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油画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4 08:39:58

油画教育论文

油画教育论文篇(1)

二、油画艺术市场

我国的油画艺术市场存在一些不足,人们对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有限,而中国现代油画起步较晚,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同时,艺术家生存质量堪忧,进一步影响了油画创作水平。

三、在改变中寻求发展

首先,我们应当尊重我国油画发展的国情,针对现今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其次,做到不盲目跟风,从小学的油画基础教育抓起,培养真正具有天赋和扎实能力的学生,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和艺术教育,摆脱框架教条的束缚,摆脱好高骛远的标准要求,着眼于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的实际,着眼于当代艺术的风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促进我国的油画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艺术领域出发,规范我国的油画艺术市场,为油画艺术打造新的发展动力,让喜欢油画艺术的人和学习油画艺术的人获得稳定的艺术创作环境,以超越自我的艺术水平为追求,丰富油画的创作形式,完善艺术领域中的不足。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艺术品市场,欣赏者也少,购买力不强,这些问题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但这种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推动中国油画艺术作品日后尽快走入国际艺术交易市场,这将为中国油画艺术未来的繁荣带来希望,也会给油画家带来益处。油画艺术在西方早已成为传统,我们要发展中国现代油画艺术,要珍惜现在艺术多元化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解决好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与画家内在精神的统一。推动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普及油画艺术教育,建立规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对今后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影响重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现存的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我们期盼在未来创建现代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油画教育论文篇(2)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油画教育论文篇(3)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油画教育论文篇(4)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油画教育论文篇(5)

在油画学习中,注重表现对作品精神世界的感悟和视觉感官的体验。对于油画的学习,不仅要求我们掌握高超的绘画手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对世界万物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并学会如何去将其转化为笔尖下所描绘的杂乱线条,审美教育对于油画学习中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对人们的逻辑思维、精神文化、道德观念的改变会无意识的反映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中,使一幅油画作品拥有其完整的思想理念作为核心的支撑,成为体现作者精神与灵魂的、活灵活现的作品。

一、审美教育向油画教育的渗透

1、教育方式。审美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从人类文明开始时就有了美育。古人对于审美教育十分关注,从周代对“六艺”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六艺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对贵族子弟的教学内容中必备的,在古人眼中,只有掌握这六项基本技能的学生,才能成为将来国家优秀的人才。而这六项技能的培养,从一方面说明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审美教育教育的广泛性,审美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对诗书的理解能力,更加要让学生从礼仪、动作、语言方面去感受美的存在,还有对诗歌、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

油画作为从西方而来的舶来品,审美教育更是在其发展中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开始了缪斯教育,即将身体美与精神相互结合,创造出美与善的结合体,所以当时的油画作品除了表现希腊人对身体美的推崇外,也是结合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将人善良美好的心灵体现在作品中。也有用教堂里的音乐、雕塑、绘画来展现艺术价值,完成对人们审美情趣的塑造。在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出为创造人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与六艺的思想大同小异,都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对当时学生的教育。油画作为审美教育教学推行实施的一部分,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在油画教育学习中,包括对油画知识、风格、鉴赏能力的掌握,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感受油画创作的魅力,融合真实社会艺术,活动,让学生全方位的去理解油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和题材。

2、审美意识。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关于美学的事物,形成一定的观念并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动作。审美意识对油画教育的渗透是显而易见的,在色彩的搭配、空间的构图、结构的创作等方面都有所影响。在油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指导的同时,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择优秀的名家作品让其赏析,让学生体会在这些作品中的对美的理解,在疏密、穿插、均衡、变化中得到美的感悟,感受名家作品中所包含形式结构的韵律,从而在创作思想上受到启发,在实践中找到榜样,也可为其带来技艺上的指导。在唯物论的观点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一幅好的油画作品,就是将身边的各种事物转化为一定的意识语言,再运用绘画手法将其巧妙的呈现在画布上,而对于身边事物的最初看法,正是我们完成作品的关键,受到大脑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思维模式的总和就是存在于人们脑中对各类事物的审美意识。

二、审美教育对油画教育的重要性

1、精神世界的塑造。审美教育的功能与其说是自觉的让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还不如说是在人们心中塑造一个精神文明世界来引导日常行为和艺术创作。审美教育在精神意识上向来讲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到共和。

