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2 12:46:25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1)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2)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能力,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应该意识到,小学生阶段的思维空间与理解能力受限,对小学教学中的一些“概念”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幻灯片”时,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PowerPoint”软件,更不知道如何操作;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PowerPoint”作品,由教师进行点评。在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时,教师要善于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优秀的演示文稿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学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获取知识。例如,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在学到“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搜索“对称图形”的图片并在课堂中讨论,学生通过下载图片、观察与对比图片就会发现,这些图形有非对称和对称,其中对称图形也可分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由于图片是由学生自己搜集的,再加上平时学习、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因此学生形成了发散性思维,展开独立的思考并获得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自主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并且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工具,加强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意义重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3)

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技能,具体表现为: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等八个方面。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信息大量涌现甚至泛滥,学生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很容易与之接触却不知所措。因此,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应该只是机器装置及操作方法的教育,而是应该培养学生自己来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正确表达、理解这一信息,并使接受信息的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一信息的教育,在现在乃至将来,对学生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信息媒体向众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良信息。因此,如何判断、选择信息,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和责任心,正确理解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体验活动,积极地参与创造有意义信息而不是坐等信息的良好观念,创建信息化社会的责任感和态度,既是生存在未来社会中公民不可缺少的信息素养,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很快就会落后。因此,作为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让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同时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些不良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干扰。尤其是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干扰能力弱。因此,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培养。我们可以把教育资源下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通过上网学习的方式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但信息道德的培养不是仅靠老师和家长的禁止、监督和防护就可以做好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发挥网站的积极作用,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危害,就必须加强网络安全、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高信息道德素养。

二、兴趣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求知与志趣相伴而生。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学科教学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所孜孜以求的。认为,实施创造性目标教学模式,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现代学生讲求时尚,在过各种节日时,都要给亲朋好友、老师或同学们送一些小小的礼物,如给亲朋好友、老师或同学送新年卡、圣诞卡、生日卡等,虽然花费不大,但作为学生来说,这些花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因此我就让学生在上课时利用计算机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卡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亲朋好友、老师、同学,这样既让学生学有所用,巩固所学知识,又节省了开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设计的卡片也非常独特,有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三、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的、有目的地获取学习资料,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4)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充分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学好信息课程,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备出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课堂教学需求的好课。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生的记忆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的过程中,应当创设一种和谐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感兴趣的事件或环境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灵活多用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5)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参考、借鉴,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信息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要求教师要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相关经验,结合本学科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下面我谈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热情,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小学生自控力差,学习往往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无意识地学习。在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如小学低年级小朋友手小,鼠标拿不稳,操作时有好多小朋友是双手操作鼠标,为了使他们能初步掌握鼠标器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除了让他们玩“纸牌”、“空档接龙”游戏外,我还从网上下载一些鼠标练习游戏。如“比比谁的耳朵是最好的”的游戏,让他们听辨一下双击的声音特点,然后通过让学生用“扫雷”、“猫狗大战”等游戏来练习单击,双击的能力。这样,在游戏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智力的锻炼,也提高了灵活操作鼠标的能力。

又如学习指法练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 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参与

教学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在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让学生学习新知。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我们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例如在进行鼠标的使用教学中采取以任务先导的方式。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如:讲鼠标的常见图案以及它的含义时,我采取了这种形式。我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学习了windows窗口的许多知识,在使用鼠标操作时,你们有没有发现没有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的图案是不同的,……”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表示:“对!不一样!”“这节课就由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都有哪些图案,并且想想这些图案的含义!”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上机寻找了,只怕自己比别人少找一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窗口知识积极上机寻找鼠标的各种图案,通过总结,学生找出了鼠标的六种常见图案:箭头、沙漏、多向箭头型图案、小手和“I”等,并且一一说出了他们的含义。通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使其知之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以“鱼”而是教会学生去“渔”。

三、实施课程整合,促进学科知识的多元化发展

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信息技术教育已从单一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新型课程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必须与其他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综合实践课。

例如,在Powerpoint一章的综合练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我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围绕主题,恰当组织各种多媒体信息;注重演示文稿整体风格的统一。并采用电子作品及交流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6)

