人非常P心的,考试培训机构到底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呢,基本上是以下三类,即:第一是考试介绍,包括报考流程、考试内容、评分标准等内容的介绍,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考试考什么、怎么考以及考核标准是什么;第二是学习方法,主要解决听说读写怎么学,用什么素材学这两个核心问题;第三是考试技巧,类似我们的长长短短选4D,参差不齐选2B的“小窍门”。自己根据其要求系统学习的话,应该有所提升。要是遇到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可以比自学少走很多弯路,好的老师会交做题方法和做题思路。

大家都知道,新托福考试共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各占30分,合计120分。而据大多数国内考生反映,普遍认为新托福考试四部分中口语最难,其它三项难度适中。既然如此,我们面对如此难易差异,就应该差别“对待”,查漏补缺,短时间内应该有快速的提升。

3.实用英语培训的提高与提升。一般参加实用英语培训的,都是对自己未来有很好规划的大学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相当深的了解。目前,相关考试,如公务员考试(如海事局)、岗前托业考试(如软件外包企业、跨国企业)等均需要考试外语,而且考核方式不同于大学期间所接触的方式。

根据笔者的详细调查,湖南株洲地区几乎没有类似的培训,一般是隐藏在相关培训当中,如公务员考试培训;或者有相关单位组织,如托业考试。

此类英语培训以自己需要为主,要想得到较大的提高,只能由自己努力,根据考试大纲或以往真题,多练习才能提高。

4.“救急”型英语培训。目前,这类培训以集团公司牵头为主,对拟入职或有签约意向的大学生进行英语教育培训。一般是联合外语教育比较强的大学进行定制化一对一培训,结合专业和相关考试大纲,在此不再赘述。

三、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