受到其启发的影响,油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通过对事物形式上的认识加上自身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世界,感悟世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当我们深入油画的中心,对名画进行鉴赏时就会发现,在每个油画大师的心中,都有一片别人难以理解的精神世界和对某种事物的爱好和衍生出的某类情怀。如梵高对向日葵的热爱,在其油画作品中大量的出现金黄色的向日葵的形象,如此特别,充满了生命之力,以至于称之为向日葵画家。象征着希望、热情、爱的向日葵,似乎与当年那位穷困潦倒的年轻画家所处的环境大相径庭,甚至不应该出自其之手,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梵高的内心的精神世界里对美好世界的热情。

审美教育对精神世界的塑造为画师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乐园,让其创作出美妙绝伦的作品,也为现代油画教育教学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向,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是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更上一个台阶。

2、符合审美情趣。油画创作在其肌理、色彩的描绘中都有很高的要求,在精神文化上更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精神与文化上的需求,它在作品所要表达出的自然美感上都有十分出色的演绎,因此油画在西方才会逐渐或取代或融合了其他画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油画中对于自然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也大大的扩展了人们的感官世界,提升了人类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文化的塑造能力。审美教育让审美情趣的提升这一问题摆在了油画学习者的面前。油画的笔触感都是很抽象的,但却能通过其表现出物体实实在在的身体上、气质上的感觉,从而了解其事物发展的节奏规律,抒发某种情感,完成肌理的构造,色彩的搭配,体现创作者的对形体的塑造能力及其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学习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肌理,理解线条的构造,色彩的配搭。油画是一门视觉艺术,符合审美情趣的作品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如著名的油画大师达芬奇在其代表作品《蒙娜丽莎》中所体现出的超乎现实的美感。他运用了逻辑学、空间造型、透视等方式,然后加入自己的想法,认为从人的视觉上讲物体在远处会产生一种奇妙的雾状蓝色,达芬奇在处理边线和轮廓上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式,采用模糊不清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绘画方式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与生命中所展现出的活力所结合,让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表达到巧妙的结合,蒙娜丽莎的微笑似是一种“笑而不语”的表达,在神秘与美丽中徘徊,所以最终成为一部旷世奇作。在油画学习中,提高审美情趣,找到创作的规律十分重要。

三、创造有益于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的结合的环境

1、改善教育环境。审美教育要求我们全方位的感受艺术所产生的美的氛围,需要我们对教学环境进行改善,就如同审美教育存在的潜移默化的功能一般,良好的学院建设和浓郁的学习氛围,能为学生在油画的学习中逐步的融入思想,通过外部事物的改变来修饰内心世界。在生物学的理论中,一个人如果在同一地点长时间的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就会很容易的产生疲劳、厌烦等情绪。对于油画创作来说也是如此。固然学生能安坐在教室中进行绘画,但这种精神的高度集中的思维创作模式下,如果身边的环境只是一睹冷冰冰的墙,学生如同别监禁的囚犯,不仅不利于其艺术的创新,更让其深感疲倦,产生视觉疲劳。如若在教室中多挂些名人大师的高清作品挂图,便于让学生边学习边欣赏,提高其艺术修养;还可在教学场所引入背景音乐,比如一些优美的轻音乐或世界名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两方面同时增强审美素养。

2、增加实践课程。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对于练习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了,在课程中出现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操作的现象。其实,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去真实的感受来自画布的触感更能激起他们创作学习的欲望。这是很不利于学生掌握油画技巧和和形成具有逻辑性的审美思维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油画已经深入到其他艺术行业中去,而只靠理论的讲解和少数的实践机会,终是不利于其发展的。我们应该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从审美教育中得到灵感,从了解物质世界来创建一个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让学生增加亲身体验绘画的机会,尽可能多的安排教室以外的写生课程,将学生的创作环境与自然结合起来,自觉自愿的接收到来自自然的提示和灵感,通过增加其对美的认识,创作出新的作品,来完成现代审美需求。

显而易见,审美教育渗透到油画教育中,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对油画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是分不开的,油画教育中对美的鉴赏、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及审美情趣的提高这些方面的学习,都是在审美教育中可以看到的。审美教育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感知美的能力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教学方式,也为新时代的油画教育提供了参考意见。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张云生,油画语言的发展与大众的审美情趣[J],吉林大学,《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4月