一般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课程的章节编排有其严密的逻辑关系,不宜调整其教学顺序。但信息课则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可以“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小学生来说,计算机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应合理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一个没有电脑基础的学生,可以先教他们如何上网,如何使用鼠标、键盘,如何浏览网站,如何存盘,如何复制文件,等他们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教他们 Windows等较深、较难掌握的内容。

2.目标的典型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属于“累积型”或“记忆型”,而信息技术教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学科的逐条列出的方法,而应把教学目标结合到教师设计的任务中去,当学生掌握了某种操作技巧,我们的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

3.组织协作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所谓“协作学习”,就是指组织若干名学生或若干学习小组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与学任务,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协作的社会,我们上信息技术课时,同样要教导学生与他人合作,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因为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间可以讨论、交流,互助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点上,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上机指导和分组练习来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加深。

如教学:《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时,我先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上机试验,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互相交流,亲自动手试验各种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既促进同学间进行学习交流,又促使学生课后自学课外知识。

4.因材施教,化繁为简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把有限的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会新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动手操作练习。同时又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PPT、配上设计成新颖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把教材中的内容,有针对性进行适当筛选,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化繁为简。

5.精讲多练,巩固操作

熟能生巧。多练习、多操作,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我在讲word编辑软件时,先展示事先做好的范例文档,让学生感受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再把几种文字编辑软件的功能进行对比,使学生对word字处理软件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接下来,我又趁热打铁,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操作慢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自我挑战。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比较浓厚。

6.合理利用网络的优势,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现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尝试着引入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这样可以让同学和老师之间可以较为自由地相互交流,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7.整合学科,全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7)

1、内容更新慢。目前,小学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小学生特色,与初中生、高中生的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另外,教材的选择过于随便,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简单的教材学生学不到东西,过难的教材学生又接受不了;教材和软件系统不能及时更新,常常出现教材与上机试验不配套的现象。

2、条件改善难。一边是信息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一边是信息技术教学设施如实验机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由于资金不足而不能及时配备, 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再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如机房网络经常瘫痪无法实现系统教学、电脑配置太低、键盘鼠标不灵等等,无法进行深入的教学工作。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捷且最方便的手段,会不会使用计算机,熟练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常规学习,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将来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风向标。学校应该在硬件设施方面给学校以财力、物力的支持,迅速改变目前各校硬件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网络教学落后的被动局面。

3、理实常脱节。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实践操作性又很强的基础课。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信息技术课程经常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整合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课中掌握的技能,达到充分学习,扩展学习的目的。目前,部分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计算机配置低,保养不到位,实训开课率有限,学生上机得不到保障,操作技能得不到强化。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进策略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以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日常使用知识和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还需做如下改进:

1、注重启发,培养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快乐。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特点,我们教师应注重方法的研究、模式的创新,要创造性地“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讲解时,应重在点拨,启发诱导。发现学生出现操作失误时,教师最好不要直接点出与纠正,先要提示,然后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这样,学生对错误的印象才会深刻,记忆才会牢固,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改进教法,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一是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以此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硬记命令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支点。二是实施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课堂教学越来越活。多媒体技术以数字通信技术、传播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能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统一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又能降低学习难度,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三是规划合理的教学目标。上机操作时,学生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多,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控制,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与操作,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每节课都要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任务的鞭策下获取知识。

3、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总量在成倍递增,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是浩如烟海,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又很差,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知识更新的速度如何加快,都能运用自学能力去有效地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单纯随着教师的讲、演示而进行操作,课堂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练――教师再讲――学生再练……”如此的循环往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而且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减淡,他们常会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学就会,没有新鲜感,但过后就忘,离开老师就无所适从。因此,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所在。

4、设置任务,提高其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现实的、针对性强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习、思考、探究。譬如在教文字处理时,可事先发给学生一份教学样稿,首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整理样稿,再有针对性地讲授样稿的处理方法与步骤,并强调实效的重要性。一般地,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讲解Excel表格制作时,可先将座次表、课表以及成绩统计表等样本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效果会更好。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细研教材,精心设置任务情境,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8)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