油画教育论文篇(6)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的当代油画艺术教育也不应该是工具主义式、技术主义式的培养艺术匠人,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了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绘画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在当时对我国的油画艺术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分着眼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偏重于科学、理性地观察和描绘对象。这种日趋于保守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似乎使艺术日渐演变成为一门追求技术和理性的学科,从而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劳作。当然,对于油画艺术来说,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毕竟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的学科。而从艺术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蜕变必然要有几个因素的保证。也就是说,当代油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15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季培尔底曾提到,希腊人是绘画、雕刻的研究家,这表现在他们的素描理论上,没有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是个优秀的雕刻家或画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精湛的技能。因为,精细的模仿能力只是艺术活动的基础,但却不是决定艺术成就的最主要的因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和深刻的思维建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也就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鼓励,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掘学生的创造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也对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油画教学理论中,曾出现过油画教师应该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教育家的争论,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来看,时代对油画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就笔者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未必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但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育现状,油画教学要想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油画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教育家,更应该是一位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半个理论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代油画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艺术的目前成果的接受、梳理和转化。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和批判性都是值得年轻学生学习和借鉴的。甚至,美术院校可以开设融会当代艺术成果和经验的新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当代艺术成果,使学生能够得益于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教学资源。

相比而言,传统的学院派写实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相对过时、守旧。在以往的油画教育中,各大美术院校多贯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方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年轻学生没有过多的自我判断和辨别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自信,过分的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因为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多引进苏联契斯恰科夫体制的教育模式,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意识。当然,现在中国目前的学院体系里面,除了传统学科之外,另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第三工作室以及天津美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学院等,都开始注重实验教学。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拥有很长的办学历史,虽然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系,但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培力却是油画专业出身,由于对油画专业本身的了解,在指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便更为自由灵活,可以吸收油画的一些技能用在多媒体创作中,所以,中国美院的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出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也是油画艺术的延伸。就体制上来说,第三工作室就是油画系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之下,第三工作室的教学对扩宽油画系的视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油画艺术教育的改革要把握住一个要点,即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油画教育要与当代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要让油画与油画教育真正的具有当代性。但如果依照陈默先生对艺术教育当代性的四点定义,我们油画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当代性。其中第一个标准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反思必须落实到第二条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践过程之中,不然,当代艺术教育反思就没有任何说服力。同样,无论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融合到何种程度,以及当代艺术教育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它们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要归为艺术教育的转型。当代艺术专业杂志上也不乏对当代艺术教育进行反思的文章,网络上也时常看到呼吁艺术教育改革的口号,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当代艺术教育转型的实际行动。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了5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画种为界线的分科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教育也没有从本质上超越50年代苏联的教学模式。其实本文反复强调的是第三点,即当代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融合,也即当代油画教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既然我们还称之为油画,我们就要保持油画的基本属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艺术发展今天,已经没有语言上的差别,油画和雕塑、装置等语言已经不再有前卫和后卫之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油画应该吸收其他艺术语言,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语言模式,这才可能称之为油画教育转型。

油画教育论文篇(7)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统一教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改革油画基础教学,构建当代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首先应明确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的。国内外美术学院绘画(或油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培养艺术家为宗旨。针对有别于国内外专门美术院校的我国综合院校特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吸取国内外美术院校绘画或油画学科建设经验,更新教师传统写实观念、拓宽其知识结构,并依托综合院校人文学术氛围和多学科资源,夯实专业及人文基础,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以油画为主的绘画人才。构建适合综合院校油画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走一条综合院校自己的油画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与建设基础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油画人才这个目的。“素质型”,即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造型能力和以油画为主的绘画技能的专业素质,也包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应该在人文素质中得到滋养,在专业素质中得以展现。

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即专业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上,以油画为主向多画种基至设计艺术上拓展,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精神。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一写实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除传统的课程素描、色彩、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三大构成、油画基础外,增设绘画材料、中国画基础、水彩画基础、壁画基础、书法、陶艺、雕塑、设计基础等课程。传统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须加以改革。

以素描课程为例。一年级素描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造型基本知识(比例、结构、透视、动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速写、默写与创作构图安排进素描课程中是必要的。慢写(中、长期素描)、速写、默写过渡到自由创作构图,这是直观视觉感受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改革传统素描以写生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长期与快速的写生训练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默写、自由创作构图的锻炼,加强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色彩课程改革之一,摒弃以水粉画为色彩练习的方法,直接以油画进行色彩训练。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水粉画练习,改以油画训练可避免重复,以减轻综合院校专业课时不足的压力。之二,在写生课程后安排色彩自由创作构图练习,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任其气质、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油画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135-01

高校油画教学是高校艺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绘画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还牵涉学生艺术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而高校油画教学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美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树立美术多元化教育理念,实现高校油画教学的改革。

一、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趋势对于中国油画产生的影响

从油画融入中国社会以来,无数的绘画人士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成为促进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不可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从当前中国油画创作发展水平来看,与国际上的油画创作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国多数的油画创作者过度在乎规则和传统,出现了绘画封闭和落后的倾向。而当前世界上的油画创作大家都在尝试以自身文化视角去实现油画的改造,一时之间掀起了油画的多元化发展运动。在这样的油画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部分油画创作者以全新的审美形态去审视,以全新的题材去表现,以更多样化的绘画方式来表达,也使我国油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元美术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油画教学,应该正视当前美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顺应多元化发展,实现对现有油画教学过程的变革。

二、多元化美术文化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的变革策略

教育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与行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与文化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对于高校油画教学来讲,更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在当前多元化美术文化背景下,应该积极促进高校油画教学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多有独特艺术追求的油画创作人才。具体来讲,在实现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油画多元化发展教育教学理念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原因,我国起初的油画创作受到苏联油画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创作的程序化,表现出较强的固定性。但是随着现代油画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传统油画创作的思维已经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画家倾向于以创新的视角去审视油画创作。油画不仅仅需要使用不同色彩去构建美丽的图案,还需要能够明确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用于突破传统油画理念,积极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是创作出更有感染力油画作品的关键所在,更是高校油画教育应该树立的基本教学理念。为此,中国高校油画教育教学应该积极做好如下工作:一方面,积极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倡导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油画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另外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油画创作作品,在不断提升学生油画创作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油画独特思维的培养。高校油画教育应该积极改变传统油画教育目标,立足当前多元化美术发展趋势,引导油画教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多元化教育理念,这是开展一切高校油画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油画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决定了实际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传统油画教学过程中,油画教学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节奏去学习油画绘画技巧和理论的,表现出明显的灌输式教学特点,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处于多元化美术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过程应该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形成全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具体来讲,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尤为必要。其一,切实开展在职油画教师的教育工作,引导其积极改变以往主导课堂的教学理念,使其正视新教育形势下师生课堂角色:教师是油画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油画教学的主导。其二,高度重视学生油画创作积极性的激发,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关于油画创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可以得到教师对应的引导,以实现师生互动效率的全面提升。其三,教师应该摆脱油画创作的固定化,当学生在油画创作中表现出全新的方式方法时,应该给予其肯定,由此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三)积极将民间艺术精华融入课程中去

高校油画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促进美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具体体现。简单来讲,高校油画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这对于触发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倡导将我国民间艺术精华融入高校油画课程体系中去。这是因为:其一,我国民间艺术有着多样化的特点,并且能够体现出民族特性,将其融入油画课程中去,可以促进油画艺术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发展;其二,将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融入油画课程中去,技法学生从多个视角去审视艺术创作。如从石窟壁画中去感受油画创作等,可以促进艺术形式的创新,以更加独特的方式表现出其特点来。当然,在将民间艺术融到油画课程的时候,还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其一,本着促进油画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理念,去寻找与油画创作之间存在关联艺术形式,最好彼此之间有着相通点,以保证能够很好地实现课程介入;其二,在构建教学油画多样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实现与当地民间艺术组织之间的合作,强化与众多艺术团体的交流和沟通,使油画教学内容得以不断充实。

(四)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

高校油画教学,虽然隶属于艺术教学范畴,其关注于学生能否掌握油画创作技巧,但是同样需要重视学生精神品格,艺术素养的锻炼。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一直没有做好的方面: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学生绘画技法学习上,忽视了在油画教学中的人文科学知识教育,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教育败笔,我们值得去认真反思,并且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其一,注重情感教育,以分析典型的油画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创作时候的心情,去思考作者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油画呈现出来的精神内容是什么,由此使学生慢慢理解到油画作为艺术表达形式,其依然是人类情感宣泄的重要方式,是艺术文明发展的重要代表,由此对油画教学产生更加大的兴趣;其二,在开展油画创作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穿插部分油画大家的言论或者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油画大家的艺术素养,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的油画创作中去;其三,积极引导学生对油画方面的人文科学知识产生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去查找关于此方面的信息,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这对于促进其绘画技巧学习来讲是很重要的。