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

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

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9)

整合这个词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因为我本身学地理的,我非凡对这个查了一下,它指的是一套咱们地质表面,严格的按照时间顺序一点都不缺少的一层层落起来,这种现象就叫做整合,中文没这个词,现在看来整合这个词是对外国某个名词的对译,它是借用地质学名词来对译。

现在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地方在美国,美国的教导专家提出不要单设计算机课,也不要单设信息技术课,把把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的任务融合到所有的学科当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把握应用信息技术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实际上最终就是通过整合消灭信息技术也就是计算机这个单独的课堂。这就叫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也是咱们这个研修班的主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导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导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爱好素养。我们既然认为中国不可能一步实现彻底的课程整合,在我们的学科整合当中考虑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概括起来,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第一是四个方式的变革,再一个就是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含义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依赖两种媒体,一个就是教师的语言,一个就是教科书,我们讲传承知识,任何教学都不可能离开传承知识或者知识的把握这么一个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讲授,老师的语言是传播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就是依赖教科书,教科书在文本当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静止的图象。假如没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只能局限在这里。信息技术出来以后,就从这两种媒体扩大,扩大到超文本和网络环境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资料的集成,而恰恰因为他有超文本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加以学习。什么意思呢,你要读书就必须一章一章的从头到尾学,老师讲课也是按照书从头到尾一章章的讲,从中间插入自学,有这种可能,但是比较困难,因为教科书就是这种线性结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集成不是线性结构,你可以从任何的角度切入,这个就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含义和传统意义知识的含义不同,按照联合国文件的说法,知识可以分为四类,一种叫做事实知识,现在的社会当中有些什么东西或者过去历史中研究出来什么成果,为什么对这件事实加以解释,这叫原理知识。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传授的知识,就是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管哪个学科,但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含的知识已经不限于这两类知识,又增加了一类叫做(翻译出来)技能知识,还有一种(翻译)人力知识,技能知识和传统所说的学科技能知识还不一样,他指的是一个人胜利的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制造一种产品所需要的从头到尾一套方法和能力的综合。人力知识:就是基于这个前提,就是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爆炸,一个人把握的知识越好,越博学越是人才,现在看来还不是这样,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那没关系,你把握其中的一部分,其它的当你需要的时候知道去向哪些人咨询,比如我刚才说的这些,可能有些老师比较认识,后两类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普遍把握更重要的知识,不仅仅把握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你需要更多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你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个好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又有问题了,事实知识和技能知识是可以编码的,编码什么意思,就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象表示出来的,但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是不可以编码,写不出来的,讲不出来的,比如策划这个事,我可以把它写出来,但是你不一定能按照这个程序做出来,有很多隐含的,讲不清晰的,需要逐步领悟和体验的东西,不可编码要依赖信息技术的这种虚拟的特点,驾驭这样的情况,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就可以更深入。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导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我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要害是你用的是不是科学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假如我们用网络进行分层教学,我们就看到过这样的例子,很简朴的一个习题课,我们的常规教学,老师在黑板上带着全体学生,一道题一道题的演练,解释,撑死了六道题,了不得了,因为这个包括从讲义到讲案,老师上信息技术课它就不这样上,他把卷子装到机器,在网络教室上,每个学生用计算机解答这张卷子,老师在控制台上及时的看,了解每个学生解题的进展情况,学生那个地方出了问题,及时告诉老师,老师通过这个和他的单机进行联系。这个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加上老师有意识、有目的给学生配制不同的习题,这个分层教学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个别化学习的重点是网络。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要害的因素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假如就把板书搬到屏幕上,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屏幕上,那么就没有什么用。

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假如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假如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朴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某些情况下还是与学生共同探究。我们都在谈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你在上边讲,学生在底下听,一辈子也加强不了,必然要从学习方式上加强,你把学生方式变化了,师生的身份都必然发生变化,而现在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教学设计上思路还不够开放,基本上还停留在我怎么把教材内容讲清晰。