(五)形成开放式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油画教学评价多采用的是学分评价机制,简单来讲,以考试的方式去考量高校油画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明显忽视了当前美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此,应该积极构建开放式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开放式的油画创作实践来考量学生的油画人文科学知识,绘画技巧,创新能力等,实现对于学生能力的综合考量,规避传统成绩为王的教学评价模式。除此之外,在对于学生油画创作能力进行全面评测之后,应该给予开放式的评语,并且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引导其积极进行改善和调整,以实现学生能够明白自身油画创作学习还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综上所述,美术多元化发展是不可抵挡的趋势,并且已然对油画艺术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就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积极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调整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多元化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实现美术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小锋.从油画的多元化发展角度思考高校油画教学的变革[J].大舞台,2012(9).

[2]陈粤丹.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的新思考[J].大众文艺,2012(15).

[3]赵峰.中国高校油画教学的发展及变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4).

[4]李明.推动中国油画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发展思路探究[J].华章,2011,34.

[5]吴厚斌.油画教学审美化与多模式油画教学体系[J].装饰,2005(2).

油画教育论文篇(9)

油画教育作为当前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阶段教育美术专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在长期的油画教学活动中,对油画知识逐渐生成了比较科学的认知。一方面,油画知识包含了油画历史、油画风格、油画赏析的基本要领,以及油画艺术的表现手法、技巧和程序等,是人们对现实事物美的方面或是对美的事物的总结性研究科学。因此,油画教学即旨在传授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等都有一定的塑形功能。另一方面,社会艺术表现方式不断增加,比如影视作品,不但科学地融合了各种社会艺术,还需要人们运用更高级的审美观进行分析和欣赏,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美的享受。所以,油画教育与美育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是新时代下社会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一种对于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 从审美教育和油画教育之间的共性入手,找准二者结合的枢纽

艺术态度对油画创作、油画学习等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单纯地对客观事物所展现的视觉影像进行模仿,在视觉艺术形象表达方面已经不再适合当前艺术表达的内涵。油画教学课堂当中,应当注重审美教育,把握其中问题的明晰化。如果学生学生不能建立起“由内而外”的表现、分析意识和创作过程,则以模仿为基础的油画教学就不能具备艺术训练的性质,而只是对视觉影像进行简单的复制。比如:亨利·马蒂斯的作品《欢愉》,画面上所凸显展示的是形态、色彩等的结合构成,是平面对于空间的隐喻,以其浑然天成的笔法和稀薄的彩色层次烘托出“人”的独特神韵,给人以高贵、典雅、自然、醒目的视觉美感。这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模仿,而是一种实质上的超越。诸如此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尽皆揭示了一个道理:优秀的油画艺术作品,应当具备超然的视觉美,必须从真实的背景中脱离出来,达到表现艺术真谛的目的。

二 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的结合途径

教育意识对教育活动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任何一次教育的创新和突破都是建立在普遍承认的新型理念之下的。教育制度的创新,需要新型教育理念为准绳;教育方式的创新,需要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实验和总结才能得以成型;教育评价的创新,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为标准。教育理念在指引和规范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同时,又为下一种新式教育的诞生而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加强创新型高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宣传和贯彻工作,是保障现下艺术教育创新工作有机开展、推动民族教育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教育管理制度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理念因为教育管理制度而得到体现。一方面,要优化校园环境,教、学活动都是需要大量的脑力活动为支持的,根据生物科学而言,长时间的定式脑力活动,会使人产生中枢神经疲劳,继而削弱行动能力。而教师长期的评阅、备课工作及学生长时间的艺术训练,所消耗的能量巨大。需要视觉上的缓冲和充足的大脑氧气供应,以及在教、学活动之余对神经的放松。因此,学校应当加强绿化建设,构成生态作息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包括:绘画训练室、舞蹈教学室和配套设施等),为高校艺术教学提供物质保障;添置新型信息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语音教室、新型信息统计分析设备及配套计算机软件等),使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科学技术密切联系起来,加强艺术教育的时代性。

三 在结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审美教育不只是片面的审美观念培养,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来讲,审美观念是学生对“美”的直观认知能力,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审美能力则是将审美观念实际化,把审美观念运用到艺术分析、设想、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的能力。审美观念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审美能力是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在油画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把握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除了努力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之外,还应当多对学生进行不断地训练,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深入分析、经常分析、认真研究的习惯,将审美观念寄寓于油画素材收集、作品设计、创作等过程中。

(2)油画教育应当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教育

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体制基本上一直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画种为界限的分科方法,而教学的目的多为培养学生以油画、“西洋画”为基础的审美观,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未能获得实际意义上的突破。而传统油画教学的课堂环节、练习环节、拓展环节等,对“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解,造成了现实油画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现状。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时代性的油画教学观念,将油画定位成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技能,继而发挥广大教育参与者的积极作用,进行广泛的油画教学改革,突出油画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将油画与油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油画教学与油画艺术、当代艺术、社会需求等元素的融合。

四 总结

只有将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科学结合,才能使油画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个人修养等得到良性地发展,同时,也能通过油画教育突出审美教育的要求,使二者的教育目的得到综合实现,造就新时代的油画教育模式。而要使两者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必须要充分利用环境、人力、文化等诸多资源,寻求一种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油画教育论文篇(10)

1 师范美术教育中油画教学的矛盾与问题

(1)油画教育在教学的环节当中所表现出的弊端。在我国的油画教学体系当中,人物、石膏像和静物都是油画教学计划中的主题内容,在平时的课程设置当中,主要注重基础方面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论来看,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我们的主要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注重以写生为主的训练教学模式,不应把写生与创作相对立,应该既重视技能方面的训练又能兼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油画教学当中通常把课程作品分为习作和学生创作两个方面,在写生课当中只注重收集材料和表现技法,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好的创作。这样,也只有在创作课上才有创作材料和创作思维的表现,由于平时忽视创作思维的开发和创作材料的积累,对以后的油画创作有很大的阻碍,只有在油画教学中加强对创作课题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平时的习作当中强化表现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从单一的教学目标当中脱离出来,创造一个好的习作艺术氛围,才能使我国的油画教学与时代文化相接轨。

(2)在师范美术油画教学当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高等艺术教育日益深化的改革当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除以经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以外,还要具备综合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完成油画的教学过程.在当前的师资队伍当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观念陈旧、手法单一,在新的形势之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不一。在国外的油画教学中,他们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得比较高,从事艺术创作和技术专业方面的必须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他们的高学历反映了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的业务素质。反观之我国油画教师队伍当中的学历具有硕士学位的就比较少。二是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程度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水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往往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经验教授学生,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从而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和表现的欲望。三是在油画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手法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风格进行教学,忽视对油画教学的宏观的调控,仅满足知识和技能的灌输,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在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当中,单一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2 对师范油画教学方面的几点探讨

(1)创设合理的油画教学课程。师范美术教育的油画教学有着特殊性,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都是未来油画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而当下的师范美术油画教学没能顾及这一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安排和设置教学课程是油画教学改革当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目前,在对课程的设置当中不仅考虑油画教学的特殊性,更应该对课程内容制定和选择要精心设计。在课程设置的安排当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谨慎地确定课程的重要内容,灵活地进行安排。考虑如何合理的安排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以达到教和学双赢的效果。

(2)加强在油画教学当中教师队伍的建设。考虑到油画教学所培养的油画专业方面的学生不仅是油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更代表着社会整体的油画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油画专业教师不仅在艺术创作方面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还要拥有西方古典艺术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的敏锐的洞察力,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借用他人的经验融合自己的个性化理念,以此来提高自我的油画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学生在油画创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精神价值取向都与油画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油画教育论文篇(11)

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分化

英语中“art”一词的主要词义是“人工造作”,强调“技艺”这个概念,后又有“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等阐述艺术的定义。《新华字典》中对艺术也做了阐释:“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①从这些定义里可以总结出艺术是“制造与创造的结晶”,而这种结晶的最终目的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都只能通过“手工”这一方式实现“制造”和“创造”,这样的生产方式运用在艺术创作上,艺术的价值就被“制造”与“创造”两个载体所承载,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劳动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精神创造的价值。

进入工业社会,机器的运用取代了大部分“制造”过程,随着大量廉价的工业产品进入生活,“创造”的价值从“制造”中被分离了出来,“手工”作为“独特创造物”生产的基础成为艺术品价值唯一的承载方式。在这个时期,相比快速简单生产出的工业产品,“手工”产品因其具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和更细腻的精神表达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在艺术生产领域,这种反工业的生产方式对艺术品价值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艺术创作中的手工创作价值在这个阶段得到广泛承认。