五、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假如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会引起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比较多的是老师讲授为主,那么老师讲授无疑的要求老师站在讲台上具有权威的地位,完全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课堂改革当中,由于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即使从知识的层面上来讨论,不仅仅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所以你光靠讲,是不可能完成课程整合的。

信息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学生提出问题你要和他共同探究,学生活动起来你要帮助他。

我们要追求师生之间和谐、平等这样一种关系。在传统方式下,我们是有意无意的在隔断学生之间的那种友谊。

六、关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就是纯熟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第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目的有主题的收集,也可能各种的不同的观点的认识都摆到你面前,你怎么能加以归纳、整理、提炼,综合出你自己的东西。这个我觉的非常重要。第三个是处理信息的能力,第四是生成信息的能力,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五是信息协作的能力,通过个人交流,达到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最后一个就是信息免役的能力,对有害信息的辩别、抵制。

七、成绩和问题

成绩:我们这个调查,现在来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从这个调查中我们觉得北京市目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取得的成绩有以下几点,第一硬件比较先进,我们现在正在做各区传播中央,各校机房的建立,校校通也正在做。其中有些学校非凡是示范性的学校他的硬件应该说是具有国际水平。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变化,有些是在教师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改革的实验,有些是通过学生本身,个人接触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样化,第三就是广大教师非凡是中青年教师愿意推进整合,出现了一些好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典型。这都是我们取得的成绩。

问题:第一个就是硬件建造不平均。除了地区和地区、学校和学校之间不平均,还有一个设备的配置或者治理的形式不平均,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是都把它集中到几个机房来,还是要考虑到每个教室都要配备一定的设备。第二是软件的总量不足。这个问题是非常的严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已有的,先说一个基本观点,我个人的基本观点不主张发表课件,主张发表教学平台和资源库。这里边有很多道理,尽是一些部门不要考虑课件的开发,而要考虑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基于这种认识,资源库还是不够丰富,而且能够进入学校,现在还不够普遍。这里边比较复杂,这个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导本身的政策和制度上,老师现在不得不在根据本人的能力和爱好大量的自制课件。但是这种课件的应用非常低,由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政策不到位,这些课件基本上是老师个人的,没有发挥他的公共的效益。其中很多老师自制课件非常好。但就是用不上。第三是超文本没有得到发挥。现有的软件相称一部分是教材上的,这是没有必要的。第四是教师的观念仍待改变。第六是评价与治理机制还需改革。假如没有一个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的机制和办法,很难持久地推进整合工作。

八、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10)

二、整合学科,全方面发展

计算机为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充分把计算机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计算机知识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让学生的每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能做到学有所用,例如,在讲解Word时,教师可以利用Word对作文进行创作和修改。当讲解图画软件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美术,让学生通过网上绘画进行图画练习。当学到互联网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语文、数学、英语等资源,为这些学科的学习提供便利。这样的学习既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可以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这样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计算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爱好,也同样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思维得到加强,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会主动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学习它。我们应该加大教学的新颖性,以此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这种兴趣长盛不衰。小学生尤其如此,多媒体技术使数学字母变成了图画、声音,对学生的视觉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活动中去。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便通过Flash做成直观形象的图画: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方的,第二辆车的轮子是是圆的,但是车轴却是方形的,并且车子行驶起来往往是颠簸的,第三辆车子的轮子也是圆形的,而车轴是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的时候,非常平稳。于是,我便针对这一情况提问学生:为什么第三辆车子行驶起来非常快和平稳呢?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四、充分利用动画展现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以动画形式给学生展示了直观,形象的事物规律,它把声、光、电融于一体,利用多媒体的各方面功能,闪烁、移动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概念的内涵。例如,在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中,在画面上出现了三捆小棒和五根小棒,让学生减去九根小棒,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操作一下,找出简单的方法来。这时画面上出现了一只小熊,小熊首先把一捆小棒分开,从分开的小棒中拿出四根小棒和五根小棒放在一起,去掉九根小棒,等于二十六根小棒。在小熊摆放小棒的时候,加上音乐,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亲自观看了整个过程。看完之后,学生可以反复操作,不断观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关键是不够减得向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这种利用多媒体的特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思维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信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篇(11)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