在步入科技社会后,这种“手工生产”的价值仍然被保留了下来,但在艺术生产领域,“手工”这种生产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与“创造”这一艺术生产核心分离,科技对旧有艺术实现方式――必须通过手工的创造――进行了部分替换,这一替换的过程形成了“创造物”艺术价值的分化,即分化为“手工的价值”和“纯艺术的价值”。这种价值分化影响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油画领域也身处其中。

新的价值分化使艺术呈现多元化和融合化的趋势,“纯艺术的价值”呈现出一种观念化,在新的价值分化下,“手工”这一生产方式在艺术生产的过程当中占据的比重逐渐缩小。丝网印刷、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艺术形式百花齐放,这种艺术在追求“传达”观念的同时兼容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弱化了“手工的价值”,而网络与媒体的传播也影响着“油画”这一艺术形式。尽管油画艺术的价值仍然是“手工的价值”与“纯艺术的价值”的二元合一,但油画艺术领域也受到这种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无论是艺术创作者或艺术学习者都受到其他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影响,油画教学作为油画艺术学习者获得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与时俱进。

二、价值分化与中国油画教学方式及其变革

随着价值分化,中国油画创作中对“艺术价值”的认知也逐渐分化为两种以不同创作理念作为核心的艺术――“注重观念的当代艺术”和“注重技术的学院派艺术”。其中“注重观念的当代艺术”弱化“油画”这一形式中的技术因素,如光影形体的塑造、真实环境的三维空间表达、油彩色层叠加产生的效果等,强调用画面中的图像传达观念。而“注重技术的学院派艺术”将“油画”这种艺术方式本身作为艺术表达的重点。塑造形体、创造空间、描绘光影等技术手段是艺术的主体,以其细腻的变化传达情感,尽可能地减弱图像符号化倾向和观念的植入。中国油画创作中这种创作理念的分化体现相较西方更为明显,这是由中西方艺术创作不同的切入点造成的。随着西方艺术以“人”为主体的创作思维的发展,“人”思维的产物――“观念”成为艺术表达的核心。“油画”的技术形式成为艺术表达的一个过程。而中国艺术创作以“自然”为主体,无论是用西方的“油画”技术还是东方的“水墨”技术,其表达的核心锁定在用技术创造的“物质化美感”中。在这种文化观念的引导下,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以大学本科教学为例,其中,大多数油画专业教学采取了欧洲油画创作中“技术核心”的教学方式,以欧洲传统绘画的传承手段充分发挥不同“技术”的创造力,但在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人文主义的观念被“物质化美感”取代,教学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强调认知个体对既定“物质化美感”的某一种样式进行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不断重复同一“制造”过程的基础上厚积薄发,需要认知个体在长时间专一的实践教学中不断重复积累,从而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技术的磨练过程中逐渐实现认知个体的“制造价值”和“创造价值”的统一。

这种教学方式由欧洲传统的“手工作坊”而来,以其扎实的教学成果见长。这种教学方式具有持续时间长、技术传授单一、学习进展速度慢等特性,而相对于欧洲传统“手工作坊”,中国当代油画教学课时短、内容多,传统的教学中所需条件在当代普遍教育体系中并不能被完全实现,当代油画教学成果也与传统“手工作坊”的实际教学成果有一定偏差。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性特点,在对传统“手工作坊”的教学方式移植的基础上进行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调整必须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从油画学习的专业特点出发,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式建构一个可供长期应用的学习机制,充分发挥认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用以不断调整适应观念与知识的飞速变化。在当代社会的多元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以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待当代油画教学这一课题对艺术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艺术学习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建构认知的关键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在认知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种建构认知的过程在艺术学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艺术创作基础的艺术学习过程与艺术创作有同样的三个过程――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与统筹这三个过程的发生正是对艺术认知的建构。建构的过程分为两个基本步骤:“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在艺术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中,同化与顺应交替发生,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在艺术创作中可以这样理解:同化是通过对已有的“艺术构思”方式的重复,结合“艺术体验”――既外部环境中有关信息,从而达到一个信息整合的结果――“艺术表现”。顺应则是由于“艺术体验”超越了视觉经验中的“艺术构思”,从而引发对“艺术构思”的重组和改造,而这个改变过程最终体现在“艺术表现”中。由于艺术学习具有与艺术创作类似的过程,同化与顺应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起作用。在认知个体艺术学习的不同阶段,两者交替发生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认知个体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学习理论在更深层次上适用于艺术教学。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首先,艺术学习的技术方面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将所学的抽象知识,如透视学、构成学、色彩学等转换成为具体的平面图画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其次,艺术学习中“艺术体验”的独特性决定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一种普适的真理,个体先前经验的局限性决定了所建构出来的知识的不确定性;再次,艺术学习中知识的建构并非随心所欲的,由于艺术形式和艺术工具的制约,与他人(教育者、同学等)磋商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成为认知个体建构知识的帮助者,通过交流使得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受文化、美术理论等因素影响;最后,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建构的多元化。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提供的学习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产物,技术知识与理论知识往往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经验之谈在专业课程中传达给学生,并且由于学生个体“手工”差异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的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这种多元化建构的方式正是艺术学习的过程。

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看中国当代油画教学方式

中国当代油画教学是艺术学习中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方式之一,是知识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统一。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以西方油画教学方式为基本构架,在建国后至今的本土化应用期间,由于中国艺术观念与西方艺术观念本质的不同,中国当代油画教学逐渐与中国传统观念下的教学机制产生了一定分歧,这种分歧使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教学目标倾向于技术水平的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艺术教育的多元化特质,并且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中根据东西方不同艺术观念逐渐产生的两分法指导下,另一种根据西方艺术观念产生的油画教学方式由于对思考的重视而倾向于哲学范畴,将油画教育的领域无限扩展,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思考的平台同时却在统筹方面举步维艰。

油画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学习时间长、学习范围广、学习过程复杂等特点,针对油画的教育应根据其具有的特点进行教学。在长时间、多内容、层次复杂的油画教学过程中,用建构主义的理论作为教学方式的指导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它不仅能够在学校的课程中帮助学生完成阶段性的知识吸收和应用,还能够在课程以外给学生建构独立合理的学习方式,符合油画学习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一认知规律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中的循环显得尤为突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阶段可以分为“基础教学”“创作教学”这两个固定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平衡”与“新的平衡”,教与学的过程则对应着认知规律中的“不平衡”阶段。从微观角度看,中国当代油画的教学又可分为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艺术实践教学,在这三个教学部分中都有不同的“基础教学”与“创作教学”阶段。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与油画教学中油画基础知识的吸收以及针对某一种油画样式的研究学习“相符”。

结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意味着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油画教学需要先建构一个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必须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的建构。这个学习环境的建构应该是横向丰富、纵向递进的,如在油画入门教学中的初级阶段,在讲解简单的手工制作过程和基本材料使用的同时应针对学习的初级阶段配合初级的画面构成的审美教学,以及油画史论中对应的部分。建构一个初级阶段的“情境”,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供一个粗糙的构架,这是对于建构油画学习意义的基本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阶段性匮乏不可避免,如对于油画理解的偏差,对于造型训练的观察方式混乱等,根据“平衡――不平衡”的理论依据,施教者应在原有“平衡”的认知基础上,给予学生新的知识刺激,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将会在“同化”与“顺应”两种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到新的平衡点。此时,学生将意识到知识是个人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平衡。随着新的认知,已建构的知识体系的内容将会随之调整。跨越了此阶段的学习者在基本掌握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的同时需要教育者的不断协调和帮助,如根据学生的绘画方式和观察方式给予全方位的建议和解决方向,而这些建议是围绕学生已建构的学习框架进行的,辅助其知识系统的完善与发展。考虑到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当代油画教学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更需要注意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的独特性。

在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不同阶段,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可以不断叠加,层层累积,根据学习者个体的不同特性形成每个人独特完整而具开放性的学习体系。

五、建构主义应用于中国当代油画教学的意义

随着全球的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建构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油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油画这种西方传统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土地上扎根尚浅,并且受到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浪潮这一文化多元化过程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中国当代油画出现百花齐放的积极现象,同时也出现了由观念冲突带来的混沌状态。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当代油画教育应积极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为培养新时代油画人才打下有利于多元化发展的学习基础。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油画教学能够适应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教学环境。首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主动的姿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学习体系的建构中掌握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方式方法,为油画教学的学习者建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长期的油画学习中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其次,在建构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也将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思考的维度,增加学生互动中求进步的能力。最后,通过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当代油画教学将为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提供一个艺术学的视角,为学习者进行多角度思考创造条件。由此看来,建构主义对于中国当代油画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指导方法,更能够作为一种普适的艺术学习方式并对艺术学习体系的不断发展提供依托。